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古文考试重点翻译了

2024-10-21

医古文考试重点翻译了(共8篇)

医古文考试重点翻译了 篇1

必修三翻译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适逢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料想元方也尚且可以用言语打动。

3、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逐不可收拾。

可不幸的是,吕师孟与我有夙怨,先在元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

4、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说:“将要凭此有所作为啊!”

5、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不得已,只能改变姓名,隐蔽踪迹,在荒草间行进,在露天下住宿,每天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出没在淮河一带。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叫天不应,叫地不应。

6、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在贾家庄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辱逼迫而死。

7、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死和生,不过是早晚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危难层叠交错涌现,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8、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以前,如果我的尸骨抛弃在荒草丛中,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国君和父母面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

9、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这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阉党逮捕时,被正义激奋而死在这件事上的。

10、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到了现在,苏州郡贤士大夫向当权者请示,就清理宦官魏忠贤废毁的生祠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前立碑,来表扬他们的所作所为。

1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动天地。

1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在魏阉乱政的时候,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僚,在全国这样广大的地域里,又有几个呢?

13、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视重固何如哉?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爵位显赫的官僚,一旦因犯罪而受惩治时,有的人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又有剪发为僧,闭门不出,假装发疯,不知窜到什么地方去了的,他们这种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之别到底怎么样呢?

14、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而这五个人也得以增修他们的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他们的坟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逢的际遇呀!

15、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

悲哉 ?

不这样,假如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脑袋,在家中老死,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自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像对待奴仆一样驱使他们,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惋惜,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愤呢!

16、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一块墓碑,就替他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普通百姓对国家也有重要作用啊。

17、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1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这件事烦劳您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19、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已经在东面把郑国当作边境,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想要的土地呢?侵损秦国而使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2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地步。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2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任,处于天地间的重大地位,应当推崇最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如果)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那么)这也就像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水流流得远啊!

2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不是在深切的忧患中治道显著,功业建成就德行衰败的,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大概很少。

23、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最终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

2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以狩猎为乐,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以此作为尺度„„害怕谗佞奸邪的人,就想到端正自身来斥退邪恶小人。

2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施加恩泽,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胡乱赏赐;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26、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使这九种德行发扬光大,选拔有才能的人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们。

27、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28、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衡量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29、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是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给予赵国城池,实际不能得到。

30、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31、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

3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

3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更厉害?

3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35、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普天下的人都起来反抗他。

3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特地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37、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我入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登记官吏百姓,封存官库,来等待项将军的到来。

38、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希望项伯您把我不敢忘恩负义的话全都告诉给项王。

39、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又多次举起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杀死沛公),项王(却)默默地毫无表示。

40、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这时候,河伯很高兴,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

41、“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听到的道理很多,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

4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4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将长久地被修养高明白事理的人耻笑。

44、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上面执政的人知道了就处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损人利己啊。

45、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现在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国,(我们)却不知道指责他的错误,跟随着并来称赞他,说这是义。这可以说得上是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吗?

中考重点古文复习整理(10) 篇2

十六.愚公移山

一.文学常识:文章出处:《列子·汤问》(战国 列御寇)

成语"愚公移山"解释: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二.内容结构

§1.交待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地理位置,这是故事的背景

①为何要写二山之高?

用夸张手法写山之高大,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2.写愚公不畏艰难,毅然带领子孙移山,这是故事的开端

①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 家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支持("杂然相许")可见全家目标一致,团结一心 ③ 移山过程中面临了哪些艰难的情况? 山体高大,装备简陋,路途遥远,人力稀少 ④ 妻子提出哪两个问题

疑问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且焉置土石?"

针对疑问⑴:"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针对疑问⑵:§2中无解答,设悬,在§3中愚公驳智叟的话可见人力无穷

⑤ 写众多疑难作用何在?

⑴突出移山的困难,烘托愚公的决心之大,毅力之大(从众人的帮助可看出:说明愚公的移山之举受到众人的帮助与支持)⑵与下文智叟的形象形成对比,加强讽刺效果

⑥ 分层:提出移山主张→解决移山问题→移山的艰难情景及众人的支持 §3.写愚公驳斥智叟,这是故事的发展与高潮

① 智叟的态度从何可见?

