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2025-01-05|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高一化学: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精选3篇)

高一化学: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篇1

高一化学: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1.(•杭州高一质检)英国《自然》杂志曾报告说,科学家用DNA制 造出一种臂长只有7 nm的纳米级镊子,这种镊子能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与纳米级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解析:

答案: D

2.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从物质分类角度来看,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解析: 雾是空气中的水分结合凝结核(通常是灰尘颗粒)遇冷而产生的,属于气溶胶。

答案: D新 课 标

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

B.氢氧化铁胶体带电

C.可用渗析的方法分离淀粉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

D.胶体能稳定存在的原因是胶粒带电荷

解析: 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这是胶体的本质特征;由于氢氧化铁胶粒能吸附阳离子而使氢氧化铁胶粒带正电,而整个胶体不带电; 由于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小分子、离子能透过半透膜,可用此方法分离淀粉胶体和氯化钠溶液;胶体能稳定存在的重要原因是胶粒带电荷,胶粒之 间电性相互排斥,而使胶粒不会聚沉。

答案: B

4.“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某研究所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得到的物质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具有丁达尔效应 ④不能透过半透膜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出现黑色沉淀。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⑥

解析: 纳米碳均匀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的分散系为胶体,具有一般胶体的性质。

答案: C

5.将某溶液逐滴加入氢氧化铁溶胶内,开始产生沉淀,后又溶解的是( )

A.2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 B.2 mol•L-1的硫酸溶液

C.2 mol•L-1的硫酸镁 溶液 D.2 mol•L-1的乙醇溶液

解析: 加入硫酸,先发生聚沉,又因硫酸和氢氧化铁能发生反应而溶解。

答案: B

6.(•11南京高一检测)某学校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中用FeCl3溶液制备Fe(OH)3胶体。方法是:将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加热至整个体系呈红褐色为止,即制得Fe(OH)3胶体,有关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甲同学想证明Fe(OH)3胶体己制成,他可以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简单的方法)。

(2)乙同学在做实验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烧杯中的液体,结果未制得Fe(OH)3胶体,他制得的是________。

(3)丙同学想将Fe(OH)3胶体提纯,他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中的碘水也是一种褐色液体,不加任何试剂,可将碘水与Fe(OH)3胶体鉴别开的方法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种)。

答案: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1)丁达尔现象 (2)Fe(OH)3沉淀 (3)渗析 (4)丁达尔现象、加热发生聚沉或搅拌发生聚沉的是Fe(OH)3 胶体(任意写两种)

7.从一种澄清的Fe(OH)3胶体中取出四份,每份5 mL,分装在四支试管中,标记为1号、2号、3号、4号。向1号试管中滴加Na2SO4溶液,向2号试管中滴加(NH4)2SO4溶液,将3号试管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将4号试管留作对比试样,观察各试管内的现象。结果是1号、2号、3号试管内都出现了红褐色的沉淀,4号试管内未发生新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1号、2号试管内的红褐色沉淀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名称是____________。

(2)若向3号试管内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溶液,发生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向4号试管内慢慢滴加稀硫酸溶液,并边滴边振荡试管,直至硫酸过量为止。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中用FeCl3溶液作化学试剂,用烧杯作容器制备Fe(OH)3胶体的过程中需要加热,加热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热操作中主要的注意事项是(写两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问题(1)时要注意Fe(OH)3胶体中的主要成分[H2O和Fe(OH)3];回答问题(3)时要注意分析Na2S O4、(NH4)2 SO4、H 2SO4在化学组成上的共性(含SO2-4)和H2SO4的个性(含H+);回答问题(4)时要注意分析3号试管内产生新现象的原因(加热)及烧杯耐热性的特点。

答案: (1)Fe(OH)3 氢氧化铁

(2)红褐色沉淀溶解,形成了棕黄色的澄清液体

(3)先产生红褐色的沉淀,后来该沉淀又溶解了,溶液变为澄清

(4)加快FeCl3与H2O的化学反应 ①在烧杯下垫上石棉网,防止烧杯炸裂;②当烧杯内的液体变为红褐色时要立即停止加热,防止胶体被破坏

B组——拔高训练

8.以下实验装置一般不用于分离物质的是( )

解析: A项为蒸馏操作,用于分离沸点有一定差距,相互溶解的两种液体;B项为渗析,用于分离胶体和溶液中的成分;C项为过滤, 用于分离固液分离。D项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的主要操作。

