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教育课程介绍(精选12篇)
幼儿语言教育课程介绍 篇1
幼儿英语启蒙课程
适合对象:2~4岁的学龄前儿童(完全没有英语基础)
主干教材:Love English—Starter 本系列教材共两册,每册课本配套1套DVD,1张CD。
课程规划:每年一册,共一年学程。
课本内容:
1.4个主题;4首主题歌曲。
2.简单的日常英语对话。
3.26个字母。
学习主题:从常规出发,懂得与人沟通与交流。
幼儿英语精英课程
适合对象:3~7岁幼儿园小班至大班阶段的小朋友
主干教材:Love English—Student Book 本系列教材共6册,每册课本配套1套DVD,1张CD。
课程规划:半年一册,共三年学程。
课本内容:
4.4个主题;4个情景故事;12首单字与句型韵谣;4首主题歌曲。
5.40个主要单字;30个延伸单字;8个阅读常用字。
6.4个口语句型;4组生活对话;4组延伸句型。
7.字母拼读技巧。
教学特色:《LOVE English》从生活常规出发,加入最基本的英文字母的学习,让幼儿在歌唱律动中享受学习英文的乐趣,并为日后进入英语阅读打好基础。透过儿歌、童谣、故事与角色扮演,创造了幼儿爱唱、爱说、爱听、爱读的英文读写计划。
学习主题:
Book1&2 与自己相关的主题,培养孩子表达自己。
Book3&4从自己扩展到生活,培养孩子描述周遭人、事、物的能力。
Book5&6从日常生活扩展到小区与自然,培养孩子叙述事件与现象的能力。
幼儿语言教育课程介绍 篇2
在语文的课文教学中, 背景介绍是十分常见且必要的。学习一篇文章, 尤其是与今天的时间距离跨度大的文章, 背景的介绍对于我们理解文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甚至有的时候没有背景介绍就根本读不懂文章。所有对于作者生活的年代, 作者的思想倾向以及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是在进入文章分析前需要老师、同学做好功课的。而有时一个多舛的时代, 一个伟大的作者的人格魅力仅仅简单的几个介绍是远远不够的。笔者甚至认为有的文章的背景学习要比课文学习更让人受益匪浅, 教师可以在下述几个方面中运用背景介绍法。
一、名著背景介绍法
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前, 对于《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的位置价值, 对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及家庭的介绍, 对于《红楼梦》结构的介绍, 关于主人物的前世离恨天, 今世四大家族的家谱, 人物名字中所暗示的命运走向, 都是缺一不可的。这些除了对于《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性格、语言理解有很大帮助外, 更可以让学生对于封建制度下摧残扭曲的人性有更多认识。同时, 《红楼梦》能被称为“百科全书”, 教给我们的东西太多了。同样, 《三国演义》《水浒传》《雷雨》《骆驼祥子》《子夜》等, 哪一部都有史诗般宏大深刻的背景。了解他们不仅是文学造诣的提高, 更有对社会方方面面的认识, 不但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对于自我人格的完善有很大帮助。
二、名家背景介绍法
如学习《灯下漫笔》《药》等鲁迅的文章, 往往要讲到我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人民如何民不聊生, 思想却比肉体更难以救治。必然要提到鲁迅是如何对于“阿Q”怒其不争, 如何让“狂人”大放厥词, 如何使“祥林嫂”呼唤阿毛等, 同学们才能在体会“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儒子牛”的过程中从伟人身上看懂事态, 看清问题, 重获勇气。
无论是“人民艺术家”老舍, 还是“不食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 无论是爱穿长袍马褂的梁实秋, 还是深爱故乡的郁达夫, 无论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 还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 无论是“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还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每一位的一生都能敲开我们的心扉, 荡涤我们的灵魂。
三、文化传统背景介绍法
首先, 可以通过学习有关祖国名山大川的文章了解文化传统背景。在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三峡猿声》《荷花淀》《雨中登泰山》《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的背景时, 联系到长江、黄河、黄山、五岳。了解更多地理知识, 拓展眼界, 增强民族自豪感及探求大自然的欲望。其次, 通过学习特定历史事件文章来了解文化传统背景。通过学习《幽径悲剧》《鸿门宴》, 可以反思历史, 吸取教训, 呼唤人性中的真、善、美。再次, 通过学习介绍风土人情的文章了解文化传统背景。通过学习《胡同文化》《聆听西藏》《中国园林风格》等文章, 可以了解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
四、历史解读背景介绍法
通过学习历史事件的文章, 可以了解古代的历史背景。《荷蓧丈人》背景让我们知道诸子不同的思想倾向, 《邹忌讽齐王纳谏》背景延伸我们可知古时的审美观等, 既提升学习兴趣, 又增强了文化修养。悠悠几千年的历史, 岁月褪不去动人心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孕育出多少人间精英群星闪烁、耀眼长空。文中描景壮物、令人神往;写人记事, 叫人回肠荡气。这里有秀丽瑰奇的自然景物, 也有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有披肝沥胆的劝世良言, 也有刻骨铭心的警世忠言;有立志为学的高谈论阔, 又有坦荡忠诚的身体力行;有功成名就的豪情万丈, 还有官场失意的人生叹息。在语文天地, 神游于知识殿堂, 会让学生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在语文的课堂上会让同学感到求学的充实, 做事的乐趣和为人的自信。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与幼儿课程之探索 篇3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 课程 发展 方法
早在1829年,福禄培尔就明确表示必须为3-7岁的儿童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协助家庭更好地教育孩子。他把幼儿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代替”,强调幼儿园是家庭生活的继续和扩展。两者的一致性,乃至完善教育的首要条件。福禄培尔的幼儿园采取半日制,正是这样的思想的体现。福禄培尔指出,幼儿园的工作和任务是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的社会态度和名族美德,使得他们认识自然与人类,发展他们的智力与体力以及做事或者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尤其是运用知识与实践的能力,从而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做好准备。此外,幼儿园还应该担负起训练幼儿园教师、推广幼儿园教育经验的任务。我就幼儿园的教育方法,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幼儿园教育方法
1、“自我活动”是前提
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自我活动或者自动性。自我活动是一切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人类生长的基本原则,就像孩子天生会吮吸,会哭闹等,通过这些自我活动,来帮助孩子个体认识自然,认识人类,最终认识这个世界。例如孩子刚来幼儿园接触的新环境、新朋友、新老师,这些即使是新的,也能通过孩子的自我活动展现出来。孩子会交流会适应,会在集体中慢慢表现自己。自我活动能表现出儿童的个体发展不同水平和程度,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注意,鼓励自信与自尊,并引导儿童了解各种知识很本领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作为教师,一位教育者,我们要重视孩子的亲身观察,要有意识地把有关联性的事物呈现在孩子面前,是孩子能容易而正确的觉察到这些事物并形成观念。
2.游戏是“自我活动”的主要形式
我们应把游戏看作孩子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是人在这一阶段上最纯洁的精神产物。游戏可能是一种外部活动,但是它更多的是儿童表现形式,里面包含这语言能力、心理状态、成长进步等等因素。它带给孩子们的更多欢乐、自由和满足,同时又能培养儿童的意志力和自我牺牲精神。我们经常在小班年龄段的班级开设娃娃家,孩子兴趣也很高,针对娃娃家,里面就要有角色扮演,分别是妈妈、爸爸、宝宝。妈妈要负责照顾宝宝,而爸爸就要负责烧菜做饭。可是烧菜做饭的材料哪里来?必须有购物地点,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开设超市、商店提供给娃娃家的服务。当然,还有一系列相关的游戏环节,也是针对同一个主题,通过有效的游戏创设,才能提供给孩子更好的观察,掌握更准备的知识和教育。
