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作坊激发教师学习共同体

2024-10-12

教师工作坊激发教师学习共同体(共8篇)

教师工作坊激发教师学习共同体 篇1

教师工作坊激发教师学习共同体

能够参加这次国培计划的骨干教师研修项目,我十分激动。为了能够尽快吸取消化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我在教学之余利用休息的时间“泡在”互联网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渐渐喜欢上继教网提供的这种培训方式。特别是里面的专家资源,对我来说,实在可贵,我反复观看这些视频资料。

为了更好地落实此次国培计划的任务,继教网联合东北师范大学在网络技术和远程培训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获得了广大基层教师的青睐。其中创新的最大亮点是“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也就是将集中面授培训与网络研修相结合,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促成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

先是遴选“种子”教师。培训与测评相结合,从各地推荐的一线优秀教师、骨干教研员、高校学科专家中,遴选适合担任教师工作坊主持人的“种子”。所有的“种子教师”都需要接受集中培训,亲历一遍完整的网络研修设计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发现网络研修问题,不断改进,更好地指导为期一年的工作坊研修。

然后是集中面授培训“种子”教师,组成专家、骨干和优秀教师的“三人行”主持团队。在继教网承担的小学数学教师工作坊项目中每省组建两个工作坊,每个坊原则上由1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1名小学数学研究员、1名高校教师组成作为坊主,每个工作坊有300名学员。

最后是工作坊研修,研修对象为“种子”教师和广大市县级一线骨干教师和教研员。我对参加这次骨干教师培训有着深刻的感受,开始培训感觉这是一项任务繁重,时间很紧的培训,心里直发愁。然而随着培训的深入,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继续学习,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方面。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

虽然教师工作坊将骨干教师分成不同的小组或者不同的工作坊,但是这并不妨碍教师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另一部分,也是更有意义的,就是“种子”教师,通过自主开发和坊主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教师教育教学的重难点问题提供的研修资源,主要表现为教育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实录、教学案例、微课等。通过这种交互式、反馈式的远程培训,让相隔千里的老师能够同时了解教育专家对教学前沿问题的权威解读,并在教育第一线实践最新的教育教学成果。

在参与研修的日子里,仔细观看专家讲座、认真记录听课笔记、按时完成作业、思考着撰写日志、案例、反思、教学故事„„充实着我现今的生活。在继教网的研修平台中,我们同行之间虽然很多都是彼此并不认识,但相互之间都能真切的交流着、探讨着,帮助着、学习着。在共同体验、享受着的同时收获研修带给我们的快乐!

教师工作坊激发教师学习共同体 篇2

一、教师的多层次发展呼唤校本组织形式的变革

(1) 对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的调查和反思。教育改革经过多年的深入推进和不断深化, 教师队伍结构得到提升, 教师个人素质和专业素养水平越来越高, 因此, 形成了多层次发展要求, 这与长期实行的规范、统一的教研组、备课组制度不断产生矛盾。校课题立项后, 在不干扰常态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进行的前提下, 通过多次对校内外教研组、备课组的组织行为进行观察, 感受研学的张力, 得到活动过程数据和现象, 描述如下。第一, 时间利用方面。研学活动时间基本为40 分钟~45 分钟, 其中, 由组长或主持人传达上级教学要求和任务3 分钟~4 分钟, 分析组内工作5 分钟~10 分钟, 或有组员插话1 分钟~3 分钟;组内围绕任务讨论10 分钟~15 分钟;组内引出其他话题大约6分钟~9 分钟。第二, 角色活动。组长或指定发言人一般是活动主角, 年长教师在活动中讲话较多, 年轻教师一般处于聆听地位, 间或发言。第三, 交流内容。探讨落实上级和本组教学任务为主导 (包括学习文件、文章) , 交流各自获得教育、教学信息 (包括学情) 为辅, 分享生活信息约占研学时间1/7 左右。第四, 活动形式。以主讲和讨论形式为主, 教研组组织成员学习教育、教学文章, 备课组则注重讨论教学进度、分析教材和反馈学情。第五, 活动生态。成员神情放松、自然, 虽然进出没有强制约束, 但极少有成员无故离开。通过与部分教师交流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看法, 得到反馈如下。第一, 认可这种校本研学活动形式, 有时间、机会和其他老师交流教育、教学信息。第二, 有群体归属感, 身心得到短暂调整。第三, 有时很有收获, 更多时间缺少问题解决的针对性, 内容比较陈旧。虽然观察和交流比较粗陋、浅显, 但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研组和备课组制度在促进教师多层次发展上确实存在不足之处。第一, 两组的超稳定性不利于激发教师自觉发展活力。为保证教学管理秩序和效率, 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时间、场地和次数都是比较固定的。由于两组成员构成是同学科教师, 经过多年相处, 对彼此教学方式、技能都了如指掌, 可以说信息激活度很低。同时, 经过多年沉积, 两组活动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 任务事先安排, 活动程序性开展, 换上任一成员都可以组织一次活动, 刺激不了教师与会兴奋度。第二, 两组活动的封闭性、单调性消耗了教师自觉发展的动力。如上观察所记, 两组活动内容多以落实教学任务为中心, 以研究教材文本、学生反馈信息为导向, 缺少专业拓展、提升, 缺少高层次教育和教学思想渗透、引领。信息来源是稳定的, 缺少流动, 信息交流比较浅显, 深入不够, 信息分析单一指向多, 提升扩散少, 年复一年, 教师教研的精力分散, 关注度不高, 自觉发展的动力慢慢消耗了。教研组、备课组原本是教师专业发展有效的校本平台。教师工作具有个体性特点, 但随着信息时代发展和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个体以独立形式工作是不可能应对的, 两组活动为同伴互助提供了适时场所。而教研组、备课组出现超稳定性和封闭性、单一性趋势, 实质是一种定位异化, 重管理、重形式, 偏离了专业、学术发展方向, 客观上降低了两组应有的作用, 教师多层次发展和两组的科层制倾向现状产生矛盾, 校本研学组织变革工作提到日程上来。

(2) 对专家引领类校本研学的调查和反思。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补充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不足, 学校也不断开拓途径, 其中较多采取的另一种校本研学方式是专家引领。常用形式是讲座, 即专家讲述一些教育、教学前沿发展研究的新理念、新观点, 对教师进行头脑风暴。其次是现场点评, 特别是观摩上课, 现场分析、指导。第三种是组织教师参与一种活动, 引导教师身临其境, 理解教育、教学的新策略、新方法等。第三种专家引领形式是需要教师全身心融入的, 现场对前两种专家引领活动观察, 发现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认真学习, 或有离场, 或有走神。与教师们交流这样研学形式, 得到反馈是:第一, 拓展了视野, 专业提升有高度, 但往往是听了很多, 走进课堂运用少, 甚至听和做两码事。第二, 专家点评可遇不可求, 面对实际教学更是不易开展。第三, 专家所谈及问题与现实教育、教学脱钩。教师需要直接方法, 专家是在探讨原则, 这是应然与实然的差别。专家引领有益于补充两组活动内容理论高度、角度不足的缺点。但众所周知, 专业发展是需要毅力和付出的, 教师的日常工作琐碎且繁忙, 只有当他有了自己教育生涯规划, 或是遇到感兴趣的项目, 并能自律, 才能自觉学习。专家引领往往是重学术讲解, 轻组织管理, 是面向全体, 并不关心每位听讲者的需求, 从学校层面说, 即使引领内容与教学实际有很大联系, 如果不加以认真组织、落实, 甚至是跟踪、评价, 最终也会不了了之。综上分析, 校本研学既要重视组织管理, 也要加强内容的针对性, 这样才能为教师多层次发展提供有力平台。

