榆林环境质量报告书

2024-09-30

榆林环境质量报告书(精选5篇)

榆林环境质量报告书 篇1

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环境保护现状调研报告与政策探讨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赴陕西榆林实践调研组

【摘 要】

榆林市是我国新兴的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对榆林市的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个方面的关注,本次调研主要采取访谈和调研问卷的方式,内容主要包括政府部门针对榆林环境现状采取的措施、企业“三废”处理情况、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及对榆林环境变迁的看法三个方面,从政府、企业、公众三个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榆林环保事业,找出目前环保事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可行的对策。【关键词】

能源化工基地 环境保护 政府 企业 公众

Title Report on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energy and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base in Yulin city Abstract Yulin city is a newly developed energy and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base in China, and it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We did our research by interviewing and questionares,including the measures Yulin govornment has taken, the situation of enterprises’ dealing with “three wastes”,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local people and peoples’attitude towards environmental change.We also learnt something 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yulin city via government,enterprises and the public,and found some problems about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lso we came up with some possible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energy and heavy chemical industry bas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goveronment enterprise public 一. 前言

2004年4月4日,香港大公报在头版以“二十一世纪国家的重要能源继续地”为题,报道了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规划建设情况。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位于陕西北部,主要包括榆林、延安两市,面积8万平方公里,人口538万,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岩盐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中国的科威特”之美誉。1998年国家计委批准了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规划。2003年3月,陕西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基地建设要实施“三个转化”的发展思路,即坚持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规划基地将建设七大工业区,除延安石油化工区以外,其余六个工业区均位于榆林市,因此,榆林市是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到2005年,一大批煤炭、煤电、煤化工、天然气化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多个重大项目正在建设,随着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或开工建设,招商引资稳步发展并取得明显成就,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在能源化工基地投资建设项目,榆林已经成为一片投资热土。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与基地建设的矛盾越来越越突出。榆林市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南缘,陕西黄土高原北部,生态环境脆弱,其他长城沿线的定边、靖边、横山、榆林、神木、府谷和佳县7个县(区),占榆林市总面积的56.8%,总面积24406.7平方公里的区域,属于荒漠化地区。随着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规划建设,环境负荷不断增加,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能源重化工基地发展得主要矛盾。据榆林市政府和相关研究,榆林市主要面临以下环境问题:

(1)地面沉降。据预测,全市因煤矿地下采空引发的地面塌陷面积18.57平方公里,塌陷隐患点44处。

(2)植被退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煤炭开采使榆林26万亩植被被毁,30万亩土地荒漠化。其中神木县大柳塔地区严重沙漠化土地扩展了2.7倍,榆阳区和横山县之间的沙漠化土地向东南扩展了约40公里。

(3)水环境破坏。表现为水源污染和水容量损失。在榆林每个采煤矿区,几乎都可看到小溪、河水被污染,河床、沟渠煤泥沉积。由于榆林的煤炭开采主要在地下含水层之下,这就必然穿透隔水岩层,破坏地下含水层结构,造成区域性地表水渗露,地下水位下降。府谷、神木、榆阳等县、区的煤炭开采区地下水位均明显下降,已发现数十处井泉下漏,淤坝干涸。

榆林煤炭开采引起的生态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如不能尽快科学评价榆林煤炭开采区所遭受的生态风险,并采取措施强化生态补偿、加强环境保护、恢复和重建,榆林的生态环境还将持续遭受破坏,有可能出现很多能源密集国家和地区曾经出现的“贫困性增长”。

加强对资源脆弱地区的环境保护方面的调查,无疑可以帮助地方政府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当地的生态承受能力,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规划提供参考。

针对榆林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做过十分必要的调查研究。陕西建筑科技大学的陈大鹏和姜霞对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中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榆林市社会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协调性不高的结论。【1】西北大学的张阳生等几位教授对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产业结构做了研究,认为陕北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包括煤电载能工业、煤化工业、石化工业、盐化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生态产业在内的七大产业集群,建设陕北现代化新产业区。【2】 目前,国内对榆林地区能源开发方面的调查已经起步,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随着能源开发紧锣密鼓地展开,榆林这片资源热土可谓日新月异,而环境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中存在的矛盾日益凸显,这方面的调研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陕西这一第二故乡做点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同时培养我们的调研精神,加强调研技能的训练。加强对资源脆弱地区的环境保护方面的调查,无疑可以帮助地方政府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当地的生态承受能力,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规划提供参考。

本次调研内容主要包括政府部门针对榆林环境现状采取的措施、企业“三废”处理情况、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及对榆林环境变迁的看法三个方面,从政府、企业、公众三个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榆林环保事业,找出目前环保事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可行的对策。二. 资料来源 如上文,本次调研从三个方面展开,关于政府部门对环保事业的投入和采取的政策措施,我们采访了榆林市政府行政效能办公室主任张荣先生,通过交流以及资料的收集总体了解了一些情况;关于企业“三废”处理情况,我们实地考察了地处榆林市的陕西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榆天化”)和地处神木锦界工业园的陕西北元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元化工”),公司部门领导指领我们参观企业并提供了企业排污和环保方面的资料;而关于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对环境变迁的看法,我们抽取了榆林市实验中学的部分高二学生并街头拦访了部分民众,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三. 调查结果

(一)政府部门近期环境政策

我们与榆林市政府行政效能办公室主任张荣先生对话时了解到,榆林市政府近几年制定了比较科学系统的污染物减排政策,涉及各种主要的污染物和大多数能源重化工企业,力争用最短的时间使榆林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进而逐渐改善当地环境,为居民提供环保舒适的城市环境。

榆林今年环保工作的重点是实现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减排,具体要求如下:

1、结构减排

⑴兰炭行业:按照《榆林市兰炭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和市政府《环保重点工作任务书》要求,2008年6月30日前,关闭现有60万吨以下146户兰炭企业,关闭炭化炉325台、规模1113万吨。其中,神木县关闭65户、167台、557万吨规模,府谷县关闭62户、132台、452万吨规模,榆阳区关闭12户、17台、63万吨规模,横山县关闭7户、9台、41万吨规模。同时,要加强对2007年已关闭兰炭企业监管,严防死灰复燃。减排二氧化硫2.8万吨。

⑵建材行业:进一步加强对砖瓦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关闭力度,计划关闭小砖厂30户。同时,加强对2007年已关闭56户砖厂的监管。减排二氧化硫 0.7万吨。

⑶火电行业: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若干意见,加强对2007年已关闭的神木火电厂的监管,减排二氧化硫150吨。

