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议论文指导(通用8篇)
高考语文议论文指导 篇1
概括热点,提炼主题
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件,没有必要再做详细叙述,取而代之的应是对事件本身的高度概括,进而提炼出主题或结论。如高考大纲卷的优秀作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片段:
顺手的小事,彰显的不只是一种向善的习惯,更是道德社会的脊梁。被“彭宇案”“许云鹤案”吓怕了的十八位路人,竟忍心看着可怜的小悦悦遭受两次车轮碾轧之苦却不敢只是顺手地将她拉到一边。冰冷的雨滴拍打的不仅是小悦悦摔倒下的那块土地,更是十几亿国人冷漠的心。还好,还好有人愿意伸手,还好有善良的拾荒阿婆陈贤妹愿意拉小悦悦一把。她这一拉,不仅是将小悦悦拉出濒临死亡的边缘,更是将我们这些旁观者拉出道德滑坡的冷漠世界。
一个拾荒者,有的却是超越众人的至善至美。她的善,不是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却足以使冷漠的灵魂为之震颤;她的美,不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却足以让每个人都为她的魅力所折服。
考生由材料中修船工顺手补洞的善举,写到拾荒阿婆陈贤妹、十八位路人,因为这一事件影响极大,所以作者并未描述事件细节,而是高度概括,将重点放在了议论上面。
守住民族尊严底线
一个不热爱自己的民族、背离自己民族的人,就会丧失掉族格、国格,也就谈不上起码的人格。所以在作文中,应守住民族尊严的底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学生有责任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传统。如习作《妈妈的礼物》一文这样写:
“……到了家里,妈妈递给我一个盒子。我打一看,原来是一个铜铸的撒尿的小男孩,这是什么礼物呀!还珍贵呢?我没好气的把它还给了妈妈。妈妈见我这个样子,笑了。爸爸却严肃的告诉我,这个孩子是比利时的民族小英雄。当年,普鲁士人攻打比利时,偷偷点上炸药,要炸掉布鲁塞尔城,那长长的隐蔽的药线被这个小孩发现了,他在来不及告知大人的情况下,急中生智,撒尿浇灭了药线,救下了这个城市。比利时人感激这位小英雄,为他塑了纪念碑。这个小铜像就是按照纪念碑上孩子的形象铸造的。这时,我才明白,妈妈送给我这个礼物,是希望我能和这个孩子一样,爱自己的故乡、自己的祖国。听完妈妈的话,我觉得这个闪闪发光的小铜像简直像有了生命一样,太可爱了。于是,我又从妈妈手中接过礼物,郑重地把它放在我的书桌上……”
一件小礼物,展示了一家三口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好心灵。
细节传神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境界。例如,刘卫的《回家》写少年海子在距家20余里的一所中学读书,为了节省每趟8分的车票钱,每周都跑着回家。甚至为了不磨破鞋子,光着脚跑着回家。
“地冻天寒,娘老远的看见,海子赤着双脚,一双鞋套在手上,裹一身寒气跑回来。娘愣住了。海子看着爹娘,怯生生的说:‘我没有穿鞋,我是光着脚跑回来的。’娘猛的搂住了海子,紧紧地搂住,红着眼睛流泪。爹却转身走出屋外,外面很冷,爹站在院子里一动不动。”
这段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颗在冰天雪地里,跳动着的热气腾腾的赤子之心。时间、空间、严寒、贫苦都不能阻隔海子对老家、慈母的思念和向往,裹一身严寒的海子,血管里奔流着亲情的热血。搂着海子流泪的母亲,兀立寒风的父亲,心中同样翻腾着亲情的波涛,其中却有阵阵的剧痛和丝丝缕缕的辛酸掠过。
海子长大了,成了一名警官,为了千家万户的安宁,他很少回家。在文章结尾处,作者又按排了一个细节描写:
“后来,在处理一起突发案件时,走在最前面的海子受到了重伤,当时就有些不行了。送医院急救的路上,海子拉着同事的手说:‘我想回家,看我娘,……我三个月没回家,……’说完说真的不行了。”
“我想回家,看我娘” 海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老家、慈母的殷殷呼唤, 是英雄内心世界情感与理智的统一。这个细节,写出了为人民的利益而舍生忘死的英雄埋藏在心底的对慈母的深情的眷恋,这种美好的情操,也使海子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文体不同,表达方式不同
记叙文多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如《父爱昼无眼》中的一段:
雾气缭绕的浴池边,一个擦背工正在给一具肥硕的身体刚柔并济的运作。与雪浴高原般的浴客相比,擦背工更像一只瘦弱的虾米。就在他结束了所有的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酬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爸爸!’我失声的叫出来,惊得所有的浴客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同学。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和你的同学看见,叫你没面子,哪料到这么巧……
这段叙述兼用了白描的手法。下岗的父亲为儿子的学费,夜间到浴池替人擦背。作者于带情化的叙述和描写中,显示了父亲的勤劳、纯朴和对儿子的挚爱。写人叙事就应该如此,始终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不能离开社会生活生动可感画面的显示。
高考语文议论文指导 篇2
一、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意义
1. 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 学生通过运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参与阅读, 不仅可以扩大知识视野, 丰富语文知识, 拓展学习空间, 积累写作素
-----------------------------------------------
设, 唯一不变的是不能缺少块块“词汇砖”。
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 (1) 认真学习陌生词汇。汉语作为母语,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词汇的学习都是作为重点的。到高中阶段, 汉语词汇学习所占用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学生便以为词汇学习不再重要。其实不然。从英语教学中强调词汇量的掌握一样, 汉语词汇永远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可忽视。只有拥有较大的词汇量, 才能准确、形象地表达文者之意。 (2) 积累名句。这是一个短时间内积累“财富”的过程, 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的方式。将有价值的格言、警句、谚语等记在本子上, 把具有参考价值、可资引用、借鉴的精彩句子等抄录下来, 这样日积月累, 写作时就能旁征博引, 厚积薄发。另外, 注意做摘录时要按原文内容实录, 不能随意增添、删减或更改字句。 (3) 善于观察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 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 日积月累, 说话就能出口成章, 作文就会妙笔生花;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 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生活, 认真观察、积极参与, 再通过日记、随笔等形式记录下来, 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有血有肉, 有细节。 (4) 多阅读。一是广泛阅览,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二是细读, 对于比较好的书, 需要仔细地读, 还要做读书笔记, 真正领会其精神。