二、校本研学共同体:激发教师多层次发展的组织变革

(1) 创立有益教师多层次发展的研学共同体。所谓研学共同体, 是指以教学研究、学习分享为导向, 教师参与而共同构建的团体。它强调是:第一, 以团体的组织形式呈现。团体是指为一个共同目的、利益等联合或组织起来的一群人, 他们彼此之间有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这样可以矫正教研组、备课组重管理的异化, 进而防范科层制度倾向。团体强调互动性, 突出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平等, 这也是学术研究的基本保证。为教师学习分享、教学研究提供更为宽松的组织空间。第二, 尊重个体, 但不放纵个体。一个好的研究平台, 必然是个体与群体和谐相处, 共享共建的环境。研学共同体鼓励每位教师积极参与, 大胆表达, 有自己的选择, 但必须遵守团体的基本纪律和要求, 不能突破制度底线。第三, 确立学术的主旨地位。中学教师的学术一方面是研究教学活动, 一方面是学科专业, 还有角色发展的需要, 如管理角色、党员身份等。团体的中心任务是主动研学, 而不是被动执行和落实, 以学术为主旨, 提升团体活动张力, 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和研学激情, 满足教师发展需要。与传统校本研学组织比较, 共同体特点是:第一, 注重同趣性。两组活动在目标上也有一致的特点, 但教师志趣未必相同。以备课研究为例, 有的教师感兴趣是如何理解文本, 有的感兴趣是方法和策略, 有的感兴趣是与文本有关联的新的学术成果等等。如何关注教师不同的志趣, 这是形成具有特色的研学共同体的基础, 两组发展要把目标和志趣有机融合, 研学共同体多元发展, 就能满足教师多层次发展需要。第二, 主体的选择性。两组活动多为刚性管理, 学科成员是没有选择的。研学共同体则是强调多一些柔性管理, 尊重主体的选择性, 在主动完成学校教学、教育任务的同时, 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参加不同内容和层次研学共同体, 为保证共同体活动有效、有序开展, 同样也是有约束力的管理。第三, 活动的包容性。包容性即倡导打破两组内部的论资排辈, 给学有专长、年轻教师表达自己对专业、教学看法的机会。共同体可以以任务为中心, 更突出以项目为中心, 调动成员全员参加, 取长补短, 共享共建。

(2) 研学共同体创建的实践探索。教师多层次发展的要求就是变革的动力, 现实反映出的问题就是导向。以“稳中求新、推陈出新、探索创新”为原则, 在校本研学组织管理上进行探索、尝试。一是推陈出新:对原有校本研学组织进行变革、完善。针对教研组、备课组研学的不足, 学校调整管理策略。第一, 分权。教研、备课活动实行轮流制, 组长是主持人, 每位成员定期主讲, 给每位教师提供机会, 发挥他们的专长。第二, 赋权。教研组、备课组可以依据组内工作和发展需要, 确定研讨内容。比如生物教研组在研学基因一课时, 需要补上目前基因研究前沿知识, 通过挖掘家长资源, 邀请了在高校研究这一项目的家长到校普及知识, 及时提升教师的认知。有的教研组还走出学校与其他学校教研组联合研学, 加大了信息交流面。针对讲座、师徒结对、课题项目等活动管理较松散的情况, 学校立足共同体建设, 加强制度管理。第一, 尊重选择。学校依据校情、教师不同需要, 增加讲座类型, 多层面为教师提供学习内容;师徒结对和参与课题研究进行双向选择, 不是简单指定, 尊重教师个体要求。第二, 加强管理。对教师参加上述类型学习情况进行考核;重视师徒结对过程跟踪, 书面记录。课题参与者要求定期开会, 汇报成果。学校通过尊重个体意愿和必要管理, 在效率和效果上齐抓并进。二是探索创新:构建新的多层次研学校本共同体。学校依据教师角色、要求不同, 进行甄别。构建了诸如“管理干部研学共同体”, 聚焦管理理论, 研讨管理策略、分析管理热点问题等, 提升管理者素质和水平;构建“党员学习共同体”以“讲坛”和“项目党建”为主要平台, 为党员教师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构建“名特优教师推进共同体”, 浓缩群体范围, 一方面, 让这些志趣相投教师有一个交流群体, 同时也针对这个群体, 要求对应专家小范围, 面对面交流。同时, 顺应信息技术发展, 大力倡导教师建立QQ群, 利用信息技术跨学科、跨校构建学习共同体。锤炼骨干, 突出项目。正如管理学一句名言“1 头狮子领导下的100 只绵羊, 要比1 只绵羊领导的100 头狮子可怕得多”。校本研学共同体的成长既需要有共同的志趣, 也需要有必要的约束力, 反之会难以为继。因此, 校本研学共同体必须增强人的影响力或事业的吸引力。要在建立名师推进共同体基础上, 鼓励教师自主创建新的研学共同体, 形成辐射, 物以类聚, 带动其他教师共同研学, 提升专业素质。同时, 以项目为突破口, 凝聚志同道合教师, 开展研学活动。

三、结束语

应当说, 校本研学共同体的建立弥补了传统研学组织在学术和教师选择性等方面的不足, 但它在现实中还有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 需要持续关注和完善。总之, 在教育管理实践的道路上, 基于教师多层次发展的校本研学组织变革, 要敢于探索, 反复验证、提升, 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曹树.研训一体:一条教师培训改革之路[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9 (10) .

[2]袁维新.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织特征与形成机制[J].教育科学, 2010 (10) .

[3]段晓明.学校变革视域下的专业学习共同体[J].教育探索, 2010 (07) .

[4]吴志宏.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教师工作坊激发教师学习共同体 篇3

“绿叶工作室”,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名师培养工作室”。它的独特在于成员都是辛勤耕耘在农村幼教大地上的一线工作者;它的与众不同在于工作室主持人张燕教授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思考和对农村幼儿教育问题的特别关注。工作室成员最初的参与目的是急切地想要成长为“名师”,后来在主持人张燕教授独特的教师成长观的引导下,他们逐渐学会丢掉包袱、敞开心灵,放下“求成”的焦虑,渐渐形成学习共同体。而在此过程中,个体的成长静悄悄地、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一、关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绿叶理念”

1.教师是主人

其一,教师是自己的主人。即教师须对自己负责。而自主、自助正是对自己负责的方式。绿叶工作室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弱化权威,成为自己的主人”。参与的教师不是被引领、被培训,而是在民主、平等的交流研讨中发现自我、解放自我、成就自我。这就要求工作室的所有成员都推翻对“被培训者”被动状态的成见,甚至推翻“被培训”的说法,不再被动地“等待专家教我”,而是把目光转向自己,从思考“我可以做些什么”开始,重新认识到自身的能量,并从中获取信心和勇气,真正“对自己负起责来”。

可以想象,转变观念的过程是艰辛和漫长的。所幸,当所有人坚持下来,并逐渐体味到解放自我、主动思考的妙处时,他们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哪怕平时工作再忙、再累,只要碰上工作室有活动,我们都不想放弃。不是惦记着谁能给我们知识,而是身在其中与同伴分享交流的感觉太美妙。”从“要我来”到“我要来”,其间的转变正是教师们实现自主成长的过程。“把实践和思考结合起来,每一个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都是教育家”,这句话在绿叶工作室由口号变成了现实。

其二,教师是工作室发展的主人。工作室如何定位、如何发展,以怎样的形式开展活动、开展什么内容的活动……这些问题没有既成答案,要由工作室成员群策群力,共同解答。张燕教授有意识地“示弱”,在确定议题、主持议程、带动发言等方面“把球抛还给教师”,从而将决策的权利一一转化为教师们思考的机会。而教师们也由最初质疑自己“我怎么能行”到后来变得自信从容起来。自2009年以后,从“农村幼儿教育何去何从”,到“在教育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再到“用支教行动践行薪火相传”,几乎每一个议题都是由教师们确定的。

2.工作室是学习共同体

毕竟个人的精力、时间有限,每个人的眼界和视角各不相同,言行必然会受到自身经验和环境的束缚,所以必须要借助于他人的力量,在分享、交流和碰撞中思考,从而有所收获。只有在一个有着浓郁学习氛围的学习共同体中,个体才会有走向更高层次的可能。绿叶工作室恰恰提供了这种可能。大家围绕着共同关注的主题探讨、分享,为彼此开辟更为宽阔的成长路径。在这里,每个人凝聚智慧,朝同一个目标奋斗;在这里,每个人自由发表观点,通过集体思考和分析,发现个体的不足并努力改进;在这里,资讯信息交汇融合,个体能借助于团队的力量,进行更系统的学习和思考;在这里,每个人投入工作的激情,并在相互启发中改变观念,实现自我超越。