2、工程减排

⑴二氧化硫减排:完成国华锦能电厂二期、府谷庙沟门电厂一期、府谷清水川电厂一期以及中电国华神木发电公司脱硫工程建设。开工建设陕西银河榆林上河发电厂烟气脱硫设施。加强对2007年已建脱硫设施的10户火电企业环保设施运行维护和监督管理,5月底前与省市在线平台联网。减排二氧化硫4.5万吨。⑴生活化学需氧量减排:按照市政府《环保重点工作任务书》要求,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5月底前,建成投运锦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8月20日前,建成投运榆林城区、神木县城污水处理厂;10月底前,建成投运榆林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增加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日,并完成管网配套建设,减排化学需氧量1640吨。

⑶工业化学需氧量减排:加大污染企业治理力度,建成神木北元化工公司、榆林大漠纸业、兖州煤业、神木化工二期等4户重点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实施石油钻采企业污水回注工程,新增处理能力400万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480吨。

3、监管减排

⑴在石油钻采行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长庆油田公司4个采油厂、延长集团定边采油厂、靖边采油厂企业回收利用油田伴生气,减少原煤燃料8万吨,减排二氧化硫800吨。⑵发展城市供热、气化工程和加强农村沼气建设,改善燃料结构,控制原煤消耗。榆林、神木、府谷、靖边、定边、横山、子洲七县区建成城市气化工程,新增供热面积300万平方米,减少燃用原煤1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200吨。⑶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提高已建成投运的减排设施稳定运行率,有效发挥减排作用。

通过上述三大措施,可减排二氧化硫8.21万吨,减排化学需氧量2120吨。

4、具体措施

为了确保实现年度各项减排目标,必须健全各项减排工作机制,从组织领导、资金投入、考核兑现等方面予以保障。⑴加强领导,严格考核

市政府成立全市污染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减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重点工程进行调度,指导各县开展减排工作。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协调、督促、推进减排工作。要将污染物减排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⑵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对新建项目,要求明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具体来源,落实到具体项目;对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要求通过“以新带老”,对老污染源进行治理,做到“增产减污”或“增产不增污”。新上建设项目不允许突破总量控制指标,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对无法满足总量控制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受理、审批。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市财政要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污染减排项目,市级污染防治资金补助向重点减排项目倾斜,鼓励排污单位加快减排项目的实施。特别是电力企业要抓紧建成脱硫设施并通过验收,确保脱硫机组尽快享受国家优惠价格政策。⑷严格执法监管 强化日常环境执法,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污染环境专项整治、石油污染专项整治活动,结合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对违法排污的企业予以处罚。组织环境安全大检查,着力消除沿河威胁饮水安全的污染隐患,集中整治工业园区环境违法问题。凡采用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长期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依法责令停产治理或关停。对国家明令取缔淘汰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坚决予以全面取缔关闭并加强日常监管,防止死灰复燃。

⑸加快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要求,落实好全市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建设、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能力建设、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以及环境统计基础和信息传输能力建设等四大工程,力争年内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和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为实现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提供有力保障。⑹加强政府部门协作

发改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制定有关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企业淘汰关停计划;建设部门督促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煤炭部门督促各县加快兰炭产业结构调整,按期关闭兰炭企业;经贸部门督促电力企业加快脱硫设施建设;水务部门监督管理好河道渠道等水利工程设施的排污口设置,协助抓好水污染治理;财政部门和银行对脱硫企业给予资金支持,物价和电网部门要保证完成脱硫任务的企业享受电价和优先上网的优惠政策;工商部门对被政府确定关闭的企业及时注销或吊销营业执照;监察部门支持配合好环保部门的环境执法,严肃查处违法排污行为,并追究未按期完成减排任务的县区、部门及企业负责人的责任。⑺加大宣传力度 报社、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进行专题报道,定期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提高公众对减排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定期召开重点减排项目业主、新建项目业主座谈会,宣传减排工作的必要性,增强企业主落实减排任务的自觉性与主动性。【3】

5、政策效果

经过以上政策的实施,榆林市一年来关闭兰炭企业65户,减排二氧化硫0.9万吨;实施火电企业脱硫,减排二氧化硫1.8万吨;化工工艺脱硫,减排二氧化硫0.3万吨;石油清洁生产,伴生气综合利用,减排二氧化硫160吨;实施“蓝天工程”,榆林城区禁烧烟煤,神木、靖边、定边、横山等县城新增天然气用户1.5万户,新增集中供热50万平方米,减排二氧化硫240吨;加强对排硫企业的监管,减排240吨。榆天化等9个大企业建成废水处理设施,减排化学需氧量480吨;对榆林某企业实施停产限排,减排化学需氧量200吨;实施原油管输、污水回注,减排化学需氧量20吨。

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再加产业结构调整和实行差别电价等办法,我市一举扭转“十五”以来能耗逐年上升的态势,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3%,全面完成能耗下降比例和控制目标。

但是,榆林市的环境状况并不容乐观,许多方面还需要大量的工作,具体后文会有相应的阐述。

(二)能源企业的技术投入和排污情况

榆天化是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起步较早的化工企业,是榆林市属最大的工业企业和榆林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龙头骨干企业。公司前身是榆林天然气化工厂,始建于1992年,经过16年的发展,目前现有四套天然气甲醇装置,总产能达51万吨/年,商品甲醇位居全国前列。榆天化现有职工1561人,其中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820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及高工以上高技能人员350人。

在废气处理方面,从2003年起,榆天化采用天然气蒸汽转化工艺中先进的换热转化和二段纯氧转化技术,对原有装置实施技改,扩大产能,降低消耗。新建CO2回收装置,将箱式转化炉烟道气中的CO2进行回收再利用。新建变压吸附装置,将无效排放的合成驰放气中的氢气和富碳气进行回收再利用。通过以上措施,年减少CO2量58925吨(7.44t/h),增产甲醇4.33万吨,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废气处理方面,2006年榆天化投资800多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及回用装置。该装置根据不同工段废水水质、水量特征和深度处理回用要求和周围环境要求,采用分段处理、分段达标回用、综合处理、综合达标回用的技术方案,提高废水回收利用率。该装置于2006年底投入使用。同时,按照省市环保要求,投资300多万元对公司原有下水管网进行改造,实现了“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并建成事故消防水池,彻底消除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风险。污水处理装置建成投用后,榆天化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回收用水量达150m3/h,年节约用水费用约200多万元。

在废渣处理方面,榆天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媒介物(废媒、催化剂)全部由有资质的单位回收利用,炉渣全部出售,用于制作空心砖和建筑保温材料。在锅炉除尘方面,针对锅炉原有麻石水磨除尘效果不理想的状况,榆天化2007年开始实施锅炉除尘改造,由湿法除尘逐步改为干法除尘。目前一台35t/h锅炉已改为布袋除尘,调试正常,投入正常生产;另外两台锅炉除尘改造正在进行。全部完成后,锅炉出口尘含量将低于50ppm,彻底杜绝锅炉除尘废水的产生,每小时可减少污水排放量30t/h。

