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2024-10-14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通用15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篇1

• 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 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 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 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 十分重要的是,关于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在我们学生的意识中不要变成响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辞藻,不要使它们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让孩子们不要去空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

• 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

• 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 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

• 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 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 教师真正的教养性表现为:学生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个引导他们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从他的话里听出他在号召他们成为忠于信念,对邪念不妥协的人。

• 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 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 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 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

• 教师常常忘记,品德首先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伟大的义务感,只有当它能在生活实践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动体现时,才能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在培养未来的一代人时,我们应当首先在个人领域,即在青年人靠良心的驱使而产生并得到控制的相互关系领域里,培养最纯洁,最富有人道主义的情感。

•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 劳动和人,人和劳动,这是所有真理的父母亲。

• 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

• 用劳动来创造美的时候,美才能使人的情操更为高尚。

•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 对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 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

• 推崇真理的能力是点燃信仰的火花。

• 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

• 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

• 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末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

•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 热恋中的人要彼此敞开心扉,如通常所说,互表衷肠,吐露自己的全部思想。在这里的隐讳不坦率的行为,是自私的一种表现。

• 要记住,现在对人来说,如同需要空气一样,需要细腻的感情,而思想的细腻,智力的丰富,是它的源泉。

•要想自己成为幸福的人,就应当对别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赤诚相见。

•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

•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我们所以需要友谊,并不是想用它打发时间,而是要在人身上,在自己的身上培养美德。

• “明天”,是勤劳的最危险的敌人。

• 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同志、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

• 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 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 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

• 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

• 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

• 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 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

• 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 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 如用几句话来表达家庭教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我在这里似乎有点夸张地说:若请他参加婚礼,即使那里所有的人都喝成醉鬼,他母亲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清醒地回家。

•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 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 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

•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 幸福只会给予不怕劳动的人,多年忘我劳动的人。

• 人在自己的劳动中创造自己并理解劳动的美。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篇2

田园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 它不仅仅是让孩子跑到田园里去, 而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回归。这里的田园是个实体, 也是一种喻体。苏霍姆林斯基的田园教育是把教育生活化, 生活教育化, 在生活中体现教育, 他把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 紧紧的联系实际, 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

(一) 田园教育是回归自然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涯紧密联系相伴的帕夫雷什中学, 他以这里为教育的基地, 使这所普通的乡村学校拥有了优美的育人环境。苏霍姆林斯基充满创造性地将教育思想与具体的环境有机结合, 他主张让儿童回到大自然中, 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 田园教育是对情感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对情感教育尤为重视。情感具有动力功能, 因为有情感, 人会自觉地投入, 获得很大的动力。同时, 情感的发展与学生将来发展成才的目标导向、学习的动力和学习成绩都是成正比的。基于这一点, 作为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领悟到情感教育的感染力, 从而收到培养学生做人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效果。

(三) 田园教育是劳动的教育。

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教育手段,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思想。他认为臻于完善的劳动可以使人确立自己的个性, 它是蕴涵无限威力的教育源泉。在即将成年之前, 就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和才能。这意义是非常大的, 这个自我意识也就是个性形成的实质所在。

二、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田园教育思想中我们的农村教育可以得到的启示

中国的农村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革,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田园教育方面的理论为我国农村教育提供了许多可借鉴启发之处。

(一) 在大自然的教育中改变培养目标

目前中国农村教育的教育目的还是升学率和教孩子们跳出农门。农村的教育总是用一种自卑的心理看待自己, 趋附城市教育。城市化倾向导致农村教育不会从自身吸取教育资源, 一味的向前看, 农村教育从教材、教法、课时安排都向城市看齐, 缺乏自己的特色。

苏霍姆林斯基的田园教育就是为农村教育找到一条回家的路, 在真实的开放的自然中构造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开设了一系列到大自然的思维课, “蓝天下的学校”、“我们的幻想之角”、“大自然———健康的源泉”。在大自然中孩子们获得了知识, 获得了健康, 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 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让孩子们能更好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中国农村物产丰富, 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我们的孩子们也可以在“蓝天下的学校”学习, 农村教育的自豪感油然产生。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教学里融入一些适合农村教育的内容, 如:丈量土地、农药配制等。大自然的教育不但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美, 同时还可以理论用于实践, 带动一方经济, 也许他们还可以带着他们的家长学习。农村的教育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农村教育的特色也随之产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 在为高校输送人才的同时, 也为农村地方输送人才, 让农村教育真正的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

(二) 在劳动教育中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 通过劳动教育让每个学生找到表现自己的领域和机会, 从而使学生在德育, 美育, 智育, 体育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帕夫雷什中学, 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到十年级的毕业生, 人人都从事两种或三种劳动。人人都在劳动小组里找到了自己喜爱的劳动技艺, 到毕业时, 他们往往以拥有方面的技能而自豪。大地上的劳动让他们收获了荣誉感, 他们为自己的劳动而自豪, 而这种自豪感正是我国农村教育匮乏的, 他们甚至是自卑的, 这就需要一个转变的平台, 一个让学生为自己劳动而自豪的赞美。

但是我们对农村教育对劳动的态度是, 老师教育学生:不好好读书, 你就一辈子当农民, 一辈子挖土疙瘩。或者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 处罚那些学习不好的或者调皮的孩子。我国农村教育对劳动技术教育不够, 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 缺乏将科学知识和劳动结合起来的观念。只有将科学文化知识和农村实际联系起来, 农村人口的素质全面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更具可行性,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

(三) 爱———亘古不变的教育主题

由于社会及其历史的原因, 我们的农村教育总是教育孩子们要离开农村, 逃离农村, 从没有教育孩子留下改变农村的现状, 孩子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生疏的, 远离农村的, 他们从一开始接受教育就是讨厌甚至鄙视、冷漠的。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但是农民, 包括农村的教师, 总是用一种自卑的心理在看待自己的文化根基, 趋附城市教育, 用羡慕的眼光看待城市教育。于是, 农村教育出现了妄图用城市文化取代乡村文化, 并且乡村教育也追求城市化, 即把城市教育的全部理念、模式和手段通通移植到乡村来。然而这种移植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农村教育要达到城市的水平是不现实的。而我们农村的发展, 必须靠新一代的年轻人, 用他们所学为农村的发展服务, 那么孩子对的情感教育就成了关键。

