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杖小学作文(通用12篇)
拐杖小学作文 篇1
今天突然心血来潮,清扫起了屋子。我吗,就当她的小助手。她清理出一堆杂七杂八的东西,说它们没有什么用处,准备卖掉,或者干脆直接扔掉。
在杂物堆中,我发现那里面有一根拐杖,一根粘满了灰尘的拐杖,于是,就把它拿了出来。直觉告诉我,这是爷爷当年用过的`拐杖——全身都是深褐色的,光滑而有色泽。想当初这根拐杖陪着爷爷走了不少年头,失去了拐杖,爷爷就好像失去了一位知心朋友。在不经意之间,我发现了拐杖上歪歪斜斜的三个字,我还记得,那是我读年级的时候,信手刻上去的,只是觉得好玩。“郭”字我认为很难刻,不过摆在爷爷手里,却成了一件易事!于是,这三个字,成了我们爷孙两配合的第一件作品……但是可惜的是,现在的它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光泽,甚至有几处地方的油漆已经脱落,重要的是它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我还记得爷爷说过,拐杖就像是他的第三条腿。每当爷爷对我说:“好超超,帮我把我的第三条腿拿来。”我就知道爷爷要出门了。而当我听到了木楼响起了“笃笃”的声音时,我就知道,准是爷爷驾到了,手上肯定拿着许多许多好吃的东西,来掏我的喜欢。
我用布反复把拐杖擦干净,我想九泉之下的爷爷肯定会很开心的。
拐杖小学作文 篇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知道预习课文的重要性,也会在课前让学生先预习,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最后还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完成课文的学习。因此,老师应在课前设计出有指导性的导读提纲,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学生胸有成竹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来,我们就“如何设计有效的小学语文导读提纲”做了一些尝试。
二、小学语文导读提纲设计的原则
1. 合理性原则
一方面,导读提纲中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进行设计,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以感受学习的乐趣。如果难度太大,学生根本难以完成,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这个导读提纲就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导读提纲要体现导读的作用,让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拐杖。导读提纲设计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影响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中年级的导读提纲要半扶半放,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扶墙走路”。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就可以设计些开放性、选择性、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选做,练就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层次性原则
导读提纲的设计要有层次性,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还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体现学习任务的层次性。我们可以把小学语文导读提纲大致分为“生字新词”“整体把握”“深入品读”“质疑问难”四个部分。还可以根据不同教材进行调整,让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
3. 选择性原则
导读提纲应尊重学生不同的自学能力,设计可供学生选择的方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预习,让导读提纲真正起到拐杖的作用。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可这样设计导读提纲:
(1)我会读。一级:读通课文,做到准确无误;二级:读通课文,做到准确流利;三级:读通课文,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
(2)深入品读。一级:课文中哪些段落描写德国奇丽的景色?找出来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二级:“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说的是什么?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三级:“美丽并没有改变”怎么理解?“如入山阴道上”出自哪首古诗?