反对,嘲笑

神态:"笑"(轻蔑,嘲笑)

语言:"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加强语气,表严厉责备)

"以残年余力"(轻视)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挖苦)

"其如土石何?"(讥讽,嘲笑)

② 比较智叟和愚公妻子的态度,说说他们的态度有何异同.

愚公妻子不反对,是对丈夫的关心与是否能完成移山工作地担心,语气委婉 智叟极力反对,是对愚公的嘲笑,蔑视,语气强烈 ③ 比较愚公和智叟的观点和性格

愚公:持发展观念,相信人定胜天

有恒心,有毅力,有决心,有信心,有远大抱负 智叟:持静止观念,认为人在自然条件下无法改变

目光短浅,自作聪明

④ 愚公和智叟的名称互换,名字互写,这样写加强了讽刺力量 ⑤ 愚公如何驳斥智叟?

驳:"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不如)斥:人定胜天

§4.写愚公的移山事迹感动天帝,移山的愿望得以实现,这是故事的结局

① 如何理解本文末尾?

结尾富有神话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无法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要移山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② 这样安排结局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不会影响.这样写表明这两座山是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才派二神搬走这两座山,更衬托出愚公的形象丰满而高大

八年级古文翻译 篇3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张光祖《言行龟鉴》)

【翻译】

武惠王曹彬,国家的名将,创下了鼎盛的战绩,没人比得过他.他曾经说:“自从我当了将领,杀了很多人,然而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恨他们而乱杀一个人.”他的住所坏了,弟子请求修理,曹彬说:这个时节正好是冬天,墙壁与瓦石之间,有许多虫子在这里居住,不可以杀害它们的生命.'他心爱的东西原来也是像这样的啊。狄仁杰(孔平仲《续世说》)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

【译文】

当初,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同事郑崇质应当出使遥远的地区。郑崇质的母亲年老又有病,狄仁杰说:“他母亲的情况如此,怎么可以让她有万里离别的忧愁!”于是找到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这时候两人不禁相对说:“我们难道自己不感到羞愧么?”以后两人和睦相处。

巨商蓄鹦鹉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主人惜之,加意笼豢。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翻译】

有一个姓段的大商人,养一只鹦鹉,它十分聪明,不仅能朗诵《陇客》和李白的《宫词》和《心经》,还能在客人来时,寒暄问安。主人十分爱惜它,特别的宠爱它。有一天,段生因为一些事情被捕入狱,半年才获得释放。一到家,段生便走到笼子旁边对鹦鹉说:“我在狱中半年无法出来,朝夕所想的只是你,你安好吗?家人没有忘记喂你吧?” 鹦鹉回答:“你在狱中几个月就忍受不了,比得上鹦哥我被关在笼子里这么久了?” 这话感伤得段生泣不成声,于是许诺它说:“我应当亲自送你回去。”于是段生特备车马,将鹦鹉携带到秦陇,揭开笼子,一边哭,一边祈祝:“你可以归巢了,好自随意吧。”然而,这只鹦鹉整羽徘徊,好像不忍离去。

鲁肃简公二事

鲁肃简公宗道,为人忠实。仁宗在东宫,宗道为谕德。其居侧有酒肆,公微行饮其中。一日,真宗急召,使者及门,而公不在。移时饮归,中使①与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公曰:“但以实告。”中使曰:“然则当得罪。”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中使嗟叹而去。真宗果问,中使具如公对。真宗问公何故私入酒家,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备具,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真宗自此奇公,以为可大用。

鲁肃简贬濮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在汀二年,杜门不与人接,日阅书数卷而已。室仅容一榻,坐卧其中,欲将终身焉。人不堪其忧,而公处之裕如②也。