教育应从点滴小事做起, 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问题”, 呼唤他们“爱”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把爱撒向每个孩子的心灵, 用他自己的言行去灌溉孩子的心, 孩子们体会到了爱, 他们把爱又带给周围的世界, 他们关注自然界的生命, 关注世界的和平。那么我们就应当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当中去, 在大自然中去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爱,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而不是脱离实际的建立在金字塔上的教育。

走近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篇3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

名人名言

生活在书的世界之中,意味着领略思维的美,享受文化财富,使自身变得更加高尚。

——苏霍姆林斯基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作家故事

我想说自己的词

一个宁静的早晨,远处的天空飞过一群候鸟。候鸟们低低的鸣叫使人感到秋天已经来到了草原。

老师把自己的学生带到草地上,怀着十分愉悦的心情说:“今天,我们要写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每人先说出草原的天空是什么样的。孩子们,请你们注意观察,好好想一想,选出最准确、最优美的词语来。”

孩子们安静下来。他们一边望着天空,一边动着脑筋。过了一会儿,老师听到了大家对天空的描述:

“天空是蓝色的……”

“天空是天蓝的……”

“天空是湛蓝的……”

“天空是蔚蓝的……”

就这样,孩子们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相似的词语:蓝色、天蓝、湛蓝、蔚蓝……

蓝眼睛的小姑娘瓦利娅站在一旁,默不作声。

“瓦利娅,你为什么一声不吭呢?”老师走过去问。

“我想说自己的词儿……”

“那你用什么词语来描绘天空呢?”

“天空是温暖的……”瓦利娅低声说着,微微一笑。

孩子们又静了下来,在这一瞬间,他们看到了以前从没看到过的东西:

“天空是忧愁的……”

“天空是动荡的……”

“天空是纯洁的……”

“天空是爽朗的……”

天空在玩耍、在颤抖、在呼吸、在微笑——在孩子们眼里天空仿佛忽然间有了生命。

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每个人都用心观察着,想象着,用与众不同的词语描绘着秋天草原天空的景象。

【启示】

蓝眼睛的小姑娘瓦利娅是多么可爱啊!用心地观察,细细地思考,喜欢与众不同,愿意用自己的词。在她的启发下,孩子们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感受到了语言的美妙与灵动。

小姑娘瓦利娅的回答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发呢?用与众不同的词语描绘自己细心观察到的事物,那么,你的作文必定是精彩的。

作家作品

晨风

在一个静静的夏天的夜晚,所有的一切都睡了。微风也睡了,他躺在小柳丛底下。

这时朝霞放出了红光。微风醒了,从树丛下跑了出来。他沿着池塘岸边奔跑,把芦苇吵醒了。芦苇发出沙沙的声音,翩翩起舞。芦苇上躺着蝴蝶。蝴蝶飞向村庄,而这时朝霞燃烧得更亮丽了。太阳很快地升了起来。蝴蝶飞向玫瑰花朵。她坐在花上,花醒了。花环顾着四周,太阳光芒四射。

【悦读思悟】

晨风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啊!他吵醒了芦苇,芦苇高兴地唱起歌,跳起舞。蝴蝶也兴奋起来,快乐地飞啊飞啊,小花睁开了蒙眬的双眼。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夏季清晨图啊!多么羡慕玫瑰花朵,真希望自己也能变成一朵小花,和他们一起享受美丽的夏天清晨。

蚂蚁匆匆忙忙地去哪里

一只小松鼠坐在树上,他正在吃松果。松果的滋味真好啊,小松鼠吃得连眼睛都眯了起来。一小块松果掉在了地上,接着掉了第二块,第三块……掉了好多好多块。

而这时一只蚂蚁正在小草茎之间奔跑。她在急急忙忙地为小蚂蚁们找食物。她知道瓜田里的西瓜已经熟了。

突然她发现从树上掉了些东西下来。她尝了一下味道,——味道好极了!

蚂蚁把一小块松果搬回蚁穴并招呼邻居:“蚂蚁们,快去搬松果!”

蚂蚁们集合起来上路了。

小蚂蚁们吃着妈妈带回来的松果屑,并招待伙伴们。这些松果屑已够蚁穴里的所有孩子们吃了,而且还有富裕。

大蚂蚁们已经到了大树下。他们正在收集松果并把它们带回家。现在的食品已够他们吃很长时间了。

【悦读思悟】

一个生动的小故事,给我们的心灵以无限的温暖。在这热闹的场面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团结的蚂蚁,大家齐努力,一起搬运松果。这真是一群爱孩子的蚂蚁,把搬运来的松果屑让所有的孩子吃。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只只小蚂蚁开心地吃着,他们笑啊,笑啊!

蚂蚁是怎样穿过小溪的

一只小蚂蚁在夏天的小路上奔跑。他忙着去找食物,因为他在家里还有小小孩。

突然,小路被一条小溪切断了。而在小溪的那一边有着芳香的谷粒。怎样才能得到这些谷粒呢?

蚂蚁发现在小溪边长着一株高高的蔷薇秆。蚂蚁割断了蔷薇秆,要知道他的牙齿像刀子一样锋利。蔷薇秆倒下了,横躺在小溪上。

蚂蚁穿过了小溪,到了对岸。看,芳香的谷粒。“等着吧,孩子们,我已经给你们带来吃的了!”

【悦读思悟】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篇4

28、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8页)

29、课堂是一个人感到追求成为思想家的第一个摇篮。(《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二)》第335页)

30、教师上好一堂课要做毕生的准备。(《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四)》第663页)

31、课堂是一个人感到追求成为思想家的第一个发源地的动力。(《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48页)

32、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给教师的建议》第26页)

33、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给教师的建议》第35页)

34、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教育的艺术》第73页)

35、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给教师的建议》第535页)

36、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给教师的建议》第231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篇5

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最令人尊敬的、堪称美德典范的总统,他的诚实故事家喻户晓。他从小看得最多的一本书,是一本随身携带的小册子———《与人交谈和相处时必须遵循的文明礼貌规则110条》。好习惯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总统和一个伟大的人。

纵观历史的发展,许多伟大人物的成就都是与他们的良好习惯分不开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一生热衷于体育运动,这使他能以充沛的精力完成不朽的巨著;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坚持每天清晨默读墙上的好词、佳句,为他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仍坚持每天演算数学题,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达尔文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观察大自然的机会,为他的科研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由此可见,拥有一个好习惯就意味着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反例]

那么,不良的行为习惯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危害呢?

