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聊斋志异读后感

2024-11-11

白话聊斋志异读后感(通用5篇)

白话聊斋志异读后感 篇1

白话聊斋志异读后感

(一)双手合上蒲松龄写的《白话聊斋》,我心潮澎湃,我热血沸腾,我激动的不得了。(当然这有点夸张!)双手打开蒲松龄写的《白话聊斋》,我的思绪飘到了书中,好像有一位神秘的导游带领着我走进如神话般的故事中,好是神奇。

我翻到了《促织》这个故事,看见一个爱斗蟋蟀的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不断的让百姓进贡蟋蟀。一些官员为了巴结上司,强迫每家每户按人口派蟋蟀。往往为了一只蟋蟀闹的家破人亡。在乡下,一个孩子不小心把父亲千辛万苦找来的蟋蟀弄死了。为了免于惩罚,竟投井自杀了。后来他变成了一只蟋蟀,不紧打败了所有的蟋蟀还打败了大公鸡。孩子的父亲把他献给了皇上才免于受罚。

我翻到《连城》这个故事,看到了云南晋宁人乔生很穷,但很有才华,得到史举人的女儿连城的欣赏。后来连城被迫与盐商之子订婚,不久连城的了一场怪病,需要中年男子胸口的肉做配药才可以治疗。史举人许诺谁能做到就把连城嫁给谁。于是乔生毫不犹豫的把胸肉割下来。但连城的病好了之后,史举人食言,还是把连城嫁给了盐商。不久连城乔生双双死去,后来乔生连城在朋友的帮助下还魂。哪知盐商贿赂贪官把连城判给了盐商。连城不吃饭,还要上吊,盐商没办法只好让连城回家。后来,乔生和连城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翻到《考弊司》,看见一次闻人生病了,一个秀才走过来说:“我有一事相求。” 闻人生问:“什么事呀?”秀才回答:“我们这些人都属考弊司管辖,按惯例头一次拜见他的人,都要被割下一块腿肉,我想求你去说个情。”“你们做错什么,要受罚?” 闻人生问。“这是惯例,如果。贿赂些钱,就不必受罚。可我没钱,你前世是他的祖父,他应该听你的。”说话之间走进一座城市,来到衙门口。把事说清楚,可被拒绝了。闻人生不敢说什么走了出去,来到花圆。听到秀才的惨叫声很愤怒。于是来到阎王那把事说清楚,阎王查清楚后处罚了考弊司。

看了这些故事我思绪万千。在《促织》中,反映了蒲松龄那个社会的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强迫,残害人民的罪行与百姓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苦。在《连城》,歌颂了男女为争取对爱情努力与朝廷的腐败,随便贿赂几下就可以让一些人苦不堪言。在《考弊司》中说了考试中的种种腐败和毛病,就连阴间也如此腐败。我想蒲松龄一定经历了许多坎坷,看破了朝廷的腐败之后才写出了《聊斋》这本书。

想象,我佩服蒲松龄的想象力,更佩服他对创做的喜爱。这本书另人回味无穷。

白话聊斋志异读后感

(二)在这个寒假,在闲暇之余,我也不忘记阅读。我常常在睡觉前去看一下书,这几天,我就开始看《白话聊斋》了。

白话聊斋里面有很多故事,《倩女幽魂》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这本书是以《聊斋志异》为蓝本,并进行适当的修改、增减,是老少男女都可以看得懂的。书里讲的都是一些人、鬼、神、狐、妖与早些时候的民间群众之间发生的故事,但是那些神鬼狐魅与人们的丑恶嘴脸相比,似乎又多了一些浓浓的温情。

《倩女幽魂》这个故事就是讲浙江的一个书生出使金华,当无地投宿时,住在了一座荒芜人烟的寺庙里。这个庙里有一个鬼少女,叫聂小倩。聂小倩念在宁采臣是一位正人君子。而竭尽全力解救宁采臣,逃离妖怪的魔掌。后来她俩相知相识,成为夫妻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认为这些妖怪尽管不是人,但是他们比人更有感情,与那些人间黑暗、官场险恶、丑恶人心相比,他们要好得多。这些故事,表面看上去只是狐鬼精怪的事情,()但故事里却包含着一层层意思。这些故事有些反对封建社会,官场的腐败,尔虞我诈;有些是赞美诚实守信,孝敬长辈,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有些也是弘扬底层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精神。

起码,那些狐魅也会有心的帮助那些正人君子,也会懂得人间的一些亲情,也会明理的作出判断帮助他人,甚至他们才是人间最纯洁的、最质朴的,也是最美丽的种类。

即使那些狐魅不被人们认可,但与人类相比,人类又好得了哪儿去呢?那些鬼魅尽管是虚无的,根本没有的事,但也反映了人们

内心的险恶去告诫人们对待他人好一点,去展示人性的真、善、美。所以,全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去反映坏人的假、丑、恶,也是在对好人好事的一种赞美。

白话聊斋志异读后感 篇2

北京方言 (又称“北京话”) 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直接基础, 它在汉语的诸方言中具有其他方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北京方言有着悠久的历史, 有着极其丰富、极富特色的语汇 (本文用“语汇”而不用“词汇”, 因它比“词汇”范围要大, 包括:单音词、复音词、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准固定语、谚语等) 。北京方言语汇一直是语言学家、民俗学家搜集、整理和研究的对象。从20世纪初的“国语运动”开始至今的一个多世纪中, 产生了大量的记录、整理北京方言语汇的辞书和语汇索引。笔者是个地道的北京人, 祖辈世居北京, 从小在京城胡同里长大 (我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记事时起就一直居住在当时的北京市宣武区和平门外西河沿148号, “文革”后期又因拆迁搬至离此不远的宣武区西琉璃厂的前青厂胡同44号甲, 一直到我30岁成家后才离开那里先后搬到朝阳区、东城区居住, 但仍是住在京城胡同中) 。近年来也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为了编撰《北京方言大辞典》和其他相关研究的需要, 现把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编撰的有关北京话语汇的辞书和语汇索引逐一做一绍介, 供北京话的研究者和学习者参考。

本文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各辞书和语汇索引, 但把两种内容相关的书:记录北京话儿化词和轻声词的辞书分别集中排列, 以便观览。本文把它们分为如下三类:一、直接记录现当代北京方言土语或口语的辞书和准辞书。不再小分类。二、用北京话撰写的文学作品中的语汇辞书和语汇索引书。又分为6小类: (一) 《小额》语汇索引注释书; (二) 《儿女英雄传》语汇索引; (三) 《红楼梦》语汇索引和辞书; (四) 《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语汇索引; (五) 老舍作品语汇索引和辞书; (六) 《白话聊斋》语汇注释。需要说明的是 (四) 《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语汇索引。《老》《朴》的语言是北方话无疑, 但是否就是北京话, 尚待进一步研究。胡明扬认为《老》《朴》的标音就是16世纪的北京音 (见胡明扬:《〈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中所见的汉语、朝鲜语对音》, 载《中国语文》1963年第3期185页) , 由此以推, 该书的语言当然也就是北京话。但毋庸讳言, 里面确含有蒙古语成份, 词序也有SOV式的。所以日本太田辰夫先生把这种语言叫做“汉儿言语”, 应是当时的一种洋泾浜语言。《老》《朴》都有改定本。后来在韩国发现最古老的《老乞大》, 叫做《原本老乞大》, 此书蒙古语成份更浓。本文暂称之为“准北京话”。三、清代国家机关主持编撰的多体《清文鉴》类辞书和准辞书的现代整理本。以上三类只是一个大致的分类。不排除有个别跨类的现象。如直接记录现当代北京方言土语或口语的辞书所引用的书证常为历代北京话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或老舍作品中的例句, 因该辞书未冠以具体某部京话文学作品名, 所以我们仍然把它们放在第一类。

