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

2024-08-17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共12篇)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 篇1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Perkins+Will

James and Connor Steinkamp

来自专筑编辑brick,vigo的报道。万众期待的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已经在上海正式开放,它由Perkins+Will建筑设计事务所全球设计总监拉尔夫·约翰逊设计。博物馆面积44517平方米(479180平方英尺),通过展示一万多件来自所有七大洲史前古器物,为游客提供了探索自然世界的机会。博物馆包括展厅、4D影院、室外展览花园和一个30米高的中庭来欢迎游客,大量的自然光线透过一个引人注目的玻璃墙投射入室内,该墙的灵感来自动植物的细胞结构。From the architect.The much anticipated Shanghai Natural History Museum, designed byPerkins+Will’s Global Design Director Ralph Johnson, has opened in Shanghai.The 44,517 square meter(479,180 square foot)museum offers visitors th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the natural world through the display of more than 10,000 artifacts from all seven continents.The building includes exhibit spaces, a 4D theater, an outdoor exhibit garden, and a 30-meter tall atrium that welcomes visitors with an abundance of natural light filtered through a striking glass wall inspired by the cellular structure of plants and animals.James and Connor Steinkamp James and Connor Steinkamp

这个国际竞赛的参与者包括了很多世界上著名建筑师,Perkins+Will建筑设计事务所从竞赛中脱颖而出。整体形状和建筑组织的灵感来自鹦鹉螺,它是自然界中发现的最纯粹的几何形式之一。自然元素通过建筑的墙面得到描述,包括中间的代表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细胞墙,代表地球植被的东方生命之墙,北部的暗示移动地壳板块的岩石墙以及表现河流侵蚀的峡谷墙。Perkins+Will was selected following an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 that included entries from some of the world’s best known architects.The overall shape and building organization was inspired by the nautilus shell, one of the purest geometric forms found in nature.Natural elements are depicted across the building’s fa?ades including the central cell wall representing the cellular structure of plants and animals, the east living wall signifying earth’s vegetation, and the northern stone wall suggesting shifting tectonic plates and canyon walls eroded by rivers.Oval Pool/椭圆形水池

约翰逊说:“借鉴传统中国园林文化是设计的关键,通过与场地的融合,建筑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荟萃了中国艺术和设计的基本元素。”“The use of cultural references foun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was key to the design,” said Johnson.“Through its integration with the site, the building represents the harmony of human and nature and is an abstraction of the basic elements of Chinese art and design.” James and Connor Steinkamp James and Connor Steinkamp James and Connor Steinkamp

这是一个生物气候建筑,因为它通过使用智能建筑表面来应对阳光,最大程度获得阳光和减少太阳辐射。椭圆形院落水池提供蒸发冷却的功能,同时使用地热系统来调节建筑的温度,该系统使用来自地球的能源来加热和冷却。雨水从植被屋顶收集,和可回收中水一起存储在水池里。博物馆所有的能源特征是展示的一部分,同时也解释了博物馆自身。It is a bioclimatic building in that it responds to the sun by using an intelligent building skin that maximizes daylight and minimizes solar gain.The oval courtyard pond provides evaporative cooling, whil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building is regulated with a geothermal system that uses energy from the earth for heating and cooling.Rain water is collected from the vegetated roof and stored in the pond along with recycled grey water.All of the energy features of the museum are part of exhibits which explain the story of the museum.James and Connor Steinkamp

Perkins+Will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分公司总经理James Lu说:“对于在上海长大的人,旧的自然博物馆在他们的记忆中有特别的地位。同样,新博物馆周围也会有很多令人兴奋的事物,以便在居民和游客心中产生同样的地位。这座博物馆将给这个城市的后代带来更新的自然历史的体验。我们很荣幸担任这个项目的建筑师。”三十多年来,Perkins+Will事务所已经在中国设计了一些有活力的项目。事务所在上海的分公司有40名员工,为范围广泛的客户服务,在事务所所有的业务领域里工作。“For people who grew up in Shanghai, the old nature museum has a special place in their memories,” noted Managing Director for Perkins+Will’s Shanghai office James Lu.“Likewise, there is much excitement surrounding the opening of the new museum, which will have a similar place in the hearts of both residents and tourists alike.The museum will bring a renewed experience of natural history to this city for generations to come.We are honored to have served as the architect.” For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Perkins+Will has designed dynamic projects across China.The firm’s 40-person office in Shanghai services a wide range of clients, and operates within all of Perkins+Will’s practice areas.Level 1 Plan/一层平面图

博物馆位于上海市中心静安区静安雕塑公园内。它取代了原来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展览空间是原来的20多倍,提高了博物馆展览收藏品的能力。The museum is in the Jing An District, in the center of downtown Shanghai, and within the Jing An Sculpture Park.The building replaces the original Natural History Museum and improves the museum’s ability to exhibit its collection with 20 times more exhibition space.James and Connor Steinkamp

Perkins+Will建筑设计事务所是在Architectural Record中排名前两位的顶级博物馆设计公司,它的作品集包括世界上某最受尊敬的文化机构。Perkins+Will事务所为英国朴茨茅斯的玛丽玫瑰号博物馆做了室内设计,过去的作品包括:纽约的无畏海洋航空航天博物馆,宾西法尼亚州匹兹堡的奥古斯特威尔逊非裔美国人文化中心,伊利诺斯州芝加哥林贝聿嘉诺特巴特自然博物馆,巴西圣保罗Casa博物馆,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要塞军事博物馆。此外,现在在Perkins+Will事务所的Phil Freelon领导团队设计史密森尼国立非裔美国人历史和文化博物馆,该博物馆目前正在华盛顿国家广场进行建设。Freelon也是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公民和人权中心的建筑设计师。Ranked number two among Architectural Record’s top museum design firms, Perkins+Will’s portfolio includes projects for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respected cultural institutions.Perkins+Will is the architect for the interior for the Mary Rose Museum in Portsmouth, England and past work includes the Intrepid Sea, Air and Space Museum in New York, New York;August Wilson Center for African American Culture in Pittsburgh, Pennsylvania;Peggy Notebaert Nature Museum in Chicago, Illinois;A Casa Museum in S?o Paulo, Brazil;and Presidio Officers’ Club Museum in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Additionally, Phil Freelon(now with Perkins+Will)leads the design team for the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currently in construction on the National Mall in Washington, DC.Freelon was also the design architect for the Center for Civil and Human Rights in Atlanta, Georgia.For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firm’s museum projects visit –

http://perkinswill.com/type/museums James and Connor SteinkampSite Plan/场地平面图Exploded Isometric/轴测图Level 2 Plan/二层平面图Level 3 Plan/三层平面图Lower Level 1 Plan/地下一层平面图Lower Level 2 Plan/地下二层平面图Lower Level 3 Plan/地下三层平面图Section/剖面图Section/剖面图Section/剖面图 James and Connor Steinkamp