二、内蕴思想, 文之灵魂
思想性是指文艺作品描绘的形象体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 即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现象及作家的主观评价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意义。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倾向、价值取向及观点态度是文章的灵魂。叶圣陶早就明确指出:“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 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问题, 因为我们作文, 无非想着这原料合理、是完好, 才动手去做的。而这原料是否合理和完好, 倘若不经考察, 或竟是属于负面的也未可知, 那就尽管在法度、技术上用功夫, 也不过虚耗心力, 并不能满足写作的初愿”。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 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 一定要善于思考, 平时遇事也要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不限要求, 文之意趣
《语文课程新探》中写作教学的策略提出“一开始写作不要过多的条条框框, 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 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易于动笔, 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这实际上就是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心中想什么就写什么, 自己想怎样写就怎样写, 不受过多束缚。学生普遍不愿意写作文, 就因为要求太多。此外, 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贴近学生生活,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 给他们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 不进行过多限制, 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文体:书信、日记、散文、诗歌、小说、寓言等都可以。只要学生的笔下写出的是真正想表达的内心就是好文章。此外, 老师对学生的写作应该保持“宽容”之心, 多予以肯定和鼓励, 鼓励学生多畅游在写作的天地, 感受写作的无限乐趣。
四、修改完善, 文从改出
修改, 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写文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仅仅思考一次, 疏忽和错误更是难以避免。只有反复思考, 不断修改, 才能使文章逐步接近完善, 也才能使我们的写作水平在修改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这种提高, 往往比正面学习写作知识提高得要快。叶圣陶主张文章要自己改, 多念多改。他说:“写好以后, 念他几遍, 至少两三遍……凡是不通的地方, 有废话的地方, 用词不当的地方, 大致可以听出来。总之, 要多念多改, 作文进步才快。”这正是“文从改中出”“善作不如善改”。
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修改。修改文章的过程中是需要注意很多问题的, 例如文章的主题与内容是否吻合, 结构安排得是否合理, 语言的运用是否恰当, 标点使用是否正确等。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可以从语言修改入手, 通过修改使语言变得准确、形象, 使人读了明白。慢慢让学生练习考虑句子是否连贯, 段落是否主题明确, 然后, 再让学生学会把握通篇, 文章脉络是否清晰, 段落之间衔接是否合适, 前后是否呼应等。将“写”与“改”结合起来, 将“改”当作“写”同样重要的环节来对待, 打破“文章修改是老师的事”的错误观念, 做到“三分文, 七分改”, 文章便会增色不少。学生学会了修改, 便能自己为文章“把脉”, 写作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方法可以各异, 殊途能够同归。只要能贴近学生实际, 让他们乐于动笔, 易于表达, 说出真情实感的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7.[2]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84.[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522.
材;同时还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深化知识, 从而促进其语文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形成。这种积极的迁移, 必然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有利阅读、写作等语文能力的提高。
2.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必然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 使整个教学过程积极化, 使学生具有高涨的求知欲, 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有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3. 有助于陶冶情操和培养审美能力。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凝聚着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精辟的见解和强烈的感情, 反映了一定阶段的时代的要求, 歌颂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 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唤起他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促进他们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发展。