本文共介绍了69本辞书或准辞书和语汇索引, 另外还有孙德宣先生的《齐如山〈北京土话〉动词补释》和《〈白话聊斋〉中的北京话词语》两篇论文, 因其与本文内容密切相关, 而且这两篇文章较长, 具有准工具书的性质, 亦一并列入。

北京土语和北京口语本文不做严格区分。因为两者的界限有时非常难于划定。一般来说, 方言土语一定是口语, 但是口语却不一定都是方言土语。各有关辞典的归类也不一致。如, 陈刚《北京方言词典》 (1985) 将“自找不幸”义的“嘬”称为“北京方言”, 陈刚、宋孝才、张秀珍合编的《现代北京口语词典》 (1997) 却又将此义的“嘬”称为“北京口语”, 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 (1990) 将此义的“嘬”写作“作”, 又称为“北京土语”, 其分岐可见一斑。凡此问题, 都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一、直接记录现当代北京方言土语或口语的辞书和准辞书

1.《北京官话详解:特别奇言解口语之笑谈》浙江冯氏编, 民国初年抄本。

该书按笔画顺序收录了当时的北京官话语汇, 如“一窍不通”是指一事亦不达也, “一进腊月水长三分”是指十二月中物贵, “人山人海”是指人烟稠密。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北京官话语汇辞书。按:此书笔者未见, 介绍见《北京市著述志·著述卷》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出版社, 2011, 353页) 。

2.《支那谐谑语研究[谐后语]》, (日) 河野通一编辑, 北京:燕尘社, 1925, 318页。

该书书名虽然题作《支那谐谑语研究[谐后语]》, 但正文首页却明确题为《北京谐后语研究》, 而且该书虽然名为《研究》, 但实际上却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北京歇后语辞典》。全书收北京歇后语1279余条, 按音序排列。所收都是地道的当时北京口语。每条歇后语下面举有例句加以阐释。并对歇后语中出现的难懂北京土语词在该条的天头用汉语或少量日语注释。如第三条“阿哥吃面———瞎抓”, 例句是“你现在做甚么呢?我是阿哥吃面———瞎抓”, 注释:“阿哥 (满洲语) =少爷, 小孩子, 像姑。瞎抓 (土) =没有正事。”可见一斑。该书天头注释的北京土语词达1723条 (另有正文夹注24条) , 俨然就是一部当时的北京土语辞典。所以该书实具有汇录和诠释当时北京歇后语和北京土语双重价值。

3.《标准语大辞典》, 全国国语教育促进会审词委员会编纂, 上海:商务印书馆,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 (1935) 十二月初版, 639+1+3+46页。

该书搜集标准词语三万六千余条, 所采用的词、语, 以标准地北平 (今北京) 的通行语为范围。单字之下, 用注音符号和国语罗马字注音。单字常有正音和变音或变调, 正音在音前加“正”, 变音在音前加“变”, 以资区别。所收语汇包括:单音词, 复音词, 短语, 成语。北京话研究专家陈刚在《北京话语词汇释·序》中说该辞典是反映北京话口语最早的辞书之一。

4.《中华国语大辞典》, 陆衣言编, 上海:中华书局, 1940年1月初版, 1949年1月4版, 984页。

该辞典约收北京话常用词语4万多条。按照部首编排。陈刚在《北京话语词汇释·序》中曾提及该辞典是反映北京话口语最早的辞书之一。

5. (1) 《国语辞典》, 黎锦熙、钱玄同主编,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1937-1943,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平装八册;1947, 上海:商务印书馆再版, 精装四册, 并附《补编》;

(2) 《重编国语辞典》, 1981, 台北:商务印书馆, 精装6册;

(3) 网络版《 (修订) 重编国语辞典》, 1994, 台湾。

参:孙嘉程:《〈教育部重编本国语辞典〉绍介》, 载《国文天地》327期, 31-34页, 2012。

《国语辞典》是我国第一部描写性详解型现代汉语词典。它的特点表现在排序、注音、收词、释义四方面。它虽然不是关于北京话的专门性辞典, 但是北京话词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故在此加以介绍。全书收词十余万条, 尤注重收录文籍和口语中习见恒用的词汇。

1981年台湾出版了《重编国语辞典》。它由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1976年到1979年间以1947年的重版《国语辞典》做底本重编, 聘请叶公超为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语日报》董事长何容担任总编辑,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王熙元为副总编辑。此次重编, 删并原书条目1万余, 新增2万多条的专科词, 共计收录约12万3000条目, 较原书分量多出50%, 从4册扩编为6册, 在1981年成书, 交台湾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 这就是《重编国语辞典》, 一般习称为《国语辞典》重编本。

1987年台湾再成立专案小组进行修订工作, 至1994年修订完成, 除了在1997年出版光碟版之外, 目前也将完整内容公开呈现在网络上, 供各界检索查阅。此次修订, 收录词目十六万余, 另附十余种附录, 由于排印为纸本规模过于庞大, 台湾商务印书馆估算后决定放弃印行, 故此版本未印制纸本, 改以电子版本面世。1995年9月正式发行台湾学术网络版初版, 至2007间陆续进行过数次改版, 详见孙嘉程2012。

6.《汉语词典》 (简本) ,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 1957, 北京:商务印书馆, 1254+27页。

该书是1947年出版的《国语辞典》的删节本。全书收单字9000多个, 收普通词语、专科词语、成语等约计10万条左右。字词的读音以北京音为标准, 用注音字母记音, 轻声、儿化等都有标识。收有比较丰富的北京方言词, 力求“简而不漏、浅而不陋”。卷首有一《重要声明》, 如下:“本书是《国语辞典》 (1947年版) 的删节本, 只留作为原书特点的北京话词汇和有翻检必要的古汉语材料, 专备语文研究、教学上参考之用, 并非收罗全面词汇可供一般应用的词典。因原编人现有任务繁重, 对本书注释, 除个别词条外, 未能从事修订;现在通用的新词, 也未及增入。谨此声明, 希使用者注意!”

7.《北平音系小辙编》, 张洵如编。上海:开明书店, 民国38年 (1949) , 48+126页。

该书又名《北平儿化词汇》。所谓小辙, 指儿化韵。该书是一部二十世纪40年代北京口语儿化词的汇编。作者根据当时北京口语音的实际, 将儿化分作八个“小辙儿”, 即:“小言前儿”、“小人辰儿”、“小梭坡儿”、“小遥条儿”、“小油求儿”、“小江阳儿”、“小中东儿”、“小姑苏儿”。从《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春阿氏》、《京师坊巷志》、老舍《老张的哲学》和《小坡的生日》6种书及200余种俗曲和马芷庠的《北平街巷志》中搜集儿化词3000余条, 分列在8个小辙儿之内。除收必须儿化的词外, 兼收了可儿化可不儿化的词, 按阴阳上去和轻声五声排列。卷首《卷舌韵之功用》一文详细讨论了儿化词的词义和语法意义变化。

8.《北京话儿化词典》, 贾彩珠编著,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0, 646页。

该书共收录北京话儿化词语近7000条。每条不依首字的音序排列, 而是根据发生儿化的音节的实际读音, 按北京话26个儿化韵的顺序排列。释义简明扼要, 并适当引证口语和书面语用例, 书证最早为《红楼梦》。书后有全部条目的检字表。另有两个附录:《北京话儿化与非儿化词语辨析》 (约计260多条) ;《北京话儿化音节表》。

9. (1) 《北京话单音词词汇》, 陆志韦编撰,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1, 171页。

(2) 《北京话单音词词汇》 (修订本) , 陆志韦编撰,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6, 302页。