【翻译】 仁宗在东宫在位的时候,宗道是谕德(相当于太子太傅)。宗道家边上有一家酒馆,店号叫仁和酒,在京师很出名,公(鲁简肃)常常乔装在那里饮酒。有一天,皇上急召宗道,使者到他家里找,但是他不在,过了段时间宗道喝完酒回家来了,使者和宗道商量说:“皇上假若责怪你来迟了,应该用什么事情推托?”宗道说:“就说实话。”使者说:“但是那样会得罪圣上的。”宗道说:“喝酒,是人之常情;欺瞒圣上,就是臣子的大罪了。”使者感叹而去。真宗果然问起这个事情,使者就按宗道说的回答了。真宗问宗道为什么私自去酒馆喝酒,宗道回答说:“我家里贫穷,没有酒具,酒馆里的东西齐全,我去了就像在自家一样自在。正好当时有家乡的亲戚朋友从远方过来,所以去酒馆和他喝酒。但是我换过衣服了,百姓就没有人认识是我了。”真宗从此觉得宗道品行很可贵,认为可以重用他。后来他被贬为濮州团练副使,安家在汀州。他在汀州两年时间,关门闭户不见人客,每天就是在家里看书读卷。房子里只能容得下一张床,他坐和睡都在里面,准备就这样终老。其他人都为他感到担忧,但是他却处之泰然,并不觉得不好。

韩休为相

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休为人峭直①,不干②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掺④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翻译】 唐玄宗任用韩休当做(唐玄宗的)门下的随从,同平章事。韩休为人严峻刚直,不追求名誉权势。等到做宰相后,所作所为很得当时民心。起初,萧嵩认为韩休性情淡泊,容易控制,所以就把他引荐给唐玄宗。共事的时候,韩休持守正道不阿谀奉承,萧嵩就逐渐厌恶起他来。宋璟感叹说:“没想到韩休还如此有能耐!”唐玄宗有时在宫中宴饮欢乐或在苑中打猎游玩,少有差错,常常对身边的大臣(左右在古代是身边的大臣的意思)说:“韩休知道不知道?”话刚说完,劝谏的文书就递上来了。唐玄宗拿着镜子对着它默不作声,身边的大臣说:“韩休做宰相以后,陛下的容貌和以前相比清瘦多了,为什么不罢免他。”唐玄宗叹息说:“我的容貌即使清瘦,天下一定丰饶了许多。萧嵩禀报事情常常顺从旨意,他退下以后,我无法安睡。韩休经常据理力争,辞别以后,我睡得很安稳。我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我自己啊。”

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墨客挥犀•三》)

【翻译】

一个叫悟空的和尚,在长江边见到一只猿猴坐在树梢上,弋人趁它不注意,(用箭)射它,正好射中雌猿的腹部。那只母的叫了那只雄的来,托付自己的孩子给它,哀叫了几声,就把箭拔出来,掉地死了。射箭的人,把箭折了,丢了弓,发誓再也不打猎了。

洪承畴①二事

洪经略入都后,其太夫人犹在也。自闽迎入京。太夫人见经略大怒骂,以杖击之,数其不死之罪。曰:“汝迎我来,将使我为旗下②老婢耶?我打汝死,为天下除害。”经略疾走得免。太夫人即买舟南归。

黄石斋先生被执,拘禁中,洪承畴往视之,先生闭目不视。洪既出,先生举笔疾书一联。曰:“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盖成仇与承畴同音也。

【翻译】 洪承畴进入北京后,他的母亲还活在人间。他把他的母亲从福建迎接到北京后,他母亲一看到他就非常愤怒地责骂他,用自己的手杖打他,一一数落他没有为国捐躯的罪过,说:“你把我接来,将要让我成为清朝的老婢女吗?我把你打死,替天下百姓除害。”洪承畴快速地跑掉了才没有打到他。他母亲就雇了船回南方老家去了。

黄石斋先生被清兵抓住了,然后关押着。洪承畴前去看他,黄先生闭着眼睛不看他。洪承畴出来后,黄先生拿起笔来迅速写下一副对联。说:“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原来“成仇”和“承畴”正好同音

刘南垣开喻门生

国朝①尚书刘南垣公,请老②家居。有直指使者③,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④,家常便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唯脱粟饭⑤,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⑥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⑦责人。

