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12篇)
《变色龙》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1
柿子中学张锐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思想。
二、自主学习
1、找出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说说是什么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
第一段:四下里一片沉静-----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3、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说说是什么修辞手法?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
4、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警官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的细节描写。
第一次穿新大衣出场(1段)
三、合作探究
1、细节描写是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文中奥楚蔑洛夫脱穿大衣的细节突出了他怎样的特点?
第一穿新大衣出场:说明他是沙警官的标志,是装腔作体现了他卑劣的心理。
2.文中奥楚蔑洛夫的语言描写有什么作用?
突出他粗俗卑劣的品性,以及在前语言中的对比中突出他变色龙的本质。
3、文中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什么?
4、文章几次写到赫留金的手指头?想想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也突出了他想以此来获得资金赔偿丑恶心理,从反面衬托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卑劣品质。
5、写围观群众有什么作用?
围观群众思想落后愚昧,精神空虚麻木,意识不到奥楚蔑洛夫的伪劣嘴。群众面对
四、当堂检测
1、小结小说主旨:通过对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刻画,揭露了沙皇统治的
2、本文塑造人物形象,最突出的什么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话描写,它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十分强
3、穿脱军大衣的细节描写突出了奥楚蔑洛夫什么特点?
表现了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体现了他卑劣的心理。
八年级第四单元第十九课《变色龙》第二课时答案
一、自主学习
1、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2、第一段:四下里一片沉静-----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3、比喻:“手指头像一面胜利的旗帜“
拟人、比喻:“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4、第一次穿新大衣出场(1段)
第二次听说是将军家狗时把大衣脱下(10段)
第三听说是将军家狗时穿上大衣(20段)
第四次裹紧大衣离开 (29段)
二、合作探究
1、第一穿新大衣出场:说明他是沙警官的标志,是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
第二次听说是将军家狗时把大衣脱下:判断错误后吃惊、燥热、胆小的心理反应,也是他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以便见风使舵的狡猾表现。
第三听说是将军家狗时穿上大衣:胆战心惊
第四次裹紧大衣离开:力图保持自己的威风,但又难堪感觉。
文中通过写奥楚蔑洛夫穿脱军大衣表现了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体现了他卑劣的心理。
2、突出他粗俗卑劣的品性,以及在前语言中的对比中突出他变色龙的本质。
3、社会环境描写--烘托了冷清、凄凉、压抑的社会氛围,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的真实写照,经济萧条、人们饥饿贫穷。
4、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也突出了他想以此来获得资金赔偿丑恶心理,从反面衬托了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卑劣品质。
5、围观群众思想落后愚昧,精神空虚麻木,意识不到奥楚蔑洛夫的伪劣嘴脸是维护专制统治,他对警察畏惧、顺从以至于丧失了判断能力,也丧失了对弱者的同情心。群众面对这样一场闹剧只获得感官的刺激,并嘲笑赫留金不如富家狗,想占便宜却没占到。讽刺沙皇的黑暗统治。
三、当堂检测
1、通过对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刻画,揭露了沙皇统治的黑暗腐败,也揭示了小市民阶层麻木、愚昧的社会弊病。
2、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话描写,它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鲜明地表现了人物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变色龙的性格特征,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
3、表现了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体现了他卑劣的心理。
雷真民
[《变色龙》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变色龙》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2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初级中学是江苏省重点中学, 其前身是仪征化纤公司于1981 年创办的职工子弟中学, 1987 年开始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办学。 学校坚持“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办学思路, 谨遵“立志、博识、超越”的校训, 为学生搭建多元成长的舞台, 努力让每个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学校的作文教学注重序列化训练, 明确作文的学段目标与训练重点, 避免了随意性;注重学生的互帮互助, 在教师指导下展开自改与互批;注重读写结合,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刚性阅读”制度, 强调读书笔记的撰写, 引进“源头活水”。 学校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屡获佳绩。 近年来, 李泽健、高雅儿、陈静溪等学生先后获得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 (初中组) 特等奖或一等奖。
【习作巡诊】
人生剪枝
大家都知道, 果园里的园丁有个重要的工作, 那就是“剪枝”。 剪去过密的、枯黄的枝条, 果树们都显得格外精神干练, 它们不会再过多地把养料浪费在枝条上了。如此一来, 它们便可以一心一意地结果了。
果树需要剪枝, 我们当然也需要。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 常常会滋生一些坏习惯和坏毛病, 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成长。于是, 老师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们就像园丁一样, 教育着、感染着、熏陶着我们, 帮助我们剪去多余的、长着蛀虫的枝条。经过剪枝的我们才不会浪费养料做无用功, 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茁壮成长。所以, 我们要把自己“剪”干净了。
列夫·托尔斯泰是19 世纪伟大的文学家。 但是他也曾有过一段轻狂的年少岁月。 他曾经连续两年考试不及格, 被学校强制退学。 不过, 他并未因此消沉, 而是不断反思。 一旦他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 就会立即改正, 最终成为一代文豪。
可是, 有些人的心里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可能都实现的梦想。 为了达到两个目标, 他必须摒除杂念, 艰苦地奋斗, 却总达不到更好的层次。 为什么呢? 世界上没有完美, 你想定要做这一件事情, 就不应该想另一件, 因为西瓜和芝麻不会都给你。如果你想要果树多长些果子, 就得适当剪去妨碍果子生长的枝条。 否则, 果子就会又小又酸。 既想多长好果子, 又想要枝繁叶茂, 这是不可能的。
也有些人没有及时为自己剪枝, 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错误和遗憾。 秦始皇统一六国, 理应是造福百姓, 却给黎民百姓和华夏文化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增加赋税、焚书坑儒……他听信了奸人之言, 却不听好言劝告, 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秦始皇的下场和托尔斯泰的成功令我们深思。 我明白了, 我们要懂得“剪枝”的学问, 认真地为自己找出不足, 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不自负, 不贪心, 专心致志, 从而获得不断的进步。
我们的人生需要“剪枝”, 保证主干的发展, 不走“歪门邪道”, 不旁逸斜出, 用正确的“姿势”奔向理想。
课前导学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题目出自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部分。 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 按要求作文。 “一个孩子到果园去, 看见爷爷正在梯子上咔嚓咔嚓地把果树上的一些枝条剪下来, 他拿起一根枝条, 说:‘爷爷, 它们长得好好的, 你把它们剪掉多可惜! ’爷爷说:‘傻孩子, 剪掉它们, 果树才能长得更好呢! ’”爷爷剪枝条的事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 确定一个议论中心,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或事, 写一篇议论文, 题目自拟。
请大家阅读上面的习作, 看一看命题有哪些要求?该习作是否符合写作的要求?同时想一想, 本文存在哪些问题? 哪些地方需要再加工?