因此,我们还主张在幼儿园内建立公共的游戏场所,让孩子们在一个共同的环境中参与游戏。一方面可以创设出一个社会大家庭的环境氛围,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更好的可以培养孩子社会的民族美德,包括孩子的行为道德等等。所谓的玩中学、游戏中成长就是这个道理。
3.“社会参与”是必要的能力训练
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们都能深切感受到孩子之间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他们只有通过与人的交往,才能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何相处;遇到困难,如何解决,进而认识人性。如今我们幼儿园教育中,也把“社会参与”作为重要的幼儿园教育方法,要求教育幼儿使孩子能充分适应小组生活,重视家庭和邻里之间的生活。很多西方教育学家都认为,福禄培尔为儿童个性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社会合作、互助和参与,是福禄培尔的重要教育原理和他对教育不朽的贡献。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理念,带到我们中国的教育中,让我们潜移默化受到了影响,为了更好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健康,我们的幼儿园教育也逐渐重视对孩子自我活动和自动性的教育。比如在幼儿园创设的活动区域中,引导孩子能自我探索和发现,鼓励孩子大胆说,勇敢做,从起初的老师帮助慢慢转为放手让孩子们主动去尝试,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也把幼儿园的生活转移到社区、社会、家庭,从小环境转换到大环境,让孩子不断接触各种社会的人事物,培养较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而从孩子本身能力来说,也将由懵懂转变为成熟。
二、幼儿园课程
1.课程设置的原则
幼儿园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组织安排的全部教育活动,其设计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育观和儿童观的正确与否,两者摆布的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程设计的质量,影响保教水平,教师应更新观念,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组织实施对幼儿的普遍化、特点化的教育,完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其次,要注重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教育目标规定了课程的内容和进展是课程设计的基点,教师应准确地把高一层次目标转化为低一层次的目标,保证教育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个幼儿的身上。
第三,课程设计要有兴趣性、连续性、活动性、多样性、差异性和灵活性,使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
幼儿园课程是指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组织安排的全部教育活动,是教师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结合点,也是教育观、儿童观综合成的教育实践和把教育实践转换成儿童发展的落脚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了幼儿教育的目标,活动内容,指导要点。要求教师合理地综合各方面的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冲破过去幼儿园课程六门学科的桎梏,根据幼儿不同时期的能力、兴趣实施对幼儿的普遍化,特点化的综合教育,完成幼儿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的目标。教育目标能使教育活动中的各个因素都围绕一个中心目的发挥作用,使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有序地进行,因此教育目标规定了课程的内容和进展,是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基点。同时课程设计过程中应明确教育目标的层次及在课程中的作用,达到逐步量化的目的。
2.课程目标的确定
如何保证幼儿园教育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个幼儿的身上,关键问题是如何把高一层次目标准确地转化为低一层次的目标,目标制定的越小越具体、目标的完成也就越容易。教师应清楚地把握和了解幼儿园教育总目标与各领域层次目标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从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统一考虑,形成一条清晰的落实方案。
3.课程内容的选定
我们的活动和游戏并非都具有教育上的意义,所以在幼儿园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对儿童活动与游戏的内容和材料加以选择和指导。我们经常选用的材料也包括游戏、歌谣、手工、运动、自然、歌唱和艺术等等。我看过一本书,就是福禄培尔编写的1843年出版的《母亲与儿歌》,这本书奠定了他的教育原则的基本思想,如母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自然教育、活动与游戏教育、博爱情感的激发以及自我意识的唤起等等。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同样用来作为激励和指导幼儿园孩子的手段,应该也可以事半功倍。
比如我们称呼孩子的时候,不一定要连名带姓,假如像妈妈一样,称呼孩子的昵称,如宝宝,牛牛,妞妞,甜甜等,一定会让孩子觉得更亲切;午睡的时候,可以用妈妈的方式讲讲小故事,唱唱摇篮曲来哄一些不爱睡觉的孩子。老师可以做个有心人,收集那些妈妈们用的儿歌童谣,唱歌孩子们听,也会拉近彼此的距离。平时的教学活动结束以后,游戏时间里,我们都可以用妈妈的样子来和孩子交流谈心,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更关键的是可以更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也可以使的我们教育更得心应手。在幼儿园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给孩子们提供游戏使用的宽敞而明亮的大房间,一定要有丰富充足的绿化,只要天气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让孩子到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参与更多的户外运动。我们在活动课程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孩子的运动游戏发展。运动游戏建立在儿童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各种动作的基础上,比如“青蛙跳”、“过小河”、“蜗牛”等等方式。通过一系列有目标和计划的课程安排,才能够让孩子们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和成长。幼儿园课程中,还应该设有“自然研究”,现在当今社会,受到大气问题的影响,环境也在慢慢变糟糕,而人们也在越来越重视绿色环保。我们可以组织孩子一起研究自然的旅行、园艺与饲养等活动。因为自然研究不但可以让孩子养成爱护花木禽兽的品行,还有助于满足孩子们的天生的好奇心,培养自制能力和牺牲精神,学会专心认真来关注事情。也能促进知识的学习和智力发展,培养孩子一种很好的研究兴趣和学习习惯。
语言课程介绍 篇4
NJ.淑绅园语言课程
一、语言教学总目标:
学主持、练口才、增自信、懂礼仪、长才干。
---NJ淑绅园 语言课程
培养少年儿童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从小养成用心观察事物、用脑思考事物和动手写作的习惯,促进少年儿童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为少年儿童提供开阔视野、展示自我、增强自信的学习实践的天地。
二、语言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2、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4、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
三、关于课程
适学对象:2.5~4.5岁的儿童
教师介绍:专业师范院校毕业,主持经验充足,掌握教育心理学,善与孩子沟通。其他说明:课程课时为60分钟。
四、课程介绍
教学特色:活泼生动的教学课堂、形象逼真的表演训练、完美标准的上镜效果、最高最好的推荐平台。培养孩子良好的表达能力,开发孩子在众多人面前敢于说话和主动交流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材施教,突出个性,上课形式活泼生动。
