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创建指南

2024-10-25

生态创建指南(精选8篇)

生态创建指南 篇1

全省乡镇、村生态创建申报材料编制指南

全省乡镇、村生态创建申报材料编制指南

几点技术要求:

1、A4纸双面打印、字体按报送文档要求编排。

2、申报资料除“工作总结”、“建设指标完成情况报告及分析”外,其他资料均应为历史资料。

3、申报材料均按编制指南先后顺序进行装订,并另附电子文档(VCD光盘)一并附后上报。

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材料编制指南

(一)(资料编排及装订顺序)

一、封面:甘肃省xx县xx乡(镇)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页面上部居中2排横向排列)申报材料(页面中间居中纵向排列),年月(页面底下居中横向排列)

二、目录(按照申报资料顺序排列)

三、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表(环保部统一制式申报表)

四、申报申请文件

1、关于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的申请并附批准文件(乡镇政府向县、市、区政府),再经市州环保局同意后报省厅;

2、关于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的申请(市州局向省厅)。

五、工作总结及佐证材料

1、xx乡(镇)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环境保护规划。

2、xx乡镇人大关于批准xx乡(镇)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环境保护规划的决议(要求是组织实施两年以上)。

3、xx乡(镇)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工作总结。

4、xx乡(镇)关于成立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领导机构、设置专门的环保机构、配备专职环保工作人员和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

5、xx县环保局关于xx乡镇近三年内未发生过较大(Ⅲ级)以上级别环境污染事件的证明。

6、xx乡镇公众对环境状况满意率≥95%的民意调查统计表。

7、xx乡(镇)的乡(镇)规民约。

8、xx乡(镇)党委、政府关于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的会议记录。

六、技术报告及佐证材料

1、xx乡(镇)关于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指标完成情况报告及分析。

2、xx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环保局)。

3、xx乡(镇)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卫生局)。

4、xx乡(镇)辖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和声环境质量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环保局)。

5、xx乡(镇)建成区(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情况证明(县建设局)。

6、xx乡(镇)建成区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达80%以上的行政村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环保局)。

7、xx乡(镇)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建设局或环卫局)。

8、xx乡(镇)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60%(行政村比例)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统计局)。

9、xx乡(镇)重点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和未发生污染事故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环保局)。

10、xx乡(镇)饮食业油烟达标排放率完成情况证明(县环保局)。

11、xx乡(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农业局/环保局)。

12、xx乡(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农业局/环保局)。

13、xx乡(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卫生局/建设局)。

14、xx乡(镇)农药和化肥平均施用量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农业局/统计局)。

15、xx乡(镇)清洁能源普及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建设局/农业局/能源办)。

16、xx乡(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林业局)。

17、xx乡(镇)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建设局/园林部门)。

18、xx乡(镇)辖区内森林覆盖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林业局)。

19、xx乡(镇)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养殖)面积比重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及以上农业、林业、环保、质检、统计局)。

七、创建工作图片资料(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图片资料及说明)

八、封底

国家级生态村申报材料编制指南

(二)(资料编排及装订顺序)

一、封面:甘肃省xx县xx乡(镇)xx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页面上部居中2排横向排列)申报材料(页面中间居中纵向排列),年月(页面底下居中横向排列)

二、目录(按照申报资料顺序排列)

三、国家级生态村申报表(环保部统一制式申报表)

四、申报申请文件

1、关于xx村申报国家级生态村的申请(村向乡、镇)。

2、关于xx村申报国家级生态村的申请(乡、镇向县、市、区政府)。

3、关于xx乡(镇)xx村申报国家级生态村的函(县、市、区)政府向市局)。

4、关于xx县(市、区)xx乡(镇)xx村申报国家级生态村的申请(市州局向省厅)。

五、工作总结及佐证材料

1、xx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的环境保护规划。

2、xx乡镇人大关于批准xx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环境保护规划的决议。

3、xx村国家级生态村创建工作总结。

4、关于成立xx村国家级生态村创建领导小组、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职责的文件。

5、xx县环境保护局关于xx村近三年内未发生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证明。

6、xx村村规民约。

7、xx村村支两委关于创建工作的会议记录。

六、技术报告及佐证材料

1、xx村关于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建设指标完成情况报告及分析。

2、xx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统计局)。

3、xx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卫生局)。

4、xx村生活饮用水检验报告(县疾控中心标准检验报告)。

5、xx村农户使用卫生厕所普及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卫生局)。

6、xx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建设局)。

7、xx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建设局)。

8、xx村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环保局)。

9、xx村清洁能源普及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建设局/农业局/能源办)。

10、xx村农膜回收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农业局)。

11、xx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农业局/环保局)。

12、xx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农业局/环保局)。

13、xx村绿化覆盖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林业局)。

14、xx村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农业局)。

15、xx村农药和化肥平均施用量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农业局)。

16、xx村土壤有机质含量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农业局)。

17、xx村土壤有机质含量检测报告(县以上检验、检测、监测机构标准检测报告)。

18、xx村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环保局)。

七、创建工作图片资料(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图片资料及说明)

八、封底

甘肃省省级生态乡镇申报材料编制指南

(三)(资料编排及装订顺序)

一、封面:甘肃省xx县xx乡(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页面上部居中2排横向排列)申报材料(页面中间居中纵向排列),年月(页面底下居中横向排列)

二、目录(按照申报资料顺序排列)

三、甘肃省省级生态乡镇申报表(省环保厅统一制式申报表)

四、申报申请文件

关于申报省级生态乡镇的申请(乡镇政府向县、市、区环保部门);再经县(区)环保局核准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经市州环保部门审查后向省厅提出申报申请,省厅核查、考核、批准后,予以公示、命名。

五、工作总结及佐证材料

1、xx乡(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环境保护规划。

2、xx乡镇人大关于批准xx乡(镇)建设省级生态乡镇环境保护规划的决议。

3、xx乡(镇)创建级生态乡镇的工作总结。

4、xx乡(镇)关于成立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领导机构、设置专门的环保机构、配备专职环保工作人员和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

5、xx县环保局关于xx乡镇近三年内未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证明。

6、xx乡镇公众对环境状况满意率≥90%的民意调查统计表。

7、xx乡(镇)的乡(镇)规民约。

8、xx乡(镇)党委、政府关于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的会议记录。

六、技术报告及佐证材料

1、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指标完成情况报告及分析。

2、xx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环保局)。

3、xx乡(镇)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卫生局)。

4、xx乡(镇)辖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和声环境质量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环保局)。

5、xx乡(镇)建成区(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情况证明(县建设局)。

6、xx乡(镇)建成区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达80%以上的行政村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环保局)。

7、xx乡(镇)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建设局或环卫局)。

8、xx乡(镇)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60%(行政村比例)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统计局)。

9、xx乡(镇)重点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和未发生污染事故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环保局)。

10、xx乡(镇)饮食业油烟达标排放率完成情况证明(县环保局)。

11、xx乡(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农业局/环保局)。

12、xx乡(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农业局/环保局)。

13、xx乡(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卫生局/建设局)。

14、xx乡(镇)农药和化肥平均施用量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农业局/统计局)。

15、xx乡(镇)清洁能源普及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建设局/农业局/能源办)。

16、xx乡(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林业局)。

17、xx乡(镇)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建设局/园林部门)。

18、xx乡(镇)辖区内森林覆盖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林业局)。

19、xx乡(镇)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养殖)面积比重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及以上农业、林业、环保、质检、统计局)。

七、创建工作图片资料(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图片资料及说明)

八、封底

甘肃省省级生态村申报材料编制指南

(四)(资料编排及装订顺序)

一、封面:甘肃省xx县xx乡(镇)xx村创建省级生态村(页面上部居中2排横向排列)申报材料(页面中间居中纵向排列),年月(页面底下居中横向排列)

二、目录(按照申报资料顺序排列)

三、甘肃省省级生态村申报表(省环保厅统一制式申报表)

四、申报申请文件

1、关于xx村申报省级生态村的申请(村向乡、镇)。

2、关于xx村申报省级生态村的申请(乡、镇向县、区环保局)。

3、关于xx县(市、区)xx乡(镇)xx村申报国家级生态村的申请(市州局向省厅)。4.、省厅核查、考核、批准后,予以公示、命名。

五、工作总结及佐证材料

1、xx村创建省级生态村的环境保护规划。

2、xx村申报省级生态村创建工作总结。

3、xx县环境保护局关于xx村近三年内未发生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证明。

4、xx村村规民约。

5、xx村村支两委关于创建工作的会议记录。

六、技术报告及佐证材料

1、xx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统计局)。

2、xx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卫生局)。

3、xx村生活饮用水检验报告(县疾控中心标准检验报告)。

4、xx村农户使用卫生厕所普及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卫生局)。

5、xx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建设局)。

6、xx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建设局)。

7、xx村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环保局)。

8、xx村清洁能源普及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建设局/农业局/能源办)。

9、xx村农膜回收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农业局)。

10、xx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农业局/环保局)。

11、xx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农业局/环保局)。

12、xx村绿化覆盖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林业局)。

13、xx村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农业局)。

14、xx村农药和化肥平均施用量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农业局)。

15、xx村土壤有机质含量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农业局)。

16、xx村土壤有机质含量检测报告(县以上检验、检测、监测机构标准检测报告)。

17、xx村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指标完成情况证明(县环保局)。

七、创建工作图片资料(创建省级生态村图片资料及说明)

八、封底

生态创建指南 篇2

一、为什么要编制《指南》?

