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铁的化合物(通用9篇)
高中化学铁的化合物 篇1
铁和铁的化合物
1、使学生掌握铁的性质。(学会)
2、通过学习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会学),同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德育渗透)
3、培养学生由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综合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学)
4、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能力(会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乐学)
5、通过介绍我国悠久的炼铁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渗透)教学重、难点:
Fe的还原性、Fe与稀HNO3、水蒸气的反应。实验设计:
1、增加“铁丝与稀硝酸反应”的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2、增加“铁丝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教学用具:
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等仪器;铁丝、铁粉、稀硝酸、蒸馏水等药品;多媒体教学设备、Flash4.0电脑软件支持。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 :
一、设疑激趣。
【引言】人类使用铁已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目前已发现的金属虽然已有90种,但其中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多的仍然是铁。小到铁钉,大到桥梁、铁道、舰船、车辆和各种机械等,都需要大量的钢铁来制造。就连动植物体内也含有铁,人体内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钢铁的生产和使用是人类进步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那么,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首先使用铁呢?
【电脑展示】我国的劳动人民在春秋时期就会冶铁,比欧洲早近2000年,并且我国铁矿石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从1996年开始我国年钢产量连续超1亿吨,居世界首位。我们为我国悠久的炼铁史和发达的钢铁工业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铁和铁的化合物。
二、实验探究。【板书】第三章
铁
第一节
铁和铁的化合物
(一)一、铁的物理性质: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实物、联系生活实际(如铁锅导热),回忆总结出铁的物理性质。(指明讨论一种物质物理性质的方法)
【引入】铁的原子结构有哪些特点?
【电脑展示、讲解】对照元素周期表,指出铁位于第四 周期第Ⅷ 族,这一区域还有哪些元素呢?这里还有代表财富的“金”和“银” ;最硬的金属“铬” ;最难熔的金属“钨” ;“太空金属”“钛” ;象水一样的“汞” ;以及电器工业的主角“铜”。它们的单质、合金及重要化合物在祖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可见在元素周期表的中间区域,是含“金”纳“银”、藏“铜”卧“铁”之“宝地”。(引出过渡元素的概念)
象上述的金、银、铜、铁等从ⅢB到ⅡB共10个纵行(包括镧系和锕系)共68种元素,叫做过渡元素。(注:新元素周期表已列出了112号元素)。【板书】
二、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引导分析】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上看,Fe的次外层电子未达到饱和,和主族元素不同,不仅最外层上2个电子是价电子,而且次外层也有价电子,当铁与弱氧化剂反应时,只能失去最外层上2个电子形成Fe2+,当跟强氧化剂反应时,还能进一步失去次外层上的一个电子而形成Fe3+。
【板书】Fe-2e-=Fe2+
; Fe-3e-=Fe3+
【讲解】所以,铁在其化合物中通常呈+2价或+3价,在实际反应中是否遵循这一规律呢? 【板书】
三、铁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金属活动顺序表里,它列在氢的前面。【电脑展示】Fe+S ===(△)FeS ;2Fe+3Cl2 ===(△)2FeCl3
3Fe + 2O2 ====(点燃)Fe3O4
【阅读】在高温下,铁还能与碳、硅、磷等化合,例如铁跟碳化合而生成一种灰色的十分脆硬而有难熔的碳化铁。【板书】
2、与化合物的反应: Fe+CuSO4=FeSO4 +Cu ; Fe+2HCl=FeCl2 +H2↑ ;Fe+H2SO4=FeSO4 +H2↑
【启发】铁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均生成+2价铁,那么,铁和稀硝酸的反应呢?
【探索实验】把稀HNO3溶液吸入装有细铁丝的长胶头滴管里,并迅速放入试管内并塞紧,观察每一过程的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观察后分析】
(1)液面为什么会下降?
(2)为什么到液面全部下降后有红棕色气体产生?(3)为什么溶液变成棕黄色?(4)为什么一定要把塞子塞紧?
(5)我们知道,稀HNO3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而铁具有还原性,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1)与稀HNO3的反应: 稀HNO3过量时:
Fe +4HNO3(稀)=Fe(NO3)3 +NO↑+2H2O 【设疑】铁与稀硝酸反应在任何情况下都生成的是Fe3+吗?铁粉过量会出现什么情况?
【分析】Fe3+具有氧化性,Fe具有还原性,还有中间价态Fe2+,所以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板书】铁粉过量时,2 Fe(NO3)3 +Fe =3 Fe(NO3)2
总结:3Fe +8HNO3(稀)=3Fe(NO3)3 +2NO↑+4H2O 【设疑】在常温下,铁与稀硝酸能发生反应,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也能和铁反应吗? 【讲解】常温下,铁遇冷的浓硝酸和浓硫酸发生钝化,但在加热的情况下仍能发生反应。
【小结】由实验可知,铁遇强氧化剂可失去电子被氧化成+3价的铁,说明铁有还原性。因反应生成NO、NO2污染物,所以应设计该实验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
三、实验创新。【板书】(2)与水蒸气的反应:
【演示实验】增加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收集气体,做爆鸣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有H2生成。
【板书】3Fe+4H2O(气)=(高温)Fe3O4+4H2
【课外思考】该反应的实验装置能否作更一步的改进?