【翻译】 刘南垣公是国朝尚书, 告老还乡。有一个直指使(官名),在饮食方面苛求下属官吏,郡县都感到害怕。公说:“这是我门下的学生,我应当开导他让他知道。”等到他来了,款待他,说:“我将要开饭了,恐怕防碍了你的公务,特地留你下来吃一顿饭。但是我的妻子她去了别的地方,没有人烧菜,家常便饭能够吃吗?”直指使因为这是老师的命令,不敢推辞。从早上到中午,饭还没有出来,直指使感到很饥饿。等到饭上来后,只有米饭,豆腐一碗而已。他各吃了三小碗,直指使觉得很饱。过了一会儿,佳肴美酒,都摆满在了他的面前,他都吃不下了。公强求要他吃,他说:“我已经饱了,不能吃了。”公笑着说:“可以知道饮食本来没有精粗,饿的时候容易吃饭,饱的时候难以吃东西,是时势所导致成这样的罢了。”直指使经过这次教训之后,不敢因为饮食责怪别人了

明成祖问讲官

仁宗为太子,曾侍侧,成祖顾问讲官:“今日说何书?”对曰:“《论语》君子小人和同章。”问:“何以君子难进易退,小人易进难退?”对曰:“小人逞才而无耻,君子守道而无欲。”问:“何以小人之势常胜?”对曰:“此系上之人好恶,如明主在上,必君子胜矣。”又问:“明主在上,都不用小人乎?”曰:“小人果有不可弃者,须常警饬①之,不使有过可也。”

【翻译】 仁宗做太子的时候,曾经在成祖旁边侍奉,(一次)成祖回头问讲官说:“今天要讲什么文章?”讲官回答说:“讲《论语》里面的小人和同章。”明成祖问:“为什么君子难以晋级而却容易被(罢免?或者退职?),小人则容易晋升难以被(罢免?)呢?”讲官回答说:“(是因为)小人喜欢显示自己的才能又无耻,君子恪守道义又没有什么欲望。”明成祖又问:“为什么小人却往往得势呢?”讲官回答说:“这要看上面的人的好恶,如果执政的是个明君,那么必定是君子胜过小人了。”明成祖又问:“明君都不用小人吗?”讲官回答说:“小人如果真的有才不能舍弃的,必须常常去警告提醒他,不让他有过错就可以。”

银烛

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县,县令某墨③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④之。”曰:“爇而不能燃也。”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古文翻译技巧 篇4

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体现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八种方法。

一、 加。即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一) 单音节变双音节。如: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志》)

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二) 同形异义词取古义。如:(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赤壁之战》)上述四例中,(!)“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2)“绝境”,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

二、 减。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如:

(1)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2)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3)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4) 备盗之出入也。(《鸿门宴》)

(5)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论积贮疏》)

(6) 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石钟山记》)

(1)“利害”只有“害”的意思,没有“罚”的意思;(2)“异同”只有“异”的意思;(3)“作息”只有“作”的意思;(4)“出入”在课文中只有“入”的意思;(5)“饥穰”只有“饥”的意思;(6)“深浅”只有“深”的意思。

此外,有些词语只有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如一些语气词、发语词、助词以及表敬称或谦称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无法译出,可删去不译。

三、 乘。古汉语中,倍数表达一般是在基数词后加“倍”字,如果是一倍则单用“倍”表示,“一”省略。如“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其中,“十”“五”后省“倍”字;“倍”,表示“一倍”。

古汉语中,如果还有并举两数,那么就以其乘积表数了。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项脊轩志》)“三五”之积为十五,“三五之夜”指阴历每月十五的圆月之夜晚。同样,“年方二八”,“二八”即十六岁的花季年龄。

四、 除。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绝大多数出现在表比较的语境中,结合语境来概括,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 完型式。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三分之一”的分数形式,从古代延续至今,已保留下来了。

(二) 简略式。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十”为分母,“一”为分子,“十一”即十分之一。

(三) 嵌入式。(1)分母+“分”+“之”+分子。如“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即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2)分母+名词+“之”+分子。如“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三国之一”,即国都的三分之一。(3)分母+“之”+分子。如“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治平篇》)“十之一二”,即“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

五、 留。古代汉语中的各类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朝代、官名、年号、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等不必翻译,直接保留,只有不译不明白时才翻译出来;古今词义一致的,也无须翻译。如:

(1)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战国策。齐策》)(人名)

(2)战于长勺。(《左传曹刿论战》)(地名)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朝代)

(4)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官名)

