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

2024-07-15

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共7篇)

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 篇1

(一)合法原则

1、劳动合同的主体合法,

即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必须具备合法资格,劳动者应是年满16周岁,身体健康,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可以是中国人、外国人、无国籍人。用人单位应是依法成立或核准登记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具有用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我国有关劳动法规对劳动合同主体中的一些问题做了如下规定:

(1)厂长(经理)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聘任(委任)的,应与聘任(委任)部门签订劳动合同;实行公司制的经理和有关经营管理人员,应与董事会签订劳动合同。

(2)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党委书记、工会主席等党群专职人员也是劳动者的一员,应当签订劳动合同,但在订立劳动合同的方式上,对尚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党委书记、工会主席可以和厂长、经理一样,与其所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签订劳动合同。

(3)实行租赁经营(生产)、承包经营(生产)的企业,依据租赁合同或承包合同,承租人、承包人如果作为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委托人时,可代表该企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4)派出到合资、参股单位的职工如果与原单位仍保持劳动关系,应当与原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原单位可就劳动合同的有关内容在与合资、参股单位订立劳务合同时,明确职工的工资、保险、福利、休假等有关待遇。

(5)用人单位应与其富余人员、放长假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但其劳动合同与在岗职工的劳动合同在内容上可就不在岗期间的有关事项作出规定。

(6)用人单位应与其长期被外单位借用的人员、带薪上学人员、其他非在岗但仍保持劳动关系的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但在外借和上学期间,可就劳动合同中某些相关条款经双方协商予以变更,

(7)请长病假的职工,在病假期间与原单位保持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8)原固定职工中经批准的停薪留职人员,愿意回原单位继续工作,原单位应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9)对于用人单位招(接)收的大中专毕业生,按有关规定签订了服务合同或其他协议的,未到期的仍应继续履行,并应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2、劳动合同的内容合法。

(1)必备条款。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第一,劳动合同期限;

第二,工作内容;

第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第四,劳动报酬;

第五,劳动纪律;

第六,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第七,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2)可备条款。

第一,试用期条款。

第二,保守商业秘密和有技术秘密条款。

第三,禁止同业竞争条款。

其他可备条款还有第二职业条款,违约金和赔偿金条款、补充保险、福利条款等。

除以上必备条款和可备条款外,我国劳动法还规定了禁止双方当事人约定的条款,即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物)或抵押金(物)。对违反规定的,由公安部门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用人单位立即退还给劳动者本人。

3、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和形式合法。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未经双方协商一致、强迫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劳动合同的形式依规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

(二)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82)

平等是指在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不存在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自愿是指劳动合同的订立及其合同内容的达成,完全出于当事人自己的意示,是其真实意思的表示,任何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示强加于对方,也不允许第三者非法干预;协商一致是指经过双方当事人充分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签订劳动合同。

浅析劳动合同的订立和解除 篇2

[关键词] 劳动合同;订立;解除

【中图分类号】 D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61-1

《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自1995年实施《劳动法》,推行劳动合同制以来,劳动合同为劳动制度改革、稳定劳动关系、使劳动关系走向法制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实践中,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和解除劳动合同时普遍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研究。

《劳动法》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这就是说,在订立劳动合同之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二者可以自由协商劳动合同的内容。但在现实中,很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往往将合同的主要内容制定成格式化、定型化的条款,而作为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劳动者很少有或根本没有修改权。劳动者往往只有缔约或不缔约的选择自由,而不像缔结一般经济合同那样,双方当事人均可以作出要约、承诺,即仅可以对劳动合同表示不接受,而不能提出反要约。这种局面实际上是与“意思自治”、“契约自由”的法律精神不相符的。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可以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采取措施,尽量缩小劳动者与企业的不平等地位,另外,对企业适当增加税收,用于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2)通过进一步立法来防止企业控制权的膨胀。(3)强化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 通过工会与企业进行集体谈判,并签订集体合同将劳动关系的大部分内容确定于集体合同内。

一、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这一规定给予了劳动者极大的单方解除权,目的是保护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弱者地位。但是,在当前的现实中,仍然有占很大比例的劳动者,他们在行使这种单方解除权,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时,说走马上就走,不按法律规定以书面形式提前30日通知企业,给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或给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了麻烦。为什么这些劳动者连30日都等不及呢?究其原因主要是:(1)这些劳动者的履约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已经养成了做事儿十分随意的习惯。(2)有些劳动者是因为受过企业的出资培训或住着企业分配的住房,当他们行使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时,需要按协议的规定,向企业赔偿培训费或退房。现实中他们往往是基于“跳槽”的目的要解除劳动合同,但又不愿意从兜里往外掏培训费,因此,他们常采取不辞而别的方法,来达到解除劳动合同的目。

要想遏制当前的这种事态,可采用如下措施:(1)加強法制宣传和教育,不断增强劳动者的守法意识和履约意识。(2)企业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可在合同中明确违约责任。除了约定一方当事人给另一方造成经济损失要给予赔偿外,最好还要约定违约金,使其对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有约束作用。对于企业出资培训的职工,企业要在培训前,与职工订立培训协议,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对原劳动合同需要变更的,要及时加以变更。同时,明确约定培训结束后,不按约定的期限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应如何承担赔偿责任,以免事后扯皮。(3)规范企业行为,使个个企业都能遵守国家人才交流的规定,不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互相“挖”人才,做到“君子爱才,取之有道”,保证人才的流动有序性,从而改变劳动者随意“跳槽”的局面。