●资源约束压力增大●各类保护区空间交叉重叠●生态环境缺乏整体性保护

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 我国资源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尽管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逐年加大, 但总体而言, 资源约束压力持续增大, 环境污染仍在加重, 生态系统退化依然严重, 生态问题更加复杂, 资源环境与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逆转。已建各类保护区空间上存在交叉重叠, 布局不够合理, 生态保护效率不高, 生态环境缺乏整体性保护, 且严格性不足, 尚未形成保障国家与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在此背景下, 为强化生态保护, 2011 年,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 (国发[2011]35 号) 明确提出, 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 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出现“生态红线”概念并提出划定任务。 国家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战略决策, 旨在构建和强化国家生态安全格局, 遏制生态环境退化趋势, 力促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划定生态红线实行永久保护, 体现了我国科学规范生态保护空间管制并以强制性手段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政策导向和决心。

2013 年5 月24 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 要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 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 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 否则就应受到惩罚。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作为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最重要、最优先的任务。可见, 生态红线提出后, 其受关注程度和重要地位不断上升, 划定生态红线已经不仅仅是生态保护领域的重点工作, 更是成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关键内容, 成为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

为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 环境保护部自2012 年提出编制 《指南 》的重点任务, 委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相关技术单位承担编制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 技术单位在系统研究国内外生态红线划定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技术研讨、科学论证、试点验证、征求意见等工作的开展, 完成了《指南》编制工作。《指南》的出台, 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环境空间管制的总体要求, 抓紧在全国划定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制, 加强对生态红线划定过程中的技术指导。

技术研讨:为了统一对生态红线的认识, 探讨生态红线划定的关键技术, 总结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环境保护部于2012 年3 月组织召开全国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研讨会, 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和主要省份环保厅 (局) 管理者对生态红线的概念、内涵、划定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并对全国生态红线划定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

科学论证:2012 年4~10 月, 生态红线技术组草拟了《全国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初步制定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方法, 形成《全国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初稿) 》。 为确保生态红线划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先后两次组织专家对《指南》进行论证, 听取和采纳科研院所学术专家和不同行业主管部门管理专家意见, 从理论方法与操作性层面统一了认识。

试点验证:为验证《指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为全国范围生态红线划定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 2012 年底, 环境保护部召开生态红线划定试点启动会, 确定内蒙古、江西为红线划定试点, 随后, 湖北和广西也被列为红线划定试点。 2013 年技术组全面开展了试点省 (自治区) 生态红线划定工作, 提出了试点省 (自治区) 生态红线划分方案, 并进一步完善了《指南》。

实地调研:在划定试点省 (自治区) 生态红线过程中, 技术组分别于2013 年5~8 月陆续开展了内蒙古、江西、广西、湖北等省 (自治区) 生态红线区域实地调查, 充分听取了地方政府各部门意见和建议, 为《指南》的修改完善提供了有利的工作基础条件。

二、生态红线由哪些构成?

●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

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是以“红线”为基础, 在区域性生态规划、管理和科学研究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 并得到多方面肯定, 从而上升成为国家战略的。 生态红线自提出至今, 其概念和内涵逐步由国土空间生态保护扩展到资源能源利用及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

根据生态保护红线提出的背景与发展过程, 兼顾资源、环境、生态三大领域重大问题与保护需求, 《指南》 中首先界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定义及其构成。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关键作用, 在提升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必须严格保护的最小空间范围与最高或最低数量限值, 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 可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

其中, 生态功能红线是指对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服务, 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关键作用, 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最小生态保护空间;环境质量红线是指为维护人居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基本需要, 必须严格执行的最低环境管理限值;资源利用红线是指为促进资源能源节约, 保障能源、水、土地等资源安全利用和高效利用的最高或最低要求。

就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构建而言, 《指南》主要针对生态功能红线制定, 是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技术支撑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划定生态功能红线旨在保护对于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持续稳定发挥,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关键作用的国土空间。 《指南》适用于国家层面生态功能红线划定, 核心目标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但《指南》也为省级及以下行政区的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给地方划定生态功能红线留有发挥空间, 因地制宜地开展地方级红线划定, 其目标是保障地区生态安全。

基于生态功能红线的概念、 内涵及保护目标, 《指南》 界定了生态功能红线的主要类型与属性特征。 通过系统分析与研究, 生态功能红线的主要保护目标可归结为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减轻自然生态灾害、维持生物多样性, 因此, 《指南》将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划分为以下3 类: 一是生态服务保障红线, 主要指提供生态调节与文化服务, 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需生态区域; 二是生态脆弱区保护红线, 主要指保护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 维护人居环境安全的基本生态屏障;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 主要指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持关键物种、生态系统与种质资源生存的最小面积。

作为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后, 应满足如下属性特征与保护要求:一是保护性质不改变, 是指生态功能红线的用地性质和保护主体应保持相对固定, 不可随意变更;二是生态功能不降低, 是指要维护生态功能红线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持续稳定发挥,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生态系统服务应逐步得到改善;三是空间面积不减少, 是指要维护生态功能红线的地位和作用, 必须保证一定规模的面积数量, 并且具有固定的区位。

三、划定红线基本原则有哪些?

●重要性●系统性●等级性●协调性●可控性●动态性

《指南》提出了划定生态功能红线需要遵循的6 条基本原则:

一是重要性原则。生态功能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 以保护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区域为目的。因此,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首先应考虑区域的生态重要性。

二是系统性原则。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在不同区域范围内根据生态保护对象的功能与类型分别划定, 通过叠加分析综合形成国家或区域生态功能红线。

三是等级性原则。根据生态保护重要性及监管需求, 生态功能红线实行分级划定。 生态功能红线区域内部可实行分区管理, 实行差异性管控措施。国家层面划定并监管国家级生态功能红线, 各地应划定并监管地方级生态功能红线。

四是协调性原则。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应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区划、规划, 以及已建各类生态保护地边界相协调, 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当前监管能力相适应, 预留适当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空间, 合理确定生态功能红线的面积规模。

五是可操作性原则。生态功能红线必须要落到实地, 落实在具体空间上, 确保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兼具科学性与操作性。 为此,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办法, 国家层面从全国总体要求划定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域, 地方层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边界。

六是动态性原则。生态功能红线划定之后并非永久不变, 红线面积可随生态保护能力增强和国土空间优化适当增加。当生态功能红线边界和阈值受外界环境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应当适时进行调整从而确保基本生态功能供给。

四、哪些区域内划定生态红线?

●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禁止开发区

《指南》在遵从国务院[2011]35 号文件要求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生态功能红线的划定范围, 即在哪些区域内划定生态红线。 目前, 我国在国家层面生态保护领域已经建立了各类点状和面状保护区域, 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管辖, 错综复杂, 生态功能红线的划定需要对各类保护区域进行科学整合。

在全国生态空间保护与优化方面, 国家已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土地利用规划、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一系列生态保护规划区划, 加快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生态保护区 (地) 保护和建设步伐, 但是依然存在下列明显问题:

一是宏观保护区域面积大, 重叠严重, 所含部分区域无法有效保护。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50个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总面积220 万平方公里,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25 个重点生态功能区总面积386 万平方公里,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中32 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面积232 万平方公里, 分别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2.9%、40.2%和24.2%, 上述3 类宏观尺度生态保护区域存在空间交叉重叠, 总面积已超过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而且由于部分区域是按照现有行政区划, 内部还有许多城镇和工业开发区, 必然导致开发建设与保护的矛盾, 难以实行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

二是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保护还需进一步科学布局和严格管理。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 这一比例已经达到甚至超出了发达国家水平, 但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不平衡性。 早期建立的一些自然保护区, 科学论证不足、规划不合理、片面追求面积规模等问题并未得到有效管控;部分自然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物种并未得到有效保护, 如我国尚有30%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20%的野生动物、40%的高等植物仍处于保护区以外, 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已建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也普遍存在缺乏体制机制保障、保护和管理松懈等问题, 并且不断受到各类经济开发活动的蚕食。

此外, 在已划建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遗迹等各级各类保护区中, 虽然大多数区域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但由于机制体制等原因, 实际操作中多数都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第一目标, 旅游开发远重于自然保护, 生态破坏情况常见, 生态保护和管理急需规范和加强。

总体而言, 我国生态保护区域类型多、面积大、覆盖广, 但是布局和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明显不足; 既缺乏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和管理措施, 各级政府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也难以支撑对现有保护区域的有效管护;再加上各级政府优先追求GDP和财政收入、 企业和个人优先追求眼前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大环境对生态保护地的不断蚕食, 已对建立健全国家高效稳定的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形成巨大威胁和破坏。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科学整合各类保护区域、强化各类保护和管理手段、明确各级政府责任与义务、提高生态保护效率的最有效方法, 是提高生态保护水平和方法、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最有效途径, 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此, 《指南》将重要生态功能区,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禁止开发区确定为划定生态功能红线的主要范围。

重要生态功能区: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系到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的地域空间。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海洋重要生态功能区。

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 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洪水调蓄等5 类共50 个。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 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4 类共25个。海洋重要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等。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的划定, 既保护了区 (流) 域范围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中供给生态服务的关键区域, 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指对外界干扰和环境变化反应敏感, 易于发生生态退化的区域。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在我国陆地和海洋均有分布, 陆地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其中, 陆地生态敏感区、脆弱区主要包括降水、积温、地表土壤基质等条件较难保障植被快速自然恢复需求, 频繁受大风、干热等不利气候影响、受洪水、风浪等强烈冲蚀以及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

2008 年环境保护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 对全国各省进行了土壤侵蚀敏感性、沙漠化敏感性、盐渍化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冻融侵蚀敏感性等区域评价与识别, 初步确定了全国生态敏感区的分布情况。随后同年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了东北林草交错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区、南方红壤丘陵山地区、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区、西南山地农牧交错区、青藏高原复合侵蚀区、沿海水陆交接带区等是我国主要的陆地生态脆弱区类型。

参照《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文件, 海洋生态敏感区、脆弱区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敏感区、海岸侵蚀敏感区、海平面上升影响区和风暴潮增水影响区等4 类区域。 其中, 海洋生物多样性敏感区指分布于我国海域和海岸带已建保护区以外的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区, 如鱼虾产卵场、洄游通道、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生态系统等;海岸侵蚀敏感区指受海水波浪和潮汐作用影响强烈, 多年或近年处于蚀退状态的自然岸线;海平面上升影响区指因全球海平面上升叠加区域地面沉降引起的相对海平面持续上升所导致的海岸带淹没区; 风暴潮增水影响区指发生风暴潮时, 实况潮位高出天文潮位所导致的海岸带淹没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后, 将为人居环境安全提供有力的生态保障, 为减轻自然灾害、协调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支撑。

禁止开发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四大主体功能区之一, 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 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生态区域。

国家层面禁止开发区域, 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 省级层面的禁止开发区域, 包括省级及以下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重要水源地以及其他省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 禁止开发区红线划定后, 将进一步明确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的已建保护区, 在原有保护与管理机制上进一步强化管控。

五、怎样做到差异性划分?