这样有选择性的导读设计,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题目,让学生能完成,愿意完成,乐意完成。
4. 重点突出性原则
小学语文导读提纲要体现语文学科的重点,老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引领学生学会把握文章重点,让学生的预习扎实有效,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课文是以“父母的爱”为主题的。这组课文重点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学习作者如何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这组课文导读提纲的设计就要围绕这些重点展开。《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让学生找出描写父亲外貌、动作的句子,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学会看病》一课,让学生找出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你觉得这是一个狠心的妈妈吗?为什么?……这样,学习重点突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导读提纲设计的模式
我们课题组老师对小学语文导读提纲设计的模式进行实践、分析、总结,把小学语文导读提纲大致分为“生字新词”“整体把握”“深入品读”“质疑问难”四个部分。
1. 生字新词
把课文读准确流利是学习课文最基本的学习任务,要做到准确流利就要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导读提纲要教给学生借助拼音,借助字典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把字读准确,还可以让学生把难记的字写一写。如《长城》一课就可这样设计:(1)借助拼音,你能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吗?家人听了,给你的评价是什么?(2)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不能理解的还有哪些?(3)生字中较难记的字有哪几个,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根据这样的导读设计,大部分学生基本能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能完成把课文读准确流利这个基本的学习任务。
2. 整体把握
导读的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整体把握文章是中高年级学段要求具备的能力。因此,导读提纲的设计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大处着手,整体把握。如《长城》一课的设计:(1)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第几段写得比较详细,写了什么?看完课文以后,你知道了长城的特点是什么?(2)作者观察长城的顺序是怎样的,观察文中两幅图,你感受到了什么?画出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 深入品读
“深入品读”是导读提纲的第三个环节,也是难度较高的一个环节,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主旨、文章的结构、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品读。还是以《长城》为例,细读课文第2、第3自然段,体会文章感情:(1)课文第2自然段写长城_,根据文中描述,在结构示意图上标出垛口、瞭望口、射口的位置。(2)在长城上,__着脚下的方砖、__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想起了什么,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再读一读第3段,想想自己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4. 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老师在这一环节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把疑难问题提出来。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从关键的词语质疑,从重点句质疑,也可以从课文的难点质疑。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学习主动性增强,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就更有效了。如《桥》一课,学生就从课题入手发问:“课文写的是人,为什么以‘桥’做题目?”一下子击中了课文的要害,接下去指引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就不难了。又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学生从课文内容入手发问:“课文中举了三个例子,只是简单介绍,为什么不具体写他们的发现过程如何艰辛呢?”学生已经注意到课文的写作方法,这也是这课的重点所在。
四、结语
实践证明,合理的导读提纲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拐杖,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不能忽视的一方面。当然,导读提纲的使用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之间的平衡,还需要我们探索出一种更合理、更科学的方法,教给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需要老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正如古人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福建省龙海市实验小学课题组提出了“小学语文导读提纲的设计研究”,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前预习,小学语文,导读提纲,自学能力,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拐杖小学作文 篇3
一、善用“画图”,正确理解题意
“画图”在理解概念、解决问题以及空间与图形等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优势。许多数学问题单从文字叙述上无法真正理解题目所表达的含义,通过具体直观的示意图,学生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结构。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个长方形花圃,长8米,如果将长增加3米,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求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尝试画图,再组织交流画法、分析题意,使学生对题目有正确的表达。
在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画图策略来理解分析题意呢?教师可选定合适的内容来诱发学生画图的愿望、激发画图需要,体会画图对于理解题意所具有的直观性、简洁性,学生才能主动想画图。
二、巧用“画图”,准确分析数量关系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生的思维是不断地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画图”实际上是对现实中数学问题不断抽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去情境化”的过程,它能够摒除非数学的因素而直观呈现数量关系。在运用画图帮助分析的过程中,将文字转化成图示,发现数量关系。这一系列的画图操作与脑力分析活动完整地搭建了从“形象”到“抽象”过渡的过程,能真正推动学生思维不断前进,使学生学会分析和思考。
例如:百分数实际问题:甲乙两个粮仓,甲仓的粮食是乙仓的60%,如果把乙仓运40吨给甲仓,则两个仓库粮食同样多,原来甲乙两仓各有多少吨粮食?