【讲解】在常温下,铁和水不反应。但在水和空气里的氧气、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铁很容易生锈而被腐蚀。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四、练习反馈。【投影练习】
1、铁片投入下列溶液后,金属片质量减少,但无气体放出的是: A、冷、浓HNO3
B、Cu(NO3)2 溶液
C、稀HNO3
D、Fe(NO3)3溶液
2、下列各物质中,不能由组成它的两种元素的单质直接化合而得到的是: A、FeS
B、Fe3O4
C、FeCl3
D、FeCl2
3、根据下列反应:(1)Fe+CuCl2 =Cu + FeCl2 ;
(2)2FeCl3 + Cu =2FeCl2 + CuCl2 判断Cu2+、Fe2+、Fe3+、氧化性的顺序是: A、Fe3+> Fe2+ > Cu2+
B、Fe2+> Cu2+> Fe3+
C、Cu2+> Fe2+ > Fe3+
D、Fe3+> Cu2+> Fe2+
五、讨论深化。
【讨论、小结】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铁具有较强还原性,过渡元素常有变价。弱氧化剂〔I2、H+、Cu2+等〕 强氧化剂〔Cl2、Br2、HNO3等〕 Fe
Fe(Ⅱ)Fe(Ⅲ)O2、H2O
【板书】小结:〔1〕铁具有较强还原性。
〔2〕过渡元素次外层上有价电子,常有变价。【作业 】:P47、1、4
高中化学铁的化合物 篇2
一、对比分析初高中课程标准, 选择课堂衔接教学的基点
对比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初中课标》) 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高中课标》) , 初、高中化学课程都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课标》在“认知目标”要求上增加了更高层次的“应用”, 在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进一步提高且更具体化, 对过程的体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高中课标》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见表1) 。
因此, 我们在具体课前设计时候, 要充分认识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 在教与学内容选择、学习方法、能力培养等方面必然需要有效衔接。具体结合“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教与学, 我们确立衔接基点如表2所示。
从《课程标准》可以看出, “铁的重要化合物”初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常识性介绍, 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每类物质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 知识之间的联系较少。而高中则以物质结构、物质的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的理论为主干, 在教学中从学生初中所学到的知识“点”开始, 注重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使学生由知识点而发展形成一个知识层“面”, 进一步注重于知识面的应用及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知识“网”, 并用有限的理论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
二、分析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在最近发展区确立课堂衔接教学起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教与学, 首先要把握住具体的学习目标, 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体验、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要对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等“心中有数”, 明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 选好课堂教学衔接的起点, 这是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的核心环节。
从《课程标准》可以看出, 初中化学中只是对铁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常识性介绍, 如知道铁的物理特性、了解铁与氧气的反应、Fe (OH) 3的主要性质和用途、铁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等, 高中化学要求从知识分类、理论等角度解释运用拓展知识学习。
“铁的重要化合物”一节高中教学中, 可以从以下五点进行知识“搭建脚手架”式衔接:
一是由初中学习的铁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常见铁矿物回顾, 让学生畅谈生活中有关铁的性质所见、所闻, 引出“铁的重要化合物”;
二是由初中学习的铁与盐酸、盐溶液的置换反应、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等, 结合铁的金属活动性, 过渡到高中分析化学反应的视角: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
三是由初中学习的Fe2O3, Fe3O4与酸反应, 引导学生归纳物质共性:碱性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并进一步推断新物质FeO性质;
四是由初中学习的Fe (OH) 3的主要性质, 让学生回顾初中铁盐与碱反应生成的Fe (OH) 3知识, 推断氢氧化亚铁Fe (OH) 2制备以及检验。
五是由初中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物质性质的学习, 回想其重要应用, 递进到高中能列举并解释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三、渗透学科思想和方法, 强化课堂衔接教学的学法指导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中, “知识与技能”是基础和载体, “过程与方法”是核心和关键, 是学习方式的体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前两个目标的自然结果。实际教学中, 哪些教学素材可进行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科思想和方法的要求有什么不同, 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深化?这些问题在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指出, 人教版教材也没有作为教学内容显性呈现。
1.自然科学研究中需要的一般基本逻辑方法在化学学科中运用
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自然科学研究中需要的一般基本逻辑方法, 体现在化学学科教学中表现为信息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 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加强运用。
例如, 分类是研究物质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本节课堂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回顾初中涉及常见铁的重要化合物, 写出化学式, 再并按物质的组成, 进行归类。其次, 学习新物质FeO性质、Fe (OH) 2性质, 分别将其归类到碱性氧化物、碱的性质。这样, 以“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为学生学习主线之一, 进行分类研究, 即突出物质分类和物质通性。
2.化学学科特有的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在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的渗透
实证研究的思想、守恒的思想、平衡的思想、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实验研究的方法等, 这些是化学学科特有的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 课堂教学中要有机地与学习常规结合起来, 渗透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1) 检验物质性质的方法。
Fe3+检验是本节课重点之一。初三化学在“氮肥、磷肥、钾肥的初步鉴别”中, 学生学习了初步检验物质的方法, 即:①观察外观;②观察水溶性;③根据物质的组成推断其性质, 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课堂教学中, 检验Fe3+, 结合初中知识可以有:①观察外观, 溶液显棕黄色;②观察外观, 加入氢氧化钠时产生红褐色沉淀;高中进一步完善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 增加方法为:加硫氰酸钾溶液显血红色。在其后学习的“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的探究中, 还可补充:根据组成元素的化合价, 判断其氧化还原性, 推测其性质, 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 实验探究的方法。
化学课堂在研究方式上具有实验性, 研究过程上具有探索性, 思维品质上具有辨证性和创新性等特点。鉴于此, “铁的重要化合物”一节高中教学中, 要及时对实验基本操作、实验习惯进行课堂点拨和矫正, 而且, 结合学科发展要求, 本节课可以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衔接教学。
一是定量、半定量实验思想渗透。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 高中要定性和定量的结合。本节课检验Fe2+时, 观察溶液外观和产生红褐色沉淀, 均需要在Fe2+浓度较大时候才有明显现象, 当我们取少量FeCl3溶液, 加水稀释至几乎无色, 滴加NaOH溶液, 从观察外观明显是达不到实验目的 (即不产生沉淀) , 说明这两种检验方法存在局限性, 自然而然在高中引入一种更灵敏的检验Fe3+的方法, 同时也体现出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思想。
二是实验探究中条件控制的方法。Fe (OH) 2制备反应原理学生并不陌生, 即“盐+碱→新碱+新盐” (常用FeCl2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 。教材中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实验, 违反常规的操作 (即滴管插入液面下) , 引起学生的疑惑, 也恰恰正是探究的绝佳素材。从实践来看, 观察到实验现象并不是很理想, 白色沉淀中往往夹杂着灰绿色, 几乎分辨不出。虽然学生可以从氧化还原角度, 推理出氢氧化亚铁很不稳定, 很快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 但实际难以使学生信服。如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 创造“无Fe3+、无O2”的环境, 制备比较纯净氢氧化亚铁?
