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历史博物馆(精选5篇)
齐国历史博物馆 篇1
齐国历史博物馆
星期天,爸爸说要带我去齐国历史博物馆,我一听高兴极了,一蹦三尺高。在车上,通过爸爸的介绍,我知道了许多关于齐国的历史。齐国历史博物馆座落在临淄区齐都镇政府驻地,始建于1985年,占地205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因成绩卓着,分别授予国家AAA级旅游景点、省级风景区和省级博物馆,已被公布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终于到了,我飞快地跳下车。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它都是由青砖筑成的,就像一个古城堡,别具一格。在城堡东北方向有一个圆形的拱门,拱门的上方刻着“齐琼元府”四个金光大字,以示齐国珍宝收藏府地。进入展馆内,里面分15个展厅,曲折环绕,给人扑朔迷离的感觉。我们首先观看了齐文化厅,其次是桓公霸业厅、韶乐厅、武威厅、城郭厅,还有稷下厅和科技礼俗厅,每个厅内都陈列着各个时期出土的文物,有大铜盂、牺尊、高子戈、燕王剑、编钟及各种古钱币,件件都价值连城,是无价之宝啊,几十尊石刻雕像点缀在展厅各处,更加显示出浓郁的齐文化氛围。
参观完毕,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齐国历史博物馆。
山东淄博淄博市稷下小学四年级:常鑫泽
临淄:一个收藏齐国历史的博物馆 篇2
穿过临淄,慢慢转入北部或者东部,你就会发现这里的氛围和一般的都市不同,博物馆里的珍藏、高速路下的车马馆、田间地头的大坟冢,无不显示出这里的历史悠久。这样的底蕴,不是一朝一夕,而是积蓄了几千年,从古代的齐国一直延续到如今的现代都市,才有了今天的文化繁荣。
从城区往北,几分钟的车程,就可以到达齐国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古朴典雅,坐落在农田村庄之中,大门由石头砌成,建筑物上方以垛口形式修建,庄重古朴。
整个博物馆有上下两层展厅。进得门来,三根高低不同的木桩映入眼帘,这是个“齐”字,是古时齐国的标记。墙上悬挂着一副写满了“齐”字的木板,我以前从来不知道“齐”字有这样多的写法。一幅巨大的齐长城图片也矗立在大厅的正中央,齐长城比万里长城还要早。
博物馆里展览得最多的是陶器,后里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都可以在临淄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找到痕迹;鼎、釜、黑陶、白陶,数量繁多,异常珍贵。黑白相间的鸟形鼎,三足鼎立,是古人煮饭烧水的灶具,在距今3900年前就制造出这么精美而实用的器皿,真是叫人叹服。
齐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名声赫赫的人物,如姜太公、齐桓公、管仲,博物馆里陈列着他们的铜雕像。
展厅里有幅古代贵族洗手的情景图:一个仆人跪在地上,将脸盆一样的铜器高高举过头顶,旁边有人拿着水瓢倒水,贵族接盆而洗。几千年前古齐人就已经意识到,这样洗手是连续的、清洁的,就像今天我们用的自来水。
还有一幅图片描绘的是气势恢弘的四王冢,它坐落在临淄城东南、牛山之东,以东西走向排列着四座高大的墓冢,即田齐威、宣、闵、襄四个国君的陵墓,史称“四王冢”。其墓方基圆顶,耸立在山坡上,仅观图就能感受到那恢弘的帝王气势。
齐国最著名的学府是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由齐桓侯田午创办,因其位置在稷山之下而得名,威王、宣王时期到达鼎盛。稷下学宫招各国学者,揽诸子百家,开创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稷下学宫是齐国官方创办的学术文化中心和高等学府,是最早的“社会科学院”,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临淄还被确定为足球的起源地,根据现有的文献史料和考古发现,专家认证中国古代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都临淄。2005年5月,国际足联主席约瑟夫·布拉特亲自向临淄颁发了足球起源地认定证书,这份证书就保存在博物馆内。馆中展示了齐人蹴鞠的场面,生动有趣,和今人踢足球的样子颇为相似。
齐国历史博物馆包罗万象,跟随导游转下来,像是走进了一段遥远的历史。看几千年前人们的生活场景,仿佛听到几千年前战场上的战马嘶鸣,不禁赞叹不已。
来临淄感受一下历史的博大精深,感受一下这块土地的深邃和浑厚,实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齐国服饰对后世的作用探析论文 篇3
古代染色技术主要是植物染色与矿物染色。《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记载,齐景公常常穿五种色彩的丝绸衣服,“公衣黼黻,素绣之裳,一衣而五采具焉。”反映了齐国的印染业比较发达的状况。齐国一段时期的紫色非常昂贵,一方面需求增加,另一方面,紫色是很难染的。如果以染色的技术来看的话,齐国紫色还多为植物染色方法,植物染色在古代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以紫草根部直接染成紫色,紫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部是暗红紫色,染色的部位是根部,紫草的被染物还是以丝质的染色效果较佳,棉麻质料的染著度较低,不容易上色。另一种方法是以蓝草先染蓝色、再叠染上红花的红色。