从2008年3月到2009年1月,在历经了近一年的困惑和探索之后,大家开始探讨工作室的愿景和定位,从此慢慢走上建设学习共同体的轨道。在四年的共同学习、研讨、实践中,“凝聚智慧,携手前行;真诚开放,薪火相传;探寻本原,自我超越”的愿景在每位成员深深浅浅的脚印中由口号变成了现实,教师们也在此过程中完成了从“知道”到“做到”的蜕变。

四年来,工作室的活动正是在学习共同体的氛围中推进和完成的,同时,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共同体的能量也越来越大。从目标愿景的确立、室标室歌的创作,到对方法论的学习研讨,再到对教育实践中所见所思所感的交流碰撞、对行动研究方案和实践的讨论完善,乃至最后的修订书稿……处处彰显着平等、团结、互促、突破的精神力量。可以说,绿叶工作室的成员们践行愿景的过程也是建立学习共同体的过程。

3.回归教育的本质

在长期的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们容易不自觉地陷入迷乱,在忙碌中渐渐迷失方向。此时,我们最需要的是停下来,想想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本真。

扎根泥土。绿叶工作室成员都来自农村幼儿园,因此,农村幼儿教育何去何从是讨论得最多的话题。但“扎根泥土”并不仅仅是工作室成员的来源使然,还是教育的本质特性的体现。教育的本原,正是立足于生命、出发于生活。扎根泥土,意味着回归自然、尊崇生命;意味着抛却表面的花哨,重新审视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意味着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意味着停下盲目追随的脚步,重新审视本地本园的教育目标和途径。正是因为扎根泥土,绿叶工作室的成员们才觉得找到了教育的“根”、自我的“根”,才由衷地说出“最简单的才最深刻”“教育不能没有温度没有感情”这样的切身感言,才能够在对“农村幼儿教育何去何从”进行一番深入思考和探讨后,达成这样的共识:“什么样的幼儿教育是最好的?我们常说,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什么是适合的教育呢?因地制宜、尊重孩子天性的教育就是最好的。那么,对于乡村幼儿园而言,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适合的呢?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发掘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还孩子以纵情山水田园的自由,培养孩子顺应自然节律的秩序,让教育与自然对话、与生命对话;同时,彰显家庭化、舒适温馨的氛围,满足并适时引导家长的需求,让教育回归生活,与生活对话。”

慢教育。“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同样的,心急求不来真成长。对孩子的教育如此,对教师自身的成长更是如此。绿叶工作室虽然因“名师成长工作室”项目而成立,但从一开始就并不抱有“培养名师”的功利性,而只是提供一个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绿叶工作室的成员也从“纠结于成长,自我设限”,到渐渐“卸下急于成长的压力,敞开心胸,全身心地投入每一次活动,分享集体智慧所带来的愉悦”,最后“从容地获得成长”。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参与其中的每位教师获得了意外的收获,那便是比专业成长更有价值的心灵成熟。不急于求成,顺应人的自然成长规律,提倡慢教育,是绿叶工作室的又一理念。正如室员们自评所言:“咱们追求的不是短时间的效益,而是长期的心灵成长。”不急不徐,达到心灵上的从容,由此培养出的孩子也能得到心灵的滋养,以实现师幼的共同可持续发展。这是慢教育之所以最适宜于教师成长的原因所在。

4.在行动和激情中实现价值

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领域,甚至可以说,行动是教育的灵魂。再伟大的想法只有付诸实践,才可能于人于事发生作用。我们关注孩子、反思教学、观察社会,心有所感,却唯有转化为行动,才有助于改进教学实践。行动研究,其核心含义也在于“在真实教学情境中研究”“为改进教学实践而研究”“以行动为途径进行研究”。因为只有行动,才是最真实的生活。与积极的行动形影不离的便是激情。绿叶工作室的成员们逐渐明白“激情是一种职业能力”“宁可没有经验,不可没有激情”。激情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状态,是无论面对何种窘境都会想办法把工作做好的心境。绿叶工作室为所有成员提供了有利于“产生激情、付诸行动”的团队支持。

5.教育者应有社会责任感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者要比其他人具备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加明确自己的公民身份,时刻提醒自己对社会发展、文明文化建设肩负的监督、参与责任,并时刻准备尽已之力为社会向着积极方向发展而行动。教育与生活水乳相融,学校与社会密不可分,教师更是责无旁贷的公共知识分子,因此,绝不可将眼界拘囿于狭小的幼儿园围墙之中,而应抬头看到更多的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参与公共事务,发出自己的声音。绿叶工作室一直提倡“跳出教育看教育”,这也是绿叶工作室倡导教师们走出幼儿园、思考社会问题的初衷。三年之间,教师们从只关心本班教学,到放眼社会,再到为了改善社会现实问题而积极行动。而在积极行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他们也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快乐。

二、有利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绿叶模式”

经过四年的摸索,绿叶工作室总结出一套帮助幼儿园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提升自我价值的有效模式,我们称之为“绿叶模式”。教师的自我解放毫无疑问居于首位。有了这种突破惰性思维的内在驱动力,教师们就会主动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就会在交流和讨论中互相启迪,在学习共同体中对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发表观点、贡献智慧,最终获得共同提升。可以说,解放自我、互相启迪、成立学习共同体是“绿叶模式”的要素。它带给幼儿园教师的,除了专业成长,更有自由向上的精神,以及在共同体中分享互促的学习激情和习惯——这是弥足珍贵的人格修养,对教师专业发展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甚至比专业发展本身更具价值。

在激发“成长动力源”、建设“成长共同体”的过程中,工作室围绕着“绿叶”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处处留心皆学问

绿叶工作室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元,没有灌输式的培训和讲座。在开往徽州的火车上,我们从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肖申克的救赎》讨论到中国教育体制;在西递宏村如画的风景中,我们分享读书的感悟、讨论幼儿园行动课程和华德福教育思想的精髓;在各地农村幼儿园的活动室里,我们审视和思考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绿地上,我们传阅当期的《绿叶工作室简报》,回味上次活动的启示……这些活动让每位成员感受到放松和愉悦,然后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内心,实现真正的成长。

(1)读书和看影视作品

绿叶工作室始终将读书视为教师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读什么书是关键,最初由张燕教授推荐,后来,教师们读到好书后就主动相互推荐。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在反思中成长》《爬上豆蔓看自己》等直接以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的书,也有《请让我慢慢长大》《张雪门先生论幼稚园行为课程》等介绍经典教育理念的书;既有《行动研究》《质的研究》等阐述方法论的书,也有《四环游戏小组的故事》《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反映行动研究成果的书;既有《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黄河边的中国》等带动思考社会问题的书,也有《被压迫者教育学》《教学勇气》等启发自己审视内心的书。

看影视作品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扩大视野。四年来,成员们共同观看了十来部优秀的记录片和国内外优秀的教育影片,如《幼儿园》《小人国》《看上去很美》《草房子》《乡村女教师》《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肖申克的救赎》等,每部影视作品都引发了教师们的共鸣和思考。

(2)旅行观摩

读书和看影视作品给教师们带来了思想上的启发,旅行观摩则为教师们提供了另一扇看教育的窗。观摩同是农村园的兄弟园所,借鉴经验,反思不足;参观巴学园,感受另一种教育的温度;驻扎城郊,亲历农村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真实情境,感受农村幼儿教育的优势和问题;前往徽州,在宁静的山水中沉淀烦躁的心情;远赴洛阳,了解与北京不同的办园思路……列车上、回廊里、草地中到处留有工作室成员们热烈讨论的身影。

(3)关注社会

教师们将眼界放开,从班务和园务转到更大的社会层面,“跳出幼教看幼教”,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主动思考并发表看法。大家从对“山寨春晚”的笑谈中,逐渐看到“山寨现象”背后的民众话语权问题;从对“国十条”的讨论中,上升到站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思考幼儿教育的本原;从“非正规园频遭打压”的新闻中,经历了对国家政策与自己密切关联这一事实的深刻反思,并开始认真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