初中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 既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学生已经掌握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在此让学生亲自参与“调用旧知——设计方案——尝试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组织学生设计出种种实验改进方案, 如创“无O2”的环境有:
①配制FeSO4溶液所用的蒸馏水及NaOH溶液均临时煮沸再冷却使用;
②在盛FeSO4溶液的试管中加盖一层油脂或苯等等密度比水小的有机物, 以防溶液与空气直接接触;
③使用NaOH固体, 减少中间过程, 减少空气被带入的机会, 并去掉胶头滴管, 避免了因滴管操作而挤入空气;
④用浓硫酸配制5 mol·L-1的H2SO4溶液, 利用浓硫酸的稀释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 除去其中的氧气;
⑤用Fe粉及稀盐酸制FeSO4, 利用H2排除了空气;
⑥用光亮的铁丝扎一小块金属钠, 迅速插入盛有硫酸亚铁溶液试管中下部。
⑦值得一提的是, 在高二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 学生提出利用电解原理, 产生的Fe”2+和碱溶液也不与空气接触, 制备氢氧化亚铁 (见图1) 。
实验探究中, 提倡学生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 讨论分析方案的可行性, 筛选方案, 尝试实验, 对比实验所得现象和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对比实验结果误差大小, 从而推敲各自方案的优缺点, 提出改进思路。学生通过“方案设计—尝试实验—对比讨论”, 实现学生对学习过程主动积极参与, 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有效地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对初高中课堂衔接教学思考
研究初高中课堂衔接教学, 不仅是有效教学的需要,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内驱的结果, 在初高中课堂衔接教学中, 还应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1. 衔接教学设计时, 运用整体教学论去处理具体教学内容
教师要通览初中、高中教材, 熟悉初高中课程标准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 以整个中学学科知识为依托, 建立自我的整体知识体系。课堂教学中, 将每个具体的知识点与整体知识体系进行直接联系, 确定每个知识点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 分析其在教材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及各自的功能, 在教学实施中恰到好处的将新知识与过去所学知识以及后期出现的知识进行复习性、导向性和预见性的教学处理。
2. 衔接教学实施时, 注重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和学习心理培育
高中化学铁的化合物 篇3
氯化铁的熔点为306℃,而氯化亚铁的熔点为672℃,这是因为9~17电子结构的离子,有效核电荷数大极化力较强,Fe3+相对于Fe2+,电荷数多,半径小,Fe3+使Cl-发生变形的程度大,从而引起电子云重叠,由离子键趋向于共价键。晶型也由离子型变为共价型,因此氯化铁为分子晶体,其熔、沸点较低。
【问题2】为什么高炉炼铁增加炉高并不能提高一氧化碳的利用率?
CO还原氧化铁是可逆反应,且是开放体系,反应一旦发生并达到平衡后各组分的分压保持不变。增加炉高不能改变平衡的转化率,因此不会提高一氧化碳的利用率。
【问题3】铁和氧气及水蒸气反应为什么主要产物是四氧化三铁?
从热力学数据手册查到铁的氧化物的标准生成自由能见表1。
当氧气量或氧化剂的量足够的时候从热力学角度,四氧化三铁是热力学最可能的产物,所以铁丝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与高温水蒸气反应、甚至是与熔融的氢氧化钠反应产物主要是热力学更稳定的四氧化三铁。
【问题4】铁锈的主要成分为什么是Fe2O3·xH2O?
铁锈的生成主要是因为发生了吸氧腐蚀,Fe先变成Fe2+然后氧化成Fe3+,随后变成Fe(OH)3并部分脱水,在此过程中,如果保持空气流通,生成的氢氧化亚铁很难存在,也就不易与氢氧化铁结合生成四氧化三铁。
【问题5】为什么会存在磁铁矿和菱铁矿?
当在氧气很充足的情况下,铁在高温时会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当铁被腐蚀后空气的流通性较差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时则会产生FeCO3。
【问题6】铁碳合金容易发生析氢腐蚀还是吸氧腐蚀?
【问题7】锌比铁活泼为什么铁比锌与硫酸反应放出氢气速率快?
锌排在铁的前面,氢锌原电池的电动势E1=0.76 V,氢铁原电池的电动势E2=0.44 V,故锌与稀硫酸溶液反应的趋势较大,但在相同情况下,氢在锌上析出的超电势(0.70 V)比在铁上析出的超电势(0.15 V)大,所以氢在铁上析出的速率反而快。
【问题8】铁离子及其化合物在水中的颜色?
铁作为过渡元素其化合物主要的颜色来源于d-d电子跃迁,但Fe(Ⅲ)离子的基组态电子结构为3d5,其电子跃迁都是自旋禁阻的,产生跃迁的几率很小,导致水合铁离子[Fe(H2O)6]3+呈淡紫色。但当遇到Cl-、OH-等易极化的阴离子时,离子的极化又导致对光有很强吸收的电荷跃迁。因为Fe(Ⅲ)离子在pH=4时就水解完全,因此常见铁的溶液中一般都会存有较大量的氯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的配合物,所以是黄色的。
【问题9】硫氰化铁稳定如何?为什么是红色?
根据软硬酸碱理论Fe3+是硬酸,氮原子属于硬碱,所以NCS-与Fe3+形成稳定的配离子,且配位数随着配体浓度的增大从1递变到6。但配离子的稳定性与配体场强有关,在光谱化学序列中NCS->H2O>F-,但与CN-相比仍为弱场,Fe3+形成配离子属于高自旋(外轨型)配合物,晶体场稳定化能CFSE=0 Dq,不够稳定。Fe3+在配体NCS-的影响下,发生能级分裂,主要发生了d-d电子跃迁,吸收20000 cm-1的光,所以配离子呈现其互补光的颜色——红色。
【问题10】傅-克烷基化为什么可用氯化铁作催化剂?
