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高中生优秀作文

2024-05-27

转折高中生优秀作文(共11篇)

转折高中生优秀作文 篇1

转折高中生作文

高考的日子。全家约好到公园划船的日子。这是经过全家长时间酝酿、六日晚敲定的日子。

早晨刚醒,就听到从外飘窗传来怒吼的北风声。揉揉惺忪的眼到阳台,视线内灰蒙蒙

一片。被北风卷起、弥漫在眼前的沙尘,将给我们实施划船计划带来不可预料的困难。思绪未定,爱人的`顶头上司打来电话,促问为他家“千金”找对象的事———这件老婆认为重要、我也付出巨大努力但未见结果的事,又一次引起我们俩人之间的“战争”,唇枪舌剑的结果,使原来高度统一的划船计划发生变化,我以不失信于女儿为由,坚持不放弃计划,老婆则以风大不安全、上司的事应该抓紧办为借口,牛一般坚定地不去公园。女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左右为难。我知道她的心早已飞到了公园。

相持意味着战争的升级,也意味着计划的泡汤。船划不成尚可补回,失信于女儿或导致“战伤”才是最不划算的事。妥协、提包、拖女儿夺门而出,下楼、打的、买票进公园,。眼前春花未谢、人涌如潮。SARS将人们围困于阁楼的时间太长了,放飞到大自然中,个个神采飞扬,我也毫不例外。猛然低头,却见女儿皱着眉头,全然没有一点兴奋的劲头,嘴里念叨着“妈妈真讨厌”。

我知道,爱人的缺席,使映入眼帘的美景在女儿心里打了折扣。大自然纵然美丽,但割不断母女亲情。“给你妈妈打个电话,请她也来好吗?”一句试探性的问话,骤然间抹去了女儿脸上的苦涩。女儿打响第一炮,接着我再来,一连四个直白的、引诱的、哄骗的、乞求的,把爱人引入了公园,女儿脸上出现了灿烂的笑容。

荡漾在湖水中,野餐于草地上,仰躺在柳树下,对弈于竹林间,机敏的松鼠时不时跑来和我们打个招呼,一家人其乐融融。远处悠扬的笛声将我引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人生无常,转折无时不在。进退之间,即刻就会将人生推向另外一番天地。人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我看来,进一步,也可能柳暗花明。面对转折,迅速做出进退对策,才是正确的态度。

转折高中生优秀作文 篇2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介绍一下转折类复句, 对留学生使用虽然类转折词的偏误进行归类, 总结规律, 并提出教学建议。

一.虽然类复句类型

大部分语法书上, 都把复句的类型分为三大类:并列类、因果类和转折类, 为了研究的方便, 我们根据转折类复句关联词语前后的出现多少, 把转折类复句分为三类:

第一类:虽然……, 但是然而……

虽然用在前一小句, 表示让步, 肯定或承认某一事实, 可用在主语前或主语后。“但是、然而”用在后一小句, 引出和上文相对立的意思。可以连接小句或句子, 连接短语时所连接的多为修饰语, 与“而”相近。但是后面可以加逗号表示停顿, 还可以加“却、还”等副词。这个句型中的“虽然”可以省略, 但是在表示已有的事足以影响后面的论述时“虽然”不能省略。

第二类:……, ……但……

用法同第一类。所不同的是, 这种句型中“但”后面不能加逗号不能有停顿。

第三类:……, 虽然……

这一类转折句, 表示转折的部分在前面, 表示一种事实或者结果, “但是、可是”不出现。“虽然”引导的小句用于后分句, 表示补充说明前面的事实, “虽然”一定要在主语前面。这种句型多用于书面语中。

二.留学生偏误实例分析

我们对本校一年级留学生的汉语作文进行了统计和调查, 整理和归纳了留学生作业中转折复句出现的偏误类型如下:

(一) 遗漏偏误。

1、转折连词遗漏。

(1) 虽然我说的话, 她有点儿懂, 她说的话, 我听不懂, 我们两个人都很开心。

(2) 虽然法律很重要, 我还是讨厌, 因为用的字眼很复杂。

(3) 那天我觉得这么痛苦, 但是我还继续努力学习。

在前两例中, 关联词语只在前一个分句处出现了“虽然”, 在后分句中出现了与前面事实不相应的结果, 应该加上转折词“但是”, 表示前后意义的转折。

在第三例中, 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 后一分句的事实并没有因为前者而不成立, 是说前面的事实不足以影响后面的论述。所以前面应该加上表示让步的连词“虽然”。

综上所述, 上述病句可改正为:

(1) 虽然我说的话, 她有点儿懂, 她说的话, 我听不懂, 但是我们两个人都很开心。

(2) 虽然法律很重要, 但是我还是讨厌学习, 因为它用的字眼很复杂。

(3) 那天虽然我觉得那么痛苦, 但是我还继续努力学习。

2、主语遗漏。

(1) 1年级的时候, 虽然一点点学过汉语关联的一门课, 可是比中文系的学生差很大了。

(2) 石头已有了一半, 还是不够, 但也好累。

(3) 总之, 上了大学有助于你成功, 但是又不是足够的。

在第一例中, 前后主语一致, 都为“我”, 至少应出现一个, 但在留学生作业中, 前后都没有加。第三、五例与第一例同。

在第二例中, 前后分句的主语不一致, “有了一半”的主语是“石头”, 后分句中“很累”的主语应该是“他”。所以后分句主语不能省略。

在第三例中, 但是后面的分句缺少主语, 这个主语应是指代前分句的, 可用指示代词“这”。

改正:

(1) 1年级的时候, 虽然我学过一点点与汉语关联的一门课, 可是比中文系的学生差很远了。

(2) 石头已有了一半, 还是不够, 但他好累。

(3) 总之, 上了大学有助于你成功, 但是这又不是足够的。

(二) 误加偏误。

(1) 综上所述, 宠物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 但给我们和别人带来麻烦。

这个例子中, 前面句子和后面句子说的是事物的两个方面, 是并列关系, 不存在转折的语义关系, 应改“但”为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上述句子可改正为:

(1) 综上所述, 宠物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 也给我们和别人带来麻烦。

再看一个例子:

(2) 我的表哥考上名牌大学的法学专业。但刚开始的第一月, 他已经觉得很枯燥。

这个例子中, 前后分句间并没有转折关系, 不应用“但”。前后是承接关系。

可改为:

我的表哥考上名牌大学的法学专业。刚开学一个月, 他就已经觉得很枯燥了。

(三) 误代偏误。

1、转折连词之间的误代。

(1) 总而言之, 上了大学只是对你得到成功有帮助, 但是自信心、志气和付出努力是最重要的成功条件。

在这一例中, 前后分句语义上虽然有转折关系, 但是, 后面的转折词要和前面的只是搭配, 而且, 只是轻微的转折, 且它们是分述不同的情况, 因此, 用“而”来表示转折比较合适。

可改正为:

总而言之, 上了大学只是对你得到成功有帮助, 而自信心、志气和付出努力才是最重要的成功条件。

(2) “保护环境”听起来很重大, 个人没法处理的问题。但实际上, 我们身边有许多的解决办法。

在这一例中, “听起来很重大”是虚假情况, 后面“有许多的解决办法”是真实情况, 用“其实”或“实际上”就行了。

改正:

“保护环境”听起来很重大, 是个人没法处理的问题。实际上, 我们身边有许多的解决办法。

2、转折连词和表示其它关系连词的误代。

(1) 我来中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汉语, 但来中国以后我发现了自己了解中国或者韩国的历史的机会比在韩国生活的时候多了。

(2) 轮训从小受过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 但他阅读兴趣十分广泛。

上述一例后一分句总是比前一分句更进一层, 是递进关系, 用“而且”比较合适。而在第二例中, 前后分句之间没有转折关系, 是因果关系。因此可用“所以”。可改为:

(1) 我来中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汉语, 而且来中国以后我发现了自己了解中国或者韩国的历史的机会比在韩国生活的时候多了。

(2) 轮训从小受过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 所以他阅读兴趣十分广泛。

(四) 错序偏误。

(1) 平定省面积虽然不大, 但拥有肥沃耕地。

(2) 我国面积虽然不大, 但是有很多好玩的地方。

改正:

(1) 平定省面积虽然不大, 但耕地却很肥沃。

(2) 我国虽然面积不大, 但是有很多好玩的地方。

这种错序偏误不但在转折复句中出现, 也在其它情况下出现。如:

(3) 保护环境是现在我们必须重视的事情之一

(4) 随着迅速的经济发展

在 (3) 中, “现在”是“必须重视”的限定成分, 它们共同构成谓语部分, 而与作为主语的“我们”无关, 因此, 应放在主语后。

在 (4) 中, “迅速”是形容发展的速度的, 而不能用来修饰作为主语的“经济”。

改正:

(3) 保护环境是我们现在必须重视的事情之一

(4)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们可以看出, 语序偏误在留学生作文中很常见, 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和研究。这是因为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 而在外国留学生的母语里没有这样的语法, 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母语语法的影响, 出现一些偏误。

三.偏误小结

1. 语义上, 不能很好地辨别

分句和分句之间是否存在转折关系, 而把转折词语和表示其它逻辑关系的词语混淆。在转折连词词语内部进行选择时, 学生在判断是否该用“虽然”类词语时经常出错, 而导致“虽然”类转折词语和其它的转折词语混用。

2. 语法结构规则上:

(1) 当虽然出现在前一分句, 且前后分句存在转折关系时, 后分句要有与虽然配套的“但是”出现。

(2) 当两个分句前后主语相同时, 至少要出现一个主语。当两个句子前后主语不同时, 后一分句的主语不能省略, 而学生经常把它省略。

(3) 语序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为重点来学习。

我们只有了解并注意到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这些偏误, 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使之加以巩固, 以便更好地掌握好汉语。

参考文献

[1].刘珣2000,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转折高中生优秀作文 篇3

关键词:学习迁移 小学生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24

什么是迁移呢?心理学家认为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学习迁移则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就是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共同要素。作文学习为什么需要迁移呢?迁移就是为了使得学习更容易。所谓习作就是由字词的学习迁移到篇章上。简单的说,作文就是字词句的排列组合,关键在于这些字词句如何变成段落进而成为篇章,这个过程中学习迁移是关键。

一、字词到句子的迁移

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就开始学习各种生字词,可是尽管脑子里知道这个字怎么写,怎么组词,怎么造句子,却不一定知道怎么造好优美的句子。会写句子是写作的前提。

作文不是仅仅靠简单的句子就可以的,《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段提出的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所以这个句子怎样才能更生动、有趣而不仅仅是记流水账。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读范文指导作文、习作文、效法作文、评作文,这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经验。”这里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仿照课文里的句子来重新重新写句子。句子的迁移训练是作文训练的第一步,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句子的训练是尤为重要的。

二、句子到段落的迁移

有了好的地基还不够,还需要合理的架构。片段的迁移是整个作文的重点和难点,无论在字数上还是方法上难度都有不小的增加,这时的迁移就要注意几个方面。

1.信心树立,提供迁移条件

难度的增加,会增加学生的惧怕心理,不把心理问题解决是无法进行实际操作的,如何让学生们放下包袱,树立信心?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已经做到:把正在进行着的事言之有序地表达清楚,能创造性地编写故事,能说明一个道理(口语交际),可以根据一定内容写一两段话,条理清楚,中心明确。我们只要把学生在二年级的作业拿出来,告诉他们这就是简单的作文或者说是完整的作文,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自己想说的话或者看到的景物就是非常好的文章了。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不害怕了,只有自己主观愿意写了,才能使得迁移顺利的产生。

2.范例提供,促使迁移产生

学生愿意写,不怕写,这就是作文成功的开始。学生可以写出来一个个句子,可以把它拼凑成段落,可是句与句之间没有逻辑,不成体系。怎么办?教材就给了我们很多范例,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寻找文章中描写生动典型的、结构明显的,有特点的开头和结尾,让学生们照着这些有特点的段落进行仿写。

3.心理侧重,拓展迁移范围

根据现成的段落,学生习得了规则,可是如果给他们一个课文之外具体的内容,有时又会手足无措,例如让他们写骑自行车时的心情,他可能就只会写骑自行车很高兴就结束了,而忽视了当时骑的动作和当时说过的语言。这时候的孩子不在象低年级的时候那样听话,专心学习,变得比较好动,但他们的求知欲在增强,抽象逻辑思维在发展,这都为学习迁移提供了良好的内在条件。如刚才写骑自行车时的心情,可以先让孩子们模仿文章中相似的段落,在把他们带到外面去观察别人怎么骑自行车的,增加他们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迁移变得更容易。

三、段落到篇章的迁移

整篇写作就是由一个个段落组成的,由片段成篇是整个写作成功的关键,也是最后的一步。这个段落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条理清晰的叙述,是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则的。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去成功跨越。

1.课内范文模仿,技巧迁移

教科书里包含丰富的知识,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就象小孩子堆积木一样,字与词就是他手中的积木,句与片段就是他们搭建的窗户,只有最后建成了完整的屋子,这个写作才算是真正的完成。因此我们现在欠缺的就是技巧,教科书里有各种各样的写作技巧,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们认识到并试着使用,仿写课文就是第一步。如人教版三年级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编排的,教材里包含著学生需要学习写作的技巧,可以让学生模仿第一课来写事情。教材有相似的或者不同的写作方法和材料,这些可以让学生们有意识地学习写作规则最后实现自动化地迁移。

2.课外阅读积累,素材迁移

语文源于生活。我们所学习的语文是活语文,里面有着鲜活的灵魂与真挚的情感。我们希望学生们写出来的就是这样的作文。民间有句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们没有大量地阅读,没有各种素材的积累,又怎么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呢。因此要想学生们可以下笔如有神,教学中既可以利用晨读、主题班会课有计划、有梯度地给学生们补充古今中外的名家短篇,也可以带学生们走出课堂,到花园里、树荫下去朗读背诵经典诗歌。这时在布置一篇习作如《生活中的几件小事》,让学生们及时练笔,学生们自然都会写了。我们也就实现了课外与课内的迁移,成功架起了写作的桥梁。

四、结束语

简言之,学习迁移对三年级写作的效用妙不可言。在教学中,我们在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同时运用迁移规律,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科学地建构学生的写作思维,以期达到学生轻松写作、无难度写作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吕叔湘.语文常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转折高中生优秀作文 篇4

although 虽然;尽管

at the same time 同时;但是

despite 不管;尽管;

不论 even if 即使

even though 即使

however 然而;可是

in spite of 不管

instead 代替;而不是

nevertheless 然而;不过

on the contrary 正相反

otherwise 另外;不同地

regardless of 不管;不顾

still 依然;仍然

though 虽然;可是

while 而

作文转折800字作文 篇5

[引言]:人生如同一段旅程,既有平坦笔直的高速公路,也有崎岖不平的土路。而每一个看似转折的弯道,都是我们人生旅程中的重要时刻。

[事件描述]:记得那是我十岁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秋游,目的地是到郊外的果园采摘苹果。那天阳光明媚,秋高气爽,我们兴高采烈地带着小桶和篮子,像一群快乐的小鸟一样奔向果园。到了果园,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大片的苹果树长得高高的,树上挂满了红通通的苹果,像一个个小灯笼一样。我们分组进行采摘,我负责的一片苹果树下面的苹果又大又红,我高兴极了。但是,当我试图摘下一个苹果的时候,我发现这个苹果树太高了,我够不到。我顿时感到有点失落,但我没有放弃,因为我相信一定会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转折点]:正当我感到无助的时候,我看到旁边一位高大的同学,他正轻松地摘着树上的苹果。我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请教他呢?于是我走过去,向他请教。他笑了笑,告诉我:“你可以用梯子或者凳子来摘取高处的苹果。”我恍然大悟,立刻找来梯子,轻松地摘下了树上的苹果。这让我感到非常开心,因为我克服了自己的困难,成功地摘到了高处的苹果。

[反思]: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生活中总会遇到转折和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它们。正如歌德所说:“困难是弹簧,你弱它就强。”只有克服了困难,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和进步。同时,我也学会了向他人寻求帮助,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和分享。

转折的作文 篇6

烦恼、苦闷常常是夏日的雷雨。突然袭过来,将心淋湿。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在地。倒在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紧紧地掐住生命的喉咙。有的人倒在岸边再也没有爬起来,他的一生也许再也不会有任何转折;有的人在黑暗里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一只船将是他生命的转折。如果是你,你会给自己折一只船吗?