线段图确实是分析数量关系的好助手,学习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大多题目都借助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根据题目的特征和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如:事物搭配的规律、替换(鸡兔同笼)问题、间隔排列问题等都需要通过画图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能把数量关系最清晰、最直接地显示出来的、最能帮助解决问题的就是我们最佳的选择。
三、妙用“画图”,促进算理理解
在计算教学中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教学的两大任务。算理教学要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在中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常涉及到用小棒图、实物图或其他的示意图促进算理的理解,高年级计算教学也不例外。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学生真正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可以用“分子乘分子的积做分子,分母乘分母的积做分母”的方法来计算。
师:爸爸今天在水果市场买了一个大西瓜,回家后分西瓜吃。爸爸最爱吃,切给他一半,妈妈最不爱吃,给她一半的 ,剩下的是小明的。他们一家人各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1) (2)
(3)
学生自然地选择直观的操作或画图表达自己想法,在这一题中单位“1”的量发生了变化:爸爸吃的是将一个西瓜看成单位“1”;而小明和妈妈吃的都是将剩下的一半看作单位“1”,并且还要把它转化成是一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如果没有示意图的支撑,很难想象这个转化的过程有多少同学能真正理解。这也正是本节课算理理解的难点所在,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在直观形象的图中得到清晰明确的解释。
四、活用“画图”,渗透思想方法
在培养学生画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还渗透了数形结合、对应、转化等数学思想,培养和发展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进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如利用线段图分析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关键是找出对应的量与率,但量与率有时是隐蔽的。因此,在解答时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地找出与之对应的量或率才能顺利解答,这里就渗透着“一一对应”的思想。
再如:有三堆棋子,每堆60枚,第一堆黑子与第二堆白子同样多,第三堆有2/3是白子,这三堆一共有白子多少枚?通过画图,将数与形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形直观地反映数的内在联系,拓宽思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顺利且快速的解决问题,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使学生思维得以拓展、智慧得以提升。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曾说过:“图形可以帮助我们刻画描述数学问题,图形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图形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所得到的数学结果。”“画图”策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适时渗透、合理引导,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之路上用好这根“拐杖”, 充分发挥 “拐杖”的“魔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增进学生的思考力、理解力以及创造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学校江苏】
“画图”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它是通过各种图形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学生能从图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增加了“几何直观”这个核心概念,“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画图的价值和作用,使它成为小学生数学学习之路上的“有力拐杖”。
一、善用“画图”,正确理解题意
“画图”在理解概念、解决问题以及空间与图形等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优势。许多数学问题单从文字叙述上无法真正理解题目所表达的含义,通过具体直观的示意图,学生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结构。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个长方形花圃,长8米,如果将长增加3米,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求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尝试画图,再组织交流画法、分析题意,使学生对题目有正确的表达。
在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画图策略来理解分析题意呢?教师可选定合适的内容来诱发学生画图的愿望、激发画图需要,体会画图对于理解题意所具有的直观性、简洁性,学生才能主动想画图。
二、巧用“画图”,准确分析数量关系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生的思维是不断地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画图”实际上是对现实中数学问题不断抽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去情境化”的过程,它能够摒除非数学的因素而直观呈现数量关系。在运用画图帮助分析的过程中,将文字转化成图示,发现数量关系。这一系列的画图操作与脑力分析活动完整地搭建了从“形象”到“抽象”过渡的过程,能真正推动学生思维不断前进,使学生学会分析和思考。
例如:百分数实际问题:甲乙两个粮仓,甲仓的粮食是乙仓的60%,如果把乙仓运40吨给甲仓,则两个仓库粮食同样多,原来甲乙两仓各有多少吨粮食?