建筑设计:Perkins+Will建筑设计事务所

项目位置:中国上海市黄浦区延安东路260

项目面积:44517.0平方米

项目时间:2015年

影:James and Connor Steinkamp Architects: Perkins+Will

Location: Shanghai Natural History Museum, 260 Yan An Dong Lu, Huangpu Qu, 上海市 China, 200000

Area: 44517.0 sqm

Year: 2015

Photographs: James and Connor Steinkamp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 篇2

关键词:儿童,语音导览器,博物馆教育,上海自然博物馆

0 引言

博物馆作为解读和传播社会历史文化知识、优秀民族文化的载体,它的教育职能对广大社会人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在国外,博物馆被一致认为是“连接社会的课堂”,以其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排除了传统空洞的说教。[1]伴随着国民素质的逐渐提升,我们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博物馆参观作为平时休闲旅游的极佳场所。缤纷多彩的展厅内容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眼球,但是博物馆每天参观的观众众多,想要突破层层客流仔细观看每一块图文信息显然十分困难。且由于博物馆与一般旅游场所不同,展品相对知识多、理论难、专业性强。这也导致了许多以家庭为单位参观的观众通常在进入场馆后会直接选择一些场馆中提供的辅助形式帮助孩子来认识、理解展品,学习科学原理和自然现象。

1 博物馆教育现状分析

1.1 中国儿童教育特点

六岁以上不满十四周岁的被称为儿童(法律规定),这一年龄段的孩子通过想象和感受来学习,北师大霍立岩教授指出: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效果不如对学龄期儿童效果好。与德、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儿童科普教育的重视普遍不够,许多学校和家长更多地看重孩子的艺术教育。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和老师受限于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没有在关键成长期对孩子进行科普教育方面的引导,造成孩子在素质培养上的缺失,不利于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儿童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肩负着建设和发展国家的重任,打好科学基础是首要任务。儿童因其年龄特点,令他们在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完全照搬成年人的科普方式显然并不合适。

1.2 儿童语音讲解内容开发势在必行

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观众一般进馆后如需讲解服务可有三种不同的选择:购买全程讲解人工服务、租赁语音导览器和微信语音导览。由于租赁语音导览器对于观众人数、网络并无限制,使用便捷,价格也较人工讲解更低廉。租赁一台后在导览过程中方便携带、可自主选择听取讲解内容的语音导览器自然也成为了众多观众,特别是家庭参观的极好选择。

展区内处处可以见到儿童拿着讲解器,认真按数字听讲解的场景,但是他们是否真的能从中听懂并理解这些内容规范、字斟酌句的艰深原理和专有名词呢?学习效果不得而知。

博物馆参观除了观看标本展品外,如果想避免走马观花,想要看出门道,最好的捷径便是依靠博物馆教育的辅助。对于儿童教育,除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地下二层探索中心的化石挖掘、科学老师上课等个性化,小范围预约制的教育方法外,其实更需要强化一种常态化、为儿童量身定制、可广泛推广的科普订制服务———儿童语音讲解内容。首先可推行的第一个应用载体即儿童语音导览器。

2 儿童语音讲解内容开发计划

2.1 研究儿童心理特点

设计文稿前,项目小组首先通过各类参考文献、心理学书籍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初步寻找适合儿童期的语言表述习惯。小学阶段的儿童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能对具体事物的变化进行抽象推理,并揭露其本质特点,但不能脱离具体事物的感知进行判断推理,掌握了基本的读写能力,认知的来源从口头语言为主过渡到书面语言为主。对这阶段的儿童开展教育活动,对于博物馆教育的持续发展尤其重要。对于博物馆传递的知识和信息,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必须予以耐心、细致的引导。在内容上切忌过多、过深,避免超出能接受的范围,引起“消化不良”,产生逆反心理。[2]

2.2 有针对性地设计问卷

为确定儿童讲解内容的具体条目、顺利开展文稿撰写工作,针对全馆现有的285条语音讲解内容,项目组成员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别从观众使用语音导览器的按键习惯、喜爱的标本编号(结合全馆标本清单使用)、希望了解到的内容信息(如:展览概况、展品的外观描述、物种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等、展品背后的故事……)、讲述风格(列举试写的三段不同语言风格同一主题讲解词)、讲述者声音(男声、女声、童声、无所谓)、列举想要继续了解的内容和观众意见建议这几个方面,运用访谈式调研的方式随机针对已经基本参观完毕符合年龄要求的儿童以及家长。

2.3 调研结果

2016年4月23日至5月2日间,通过展区现场随机抽样调查,最终共完成有效问卷101份(租赁导览器73组,未租赁28组)。

问卷题目案例:

第3题您一般是怎样使用语音导览器倾听讲解内容的?[单选题]

第7题您希望将来儿童语音讲解器的语音是?[单选题

调研完毕后,经项目组成员统计,总结的结论表明使用导览器的按键习惯方面,大多数儿童会选择参照兴趣点来选择想要收听的内容,而不是盲目点击数字按键,已基本形成一定的主动学习习惯。而对于最终录音人员的选择,前三项差别并不十分大,总体选择女声较多。

为避免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不识字的特点影响调研结果,访谈过程中特别采用录音的方式,将三段讲解内容(叙述型、设问型、一问一答型)各录制为1分钟左右的音频,调研过程中采用现场播放的形式,模拟语音导览器的使用过程。最终,设问型以49/101人(48.51%),成为三种类型的最多选择。

在问卷最后一题的综合意见部分,有多位家长提出建议:希望导览器体积可以再小些、并且在儿童使用时配备耳机,便于使用。针对讲解内容方面的意见则希望多采用活泼生动的语言,他们认为原有的语音内容知识性强,但语言较专业,对于儿童来说难以完全理解。也有部分观众反映放置在展区现场展品边的数字标牌过小,参观过程中不容易看清等许多可供参考的意见。

3启示

通过调研,项目小组收到并统计得出包括建议新增标本清单物种名称等在内的若干反馈意见。这些意见不但可以为最终确立撰写的标本种类名称提供参考,更可以为接下来的文稿撰写、文风确立提出有力的依据。同时计划在完成开发后再度进行调研,最终完善文稿、收集反馈意见。

运用直接面对观众、采访使用对象的形式可以直接有效地收集和汇总观众意见,特别是使用者(儿童)对于展项解说内容、讲解形式、使用体验等各方面的切实需求,保障最终所开发内容的最佳使用效果。针对儿童的收听习惯与知识接受特点,儿童语音讲解内容的语言特色、表述习惯、知识点难度、内容关联性、主题性等方面也是接下来工作的重要思考方向。