【病理透视】
1.师生初诊:学生交流对材料的理解, 以及课前“初诊”的意见
洪老师:这则作文命题有哪几个要求?小作者的文章做到了吗?
生1:材料中有四大要求:一是根据故事的启示确定写作的中心, 二是联系实际, 三是写一篇议论文, 四是题目自拟, 这篇作文都做到了。
洪老师:不错, 从基本要求来看, 本文没有大的偏差。 作为一篇材料作文, 我们必须首先仔细品读材料, 在对材料的斟酌中找到写作的突破口, 品文悟理, 缘理而发。 对材料主旨的把握往往决定了你的写作思路。小作者是怎样理解这则材料的呢?材料可不可以给我们其他启示?
生2:小作者的文章表达了她的见解:文中的果树象征着人生, 而结出硕大香甜的果实就是人生目标。 为了实现目标, 必须学会 “剪枝”———剪掉那些影响我们成长的坏习惯、 坏毛病或是各种杂念。 不过我以为还可以有更丰富的理解。 比如果子象征远大的理想, 枝条则是为了理想不得不舍弃的东西。 那些枝条可能就象征着分散精力的不良的兴趣爱好。
洪老师:很好, 正如材料所说的“剪掉它们, 果树才能长得更好呢”, 为了实现目标, 我们也应该学会放弃。 不过, 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是既不能脱离材料, 又不应完全被材料束缚。 大家认为这篇习作做得如何呢?
生3:我认为材料作文应该能“推而广之”, 小作者主要以托尔斯泰改正错误终成文豪, 以及秦始皇不愿放弃贪念以致国破家亡的悲剧这两个事例, 论证了“人生需要剪枝”的观点。 我认为补充的材料比较得当, 论证有力。
生4: 文章还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 更严密, 更有说服力。
洪老师:看来大家已经充分发扬了“表扬与自我表扬”的精神 (生笑) 。 下面, 我们还是来个“批评与自我批评”吧。
生5: 我觉得放弃是另一种形式的选择。我会将文章的论点确定为“学会选择”。果树放弃了多余的枝条, 选择了果树的责任———结果。 好比农民工选择离开家乡宁静的生活到都市打拼, 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感动中国” 十大人物之一的藏族人格桑德吉主动申请去大山脚下给门巴族孩子上课, 十三年如一日, 他选择了清贫与奉献…… (掌声)
生6:小作者的论点正确, 但未必是唯一的, 我们在品读材料的时候可以多角度立意。 品文悟理, 每个人的感悟未必相同。我以为果子可以象征一种精神, 如“坚守”, 那么枝条就可能象征“惰性”。
洪老师: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未必能说服我们, 但这种求异的思维值得赞赏。 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果树真的就是为了结果子吗? 看起来简单的问题, 其实不简单。 从果农的角度看, 结果子固然是目标。 但公园里的桃树每到春天繁花似锦, 不同样是一种美吗? 果农为了让果树多结果子, 选择剪去多余的枝条;公园管理者为了风景, 通过科技手段选择了“精神的繁花”, 放弃了“物质的果实”。 这就像是我们为了学业也许放弃了很多……被放弃的枝条或许也有话说, 当然这未必正确…… (学生沉思) 这些其实是对材料的反思甚至是否定, 可以作为打开思路的另一种尝试, 仅供同学们参考。
2.医学档案:经典文段阅读, 范例分析与对比
语段一: 古代有一个穷人, 饿得快死了, 有人丢给他一碗饭, 说:“嗟, 来食! ” (喂, 来吃! ) 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 不吃这碗饭, 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 传说了千百年, 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 吆喝一声“喂, 来吃! ”, 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 第二步怎样呢?显然, 他不会白白施舍, 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 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 宁可饿死, 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 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摘自吴晗《谈骨气》)
语段二:一个人的脑子, 容量总是有限的。 这方面想得多, 那方面就想得少了。 脑子里过多地想着一顿佳肴、一件漂亮衣服、好表、 好无线电收音机之类 (我说的是过多, 并非根本要不得) , 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考虑工作和劳动的问题。
鲁迅的一条裤子穿了好几十年。 孙伏园受周老太太之托, 劝他换一条新棉裤。鲁迅说:“我岂但不穿棉裤而已, 你看我的棉被, 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 我不愿意换。 你再看我的铺板, 我从来不愿意换藤绷或棕绷, 我也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生活太安逸了, 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
是鲁迅连一条棉裤也穿不起吗? 当然不是;是鲁迅吝啬吗? 当然更不是。 鲁迅对青年, 对革命, 向来是十分大方、慷慨的。鲁迅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真理:工作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物质的追求和安逸的生活可以分散人们在工作、劳动、学习上的精力;还可以养成人们拖拉懒散的作风。
(摘自马铁丁《俭以养德》)
洪老师:“品文悟理, 缘理而发”, 从材料中品出的“理”是议论的基础。 为了证明这个“理” (论点) , 就必须利用有效的材料 (论据) 进行严密的论证。 这两段文字给我们哪些启迪呢?