线段图确实是分析数量关系的好助手,学习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大多题目都借助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根据题目的特征和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如:事物搭配的规律、替换(鸡兔同笼)问题、间隔排列问题等都需要通过画图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能把数量关系最清晰、最直接地显示出来的、最能帮助解决问题的就是我们最佳的选择。
三、妙用“画图”,促进算理理解
在计算教学中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教学的两大任务。算理教学要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在中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常涉及到用小棒图、实物图或其他的示意图促进算理的理解,高年级计算教学也不例外。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学生真正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可以用“分子乘分子的积做分子,分母乘分母的积做分母”的方法来计算。
师:爸爸今天在水果市场买了一个大西瓜,回家后分西瓜吃。爸爸最爱吃,切给他一半,妈妈最不爱吃,给她一半的 ,剩下的是小明的。他们一家人各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1) (2)
(3)
学生自然地选择直观的操作或画图表达自己想法,在这一题中单位“1”的量发生了变化:爸爸吃的是将一个西瓜看成单位“1”;而小明和妈妈吃的都是将剩下的一半看作单位“1”,并且还要把它转化成是一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如果没有示意图的支撑,很难想象这个转化的过程有多少同学能真正理解。这也正是本节课算理理解的难点所在,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在直观形象的图中得到清晰明确的解释。
四、活用“画图”,渗透思想方法
在培养学生画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还渗透了数形结合、对应、转化等数学思想,培养和发展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进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如利用线段图分析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关键是找出对应的量与率,但量与率有时是隐蔽的。因此,在解答时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地找出与之对应的量或率才能顺利解答,这里就渗透着“一一对应”的思想。
再如:有三堆棋子,每堆60枚,第一堆黑子与第二堆白子同样多,第三堆有2/3是白子,这三堆一共有白子多少枚?通过画图,将数与形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形直观地反映数的内在联系,拓宽思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顺利且快速的解决问题,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使学生思维得以拓展、智慧得以提升。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曾说过:“图形可以帮助我们刻画描述数学问题,图形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图形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所得到的数学结果。”“画图”策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适时渗透、合理引导,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之路上用好这根“拐杖”, 充分发挥 “拐杖”的“魔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增进学生的思考力、理解力以及创造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学校江苏】
“画图”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它是通过各种图形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学生能从图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增加了“几何直观”这个核心概念,“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画图的价值和作用,使它成为小学生数学学习之路上的“有力拐杖”。
一、善用“画图”,正确理解题意
“画图”在理解概念、解决问题以及空间与图形等各个领域都有很大的优势。许多数学问题单从文字叙述上无法真正理解题目所表达的含义,通过具体直观的示意图,学生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结构。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个长方形花圃,长8米,如果将长增加3米,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求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尝试画图,再组织交流画法、分析题意,使学生对题目有正确的表达。
在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画图策略来理解分析题意呢?教师可选定合适的内容来诱发学生画图的愿望、激发画图需要,体会画图对于理解题意所具有的直观性、简洁性,学生才能主动想画图。
二、巧用“画图”,准确分析数量关系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生的思维是不断地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画图”实际上是对现实中数学问题不断抽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去情境化”的过程,它能够摒除非数学的因素而直观呈现数量关系。在运用画图帮助分析的过程中,将文字转化成图示,发现数量关系。这一系列的画图操作与脑力分析活动完整地搭建了从“形象”到“抽象”过渡的过程,能真正推动学生思维不断前进,使学生学会分析和思考。
例如:百分数实际问题:甲乙两个粮仓,甲仓的粮食是乙仓的60%,如果把乙仓运40吨给甲仓,则两个仓库粮食同样多,原来甲乙两仓各有多少吨粮食?
