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工作实施方案

2024-12-25

人民调解工作实施方案(通用8篇)

人民调解工作实施方案 篇1

20111年人民调解

工作计划

为了切实抓好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落实司法厅提出的“有纠纷去调解,有上访找司法”的口号,维护我镇的社会稳定,结合我镇实际,制定2009年我镇人民调解工作计划如下:

一、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表现出新的特点,因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重组破产等引发群体事件不断发生,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为了认真贯彻上级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适应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需要,坚持立足当前、着

眼长远、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的工作思路,逐步实现人民调解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民调解员队伍。

二、人民调解工作的主要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镇人民调解员工作的目标是: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和规范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同时,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力争一年内使广大人民调解员能够了解自我镇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精神,进一步掌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司法解释和《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明确人民调解工作改革的任务和要求,掌握人民调解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规范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三年内使广大人民调解员普遍掌握调解一般民间纠纷常用的法律政策知识,使驻镇人民调解员能够较熟练地运用法律知识调解疑难、复杂的民间纠纷;五年内建立一支熟悉人民调解制度、较系统地掌握与调解民间纠纷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熟练并灵活运用人民调解程序与方法,及时、优质、规范地调解民间纠纷的人民调解员队伍。

三、加强调解组织办公室硬件设施建设。按照“六有四落实、六统一、四落实”的要求,抓好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设立单独的调解室,规范调解文书的制作。

四、加强宣传,提高调节工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积极开展调研,对试点抓好试点调解组织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五、是积极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培训是对在岗人民调解员进行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强化培训,主要任务是帮助人民调解员及时了解有关人民调解工作的新法规、新政

策,把握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交流人民调解工作的新经验、新做法,强化调解方法和技能训练,不断适应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需要。

六、加强人民调工作的基本措施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整顿调整调解组织,抓好调解组织和队伍建设。

2、2月对全镇调委会主任、调解员集中培训一次,主要讲授《人民调解工作基本知识》、《调解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土地承包法》、《婚姻法》、《民法》等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4—10月份)

1、4月份争取资金解决调委会组织建设,推动调解组织的规范化建设。

2、6-7月份开展一次大型的矛盾纠纷排查活动。

3、加强领导,8月份对全镇的调解员进行第二次培训,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总结并报送司法局

第三阶段(10月份)对我镇的人民调解工作进行自查,并写出自查材料。

第四阶段(11月份)迎接上级的检查验收。

人民调解工作实施方案 篇2

一、人民银行实施滚动预算的意义

(一) 有利于提高预算的协调性

一方面通过动态的滚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合理调配资源, 保证人民银行系统重要业务的执行。另一方面滚动预算的实施便于对长期、大型项目或业务分成许多支撑系统来分别组织与控制, 可以大大促使预算单位局部与整体的协调一致。

(二) 有利于提高预算的稳定性

通过连续编制滚动预算, 可以使会计财务部门及时发现预算执行的偏差, 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确保与央行进行宏观调控、金融监管等中长期目标相一致的跨年度项目有足够的资金来源, 从而避免计划与实际不匹配的现象。

(三) 有利于提高预算的效率性

滚动预算强化预算的控制职能, 对项目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 强调项目的重要性, 从而有助于实现绩效目标, 改善年度预算短视性造成的预算低效配置, 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四) 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的指导性

滚动预算的预测值的实现既是人民银行系统全面完成年度经营目标的保障, 也是各部门开展后续工作的行动指南。通过全盘规划、整体统筹, 有利于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控制作用, 从动态中牢牢把握央行的财务收支情况。

二、人民银行实施滚动预算的工作思路

人民银行实施滚动预算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由点到面、由简到繁的循序推进。具体来看, 要调整原有预算编制原则, 根据预算编制原则, 对预算编制思路进行调整。

(一) 编制原则

1. 战略导向原则。

以各级行战略决策为依据, 以实现各级行中长期工作目标为导向, 以各职能部门总体工作思路和年度工作安排为参照, 为人民银行高效履职提供财力保障。

2. 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

以三年为周期, 整合财力集中投向关系人民银行履职重点的项目, 有计划、分步骤的解决制约人民银行履行能力的关键问题。

3. 绩效管理原则。

每个支出项目都要有明确、量化、分阶段的预期绩效目标, 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与配置效能。

(二) 编制思路

1. 加强滚动预算的宣传教育。

会计财务部门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采取视频培训、业务交流、工作例会等多种方式, 在全行大力宣传滚动预算优越性, 使各业务部门充分认识实施滚动预算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保证滚动预算改革顺利进行。

2. 做好三年期业务发展规划。

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人民银行总行、各分支行以及当地政府一定时期的重大战略部署, 结合当地贯彻落实的货币政策、研究制定本部门中长期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目标、投入重点和预期绩效, 编制三年分年度的滚动实施计划和分解目标, 作为编制滚动预算的基础和前提。

3. 选择纳入三年滚动预算的支出项目。

根据预算编制经验, 对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评价体系设定比较成熟的项目可以作为滚动预算编制的试点。对需要多年度连续实施且规划进度比较明确的项目也可以作为编制滚动预算的项目。下一步, 结合工作的开展, 可逐步扩大编制范围。

4. 规范编制三年期项目预算。

对于纳入三年滚动预算编制范围的项目, 要按照各部门中长期规划分别填列各个年度的项目预算安排情况, 明确三年总体和分年度的绩效目标和考核指标。

5. 加强预算执行与监督。

根据财政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执行, 对预算编制过程以及执行过程实施监督, 防止乱报项目, 虚报项目, 未经审核批准项目, 切实发挥滚动预算的作用, 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人民银行实施滚动预算面临的挑战

(一) 职能部门中长期规划能力不强

编制滚动预算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出关于本部门业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要求其有相当强的业务规划能力, 但是目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多数职能部门主要是贯彻落实总行所制定的相关政策, 或者根据总行相关文件精神修正工作计划, 而对以后年度的工作缺乏相应的规划能力。