苯的电子密度均匀,取代需要的活化能较高,因此需要加入催化剂,铁离子作为硬酸很容易与硬碱氯离子配位,使烷基正离子游离出来,软酸R+容易与软碱苯核结合完成烷基化的过程。
铁和铁的化合物习题课教案 篇4
一、典型计算题
1.差量法的应用
【例1】
(1)常温下,向下列各溶液中分别投入5.6g铁片,溶液质量变化最小的是
A.浓HNO3 B.HCl C.CuSO4 D.AgNO3
(2)将足量的铁粉投入到盐酸和CuCl2 的混合溶液中,完全反应后,过滤、烘干,称得
+-滤渣的质量与加入的铁粉的质量相等时,则原混合液中[H]和[Cl]之比为()
A、2:7
B、2:9
C、1:7
D、1:8 〖习题类编〗
1.将一定量的铁粉和氢氧化铁粉末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加热到质量不再改变为止,发现混合物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则原混合物中铁和氢氧化铁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64:81
B、9:8
C、31:12
D、81:64
2.将质量为50g 的铁片插入60g某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反应片刻,把附有铜的该铁片取出,洗净,干燥后称量,质量变为50.25g。再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通入足量的空气后,结果得到4.26g沉淀。则原来硫酸铜溶液的质量分数约为
()
A、5.5%
B、10.8%
C、16.2%
D、36.6%
2.铁与酸反应 【例2】
(1)在浓度均为3mol/L的盐酸和硫酸各100mL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铁粉,反应完毕后生成气体的质量比为3:4,则加入铁粉的质量为
A、5.6g
B、8.4g
C、11.2g
D、16.8g
(2)某稀硝酸溶液中,加入5.6g铁粉充分反应后,铁粉全部溶解,放出一氧化氮气体,溶液质量增加3.2g,所得溶液中Fe2+和Fe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1∶1
3.铁三角的相互计算 【例3】
(1)将适量铁粉放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中Fe2+和Fe3+浓度相等。则已反应的Fe3+和未反应的Fe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2∶3 B.3∶2 C.1∶2 D.1∶1(2)有一铁的氧化物样品,用5mol/L的盐酸140mL 恰好完全溶解,所得溶液吸收标准状况下0.56L 氯气可使溶液中的亚铁离子全部转化为三价铁离子。该样品可能的化学式是
()
A、Fe2O3
B、Fe3O4
C、Fe4O5
D、Fe5O7 〖补充习题〗
3.测知由Fe2(SO4)3 和FeSO4组成的混合物中含硫 a%则其含铁量为
()B.2∶1
C.3∶2
D.4∶1
A、(100-4a)%
B、(100-2a)%
C、(100-a)%
D、(100-3a)% 4.某金属氧化物的分子量为M,对应的氯化物的分子量为N,则该金属的化价为
A、(2N-M)/55
B、(2M-N)/55
C、2(N-M)/55
D、2(M-N)/55 5.向100mLFeCl2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然后向溶液中加入2mol/LNaOH溶液125mL,充分反应后,过滤出生成的沉淀,在滤液中加入1.5mol/L的盐酸20mL,溶液恰好呈中性;把滤出的沉淀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放出坩埚中燃烧,最后得到8g固体物质。求:①原FeCl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②通入Cl2的体积(标准状况)二、三价铁盐考点分析
※Fe3+盐的性质和应用,历年的高考常常有涉及,现将有关内容归纳如下:
1.考查Fe3+氧化性的相对强弱 例1.(TCE96.5)根据反应(1)~(4),可以判断下列4个物质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正确顺序是()
(1)Cl2+2KI=2KCl+I
2(2)2FeCl3+Cl2=2FeCl(3)2FeCl3+2HI=2FeCl2+2HCl+I2
(4)H2S+I2=S+2HI A.H2S>I2>Fe3+>Cl2
B.Cl2>Fe3+>I2>H2S
C.Fe3+>Cl2>H2S>I2.D.Cl2>I2>Fe3+>H2S
2.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例2.①(MCE2000.12D选项)向Fe2(SO4)3的酸性溶液中通入足量硫化氢:Fe3++H2S=Fe2++S↓+2H+;②(TCE95.9C选项)铜跟氯化铁溶液反应:Cu+2Fe3+=Cu2++2Fe2+
3.考查Fe3+用于提练 例3.(MCE91.8)为了除去MgCl2酸性溶液中的Fe3+,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A.NH3.H2O
B.NaOH
C.Na2CO3
D.MgCO3
4.判断Fe3+水解产物 例4.(MCE96.8)将三氯铁溶液蒸干灼烧,最后得到的固体产物是()A.无水三氯化铁
B.氯氧化铁
C.氧化亚铁
D.三氧化二铁
5.判断Fe3+反应后产物的颜色 例5.(MCES98.11)下列反应,其产物的颜色按红色、红褐、淡黄、蓝色顺序排列的是()
①金属钠在纯氧中燃烧
②Fe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
③FeCl3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
④无水CuSO4放入医用酒精中
高中化学铁的化合物 篇5
第六章 铁
第一节 铁的性质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常识性介绍铁生锈的原因和防锈的方法。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教育。
重点难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验、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具 仪器:试管、镊子。
药品:新铁钉、铁粉、细铁丝、薄铁片、锌粒、镁条、铜片、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其它:投影仪、投影片、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投影]彩色图片;钢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材料,如:车、船、机械、桥梁、房屋等,人体中也含铁。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进行识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我国钢铁发展简史引入课题阅读课本117~118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展示]新的细铁丝、薄铁片的样品
[介绍]铁的密度、熔点、沸点
[板书]
一、铁的物理性质观察:纯铁的颜色、光泽、状态、硬度、思考、铁的延性、展性及导电、导热性、学习铁的物理性质。通过对铁的实验观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投影] 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做练习一巩固铁的物理性质的知识
[提问]在已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涉及了铁的化学性质?
[提问]上述瓜的条件、实验现象、注意事项、化学方程式
[板书]
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跟氧气的反应
(1)铁能在氧气中燃烧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思考并回答问题
书写化学方程式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展示]一周前做的铁生锈的三个试管实验
[提问]铁在什么条件下生锈?
[板书]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
[比较]铁燃烧和铁生锈的条件观察:铁在干燥的空气中;铁在纯水中;铁同时与水和空气接触的三种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事实,分析讨论铁生锈的原因。
领悟:铁与氧气的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的产物不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进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思想教育。
[引导讨论] 根据铁生锈的原因,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呢?列举生产、生活中常见的防锈措施。培养理论联系实验学风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做练习做练习二巩固铁与氧气的反应及铁的氧化物的知识
[演示实验] 投影实验6-2
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入铁钉,再分别倒入稀盐酸、稀硫酸。
[演示实验]投影实验
另取三个表面皿,分别放入锌粒、镁条、铜片,再分别倒入稀盐酸。
[引导讨论] 实验室制氢气选用哪种金属与酸反应最适宜?为什么?观察铁钉表面有什么变化?反应后溶液的颜色有何变化?
观察:锌粒、镁条、铜片的变化。
通过不同金属与酸反应速率不同,做出判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打下基础
[板书]2.铁跟酸的反应
[提示]铁元素在置换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书写两个化学议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标出铁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提高原有知识的水平
[投影] 课堂练习三(见附3)
指导学生做练习做练习三巩固铁与酸的反应和置换反应的知识
[演示实验]实验6-3
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两个试管里分别放入洁净的铁钉和铁粉。
[板书] 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观察:铁钉和铁粉表面有何变化?