20岁时双腿忽然残废的史铁生,没有选择放弃生命。在黑暗与迷茫中为自己折了一只“写作的船”,这艘船成了他一生的转折。他乘着小船艰难地前进,终于到达生命的另一个起点,开始自己全新的生活。

意外的耳聋将贝多芬的音乐梦想化为灰烬,面对如此大的打击,选择放弃吗?不,折一只“音乐的小船”在狂风巨浪的大海中漂泊着,但这并不是没有方向地漂泊。经历风风雨雨的小船早已疲惫不堪地停泊在岸边。虽然有过痛苦和彷徨,但是那种到达岸边的喜悦冲淡了一切痛苦。

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大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沉的大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在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黑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份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

这时候,我们同样需要有一只船来摆渡,自己为自己折一只船吧!

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条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成一只船,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簸,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常就在自己手里。

历史转折关头的叶剑英 篇7

新北平市长

发起的平津战役的隆隆炮声,在华北大地上空震响。战役进行过程中,叶剑英即同彭真一起被召到西柏坡毛泽东简陋的办公室里,领受了接管北平的重任。叶剑英被任命为中共北平市市委副书记、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北平市市长,彭真被任命为中共北平市市委书记,赵振声(即李葆华)为第二副书记。毛泽东满怀期望地对他们说:“这次接管北平,影响到中外,你们务必达到像沈阳、济南那样的接收和管理成绩,特别要防止出现一些‘左’的做法。”

1949年1月21日,解放军同傅作义经过多次谈判,终于达成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北平获得了和平解放。接管大军随即移驻北平西郊的青龙桥一带,叶剑英则住进了颐和园内万寿山上的益寿堂。

1949年2月2日,北平军管会从西郊进驻城内。2月12日,北平市各界人民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欢庆解放,叶剑英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宣布北平市在军事管制的时期,要完成“系统建立人民的革命政权,推行新民主主义的政策”“消灭一切混乱现象,建立人民民主的经常的秩序”等六大任务。

叶剑英洪亮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了天安门广场的每个角落,通过无线电广播传到了中国已解放的地区和尚未解放的地区,传向了全世界。后来,毛泽东主席见到叶剑英,风趣地说:“我听收音机了,你那个讲话真是‘声嘶力竭’啊,为新政权呐喊,就是要有这么一股劲头!”

从2月初开始,北平的接管工作在叶剑英、彭真的领导下全面展开。一天,叶剑英了解到这样一件事:西郊有一支骆驼运输队,大约有二三十人,靠从门头沟往市区运煤为生。中共方面去接管时,没有傅作义方的代表参加,也没有带联合办事处的介绍信,只召集他们讲了一番话,宣布将运输队接管,让其照常运输。可是,第二天这几十个人都跑光了。有的同志觉得一个小骆驼队,跑了也没什么。叶剑英却从中发现了问题,他责问接管的干部:“为什么不请傅方代表参加呢?进城之前,我们就已反复强调,要准备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而我们一些同志对此认识不足,习惯于自己包打天下。尽管有了联合办事处这样的组织,也不注意很好地去发挥作用,这不对嘛。”大家从叶剑英的一席话里领会到了接管工作的政策策略和工作方法。

北平接收工作,历时3个多月,进行得稳妥、周到、顺利,这是中共中央正确决策、领导的结果,同时,也是与叶剑英、彭真及参加接管的广大干部忘我的工作以及傅作义方面的配合分不开的。北平接收工作的成效,赢得了中外舆论的赞扬。当时国统区出版的《新闻天地》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叶剑英领导的中共干部,为了打稳中共未来首都的基础,接管是审慎、周到、仔细、严密的”“几乎做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这是对北平接收工作的一种客观而又公正的评价。

衣食住行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到人心的向背和新生人民政权的威望。叶剑英带领军管会和市政府的同志们,一开始就着手安定全市200多万人民生活这一基本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解决粮、煤、水、电的供应和统一货币。叶剑英和彭真指示军管会有关部门,从华北其他地区调运和储备了大批粮食、煤炭及油盐等物资,采取各种方式将必需的生活资料供应给市民,逐步稳定了北平市场物价,从而安定了民心。

要使民心向党,安居乐业,还需要进一步整顿治安、建立革命秩序。北平曾经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华北的政治、军事中心。解放后,叶剑英和彭真领导警备部队和公安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击和肃清暗藏的敌特,捕捉劫盗匪徒,处理散兵游勇。到1949年秋仅半年时间,就破获潜藏特务匪徒策划的各种阴谋暴动案83起,初步解决了治安问题。

“政者,正也。”叶剑英在领导市政建设中,要求政府的工作人员“正人先正己”,搞好自身建设,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市之长,他自己率先垂范,克己奉公。不论在工作上和生活上,不搞特殊化,不贪图物质享受,保持进城前艰苦朴素的作风。

有一天,军管会物资部长童陆生找到叶剑英说:“现在物资都分配得差不多了。我给军委机关分了一批东西,其中有些被服和办公用具,每个领导干部都分配一点,您要点什么?”

“我什么都不要。”叶剑英说:“我是军管会主任,又是市长,领导接管了这些物资,怎么能自己给自己分配呀!”

叶剑英领导接管的旧北平市党政军机构的物资,在仓库里堆积如山。其中,有各种各样的高级家具,有成千上万件毛毯、被服,还有珍奇古董、名人字画,他一件不要,两袖清风,廉洁奉公,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党中央关于进城以后要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精神,为军管会和市政府全体同志树立了榜样。

“串联炮轰何时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身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军委副主席兼任军委秘书长的叶剑英,心情一直处于紧张和矛盾之中。随着运动的深入,越来越乱,问题暴露得越来越多,他觉察到运动的矛头所向不对,开始为国家与军队的命运和前途担忧,对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逐步进行抵制和斗争。

叶剑英和军委几位领导人始终坚定地认为:“天下不能乱,长城不能毁”,只要军队不乱,天下就保得住。叶剑英要求军队必须保持高度戒备,听从统一指挥,并同徐向前、聂荣臻、陈毅、贺龙等几位元帅等多次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稳定军队的规定和措施。

11月13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召开的军队院校和文体单位“十万人大会”上,叶剑英批评了一些单位揪斗领导干部,外出串连,搞打砸抢,败坏军队的名声等错误行为。他要大家警惕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不要受坏分子利用。针对一些“造反派”提出怀疑某些中央领导人的问题,叶剑英明确指示军事博物馆要保留刘少奇和邓小平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照片。在11月29日再次召开的第二次“十万人大会”上,“造反派”在林彪、江青一伙儿指使下,声言叶剑英、陈毅上次讲话有“严重错误”,必须“彻底批判”。