(4)分享研讨

分享研讨是绿叶工作室最常见的工作方式。例如,读到好书后的快乐分享,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求助解惑,看到社会不公时的愤然议论等,当然最多的还是对专业问题的探讨和求解。什么是案例?教师为什么要写案例?什么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质的研究、案例研究有何关系?什么是现场感?该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农村幼儿教育何去何从……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每个成员畅所欲言,激烈碰撞,在研讨中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2.事事深入求成长

教师的专业发展无法一蹴而就,为此,绿叶工作室提供了不同层面的支持,帮助教师们在逐层提升的过程中从容成长。

(1)记录、提炼

活动实录。除了成员的个人笔记之外,绿叶工作室每次活动必有实录,力求有言必录,完整地再现讨论现场,保存活动的第一手翔实资料,在第一时间让大家分享。实录的好处在于:其一,最大程度地帮助因故缺席的教师找到亲临现场的感觉,不让一个人掉队,体现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其二,人们对同一句话、同一个场景的理解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实录就是不加任何点评分析,完全记录原话,这样便于教师们日后重温,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理解。

简报提炼。除了实录,每次活动之后,绿叶工作室会出一期《绿叶工作室简报》,将本次活动的亮点提炼出来。这样,一方面,帮助教师们迅速把握本次活动的精髓,便于后续深入思考;另一方面,简报由工作室成员轮流负责编辑,在编辑简报的过程中,教师们必须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实录,提炼核心内容,并以最简明的文字呈现,准确反映大家共同学习和提升的历程。这一过程使教师们的总结归纳能力不断提高,对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2)反思、钻研

工作室活动每月只有一次,所以大家特别珍惜。哪怕只是讨论一个案例,观摩一次活动,大家都会不断回味、继续思考,琢磨他人提出的观点,吸收伙伴的建议,改进自己的行为。正是在不断的反思和钻研中,教师们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

(3)在行动中成长

教师工作坊激发教师学习共同体 篇4

关于教师学习共同体 的实验与体会

福建省福州金桥高级中学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

陈雷鸣

陈奕良

2008年4月29日·厦门

中学。五年来,我校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人人成功,个个发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校,依法治校,从严治教”的办学原则;依托名校品牌,走协作办学之路;依靠校本教研,走教师成长之路;借助成熟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学校现承担国家、省、市三级教科研课题四个。2007年5月,我校申报的《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批准立项,近一年来,我校开展了课题的实验工作和一些理论上的探索。现就课题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若干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验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不仅要求把学校建成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求学校成为校长、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还要求学校成为家长参与教育教学与相互学习促进的地方。学校学习共同体有四大内涵。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支撑。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使教师承诺共同的理念与目标,并承担责任、相互支持、共享经验、协同学习的组织。

但是教师学习共同体,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组织与团体,而是以教育教学中问题为背景,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由学校组织起来(有时也可以是经学校认可的自发组织)的形式多样而又灵活的教师学习群体。例如,我校就有各种非正式组织结构性质的专业学习团体。例如,教学改革团体(公开课、优秀教师工作室)、课题研究团体(各课题组)、在线学习团体(学校网站、个人博客)、问题研究团体(专题研讨会)等。

1.建设多样性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极为重视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活动,认为这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校就把这两大活动作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最基本构件。

⑴“公开教学”共同体。一年两度的青年教师公开教学活动,已成为我校的定例。本学年以来,校级公开教学开课教师80人次,全校听课2100人次;集备组活动80场,教研组评课30场,校级评课总结4场。青年教师在老教师和年青伙伴的指导、协作下,围绕着主题(课堂教学有效性、“情—导—探—评”教学模式、同课异构、情景创设、合作探究、多元评价)进行课题课型选择、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制定、课后反思评议,甚至激烈的争论、甄别与补充,通过备课、试上、试评、改课、再上等过程,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⑵“专题研讨”共同体。专题研讨活动,也是我校本教研的一大特色,而且持恒不衰,颇富成效。2007年“5·18”我校首次市级公开教学活动及同时召开的《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科研论坛》,就受到国家督学、福建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马长冰、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张大展、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郑勇等领导专家的高度赞扬。此外,我校每学期三场异地召开专题研讨会,也是校本教研的亮丽风景。我校先后在武夷山市、福安市、泰宁县、将乐县、东山县召开过教学工作研讨会、德育工作研讨会、心理教育工作研讨会,每场研讨会均有80人以上相关人员参加,大会发言、小组讨论参与率达百分之百。通过每场专题研讨,教师们对德育、心育、教学所涉及到各方面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有了跨越式的进步。

⑶“培训讲学”共同体。校长是教师学习共同体中“首席学习者”。我校陈雷鸣校长就在“校本培训”中扮演着亦“官”亦“民”的角色,身体力行。仅以本学为例,他在全体教师每周例会上作10场培训讲话。其中“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专题四场,《规范、内涵、发展》、《积极稳妥推进高中新课程,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培训讲话6场。此外,我校德育处、教务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教研室等处室主任每学期也作了关于本部门工作培训讲话2-3场。

尤为可贵的是,我校还为优秀青年教师(占全校青师20%)搭建讲学平台。现已有5位优秀教师向全校青年教师作了讲学,他们用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经历和深沉的积淀,作深入浅出的陈述,与其他青年教师作心与心的交流,激发青年教师探索教育教学的勇气,使青师们对自已的困惑,也有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从而把同行的经验和感知化为已有,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这一类型共同体的学习,学校每学期发给每位老师一本《学习笔记本》用于教师记录培训、讲学的内容,撰写反思心得,并留作相关讨论会的发言材料。学期结束,该笔记本作为档案材料,存入“教师成长记录袋”备查备用。

2.建设创造性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教师共同体的形成是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困难与问题的需要,由“校本问题”而形成的学习主题,对教师才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教师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才有用武之地,其创造性才能在学习共同体中得以发挥。

⑴“优师工作室”共同体。为了彻落实市教育局“关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当人民满意的教师”的精神,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指导、辐射作用,学校启动了“优师工程”,同时成立“优秀教师工作室”,并在学校网站开辟“优秀教师工作室”栏目。这是一个教师优质资源的组合,是一个特别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建立之前,单个教师“散落”在全体教师中是“万绿丛中一点红”;而今,各个教师凝聚的群体,则是“万绿丛中一片红”了。“一点红”与“一片红”,优秀教师所发挥的创造力,当然相去甚远。除了优秀教师自身素养优秀,校本问题挑战之外,荣誉称号的激励,你追我赶的竞争,优胜劣汰的压力,丰厚待遇的激赏,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而这些因素,恰恰就是“优秀教师工作室”这个共同体所特殊造就的。

近年来,许多优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已变为可触可摸的佳绩。两位教师晋升中学一级教师(市批),一位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获全国一等奖;一位政治老师教学论文获全国一等奖,四位语文老师分别获得全国“写作杯”作文比赛指导一、二等奖;一位老师获省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比赛三等奖;一位音乐老师论文获得省二届艺术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教案获市音乐教育教学系列竞赛活动二等奖;一位语文教师教学设计获市级二等奖,课件获得市级教学多媒体课件评比优秀奖;一位政治老师教学论文获市高中组三等奖,三位老师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许多参加校级公开教学活动的优秀教师,凭着独特的教学设计,生动形象的情景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和灵活多元的课堂评价,屡屡得到同行的充分肯定,本学期又有三名优师的公开课,被推荐到市级参赛。

在全校讲学中,优秀教师奋勇当先。赵文强老师《调控学生的课堂心理环境,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以教学心理学知识为经,以化学课堂教学亲历为纬,编织出富含创造智慧的讲学内容,给参听者以极大启迪。⑵“在线学习”共同体。如果说,“优秀教师工作室”学习共同体发挥了优秀教师的创造力,那么我校“在线学习”共同体则让全校全体教师发挥更大的创造智能。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和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教育部明文规定要“推进教育信息化”,这在我校并不是“花瓶”的摆设,而是实用的“利器”。