在厂区绿化方面,榆天化目前的厂区绿化面积达5880m2。生产区与办公区、生活区实现了一定的分离。

北元化工成立于2003年5月,位于陕西省神木县锦界工业园区。北元化工依托当地丰富的电石、原盐资源优势,建设了10万吨/年聚氯乙烯项目,现可年产聚氯乙烯10万吨,烧碱9万吨,液氯1万吨。年消耗电石15万吨,工业原盐16万吨,用电约3亿度;年实现工业产值8亿元,上缴税金5000多万元。

北元化工坚持走循环经济的道路,使电石、原盐这两种工业原料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生产聚氯乙烯的同时还得到烧碱、液氯等产品,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

但在实地走访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公司虽然在排污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生产区依然可以闻到明显的化工气体异味,可以看到废气排放的存在,公司引进的环保工艺并非如预料中的理想,而很多生产环节并未实现废料的及时处理,导致了一部分工业污染的产生。其次,公司的环保措施偏重与经济效益的结合,即公司采取排污处理的各项举措出发点都是为了能够实现经济利益,而环境效益客观上与经济效益分属两个不同范畴的现实导致了全面的环保措施无法完全实现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从自身利润最大化角度出发,不会主动地采取全面环保。

再次,榆林能源重化工企业所采用的原料质地较好,纯度较高,依托这一能源优势使当地企业的排污压力大大减小;但这只是一种短期现象,很难想象若干年后当地富矿面临枯竭时这些企业将如何达到环保指标。(三)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对环境污染的看法 这次调研受时间限制,我们无法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地居民对榆林地区环境变迁的看法。为此,我们选取了有了不同家庭背景的榆林市实验中学初二年级的部分同学,并同时在街头拦访了一部分当地民众,共收集问卷100份,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问卷内容见附录)

通过对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由于榆林地区的特殊背景,当地居民对环境保护还是相当重视的,他们普遍表现出了对良好环境的热爱以及投入环保事业的热情。有超过20%的民众承认曾经常主动参与宣传环保知识的活动,只有约15%的民众从未参与环保知识宣传活动(如图1)。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经常关注的约25%,而很少关注的只占到9%(如图2)。对在公共场合是否会主动关水龙头,总是会关或经常会关的超过了80%(如图3)。而对“限塑令”的看法,超过95%的民众表示支持(如图4)。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当地居民对榆林环境破坏也表现出了相当的忧虑。调查中,认为环境破坏较轻的不足8%(见图5),认为目前的环境破坏对公众健康影响很大的超过了20%(见图6)。

图 5 图 6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实现环保信息公开的占到了79%(见图7);而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先孰后的问题上,仅有2%的民众认为应当优先发展经济,认为环境保护优先的占到30%(见图8)。

图 7 图 8

当地居民对环境破坏的忧虑折射出了榆林当地生态系统的薄弱和环境保护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滞后,这是政府值得沉思的一个问题。同时,榆林市的市民环保意识不断加强有折射了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近几年,随着榆林能源重化工产业的迅猛发展,当地政府财政收入节节攀升,榆林市容貌日新月异,但与此同时,榆林地区的环境破坏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由于资源开发技术的相对落后,小规模、低水平开发现象普遍存在,资源浪费惊人,环境破坏严重。

其次,由于该地区以农牧业为主,农业人口比重为84.5%【4】,尽管问卷中反映出市区居民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但这与当地全体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尚有很大距离,当地总体劳动力素质依旧普遍偏低,环保意识淡薄,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盲目开发。再次,政府部门在环保信息方面的公开度尚需加强,调查中公众对政府环保信息公开期待很高,政府环保职能还未充分体现。四. 讨论与建议

榆林地区区情有三个明显特征。

第一,能源矿产丰富,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区内已发现8大类40多种矿产,其中20多种已探明储量。煤炭探明储量1659.71亿吨,易开采,煤质好,是世界八大煤田之一;天然气已探明储量2300亿立方米,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石油预测储量5亿吨左右;此外,岩盐、高岭土等矿产也十分可观。如此丰富的矿产集中一地,国内罕见,世界少有,为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化学工业的发展展示出了极为广阔的前景。

第二,生态环境脆弱,易破坏难治理。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黄土高原过渡带,年降雨量在400毫米左右,且集中在夏秋之交,干旱、多风是这里的主要气候特征;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风沙草滩区占42%,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占58%,区内植被稀疏,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十分严重。第三,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全区12县市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市,1995年,全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3.01%,全区财政累计赤字1.72亿元。分布在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的近50万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5】 由上可见,榆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与脆弱的环境相互并存,反差明显,在加快基地建设的同时,保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极为重要。由于社会经济基础薄弱,使得可持续发展战略起步更为艰难。

对此,榆林市政府近年来展开大量针对环境治理的工作。首先是打响陕北能源品牌,引进和自行培育了一批大型能源企业。这些企业在实现当地经济效益、解决就业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自身的高效生产带来的区域产业升级,大大减缓了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对周边企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建立了布局较为合理的区域产业体系。当地政府利用矿产资源优势,设立一系列经济开发区。这些工业区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产业基本实现了上下游合理配置,做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三,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指标。要求老工业企业切实做到对“增产减污”或“增产不增污”,没有达到标准的责令整改,情况严重的要求停产;对新入区企业,必须经过严格的环保审查,不具有三废处理能力的或处理能力不足的不允许“入户”。

第四,加强了部分间的协调和配合。发改委、建设、环境、财政、交通、监察等部门基本做到了各司其职,工作较有序进行,防止了行政漏洞的发生。

第五,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市政府联系环保组织和各界人士,定期和不定期地在榆林市区以及各县乡镇开展各种环保知识宣传,让环保理念得到不断推广;同时组织有关企业并结合企业实际,开展节能减排措施的讨论。

企业与政府部门不同。企业以经济利利润为首选,环保只有与经济利益挂钩,才能作为它们的选项。因此,对于环境保护,企业往往是被动的。如何有效地激励企业从事环保活动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目前榆林能源重化工企业内部的环保工作存在巨大差别,一些新型工业企业对“三废”处理投入较多,效益较好;而众多的老企业在节能环保上没有得到有效进展,对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而广大的民众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环保理念滞后,虽然目前环保在市区范围内得到有效加强,但从全市范围来看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供相关部门作为决策的参考。第一,加强制度创新。

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进产业制度创新,就要根据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调整产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冲破旧制度和旧体制的束缚和影响,健全和完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从根本上制约了陕北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力促产业制度的创新,从制度和体制层面解放能源产业生产力,为能源产业提供集约式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有效的体制、制度基础与市场条件。首先,要确立有效运行的市场经济机制。