生7:语段一的故事语言精练, 处处突出穷人的“骨气”, 从而有效地论证了观点。叙说故事之后加以分析, 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
生8:语段二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有事理有实例, 始终从人的精力的角度, 论述节俭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十分有说服力。
洪老师:对于这篇习作, 在“论据”与“论证”方面有可以再斟酌的地方吗?
生9:我认为秦始皇的例子与“剪枝”没有太大关系。
洪老师:如何修改才能贴近材料、贴近论点呢?
生9: 秦始皇不能及时剪去贪念、权欲, 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生10:也可以换一个材料, 比如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的情怀。
洪老师: 习作中的托尔斯泰的例子存在不足吗?
生11: 托尔斯泰为何失败又为何成功, 似乎都与“剪枝”无关。 可以联系我们身边的人好高骛远, 目标过多导致失败的例子。
洪老师:“目标过多”说得很准确。一个人有两个目标算多吗? 不一定, 如果能实现的话, 一百个都不多。 反之, 我想“摘下星星” 这样的目标一个也嫌多。 托尔斯泰的例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议论语言不够准确、严密, 而且未能抓住要点。 议论文要求叙述语言言简意赅, 议论语言切中要害。当然, 大家众说纷纭, 可不能迷失自我。我笔写我心, 材料作文重在品文悟理。 自己悟出来的“理”, 表达清楚, 论证精当, 才不是人云亦云, 也更容易说服读者。
【诊疗方案】
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 决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立意一般, 但无大错, 个人可以有不同见解;
2. 文章的几则论据未能紧密联系论点, 需要强调“剪枝”———必须剪去的具体内容;
3.论据比较单薄, 可以再充实;
4.着眼细节, 推敲叙述与议论语言, 力求简洁而严谨。
【手到病除】
针对会诊方案, 合作小组交流研究。随后, 师生共同研讨修改。 以下是修改后的习作。
剪枝·人生
也许大家都知道, 果农有个重要的工作, 那就是“剪枝”。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把养料浪费在枝条上。
果树需要剪枝, 我们当然也需要。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 常常会滋生一些坏习惯和坏毛病, 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成长。 于是, 老师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他们就像园丁一样, 教育着、感染着、熏陶着我们, 帮助我们剪去多余的、长着蛀虫的枝条。经过剪枝的我们才不会迷失目标, 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茁壮地成长。 所以, 我们要把自己“剪”干净了。
列夫·托尔斯泰是19 世纪伟大的文学家。但是他也曾有过一段轻狂的年少岁月。他曾经梦想做军事家、哲学家、外交家, 他热心研究法律, 却又流连于贵族交际圈, 不能自已。 他曾连续两年考试不及格, 被学校强制退学。 不过, 他并未因此消沉, 而是不断反思, 自我“修剪”。一旦他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 就立即改正, 最终成为一代文豪。 莫泊桑在投到福楼拜门下的时候, 曾自豪地说自己足球、篮球、厨艺、插花无一不精。 福楼拜却告诉他, 必须集中精力, 才能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是啊,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心里同时存在着过多的追求, 就必须摒除杂念, 勇敢地剪去不切实际的梦想。 为什么呢?世界上没有完美, 你想要做这一件事情, 就不应该想另一件, 因为西瓜和芝麻不会都给你。 如果你想要果树多长些果子, 就得适当剪去妨碍果子生长的枝条。 否则, 果子则会又小又酸。 既想多长好果子, 又想要枝繁叶茂, 这是不可能的, 正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一个道理。
也有些人没有及时为自己剪枝, 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错误和遗憾。 秦始皇统一六国, 应该算是功在千秋了。 可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刚刚遭受战火蹂躏的百姓正渴望休养生息, 秦始皇却做起了“千秋万代, 一家天下”的迷梦, 他好大喜功修建阿房宫, 为了蒙昧天下焚书坑儒……他不能及时剪去贪念、权欲, 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
托尔斯泰改正缺点、 莫泊桑削减爱好获得成功的故事和秦王朝的悲剧结局令我们深思。 我明白了, 我们要懂得“剪枝”的学问, 明晰目标, 认真地为自己找出不足, 并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不自负, 不贪心, 专心致志, 从而获得不断的进步。
现实生活中那些贪图享乐的人, 一边做“啃老”“月光”族, 一边妄图一步登天, 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同学们, 人生需要有剪枝的勇气, 这样, 才能保证主干的发展, 不走“歪门邪道”。 让我们用正确的姿态奔向理想吧!