(5)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起义》)(年号。秦朝的第二代皇帝胡亥)

(6)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三国志·魏书﹒武帝传》(量具名)

六。换。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些随着旧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有的可以按照一定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即在特定的语境中,改变它的词性,临时活用一下。翻译文言文时,对此要恰当选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将它们替换。主要注意以下几种。

(一)通假字。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言现象,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翻译时,要先找出本字与现代汉语构成的通假。

(1)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齐桓晋文之事》)(“枝”通“肢”,肢体)

(2) 今王田猎与此。(《庄暴见孟子》)(“田”通“畋”,打猎)

(3)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卒”通“猝”,卒然,突然)

(4)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从,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蚤”通“早”;“施”通“迤”,逶迤斜行。文中指暗中跟踪)

(一) 名称说法改变。如:

(1)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箧,箱子,这里指书箱;屣,鞋子)

(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项脊轩志》)(爨,灶)

(3)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促织》)(斯须,复音虚词,一会儿)

(4)目不能两视而明。(《荀子·劝学》)(目,眼睛)

(二) 词类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水,游水。名词活用为动词)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殚,出产的;竭,收入的。动词活用为名词)

(3)斫其正,养其旁条。(《病梅官记》)(正,正枝,或主干。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4)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一,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

七。移。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的相应句式的语序如果有所不同时,翻译中要将文言语序移位。

(一) 主谓倒装。如:

(1)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译文: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

(二) 宾语前置。

(1) 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A.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起呢?

B.大王来何操?译文:大王来带着什么(东西)?

(2)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的人没有欺我。

B.莫我肯顾。《诗经·硕鼠》)译文:没有人肯照顾我。

(3) 用助词“之” 、“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A.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有什么用处呢?

B.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4)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A.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百姓)呢?

B.是以见效。(《屈原列传》)译文:因为这个被放逐。

(三) 定语后置。如:

(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明确:“高”修饰“庙堂”,即“高庙堂”;“远” 修饰“江湖”,即“远江湖”。)

(2)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以皆是也。(《石钟山记》)(明确:“铿然有声”为定语,修饰中心语“石”)

(四) 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如:

(1)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明确:“于掌”是“运”的状语)

(2)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明确:“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介宾短语做“饰”的状语。译文:(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几种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是文言文固定说法,并非是什么倒装句,只是为了便于记忆,学会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才将它当作理科公式一样,利用它来获取新知识罢了。

八、补。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经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如:

(1)(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省主语)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省谓语动词)

(3)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战》)(省宾语)

(4)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赤壁之站》)(省介词)

(5) 蟹六(条)跪而二(只)螯。(《劝学》)(省量词)

初一古文的原文及翻译 篇5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古文《阮籍》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6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

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或问楷:“凡吊者,主哭,客乃为礼。籍既不哭,君何为哭?”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我俗中之士,故以礼仪自居。”时人叹为两得。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节选自《晋书卷四十九》)

5、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或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全:安全

B、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 致:让招来

C、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臧否:褒贬

D、乃赍酒挟琴造焉 赍:携带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籍由是不与世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钟会数以时事问之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C、法令清简,旬日而还 吾尝终日而思矣

D、主哭,客乃为礼 今君乃亡赵走燕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阮籍嗜酒并能够发出长啸之声,得意时,竟忘记了自己的形骸和举止。当时人多说他痴呆,只有他同族兄长阮文业每每赞扬佩服他,从此大家都一齐称赞他有奇异的才能。

B、阮籍不愿参与世事,经常饮酒至醉,这是因为他对当时的世态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正因此,钟会想找出他的差错来治他的罪,却没有机会找到借口。

C、文帝很赏识阮籍的.才干,曾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阮籍到任,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为的是老百姓能自由出入相府,他制定的法令宽松简约,一切安排妥当后,十来天他便回京了。

D、阮籍常有怀才不遇的感叹,他认为刘邦、项羽之所以在历史上留名,实在是因为那时没有人才,表现出对刘、项的不屑,同时也可以看到他自视之高。

8、翻译下列句子(9分)

(1)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3分)

(2)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3分)

读书须有疑小古文翻译 篇7

《读书须有疑》

朱熹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译文

书刚开始读的时候啊,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是,读着读着,慢慢就会出现一些的问题,读到一半的时候,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