答案: D

9.AgNO3、KI、KNO3都是无色晶体或白色固体,而AgI却是黄色固体。

(1)指出AgI的类别________。

(2)0.01 mol•L-1的AgNO3溶液滴入到0.01 mol•L-1的KI溶液中,生成黄色胶体,写出此反应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浓的AgNO3溶液和浓的KI溶液混合,生成黄色沉淀,写出此反应的方程式,并指出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使AgI胶体聚沉为AgI沉淀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区分KI溶液和AgI胶体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 (1)盐(或银盐或氢碘酸盐)

(2)AgNO3+KI===AgI(胶体)+KNO3 复分解反应

(3)AgNO3+KI===AgI↓+KNO3 复分解反应

(4)加入某种盐溶液(如NH4Cl浓溶液) 观察外表,无色的是KI溶液,黄色的是AgI胶体(或进行丁达尔效应实验,有丁达尔效应的是AgI胶体,无丁达尔效应的是KI溶液;或进行聚沉实验,加入浓KI溶液,生成黄色沉淀的是AgI胶体,无明显现象的是KI溶液;或进行电泳实验,某极区颜色变深的是A gI胶体,液体颜色不变的是KI溶液)

高一化学: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篇2

1.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凡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危险性质, 在运输、装卸、生产、使用、储存、保管过程中, 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燃烧、爆炸, 导致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事故的化学物品, 统称为危险化学品[1]。

危险化学品按照《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进行分类, 共分九类, 分别是:第一类:爆炸品。第二类:气体。第三类:易燃液体。第四类: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第五类: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第六类: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第七类:放射性物质。第八类:腐蚀性物质。第九类: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1]。

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危险特性, 危险化学品事故可划分为:危险化学品火灾事故;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危险化学品中毒和窒息事故, 危险化学品灼伤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其他危险化学品事故[2]。

2. 经典的危险化学品定量分析检测技术

危险化学品检测方法多采用高精度的仪器设备检测, 按照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主要有: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生物传感技术和其他分析法 (见表1) 。

(1) 光学分析法。

光学分析法是基于光作用于物质后产生的辐射信号或所引起的变化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可分为光谱法和非光谱法两类。

(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对紫外-可见光辐射的选择性吸收来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本法具有快速、简便、重现性好等优点, 但由于干扰因素较多, 选择性较差, 多用于汞、铅、镉的测定。

(2)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利用石墨管高温下使样品原子化, 通过炉内光路产生吸收的原理来测定。该法具有灵敏度高, 选择性好, 方法简便, 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但石墨管耗价昂贵, 且不能同时测定多个元素[3,4,5,6]。Caldas等 (2009) 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检测巴西朗姆酒中砷、铜、铅的含量。Janyeid Karla Castro Sousab等 (2008) 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在石油样品中检测铜的含量。

(3) 火焰原子吸收法。

火焰原子吸收法是由化学火焰提供能量, 使被测元素原子化。该法应用最早, 而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 (北京大学化学系, 1997) 。Shokrollahi等 (2008)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在各种环境样品中Cu2+的含量。Bakirdere等 (2008)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在路边土壤和植物样品中铅、镉、铜的含量。

(4) ICP-AES法 (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

ICP-AES法是电感藕合等离子炬管为激发光源的一种光谱分析方法。ICP激发光源是一种具有6000~7000K的高温激发光源, 由高频放电产生的。外形与化学火焰相似的电火源, 其激发光源 (炬管) 为分析试样组份元素提供蒸发。原子化或激发的能量, 是原子发射光谱仪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试样溶液经雾化后, 随载气氩带入炬焰的中心通道中而被原子化和激发, 产生多元素分析谱线[7,8,9]。

(5) 荧光分析法。

某些物质受紫外光或可见光照射激发后能发射出比激发光波长较长的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 可以用作该物质的定性分析。当激发光强度、波长、所用溶剂及温度等条件固定时, 物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其发射光强度与溶液中该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关系, 可以用作定量分析。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一般较紫外分光光度法或比色法高。

(6) 原子荧光分析法。

在一定条件下, 气态原子吸收辐射光后, 本身被激发成激发态原子, 处于激发态上的原子不稳定, 跃迁到基态或低激发态时, 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多余的能量, 根据所产生的原子荧光的强度即可进行物质组成的测定。物质的基态原子受到光的激发后, 会释放出具有特征波长的荧光, 据此可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物质的定量分析可通过测定原子荧光的强度来实现[10]。

(2) 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是应用电化学原理和实验技术建立的分析方法。通常是将待测组分以适当的形式置于化学电池中, 然后测量电池的某些参数或这些参数的变化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但因检出灵敏度低, 特异性差, 而且操作麻烦费时, 不能满足测定的要求。一般不用来检测重金属。