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篇6

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专著,感触颇深。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素质通过阅读教育专著,我获益匪浅,认为阅读教育专著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帮助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近二十年来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而且影响极大的一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十七岁初中毕业后,就当农村小学教师,二十九岁起担任一个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直到五十二岁去世,始终没有脱离学校的实际工作。在并不算长的一生中,这位有心人立志教育改革,潜心科学研究,写出了四十多本书和六百多篇论文,理论上自成体系。苏联中央级和地方级的出版社,分别为他出版了两套多卷本的教育文集。他在苏联教育界的地位,不亚于过去的马卡连柯,而他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成就,甚至比马卡连科还更丰富,更有现实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像一面镜子,字里行间真诚地表述着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因为它充满了精气神,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上,会把学生的心紧紧抓牢;这种东西存在于教师心灵深处,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苏霍姆林斯基用真诚的笔调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显过时。在今天教育的问题是具有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或消失。教师要多读书,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书可以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通过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从中悟出生动真实的道理,通过这些去更好地指导我们去教学。像这样有价值、有意义的书籍今后还要多看、常看、反复看。为了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意义,我们有这个必要去学习书本上的精华。不断地反思自己,总结自身不足等原因。作为老师,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想成为一个好学生”的火花,爱护好这点火花,使他能熊熊燃烧起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篇7

一、历史背景

从1949年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陆续在刊物上发表教育方面的论文, 对于自己在教育方面的心得体会进行探讨。当时的苏联由于改革方面的经验不足, 出现了中学生数量大大超过高等学校容纳人数的现象。这导致了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无法就业, 还导致了一部分在校中学生轻视教育的消极不良后果。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 根据自己的日常教学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自己的教育理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 并付诸实践。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 苏氏的教育理论水平到达一个较高阶段, 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也已经成型。他的理论对于当时的苏联教育状况发挥了积极作用, 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二、教育理论内容

一般认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核心和基础在于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也就是说, 教师和学校在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既要注重学生本身的全面发展, 也要注重学生与外界环境的和谐发展。二者不可偏废一方, 必须共同起作用, 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

1、全面发展教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 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用“五育”来概括。具体说来, 就是体育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智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这五个方面。教师在教育过程中, 应该注重学生这五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使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在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体系中, 体育健康教育可以说是其他几项的基础。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 才能够正常进行其他几项教育内容。同时, 体育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智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又是密切联系着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道德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 它的意义非常重要, 其他“四育”都不能脱离道德教育而独立存在。教育首先应当重视的是思想道德教育, 之后才是知识的传授。因此, 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等途径,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 确立坚定的道德信念、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

所谓智育, 苏氏给出的通俗解释是智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培养。其中, 智力的培养指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推理等能力;而智能的培养指的是发展学生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 使其在进入社会后也能够自我提升。智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的获取, 更看重的是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

劳动教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一个主要方面。苏氏认为只有把劳动教育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 才能够砥砺学生的道德品格;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才能够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审美教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一个健全的、积极向上的人, 在审美方面必然是有一定造诣的。也就是说,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取向。不仅如此, 审美教育与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着密切关系, 它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2、和谐发展教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中, “环境”因素的地位非常重要。和谐发展教育理论关注的是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通过这种环境的互动,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谓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与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学生与教师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表现为人格上的平等性、情感上的真挚性和教学上的实践性。教师应该在教育中充当“指导者”和“朋友”的双重角色, 关爱学生, 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公平对待所有学生, 包括所谓的“后进生”。

(2) 学生与学校

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方面, 学校应该注意在评价上做到不以知识和分数为唯一标准、谨慎对待评分和惩罚。学校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 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谨慎对待单一评分标准和惩罚措施。通过实施多种评价标准, 运用多元评价来保证学生和谐发展,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 学生与家庭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家庭教育是社会的第一所学校。他认为, 只有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才是最为完备的教育。从中可以看出, 家庭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把教师、学校和家庭统一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作用于学生, 才能够切实保证学生和谐发展。

三、小结

综上所述,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我们进行讨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5卷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

[2]顾明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中国教育学刊》, 2006年第1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篇8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 道德教育 教辅工作 启示

一、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道德教育内容问题的论述主要可分为四个方面:培养和形成学生的道德习惯、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这些内容都与公民基本道德素养和最高道德准则密切相关,而习惯、情感、信念和理想之间又是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

(一)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形成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他认为道德习惯建立在基本道德素养之上,是基本道德素养在思想上的深化和在行动上的具体化,是对基本素养的充实、发展、完善和提高。他强调,少年儿童通过道德教育首先必须形成必要的道德习惯。培养和形成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给予学生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的机会等方式来建立学生的自觉性、自尊感和责任感。而他所提出的需要青少年养成初步的道德习惯。

(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苏霍姆林斯基所要培养的道德情感,实际上就是他心目中的高尚道德情操,也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

(三)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道德教育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提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基础。“要使高尚的道德信念在每个人身上通过他的热情、个人追求、所倾心的事业和激情显示出来”,“只有当信念构成一个人的行动和行动的核心时,这种信念在人身上才会鲜明地表现出来。”

(四)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道德理想下过这样一个定义:“道德理想——这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同时又是埋藏在个人心灵深处的东西:这是政治、道德和审美的原则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将“为了每一个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终身的教育使命。而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位对我国教育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们高校辅导员工作同样有着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通过各种科学基础知识进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肯定,智力培养、学习各门科学基础知识,是形成学生观点、信念、科学世界观,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作为高校辅导员,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或者在某一领域有所特长,就一定是一名合格的学生。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如果只是局限在“知道”的层面,仅仅是“认识”了它们的表面现象,而对知识本身的科学性以及对事物本质的核心内容和深刻道理并未真正理解,那么学生所掌握的浅显的知识层面只能令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思想摇摆期”(不坚定,可能受某些思想蛊惑)。