参:王玉玲:《〈北京话单音词词汇〉的补充》, 《方言》1983年2期143-147页。

该书搜集北京话的单音词汇及部分单音词根, 尽量使用地道的北京话作为例句, 计6000余条, 说明每一个词或词根的用法。全书分为说明书和词汇两大部分, 说明又分为“汉语的词”和“单音词的词类”两章, 词汇按音序排列, 阴阳上去 (轻) 四声分列。1956年修订本的例句有所补充或修改。同时增加了一些理论性的注解。

10.《北京话轻声词汇》, 张洵如编著, 陈刚校订, 北京:中华书局, 1957, 8+154页。

该书中的轻声词是从民间文艺小说和报纸上搜集来的, 共4000余条。每个词都注出在口语中的实际读音。有些词只有释义, 有些词只有例句, 也有些词兼有释义和例句。词目按轻声排序。书前的《引言》是对北京话轻声词汇的概述。

11.《普通话轻声词汇编》,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普通话语音研究班编,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89页。

收北京话轻声词汇1028条, 系从2万多条常用词中选出。不收子尾轻声词 (约400多条) 。

12.《北京话轻声儿化词语辨义例释》, 宋孝才主编, 东京:铃木出版, 1983, 270页。

该书收录北京话的轻声词和儿化词相当丰富, 并且一一加以辨义例释。

13.《普通话轻声词汇编》, 孙修章编,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 91页。

该书辑录了普通话双音节轻声词约1400条, 包括子尾轻声词。系从《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轻声词中选出。

14.《中国语轻声辞典》, (日) 香坂顺一编著, 东京:光生馆, 1989, 19+158页。

该书所谓的中国语实际上就是指汉语普通话。它是在上述10、11、13三书特别是后二书的基础上整编而成, 共收条目约1500余条。全书分两部分, 不带子尾的轻声词入正编, 子尾轻声词入副编, 正编每条均有中日文解释和例句。

15.《普通话的轻声和儿化》, 鲁允中著,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182页。附表一:“北京话轻声词汇表” (41-67页) ;附表二:“北京话儿化词汇表” (151-189页) 。

该书是一部研究普通话的轻声和儿化的专著, 本不属于本文的介绍范围。但是该书有两个篇幅很大的附表, 附表一是“北京话轻声词汇表”, 共收1669条。附表二是“北京话儿化词汇表”, 共收2309条。这两个附表词目丰富, 虽然没有解释和例句, 但是很有价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书书名虽是‘普通话’, 但是这两个附表却专门冠名“北京话”, 可见鲁先生是有想法的。这两个表可以看做是北京话的专门词汇汇编。

冯蒸按:关于普通话轻声词与北京话轻声词的关系这里有必要做一简单说明。王力在《汉语史稿》 (修订本, 科学出版社, 1958) 中说:“轻音不是一切方言都具备的, 只有北京话和北方某些地区有轻音。”所以, 普通话的轻声一定是北京话的轻声, 而北京话的轻声却不完全等于普通话的轻声。因为北京方言中有不少土语词未能进入普通话。上列普通话轻声三书条目均远少于张洵如1957和宋孝才1983,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实际上除了某些过于土语化的词语外, 有些轻声词很难区分哪些是普通话, 哪些是北京话, 根据我个人的语感, 上列轻声五书无论是北京话还是普通话的轻声条目还可大大增加。此外, 有必要指出:北京话轻声词的语音特征, 末字轻读固然是其特点, 但其紧挨着的重音音节读长音则更是主要区别特征, 实验语音学早已证明了此点, 尤应注意。

16. (1) 《北京话语汇》, 金受申编著, 1961年初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214页。

(2) 《北京话语汇》 (修订本) , 金受申编著,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266页。

参:司马川:《评〈北京话语汇〉》, 《中国语文》1962年7期346-349页。

该书先后共有两版。第二版修订本收语汇1298条, 比第一版增加了300多条, 并有老舍先生的序。语汇按音序排列。每个语汇汉字条目后加注汉语拼音, 一律注北京口语音, 另在全条释文、例句后, 注明本读音和异读音, 有的还简单说明语音变化。另外, 有选择地采用了《红楼梦》、《儿女英雄传》、老舍作品《龙须沟》、《骆驼祥子》以及古书 (如《宛署杂记》、《顺天府志》等) 中的北京话语汇。另有由少数民族语言借用来的北京话语汇。卷首附录白涤洲遗作《北京话中之表时法》 (原载于《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方言专号》1929年6月26日) 。

17.《北平谐后语辞典 (兼北平口语注释) 》, 陈子实主编, 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 1971年再版, 348页。

该书收录的不全是歇后语, 还有北京口语词。全书条目2083条, 按音序排列。体例是先列出歇后语或其他北京口语, 然后列出例句, 然后加以注释。注释是对该条歇后语中的土语词或其他口语词进行现代解释。其内容与河野通一的《支那谐谑语研究[谐后语]》 (1925) 颇多雷同。

18.《北京方言词典》, 陈刚编,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346页。

参:周一民:《〈北京方言词典〉订正》, 载《方言》1989年第1期75-77页。

该书是一部以北京土话为代表的河北次方言词典, 里面还包括北京地区的一些社会方言。收词条6329个, 分为以下七类:一、北京口语里独有的根词;二、北京口语里特有的词语;三、普通话词语之在北京话里有特殊读音、特殊含义或特殊用法的;四、某些已经流通于北京社会的特殊语成分;五、不太冷僻的行业术语、土产名称、风土 (包括迷信活动) 用语、游戏用语;六、科技方面的北京特有名称;七、通行于北京口语的借词。尤其是注出词的各种色彩、使用范围, 如分别用<讳><江><宫><旗>等表示讳饰语、江湖话、宫内用语、早年旗人用语。该词典所收词汇的时间范围是1900年至1981年。它把单词作为首列成分, 把由某些单词组成的词组、熟语、成语、谚语以及歇后语等, 放在其中主要单词下面作为次列成分。轻声排在同形的非轻声后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二”标音作觓r不作èr, 值得肯定。详见拙文:《现代“新派”北京话有/藜r/和/ar/两个卷舌元音音位说》 (载《汉字文化》1990年3期, 41—44页转14页) 和《〈现代“新派”北京话有/藜r/和/ar/两个卷舌元音音位说〉补遗》 (载《汉字文化》1990年4期, 63页) 两文。

19. (1) 《北京话词语例释》, 宋孝才、马欣华编著, 东京:铃木出版, 1982, 321页。

(2) 《北京话语词汇释》, 宋孝才编著, 马欣华审阅,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7, 857页。

《汇释》是在《例释》的基础上增补而成, 收北京话词语5028条。绝大多数条目及例句摘自北京话文学名著, 小部分直接采自口语。对当今文学艺术作品或北京人口语已不再使用的方言土语一般不收, 而对北京地区近年产生的新语汇则大量收录。编写时参考了金受申《北京话语汇》、白宛如《北京方言本字考》、《现代汉语词典》和《中华大辞典》, 北京话研究专家陈刚为该书作序。

20.《动词用法词典》, 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蓝编,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31+960页。

该书收1328个动词, 且对多义项的动词适当分别出条, 共计两千多条。尤重下列三项: (一) 宾语的种类; (二) 不同动词和各个结果补语的搭配; (三) 不同动词和各个趋向词的搭配。吕叔湘《序》说:“本书例句大多数属于普通话口语范围, 但必要时也从书面语中举例。可能有些例句会让人觉着‘京味儿’重了点儿, 甚至怀疑它是否属于普通话。我想这可能出于这样一种考虑:在各种方言中, 北京方言跟普通话有不同于其他方言的特殊关系, 很多词语的用法已经并且正在不断的从北京话进入普通话, 因此在这方面收录从宽比较好吧。”该书某种程度上可视为是《北京话动词用法词典》。

21.《京华风情歇后语》, 柳丛、崔永福、刘建业著,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7, 177页。

