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对接实施意见(通用6篇)
关于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对接实施意见 篇1
关于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
“三调对接”的实施意见(试行)
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调解优先”原则,充分发挥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有效整合调解资源,强化调解职能,现就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对接”工作机制(以下简称“三调对接”机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在综治中心的基础上创新调解机制,提高调解效率,建立起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调解工作体系,为我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的原则。二是坚持依法调解与以德调解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自愿调解与引导调解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坚持平等调解与公正调解相结合的原则。
(三)工作目标。年内建立调解工作室,同时达到“四降一升”的目标,即基层公安民警调解负担明显下降;群体性事件、越级上访数量明显下降;民转刑案件明显下降;同一矛盾纠纷重复报警率、复发率明显下降,矛盾纠纷的调处率明显提升。
二、组织领导
成立关兴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 *** *** ***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综治办,办公室主任由**兼任,**负责具体办公。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对“三调联动”工作进行协调、指导和监督。
三、机构设置
(一)调解工作室的设置。调解工作室设在**派出所。名称为“关**镇人民调解委员会驻**派出所人民调解工作室”(下称调解工作室),调解室按照规范化人民调解庭要求配臵,统一制作纠纷调解规范、职责,工作流程图并上墙公示。
四、职责范围
(一)工作职责。
1、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
2、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发生;
3、向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情况。
(二)调解范围。
1、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合同、劳资、相邻权等各种纠纷,不构成违
反治安管理行为,纠纷当事人到派出所要求处理的,派出所应当告知或者引导其到调解工作室申请调解(但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不愿意接受调解的除外)。
公安派出所根据双方当事人申请,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涉及民事赔偿的治安案件委托调解工作室进行调解:
(1)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殴打他人、伤害他人身体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社会影响不大的;
(2)饲养动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或者放任动物恐吓他人的;
(3)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社会影响不大的;
(4)恐吓、侮辱诽谤、诬告陷害他人,或者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5)冒领、隐匿、毁弃、私自开拆或者非法检查他人邮件的;
(6)其他适用人民调解处理更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的。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治安案件,不得调解处理:
(1)雇凶伤人,涉黑涉恶;
(2)结伙斗殴、寻衅滋事及其他恶性犯罪致人轻伤的;
(3)多次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4)当事人双方或一方明确表示不愿意调解处理的;
(5)其他不宜调解处理的。
五、运行模式
(一)基本程序。
1、“三调联动”实行公安110和公安派出所先期处警制。
2、公安派出所接报的矛盾纠纷,对一般矛盾纠纷进行现场调解;对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做好必要的先期调查取证,经调解仍无法达成协议的,填写移送单由公安派出所所长审签后,连同现场调查取证材料一并移交调解工作室调解,同时书面告知双方当事人,并做好移交登记。
3、调解工作室对公安机关移交的矛盾纠纷应做好受理登记,纠纷调解成功的,及时将调解结果反馈至公安机关。
4、调解不成功的,终止调解程序,属民间纠纷的,告知当事人向法院起诉,属民间纠纷引起的治安案件的,告知当事人并移交派出所处理。
5、调解工作室在受理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发现应当由公安机关处理的治安、刑事案件,应及时移交至派出所处理,派出所应及时向调解工作室反馈处理结果。
六、具体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三调对接”工作机制建设,是贯彻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推动全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建立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化解工作机制。针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人员,深入排查矛盾纠纷,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及时掌握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各单位互通信息,定
期会商,落实责任领导和责任人,跟进了解,积极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化解工作,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三)建立联席会议和信息通报制度。联席会议由“三调联动”办公室牵头,每季度召开一次,互相通报情况,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和人民调解组织要及时互相通报发现、受理的矛盾纠纷及调解工作情况。并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共同研究探讨解决办法,最终实现“社会矛盾联排联调,治安问题联查联治,邪教问题联防联控,社会管理联抓联管,便民实事联推联办”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良性机制。
关于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对接实施意见 篇2
2010-04-22 10:19:40|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诉讼调解的纠纷解决方式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最大程度地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
好又快发展,根据法律及其司法解释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立健全非诉讼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旨在支持并依法监督人民调解组织的调解工作,鼓励和支持行政机关、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健全调解相关纠纷的职能和机制。
二、非诉讼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是指经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或者其他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协议后,经当事人申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协议合法有效,出具民事调解书确认该调解协议,赋予该调解协议强制执行效力的制度。
