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乡情朗诵稿(精选9篇)
浓浓的乡情朗诵稿 篇1
“浓浓的乡情”主题活动主持稿
主持人:虞家俨 邵云嫣
开场白:
合: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皎洁的月光总会引着游子想起故乡来,乡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男:故乡,是游子永远的思念,是游子梦中的牵挂;
女:故园,是远游学子寒冷时的火炉,疲惫时的港湾,受伤时的疗养所。男:天涯游子意,浓浓思乡情,倚立窗前,望向遥遥茫茫的家乡,思念之情源源不断地奔涌而来。
合:五(5)班“悠悠乡情”主题活动现在正式开始!
男:时空变幻,挥不去游子对故土的眷念; 女:斗转星移,冲不淡游子对故土的亲情。
男:请欣赏第一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古诗朗诵。(《除夜作》《客中寒食》)合:大家掌声有请!
男:小时候,最期盼,妈妈带我去外婆的家。外婆的家,去的是快乐的希望,回的是幸福的匆忙。
女:长大以后,离开了家,日夜思念亲爱的妈妈,思念那路,和外婆的家。大家掌声欢迎第一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歌曲《外婆的路》
男: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女:绵绵民族魂,浓浓故乡情。男:谁不爱故乡 女:谁不恋故土
男:请欣赏第二组同学带来的诗歌朗诵《满江红》,大家掌声欢迎!
第三组小品《装病》 男:忘不了临行之前亲人嘱咐; 女:铭记住飘泊万里叶落归根。
男:乡思牵动多少人,乡情牵动多少心; 女:乡梦牵着多少爱,乡愿牵着多少魂
男:请欣赏第四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诗歌朗诵。大家掌声有请!
第五组 《双簧》(小品)《声声慢》(诗歌)
第六组
第七组
结束语:
男:人是家乡好。月是家乡明。女:山是家乡翠。水是家乡粼。
男: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女: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合:五(5)班“浓浓的乡情”主题活动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的参与!
备用:
男:家乡是,一条街,一条老街;是一壶酒,一壶老酒。女:家乡是,一张照片,一张旧照片;是一幅年画,一幅旧年画。
浓浓的乡情朗诵稿 篇2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学生全员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感受语文独特的魅力。语文是充满人文性的, 缺乏情感, 缺少感动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学语文就要“披情入文”, 只有情感的投入, 心灵的共鸣才是语文学习的境界, 也才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教益。以“文”为取向的语文教学就是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容与意义, 实现语文科所特有的熏染功能, 培育学生的人格与精神, 语文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学知识, 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一种生命体验的沟通, 一种生命意义的领悟, 而把主观情感移入或灌输到课文中去, 并同课文产生共鸣。人应该是善于记忆的动物。犹太作家伊利·维瑟接受诺贝尔和平奖致辞时说:“记忆的呼唤, 和谨记勿忘的号召, 来自我们历史的根源。”端午节、端午的鸭蛋, 何尝不是我们历史的根源?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就是号召他们对这种传统文化的重视!至少要知道, 端午节、端午的鸭蛋, 它是我们抹不掉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的印记!学生只有在学习语文中得到了平等对话的机会, 在主客敞开的精神世界中找到了自身的意义, 体会到了一种充满快乐、痛苦、激动的感动和战栗, 语文教学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一条道路。在教学《端午的鸭蛋》一文时, 我就以“情感熏陶、心灵对话”的教学理念试图引领学生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从中体验生活的无穷乐趣, 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浓浓的乡情, 让乡情飘荡在语文课堂的上空。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
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了一批历代相传、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 这些传统节日已经成为我国法定的假日。课本中有许多文章非常贴近生活, 由生活的细节导入, 让学生发现写文章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它其实是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用心感悟、精心构思, 体会到“生活并不缺少美, 只是缺少发现”。比如, 在导入中, 我首先是让学生回忆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时有哪些风俗, 哪些风俗是特别有地方特色的。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寻找答案。然后, 再学习作者笔下家乡端午节的风俗, 从而引出文章的写作的主体——“端午的鸭蛋”。故事总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讲到端午节吃粽子时, 让学生讲屈原的故事, 学生说的不一定全面, 教师适当补充。这样学生的兴趣全都激发了出来, 课堂中学习效果更好。
我问, 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学生介绍作者汪曾祺 (1920~1997) , 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发表小说《受戒》《大淖 (nào) 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片段二]