(二) 部门对中期预算认识不足

从编制年度预算的情况来看, 基层人民银行很多职能部门对预算编制的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编制预算只是会计财务部门的职责, 不参与或很少参与;另一种情况是, 个别部门夸大自身的支出需求, 虚报预算, 以求得到充裕的预算额度。究其根源, 主要是职能部门对预算的编制、作用认识不到位, 缺乏主动配合意识。

(三) 预算编制人员能力有待提高

编制滚动预算对预算编制人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要求编制者有长远眼光、较强的敏感性和观察力。而现在基层人民银行的财务人员多数时间被繁杂、单调的事务性工作所占用, 对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不够,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滚动预算的编制质量。

四、人民银行实施滚动预算的保障措施

(一)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 逐步推进滚动预算

一是不断完善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通过修订《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使滚动预算有法可依。二是加强宣传, 统一认识, 营造预算改革良好氛围。三是在试点经验基础上完善现有制度, 推进滚动预算改革深入开展。

(二) 提高对预算管理的重视, 不断加强滚动预算相关业务培训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预算管理在人民银行财务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滚动预算对人民银行更好的履职有着直接的、重大的影响。编制滚动预算, 要对预算编制部门进行培训, 加强宣传, 统一认识, 营造良好氛围。此外, 各部门要协调配合, 建立预算管理协调机制。

(三) 增强财务人员业务素质, 保证滚动预算的顺利开展

实施滚动预算不仅要参照年度预算, 还要参照以前年度的实际数据, 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进行预测。首先需要加强财务数据的相关性和及时性, 财务人员不能将其触角仅停留在财务部门, 还要延展到更多业务领域, 提升对业务的掌控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桂娟.推进滚动预算改革的思路和要点[J].中国财政, 2012 (14) .

[2]成丽莉.完善人民银行预算管理体制的思考[J].南方金融, 2012 (12) 86-88.

人民调解工作实施方案 篇3

一、充分认识审计的监督和保障作用

(一)加强审计监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把审计监督提升到与党的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等8大监督的同等地位,同时作出了加强审计工作的重大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完善审计工作机制、狠抓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推进审计职业化等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审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各部门要深刻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审计工作的战略意图,增强依法接受审计监督的自觉性。

(二)加强审计工作是建设“三个陕西”的重要保障。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以中央精神为指导,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中心,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完善审计工作机制,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坚持依法审计,充分发挥国家利益捍卫者、公共资金守护者、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利剑和深化改革“催化剂”作用。加强对中省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尤其要在“促改革、促发展、促反腐”上积极主动发挥作用,为 “三个陕西”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进一步完善审计工作机制

(三)依法接受审计监督。凡是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自觉接受审计、配合审计,不得设置障碍阻扰审计。审计工作所涉及到的部门和单位,要依法、及时、全面提供审计所需的财务会计、业务和管理等资料,不得制定限制向审计机关提供资料和开放计算机信息系统查询权限的规定,已经制定的应予修订或废止。对不配合、不接受审计,阻扰审计工作的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审计机关依法处理,或提请本级政府或者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严肃查处。

(四)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的电子数据。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应根据审计工作需要,依法向审计机关提供与本单位、本系统履行职责相关的电子数据信息和必要的技术文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应当具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数据接口,按照审计要求的数据格式提供电子数据;在确保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在网络连接、数据传输、工作环境等方面积极协助审计机关开展联网审计。

(五)积极协助审计工作。审计机关履行职责需要调查、函证、问询、查阅相关资料时,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要积极予以协助和支持,并对有关审计情况严格保密。完善审计与纪检监察、公安、检察以及其他有关主管单位的工作协调机制,对审计移送的违法违纪问题线索,有关部门要认真查处,及时向审计机关反馈查处结果。审计机关要跟踪审计移送事项的查处结果,适时向社会公告。

(六)加大审计成果运用。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对审计机关上报的重要审计情况、审计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审阅和研究,把审计结果作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要把审计结果及其整改情况作为部门考核、领导干部奖惩、选拔任用的参考依据。

(七)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部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事业单位要落实内部审计职责,加强日常内部审计监督。审计机关通过内部审计自查、审计机关抽查方式进一步扩大审计覆盖面。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三、不断强化审计监督作用

(八)加大对重大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发挥审计促进中省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保障作用。全省审计机关要持续组织实施好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的具体部署、执行进度、实际效果等。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着力督查各地各部门落实情况,加大跟踪审计力度,督促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促进重大项目落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政策性意见和建议。密切关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情况以及实施效果,对不合时宜、制约发展、阻碍改革的制度规定,及时予以反映,推动改进和完善。

(九)加强公共资金审计监督,促进公共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从财政资金筹集、管理、分配、使用全过程强化审计监督,促进财政预算管理规范、有序、高效运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密切关注财政资金的存量和增量,促进减少财政资金沉淀,盘活存量资金,推动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建设。要看护好财政资金和社会公益资金以及行业协会资金等公共资金,严防贪污、浪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公共资金安全。加强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持续开展对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情况以及“三公经费”、楼堂馆所建设情况等方面的审计监督,有效控制行政运行成本,促进节约型政府建设。

加大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力度。认真贯彻《陕西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条例》,建立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平台,从投资项目建设程序、项目管理、资金管理、项目质量以及项目投资效果等全过程开展审计监督,促进投资项目强化管理、提高效率、顺利实施。

(十)加强民生资金、“三农”资金以及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促进改善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对“三农”、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扶贫、救灾、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确保资金安全、完整,严防挤占挪用,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促进各项惠民、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对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大气、水、固体废物等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情况的审计,确保各项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合理利用,促进资源、环保等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十一)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履职尽责。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强化对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全面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重点监督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职尽责情况,深化审计内容,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主动作为、有效作为,切实履职尽责;依法依纪反映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促进健全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以任中审计为主,创新审计方法,把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等专项审计相结合,探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高审计效能和效率。