三、非诉讼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应遵循当事人自愿原则、“两便”原则和合法性、真实性审查原则。
四、非诉讼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适用于发生在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且属于人民法院管辖的民商事纠纷案件。主要包括人身损害赔偿、医疗损害赔偿、劳动争议、债务、分家析产、赡养、抚育、抚养、继承、相邻关系、婚约财产、宅基地、财产权属、合伙、农业承包合同、买卖合同、借款合同、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承揽合同、租赁合同、居间合同、借用
合同、赠与合同、著作权合同、商标权合同、专利合同等纠纷。
五、调解协议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不属于本院管辖范围的;
(二)涉及身份关系确认的;
(三)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
(四)涉及是否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的;
(五)其他不宜由人民法院受理的情形。
六、调解协议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不予确认: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二)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及违反公序良俗的;
(三)侵害案外人合法权益的;
(四)调解协议内容不规范、不具体、不明确,无法确认和执行的;
(五)调解组织、调解员强迫调解或者有其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准则行为的;
(六)其他不宜由人民法院确认的情形。
七、当事人经非诉讼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协议后愿意确认的,应当共同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
出确认申请。一方当事人提出申请,另一方表示同意的,视为共同提出申请。
申请人民法院司法确认可以书面形式提出,也可以口头形式提出。口头提出的,由人民法院记入
笔录并由当事人签字或捺印确认。
申请人民法院司法确认可由当事人自己提出,也可委托他人提出。委托他人提出的,受托人必须
持有委托人(申请人)的书面委托书。
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司法确认时必须附经人民调解等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书。协议书上必须有各方当事人和调解人员的签名。还必须附申请人的送达地址、收件人、电话号码及其他联系方式。
八、申请人民法院司法确认由非诉讼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双方当事人应提交个人身份证复印件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调解协议原件和证明案件事实的有关材料的原
件或经调解组织核对确认无误的复印件,并签署载明以下内容的承诺书:
(一)双方当事人出于解决纠纷的目的自愿达成协议,没有恶意串通、规避法律的行为;
(二)如果因为该协议内容而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愿意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和其他法律责任。
九、申请人民法院司法确认,可以由当事人在书面调解协议中选择当事人住所地、调解协议履行地、调解协议签订地、标的物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法律专属管辖、级别管辖的规定。当事人没有约定的,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外,由一方当事人住所地、非诉讼调
解组织所在地、调解协议履行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对申请人民法院司法确认的民商事案件,人民法院应及时立案,统一编排民事案号,并依司法统计
有关案由规定确定案由。
十、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司法确认应在调解协议达成后15日内提出。超过期限提出的,人民法院不
予受理。
人民法院审查当事人提交的前述材料齐全后,认为属于受理范围的予以受理,并当即向双方当事人送达受理通知书。当事人提交材料不齐全的,应予告知,并于材料补齐后及时受理。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予以法律释明后退回申请材料。
十一、人民法院审理申请确认非诉讼调解协议案件,参照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有
关程序的规定。双方当事人或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应同时到庭。
人民法院应告知双方当事人享有申请审判人员回避的权利,并询问双方当事人是否理解所达成协议的内容,是否接受调解协议产生的后果,是否愿意由人民法院通过司法确认程序赋予该协议强制执行的效
力。
十二、人民法院审理申请确认非诉讼调解协议案件,主要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
(1)调解协议是否属于人民法院司法确认的案件;
(2)当事人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代理人参加调解的,代理人是否有代理权;
(3)调解协议是否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4)调解协议是否属于当事人处分权的范围;
(5)调解协议是否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6)调解协议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7)调解协议是否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及案外人的合法权益;
(8)调解协议是否涉及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
(9)调解协议是否违反公序良俗;
(10)调解协议内容是否明确、具体、便于履行。
必要时,人民法院可以调阅非诉讼调解组织留存的相关证据,向调解人员调查了解调解时的情况。如原调解协议个别语言不规范,人民法院可以在征询当事人同意后,在不改变协议原意的情况下对原协议
进行规范,规范后交当事人签字认可,人民法院即按此协议予以确认。
十三、人民法院审理确认非诉讼调解协议案件要制作确认笔录,并在受理后的第二天起10个工作日
内完成审理工作。
十四、人民法院经审理,非诉讼调解协议合法有效,或属可变更、可撤销但当事人明确表示放弃变更、撤销权的,人民法院应予确认;调解协议无效,或部分有效、部分无效,或属可变更、可撤销的,当事人提出变更、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再对其纠纷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对调解协议达成变更合意的,人民法院应予确认。当事人明确表示放弃变更、撤销权或对调解协议达成变更合意的,应记入笔录。
十五、人民法院决定确认的,应以双方当事人的协议内容制作“XXXXX人民法院民事调解书”,送达双方当事人。确认笔录载明双方当事人同意该调解协议经双方当事人在确认笔录上签名或捺印生效的,调解协议自双方当事人在确认笔录上签名或捺印时起发生法律效力。确认笔录未载明双方当事人同意该调解协议经双方当事人在确认笔录上签名或捺印生效的,自双方当事人签收民事调解书时起发生法律效力。送达时一方当事人拒绝签收的,视为不同意确认,按自动撤回申请对待,并告知另一方当事人和记入笔录。决定不予确认的,人民法院要制作“XXXXX人民法院不予确认通知书”,说明不予确认的理由,送达双方当
事人。
十六、当事人撤回司法确认申请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并记入笔录。
十七、人民法院不予司法确认或当事人撤回申请或按自动撤回申请对待的,若当事人以原纠纷起诉,人民法院经审查后,符合受理条件的应依法予以受理。
十八、经人民法院依法确认的非诉讼调解协议,当事人一方不自觉履行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可直