二、企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法赋予企业对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权,比赋予劳动者的单方解除权要小得多。立法上严格限定企业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但是一些企业,特别是某些非公经济性质的企业,在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不依法进行。现实中,它们随意或武断地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案例举不胜举。如采取“买断工龄”的手段解除职工的劳动合同、以所谓“经济裁员”的名义大面积解除职工的劳动合同、滥用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等。他们的这些作法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产生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1)某些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或内部结构调整中,为了轻装上阵、压缩人工成本,而不顾劳动者的利益,采取各种非法的手段,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2)企业未依法健全内部规章制度,他们往往只从本单位的利益出发(3)企业内部缺乏劳资抗衡机制。建议可采取如下对策来改变这种局面:(1)国家和地方应注重立法,对实施《劳动法》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地制定出相应的新法规、新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来调整和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使其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有序进行,杜绝企业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随意性。进一步发挥劳动监察和仲裁机构的职能,对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条款进行监督检察,及时对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予以纠正。(2)充分开拓、 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把工会履行职责的重点转移到维护劳动者权益上来,使企业在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要听取并重视工会的意见。

通过上述方法相信劳动合同的订立和解除能更加完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能更加充分的得到保障。

作者简介:韩杰(1991-),男,汉族,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民商法。

订立合同的原则及注意事项和论文 篇3

2、要有效利用竞业限制,按约定支付保密费或竞业限制补偿金。

竞业限制是保护商业秘密的一种特殊方式和重要手段,是保护商业秘密的一面坚强盾牌。一般要求在职职工不得到同类企业兼职;承担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离职后一定期限内未经同意不得到企业竞争对手任职;一定期限内不得自行组建同类企业参与竞争;不得唆使原单位的其他员工接受外界聘用;不为企业竞争对手提供咨询、建议等服务等等。竞业限制对于企业和劳动者都有益处。企业尽管需要支付一定的补偿,但是可以避免人才频繁流动带来的损失和商业机密的泄漏,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而劳动者则可以在相应的竞业限制合同中要求企业提供培训机会、成长空间,并且在员工离职后用人单位要支付一定的补偿金,一般按年计算不得少于该员工离开企业前最后一个年度从该企业获得的报酬总额的2/3。如果违反以上有关规定,则《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带有瑕疵,以体现公平,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生存权利;此外,竞业限制也有时间上的限制。劳动部《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国家科委《关于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技术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见》和《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等文件,竞业限制的时间一般不得超过3年。

劳动合同的订立主体有哪些? 篇4

1、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象

按照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改革要求,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对象包括:新招用的劳动者、原有的固定工以及原固定工身份的特殊人员。所谓原固定工身份的特殊人员,是指根据劳动部关于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和贯彻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的以下人员:

①存在着劳动关系而没能履行劳动义务的特殊人员。例如,用人单位的“富余人员、放长假”的职工,长期被外单位借用的人员、带薪上学人员,请长期病假人员、停薪留职人员,被派到合资、参股单位人员;

②企业、事业单位的中共党委书记、厂长或经理、工会主席等。

2、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

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包括:中国境内的企业法人,个体、合伙制非法人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特殊类型经济组织,如租赁经营(生产)、承包经营(生产)的企业等等。

二、大学生如何订立劳动合同

1、在校大学生不能订立劳动合同。在校大学生不具有劳动者主体资格,不具备劳动者的身份。所以不能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如果为单位提供了有偿服务。可以与对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在校生实习协议,明确约定权利义务来保护自身的权益。

2、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建立劳动关系即用工的同时订立;二是在建立劳动关系后即用工后一个月内订立;三是在建立劳动关系前即用工之前订立。君子约定,口头承诺不管用,工资、奖金、福利等“要害”,一定要写在合同里。

3、学历、简历造假则合同无效。在向用人单位投递简历时,简历内容一定要真实。因为用人单位一旦发现你的简历有“水分”,涉及欺诈的。用人单位可以主张劳动合同无效。虽然不影响你拿到工资,但是因此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用人单位还有权要求损失赔偿。所以,不要为了让简历好看而编造实习经历、奖学金及获奖经历或者随便给自己整个学生会主席的头衔。在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情况,有权“无可奉告”。了解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也是你的一项重要的权利。当然也是非常必要的,不过要注意方式方法,巧妙周旋。

4、非全日制用工指的是平均每日工作不超过四小时,平均每周工作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例如有些单位有保洁人员,电梯工等非全日制工作岗位。切记,跟你在校时的打工完全是两回事。

5、合同签订时间。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应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有权主张自用工之日第2个月起应支付双倍工资。若是1年都没有签劳动合同,自第2年起,劳动者有权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

6、试用期长短。以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是三个月以下的,不能约定试用期。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签合同的时候,一定要睁大眼睛哦。

7、试用期工资不低于单位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合同约定工资的80%。且须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不能再免费试用了,你不用靠家里接济就能基本养活自己啦。

8、试用期不能多资签订或单方延长。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用人单位也不能以应聘大学生“表现不好”而单方面延长其试用期。用人单位“试用期后辞退”的如意算盘完全落空了。

9、劳动合同要有工作地点范围的限制。用人单位不能在合同期内,以工作需要为名,随意将你调派到外地分公司或者以出差为名而让你长期派驻外埠工作,而让你饱受牛郎织女的相思之苦了。

10、用人单位必须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如果招聘的时候用人单位对你说,是否上保险需要领导批准或协商。或者根据你的工作表现来决定,你可以扭头就走,不用犹豫。

11、试用期解除合同,劳动者需要提前3天通知单位,口头通知就可以,不需要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辞退劳动者,不仅要合法,还要说明理由,除非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否则不能无故辞退。你试用期辞职的话,不需要向单位交纳任何费用,提前3天通知,就可以潇洒地说再见了。