面对满墙遍地“大字报”和指责他是“老右”、“老机”的一片叫嚣声浪,叶剑英无所畏惧,泰然处之。他稳坐在自己的西山住所,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继续坚持不屈不挠的斗争。他说:“大字报尽管贴,该讲的我还是要讲。”他排除一切纠缠和干扰,埋头攻读马列经典著作,希望从“老祖宗”那里得到新的启示。同时一直保持着坚定乐观的情绪,天天坚持爬山,锻炼体魄。在陈毅遭到“造反派”连日批斗、处境最困难的时刻,叶剑英特书《虞美人》词相赠:“串连炮轰何时了,官罢知多少?赫赫沙场旧威风,顶住青年小将几回冲!严关过尽艰难在,思想幡然改。全心全意一为公,共产宏图大道正朝东。”

保护老干部和知识分子

1967年元旦一过,林彪等人抛出“揪军内一小撮”的口号,把斗争锋芒直接指向叶剑英等几位元帅和军队各级领导干部。各总部、各军兵种的许多负责人遭到揪斗,告急的电报、电话纷至沓来,要求叶帅给以保护。有些无路可走的,如刘志坚、刘震、成钧、苏振华、赵永夫、王恩茂、赵尔陆、许世友、李达、杜义德、王诤等,直接找到叶剑英住地求救。躲进大别山的许世友打电话呼救,叶剑英设法把他接到北京,住进京西宾馆保护起来。受叶剑英保护的同志中,也有过去伤害过他和整过他的人,他不计旧恶,对身边工作人员说:“革命者要学会容忍。一个人能够容忍别人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英雄。”

那时叶剑英在军事科学院内的二号楼和西山住地,一时成了老干部的“庇护所”。床上、地板都住满了,轮番睡觉,分批开饭。这里住不下就送到京西宾馆。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叶剑英还特意关照要做好他们的医疗保健工作,护理好每一个老同志。与此同时,他还同地方有关部门打招呼,想方设法保护钟惠澜、薛愚、谢铁骊、华君武、袁世海、谢芳、李维康等知名人士。

在“文革”中,叶剑英虽然受毛泽东一再保护,说他长征路上获取张国焘企图危害党中央的密电有功,但仍然处于被“半打倒”状态。有一段时间,“四人帮”一伙儿不给他看文件,不准他打电话,不准与外界联系,甚至不准与子女联系,过着与世隔绝的孤寂生活,但他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坚持斗争。他常常写信给子女们,告诫他们要“洁身自爱,奋发图强”“挺起胸膛走路,夹着尾巴做人”。他曾书“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与女儿楚梅、女婿邹家华共赏警勉。

在极其艰难复杂的境况中,叶剑英沉着冷静,忍辱负重,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以极大的耐心和克制,同林彪、江青一伙儿周旋,机敏巧妙地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斗争。徐向前元帅回忆当年的情景,对叶剑英曾作过这样一段评述:“他在自己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关怀着军队的稳定,关心着其他受冲击的同志。一次他听到风声,造反派要抄我的家。他一面严令保护我的安全,一面亲自打电话给我,安排我转移到西山去住。这种患难与共的真挚感情,使我难以忘怀。”

叶剑英身处逆境,仍念念不忘向党内外的一些知名人士、革命先烈及其亲属,给以爱心,送去温暖。他不但亲自写信表示慰藉,还派秘书和子女了解他们的处境和困难,尽力相助。当他得知宋庆龄变卖衣服和书籍时,特修书安慰,又设法接济5万元人民币,解决燃眉之急;对李立三、黄琪翔、蒋光鼐、司徒美堂、邹韬奋、赵世炎的夫人及子女等都曾给以亲切的关怀和帮助。

周恩来病重的日子里

在1975年下半年,周恩来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叶剑英的心情十分沉重。他对周恩来的疾病治疗倾注了大量精力。早在1972年,周恩来被确诊是膀胱癌以后,江青、张春桥一伙儿幸灾乐祸,以保密为名,封锁周恩来的病情,不让毛泽东知道,也不积极组织治疗。周恩来的保健医生心急如焚,找到叶剑英想办法。叶剑英在一次陪同毛泽东接见外宾以后,当场拿出周恩来的一瓶血尿标本给毛泽东看,毛泽东当即指示要抓紧治疗。

1974年,周恩来住进医院以后,叶剑英和其他一些老同志亲自领导医疗小组,制定方案,为周恩来治病。他还到处打听治疗膀胱癌的秘方、验方,一旦发现,即指示解放军总医院检验采用。每当周恩来做重要手术时,叶剑英总是守候在手术室门外,直到手术结束,问清情况后才离开。即使出差在外地,他也经常打电话到医院,详细询问病情。在同身边工作人员和医院的医护人员谈起周恩来的病情时,叶剑英常常热泪盈眶,有时竟痛哭失声。

叶剑英眼见癌细胞一天天地吞噬着周恩来的生命,心中非常着急。他深深感到,周恩来一旦倒下,对党、国家和人民将是巨大损失,而将给“四人帮”一伙儿造成天赐的夺权良机。

1975年8月,周恩来又做了一次电灼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叶剑英为此感到十分欣慰。8月13日,叶剑英准备离京到外地视察工作前,特意亲笔致信周恩来,信中说:“此次电灼,又取得一场大家庆祝的胜利,至为欣慰!继续革命,国步艰难,千万为党珍重,为国珍重。敬祝早日康复!”信后又附言:“今天得到三O一医院送来的药方一份,请参阅。听说吴阶平同志正在研究。”一封短信,寥寥数语,包含了无限深情和愿望。

到了1975年11月,情况又起了变化。在“四人帮”的策划煽动下,一场“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又开始在全国掀起,全面整顿的工作被迫陷入停顿状态。邓小平和叶剑英实际上再度被解除工作,党和国家再次陷入混乱的旋涡里。叶剑英保持着冷静、清醒的头脑,在自己已经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与“四人帮”作各种形式的斗争。他坚信,经过反复的较量,最终胜利是属于党和人民的。

酝酿除害良策

1976年7月,德高望重的朱德委员长突然病逝。毛泽东病重垂危。在毛泽东弥留之际,中央政治局的委员们守候在病房,当叶剑英走过来时,毛泽东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并且活动手臂,轻轻相招,嘴唇微微翕动,想说什么,只是说不出来。叶剑英握着他的手,又急又悲,伫立良久,只好移动沉重的脚步,离开病房。他陷入了沉思:主席为什么特意招呼我呢?还有什么交代?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在全国人民沉痛悼念的日子里,“四人帮”迫不及待地加紧了篡党夺权的步伐。

处在这场斗争的旋涡里,叶剑英审时度势,分析估量了全国的形势和人心的向背,同时又想到了毛泽东在弥留之际,想托以后事又欲语不能的情景。他感到毛泽东是察觉了江青等人阴谋篡权的活动。从1974年起,毛泽东曾多次向老同志讲过汉朝周勃、陈平铲平吕氏叛乱、巩固汉室政权的故事,并说:“问题要解决。下半年不行,明年;明年不行,后年。”现在是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就在叶剑英警惕地注视着“四人帮”的动向,苦心思索着在什么时机,采取什么办法来收拾这伙败类的时候,其他的老一辈革命家也在考虑这个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大事。邓小平、陈云、谭震林、李先念、邓颖超、康克清等都曾先后直接找过叶剑英交谈,对他抱着殷切的期望。叶剑英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同其他政治局委员和一些同志个别交谈。

同时叶剑英还亲自到史家胡同华国锋的住处交换看法,劝他多到老同志那里走走、谈谈。两个人经过交谈,沟通了思想,下定了斗争的决心。叶剑英又到中南海,几次找汪东兴交谈,商议除害大计。