福州金桥高级中学网站(http://)开通30个频道,涵盖我校全部教研组、集备组和年段组,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各个领域,每天都更新教育教学相关信息、资料、文章。现已上传各类材料两万五千多个。在全省学校有正式网域名的网站综合名次评价中,稳居福建第二名。

多媒体教学常态化,让学生通过校园网进行在线学习,这又是我校的一个亮点。数学教研组《数学追求》网站是全校建立最早、最为闪亮的一个。语文组《高考语文在线总复习》、地理组《高考在线》、历史组《史海拾贝》博客等等,都是老师创造性劳动结晶,都是学生跨越时空采蜜的“花源”。

我校在线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发挥创造力的用武之地,较理想地解决了学生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和教师教学中的许多困惑。“在线学习”共同体,已代表着我校现代教学的先进性和创造性.二、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体会

在近一年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应有“五性”:

(1)引领性。学校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就要构建教师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共同成长的专业学习关系,而能促成和支持这一关系形成的至关重要的人物是一校之长。校长的引领作用体现在:

①理念明确。对教师学习的共同体,校长的理念非常明确,这就是将学习的目的直接指向教师的教学行为,学习的需要直接来自于教学中的问题;使教学实践成为学习资源,使教学实践为教师学习提供直接的、生动的案例与素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教学实践。

②校长是“官”。校长应是学习领导者,重视学习的价值,关注学习的需要、创造学习的环境、鼓励学习的发生、支持学习的行动;校长还应是首席学习者,身为士之先,才能带兵打仗。

③校长非“官”。校长应是学习的参与者,应当以“成员”而非“官员”的角色与教师一块学,真正做到共同学习、共同领导。

(2)基础性。促进教师发展,实现教师价值追求,这是教师个人目标。以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振兴学校,为学校教育事做出贡献,这是学校的目标。教师个人之间目标一致,教师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一致,这是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一年来,我校陈雷鸣校长在07年暑期培训会议;开学后的每周教工例会做10场培训讲话,其讲话核心内容,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学校“规范、内涵、发展”三大任务。这一核心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目标,是全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需求。有了这一目标高度的一致,教师才能参与共同学习,才能有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存在;舍此,教师学习共同体,则难以存续。

(3)自觉性。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天职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个性差异极为丰富、极为复杂的群体。基于学生成长,教师每天都要在师德、爱生、敬业、专业等方面勤练内功,形成内驱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基于这种认识,教师才有参与学习共同学习的自觉行为。如果仅是遵从行政命令,附和“捆绑式”的结合,都将是“出工不出力”的应付。

我校数学组上学期8场的讲学活动,以学生实情为案例,以新课程教学法为视角,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为目标,使全组18名数学教师定时、定点参与其中,活动十分红火。

面对今年福建省高考作文的新趋势和来自广大师生的困惑和期盼,参听福州市语文中心组成员、福州八中名师丘实真《08高考作文新动向及其对策》的讲座,就成了语文组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

(4)合作性。教师之间积极依赖,互相寻找专业支持,共同构建一种促进学习与发展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一个教师不仅关注“我的教学”,同时还与他人一起构筑“我们的教学”。

在本学校级青年教师教学中,高

一、高二英语集备组先后开展“Unit3 Reading”、“Unit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同题异构教学研究。“同题异构”紧紧围绕有效课堂教学这一主线,通过“统一集备组选定统一课题-——个人教学设计——集体备课研读教材——同题异构付之实践——课后评议——互动提高”等环节,帮助教师激活教材,打开思路,实现真正意义的“学习共同体”。“同题异构”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有利于教学与研究的结合,符合深层次教学规律,锻炼了“学习共同体”;“同题异构”用理论诠释实践,用案例解读理论,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了“学习共同体”,“同题异构”借鉴他人的成功案例,创造性的生成自已的案例,有利于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完善了“学习共同体”。

在本学期青年教师优质课公开教学中,广大老师主动前往听课,展开评议,深刻反思。在给开课老师鼓舞、帮助的同时,自己从中吸取有益的养分,有了“你上课,我参与,同受益”的切身感受。

在合作同事关系中,每一位教师既展示了个人魅力,发扬团队精神,又达到优势互补,博采众长之效。

(5)融合性。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人人参与,个个实践,常常研究,时时反思”,人人学会“对话与倾听”。“对话”绝不是单向的意见发表,也不是单纯的相互提意见,而是把个人潜藏在内心的声音和观点加以表达、理解和分享的合作性行为。“倾听”意味着每个教师思想与心理的敞开,是从接纳他人的异质性的经验开始的学习行为。因此,对话与倾听是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最重要的学习行为方式。其实质就是“表达与吸收”,也是作为教师游离或融入学习共同体的分水岭。我校对学习活动的行政“点名”制度,已十分看淡。校长和各类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召集人关注的不是“谁到会”的表象问题,而是“谁发言”、“发何言”,“学到什么”、“怎么学会”等实质性问题。那些自拒门外的旁观者,那些会上心不在焉,散会一走了之的静坐者,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成员。

我们课题工作还在开展之中,我们的认识和体会还不深刻。以上发言,不当之处,亟盼各位领导、专家、同行指正。谢谢!

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中国未来研究会首席顾问、著名未来学家秦麟征教授对福州金桥高级中学陈雷鸣、陈奕良课题论文《关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验与体会》的点评意见

福州金桥高级中学教师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很有特色,成果显著,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教育部门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望金桥中学在陈雷鸣校长的引领下,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把学校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示范基地。

长沙

http://0731snw.com

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学习体会 篇5

----------《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学习体会

亳州一中张素娟

细细读完《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掩卷沉思,课堂、课下的一些情形又重新浮现眼前。其中有快乐,感动,惊喜,也有尴尬,无奈与困惑。在教师责任心的驱使下,怀着对英语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的爱,我在浩瀚的因特网上搜寻,惊喜地打开了一些著名英语教育人士的博客,(如刘道义,包天仁等)。品读着这些语言教育大师的心声,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下面我将结合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一些新课改体会,希望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目前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从准备、启动到推进,经过两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中。但是,随着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也暴露和反映出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诸如关于教学观转变的问题、关于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的问题、关于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关于把握和钻研教学内容的问题等等。为了促进改革的深入开展 ,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我认为一线教师中关于新课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怎么老是“新课改”,“新教材”,成天都是“新”?

自从我参加工作2000年到现在,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了,几乎年年我们都参加“新课程”培训。这几年的论文评选中,论文标题出现的频率最多的字眼就是“新课标下”、“新课标理念下”或“新课改下”。这几年改革幅度之大,程度之深,速度之快,使很多一线教师对课改认识不清,对教材分析不透从而导致了教学上的盲目性。为什么老是在改呢?

实际上,建国以来,我们已经进行了8次课改。目前课改正在调整和转变,正处在一个转折点和新的起点上,也可能还会进行下一次课改。这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唯物辩证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遵循否定之否定原理。如果每次课改都是成功的,那么我们还用课改8次么?改革创新是永恒的,是动态的。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实践任务,我们以及课改专家也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都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问题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突出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和知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进行培养。一些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尚不到位,尤其是对新课标提出的各级目标的认识尚不足。还有个别教师,甚至个别还算比较年轻的教师,根本不理会新课改的事,而是仍然坚持按照自己的那老一套去教学生,好像新课程与他们无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干脆考倚老卖老,或者说一套做一套,穿新写走老路。尤其是高三的老师,迫于高考的压力,为了给学生系统的复习基础知识。培养提高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经常不得不填鸭式的灌,搞书山题海战术打时间仗。很多学校都存在这种现象:高一高二轰轰烈烈搞课改。到了高三就完全变了样、新课程改革是社会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与认识是实现新的教学

1理念、思想、方法和目标的基础。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并积极投身到课改的实践中来。

问题三:极左冒进,闻风而动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

由于缺乏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改革的理念追求 ,教育实践界存在着闻风而动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 ,现在有的课堂活动看起来花样形式较多,但是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处理显得很生硬,有串联活动之嫌,使用的结果可能冲淡主题,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会使课堂管理失控,给一些顽皮学生提供“玩”的机会。