该书共收北京话中的歇后语97条, 分为: (1) 宫苑城宇, (2) 名园胜迹, (3) 州县街市, (4) 店铺及风味食品, (5) 人物, (6) 时令风俗, (7) 方言土语, (8) 民间艺人小商贩, (9) 寺庙古今, (10) 杂缀十类。解释详细, 但没有书证及文献出处。

22.《常用口语语汇》, 张继华编著,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8, 19+188+29页。

该书书名虽未冠以“北京话”三字, 但实际上收录的都是北京口语语汇。共收录常用北京口语语汇1000余条。条目大部分出自现当代作家反映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品, 对于那些冷僻的土语或不宜作为文学语汇的口语语汇, 则不收录。

23.《北京土语辞典》, 徐世荣编著,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0, 12+23+599页。

该书收北京土语10000余条, 分正编和副编两部分。正编系当代生活日常用语, 称“常用土语”;副编系清末至1949年前用语, 称“旧京土语”, 其中有的反映了旧京特有的名物制度、风土人情等, 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所收词语, 不限单词, 也收入词组、熟语、谚语、俏皮话之类, 不收歇后语。各词条按音序排列。书前还有作者代序言《北京土语探索》一文, 详细分析了北京土音、北京土语、北京话语法的特殊之处。

24. (1) 《北平土话 (北平土话、俏皮话、儿歌、妈妈论、俗谚、旧事) 》, 常锡桢编著, 台北:联经出版社, 1990, 209页。

(2) 《北京土话》, 常锡桢编著, 北京:文津出版社, 1992, 210页。

作者生长于北京, 旅居台湾四十年。20世纪50年代起, 就个人见闻搜集北京土语资料, 1990年编成此书, 以《北平土话》为书名在台北出版, 1992年在北京重版, 全书目次如下:修订版序言;甲、土语类注 (按:收北京土语1175条) ;乙、俏皮话儿例解 (按:俏皮话儿即歇后语, 收337条) ;丙、俗谚释说 (按:收俗谚45条) ;丁、旧儿歌选录;戊、北京话的点滴研究 (按:收论文6篇) ;附录:北京旧事。

25.《北京现代流行语》, 周一民著,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2, 10+10+124页。

该书收集了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北京流行语400余条。作者认为流行语是俚语的一种, 具有流行性、俚俗性和阶层性, 它反映着社会生活的种种侧面, 折射出一地的民俗文化和社会心理。该书是北京话也是汉语的第一本流行语著作。

26.《北京传统文化便览》, 陈文良主编,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2, 84+1379页。“京腔土语” (338—399页) , 编著者:白宛如。

该书是一部关于北京传统文化的工具书。分24类:历史沿革;燕山蓟水;典章制度;文物考古;城池宫阙;民族宗教;坛庙观堂;京腔土语;戏曲说唱;民间技艺;市井习俗;风味饮食;园林景观;府邸宅第, 坊巷胡同;老字商号;一岁货声;旧京书业;学堂书院;日下报刊;科学技术;京华人物;地方文献;掌故传说。其第8类“京腔土语” (338-399页) 系由著名北京话研究专家白宛如撰写, 分“词汇” (221条) 和“歇后语” (68条) 两部分, 释义详尽, 解释精辟, 按音序排列。白宛如 (1926.7--) 曾撰有《北京方言本字考》 (载《方言》1979年3期171-178页) , 尚有多篇北京话本字考论文待刊。

27.《京味儿———透视北京人的语言》, 金汕、白公著,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3, 233页。附录:《历代京味儿流行语概览》 (147-209页) 。

该书是一部专著, 本不属于本文的介绍范围。但是该书附录为《历代京味儿流行语概览》 (147-209页) , 共收录了314条历代京味儿流行语:元明时期京城流行语53条, 清代京城流行语78条, 民国时期京城流行语94条, 当代京城流行语89条。每条流行语均有注音、解释和例句书证, 可作为一份准辞书来参考。作者之一金灿还著有《当代北京语言史话》 (2008, 当代中国出版社) 。

28.《コンピューターによる北京口語語彙の研究》 (第一册资料编) , (日) 中嵨干起著, 东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 1995, 528页。

该书包括序、凡例、对话一览、北京口语对话语料及北京口语语汇索引等。用计算机处理北京话口语语料。其索引 (467-528页) 可作为工具书使用, 对研究北京话口语词汇很有价值。

29.《中国語擬音語辞典》, (日) 野口宗親编著, 东京:东方书店出版, 1995, 150页。

拟声词又叫象声词, 日语叫擬音語。该书是一部近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是北京话的拟声词辞典。全书收1000余条拟声词。词条用日文释义, 但是有中文例句。该书编著者曾经发表有《清代北京语的“象声词”———〈红楼梦〉与〈儿女英雄传〉》 (载《熊本大学教育学院纪要》第42号, 1993) 。

30.《现代北京口语词典》, 陈刚、宋孝才、张秀珍编,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7, 475页。

该书共收北京口语词语11053条。每条词有读音、释义、例句。并附音序和笔画索引。胡明扬教授审稿并作序。

31.《汉语方言大词典》 (全五卷) , 编纂:中国复旦大学、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共编, 主编:许宝华、宫田一郎, 北京:中华书局, 1999, 7531页。

该书共收录古今南北汉语方言词汇20万余条, 字数1500余万, 是迄今国内外第一部通贯古今南北的大型方言工具书, 有初步汇集、整理、积累古今汉语方言资料之功, 对方言学、民俗文化学以及地方文学、戏曲的研究不无裨益。全书分五卷:第一卷 (一画—五画) 、第二卷 (六画—七画) 、第三卷 (八画—九画) 、第四卷 (十画—十二画) 、第五卷 (十三画以上) 。北京话词汇在该书中占有一定数量。虽然该书收录的北京话语汇均据已出版的有关北京话的辞书和论文, 但仍有参考价值。

32.《京味儿夜话》, 弥松颐著,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338页。

该书原名《京字儿夜话》, 乃因一偶然原因误题此名。共收入168组 (条) 北京话语汇。对每条语汇都做了详细的解释。可补已经出版的有关北京方言辞典之缺。作者是北京话语汇研究专家, 不但著有本书, 更以注释京语小说《儿女英雄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春阿氏》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7) 和老舍的《正红旗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而闻名于学界。他在《北京晚报》上开设的“京字儿夜话”专栏影响甚大, 篇什甚多, 可惜并未都收入本书。笔者写的《现代“新派”北京话有/藜r/和/ar/两个卷舌元音音位说》 (载《汉字文化》1990年3期, 41—44页转14页) , 承蒙弥先生关注, 并在《北京晚报》的“京字儿夜话”专栏写了一篇《随着时潮行起行落的“倒儿爷”》 (载2008年12月4日《北京晚报》) 对拙文予以肯定。

33. (1) 《北京俏皮话辞典》, 周一民著, 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0, 85+322页。

(2) 《北京俏皮话词典》 (增订本) , 周一民著,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320页。

该书增订本收录现代北京俏皮话1300余条, 其中包括谚语、歇后语和口头惯用语三种。它们都具有定型化、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整理研究北京俏皮话, 对于北京方言研究、民俗研究有重要意义。该辞典对词语的标音, 尽可能反映了北京话的实际语音, 注出变调。例句从几百种北京话文学作品中选取。条目按音序排列。

34. (1) 《北京话词语》, 傅民、高艾军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306页。

(2) 《北京话词语》 (增订本) , 高艾军、傅民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090页。

该书增订本正文部分共收北京话词语9057条 (含附条1528条) 。条目选自北京籍作家的作品或其他作家写北京的作品, 按北京话实际读音注音, 扼要释义, 并从上述作品中摘取例句, 以资印证。所收词语大多数是一直流行的, 有少量是曾经流行过现在不大使用的。酌收若干新词语。这部书对研究北京话和书面语言的关系以及北京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也提供了极有用的资料。由于内容包括从《红楼梦》到现在二百多年的书面材料, 还可以从中看出北京话词语发展的一些线索。