启蒙班 :针对该年龄段最容易出现的发音错误进行指导,掌握适当的朗诵、讲故事技巧,以语言表达为基础,丰富自己,在舞台上展现自己,迈出成为主持人的第一步。入学班 :通过朗诵、讲故事、演讲等技巧方面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儿童的表达、表现能力,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舞台形象.NJ。淑绅园:025-58930905
法语语言学导论课程介绍中英对照 篇5
An Introduction to French Linguistics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针对法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法语语言学的来源
及其发展;语音和音位;词汇的结构和组织;缀词成句;语言的意义;使用中的语言等内容。
本课程可以使得高年级学生对语言学各学科进行初步的了解,对语言系统有了进一步认识,初步掌握语言的研究方法,为研究语言奠定基础。
Course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is a major optional course offered for the senior students majoring in
French.The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French linguistics;
phonetics and phonology;the structure and formation of words;structuring sentences;
the meaning of language;language in use, etc.This course enables seniors to get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sub-disciplines of linguistics, hav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system and master preliminary research methods of language
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ir study of language.教学大纲:
Syllabus: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系统地介绍语言学各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使学生了解现代语言科学的相
关术语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语言研究的兴趣,获得运用科学方法考察语言现象的能力和习
惯,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论水平和语言分析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
识,为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This course aims at introducing the knowledge and theories of sub-disciplines of
linguistics systematically, enabling students to understand relative term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modern linguistics, arousing their interests in language research,making them obtain the ability and habit of using the scientific methods to observe
the phenomenon of language, and improving their abilities of learning linguistic
theories and analyzing language, thus to provide necessary theoretical knowledge for
the students learning other language course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further language teaching and language studies.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概述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类型学等学科的知识与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认识和分析语言的起源、特性、功能和内部各层次,了解语言在时空中的变异及其与思维、文化、社会、语境、文学等外部因素的关系,熟悉语
言科学的概念和术语的意义,并用具体的证据加以说明。除此之外,《语言学导论》课程还介
绍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及计算机语言学等学科的知识与理论。
Teaching contents
This course mainly offers an overview of the knowledge and theories of some
disciplines such as phonetics, phonology, morphology, syntax, semantics, typology
and so on.Through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origin,characteristics, functions and internal levels of language, understand the variation
of language in the space and tim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me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hinking, culture, society, context, literature and so on, know well the concepts and terms of linguistics illustrated with specific examples.In addition, the course of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also introduces the knowledge and theories of some disciplines, such as applied linguistics, psycholinguistics,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so on.三、考核形式与成绩计算
闭卷笔试。总成绩的计算方式为: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小测验、考勤等)占40%。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教材: 褚孝泉.《法语语言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主要参考书:
幼儿语言教育课程介绍 篇6
利用两天是时间在网上观看了朱慕菊老师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工作情况介绍》视频的学习。加深了自己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工作情况的理解和认识,感觉受益非浅。
(一)修订课标的总体思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经过十年的改革实践,得到了广大教师高度认同,成为引导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是实施素质教育标志性成果。修订和审议义教课标的总体思路是:
1、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坚持育人为本教育理念以及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全面吸收课程改革基本经验;
2、深入分析并积极回应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
3、继续按照“三个面向”的精神,以前瞻性眼光积极应对未来挑战,与时俱进地对课程标准更新和发展。
(二)修订后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1、着重突出了德育为先、育人为本。
2、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3、坚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了社会发展新动向,恰当吸收了科技发展新成果。