语音导览器的开发除了收听语种的多样性以外,同时也应该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需求。除了现有的普适版外,通过逐渐增加如儿童版语音导览器以及针对长者的沪语特色讲解,丰富受众覆盖面,发挥特色订制服务特点,体现上海自然博物馆语音导览服务的品牌性。

参考文献

[1]钱静.浅谈博物馆的儿童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14(6):155-155.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 篇3

项目简介

“自然探索移动课堂”是上海自然博物馆原创开发的博物馆系列教育品牌之一,旨在深挖展品背后的科学内涵,吸引并促进受众从浅层学习转向深度学习。活动兼具科学性、趣味性和启迪性。

·设计理念延伸静态展览,衔接学校课程;以标本为依托,倡导协作探究学习;活动前、中、后一体化规划设计。

·品牌特点活动主题多元化——包含鸟类、植物、昆虫、古生物、生态、天文、地质、人文等多种主题,目前已开发57个活动项目;目标群体分众化——涵盖亲子低幼、小学低高年级、初中、高中等多个年龄段;呈现形式多样化——包括但不局限于角色扮演、动手实验、观察记录、主题演示;实施地点灵活化——活动材料和教师手册整体打包进活动箱,便于在馆内外流转。

丰富的鸟类标本是我馆馆藏特色之一,基于这一优势,我们开发了“探秘鸟类”系列自然探索移动课堂,包含“结构与功能”、“行为与习性”2大主题13个活动。此次参加科普教育项目展评活动的项目便是“结构与功能”主题下的“鸟类是如何适应飞行的”移动课堂,目标群体为初中生。该项目的三维目标分别是:①知识与技能——了解鸟类的基本结构与行为特征;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模型方法探究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理解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及信息素养,体会团队协作,懂得合作与分享。

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分活动前、中、后3个阶段实施。活动前,参与者以任务单为导向,自由参观展区,收集、记录鸟类适应飞行的特征信息。当然,参与者也可以在学校或家中进行资料搜集,完成任务单。

在对活动主题形成初步认识后,博物馆科学教师进一步组织参与者在实验教室展开探究,依次为活动引入、小组探究、成功展示3个环节。

科学教师先以问题引入,“假如经过漫长的进化,人类拥有了飞行能力,我们的身体结构会发生哪些变化?”参与者自由畅想并分享观点,科学教师从中总结出鸟翼、羽毛、骨骼、呼吸系统等关键词,作为备选探究主题。

随后,参与者可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并组成探究小组。每个探究小组都会得到主题材料包和对应任务单,以便开展协作探究。例如,以鸟翼为探究主题的小组,将获得雨燕标本、机翼纸模、吹风机和工具包,任务是观察鸟类标本翼形、鸟翼前后缘厚度;制作机翼纸模,探究机翼升力原理。以羽毛为探究主题的小组,将获得羽毛标本和放大镜,任务是观察触摸羽毛,记录其结构;根据羽毛形态推断功能;描述鸵鸟与猫头鹰羽毛在形态结构上的差异,并解释鸵鸟不具备飞行能力的原因。以骨骼为探究主题的小组,将获得一套脊椎动物骨骼标本、家鸽骨骼标本、盐溶液、砝码、工具包,任务是通过比重实验找出密度较小的脊椎动物;模拟测试中空长骨承重能力,探究截面形状对承重能力的影响。

小组探究结束后则是成果展示环节。每组需派代表展示研究主题、过程与结论,其他小组进行提问或补充。参与者根据其他小组的汇报内容,不断完善记录单,归纳梳理鸟类适应飞行的各项特征。所有小组都汇报结束后,科学教师进行简要总结,并布置活动后任务。

活动后,参与者可以进一步收集资料,补充鸟类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等方面对飞行生活的适应性,也可以尝试运用探究结论解释家鸡是否具备飞行能力并形成报告。

项目效果与特点

“鸟类是如何适应飞行的”自然探索移动课堂在1年内累计实施40场次,包括学校定制24场和散客预约16场,参与总人次为818人次。通过课堂随访和调查问卷2种方式收集参与者反馈,发现活动后参与者对鸟类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的认识普遍有所提高。

本活动与初中生命科学内容密切相关,活动中引入的动手实验和可触摸标本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深受广大教师好评。活动ppt免费共享给参与上海市教委联合上海科技馆设立的“馆校合作”项目的教师,覆盖上海市60余所学校,亦有许多学校专门要求定制本活动作为课堂延伸。

根据活动反馈总结出本项目的4个特点。

·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探究。参与者在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科学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以实验探究为主,知识讲授为辅。

·注重受众体验,促进全面发展。参与者亲身经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锻炼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之余拓展思维,激发创造力。

·紧密衔接中学课程,活动呈现形式丰富。项目内容与中学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在学生已有理论基础之上拓展思维容量,提供大量可触摸标本,方便开展深度探究。

·活动定制,博物馆教育进校园。根据校情、学情实施定制,教育资源整体打包,社区、学校多地流转。

获奖感言

本项目从设计实施到优化完善经历了漫长的磨合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网上预约所导致的参与者实际年龄与目标人群不符、参与者年龄及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在活动引入时,能根据参与者的回答快速评估其认知水平,根据受众之前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经历确定究竟采用验证式探究、引导式探究还是完全开放的探究,同时对内容的深度、广度、呈现方式、活动时间进行适当调整,以求尽量做到因材施教。目前项目仍存在亟待改进之处,如“呼吸系统”主题和“肌肉”主题目前还只有视频资源和图像资源,缺少实物支持,后期将引入鸟类呼吸系统模型和鸟类塑化标本进行支持。

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 篇4

一进门,出现在眼前的是世界最大恐龙之一阿根廷龙的电动骨架。悬吊在半空中的中国合川马门溪龙,体长22米,颈长9米,体型虽没有阿根廷龙大,但它却是自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们让参观者领略到了距今1。4亿年前古巨龙的风采。

这里,200余件海陆空明星“穿越时空聚会”,天顶是蓝鲸、鲨鱼,峭壁站着山羊,树上栖息着猿猴,巨型猛犸象、巨犀、狮子、老虎错落有致地注视着。

乘坐自动扶梯下到二楼,一块大屏幕呈现在眼前—“地球从哪来?它的寿命有多长……”再往前,一件件科学作品出现了:东汉张衡的浑天仪、丹麦第谷的墙式象限仪、元代郭守敬的简仪……数不胜数,让人叹为观止。