观察:反应前、后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认识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书写方程式的能力
[指导阅读]介绍湿法治金阅读课本120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投影] 课堂练习四(见附4)指导学生做练习做练习四巩固知识
[课后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小结: 铁的物理性质和三点化学性质,理解铁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提高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投影] 随堂检测完成检测题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下列关于铁的物理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A.铁是热和电的导体(B)纯铁是银白色的固体(C)纯铁的硬度很大(D)铁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
2.盛放在油罐车内的石油产品,震荡时可产生静电,易引起火灾,所以油罐车尾部有一条拖地的铁链,这是利用铁的
A.延展性(B)导电性(C)硬度小(D)熔点高
3.纯铁不适合制造机器,因为纯铁
A.铁的密度为7.86克/厘米3(B)纯铁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C)纯铁的硬度很小(D)铁的熔点和沸点都很高
附2:课堂练习二
4.铁在 的条件下易生锈,为防止铁器生锈,应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最常用的方法是在铁制品的表面.5.铁在氧化物有、、,其中 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多。
6.某+3价的金属R在其氧化物中的质量分数是70%,则R的原子量为。
附3:课堂练习三
7.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并指出不产生可燃性气体的反应是
(A)铁与稀硫酸
(B)铁与稀盐酸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大理石与稀盐酸
(E)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木炭层
(F)加热高锰酸钾
8.将 m克稀硫酸中加入适量的铁粉,瓜后得到溶液质量(大于、小于、等于)m克。
9.等质量的锌、铁、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附4:课堂练习四
10.除去硫酸严铁溶液中混有的硫酸铜杂质,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充分反应后,再用 方法除去。
11.11.2克的铁粉与足量的硫酸铜溶液反应,可得到铜 克。
12.将4根质量相同的铁钉分别放入下列溶液中,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的是
(A)稀硫酸(B)稀盐酸(C)硫酸铜溶液(D)纯水并隔绝空气
13.7克含杂质的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0.2克,则铁中所含的杂质可能是下列金属中的
(A)镁(B)铝(C)锌(D)铜
14.含相同质量的铁元素的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的质量比为
(A)1:1(B)2:3(C)160:232(D)30:29
附5:课堂练习答案
1.(C)2(B)3(C)
4.潮湿的空气 清洁干燥 涂上一层保护膜 5.FeO、Fe2O3、Fe3O4 FeO
6.56
7.化学方程式略(C)(D)(F)8.大于 9.镁、铁、锌
10.铁粉 边滤 11.12.8.12(A)(B)
13、(D)14(D)
附6:随堂检测
1.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 的金属,铁元素在地壳在地壳中都以 形式存在
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教案 篇6
本节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以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采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有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他们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讨论”及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
3.通过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Na2O2的性质。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方法
1.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有关知识。
2.通过实验演示验证过氧化钠、碳酸钠及碳酸氢钠的重要性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小试管、大试管、小烧杯、脱脂棉、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彩色气球、铁架台、镊子、带导管的塞子(双孔和单孔)
Na2O2、NaHCO3、Na2CO3固体;NaHCO3、BaCl2溶液、稀盐酸、石灰水、水、酚酞试剂。
●教学过程
[导入]实验室钠着火时,用泡末灭火器可以灭火吗?
[生]可以。
[师]错!这样不仅会灭火,反而会烧得更旺,不信?我就用水和CO2来点火给大家看。
[演示实验2—6]用棉花包住约0.2 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
[生]观察记录现象:棉花燃烧起来。
[补充演示]在一个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稀盐酸,并用镊子夹取蘸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上部。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现象:脱脂棉剧烈燃烧。并惊讶:水和二氧化碳真能点火!
[师]棉花燃烧果真是水和二氧化碳将其点着的吗?不是,这一切都和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过氧化钠的性质有关,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种钠的重要化合物。
[板书]第二节 钠的化合物
[师]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其化合物的种类也多,用途也广。初中我们已学过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本节课主要学习和讨论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首先让我们来认识过氧化钠。
[板书]一、过氧化钠(Na2O2)
[实物展示]放在无色试剂瓶中的过氧化钠
[学生活动]观察过氧化钠的颜色和状态:淡黄色的固体粉末。
[师]由刚才的实验我们可知,过氧化钠可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那么,它们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呢?
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分析。
[演示实验2—5]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管口检验。
[问]过氧化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气体,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说明有什么生成?
[生]有氧气生成。
[问]反应得到的溶液是什么呢?让我们用酚酞溶液来检验一下。
[补充实验]在上述Na2O2和水反应的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
[学生活动]生成了碱性物质——氢氧化钠。
[师]对!请大家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
[生]练习书写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由一名学生板演于[板书]一的下面:2Na2O2+2H2O====4NaOH+O2↑
[师]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也生成了氧气,从而支持了脱脂棉的燃烧,同时生成碳酸钠。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解释和提示,练习书写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由一名学生板演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之后。
2Na2O2+2CO2====2Na2CO3+O2
[设疑]尽管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均生成了氧气,可我们并没有将其点燃,那么为什么脱脂棉就能燃烧起来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脱脂棉燃烧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氧气,这在反应的产物中有氧气生成;二是要达到着火点,这需要较高的温度,实验时并没有进行点燃,那只能说明反应中放出大量的热。
[师]很好,下面让我们再做一个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补充演示实验]在盛有少量酚酞试液的试管中逐渐加入Na2O2粉末,振荡。
[生]观察现象:有无色气体生成,溶液颜色先变红,后褪色。
[问]如何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呢?
[生]思考、分析后回答:生成的无色气体那是氧气,酚酞试液变红说明生成了碱性的氢氧化钠,变红后又褪色,说明过氧化钠具有漂白性。
[师]确实如此,由于过氧化钠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从而具有一定的漂白性,那么过氧化钠的漂白性有何用途呢?
[生]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用其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
[问]过氧化钠还有什么重要用途?运用了什么原理?
[生]过氧化钠还可以作为呼吸面具和潜水艇里的供氧剂。因为人进行呼吸时,需要呼出二氧化碳,呼进氧气,而二氧化碳正好可以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以保证人进行正常呼吸。
[师](评价学生的回答)根据过氧化钠的性质,说出过氧化钠应该怎样保存?为什么?
[生]因为过氧化钠既能和水反应,又能和二氧化碳反应,所以保存时应隔绝空气和水,即需要密闭保存。
[问题探究](主要由学生讨论分析得出)
[投影显示]问题1:在过氧化钠(Na2O2)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价?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根据化合价规律,钠元素由于其最外层电子只有1个,故其为+1价,而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应等于零,两个钠离子为+2价,故两个氧离子每一个应该为-1价。
[投影显示]问题2:过氧化钠与水以及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话,谁是氧化剂,谁是还原剂?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是看该反应中是否有化合价的变化。在过氧化钠和水以及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中,过氧化钠中的
-1价的氧发生了变价,一部分降低为-2价,另一部分升高为0价,故这两个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由于只有过氧化钠中-1价的氧变价,故在这两个反应中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过渡]当我们用小刀切开钠之后,表面很快变暗,失去了金属光泽,这是因为钠和氧气生成了另一种钠的化合物——氧化钠。
[板书]二、氧化钠(Na2O)
[师]氧化钠是一种白色的固体,也能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分别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提示书写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并由一名同学将其板演于板书二的下边。
Na2O+H2O====2NaOH Na2O+CO2====Na2CO3
[师]请大家根据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性质,填写下表。
[投影显示]Na2O与Na2O2性质的比较
[上表画有“▲”者为所要填写内容,此表格也可视学生具体情况而直接向学生展示。]
[讨论]Na、NaOH、Na2O、Na2O2在空气中放置,最后产物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均变成Na2CO3。
[师]Na2CO3往往含有结晶水,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苏打,它还有个弟弟——小苏打,它们的性质既相似又不同,下面我们就学习它们的性质。
[板书]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Na2CO3、NaHCO3)
[学生活动]观察所展示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颜色,状态,并通过自学教材了解二者的俗名、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投影板书]Na2CO3和NaHCO3性质的比较
[师]请大家完成表中的①②③④项内容。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填写]
[问]碳酸钠与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是否为同一物质?