4、总体控制了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了学科和学段衔接。
(三)修订后义务教育课标的主要特征
1、坚持了义务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突出了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任务,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扎实基础。
2、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其一是各学科标准继承和发扬了我国重视“双基”的教育传统,并将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形成“基本思想”作为教与学的基本要求,由传统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其二是强调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其三是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成就。
3、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突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了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引导。
幼儿语言教育课程介绍 篇7
一、STS教育概述
1. STS教育界定。
STS即英文“Science (科学) ”、“Technology (技术) ”、“Society (社会) ”。STS教育在这里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整合。STS教育体现了21世纪国际科学教育的导向, 将科学教育与自然、技术与社会紧密联系, 突出了科学教育的实践性、生活性, 是当代科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STS教育狭义的理解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的统整;广义的理解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从各自学科之间通过教育方法进行研究的统称。STS教育不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互为排斥的传播, 而是三者有机协调、融合与沟通, 是从统整角度审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STS教育是统整教育在科学教育中的体现。STS教育重视培养幼儿科学精神、科学素养与社会生活, 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交融。STS教育融入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提升。
2. STS教育的特点。
STS教育在科学、技术、社会的整合方面具有重要优势, 在共性教育理念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是科学教育的新的理念。
(1) 融入当代理念、社会环境、人的生活。STS教育的核心, 就是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整合起来。一方面, 体现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的结合, 将传统的一门或几门的独立学科整合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 顺应教育发展趋势, 与布鲁纳提出的“信息加工整合理论”相一致。另一方面, 关注学习者作为现在与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应具备的素养培育, 以人的需要、社会需要与科学需要为开展科学教育的出发点, 促进社会进步。再有, STS教育重视环境、能源、人口、粮食等全球性危机问题, 并将这些问题尽可能的反映到教育中。
(2) 跨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STS教育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社会、习俗等领域, 在教育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 提倡整合学科之间、领域之间的内涵, 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综合运用, 以跨学科的课程整合观实现教育目的。
使课程具有科学基本性、科学基础性、科学范例性。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要教给幼儿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科学规律, 教学内容更适合幼儿基础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3) 更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STS教育关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的删繁就简, 理论与实践结合, 以兴趣、探索的教学方式对知识体系进行取材, 使其内容更精练、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 易于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在自然环境中, 充分发挥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 引领他们认识自然现象, 探索自然奥秘, 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科学现象, 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使受教育者得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教育的同时, 能综合地解决实际问题。能更典型、具体、实际地培养幼儿科学分析问题、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
二、STS教育启示
传统的幼儿科学教育禁锢于幼儿园, 关注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 将知识经验的积累放在首位。STS教育作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更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注重培养幼儿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1. 课程目标渗透STS教育。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出发点与追求的终极目的, 如何明确与制定课程目标至关重要。STS教育目标力求反映科学教育与自然、生活、社会的联系, 体现来自生活, 来自自然的生态科学教育理念, 在教育过程中对新的科学教育问题, 通过探究活动, 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建构, 始终对学习保持高度兴趣, 实现科学教育目标。
STS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简称《纲要》, 下文同) 有充分的相同点。提出的保持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 对周围事物的关注, 运用自身的感官通过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用幼儿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结果。积极探索人的身体奥秘, 亲近大自然, 对动物现象感兴趣, 能从生活中认识与解决数量形时空的关系, 体现了《纲要》。
2. 课程编制渗透STS教育。
STS教育视野下的幼儿科学教育课程编制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建构的课程, 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不断发展的课程。STS教育认为课程是生成的、动态的、是适合具体的班级和具体幼儿的。STS教育科学课程是在环境、幼儿经验、教师经验、社区生活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STS教育课程内容应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内容组织应该按照幼儿生活逻辑和兴趣发展逻辑进行网络化构建。STS教育高度关注对幼儿大自然、大社会的兴趣, 注意培养幼儿热爱生活、了解生活的、学会生活的感情与能力。