教学内容与活动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动”来达到“学”,是“动”中“学”,而不是为了“动”而“动”,为“学”而“学”,所以,课堂不应是活动串联起来的游戏,而是内容和的有机结合。

问题四:科研与实践教学的脱节

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有的教师,迫于学校压力或只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不得不应付几篇“论文”。自己在论文中写的什么,有什么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谈不上运用。而有些认真搞科研的教师,科研成果累累,讲起理论滔滔不绝,但真正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却不多。

新课改中必须注意的几点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所有英语教育界人士,尤其是一线英语教师和教研员,都必须坚持不懈的更加深入全面的推进新课改。但是,绝对不能盲目。我们尤其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认清几组关系:

外语教学中存在许许多多的矛盾,诸如: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应用、知识与能力、结构与功能,还有思想教育与语言教学、读写与听说、母语与目的语、机械操练与交际性练习、准确性与流利性等等。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我们这些外语教育工作者经常面临的挑战。新课程改革与高考-------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新课程体系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它的出台大大地改变了英语的教学,它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此次英语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以往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这似乎与高考要求的“掌握基础知识(词汇,语法,句型),培养基本技能”有一些矛盾。过去,很多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为了应对学生高考的需要,会花大量的时间讲解词汇运法,语法规则,通过题海战术的训练,着重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应试技能,以帮助他们应付高考。而现在,按照高中新课标的要求,不能再搞“题海战术”,不少教师和家长都为学生的高考成绩担忧。

我们认为,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近两年来,由于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标的试行和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推动,英语高考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在进行改革。但是,必须看到,高考的体制和内容还没有能够完全按照高中课标所提出的“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的要求来彻底改革,在这种现状下,高三的教师,在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在课堂教学和课下作业中帮助学生为高考作一定的准备,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是有益的。从理想的角度来说,真正掌握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力和基础语法知识)的高中学生,应当是任何类型和内容的考试都不怕,都能考高分。应当看到,“高分低能”的情况已在大大改变,“高分高能”的学生在日益增多。广大教师应当看到,高中英语课改和高考改革是一统一的系统工程,应试能力也是个人素质的一部分。只要我们坚持高中英语新课程提出的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必然能得到提高,因此,新课程与考试是不矛盾的,同时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也必将伴随着考试体制的日趋合理科学完善。英语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重基础还是重应用。

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买你对的还有知识和能力这一对矛盾。以往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勿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仅仅知道英语的知识,而是培养口头和笔头运用语言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因此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倡导体验、实践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就简而言之,新课改要求重点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那么,要“能力”就不要“基础”了吗?

刘道义的恩师,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国家语委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语言学会会长、叶圣陶研究会会长张志公先生曾强调,“考虑英语教学和教材中的任何问题,必须充分重视中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外语往往不安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单纯模仿,而希望知道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道理。中学英语教学和教材中要教点有关的知识,可是,绝对不应贪多求全、繁琐艰深,学了又用不上。.学习语言是能力的培养、训练”从张老的话中,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出,第一,英语学习的本质和最终目标就是培养训练语言能力。因此学生所学,教师所教必须有实用价值,以应用为目标。第二,在汉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学生,必须探索“所以然”,也即教师必须讲解教授基本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句型)。毕竟,词汇语法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更是各种语言能力的基础。只不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按张老所说,“所教的语言知识“精要、好懂、管用。”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传统观点与现代理念;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从“传统”到“现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间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应该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两者个各有优缺,传统的五步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对基础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的积累。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学习”更注重对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培养。志公先生谈到教学方法时,他强调,不要搞一律化。他说:“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目的,各自需要最适合它的办法。”“对于方法,不要绝对化,某种方法一定好,某种方法一定不行。”所以,我们要善于把传统的和现代的相结合。

很多现代教育理念及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我们对国外的各种各样的理念、思想、教法、模式等一定要懂得学习和借鉴,不能一律排斥。有的可以拿来就用,但不能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对于我们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也不能够全盘否定。不能把老祖宗的东西都丢掉不要,认为传统的就是旧的坏的。这是完全错误的。现在很多国家正在研究中国的教育,包括外语教育。国外很多国家都认为中国传统的、这种以理解记忆为主和认知为主的教育是值得他们学习借鉴的,并且认为我们的教法和理念比他们的更加有效,比他们的强调“知识的‘个人主义’”要好。老外尚且认同我们的传统,那我们国人就更应该对其充分利用了。

二 重新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的弹性。新棵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适当的删减或补充教材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的顺序。教师应该明确,以前的教学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现在新课标的要求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我把知识给你,你来学,来接受,后者

是教师想出一些尽可能适合学生的办法让学生掌握知识,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反映在教材的处理上,前者给了你纲,给了你教学全部内容,你可以将教材用够,剥烂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后者给你的教材仅是一个适应于教学的一般性材料,教师需要精细加工。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在诸如教育资源,学生生源、师资水平,英语教育现状也是不平衡的,所以教材不强求一律,各校可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根据各自的条件选用教材或者在教材选定后根据各种因素增添和删减某些材料。一句话,弹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就使教材具有了开放性,而不是原来的封闭形式了。

另外,旧教材相比,新教材话题涉及内容广泛新颖,贴近生活,除了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外,更具有开放性和可持续性。课程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灵活,给予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机会。

总之,新教材给教师和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活动空间,它给了我们一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因地制宜”的自由度。

三 恰当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到灵活多变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因此,我们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风靡一时。殊不知,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的局限。

比如,在实施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语言形式,追求任务的真实情境,急于实现功能。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公开课上,为了展现学生在任务型活动中创造性的使用语言,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授语言点,取消了呈现语言(词汇、句型等)的步骤,似乎学生不教不学便会了。其实,这里有虚假的成分,可能前一节课处理过语言,甚至是事先上过的课。否则,便可发现课上的活动开展困难,或许有少数尖子学生撑门面,或许热闹,但语言质量较差,错误甚多。而且,教师对学生小组活动中的问题不加批评;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错误不予纠正,听之任之。这样,因为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敢提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就自然出现了语言准确性差、基础不扎实等问题。

再比如,有些英语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注意了形式而忽略了实质,有些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一些易见问题。学生围坐一起,言论纷纷,场面看似热闹,可交流时却是千篇一律,照本宣科,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还有一种情况,教材上的讨论材料有的太晦涩,范围太大,有些老师不加选择就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大部分学生抓耳挠腮,“智穷力竭”,场面尴尬,浪费时间。此外,还有分组欠科学,时机不当,时间不足。评价不全面等问题。

还有多媒体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但绝对不能滥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按照不同的课型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传统的如“五步教学法”“四位一体法”等和现代的),并对它们进行有机组合。只有这样,英语课堂效率才会达到最高。

四 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学生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标目标要求的最重要的主体。二是教师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课标目标要求的必不可少的外在因素。只有教师才能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这条路上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各种指导和帮助,时刻准备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既然如此,教师就应该具备包括吸收新思想、先进教学理念、先进教法的能力,具有深厚而宽广的专业知识底蕴为学生这个教学主体走向成功提供各种帮助。如果简单强调学生为主体而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发挥的主要作用,就会出现不利于教学的结果。例如,教师一讲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似乎就不好体现,课不敢讲了,进而是大量无目的的活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是必要的,但学生的活

动不能是无序、无目的的活动。教师驾驭课堂不是不让学生动,而是要让学生在实现课标的各级目标的方案中活动,使他们的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合作精神、学习策略等目标得到实践和增长。

同时我们要注重培养“朋友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平时要时时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我们必须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五 科研一定要与实践结合“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并充实理论。”这话说了几十年了,但真正身体力行的人不太多。张志公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忽视理论的倾向,也有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专家们坐在研究室里研究理论,教师们站在课堂里教学,„两者不相见,宛如参与商‟。”他希望专家和第一线上的教师通力合作。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在“象牙塔”里凭理论书籍和资料是研究不出成果来的,而 “教师的经验、甘苦是研究问题的最必要的材料。”