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十九、申请人民法院确认非诉讼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人民法院不收取费用。
二十、人民法院应对司法确认案件设立专门台帐,对申请时间、案由、案号和审查处理结果、时间、承办人等情况予以详细登记,并按诉讼案件要求归档和司法统计。
二十一、人民法院应指定专人负责司法确认工作,并与辖区内非诉讼调解组织加强联系,交流信息、交换意见、规范运作。
二十二、人民法院应加强对司法确认工作的检查监督,不定期进行检查考评,防止不适当地扩大受
案范围,防止因审查不严而发生司法确认错误。
二十三、本意见由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
关于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对接实施意见 篇3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见
(2004年2月12日颁布实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司法厅(局),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局:
2002年以来,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2]23号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人民调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预防和减少民间纠纷。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社会矛盾纠纷的新特点,对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纠纷表现出新的特点。因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重组破产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部分地区群众上访、重复上访、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增加,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人民调解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是诉讼程序之外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公民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平、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各级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一定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高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强指导,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优势与作用,努力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
2、大力加强人民调解工作。人民调解工作要适应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做到哪里有民间纠纷,人民调解就在哪里发挥作用。认真做好婚姻、家庭、邻里、损害赔偿、房屋宅基地、生产经营等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的调解。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着力做好涉及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重组破产等方面的群体性、复杂性、易激化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调解率、调解成功率和协议履行率。
3、在调解工作中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调解的过程就是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分布广、贴近群众的优势,坚持在调解工作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提高群众的法律素质和道德修养。尤其是在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出台时,要结合调解事例有针对性地加强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增强时效性,从源头上防范矛盾纠纷。
4、及时掌握和报告纠纷信息。人民调解组织应定期向司法所反映矛盾纠纷的种类、数量、特点等信息以及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基层司法行政机关要定期汇总人民调解组织反映的情况和信息,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告,并提出有关工作建议,使人民调解工作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
5、有效防止矛盾纠纷激化。人民调解组织要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消灭在激化之前,防止因矛盾纠纷激化导致刑事案件和自杀事件。对人民调解组织调解不了、有关部门一时难以解决的矛盾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和广大人民调解员要配合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教育、疏导、转化工作,引导群众自觉守法,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防止过激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三、严格依法及时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案件
6、依法及时审理。各地法院特别是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对各类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案件,要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对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及时受理,并依法公正审理。
7、正确确定案由。人民法院受理的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案由仍按纠纷性质确定。但在司法统计时,应当将每类案件中包含的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案件数量单独立项进行统计,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
8、依法适用督促程序。当事人持已经生效的人民调解协议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的,只要符合民事诉讼法第十七章规定的条件,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9、强化诉讼调解。人民法院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一般应当进行调解。在调解过程中,经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邀请人民调解员协助诉讼调解,帮助人民法院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
四、切实加强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制度建设
10、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和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迅速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人民调解组织。当前的重点是巩固和加强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消除空白点;建立健全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坚持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群众性和自治性,确保人民调解组织依法规范运行。为提高调解成功率,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纠纷时,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参加,有关单位和个人应予支持。