(十二)加大对依法行政情况的审计力度,促进法治政府建设。要加大对依法行政情况的审计力度,注意发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切实维护法律尊严。要着力反映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妨害公平竞争等问题,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

(十三)加大对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的审计揭示力度,维护全省经济安全。要密切关注财政、金融、民生、国有资产、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各级政府性债务、重点地区金融稳定等情况,注意发现和反映非法集资、违规借贷等非法金融活动以及融资担保、金融租赁等业务环节的风险隐患,提出解决问题和化解风险的建议。

(十四)加大对经济案件线索的查处力度,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审计发现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线索查处力度,重点关注财政资金分配、重大投资决策和项目审批、重大物资采购和招标投标、国有资产和股权转让、投融资环节、土地和矿产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揭露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内幕交易等违纪违法问题,注意发挥好审计与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的合力,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加大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力度

(十五)健全整改责任制。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整改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对重大问题要亲自管、亲自抓。按照《陕西省审计整改工作暂行办法》(陕政办发〔2012〕124号)印发的规定和要求,被审计单位是审计整改工作的主体,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审计建议,要及时整改和认真研究,整改结果在书面告知审计机关的同时,要向同级政府或主管部门报告,并通过本单位网站等公开媒体向社会公告。

(十六)加强整改督促检查。全省各级政府每年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审计工作以及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将审计整改工作纳入政府督查督办事项。对审计反映的问题,被审计单位的主管部门要及时督促整改。审计机关要建立整改检查跟踪机制,必要时可提请政府督查等有关部门协助落实整改意见。根据各级人大监督的需要,审计的重点单位和部门,可直接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整改情况。

(十七)严肃整改问责。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监察、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依纪作出处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审计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被审计单位要及时研究,完善制度规定。对拒不整改、整改不到位的,政府分管领导要与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对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的,要严格追责问责,并将问责结果向社会公告。

五、提升审计能力建设

(十八)推动审计管理模式、审计方式的创新。加大全省审计机关审计计划、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审计业务统一组织管理力度,从工作安排、组织实施、工作报告、审计处理等业务环节积累统一管理经验。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对重大政策措施、重大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突发事件等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加强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强化系统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控制,建立健全工作报告等制度,各级审计机关将审计结果和重大案件线索向同级政府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根据审计项目实施需要,审计机关在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大型企业集团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项目中可以通过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方式,解决审计力量和专业人才不足的矛盾;涉及一些专业性强的工作,可以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参与。

(十九)强化审计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审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逐步推行职务、职级和专业技术资格并行制度。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培训体系,加强系统内审计人员的交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严把审计人员进口关,审计机关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经济、法律、管理等工作背景。招录审计人员应加试审计工作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部分专业性强的职位可实行聘任制。

(二十)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与审计机关实现信息共享,加大数据集中力度,构建省级审计数据系统,省政府电子政务建设部门应当积极协调、支持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审计机关要积极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创新计算机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推进对各部门、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审计。

(二十一)保证履行审计职责必需的力量和经费。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要按照依法行政要求,配备合理的人员力量,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切实做好审计工作。按照科学核算、确保必需的原则,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切实保障本级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需经费。

六、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二)健全审计工作领导机制。全省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依法直接领导本级审计机关,支持审计机关工作,定期听取审计工作汇报,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审计整改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要加强政府监督检查机关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利用已有的检查结果等信息,避免重复检查,维护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全省各级政府要关心审计干部成长,重视审计干部的选拔任用,对优秀的审计干部,可以选拔充实到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或单位任职。

人民调解工作实施方案 篇4

对接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落实深入推进“三位一体”大调解机制建设精神,切实贯彻“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调解方针,合理分流和有效调处社会矛盾纠纷,实现公安机关和人民调解的“互动双赢,共促和谐”,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的目标,进一步理顺调解工作关系,构建矛盾纠纷受理和调处新平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分流问题,有效缓解公安机关调解矛盾纠纷的压力,夯实基层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公调对接”工作的顺利开展,市建立由区委政法委分管副书记任组长,区司法局、区公安分局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公调对接”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全区“公调对接”工作。各派出所明确一名领导具体负责驻所人民调解工作室工作,同时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确保“公调对接”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

三、工作原则

在开展“公调对接”过程中,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 1

领导下,加强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的配合,进一步明晰各自的工作责任,落实工作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矛盾纠纷的调处效率。重点应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协作联动原则。将公安资源与调解组织资源切实有效对接,从公安110接处警源头入手,规范公安机关与调解组织的分流对接机制。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按照信息联网、部门联手、上下联动、条块联合的原则,积极配合各级调解组织妥善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确保重大、复杂纠纷得以及时调处。二是依法调处原则。矛盾纠纷的受理、分流、调处等应建立规范的程序,严格依照政策和法律规定执行,确保矛盾纠纷调处合法、公正、合情、合理,有效保护纠纷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三是在公安派出所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驻所人民调解工作室日常管理由公安派出所负责,业务上接受司法行政机关指导。设立调解员办公室和调解室,调解员由司法行政机关聘请并发放聘书,人员数量根据实际工作由3—9人组成,调解室不少于20平方米,室内布臵按人民调解委员会要求进行,建立基础台帐资料。

四、工作目标

通过“公调对接”机制,努力实现“三降一升”的工作目标,即:同一矛盾纠纷重复报警率明显下降;集访、越级上访数量明显下降;民转刑案件明显下降;矛盾纠纷调处效率明显提升。

五、工作范围

公安机关与人民调解对接移交矛盾纠纷的范围主要有:

1、婚姻家庭、邻里、继承、房屋宅基地、生产经营性等民间纠纷;

2、部分符合调解范围的治安案件。派出所对于情节轻微,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或者损坏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案件,根据当事人申请可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公安机关在受理上述矛盾纠纷时,应积极主动做好先期处臵的各项工作,避免因“公调对接”后出现一推了之的情况。