[生]不是。
[讲解]碳酸钠和碳酸钠晶体是两种不同的纯净物,碳酸钠晶体在空气中易发生风化而变成粉末。
[问]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回答,检验某一种物质是否含有碳酸根(CO ),用什么试剂?根据什么现象判断?
[生]回忆,并用口诀的形式回答:碳酸根,加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将其通入石灰水,溶液浑浊有沉淀。
[师]如此看来,在碳酸钠中滴加稀盐酸,必定有气体生成,那么,在碳酸氢钠中滴加稀盐酸,现象又如何呢?是否会和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一样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2—7]Na2CO3与Na2HCO3分别与稀盐酸的反应。
[师]根据实验现象完成表中内容⑤。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产生气体速度比NaHCO3慢 产生气体速度较快
CO +2H-====CO2↑+H2O HCO +H+====CO2↑+H2O
[问]那么,滴加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的物质中是否就一定含有碳酸根呢?
[生]不一定,还可能含有碳酸氢根。
[问]怎样区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呢?
让我们来做一下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分别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实验。
[补充实验]在Na2CO3和NaHCO3 溶液中分别滴加BaCl2溶液。
[师]现在我们根据实验现象来完成表中内容⑥。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有白色沉淀生成 无现象
Ba2++CO ====BaCO3↓
[讲解]碳酸盐的`正盐除钠盐、钾盐、铵盐外,多数是不溶于水的,而碳酸盐中的酸式盐却都溶于水。因此,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时我们常用氯化钡或氯化钙做试剂来进行鉴别。
[过渡]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另一个不同点是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
[演示实验]用下图装置演示Na2CO3与NaHCO3的分解。
[师]碳酸氢钠加热可发生分解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而碳酸钠加热无明显现象,鉴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固体时,我们常用此方法。
[与学生共同完成表中内容⑦]
[板书]稳定 不稳定加热易分解
2NaHCO3 Na2CO3+CO2↑+H2O
[讨论]如何鉴别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三种固体物质?
[学生思考后回答]
方案1:取三种固体少许,分别滴加稀盐酸,无气体产生者为氯化钠,有气体产生且速度快者为NaHCO3,另一种为Na2CO3。
方案2:取三种物质少许配成溶液,分别滴加氯化钡溶液,有沉淀者为Na2CO3。在剩下的两种溶液中分别滴加稀盐酸,有气体者为NaHCO3。
……
[师]在所有的检验方案中,应尽可能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首先操作要较简单,其次现象要明显,可操作性要强。
[设疑]根据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各自不同的性质,二者有什么用途呢?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并参看图2—10“Na2CO3和NaHCO3的主要用途”总结归纳二者的主要用途,并将其填入表中内容⑧处。
玻璃、制皂、造纸、纺织、发酵粉、药剂
[问题探究]
[投影显示]问题1:将碳酸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溶液和将盐酸溶液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当把碳酸钠溶液逐滴滴入盐酸时,CO 会和相当多的H+发生如下反应CO +2H+====H2O+CO2,从而很快就有气体生成;而把盐酸溶液逐滴加入到碳酸钠溶液中,此时H+浓度低,CO 浓度高,首先发生的反应是CO +H+====HCO ,因此开始没有气体生成,只有CO 全部转化为HCO 后,才会因为发生反应HCO +H+====H2O+CO2而产生气体。兼于此,尽管反应物相同,但由于其加入方式的不同将会有不同的现象。
[投影显示]问题2:在一定温度下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分析: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2气体会发生如下反应
Na2CO3+CO2+H2O====2NaHCO3
前边刚学过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当然指的是同温条件下,而且反应中还要用掉一部分水,所以生成的溶解度较低的NaHCO3就会从溶液中析出,因此发生的现象应是有晶体析出,也可以说成是沉淀。
[师](补充说明)实际上引起晶体析出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外,还有一点那就是溶质的质量经过反应后还增多了,即每有106 g Na2CO3反应,将生成168 g NaHCO3。
[本节小结]本节课我们介绍了过氧化钠、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学习时应重点放在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上。
[作业]P34一、二、三、四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钠的化合物
一、过氧化钠(Na2O2)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二、氧化钠(Na2O)
Na2O+H2O====2NaOH Na2O+CO2====Na2CO3
三、碳酸钠与碳酸氢钠(Na2CO3 NaHCO3)
●教学说明
本节课采取了实验、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旨在利用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启发学生自觉参与对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并通过思维活动把从实验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过程遵循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层层设疑,让学生通过对比、讨论、析疑、释疑,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练习
1.下列物质置于空气中因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而变质的是( )
A.钠 B. Na2O C. Na2O2 D. NaHCO3
解析:Na2O在空气中吸收H2O和CO2最后变为Na2O2是非氧化还原反应,而NaHCO3在空气中放置不易变质。
答案:B
2.CO2与O2的混合气体多次通过装有Na2O2的干燥管后,体积减小到原来的 (条件相同时测定),则原混合气体中CO2和O2的体积比为( )
A.4:1 B. 3:2 C. 1:1 D. 2:3
答案:D
3.估计下列溶液中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A.4.6 g Na投入45.5 g水中
B.6.2 g Na2O投入43.8 g水中
C.7.8 g Na2O2投入42.2 g水中
D.D.8 g NaOH投入42 g水中
解析:每组均产生8 g NaOH,而溶液质量的大小各不相同,A产生H2,C产生O2,从溶液中逸出使溶液质量减轻。所以C正确。
答案:C
4.将Na2O2投入FeCl2溶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生成白色沉淀
B.生成红褐色沉淀
C.有气泡产生
D.无变化
高中化学铁的化合物 篇7
铁的吸氧腐蚀的基本原理是:
生成的Fe ( OH) 2被氧气进一步氧化为Fe ( OH) 3, 即
Fe ( OH) 3脱去一部分水生成Fe2O3·n H2O, 它就是铁锈的主要成分.