我紧紧扣住学生心中的疑问:作者为什么不写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 却偏偏写小小的一枚鸭蛋?步骤一: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描写鸭蛋的段落朗读。步骤二:分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找寻问题的答案, 并选出小组代表发言人。并比赛哪个小组的讲解精彩、理解准确。步骤二中是实施分材教学的关键, 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 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在这个学习环节会出现分水岭, 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的引领。我在聆听学生意见的同时要敏锐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给予思路不畅的学生以及时的点拨和引导。同学阅读讨论后能明确家乡鸭蛋的特点。我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一个大鸭蛋。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学生:作者先介绍“家乡的端午, 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1) 系百索子; (2) 做香角子; (3) 贴五毒; (4) 贴符; (5) 喝雄黄酒。而后又详细介绍了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略写的是前几种风俗, 详写的是后两种风俗, 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不一样。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课件出示各种风俗) 学生:对这些风俗的描绘烘托了“端午”的喜庆气氛, 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另外, 这也是作者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还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和谐。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 十分富有地方特色, 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片段三]
我提问为什么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呢?一枚小小的鸭蛋魅力真有这么大吗?播放第二、三段的录音设计思考题: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 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______的鸭蛋, 因为______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为句式说一段话。 (1) 名声远播的; (2) 与众不同的; (3) 历史悠久的; (4) 质细而油多的; (5) 吃法多样的; (6) 色彩鲜艳的。通过学生的朗读和造句, 来体会汪曾祺的语言。由两名同学范读, 其他同学画出描写高邮咸鸭蛋特点的语句。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学生一:“鸭多, 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 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学生二:“我走的地方不少, 所食鸭蛋多矣, 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 他乡咸鸭蛋, 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 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学生三:“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 而且‘与有荣焉’。”因为爱屋及乌, 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 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学生四:“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 蛋黄是浅黄的, 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 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我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 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 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板书“乡情”。
我又提问:家乡的鸭蛋是如此的美味, 在作者的记忆中, 孩子们在端午节是怎样玩、怎样吃鸭蛋的呢?
学生一:“端午一早, 鸭蛋煮熟了, 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学生二:“挑好了, 装在络子里, 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学生三:“鸭蛋挂了多半天, 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 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 吃了。”
学生四:“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 不把蛋壳碰破。”
学生五:“蛋黄蛋白吃光了, 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 晚上捉了萤火虫来, 装在蛋壳里, 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 好看极了!”