12、合同期同辞职不需要单位同意,但要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合同期内解除合同,切记两点:一是至少提前30天通知,二是通知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不能发个email或者打电话就算通知。时机一到,就可以走人,不需要单位同意。

13、不用担心违约金。用人单位不能再以解决户口为由,与你签订长期服务协议,并约定一旦提前离职收取高额的违约金。在合同期内辞职,只有两种情况需向用人单位缴纳违约金:一种是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了专业技术培训,另一种是违反了竞业限制约定。专业技术培训可以理解为提高个人特定职业技能的培训,比如单位出资选送劳动者出国深造,或者报销在职进修学费,都属于专业技术培训的范围。不过,这些专业培训一定要由专业机构进行,用人单位开了发票才能有效。像拓展训练,一般的岗前培训,企业文化培训不是专业培训,不能约定违约金,即使约定了也是无效的。另外,竞业限制约定,并非可以限制所有员工,其人员仅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悉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人员,竞业限制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两年,且用人单位须在竞业禁止期限内按月支付补偿金才可以。大学生毕业刚进入社会,基本不会成为被限制的对象。

(竞业限制是用人单位对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知识产权权利归属协议或技术保密协议中约定的竞业限制条款,即:劳动者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期限内不得在生产同类产品、经营同类业务或有其他竞争关系的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限制时间由当事人事先约定,但不得超过二年。)

14、无故拖欠工资可维权。员工通过劳动获取劳动报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称为获报酬权。无故拖欠工资,是指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正常,无正当理由超过规定付薪时间未支付劳动者工资。因此,通常情况下,用人单位没有按时支付你工资,造成无故托欠,就可以到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申请仲裁。如仅涉及手臂欠工资争议,并且由用人单位写下欠条,劳动者还可以凭借此条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维权的进修要出示证据。比如你的工资条等。

15、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等于铁饭碗。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只是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没有约定明确的终止劳动合同的时间,如无其他特殊理由,终止之日是到劳动者合同就不能解除,企业对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解除权是一致的。所以,不要以为签了无固定劳动期限合同,就可以高忱无忧了。企业仍然有权利解雇。

第六章 合同的订立 篇5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要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要约是意思表示B.要约与要约邀请是同一含义

C.要约的内容须具体确定D.要约应表明相对人承诺即受其拘束

2、北京甲公司与上海乙公司签订了一份书面合同,甲公司签字、盖章后邮寄给乙公司签字、盖章。则该合同成立的时间应为()。

A.甲、乙公司达成合意时B.甲公司签字、盖章时

C.乙公司收到甲公司签字、盖章的合同时D.乙公司签字、盖章时

3、甲公司因建楼急需水泥,遂向乙水泥厂发函,称:“我公司愿购贵厂XX型水泥50吨,单价300元/吨,货到付款。”第二天乙水泥厂即向甲公司发出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公司发函的行为是要约邀请

B.乙公司发货的行为不构成承诺,因为承诺须以通知的方式发出

C.乙公司发货行为构成承诺,货物到达甲公司时承诺生效

D.乙公司发货行为构成承诺,货物发出时承诺生效

4、下列意思表示属于要约的有()

A、商品广告B、招标书

C、迟到的承诺D、拍卖人的报价

5、根据合同法要约于何时生效()

A、要约人发出要约时B、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

C、受要约人了解要约内容时D、要约人拟订要约内容时

6、某日,甲在路上遇见乙,问乙是否愿意以3000元购买其饲养的一头耕牛,乙未为答复。次日,打电话给甲表示同意以3000元的价格购买,此时甲告知该牛已以相同价钱卖于丙,问次日乙在电话中表示愿意以3000元的价格购买该耕牛的意思表示为()

A、承诺B、要约

C、要约邀请D、确认买卖合同

7、下列那一项不属于要约邀请()

A、寄送的价目表B、拍卖公告

C、商贩的沿街叫卖D、商业广告

8、一般地,在以要约承诺方式订立的合同,合同从何时有效成立()

A、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B、受要约人发出承诺时

C、要约人发出承诺时D、承诺到达要约人时

9、要式合同从何时起成立()。

A、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时B、特定手续完成时

C、从承诺生效之时起成立D、以要约人在承诺上签字盖章时起生效

10、竞买人以报价方式向拍卖人所作的应买的意思表示,在法律性质上属于()

A、要约邀请B、要约

C、对拍卖人拍卖公告的承诺D、订立合同的确认

二、多项选择题

1、甲地A厂向乙地B校于2005年10月4日发函表示:“我厂生产的X型电教室耳机,每副40元。贵校若需要,请与我厂联系。数量不限。”10月7日,B校回电A厂:“我校愿向贵厂订购X型耳机200副,单价40元/副。10日内交货,货到付款。”10月10日,A厂收 1

到B校的回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月7日为合同成立时间B.10月10日为合同成立时间

C.该合同成立,但未生效D.该合同成立,且生效

2、甲地A公司向乙地B房地产开发商购买坐落于丙地的房产一座,双方对履行地未有约定。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合同成立,A公司履行地为丙地B.合同成立,A公司履行地为乙地