●通过生态重要性评估识别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空间区域

在确定生态功能红线的划定范围以后, 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通过生态重要性评估识别出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空间区域。在系统调研国内外生态功能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 《指南》针对3 类划定区域分别建立了差异性划分方法, 以保证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对于重要生态功能区, 主要开展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 包括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等评价内容。目前, 国际上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方法相对成熟与完善, 《指南》分别给出了大尺度快速评估方法和中小尺度的数学模型方法, 可供全国各地划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对于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主要开展不同类型生态敏感性评价, 包括水土流失敏感性、土地沙化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等评价内容, 采用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也是在学术界得到公认并已在典型区域研究得到了较好应用。

对于禁止开发区, 考虑到各类保护区分布分散, 空间交叉重叠程度高, 主管部门多、管理严格程度不一等现实情况, 《指南》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纳入生态功能红线范畴, 体现其管理严格性。

最后, 为便于对生态功能红线实行严格保护与长效管理, 规范化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形式与内容, 《指南》提出了集图件、数据库、文字报告为一体的生态功能红线成果要求。 其中, 图件包括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过程中的各类基础图件、不同类型生态功能红线分布图与汇总图;数据库是生态功能红线的基础信息集成, 包括地理位置与范围、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保护目标、主导生态功能、主要人类活动影响及存在的问题、管控措施等;文字报告主要说明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技术环节、工作过程及结论。

发展生态经济 创建生态城市 篇3

如今,我们再一次来到钱江源头,感受蓝天白云,青山碧水,鸟语花香。姑娘们多彩的衣裙,小伙们轻盈的步履,孩子们灿烂的笑靥,时时处处展现了“浙江绿源”衢州欣欣向荣,文明和谐的壮丽画卷。

在这个春阳醉人的日子里,《绿色中国》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浙江衢州市委书记厉志海。

《绿色中国》:厉书记,您好!据了解,早在2003年3月29日。衢州就正式启动了生态市建设。您能介绍一下相关的背景吗?

厉志海:你好!我可以介绍一下相关的背景。2003年,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绿色浙江”的目标任务,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建设生态省的决定。我们衢州地处浙江母亲河——钱塘江上游地区,又是“全国生态保护纲要”中确定的9个全国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钱塘江上游的生态保护工作关系到全省一半以上地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安全。衢州的生态市建设,直接影响全省的生态建设。衢州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可以为浙江建设生态省做贡献。为此,衢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生态市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绿色浙江”建设中去。

《绿色中国》:如此说来,衢州生态市建设一定有着较大的优势?

厉志海:2002年春,我开始到衢州任职。经过深入调研,我发现,衢州在浙江虽属欠发达地区,然而令人欣喜的是,衢州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小区48个。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生态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与环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哪个地方生态与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越强,发展潜力和空间就越大。生态资源正日益成为稀缺资源,生态优势是衢州最大的后发优势。因此,衢州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在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充分开发生态资源,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探索一条有衢州特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绿色中国》:2003年11月21日至22日,衢州市委、市政府曾与国家环保总局和人民日报社一起,成功地举办了中国生态与经济“双赢”论坛。与会的领导专家对此赞赏有加,称衙州生态市建设的实践是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典范。您是如何理解、衢州又是如何实践生态与经济“双赢”的?

厉志海:感谢有关领导专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鼓励。以我的理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的统一,只求经济发展而不顾生态保护,或只谈保护而不发展经济,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建设生态市,说得形象些就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就是要在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建设生态市,必须确立绿色GDP观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区域经济的“生态含量”,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建设生态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生态城市、生态农村建设,努力营造最佳人居环境,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建设生态市,必须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大方面取得更大发展,建设生态型的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

衢州生态市建设启动早,见效快,工作实,具体做法为:

一是成立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编制规划,确立生态市建设“三步走”战略。

二是研究政策,探索机制。衢州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干力口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意见》和《关于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初步建立起一套政策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

三是项目推进,加大投入。《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确定了生态经济重点建设工程、生态社会重点建设工程、生态文化重点建设工程,生态建设重点建设工程,共64个项目,总投资约275亿元。每年以生态建设“六个一批”项目为抓手,以责任制的形式落实到各县(市、区)和部门,加强督查,确保项目抓实抓好。

四是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全市每年抓20个示范乡镇、40个示范村和40个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生态示范点,以促进面上的生态市建设。

五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2003年10月,我们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发动征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主题词,“浙江绿源、名城衢州”便是从400多条中选出的最能体现衢州特色的一句。2004年6月,衢州籍著名演员周迅出任衢州生态旅游形象大使,在杭州召开的全国旅交会上,打响了“神奇衢州,山水名城”的品牌。

《绿色中国》:2004年7月出台的《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可以说是衢州生态市建设的根本大纲,也为未来的衢州构画了美丽的蓝图,您能谈谈这份规划吗?

厉志海:当然可以。按照《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确定的衢州生态市建设“三步走”战略,近期目标是2002~2005年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期目标是2006~2009年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远期目标是2010~2015年建成生态市。其中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目标,今年底一定会实现。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山川秀美、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的“浙江绿源、名城衢州”一定会崛起在钱江源头。

《绿色中国》:在即将召开的浙江省人代会和全国人代会上,您会提出哪些相关建议?

厉志海:作为浙江省和全国人大代表,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会把衢州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问题,通过建议的形式向上反映,以期推动衢州区域经济社会更快发展。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今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的《京都改定书》,也给衢州带来了机遇。可以预见,生态建设将会引起全社会更多人的关注。对衢州来说,当务之急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生态市建设,真正成为“浙江绿源”,努力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行列!

《绿色中国》:谢谢您接受采访,祝愿衢州早日实现理想!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指南3 篇4

(三)(学校部分)

一、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和制度

1、中、小学以及幼儿园应建立健全爱国卫生组织机构,有爱国卫生管理制度和责任分工,有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定期研究部署爱国卫生工作,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档案资料齐全。(查资料)

2、中、小学以及幼儿园有卫生管理组织和卫生管理制度,积极组织广大师生搞好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有活动记录。(查资料)

二、健康教育

1、中、小学以及幼儿园有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形成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各单位均应随时提供2011年以来有关健康教育的齐全、完整、规范的档案资料。(查工作记录本及有关资料)

2、按照《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中、小学全部开设健康教育课,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80%;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3%。中专、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1)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以班级为单位达100%。做到有教师、有课本、有教案、有课时、有评价,课程应在学校总课表和班级课表上标明,并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两周1课时)的学时数。(查总课表、分课表、授课教师登记表,查课本、教师备课笔记和教案,查学生作业本、考试试卷的成绩和分析,查健康行为检查表和分析等资料,与师生、家长访谈)

(2)中专、中等职业学校均要针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在校学生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专题讲座,每月不少于1次。(查资料)

(3)各幼儿园开设健康教育课,注重效果,强化儿童健康行为的形成,并定期召开家长会,通报儿童卫生保健情况。(查资料、现场调查)

(4)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校医务室及专业人员,通过卫生局验收合格。(查执业许可等有关资料等)

(5)依据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健康教育评价选项表”规定20项标准中选项为“A”的学校达90%。中、小学学校自评得分≥85分,“开课率”等5个项目总得分不低于自评分的95%。(查中、小学评价情况选项考核分)

(6)学校有固定的3平方米以上的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内容每2月更换1次。(查宣传资料和专栏底稿、图片)

(7)有针对季节特点、疾病流行特点的健康教育,霍乱、艾滋病、手足口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等重点传染病应列为重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育。

(8)中、小学健康教育活动要多种多样,每学期不少于2次。(查活动记录)(9)中、小学以及幼儿园应坚持开展控烟工作,开展创建“无吸烟单位”评比活动。(查资料和现场)

(10)中小学学生现场测试,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80%,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3%。

三、环境卫生

1、中、小学以及幼儿园应定期组织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有专人管理,有规章制度,有经费支出计划。实现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目标,全面提高整体环境质量。环境卫生应达到如下要求:

(1)路面全面硬化、平整,无破损,环境整洁。(查现场)

(2)下水道完好,井盖齐全,排水畅通及时,无垃圾堵塞现象,无污水溢出路面,路面无积水。(查现场)

(3)建筑物整洁美观,无违章建筑,无乱贴、乱写、乱画现象。沿街建筑物遮阳篷设置规范美观,无破损、污垢。临街两侧楼房,其阳台封闭应统一式样、材质、规格,在道路上视野范围内看不到阳台内乱堆乱放现象。沿街腾空房封堵牢固、美观、整洁。楼房阳台、屋顶无乱放、乱挂等现象。围墙完好美观,无残墙断壁,推行透明式围墙。(查现场)

(4)无乱设摊点现象。经批准定点设置的摊点管理规范,排列整齐,严禁溢摊超范围经营。各种证照悬挂在醒目位置。摊主随摊配置密闭垃圾容器,确保摊点周围清洁卫生。(查现场)(5)保持公共环境的整洁卫生,垃圾收集容器要密闭且配置齐全,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地面无烟头、纸屑、塑料袋、瓜皮、果壳等杂物以及痰迹。无乱挂、乱晒的衣物及其它物品。严禁焚烧枯草、树叶及生活垃圾。(查现场)