(二)编辑和利用《大学生道德价值文选》,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用最真实的人物、最震撼心灵的故事,来促动学生的灵魂,引导他们的思想,激励他们追求道德最高标准的志向。这些英雄,可以是伟人,是各个行业的模范,是大学生中的优秀个人,总之,是对我们这个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光辉的形象、鲜明的榜样和生动的事迹,对形成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的效果比单纯的知识、学习要好得多,也深刻得多。它是辅导员开展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强有力的手段和工具,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三)通过开展校园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品德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是鼓励他们尽可能地多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为学生、为集体、为社会、为人民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四)辅导员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在学生道德品格培养中起巨大作用

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对学生的了解最深,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作为学生大学生活的直接引导与辅助者,辅导员的思想、观念、情感、信念、理想等精神修养,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等行为修养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在思想上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辅导员应创造和利用更多的机会与学生接触,交流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同时一起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获取精神上的满足。这些对学生道德品格和道德面貌的形成和提高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只有当辅导员具备了道德美和精神丰富性,并将二者结合于一身,才能征服学生的心灵和理智,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2-143.

[2]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00-217.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篇9

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下第348页篇目:自我教育,文章中说:在童年和少年早期,在7---11岁时,就要教会一个人自我管理。而如果需要的话,还要学会“强制自己”的能力。若是错过了这个时期,以后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重新教育的问题。7---11岁正是读小学时期,所以现在很多社会评价就说:小学关键不是分数、学什么知识,重点是培养良好习惯。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们也明白孩子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不是天生的,这两者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我们老师在教育中就担当着这个重任,但我们首先必须学会对两种错误观念进行区分,这两种错误观念分别是:一人为教育应该通灌输、诱导以及奖惩的方法,把孩子引向指定的方向。二认为不用任何明确的道德目标去影响学生,生命不应受到任何抑制和干涉,让学生自由选择。面对这两种错误观念我们必须会区分,怎么实施并发挥我们教育功能,苏老师用师生共餐打比方:把道德养成或学习比作吃饭,首先:饭菜种类越丰富越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我理解为课程科目丰富多彩有利益学生学习发展。其次,尽可能是自助餐,因为每个人身体状况都不一样。我理解为学生都是道德抉择的主体。第三,自助餐并不意味着绝对自由,老师有义务绝对禁止有毒以及有过期食品。我理解为像一些有害学生身体或思想健康的东西,如邪教、网络游戏、吸烟等我们是绝对要求学生禁止的。第四,老师要不断介绍事务的利弊,示范合理饮食表扬能合理饮食的人。我理解为就是我们平时所作的引导和表扬。最后,学生如果

偏食,老师要积极进行干预,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就是我们对学生异常情况的采取的措施。而且书中还说带了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教育,来自外在的强制越来越无法令少年或青年信服,而对于学校来讲,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训诫,而是提供丰富多彩的途径,让少年了解和显现自己的力量与才华。

苏霍姆林斯基名人名言 篇10

2、忠实于崇高的理想,是个人道德发展的顶峰。这种高尚的情感,是从对人的忠诚开始的,也是从爱戴与忠实于为使我们社会里自由的人能得到诞生、幸福、物质与精神财富的那些人开始的。

3、智育对于人之必不可少,不仅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精神生活的充实。……如果智慧只是被训练去从事狭窄的职业劳动,那么生活就会变得贫乏、沉闷、远离共产主义的理想。

4、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5、只有在一个人将个人的命运融入祖国的命运之中的时候,他才会真正地展示出个人的才华,才会真正地珍惜自己的荣誉、自尊心,珍惜家庭、家族、姓名的尊严。

6、只有在人类最有价值的智力财富成为学生的财富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智育,

7、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

8、只有日益深入地钻研教学和教育过程的微妙细节,只有不断地开辟塑造人的灵魂这门艺术的新境界,你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成为教师的教师,才能为别人所信赖和尊重。

9、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10、只有能以敏感的心灵去觉察学生最细微的内心活动的人,才配称为善良的人,才有权力当学生的导师。善良的最主要的、决定性的细微含义之一,就是教育者要有坚强的意志,对精神空虚、虚情假意的任何表现采取决不妥协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师职业幸福 篇11

一、喜欢与人相处、个性乐观是实现教师职业幸福的前提

1.喜欢与人相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任何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改变不了的精神需要,这就是与人们交往。在交往中,他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充实自己的生活。但是,在有些人身上,由于各种原因,这种需要发展得很差,他们“本性”孤僻、不爱交际、沉默寡言、更愿意独处或与少数朋友交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种“天性孤僻之人最好不要选择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2]因为,喜欢独处的人如果当了教师,那么与儿童的相处就成为痛苦的折磨,他每天都会盼着快点下课,盼着儿童快点从他眼前消失,这不仅会危及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教师个人的不幸,同时也是学生的巨大不幸。

2.个性乐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乐观主义、相信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创造力、神经力量和健康永不枯竭的泉源。”[2]教师心中应该对儿童的良好本质拥有无限的信心,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不要让不信任人、怀疑人的种子在自己的心灵中发芽生长。因为,这种对儿童的不信任、不乐观会使教师变成肝火旺盛、容易激动和情绪忧郁的人,工作对他来说将是受罪,严重损害教师的身心健康。

二、理解童年世界是实现教师职业幸福的重要基础

教师职业是和儿童打交道的职业,没有对儿童的了解就没有教育。教师理解儿童世界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关乎着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问题。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一个教师不懂得心理学,不了解儿童世界,那么“就如同一个心脏病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眼科医生不懂得眼睛和脑半球皮层的神经联系的最细微的机制一样。”[3]