前者的方法,容易因酸碱值的变化,导致酸性染出之色相容易和朱之色相混。后者在染色份量的控制上,尤其红花的色素过多时,就容易出现和朱相混之色相。两者在技术上,均可确认朱和紫有相混的可能性。但也说明古代的朱和紫,在意义上是相近的,因此才可能相混。而用动物染料进行染色在齐国可能已经使用,《荀子?王制篇第九》便有关于“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的记述。据著名服饰史专家王予予考证,紫蚨可能是用于染色的一种骨螺,是染紫色的绝佳材料,染色鲜艳,牢度好。但由于非常珍贵,又名“帝王紫”,普通人服用不起。这里的“紫臭”恰恰是骨螺所染紫色的特点,天然贝紫染色,其臭味需长时间才能消散,这是不同于紫草染色的地方。当时齐国处于山东半岛,正是用的骨螺染色,这也是齐国地理条件的优越性决定的,可见齐国的染色工艺技术从古至今都可谓独树一帜的。因此,紫色在齐国相当流行,是贵族的一种象征也就变的理所当然。而紫色也对后世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如约1后,维护旧礼教的孔子因紫色夺走红色的地位而对紫色感到厌恶。在唐代也将官秩最高的一、二、三品的服色定为紫色,也说明了紫色的统治地位。
齐国完整的染织工艺体系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不仅对秦汉时期纺织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也为汉唐时期丝织业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生产的丝绸已通过中亚大草原输往南亚的印度,伊朗,希腊等国家地区。当时齐国是最著名的纺织业中心,无疑是丝绸之路主要货源地之一。所以,古齐国的桑蚕丝织业是世界领先的,亦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齐国生产的各种纹饰多样、材质优良的丝绸,为中国服饰审美文化的形式变化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齐国织绣发达,面料表现出中国图案富于寓意,色彩有所象征,注重功能关系韵律和谐的美学意识。丝绸文化与西方毛料文化有根本的不同,由于丝绸织物的特性,东方服装始终没有脱离一体化的平面裁剪造型,这与西方分体服饰造型形成鲜明的对比。齐国完善了深衣等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同时奠定了服装上衣下裳,交领右衽,注重动感美的服饰特征,形成了古代服饰文化的独具韵味的特色。
齐国历史博物馆 篇4
山东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齐国故都
以齐文化主要分布地域的相关遗产文化为核心资源、以淄博市为核心区域,立足“人本齐风”、“君子之风”的核心价值,打造齐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
齐国在中国历史上立国800多年,曾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齐国都城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城市。齐文化讲开放、重工商,稷下学宫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社会科学院,管子的“以人为本”思想至今对治国理念有着重大影响。齐国的蹴鞠运动被国际足联确认为世界足球的起源地。打造“齐国故都”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就是要以先秦齐国故城为核心,以齐长城为纽带,开发齐文化系列展示和参与体验两大产品体系。把“齐国故都”打造成国内著名的人本思想修学、古城考察、文化体验、商贸旅游、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
家有贤母 家齐国治 篇5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桃夭》
汉字“安”是一位女子跪坐在屋子里,实在是很妙的表达。当一位成年男子把新娘娶回来,就意味着真正地成家了。而家就意味着能使人心安,心安之处即是家。女性之德具有一种温润的美学风格,尤其是女子为人母之后,所有你能想到的温暖的词汇都可以用在母亲身上,或许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襁褓时对母亲怀抱的一种眷恋吧。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父母的教育方式进行了精准的概括:严父慈母。父亲就要像父亲,母亲就要像母亲。惟其如此,家族子孙方有出息,如果反过来了,子孙多半懦弱。严父并不是指棍棒教育,它指的是父亲就是家德、家风、家训、家教最主要的传承者和维护者。我常常会想到这样一个场景:你在原野上玩耍,走远了,走到了悬崖边,父亲严厉的一声呼唤让你立即返回,避免了危险。所以“严”代表的是对道德的坚守。而母亲的教育多是春风化雨式的,如一双温暖的手始终牵着你,不让你走向黑暗。《弟子规》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这一呼,呼唤回的是孩子的良知。今天,我来和大家探讨一下我们中华文明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母教。
贤母使子贤
中国有着悠久的母教传统,历来重视母亲对子女的养育作用,《韩诗外传》卷九说“贤母使子贤也”,说的是贤良的母亲重视教育,使孩子长大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贤母名母,她们深明“妇道”,教子有方,培养出众多的杰出人才,充分显示了母亲教育的力量。