六、工作制度

公安机关对接报的社会矛盾纠纷,应当先期单独或联合调解组织进行处臵,判明性质后分类移交。一是现场处臵制度。严格执行民警首接责任制,规范现场处臵,在第一时间固定保全证据,为后续调解奠定良好的基础。基层派出所接到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的处警指令后,必须先期到达现场,维护秩序,控制事态发展。对现场难以调处的矛盾纠纷,处警民警必须做好调查取证工作。二是移送调处制度。公安机关按相关程序移送人民调解组织受理调处矛盾纠纷后,应与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双向情况反馈制度,及时了解调处结果。人民调解工作室对公安机关接处警移交的社会矛盾纠纷应严格遵循登记受理、调查核实、主持调解、签订调解协议书等程序进行。人民调解工作室在工作中发现应当由公安机关调

处的矛盾纠纷时,应按大调解工作分流的规定及时分流至派出所调处。三是联席会议制度。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应定期召开会议,通报矛盾纠纷调处情况,分析矛盾纠纷特点走势等,交流、总结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经验教训,研究相应的预防处臵对策。公安派出所应结合矛盾纠纷调处和社区管理工作,定期对辖区内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对可能导致突发事件或激化的应及时通报并报告党委政府。对因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不力,致使矛盾纠纷激化或造成重大影响的单位和个人,应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四是培训制度,按照“分类培训、分级负责”的原则,加强对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围绕调解技巧、能力培养,采取案例教学、相互交流、经验介绍、集中授课等方式,分期分批进行全员培训,统一发证上岗。

七、舆论宣传

人民调解工作实施方案 篇5

为了适应社会矛盾呈现多元化、群体化、社会化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切实将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按照深宝办发[2006]26号《关于在全区推广专职化专业化人民调解工作模式的意见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新安街道决定成立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矛盾排查调解中心(以下简称调解中心),全面推广专业化专职化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现结合我街道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设立街道调解中心,建立专职化专业化调解队伍,将街道民间的、行政的和司法的调解力量整合,形成强势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合力及工作网络,建立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互动的工作机制。确保“小矛盾不出社区,大矛盾不出街道和矛盾不激化、不上交”的目标,构建和谐、稳定新安。

二、总体目标

全面推广专业化专职化人民调解工作,实现新安街道人民调解工作“六有”,即有专职的工作机构、有专职的调解人员、有专门的工作场所、有专项的工作经费、有规范的工作制度、有科学的运作机制,进一步强化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调处、预防、法制宣传“三大功能”,拓展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大调解覆盖面,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新安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矛盾排查调解中心顺利成立,全面推广专业化专职化人民调解工作取得实效,街道成立调解中心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

副组长: 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副主任

街道党工委委员、XX部部长

街道党工委书记、XX部部长

成 员:谢晴玲 街道党政办主任

郑观福 街道司法所所长

钟日平街道维稳综治办主任

丘朝云 街道劳动管理所所长

康世强 街道法律服务中心主任

街道信访办主任

镇南派出所所长

上川派出所所长

宝民派出所所长

翻身派出所所长

新乐派出所所长

各社区居委会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街道司法所所长郑观福兼任办公室主任。

四、工作内容和主要职能

(一)机构和职能设置。

新安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矛盾排查调解中心的主要职能是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直接领导下排查、调解、处理街道民间社会矛盾纠纷;负责管理和检查督促社区、企业、行业等调委会和工作室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调解中心下设劳动管理所、信访办、5个派出所、X个社区居委会共XX个工作室。工作室的名称为“新安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矛盾排查调解中心xxx工作室”。设在社区的工作室与社区调委会、法律服务工作站合署办公,工作室的主要职能是及时调处辖区内受理的民间矛盾纠纷,协助社区居委人民调解委员会及相关单位开展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工作。

(二)队伍建设

新安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矛盾排查调解中心共配备专职调解员XX名,其中包括调解中心主任1名、副主任X名,分别由街道主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维稳综治办主任、司法所所长担任。

XX个工作室人员配备专职调解员XX名。其中设在5个派出所的工作室,每个配备X名专职调解员,分早、中、晚3班24小时上班,共XX名;设在劳动管理所、信访办的工作室配备X名专职调解员;设在社区工作室每个配备1-3名专职调解员,共XX名。

(三)办公场所及办公设施建设。

调解中心办公地点设在司法所一楼,调解中心人员分三组,即矛盾排查调解组、法律咨询组、综合协调组;调解中心办公场所分六室:接待受理室、调解庭、法律咨询室、综合协调室、排查调解室、档案资料室,配备一辆业务专用车和必需的现代化办公设备。各工作室的办公地点由相关单位因地制宜调配,但必需配备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桌椅、电脑、电话、资料柜等办公设备及一套完整规范的工作制度。

(四)业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1、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为了规范调解中心的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的效能,在已有的人民调解各项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调解中心的相关业务工作制度。

2、对调解的文书档案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管理。规范人民调解协议书的格式,制作统一的文书号,编制目录,按照不同类别及时建档、归档(按年度),作好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档案的登记和统计工作。

(五)调解中心工作流程。

调解中心统一受理的社会矛盾纠纷,分三种情况分别调处:一是人民调解范围内的矛盾纠纷由调解中心自行调处;二是不属于人民调解范围的矛盾纠纷涉及到综治成员单位或街道其他职能部门,由调解中心分流给相关单位调处;三是对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单位)的疑难复杂的群体性矛盾纠纷,由调解中心与相关单位联合调处。对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要制作调解协议书,建立档案进行存档,并跟踪回访;调解不成的告知当事人提起诉讼或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五、实施步骤

(一)实施阶段(2006年10月25日至11月30日)。在X个社区居委会、5个派出所及劳动管理所等相关单位设立工作室,安排人民调解接待场所,确定专职人民调解员,进行纠纷排查、纠纷调解工作,和信访接待室共同负责接待群众来访,排查矛盾隐患,及时调解纠纷,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办公场所悬挂相关人民调解工作制度。截至12月20日,要在每个社区、派出所和劳动所等相关单位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全面推进联合办公机制工作。