乘着自动扶梯继续往下走,来到了“未来之路”,看到的是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世界人口分布。科学统计,全球人口已达75亿!之后,我还去了其他的常设展区。

游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 篇5

到了博物馆门口,我就惊呆了,整栋房子的外墙好像被一张巨大的蜘蛛网网住了一样,非常的奇特。走进大门,一眼望去,满眼都是动物和植物标本,我觉得非常新奇,赶紧东瞧瞧西看看,突然,我听到了一声低沉的.咆哮,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头巨大的恐龙发出的吼叫声,我吓得撒腿就跑,大声喊道:“不好啦!真恐龙出没啦!”过了一会儿,我才明白,这是一只电动恐龙,它在机器的控制下既能摇头摆尾,又能发出吼叫声。真是太有趣了。我壮着胆子来到了这个宠然大物的身旁,我发现它有两层楼那么高,身长犹如一艘大船,它的牙齿锋利得如同一把把尖刀,能把任何坚硬的东西咬得粉身碎骨。这虽然是一头假恐龙,但我想到亿万年前的真恐龙,该有多么的可怕。

看完了恐龙,我还到其它展馆看了很多动植物标本。自然博物馆时而把我们带进炎热的夏天,时而带进寒冷的冬天,时而把我们带进南极看企鹅,时而带进北极看北极熊。

上海自然博物馆一日游作文 篇6

今天妈妈带我去地方是上海自然博物馆,它是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也是上海历史悠久的一座自然博物馆。这个地方对于我和妈妈来说都不是很陌生,因为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来这里了。

上海自然博物馆它是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一进门就有一个又高又大的恐龙骨架映入眼帘,让游客对后面的参观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蓝鲸,鲨鱼悬吊空中,峭壁上站着山羊,猿猴在树上张望,巨犀,狮子,老虎各自威武地站立在自己的地盘,视野开阔,场面非常壮观。

妈妈告诉我,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地质学、天文学多种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博物馆。在这里,我看到很多植物和昆虫的标本,还了解了古代猩猩变化成人的过程,还知道人的`脑袋越大越聪明。我最喜欢的是非洲大草原,里面有又高又大的长颈鹿、温顺的大象、黑白分明的斑马,真是栩栩如生,也体现了我国工艺技术之高超精湛……

不知不觉中,这次旅途结束了,但我对知识的渴望,对大地的探索永远不会结束。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希望下次再有机会来看看,让不同时期的我感受不一样的大自然!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 篇7

一、免费开放前自然博物馆的状况及其成因

自然博物馆是以真实的自然遗物和人类遗物来诠释自然演化和文明进步的轨迹, 为人们探索了解自身和他周围的世界提供体验与学习环境。不仅是普及科学知识的阵地, 还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社会职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博物馆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但是, 这种发展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类的博物馆, 而自然科学类的博物馆却少有人问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经济因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现阶段, 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文化投资相对较少, 再加上自然博物馆的展品科学性大于观赏性, 常被用于对青少年的科普以及专业人员的研究之用, 因此自然博物馆的票价挡住了普通观众的脚步,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然博物馆科学普及功能的体现。

二、免费开放后自然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强化

免费开放后, 自然博物馆的观众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同于以往青少年观众较多的情况, 近两年来大学生、中老年人等群体日益增多。观众以散客为主, 家庭成员组合居多, 打破了过去以集体参观为主的局面。这表明参观博物馆已开始融入普通市民的文化生活之中, 充分发挥其科普、教育等一系列社会功能。观众人员构成的多样化强化了自然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功能

免费开放降低了自然博物馆的门槛, 吸引了许多农民工及其子女前来参观。免费开放后, 农民工数量占全部观众的8%以上, 大大超出了往年的比例。受家庭情况和生活条件的限制, 大多数农民工家庭很容易忽略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花钱参观自然博物馆更是不切实际的奢望。门票犹如一把锁, 锁上了自然博物馆的大门, 将农民工阻挡在门外。免费开放后的自然博物馆向农民工家庭敞开了大门, 减轻了农民工文化消费的负担, 使得他们参观自然博物馆, 接受科普知识等成为可能。免费后的自然博物馆为农民工打开了一扇了解自然的窗口, 为提高他们的科普知识和文化素质开辟了崭新的途径。在接触自然, 了解自然, 接受科普知识的过程中, 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弥补了他们精神文化上的空虚, 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消除了他们与外界的隔阂。农民工把自然博物馆当作精神家园的同时, 也容易对所在的城市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所在的城市, 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可以说农民工是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最大的受益群体, 同时又反过来为这个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2、满足成年人知识再吸收需求的功能

自然博物馆长期以来被看作是为科学家及青少年而设的场所, 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青少年认识了解大自然的窗口, 与成年人关系不大。带孩子到自然博物馆认识动物, 是绝大多数成年人踏入自然博物馆的理由, 这从每年六一儿童节前后观众人数剧增的现象可以看出来。成年人在自然博物馆中大多数时间是在照看孩子, 用自己现有的知识指引孩子认识动植物, 自己却很少认真观看展品, 更遑论吸收新的科普信息, 这造成成年人与自然博物馆的隔阂, 导致他们虽然身在自然博物馆, 却很少得到什么收获, 犹如入宝山而空返, 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免费开放后, 成年观众人数比往年明显增多。如天津自然博物馆, 免费开放第一年的2008年, 年成年观众数量比往年增加了25%。免费开放让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时尚, 一种日常休闲娱乐活动, 吸引了大量成年人前来参观。他们参观自然博物馆的理由, 由“孩子要来”变为“我要来”, 由被动变为主动。他们以全新的角度参观自然博物馆, 认真观看展品, 吸收以往来参观时被忽略了的信息, 弥补了以往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而造成的自然知识的空白, 完成了知识再吸收的过程。

3、充实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功能

老年人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时代与观念的差距让他们与当前社会存在着一定的隔阂, 难以与当前的社会观念相融合, 加之老年人大多独自居住, 与儿孙辈交流较少且缺乏共同语言, 受年龄限制缺乏丰富的娱乐生活和兴趣爱好, 生活较为单调, 一系列原因综合起来, 造成了他们的孤独感和空虚感, 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免费开放的自然博物馆为老年人提供了新的去处, 在博物馆的所见所闻又为他们提供了谈资, 提供了他们与家人沟通的纽带。在参观博物馆成为大众休闲娱乐活动的现象下, 老年人与儿孙辈有了共同的话题, 增进了家庭间的感情交流, 也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三、结语