11、努力提高调解队伍素质。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选任人民调解员,积极吸收符合条件的离退休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法律工作者等志愿者参加人民调解工作,逐步建立起一支懂法律、懂政策、知民情、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专兼职相结合的人民调解员队伍。要按照《司法部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的意见》,今年对人民调解员普遍进行一次培训,各地利用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旁听审判、担任人民陪审员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使其掌握人民调解工作常用的法律、法规和工作技能,熟练制作人民调解文书。今后,人民调解员每年都要进行年度培训。司法部将适时利用卫星远程电化教育形式,对人民调解骨干进行培训。
12、增强人民调解工作效能。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便民、利民、亲民和不收费的特点和优势,利用“村头”、“地头”、“炕头”等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及时、就地调解矛盾纠纷。对于那些疑难复杂。跨地区、跨单位的民间纠纷,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及时受理,及时调解。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印章、人民调解标识、程序、制度。文书“六统一”,保障人民调解的公正、规范和效能,不断提高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
五、进一步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
13、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与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及司法所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多种 形式的联系机制,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研究、及时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人民法院要积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开展的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派出有经验的法官就相关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进行讲解。人民法院可以邀请人民调解员到法院旁听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人民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非经本人调解过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法官可以接受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遇到的有关法律问题的咨询,但不得针对正在进行调解的具体纠纷直接发表意见。
14、司法行政机关要定期向党委、政府汇报人民调解工作,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帮助解决人民调解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在重大改革措施出台的同时,部署人民调解工作。努力将人民调解工作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相结合,使人民调解工作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5、建立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将人民调解宣传、培训、表彰等经费列入业务经费预算,落实到位,并根据工作发展逐年增加,足额保障。要争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企事业单位等,落实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调解人员补贴经费,为促进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6、大力表彰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进行表彰奖励。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宣传人民调解员的模范事迹,激励广大人民调解员进一步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促使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人民调解工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17、切实加强人民法庭和司法所建设。人民法庭、司法所担负着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职责。按照中央关于加强“两所一庭”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司法所和人民法庭组织建设、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和基本设施建设。要积极争取中央政法补助专款等专项资金使用到位,保障足额的配套资金用于司法所和法庭建设,努力改善办公条件。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健全司法所组织机构,保证政法专项编制专职专用,为司法所配备政治上强。熟悉调解业务、懂法律、作风好的干部。各级人民法院要建立健全人民法庭指导机构,继续落实经济发达地区人民法院对经济不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的对口支援,加强对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法官的职业道德素质、法律业务知识培训,加强对人民法庭的物资建设,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关于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对接实施意见 篇4
动机制实施意见
为有效整合我镇各方面调解资源,强化调解职能,形成工作合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更好地服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现就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和依托,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工作机制(以下简称“三调联动”机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民间纠纷在形式和规模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原因复杂、主体多元、规模扩大和调解难度大、易激化等特点。仅靠一个部门、一种方式、一种手段很难有效化解矛盾。这些矛盾纠纷如果不能及时就地化解,一旦激化或聚合,容易酿成治安刑事案件,诱发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建立“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实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做好矛盾调处工作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整合调解资源,强化调解职能,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效率,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减少群众诉累,节约司法成本。各部门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协调、夯实基础,着力建立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结合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机制。