我动情地说;端午的这一天, 是幸福的一天, 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 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板书“童心”。
[片段四]
课文结尾, 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有人认为, 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 是赘笔;也有人认为, 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 很自然, 很随意, 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你的看法呢?学生自由发挥, 课堂气氛活跃。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 语言也有特色, 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2~5段, 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 平淡而有味
学生一:“端午一早, 鸭蛋煮熟了, 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 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 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 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 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 但仔细一想, 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 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学生二:“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 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 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 突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学生:“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 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 有淡淡的幽默
学生:“我走的地方不少, 所食鸭蛋多矣, 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 他乡咸鸭蛋, 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 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 蛋黄是浅黄色的, 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 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 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汪曾祺的语言, 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 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是的, 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 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 又从容舒缓, 富有韵味, 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 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三、教学反思
《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 我在设计导入这一环节时, 改为拉家常和讲故事的方式导入。这样是为了更快的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活跃课堂气氛。从课堂效果来看, 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 踊跃答疑, 这都跟教学第一个环节的设计息息相关。
在教学设计中我放弃了面面俱到的课堂设计, 而是采用了中心问题突破的教学思路。紧紧抓住作者为什么不写端午节其他的习俗, 而选择写了小小的鸭蛋?以小组讨论中心问题的形式, 学生实现从浅层理解到深层理解的转化。我在小组讨论过程中, 一直在巡视并协助学生。并对讨论活动开展好的小组及时表扬肯定, 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落实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分组学习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 其实每篇课文都有令他们难以理解的地方, 老师选择的突破点是很重要的。充分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合作式学习, 实现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
课后, 一个学生激动又兴奋地对我说:老师, 没想到一枚小小的咸鸭蛋就能勾起作者无限的乡情。我听了心头一热, 感觉学生只要用心了、动情了, 也就达到了学习语文的目的了。语文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 但并不像数理化那样有公式、定理、定律可“生搬硬套”, 许多知识是属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隐性知识, 必须靠学生用“心”去感悟、去体验, 而且有些文章读过之后, 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慢慢地感悟, 才会悟到其中的精髓。这种感悟来自于语文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语文本之间的碰撞。学生关注了文本, 并且通过想象, 激活了他自己的生命体验、情感体验。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回味、需要感悟。正像干涸的荒野需要甘霖、冰冻的雪原需要阳光、寂寞的空山需要鸟鸣、平静的大海需要浪花。这种感动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 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碰撞, 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润泽。语文课堂教育的最大魅力在于:体现出“人文关怀”“放射出人性光芒”, 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 这才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现行教材的很多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化底蕴, 涵盖的知识范围很广, 很大部分不是为了语文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 而是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 渗透到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经典作品, 是要学生汲取精神养料, 积淀人文底蕴的。我们在教学内容确定上不能只把它当做例子来教, 要重视作品的原生价值, 要让学生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进行积淀。我从导入到教学的展开再到拓展延伸紧紧抓住两条线, 既品味语言之美, 又感受民俗文化之魅力, 整堂课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浓浓的乡情 殷殷的期望 篇3