师生点评
修改后的文章能够从材料出发, 所引材料言简意赅, 得出的结论明确而又能使人信服。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 尤其是正反对比, 使观点更加鲜明。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 也使得文章的议论有的放矢, 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
【杏林春暖】
下面为大家呈现一篇优秀的学生习作, 以及一篇老师的下水作文。 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
品味舍得
刘奕羚
“智慧人生, 品味舍得。 ”一句经典的广告词如是说。 这应了一句老话: 有舍才有得。
果农剪枝正是这个道理, 他们剪下一些枝条, 即使于心不忍, 也要为了减少养分的分散而忍痛割爱。最后香甜饱满的果实, 莫不是用部分枝条的舍弃换来的。 果树如此, 人生亦是如此。
人的一生正是一个品味“舍”与“得”的过程。 它像是一棵果树, 会生出优枝, 也会生出劣枝。 它需要修剪, 需要除去无用、多余的枝杈, 需要聚集精华结出丰硕的果实。若是一味地追求数量的多, 做出不理智的怜惜, 一根枝条也不舍抛下, 最后只能结出小而青、酸而涩的果子, 到底是白忙一场。
人的一生需要面对无数的选择。 你得到财富, 或许会牺牲健康。 你收获事业, 或许需放弃爱情。 在一时的安逸和未来的精彩中你将如何抉择? 在个人利益和集体荣誉中你又会放弃哪个?在人生的分岔路口, 谁能总是做到“鱼和熊掌兼得”?分清轻重, 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才是舍弃的智慧。
“我放不下, 舍不得啊! ”这是影视作品中常有的悲伤台词。 然而生命中又有何放不下? 若你犹豫再三, 终究是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 若你不肯放弃, 最后负担越来越重, 只能止步不前;也许你双手紧攥的, 末了竟是一把流沙, 从指缝泻去, 终将一无所有。
热气球抛了沙袋才能飞得更高, 船减少负重才能行得更快, 人卸下包袱才能走得更远。 只有学会“剪枝”, 才能真正得到, 才能欣赏这世间的旖旎风光。
我爱每一片绿叶
洪国成
据说果农为了防止果树过多的枝条分散营养和水分, 为了让果树多结果实, 常常会剪除冗枝。 我不是农民, 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但想来是正确的。 果农种植果树, 其目的就是为了结出既大又多的甜美果实, 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从这点出发, 果农的做法不仅无可厚非, 甚至还是一种智慧, 有那么一点壮士断腕的味道。
然而, 细细想来, 道理似乎并非如此简单。 这中间还包含目标定位, 以及价值取向的问题。
果树真的就是为了结果实吗? 被剪去的枝条真的一无是处吗? 请看公园里的桃树, 花枝摇曳, 娇柔艳丽, 引得游客或拍照留念, 或徜徉流连。 那里的桃树可曾见过硕果累累? 果农为了结果子可以放弃多余的枝条;公园管理者为了风景, 通过科技手段选择了“精神的繁花”, 放弃了“物质的果实”。 这就是不同的目标定位而产生的不同的取舍。
再举国人熟知的银杏树为例。 它不仅可以结出富有营养价值、 药用价值的果实, 还会因为满枝金黄的秋叶而蔚为风景。 同时, 也许你不知道, 银杏树还是造纸的上等原料, 抗风沙、减噪音的功臣。 不同的价值取向或许会使人们对同一棵果树产生不同的态度。 这样看来, 剪枝也并非必做的功课。
枝条或许原本想着花枝招展, 供人赏鉴;或许渴望叶茂成荫, 方便路人;又或者它也曾做过硕果累累的梦———谁能说它注定不能结果呢? 然而一剪之下, 枝条原有的芳香梦、绿荫梦、硕果梦就此魂断! 多么可悲的弃枝啊! 只是因为人们对目标定位的单一、对成功内涵理解的狭隘, 就丧失了存在的权利、奋斗的机会。
由此, 我想到了人, 想到了教育。 学生的个性特征是丰富多样的, 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千差万别的, 然而我们对于学生的评价的“尺子”, 却往往是单一的。 学业成绩成了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判断标准。 果农为了果实, 剪去了看似“没有前途”的枝条;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为了升学率, “剪去”“没有前途”的学生吗?
有一幅很有趣的漫画:幼儿园入学时, 校门口的孩子的脑袋有三角形的、正方形的、圆形的……中学毕业后走出校门的孩子, 头全是圆形的了。 是什么力量让孩子由各具特色到整齐划一的呢? 原因不说自明:依然是园丁 (更有社会) 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的问题。
一个班级想来有人学业优秀, 有人擅长音乐, 有人体育突出, 也许还有虽没有特长, 但品德高尚、劳动积极的学生。 如果只有一把衡量的尺子, 那么, 优秀的只是少数人;但如果多一些尺子, 就会使更多的学生获得认可和发展的机会。 正如果树的使命未必是结果子, 学生也未必都要成为学者。社会还需要音乐、体育人才, 还需要勤勉踏实的普通劳动者。
教育界有句名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准则。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 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如果你爱教育, 就请爱每一个学生;如果你爱绿树, 请谨慎地举起你手中的“剪刀”, 多给“枝条”一点成功的机会!
《变色龙》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3
通过合作学习《绿叶的声音》,掌握本专题所选诗文鉴赏的一般方法。
重点预设:
1.感悟诗歌情感之美;
2.想象诗歌画面之美;
3.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一、导入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画。
师:(出示两幅图片——火红的枫叶和热情的白杨树叶)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画中的一幅,扣住枫叶和白杨树的特点,为它配上贴切的标题,可以用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
生活动1分钟。
师选择两三位同学说答案。
生交流(老师适当鼓励性点评:很有想象力、情商挺高、抓住了叶子颜色之美、发现了叶子的形状特征等)。
师:老师也为两幅画面配了题目,点击(“晓来谁染霜林醉”,“掌声”)。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适当讨论。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象,这就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欣赏到了诗情,下面我们一起随诗人青勃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寻找图画美。
二、过程
(一)初读“叶”之美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再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探讨,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合作后,推荐代表交流朗读,师生共评。
师范读。
(二)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情了吗?选择一两段说说(请学生写理解片段)。
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师总结:我们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听出了幽远;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解读出清静或寂寞哀愁;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生活的激情……这些不就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三)想像“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现在请大家自己创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教师结合《绿叶的声音》指导想象方法。
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
举“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的例子,学生先说,老师示范。
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教师示范“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这一句由知识积累到想象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将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完成后小组交流,将小组内写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再读“叶”之美
生大声激情自由朗读。
师生合作朗读。
师总结: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首诗借助叶的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
(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了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
(五)合作探究:读出美、感悟美、想象美
古诗《红叶题诗》
围绕话题:
1.读出情感。
2.借“红叶”表达什么情感?