C.合同成立,B公司履行地为甲地D.合同成立,B公司履行地为丙地

3、当事人若对质量、价款等内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则()。

A.合同不成立

B.合同成立,当事人对此可协议补充

C.合同成立,对该部分内容,若法律有规定,一般应依规定

D.合同成立,若当事人无法达成协议,可依交易习惯确定

4、书面合同成立的地点()。

A、以双方在合同上共同签字盖章的地点为合同的成立地

B、以最后一方在合同上签字盖章的地点为合同成立地

C、以合同中写明的合同签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

D、以要约人收到承诺的地点为合同成立地点

5、要约的要件包括()。

A、要约须向特定人作出

B、要约须具备订立合同的必要条款

C、要约须是受相对人承诺拘束的意思表示

D、要约须是相对人负有承诺义务的意思表示

6、要约失效的情况包括()。

A、承诺期限的经过

B、拒绝要约

C、要约的撤销

D、反要约

7、下列关于要约撤销的叙述正确的是()。

A、要约撤销是指对尚未生效的要约阻止其生效的意思表示

B、要约的撤销是指对于已经生效但未被承诺的要约消灭其效力的意思表示

C、要约一经生效不得撤销

D、已获承诺的要约不得撤销

8、甲厂向乙厂发出信函,表示愿意以5万元购买设备一台,乙厂回复:现有存货,但是出卖价格为6万元;甲厂又回函:价格若为5.5万元,即购进该设备。乙厂又复函:最低报价为5.8万元,如果在收到该报价一个月内没有复函即供货。一个月后乙厂未收到甲厂的复函,就把设备发送给甲厂。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甲厂未在一个月内回复,其默视同意该价格,故合同成立

B、甲厂回函愿以5.5万元的价格购进该设备为反要约

C、乙厂的最后报价为要约,甲厂没有承诺的义务,甲乙之间的买卖合同不成立

D、双方之间有误解可以撤销合同

9、合同的解释原则()。

A、文义解释

B、整体解释

C、合同目的解释

D、诚实信用和交易惯例解释

10、合同当事人对下列合同条款约定不明的,依照合同法不影响合同成立的条款是()。

A、标的条款B、质量条款C、价款条款D、履行地点条款

三、名词解释

1、要约

2、要约邀请

3、承诺

四、简答题

1、简述要约的要件。

2、简述承诺的要件。

五、案例分析1、2005年4月1日,某建筑公司为买进一批水泥,分别向甲水泥厂和乙水泥厂发出了信函,内容如下:我公司急需某型号水泥100吨,如果你厂有货,请来函告知,具体价格面议。甲水泥厂收到该信后,给建筑公司回了一封信,内容是:你公司所需的某型号水泥我厂有现货,每吨的价格600元,如果需要的话,请先预付货款10000元,余款货到后支付。如果我厂在4月10日没有收到贵公司的回信的,即表示你公司同意我厂提出的条件,我厂将径直发货至你公司。建筑公司收到甲水泥厂的回信后,认为甲水泥厂提供的货款支付方式可以接受,但是希望每吨价格为550元,于是,向甲水泥厂发出了第二封信,内容是:我公司愿意和你厂达成这笔交易,但每吨价格能否为550元,货款支付方式我公司都接受,但是希望你你厂能送货上门,并在本月15日之前给予答复。甲水泥厂4月10收到乙厂报价信函,内容为:我厂有你公司需要的水泥,价格为450元,如果同意购买,请在4月20日之前给予答复。建筑公司认为乙水泥厂的价格合理,于是4月12日向乙厂发出表示同意乙厂的条件的信函。

(1)哪些信件属于要约?为什么?

(2)建筑公司发给甲水泥厂和乙水泥厂的信函在合同法上被称为什么?

(3)如果建筑公司未能在4月10日给甲水泥厂回信的,该买卖合同是否成立?为什么?

(4)如果甲水泥厂收到建筑公司的信后,积极备货,并准备了与送货有关的事宜,但是没有在建筑公司规定的时间内给予答复的。建筑公司以已与乙厂订立了买卖合同为由,拒绝与之订立合同的。甲水泥是否有权要求建筑公司赔偿损失?为什么?

(5)如果甲水泥厂在4月15日给予建筑公司答复,表示同意的,可建筑公司发给甲水泥厂表示不购买该厂的水泥的信函于4月16日到达甲水泥厂的,甲水泥厂与建筑公司是否成立,建筑公司可否以发出拒绝的信函为由否认合同的成立?请说明理由。

(6)如果建筑公司发给乙厂的信由于邮局的原因而没能在4月20 日送达给乙厂的,乙厂并没有表示是否接受这封迟到的信函。建筑公司和乙厂的买卖合同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

2、甲决定将自己的一套房屋出卖,与乙协商后,达成了一致协议,签定了房屋买卖合同,合同中约定:甲将自己所有的房屋卖给乙,房价是20万元,乙于2004年1月1日将全部房款交给甲,一个星期内,办理过户手续。在此期间,乙可以暂时居住甲的房屋。但是二人都没有在合同上签字后者盖章,于是双方约定先不签定正式合同,而于2004年1月1日乙交付房款时再签定。后房价上涨,甲反悔,二人诉至法院。

问:该房屋买卖合同是否成立?为什么?

3、2003年3月2日,小李与女朋友在某电影院看电影,散场后,将一个公文包遗落在了座位上,内有手机一部、身份证、护照、存折及现金若干。小李很着急,于是在各大报纸都刊

登了寻物启事,表示如果知情者能将该公文包送回,定将一次性给付酬金1000元。一个星期后,小王将拾到的公文包送还给了小李。小李看到丢失的公文包失而复得后,却对酬金的事只字不提。小王非常气愤,于是将小李告到了法院,请求其支付1000元的酬金。问:(1)本案中小李在报纸上公布的广告是什么性质?