(二)检查验收阶段(2006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12月上旬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各社区和各有关单位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建设情况进行自查,并将检查情况通报区委区政府;12月中下旬,组织相关人员和单位,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准备检查材料,迎接区委区政府检查。

六、经费安排

街道办根据需要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调解中心的建设,其中包括调解中心和各工作室办公场地及办公设施建设、各项办公经费和聘用专职调解员的费用;实行专款专用,严格执行财经制度,严禁铺张浪费。

七、工作要求

社区调解工作活动方案 篇6

1、在社区调委会,及时配齐配强人民调解员,对不适宜继续担任调解工作的要及时更换调整。

2、社区调解委员会全体人员参加的司法调解业务知识工作培训,并建立每季度一次的司法调解人员工作例会,互相学习、交流心得、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人民调解业务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紧紧围绕街道中心工作,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1、抓好调解员学法用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运用自学、交流心得等形式学习,提高调解员依法办事能力。

2、抓好青少年的普法教育,督促各学校制定年度普法计划,协调各学校落实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工作,针对青少年群体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探索开展针对性强、形式生动、丰富多彩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3、抓好社区法制宣传工作。开展对人民群众及暂住人口的法制教育,采取集中学法、流动点宣讲、交流体会,制作“五五”普法宣传栏,发放“五五”普法手册。现场解答一些居民群众的法律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法、用法、守法素质有明显提高。以居务公开和对居民开展深入广泛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为重点,各社区要把开展丰富多彩的普法宣传活动常抓不懈,把法治、德治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依法治理工作不断深入。

三、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全力维护辖区社会稳定

1、加强社区调解工作的力度,调解委员会成员要经常深入社区,开展人民调解工作,重大、疑难纠纷要主动与街道、司法所联合调解。

2、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必须做到“五有”即有调解委员会标识牌、有固定的调解工作场所、有调解委员会印章、有调解文书档案和回访登记薄、有统计台账;“四规范”即规范组成人员,规范工作制度、规范调解程序、规范调解文书;“四落实”即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工作落实、经费落实。

司法调解人员要准确把握调解工作的方针、政策、原则、范围和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调解工作,使调解的效能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

3、以防止矛盾激化和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坚持预防和调解相结合,深入开展经常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把辖区的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掌握调解的主动权。坚持重大节日和国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期间,开展以排查调处社会矛盾纠纷、防止群体性上访和群体性纠纷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治理活动。与信访、维稳、执法部门保持密切工作联系,全力维护本辖区的社会稳定。

四、结合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工作,深入社区调解

人民调解工作实施方案 篇7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上海浦东地区一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所, 二级综合性医院2所, 三级综合性医院1所, 三级专科医院1所, 共6家单位的医务工作者和其所诊治的患者随机参与调查。

1.2 调查内容

设计第三方人民调解相关调查问卷 (患者版, 医护人员版, 医院管理人员版) , 焦点问题专家访谈提纲, 典型个案追踪计划。针对分析《意见》实施后医疗纠纷的处理效果, 分析2012年和2010年同期相比, 医疗纠纷解决途径构成比例变化, 医疗纠纷院外调处率, 医疗责任险赔付额增减情况, 公安机关出警率等差异。

1.3 调查方法

随机发放关于第三方人民调解相关调查问卷, 焦点问题专家访谈, 典型个案追踪。汇总各医疗机构2010年和2012年同期医疗纠纷报表、查阅赔偿案例案卷等方式比较。

2 结果

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2089份, 回收共1745份, 回收率83.5%;焦点问题专家访谈8人, 典型个案追踪10例。被调查6家医疗机构医疗纠纷数量随年业务量上升呈增加趋势。医院备案进入调解程序的医疗纠纷2010年总数为547起, 2012年为562起, 增长率为1.03%.汇总《意见》实施前后被调查医疗机构相关医疗纠纷数据:2010、2012年由医疗纠纷演化为重大医患矛盾 (5人以上冲击医疗机构) 分别为85、46起,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14.39, P =0.000148 ) ;自行协商解决的医患纠纷比例实施第三方调解前后有显著减少, 差异显著 (χ2=14.92, P =0.000112) , 而通过司法解决和行政途径解决的医患纠纷比例在实施第三方调解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2.1 对第三方人民调解制度的知晓情况

由于加大了医院的宣传力度, 以及与医务工作者的切身利益相关, 98.7%的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和82.26%的医护工作者都知晓第三方人民调解, 且主要通过医院宣传和新闻媒体了解, 其中47.2%的人员认真学习过相关知识;有过医疗纠纷的患者, 100%知晓第三方人民调解, 主要是通过医院的宣传获知;而普通患者对第三方人民调解的知晓率仍较低, 仅为14.9%, 不同人群中对第三方人民调解制度的知晓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

2.2 医患双方缺乏信任基础

56.2%的医务工作者和62.8%的患者认为医患纠纷不能很好解决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合适中立的第三方机构调解。医患双方缺乏相互信任的基础, 医方认为患方无理取闹, 无法沟通, 患方对医方的一切努力持怀疑、抵触态度。进一步分类发现, 72.4%高级职称医护人员认为纠纷不能很好自行协商解决, 是由于没有合适的第三方机构调解, 而中级和初级人员的比例分别为62.40%、48.14%。在患者中曾经有过医疗纠纷经历的人群, 认为纠纷双方不能很好协商解决是由于没有合适的第三方机构调解的比例高于没有经历过医疗纠纷的患者, 分别为73.4%、48.7%。

2.3 发生医疗纠纷时医患双方选择的解决方式

发生医疗纠纷时, 医患双方选择的解决方式详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 对于走第三方调解途径解决医疗纠纷的需求, 与医患双方认为大多数医患纠纷不能很好地协商解决主要是由于没有合适的中立第三方机构调解的调查结果相符。