张德江在吉林工作和生活了近30年,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见到家乡的代表,更是倍加亲切。“各位代表,作为吉林人,我今天来看看家乡人,说说家乡话,唠唠家乡嗑。”张德江未改的乡音、亲切的笑容,浓浓的乡情、殷殷的期望,让现场充满温情、暖意融融。
“我是1998年9月离开吉林的,时间过得很快,到现在已经14个年头了。”
在离开家乡工作的10多年里,张德江仍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吉林的变化,關注着家乡的振兴发展。他对吉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感到非常高兴,他说:“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吉林发生了很大变化。去年经济总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年GDP突破1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感谢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在吉林这块热土上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
“吉林是个好地方,我没呆够;吉林是个干事业的地方,我没干够;吉林干部群众朴实,我没处够。”张德江对吉林感情深厚,对家乡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也如数家珍:从地理条件看,吉林东部有长白山,中部有丘陵,西部有草原,有江河、有黑土地、有大平原,这么完整的地理地貌在全国也不多见。吉林年平均降水600毫米,基本上雨热同步,非常适宜农业生产。吉林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科教资源、自然资源、产业资源等等, 未来发展潜力很大。
谈起吉林今后的工作,张德江提出几点希望。他指出,一是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吉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去年粮食产量突破600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农业不但是全国的经济基础,在吉林更是基础的基础。要继续抓好粮食生产,调整好种植结构,通过农业产业化、玉米深加工、过腹转化等办法,提高粮食附加值。要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把农业的基础打得更牢,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全力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让农民真正富起来,让农村发生大变化。二是大力发展工业。农业解决的是吃饭问题、农村繁荣问题,真正解决财政收入、解决就业问题还要靠工业。要做优、做大、做强工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吉林工业近年来有很大的提高,但总体上还显得相对薄弱,在工业发展上还要下功夫。特别是一汽要带好头,做强自主品牌,研发新技术,做大零部件产业,拉长汽车产业链条。要大力培养敢闯、敢试的精神,积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繁荣,多培育像四平红嘴、延边敖东这样的企业。吉林的科研院所和高校比较多,要充分发挥科教优势,积极推进现代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是吉林第三产业发展大有可为。在围绕农业、工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同时,还可以依托长白山文化、朝鲜族文化、一汽文化、闯关东文化、旅游文化等,全力推进吉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浓浓的乡情诗歌 篇4
倾听着鸟语
品味着花香
一泓春水在心里荡漾
走在故乡的小路上
想起她如花的笑容
想起她动人的歌唱
甜甜的思念在天空飞翔
走在故乡的小路上
看着小溪里的倒影
闻着泥土的芬芳
浓浓的乡情在心里流淌
乡情
在我离别的时候
总有一双眼眸
消失在山的尽头
为我把深情挽留
在我回来的时候
也有一双眼眸
把碧蓝碧蓝的天空
沉入我的梦中
此后,每有酒
我只会在这片热土痛饮
让那一阵阵欢笑声
伴着几辈人的回忆
于是爬上山,摘拾淡红的晚霞
添加丰收和珍藏
浓浓的乡情作文650字 篇5
我的家乡是江苏中部的扬州宝应。那里的.环境非常好,空气清新,溪流清澈,还有大片的田野和蟹塘。
我的家乡有四个不同的季节。春天,到处都是金色的油菜花;夏天,萤火虫漫天飞舞;秋天,落叶的时候,金色的稻田美极了,整个世界都仿佛沉浸在金黄色中;冬天,鹅毛降雪后,整个世界都白了。
在老家,我最喜欢和爷爷一起采虾锅。虾盆是前一天晚上洒的,第二天早上就收起来了,这样爷爷就会早早叫醒我。我迷迷糊糊地穿好衣服,刷牙,洗脸,吃早餐。做完这些,我顿时感觉好多了。然后爷爷提着水桶带我去收虾锅!爷爷拉起一张网,嘴对着水桶,一拉绳子,各种小鱼小虾就掉进了水桶里。接了一个接一个的虾锅,看着满头大汗的爷爷,我知道农村的生活真的很辛苦。收拾完虾盆,只见外公的桶里提着什么。走近时,爷爷正抓着一把小鱼,往河里扔。原来,这条鱼太小了,不得不放生。于是,我也小心翼翼地把桶里的小青蛙捡了起来,放到了河里。外公收完小鱼回到家,把收成倒进锅里,才发现今天鱼虾这么多!有滑泥鳅、红小龙虾和甲鱼。中午,奶奶给我们做了一顿丰盛的龙虾大餐!
爷爷经常带我去市场。一路上,我看到了家乡的一些变化:街道上的汽车已经从自行车、电瓶车变成了电动三轮车和小型车;现在,家家户户都装了空调,不再用风扇了;有的道路也用水泥铺成,两侧还安装了高路灯。晚上我不再害怕。
科技的发展也给农民大叔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农药的使用和施肥往往都是无人机来完成;收割小麦和水稻的任务也交给了收割机。农民叔叔不用再这么辛苦了。
浓浓橙乡情作文 篇6
浓浓橙乡情
兴国县实验小学六(2)班 徐 洁
我感谢赣州,因为赣州哺育了我;我赞美赣州,因为赣州景色迷人;我热爱赣州,因为赣州是红色故都,是脐橙之乡……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起步,艰苦卓绝的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在这里浴血奋战……在这片承载了无数先烈的鲜血与汗水的红土地上,孕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
赣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七十多年前,毛主席在这里留下了“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赞语。这里有名扬天下的郁孤台,有雄镇三江的八境台,有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
赣州有着中国脐橙之乡的城市名片。每一到秋天,赣州就会被又大又圆的脐橙装扮成一个金黄的世界。我们禁不住这甜美的诱惑,总是想去亲自体验一下。于是,今天,爸爸带我们去脐橙园摘橙子。刚进去,一阵阵甜美的幽香扑鼻而来,那熟透了的脐橙一个个挂在绿叶之间,远远望去,就像一盏盏小灯笼挂在绿叶上。园中的工作人员给我们篮子和剪刀,并告诉我们又大又圆的脐橙才好吃,我们连忙接过篮子和剪刀,然后就各自去摘脐橙了。不一会儿,篮子就被装的`满满了,脐橙在篮子里,一个紧挨着一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的,让我心里甜甜的……我巴不得赶紧剥来尝尝,回到家里,我拿出一个脐橙,小心翼翼地剥开它,那金黄色的薄衣裳,里面的果肉紧紧地依儇在一起,好似一群团坐在一起的兄弟一样,亲密无间。掰开一片,轻轻一咬,清甜无比,使我神清气爽!