“什么是儿童世界?内心生活明朗、生气勃勃、经常在不断地变化、含义丰富,感情和情绪容易表露——这就是作为我们教育对象和工作环境的儿童时代。”[2]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整体来说,儿童世界是美好的,只要教师乐于走进它、善于了解它,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幸福和快乐。用心灵来认识儿童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要记住,在儿童中间没有存心作恶的歹徒,不夸大儿童的毛病和缺點,不极力渲染儿童“不正常”的意图和行为,不要把儿童的淘气看作是邪恶和存心不良,要认识到儿童仅仅是淘气而已。如果和儿童发生无休止的冲突,如果和儿童交往给教师带来的只是伤心、愤怒和神经衰弱,其原因就在于不理解儿童世界。

三、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是实现教师职业幸福的专业支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学习不良、调皮捣蛋、惹是生非常常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筋疲力尽,而儿童的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很大程度上又和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素养有很大相关。因此,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增强自我效能感是实现教师职业幸福的关键。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有大量深刻的论述。

比如,就教师的知识素养,他认为,如果在从事教育工作初期,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与应当教给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比例是十比一的话,那么,就要通过不断的阅读去积累知识,等自己到了十五至二十年工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应当成为二十比一,三十比一,甚至是五十比一。“在教师的知识海洋中,教科书一年比一年成为愈来愈小的一滴”,这种广博而深厚的知识底蕴可以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叙述教材(讲述、讲演)时分配注意力的能力”,[2]可以使教师在讲授自己的专业课程的时候,旁征博引,开阔学生的视野,树立教师的威信,唤起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强烈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一旦教师能够成功激发起每一个儿童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那么,教师在这样的气氛里工作就会是一种很大的享受,教师就能体会到职业的深深的幸福感。

四、师生的相互关爱是实现教师职业幸福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心连心的感觉、儿童善于看到别人的内心,是使教师保持健康的永不枯竭的源泉。”[2]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教师关心、爱护儿童,但却有一些儿童忽视、误解甚至嘲笑来自教师的善意和关爱。对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不能接受教师的爱抚、热忱、“铁石心肠”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情感教育,是幼年时期没有学会用心灵认识人。因此,一个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要培养儿童敏锐的情感素养,教儿童用心灵去认识世界,用心灵去了解身边人的处境,通过一个人的脸色和眼神,儿童能感觉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平心静气还是苦恼万分,并以善意待人。因此,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乡间的小路上,苏霍姆林斯基都注意引导学生时时处处用心观察、体会周围人的心情:是欢乐还是悲伤,是愤怒还是痛苦。儿童的情感修养就是这样培育起来的。

具有敏锐的情感素养的儿童对来自教师的关怀很敏感,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善意和爱心,并且愿意努力学习,力图成为一个好学生,以回报教师;在教师心情沉重时能觉察到教师的情绪,能理解教师,爱惜教师的神经。他们甚至说话也轻声轻气,避免吵闹,力图使教师在课堂上和课间休息时都能尽量得到安宁。

五、从事教育研究是实现教师职业幸福的重要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劳动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考乃是能热爱劳动的源泉之一。”[4]因此,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学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那么对于那些年年重复的事情,他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对自己工作的兴趣,得过且过,因循守旧。”[4]相反,教育研究则可以帮助教师防止许多困难和挫折,避免教育工作中那些令人伤脑筋的、经常发生的意外事件,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自己劳动的看法,使教师不再把教育工作看作是同一些事情的单调乏味的重复,看作每天在各个年级里千篇一律地讲课和复习,而是看作永远常新的、独一无二的创造活动。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探索和发现,“犹如星星之火,能够驱散教师心中对工作的冷漠态度和惰性,点燃起创造精神的火花。”[4]

六、给教师的启示

1.终身阅读,在阅读中感受幸福

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为了教育教学,更是为了终身的幸福。其中,专业书籍的阅读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阅读,能为教师思考、解决教育问题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也能让教师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阅读经典可以使人趋真向善,宁静致远,可以使人宠辱不惊,气质高雅,可以舒缓工作压力,治疗心理疾病,体验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2.提高专业能力,在专业成长中体验幸福

教师职业幸福的實现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的支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专业素养越高,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自我效能感就越强,主观上的幸福指数就越高。没有足以令学生惊讶、钦佩的宽广深厚的知识结构和高超的教育能力的人就不会获得教育教学的成功,更难以体验到教育职业的幸福。只有教师重视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才能在工作中感受到成功、体现出价值,才能找到职业的幸福感。从这种意义上看,学习和成长是人基本的终身的生存方式,也是获得幸福、享受幸福的基本途径。

3.从事教育研究,在研究中品味幸福

从事教育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而且也能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效地缓解职业倦怠的产生。因为,教师的烦恼和压力来自于教师面对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无能为力的状态下产生的,而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更高效地解决教育问题,增添教师的工作胜任感和成就感;可以促使教师不再把教育工作看作是同一些事情的单调乏味的重复,促使教师在表面重复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探索、创造的欢乐。

4.关爱学生,从温馨的师生关系中收获幸福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于教师的感恩、回报是教师职业幸福取之不尽的源泉。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消极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教育的很多乐趣就在于教师和儿童之间纯洁的交往、相互关怀的温馨的师生关系。但要形成这种温馨的、和睦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关爱、信任和尊重是前提。相反,如果教师不信任学生,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甚至恶意对待学生,那么幸福就会离教师越来越远。

参考文献

[1] 张道理等.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与重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2] 蔡汀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杜殿坤:苏霍姆林斯基论认识的欢乐.外国教育资料,1993(1).