35.《京西斋堂话》, 张万顺著,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7, 138页。

斋堂话属于广义的北京话。该书共七章。其中第五章“斋堂话的词汇类别” (40-126页) 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 故这部分可作为方言词汇汇编来看待, 共收斋堂话词汇数百条, 分为十三类: (一) 指称自然现象的词汇; (二) 时间、空间、度量类词汇; (三) 指称动植物的词汇; (四) 指称亲属称谓的词汇; (五) 人称和职业类词汇; (六) 婚姻、家庭、生育类词汇; (七) 宗教信仰和风俗类词汇; (八) 劳动类项和劳动工具类词汇; (九) 食品类词汇; (十) 服装鞋帽类词汇; (十一) 生活用具类词汇; (十二) 指称人体器官的词汇; (十三) 表示行为动作、性状、指代的词汇。若干词汇配有图像。

36. (1) 《北京土话》, 齐如山著,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1, 378页。

(2) 《北京土话》, 齐如山著,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8, 323页。

齐如山 (1875-1962) 是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文学家、戏曲理论家。该书系齐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所撰手稿, 1991年首次由燕山出版社出版, 前有白宛如的序。它是一部北京方言词典。原稿目录分五章:第一章名词;第二章动词 (上) ;第三章动词 (下) [有目无文];第四章形容词及其它;第五章成句 (成语、熟语等) 。全书收北京土语词1800余条, 包括风俗用语、礼仪用语、行业用语和日常生活用语.尤其是该书保存了清朝中叶至民初的诸多北京话常用词语, 有些词语今天已消失, 弥足珍贵。每条土语均有简单注释, 间或有例句, 书证为各种字书及京话小说如《红楼梦》、《儿女英雄传》、《品花宝鉴》等。1991年的燕山版对原稿条目有所删改。2008年的辽宁版后出, 保持了作者手稿原貌, 并新编有条目音序索引, 除收正条1800目外, 还从条目释文中遴选“附目”780余条, 更具使用价值。

37.《齐如山〈北京土话〉动词补释》, 孙德宣著, 载《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 北京市语言学会编,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100-146页。

齐如山先生遗著《北京土话》第三章动词 (下) 原有目无注, 存目510条, 除去重复, 仅501条。该文作者试为补注。注释方法作者说明如下:

注释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查工具书, 如《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土语辞典》等。二是以本书证本书, 如“耍伧子”, 不懂。据正文3页“伧子”条注:“伧, 读如苍, 上声, 凡不讲理, 强横而讹诈人者, 人辄以此呼之, 或云[耍伧子]”。又如“登固登”, 不懂, 本书192页“固登”条注:“好与人开玩笑者, 人讥其为[固登], 如人正做一件事情, 他在背后出法子, 使做者为难, 这便叫[发固登]或曰[耍固登]……”。三是访问七十岁以上的老北京, 作实际调查。如评书艺人李鑫荃、京剧世家校友某君, 我都登门求教。……从所认识的北京耆宿了解一些北京土语。……此外有些词语反映旧社会的渣滓, 姑妄存之;有几个词仍无确解, 存疑待考。动词 (下) 约500条, 见于《现代汉语词典》者有127条。《现代汉语词典》酌收常见的方言词, 一般不收土语。齐先生非语言学家, 书中的北京土语, 很多是北方基础方言或普通话。土语和方言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齐先生视为北京土语的词语, 有一些陈刚先生收入《北京方言词典》。随着时代的推移, 有些方言词语被吸收进入普通话, 也是很自然的社会现象。齐先生所记词语用字, 有些跟现时通用的不同。如“嘹天”、“穷嘹”的“嘹”, “搋子”的“”。有的字疑为误字。如“文”的“”, “打纲”的“纲”, 补注中都指出来。北京话必须儿化或带词尾“子”的词语, 注前括注 (~儿) (~子) 。双音词第一个字须儿化的, 第一个字后注音儿化, 如“玩票”注“wárpiào”。原存目排列无序, 今按音序排列, 以便检查。

38.《老北京方言土语》, 王子光、王薇编著,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 291页。

该书共收老北京方言土语1100余条。对词语做简明解释。条目按音序排列。

39.《北京方言词谐音语理据研究》, 刘敬林、刘瑞明著,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8, 244页。

该书作者认为:北京方言词语有约12.7%是用“谐音造词法”造成的。多种北京方言词典都避难不解释它们的理据或作错误的解释。该书共分七部分, 第七部分“北京方言的谐音隐实示虚趣难词” (122—237页) 对北京方言1600条谐音趣难词, 区分类型, 逐条解释隐蔽的理据。按音序排列, 可作为一部查考北京话词语的工具书来使用。不过该书对不少词语的解释明显牵强。

40.《远去的词汇》, 王秉愚著,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219页。

该书收老北京话词语238条, 插图86幅。内容包括北京话中已消失的和即将消失的词汇, 即:1.确实在几年前或几十年前广泛流行过, 现在无人说到写到了。2.确实在几年前或几十年前广泛流行过, 现在虽偶尔有人提起, 但显然是即将消失了。3.确实在几年前或几十年前广泛流行过, 现在仅在很小的范围内使用, 例如偏僻乡村, 某些极少数人从事的行业, 某些高龄老人。

41.《老北京风俗词典》, 王秉愚编著,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 278页。

该书的准确名称应为《老北京风俗词语词典》, 收老北京风俗词语643条, 主要是目前使用较少或已不用的词汇, 共分衣服、妆饰、饮食、居住、器物、出行、职业、称谓、经济、店铺、文化、娱乐、习俗、通讯、卫生、教育、俗语17个门类。配有插图130余幅。作者曾著有《远去的词汇》一书。

42.《新编北京方言词典》, 董树人著,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608页。

该词典约46万字, 收单字条目860余条, 多字条目9340余条, 该书的特点是:对语言观察细微, 释义简明扼要, 例句丰富, 收民俗文化词语较多。特别是该书收录了一定数量的近远郊词语, 包括农业和农村词语, 与徐世荣的《北京土语辞典》主要收录北京城区的语汇颇不相同。

二、用北京话撰写的文学作品中的语汇辞书和语汇索引书

(一) 《小额》语汇索引注释书

43. (1) 《社会小说小额语释及索引》, (日) 太田辰夫编著, 1969, 语释60页, 索引65页。油印本。

(2) 《小额 (社会小说) 》, (日) 太田辰夫、竹内诚编, 东京:汲古书院, 1992, 一三八+150页。语词注解 (71-143页) ;索引 (1-45页) 。

《小额》是清末民初北京出版的一部用北京话写的社会小说, 作者是松有梅。该书对研究清末民初的北京话很有价值。原书单行本在中国已失传, 后在日本发现。日本太田辰夫、竹内诚编的《小额 (社会小说) 》一书内容包括:1.序, 2.解说, 3.小额 (本文) , 4.校订说明 (付正误表) , 5.语词注解, 6.附录 (1) 小额探索 (2) 鸡屎德子 (付校读记) , 7.索引。其语词注解 (71-143页) 和索引 (1-45页部分同于太田辰夫1969年油印本的内容, 可作为工具书来使用。

(二) 《儿女英雄传》语汇索引

44.《儿女英雄传语汇索引》, (日) 香坂顺一、宫田一郎编, 明清文学言语研究会发行, 名古屋:采华书林出版, 1970年10月, 580页。

《儿女英雄传》被称作清代的京语教科书。该索引以上海亚东图书馆发行的新式标点本《儿女英雄传》 (民国21年4版) 为底本, 参考太田辰夫编的《儿女英雄传勘误表》 (《清末文学言语研究会会报单刊》1.1963年) 。语汇的采集以比较难解的词和有语汇、语法史特点的语汇为对象。共收录有关语汇2万余条。只有语汇条目和出处, 并无解释。