教育教学随笔日志:浓浓的乡情 篇7
月儿弯弯,乡情浓浓,望月怀归,秋意渐浓,《桂花雨》香,《梅花魂》重,诗词情长,回忆若梦。
——致五上单元二课文
吟诵了“春风又绿江南岸”,咀嚼了《小桥流水人家》,古今对照,全篇解析。也到了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时候,我班围绕口语交际二——浓浓的乡情,开展了主题策划活动。
把全班分成六组,每组6—7人。明确讨论要求、口语交际评分细则、策划活动的流程、汇报的流程后,充分给予课堂讨论时间。我要求学生根据预先准备,围绕“浓浓的乡情”主题,每组出3个节目,一个主持人,一个记录员。
汇报交流开始了,六个小组各有解数。每组的小主持人上台说明自己组的节目安排,想表达的主题,接着报幕。有朗诵思乡主题的古诗词的,有展示学习手抄报的,有展示现场手绘古诗《泊船瓜洲》配图的,还有两个小组演绎了《秋思》古诗小剧场……
口语交际活动历时一节课,紧凑而高效,宣讲规则5分钟,讨论10分钟,展示25分钟。每个小组都展示了,每组里几乎每个人都各司其职。许多以前口语交际课鲜少上台发言的孩子都纷纷当起了主持人,短短一分钟,脸上尽是自信的神采。这是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浓浓故乡情散文 篇8
有道是血浓于水,而情又浓于血。有了一把年纪,有了一番阅历,过了无数沟坎,有了几回伤心欲绝,你才能深刻体会到那浓浓的故乡情,就像炊烟般永远缭绕在你的脑海,与亲情、友情、爱情缠绵不绝;就像血液般永远流淌在你的血管,与成长、生命、良心相依相伴。
人之初,性本善。而故乡情比血缘的传承还要长久,比亲情的胸怀还要博大。有了浓浓的故乡情,才会有拳拳的报国情,才会有天生良善的人文情怀,才会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济世远志,才会始终心存太平盛世人类大同的美好期盼。
故乡情浓,是因为故乡是每个人祖祖辈辈生存养息的地方。尽管我的故乡没有家族祠堂可以训诂,没有族谱可以显耀,但我相信自己诞生的这片故土下面,深深掩埋着祖先那不为人知的故事,我相信在这片土地之上举首三尺有神明,即使是我一个人走着,我仿佛看到有千百双智慧的眼睛在盯着我,鞭策着我要我虔诚学好,努力做人做事。人的一生会懂得很多道理,但根深叶茂的道理千万不能忘记,祖先是我们的根,这根就深深扎在故乡那片泥土里。
建国后经历了那么多次政治运动,很多传统的好习惯也被当成封建迷信给烧没了割尽了。比如族谱,那是家族这棵大树的成像。我是二十五岁那年,才在亲戚家看到厚厚一本《陈氏族谱》,那古色古香泛黄的草纸令人望而起敬,那祖辈传承的清晰脉络,令人习而震撼!那一刻,我想到了三个哲学上的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回家我就问父母家里有没有族谱,父亲摇头后告诉我,他小的时候也关心过族谱,听爷爷说我们这一支人是从李虎庄迁移来的,李虎庄距离我村不到十公里,父亲去那里问过,从祖上的名讳看的确是同属一个老祖先的,但没有查到族谱。因此,你从哪里来的问题,我只能从家里敬的牌位上知道高祖、曾祖的名字了。后来,我留心问遍了村里的老人,有李、宋、陈、楼几家原来是有族谱的,文革中付之一炬后再难恢复了。