浅析电子合同订立中的要约及承诺 篇6

摘要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子合同作为新型的合同表现形式,其订立过程中的要约与承诺的发出、撤回与撤销在符合传统合同要件的同时,还存在特殊性。本文从上述方面着手,简要分析了电子合同项下的要约与承诺问题。

关键词电子合同电子要约要约邀请电子承诺确认收讫

合同的订立,指合同当事人根据某一缔约问题所进行的接触—磋商—达成合意的静态与动态相统一的过程。《合同法》13条“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可以看出,订立合同首先要从要约、承诺开始,要约与承诺是缔约双方订立合同的必经之路,是合同订立的两个重要步骤,缺一不可。

电子合同作为新兴的缔约方式,其要约、承诺形式同传统意义的合同订立有所不同,但追根结底,电子合同的本质依然是合同,其只是被网络赋予了新型的表现形式,所以,电子合同的订立仍应遵守《合同法》的传统原则,同时还应适应电子缔约条件下的特殊规则。

一、电子要约

根据《合同法》14条,要约即指要约人向受要约人发出的,旨在缔结契约的一方意思表示。这一意思表示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是要约人发出的“许诺”。电子要约是指要约人以网络等媒介向受要约人发出的,以缔结合同为目的的意思表示,是要约的一种新型表现形式。

《合同法》的一般规则及电子合同的特殊性要求电子要约应包括以下要件:(1)适格的要约人。其包含要约人身份明确、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两个方面。电子要约中这一要件尤为重要,涉及要约人身份不明、年龄或智力未达到要约要求的要约无效情形。(2)具体确定的要约内容。对电子合同订立而言,即涉及物品详情、运输方式、售后服务等内容。(3)明示方式发出且明确受其约束。在现阶段我国尚不承认默示要约。

(一)电子要约与要约邀请

要约邀请,即缔约当事人为合同的订立发出的预备行为,法律意义上,其欠缺缔结合同目的的行为,应认定为是事实行为(是一种通知)而非意思表示,并不存在法律约束力。电子交易中,买卖物价格、规格、运输方式及相关服务具体明确时,商家对商品的展示应将其认定为要约,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在团购、秒杀等各类限时限量活动中,由于其售罄迅速,如果让其承担要约的约束难免权义失衡,因此这种商品展示应视为要约邀请。

(二)电子要约的撤回与撤销

要约的撤回,即要约发出后到达前,将其取消的行为。由于电子通讯的快捷性使得电子要约的撤回无法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该权利行使存在阻断。

要约的撤销,即被要约人收到要约但未做出承诺时,要约人表示撤销,从而摆脱要约的法律约束力的行为。就电商下的电子合同而言,电子要约的撤销问题主要应参考其是否对要约信息进行确认。传统合同的受要约人无论是承诺还是要约撤销都存在一定的考虑时限,而这也是电子要约是否可以撤销的关键。在现阶段,电子合同中的受要约人总是以最快的方式进行承诺,这使得要约人对要约的撤销极为困难,但并不能因此剥夺电子要约人撤销要约的权利。

二、电子承诺

承诺,即受要约人接受要约,使合同得以缔结的意思表示。电子承诺主要运用阿里旺旺、微信等实时聊天工具、电邮等形式做出,在表现形式上虽存在差异,但其在法律约束力上等同于传统承诺。

《合同法》一般规则及电子合同特殊性要求电子要约应包括以下要件:(1)承诺的发出应为确定的受要约人。(2)承诺不得对要约进行实质性修改。(3)承诺的做出与到达存在合理期限。不符合以上要件的意思表示,应视为反要约或新的要约。对于电子承诺而言,特殊性就在于其做出方式依赖网络,缔约双方不存在任何其他方式的交流,因此,电话承诺、电报承诺等都属于传统承诺,不视为电子承诺。

(一)电子承诺与确认收讫

确认收讫,是为了增加电子交易安全而设立的一种对相对方原始信息进行收到确认的通知。它只是单纯的收到信息的响应,是不具有意思表示、不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与电子承诺存在本质区别。

于性质而言,确认收讫应该视为功能性的一种回执,它主要是为了减少电子商业的风险而设立的。而电子承诺则是缔约的明确意思表示,具有强大的法律约束力。但是若根据法律特殊规定或缔约人约定,确认收讫可以视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承诺。

(二)电子承诺的撤回与撤销

承诺的撤回,即承诺发出后,承诺人告知被承诺人承诺归于无效的意思表示。其实质为终止承诺的法律约束力。对此,大陆法系均采用“到达主义”,这也为承诺的撤回创造了时间可能。但电子承诺由于传输速度以及“电子代理人”的参与,撤回存在很大困难。实际操作中针对对这一行为,我们可以分别对待。在使用实时聊天工具在对话中做出承诺时,我们认为它具有实时性,此承诺一经做出即到达,此时我们认为该电子承诺无法撤回。在使用网页、电邮等方式做出承诺时,由于该承诺的做出存在“合理期限”的界定,因此我们认为此种承诺存在撤回的可能。

承诺的撤销,即承诺到达生效后,承诺人做出使承诺归于无效的意思表示。传统合同项下,对于承诺的撤回,世界理论界一致持“否定说”,即承诺一经生效不可撤销。电子合同作为一种特殊的合同表现形式,理应持否定态度。对电子承诺的撤销应采取严格责任原则,认定承诺人违约,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电子要约与承诺是电子合同订立中尤为重要的两个环节,只有既考虑到传统合同的一般性,又考虑到电子合同的特殊性才能充分有效地进行电子要约与承诺,从而订立合法有效的电子合同,保证电商交易得以高效、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孙占利.电子订约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彭万林.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3]魏士瘪.电子合同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

[4]廖斌.论电子商务合同的特殊性—与我国传统合同相比较[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5]周洪政.缔约人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时要约承诺的效力[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6]李银凤.论强制缔约制度[J].知识经济. 2012

劳动合同订立问题研究 篇7

【摘要】:

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由于用人单位的误解,出现了许多不可预见的问题,急需政府的有关管理部门去规范和纠正,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劳动力用工环境,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分析了当前劳动合同的订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完善措施,实现劳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关键词】:劳动合同订立 问题 制度完善 【正文】: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趋于平缓,“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扩大就业”成为全球的中心主题。而中国作为全球 情况很不乐观,据统计:建筑行业4000多万的从业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仅40%,餐饮服务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仅30%,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注1)这种严峻的状况,需要政府主管部门从多个方面来综合治理。

2.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仍待改善

不可否认,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劳动合同的签订率确有提高,但在劳动合同短期化方面变化仍不大。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劳务派遣公司,用人单位为了尽量避免和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采用签定1-2年的短期劳动合同,然后期满后淘汰不合格的职工,再重新招用新员工来补充,这样既避免了签订无固定期的劳动合同,又能招用到年轻的廉价劳动力。这种粗暴的用工方式严重伤害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劳动者没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只有频繁地变动工作单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3.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

为了规避用工风险和降低成本,许多用人单位将自己招用劳动者的劳动关系挂靠在劳务派遣公司,由劳务派遣公司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及支付工资,用人单位支付劳务派遣公司相关费用及管理费。在实践中,由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不明确,许多单位任意扩大劳务派遣的岗位,劳务派遣员工数量甚至超过用人单位自己管理的员工,人为地将在同一个单位工作的劳动者分成两类:正式职工和劳务派遣工,甚至在同种岗位上存在两种以上用工形式的员工,而且不同的用工形式采用不同的工资待遇,严重侵犯了劳务派遣人员的合法权益。全国总工会经广泛调查统计得出: 截止2010年,全国劳务派遣人员已达6000多万人,占全国职工总人数的20%。(注2)

4.部分劳动者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

对于千里迢迢来异地工作的农村劳动者,由于工资待遇低、城市的生活成本高以及本身的素质问题,他们自己也认识到很难长久地在城市里工作下去,根本就没有长期工作下去的想法,再加上社会保险的种种限制,反而认为购买社会保险无形中降低了他们的收入,而且为以后的辞职增加了麻烦,所以有些劳动者主动要求用人单位不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

5.劳动者法律意识薄弱、维权途径少

虽然新劳动合同法实施至今已有多年,但仍有很多劳动者对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一无所知,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劳动者法律意识更为薄弱,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会利用合法的途径来维权,更多的时候是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而我们的相关主管部门也安于现状,坐等受害者上门投诉,而如果没有接受到投诉就认为形势一片大好。

(二)劳动合同订立存在的问题 1.订立劳动合同的双方地位不平等

由于低素质劳动力的饱和,在大学扩招后大学生也不再是“稀缺品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前,从发布招工信息、招聘过程到最终决定是否录用应聘者,用人单位一直居于主导的地位,应聘者只能被动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各种要求。而签订的劳动合同一般是格式合同,劳动者除了被动签名外,根本没有协商的余地。

2.劳动合同的订立程序不规范

由于受旧模式的影响,用人单位在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往往忽视几个重要的环节,如告知劳动者的义务、公司规章制度的合法化程序、签订劳动合同的一般程序等。这种情况下签订的劳动合同往往存在着诸多风险,而在产生劳动纠纷时,劳动者以事先不知道为由来申诉,如果用人单位没有足够的证据来举证,仲裁机构或法院从保护劳动者角度出发,往往会判用人单位败诉并赔偿劳动者相关损失,用人单位却又觉得很冤枉。

3.用人单位任意变更主体规避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

由于对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的误解,认为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就是终身合同,有的用人单位为了规避无固定期劳动合同条件的产生,任意变更用人主体和劳动者“续签”劳动合同,作为弱势的劳动者,为了维持现有工作的稳定,迫于压力也不得不“同意”和另一个单位签订新的劳动合同,这种现象在劳务派遣公司中更为普遍。

4.集体合同签订少

实行集体合同,有利于从整体上维护大部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加强劳资双方的沟通,有利于最大限度减少劳动纠纷,有利于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积极作用。集体合同虽然好处多多,但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还是太少,小型企业、私企和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就更低。截至2010年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的有效集体合同有92万份,覆盖职工1.14亿人,占全国职工总人数的38%。(注3)

5.劳动争议大幅增加

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全国各地的劳动争议案件激增,仅2008年劳动争议受理案件相比2007年大幅增加,如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布了2008年劳动争议的情况,全年受理劳动争议案件64580件,同比增长119%;广东省共审结各类一审劳动争议案件76733件,同比增长157%,约占全国总量的1/4。(注4)而且群体劳动争议案件时有发生,影响比较大的劳动争议,如华为万人的辞职事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也给企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最后以广东省劳动主管部门认定辞职无效来收尾。

三、劳动合同订立制度的完善

针对当前劳动合同订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制度上堵住漏洞,从执法上来规范订立程序,从司法上来打击违法行为,逐步完善劳动合同订立制度的建设。

(一)加强相关法制宣传,强调“契约精神”,创造和谐用工环境

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步较晚,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维权途径少,在产生纠纷时,不懂得通过正当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正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劳动者往往通过极端的方式来反应自己的诉求,反而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处境,如各地频现的“跳桥秀”、“跳楼秀”等现象。而少数企业主利欲熏心,甚至以身试法,各种违法现象屡见不鲜,如不签订劳动合同、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超时加班、恶意拖欠工资、缺乏劳动保障条件等,以致产生大量不该有的劳动争议案件,而且以用人单位违法居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公民社会道德滑坡事件屡现,社会诚信问题日益突出,急需政府相关部门从立法、普法、执法等多方面着手,塑造诚信为本,遵纪守法的社会风气。劳资双方关系亦然,劳动者要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按质按量完成公司交给的各项任务;而用人单位也要积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只要劳资双方严格遵守劳动合同的约定,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劳资双方要积极协商解决,采取仲裁甚至诉至法院对双方都不是最佳的解决途径。(注5)