医古文考试重点翻译了 篇8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宋襄公治军】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作战。宋军已经排成列了,而楚军还没全部渡过河。司马子鱼说:“敌人多,我们少,在他们没排成列时,请允许我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等他们过了河而没排成列,子鱼又把刚才说过的话对宋襄公说了一遍。宋襄公说:“还不行。”等他们排成列后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侍卫被杀。国民都归罪于宋襄公。宋襄公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白发老人。古代作战的人,不凭借险要之地。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不攻击没排成列的敌人。”子鱼说:“你不懂作战。对劲敌,我们拥有险要的地势而敌人没排成队列,是上天在帮助我们。堵截然后攻击,不也可以吗?你尚且还有畏惧。现在的强劲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年纪到了很老的人,抓住了,对白发的人又有什么可以可怜的呢?让士兵明白战败是可耻的,然后让他们作战,是为了杀敌,伤了敌人而没杀他,怎能不再伤他?如果怜惜被两次伤害的人,就不如别伤害他;怜惜白发老人,就不如投降他们。全军,是用来作战的;鸣金击鼓,是用来激发士气的。有有利的条件而利用,凭借险要的地势进攻敌人是可以的;盛大的击鼓声激起高昂的士气,进攻那些没列阵的军队也是完全可以的。

【魏徵论隋亡】过去的隋朝,曾经一统天下,武力强盛,三十多年间,教化遍及全国,威震远方;然而一下全部丧失,江山为别人所有。那个隋炀帝岂是讨厌天下太平.不想国家长治久安,故意实行夏桀那样的暴政,而自求灭亡呀!他不过是以为国富兵强有恃无恐,没有考虑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随心所欲地驱使天下百姓,把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尽情挥霍,到全国各地去访求美女供其淫欲,往城外远方去网罗珍奇异宝以填其欲海,雕饰宫殿,广筑台榭,有违农时的徭役一年到头不停,穷兵黩武终年不息,君臣之间表面严谨持重,实际上矛盾重重,互相猜忌。邪恶的进谗者受福不浅,而忠心正直的贤臣则是难保生命。君臣之间,互相蒙蔽,上下相隔,人民无法忍受下去,国土从此分崩离析,一度曾统治四海的帝王之尊,就

会一旦死于匹夫之手,而且弄到灭尽子孙的可悲地步,徒为天下人所笑,这不是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嘛!急求萧颖士傲物自侮的翻译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萧颖士考中进士。自恃才华,傲慢无比。经常携着一壶酒到野外去喝。偶然在一处休息,自己喝酒吟诗。正赶上暴雨狂风。有一位穿紫衣的老人领着一个小孩在同一处避雨。萧颖士见老人散漫的样子,口出不逊。很快雨停,云去天开。马上来了车马,老人上了马,侍卫在后面吆喝着走了。萧颖士急忙打听,有人告诉他这是吏部王尚书。过去萧颖士去求见了好几次,没有接见,此时很惊愕。第二天写了很长的信,到王尚书家里去谢罪。王尚书让人把萧颖士领到偏房的廊下,坐下来责备他,并说:“遗憾你不是我的亲属,不然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你。”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自恃才名,所以才傲慢到这个样子,只能是中个进士吧。”萧颖士死在扬州功曹(州牧的属官)任上。

朱云请杀张禹

到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位至特进,(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臣请求陛下赐一口

”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

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的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应该宽容。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直臣。”

郭隗说燕昭王求士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自己的身份,拿出丰厚礼物来招揽人才,希望将来凭借他们的力量报仇。因而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趁著我国混乱,乘人不备而进攻。我非常了解燕国势单力薄,不够用来报仇。然而若能得到贤士一道治理国家,以洗刷先王的耻辱,是我的愿望。敢问先生凭借一国之力报仇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人与老师相处,成就王业的人与朋友相处,成就霸业的人与臣子相处,亡国之君只能同仆役小人相处(这里是说越贤明的君王就越能招致才高的贤人,不能尊重贤人,贤人都会离去)。屈己之意(指:意思,想法)以侍奉贤者,恭敬地接受教导(北面:面朝北。古代正位是面朝南的,使贤者面朝南,自己面朝北,以表示虚心),那么才能超过自己百倍的人就来了。奔走在人前,休息在人后,自己最先向贤者求教,最后一个停止发问(嘿:沉默),那么才能超过自己十倍的人就来了。见面时别人有礼貌快步迎上