我们身为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中会碰在很多问题,会有很多体验。按理说,一线教师搞科研是最有条件,最有权力,最容易出成果的,因为我们基地,有对象,有实践。但事实上,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些由于忙于搞科研而教学成绩平平,有些则因为忙于教学而无暇顾及科研,而真正能把科研与教学两者兼顾并有机融合的为数却不多。科研脱离了实践,无异于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实践没有了理论的指导,就很容易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因此,我呼吁,广大教育同仁们,我们一定要努力,要么做科研型的教学能手,要么做实践性的科研专家。

六 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修养

教师是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主导者和执行者,因此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有职业上的危机感:新时代的老师难当,新课改要求之下的老师更难当。新课程改革正如一股巨浪向我们扑来。现在使用英语新教材色彩斑斓,包罗万象,与其说是教科书,不如说是“杂志”。这样的教材要求老师们自身具备很高的素质。面对这样的新教材,教师们普遍感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要。

首先,我们英语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比如:教师必须准确把握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特别是要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与学生观、调整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灵活处理教材等,否则,根本就用不好新教材或只能“穿新鞋,走老路”。其次,教师必须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最大限度地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同时,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此外,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英语教学的艺术性首先是教师的形象和活动对学生的感染和感动。英语教师的艺术修养,如声音笑貌和言行等的表现,都对学生有艺术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工作坊激发教师学习共同体 篇6

城乡学校发展的不平衡,市区学校沟通的不平衡,校内教师发展的不平衡,已经阻碍了语文学科的均衡发展。在特级教师沈烨萍的主持下,本真语文工作室通过构建初中语文教师发展共同体,开展系列学习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校际间的教学和研究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目的,更快更广更深地促进教师成长,带动全市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从而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运行机制

工作室注重每个成员的内在成长,积极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搭建相关平台,探求多种培养途径,开发各个成员的发展潜质,明确成员分工与职责,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工作室成员的整体水平,确保培养成员与成果辐射齐头并进。

通过开展读书交流、教学反思、教育叙事、专题研究等系列活动,各成员在学习中研究课题,在研究中交流成果,在交流中辐射示范。

(一)开展专业读写,促进成员专业发展

专业阅读是教师的学术根基,对工作室能否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自成立以来,工作室为每个成员制订了系统的阅读计划,推荐、购买阅读书目,定期交流阅读心得并在网站或微信群里及时进行共享,让专业阅读成为生活习惯。

专业写作是成员教学思维的书面表达,是思想火花的绽放。工作室要求各成员立足课堂、学生开展教学研究,认真积累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与经验,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二)开展课堂实践,促进成员学用结合

“本真语文”在教学上坚持“简约、灵动”风格,使课堂成为师生智慧与能力共存共生的舞台。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始终盯紧课堂,通过研课、评课、议课等形式交流彼此教学理念,在分享经验和智慧的同时也锻炼了教师的能力,使工作室成员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持续进展。

(三)开展沙龙活动,促进成员思想碰撞

工作室每两周安排一次沙龙,通过主题研讨、问题论辩等形式实现成员共享互助,一同成长。确定好主题后,全体成员充分准备,畅谈观点,思想碰撞,精华频现,成员们热情高涨,交流内容更广,每次沙龙都在意犹未尽中结束。沙龙结束后,主持人将资料进行整理,形成珍贵的学术资源发表或放在网站上共享。

(四)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成员素养提升

教研与教学紧密相连才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语文教研能力是工作室学习力的有力体现。通过课题研究,工作室学术研讨氛围变得更加浓厚,研讨规格变得更高,各成员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思考课题,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学科素养,也切实提升着个人的教科研能力。

二、发展策略

通过统一思路,细化目标,布置任务,开展活动,工作室对成员进行及时和必要的引领与点拨。成员明确自身发展目标,既要通过读书与听课来做好自我专业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又要通过实践与交流来发挥示范辐射与共同发展作用。

(一)观摩学习,开拓成员教学眼界

为使成员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工作室坚持让成员“走出去”,到全国各地参与学术交流、听课教研等活动。每次外出学习后,每个成员及时进行书面反思、群里分享和沙龙研讨,使学习成果真正得到内化,个人的教学素养真正得到提升。

(二)示范辐射,引领学科共同发展

工作室通过开设讲座、送教下乡、“同课异构”研讨等多种方式,开展十多次市级教研活动,很好地实现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工作室成员先后向全市语文骨干教师、乡村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成员和市内外语文老师进行了多方面展示,起到很好的领航作用。

(三)宣传导向,发挥全面辐射作用

工作室成员定期在名师工作室网站上传教学设计及教案、课件、教学反思、读书心得等各类资源,通过资源的汇总与共享,让工作室成果向周边辐射,惠及更多的语文教师。这项举措不仅扩大了工作室的影响力,也为本地区的初中语文教育事业作出有实际意义的贡献。

三、评价体系

为保证名师工作室的高效运行,工作室对成员的阅读活动、研究活动、活动参与情况、成果辐射情况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对成员的管理、考核,目标的制订,工作方法的选择,工作格局的形成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应的评价机制。在领衔人的引领下,根据工作室成员的培养规划,各成员触类旁通,在教学工作、专业发展、名市贡献、学生辅导等方面全面开花,获誉甚多。

通过切实地评价机制,工作室的整体学历层次有了很大提升,工作室优秀教师的数量和层次有了很大提升,工作室成员积极参与的新教育APP平台建设也深受好评,工作室成员辅导学生作品的数量和获奖级别也有了很大提升。在领衔人沈烨萍的示范引领下,名师工作室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各成员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形成了事事有人做、人人想事做的良好竞争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名师工作室的健康发展,对基层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本真?Z文”工作室能聚焦课堂,务实求真,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激励、打造、展示等功能,为本市广大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升搭建了相互学习和提高的发展平台和机会,对本市的初中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充分体现了名师工作室在本地区初中语文教师发展工作中的担当。

注: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初中课堂学程生态化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E―c/2016/19)。

①作者系“本真语文”工作室成员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篇7

一、教师学习共同体现状

(一) 教师自身合作意识不强

平时在学习工作中, 老师群体合作的学习, 平等协作互动的专业引领, 以及以人为本的评价文化等, 在过程中氛围都明显不足, 虽然教师之间有沟通交流, 教师也会进行反思, 但是反思方式大多都是依靠自我反思。尤其是在教师集体听课、评课时会碍于情面而作一些蜻蜓点水式的发言, 长此以往下去的最终结果就是走过场式的提出一些无关痛痒的缺点, 根本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 教师在活动的组织形式单一, 目的不明确

每学期学校都要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 但是这种活动没有充分考虑教师之间有效的互动, 往往流于形式。大多数活动中反映的仅仅只是一些骨干教师或教研组长为中心发言, 与其它教师似乎关系不大。因此最终成为仅仅只是分享信息, 教师之间不能很好的交流各自的经验和感受, 活动主题没有针对性, 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 使老师们降低了参与的积极性。这样的态度是不合时宜的, 这不仅限制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这样的教师影响着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

(三) 教师不能很好的合作学习。

当前,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重中之重, 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靠的就是教师们集体智慧。而目前, 在教师中不乏一些教师在教学方面取得一定优异成绩, 而不与他人共享, 或者是不愿意和他人合作的现象, 这样既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也同时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研究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目的也就是打破学科的界限, 打破教师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 教师们一起交流协作, 碰撞出新的火花, 提高教学效率。

二、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一) 不断获得知识, 促进专业化成长

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 知识的创造发生在教师相互交流沟通、分享过程中, 教师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内的互动学习, 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 不同教师个体利用和传递不同的知识经验, 在相互交流生成新知识, 实现知识的创新, 因此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 教师不断获得知识, 促进专业化成长。

(二) 积极教学革新, 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能力

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 每个成员的生命彼此感应, 思想彼此碰撞, 教、学、研合一, 都在不同的起点上实现多样的、最大的发展可能, 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有更高的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积极的教学革新、良好的协作性与职业认同感, 教师集体能力也会有一大步的提升, 以此来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能力。