45.《儿女英雄传虚词例汇》, 龚千炎主编,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4, 371页。

该书共收《儿女英雄传》中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 (叹词、象声词) 等虚词1117条。依据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松颐校注本。词条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三) 《红楼梦》语汇索引和辞书

46.《红楼梦语汇索引》, (日) 宫田一郎编。名古屋:采华书林, 1973, 手抄影印版, 523页。

该书以俞平伯编校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为底本, 摘录其中有语言研究价值的联语、成语、俗语等口语词汇, 按音序排列, 收语汇18000余条。只有语汇条目和例句出处, 并无解释。

47.《红楼梦辞典》, 杨为珍、郭荣光主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 434页。

该书包括四部分: (一) 词语之部, 共1682条; (二) 诗词之部, 共67条; (三) 人物之部, 共计433人; (四) 红学之部, 共414条。其“词语之部”多为《红楼梦》一书中所出现的僻字、生词、典章制度、谜语、酒令、联额等。因此该书对语言学意义上的《红楼梦》口语语汇研究无甚意义。

48.《语言艺术皇冠上的明珠:〈红楼梦〉俗语概说和汇释》, 林兴仁著, 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986, 163页。

该书分上、下两编, 上编 (1-74页) 是《红楼梦》俗语概说, 下编 (75-163页) 为《红楼梦》俗语汇释。下编系按照《红楼梦》的章回顺序逐条列举书中的俗语并加以解释, 共收俗语189条, 据作者说, 这是《红楼梦》中的全部俗语。

49.《〈红楼梦〉词语对照例释》, 李玉敬著, 东京:燎原书店, 1987, 396页。

该书包括《红楼梦》中的“单音多义词”和“异义词”两部分。共收录了144条词语。每条词语分别列出义项和例句, 并附今例 (如老舍作品中的例句) 加以印证。所有义项和例句均附日译文。条目按音序排列。末附《红楼梦》例句索引。

50.《红楼梦辞典》, 主编:周汝昌;副主编:晁继周,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 844页。

参:孙德宣:《〈红楼梦辞典〉评介》, 载《中国语文天地》1988年第6期15-16页。

该书收《红楼梦》中词语9000余条。系取自两种《红楼梦》版本: (1)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版 (前八十回底本为庚辰本, 后四十回底本为程甲本) , 简称新校本; (2)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11月版 (底本为程乙本) , 简称旧行本。词条按音序排列。有些条目在注文和例句后附有“说明”和“比较”, 其内容包括该词语在《红楼梦》中的意义、用法与现代语的区别, 该词语在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使用上的区别, 该辞典所采用的《红楼梦》的两种版本在校勘上的未妥之处, 等等。

孙德宣1988书评进一步指出:该辞典的特点是把《红楼梦》中的大量普通词语的注解放在突出位置, 同时也收录书中的方言词、俗语、谚语、歇后语以及涉及的典章故实、服饰、典籍、器具、建筑、人物等词, 加以诠释。辞典全部词语的注释比通行的几种《红楼梦》版本上的随文注解, 显得更全面, 更详尽, 起到补阙匡谬的作用。《红楼梦》的语言, 代表着汉语从近代向现代发展的阶段。书中大量使用的普通词语, 到今天已经有很大的变化。有些词语现在不说了, 有些表面上看很面熟, 但意思和用法跟今天不一样。编者对这类词语的注释费了很多的工力, 在例句后常附注“说明”, 指出这种差异。如:“安慰”条例句后附注:“说明:现代语‘安慰’已无此用法。”“勾当”条例句后附注:“说明:‘勾当’今常指坏事, 《红楼梦》中属中性词, 可以不含褒贬。”这为汉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与依据。有的注释中附注“说明”, 指出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用词的差异。如:“才刚”条例句后附注:“说明:‘才刚’和‘刚才’的使用, 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有明显不同。前八十回中, 多用‘才刚’;后四十回中多用‘刚才’。”“索性”条例句后附注:“说明:新校本‘索性’一词只出现在后四十回, 前八十回中该用‘索性’的地方皆用‘越性’。”这对读者识别曹雪芹原著和高鹗后续的用词是有帮助的。辞典收录词语所依据的《红楼梦》两种版本, 使用词语不相同的地方, 注文作出对比。如:“绰灯”条例句后附注:“比较:例中‘绰灯’新校本作‘戳灯’。”“敢情”条例句后附注:“比较:例中‘敢情’旧行本作‘敢保’。”对比两种版本的文字差别, 可使读者免翻、检之劳, 自己做出判断。编者匠心独运, 用附注“说明”“比较”的方式开阔了读者的视野, 提高了辞典的学术价值。

51.《红楼梦人物辞典》, 施宝义、刘兰英等编著,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9, 392页。

该书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红楼梦》版本为依据, 收作品人物词目746条 (其中个人词目710条, 集合词目36条, 共涉及781人) ;收作品所涉及的历史、神话、传说人物词目268条 (其中个人词目260条, 集合词目8条, 共涉及340人) , 两部分词目共有1014条 (涉及1121人) 。该书本为文学研究而作, 但人名既是一种社会现象, 也是一种语言现象, 所以该书亦具有语言研究价值, 特别是一些带子尾、儿尾和的尾及词头老的口语化人名更值得注意。周定一主编的《红楼梦语言词典》就收录了不少人名词条, 但不如此书完备。不过该书收录的有些是亲属称谓名称。

52.《红楼梦语言词典》, 周定一主编, 参编者:钟兆华、白维国,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505页。

该书分“正编”和“副编”。“正编”以庚辰本的八十回为底本, 收20000余条目, “副编”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8月重印的一百二十回本的后四十回为底本, 收4500余条目。正副编收条目总和为24500余个。条目有词, 有成语, 也有俗语。该书虽然以条目详备著称, 但是对某些词语的解释也容或可商, 如《红楼梦》53回的“暹猪”一词, 该书释为“暹罗种的猪” (929页) , 而王汝梅先生认为非是, “暹猪”应为满汉兼词, 满语暹比, 脱落之意。暹猪为脱毛的猪, 即白条猪 (参王汝梅:《〈金瓶梅〉〈红楼梦〉合璧阅读》, 载《光明日报》2013年1月7日5版) , 就是一例。

53.《〈红楼梦〉四字格辞典》, 高增良编著,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 799页。

该书共收《红楼梦》中的四字格词语5000余条。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即上编, 为索引分类, 包括义类、百科以及结构三大分类。每一分类, 均备细目。第二部分, 即下编, 为正文例句。第三部分, 即阐释。只选作者认为需要阐释的四字格词语, 但并非全部的四字格词语。解决四字格词语的意义, 提供必要的文史背景。第四部分, 即附录。专论《红楼梦》四字格在语言艺术诸方面的特色及其作用。该书是一部多索引分类性质的四字格义类辞典;但与常见的辞典有别。常见的辞典, 目的在于由词语以求语义;本书则先由语义以求词语, 有一意义即可寻求相当之词语群, 依义联贯, 触类旁通, 丰富想像, 书中的分类索引与正文例句, 互为表里、彼此参照。

54.《红楼梦成语辞典》, 高歌东、张志清编著,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 405页。

该书共收入曹雪芹、高鹗所著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中运用的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3500余条。其中成语占绝大多数。

55.《红楼梦鉴赏辞典》, 主编:孙逊,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5, 37+489页。

该书内容分15类:1.总类;2.人物形象;3.情节场面;4.名句俗谚;5.诗词韵文;6.典故引语;7.官制礼仪;8地理经济;9.宗教哲学;10.文化艺术;11.风俗游艺;12.服饰饮食;13.陈设器用;14.园林建筑;15.生物医药。少数门类下又再分小类。该书本来编辑目的在于从文学角度帮助读者阅读《红楼梦》, 提高欣赏能力, 但有些口语条目可供《红楼梦》语言和词汇研究者参考。