(3) 色谱分析法。

色谱法是一种极有效的分离技术, 借助两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 并对组分进行测定的方法。色谱法的特点是:高效能、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分析速度快。

气相色谱法是以气体为流动相, 以涂在惰性载体或柱内壁上的高沸点有机化合物或表面活性吸附剂为固定相的柱色谱分离技术。作为气相色谱分析的化合物的要求具有挥发性和热稳定性, 因此无机物作为气相色谱分析, 首先要转变其化学形式使其具有挥发性及热稳定性。金属离子与一些有机试剂作用生成的螯合物符合此要求, 金属螯合物的特点是可以定量反应, 容易得到纯化合物, 适合于环境污染物的痕量分析[11]。伊拉克发生的误食含有有机汞种子的中毒事件中甲基汞的监测就是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的。

(4) 其他分析法。

质谱法是将待测物质的分子转变成带电粒子, 利用稳定的磁场使带电粒子按照质量大小顺序分离开来, 形成有规则并可以检测的质谱[12]。等离子体质谱法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的应用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痕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的一项重要进展。

(5) 生物传感技术。

生物传感器是高科技的电子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由固定化并具有化学分子识别的生物材料、换能器件及信号放大装置构成, 能够选择性地对样品中的待测物发出响应, 并把待测物质的浓度转化为电信号, 根据电信号大小定量测出待测物质的浓度。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它的分子识别原件, 而其他性能则和它的整体组成有关。

Andrew等 (1998) 利用光学纤维反射传感器固定化Br-PADAP估测重金属的含量, 对重金属锌的检测灵敏度可达31ppb, 而检测时间只有6min。Kukla等 (1999) 利用胆碱酯酶、脲酶、葡萄糖氧化酶等多酶系统来制成多酶电化学传感器, 以酶膜残留的活性来判断重金属含量。Ibolya等 (2000) 利用发光酶固定化生物传感器来检测重金属汞、镉、铜、锌, 检测限约为10-15μmol/L。Alexander等 (2000) 利用含有荧光基因细菌发出的荧光检测重金属砷。Lehmann (2000) 和Riether等 (2001) 开发出一种专门测量铜离子的电流型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和开发在重金属残留分析领域相对滞后, 这种酶电极的主要缺陷是灵敏度不太高, 特异性不强, 回收率低, 重复性较差, 电极使用寿命短难以真正满足重金属残留快速检测的要求, 实际应用也不多。

3.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1) 方法简介。

图1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结构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种将胶体金标记技术、免疫检测技术和层析分析技术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固相标记免疫检测技术。它的原理是:以条状纤维层析材料为固相, 通过毛细作用使样品溶液在层析条上泳动, 并同时使样品中的待测物与层析材料上针对待测物的受体 (抗原或抗体) 发生高特异性、高亲和性的免疫反应, 层析过程中免疫复合物被富集或截留在层析材料的一定区域 (检测带) , 运用可目测的标记物 (胶体金) 而得到直观的实验现象 (显色) 。而游离标记物则越过检测带, 与结合标记物自动分离 (见图1) 。这种分析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速, 可单份测定, 无须特殊仪器等优点, 适合于各种快速检测场合, 尤其适用于在事故发生过程中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快速检测[13]。

(2)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发展。

胶体金用于免疫学检测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Muller等 (1980) 应用该技术对牛痘病毒进行了免疫电镜研究, Geoghegan等 (1980) 和Leuvering等 (1981) 应用胶体金进行了被动凝集试验, Leuvering等 (1983) 利用胶体金做了人妊娠诊断研究, Manara等 (1982) 用过氧化物酶和金染色进行了细胞膜双标记的免疫电镜研究, Wybran等 (1985) 应用金染色对淋巴细胞亚群做了计数研究。总之, 胶体金在免疫检测中的初步应用已显示了广阔前景[14]。

(3)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检测危险化学品中的应用。

(1) 重金属的检测。

国内外已经建立了针对有机污染物的免疫胶体金检测方法, 并且将该方法用于重金属离子的分析检测, 迄今为止, 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已经成功用于水中的铟、汞、镉、铅和铀等的检测。

刘斌等研究了纳米Ti O2分离富集水样中痕量镉的最佳反应条件, 应用自制抗Cd (Ⅱ) -i EDTA (Isothiocya-nobenzyi-EDTA) 螯合物的单克隆抗体, 建立了快速检测环境水样中重金属镉残留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实测样品的检测耗时约90min, 该方法对Cd的定量下限可达5μg/L, 适用于环境水样中的检测[15]。