企业在基本的生产运行当中应当能够自我规划、控制及决策,能够及时根据市场情况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进行自我改革。陕北能源产业的发展要求政府应一改往日“无微不至”的管理,在一些企业微观领域的运行上做到尽量少干预、不干预,不把行政命令强加于企业。要求政府确立对能源产业的市场经济管理方式,以间接调控和企业服务功能为主,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充分考虑市场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减低能源单位的税费负担,增强能源企业发展的活力。同时,政府要加强产业宏观政策定和能源企业市场行为的宏观统一管理,通过这种管理使企业在市场经济利益导向行为中保持规范性,克服市场失灵。

建议陕北当地政府通过省能源管理部门,以促进本地能源有效开发利用为目标,对能源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给予配套政策,从体制上进一步加强对能源工业的管理和政策扶持,帮助能源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积极整合和组建大型能源集团,通过资产、生产、加工、销售的同行业重组和原料、价格、市场的广泛联盟,帮助提高企业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的抗击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加强对能源开采单位的监督管理,只授权有开采资质的单位进行能源开采,加强资源开采市场准入门槛的监督管理,避免出现小油井小煤窑遍地开发,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对于有资质开采单位的开采,要加强统一协调管理,统一规划,统一配置能源开发政策,不应多头管理。例如油田开发、原油加工、煤炭开采等存在着不同的开发主体,必然会发生经济利益的矛盾,应配置统一政策予以管理,避免政出多门。通过能源开发统一管理机构统一制定政策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对上下游产品生产进行调度和协调,以免出现各个能源生产部门的生产供应脱钩,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另外,政府要在管理和稳定市场秩序方面着力加强,制止本地区能源的过度开发和无序竞争,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第二,完善能源资源补偿机制。

陕北的能源产业在开采和生产过程中,势必造成开发地区环境的污染和能源资源储量的逐步减少。对此,建立对环境污染和能储减少的补偿机制,一方面通过能源输入地(资源使用受益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建立对陕北能源消耗的对口补偿机制,弥补陕北能源输出产生的能源、生态及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借鉴企业合并的办法,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当地企业拟化为三个企业的身份,通过拟内部联合合并的方式共同承担和消化能源开发的外部性后果,采用“谁污染、谁付费,地方治理、职能部门验收”的外部性补偿模式,杜绝资源的浪费,对陕北能源实施保护性开发和利用。

第三,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引导企业和个人作为投资主体进行投资以促进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畅通内外投融资渠道。我们可供选择的筹资方式包括:一,建立股份制,以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通过改革,建立陕北现有能源单位内部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法人治理结构,以股份制形式吸引、吸收外来资本和民间资金,各参股企业和个人以其资金多少组建董事会,并享有资金收益权。二,发行政府债券和能源企业债券,以政府和能源企业借款形式筹集资金。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和能源企业债券,将社会分散资金集中起来专门用于能源基地和企业的开发建设,扶持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三,积极引进外资,以合资经营形式筹集资金。能否很好的利用外资,广泛吸收国外资金来投资,将是发展能源产业所需资金的有力支持。要制定对外国投资资本的优惠政策,适度让利于外来资本,吸引外资投资于陕北能源产业的建设。四,制定优惠政策,吸纳国内尤其是的资金,建立合作关系,以“谁投资,谁受益”的形式从东部发达地区引资,敢于大胆让利,吸引东部发达地区的支持。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鼓励和吸引各类投资者参与国有中小型矿山企业的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鼓励产品适销对路、资源充足的中小型矿山企业,采取股份制或者股份合作制的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公司,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规模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一改国家为单一开发主体的体制,在经营机制上有所突破,国有企业内部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产权界定清晰的前提下允许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探求国有能源企业民营化道路。

第四,尝试建立能源产业基地“科技试验谷”

能源产业主要包括能源资源开发及能源产品深加工,需要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手段一改传统的运作模式。除了引进先进的生产仪器设备以外,生产操作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工艺也尤为重要。突破技术瓶颈不仅要求与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工艺相接轨,更需要在基地内部拓展研究领域,依靠自身科研力量,以陕北能源产业和能源基地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加强自主技术革新,建立能源科技试验区。设立产业基地内“科技试验谷”的想法来源于美国硅谷的启发,硅谷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营销为一体式经营机制的电子科研试验基地。建立陕北能源产业基地的“科技试验谷”,可以仿照硅谷的方式,集结陕西众多科研院所的优势,特别是像西安石油学院这类专业性大学的科研优势,以基地内能源企业为单位联合成能源产业群,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将能源基地发展为集科研、技术、生产于一体现代化能源产业科技试验区。为此,应当制订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吸引机制,将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来基地工作,同时建立科研专项基金,以技术骨干人才组成技术代表团定期到国外先进能源产业区域进行技术性访问交流,以此促进陕北能源产业建立在高科技生产的基础之上,为其快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五,建立科学的资源共享机制。就基地内部利益主体来说,进行产权明晰化界定,建立合理的资源产权分割机制。建议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当地人民共同拥有资源的产权,以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比例分别实现各自的收益,缓解由于利益分配不合理导致的各主体之间的尖锐矛盾,让当地政府和当地居民也能从中受益,从而更加积极地拥护中央国家的能源产业政策,使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建设稳健的推进。

就基地与外部区域的关系来说,建立灵活有效的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共享机制。基地能源产业的发展建设,除了依靠基地内部资源外,还应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与其它省、市、地区的开放合作机制,充分利用这些区域的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来为基地的能源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因子。另外,基地在满足资源输往地的能源及能源产品需求的同时,可以合理要求一定比率的以受益多少为标准的利益补偿作为资源及其产品的使用补偿。同时,建立基地与资源输入地的对能源开发外部性的共同补偿机制,以此促进基地内的绿色循环产业机制。

参 考 文 献

[1] 陈大鹏,姜霞.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榆林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9).

[2] 张阳生,赵娟,惠怡安.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产业升级及其结构优化重组[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3).

[3] 榆林市2008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实施方案[S].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8,3. [4] 高雪玲.陕西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能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5] 李随成,王维荣.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附1:

榆林市环境状况调查问卷

编号: 尊敬的女士/ 先生: 您好,我们是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的学生,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有关榆林市环境状况的调查,目的是想了解人们对居住地环境的看法和意见,以便更好地促进居住环境的改善。您的回答无所谓对错,只要真实地反映了您的情况和看法,就达到了这次调查的目的。希望您能积极参与,我们对您的回答完全是保密的。调查要耽搁您一些时间,请您谅解。谢谢您的合作与支持!

填写要求:

1、请您在所选答案前画√。

2、对注明要求您自己填写的内容,请在规定的地方填上您的意见。

在回答问卷之前,请您先回答下面三个背景资料,供资料分析用,希望您不要介意: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请问您目前的职业:

A.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教师 B.技术人员 C.科研工作者 D.企业管理人员、厂长经理 E.工人、服务员、一般职工 F.个体户 G.离退休人员 H.待业人员 I.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 J.学生 K.其他

3、请问您的受教育程度?包括您受过的最高的或正在受的教育程度。

A.没有受过正式教育 B.小学 C.初中 D.高中 E.中专、技校 F.大专或大学非本科 G.大学本科 H.研究生或以上

问卷正文:

1、您认为当前我市的环境破坏程度如何?