STS教育课程编制强调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三者的关系, 强调在活动过程中自主获得知识的体验, 不是通过知识的传授获得知识, 而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解决获得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问题的能力;通过STS教育, 初步培育幼儿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 对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
3. 课程结构渗透STS教育。
课程结构是通过一定的课程组织方式, 将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向的课程要素编制成可以实施的教育行为模式,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因此, 课程结构是教学过程的基础。STS教育课程结构体现在幼儿科学教育中, 强调问题意识, 力图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的整合成一个统整结构, 通过这种统整结构, 协调各课程领域关系, 优化课程过程, 实现教育目的。在STS教育课程结构统整中, 课程结构要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幼儿阶段认知水平处于感知阶段,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思维方式。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自我认识的真实。生活中的日月星辰、冰雹雪雨、雾电雷暴、山河湖海;树木、花卉、蔬菜、水果;鸡鸭鹅狗、猪马牛羊、鼠兔蛇猴等都是能够引起幼儿参与与兴趣的内容, 要建构统整的课程结构模式, 创造更多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向课程结构, 引领幼儿主动地在生活实践中统整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实践科学, 提高科学素养, 实现科学知识与科学经验, 科学精神与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实现。
总之, 我国幼儿科学教育课程发展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 也存在着我国特有的困难和问题, 这给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 STS教育正是人们在科学教育领域中找到的一种对于挑战的应答。STS教育作为一种幼儿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亟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将STS教育科学的应用于我国幼儿科学教育实践, 是需要幼儿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幼儿语言教育课程介绍 篇8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整合课程;实施策略
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一种涉及科学、艺术、健康、语言、社会五大领域的综合性教育。幼儿语言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基石,孩子只有掌握了语言的运用方法,才能进一步学习其他几个领域的知识,而其他领域知识学习中的语言表达和沟通也是幼儿锻炼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幼儿语言教师引导幼儿学习语言时,必须整合不同领域的课程,带领幼儿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理解、消化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而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语言整合课程的教学目标
幼儿语言整合课程强调在课程中全面整合各种学科知识,将语言教学同幼儿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整合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实现培养“整体的人”的目标。其次,幼儿语言整合课程注重鼓励幼儿参与语言课堂教学,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来设计语言教学情境,整合多种与幼儿语言教学相关的知识,让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最后,在整合状态下再进行幼儿语言教学,还强调在语言教学课堂中引入其他领域知识名词的培养,如拉丁舞、音樂、笛子、钢琴等,让幼儿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对其他知识形成一定的印象,进而提高对其他知识学习的融入度。
二、整合课程状态下的幼儿语言教育实施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幼儿语言教育整合观
幼儿语言整合课程教育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语言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广泛借鉴其他教师在幼儿语言整合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出合理的语言教学整合观。幼儿语言学习若仅仅依赖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社区共同为儿童学习语言营造良好的氛围。例如,幼儿语言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发音时,可以要求学生的家长在家里及时纠正幼儿错误的发音方式,还可以鼓励社区创设适合幼儿学习语言的环境,如开展语言学习交流会、语言学习讲座等。在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幼儿语言整合教学能够有效地结合多种教育资源,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效率。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利于语言教师树立起科学的幼儿语言教育整合观,革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对语言教育和其他教育领域进行有机整合
幼儿语言学习不单单涉及语言领域,倘若教师局限于语言领域进行授课,往往会导致课程内容生涩、难懂,极其不利于幼儿理解、吸收语言知识。幼儿语言教师应突破课程范围界限,在语言教学中渗透科学、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到其他领域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比如,幼儿语言教师在语言教学时可以穿插教学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教师可以让幼儿互相抽查彼此对数字的认知程度,这样多领域教学的有机整合一方面锻炼了幼儿的语言沟通能力,另一方面加深了他们对数字的认识,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
(三)构建幼儿语言教育整合活动体系
幼儿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他们在学习语言时往往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严重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幼儿语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一些课堂活动,在活动中穿插科学、艺术、社会、健康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并且鼓励家庭、社区参与到课程活动教学中来,共同构建幼儿语言教育整合课程体系。例如,语言教师在设计语言交流活动时,可以组织开展一些亲子交流活动,鼓励家长带领孩子一起讨论不同领域中新颖的话题。幼儿语言整合教学活动体系将语言教育有机整合到教学、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活动中提升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有利于幼儿语言的整体发展。
总之,作为新课程要求下的一种新事物,整合课程状态下的幼儿语言教育问题正逐渐引起教师们的重视。幼儿语言教师意识到整合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这一新生的教学模式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幼儿教师需要围绕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语言教学经验,总结、完善幼儿语言整合教学方法,从而切实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王梦语,李斌.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新取向:一种整合的教育目标观[J].安徽现代教育,2004(41):30-31.