二、建立“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
则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实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结合,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目标任务
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既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又有机衔接、紧密结合,运行机制规范高效;调解人员运用法律、政策的能力和调解技能明显增强,调解质量和调解成功率不断提高;矛盾纠纷排查制度进一步健全,纠纷信息收集、报送、分析制度进一步完善,及时把矛盾纠纷消除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重大群体性事件、民转刑案件和集体赴京到省上访事件的产生;引导人民群众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选择,努力实现人民调解成功率、民事诉讼调解率、行政诉讼案件协调结案率提高;实现民转刑案件、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下降,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协调配合的原则。坚持镇党委、政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优势,建立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既有分工又有配合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合力。二是坚持依法调解与以情以理调解相结合的原则。调解矛盾纠纷,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调解。同时,在调解过程中,要教育当事人用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规范自己的行为,引导当事人遵循公序良俗,引导和启发当事人自觉达成和解。三是坚持自愿调解与引导调解相结合的原则。在调解工作中一方面引导当事人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首要选择,不以公共权力压制当事人接受调解;另一方面,充分尊重
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方式和调解结果。
三、组织机构
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工作平台,在XX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矛盾纠纷联合调处工作室,以联调工作机制为载体,组织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信访办等职能部门及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参与社会矛盾纠纷联防联调。联合调处工作室设调解员,由XX镇司法所直接管理使用。
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设立调解联络员工作室。
村(居)委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村民组建立人民调解小组。
四、工作职责
(一)镇矛盾纠纷联合调处工作室职责:做好来信来电来访接待中收集到的和矛盾纠纷当事人反映的问题分流调处;组织好较大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督办有关职能部门承办分流的案件;组织有关成员单位通报、研究案件;及时向党委、政府和上级调解领导机构报告工作情况;提出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奖惩建议。
(二)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公安派出所调解联络员工作室职责:接受公安派出所委托,调解公安派出所和110报警服务台受理的治安纠纷。
(三)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人民法庭调解联络员工作室职责:做好简单的可调案件的调处工作,协助法庭进行诉前、诉中调解和诉后执行和解。
(四)村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小组职责:认真做好矛盾纠纷信息的收集上报,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对一些较大的矛盾纠纷,及时上报处理,防止事态扩大。
五、工作机制
(一)人民调解与治安行政调解联动工作机制
1、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制度。当事人寻求公安机关帮助解决治安纠纷时,凡属可调解范围的,接警人员应主动建议并征得当事
人同意后,移交至驻所人民调解联络员工作室处理。
2、联合调处制度。对较大的矛盾纠纷实行公安派出所和人民调解组织联合调处,相关单位参与。
(二)人民调解与其他行政调解联动工作机制
1、行政调解案件受理制度。行政调解案件受理来源为:行政职能部门在排查或接待来电来信来访案件及日常工作中掌握到的;公安派出所或人民法庭人民调解联络员通过政府法制办移交的;镇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室交办的。
2、分流与行政调解移交制度。根据行政部门的职能和矛盾纠纷的性质,先行归口调处。对归口办理单位调解确有困难或分工不明确的矛盾纠纷,逐级交镇矛盾纠纷联合调处工作室协调有关部门调处。
3、限期调处制度。根据矛盾纠纷的大小,明确不同的调处期限。对于切实难以达成调解协议的,引导当事人进入法律程序。
(三)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
1、分类调解制度。法院(庭)对各类起诉案件先审查分类,对适应调解的案件,进入诉前调解程序;对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将案件移至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2、诉前告知调解制度。对于可调解的民事纠纷,由法院(庭)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暂缓立案,移至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经调解,双方达不成协议,由人民法院审查立案。
3、诉中委托调解制度。民事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对部门有可能通过调解解决的,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移至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经调解,双方达不成协议,由人民法院依法审判。
4、调后审理执行制度。对经调解形成《人民调解协议书》后又起诉的案件,人民法院要及时受理,依法确认其法律效力;对当事人不主动履行协议的,人民法院要依法执行。
(四)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
1、受理纠纷制度。各行政职能部门统一受理涉及本部门的矛盾纠纷。信访部门可受理其他行政职能部门的纠纷。
2、分类办理制度。行政职能部门和信访部门对于受理的一般矛盾纠纷,由其指令下属部门按程序调处;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引导当事人进入司法程序。
3、案前调解制度。人民法院对可以行政调解的案件,在立案前,应主动告知当事人,可以先行行政调解。
4、优先审执制度。对经行政调解已达成协议的诉讼案件,人民法院应优先审执。
5、息诉罢访制度。对不服司法部门处理结果而引发的涉法涉诉上访案件,各相关部门应及时主动采取联动行动,积极配合司法部门做好息诉罢访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六、考核奖惩