A.较严重。B.一般。C.较轻。

2、您认为,目前我市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如何?

A.很大。导致了很多严重的疾病,如癌症。B.一般。C.比较小。

3、您最关注我市哪些方面的环境问题?(可多选)

A.空气污染。B.水污染以及水资源匮乏。C.资源依赖型企业对资源的高度消耗。D.塌陷、山体滑坡。E.土地污染。F.其他

4、您是否在我市主要媒体中,如《榆林日报》、《榆林电视台》,关注过环保视点栏目或环境警示语等?

A.经常关注。B.偶尔会看到。C.很少关注。

5、您是否经常向他人宣传环境保护知识,达到教育他人,教育自己的目的? A.经常。B.偶尔。C.从来没有。

6、您认为有关部门是否该公开环境方面的信息?

A.是,应该公开。B.视情况而定。C.部门有权不公开。

7、您认为老百姓在参与环境保护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可多选)

A.缺乏足够的环保知识,对环保的认识不足。B.有“搭便车”心理,希望别人多出力。

C.当环保影响自己的切身利益时会犹豫。D.城市居民生活的方式已经习惯了消耗大量资源带来的便捷。E.认为环保是政府和企业的事,与自己无关。F.其他

8、您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态度为? A.先搞好经济再搞好环保。B.先搞好环保再搞好经济。C.两者齐头并进。

9、您是否注意到居住区附近的工厂烟囱冒黑烟、臭气和向河流排污? A.注意过,并向环保部门反映。B.注意过并担心过,但是没有反映。C.周围环境很好或没有企业排污,因此没有注意过。

10、您对我市水资源缺乏有何看法?

A.很严重,应该积极节约用水。B.一般了解。C.不清楚。

11、您在公共场合会主动关水龙头吗?

A.总是。B.经常。C.偶尔。D.不会。

12、您对现在的“限塑令”(在超市购物时超市不再提供或免费提供塑料袋)持何种看法?

A.很赞同,能够有效限制白色污染。B.不赞同,也不是很反对,对我的生活没有较大的影响。C.反对,影响了购物时的便捷性。

13、您会经常有意识地进行废物利用吗?

A.经常会。B.偶尔会。C.几乎不会。

14、您认为应该如何进行绿色消费,环保购物?(可多选)A.认“环保标志”。B.用无磷洗衣粉。C.用无氟制品。D.买无公害食品。E.用环保购物袋。F.其他

15、如果政府进行环境规划的公众参与,您希望的参与方式有哪些?(可多选)A.听证会。B.论证会。C.公众媒体发布征询。D.座谈会。E.个别了解情况。F.书面征求意见。G.其他

16、您在环保方面有什么好的意见和想法?

附2:

榆林市环境访谈提纲

企业访谈提纲:

(1)企业的定位、产出的流向;(2)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组织结构;

(3)企业过去三年的产值与预期发展前景;(4)员工的福利情况;

(5)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目前的状况和困难;(6)当前政策和当地政府在企业环保方面的参与情况;(7)企业的有关环保数据(比如“三费”处理情况等);(8)企业未来在环保方面的工作及重点。

访谈企业包括:榆林市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榆天化”)、榆林市北元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政府访谈提纲:

(1)当地过去三年的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2)当地能源型企业的发展情况介绍;(3)当地的功能、战略定位;

(4)当地各项社会指标(包括人均绿地、居民生活引用水等);

(5)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如一年中“好天”的数量、绿地覆盖率、地质塌陷情况、水污染情况等);

(6)当地政府环保措施和政策;(7)目前的困难及对策分析;(8)近期环保目标及可行性。访谈的政府部门主要包括:榆林市市政府行政效能办公室、神木高新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榆林环境质量报告书 篇2

一是注重源头管理, 严把油品入口关。这个分公司制定油品质量管理办法, 将每个操作环节进行责任落实, 坚持每车油品化验留样, 采取观察颜色、杂质和气味等感官判断来检验油品质量的好坏。

二是成立油品质量稽查工作组, 堵塞质量管理漏洞。这个分公司不定期携带化验设备, 随机对配送车辆油品数质量进行化验检查。通过GPS定位仪对运油车辆进行监控, 发现可疑车辆进行跟踪化验, 确保油品质量。

三是密切与第三承运方联系, 主动沟通与协调, 坚决打击运输过程中掺假使假行为。发现配送油品有质量问题时, 油库和加油站有权拒绝接卸, 并对承运车辆司机进行处罚和解聘合同。

四是严把油库、加油站和运输车辆等油罐容器、管线余油与运输罐车混装等环节的二次污染事故关, 避免终端销售油品质量问题的发生。

榆林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3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210亿元,增长15%。重点建设项目开工率为历年来最高,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3亿元,增长22.4%。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515亿元、增长28.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5亿元、增长31.4%;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30元,5905元,分别增长14.2%,15.5%。消费市场持续活跃,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亿元,增长18.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各市前列。

(二)工业经济持续增长

重点能化项目基本按计划推进,完成投资373亿元。重大转化项目取得突破,榆炼18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技改工程建成投用,北元100万吨聚氯乙烯和靖边、定边天然气液化项目建成投产,榆天化140万吨甲醇一期工程、省有色60万吨铝镁合金等项目进入安装调试阶段,甲醇、聚氯乙烯、合成氨等化工产品新增产能均创近年来新高。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榆林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均突破百亿元,榆神工业区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总投资210亿元、年产2.4万吨的多晶硅项目落户榆佳工业园,米脂鄂尔多斯盐化工项目稳步推进。主要工业品产量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原煤产量达到2.8亿吨,增长8.8%;原油1092万吨,增长11.2%;原油加工量309万吨,增长18.3%;兰炭1500万吨,增长56.2%;天然气123亿立方米,增长11.8%;发电量400亿度,增长15.4%。预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40亿元,增长16.3%,稳居全省第一。

(三)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马铃薯生产基地达到290万亩、玉米177万亩、小杂粮272万亩、油料68万亩及蔬菜3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42万吨;羊子饲养量达到979万只、生猪251万头、家禽1070万只,奶牛存栏

2.53万头。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定靖示范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大地种业和巨鹰枣业两家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现了我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零的突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实施了定惠渠、织女渠等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75万亩;新增基本农田10万亩,新建维修淤地坝875座;新修改造农村公路764公里;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新建10千伏线路460公里、0.4千伏线路880公里。

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20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92亿元,增长25.1%;财政总收入达到615亿元、增长19.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5亿元、增长1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900元,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80元,增长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5亿元,增长18.5%;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