幼儿教育的课程内容 篇9
各位有缘网友:
幼儿的智力发育,最佳的年龄是6岁前。白云解惑的幼儿教育授课为21周。
白云解惑的幼儿教育,是为适龄孩子的父母授课的。所以,依然是我每周5贴出一篇文字。其余时间学生学习,讨论。我大约每天2个小时的时间回复学生的问题,或点评学生的心得体会。
前四周,讲解幼儿教育中,最基本的原则。其余的时间,大约1个月的授课,对应于孩子一年成长中的问题。
白云解惑的幼儿教育,侧重在幼儿的智力方面的培养,不涉及孩子的饮食,健康,医疗等。
白云解惑的授课,原则上,学校里讲的内容,白云解惑都不讲。目前,社会上有各种幼儿教育的具体内容。这些都不是白云解惑的授课内容。
举个例子。社会的幼儿教育,会告诉家长,几岁的孩子适合读什么样的读物。白云解惑不会讲这些。
白云解惑会讲,应该由谁带孩子?怎么带?
我曾经接触过一些非常优秀的家长。例如,中国科学院的优秀专家,国际某个领域的学会主席。本人从学识,能力和见识都非常突出。但孩子的学习很一般,能力也很一般。
这是为什么呢?白云解惑,就是解释和解决这些困惑。
白云解惑的模式,类似C2B,即是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设计课程的课题和内容。
白云之乡
幼儿园课程教育论文 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随着新课改的出现,基础教育课程开始不断朝着纵深方向发展,社会上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课程评价观等都有着较大的改变,强烈地冲击着目前的教育体系。因此,在此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无论是在课程的结构上,还是内容上,都有着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性要求。这意味着,与此相关的学前教育课程结构设置必须不断随着社会需求而调整,才能有效促进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的师范生在大学所接受到的教师教育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有着极大的差距,目前高校所使用的培养理论仍然是最初引进的凯洛夫教育理论,注重于理论实质,要求死记硬背,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而这种教学模式已严重束缚到了学生的发展,也严重制约到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课程改革缓慢,课程观念陈旧
虽然自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已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并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了新课改革的宗旨,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是以不断围着学生转,教为学服务的形式来达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目的。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还没有较大的进展,这也是导致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明显滞后于幼儿园教改的重要原因。
1.2教育理论课脱离教育实践课程
在针对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中显示,教育专业课学分最高只占了6.4%。其中教育理论课仅为5%~6%,而教育实践课则为3%~4%,这种比例的设置远远达不到实际的需求。目前,课程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重视必修学科、单科性学、传统学科而忽视了选修课、综合性学科、新型学科的发展;二是课程设置的领域比较狭窄,课程设置的目标主要集中在3至7岁儿童的教育中,对于其他的年龄段的托幼教育或者是残障儿童的保育教育则没有完整的体系;三是艺术类课程少,目前,高校招生录取中对幼师生的招录主要参考的是高考文化课成绩,对于艺术技能的考虑几乎没有。这种招生制度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发展,而课程的内容也与幼儿园的教育联系不密切,导致幼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实际的幼儿园教学体验,影响力其投身到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导致幼师生毕业后融入工作的时间长,影响了高等院校的声誉,制约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
2课程内容设置
2.1设置原则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要突出的是其专业特点。因此,课程在设置过程中既需要符合新课标的标准,合理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与实践应用课的课时,也要针对社会对于学前教育教师的实际需求而针对性地设置相关的理论课程。例如在美术课程的设置中,除了基础的理论课程外,还可针对幼儿的生理特征开设基本的素描、色彩技巧训练课程,或者开设简笔画,儿童画,卡通漫画等实践课程。而在手工课中,为有效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可增加折纸、陶艺、布艺等动手能力较强的课程,让课程能够与艺术连接,与生活相接。因此,对于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遵循综合性原则,培养幼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课程设置的内容则需要尽可能与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把枯燥的理论教学融入到实际的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2基本内容
以美术课程为例,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可分为四大模块,而四个模块的设置标准则是根据课程开展的先后顺序逐步深入而划分的,主要包括基础造型能力、美术应用提高课、手工制作课、专业选修课。一般情况下,开设手工课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和简笔画基础才能有效达到课程的开展效果,因此,开设手工课之前则应该开设简笔画等绘画基础造型教学。而专业应用模块则包括了以儿童画,简笔画为主的各种类型的绘画课程,手工课则是包括了以纸工、泥工、环境创设等课程为主的操作课程。除了以上提到的四个模块的课程外,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电脑设计、音乐、舞蹈、科学等课程,将课程的全面性、整体性、综合性有效提高。
2.3现代教学模式的运用
在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教学成为了主要的现代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中,多媒体教学同样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有效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例如以FLASH动画的形式制作小动画,能让学龄前儿童根据动漫的形式学唱儿歌,学讲故事等。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有效跟上时代发展的前沿,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3结语
在教育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少人甚至提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这意味着,对于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还需要不断加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为提高学前教育水平提供强大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纪瑞祥.浅析幼儿园教改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J].科技信息,(05):247+228.