在远古的周朝,三太(周朝“三母”:太姜、太妊、太姒)的德行照耀古今,母仪天下,为天下女子所效法。孟母三迁,培养出了儒家的“亚圣”孟子。孔子、岳飞、寇准、柳宗元、欧阳修以及元太祖忽必烈等等著名的英雄大德都是在年少时就主要受到母亲的教育和影响。
在人类文明史上,女性的作用和贡献是不可替代也不可忽视的。近代著名的佛门大德印光法师曰:“盖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母。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有贤妻贤母。而其夫与子之不为贤人者,盖亦鲜矣。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当致力于此焉。”可见作为一个母亲,最重要的天职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儿女。当代的女性既要担负社会职责,又要承担家庭事务,还要挑起教育子女和孝敬老人的重担,在家庭中的地位既重要又特殊,她们时刻用贤淑端庄的气质为子女做榜样,用优秀的人格魅力感染孩子,是孩子心目中女子的典范。母亲的综合素质与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发展。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当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
孤独的母亲们
母教实际上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太古之时,母氏当道,婴儿出生,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教养子女的义务和责任,就理所当然地落在母亲身上。进入父系社会以后,家庭表面上是父亲当家,但男性由于社会分工不同,要么公务缠身,要么游学赶考,要么塞外征战,要么行走经商,长年在外漂泊已成生活常态。所以唐诗宋词中有那么多的思乡诗,家中的母亲常常是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或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劳役、徭役在身,经年不顾家。教养子女的重任就不得不压在女子的肩膀上。诸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儿子启的教诲赖启的母亲涂山氏得成。文王生十子,然治国理政无暇,十子皆赖妻子大姒得以成教。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游学四方,母亲程氏亲授苏轼、苏辙二子以书。而一旦父亲早逝,那些勇敢的母亲坚志守节,继承夫君遗志,抚训遗胤,修理家业,继续维持家庭的稳定兴旺。历朝历代,这样志坚德高的母亲不胜枚举。当我们去观赏明清以来以家庭课子、教子为题材创作的绘画、瓷器、绸缎、玉器、插屏等艺术品时,就会惊讶地发现,主角无一例外都是母亲和孩子。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家庭中,亲自承担教子任务的多为母亲,子女一生品性的形成,全赖幼年时母亲的言传身教。
母教的内容
母亲的素质决定子女的素质,子女的素质决定家族的兴继。《女范捷录》有云:“上古贤明之女有孕娠,胎教之方必慎。故母仪先于父训,慈教严于义方。”可见,母教始于胎教。子女出生后到十岁之前,教育的责任主要是由母亲亲自承担。从吃饭的基本礼仪、男女相处之道、忠孝信义廉勤等品性的养成、诗书经史的基础等,均由母亲亲自教诲。当子女为人父母、为官做宦之后依然有母教伴随,史籍所载,数不胜数。诸如孟子娶妻,母亲仍教之何为“礼”;田稷为齐相,孟仁为吴司空,田、孟二母以“廉”教;东汉严延年为河南太守,隽不疑为京兆尹,严、隽二母以“仁”教;颜之推说南朝梁大司马王僧辩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母亲依然“少不如意,犹捶挞之”。上述这些儿子们之所以能成其功业,全赖他们一都有母教相随。
世人皆知教子重要,其实,教女远比教子切要。因为正如《陈宏谋》于《教女遗规序》中所说:“有贤女然后有贤妇,有贤妇然后又贤母,有贤母然后又贤子孙。王化始于闺门,家人利在女贞。女教之所系,盖綦重矣。”今日之人女,即日后之人母,今日有贤女,日后方有贤母,贤母之儿女,皆能教以为贤子孙。所以对女子的教育更加重要。
齐家、治国、平天下,母教是决定家齐与否的关键,母贤而后子孙贤,子孙贤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养而不教等于未养,教养相随,但教远比养重要,母德在教,故明代的吕坤在《闺范》“母道”篇中有言:“母不取其慈,而取其教。”为了我们的人生少走弯路,为了我们教育孩子时少犯错误,让我们循着古圣先贤老祖宗的智慧去寻找正确的方法,理智地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齐国历史博物馆】推荐阅读:
梦游齐国作文09-15
齐国成语故事05-15
2022年年度工作总结和2023年年度工作计划-罗齐国07-24
20多岁创业故事-创业得了抑郁症30岁身家齐国女性10-29
真实历史商朝历史05-09
历史事实与历史真实08-26
高一历史培养历史思维08-03
历史意识与效果历史论文07-05
历史图片中学历史教学08-10
历史总结:高二历史备课组小结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