线段图确实是分析数量关系的好助手,学习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大多题目都借助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根据题目的特征和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如:事物搭配的规律、替换(鸡兔同笼)问题、间隔排列问题等都需要通过画图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能把数量关系最清晰、最直接地显示出来的、最能帮助解决问题的就是我们最佳的选择。
三、妙用“画图”,促进算理理解
在计算教学中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教学的两大任务。算理教学要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在中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常涉及到用小棒图、实物图或其他的示意图促进算理的理解,高年级计算教学也不例外。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学生真正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可以用“分子乘分子的积做分子,分母乘分母的积做分母”的方法来计算。
师:爸爸今天在水果市场买了一个大西瓜,回家后分西瓜吃。爸爸最爱吃,切给他一半,妈妈最不爱吃,给她一半的 ,剩下的是小明的。他们一家人各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1) (2)
(3)
学生自然地选择直观的操作或画图表达自己想法,在这一题中单位“1”的量发生了变化:爸爸吃的是将一个西瓜看成单位“1”;而小明和妈妈吃的都是将剩下的一半看作单位“1”,并且还要把它转化成是一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如果没有示意图的支撑,很难想象这个转化的过程有多少同学能真正理解。这也正是本节课算理理解的难点所在,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在直观形象的图中得到清晰明确的解释。
四、活用“画图”,渗透思想方法
在培养学生画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还渗透了数形结合、对应、转化等数学思想,培养和发展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进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如利用线段图分析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关键是找出对应的量与率,但量与率有时是隐蔽的。因此,在解答时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地找出与之对应的量或率才能顺利解答,这里就渗透着“一一对应”的思想。
再如:有三堆棋子,每堆60枚,第一堆黑子与第二堆白子同样多,第三堆有2/3是白子,这三堆一共有白子多少枚?通过画图,将数与形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形直观地反映数的内在联系,拓宽思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顺利且快速的解决问题,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使学生思维得以拓展、智慧得以提升。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曾说过:“图形可以帮助我们刻画描述数学问题,图形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图形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所得到的数学结果。”“画图”策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适时渗透、合理引导,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之路上用好这根“拐杖”, 充分发挥 “拐杖”的“魔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增进学生的思考力、理解力以及创造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拐杖作文600字 篇4