2.4 医患各方所注重调解方式的优越性各不相同

在调解免费、调解人员中立性、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调解过程公正公开透明、调解效率高、调解协议执行力好、将医疗纠纷引出院外解决等这些医患各方所关注的处理医疗纠纷的要素中, 47.2%的患者认为其优越性主要是相信调解的过程是公正、透明和公开, 而56.3%的医护人员认为其优越性主要是调解的效率明显高于以往医院内解决流程, 78.72%的医院管理人员认为第三方人民调解方式的优越性在于成功地将医疗纠纷引出院外解决。

2.5 医疗纠纷各方对第三方人民调解公正性的看法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 仍然有36.7%的患者对于第三方人民调解的公正性持怀疑或说不清的态度, 但在曾经接受过第三方人民调解的人群中只有9.5%的人群对医调委调解人员的专业知识及解释存在疑虑。同样医护人员中30.4%的人群认为医调委调解人员会出于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考量, 对于医疗责任不明确的纠纷, 对医疗纠纷强烈的调和意愿以及对患方所谓弱势群体的考量, 在调解中容易表现出对患方的倾向性, 从而使医院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研究显示并不是第三方人民调解这种方式得到调解各方的绝对肯定。

2.6 医疗纠纷第三方人民调解执行范围调查

2012年8月30日, 上海市司法局、市卫生局和市公安局联合发布了《关于维护本市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指出, 医疗纠纷索赔金额超过人民币3万元的医患纠纷, 各公立医疗机构不得自行与患方协商解决, 医患双方可以前往所在区县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对此, 88.9%的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认为3万元以下的医疗纠纷, 只要患者愿意, 也应当鼓励其通过医调委签定协议;而52.8%的患者认为在索赔金额在3万元以下, 不能与医院协商解决的情况下, 应当先行尝试第三方调解, 同时31.2%的患者认为应当下调3万元的下限。

3讨论

近年来, 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上升, 严重伤医案件屡见不鲜。2013年10月, 短短10天时间发生6起暴力袭医事件, 国际权威杂志《柳叶刀》等持续关注中国发生的医疗纠纷问题[2]。医疗纠纷中患方为何要靠拉横幅、封堵医院、停尸闹丧、打砸医院设施等手段来解决问题?为何要出现辱骂、威胁、刺杀医师等现象, 使得医患纠纷逐步向治安和刑事案件转化。这主要是由于医患双方地位不平等、信息不对称, 诉求不同导致。一旦发生纠纷, 对于患者来说, 行政调解缺乏公信力, 法律诉讼耗不起。在此困境中, 患者选择成本低、见效快的“医闹”方式, 加上社会上职业“医闹”等暴力组织, 有目的地利用医患纠纷, 追求非法利益, 使医患纠纷更加复杂化。通过调查发现, 其实大多数患者及亲属需要一个让他们认为公正的表达诉求渠道, 一个足够中立的第三方机构出面来进行调解。

3.1 第三方人民调解在处理医疗纠纷中所显现的成效

国外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的研究较多。Florence[3]通过比较医疗纠纷调解、传统诉讼和仲裁3种解决方式以后, 提出强制调解具有高效率、成本低、医患双方情绪不易激动等特点, 应该成为解决医疗纠纷的主要方式。Meruelo[4]认为, 通过建立调解机制, 最终能够减少患者医疗纠纷诉讼。而从机制和体制设计上来看, 上海更突出“政府主导、第三方调解”的纠纷化解机制。根据我们统计的调查结果来看, 充分利用独立第三方介入调解医患纠纷已经初现成效, 是当前减少医患纠纷有效途径之一。

3.1.1 成功将部分重大医疗纠纷引出医院解决。上海各区县设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办公室, 患方在院外固定地点公正地解决问题, 在医院打闹的现象明显减少。第三方调解不是过去的医疗事故鉴定, 医院及当事科室、医护人员能够在调解中静心听取和采纳调解专家所提出院方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且第三方调解结果不作为医疗行政部门对院方考核的依据, 所以院方积极配合第三方调解。患方通过独立第三方协助沟通, 可以充分了解疾病的特点、治疗方案、并发症、不良反应或后果及补救措施。从2010年和2012年医院的医疗纠纷数据来看, 虽然医疗纠纷数量没有明显的下降, 但是5人以上冲击医疗机构的重大医疗纠纷明显下降, 公安机关出警率下降。医疗纠纷自行协商解决的比例明显下降。当然我们也看到近期伤害医护人员的事件高发, 分析2013年可查的伤医事件, 有突发性、随意性、恶性暴力特点。由于患方行为的不可预料和不可控性, 以及目前各地第三方调解机制执行的差异, 因此必须从源头上改革医疗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 总结这两年的第三方调解的经验, 建立统一标准规范调解模式和简化调解流程。

3.1.2 可以提高医患纠纷解决的效率。近来上海医调委的工作成效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肯定, 尤其是医院内部处理医疗纠纷管理人员的充分肯定。调查中有一典型个案:53岁女性患者, 于2009年9月因鞍区垂体肿瘤在某院手术, 术中发现瘤实质内出血, 予肿瘤部分切除+右侧额颞去骨瓣减压。术后即行CT检查发现手术范围外左侧区域大量出血, 再次手术清除血肿。之后患者始终处于昏迷状态, 至2011年3月经抢救无效死亡。患者死亡后家属以术前血压未控制、手术失败等为由, 先后采取聚众闹访、卫生局信访等形式, 多次冲击医院神经外科病房及行政楼, 发生肢体冲突, 期间警方多次出警协调未果。2011年第三方调解机制启动后, 在浦东新区医调委介入多次调解下, 最终医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纠纷妥善解决。