榆林七只羊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篇4

这是我在榆林七只羊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实习期间做的市场调研报告,让我简短的做一下七只羊服饰有限责任公司。

七只羊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服装厂,七只羊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是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崛起的一颗新星,公司经过暂短十几年的发展,已由原来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上千台电动缝纫设备,600多人的中型企业,并且拥有了各种先进的生产、检测、专用设备,年生产能力可达100万件,营销网络遍布东北、华北、西北以及西藏、河南、山东、江苏等20多个省市,创造了年销售额近亿元的骄人业绩。

为了公司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为了更多的了解棉服装的面料、款式、结构造型,为了在设计的过程中有更多的素材,我们在公司的安排下对榆林各大商场进行了为期2天的市场调研工作。现针对所了解的情况作一个总结。

在调研中我们分别对鸭鸭、雅鹿、冰洁等品牌服装进行了观察分析,并对榆林本地的品牌:羊老大、九牧羊、蒙赛尔的服装进行了探讨。一些观点可能不够全面,有什么不足之处望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在几天的调查中发现,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冬季服装多数还是以羽绒服为主,其款式变化不是很明显,与近几年的流行趋势基本大同小异。在面对资讯泛滥、更多可选择性,人们追求简单和本真的生活方式,人们向往有更多的时间在大自然中惬意地呼吸,享受幸福、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运动休闲风格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引领了时尚潮

流。在色彩上受天然植物染料的影响,面料将更多的青睐简单大方的单色或拼色风格,摒弃了反复与陈黯,告别了凝重和束缚,变得明朗而轻盈,简约且欢快。回归自然是近几年服装领域的主题。色彩中透着鲜嫩的气息,柔和的质感包裹着浅淡的甜美色,花卉、水果、植物、昆虫成为重要的图案表达。对于咱们公司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根据2011的流行趋势自己设计具有本土特色的花色图案,让其具有本公司自己的色彩风格,例如在图案中添加公司的LOGO,或加入QZY的英文字母,也可以以榆林的风景风貌为设计元素,这样可以使我们的产品亮出特色,打出风格。还有我们可以将现有的面料作一些拼色。虽然我们公司面向的消费者大多都是中老年朋友,但是在社会越来越进步的今天,很多老年人也渐渐开始接受一些前卫和潮流的东西,他们对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局限于舒适和保暖效果,也希望无论色彩还是外形能跟上年轻人的步伐,并且可以有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特色服装,所以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大胆的应用各类流行元素,使我们的产品更有特色。

在如今众多的服装款式造型中,中式服装,欧式服装,韩版服装一直占领者市场的主导地位,在2000年中国的唐装一时风靡全球,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在服装行业,一件产品最吸引人眼球,给人最直观,最醒目的地方就是色彩,所以我认为公司在面料开发和采购方面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对于服装的造型轮廓我们可以根据面料色彩、图案作出一定的变化。

对于本公司与其他品牌服装的优缺点,我认为我们的优点在于我们的产品定位明确,具有针对性,面向的人群都是中老年人。但是也因为这样使我们的产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其他年龄段的消费者来说我们的产品就显得有点不适合了,所以我们可以开发一些其他年龄段的款式,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客源,大大增加我们的订单量。

榆林环境质量报告书 篇5

------------------------------

------------------------

来源:作者:日期:2009-12-24

资本市场是集聚和融通资金的重要场所,具有引发经济主体增加社会积累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功能。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是动员金融资源、获取金融支持的重要手段,对推动我市经济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了全面了解掌握我市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学习借鉴发达地区资本市场建设的基本经验,近期,我们对本市和市外一些资本市场建设先行地区进行了深入考察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我市资本市场提出如下意见。

一、我市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1、信贷市场发展良好。我市长期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目前我市拥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银行类金融机构508个,分布在全市12个县(区)。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886.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467.93亿元,存贷款余额均居陕西省第二(低于西安市)。

2、公开市场融资规模扩大。2008年末,我市证券开户数为2833户,证券市场各类证券交易量77.76亿元。其中股票交易量77.45亿元,基金交易量0.28亿元,国债现货回购交易量0.04亿元。在我市设点营业的证券公司有西部证券和开源证券两家。我市大量资金通过这些公开市场流向全国上市公司。我市至今无一家上市公司,证券、股票市场融资难以解决榆林的融资需求。

3、保险收入增长迅速。保险作为化解风险的主渠道,近年来发展很快。2008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20家,全年保险业务收入为12.54亿元,赔付额为4.80亿元。保险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信贷风险防范和资本运作。在信贷风险保证上,保险公司和银行业合作,创造了许多保险产品,对贷款人风险进行保证,为扩大信贷投入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资本运作主要集中在总公司一级,即保险基金的资本运作,对我市资本市场并没有产生作用。

4、新型融资机构发展较快。截止2009年5月末,我市共有典当行14家,注册资本为19150万元,资本金基本上在1000万至3000万元之间,其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由传统的业务逐步涉足房地产和能源行业。共有担保公司110家,注册资本为15亿元。主营范围是为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提供担保,兼营为中小企业提供中介配套服务、诉讼保全担保、工程履约担保、租赁担保、委托贷款等。小额信贷公司12家,主要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目前开办业务的只有一家。这些新型融资机构的发展,使榆林市民间融资逐步浮出水面,补充了以银行为主的正规金融业融资局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问题

1、金融创新意识不强。受传统经济运行模式的影响,全市上下普遍缺乏金融创新意识,满足于现有的金融运行模式,金融产品和融资方式单一,经济金融互动不力,许多外地已开展的低成本、高额度、灵活多样的企业债券、收费权信托、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方式,我市涉猎较少。特别是对券商的培养和推动上市方面,决策层面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2、资本市场发育缓慢。哈尔滨市从87年开始发行企业债券,93年第一支股票上市和95年建立产权交易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市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等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发展格局。与我市资源禀赋相近、地理位置相邻的鄂尔多斯,也已培育出鄂尔多斯集团、伊煤集团、伊化集团、亿利集团、蒙西集团等5家上市公司。而我市作为陕西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至今未培育出一家。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者严重缺乏。这些因素导致本地资本大量外流,严重制约“两基地、一中心”建设资金规模的扩张。据初步调查,近年来仅府谷县外流资金就达到30多亿元,全市每年外流资金至少在50亿元以上,这对我市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我市加速培育上市公司,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加快能源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发金融市场已刻不容缓。

3、企业改革相对滞后。我市国企改革尚未彻底完成,已改制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股份制改造不够彻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未建立起来。而企业上市考察的关键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这一瓶颈障碍解决不了,企业上市就只能止步不前。