外公,我们想你!
还记得上幼稚园时,您担心的眼神,关爱的步伐,因为离您家很近,您经常会拄着拐杖偷偷来看我,您在窗外看我的炽热的目光,仿佛就在昨天。
还记得您拄着拐杖带我去散步,对我说:“你现在还小,事情大人来做,你只要开心便好。”从前的我,因为这句话只懂在您身旁享乐,觉得您为我做什么都是正确的,都是应该的。可您的逝去,让我懂得了付出和珍惜,爱是互相的。您护我周全,我给予您快乐。
您喜欢养鸟,鸟就像您的孩子一样,被您悉心照料。那时的我很调皮,总是拿着你的拐杖去逗那些鸟,却控制不好力度,每次鸟笼的晃动幅度都很大。当时你责怪我,我心里还有怨气,觉得您不爱我,可长大后才明白,您责怪我,并不是因为心痛那些鸟,而是怕控制不好力度的我被鸟笼砸到。多可笑啊,真正的道理,我却现在才懂。
……
您逝世三年了,我的课业也加重了,去您家的次数也是少之又少,每次去,看看外婆,陪她说说话,逗逗您的鸟儿,跟他们谈论谈论您,谈论谈论那个爱了我们一辈子的男人。
那天我见到了那根拐杖,暗红色,纹路很好看,摸起来很光滑。可我……看着看着就哭了,因为那是您留在这个世上的东西,您生前的宝贝,陪伴了您半生的东西。您去学校看我时拄的是它;您带我散步时拄的是它;您跟我们旅游时拄的也是它……它和我们一样,陪伴着您的后半生,和我们一样是您的家人。
拐杖作文600字 篇5
小时候,总在外面玩,然后,黄昏时,我就跟着爷爷,爷爷在前面拿着拐杖走,我在爷爷后面走,我们两个就一前一后地回了家。
后来,我长大了些,变得贪玩了,每天晚上玩得很晚才回家,让爷爷很担心。有一次,爷爷早点让我回家,我正玩在兴头上,便也没理。谁知,爷爷竟然生气了。他对着我吼道:“臭小子,你还知道回家?都这么晚了,快走,跟我回去。”那时我便不高兴了:“怎么了,怎么了,我回家晚点怎么了会不见吗?真是的,让我再玩一会儿。”爷爷说道:“哦?我叫你回家难道还错了吗?那你不要回了。”我吼道:“我不回了,不回了,好吧!”说完,我气得一跺脚,跑回家去。跑回去时,我分明地看到,天上的红霞烧得火红,而且刺眼,而我身后拄着拐杖慢慢走着的爷爷,内心被刺得,留下了几滴晶莹的眼泪。
但有一次,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我贪玩,去了河边,却没想到,我竟溺水了。当我醒来时,眼前看到,是和我因上次事而冷战多天的爷爷,他的眼中布满了血丝,眼中充满了慈爱,愧疚。爷爷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我。
从那以后,每天我都不贪玩,每天黄昏时,我便和有爷爷一起慢慢地走回家,因为我知道,他是爱我的。
拐杖作文400字 篇6
陈斌强叔叔的母亲在老年的时候,患了老年痴呆症。有一次,他的母亲出去了。找不到回家的道路,这让陈斌强作了一个震惊的决定:不管去哪都要带着母亲。他用一更黑丝带绑着母亲,与母亲形影不离。他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毅然决然地带上了母亲。这是多么伟大的人啊!他是多么爱自己的母亲。以前,他是母亲的孩子,可现在呢?母亲是他的孩子。
他的一句话令我十分感动。“以前,母亲用这根丝带把我背大,现在,我要用这根丝带背到母亲到老。”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如果是我们,我们能和陈斌强一样吗?我们肯定会把父母放在一边,不管不顾或把父母送到敬老院去。我们又怎能和陈斌强一样呢?
看着陈斌强叔叔,我颇受启发。我要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星期五一回家,我决定要让我们家的扫把和我的家的地板进行“亲密接触”。我二话不说,去洗衣房拿来了扫把,我妹妹见我拿来了扫把,知道我要干什么,也去拿来了扫把。我先开始向客厅进攻。我俯下身子,拿着扫把左扫扫右扫扫,我不放过任何一个地方,都十分仔细地扫过去。过了好长时间,我终于扫好了。在平时,我可能不能经常为父母做什么事。但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为父母争光!
拐杖作文300字 篇7