为了加深学生对金属电化学腐蚀尤其是吸氧腐蚀的理解, 探究原电池的本质, 本人在化学探究课上设计了这样的实验:铁在碱性溶液中遇到氧化剂 ( 比如Na Cl O溶液) , 是否发生金属腐蚀?
一、实验与结论
取10 m L市售84消毒液 ( 主要成分是Na Cl O) 于小试管中, 将一枚表面擦去铁锈的普通铁钉置于其中 ( 浸没) , 并用橡胶塞塞住试管口 ( 隔绝空气) . 作为对照, 取10 m L 84消毒液于另一小试管中, 放入与铁钉相当量的纯铁粉, 并用橡胶塞塞住试管口.
实验发现, 铁钉在84消毒液中比较快地被氧化, 并出现了红褐色物质, 而纯铁粉在84消毒液中的反应却非常缓慢, 以至于短时间内难以观察到红褐色物质产生.
实现现象记录见表1.
二、原理与分析
在讨论分析的时候, 学生提出了产生红褐色物质的两种可能的原理:
第一种: 红褐色物质是Fe2O3, 原理是“化学腐蚀”, 即:
第二种: 红褐色物质是Fe ( OH) 3, 原理是“电化学腐蚀”, 即在84消毒液中, 铁钉中的碳和铁构成了原电池的正负极, 实现了铁较快的氧化反应.
经过讨论分析, 红褐色物质主要是Fe ( OH) 3 ( 或Fe2O3·n H2O) , 其产生原因不是吸氧腐蚀, 也不是被Na Cl O直接氧化, 而是电化学腐蚀. 由于84消毒液是碱性溶液, 该过程的原电池反应原理应该是:
Fe ( OH) 2被进一步氧化:
Fe ( OH) 3脱去一部分水生成Fe2O3·n H2O, 它是红褐色物质的主要成分.
而另一支试管中的84消毒液和纯铁粉之间不构成原电池, 因此反应很慢, 难以观察到相关现象.
三、反思与总结
高中化学铁的化合物 篇8
3、注意用目光和老师交流
上课时,你的目光是看黑板抄板书、看老师听思路还是低头翻书翻资料呢?对此3种做法,化学成绩较优秀的选中率分别为7.0%,73.7%,19.3%。可见目光跟着老师转是最佳做法。事实上,师生间积极的目光交流不仅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使老师也很容易从学生的表情里读出哪些地方学生已懂可略讲,哪些地方还需放慢速度重点讲。因此目光交流的过程实为师生间相互了解、感知的过程。
4、及时记录疑问
当发现老师所讲的一下子难以被自己理解吸收,与自己的观点有出入,而单独提问在时间上又不允许时,你的做法该如何呢?调查的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笔记本上或课本上做个记号,待课后立即请老师或同学来解决它,而很少有同学认为可以不做记号、不必管它的。选择;宁可不听后面的课,也要将之弄懂的;各组均不超过10%,可见紧跟老师的思路还是最重要的。
高二化学:各类化合物的鉴别
1.烯烃、二烯、炔烃:
1)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红色腿去
2)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腿去。
2.含有炔氢的炔烃:
1)硝酸银,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
2)氯化亚铜的氨溶液,生成炔化亚铜红色沉淀。
3.小环烃:三、四元脂环烃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腿色
4.卤代烃:硝酸银的醇溶液,生成卤化银沉淀;不同结构的卤代烃生成沉淀的速度不同,叔卤代烃和烯丙式卤代烃最快,仲卤代烃次之,伯卤代烃需加热才出现沉淀。
5.醇:
1)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鉴别6个碳原子以下的醇);
2)用卢卡斯试剂鉴别伯、仲、叔醇,叔醇立刻变浑浊,仲醇放置后变浑浊,伯醇放置后也无变化。
6.酚或烯醇类化合物:
1)用三氯化铁溶液产生颜色苯酚产生兰紫色)。
2)苯酚与溴水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7.羰基化合物:
1)鉴别所有的醛酮:2,4-二硝基苯肼,产生黄色或橙红色沉淀;
2)区别醛与酮用托伦试剂,醛能生成银镜,而酮不能;
3)区别芳香醛与脂肪醛或酮与脂肪醛,用斐林试剂,脂肪醛生成砖红色沉淀,而酮和芳香醛不能;
4)鉴别甲基酮和具有结构的醇,用碘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黄色的碘仿沉淀。
8.甲酸:用托伦试剂,甲酸能生成银镜,而其他酸不能。
9.胺:区别伯、仲、叔胺有两种方法
1)用苯磺酰氯或对甲苯磺酰氯,在NaOH溶液中反应,伯胺生成的产物溶于NaOH;仲胺生成的产物不溶于NaOH溶液;叔胺不发生反应。
2)用NaNO2+HCl:
脂肪胺:伯胺放出氮气,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不反应。
芳香胺:伯胺生成重氮盐,仲胺生成黄色油状物,叔胺生成绿色固体。
10.糖:
1)单糖都能与托伦试剂和斐林试剂作用,产生银镜或砖红色沉淀;
2)葡萄糖与果糖:用溴水可区别葡萄糖与果糖,葡萄糖能使溴水褪色,而果糖不能。
高中化学铁的化合物 篇9
【中文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之前的课堂教学大多数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而自主学习得少,他们习惯于听课、记笔记,而不是去思索与主动探究,往往处于消极、被动、受压抑的状态,结果造成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这既不利于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智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在新课程的影响,无论是课改实验区还是非课改区,教师借“学案”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阅读、思考、讨论,从而形成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吸引着绝大多数一线老师参与到学案设计与运用的研究和实践中来。因为通过学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的生成。目前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将“学案导学”运用到实处,如何真正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有效的运用好来,便成了研究者十分关注的问题,高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是学生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法及其用途等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思维能力,以及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思维能力,也就是对探究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如果采取”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学案,通过学案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性质,自主建构物质间的相互反应规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研究意义和现实的使用价值。近几年来对于学案的编制研究散见于各种杂志与期刊,但研究未成系统,查询2000年—2009年间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现只有少数人涉及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这方面的研究。基于上述原因,确立了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研究在于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针对化学学科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归纳总结出新课程下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时应遵循的原则,归纳出新课程下的元素化合物学案以“探究型学案”的形式更适合新课程下的要求这样的规律,辅以“元素化合物学案”范例说明原则的使用,为今后在新课程下元素化合物学案的编制,以及高中化学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较高的参考。本课题在合作学习理论、探究性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等理论以及高中化学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归纳总结出在元素化合物学案的编制中,应遵循如下六大原则:探究性原则、情境性原则、挑战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同时依据元素化合物知识课型,分成新授课型和复习课型两大类,在新授课型的学案编制中,提出了科学史重现法和情境创设法两种编制方法;在复习课型的学案编制中,指出了应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说明了三种编制的方法,并结合较为详实的编制范例进行评析,阐述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学案编制为“探究型”的学案更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同时还特别强调编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在上述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使用所总结出来的命题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编制学案,以广西灵川一中高一09-3班、09-4班的同学为施测对象,进行纸笔测验和问卷调查,发现用上述命题原则、方
法和注意事项所编制出来的学案,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的收获在于归纳和总结了编制元素化合物学案时应遵循的原则;归纳出了元素化合物学案的类型;提供了元素化合物学案的典型——探究型学案的范例;并就今后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利用学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为元素化合物课堂教学研究和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由于研究者的水平和研究时间有限,本研究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深化、完善与拓展。如何提高元素化合物学案的编制质量,如何提高学案的使用效率,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将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英文摘要】Befor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most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is traditional, that is, teachers speak too much and students just listen and have less autonomic learning;they are accustomed to lectures, taking notes, rather than thinking and exploring it actively.Students are often in a negative, passive, and depressed state, and thus can’t b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This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and training of ability, but also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 of the intellect and innovation.Under the impact of the new curriculum, whether it is experimental or non experimental areas, teachers use the “Learning Plan”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observe, read, think, and discuss, thus forming a teaching model of “guide the students with the