四年前,我再次为没有族谱而遗憾,就征求众兄弟意见,由我起草了《王氏家族占字辈拟定十代族谱》:辉县市吴村镇王展村王姓多矣!而与我一族有血缘关系的仅三支,可从目前所敬祖宗牌位获知。经查,自新中国建立后,顺应破除封建迷信的政策,我王氏一族已无家谱可考,仅从家族所敬祖宗牌位知晓高祖名讳王柏林、曾祖名讳王清连。从祖父辈起才略知详情:祖父辈兄弟二人,祖父王名禄育有四子,曰太运、太平、太亮、太广;祖叔王名寿早夭无嗣。至我占字辈兄弟盛达16人。经众兄弟倡议,决定自太字辈起排列出十代族谱。王氏姓名历代以三字为准,辈份区别在中间一字。因太字是四划,以每代增一划拟定如下:太、占、宇、寿、奉、胜、真、爽、富、煜。
我终于知道我是谁了,我是王氏家族里面,是具有血脉传承的这样一个人。我是从我的父亲那里来,我的父亲从我的爷爷那里来,然后我的爷爷从我的曾祖、高祖这样一路下来,从自己的祖先那里来。我更知道我要到哪里去了,我也将进入祖庙,我也会成为后来人的祖先。所以当这三个哲学基本问题解决了以后,人的生命就得到了安顿。人的生命得到安顿以后,整个社会就比较地少一些纷争,少一些戾气,多一些祥和之气。所以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一说。慎终、追远这两件事做好了,老百姓的灵魂生命都能够得到安顿,那么这个社会才会是和谐的,老百姓的品格才会是忠厚仁义的。浓浓的故乡情就是如此淳厚的情感。
如果说家族亲情是血脉相连的`关系,而毗邻而居的乡亲就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浓浓故乡情,使我很早就明白了唇亡齿寒、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喜欢思考的我,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了同村不同姓的一千多口人,即使是文盲,也能叫出来那么多人名,也能分得清相互之间的辈分,这就是超越血脉的传承!或者说,五百年前是一家,能同村而居该是多么传奇的缘分啊!
这种浓浓的故土情,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有更多生动的记忆。那时候有太多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街坊邻居都是相互帮衬着过日子。比如谁家生了孩子,乡亲们这家送一升好面,那家送一升小米,有的送二十个鸡蛋。记得我小妹出生的时候,就收了乡亲两篮子鸡蛋,妈妈看一眼就能知道谁家送的鸡蛋有几斤,等人家坐月子的时候,妈妈就一定要多送还几个。原来,大一点的鸡蛋,8个一斤,小一点的鸡蛋,10个一斤。正是这样的相互照顾,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投桃报李,互通有无,浓浓亲情葳蕤绵延,使那些坐月子的母亲们才难得有一个多月的好日子过。就是平时过日子,谁家都有揭不开锅的时候,谁家都有家里来了稀客没有好东西招待的时候,街坊邻居相互挪借是很寻常的事。还有农具、交通工具,更是在大忙季节救人于水火的援助。正是这千丝万缕的亲密交往,将故乡情编织得如锦似缎,清香溢远。