关于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对接实施意见 篇5
关于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意见
司发通〔2011〕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局、监狱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以下简称人民调解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根据需要可以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为进一步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作用,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 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矛盾纠纷不断增加,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专业性和面广量大的特点,特别是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大量上升,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难点、热点问题。大力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及时有效地化解特定行业和专业领域出现的难点、热点矛盾纠纷,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贯彻实施人民调解法为契机,大力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完善人民调解制度,为深化三项重点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设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本要求 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必须严格遵守人民调解法的各项规定,坚持人民调解的特点和基木属性;必须坚持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工作;必须体现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特点,针对特定行业和专业领域的矛盾纠纷,运用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实现提前预防、及时化解、定分止争、案结事了;必须坚持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确保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健康、规范、有序开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由社会团体或者共他组织设立,由所在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履行统计、培训等指导职贵。
三、积极推动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
司法行政机关要切实加强与有关行业管理部门、社会 团体和组织联系和沟通,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指导和推动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立。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结合相关行业和专业特点,在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下,设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并将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人员组成及时报送所在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要以方便调解为目的设立办公地点,名称由“所在市、县或者乡镇、街道行政区划名称”、“行业、专业纠纷类型”和“人民调解委员会”三部分内容依次组成。人民调解委员会在特定场所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特定民间纠纷的,名称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名称”、“派驻单位名称”和“人民调解工作室” 三部分内容依次组成。要在固定的调解场所内悬挂统一的人民调解工作标识,公开人民调解制度及调委会组成人员,便于当事人选择调解员调解纠纷。
四、加强专业化、社会化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对人民调解员推选、聘任的指导,吸收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较高政策水平、热心调解事业的人员,从事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每个行业 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专门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人民调解员原则上不应少于三名。要充分发挥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公证员等法律工作者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专业优势,参与调解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形成年龄知识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专兼职相结合人民调解员 队伍,实现人民调解员队伍专业化、社会化。要加强对人民调解员专业知识、法律政策知识和调解技能等培训,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培训计划,坚持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期分批实施,共同组织好培训,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化解行业性、专业 性矛盾纠纷需要的高素质人民调解员队伍。
五、健全完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保障机制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会同相关部门按照人民调解法的规定和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财行〔2007〕179号)的要求,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把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经费纳入政府保障,全面落实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设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应当为其开展工作提供办公条件和必要的工作经费。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法律或者政策保障。
六、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业务建设
要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难易程度和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职能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调解工作。要采取说服、教育、疏导等多种方式调解纠纷,促使纠纷当事人消除隔阂,在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达成调解协议的,可以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也可以采取口头协议方式,由人民调解委员会督促当事人履行协议;调解不成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及时终上调解,并引导当事人通过合法渠道解决。要建立健全学习、例会、疑难复杂纠纷讨论、考评、统计、档案管理和信息报送等制度。要接照统一的文书格式,规范卷宗档案格式,制作调解卷宗,做到一案一卷。要接照统一的统计口径,对人民调解工作情况进行登记和统计,及时向司法行政机关报送《人民调解组织队伍经费保障情况统计表》、《人民调解案件情况统计表 》。