3.1.3 可以体现较高的公信力, 使当事人产生信任感。第三方调解组织是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的独立人民调解组织, 它既不是患者的代言人, 也不是院方的辩护人, 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 这是公信力所在、公信度所在。人民调解机制, 坚持人民调解属性。医调委在机制构建、组织构架上保证了其独立性:独立的办公场所;独立的调解员队伍;独立的经费保障。但由于医患双方处于矛盾和冲突的对立面, 难免仍然会有一定比例的人群对医调委的公正性存在怀疑, 这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也有一定的体现。这就更加要求调解人员必须在处理方法、服务流程、调解答疑中同时考虑双方的感受, 体现较高的公信力。我们调查发现, 自《意见》实施后, 经医调委成功调解的多起案例无一例患方事后翻案, 这充分说明人民调解在当事人心目中存在很大的信任度。而且随着这种新的调解机制实施日趋完善、医患双方对此认识认同逐步加深, 在日后的医患纠纷处理过程中, 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3.2 第三方人民调解进一步完善的相关策略建议

3.2.1 3万元以下普通小案应当设立简易程序。对某些赔偿金额在3万元以下的医疗纠纷, 包括一些无需专家亦可识别当事人之间的争论点、争议性质、争论事实的;可确定是否采纳或驳回当事人主张的;经与当事人交流、可充分解释亦有效果的纠纷[5]:如仅涉及服务态度、收费等非医疗损害问题, 患方要求仅为院方道歉, 或讨个说法或赔偿数额低的医患纠纷等, 应该有简易程序进行处理。目前赔偿金额小的医疗纠纷有时反而比走第三方调解赔偿金额大的纠纷更耗时、耗力。调查中发现目前已经有医院尝试将3万元以下的纠纷, 在双方初步达成调解意愿后, 也通过医调委签署调解协议办案, 给纠纷双方以更具公信力的协议。

3.2.2第三方人民调解后续配套措施应当更加完善。上海许多医院参加了医疗机构综合责任保险。目前第三方调解后的赔偿流程, 仍需医院自行与保险机构联系理赔, 程序较为繁琐。如能采取“一条龙”的形式, 即调解-赔偿-理赔顺利衔接、有序进行, 势必能提高“一案一赔”的工作效率, 缩短结案处理时间, 对三方都有极大的便利。

3.2.3 进一步提高第三方人民调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第三方调解的作用在于引导矛盾双方就矛盾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为矛盾双方的沟通交流提供便利[6], 这对于当事人之间纠纷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医调委”是独立于患方、医方、政府之外的第三方, 因其自身的客观性、专业性、保密性、经济性、亲和性决定了人民调解医患纠纷的可行性, 故具有较高的公信力[7]。其运用非诉讼机制, 化解医患矛盾, 具有方便、 灵活, 易执行、 不留后遗症, 中立性强, 法、理、情结合, 服务免费, 体现平等主体, 周期短、低成本、高效率等诸多优势。但由于医患双方矛盾对立的立场, 不可否认仍然有对于其执行调解的能力、权威性、公信力和中立性等存有一定程度的质疑。因此尤其要严格执行对于医调委调解人员的回避制度、 公开制度、惩戒制度等, 进一步提高第三方人民调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医患矛盾是社会矛盾的一部分, 努力探索和发展独立第三方介入调解医患纠纷的机制, 对缓解今后紧张的医患关系, 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方人民调解能有效地防止医患矛盾激化, 是达到减少上访、诉讼, 缓解各级政府部门工作压力, 稳定社会的一条必要的多元化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刘跃, 张子泉.医患和谐十法[J].现代医院管理, 2006, 4 (2) :6-10.

[2]Editorial.Chinese doctors are under threat[J].Lancet.2010, 376 (9742) :657-742.

[3]Florenee Yee.Mandatory Mediation:the Extra Dose Needed to Cure the Medical Malpractice Crisis[J].Cardozo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007 (7) :393.

[4]Meruelo NC.Mediation and medical Malpractice:the need to understand why patients sue and a proposal for a specific model of mediation[J].J Leg Med, 2008, 29 (3) :285-306.

[5]郑志锋.打破医疗纠纷由医疗鉴定结论维系的“铁板”:民事纠纷解决中“不鉴而定”模式的正当化研究[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 :21-23.

[6]Forehand S.Helping the Medicine Go Down:How a Spoonful of Mediation Can Alleviate the Problems of Medical Malpractice Litigation[J].Ohio State journal on Dispute Resolution, 1999, 14:907-919.

人民调解工作实施方案 篇8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适应时代要求,使城管执法工作的依法性、规范性、文明性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最大程度地解决所面对的社会矛盾,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围绕此课题,立足于城管执法疏导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首善之区的工作目标,对人民调解制度引入城管执法工作的可行性进行初探。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特点

人民调解是我国法制建设中一项独特的制度,是现行调解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依法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以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耐心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目前多个行业在工作中引入并运用了人民调解制度,一是乡镇、街道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二是企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三是公检法系统引入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经实践证明,人民调解制度作为一种以当事人自愿为基础的纠纷解决方式,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人民调解作为诉讼外解决矛盾纠纷的制度,符合我国“以和为贵”、“冤家宜解不宜结”的文化理念;二是人民调解在双方自愿的原则下达成调解协议,充分反映当事人的权利和意思自治,有利于“双赢”及维系当事人良好关系;三是人民调解组织贴近群众,调解形式多样,调解免费、方便,且几乎不需要付出成本,很好缓解行政执行方的压力,极大地节约了社会成本。

二、城管执法工作现状

近几年,北京正处于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北京的城市管理也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科技北京”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然而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受利益结构调整的影响,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城管执法部门所承担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任务也越来越繁重,传统的行政管理及执法模式已不能满足于现实执法需求。而且城管部门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执法理念滞后,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依据不足,执法环境不佳等,造成了城管执法部门与执法相对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野蛮执法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不但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还威胁着社会的安定,更是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如何创新行政管理模式,建立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成为目前城管执法部门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也为将人民调解制度引入城管执法工作提供了现实意义。

三、当前城管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管理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参与性不足