(6)各种车辆按指定地点停放,整齐有序,无乱停乱放。(查现场)

(7)落实“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责任制,做到有管理规定、职责计划和检查评比总结,日常管理规范。(查资料和现场)

(8)广告牌匾、单位门牌设置规范、美观,用字规范,内容健康,无破损和油漆驳落。禁设布类条、横幅广告。(查现场)

(9)照明设施完好。积极推行供电、通讯、有线电视、路灯等各类线路进入地下管道。(查现场)

(10)环境卫生整洁,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无积压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渣土,无卫生死角。禁止饲养畜禽和宠物。(查现场)

2、落实清扫保洁制度,实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定时定点投放,定时定点清运,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公共厕所应为水冲式,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保洁达到“四无四净”要求,即:无尿碱、无蛛网、无恶臭、无蝇蛆,地面净、墙壁净、便池蹲坑净、厕所周围净,设有规范的纱门、纱窗,达到防蝇要求。

3、院内景观水面清洁,水质良好,无飘浮垃圾、杂物。

四、学校卫生室

1、学校卫生室设置符合规范要求,为学校师生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1)学校卫生室业务用房、基本设备、常用药品和急救药品应根据学校卫生服务的功能、师生需求配置;学校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应按适宜比例配置。(查资料和现场)

(2)学校卫生室均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执业;医务人员均持证(医师执业证书、护士执业证书、卫技人员职称证书)上岗。校区内无虚假非法医疗广告牌、标语。

(3)学校卫生室应建立师生健康档案,实行规范化管理。(查资料)

2、学校卫生室开展群防群控工作,发挥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作用。(查资料)

3、设有负责传染病管理的专门部门和人员,有健全的疫情登记和报告制度,门诊日志齐全。

(1)学校卫生室要设预防保健(组),并有专职或兼职人员。建立健全门诊日志。(查资料)

(2)应有专用的《传染病疫情登记簿》。(查资料)(3)发现传染病暴发疫情后,应及时报告区教育局和区疾控中心。区疾控中心接到暴发疫情报告后,应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查资料)

(4)不发生因管理不善、消毒不严导致传染病交叉感染而引起的暴发疫情和死亡事故。(5)重大疾病控制按期完成国家规划要求,近两年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加强对艾滋病、结核病、乙肝、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6)学校卫生室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发现传染病及其疑似病人和有关的病原携带者,应及时向区疾控中心报告,漏报率为0。

4、医疗废弃物、医源性污水的处理排放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1)医疗垃圾收集工作应有专人负责,建立和落实医疗用品的用后处理制度,做到管理上有制度可查,处理上有章可循。

(2)设置医疗用品的使用账册,将医疗用品的进货、使用、回收纳入规范化管理,该账册应清楚地记录医疗用品的种类、来源、数量、处置方法和最终去向。

(3)统一配备毁形器,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由专人经严格的消毒、毁形、密封打包、密封堆放等规范化处理后,由环保部门指定的回收机构统一回收处理。严禁将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

(4)应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自我监测工作,没有条件进行检测的应主动将经过消毒处理的污水送当地环保部门检测,消毒效果不达标的应积极组织整改。

(5)医疗发生的污水排放均达环保部门规定要求。(6)医疗废物按规定分类收集、包装,包装袋颜色、包装袋外表警示标识、中文标签均符合要求。

五、病媒生物防制

1、在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中,防制人员、经费落实,防制措施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孳生地得到有效治理。

(1)应建立除四害工作领导机构;定期研究部署除四害工作。(查文件、会议记录等资料)

(2)有专职除四害人员,所有专(兼)职人员应培训合格后上岗。(查人员名单、工资表和培训记录)

(3)除四害管理制度健全,责任和措施落实。有工作计划。(查资料和现场)

(4)除四害工作有经费。(查相关发票、账册等资料)(5)根据季节特点有效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灭鼠、灭蝇、灭蟑、灭蚊活动。(查文字资料和现场)

2、在化学防制中,注重科学合理用药,所用药物由除四害技术指导组织推荐或许可。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药物。(查购药发票、账册和库存药品及有关资料)

3、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方针。注重环境治理、消除四害孳生地,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清理积存垃圾,清除卫生死角和闲置各类容器积水,完善防鼠、防蝇设施,堵塞鼠洞,堵抹缝隙等。(查资料和现场)

4、通过综合防制, 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得到有效控制,四害密度控制在如下范围以内:(1)灭鼠标准:15平方米标准房间布放20×20厘米滑石粉块两块,一夜后阳性粉块不超过3%;有鼠洞、鼠粪、鼠咬痕等鼠迹的房间不超过2%;外环境累计2000米延长线,鼠迹不超过5处。(查现场)

(2)灭蚊标准:外环境各种存水容器和积水中,幼虫及蛹的阳性率不超过3%。

(3)灭蝇标准:有蝇房间不超过3%,平均每阳性房间不超过3只;蝇类孳生地得到有效治理,幼虫和蛹的检出率不超过3%。(查现场)

(4)灭蟑标准:室内有蟑螂成虫或若虫阳性房间不超过3%,平均每间房大蠊不超过5只,小蠊不超过10只;有活蟑螂卵鞘房间不超过2%,平均每间房不超过4只;有蟑螂粪便、蜕皮等蟑迹的房间不超过5%。(查现场)

生态创建指南 篇5

资阳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档案资料工作指南

(2009年——2012年)

[创卫组织管理专卷]

1、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组成及机构设臵文件;

2、创卫工作责任划分、运行制度等资料;

3、创卫工作文件、简报、计划、方案、总结等资料;

4、创卫工作会议资料;

5、创卫机构人员名册。

[爱国卫生组织管理专卷]

1、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或爱国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人员调整文件;

2、爱国卫生工作计划、总结以及爱国卫生活动等资料;

3、专(兼)职爱国卫生工作人员名册;

4、爱国卫生、病媒生物防治专项经费的相关资料;

5、各项卫生制度资料,包括食堂卫生制度、卫生大扫除制度、清扫保洁制度、垃圾收集管理制度、病媒生物防治制度、门前三包责任制度、卫生检查评比竞赛制度等。

[健康教育专卷]

1、健康教育组织文件;

2、健康教育专(兼)职工作人员名册;

3、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以及按照计划开展工作的记录等资料;

4、职工健康档案和有关文件资料;

5、健康教育宣传栏或卫生宣传栏每季度更换一次内容的记录和底稿或照片等资料;

6、开展职业卫生、女工保健、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等健康教育活动的培训、讲座等资料;

7、职工卫生知识知晓率≥80%的支撑资料;

8、车站、体育场(馆)、广场、商场、影剧院等大型公共场所设立的电子屏幕和公益广告开展的防病宣传与健康教育内容的资料;

9、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统计表;

10、开展禁止吸烟宣传和创建无烟单位活动的相关资料;

11、单位情况统计表。

第二部分 专业档案资料指南

一、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爱卫会组织建设及工作专卷]

1、成立和调整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的文件(区政府或组织部);

2、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员部门职责分工文件;

3、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每年至少主持召开两次爱卫会全委会议的工作报告、会议纪要、会议记录、签到单等资料;

4、爱国卫生工作“十五”、“十一五”规划;

5、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参加卫生检查督导工作的记录、简报等相关资料;

6、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每年对各委员部门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通报表彰的有关资料。

[爱卫会办事机构建设专卷]

1、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机构设臵、人员编制文件(编委);

2、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正、副主任任命文件(组织部);

3、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能力建设资料,包括办公房目数和面积,电脑打印设备、通讯器材、交通工具、摄影录音录像设备、宣传教育等办公机具(购物发票复印件或其他证明是本单位物品的证据);

4、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内设机构及工作人员职责分工资料;

5、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人员网络建设资料,包括区爱国卫生专职人员名册、驻区单位和区直单位爱国卫生专(兼)职人员名册,街道办事处(园)爱国卫生专职人员名册,社区、城中村爱国卫生专(兼)职人员工作名册;

6、爱国卫生活动经费相关文件资料和拨款单据复印件。[爱国卫生工作开展情况专卷]

1、人大或政府颁布的《爱国卫生管理条例》、《爱国卫生管理办法》或爱国卫生管理规范性文件;

2、爱国卫生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的相关资料;

3、爱国卫生或创卫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的工作报告;

4、以政府或政府办文件形式印发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四年规划及实施方案;

5、爱国卫生工作任务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责任状或责任书等资料;

6、政府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有关爱国卫生工作的讲话材料;

7、爱国卫生工作要点;

8、爱国卫生工作文件、计划、方案、简报、总结等资料;

9、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委员部门工作计划、总结等资料;

10、爱国卫生月活动的计划、方案、总结等资料,以及其他爱国卫生载体活动的计划、方案、总结等资料;

11、爱国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方案、检查评比记分表、通报表彰等资料;

12、上级爱国卫生组织下发的文件、简报等资料;

13、爱国卫生日常工作的各种音像资料、反映爱国卫生工作成绩的媒体报道的书面或音像资料;

14、爱国卫生专项治理资料,包括市容环境卫生、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综合治理等资料;

15、创建各级各类卫生先进单位计划,监督管理考核命名,各级各类先进单位统计表等资料;

16、区辖农村改水改厕年报表及有关资料。[创卫工作专卷]

1、创卫组织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设臵及人员分工、运行制度等资料;

2、创卫工作文件、报告、简报、总结等资料;

3、各主管部门受理群众关于卫生的投诉和处理情况原始资料,包括投诉电话、来信、来访的投诉量、处理数、处理率等;

4、当地群众对卫生状况满意率≥90%的相关支撑资料;

5、创卫工作宣传报道的书面和音像资料;

6、创卫工作专项治理战役资料;