七、加强对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指导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指导。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将这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要切实加强与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分工合理、相互配合、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开展。要把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纳入司法行政机关的统计范围和培训计划,大力加强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努力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分析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特点、人员构成、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分析不足,及时改进。要广泛宣传人民调解化解行业性、专业性矛盾纠纷的经验、做法和成效,大力表彰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提高人民调解公信力,形戚推进人民调解工作深入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关于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对接实施意见 篇6
关于加强全县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
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了进一步加强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全面提高我县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其在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经济发展、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县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推进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机构、管理体制、调解员队伍、基础设施、工作制度等规范化建设,努力增强基层司法所整体工作效能,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形势,为加快全县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营造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目标任务
全县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规范化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下列目标任务: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调解员队伍整体素质和调解纠纷成功率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改观,工作制度更加完善,维护社会稳定作用更加突出。
三、规范化建设标准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努力实现管理机制的规范化
1、建立和健全人民调解委员会及调解网络建设。每个村民委员会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每个农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要以自然村、小区为单位设立调解小组,聘任调解员;要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人民调解员(纠纷信息员)三级调解网络。
2、人民调解组织的设立,要实行备案制度,各行政村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其组成人员,要向所在地乡镇司法所备案。乡镇司法所要掌握并编制辖区内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名录序号以及调解主任、调解委员的名册,调解委员会及人员情况有变化的,应及时进行调整。县级司法局要建立全县人民推进组织台账。
3、乡镇司法所负责承担指导本辖区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日常工作的职能。各农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要自觉接受和服从司法所的工作指导和管理,积极主动调解各种民间纠纷,化解矛盾。司法所要切实加强对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负责解答、处理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纠纷当事人就人民调解工作有关问题的请示、咨询和投诉;应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请求或者根据需要,协助、参与对具体纠纷的调解活动;对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予以检查,发现违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应当予以纠正;总结交流人民调解工作经验,调查人民调解委员会改进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整体素质
1、严格任职条件。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至九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必要时,可以设副主任若干人。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应当配备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委员。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应当由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成年公民担任。
2、严格按规定选聘或解聘。村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人民调解员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的人员担任,人民调解委员会
委员和人民调解委员因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原选举单位或者聘任单位及时改选、改聘,严重失职或违法乱纪的,予以罢免或解聘。
3、严格履行职责。人民调解员要恪守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坚持原则,爱岗敬业,热情服务,诚实守信,举止文明,廉洁自律,注重学习,不断提高法律、道德素养和调解技能。在调解纠纷过程中,不得徇私舞弊,偏袒一方当事人,不得侮辱当事人,不得索取、收受财物或者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不得泄露当事人隐私、商业秘密。
4、严格保障待遇。人民调解员从事调解工作,应当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因从事调解工作致伤致残,生活发生困难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医疗、生活救助;在人民调解工作岗位上牺牲的人民调解员,其配偶、子女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抚恤和优待。