(二)加强劳动合同订立的规范化管理及案例分析 1.用人单位在订立劳动合同时的告知义务

用人单位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完全居于主导的地位,虽然所有告知的内容已经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了,但在不产生即时利益冲突时,劳动者就有可能忽视,或者根本就没有看劳动合同的内容就签了名,到时产生纠纷时又一口咬定“不知道”。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用人单位在履行告知义务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条件、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工资福利等,特别要向劳动者强调劳动合同中对其不利的有关条款及注意事项。

完善单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公布。单位的规章制度往往和劳动者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劳资双方产生劳动争议时。因为单位的规章制度一般是由单位制定的,所以用人单位也有义务在招用劳动者后将规章制度的内容告知于劳动者。而且规章制度的制定除了不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外,还要经过本单位工会组织通过方可。单位规章制度多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所以用人单位必须在劳动合同中注明本单位规章制度的全称、制定日期、实施日期、出版版号等,并要求劳动者在特定的地方签名确定,以示强调劳动者知悉单位规章制度,并发给劳动者一份单位规章制度的复印件,并办理签名确认手续。公司在修订规章制度时,要完善手续并要求员工重新签名确认,并保留备查。(注6)2.完善劳动合同的签订流程。(1)劳资双方应先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该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并办理好入职手续。劳动者经用人单位培训合格后,就可以正式到劳动岗位工作了。用人单位切忌先用人再办理相关手续,避免产生事实劳动关系后,将自己处于十分被动和尴尬的局面,从根本上避免了事实用工的法律风险。(2)签订劳动合同时,先让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上签名和打手指模,并进一步审核相关资料,再由用人单位法人代表签名(盖章)和单位盖章。(3)劳资双方签

订好的劳动合同,双方各执一份,劳动者要在劳动合同签收表上签名确认,签收表由用人单位存档。

3.用人单位应当为职工建立个人资料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身体健康检查书、劳动合同、职工入职登记表、身份证复印件、计划生育证明、户口复印件、毕业证复印件等。

4.某公司员工分流安置案例分析

2011年下半年,某公司因为重组和转型,需要关停五个分厂,分流安置这五个分厂的全部员工。因涉及面广、涉及人员多,该公司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领导并制定了《分流安置指导意见》的初稿,在公司范围内向全体员工公示并征询意见,由公司工会组织负责收集员工的意见。由于初稿存在四个较大的分歧:(1)经济补偿金的计发标准较低;(2)离退休前三年的员工的经济补偿金计算有折算;(3)劳务派遣工的工资本来就很低,如果按实际收入来计发补偿金,金额将远低于正式职工,认为不公平;(4)住房货币补贴未全额发放。对于以上四个较突出的问题,部分员工提出要提高经济补偿金的计发标准,期间甚至有部分员工采取过极的行为,到公司办公地方静坐和拉宣传横额。针对上述问题,该公司工会充分发挥了保护职工利益的代表角色,一边向职工解释相关劳动法律知识,收集并汇总职工的合理意见,在充分协商好后再公示意见的修改稿,再收集并汇总职工的合理意见,然后定稿,组织员工工会代表开会表决通过,最后该意见最终稿由公司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实施,并报劳动主管部门备案,使分流安置工作顺利完成,取得了完满的效果。

分析:在该公司的分流安置过程中,沟通是个关键,工会起着沟通的作用,在处理特发事件时,能够及时地采用正确的处理方法。在群体劳动纠纷中,工会介入的作用更为突出,华为万人辞职事件就是一个反面典型,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工会在民营企业只是个摆设而已。

公司在制定一个关系员工切身利益的决定时,要公示征询员工的意见,并要经工会和职工大会通过后再实施,不要由几个领导拍脑袋说了算,以防不和谐群体事件的发生。民营企业和私人企业更要以此为借鉴,加强工会组织的建设,推进企业的民主管理进程。

(三)制定更趋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维护职工正当权益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最低工资规定》于2004年3月1日实施。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近几年,我国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各行业间工资收入差距也大得惊人,达到4.2∶1,企业高管和普通职工收入差距扩大,大量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垄断行业和企业高管手里,而大部分行业的工薪阶层收入增长缓慢,甚至追不上CPI。初次分配的不公平,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对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也极为不利,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央政府极为重视,将收入分配改革立上了改革议程,“十二五”规划中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可概括为“提低、扩中、调高”。而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是“提低”的一个非常有效手段,使劳动报酬回归合理水平,保障低收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而企业也不能一味依赖较低的人工成本来维持企业的发展,应该想方设法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上的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扩大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的范围,充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位于欧洲的首位,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功不可没。德国的劳动合同以无固定期为主,而对固定期劳动合同却有诸多限制,德国大部分企业受集体协议约束,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在我国却被某些企业视为洪水猛兽,而且想方设法去避免它,这恰恰反映了这些企业的短视和无知,也决定了这些企业的短命。无固定期劳动合同是立法者为了限制劳动合同短期化的一种强制措施,用人单位也无需害怕,恰恰相反,只要用人单位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积极提升企业的凝聚力,才能在日益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来说有利节省人力培训成本,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对劳动者来说有利于实现职业稳定,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某种角度来说,现行的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的条件较为苛刻,应该扩大适用范围,并积极推广它。