learning plan”.This model has been generally recognized, and attracted most teachers to research and practise designing and using learning plans.Because learning plans can help develop the ability of students’autonomic, cooperative and exploring learning, Currently, how to put Learning Plan Guidance into practice, and how to use the limited classroom time effectively has become a great concern to researchers.The studying of elements’ compounds is a student’s study of the composition, structure, properties, production method and use of a substance.The study of elements’compound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developing and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y of observation, experimental capabilities, analyzing and concluding skills, as well as deducting ideation from the general to the individual, which means developing students’ ability of exploring.During the teaching of elements and their compounds, if the teacher adopts the model of “Learning Plan Guidance”, design corresponding plans for different teaching courses, guide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properties of substance and establish the law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ubstances, thus to improve students’attainment in thinking and science, there will b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many scattershot but not systemic studies in
various magazines and journals, Inquiries between 2000-2009 on Outstanding Master Thesis of Chinese text databases shows only a few studies were involved in this area.For these reasons, I decide to conduct this project.Via systemic and academic study and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unds of element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summarizing the principals of the Learning Plan design, and concluding the law that the model of Exploring Learning Plan is more accordant to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With illustrations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use of the Learning Plan design, it will be more helpful for us to design the Learning Plan of elements’compounds and contribute to new models in Senior Chemistry teaching.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ies of operative learning, exploring learning and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my project concludes that during the design of the Learning Plan, we should follow the next six principles: the exploring principle, situational principles, challenging principle, opening principle, the hiberarchy principle, and the oriented principle.An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lecture patterns, there are new lectures and review lectures.During the design of Learning Plan of new lectures, there are two laws:the law of recurr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he law
of creating situations.During the design of Learning Plan of review lectures, we should demonstrate three designing ways combining the properties of elements’ compounds, evaluate it with detailed designing examples and illustrate that Exploring Learning Plan of elements’ compounds can better matc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At the same time special stress is laid on the proceedings during the designing.On the basis of researches into theories and practical cases, we tested the students in Class 09-3 and 09-4 Senior one in No.One High School, in the form of paper quiz and questionnaires.In the end, we found that the Learning Plan made according to these principles and ways above can reflect the actual levels of the students’ acquisition in elements’compounds.The outcome of the project falls on concluding the principles that we should follow while designing the Learning Plan;concluding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the Learning Plan;providing the model of the Learning Plan-Exploring Learning Plan.Meanwhile, the project puts forward advice on how to bring it into effect.Most of all, the project lays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in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Plan-design of elements’ compounds.As the academic level of researchers and research time are limited,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roject remains to be further tested,deepened, improved and expanded.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design, and how to improve the use of the design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effective lectures is the futur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further study.【关键词】高中化学 元素化合物 学案 编制与应用
【英文关键词】Senior Chemistry Elements’ compounds Learning Pla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目录】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与应用研究中文摘要3-5Abstract5-6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意义9-121.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需求9-10
(一)2.本课题提出的背景9-11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10与发展的需求10位和作用10-11击1112-1
53.普通高中学生化学学习
4.元素化合物在化学基础教育内容体系中的地5.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冲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探究(二)研究目标和意义11-12(一)自主学习理论1
2(二)合作学习12学习理论12-13区理论14-15实验样本1516-5516-2
4(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3-14
三、研究的方法15-16
(五)最近发展
(二)(一)研究方法15(三)数据收集方法15-16
四、研究过程(一)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的理论研究1.什么是元素化合物学案16-17
(1)元素化合物学案
2.新课程的界定16(2)新、旧课程背景下学案的比较16-17背景下元素化合物学案的立足点17-183.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的原则18-2419-
21(1)探究性原则18-19(2)情境性原则
(5)层次(3)挑战性原则21-22(4)开放性原则22性原则22-23(6)导向性原则23-24(二)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方法的体例研究24-47学案的编制24-3627-3636-47
1.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化合物新授课型
(2)情境创设法
(1)科学史重现法25-272.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课型学案的编制(1)情境创设法36-37
(2)习题导入法37-38
(3)知识主线法38-47项47-4848-49
(三)新课程下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的注意事(四)新课程下元素及其化合物学案的编制的实证研究1.研究的主要方法48-49
(1)研究方法48
(2)研究对象与样本大小48-4949
(3)变量的界定492.实施策略(五)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49-551.实验班、对比班和全年级的考试成绩均值比较49-52调查分析52-
542.化学学习兴趣、自主性和主体性
3.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54-5
5(一)结论55
注释58-59
(二)反思参考文献
五、结论、反思和展望55-5855-5659-6167-6868-69(三)展望和建议56-58附录61-67
攻读教育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
【高中化学铁的化合物】推荐阅读: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现场说课教学设计<铁的重要化合物>08-01
初中化学总结:铁的知识点08-21
高一化学知识点:金属及其化合物08-24
初中化学化合反应方程式总结09-03
化学教案-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10-20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06-21
化学式与化合价说课08-14
化学式化合价教学设计08-16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设计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