(三) 打破原有的局限于某个学科的教研方式, 根据职业学生的特点, 进行个别化、个性化的教育

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 可以跨学科进行“自助、合作、开放”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思想行为, 让教师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 共同寻找到解决对策的办法, 在相互支持和合作中可以使自己不断发展进步。最终为教师的学习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环境, 达到跨界 (学科界限、年级界限) 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是“接受习得、探究发现、体验分享”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学习的新模式。

譬如在二维短片创作这门课中, 可以分设不同的环节由各乎老师一起完成, 如语文老师辅导文字脚本创作, 德育老师完成如何协作沟通等心理工作, 音乐老师完成短片的音乐选择编辑, 专业老师分别完成人设、场景设定, 分镜头绘制, 动画制作, 后期处理等环节, 这样就可以将所以知识都融入到这部二维短片中。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进行分析、评价和教学实践, 并且通过学生代表反馈学习效果, 分析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 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是否适用。最终在这样一种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师学习情境中, 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与进步。最终可以更好的以“学生为本”, 促进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让学生们可以真正的成为课堂中的主体。

三、创建学习共同体平台, 产生更多样、更广阔、更丰富的专业资源

(一) 以活动为载体创设多样性的学习平台, 增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团队凝聚力

学习共同体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成员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相同的东西, 而是按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分成不同的小组开展各类活动, 有明确的活动主题和目的。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让老师们展示各自的成果, 如课例、公开课、教学设计等, 小组成员一起来观看和分享, 一起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由“一人忙变为大家忙, 一人学变为大家学”。形成了平等、互助、开放、相互理解、相互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工作氛围, 教师体将知识技能由模糊逐渐到清晰, 由浅层逐渐到深层, 并且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们体验到了学习与创造带来的乐趣, 对工作的责任感和满足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教师们能够主动地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教育智慧增强自身能力, 财时也为其他教师同事们带来了智慧。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同行的经验和知识, 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二) 搭建资源互换平台, 为教师学习共同体提供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 是一种借助于网络平台进行合作交流的有效方法, 通过网络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录像、教学反思、教学现象、教学资源等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QQ空间上等, 不仅进行自我学习研究还可以供其他老师共享, 其他教师跟帖, 增强了教师的协和队意识、科研意识,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共享性强、资源丰富的优点。网络学习让很多教师可以不再局限于看得见, 摸得着的, 通过学习, 不仅教师们感觉到了网络资源空间无限, 内容丰富, 也能够起到督促各位教师对资源的充实和更新, 最终达到学习共同体的资源互换, 共同提高的目的。

网络不仅是资源的载体, 更是沟通与实现教师之间专业与情感交往、展示自我的载体教师培训学习中这个平台应该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包括建立教学资源库, 网络学习与沟通, 专家在线论坛等等形式, 给教师们搭建了学习与沟通、反思与提高的平台。

(三) 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优化课堂教学

1. 充分利用网络化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师与学生在寂能双向或我向的交流, 学生可以在教师所提供的网络信息进行学习, 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提出或回答问题, 同时教师也可以从网络上清晰的了解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如:在课上没有解决的问题, 师生可以通过QQ、云盘、学习网站再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 这样就打破只能在教室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方法, 大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2. 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 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网络可以迅速的做到即时传输及时反馈, 所以就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出作评价, 有针对性的给予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从而调整教学进程。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言, “如果教师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 去创造, 那学生就犹如那些分得土地, 可以自由耕种的农民一样, 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潜能就释放出来了。当鞋合脚的时候, 脚被忘记了。

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走出教室, 做到随时交流、随时启发、随时进行智慧的碰撞, 相互合作、资源共享, 在他人的教学得失中、教育案例中、育人方法中产生新的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教育教学现状, 当教育适合学生的时候, 我们就能看到生命的伟大创造。”教师们要在学习共同体下及时地强化共同学习的目的, 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最终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们的成长。

摘要:培养和提高教师的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 能促进学校的内部团结, 使教师们可以获得更多样、更广阔、更丰富的专业资源, 能够通过以活动为载体创设多样性的学习平台, 增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团队凝聚力;搭建资源互换平台, 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提供创造性平台;跨界 (学科界限、学级界限) 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形成“接受习得、探究发现、体验分享”三位一体学习状态。本次研究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是力求教师们在不断交流沟通吸收不同的经验和经历同时重新整理,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中职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授课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 以探索促进教师发展和提高学生学校效果的新途径。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以学生为本,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越英.打造学习共同体,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 2004.

[2]周成海, 衣庆泳.专业共同体;教师发展的组织基础[J].教育科学, 2007.

[3]姜勇.知识管理:教师专业成长新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 (9) .

教师工作坊激发教师学习共同体 篇8

一、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的校本培训策略

“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体现在教师“追求尊重和珍爱自己的专业生命,追求教书育人的生命价值——不断学习研究不断提升专业本领”的教育理念行为上,努力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研训策略,为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创造条件。依据学校教师目前专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采用以切实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以共同“行动—反思—交流提升—再行动”为主要学习研究模式的培训策略。

完善教、科、研一体化的校本培训模式,以教师需求的行动研究为载体,结合学校教育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以科研带培训、以培训促科研,深入开展校内研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实践,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使其能用教育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应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以解决共同问题为目的,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让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共同研究解决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相互思维撞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加强班主任组、学科教研组、年级组及备课组的建设,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以科组、级组为单位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具体有效的运作机制,并定期进行跨学科、跨年段的交流,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并组织校内名教师和骨干教师对其他老师进行相应的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提高其科研能力、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和授课能力,使学习共同体在促进教师“行动—反思—交流—提升—再行动”的专业发展中不断完善。

学校依托市优秀教师、市优秀班主任、区名教师、区教坛新秀等项目,根据不同项目的评选条件,设计不同层次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学习共同体,营造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着眼于教师的自主发展、立足于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每位教师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机会和服务。

关注教师发展的差异性,探索设立适合每一位教师有效学习自我发展的目标框架和体系,构建青年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名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并根据现状调查分析结果再细化每个共同体的目标。

在目标达成过程中,学校还需结合教师培训及培养工作,开展名教师成长的课题研究,总结归纳名教师的成长规律,指导培训实践,让名师带动教师行动研究,促进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教师专业队伍。

成立学科教师导师团和开设学科培训项目,开展行之有效的专题培训活动,探索教师继续教育的新途径和模式。例如:根据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论文、教学实施过程存在的困惑,各班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出现的问题,开展相应的专题研讨会,通过相互思维撞击,科学理论引领,寻找“对症下药”的有效策略。又如,根据教师的不同教育教学兴趣关注点组织各种专题的信息交流,让教师在“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中共同发展。

二、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需要评价制度的保障

教育管理中的竞争强化原理告诉我们:各种有组织的非对抗性的良性竞争,可以培养和激发人们的进取心、创造精神,使他们主动去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的博爱、公正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才能起作用。因而校本培训的效益需要依仗鼓励进步的评价制度作保障。

1.健全教师业务考评档案,设立培训先进个人奖、学科辅导奖、教学质量奖、教研组工作量化考评优秀奖、班主任工作量化考评优秀奖、学科教学成绩进步奖等形式。

2. 建立各层次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教师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通过教师的自评以及学校同伴、学生、家长的他评,确定教师的研究成果、专业发展的目标达成度以及在学习共同体中发挥的作用,根据其研究成果的价值、目标达成度以及在学习共同体中发挥的作用进行绩效奖励。

3.建立一整套绩效评价体系,弘扬先进、鼓励竞争,并实行民主管理,要按照“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积极进取者奖,消极怠慢者罚”的用人标准,依照德能绩勤安排工作岗位,坚持德能勤绩年度赋分制,设立专门考评小组,按政策规定,使之与评先、晋升职称挂起钩来,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用人机制。

在这样的评价活动中,教师的个人专业价值和集体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从而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热情。

同时,还需要根据学校实际不断探索和完善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努力提高评价系统的科学性和运行机制的有效性,才能充分发挥其在“立足校本研训一体化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中的保障作用。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上一篇:赛事后勤工作方案下一篇:生态平衡的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