56. (1) 《红楼梦植物图鉴》, 作者/摄影:潘富俊, 台北:猫头鹰出版社, 2004;

(2) 《红楼梦植物图鉴》, 作者/摄影:潘富俊,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288页。

该书2004年在台湾出版, 2005年在大陆出版简体字本。收录所有在《红楼梦》中出现过的植物共242种。这些植物名称也是构成清代北京话词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编撰北京方言图解类辞典有帮助。周定一的《红楼梦语言词典》亦收有若干植物名称词条, 与本书互有参差。

57.《〈红楼梦〉方言及难解词词典》, 刘心贞编著, 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0, 582页。

该书收条目约2900条。是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2月第3版为底本 (简称64版) ;也参照了同出版社“以庚辰本为底本”的1982年3月第1版的版本 (简称82版) 。64版和82版有的段落文字差别较大, 凡64版中无而82版中有的方言、古僻字、难解词, 在编入该词典时均用“▲”标出。条目后有注音, 注音后为释义。词条按《红楼梦》的章回顺序编排, 以词条出现的先后为序。对方言特别是沛县方言, 作了较多说明。

58. (1) 《红楼梦大辞典》, 冯其庸、李希凡主编,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0。

(2) 《红楼梦大辞典》 (增订本) , 冯其庸、李希凡主编,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 720页。

该书是关于《红楼梦》的百科性辞典, 兼顾知识性、学术性和工具性。增订本上编分21类:词语典故、服饰、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称谓、职官、典制、礼俗、岁时、哲理宗教、诗词韵文、戏曲、音乐、美术、游艺、红楼梦人物、文史人物、地理。下编分8类, 系《红楼梦》以外的各类词条。从语言学的角度看, 该书的词汇条目收录标准不明, 缺漏颇多, 解释也容有未妥。

59.《红楼梦里的北京土语》, 吕长鸣著,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1, 437页。

该书共收条目约1300条。条目按音序排列。.每个条目单词、短句均注明出处。

(四) 《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语汇索引

60.《朴通事谚解·老乞大谚解语汇索引》, 陶山信男编著, 名古屋:采华书林, 1973, 210+139页。

该书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朴通事谚解语汇索引》 (含附录《老乞大集览》、《单字解》) , 收录了语汇约5000条;第二部分为《老乞大谚解语汇索引》, 收录了语汇约3500条。词汇的采集以带有元明时代特征的语汇为对象。

61.《老乞大朴通事索引》, 兰州大学中文系语言研究室、兰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编,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1, 351页。

《老乞大》和《朴通事》是元明时代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课本。反映了当时的口语———以北京话为基础的通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用字情况。该索引包括:一、《老乞大》单字索引和频度;二、《老乞大》单词索引和频度;三、《朴通事》单字索引和频度;四、《朴通事》单词索引和频度。

(五) 老舍作品语汇索引和辞书

62.《现代汉语语言资料索引第一辑:老舍〈骆驼祥子〉》, 武汉大学语言自动处理研究组编,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640页。

该索引汇列了出现在老舍《骆驼祥子》一书中的全部单字及字频。但从语汇研究的角度看, 只有单音词和词素, 没有复音词和词组等, 且不区分词缀和词 (如不区分后缀儿、子和非后缀儿、子) , 价值有限。

63.《老舍作品中的北京话词语例释》, 杨玉秀编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173页。

该书共收录老舍文学作品中的北京方言词语1064条, 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释义紧扣原作中的意思和用法, 并摘引原书用例来印证, 少量词语同时指明来源。全书14万字。

64.《老舍事典》, (日) 中山时子编, 东京:大修馆书店, 1988, 704页。“老舍作品语句解释” (613-685页) , 李玉敬编。

该书分前、后两编。后编 (507-692页) 包括9个部分, 其中第8部分是李玉敬编的《老舍作品语句解释》 (613-685页) , 共968条, 分为6类:“方言语句”380条, “俗语”197条, “骂语”85条, “拟声语”29条, “比喻”122条, “成语”155条。每个词目均有日文解释和例句出处。李玉敬还编著有《〈红楼梦〉词语对照例释》一书。

65.《简明老舍词典》, 史承钧主编,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0。七.词语 (466-480页) 。

该书分八部分。其第七部分“词语” (466-480页) 共收245条, 系老舍作品中较难懂的北京方言、专门用语、成语典故等。释义并举出例句。

66.《老舍文学词典》, 主编:舒济,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0, 82+894页。《语言编》 (673-803页) , 杨玉秀编写。

《老舍文学词典》共分作品编, 人物编, 语言编三部分。语言编 (673-803页) 共收老舍作品中的北京话语汇1589条。附有解释和例句。

(六) 《白话聊斋》语汇注释

67.《〈白话聊斋〉中的北京话词语》, 孙德宣著, 载《语言研究与应用》, 北京市语言学会编,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43-63页。

庄耀亭和湛引铭的《白话聊斋》在京话小说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该语料一般人所知不多, 现把作者的说明转录如下:

我所说的《白话聊斋》……是1922年至1928年登在北京《实事白话报》上的《白话聊斋》 (剪贴本, 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藏) 。这个《聊斋》也叫《说聊斋》或《讲演聊斋》, 可算是说书人讲述蒲松龄《聊斋志异》故事的脚本。大多是庄耀亭的作品, 仅少数几篇是湛引铭作的。据友人徐世荣、孙崇义两同志说:“他们都是北京人, 庄是满族。湛引铭可能是杨曼菁的笔名 (冯蒸按:杨曼菁是1912年出版的清末民初著名京话小说《杂碎录》的作者, 又曾给松有梅的京话小说《小额》写序) 。”这两个人的生平虽然不详, 其作品确用北京话写成;在《实事白话报》上连载, 每次约七八百字。所讲篇目及登载次数如下:

此外, 我还参考了《评书聊斋志异》第一集和第二集 (1980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两集是说书艺人陈士和生前讲述的段子。出版时由其他作者做了必要的删削和补充。陈士和是北京人, 我从他的评书中也搜集了一些北京话词语, 但为数不多, 且两书性质相同, 所以本文题目只提《白话聊斋》。 (冯蒸按:上表“侠女 (18) ”两见, 疑误。上表并不完全, 我还见到有1928年实事白话报出版的庄耀亭著《白话聊斋·胭脂》单行本。)

该文的注释也很有特点, 作者把出现在《白话聊斋》《评书聊斋志异》的北京话词语分为四类:1.不见于《现代汉语词典》、《国语辞典》、《汉语词典》、《北京话语汇》、《北京话词语例释》而意义可以识别的词语。2.不见于上述几种词典, 意义有待证明, 暂时阙疑的词语。3.不见于《现代汉语词典》而见于《国语辞典》、《汉语词典》、《北京话语汇》、《北京话词语例释》的词语。4.跟各词典同义异形的词语。以上四类, 各引《白话聊斋》、《评书聊斋志异》例, 依次排比, 略加注释。共注释了159条词语。

三、清代国家机关主持编撰的多体《清文鉴》类辞书和准辞书的现代整理本

68.《五体清文鉴》, [清]佚名撰, 三十六卷。约1790。1957年民族出版社影印本, 三册。

《五体清文鉴》约1790年左右成书。是五种语言 (满文、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和汉文) 对照辞书。分正编和补编两大部分。正编三十二卷, 补编四卷。词条根据义类分为36部, 即:天部、时令部、地部、君部、谕旨部、设官部、政部、礼部、乐部、文学部、武功部、人部、僧道部、奇异部、医巫部、技艺部、居处部、产业部、火部、布帛部、衣饰部、器皿部、营造部、船部、车轿部、食物部、杂粮部、杂果部、草部、树木部、花部、鸟雀部、兽部、牲畜部、鳞甲部、虫部。每一部中又根据词义分为若干类, 每一类中或不分则, 或分若干则, 最后罗列词条。全书共列词目一万八千六百多条,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内容, 对研究当时的北京话词语颇具价值。该书词条按意义分类, 检寻不便, 应与下书配合使用。