伟大的哲学家尼采曾说过:“我是河边的栏杆,谁能扶我,便扶我吧!我不是你们的拐杖。”这句话充分显示了帮助人的合理态度。我可以是帮助人的栏杆,但是却不能成为别人所依赖的拐杖。这即是说,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我可以提供帮助,但不能时时无条件地答应别人的要求,我也有我自己的生活。
尼采所说的这句话和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相似,我们提倡乐于助人的精神,但却不能因为要乐于助人而失掉了自己,在这个忙碌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所以以同理心想之,当别人拒绝自己的请求,不能一味地记恨别人,要站在换位思考的角度上,多体谅别人,自己的生活不能一味地依赖别人,别人只能是你需要帮助时的栏杆,却不能时时成为你的拐杖。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那么生活中的矛盾和误会就会消减很多。
当你因为不得已要拒绝别人的请求而犹豫或者是因别人拒绝了你的请求而愤恨的时候切记尼采说的栏杆与拐杖的关系,相信你的心情会明朗很多。
拐杖作文400字 篇8
我三叔也很关心太爷爷。三叔经常寄来很多的补品。而且三叔在外工作也为太爷爷买了一个个铁制的拐杖。对于补品,太爷爷一直都在喝,但是拐杖太爷爷还是没在用。后来,太爷爷还把两把拐杖送人了。
前几天,我的太爷爷不小心在外面跌了一跤,卧在了床上。这时,爷爷说到:“我早就让你不要那两把拐杖送人,你偏不听,现在好了,只能卧床上。”太爷爷只是应付地说两句:“知道了,知道了。”我在一旁打趣说:“太爷爷不用担心,我是您的曾孙子,我就是您的拐杖!走到哪我扶着你!”没几天,太爷爷的腰就好了,还是用不着拐杖。
我想,等到我长大大学毕业有了工作后,可能太爷爷真的需要拐杖了。
奶奶的小拐杖作文 篇9
我是家中最小的孙子,也是奶奶的“心头肉”。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奶奶总是第一个想到我。如果我不在家,奶奶也总是不忘叮嘱:“给园园留点,先把园园的那份留下来!”因此,我也特别粘着奶奶,和奶奶很亲。
记得在我3岁那年,奶奶得了脑血栓,病好后留下了后遗症,左腿不灵便,左脚不敢落地。从那以后,那根粗糙的拐杖就和奶奶形影不离,成了奶奶唯一的依靠。看到奶奶拄着拐杖,一小步一小步艰难地挪动着笨拙的身体,我难过极了。我多希望每天放学一回到家,就能看到奶奶迈着轻松的步伐走来走去!可是现在……我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扑进奶奶温暖的怀抱了!小小的我,从那时起就期盼着自己能快快长大。一个小小的愿望在我心中渐渐萌生了……
岁月如梭,我长大了。如今,我已经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小男子汉,拥有足够的力量,是时候实现我的心愿了。
一天,我刚放下书包,就听到奶奶房间里传来“咚——”的一声。我赶忙跑过去,只见奶奶的拐杖倒向一旁,她正吃力地挪动着身子向前探着,试图用她那不太灵活的.左手去取。“放着我来!”见此情景,我连忙扶起气喘吁吁的奶奶,把不听话的拐杖靠在墙边。
“回来了,要不是你……唉……”奶奶叹了口气,“我想出去走走,谁知这拐杖……”
“奶奶,您经常这样吗?”我有点难过,“以后别做这么危险的动作了,万一摔着怎么办?今后,我就是您的小拐杖!只要我在家,您走路就包在我身上了!”说完,我拍了拍胸脯。
“可是,我这么重,你……”
“放心好了,一切有我,我结实着呢!”
父爱的作文600字 拐杖 篇10
他决定把儿子扶起来,可是,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依旧选择沉默,向一个拐角走去。
儿子的一个伙伴把他扶了起来,儿子哭了,似乎在责备父亲对他的置之不理。
父亲头也不回的走着。走到拐角处时,他回头看了一眼儿子,走了。
儿子继续嘟哝着,继续和伙伴骑自行车。父亲回到儿子摔倒的位置,捡起那个儿子丢下的书包。他看了看儿子,他在那里玩的很开心。父亲也没有打搅他,只是叹了一口气,摇摇头,悄悄地走了。
儿子和伙伴们玩的很开心。看到伙伴们都背着书包,忽然想起了自己的书包,于是就沿着骑自行车的路线开始找起来。找了四五遍了,儿子放弃了。想起他那个高冷的父亲,可能早已不管我回家了吧!于是儿子垂头丧气的回家了。
父亲在家里做着儿子最爱吃的番茄薯条,看到儿子回来了,父亲没有说什么,继续认真的做着。儿子看到了沙发上的书包,对父亲抱怨一句:“你还知道把我书包拿回来啊!”然后草草的脱了鞋,上床拿起手机玩起了游戏。