向军俭等研制检测水样品中镉离子残留的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条, 对试纸条进行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验证, 并检测添标水样。结果制备的试纸条对镉离子的最低检测限为100 ng/ml;除了与Hg2+-EDTA有交叉反应外与Fe3+、Pb2+、Cu2+等类似物无交叉反应;试纸条在常温下放置8周稳定性良好;检测添标水样的结果与ICP-AES的检测结果一致, 可作为水样中重金属镉离子残留现场检测和监控的有效手段[16]。

(2) 农药的检测。

万积成等通过研究胶体金法与气相色谱法在检测毒死蜱中的应用, 证实胶体金试纸条在检测蔬菜中毒死蜱残留的可靠性。与气相色谱法相比较, 胶体金试纸检测毒死蜱操作简便、观察直观、快速、省时, 其特异性、敏感性较高, 可作为毒死蜱农药残留自我检测的手段[17]。

万积成等采用胶体金法半定量方法检测的试样, 再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量检测试样中吡虫啉。结果发现胶体金试纸检测为阳性与阴性样品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的符合率达到了100%。添加的cut off值样品的回收率为88.4%。结论: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相比较, 胶体金法检测吡虫啉具有操作简便、直观、快速、省时的特点, 其特异性、敏感性较高, 适用性强, 可作为吡虫啉农药残留自我检测的手段应用[18]。

赵友全等利用甲霜灵胶体金试纸条用于现场快速检测进出口蔬菜甲霜灵农药残留量。在对试纸条光谱测量分析的基础上, 研制出一种基于图像测量的便携式甲霜灵试纸条显色分析仪器, 该仪器集成了样品滴定、定时检测、显色度分析、身份认证等多种功能, 实现了试纸条的自动检测、显色度数值分析和数据存储[19]。

肖琛等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研制出一种准确、快速、简便检测氰戊菊酯农药残留的试纸条。实验结果表明, 该快速检测试纸条100%抑制浓度为800ng/m L (检测线无色) , 检测时间为10min, 批次内和批次间重复性为100%。采用该试纸条检测农产品中残留的氰戊菊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而且无需特殊仪器设备, 适用于农产品中氰戊菊酯残留的快速检测[20]。

(3) 表2列出了小分子相关的文章。

4. 结语

高一化学: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篇3

[设计思路和教学设计]

对于“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教学,目前教师都注意到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探究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但是问题的产生有些“生硬”。由铝的重要化合物在日常生活的一些应用引入,然后就布置任务让学生探究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我觉得这样的告诉不够“高明”,存在着一些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产生不自然,学生探究的欲望不强烈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现在的教学我们都注重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活动和情景的设置,以学生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没有错的。但是,问题从何而来,问题是谁提出来的,问题是谁发现的,这就非常关键了。如果一节课老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自己不能质疑,这样的课堂是没有生机的,学生能力的提升是谈不上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2教学的开放程度不足,思维的容量较小

关于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教学,Al2O3两性和Al(OH)3 两性在思维方式上是一样的。 学生探究完Al2O3再探究Al(OH)3的性质,就没有新鲜感, 而且重复着相似的思维和操作,能力的提升见效不大,教学的闪光点出不来,这样简单的重复也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对教材的认真分析,针对一般教学设计存在的不足,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体会如何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的原则,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 整个教学过程线索清晰完整,问题的产生自然流畅,学生探究的欲望强烈

这样的教学设计,以工业上冶炼铝的工艺为情境,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很好的把本节课所学知识串在一起。学生通过对氧化铝、氢氧化铝性质的实验探究,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了化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讨论充分,通过实验探究很好的解答了相关的问题,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本节课学生学习容量大,但是由于线索清晰,问题的产生和思维冲突的形成非常自然,使得知识没有堆砌之感,达到了自然建构知识体系的效果。

2思维容量大,有深度和广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这种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组织的特点。以实际生产生活的真实情景为主线,把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的学习与生产生活实际的应用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生产生活实际的情景中学习,这样学生易于接受,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虽然有些地方难度较大,但是这样的课学生参与时感到“过瘾”,能“解渴”。

3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学习轻松自然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鼓励的教学氛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的沟通和精神交流,有问题、有探究、有总结、有提升。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水乳交融式的,知识的建够自然流畅,虽然难度很大,但是渗透的非常到位,学生学习感到轻松。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爷爷和小树教案设计优秀篇下一篇:公司感恩员工的祝福语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