在咱老百姓的心里,更有一个很厚道的标准,因为饥饿在地里吃了别人家的黄瓜啊茄子啊红薯啊什么的,都不算偷,只有拿到自己家里才是偷。记得那时候,还有一样东西,偷到家里也不算偷,那就是棉花。因为那时候不计划生育,家家都是孩子多,靠人头分的布票和一斤棉花根本不够一人一身衣服的,那就要靠偷棉花多织些粗布。那时候我还小,摘棉花的时候也学着大人挑好的棉花往夹袄里塞。可是生产队长在收工的时候会很严厉地说:“有的社员很不自觉,往自己衣服里塞棉花,这是小偷的干活,我希望你在路上悄悄地掏出来算完,我就不点你的名了。”天呀,我以为队长看到我了,吓得出冷汗。谁知往别人身上一瞅,我直想笑,明明是大男人,腹部塞了棉花就像怀孕五个月的孕妇了。原来这叫“队长该说要说,出了问题自己负责”。因为乡里在收获季节都派干部下乡突击检查,谁要是碰上了就活该倒霉了。记得二队有一位大婶在村口被乡干部逮住了,她篮子里的野菜下有几块红薯,就被乡干部监督着游街示众,还把她偷的红薯串起来挂在她的脖子上。我记得大婶一路都在哗哗地流泪……那时候我心里可恨乡干部了。
说到故乡情浓,就不得不说初恋和婚姻。我想,出生在农村的人,初恋和婚姻多数都和故乡息息相关。我亲弟兄五个,虽然只有四弟媳是同村的,但同村曾有两个村姑爱上了大哥,爱上我和三弟、五弟的村姑也不止三两个,所以都没娶上本村媳妇,都是因为家里人口多穷得叮当响,女方父母不同意才初恋夭折的。而我有叔伯姐妹七个,也只有一个妹妹嫁在本村,其他的姐妹也都有同村的小伙子追求,他们也都是因为一个穷字被我家长辈拒绝的。但不管成与不成,初恋的印记是永远不会磨灭的。尽管嫁娶不是本村的姑娘小伙,但和自己步入婚姻的百分之九十都是本土的,亲家都在二十里方圆之内。现在都步入老年了,那些留有遗憾的兄弟姐妹,见了面还会开着认真的玩笑说:那时候我差一点儿就成了你的媳妇了啊……我差一点儿就做了你的老公了哈……
说到穷,那时候还有很多真实的笑话呢。比如裤子屁股上破了洞自己不知道;捡拾地上的“食物”结果发现是驴粪蛋蛋……有个哥们把新裤子套在破裤子里面穿上街,被人笑话,他还骄傲地炫耀说:“内穿新裤子一条!你有吗?”乡亲还自创一条成语“一分钱掉在泥地里,八面下撬杠”,很形象地道出那个时代一分钱对一个家庭也是重要的,俗话里就有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说法。村里有父子俩爱喝酒,好不容易有了两元钱买回一瓶酒,儿子在进门时被门墙绊倒了,酒瓶摔破了,父子俩立即趴在地上喝起洒在地上的酒来……
在村干部“家和万事兴”的长期熏陶下,村里虽然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但街坊邻居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骂打架的还是时有发生。尤其是那些四合院杂居几户的,更容易因为鸡娃丢了、狗不见了、猫没影儿了而相互猜疑,开始是指桑骂槐继而引起明确指责,从而纠纷频生。尤其可笑的是,一年夏天有一位我叫大娘的,和邻居一位年轻大哥吵架,大哥恼羞成怒,竟然把大娘按倒在地,大娘毫不手软,两只手攥紧了大哥的命根子,疼得大哥连连求饶,大娘在下面还高喊着“掐住你的喉咙系,不让你出气!”逗得前来劝架的乡亲笑个肚子疼。从此两家再没发生过纠纷了。