免费开放后, 博物馆的观众人数有了显著的上升, 其人员构成也呈现多样化趋势, 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 同时也面临了新的挑战。人员构成的多样化导致了观众素质的良莠不齐, 如何维护博物馆的公众秩序, 保障展品的安全, 让参观能在安静有序的环境下进行, 是免费开放对博物馆人提出的新的要求。我们要勇于迎接挑战, 保证免费开放工作长期稳定地进行、可持续性地发展, 让观众更好地享受博物馆文化。

摘要:自2007年全国博物馆陆续免费开放以来, 各博物馆观众人数都有了显著的上升, 其人员构成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本文试从农民工观众群体, 成年观众群体, 老年观众群体三方面分析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强化。

关键词:免费开放,社会功能,观众构成

参考文献

[1]张柏:《改革创新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国博物馆》 (100) , 《中国博物馆》杂志社, 2009年9月。

[2]李文儒:《博物馆事业科学发展的两点思考》, 《中国博物馆》 (98) , 《中国博物馆》编辑部, 2009年3月。

[3]王彬:《免费开放后区域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职能》, 《中国博物馆》 (97) , 《中国博物馆》编辑部, 2008年12月。

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 篇8

北京自然博物馆位于首都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剧场,具有特殊的文化环境。

一大早,我们在博物馆前的广场上集合,广场上有恐龙模型,还有猛犸象的巨幅海报,同学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都想先睹为快。

我们先参观一层北侧的“古哺乳动物厅”。厅内正中有一组动物骨骼化石,最高最醒目的是“天山副巨犀”,也叫“吐鲁番巨犀”,它可是目前陆地上曾经生活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

猛犸象背上的毛有一米多厚;还有铲齿兽,它的下巴上长了一个像大铲子似的东西,特别坚硬,看起来十分凶恶,可是讲解员告诉我们:不能光靠外表來判断动物哦,别看铲齿兽长得这么凶狠,它可是食藻类动物呢!我们只知道不能以貌取人,看来也不能以貌取“物”啊!

接着,我们参观了“动物之美”。据介绍是美国慈善家肯尼斯·贝林捐赠的世界动物标本展,这里有许多珍稀动物、已经灭绝和濒危动物的标本,它们一个个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激发了我们要保护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最后,我们参观了人与自然展厅,这里展示了人体塑化标本和器官标本,从婴儿的发育过程、人体各部位解剖、各种疾病器官到各神经部位等都有详细的展示和说明。

参观结束后,我们还为随行的家长表演了节目,感谢爸爸妈妈和老师对我们的关爱。

这次参观我获益匪浅,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一个窗口。

上海历史博物馆调查心得 篇9

4月11号,我们小组的成员去参观了东方明珠塔内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该馆藏品包括前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所存在内,总数约1.8万件。重要藏品有七宝寺藏五代金字写经、明徐光启农书手稿、1893年英美公共租界划界碑。现有陈列有出土文物、传世文物、近现代革命文物、文献和租界殖民主义遗物1300余件,展示上海从远古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介绍了上海市在长江口南岸的冲积平原上伴随大陆逐步向海面延伸的过程,古代的渔捞、制盐、织布、沙船海运的兴起,以及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

展览分“华亭溯源”、“城厢风貌”、“开埠掠影”、“十里洋场”、“海上旧踪”、“建筑博览”和“车马春秋”共七个部分,全面地展示了上海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我们一进去,一股老上海的气息扑面而来,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首先应入眼帘的就是些老上海的交通工具,黄包车、电车、老式轿车„满满的老上海滩车水马龙的氛围。

再进去就开始按照年代推进,首先我们先到了农家乐这一块,也就是古代的中国,这里展示的是明朝的江南农村。这里就得讲明朝时代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那就是庄行土布染色、经布工艺。它是元代黄道婆棉纺织工艺在当地的发展,使土布的品种、花色丰富多彩。自元代至元年间起,由于黄道婆棉纺织工艺传入本地,民间涌现出众多的能工巧手,以家家植棉、户户做布,工艺精湛而成为上海土布的发祥地之一,有“衣被天下”之美誉。至清代,庄行土布工艺已在江南地区名列前茅,以至乾隆年间《奉贤县志》记载:“今世布之佳者,首推松江,而松江之布尤推奉贤庄行云。”当地农家将藏之土布,视为最重要的财富,若有女儿出嫁,陪嫁土布越多,越显娘家之富。如今,庄行仍是奉贤农户收藏土布最多的地区。但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这项曾经在当地的经济与民俗生活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工艺,濒于失传。

往里深入我们渐渐可以窥见古老的年代的各种已消失或快消失的种种,城墙、商船会馆、酒店、咸货行、豆腐铺、酱园、打铁铺、香烛店„„丁丁当当的打铁声和弹棉花铮铮的弓弦声已离我们越来越远,包括一项传统手艺——马陆篾编竹器,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为嘉定一宗特产工艺品。马陆蔑竹都是生长于本乡本土的地方特产,马陆棕坊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自己的蔑竹园,所以材料来源取之不尽,且成本低廉。制作的产品也大都人民生活的日常用品,经久耐用。后因竹园锐减,原料紧缺,加之竹工盈利甚少,机制生产的竹蓆,塑料制品的盛器逐步取代了手工制作的竹蓆,竹篮,民间传统的这一手工技艺逐渐陷入窘境。

时代推进,列强的大炮撬开的中国封锁的大门,我们来到了近代。上海走上了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也形成了中西兼容、亦新亦旧的市民习俗。在馆内展示老上海的一条石库门弄堂:老虎灶(熟水店)、烟纸店、画室等都活灵活现地出现。实景与影视结合的情景影片“弄堂一天”,还原了石库门弄堂里居民一天的生活情景。石库门建筑是上海市民建筑的主要居住形式。1864年上海开埠后,东西方文化迅速融汇,海内外贸易日益兴旺。作为一个新兴的东方商业都市,大量淘金者涌入,造成上海的城市住宅空前的紧张。为了满足居住的需要,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石库门出现了。

石库门是上海城市的一种独特住宅样式,也是造就上海城市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方式的重要渊薮,近代时期,上海的石库门中曾经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亭子间作家,记录了上个世纪文化人的生活状态和创作状态。大量颇有特色的上海市民生活方式与文化方式,也是在石库门这种独特的住宅样式及其由其构成的弄堂之中产生的。它们构成了大量具有鲜明上海市民文化色彩的石库门文化习俗事像,以及与此相应的充满各种市民生活风情的文化空间形态。

石库门中产生的生活习俗形态,是一种充满上海市民特色的生活方式,充分反映了上海人的精明求实、开放开拓、实用功利等等的文化特点;石库门中产生的商贩叫卖习俗,是典型的城市商贩经济的产物,具有上世纪城市商业经营的模式特点。石库门中产生的娱乐游戏习俗,是上海石库门空间中产生的独特娱乐休闲方式,集中反映了上个世纪上海市民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而石库门习俗文化中的俚俗语言,则是上个世纪上海人生活交流的语言工具,充分丰富了沪语的语库。