来自己也就有礼貌地快步迎上去,那么和自己能力相仿的人就来了。依著几案,拿著手杖,斜视用手示意别人去做事,那么服杂役的仆人就来了。如果君主对人狂暴凶狠,随意打骂践踏,那么只有刑徒和奴隶在他身边了。这就是自古实行正道求得人才的方法。大王果真广泛选拔国内的贤者,而登门拜见,天下听说大王拜访那些贤臣,天下的贤者(便会)疾速到燕国来。”昭王说:“我应拜访谁合适呢?”郭隗先生道:“我听说古时的一位人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打扫清洁宫廷的人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死,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国君大怒,道:„所要购求的是活马,怎么带回死马而丢失五百金?‟涓人答道:„死马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现在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现在大王果真想要招揽贤士,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尊奉,何况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会嫌路远而不来燕国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让郭隗作为自己的老师。

刘睦遣人朝贺

刘睦自幼喜爱读书,光武帝和明帝对他都很宠爱。(刘睦)曾派中大夫进京朝贺,(刘睦)召这位使者前来,对使者说:“假如朝廷问到我,你将用什么话回答?”使者说:“大王忠孝仁慈,尊敬贤才而乐与士子结交,我敢不据实回答!”刘睦说:“唉!你可要害我了!这只是我年轻时的进取行为。你就说我自从袭爵以来,意志衰退而懒惰,以淫声女色为娱乐,以犬马狩猎为爱好。你要这样说才是爱护我。”刘睦就是这样聪明多虑和小心谨慎。

楚瓜梁灌译文

梁国的大夫宋就,曾做过边县县令,边县与楚国相邻。梁国的边亭,与楚国的边亭,都种瓜,各自对地里的瓜的多少都有数。住在梁国边亭的百姓,勤劳,常常给瓜灌水,瓜因此长得好。楚国边亭的百姓偷懒,很少为瓜浇灌,瓜长得甚差。负责管理楚国边亭的县令看见梁国边亭的瓜长得那 好,非常恼怒自己边亭的瓜如此之差。楚亭人由此妒恨梁亭人,就在夜里去把梁亭的瓜捣毁了一些。梁亭人发现后就请来兵尉,也想去毁掉楚亭之瓜,兵尉就去请示宋就。宋就说:“恶是造成怨祸的根源。别人恶你也恶,就更坏了。若我教子,必定每天晚上让人偷偷地为楚亭浇瓜,而不让他们知道。”於是梁亭人就每天晚上偷偷地去给楚亭瓜浇水。白天时,楚亭人也去为瓜灌溉,瓜的长势一天天的好起来。楚亭人很奇怪,就暗中观察,发现是梁亭人所为。楚县令听说后非常高兴,就将此事报告给楚王了。楚王知道后,感到非常惭愧,告诉官吏说:“毁瓜者,难道没罪吗?这是梁人在退让。”於是楚王以重金相谢,向梁王示好。由宋就开始,梁楚交好。

伶人敬新磨智谏

后唐庄宗(李存勖)在中牟打猎,他和随从们乘坐的马践踏农田,损坏了庄稼。中牟县的县令拦住庄宗的马向他劝谏。庄宗大怒,命令把他拉走杀了。这时有位名叫敬新磨的伶人(演戏的人)带领其他伶人追上了县令,把他捉到庄宗面前,列举着罪状责备说:“你身为县令,难道没听说天子喜欢打猎吗?你为什么要放纵百姓,让他们去耕种田地来交纳国家的赋税呢?你何不让你的百姓饿着肚子,空出这片田野来让天子驰聘追逐呢?你真是罪该处死!”于是请庄宗赶快派人行刑,别的伶人也都七嘴八舌地附和。庄宗大笑,赦免了中牟县令

萧何追韩信

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同他谈话,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上一篇: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历年试题及答案下一篇:作文 美丽的大梅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