7、创卫工作专项督导相关资料; [病媒生物防制专卷]

1、病媒生物防制机构设臵、人员编制文件;

2、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规范性文件;

3、病媒生物防制组织网络建设资料,包括驻区单位、区直单位、街道(园)、社区病媒生物防制专(兼)职人员名册;

4、病媒生物防制专项经费的有关资料;

5、病媒生物防制“十五”、“十一五”规划;

6、病媒生物防制的技术方案、工作方案、工作总结等资料;

7、病媒生物防制达标资料,包括省爱卫会办公室验收命名文件;

8、病媒生物防制用药各项合法证件与检验报告资料;

9、病媒生物防制监测体系、监测资料;

10、病媒生物防制专业人员业务知识培训的有关资料;

11、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资料;

12、近两年内未发生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的资料;

附件2:

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医院

[公共场所卫生专卷]

1、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范性文件;

2、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计划、专项监督检查计划、专项治理实施方案,以及工作总结等资料;

3、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培训和“五病”管理资料;

4、“五小”行业名册。[食品卫生专卷]

1、食品卫生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并有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中长期规划,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资料。中长期规划的内容包括总目标、具体目标、行动策略、保障措施和评价方法等;

2、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3、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控制系统资料;

4、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文件、制度、方案、总结等资料,且以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的餐饮单位数量为基数,实施量化分级管理的单位覆盖率不低于95%的相关资料;

5、食品卫生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工作总结等资料;

6、食物中毒报告体系、食物中毒报告制度、食物中毒报告责任追究制度和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和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资料。预案内容包括组织机构及部门职责、事故报告、调查处理、救治和控制措施、应急演练、监测与预警、应急物资储备等;

7、食品卫生监督监测档案资料;

8、开展熟肉制品、非发酵豆制品、乳制品、婴幼儿食品、糕点、瓶装饮用水、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专项整治的实施方案、工作总结等资料;

9、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岗位责任制资料;

10、食品卫生监督员岗位责任制相关资料;

11、食品卫生监督员培训资料;

12、食品卫生监督网络建设资料,包括区食品卫生监督所食品卫生监督员名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卫生管理人员名册;

13、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培训和“五病”调离资料;

14、餐饮业名册。[生活饮用水卫生专卷]

1、自来水厂和二次供水单位名册;

2、自来水厂和二次供水单位卫生监督、卫生监测资料;

3、供水单位从业人员培训和“五病”调离资料。[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专卷]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臵及人员编制文件;

2、政府印发的传染病防治规划等规范性文件;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网络建设资料,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经费保障制度的相关支撑资料;

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资料,包括检验检测设备一览表等;

5、传染病防治“十五”、“十一五”规划;

6、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报告、及时处理等支撑资料;

7、艾滋病、结核病、乙肝、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预案;

8、HIV初筛监测能力,对重点地市、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开展HIV筛查及网络直报资料;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10、建立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并加强培训和现场指导,全面开展自愿咨询、检测服务(VCT)工作资料;

11、结核病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面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建立健全结核病防治可持续发展机制,完成DOTS覆盖,率100%、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发现率70%治愈率85%任务目标的相关资料;

12、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计划、考试考核等资料;

13、传染病防治工作文件、技术指导规范、应急预案、工作总结等资料;

14、实施计划免疫周门诊制度,接种计划,安全注射率100%的支撑资料;

15、居住期限3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儿童建卡、建证率≥95%的支撑资料;

16、流动儿童接种情况调查资料;

17、计划免疫接种单位疫苗采购、发放、保存、运输等符合规定的支撑资料;

18、儿童计划免疫单苗、四苗及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95%的支撑资料;

19、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率<2%的支撑资料;

20、甲、乙、丙类传染病监测管理计划等资料,包括疫情、院内感染、消毒药品管理等;

21、近两年无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的相关资料;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资料,包括报告卡、总登记簿、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制度等;

23、公共卫生信息网维护与管理,分析与反馈,建立监测信息数据库,开展技术指导等资料;

24、传染病防治执法检查、监督,计划和工作总结,以及监督等相关档案资料。

[医院传染病防治专卷]

1、设立传染病管理机构(处室、科、组等)及专职人员配备的文件资料;

2、传染病管理机构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必要的办公设备和专项经费的相关资料;

3、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臵感染性疾病科、人员配备及培训、演练等文件资料;

4、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院内感染科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和自身监测及上级业务主管单位监测等资料;

5、执行首诊负责制、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等资料;

6、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2%的相关支撑材料;

7、医院污水处理站建设与管理,以及污水中总余氯、粪大肠菌群、致病菌等有关指标监测资料;

8、医疗废弃物处理、管理相关资料。[病媒生物监测专卷]

1、老鼠密度技术监测方案、监测记录、监测表资料;

2、苍蝇密度技术监测方案、监测记录、监测表资料;

3、蟑螂密度技术监测方案、监测记录、监测表资料;

4、蚊子密度技术监测方案、监测记录、监测表资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专卷]

1、健康教育机构设臵文件;

2、健康教育活动经费一览表及支撑资料;

3、全区健康教育网络建设资料,包括区健康教育机构专职人员名册,驻区单位健康教育专(兼)职员名册,街道办事处、区辖各单位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名册,社区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名册;

4、健康教育机构相关设备一览表;

5、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的资料;

6、健康教育“十五”、“十一五”规划;

7、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工作要点、工作总结等资料;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应急预案;

9、世界性、全国性的主题宣传日活动资料,包括讲座咨询、宣传活动的原始资料及音像资料等;

10、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所印制的宣传品及有关资料;

11、健康教育业务技术指导资料,包括开展调研指导、专业考核、信息交流等资料;

12、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培训资料;

13、指导各行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资料;

14、指导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资料;

15、开展禁止吸烟活动和创建无烟单位活动的资料;

16、社市健康教育专栏每年更换6次内容的资料;

17、车站、体育场(馆)、广场、商场、影剧院等大型公共场所设立的电子屏幕和公益广告开展的防病宣传和健康教育内容的资料;

18、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80%的支撑资料; 19、14岁以下儿童蛔虫感染率≤3%的支撑资料; 20、住院病人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的支撑资料;

21、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70%的支撑资料;

22、职工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的支撑资料。[医院健康教育专卷]

1、医院名册;

2、健康教育组织和院、科、病室三级健康教育网络建设资料;

3、开展健康教育各项经费开支依据资料;

4、健康教育工作计划、记录、总结等资料;

5、医务人员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培训资料;

6、编发健康教育处方和卫生科普宣传资料;

7、健康教育场所及设施的资料;

8、对住院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各种形式健康教育和其他健康教育活动的有关资料;

9、住院病人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的相关支撑资料;

10、开展“吸烟有害健康”活动的资料;

1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臵的健康教育室、宣传设备、宣传材料、居民健康档案、活动记录、音像等资料。

[血液管理专卷]

1、中心血站机构设臵、人员编制文件;

2、血液采集、检测、供应全面质量管理资料;

3、采供血人员资质和培训资料;

4、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采供血预案;

5、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其中自愿无偿献血≥90%,无有偿献血的相关资料。

附件2:

资阳城管执法分局、区环卫处

[市容环境卫生专卷]

1、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或规范性文件;

2、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构设臵、人员编制文件;

3、市容环境卫生专项经费计划及落实的支撑资料;

4、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的计划、检查评比办法、工作总结等资料;

5、市容环境卫生纳入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资料;

6、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十五”、“十一五”规划;

7、市容环境卫生行政审批事项资料;

8、实施垃圾处理收费制,促进市容环卫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资料;

9、高于建设部规定的城市市容标准和高于建设部规定的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标准资料;

10、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市制度、沿街单位“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情况资料;

11、路灯基本情况、路灯亮化率≥98%的支撑资料;

12、垃圾日产量、垃圾清运能力及垃圾日产日清的支撑资料;

13、环卫专用车辆一览表;

14、落实道路清扫保洁及道路按级别保洁时限资料;

15、道路机械化清扫或高压冲水率≥20%的支撑资料;

16、垃圾中转站基本情况统计表,垃圾中转站运行管理资料;

17、公共厕所名册,公共厕所管理制度等资料。[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卫生专卷] 卫生保洁制度、卫生保洁队伍建设资料。[城市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专卷]

1、城市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场基本情况资料;

2、城市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的监测、检验以及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资料;

3、城市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场建设资料,包括建设立项、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各项管理台账、卫生监测和运行管理等资料;

4、城市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80%的支撑资料。[城市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专卷]

1、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场基本情况资料;

2、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场建设管理资料;

3、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50%的支撑资料。

附件2: 区环保局

[环境保护专卷]

1、环境保护工作规范性文件;

2、环境保护工作中、长期规划;

3、环境保护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工作总结资料;

4、环境保护治理项目、经费统计表;

5、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资料;

6、空气污染指数监测资料,全年API指数<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70%的支撑资料,且监测点布设原则和布设方法、监测项目和频次、采样和分析方法、评价方法符合要求;

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6%的支撑资料,且监测点布设原则和布设方法、监测项目和采样频次、采样和检验方法、评价方法符合要求;

8、锅炉、茶炉、大灶档案台账,烟尘控制市监测资料,烟尘控制市覆盖率≥90%的支撑资料;

9、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 60dB(A)的支撑材料、且监测点数据、监测时间符合要求;

10、区环保局认定资阳区2009年以来未发生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证明材料(由市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提供);

11、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管理以及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料。附件2: 工商资阳分局

[集贸市场卫生专卷]

1、各类集贸市场名册,集贸市场基本情况资料;

2、集贸市汤环境卫生管理、食品卫生管理、畜禽肉品管理资料;

3、集贸市场综合治理方案、总结资料。[食品经营单位卫生专卷]

1、食品经营单位监督管理文件、计划、总结等资料;

2、食品经营单位卫生管理组织、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体检、培训等资料;