正因为故乡情人人都很在乎,所以有时候也会被她伤害。我终生难忘的就是村支书因为误会对我家多年的报复行为。我13岁那年晚上从外村看电影回来的途中,和村电工发生口角,电工把我的布衫扔在沙坑里,我父亲去找电工说理,村支书竟然诋毁我父亲打了电工要捆绑我父亲法办,幸亏有群众见证没有得逞,支书又指使电工装病要我家拉着他三次去医院为其看病;村支书还把我家房后种的树归了公;在我和四弟当兵问题上百般刁难。还有一件事,是我祖奶奶去世的时候,邻居李大爷不让祖奶奶的灵柩从他家门前过……更有一件令我寒心的小事,那年我从部队回家探亲,去王叔叔承包的果园买杏子,他称杏子的时候秤杆高高低低竟然添添去去三五次,当时我真是眼没流泪心却在流血啊!他是个老实人不会做生意这我理解,可是那会儿真的是伤心了,后来想明白了,原来故乡情和亲情一样很容易被无意识的薄气伤害至深的。但故乡亲情无论因为什么造成过伤害但都能自然修复抚平,亲情是永远割不断的。后来我参军每次探家,都会去村支书家里坐坐,他对我家的误会慢慢就消除了。村支书老的时候我还请假回家为他吊孝送了挽幛。邻居李大爷病卧在床的时候,我还买了一篮子鸡蛋去看望他老人家。
原来父母在世的时候,我每月都回去住十天八日的。现在父母不在了,但故乡还有很多亲人,家里有喜庆的事或节日还是会常回家看看。从村头一路走到四弟的家有二三百米远近,每次都会遇见很多乡亲,他们都会喊着我的乳名亲切地和我打招呼,询长问短,那一刻心里的暖意就像寒冬坐在暖炕上一般惬意,甜美!
浓浓乡情作文八年级600字 篇9
对于我来说,故乡是一棵枇杷树。那年,我和小伙伴一本正经地种下了这棵枇杷树,常盼着它能早日结果,然后共享美味的果实。如今,我们大了,小树也高了。它伸出百千条臂膀,长出千万片绿叶。瞧,那绿叶丛中一颗颗黄宝石般的枇杷果,不正是我们儿时的纯真誓言吗?
对于我来说,故乡是一片油菜地。春来到,那油菜见风拔节,金黄的油菜花遍地是。远远看去,满田尽带黄金甲,溪边几棵芦苇在风中摇曳,与油菜花俯仰生姿,为金黄的画卷添上了唯美的色彩。走近些瞧,棵棵油菜都弯着腰,翠绿的茎叶迎着暖和的阳光,金黄的花朵露着愉快的笑容,与成群的蜜蜂、蝴蝶相互逗趣。夏天一到,油菜花扑簌簌地落了,那么绝裂又那么不舍,这是花儿对根的眷恋呀。又到春天,又到油菜开花的季节,我多想再次倘徉在油菜地里,闭上眼睛,听蝶语,嗅花香……
对于我来说,故乡是爷爷佝偻的身影。每到回家时刻,您总会早早地伫立在家门口,眺望着我们归来的方向。不管是顶着烈日还是迎着风雪,不管冒着酷热还是伴着严寒,您总会带着期盼而又焦急的眼神对着蜿蜒的小路痴痴凝望……多少年来,我早已习惯,还没进家门,就能看见您那遥远的身影。愿岁月的流水,永远凝固,将您那佝偻的身影,镌刻成永远的雕塑。
故乡是那块翠绿的草地,故乡是那条清澈的小溪,故乡是那片蔚蓝的天空……
【浓浓的乡情朗诵稿】推荐阅读:
浓浓的乡情主持稿10-28
浓浓故乡情诗歌朗诵08-18
“浓浓的乡情”节目表演05-31
浓浓乡情活动方案08-03
近乡情怯-近乡情怯的故事-近乡情怯的寓意-近乡情怯的意思07-21
乡情的作文初一抒情06-29
的初三乡情题材作文10-21
浓浓的暖意日记07-04
以乡情为题的作文700字12-16
关于乡情的作文550字初一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