总之,上海的石库门习俗,是在上海人独特的居住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上海市民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上海市民文化心理与价值观念的具体反映。我觉得石库门是最典型的一样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

接下来我还去欣赏了一出京剧——秦香莲,尽管我听得不是很懂,但是舞台两边有播放字幕,让我也能够理解。在我的印象中,我一直以为京剧是属于北京的文化,但是一调查京剧前身是清初江南地区的徽班。徽班从长江一带向外发展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北上进京;另一条就是南下上海。

京剧到了上海以后就逐渐显示出独特的南方都会的特色,包括优良的看戏环境、精致的舞台设计和先进的剧院管理。这些既促进了演出市场的竞争,大大拓展了京剧在社会的中、上层观众面,也进一步调动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上海的京剧一直跟随着时代和观众的需求,吸收文明戏的元素,演出了时装新戏,还创办了第一家票房“盛世元音”,上海的京剧市场盛极一时。连“京剧”的这个名字也是1876年3月2日在上海的《申报》上面首次出现并得到全国公认的。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上海京剧院、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及几个区属京剧团被迫解散。文革后,上海京剧院、上海市戏曲学校先后恢复建制,创作、改编、整理各类剧目得到广泛好评。而现在作为传统表演艺术样式,上海京剧的生存受到了其他娱乐消费样式的冲击,现状实在不容乐观。

自然博物馆游记 篇10

自然博物馆游记

自然博物馆像一本记录着历史的书籍,一次次翻阅,都有不同的收获。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了自然博物馆,我高兴极了!来到了车站,坐上公交车,开始了我的旅途。

来到了门口,看见了雄伟壮丽的自然博物馆。一个绿色的大牌子上赫然写着:自然博物馆!

进了大厅,有三个展览厅,我直奔爬行动物展厅。进了展厅,首先是一个铜制的地球仪。这个地球仪有两块,中间是大西洋。再后面是一个拱门,中间断开,两侧有许多突起的恐龙,断开表示的是恐龙灭绝时期。接着往后看是驰龙、马门溪龙和翼龙的骨骼化石。还原了两只驰龙要偷袭一只巨大的马门溪龙的情景。周围环绕着鱼是怎样进化成为恐龙的。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恐龙公园,一只剑龙在与峨眉龙战斗;一只马门溪龙妈妈在下蛋;几只驰龙准备偷偷袭击一只剑龙还有各种各样的益智游戏,各种各样的场景。为小朋友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还有昆虫世界,里面全是昆虫的标本。让我见到了许许多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美丽昆虫,让我更加惊奇的是远古的蜻蜓竟然能长1米,两翅张开长可达1。5米。还有能发亮的吉丁虫、蓝纹闪蝶、红宝石凤蝶等等。

植物世界,顾名思义,一定和植物息息相关。没错,这里云集着100多种植物标本。有罕见的珙桐、金花茶,有普通的竹子、小草等。

博物馆太大了,走的我脚都酸了,也没有把这本书全部翻阅完。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啊!

临走时,我情不自禁的说:我长大也要做一名自然学家,为祖国的自然研究工作做出贡献!

一段老上海历史 篇11

莫瑞回忆

1937年,我的姨祖父作为意大利驻华大使被派遣到中国上海,在二战期间,他不幸被日军关押在战俘集中营。他亲眼目睹了那场可怕的战争,包括1937年日军对上海的轰炸。

出于对中国及上海的热爱,他开始收集从清朝末年直到二战期间关于上海的照片。他甚至将这一切总结成了一本书《战后的上海》(Dopoguerra a Shanghai)。很多照片都是他从那些驻扎在上海租界的美国士兵手中收集来的珍贵资料。

2006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自小,姨祖母就经常对我说很多关于上海的故事,她一直跟我说,将来你一定要去中国,去上海。自首次来到中国后,我便开始与中国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每年至少都会来中国两次。2009年,我有幸得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长龚学平先生的邀请,作为该校荣誉教授,于是我来到中国定居。

作为一名画家和摄影师,我开始专注于研究家族给我留下的那些跟中国有关的素材。我用了4年时间去修复整理我姨祖父在中国收集的照片,特别是有关于我现在生活着的城市——上海的照片。我意识到那些成百上千的图片来自多人之手,他们是如此重要,是历史的一部分。所以我决定去放大这些照片并举办一次展览,去讲述这段老上海历史与一个西班牙家族的特殊情缘。

上页图

福州路 1920年

旧时南京路称为“大马路”,与之平行的福州路称为“四马路”。在上世纪初,最大的商业街并不是南京路,而是福州路。福州路曾保留相当多中国传统生活方式,故称租界内的华界。崭新时髦的南京路在北面崛起后,福州路因其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老式的街道、老牌的商家、老派的经营、老一代的顾客……加之较为低廉的房价,成为书店、报馆、书场等首选之地。山西路茶楼街 1900年

茶楼是老上海精致的风情旧景,老上海茶楼兴盛于清同治初年。至清宣统元年,上海约有茶楼60余家,上世纪20年代增至160多家。老上海的茶楼不像北京茶馆那样泾渭分明,各有其不同的娱乐形式,而是多种功能圆融,光怪陆离。高档茶楼大多开在繁华市面或风景幽静之处,是要人显贵、社会名流、文人学士、阔佬商贾聚会之所。低档茶楼遍布市井里弄,茶客为社会的普通百姓。

跑马场(今人民广场) 1932年

1850 年, 5 个英国商人来华,发起组织了“跑马总会”。次年,上海最早的营业专利性“跑马场”建成,地处“花园弄”,即今南京东路、河南路一带,时人称之为“老花园”、“跑马场”。

后来因为上海底价上涨,“跑马场”地皮多次被分割、出售、新建。图中所示跑马场为第三跑马场。1951年8月28日,上海军管会宣布收回跑马厅。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将跑马厅改建成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

外百渡桥 1945年

外白渡桥位于苏州河与黄浦江汇合处,是上海第一座全部用钢材筑起的桥。之所以叫“外白渡桥”,其中白字暗含不付报酬之意。

1856年以英国人韦尔斯为首的12个股东出资修建了外摆渡桥,但是每个从该桥上通行的中国人都必须交纳过桥税,但外国人通常可以免交,引起了市民的不满。后来工部局在外摆渡桥西数十米建造了“公园桥”,1873年9月中旬通行,从此人们过桥不再需要付钱,所以该桥也叫“外白渡桥”。该桥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苏州河 1938年