3、食品采购索证和验收制度资料。索证资料包括:卫生许可证明文件、检验合格证或卫生检验报告。验收记录包括:验货登记本、台账及不合格原料处理记录;

4、卫生管理制度资料,包括食品采购索证和检查验收制度、库房及贮存管理制度、食品销售过程卫生管理制度、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制度、食品用具清洗消毒和卫生检查制度、过期食品和感官异常食品处理制度、经营场所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5、经营者采购散装食品必须向制售者索取并核对生产者的卫生许可证和食品检验合格证明等材料,留存复印件备查。

[无烟草广告专卷]

1、禁止吸烟的规范性文件;

2、严格遵守广告法的规定,城市建成市无烟草广告。附件2: 区建设局

[建筑工地管理专卷]

1、建筑工地文明施工、规范管理等文件;

2、建筑施工单位(在建工地、待建工地)基本情况计表;

3、建筑工地市容环境卫生、食堂卫生、宿舍卫生管理等资料。[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卫生专卷] 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治理实施方案及治理改造工作总结等资料。[城市规划专卷]

1、城市规划管理规范性文件;

2、资阳区城市总体规划;

3、资阳区近期建设规划;

4、经省主管部门批准的城市规划面积、建成市面积资料(与市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相符);

5、城市规划图。

附件2:

区教育局、各学校

[学校健康教育专卷]

1、学校名册;

2、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资料;

3、健康教育师资名册;

4、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及业务档案资料;

5、健康教育使用的教材、教案、课时安排及考核评价等资料;

6、开展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电化教育及其他健康教育资料;

7、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卫生法规知识宣传教育资料;

8、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记录、照片、健康教育专栏底稿等相关资料;

9、实施中、小学健康行为实际操作项目,并对学校健康教育进行综合评价的相关资料;

10、健康教育专栏等健康教育、卫生宣传阵地资料;

11、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80%的支撑资料。[学校食品卫生管理专卷]

1、建立主管校长负责制,学校校长为学校食堂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配备专(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建立健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资料;

2、食堂实行承包经营时,必须把食品卫生安全作为承包合同内容的资料;

3、食堂建立卫生管理及岗位责任制资料。包括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及培训制度、餐具消毒制度以及食品原料采购索证、进货检查、验收、台账、过期食品退市等制度;

4、学校食品超市(食杂店)卫生管理制度资料;

5、学校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资料。

附件2: 市广电资阳分局

[媒体宣传教育专卷]

1、宣传教育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资料;

2、健康教育专栏资料,创卫专题、专栏资料;

3、监督创卫工作的薄弱环节、卫生死角资料;

4、宣传卫生知识及健康知识资料;

5、宣传“吸烟有害健康”资料;

6、创卫公益广告资料;

7、广播电视台开展的健康教育、卫生宣传播出日志、节目单、录像带或录音带等资料。

附件2: 区林业局

[野生动物管理专卷]

1、禁止野生动物销售的资料;

2、治理野生动物销售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资料。[城市绿化美化专卷]

1、城市绿化美化长期规划、计划、实施方案、工作总结等资料;

2、建成市绿化覆盖率≥36%、绿地率≥3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5平方米的支撑资料;

3、绿化美化景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件、绿线管制制度落实情况资料。

附件2: 区农业局

[农药管理及绿色食品专卷]

1、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

2、高毒农药销售登记制度及登记情况资料;

3、安全使用农药的宣传活动资料;

4、定期开展农药残留量的检测工作情况资料;

5、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产品标识〃基本情况,能够证明绿色食品的相关资料。

[畜禽水产品卫生专卷]

1、畜产品、水产品药物投入品安全使用管理办法或规范性文件;

2、畜禽肉品检疫规范性文件;

3、安全使用畜产品、水产品药物的宣传活动资料;

4、定期开展售药残留检测工作情况资料;

5、牛、羊、禽类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和肉品检疫检验制度等相关资料;

6、销售活禽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资料。

附件2: 区文化旅游局

[旅游点及星级宾馆卫生专卷]

1、旅游点管理规范性文件;

2、旅游点卫生管理文件、卫生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资料;

3、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卫生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公用物品消毒制度、卫生清扫制度、卫生检查制度等资料;

4、旅游点、星级以上宾馆、酒店从业人员培训制度、从业人员培训和“五病”调离资料;

5、旅游点、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名册。[公共场所卫生专卷]

1、书店、图书馆、影剧院、歌厅、网吧卫生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资料;

2、书店、图书馆、影剧院、歌厅、网吧健康教育、创卫宣传资料;

3、书店、图书馆、影剧院、歌厅、网吧卫生综合整治方案、总结等资料;

4、书店、图书馆、影剧院、歌厅、网吧卫生管理、监督检查资料;

5、书店、图书馆、影剧院、歌厅、网吧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培训资料;

6、书店、图书馆、影剧院、歌厅、网吧名册。附件2: 区商务局

[商场超市卫生专卷]

1、大型商场、超市、屠宰厂名册;

2、大型商场、超市、屠宰厂卫生管理组织、卫生管理制度及专(兼)职卫生管理工作人员名册;

3、大型商场、超市、屠宰厂创卫宣传、健康教育资料。

附件2:

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食品安全专卷]

1、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的资料;

2、食品安全工作规划、制度、检查、总结、考核资料;

3、食品安全责任制、食品安全报告制度资料,食品安全信息发布资料;

4、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总结资料;

5、近两年内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资料。

附件2: 市质监资阳分局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专卷]

1、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范性文件;

2、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定期监督检验计划、检验结果及检验结果分析资料;

3、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总结等资料;

4、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名册。[食品加工企业卫生专卷]

1、原材料采购索证和验收制度资料。索证资料包括卫生许可证、检验合格证或卫生检验报告验收记录,验收制度资料包括验货登记本、台账及不合格原料处理记录等;

2、卫生行政部门的预防性监督审查资料;

3、卫生管理机构、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卫生岗位制度等资料;

4、生产过程管理制度、原材料卫生状况检查记录,生产过程的生产记录和检查记录;

5、食品逐批次检验报告或合格证明资料;

6、食品卫生管理制度资料,包括索证制度、库房管理制度、有毒有害物品管理制度、食品添加剂使用与管理制度、食品工具设备清洗消毒制度、生产环节卫生管理制度、检验与留样制度、卫生检查奖惩制度等。附件2:

街道办事处(含社区、城中村)[爱国卫生组织管理专卷]

1、街道、乡(镇)、社区爱卫会组成人员调整文件;

2、爱国卫生工作网络建设资料,包括各街道(园)爱卫生工作专职人员名册、街道所辖各单位爱卫工作专(兼)职人员名册,各社区、城中村爱卫工作专(兼)职人员名册;

3、爱国卫生工作文件、计划、方案、简报、总结等资;

4、卫生管理工作经费开支情况资料;

5、爱国卫生工作各项检查评比的记录、表彰通报等资料;

6、爱国卫生日常工作的各种音像资料、照片及反映工作成绩的媒体报道的书面或音像资料;

7、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的计划、宣传材料、活动记录及工作总结等资料,以及其他爱国卫生载体活动资料;

8、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卫生治理与管理资料;

9、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名册;

10、创卫工作组织建设以及创卫文件、简报、计划、总结等资料;

11、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资料;

12、社区(居委会)名册;

13、公共厕所名册;

14、集贸市场名册;

15、“五小”行业名册。[健康教育专卷]

1、健康教育组织文件;

2、健康教育网络建设资料,包括街道、乡(镇)、社区、城中村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名册,街道管辖单位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名册;

3、健康教育近期规划、计划、工作总结等资料;

4、编制印发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5、开展女工保健和职业卫生保健宣传教育资料;

6、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栏资料,包括宣传栏面积不少于3平米、出版记录每年不少于6次的书面材料及照片资料;

7、社区活动室宣传资料不少于4种,包括卫生报刊、卫生保健书籍等资料;

8、家庭健康教育资料,要求每户居民应.有二种以上卫生知识资料;

9、社区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70%的支撑资料;

10、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活动资料和健康教育社区示范点资料。[病媒生物防制专卷]

1、成立病媒生物防制领导小组的文件;

2、病媒生物防制组织网络建设资料,包括街道、乡(镇)、社区、城中村病媒生物防制专(兼)职人员名册;

3、病媒生物防制专项经费的有关资料;

4、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计划及总结资料;

5、病媒生物防制专(兼)职人员业务知识培训的有关资料;

生态创建指南 篇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林业厅(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财务局,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总公司:

为做好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的申报工作,我们组织编制了《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申报指南》(详见附件,电子版见http:///),现印发给你们,请据此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

附件:

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申报指南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及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林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为目标,着力构建我国粮食主产区和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着力建设高标准经济林示范基地,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木本油料等林产品有效供给;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实现兴林与富民的和谐统一。

二、建设范围和重点

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分为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和名优经济林等示范项目两类。

(一)林业生态示范项目

建设范围包括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重点地区沙化(地)治理。

1、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

建设范围包括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省(市)。重点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低效防护林改造等多种治理措施,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在适宜地区和确保生态效益的前提下,适当发展竹林等经济效益较好的品种,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增收双赢,提高农民群众的造林积极性。

2、太行山绿化工程

建设范围包括北京、河北、山西、河南等省(市)。重点建设太行山区生态屏障,搞好海河源区的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建设,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等恢复植被,建立乔灌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通过因地制宜、适当发展生态经济林,提高林区林农收入。

3、重点地区沙化(地)治理

(1)黄河故道沙地综合治理

建设范围包括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省。重点以改良土壤和遏制土地沙化为目的,造林种草,营造农田防护林、速生丰产林和高效经济林,通过林粮、林果、林草等间作,改良沙化土地,提高平原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重点地区沙地治理

建设范围包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保护现有林草植被,采用封沙与人工造林结合的方式,加强林灌草植被建设,建立以森林为主体、林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遏制沙化扩展。支持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巩固治沙成果。