二、指导课外阅读的原则方法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进一步延伸, 又是对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然而中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 往往存在着不少心理误区。如追求数量, 忽视质量;只凭兴趣读, 忽视目的性;只知苦读, 不知乐读等。有鉴于此, 切实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是很有必要的。
1.依据目的性原则, 确定具体的目标。课外阅读的目的是通过阅读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目标。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目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目标;一类是隐形目标。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的自由阅读, 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 才能据此确定正确的努力方向。
2.依据有序性原则, 制定合理的计划。学生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阅读的目的, 因阅读心理、阅读需要的不同而呈现出动态性和多样化的特点。但无论是达到何种目的, 都要靠具体而又科学的计划去实现。正所谓“目的是行动的方向, 计划则是行动的方案”。
3.依据择优阅读的原则, 精选课外读物。古人云:“书富如入海, 百货皆有。人之精力, 不能兼收尽取, 但得其所欲求者尔。”书籍浩如烟海, 对中学生而言, 不可能每本书都有阅读价值, 尤其是当今社会, 各类出版物鱼目混杂, 一些低品位的书刊在中学生中广为流传, 造成种种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依照择优的原则, 指导学生选择一些健康的、科学的、深浅适当的课外读物, 以增长知识, 培养能力, 丰富精神生活。
4. 依据时效性原则, 采取恰当的阅读方法。
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讲究阅读质量, 注重实际效果, 真正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 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要求和个人习惯, 选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掌握最佳的阅读方法, 对于提高阅读效益,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进取的心理品质,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指导课外阅读的形式
课外阅读指导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形式多样, 常见的做法如下:
1.结合课文教学进行指导。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可见教师应凭借教材这个“例子”,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 结合课文教学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不失为一条捷径。
2.安排固定课时予以指导。为了使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并收到预期的效果, 每周可花一、二节课进行定期指导。教师应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 强化训练, 注重点拨。教育学、心理学启示我们:能力的训练既可以在接收知识的基础上进行, 也可以先训练后归纳知识然后再训练。因此在这指定的时间里, 可把学生带到图书馆、阅览室边指导边阅读;或先上指导课再带学生去阅览室翻阅摘抄资料;或让学生自由阅读等。
3.组织与之相关的活动。
(1) 成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成立课外兴趣小组是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有力形式之一。可按阅读兴趣爱好自由组合, 也可按家庭住址分地段组合。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探讨, 相互激励, 不仅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也便于教师集中指导。
(2) 召开读书汇报会和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 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能够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片段。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丰富和更新阅读内容以及阅读方法。一般五六周召开一次, 每次发言人数不少于五人。
(3) 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对同学们读书笔记进行评比, 遴选部分优秀的读书笔记进行展览并予以表彰。使学生既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 又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达到鞭挞后进、鼓励先进的目的。
(4) 举行阅读竞赛, 给学生指定同一课外阅读篇目, 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 比谁读得多、快、准, 最后以答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这样不仅可增强学生的参与、竞争意识, 更有效地训练阅读能力, 同时也可促进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总之,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 注重和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 给语文教学引进时代的活水, 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体现, 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如何指导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已成为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和探索热点。但它毕竟是有规律可循的, 只要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以最大的热情去潜心研究它, 勇于实践, 勤于总结, 我相信, 课外阅读这朵“灿烂之花”一定会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陆志平, 顾晓白.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
[3]方仿.漫谈学生课外阅读[J].语文教学之友, 185.