9月下旬,“四人帮”垂涎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宝座,连日“逼宫”,锋芒毕露。有人曾设想召开中央会议来解决“四人帮”问题。叶剑英认为“四人帮”是一个反革命阴谋集团,他们的目标是篡夺最高领导权。同“四人帮”的斗争已超出党内斗争的范围,不宜采取党内斗争的正常手段来解决。但粉碎“四人帮”又是在非常形势下采取特殊方式进行的一场斗争,要尽量做到稳妥,避免引起动乱。叶剑英说,我们要给后人留下一个好榜样。他与华国锋、汪东兴经过几次个别接触和交谈,思想得到了统一,作出了重大决策:决定经过充分准备,在适当时机(预订国庆节后10天左右),以召开会议形式对“四人帮”实行“隔离审查”,然后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向全会作报告。

为了部署这一重大决策的实施,叶剑英又同汪东兴进一步商议行动方案,准备了各种具体措施。无论如何,要稳定首都和全国的局势。他说:“这是一招很险的险棋,又非走不可,必须果断,又要周密。要万无一失地办事。”

惊心动魄的怀仁堂“会议”

1976年10月6日,这一天晚间,星河灿烂,金风送爽。叶剑英按照往常开会从不迟到的习惯,从容不迫地提前出发。他带上警卫参谋,让司机开车从玉泉山悄然来到中南海怀仁堂。这位在战争年代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参座”,今天,又一次亲临前线。

怀仁堂像往常一样,灯光闪烁,肃穆安谧。只有少数执行特殊任务的人员,担任着警卫。叶剑英此刻在怀仁堂正厅,正襟危坐,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在正厅里还有华国锋,这位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焦急地等待着来“开会”的另外三个人。在正厅的屏风后面,汪东兴和几个警卫人员机警地注视着门口,负责“会议”的安全。将近8点,“会议”开始。先说来“开会”的王洪文。这个“大人物”,此刻兴冲冲地来到怀仁堂正厅东侧门,一看到警卫人员走过来,叫道:“我是来开会的!你们干什么?”他拳打脚踢,拼命反抗。警卫人员将他扭住,推倒在地,然后押到正厅里。这时华国锋立起身来,按着事先准备好的“隔离审查”决定,严肃地说:“王洪文,你犯下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行!我代表党中央宣布,对你进行隔离审查!”

张春桥夹着皮包,准时到来。他摇头晃脑地来到怀仁堂正厅东侧门,似乎感到事情不大对头,连声地问:“怎么回事?”还未待他弄清怎么回事,就被两个警卫人员架到正厅。当华国锋宣布他的罪状和“隔离审查”决定时,这位“四人帮”的“军师”双腿打颤。他用手摸了摸眼镜,没有任何反抗,就由监护人员送他到一个候审的去处。

姚文元姗姗来迟。这个“四人帮”的“金棍子”,听说中央政治局开会要他修订文献,已是手痒多时,口里骂骂咧咧地说:“早就该开这个会了!”他急冲冲赶往中南海,竟忘了戴上一向不离头的帽子。他光着秃头,迈着四方步,进入怀仁堂,手里拿着毛选送审本,准备大显身手,没料到等待他的是“隔离审查”。

就在怀仁堂“会议”紧张进行的时候,另外的执行特殊任务小组,由中央办公厅一位副主任率领,来到了中南海江青住处,向她宣布了“隔离审查”的决定。江青听罢,又气又慌,连问:“为什么?为什么?”然后要求上厕所。执行小组派一位女同志跟进去。她的神威已经不灵了。待她出厕所后,来人要她交出保险柜的钥匙。她先是拒绝交出,说:“不能交给你们!”随后气鼓鼓地把钥匙装进一个大信封里,写上“华总理亲启”字样,才交给执行小组人员。办完“交接手续”,执行小组人员“请”她坐上轿车,由两辆警卫人员的轿车“监护”,押到一处地方候审。

这样,前后不到一小时,没费一枪一弹,没流一滴血,就从组织上打垮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历时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曾几何时,猖狂一时、阴谋篡权、恶贯满盈的“四人帮”一伙,落得个罪有应得的下场!

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叶剑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和中央政治局的其他同志根据政治局多数同志的意见,代表党和人民意志,果断地作出重大决策,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从危难中挽救了党。

拨乱反正,请邓小平复出

粉碎“四人帮”之后,叶剑英从维护党和国家的大局及党的组织原则出发,对华国锋采取了支持和辅佐的态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叶剑英的这种态度和做法,是有利于局势稳定的。

粉碎“四人帮”不久,叶剑英便派自己的孩子驾车,把还在软禁中的邓小平偷偷接到他的住处。两人见面之时,万分激动,邓小平叫了一声“老兄”,两人的手便紧紧握在了一起。随后,叶剑英安排邓小平由城内搬到西山一处住所住下,并派机要秘书给他转送文件。

与此同时,叶剑英多次找华国锋谈话,建议请邓小平出来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然而,叶剑英的正确意见没有被接受。1977年3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叶剑英、陈云、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公开提议要邓小平出来工作,但仍被华国锋等拒绝。这次会议之后,叶剑英继续给华国锋做工作,坚持要求恢复邓小平在党中央的领导职务。1977年7月16日至21日,中共中央召开十届三中全会,会上正式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在中央政治局领导下,叶剑英同邓小平一起,为恢复中央其他老同志的工作,荐引年富力强的同志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党和国家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六次转折 篇8

酷睿是英特尔第六个时代?前5个时代给英特尔公司带来了什么?给IT产业界带来了什么?这些问题值得产业界、OEM厂商、用户及一切想长大并获得成功的企业探讨。

前3个时代对产业的影响

不用说,1968年成立的英特尔公司于1971年发布的第一个4004 CPU芯片,贡献了PC产业的第一颗种子。也就是说英特尔公司4004芯片的出生,完成了自己从无产品到有产品的第一次转折。这颗种子在10年之后,即1981年才变成了IBMPC机产品,也是世界上第一台PC的诞生日,英特尔和IBM公司完成了PC产品从无到有的第一次转折。

又过了8年后的1989年,英特尔公司推出286产品,推进PC产业进入了升级阶段。在这8年中,AST、康柏、戴尔等世界著名PC公司,在4004后续产品的不断产品化、产业化中相继诞生(上述三大公司均出生于1982年),他们和IBMPC组成了前所未有的PC产业阵营。也就是说PC产业在前三次英特尔的转折中从无到有,从有进入了产品升级,从产品升级进入并组成了产业阵营阶段。

当然,前三次转折中还有一股不能忽视的力量不断推波助澜,使PC应用市场不断壮大。那就是比英特尔公司4004产品晚出生4年的微软公司,微软公司与IBM公司合作的DOS系统对PC产业阵营形成也起到了精神领袖的作用。

后3个时代对产业的贡献

1991年,英特尔公司不再用产品去实现自己的一统江湖的理想,而是采用了Intel Inside标识,造就了整个PC产业的同质化。这一时代正是4004第一颗PC CPU芯片诞生20年后,有了Intel Inside才使PC产业波澜壮阔。

1993年,严谨而稳重的惠普也经受不起Intel Inside策略(只要在自己整机商标、广告加Intel Inside后缀,英特尔公司就给报销部分的广告费用)的引诱,加入了PC阵营。也是在1993年,一贯高傲的Digital公司因Intel Inside也不得不放下了技术至上的架子,投靠了PC阵营,到了1994年之后,欧洲老牌公司西门子、日本的电子八强NEC、东芝、SONY等都加入了PC阵营,不能不说Intel Inside策略起到了IT产业的政治杠杆作用,到了2000年之后,当初英特尔CPU技术的“上级单位”(当时以技术论级)SGI、SUN、苹果等不可一世的工作站、图形领域霸王都纷纷缴械投奔Intel Inside。恐怕今后连英特尔公司自己都无法超越当初Intel Inside造就的整个PC产业的成功和辉煌。