[4] 蔡汀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四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对话苏霍姆林斯基(四) 篇12

孩子的画、画画的过程, 这是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不单纯是在把周围世界中的某种东西搬到纸上, 而是生活在这个世界里, 进入了这个世界, 并作为美的创造者欣赏着这种美。……儿童的创作——这是他们精神生活中十分独特的一个范畴, 是鲜明揭示每个孩子个人独特性的一种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这种独特性不可能用大家都必须遵循的某种统一法则去概括。

不能让孩子幻想的这种绝妙语言来迁就我们成人的语言。要让孩子们彼此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话。我对低年级老师说, 教给孩子们比例、透视、相称规律——这都很好, 但同时也要为孩子的幻想提供广阔天地, 切不可破坏孩子观察世界的那种童话语言。

每个孩子都想讲讲他画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讲述中, 那些鲜明的形象和比喻放射着宝石般的异彩。绘画发展了孩子们的语言。 (《育人三部曲》, 第56页至57页)

朱永新解读:

儿童是天生的画家。我们经常无法解释, 许多孩子没有经过任何训练, 就可以涂鸦出精彩绝伦的作品。无论是色彩、构图, 总是那么新颖独特。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原来小孩子看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眼光, 有他们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语言, 不论你怎样努力, 也是无法仿效的。他举了一个自己与孩子们一起画巨人铁匠的例子。他画的铁匠“戴着普通的帽子和围裙, 留着长胡须, 穿着大皮靴”。而孩子画的“那力大无穷的铁匠的蓬松头发周围却闪耀着火星四射的光彩, 胡须也非同寻常, 而似火舌狂卷的火焰一般。巨大的铁锤几乎比人头还大上一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对孩子来讲, 这不是脱离真实, 而是鲜明的真实——是想象力和灵巧性的真实, 是强大的人与火焰力量的童话统一性的真实。

绘画, 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是孩子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我们不能够过早地把成人的绘画语言教给孩子, 应该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如果有可能, 我们更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 随时让孩子们带着图画本和铅笔, 把周围世界中他所喜爱的那一角随意画在里面, 这个画册, 就是孩子们“集体的生活和精神发展的一幅画卷”。

亲爱的父母们, 让你的孩子拿起笔来, 绘出他看到的世界, 他想象的世界!

之二:童年是培养善良的学校

经验证明, 善良之情应当在童年扎下根来, 而人性、仁慈、抚爱、同情心则在劳动中, 在爱护和关怀周围世界的美中产生。善良情感、情感修养——这是人性的核心。如果在童年培养不出善良情感, 那就永远也培养不起来了, 因为在心灵中确定真正人性的东西, 是和认识最初的最重要的真理和体验与感受本民族语言的细微色彩同时进行的。人在童年时期应当经历一个培养情感的学校——培养善良的学校。 (《育人三部曲》, 第63页至64页)

朱永新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儿童期应该是对生命充满热爱、有着丰富情感体验的时期。因此, 孩子们对待生物和周围世界的冷漠态度经常使他非常不安, 而孩子的那种乍看起来令人不解的残忍行为更使他心痛。他曾经对男孩子做过一次“你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调查, 结果有许多答案:想成为力气大的、大胆的、勇敢的、聪明的、机灵的、无所畏惧的人……但谁也没说成为善良的人。这使他非常失望。

其实, 善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 是人性的核心。没有善良, 没有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的那种出自内心的温暖, 就不可能有心灵的美。“善的根源在于建造、创作、确立生命和美。善与美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亲爱的父母们, 把孩子培养成为善良的人, 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从对冬天的一棵小树的怜悯, 对受伤的一只小鸟的爱抚开始, 为每一个生命歌唱。

之三:聆听大自然的音乐

音乐、旋律、乐音之美是人的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手段, 是心灵高尚和精神纯洁的源泉。音乐能使人看到大自然的美、道德关系的美、劳动的美。人借助音乐不仅可以认识周围世界的美, 而且也可以认识自身的崇高、壮丽和美好。音乐是自我教育的有力手段。……我认为教育儿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 要使音乐作品的感知同那种能够使人借以理解和感受到音乐美的背景的感知交替进行, 也就是同感知田野和草原的寂静、树林的飒飒声响、晴空云雀的鸣唱、成熟麦穗的窃窃私语、蜜蜂和熊蜂的嗡嗡, 等等, 交替进行。这一切也就是大自然的音乐, 就是人在创作音乐旋律时从中摄取灵感的那个源泉。 (《育人三部曲》, 第66页)

朱永新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音乐教育的意义, 他认为音乐不仅是艺术教育, 对于德性养成和智力发展, 对于审美情趣和自我教育, 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好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 而首先是培养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听音乐作品和听大自然的音乐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儿童时期是感受音乐和语言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灵对本族语言、对大自然的美和对音乐旋律, 其敏感程度是相同的”, 而这个时期如果错过了音乐, 会很难在成年岁月中进行弥补。

所以, 苏霍姆林斯基经常为他的孩子们选择那些来自大自然的音乐:小鸟啾啾, 树叶飒飒, 雷声隆隆, 流水潺潺等。他认为, 这样能够培养孩子们欣赏美的能力, 能够增强他们天性中诗情和想象的成分, 让孩子们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之四:智力发展需要音乐的唤醒

音乐——这是强大的思想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使儿童得到长足的智力发展。音乐的最初本源不仅仅是周围世界, 还有人本身, 他的精神世界、思想和言语。音乐形象按新的方式向人们揭示现实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孩子像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音乐从另一种角度展现在他面前的那些事物和现象上, 于是他的思想便描绘出一幅鲜明的图画:这幅图画又要求用语言来描述。孩子从世间为新的想象和思考摄取素材, 并用语言进行创作。

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作, 孩子就是按照这样一条途径发展他的精神力量的。音乐旋律能唤起孩子一些鲜明的表象。它是培养理智创造力的无与伦比的手段。孩子们一面听着格里格的乐曲, 一面在自己的想象中描绘神奇的山洞、茂密的森林以及善良和凶恶的人物。最不爱说话的也想说话了;孩子们把手伸向了笔和画本, 要把童话形象留在纸上。音乐甚至把最消极的孩子的思维能力也激发起来了。似乎音乐给思维物质的细胞注入了一种能产生奇效的力量。我认为音乐影响下的这种智力高涨, 就是思维的情感源泉。 (《育人三部曲》, 第69页至70页)

朱永新解读:

音乐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远远没有被认识和发现。

许多父母和老师都把音乐作为一项简单的技艺, 作为升学的敲门砖, 作为装潢门面的饰品, 而没有真正作为智力与情感发展的重要路径。

其实,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音乐是人认识世界与自我的重要本源。“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作”的逻辑发展, 可能是儿童精神力量形成的基本途径。经过音乐旋律, 唤起想象力和思维力, 能够让不爱言语的孩子说话, 让不爱动笔的孩子开始写作。不仅如此, 音乐还能够“使童话形象具有了有力的脉搏和活跃的思想”, 把孩子带到善的世界。

在教育中, 真善美是统一的, 智力发展、情感发展、意志发展是一体的, 音乐的力量也是整合的。

亲爱的父母们, 尽早帮助你的孩子走进音乐的王国吧!