苏州河是吴淞江(一段),确切地说,东西向流经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这一段吴淞江习称“苏州河”,缘起开埠后洋人对此河道的改称“Soozhow Creek”(通向苏州的河),并一直沿用至今。“苏州河”的名称有点类似“广东路”,都是翻成英文时出的差错。以讹传讹,习惯成自然。

苏州河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是连通富庶江南地区和上海海上贸易的河道。开埠之后,苏州河打破了以往的宁静,变得越来越拥挤、嘈杂、繁忙。南北货、洋货从上海入港,沿吴淞江,过运河,入长江,发往内地各省。

自然博物馆陈列史概述 篇12

一、早期陈列的特征

早期的博物馆陈列特征一般为没有分类系统的良莠杂陈, 只能说是藏品库的对外公开。天津自然博物馆1928年对外开放时, 在新建展厅内, 陈列有地质学、古生物学、史前史考古学及人种学等多种标本。动植物方面, 有鸟类标本近400种, 以及各种鱼类、兽类标本;地质学方面, 有花岗岩、玄武岩岩石标本、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 如黄铁矿、方铅矿、石英水晶等;古生物方面, 大多数是哺乳动物化石, 很多是大型动物化石, 如披毛犀、象、鹿的骨架;人种方面, 囊括各种具有民族特征的艺术品、宗教用品、服装、劳动用品等。可以称作是我国最早、最全面的自然史陈列了。

二、分类法在陈列中的应用

1735年, 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发表了《自然系统》一书, 提出了把生物的种按双名法以拉丁名命名, 对推动世界万物的系统分类起了思想上的启蒙作用。1836年, 丹麦考古学家汤姆森史前三时期学说的分类法首先在哥本哈根大学的考古展示中心加以应用, 开辟了在展示中应用分类法的先河。汤姆森把欧洲史前人类及现代人类技术上的发展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这种被称为“三纪”式的陈列方法, 揭开了展示中应用分类法的序幕。自然历史博物馆在陈列中采用了林奈的分类学方法, 即按生物的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法展出生物与古生物。如天津自然博物馆在1953年举办的《古生物及矿物岩石陈列》、《脊椎动物陈列》、《无脊椎动物陈列》, 1954年举办的《自然发展史陈列》、1960年的《植物陈列》、1986年《古人类陈列》也都是按照分类法系统进行陈列展示的。

但这时期的展示只是把性质相同或类似的藏品放在一起, 这时的博物馆只是文人雅士孤芳自赏的场所。这样的展示只有专家学者才能看懂, 对绝大多数的外行人来说仍然有如隔壁观火, 不能得到更多知识。

三、主题单元异军突起

主题单元陈列是指在设计陈列时主题要突出, 观点要明确, 即设计者非常明确展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要向观众交代什么观点。在一个主题下, 把陈列又细分为若干个单元。

设计者从思想上摒弃传统的博物馆陈列以“物”为主的思想, 千方百计地以各种手段使主题显明、观念集中。老式的博物馆是名副其实的陈列馆, 只要把一些贵重的藏品陈列的安全、美观就可以了。但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 日益进步的传播技术把世界缩小于方寸之间, 对于不少的“物”可以从电视等途径看到, 而博物馆是信息的载体, 人们渴望从博物馆得到更多、更新的文化科学信息, 已失去了对众多的“物”的兴趣。而且许多观众到博物馆来是为了消遣, 我们的展览必须是观众喜闻乐见的, 寓教于乐, 所以当前博物馆不再以物为重点, 教育已上升为主要任务。

主题单元陈列还摒弃传统上以严格的学科为陈列主题的观念 (如我国许多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陈列都分为动物、植物、古生物、古人类) , 要采用多学科的综合表现, 这样才能更接近自然的真实和人类生活的真实。自然界是复杂的, 解释自然需要不同学科的知识, 否则就不可能全面, 不可能引起观众的兴趣。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国外已经有不少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采用主题单元陈列,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开风气之先, 他们已展出了十多个新式陈列。又如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地球环境厅”有六个主题, 即地动惊魂、足下宝藏、瀛海探奇、人与环境、动物保育、物质与能。

主题单元式陈列主要优势在于, 更加生动活泼, 更加贴近群众, 更加突出亮点。所以, 国内大多数自然博物馆都已采用。

四、互动展示独树一帜

20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迅速的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特别是进入信息社会后, 人们迫切地需要从亲身体验中学到在人才竞争中作为一个人必备的最新的科学文化信息, 陈旧的博物馆的展示手段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科技博物馆派生出来的科学中心应运而生。

它一改以物品为导向的传统博物馆的模式, 而代之以观众的自娱自乐为导向, 因而出现了叫观众参与的触摸展示, 这就在博物馆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一开始, 就囿于传统的博物馆工作者目瞪口呆, 大骂破坏了博物馆的传统, 但参观博物馆的绝大多数观众则希望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甚至嗅觉亲自体验每一件展品或展项的科学文化内涵。这样的展示手法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原理, 因此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 我国的科技馆及自然历史博物馆已屡见不鲜。

五、活体展示锦上添花

博物馆的展示是博物馆工作水平的综合体现, 又是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媒介体。不同时代的观众对展示有不同的要求。当前博物馆的展示除了为广大观众提供观赏、休息、娱乐、观光服务外, 还要在寓教于乐中为观众提供多学科的科学文化信息, 完成教育使命。因此, 活体展示开始进入博物馆的陈列中。

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环境博物馆。该馆展示的主题是“和谐的生命”, 共有4个单元, 即热带雨林、劳伦琴森林、劳伦琴海岸、北极与南极4个生态系统, 每个单元下有若干个展区。他们在一个500米长的特别设计的玻璃房子内把4663个活动物 (249个物种) 、500个活体的植株 (249个物种) 放在不同的单元及展区内, 以复制的岩石、土壤、湖泊、冰川、溪流等展示美洲及南极、北极的4个生态系统动植物在野外怎样生活, 在博物馆内怎样生活。由电脑控制的喷淋、喷雾系统、供水系统、温度控制系统, 灯光照明, 光线调空等设备能显示季节的变化、昼夜的温差、相对湿度、温度的改变, 使观众完全漫游在真实的自然界, 使人叹为观止。

天津自然博物馆紧跟时代步伐, 大胆引用民营资金, 将陈列大厅一层改造成以展示活体生物的“海洋世界”, 以“海洋环境”为主题, 以自然生态为表现形式, 展示活体鱼类、无脊椎动物及海洋哺乳动物。展区分为4个单元:热带雨林观赏区、海洋珊瑚礁鱼类观赏区、海底隧道观赏区和零距离触摸区。