奔腾13年铸成人类一代文明

在半导体芯片历史上,没有一个CPU芯片的历史像奔腾这么有活力,从286到486三代产品不过4年的时间,应该说,奔腾的前一代产品486也是个很了不起的产品,但它无论怎样也无法超越奔腾。1993年推出的奔腾将486从16位字长平滑地过渡到32位,这其中一定要提到1995年问世的Windows 95和奔腾处理器相互辉映的成功。Windows 95操作系统不仅将PC应用拉向了全32位时代,同时也使微软彻底摆脱了IBM公司在DOS合作方面的约束,微软从此自立门户。

当然,为了延长奔腾品牌的寿命,英特尔费了不少心机,从奔腾MMX到奔腾II,从奔腾II又到奔腾III系列化,接着挺到了P4。在整个过程中,为对付AMD同档CPU的低价竞争策略,英特尔公司还推出了赛扬系列产品。

正是这13年,PC产业造就了IT产业、乃至人类一代网络文明的辉煌与进步。

迅驰扩大同质化范围

2003年的迅驰策略,是英特尔公司的第五次转折,这次转折源自于1992年康柏公司发起的PC价格战,至今14年了,还未看到战火有熄灭的迹象。

为什么迅驰策略来自于14年前呢?由于1991年Intel Inside使英特尔—统江湖,由此而产生的副作用就是发动了PC产品的同质化战争,同质化必然引起价格战,也由于PC价格战的连续发生,不可能不波及到英特尔自身的利益。OEM厂商的降价,反过来对上游厂商英特尔CPU价格施加压力,而英特尔公司的股民又要利润分红,英特尔公司不得已又发动另一场CPU芯片的价值战来对付自己亲手造成的价格战!

怎么才能让CPU芯片增值?天无绝人之路,正在此时,无线局域网的兴起给了英特尔公司一个天赐良机,CPU外加无线局域网功能的设想,造就了一个Intel Inside策略在产品上延伸的机会,这就是迅驰!迅驰策略又成功了,但它的成功也对产业有副作用,不仅使PC同质化加剧,而且扩大到联网功能的同质化。

酷睿成就第六次转折

如果说迅驰策略是和Intel Inside玩同样的把戏,英特尔在酷睿上显然要改改玩法了。的确,从1991年玩到2006年,15年一成不变的商标战确实也有些乏味了。

回到产品吧!酷睿对于英特尔来说,是一种的崭新的体系结构,而对于整个IT半导体产业来说却已经不新鲜了,因为大型机、巨型机在10年前甚至15年前就使用了SMP(对称多处理器技术,即双核)和MMP(海量处理器技术,即多核),也就是说英特尔公司将PC产前端产品同质化市场通吃之后,要动大型机、巨型机资源的心思了。

正在这时,英特尔CPU半导体的工艺也采用了三维门技术,并在工艺上达到了纳米级别,英特尔将大型机、超大型机的体系结构全转移到PC中简直就是理所当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酷睿就是这样要成就英特尔公司的第六次转折—向大型机、巨型机索取技术资源。事实上酷睿的宽区动态执行、智能内存、智能功率等特性已经体现了许多大型机、巨型机,甚至超级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特征。

非六次转折能说清楚的

英特尔公司的前5次转折对产业的影响和贡献是十几年、几十年之后我们才看到的,所以现在对酷睿的第六次转折意义进行评价肯定还很粗浅,甚至有些为时过早。还有,这只是顺着英特尔公司自己的认识去回顾总结产业的6次转折,实际上,在6次转折之外还有许多连英特尔自己都意识不到的转折,例如欢跃平台,虽然英特尔自己只认为它是迅驰战略向家电的延伸,但是对产业来说,它正在把目前非同质化的家电产业引入同质化战争。

其实,在英特尔公司近40年的历史中,英特尔有过操作系统的失败、工控机的出售、网卡业务的出售、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手机业务出售等等不大不小的挫折或转型。这些也构成了整个产业的九曲十八弯。

在英特尔心中,还有一个似小实大的偶像—高通公司,它基本上靠专利收入来获得高额利润。毕竟,英特尔每条生产线都要占用40到50亿美元的流动资金,今后还会不断地加大投入,这些对于英特尔公司来说的确是个越来越大的压力。

结束语

美丽的转折作文 篇9

那昔日辉煌的二中,已经末落。那曾经摩肩接踵的操场,现已剩下寥寥无几的杨柳垂头丧气地站在那里。当我得知二中已解体,就犹如晴天霹雳。虽然我知道二中解体是必然的,但是没有想到居然来得这样快!就这样,我们这些学生被送到了三中。站在三中的校园门口,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样陌生!

我们在教导处门口等待,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奇怪的是,同学们都在那悠闲的等待。终于我们被安排分班,我被分到二班,而我那些好朋友都被分到另一个班。我们进入了二班,我们望着他们,他们望着我们,我们面面相觑。今天来只是让我们记一下课表和分配座位。而我则忘记带纸,对我的同学焦急地说:“糟了,我忘记带本了!”她说:“我也忘带了。”就在这时我的前桌把已经收拾好的书包打开了。过了一会,她拿过来两张纸给我。我有些惊讶,但是我明白了。我微笑地说:“谢谢!”就这样通知书取玩了。

开学第一天我来到了班级,坐在我的座位上。我开始和他们很抵触,不爱和他们说话。就这样一上午过去了。上午最后一节是物理课,我的笔记没有记完。中午时我问我的前桌,她也没有记完,可我只和她说话,不敢问别人借。就在这时,一本笔记在我的面前呈现,拿着笔记的女孩站在我面前说:“我的笔记记完了,借给你。”我用无比感激的口吻对她说:“谢谢!”就在那时我觉得他们班的同学也很好相处,慢慢地我们大家都成为互相帮助的同学。

人生的转折作文 篇10

有的人在转折点上失败了,便会感觉自己离败亡已经很近了,如果在不力挽狂澜的话,恐怕就会回到原点了。于是他们就在下一个的转折点上成功。可是有的人因为一次失败而气馁,导致自己无法面对失败,而一直在失败中度过。所以在转折点上失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不能面对这失败。

有的人的转折是成功的,他们当初或许是一个不起眼的农夫,可是由于转折让自己一夜成名、扬名中外。那位勇摘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陈景润就是这样的人,当初只有初中文凭的他,本应呆在乡下种田,可是由于他被人一眼相中,推荐了他,使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他因一次转折成名,不过在成名之后还是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在后面还有更多的转折点,这些转折点会在不经意之间突如其来,打得你措手不及。所以在成名之后绝对要时刻保持在同样的状态,以便于应对后面的每一个转折点。陈景润就是在自己成名以后依旧勤勤恳恳的工作着,所以他才能够一值走在成功的路上。而每一个转折点都可以成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而陈景润正好利用了这个平台来展示自我,所以太才能够活的越来越精彩。

胡适的转折时刻 篇11

1910年1月1日,上海的清晨,天空有些阴沉,街上凄寒而清冷,但这不至于影响到人们日复一日的惯常生活。就如时钟一般精确,在某时某刻,总是那几个人,最早走出了家门,跟往常一样,各自向左或是向右。然后,同样的人群在固定的时刻渐渐涌入街头,再如程序一般,店铺的门渐次打开,人群拥攘起来。

当街上渐渐喧闹起来的时候,海宁路南林里的一所破旧的房子里,是这样一幅景象:以一张旧麻将桌为中心,物品在四周杂乱地摆放着,地上有些狼籍,空气里是混杂着霉湿与酒精的奇怪味道。伴随着起伏的鼾声,屋里的床上还横躺着几个熟睡的年轻人,样子有些狼狈。

这时那个瘦弱一些的已经睁开了眼睛,因为胡子邋遢的缘故,看起来有些苍老。其实这个样子颓废的男子,不过刚过18岁而已,他叫胡嗣穈,老家安徽,来上海读书。学校里用学名胡洪徽,有时在报纸上发表些白话文章时,则署名“希强”、“期自胜生”、“铁儿”等等。

他曾是新公学的学生,读书时,做文章及其他成绩都很出色,曾被认定将来是能做好学问的,那为何落得今日这般潦倒呢?