4、金融产业对地方发展支持不力。一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榆设点相对较少,金融产业有序竞争的格局尚未形成。目前,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均在我市设点营业,而全国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华夏、招商、光大、民生、浦东发展、深圳发展、渤海、广发、兴业、浙商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110家城市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行的仅有招商银行一家。二是金融产业内部资金外流现象严重。由于银行放贷门槛高,而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又缺乏贷款必须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导致一方面中小企业周转资金严重紧缺,而另一方面却是存贷款余额差距不断拉大,大量余钱通过金融业内部向外流走,极不利于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5、新型融资机构业务运行不够规范。新型融资机构发展是近两年榆林资本市场的一个亮点。但从目前看,其开办业务很不规范。担保公司由于在担保放大倍数上与银行无法达成共识(按审批规定担保公司可以按注册资本金的5-10倍为企业向银行提供担保,但我市银行出于对资金安全考虑,对个人担保公司不够信任,不愿与担保公司合作),导致个人担保公司无法开展担保业务,只能变相从事民间放贷。目前,除了政府设立的扶贫性担保公司外,还没有一家民间担保公司和金融业发生担保业务关系,出现了“担保公司不担保”的现象。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开展由于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融资规模小,资金供给严重不足,机构性质定位不明确,经营成本偏高,风险防范措施不力,其转为村镇银行的前景不明确,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另外,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投向与政府成立的初衷背离。原本成立小额贷款公司目的是增加“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推进农业产业化,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但根据调查,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主要投向资源性企业,并没有形成对政府产业规划的支持,严重影响中小企业和“三农”的发展。目前,新型融资机构的监管主体还不明确,处于“有人批、无人管”的状态,这将扰乱正常的信贷市场,不利于榆林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6、新型融资机构发展极不平衡。新审批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新型融资机构主要分布在神木、府谷两县。特别是神木县新型融资机构发展步伐非常快,形成了“金融一条街”。全市共审批小额贷款公司12家,神木县就有9家;全市审批成立的担保公司共110家,神木县就有86家。而全市其它县区(包括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榆阳、靖边、定边等县区)新型融资机构发展相对缓慢。

7、金融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缺乏是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市用人单位人才观念淡薄,缺乏灵活的用人机制。市委、市政府虽然刚刚制定出台了《关于引进培养高层次紧缺人才的若干规定》,但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内人才引进的洼地效应还难以形成。

8、金融生态有待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对一个地方金融发展能力的综合考察,主要包括政府对经济的掌控、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化解以及社会信用的评级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其核心是社会诚信建设。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全国大中型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估情况,前90名中陕西省只有西安和宝鸡市,榆林远远落后。加快我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二、我市发展资本市场的重大意义和有利条件

(一)重大意义

1、发展资本市场是榆林实现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融资作用。榆林尽管资源富集一地,发展潜力巨大,成为陕西持续发展最具比较优势的地区之一,但是,目前却是捧着“金饭碗”为发展资金不足而犯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能源经济的发展和“两基地、一中心”建设的推进,对金融资源的需求逐年增加。按照跨越发展的远景规划,未来十年,榆林将规划投资1.5万亿元,建设十个领域80大类1000个重大项目,构筑“十大体系”。要实现如此宏伟的目标,筹资如此巨量的资金,靠地方难为“无米之炊”,靠国家也是财力有限。只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才能消除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促进榆林产业扩张。

2、发展资本市场是榆林实现创新转型的基本目标。在市委二届四次全会上,我市科学判断发展形势,适时提出了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要求。创新转型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现代市场。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实施创新转型战略,必须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建设,以资本市场的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3、发展资本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资本市场由于其具有强大的评价、选择和监督机制,而投资主体作为理性经济人,始终具有明确的逐利动机,通过对资金流向的引导而对资源配置发挥导向性作用,从而提高资本运营效率,有助于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通过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刺激投资、激发消费,从而可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目前世界各国金融系统的发展是趋向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系统,直接融资逐渐成为公司融资的主要部分。

(二)有利条件

1、资源优势突出。我市北部是壮观的煤海,西部是无垠的气田,南部储藏着浩瀚的岩盐,境内有分布广泛的石油。已发现的8大类48种矿产资源,储量占全国能源矿产储量的三分之一,潜在价值达46万亿元,分别占陕西省、全国资源潜在价值95%和30%。优越的资源禀赋为我市发展资本市场提供了广阔前景。

2、经济基础良好。近年来,我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陕甘宁蒙晋区域中心城市”三大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大大提高。2008年我市GDP达到1008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省第二,连续七年经济增长速度为全省第一。财政总收入达到213.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5亿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078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1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02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4.49亿元。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为我市资本市场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产业优势明显。我市1998年确立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以来,通过10多年的建设发展,累积了巨大的存量资产,已初步形成煤炭、电力、化工、油气为主导的能化产业体系。陶氏、壳牌、沙索尔、正大等世界500强企业及神华、长庆、兖矿、鲁能、华电、华能、延长、陕煤、陕投等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均看好榆林的发展,竞相入驻榆林,投资兴业,着手规划产业布局,谋划发展蓝图,为我市后续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也为我市发展资本市场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

4、企业潜力巨大。我市本土企业依托优势资源开发,广纳社会闲散资金,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榆天化、榆林矿业集团、榆神煤炭公司、北元化工、恒源煤焦电化公司、兴茂集团等一批具有实力的成长性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集团,为资本市场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三、对发展我市资本市场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榆林发展资本市场基本思路是:结合自身实际,最大限度利用好国家发展资本市场的相关政策,以深化企业改革为突破口,以加快金融产业发展和培育中介

服务机构及各类机构投资者为基本着力点,加大以股份制为基础的企业重组力度,大力推动企业上市,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生态,努力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推动我市由资源大市向资本强市转变。

(一)深化企业改革,高起点塑造资本市场合格主体

1、加大企业改制力度。发展资本市场的基础在企业。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坚决彻底地完成企业改制任务,有针对性地培育扶植一批优质现代企业,高起点塑造资本市场合格主体。严格按照《公司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拟改制企业进行全面改造和规范,使其转变经营机制,建立起明晰合理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形成“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上市奠定制度基础。

2、积极实施企业重组。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民营、外资和国有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的收购、兼并,实现重组整合,加大对主导产业资产和资源整合的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实现区域内、行业内优势资源合理地向大企业集团有效集聚,扶植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3、储备上市后备资源。建立和完善我市拟上市公司和项目动态资料库。按照“优选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要求,加大对企业的排列摸查,挑选上市培育对象,重点培育符合产业政策、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龙头企业、煤炭石化以及城市公用事业等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作为上市后备资源。