之五:别让孩子的精神之花枯萎

我们的教育学经常忘记, 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大半时间内他首先还是个孩子。教师在往孩子头脑里填塞现成说法、结论和论断时, 常常甚至不给儿童机会去接近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 捆住了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机器……不对, 这是不应该的。不能用一堵高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不能让学生失掉欢快的精神生活。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 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 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 (《育人三部曲》, 第71页)

朱永新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 学习不可能是轻松的游戏, 也不可能纯粹是娱乐或经常不断的娱乐。“学习首先是劳动。但是在组织这种劳动时, 要照顾儿童在他智力、道德、情感和审美能力发展各个阶段中的精神世界的特点。”儿童的学习与成年人的学习有一个最大的不同, 就在于成年人可以为意义而努力, 而对于儿童来说, 如果没有伴随情感的愉悦和快乐的体验, 学习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的。“如果这个源泉涸竭了, 任你用什么办法也不可能让孩子坐下来念书。”

读“苏霍姆林斯基”有感 篇13

——读“苏”有感

应该说,孩子们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如果孩子不会利用时间,不会自由合理地支配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他的生活一定是疲惫的,麻木的,没有任何惊喜的日子。这种学习生活是一种煎熬。相反,如果学会支配自己的自由时间,他的学习生活是浪漫的,充满色彩的,充满惊喜的,充满挑战和期待的日子。

书中给出的建议,一定让孩子喜欢看书,有喜欢的一门学科。

1、阅读,培养孩子们从小喜欢阅读。

(1)班级建立图书角,广开书源,拓展阅读环境。好书的推荐与分享会引起更多人的阅读积极性,建议全体师生将看完的、闲置的好书捐赠给各班图书角,不仅可提高闲置书籍利用的价值,丰富阅读资源,也让学生有书可读。安排每天中午的自习时间对学生开放图书角,充分利用每分每秒的时间,保证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

(2)我在班级发动学生之间“好书换换看”行动,提倡同学与同学之间进行好书共享。换一本书,交一个朋友,不仅读到了好书,还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不过要提醒学生,借阅别人的书,一定要好好爱护。活动开展得很好,同学们反响不错。

(3)读书活动中,我班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相应的活动。如:利用早自习,让学生读美文、颂经典。内容主要以古诗诵读为主,此外,如《夏洛的网》、《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及其他自己喜好的课外书籍都纳入到我们的读书计划中来。开展一次“读书伴我行”主题中队活动,进行一次“读书之星”评比活动。平时阅读要求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读书卡展示,鼓励学生与众人分享读书之乐。通过阅读、积累与展示等活动,不但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而且还为学生创造展示风采的特殊环境,把我校的读书活动推上新的台阶。

2、让孩子培养自己喜欢的学科。

我让孩子们培养自己的一个绝活,要么唱歌,要么跳舞、画画、朗读、书法、计算、写诗、踢球、乒乓球,踢毽子,羽毛球,呼啦圈、绕口令、走秀、手工等等。培养多种爱好!中午上课前进行展示!课前三分钟让好多同学把学到的知识讲个大家听,得到了口才的锻炼,同时让大家也打开了眼界。

我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总是布置好任务之后,早早完成的孩子下课前的时间就是自己的了,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不弄出声响。有的孩子选择的看书,有的孩子选择的是画画,还有的是折纸,甚至可以提前完成家庭作业。所以很多孩子都选择了早早完成作业,成为自由人,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模式就是今天提出的素质教育。但是我们的素质教育被分数所压制。为了提高分数,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孩子老师们不辞劳苦,分秒必争,累得头昏眼花的。孩子哪来的兴趣!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成绩,再去上学习班,还是学习课本上的那点东西,什么人不都得学傻了!什么人这样培养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很危险的!

《苏霍姆林斯基》读书心得 篇14

我们都说,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就是去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也就是真正的知晓他们的内心在想些什么。这项工作难就难在这是一个探索人内心世界的工作。人的心,复杂而广阔,加上外部事物的繁琐,教师很难去了解一个孩子。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便成了知识的灌输者和空洞知识的传播者,以至于我们与孩子的内心世界越走越远,最后,我们都为彼此设立了两座毫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孤岛,孤岛上住着气愤学生不懂事的教师和无奈老师不理解自己而自暴自弃的学生。为此,苏霍姆林斯基亲切却又不失严厉的告诉每一个教师:请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因为,只有心灵方能直达心灵,知识的传授也不能脱离心灵的轨道。

现在细细想来,最为一名教师的我真的很少去走进孩子的心灵,真的很少去了解孩子到底真正需要什么。很少去思考他们到底喜欢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很少去探索一个孩子复杂却又简单的内心世界。可能真的在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我们忘记了一个小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的。作为教育的传播者,或许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以心灵的纯真去塑造另一批纯真的心灵,以自己心灵的包容与爱去影响另一批心灵。当两个心灵碰撞,那种震天撼地的力量即使没有声音没有形态,但却比世间任何一种东西都有力量,都有价值。

对话苏霍姆林斯基(十九) 篇15

少年, 一说到这个词, 就会给母亲和教师们带来多少惶恐!有多少本书都在讲述少年那神秘的内心世界, 又有多少篇研究关于少年问题的论文陈列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最令人操心和不安的问题, 是一个人在少年时期的精神生活。多年来, 通过观察学生集体的生活和工作, 我得出结论:在少年这个年龄阶段, 人的精神生活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他的认知能力、脑力劳动、行为、与同学的相互关系、情感和审美以及道德的发展等许多方面的实际表现, 都使教师感到不可思议和迷惑不解。有经验的教师也经常抱怨———少年工作难做。他们身上常常出现某种神秘莫测、难以理解的现象。 (《育人三部曲》, 第315页)

朱永新解读:

在《育人三部曲》中,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和《给儿子的信》是分别论述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教育问题的。从今天开始, 我和大家一起阅读《公民的诞生》, 走进少年的精神世界。