大约50天前,多半由于年轻而太过理想的“新人物”的冲动才组建起来的新中国公学,其间为了筹集办校经费虽不乏有悲壮的举动,但终因在经济上不易维持而解散了。按照调停协议,新公学的师生“愿回旧校者,自由回去”,但胡洪徽因为感到某种“城下之盟”的羞耻,便再没有回到老公学。

从新公学出来之后,胡洪徽感到“前途茫茫、毫无把握”起来。那两年(1908-1909年)里,他在安徽的家事也败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大哥和二哥回家,主张分掉那本无可分的家产;他写信回家,称自己已能自立,便放弃了家中的产业。其实,自1908年底,因家境困迫,胡洪徽“已决计暂且辍学”,其所谓的“自立”,不过是在新公学里为低班代教英语,勉强糊口而已。新公学解散后,他在人生中第一次感到了身无所依、心无所寄的困迫。生活的压力,不断侵袭着这个只有十八九岁的心气颇高的青年,他前路茫茫、毫无把握,又不敢以这幅颓败的面目回到家去。只好寄居在上海,想寻一件可以吃饭养家的事。

一位叫何德梅的德国人,之前是中国新公学的教员,租住在海宁路南林里的一所简陋的房子里。胡洪徽因与之相识,便搬去与他作了邻居。何德梅住东屋,胡洪徽则与林君墨、但怒刚等几个四川的朋友住在西屋。离他们不远,还住着一个年轻人唐桂梁,是唐才常的儿子。因为都是青春的年纪,往来日久便相熟了。胡洪徽得知,他的室友们都是日本留学生,且都有革命党的关系。

暂且住下后,经人介绍胡洪徽在华童公学找了一份差事,白天有时去教一些小学生国文的课程。尽管如此,悲观的念头却在胡洪徽的心中日益强烈,那段时间里,因为种种失意,他“心绪灰冷、百无聊赖”。于是,那个忧愁烦闷的时候,与他同住的又是一班“浪漫”的朋友,胡洪徽“就跟着他们堕落了”。

何德梅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中国人,见过些世面,中国社会那些吃喝玩乐的事情,他也全会。那些颇有江湖义气的革命党朋友,则因反清革命屡遭挫败,死了不少人,心绪很不好,也常常发牢骚。何德梅便常邀这班人打麻将,胡洪徽也跟着学会了。他们打牌不赌钱,谁赢谁请吃雅叙园。这一班人都能喝酒,每人面前摆一大壶,自斟自饮。“从打牌到喝酒,从喝酒又到叫局,从叫局到吃花酒”,不到两个月,胡洪徽都学会了。

于是,新中国公学沦亡以后的那段时间里,“凡诸前此所鄙夷不屑为之事”,他也都一一做了,“在昏天暗地里胡混起来”。几乎每日里不是打牌,便是喝酒,不是与戏子往来,便是逛窑子。

这就是那天上午,胡洪徽醒来时为何这幅模样的缘故了。他简单地收拾一下,裹好衣服,望着镜子里的自己,他也不忍心再多看一下。

苦闷的年代

从镜子里胡洪徽憔悴的面容上,不难想象那夜夜的放浪形骸。但日记里一次次的纵乐,所记录的又何尝不是一日一日的苦闷。正常情况下,这样的年纪本该坐在学堂的教室里,但胡洪徽这样年纪的青年,所经历的成长时期,正是晚清科举废除后,旧学之路已死,转而进入新学,但新学里所教的所行的也都是旧有的东西。故胡洪徽不肯回到旧中国公学而失学了,故那些仍在学校的同龄人依然被苦闷困扰。

在南京,与胡洪徽同龄的赵元任,此时正在江南高等学堂读书,离开家人已是第三个年头。在赵元任早年的资料里,他语言上的天赋已是展露无遗,但另一方面因长期独自在陌生的异地生活,也生出一些敏感的气质。纵然不是假期,他也时常找借口返回常州。他说:“那时我仍然时常心跳,一发病便万念俱灰,而且想家,尤其想侬姑。”他说:“这几年是我的少年时代,具有那种年龄惯有的压力和放纵;由于我的环境的外在改变,事实上我经历的压力和放纵要比通常为多。”(《从家乡到美国——赵元任早期回忆》)

在烦乱苦闷的日子里,这些成了他常有的念头:我决心做一个完人,戒除一切恶习,如吸烟、喝酒和各式的自我放纵。为此,他专门买了一本桑道所著的《力量培养法》,开始锻炼身体,并在日记中不厌其烦地记着深呼吸、长距离散步、跳高、练哑铃、荡秋千、引体向上、翻筋斗等等事项。然而,一段时间后,旧病复发,他再一次痛苦地“想做好人”,决心停止抽烟、喝酒、手淫……

那时,青春的躁动,也出现在四川乐山。17岁的郭沫若,已有了很长一段“颓废”、“闹事”的历史,在小学时,他便不满教员,反对学监。上了中学,他喜欢上章太炎、梁启超的文章,“亡命的志士,建国的英雄”,令他心驰神往。对新事物的希望依然被旧的环境压碎后,他之前的毛病不但没改,反而愈加严重,就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打牌、喝酒、游荡和闹事上。1909年秋天,因一次“纠集罢课”事件,学校将他“斥退”后,他说:“我不仅可以到成都,或者说不定还可以出省。这是怎样的一种幸运呢!”(《反正前后》)

那时,心灵的叛逆,也出现在湖南韶山。1909年,韶山冲李家屋场由外地回来一位维新派先生。他常给人讲述各地见闻和维新故事,“宣传废庙宇、办学校、反对信佛”(《毛泽东年谱》)。在一片争议的声音中,16岁的毛泽东成了他最坚定的支持者。也是在那年秋天,在对未来生活的安排及外出求学等事情上,毛泽东与他“贪婪”、“吝啬”、目光短浅的父亲深深地对抗着。

这就是胡洪徽以及他的同龄人当时的遭际,这就是他们曾经无能为力的青春。那些无名的烦躁、放纵、颓废是青春期的苦恼,但又何尝不是这些“新人”们对于那个厚重的旧时代的反感,又何尝不是这些新时代的早生儿潜伏时期的痛苦。

他们成长的年代,正值满清王朝腐朽颓败、奄奄一息的末日;他们读书求知的年纪,又正是维新、宪政、革命、新潮正盛的时期。他们将青春的热情与人生的希冀都付托于这变动的时代新潮,他们是旧社会、旧制度乃至一切陈旧东西的天生的逆子。在慈禧、光绪的灵堂前,当赞礼人高呼“举哀”的时候,他们则在俯着头齐声大笑。

这就是他们,对于人生与社会都抱有过于理想的期望与热情急切的追求。但旧的将死未死、新的将生未生,历史还未到他们出场的时刻,他们无能为力,他们感到失落。在魑魅魍魉大活动的环境中,“我们时时处处看见可羞可鄙的人,……然而我们无事可作。”

因而,这种落寞不仅仅属于冲动狂躁的年轻人,所有失望着的“新人物”身上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是那个自认不能“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周树人,1909年底从日本回国后感受到的寂寞,它“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此时他已近30岁,而1910年1月1日,当胡洪徽如往常一般胡混的时候,这个“无端的悲哀”的周树人,正住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外的湖州会馆内,以示罢教的决心,不时以冷嘲热讽的态度对付着“顽固”的校监。

“遗忘”的留学梦

早上,胡洪徽挣扎着从醉梦里醒来,是因为还要给华童公学的低班学生讲小学国语课程。因为旧学底子扎实的缘故,他甚至不必费时备课,这对他下课后“专心”于打牌等事颇有益处。不过,迫于生计,课还是要去讲的。于是,当一同作乐的朋友还能酣睡的时候,他已从南林里的小屋出来,往克能海路存厚里走去了。