[2]叶平枝,余燕宁.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及实施效果研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颁布背景下的实然视角[J].教育导刊(下半月),(08):8-12.
幼儿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篇11
一、幼儿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的注意问题
1.游戏化教学的方法是否恰当
在幼教课程的游戏化教学中,教师自始至终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要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在必要时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将游戏化的教学引上合理的教学方向。在游戏化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地为了组织游戏而忽视自身的引导作用。否则可能出现教学的开展仅仅停留在了“玩”这一环节,起不到“学”的作用。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时又难以摆脱传统的师教观念,以自己为中心,游戏环节缺乏设置而导致合理性缺失,进而影响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这种情况同样无法起到教学作用。
2.游戏化教学的程度是否合理
指导教师在开展游戏化教学前首先要明确的是,游戏化只是教学方式的体现,活动开展的中心仍是教学。在实际的教学案例中,经常出现教师没有把握住游戏化教学的本质问题,导致游戏化的程度出现片面化倾向,当这种教学程度出现偏差后,则可能造成幼儿只得到了游戏的乐趣,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因此教师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时要进行有侧重点的把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性格的幼儿开展不同程度的游戏化教学,做好适当的调整工作以保证教学的效率。
3.游戏化教学的环境是否达标
对于游戏化教学而言,合理的教学环境无疑是保证教育活动展开的重要前提,良好的游戏教学环境更能够对幼儿的学习兴趣起到提升作用。在目前的幼儿教育中,幼儿班级人数的差异造成了教学环境的差异,因此同样的教学游戏在不同的班级就会营造出不同的教学环境,因而造成教学成果的差异。另外,幼儿园的设施等因素也是影响游戏教学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也需要老师进行综合考量。
二、幼儿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的实施要点
以“图形”游戏为例,教师引导幼儿首先对各类不同形状的图形材料进行辨识和分类,而后组织幼儿设计图形服饰并扮演模特进行展示。在这一课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教学活动使幼儿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激发参与兴趣和感觉器官的体验,帮助幼儿提升对于图形知识的掌握。在这类游戏化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如下:
1.观察并分析游戏化教学的关键
在游戏化的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对于需要引导的部分则要做好引导工作。有些教师片面的认为游戏教学只要让幼儿玩的开心,这就可能出现片面化游戏的现象,导致幼儿无法在游戏中有所收获。因而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对游戏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进行观察分析。以“图形”游戏为例,因为这个游戏主要培养的是幼儿的图形识别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因此教师要观察游戏中幼儿在对待图形时有什么反应?在实际的服饰制作操作中又存在何种问题?在对待其他人作品时表现出了何种态度?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应当认真分析,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富有针对性的指导措施,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有所收获。
2.精心设计游戏内容
游戏化教学能否起到预期效果,教师的游戏内容设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应当针对教学的实际要求,创编或改编符合受教幼儿年龄及性格特点的游戏,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融入其中,主动进行学习。以“图形”游戏教学为例,教师针对幼儿需要了解不同图形,在认知的基础上加以运用这一基本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开展“图形识别游戏”和“服饰制作游戏”,通过这些游戏活动,幼儿在学习与游戏中,培养了对图形的基本认识能力,同时又通过制作服饰展示与其他人进行评比,培养了自身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如果幼儿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出现问题或需要帮助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间接的指导,以不干预幼儿的自主性为前提,保障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获得切实的提高。教师的指导应符合其游戏设计的最初内容,这种指导与游戏教学相结合对于教学工作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做好及时的教学评价
在游戏化教学的结尾,做好教学评价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估、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指导教师不应忽视游戏化教学结束后的总结评价环节。在“图形”这一游戏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最后阶段幼儿服饰展示环节评估整个活动的开展情况,包括幼儿对于图形的认识程度、互动交流中的表达能力以及制作服饰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寻找幼儿这一方向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把握教育环节中的偏差,在日后的游戏教学设置中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这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只有更多的积累游戏化教学经验,才能提升自身对于教学工作的评估把握能力,保障游戏化教学能顺利有效地开展。
幼儿语言教育课程介绍 篇12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文学,课程定位、课程设置
一、关于课程的定位
要准确定位课程, 我们可以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的职业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而在进行情感教育、开发幼儿智能的过程中, 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净化作用。幼儿文学教育中带给人的各种美的享受则对人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 对参与人生的塑造, 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它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幼儿影响至为深远, 是健全幼儿人格的素质教育。因此, 幼儿文学课程应该把“幼儿文学”与促进“幼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幼儿教师文学素质的高低、传播能力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幼儿文学传播的效果的大小。[1]因此, 在幼儿文学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并与学生一起, 始终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发展”为主线, 以幼儿文学的文本和幼儿发展的规律为情境脉络, 从多种体裁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去吸取丰富的营养, 和学生一起从作品的学习中获得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发展。