从儿童到少年, 从小学到中学, 孩子不是简单地长了几岁, 不是简单地增加了一些知识, 而是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 就是“似乎有人给孩子注入了新的灵魂”。他曾经长期观察小学生和中学生究竟有什么不同, 儿童眼中的世界与少年眼中的世界到底有什么区别, 结果他发现, 少年不仅看到了儿童还看不到的东西, 也能够看到成年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少年对世界的观察,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唯一的、独一无二的、特殊的状态, 我们成年人往往对此根本不理睬并泰然处之”。苏霍姆林斯基甚至还研究了460个刑事案件的调查材料。他发现, 12岁至15岁是违法犯罪的高发期, 这也是西方心理学家经常讲的“危险期”。

亲爱的父母们,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这个时期, 或者即将进入这个时期, 请你一定要关注他的精神世界, 了解他的变化、他的想法, 分享他的喜怒哀乐。

之二:关注少年的情绪变化

三、四年级的男孩是再好不过了:安静、稳重、注意力集中、和气、富有同情心、能够接受这一年龄段的人所应有的高尚而崇高的情感;可到了五年级, 特别是六、七年级就不是他了:任性、缺乏自制力、常常变得粗鲁、没礼貌、过分的自爱, 无论是对教师的要求, 还是对同学的弱点都显得十分急躁, 对周围的世界, 特别是在评价成年人的行为时总是直率和偏激。 (《育人三部曲》, 第316页)

朱永新解读:

少年时期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一个重要的原因, 是“自我”的出现。小学生更多是依附于父母或者老师的。在他们的心目中, 老师的话就是圣旨, 就是绝对真理。进入少年期, 他们开始出现“心理断乳”, 力图摆脱父母和老师, 从而出现许多让父母和老师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候你会看到这样的情形:在儿童时期令他激动的感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像不再能占据他的心灵。一个亲人或是陌生人的痛苦, 如果从前曾在儿童的心里引起过强烈的感受的话, 那么一个少年可能根本就发现不了别人的痛苦。”

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 如果还是用对待小学生的方法, 用简单的奖励或者惩罚手段, 很可能无济于事。亲爱的父母们, 必须和这个时期的孩子交朋友, 帮助他建立起自我反思的习惯, 帮助他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 孩子的成长才会朝着阳光的方向。

之三:让少年的情感更细腻

为了使男孩和女孩了解基本的情感修养, 我让他们多接触人。我们在田间、牧场与许多人接触。我教男孩和女孩仔细听长者说话, 从长者的眼睛中发现他的思想和感情;我教孩子们对一切能令人们激动、忧虑和不安的现象都表示出关切。孩子们为认识人们的心灵付出了努力, 从而使他们的感情变得高尚了, 这使我甚感欣慰。少年们越是能体察人们内心的痛苦、悲哀和沉重, 他们的心灵就越发变得细腻、敏感和高尚。 (《育人三部曲》, 第350页)

朱永新解读:

细腻的情感会让少年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苏霍姆林斯基发现, “少年期和青年早期最可怕的敌人之一是情感和审美生活的庸俗不堪, 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贫乏”。所以, 他特别重视少年期的学生学会关心别人, 体察别人的内心世界, 体验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相互关系。他特别强调, 这种体验, 不是泛泛的、空洞的, 而应该是具体的、有明确目标的。应该使每一个少年都能“亲自遇到一个要求帮助、需要同情的人”, 因为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纯粹个人的内心活动是任何集体性的措施都代替不了的。

亲爱的父母们, 不妨帮助你的孩子寻找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让你的孩子能够分担别人的痛苦, 努力帮助别人解脱不幸。更重要的是, 应该学会感恩他帮助的那个人, 学会不事张扬, 学会多做少说, 真正拥有一颗细腻、敏感和高尚的心灵。

之四:保护少年精神世界的隐秘

保护少年精神世界的隐秘并使它不受侵犯, 是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如果有谁去干涉少年所想、所感受的一切, 干涉少年不愿让别人看到的一切, 那就会影响少年情感的敏感性, 使他性情暴躁, 并变得“冷漠无情”, 而“冷漠无情”最终会导致情感上的麻木不仁。 (《育人三部曲》, 第345页至346页)

朱永新解读:

儿童与少年的一个最大区别, 就是少年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精神世界隐秘的形成。这个时候的少年, 开始希望拥有自己的世界, 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书桌、自己的抽屉, 并且为它们加一把锁。其实少年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秘密, 他只是希望拥有一个属于他的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也非常重视。他认为, 不尊重少年的秘密, 是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公开少年内心深处最敏感的东西, 用冷漠无情的双手去干涉他想自己做主的事, 试图用各种激烈的、强加于人的做法去“触及”少年的“痛处”, 使之“颤抖”“震惊”不已, 这都是教育上无知的基本表现。如果您要想让少年向您请教, 向您倾吐衷肠, 那您就不要去触犯他内心深处的东西, 因为触犯了这些东西会使他感到痛苦。

亲爱的父母们, 给孩子空间, 尊重他的秘密吧!如果孩子觉得你是他的朋友, 他会主动敞开自己的世界。

之五:发展少年高尚的感情

感情的生理基础、高尚的感情与卑鄙的感情、情绪以及感情冲动, 所有这些概念, 六年级学生已经能够理解了。我把发展高尚感情与预防卑鄙的感情视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在给这种或者那种感情进行性质分析时, 我力求向他们说明感情范畴与道德范畴的一致性, 使他们相信, 只有高尚的思想和高尚的行为才能产生高尚的感情。于是, 孩子们就学着发展自己的高尚感情了。 (《育人三部曲》, 第424页)

朱永新解读:

如果说儿童时期更多是情绪的自然反应, 那么少年时期, 高尚的感情开始萌芽生发了。这个时期的心理学教育, 应该让孩子们知道情绪、情感与情操的关系, 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学会升华自己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感情的范畴与道德的范畴是高度一致的, 所以, 应该让少年相信, 只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 才能够产生高尚的情感。

上一篇:串标甄别系统打击违法串标的尝试下一篇:工作犯错个人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