5、切实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各乡(镇、区)要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员队伍素质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经验交流、旁听庭审和推荐担任人民陪审员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工作技能。各司法所应通过以会代训、以案释法等多种形式对村级人民调解员每月进行一次以上的业务培训或指导,让村级人民调解员了解熟悉法律政策和规范调解文书的制作,互相通报交流纠纷信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全县农村(社区)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政
策水平和调解工作技能进一步提高,调解率达到100%,调解成功率在90%以上,对已调结纠纷回访率在95%以上。
(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到“五有、四落实、六统一”
人民调解委员会硬件设施要逐步实现规范化,要求基本达到“五有”(即有工作场所、标牌、印章、调解文书、统计台账)和“四落实”(即落实组织、制度、工作、报酬)的标准,并逐步实现“六统一”(即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印章、标识、程序、制度、文书统一)。人民调解委员会有必要的办公用房和办公桌椅,有用于日常办公、接待来访和存放调解案件资料卷宗的资料柜等。调解室墙上要悬挂全国统一的人民调解徽章,悬挂关于人民调解制度、纪律、纠纷当事人权利、义务等内容的版面;在徽章下方设臵主持人、调解员和记录员席,左右两旁各设双方当事人席,另设臵必要的旁听席。
(四)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各项制度
要切实制定和实行定期学习例会、工作汇报、纠纷排查调处和板报宣传制度,建立健全工作簿册和文书档案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和考评制度,及时上报纠纷信息、预防纠纷激化和统计、回访制度,加强纠纷调解督办制度,保障人民调解工作正常、有序、高效运转。
(四)切实加强业务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职能作用
1、依法履行职能。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及时调解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各种民间纠纷。对法律、法规规定只能由专门机关管辖处理的,或者法律法规禁止采用民间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以及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或者其他行政机关已经受理调解,特别规定的除外。
2、依法开展调解业务。要按照规范的工作方式和程序进行,认真做好纠纷受理登记,审查纠纷是否属于人民调解受理范围,做好调解前的准备工作。对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或者当事人要求制作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当事人认为无需制作调解协议书的,可以采取口头协议方式,人民调解员应当记录协议内容。调解协议书的制作,必须符合《人民调解法》中的相关要求。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人民调解员在调解纠纷过程中,发现纠纷有可能激化的,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有可能引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纠纷,应当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3、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以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为首要任务,在做好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赔偿等常见性、多发性民间纠纷调解的同时,积极介入公民与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之
间发生的各种民间纠纷的调解,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和民间纠纷的激化;要通过充分发挥全县村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优势,积极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工作,努力实现人民调解工作“四无”(即无民间纠纷激化转化为刑事案件、无民间纠纷自杀案件的发生、无群体性械斗事件发生、无群体性上访)目标,使人民调解工作真正成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真组织。司法所要充分认识加强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握当前有利时机,切实把规范化建设摆上重要工作日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规范化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县局要深入基层检查指导规范化建设工作,发现和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党委、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为规范化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广泛宣传,树立典型。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省、市、县政府关于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的文件精神和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的新举措、新经验、新成效,进一步扩大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要注重运用典型指导和推动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
(三)加强督导,狠抓落实。各司法所要认真研究制定本辖区规范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加强考核奖惩,建立健全决
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要严格按照规范化建设标准和考核内容的要求,对辖区内的农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考核验收。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的,由县司法局颁发证书;不符合规范化建设要求的,要及时进行整改并认真加以落实。
县局对规范化建设负有检查、督促和指导职责,将组成工作组到各乡(镇、区)检查指导工作,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并在各司法所考核检查的基础上,组织考评,列入全县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年终考核范围。
二Ο一一年四月十四日
主题词:农村 社区 人民调解委员会 规范化 实施意见
【关于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对接实施意见】推荐阅读:
关于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08-23
关于加强全县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10-20
留誉镇人民政府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的实施办法06-05
关于成立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11-03
关于开展有关人民调解工作总结和评05-29
高法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4]12号)09-21
《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的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05-15
关于实行交通管制的通告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