因此, 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 幼儿文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人格以及自我完善的全方位发展, 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儿童, 喜爱儿童, 全面提升作为幼教工作者的各项素质。
二、关于课程的设置
(一) 课程目标。
从上述定位中我们明确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这一目标, 这也是学生日后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需要。那么, “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作为一名有较好幼儿文学素养的教师, 应该具备较为丰富的阅读幼儿文学作品的经验和对幼儿文学文体特征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并具备较为专业的作品鉴赏能力, 以能促进幼儿发展为目标选择作品。教师要能在体验作品的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上, 明确对作品的情感和态度, 能从作品的构思、情感、节奏等方面细细品评, 知道作品对幼儿的教育作用, 并根据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选择幼儿喜欢的作品, 结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技巧进行教学或组织阅读活动。
因此, 热爱文学, 幼儿文学知识扎实、全面, 阅读经验丰富, 具备鉴赏、改编及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是施教者应该具备的素养。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将课程目标定位为:通过幼儿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通过鉴赏、创编及表达幼儿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热爱幼儿文学作品的情感, 提高对幼儿文学作品的理解, 丰富阅读经验, 培养鉴赏、改编、表达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 为将来从事幼儿园文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课程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 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可以将课程内容定位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基本理论与文体知识, 主要讲授幼儿文学的发展简史、文体特征及相关作家作品的鉴赏, 幼儿文学与幼儿心理的关系, 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等。第二, 幼儿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主要包括作品表达前的诸如声音、基本表达技巧、体态语的训练, 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的朗读技巧, 幼儿故事、童话故事的讲述技巧, 儿童剧的表演等。
(三) 教学环节。
将教学活和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结合, 能够快速实现课程教育目标。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幼儿文学教学需要切实结合中职学生所具有的特点, 从课程实际出发, 做到:
1.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理论知识, 并不是就非要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 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分析和传授的教学方式。幼儿文学理论本就源于幼儿文学作品, 在讲授幼儿文学的含义、特点、作用等理论时, 我们也可以遵照“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合作、主动探究。教师可从传授者变为引领者, 引导学生对幼儿文学文体规律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结合幼儿文学作品与幼儿教育实际, 并从中作出归纳与总结。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2.注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好的文学作品首先给人带来的是强烈的情感冲击, 文学课的教学, 也应当先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之美。[2]学生通过学习文学作品, 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培养更为细腻、丰富的感情, 进而更深刻的理解儿童、热爱儿童。另外, 教师理性的表述及良好的示范等都可以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学习体验。
3.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因此, 幼儿文学在教学中除保持自身文学性特点外, 还应突出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在鉴赏教学中, 在学生学会不同文体作品的鉴赏方法及技巧后, 可通过小组合作、个人完成任务等方式,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乐于探讨。在课堂学习之余, 可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作品, 如为学生推荐作者或阅读篇目, 让其阅读一个作家的多篇作品, 总结创作背景和风格, 整理相关的作品评价等;或选择一个作品进行深度阅读, 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展示鉴赏结果;在学生见习实习的时候, 鼓励学生将作品带到幼儿园去推广等等。
(四) 评价环节。
传统的课程评价, 主要以书面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基本理论与文体知识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 考查不全面, 不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能力训练效果, 不利于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 笔者认为, 应该多种评价方式并用。首先, 评价学生幼儿文学的基本理论与文体知识, 当中加强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这方面主要以书面考试为主。其次, 评价学生对幼儿文学作品的表达能力, 包括讲述、朗读、表演的技巧等, 这方面主要以考察的方式进行。再次, 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及完成各种学习、实践任务的质量也应该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这样的评价体系, 能对学生作出较全面、客观的评价, 使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荔.教育视野中的幼儿文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幼儿语言教育课程介绍】推荐阅读:
幼儿语言自我介绍范文06-18
幼儿园语言类课程教育07-13
南师大幼儿园课程健康语言领域的手和脚教案09-15
国际幼儿园课程介绍11-24
幼儿语言06-03
幼儿语言活动08-03
幼儿语言表演07-09
幼儿语言发展11-11
做好幼儿语言教育07-15
幼儿语言教育原则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