69.《五体清文鉴译解》, (日) 田村实造、今西春秋、佐藤长共编, 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内陆亚洲研究所出版, 上卷昭和41年 (1966) , 1075+29页;下卷 (总索引) , 昭和43年 (1968) , 674页。

该书是《五体清文鉴》中满、藏、蒙、维四种文字的拉丁字母转写 (上卷) 和语汇总索引 (下卷) 。汉语词目按笔画排列。是检索《五体清文鉴》词语和研究北京话词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太田辰夫注释《小额》时就将该书列为重要参考书。

70.《汉清文鉴简编》, 崔宰宇编著,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789页。

《汉清文鉴》是满语、汉语、朝鲜语三种语言的分类对译辞书。分为36类 (类名基本上同于下书) 。《汉清文鉴》以我国《御制增订清文鉴》为蓝本, 适当加以删节并加上朝鲜语词条而成。《御制增订清文鉴》刊行于18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 仅过了几年, 朝鲜国家一级翻译机关“司译院”就出版了《汉清文鉴》。本书系《汉清文鉴》的现代整理本, 分为正文和附录。正文为《汉清文鉴》15卷的逐条编号转写, 顺序是“汉语/满语/朝鲜语”。附录为四个索引和影印资料。其中的汉语条目和“汉语注释”对研究当时的北京话语汇很有价值。

71.《清代满蒙汉文词语音义对照手册》江桥整理北京:中华书局, 2009, 896页。

该书以《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 (清乾隆四十五年, 1780) 为蓝本, 收满、蒙、汉对照词语近一万四千组, 三体文均取满文标音, 并依现今国际通用之穆氏转写法转写。词序一依原书分类编排, 分36部:1.天部、2.时令部、3.地部、4.君部、5.谕旨部、6.设官部、7.政事部、8.礼部、9.乐部、10.文学部、11.武功部、12.人部、13.僧道部、14.奇异部、15.医巫部、16.技艺部、17.居处部、18.产业部、19.烟火部、20.布帛部、21.衣饰部、22.器皿部、23.营造部、24.船部、25.车轿部、26食物部、27.杂粮部、28.杂果部、29.草部、30.树木部、31.花部、32.鸟雀部、33.兽部、34.牲畜部、35.鳞甲部、36.虫部。后附三种索引。整理者说:“本手册…若能够为更多感兴趣的人士提供清代社会诸元素在语词上的反映, 亦为幸事。”

下面把上文介绍的各辞书分类表列如下:

一、直接记录现当代北京方言土语或口语的辞书和准辞书

二、用北京话撰写的文学作品中的语汇辞书和语汇索引书

三、清代国家机关主持编撰的多体《清文鉴》类辞书和准辞书的现代整理本

聊斋志异读后感 篇3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画皮是最精彩的,也是最恐怖的。里面讲了一位穷书生在路上遇到了一位眼睛大大犹如葡萄,两条又细又长的柳叶眉,一张樱桃小嘴镶嵌在俊俏的脸蛋上,一头乌黑发亮的秀发。魔鬼般的身材,可她路边哭。穷书生十分好奇,便问了姑娘的来历。原来,姑娘是被人贩子卖到着而来的。有兴在半路逃脱却不知回家的路,书生出于好心把姑娘带回了家。晚上,书生在窗旁走过,发现那位貌美如花的姑娘,脱下了人皮,露出了张牙舞爪的样子。书生再定睛一看,立刻跌倒在地。因为他看见了姑娘的真面目,所以女鬼把他的心给掏了出来。家人四处寻医,终于一个乞丐能医治他的儿子。但乞丐有一个要求,要大妈吃他吐他的痰,大妈硬吃了下去,回到家中见儿子没好转,又扑在儿子胸口大哭。忽然,大妈恶心想吐,一口吐在了儿子胸口;那竟是一颗心,儿子立即醒了过来。大妈请来了大仙把那妖怪收服了„„

《聊斋志异》读后感 篇4

读过《西游记》后,使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这就是我们在语文书上学过的“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的道理。读了这个故事我还知道了我们要学习唐僧师徒四人执着、不畏艰险,勇于克服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但我自己有时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不了,真是惭愧极了。今年我们已经三年级了,以后我每一件事都要有始有终,不管我是否做好,我都会用心去做,争取成功的。

聊斋志异读后感 篇5

小翠的母亲因为多年前受过王家的恩惠,所以让小翠嫁到王家报恩,暗中帮助王家。化妆成宰相的摸样使有心人误会,而后又让王元丰穿黄袍马褂,给王元丰洗蒸汽澡,使其差点憋死。王家夫妇破口大骂,王夫人更是要与小翠同归于尽。然而事情总是留有悬念。宰相的装扮,使王家免去了有心人的阴谋,黄袍马褂又让一直设计害他的人落得流放的下场,王元丰呢,死后重生,由痴儿变为了正常人。其实影片的前半部分还是跟故事比较接近的。除了多出来的小翠母亲,老狐妖。老狐妖年轻的时候爱上了人间的男人,被那男子始乱终弃。最终狐妖由爱生恨,性情大变,恨透天下间所有男子。因为小翠是狐妖与那男子的所生,狐妖对小翠也是很冷漠无情。

影片的后半部分做了很大改动,比如妖怪国师,还有个跟老狐妖势不两立的蛇精,蛇精幻化成美丽的女子,蛊惑了皇上,在国师的帮助下,使她成了宠爱有加的妃子。某夜蛇精误沾了雄黄,与皇上亲热的时候突然变回原型。皇上被吓晕了过去。而后国师蛇精对苏醒后的皇帝说,这是做梦。但是皇上此时已经对蛇精半信半疑了。看这电影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所以有些情节已经不太记得。后来蛇精在公众面前原型毕露,经过一番打斗之后把王元丰作为人质抓走。后来小翠的母亲回心转意与小翠齐心合力打败了蛇精,并将其杀死。嗯,里边还有个雷震子吧。最后小翠变为了凡人,而王元丰也还是回复成了那个傻子。

也许导演这么安排也许有他的原因吧。对小翠的母亲,小翠完全当成了一个人来描绘。比人更加的纯粹。老狐妖因为被深爱男人的背弃而觉得世间所有男子都是不可信的,转而变得情绪无常,性格乖僻,而又始终记得二十多年前王元丰父亲的一念之恩,让自己的女儿去报恩,虽说有些极端,却也是爱憎分明的。小翠为了救自己所爱之人情愿牺牲自我,在王元丰受蛇精蛊惑之时对其粗暴冷漠之时始终不离不弃。蛇妖为了早日完成自己的修行,使用邪门歪道。国师虽是人,却与妖相互勾结,邪恶丑陋。远不及狐妖的小翠母女可爱。故事虽说是说人妖外道。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在说人性二字,真善美,假恶丑。

嗯,有些扯远了。王元丰最后还是变回那个痴儿,与小翠天真的玩着蹴鞠。也许人还是痴傻点好吧,只有痴傻才不会那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参与背弃利用勾心斗角自相残杀。

电影中的王元丰是由林志颖扮演的,他有着天生的娃娃脸,看起来很单纯没有心计。所以选他演王元丰真的很合适,他演的电影,最喜欢的还是那部《祖孙情》,从前的电影总是叙事简单,但是却很容易打动人。让人泪流满面・・・

小翠是由李冰冰扮演的。其实我是对她扮演小翠有点不大满意的。不过她在里边的表演还是很卖力。虽说她少了那份小翠的灵气。

上一篇: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作文下一篇:小学美术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