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六)布置作业
课后多方面收集资料,合作学习本专题其他几篇诗文。
三、结束语
罗丹曾经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从这普通的叶子里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倾听《绿叶的声音》教后记:
《叶》是苏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选编了8篇古今中外写叶的诗文,都是用文学的笔法写叶,通过“叶”抒发情感、传达哲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悟。
笔者希望通过教读其中一首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和一首古体诗《红叶题诗》让学生了解本专题的选文特点,进而掌握学习这一专题的方法。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歌的情感之美;与自我心灵对话,调动生活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之美;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在整体构思和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彰显。在“感悟”和“美读”这两个主题环节中,给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时有章可循,而不是泛泛而谈导致课堂的无序和低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到其中去,倾听学生、激励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二)合作探究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者引导组织得当,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激励,摩擦并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课前预习时,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学习小组;课堂上,围绕各小组组长展开讨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真正走进诗歌
诗歌很美,但是理解相对较难。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这节课,主体构思是由画入诗、再由诗到画,紧扣“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想象、表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联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吟咏美读
对诗歌之“美”的感悟,离不开美读。由初读,到范读,到品读,到再读,到合作朗读,笔者希望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在读中想象,构成课堂的亮点。从实施看,学生从初读到再读,进步明显,但因为对现场设备和氛围估计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果。
作为一堂观摩课,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落实预期目标,展示教学效果,对教学中的生成效应没有作过多期待,说明笔者对课堂驾驭能力还没有充分的信心,这将是笔者以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的方向。
点评:
关于“叶”的话题,纷繁复杂,《叶》专题选择了古今中外诗文达8篇之多,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本专题的教学,难度很大。本教案巧妙地选择了突破口——用文艺性笔调扣“叶”写生活中的“美”,发现并利用了文本的最大价值,为学生学习开辟了一条捷径。
从构思看,本教案选择一古一今两首诗歌作引子,教给学生学法,是“授人以渔”之举,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整节课紧扣“叶”之美,激发学生感受、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是语文学习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环节由画入诗、由诗到画,过渡圆润自如;对诗歌的赏析由诵读、到感受、到想象、到创造,符合诗歌解读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自己心灵对话。
从学法看,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并保持积极思考,这一点与新课标的精神是吻合的。
从教法看,教师朗读和解读示范,是积极有效的,不流于形式,将教师在课堂引导组织上的主体性充分彰显出来。
《变色龙》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4
1、能说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正确地看待宽容,学会用宽容对待别人。
3、学习文章以讲道理为主的论证方法,并能围绕论点举出有关的事例。
学习重点:
1、把握本文思路严谨、结构紧凑的写法。
2、精读第二段,提倡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的宽容精神。
一、自主学习
1.注音或写汉字
胸襟()摒弃()和mù
Jiǒng异jídù隔膜()
2.理解词义
豁达:
淡泊:
摒弃:
斤斤计较:
3.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②你所知道的关于宽容的名言、警句有哪些?摘抄下来积累:
二、合作探究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各段分别论述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提倡人与人相处,要多一些宽容呢?
3.“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你认为其中哪一点最为难能可贵?四个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胸襟()摒弃()迥异()芥蒂()()
隔膜()豁达()憎恨()和睦()
淡泊()湖泊()嫉妒()()
2.选择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A、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B.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
C.面对违反原则的言行,不姑息放纵。
D.多一些宽容。
3.本文的论证方法唯独缺少举例论证,如果让你给本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的话你能从古今中外的故事中举一个“宽容”的例子吗?
雷真民
《变色龙》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5
主备人:八年级语文组八年级()班姓名
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贻误()颟顸()渊薮()憬悟()
情愫()驾驭()滞涩()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联系全文,思考本文的结构应该怎样划分?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总结全文()
三、精读课文,小组合作。
2、精读7-8节,思考作者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完成下列表格。
论证方法:
相对比的事物 产生的结果
7节
8节
3、参照上面的思路,精读9-11节,找出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完成下表。
论证方法:
相对比的事物 产生的结果
9节
10节
不同的做法 产生的结果
11节 意识到错过之后
4、对于“错过”,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请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5、我们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
6、阅读14、15节,作者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你找出例句,并分析它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能力提高。
7、同学们,请你说说生活中你所错过的事,并谈谈你的感悟。
【议论文相关知识】
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作者的主张、看法、观点。(正确、鲜明)
注意: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论点,有的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2、寻找或提炼论点的方法:
(1)、看题目(2)、看开头(3)、看结尾(4)、看中间(5)、自己归纳
二、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真实可信)
1、论据的种类
①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
②道理论据某种正确的理论、名言警句、公理等。
三、论证--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和方法。
1、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摆事实、事例论证)
答题技巧: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引用论证:通过引用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 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技巧: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用论证有些资料上也称为道理论证。)
③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技巧: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对比,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④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答题技巧: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2、议论文语言特征: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生动性
3、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
层进式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此外还有并列式结构)
老戚
《变色龙》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6
一、【学习目标】2分钟
1. 我知道文章体裁,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我会找对文中说明方法。
3. 我要整体感知说明对象,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
二、【自主学习】5分钟
1.字音互填(我已预习)。
丁zhào( 肇 )中 jìn( 禁 )闭 泄( xiè )气 隧( suì )道 夸克( ke )
2.解释词语(我已理解)。
驱使:推动 。 泄气:泄劲。
禁闭:把犯错误的人关在屋子里让他反省,是一种处罚。 隧道: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路。
三、【合作探究】20分钟
老师解题,学生介绍作者。
1.文章体裁?
2. 课文说明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3. 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 课文的说明顺序是?
四、【当堂检测】13分钟,(选做1、2题,必做3、4题)
1.文章体裁?