公众参与是提升现代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公众参与的广泛性、科学性同城市管理效能密切相关。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公众参与城市管理事务基本上都还处于决策后实施阶段的参与,即属于较低层次的参与,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远远无法适应城市管理的要求和构建程序社会的现实需要。一方面因为城市管理部门对公众参与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城市管理最终决策权并不在公众,而依然集中在行政主管部门手中;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城市管理公众参与的渠道和实施制度不够健全,致使公众参与以非制度化的形式出现,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二)城管执法观念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政府社会高度合一的管理模式,政府把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看成仅仅是政府的管理。公民主体在城管执法中的参与权被剥夺了,执法部门与执法对象处于直接对立的境地。在“官本位”思想的阻碍下,政府在管理中往往先以官员自身为中心,脱离了实际需要,导致政府的所为并不是群众真正需要的。这种执法方式很难使被管理者心服口服,被处罚的群众不但会叫屈喊怨,而且也不会对法律产生敬畏的思想。因此城管执法部门与执法对象之间的矛盾、冲突将会更加频繁,非文明执法的现象也会更加突显。

(三)执法方式单一,强制力不足

目前行政处罚是城市管理部门实现管理目标的主要手段,相对集中的多是对在街面上发生的简易的、常见的违法行为的处罚权,处罚多是几十元的罚款,而当行政当事人不愿交纳罚款时,由于城管执法机关没有强制执行权,只能按照法定程序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而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与财力为区区一宗几十元的案子去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也是不现实的。城管执法方式单一、无行政强制力的执法特点、与城管执法内容量大、规模小、简单、快速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违法违章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执法部门法定的权利义务也就很难充分履行。

(四)在新的形势面前,城管执法队伍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城管执法工作的要求

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一是政治素质不高。极少数执法队员政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化;二是业务素质偏低。少数执法人员文化水平低,缺乏城管执法专业知识,导致执法行为不规范,违反程序办案;三是法律意识淡薄。一方面少数执法人员缺乏依法执法的自觉意识,在执法管理时要么乱作为,要么不作为。四是执法过程中存在感情大于法的现象,以致于执法不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五是执法简单粗暴,没有真正地理解、把握,做到文明执法、服务管理,从而影响了城管队伍的整体形象。

四、引入人民调解制度解决有关问题的探讨

(一)可有效提高公众参与城市管理事务的广度和深度

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等公务管理事务的程度,是现代城市社会开明程度,健全水平和活力效率的综合反映。人民调解制度模式是以城管队员与社区志愿者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来共同处理社区矛盾,将群众的想法意见纳入行政管理的最终决策范围内,变原有的“政府管理、公众执行”的管理理念为“政府与公众共同管理”的先进理念。这种工作形式的展开,有利于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赋予公众在参与城市管理工作中一定地位,不但提高了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建言献策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公众配合执法人员主动化解社会矛盾的积极性。同时,人民调解制度的建立,为管理者和公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城市管理的公众参与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变“官本位”执法观念为“服务型”工作理念

城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提供便利的服务。那么,政府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来解决群众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才是城管执法所应追求或实现的工作目标。人民调解工作方式在本质上是以政府为主导、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一种工作模式,具体做法是以城管队员为主导,发动群众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化解社会矛盾。这种执法方式意味着城管执法人员不再是高高在上,依靠权力掌控执法相对人的领导者,而是在尊重相对人的前提下,与其进行沟通,为之提供服务的服务者,将群众利益作为执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寓服务于管理,以服务促管理。人民调解工作模式将政府“管理”社会问题转变为“疏导”社会矛盾。直接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为最终实现“服务型政府”打好基础。

(三)弥补了现有执法方式单一的不足,增强了城市管理力度

当前城市管理部门主要以行政处罚为主,行政指导为辅的执法手段实现管理目标。这种单一执法方式的不足在日益复杂的执法环境中日渐突显。人民调解制度是城管队员和社区志愿者相结合,作为一个调解小组共同调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方式。首先,这种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了群众管理城市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改变城管队伍中人员严重不足的现状,从而促进城管执法职责的有效落实;其次人民调解工作方式要求城管队员与群众共同参与城市管理,使得执法过程更加透明,执法程序更加规范,从而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执法效果的满意度,增强城管执法公信力。因此,人民调解制度是对城管执法方式的一种全新探索和尝试,是弥补城管执法法定手段局限性的必然要求。

(四)可有效促进执法群体综合素养的提高

当前,城管执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执法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要切实做好人民矛盾调解工作,一方面,要选拔业务基础好,工作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城管队员作为人民调解员的同时,还应当对这些人员开展专业化、系统性的培训,并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法律知识不断提高的要求,从而在源头上保障城管执法人员作为调解小组核心成员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城管队员要带领志愿者进行工作,这就使得城管队员在客观上必须主动学习,充实自己,不断进步,才能领导志愿者共同做好矛盾调处工作。同时,社区志愿者参与到自身社区的管理中来,在主人公意识的驱动下,会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处理辖区社会矛盾。城管队员与志愿者相互监督比照,不断共同进步,对于解决日益突出的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队伍基础和保障。

五、结语

调解在中国社会源远流长,与“和为贵”的中华传统理念一脉相承,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可最大限度的节约社会和当事人在矛盾解决中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反映了社会需求,更得益于法律理念和社会文化的演进。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矛盾纠纷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城管机构作为政府重要的行政执法机构,必定首当其冲的承受各种矛盾冲击和挑战,在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及执法模式出现滞后于现实情况时,考虑创新行政管理模式,建立以城管机关为中心的多元化矛盾解决方式是大势所趋。在城管执法工作中引入人民调解制度,适应了城管工作的特点,加强了城管队伍建设,提高了公众参与城市管理事务的广度和深度,为建立“服务型政府”奠定了基础。当然,一项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曲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立足于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勇于开拓,不断总结、创新,最终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与时俱进的城市管理制度,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有益创新。

(责任编辑:刘夏伊)

相关链接:“四服务”的具体内涵

上一篇:质量月活动横幅下一篇:高考语文阅读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