六、巡回展览应运而生

巡回展览, 因其具有弥补基本陈列的不足, 是博物馆展线的延伸、投入小, 见效快、制作周期短、拆装便利、运输方便、针对性强等诸多优点, 所以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宣教形式。有人曾形象的把它称作:博战线上的轻骑兵。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展览超市自2001年创建以来, 凭借其准确的市场定位, 有效的市场推广手段及各界的鼎力支持, 广泛受到业内外及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它为传播先进文化, 普及科学知识, 创文化产品名牌, 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 起到了良好的载体作用, 同时也为提高博物馆各项业务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

七、现代陈列展示的特色

人们常说博物馆陈列最大的特点是让文物说话, 其实文物说

中国自然博物馆现状与发展趋势

葛琳1侯江2李庆奎3 (1.3.天津自然博物馆天津300074;2.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400700)

摘要:中国自然博物馆正以快速发展的态势出现在博物馆舞台上, 本文着重以综合性自然史博物馆为例, 简要描述其数量及类别、区域分布以及快速发展等现状, 并对其设计理念、传播功能、标本征集、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自然博物馆;现状;趋势

中国自然博物馆正以快速发展的态势出现在博物馆舞台上, 本文着重以综合性自然史博物馆为例, 简要描述其现状, 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现状

1. 数量激增、快速发展

21世纪以来, 中国每年新建、改扩建的大中型博物馆均在80座左右。与中国整体博物馆建设高速发展同步, 中国自然博物馆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1980年以前, 中国独立建制的自然科学场馆不到30座, 2010年已有1089座, 其中, 自然类博物馆412座、科技馆417座、专业科技博物馆260座 (徐善衍, 2011) , 在2970座中国博物馆总量 (国家文物局2010年公布数据) 中, 占到了1/3。预测在“十二五”期间, 自然博物馆的场馆建筑总面积将比目前增加60%。

2. 类别划分

随着对自然类博物馆认识到加深, 自然博物馆的门类变得丰富起来。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 以下这些自然类博物馆及相关机构应归入自然博物馆范畴, 包括综合性自然史博物馆、省博物馆自然部、地学类博物馆、自然科学专题博物馆 (生物、生态、人类、天文、中药等类) 以及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地质公园、人工生态园、水族馆、活体标本馆等。其中, 全国综合性自然史博物馆只有8座, 占自然类博物馆总数的4.2%, 数量仍显不足。

3. 区域分布

2009年统计的190个中国大陆自然博物馆, 区域分布情况为:华东地区53个、华北地区37个、华中地区25个、华南地区18个、东北地区21个、西南地区20个、西北地区17个。其中华东地区最多, 占27.4%, 其次是华北地区, 占19.5%, 最少的是西北地区, 约占9%。 (孟庆金、杨德礼, 2009)

话是有限的, 而是由文物中蕴藏的信息在说话。文物和标本蕴藏着丰富的信息, 信息中什么是观众最感兴趣的, 需要认真遴选。

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的杨中信先生在《以创新展示手法营造差异化的原则》一文中提出了两个层面来实现展示手法创新:一是设计者要做到“三到”原则, 想得到, 做得到, 达的到;二是要在观众层面要实现“三看”原则, 想要看, 能看懂, 看出名堂。这两个原则概括的既到位又通俗, 体现了创新的要求和效果。

“一个好看的展示铺陈着一个好听的故事。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往往需要好的创意。”自贡恐龙博物馆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原来的陈列每具恐龙几乎是一个姿态站在一种外形的展台上, 而新的陈列与过去比较有了新的突破。它体现在“四化”的打造上:组合情节化、姿态生活化, 说明拟人化、环境艺术化。将展厅里20多具大小不同的恐龙化石骨架分为了九组, 包括“生死时速”、“舐犊情深”、“温馨家庭”、“弱肉强食”、“结伴而行”、“奋起反击”、“恐龙小不点”、“垂死挣扎”、“延续生命”。走进这个展厅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带给观众充分的信息, 引发观众更多的想象和启

中国大陆自然博物馆的区域分布不均, 东部多、西部少, 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成正比。作为区域中心级自然博物馆的代表, 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 (青海) 、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博物馆, 其开工建设, 填补了在自然资源丰富独特的青藏高原地区无省级自然博物馆的空白, 西部地区不均衡的现状会有所改善。

4. 存在问题

尽管中国自然博物馆呈快速发展态势, 然而, 其规模、数量、类型、功能等, 均与国外同类博物馆存在差距, 与国内其他类型的博物馆相比, 数量也偏少, 较难满足社会需求。

从规模上看, 中国11家大型自然博物馆的平均建筑面积为10774m2;展厅面积为5753m2;库房面积为1919m2, 其中库房面积最少的博物馆为250m2 (以2008年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自然史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调查为据) 。全部自然博物馆的统计, 规模更小。自然博物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国家对自然博物馆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有关。当然, 这种状况逐步在好转。

博物馆的几大功能, 尤其是教育功能, 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从观众量看 (据2007年9家大型自然类博物馆的统计数据) , 接待观众总数为210.4万人次, 馆均19.1万人次, 平均每平方米展览面积年接待观众人数30多人, 公众参观率低, 受教育面自然就小。

二、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自然博物馆近些年的快速发展, 其设计理念、传播功能、标本征集、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态势, 现简述如下。

1.场馆建筑设计体现绿色生态概念

绿色生态建筑, 具有节约能源、节省资源、利于环保和可持续的特点。与自然博物馆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理念契合, 选址兴建的场馆多采用绿色生态设计。

由美国帕金斯威尔设计师事务所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设计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 外形酷似鹦鹉螺, 在建筑形态上, 引入细胞结构、岩石结构等自然元素。在建筑节能方面, 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自然导光、雨水回收等节能生态技术, 使博物馆达到可持续环境设计和绿色建筑的标准。

由美国马达思班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江西自然科学博物馆, 其示。

最近新建的博物馆的陈列也同样把挖掘信息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如浙江自然博物馆创新营造的双二元展示, 即概念展示和详细展示, 广东省博物馆自然厅的“百草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物馆的“昆虫文化”部分, 重庆自然博物馆恐龙展的“时空隧道”, 都是成功的范例。

相反, 如果只展出贵州的鱼龙和海百合, 却不给出任何信息和说明, 观众会产生许多疑惑。

参考文献

[1].甄朔南.《甄朔南博物馆学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4.

[2].陈锡欣等.《天津自然博物馆80年论文集》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3].孙景云等.《天津自然博物馆90年论文集》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4].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5].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科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加油站应急演练计划、方案、总结下一篇:企业家论坛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