由举手学生站起说出,答案:科普小短文。
2. 课文说明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说出来。
由小组推荐一人将讨论成果说出来。答案:
对象:物理学家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
主要内容是: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新成果--夸克。
3. 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读出来。
由整个小组将讨论成果读出来。答案:分类别、打比方、举例子。
4. 课文的说明顺序是? 小组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由小组推荐人在黑板上书写。答案: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
五、【小结】4分钟
六、【课后作业】1分钟
1.在语文书上做课后练习第一题和第二题。
雷真民
《变色龙》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7
1知识与技能:知道文章刻画人物的一般方法,能体会烘云托月的写法
2.通过诵读,体味材料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亲近文学,培养审美情趣
【自主学习】
1、填空
诵读材料所选文字中描绘的女子叫(),她是长篇小说《》中的人物,该小说的作者是(),他的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
2、我读我感知
诵读材料写琴的眼睛,突出了她怎样的美。
3、说说下列句子刻画人物的方法。
A.琴穿了一件淡青湖绉棉袄,下面系着一条青裙。发鬓垂在两只耳边,把她的鹅蛋形的面庞,显得恰到好处。
B.这对眼睛非常明亮,非常深透,射出来一种热烈的光,不仅给他的热烈、活泼的脸添了光彩,而且她一走进房里,连这个房间也显得明亮多了。
C.众人的视线都集中在她的身上。
【合作探究】
1.诵读材料着重描写了人物的眼睛。第一、二、三句从哪些方面着笔,这样写有何效果,是什么手法?
2.第四句写琴那双明亮的大眼睛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3.最后一句写众人的视线集中在琴身上的目的是什么?
【课堂检测】
1.说说选段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是如何突出这个特点的?
2.仿照选段的方法写写身边一位同学,完成后交流评价。
诵读欣赏参考答案
二、自主学习部分
1.填空
琴《家》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2.(略)
3.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神态描写
三、合作探究部分
1.第一、二、三句运用烘云托月的写法,用衣着打扮、发式脸型、眉毛鼻子来烘托所要描写的眼睛,从粗到细进行勾画,以美烘托美。
2.第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这眼睛给脸庞增加了光彩,使整个房间明亮了许多,实写她的思想、智慧之光。
3.用众人视线渲染她的明丽动人,是侧面描写。
四、课堂检测(略)
雷真民
《变色龙》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8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2.让学生能体会父母的爱,对父母有颗感恩的心。【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作者的家门口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十分美丽。可是有一天清晨,作者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板书:我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板书:小女孩 2.出示第二自然段
3.自读:你从小女孩采花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摘花很小心(小心地
双手捧者)心里急(飞快地
穿过
跑)师相机指导朗读
4.再读读这段话,你看到这个小女孩的行为,你会产生什么疑问?(为什么只摘花瓣?摘花瓣做什么?)
过渡:作者跟我们一样,也产生了疑问,你们想不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机会终于来了。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小女孩又来了,作者便把她叫住了。
三、学习第三至十自然段
1.想要知道其中的秘密,那就应该问她?现在你们来做作者,老师来做小女孩,你们来问问看,看看能不能问出你们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问,师答(语气不好的不回答,语气好的回答。引导学生用温和的语气来说。)3.看看作者是怎样来问的?
4.为什么作者用这样的语气?
(发现小女孩已经不知所措了,为了消除她的惶恐)
5.同桌试试这样的语气,是不是更能让人接近。6.指名读,分角色读
7.通过询问,作者不仅解开了心中的疑团,而且还知道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你有没有体会到?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自由读4—10自然段,思考 8.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9.过渡:小女孩的妈妈生病了,为了让妈妈高兴,她想到用漂亮有芳香的花瓣来送给妈妈。10.如果是你,你会像小女孩孝敬你的妈妈吗?为什么?
11.下面我们来听首歌,在歌声中希望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想想你的妈妈、爸爸为你操劳的情景。12.听歌曲《妈妈的吻》
13.你有没有看见往日你爸妈为你操劳的场面,谁来说说? 14.我们再来读一下对话,看看你是否会有一些新的感觉。学生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
15.读得真感人啊!如果把这个场面拍成电影一定很感人,愿意做小演员把这个场面演出来吗?现在请你找到你的好朋友,把这个场面演出来。(要求:熟读对话,练好对白)板书:用心、用情 16.指名表演
17.总结:其实小姑娘送的不只是花瓣而是一份孝心。板书:孝心
四、学习第11自然段 1.师范读11自然段
2.你是作者,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吗?(受了感动,激发了孝心)板书:买花 3.齐读
4.如果你是作者,送花时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作者的母亲,你看见了月季花,你又会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
1.虽然我们手中没花瓣,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片花瓣,那就是我们的孝心,希望我们能用我们的心,让爸爸妈妈每天都能闻到淡淡的清香。
2.现在让我们听完歌曲《妈妈的吻》在歌声中为爸爸妈妈送上一份祝福。(闭上眼睛,双手握十靠额头。)
板书:
小女孩
摘花
花瓣飘香
(孝心)
送妈妈 “我”
《变色龙》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9
高邮市汉留小学 高永忠
教材依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6课。
教学目标:
1、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2、根据文章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教材分析:这篇文章写的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又呈现出生动感人的气息。
教学内容: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读,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必具的语文能力。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大作家老舍描写草原的一篇力作。本文语句优美、行文流畅、结构清晰,写作手法独特新颖,是品读入境的好文章。教学中,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设计理念,既读出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要读出热情友好的蒙古情操。同时“景色美”这一部分内容的阅读,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还应凸显阅读对话教学理念。首先,围绕文本解读核心,精心预设对话话题--“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以及表示作者感受的词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其次,让学生充分经历阅读对话教学的三个层次。再次,在阅读对话教学过程中,时时关照学生自我的体验。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初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感悟蒙古人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教学难点:
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草原美丽辽阔歌曲。
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教学力求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读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自由化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并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自主阅读后的深层次需求,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教学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继续和同学们去那个神奇美丽的地方--草原旅游。请同学用一两个词说说草原给你的印象。(加深学生对草原的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二、欣赏草原美丽景色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要求学生按照写草原景色和写作者感受把全段分成两层。
(二)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设计如下思考题,引导学生逐层读议。
1、草原的天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2、天底下草原的景色给作者总的印象是什么?找出有关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找出具体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句子,谈谈这种景色怎么美丽?