(二)名优经济林等示范项目

扶持项目以木本油料示范基地建设为主,兼顾木本粮食、区域特色名优经济林、林下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花卉示范基地。

1、木本油料示范基地建设

重点建设油茶、核桃、油橄榄基地,在适宜地区适当发展长柄扁桃等其他木本油料产业。

(1)油茶基地建设

在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区建设油茶林基地。要着力加强现有油茶低产林抚育和更新改造,在宜林荒山荒地建设高产油茶林示范基地,选择国家级和省级良种审定机构认定审定的油茶高产新品种,并应用配套丰产栽培技术,加强新造油茶林的抚育管理。

(2)核桃基地建设

在适宜地区,重点加强核桃基地建设。要对现有的核桃低产林进行抚育和更新改造,在宜林荒山荒地建设高产高效核桃林示范基地,选择国家级和省级良种审定机构认定审定的核桃新品种,并应用配套丰产栽培技术,加强新造核桃林的抚育管理。

(3)油橄榄基地建设

在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适宜地区,建设油橄榄生产基地。要对现有的油橄榄低产林进行抚育和更新改造,在宜林荒山荒地建设高产油橄榄示范基地,引用适生高产新品种,并应用配套丰产栽培技术,加强新造油橄榄林的抚育管理。

2、木本粮食示范基地建设

在适宜地区,扶持红枣、板栗、柿子、仁用杏等木本粮食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积极选育良种,推广应用新品种和先进栽培管理技术,建设高产、优质、高效木本粮食产业生产示范基地。

3、区域特色名优经济林基地建设

在适宜地区,重点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榛子、香榧、枸杞、蓝莓等干鲜果品以及竹笋等森林食品等,建设优质高效示范基地。切实加强区域特色经济林产品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不断提升产品产量和品质,打造名优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4、林下资源开发和利用

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发展林参、林果、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业,提高林业综合效益,缩短林业生产周期,解决农民经营林业长期没有收益的问题,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的良性循环,调动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5、花卉示范基地建设

重点建设现代化花卉基地,积极发挥地域优势,通过科学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全面提高花卉产业档次和产品质量,打造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三、立项条件和扶持对象

(一)林业生态示范项目

立项条件:项目建设区域范围明确,相对集中连片,具有较好地开发治理条件,对改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效果,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单个项目治理面积不低于3000亩,中央财政资金投资规模不低于100万元。在项目县布局上避免与其它工程交叉,在资金使用上避免重复安排。

扶持对象:项目区所在的县级林业局、国有林场等。

(二)名优经济林等示范项目

立项条件:开发的产品必须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良好的市场前景;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有利于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建设单位2010年1月1日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不欠税、不欠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2010年净资产不低于申请财政资金总额,并有较强的技术力量、承建能力。单个项目中央财政投资规模不低于120万元,自筹资金(不含银行贷款)不低于申请财政资金总额。

扶持对象:农村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国有森工企业、国有林场、基层林业专业技术推广组织、林业科研单位、经济林生产企业(重点支持经济林产业龙头企业)。

四、资金使用方向和范围

(一)林业生态示范项目

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的整地、植苗、封育、幼林管护、低效林改造及所需的种子、苗木、苗圃建设和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及小型仪器设备等。其中用于苗圃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及小型仪器设备等投资不应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

(二)名优经济林等示范项目

项目资金主要用于经济林种植所需排灌、林道、平整土地,输变电等附属设施,种子、种苗购置的补助以及植苗、抚育、病虫害防治等营造林管理,产品整理、分级、清洗、包装等产后处理以及初加工所必需的设备等;花卉种植所需的温室大棚;前期工作和必要的科技推广、农民培训等。

五、申报程序

(一)项目实施单位编制项目上报材料。林业生态示范项目需上报项目建议书,名优经济林等示范项目需上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要由具备乙级(含乙级)以上林业工程咨询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文本编制详细内容参照《国家林业局计财司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建议书编写大纲>和<农业综合开发名优经济林等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的函》(规山函[2011]80号),也可到国家林业局门户网站公告公示栏下载。

(二)项目由县级林业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逐级向上申报,各级林业部门要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农发办设在财政部门的为农发办,下同)对上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进行汇总、评审、筛选,形成备选项目。省级林业、财政部门要对所申报的项目的真实性、可行性负责,要对项目申报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政状况等进行详细了解,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等逐级评估、审查、论证,要建立项目评审责任制,明确评审人员的责任。

小议创建城市生态建筑 篇7

1 生态建筑的特征及其现状

生态建筑学的基本取向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 在现有条件下, 争取对自然的最优关系, 利用并有节制地改造自然, 顺应并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和谐, 寻求创造适宜于人类生存与行为发展的各种生态建筑环境的有效途径与设计方法。从生态角度讲, 建筑是生态系统中人的元素组群的外延。

对于人和建筑环境并重的人工生态系统而言, 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 不但是这一人工生态系统在动态平衡下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决前提;同时, 适宜的自然环境即符合于人乃至整个生物界的生理本性需求, 对人类来说更具有心理的审美愉悦的功能作用, 构成人类精神需求的风景环境, 从而成为建筑环境所不能缺少的一种“文化资源”。

与一般建筑相比, 生态建筑有两个突出的矛盾和特点:即要解决好大环境与小环境的矛盾。比起一般建筑, 生态建筑对环境的考虑要更加广泛和全面, 既注重对小环境的创造, 更注重对大环境的影响;既注重空间环境的创造, 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既考虑对环境的利用和改造, 更考虑对环境的维护和适应;既考虑所在场所的环境, 更考虑场所以外的大环境。

如何尊重自然, 善待环境, 合理的使用自然资源, 成为生态建筑的主要原则, 从目前生态建筑的发展动态来看, 主要有以下两种倾向:1) 人与自然共生, 将建筑融入自然。生态建筑应将建筑纳入一个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 从而更经济有效的使用所有资源, 使建筑成为地方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并使其健康的运行, 尽量参考文献: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植被的破坏, 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要素, 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2) 将自然引入建筑, 运用现代高科技知识, 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山石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物内部, 与建筑内部相融合, 并最大限度的提高能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 减少建筑的耗能, 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使其自身成为一个合理的生态系统, 减轻其污染对环境产生的压力, 使建筑的总体布局和室内设计更多体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运用生态技术, 使其自身平衡和谐。

2 生态城市建设的误区

1) 广场建设忽略了生态效益。

广场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但可以满足城市空间构图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交往、娱乐、休闲和集会等活动的公共场所。在广场建设热潮的推动下, 各地纷纷建成了一批广场。但由于规划设计等方面的问题, 一些城市的广场在建成后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图案式的大广场无疑能有不错的俯视景观和航拍效果, 然而过大的空间尺度使其缺乏亲和力;盲目崇尚欧式园林的大草坪, 种草不种树这种短平快的面子工程则各地也乐此不疲;为了营造东南亚风格, 移植了大量棕榈科植物, 殊不知这些异国情调却起不到遮阴避日的效果, 只能将人拒于千里之外。这些做法都没有考虑是否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违背了广场是要为市民提供一个交往、娱乐、休闲和集会等活动的公共场所的初衷。

2) 复古风盛行。

现今兴起一股复古风, 各地仿古建筑的大兴土木, 不惜以破坏城市生态为代价。良田、森林被过多、过滥、过于重复的微缩景观公园、民族园、三国城、水浒城、西游记园、圆明新园之类的人造景观取而代之。在现代超高层建筑上加几个琉璃瓦的古亭子, 在裙楼上加个城门, 在现代城市主干道上新建成批的大屋顶楼房, 这类复古风也是对中国建筑传统的一种误解和滥用。其建筑效果的不伦不类与滑稽可笑更是与人、建筑、自然及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3) 工作和生活环境缺乏人性化设计。

开发商们建造了一大批没有花园的“花园别墅”, 密不透风的混凝土森林的“都市广场”。无数居住区以及商业区的建筑密度太高, 导致的极窄间距无法形成良好的通风采光防火。噪声相互干扰, 造成居民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视野不开阔。空间不能充分绿化, 也使家庭生活的隐私不保。公共建筑片面追求豪华气派, 造成了不顾国情、盲目攀比的风气。玻璃幕墙、塑铝板、磨光花岗石等材料铺天盖地, 进口材料设备设施随处可见。与此同时, 公共场所并没有做到有建筑处必有标志、有台阶处必有坡道。建筑师们忙于追求纪念碑式的建筑, 却无暇更多地关心人的实际需求。建筑的亲和力荡然无存, 只令人感觉其高贵威严而无法接近。

4) 建设生态城市欲速则不达。

真正使城市变成生态型的园林城市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任何不尊重科学规律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眼下越来越多的地方在城市绿化中移栽大树, 人们在不少步行街、住宅小区、景观带都可看见一些被移植来的大树, 它们既能快速产生绿化、美化功效, 又能使土地增值。但是, 城市绿化中这种大规模的大树“进城”的做法对城市和农村来说都隐藏着极大的生态隐患。生态园林城市需要乔木、灌木、草皮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而一棵大树本身就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移走了会破坏它原来生长地方的生态环境, 到新的地方重新形成自身的生态环境需要漫长的时间。一棵大树一旦毁掉, 则对于环境保护极为不利。因此, 大树移植带来的绿树成荫的短暂繁荣不能成为城市绿化的功绩见证, 城市绿化更不能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 这种“拆东墙, 补西墙”的办法, 对于生态建设来说是不可取的。

3 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态手段

各国生态材料也是因地制宜的。德国劳动力成本高, 钢和玻璃材料施工速度快、可循环利用、施工能耗低, 因此可以算是生态材料。瑞士等国家绿化程度高, 种植量大于砍伐量, 因此使用木材这种天然材料有利于生态环境, 而对于森林覆盖率低的国家来说, 木材虽然天然, 但却并不生态。