繁华熙攘的街头,人来人往,高贵的、卑微的,有钱的、贫苦的,体面的、寒酸的,表情各异。与之擦肩时,他们内心也只怀着各自的心事,何曾注意过胡洪徽这个年轻人憔悴的样子。他走在人群中,生命里却与彼此隔得很远;上海依旧热闹,只是与他无关。

今晨,江面上,大雾弥漫,久久不能散去。昔日,穿梭不息大小船舶、都在浓雾包裹下停靠在港内。繁忙的长江口,出现了稍微安静的几个时辰。空寂的水面上,大雾将一切覆盖,朦胧中,似乎传递出某些历史的幽微与深邃。

自开埠近70年来,上海已成了中国近代史的核心地带。在这一处江面上,近代史上所有要紧的元素,几乎都倒映在那一江逝水之中了。另外,上海还有另一层的深意。那时上海有通往日本、远达欧美的航线,是几乎所有国人出洋、洋人入华的中转。在那个封闭的老大帝国里,上海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口岸,对于那些“走异路、寻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来说,上海的意义则正在于此。如果说,当日的上海还于胡洪徽有些意义的话,也只有在此了。

新中国公学沦丧后,胡洪徽坚持留在上海也是出于想留学的考虑。很早以来,出国留学便是胡洪徽一直有意追求的出路。1908年夏,他写信给母亲说:“大人素知儿不甘久居人下”。对于胡洪徽这样家庭背景的青年来说,“不居人下”,只有读书一路,最为可行。而“现在时势,科举既停,上进之阶惟有出洋留学一途。”上海因得风气之先,“课余之暇,尚可从人受学他国文字”,这便是留上海有利出洋的益处。

留学几乎成了那时年轻人共同的心愿。1909年,26岁的阎锡山从日本留学归来,而22岁的蒋介石刚从日本振武学校毕业,正要到北海道新泻县高田町陆军13师团实习。这一年,上海的港口上,我们刚看到在海外漂泊了7年的周树人归来的身影,陈寅恪又登上了驶往德国的客轮。而此时,陈寅恪在复旦公学的同学竺可桢也在为留学做着准备;在南京,准备留学的赵元任,似乎不担心外语,正在读一本叔父送的叫做《善良社会之规范与礼仪》的书藉。

对于那一天的胡洪徽来说,这些是他所不曾知道的。不仅如此,他自己曾经的留学梦似乎也遗忘了。就在3月之前,他还在给母亲的信中说:每日除教课四小时外,“有暇时研习他国文字,以为出洋之预备”。但这二个月来,他已经习惯了另一种方式的生活,打牌、喝酒、看戏、逛窑子等事情占尽了他余暇的时间。

那天,路过江边的时候,胡洪徽望着等待航行的轮船,心里有没有偶尔的一怔,想起自己往日的夙愿呢?

悔醒

想,也许是未必吧。但忘,似乎也是未必就能忘掉的。因为几日后他就在一首诗中写到:“壮志随年逝,乡思逐岁添。”“壮志”既然已逝,提它作甚?想必是未曾逝的;“乡思”即是想到家中的慈母了,母亲一直的心愿不也是让他留学么?这可是他最明白不过的。这些推断,如今已难以确认了,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那一天,他一定知道自己晚上的生活。

下课后,他像往常一样回到自己局促的小屋。跟往常一样,感到“心绪灰冷、百无聊赖”,然后就与朋友再凑一块打牌去了,令人惊讶的没有一点意外。那一天,“哗哗”的麻将声又一直持续到深夜,这已是南林里的邻居们近来习以为常的事情了。要不是后来的那一次“乱子”,也许,这样的状态还会持续更久。

那是几月之后,1910年3月22日晚,他跟他那班朋友,在一家“堂子”里喝过不少酒,又去另一家“打茶围”。混到半夜,朋友还要打牌,他明日还要去华童公学教课,便辞了,独自雇了人力车先回。

外面,正下着雨。这时他已烂醉如泥,上车后,便睡着了。等第二天醒来时,竟睡在租界巡捕房的铁栅栏内,浑身湿透,沾了许多泥巴,脚上少了一只皮鞋,脸上感到似乎有伤痕隐隐作痛。

据抓他进来的巡捕说,昨天子夜时,他正在海宁路附近巡视,看到胡洪徽在雨中拿一只皮鞋狄托狄托地敲着墙头。巡捕拿灯一照,胡洪徽开口便骂了一声“外国奴才”。巡捕怕他闯祸,就想把他带到巡捕房来,不料胡洪徽拿皮鞋打过来。巡捕一手拿灯,抓他不住,反被胡洪徽好打一顿。后来巡捕抱住胡洪徽,抢了他的鞋子,两人在泥水里扭打起来。灯也碎了,两人脸上也都擦破了皮,直到一辆马车路过,巡捕让两个马夫帮忙,才将胡洪徽抓住送了进来……

公堂讯问的结果,胡洪徽因酗酒闹事,殴伤巡捕,在监狱里关了一夜之外,另被罚款五元,以作那个巡捕的养伤费和赔灯费。

那一夜,沉迷在打牌快乐里的胡洪徽,更是断断不会想到,对于近来已不敢去想的留学一事,在那次“乱子”后,自己竟又重新拾起了勇气。

“出狱”当天,他便病倒了,就在床上写信辞去了华童公学的职务,他感到他的行为“玷辱了那个学校的名誉”,且“已决心不做那教书的事了”。在镜子里看到脸上的伤痕,和浑身的泥湿,他忍不住叹一口气,想起“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句,心里百分懊悔,觉得“对不住我的慈母,我那在家乡时时刻刻悬念着我,期望着我的慈母!”一次精神上的大转机就这样来临了。

那一年,是庚款留学的第二年,听说,“考试取了备取的还有留在清华学校的希望”,留学的念头再次强烈起来。他“决心关起门来”预备考留美官费了,而亲友为了使其戒除恶习也帮忙为之筹款应考。

赴美

那一晚,他们终于还是去雅叙园喝酒去了。大醉而出,街上他们已经很熟练地跟女人们搭讪、取乐。近来,他们“有时候,整夜的打牌;有时候,整日的大醉”。有时在这家妓院出来,又进别家妓院,妓家关门睡觉了,甚至“敲门而入”……等再回到那间小屋时,已不知是何时,反正躺下便睡着了。

三四个青年躺在安静的夜里,现实的世界在他们脑海里终于被赶走了,之前还狎妓醉酒、逢场作戏的面庞,在睡着后又渐渐隐现出青年的稚嫩模样。这时,他们各自的梦乡里会出现什么呢?革命党青年见到了起义成功?胡洪徽见到了美国?抑或是他们都离开这里去做事了?也许有吧。

但7个多月后的一天,胡洪徽真的坐在了留美考试的考场里。第一场考国文英文,他因旧学的底子,国文做文章得了100分,英文也及格了。倒是后来考的各种科学,如西洋史、动物学、物理学,都是“临时抱佛脚预备起来的”,“所以考得很不得意”。为此,这次考试,怕考不中为朋友所笑,还临时改用了“胡适”这一名字

几天后,录取名单公布,共取了70人,在第55名的位置出现了“胡适”这个名字,从此,“胡适”就正式叫起来了。那次,第28位的名次上,是他之前上海澄衷学堂的同学竺可桢,而在南京读书的赵元任,考取了第二名。

又一月,胡适再次来到上海,作赴美前的最后准备。上船前,他们必须换穿西装,剪掉脑后的发辫。那时,赵元任带着的一顶圆顶硬毡帽,就很少戴了。

上一篇:二道综合题下一篇:送去无限温暖 给老师的感恩节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