(五)逐步缩小劳资双方的不平等地位,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

由于劳动合同的双方之间存在着许多实质的不平等,用人单位始终处于强势的地位,新劳动合同法已经对劳动者作了许多倾斜性的保护规定,在实际的操作中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

1.现实中同工不同酬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在许多单位相同岗位存在着几种用人模式,甚至有几家劳务派遣公司的用人,无形中产生了许多不平等,从工资、福利甚至社会保险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滋生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一些“老职工”、“正式工”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而工资、福利却远远高于那些埋头苦干的“劳务派遣工”、“外来工”。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在国企中尤为普遍,而更危险的是许多人都习以为常了,这极大地打击了这些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职工间的关系和谐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2.根据户口将劳动者分为两类:农民和居民。由于户口性质的不同,企业为职工缴交的社会保险也分为“三金”、“五金”,甚至有的企业只为劳动者买一个“工伤保险”。有的企业为了节省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的费用,规定不招用缴交保险项目多的本地人,本来是想保护本地居民的初衷却适得其反。在城市化进程的今天,失地的农民来到城市更需要城市的关怀,也需要分享城市进程化的成果,享受市民的待遇,逐步溶入到城市中。因此对企业中的劳动者应该不分彼此,应该强制企业为劳动者购买全部的社会保险,这在广东的部分城市已经试点,执行效果很好。

3.劳动者维权成本太高。劳动者为了维护自己正当的权益,不得不在用人单位和劳动主管部门之间申诉和奔波,有时即使赢了却得不偿失,受到的伤害却更大,所以现实中许多劳动者想维权却有很多顾虑而不敢维权的例子很多。要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关键在我们的有关管理部门要建立起有效的救济机制,来无偿帮助劳动者担起维权的重责,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成为劳动者的强有力的后盾。

(六)严禁滥用劳务派遣,强调劳资双方的法律责任

劳务派遣虽然在提供灵活的用人方式、拓宽就业渠道、降低企业用人成本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始终是一种补充和辅助用人方式,用人单位不能无限度使用劳务派遣。自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劳务派遣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很多单位的劳务派遣工人数占了职工大半,个别企业甚至90%的员工是劳务派遣职工,完全偏离了立法者的初衷。很多单位以所谓的“劳务派遣”将本应属于自己的责任推给一无所知的劳务派遣公司,使劳动者无所适从,好象没妈的孩子,始终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在以后工作也有抵触情绪,劳资双方关系甚为紧张,为以后的隐患也埋下了伏笔,劳动者一有矛盾就和用人单位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到处投诉。有的单位甚至自己招工,只不过将劳动关系挂靠在劳务派遣公司,极大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没有了组织归属感,只有频繁流动来逃避了,对用人单位的正常经营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1.完善劳务派遣公司的准入机制,提高准入门槛,加强监督管理,优胜劣汰。2.强化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谁用人谁负责。在用人单位产生的一切问题应在用人单位内解决,不能以劳务派遣为由将劳动者推给劳务派遣公司。3.进一步细化劳务派遣的岗位设置,杜绝劳动派遣岗位任意化,严禁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制定规定将劳务派遣职工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如现正进入审议阶段的《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修订草案)》明确规定:用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劳动者人数一般不超过本单位员工的30%,最高不得超过一半。4.禁止同工不同酬。同一单位的相同工种不能以用人性质不同来搞区别对待,有关管理部门应从制度上予以禁止,加大违规处罚力度。(注7)

(七)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建立集体谈判制度,在大中型企业推广集体合同

工会作为工作阶级的群众组织,能够从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出发,听取和反映职工的心声,切实为职工办实事。职工通过工会组织和用人单位就劳动合同的大部分内容协商一致后,通过工会代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合同,将劳动合同中有关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内容固定下来,对用人单位权利滥用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即使以后产生劳动纠纷,劳动者也可以通过工会组织和集体合同来有效维权。

工会组织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的工会组织还依附在企业下生存,工会主席一般由公司副职兼任,无形中限制了工会基本职能的发挥。工会组织要完全脱离于企业并由职工自主管理还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企业不应该干预过多,政府应负起管理和引导职责,积极探索工会组织的新模式,充分发挥职工的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我国,大中型国企的工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了集体合同,在完善集体合同制度的同时,可以逐步推进集体合同的谈判和签订,使劳动者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劳动主管部门应该抓大放小,以大带小,积极促进大中型企业试点集体合同,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形成良好的氛围,引导未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去积极尝试。

(八)建立一个畅通的投诉渠道

建立畅通的劳动投诉渠道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保证,是劳动主管部门快速介入纠纷、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虽然劳动合同法已经制定许多保护劳动者的规定,但要这些规定要落到实处,真正达到其调整目标,关键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现有的投诉渠道形式多样,有12333统一咨询和受理电话、短信和邮箱,有工会组织、调解委员会和仲裁机构,但要保证这些渠道的畅通就要从制度上和组织上落到实处,对劳动者的投诉要做到及时受理、快速处理、按期答复。劳动主管部门不能被动地坐等劳动者的投诉,更要主动地去重点用人单位现场宣传和调研,倾听劳资双方的心声和想法,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也可在用人单位设立信息联络员,主动地收集相关劳动管理信息,帮助用人单位完善管理,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

总之,良好劳动合同的订立,是建立劳资双方良好劳动关系的开端。只有充分兼顾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找到一个双方都可接受的平衡点,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劳资双方的共赢。

引文注释:

(注1)盛明富:四千万建筑从业者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40%.http://2010lianghui.people.com.cn/GB/183148/11124343.html2012年4月12日访问(注2)廖文根.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夯实劳动合同签订率.http://2012年4月2日访问

上一篇:给比拿幸福作文下一篇:信州区农业局关于“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