出示草原的风光图片,指导学生看图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教学建立的形象更加完善,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和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形象的描绘,把学生带到草原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为下一步理解作者的感受作了铺垫。)
(三)在这种境界中,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的。
(设计意图:设计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体现在不能直接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而要进行独立思考,思考的依据又离不开课文的词句。这样,学生要读懂这句话就要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不但要读,还要联系上下文想、说。体现了“语言-思维-语言”的学习过程。)
三、感受草原人的热情好客
出示四幅图片,在文中找到与图片向对应的文字,读一读。
1、迎客:说说草原人迎客有什么特色?从这些可以看出草原人什么性格?
2、会见:大家语言不通,初次见面,什么能如此亲切?体会民族团结互助。
3、款待:读句子,感受草原人的热情。
4、联欢:用一些词语赞美草原上的姑娘们和小伙子们。(能歌善舞、多才多艺)
5、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6、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四、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场面描写
五、作业:课外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和同学交流读书感受。
《变色龙》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10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情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进行感受和体验性阅读,进而开展探究性阅读,达到深切感受文本的“情”,领悟其中的“理”,“三情”(教师、学生、文本)共振,实现阅读教学三个维度的交融。
2.确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运用知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材简析
《天鹅的故事》一文,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场面,赞扬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全篇文字优美,叙述清楚,情节感人,引人思考,给人启示。读来使人对这群鸟产生了喜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3、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2、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叫声导入,体会困境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天鹅的故事》。(齐读课题)
2、同学们,还记得那群可爱的鸟儿吗?还记得它们那清脆的啼叫声吗?
3、(播放天鹅的啼叫声)这就是那年初春,天鹅们为了生存、繁衍,来到了贝加尔湖畔,可是寒潮降临,冰封湖面了。它们就这样在不停地啼叫着。你们能听懂,它们在叫什么吗?
它们可能在说──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
我们还是飞走吧,可不能在这儿白白等死呀!
冰层这么厚,没法破呀!
我已经几天没有吃东西了,飞也飞不动呀!
一一让学生用叫声来表达内心的焦虑、担忧、无可奈何。(注意破折号,声音延长。)
(也可能有学生会说:“让我们去破冰吧,与其在这儿等死,还不如拼死一搏!”那就让他先等一等,等别的学生说完,再告诉他:同学们知道那冰层有多厚吗?据有关资料介绍,冬天,贝尔加湖的冰层一般有约1米厚。比画比画,一米大概有多高?现在是早春的寒潮,我们设想冰层是冬天的一半,那也有多厚?你还敢撞吗?)
4、你真勇敢,还真有这么一位和你一样的勇士,它就是──(引导学生齐说:老天鹅)
(二)勇敢顽强的“破冰勇士”
1、老天鹅是怎样破冰的呢?请同学们各自读第5自然段。先轻声读读,再默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看看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弦,画出来,再大声地读出你的体会。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让学生有问题随时举手与老师交流)
3、交流学习收获。
预设问题,引导思考:
A.学生提到“重重地”、“冲力”、“沉重”、“颤动等词语”引导体会力量大,
师:是呀,下落的冲力越大,它的身体就--,现在你又有了什么体会?
老天鹅忍受了巨大的疼痛,它勇敢、坚强、奋不顾身、舍己为人。
并用问题:它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的呢?引导体会它一心想着大家,全力以赴,引导关注“腾空而起”。
B.学生提到“腾空而起”,引导:它为什么要这样做?非得越高,力量越大,撞得越疼。
引导:有力量仅仅有高度还不够,还要有速度,它的速度快吗?(“突然”)
C.“像石头似的”质疑:老天鹅那么可爱,为什么作者要把它比作没有生命的石头呢?
它像石头吗?(它的力量像石头一样,它破冰的信念像石头一样坚定)
(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逐句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多么勇敢,多么顽强的鸟儿啊,难怪斯杰潘老人称他是──(引导学生齐说:破冰勇士)
谁能读出一位勇士的精神来?(指名读)
5、引导逐层朗读,体会英勇
出示:
老天鹅
腾空而起
利用下落的冲力
像石头似的
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
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冰面没有破,怎么办?(一生读)
师:冰面还是没有破,再来一次!(一生读)
师:冰面已经被震得颤动起来了,继续!(一生读)
师:一齐来感受这动人的情景!俄罗斯合唱歌曲《俄罗斯上空的天鹅》响起,播放破冰的动画。
6、我想问一问老天鹅
A..老天鹅啊老天鹅,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难道真是钢铁之躯,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
B.老天鹅啊老天鹅,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
C.老天鹅啊老天鹅,以你的声望,完全可以命令年轻天鹅行动,何苦要忍受这般苦痛?
(三)齐心协力的“破冰勇士”
1、师:其它的天鹅们呢?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2、出示:这时,别的天鹅似乎被这一举动惊住了。它们呆呆地站在那里,瞧着这位“破冰勇士”
3、交流。
引导抓住“惊住了”,“呆呆地”体会天鹅们被震撼了,它们很有感情,于心不忍。
天鹅们,怎么办?