4、加快企业上市步伐。要在明确市政府金融办为企业上市的指导管理责任部门的基础上,促使其尽快履行职责,加快制定我市企业上市的具体推进方案,对有实力上市的企业进行排队,做出时间安排表,分期分批重点予以扶持,使其尽快上市融资。据初步调查,目前,我市具备上市基本条件的企业有:榆天化、榆林煤炭出口集团、榆神煤炭公司、府谷恒源煤焦电化公司、府谷煤业集团、神木北元化工等。对这些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要实行分类指导和全过程跟踪服务,邀请证券监管部门的官员和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企业家为企业决策层讲学,加强上市辅导,帮助上市企业提高经营理念和经营能力。应加强与上市相关中介机构的协作配合,增强与证券监管机构的沟通联系,通过组织各类推介会,加大对我市企业的对外宣传和包装,提高企业申报上市的效率和通过率。要充分利用好已设立的企业上市专项资金,补贴企业上市前期的投入,减轻企业上市风险投入压力,增强企业上市的积极性。

(二)创新金融产品,加快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1、加快培育各类投资主体。积极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拓展民间资金投资渠道,放宽企业的出资标准,对公司注册资本可以分期到位,努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投资格局。加快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中小企业投资基金的组建和运作,引导、筹集社会资金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规范城投公司的业务运行,大力发展各类投资管理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和各类资金信托业务,支持设立风险投资基金。

2、着力培育中介服务机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发行方式的转变,中介机构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目前我市具有证券业务资格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严重缺乏,难以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要积极培育和引进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和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等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来榆经营。通过与证券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中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证券机构的各种优势,为榆林企业提高资本规划、产业整合、证券融资等方面咨询和服务。加强对中介机构监管和指导,建立资本市场中介机构职业诚信制度,督促中介机构强化职业道德,严格规范运作,健全内控机制,有效防范风险。积极发挥会计师协会、律师协会在行业自律、引导、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3、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逐步扩大融资主体,支持符合条件的大中型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来筹集建设资金或改善财务结构。要利用有效的担保资源,落实偿债保障机制,为债券发行创造条件。尽快推动城投公司企业债券发行工作,使其为城市建设筹集更多资金。鼓励各种合规资金,积极参与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的投资,形成较好的债券投资流通氛围。推进资产证券化进程,发行以银行等存贷款机构的相关资产为基础的证券、以相关保险资产为基础的证券和以企业相关资产为基础的证券。同时,运用资产证券化机制,积极化解不良资产,提高金融业和实体经济部门的整体资产质量。努力探索开展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债券、信用衍生产品等业务,提高地方企业从资本市场中融入短期资金的能力,扩大直接融资比例,提高商业银行等存贷款机构信贷资产的流动性。

4、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产业。大力支持驻榆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整合开发地方金融资源,发展壮大各大商业银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金融机构的发展活力。加快培育地方商业银行,尽快促成现有的榆林城市信用社和两家农村合作银行向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过渡,不断扩大其规模,使其成为有实力有特色的地方商业银行;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进入参股、控股或出资组建地方性金融机构;鼓励大企业集团公司在达到条件的前提下申请设立内部财务公司。制定相关激励和优惠政策,支持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发起,整合民营资本,开展村镇银行试点。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合作。应以建立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体系为重点,积极推进金融机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农业产业化企业等各方面有机合作、联动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业,引导保险机构加大农业产业化项目的保险投入,增强“三农”抵御风险的能力和融资的能力。

5、引导规范新型融资机构。

——加快培育新型金融机构。在能源富裕的县区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加大银行信贷支持,不断扩大小额贷款公司的放贷规模;尽快制定出台《榆林市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放宽对其范围和规模的限制,突破目前不超过资本净额50%的融资规定,允许其按资本金的1倍或数倍向银行等机构融资,在与银行发生存贷和资金拆借时,要明确其金融机构定位,在利率等方面与金融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允许其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以方便查找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更好地控制融资风险;降低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成本,在税收上尽量给予减免,并利用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引导其投资农业、中小企业及弱势群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转为村镇银行的条件限制,以调动其进一步发展的积极性。积极探索村镇银行、社区互助合作社等各种适合农村经济和社会需要的金融组织形式,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增加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和个人组建信用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投资公司,积极向省上争取放宽准入门槛,多设立一些信用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投资公司。

——加强对新型融资机构和民间借贷的监管。对新型融资机构必须尽快明确监管主体,统一监管标准,加大监管力度,促进其健康发展。建议由政府金融办或银监局牵头成立民间融资监管机构,专职行使对各种民间融资组织和民间融资行为的行业监管,探索对民间借贷的规范和监管办法,对民间融资的市场准入退出、高管人员任职资格、业务范围、内控制度、风险管理等进行统一规范,促使其建立严密规范的内部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监控制度,制订科学严谨的业务操作流程,推动民间融资的正规化运作。地方政府应组织公检法、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等相关部门加大对民间融资的宣传和业务指导力度,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和相关信息披露,增强民间融资参与者和公众的风险意识、法制意识,进而依法、谨慎地参与民间融资活动。

(三)加强金融政策研究,全面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1、加大金融政策研究。加快制定出台榆林市关于促进区域资本市场发展的优惠政策,创新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协作方式,促进信贷增长。制订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和财政撬动融资规模的方案,设立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激发调动企业实体、中介机构、境内外金融机构和

人才参与榆林以金融资本手段推动榆林经济跨越发展的热情和动力。探索对东南部地区与境内外资金产生强大吸引力的融资政策、融资渠道、融资工具和融资方法,找准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结合点,打造金融洼地,吸引外部资金进入,阻止区域资金外流。

2、改善金融基础设施。尽快启动建立榆林“金融商务服务区”(即榆林CBD)。通过建立“金融商务服务区”,吸引包括国内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证券、信托、担保、期货、金融租赁、基金管理公司在内的现代金融机构到榆林设点营业,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和区域资本市场,创造区域金融比较优势。

3、优化企业融资环境。金融机构要创新信贷机制,降低放贷门槛,扶持有发展潜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积极探索银企合作新形式新途径,以发挥资本的最佳效益。要建立完善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加强对国有金融机构的民营股份化改造,激活民间资本,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民营中小企业应更新观念,拓宽融资渠道,做好以商招商,用好的项目引资合股合作经营,拓展资本市场融资、涉外融资、民间融资、买方信贷、商标专利抵押信贷等多种融资形式。

4、实施金融人才战略。人才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巨大财富。金融业作为高端服务业,只有拥有与其行业特征相匹配或基本匹配的人才队伍,才能促进其发展。因此,要把培养吸纳集聚人才作为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举措。有关教育单位应着力提高金融相关专业的教育水平,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金融业务人才。特别要在金融企业和上市后备企业中形成一批懂得资本市场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制定和出台有利于金融企业吸收人才的政策,帮助核心金融企业形成有竞争力的境内外人才吸引机制。大胆借鉴发达省市甚至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打破平均主义分配模式,对有真才实学的金融人才要敢于付高薪,拿出“真金白银”吸纳外地优秀金融人才来榆发展、创业,为我市资本市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上一篇:平凡高中作文下一篇:投掷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