饭做好了,通常饭好后儿子都会立刻出来,而今天没有。父亲悄悄关了煤气,盖上锅盖,拿起了一本书边看边等儿子打完游戏自己来吃饭。
儿子开开心心的打着游戏。终于,一盘游戏打完了,儿子的肚子也饿了。儿子走到客厅,看到父亲在那里看着书,煤气早已关了,父亲却不叫自己吃饭。儿子抱怨道:“你怎么不给我弄好饭?没看到我饿了吗?”父亲看了一眼儿子,放下书,忍着给儿子盛了一碗饭,自己则又抱起书来。
一根拐杖的爱作文800字 篇11
感动是夏日的一缕凉爽的清风,是冬日里暖暖的太阳,是沁人心脾的甘泉,顺风香四溢的一杯奶茶……
――题记
一天下午,阳光照耀着路上的行人,有的手里拿着扇子在不停地摇动,有的.用纸巾不停地擦着头上的汗水,而我躲着太阳去买奶茶。
这时,我看见一位大约40多岁的两腋下拄着拐杖的叔叔,他头上有一些皱纹,头发有些凌乱,像是刚从床上起来似的。他一手握着拐杖一双拿着一大叠红色的传单,肩膀上还挂着一个大袋子,里面全是传单,他坚定地站在阳光底下,把传单递给路人,路人有的淡淡地看了走了,有的挥挥手匆匆走过,还有的顺手一接便继续赶路……虽然他没发多少,但他依然不灰心笔直的站在哪儿。这时,他头上的汗水已经流得他满脸都是了。但他没有用手去擦脸上的汗。
这时,有一位七十多岁,头发发白的老爷爷突然倒在了人群中,人们也围着老爷爷议论纷纷,但是没有一个人敢走上前去,他们脸上没有一丝为这位老爷爷感到着急。这时,一个人影走上他着急地解开人群一瘸一拐跑上前。我仔细一看,啊,正是那位拐脚叔叔!这时他的脸不再粗糙了,而是变得十分光滑,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映照着人们的良心,只见他艰难地蹲下身来一边用身体帮老爷爷挡住太阳,一边摇动着手中的传单,为老爷爷解暑。这一刻周围的人都不说话了,都站在哪儿了。我心想:拐脚叔叔可真棒,就算脚摔断了也会不顾自己去救这位老爷爷!
过了一会儿,老爷爷慢慢地睁开了那双布满皱纹的眼睛,看到蹲在他旁边的拐角叔叔,慢慢地从地上爬了起来,那位叔叔说:“老人家,你醒了?”说完,又拿起自己,其中一根拐杖送给老爷爷,又说:“这送给您就不会摔倒了!”老爷爷为难的说:“那你怎么办?”他听了,笑了笑,说:“没关系,我就断了一只脚,只要一根拐杖就行了,说完,他又回到了一开始发传单的位置上了。这时,他的面前出现了一双、两双、五双、十双、二十双手,纷纷向他要传单,我也向前要了一张,本来不怎么好的生意,一下子炸开了锅,他的脸顿时出现的笑容。
拐杖记叙文 篇12
递一根拐杖给他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
没有谁能一直保持如火的激情、无尽的活力,尤其是面对登山这样一件会让你精疲力竭的难事。将自己的拐杖递给他人,你送去的不只是一个工具,更多的是鼓励与支持,对他人处在艰难困境中的理解、同情与帮助,你递去的拐杖会让即将到达山顶却因体力不支的人为之一振,咬紧牙关,冲向只有几步之遥的山巅;你递去的拐杖会让步履维艰、对登上顶峰毫无信心的人信心大增,最终迈着坚定而沉稳的步伐叩响通往山顶的大门,一览山下的风采。
不要以为将拐杖递给别人就意味着失去,所有的给予者都是得到者,你递给别人拐杖,传递的是爱心与帮助,收获的将是感恩与回报。
当你将手中的拐杖递给别人时,你是否注意到了他们疲倦的面孔却分明带着笑意,你是否与他们都因找到能安慰自己一路奔波辛劳的人而倍感幸运,你是否觉得当你将拐杖递给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从此你们互相鼓励,彼此扶持,最终登上山峰,极目远眺,畅谈人生理想,这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缘份。
也许某一天,你疲惫了,想放弃了,这时,一位好心人递给你一根刻有你的名字的拐杖,你会发现,你帮助别人时早已种下了爱心的种子,现在,它已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将那颗最甜的果实奉献给了你,你得到了加倍的鼓励与帮助。
【拐杖小学作文】推荐阅读:
拐杖亲情作文11-12
拐杖05-11
用前生换今世拐杖情感美文05-26
抛开拐杖登堂入室(教师中心稿)06-17
诚信是你成功道路上的拐杖励志故事07-01
小学作文秘籍——小学作文26讲09-28
热爱生命小学优秀作文小学作文09-30
小学小学生作文寻找春天09-10
给四川小学同学一封信小学作文10-07
小学生优秀环保作文小学生优秀环保作文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