出示:
几只天鹅
腾空而起
利用下落的冲力
像石头似的
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
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出示:
整群天鹅
腾空而起
利用下落的冲力
像石头似的
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
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分别让几个同学,全班同学齐读,体会天鹅们的齐心协力。)
4、师: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谁来喊一喊?给大家加把油!(指名读)
教师指挥学生分排读“克噜--克哩--克哩”,达成此起彼伏效果)
师:这声音在贝加尔湖上空此起彼伏,这声音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个成语:齐心协力。
你还能说出几个表达这样的意思的成语吗?
(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万众一心患难与共众志成城)
5、天鹅们快看呀,小小的冰窟窿终于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水面,你们有吃的啦!高兴吗?表示一下!
出示:
“克噜──克哩──克哩!”(引导学生做出动作,叫出来)
6、齐读鸣叫。
7、天鹅们,我也为你们高兴,是你们让我们懂得了:
团结就是力量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人心齐,泰山移。
(老师说上句,引导学生说下句。)
8、人心齐,泰山移。天鹅们快看呀,你们的劳动有成果了!
我已经能听到胜利的欢呼声了,出示:“克噜──克哩──克哩!”
你知道,他们又在说些什么吗?
引导:一只小天鹅扬起头,品尝完美味,叫道……
爸爸、妈妈来到它的身边,慈爱地说……
一只天鹅游到了“破冰勇士”的身边,笑着说……
5、齐读鸣叫
(四)珍爱这群可爱的鸟儿
1、师:这些可爱的鸟儿的鸣叫,久久地在我们心头萦绕,也深深地刻在了斯杰潘老人的心里,他真的被这群可爱的鸟儿感动了。你能从文中找到表达老人被感动的词语吗?
2、抓住“挂”字,你能理解老人为什们挂起猎枪吗?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出示练习:
我要为这些可爱的鸟儿挂起猎枪,因为我;
因为我;因为我;因为我;
3、是啊!多门可爱的鸟儿呀!它们用那清脆的鸣叫,勇敢,团结的精神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也满怀深情地说一声:“多么可爱的鸟儿呀!”
4、课后,我推荐大家读一读《麻雀》,如果你也读到类似的文章,也可以与我分享你的文章或读书体会。
5、最后让我们用一起用天鹅们的语言,道一声再见。
师:同学们,“克噜──克哩!”。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变色龙导学案 篇11
第一课时
五年级
组
姓名
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并能用“绘声绘色”“名副其实”造句。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学(自学→质疑→解题)
一.围绕课题质疑。
二.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再读课文。三.谈收获。
量学(自测→互查→互教)
一.认读生字。
震
筒
腹
判
距
介
绍
蕉
棕
二.读一读,抄一抄,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连续
准确
依然
绘声绘色
名副其实 ........判断
距离
介绍
凶相毕露
指手画脚
三.按照“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将课文分为3段。四.朗读课文。
助学(展示→反馈→导学)
一.小组反馈。二.重点指导:“藤、筒、棕”是后鼻音,“钝、震、判”是前鼻音,“伺、棕”是平舌音,“震、绍”是翘舌音。
用学(自测→反馈→点拨)
一.看拼音,写词语。
pàn duàn
jù lí
jiâ shào
zhân jīng
duān xiáng()()()()()xiōng xiàng bì lù
zhǐ shǒu huà jiǎo
huì shēng huì sâ()
()
()测学(巩固→拓展→运用)
一.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合适的词语。
1.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2.凶恶的面目完全暴露。
()3.名称或名声与实际完全相符。
()4.比喻动作或事件突然而来,使人来不及防备。()二.造句。绘声绘色——
名副其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变色龙的特点。
二.激发学生对动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复习导入:
一.谁能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二.变色龙有什么特点呢?
量学(自测→互查→互教)
一.精读第一部分:
1.“我们”是如何发现变色龙的? 2.初见变色龙时,它是什么样子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小李的震惊。二.精读第二部分:
“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 三.精读第三部分,讨论:
“我们”为什么要放回变色龙呢?
四.学了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助学(展示→反馈→导学)
一.小组反馈。
二.分析变色龙的特点时,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品读。
用学(自测→反馈→点拨)
一.按要求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1.表示颜色的词语: 2.表示看的词语:
3.描写变色龙捕食物的词语: 二.辨字组词。
藤()蕉()副()棕()判()腾()焦()幅()综()叛()
测学(巩固→运用→拓展)
一.填空。
本课通过记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保护动物。二.留心观察你周围的小动物,试着把它写下来。
《变色龙》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12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苏教版八年级上1.《七律长征》【体裁:诗歌】
2.达成目标:(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学习方法建议:朗读法揣摩法概括法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1)检测预习(2)质疑交流(3)协作探究
二、学习任务
1.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浏览,明确体裁
(2)初读,读准字音逶迤()磅礴()云崖()岷山()
(3)再读,解释词义等闲逶迤细浪云崖磅礴开颜
(4)译读,感悟诗意
1、品读《长征》,揣摩意境
(1)五幅画面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2)三种修辞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和的修辞,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3)一种情怀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表现了作者的豪迈情怀。
2、心灵交会,意境吟哦
(1)听听录音,想象意境
提示:诗歌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再回顾一下: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
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2)演读背诵,互相评价
提示:看谁节奏把握得准确
看谁重音处理得恰当看谁背诵得更有情感
三、敢于质疑,我也行!【质疑法】
这首诗中,毛泽东同志用“乌蒙磅礴走泥丸”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山写得微不足道,而在同样写长征的《十六字令》中,他又把山写得十分高大,说“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作者这样写不是自相矛盾吗?
赵敏
【《变色龙》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语文五年级《变色龙》教案06-10
变色龙06-28
变色龙的烦恼06-04
《变色龙》读书笔记05-14
7变色龙教案07-14
变色龙教案设计07-24
《变色龙》公开课07-28
小学作文:变色龙10-02
变色龙教案-教学教案06-02
初二语文变色龙教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