新的建筑材料的确可能体现了最新技术成果, 但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由于它未经长时间实践检验, 因此建材是否是生态的, 需要用系统和历史的眼光看待。非洲的覆土建筑和中国南方的竹楼, 都是很好的生态建筑模型。旧材料新用, 如降低自重、提高了保温隔热性能的砖, 它的应用可能更有意义。

4 生态建筑的展望

现代城市建设及绿化内涵的扩大, 要求城市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地体系。城市的绿地系统应向周边延伸, 建立城市绿色开敞大空间、大框架、大背景, 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结合成绿色生态网络, 构成稳定、高效、持续和经济的城市绿色生态系统。

建立和完善城市生态绿化系统总的思路是:充分利用城市依托的自然海河、山川、湿地等地形地貌, 保留及保护城市自然水域、湿地和自然植被, 加强城市各类绿地的建设, 特别是风景区、生态公益林、农田的建设, 提高城市周边环境质量, 建立生物多样化保护圈, 并将城郊大绿色环境制造的洁净空气通过季风沿滨海、滨河、道路绿化廊道、开阔农田、自然湿地等源源不断送入城市, 提高城市环境生态效益, 促进生物多样化趋于丰富。同时, 也将城郊自然风光引入城市, 引导人们走出城市郊游, 领略大自然野趣,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使城郊协调发展, 城市与自然共存。突出自然景观, 把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绿化紧密结合, 建成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具有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 使景观建筑不再是少数人所赏玩的奢侈品, 而是普通公众身心再生的空间。

摘要:从生态建筑学的观点出发, 阐述了生态建筑的特征及其现状, 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分析了其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以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绿化系统。

关键词:生态建筑学,自然观,环境观,园林城市,生态绿化

参考文献

[1]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2]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3]康慕谊.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环境[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1997.

保护“浙江绿源”创建生态城市 篇8

以思想为先导不断强化生态发展理念

生态示范区是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为对象,在促进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生态建设事关全局,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此,衢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从统一思想入手,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发动,使全市上下确立了生态发展理念。一是确立了生态环境竞争力理念。按照浙江省委提出的把衢州培养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衢州市委召开全委会专题研究部署特色竞争战略,立足生态优势,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经济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把增强生态环境竞争力作为实施特色竞争,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工作之中。二是确定了生态资本理念。把保护生态资源,作为营造后发优势的长期之计,市委书记厉志海向全市提出了“高高举起生态旗,重重打响生态牌”的响亮口号,强调保护“绿水青山”,就是打造“金山银山”。把生态环境优势,作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开展资源与产业合作,深化“山海协作”工程的资本,扩大开放力度,推进借力发展,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能耗低的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三是确立了“绿色GDP”理念。根据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制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保护费用,列入经济发展成本,注重资源整合和配置,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质量,把绿色GDP列入对各级党委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内容,着力凸现GDP的“绿色效益”。

以规划为龙头科学制订创建目标体系

建设生态市是事关衢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推进、整体协调的系统工程。衢州市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理论为指导,客观分析本市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坚持顺序渐进、稳扎稳打的原则,采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梯度推进的目标模式,《衢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是省辖市中最早通过国家和省有关专家的论证。规划确立了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生态市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2006年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2010年前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5年基本建成生态市,明确了整体协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等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坚持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对生态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功能区划和重点项目进行专题研究,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及各县(市、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增强了规划的指导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按照“生态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目标化、工作目标责任化”的思路抓好落实。

以保护为前提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正确处理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坚持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一是全面淘汰落后生产力,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以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为突破口,对水泥、造纸、化工及钙产品等技术装备差、资源消耗大、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产业进行限期整治。全市共淘汰技术落后的水泥机立窑生产线90条,新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6条,生产能力1500万吨,占水泥总生产能力的85.7%;全面淘汰土法造纸企业和200多个农户半机械家庭造纸土作坊,关闭1.24万个造纸竹料腌塘,新建规模以上高科技低污染的特种纸生产线20多条、企业11家,特种纸产量达7.55万吨,近占全国特种纸产量的十分之一;关停“五小”企业528家,淘汰了工艺落后、装备简陋、污染严重的生产线96条。在县(市、区)交界断面建立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以及20多套重点环境监管企业在线监测装置,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20件,不断提升环境执法、环境监管能力。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清洁生产为抓手,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着力构建“企业清洁生产、园区循环配套、社会倡导节约”的环保新格局。全市现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10家,利用废弃资源生产产值达15.5亿元。按照“节能、降耗、减污、增效”要求,全市有2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共实施清洁生产项目520个。三是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着力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畜牧业大市,始终把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作为重点来抓,编制并实施了《衢州市农村沼气建设规划》,采取“生态能源型”模式,通过林牧、渔牧、农牧结合和有机肥生产、化粪池和沼气池建设,提高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促进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无毒化、资源化,大力推广“畜禽——沼气——作物”的生态种养殖模式,全市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70余家,建成户用沼气2万多个,容积30万米,全市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处理率达到100%、资源化率达到86.5%。累计投资1.58亿元,解决2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全市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8.7%,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4%。累计投入7.22亿元,建成移民小区和移民点304个,帮助6万山区库区农民实现下山出库异地脱贫。全面推行“绿色殡葬”,建成生态墓区2499个,生态墓葬覆盖率达96.2%。全市更新造林20.9万亩,建成115万亩生态公益林,全市森林总蓄积量达1528万米3。全市绝大部分地区地表水达一、二类标准,市区是全省惟一饮用国家一级水源的城市。

以生态为优势大力培育

绿色特色产业

如今,人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以绿色革命为重点的绿色浪潮正在兴起,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绿色市场迅速扩大,优良的生态环境日益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商品、品牌和市场,生态经济区必然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的经济。衢州既是浙江的生态屏障,又是浙江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矛盾。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把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营造后发优势,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或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按照“产业培育特色化、特色产业集群化、产业发展集约化”的思路,壮大提升特色产业,夯实生态建设的经济基础。一是做优做强特色工业产业。以制造业为主体,着力在节能降耗、做大规模、做优品牌、提高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风动机械、硅产业、新型干法水泥、电光源、高档特种纸、金属制品、输变电设备、消防器材、竹木加工、蜂制品等特色产业基地,主导产业的产值已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近80%。二是发展壮大绿色特色农业。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制订并实施《衢州市“345”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人无我有,打特色牌;人有我优,打绿色牌;人优我多,打规模牌”的原则,坚持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组织化运作、品牌化管理、区域化布局的思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业标准化水平一直名列全省前茅。全市已制定并实施了水果、茶叶、稻米、竹笋、蔬菜、食用菌、畜禽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质量等级和加工标准131项,主要农产品都做到按标生产、按标管理、按标经营。三是致力发展生态特色旅游业。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制订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按照“布局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要求,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构筑“一城三带五块”旅游发展规划体系。“一城”就是以山水园林城市——衢州中心城市作为“四省边际旅游中心”之核;“三带”就是江河绿谷风景带、古道山水风情带、衢江桔乡风光带,“五块”就是以烂柯山为中心的度假旅游板块、以“世界第九大奇迹”——龙游石窟为中心的运动休闲旅游板块、以“钱江源头”为中心的生态休闲旅游板块、以常山“金钉子”为中心的地质探秘旅游板块、以江郎山为中心的古道探险旅游板块。同时发挥地处四省边际及周边武夷山、黄山、三清山、龙虎山、千岛湖等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观光四省、休闲衢州”的品牌,把衢州建成四省边际生态旅游集散中心,使衢州成为华东闻名的都市休闲旅游重地。同时,发挥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优势,由点到面,推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全市已有农家乐经营户500多家。生态旅游业成为衢州经济新的增长点,200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650万人次,总收入36亿元。

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工程,必须坚定目标不动摇、持之以恒不松劲,必须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一是政策导向机制。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立足市情,出台《关于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多方投资。对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项目给予贴息贷款和财政补助;对获得国家、省、市绿色食品证书、绿色单位称号,推行清洁生产、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给予补助,对综合利用工业废物的企业给予税费减免;对环境治理硬件设施建设给予贷款贴息。近四年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二是决策咨询机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从源头抓起,在全省率先实行工业项目决策咨询制度,扩大公民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开展工业项目论证,把好项目审核关。对新上工业项目实行区域环评、产业环评、决策咨询,加强对项目能源消耗、污染排放、投资强度、单位产出等方面的评估审核,严控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项目。三是市场化投入机制。推行市场化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运作方式;把环境作为一种资源、资产、资本来经营,利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体系,推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化和市场化运营,鼓励私人资本以投资、参股、承包、托管等形式参与城市环境基础建设和管理,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投入机制。四是岗位责任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了分级负责、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五是考核奖惩机制。倡导正确的政绩观、生态观,积极探索,建立了绿色GDP考核体系,把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万元产值污染物排放量、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等生态建设指标,列入各级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与干部的选拔使用和奖金相挂构。

以典型为导向努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生态示范点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基础。衢州市以创建活动为载体,树好典型,以生态项目为抓手,抓好落实,以污染治理为突破口,改善环境。坚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大亮点,抓好“六个一批”创建典型,即建设一批生态示范乡(镇)村,培育一批绿色企业,打响一批绿色品牌,营造一批绿色社区、学校,实施一批生态建设项目,治理一批污染源。近四年来,通过宣传发动、自主申报、严格考核、表彰奖励,全市共形成生态建设项目7大类277个,总投入251.8亿元。创建生态示范区,推动了衢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总体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建设为全省多作贡献、平安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近四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增幅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8.1%,比全省高2.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率年均增长10.5%。全市空气质量全部达到二级以上,出境水质达标率100%。全市进入平安大市行列。生态市建设任重而道远。当前,衢州市在总结创建生态示范区经验的基础上,正向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目标迈进。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主任)

上一篇:萨特论想象与美下一篇:应化专业实习大纲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