[4]王万军.农村中学课外阅读初探[J].语文教学之友, 199.
高考语文语音复习指导 篇3
纵观2004-2009年这六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拼音题年年必出,稳定性好,总是连续两年题型完全相同。04、05年选“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考同音字;06、07年选“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考同音字、形似字;08、09年选“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考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字。广东省属粤方言区,方言根基深厚,从推广普通话,促进文化融合与快速发展的角度讲,广东高考语音题,应该继续保持下去。我们对字音考题的复习,应该做到明考点,抓规律,识记忆,重积累,懂归类,收实效。
一、明确考点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第一个考点。能力层级为A级,识记(识别和记忆),这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考查的范围基本限定在2500个常用字内,个别出自1000个次常用字;考查的重点是多音字、形声字、音同音近字、形似字。注重书面语和成语读音的考查。
二、熟悉考查重点,做到以少胜多
①考题涉及的字音都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不含方言读音、有争议的读音、古汉语涉及到的汉字音。注重考查常见常用但习惯上易误读的字音,难字冷僻字的字音的出现愈来愈少。体现出语文工具性、应用性、生活性、社会性的特点,广东卷近三年的字音题尤其如此。
②考查动态语言中的汉字读音,一般是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单项选择形式,多是就字音设题,不与字形、字义结合。
③考题材料为当下社会人群(尤其是高中生)易误读字,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音同音近字、形似字的误读等。所考汉字多见于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大多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命题依据。
④设题主要形式四种:正选(选无错误的)、负选(选有错误的)、同选(选读音相同的)、异选(选读音
不同的)。
三、认准命题规律,做到有的放矢
(一)对“多音字”的处理常有如下规律:①常见多音字的基本字音不考查,而容易产生错觉或混淆的多音字的基本字音会考查。②对特定词语中的多音字,用多音字的基本音来注音,此注音往往是错的。③对统读了的多音字,仍以原来的读音来注音,此注音往往也是错的。
常见常用的多音字始终是考查的重点。因为不少人易将多音只读成一个音,或不理解意义而将几个注音弄混。如广东卷2009年考查的“大厦/厦门”、“模样/楷模”、“降临/降伏”“咽喉/哽咽”。
(二)对“形声字、音同音近字” 的处理常有如下规律:①以声旁音来注音,即“认字读半边”,此种注音往往是错的。如“狙击”中的“狙”,不能读声旁,而应读“jū”。②同一声旁不同形旁的字,仍以常读的某个字的字音来注音,此注音往往也是错的,因为声旁已不代表读音,如“埋”字。
(三)对“形似字”的处理常有如下规律:以与其形似字的读音来注音,此注音往往也是错的,因为形近而音不同。
(四)对方音方言干扰的考查。受方言的影响,有些声母不分,如“n、l”,“b、p”, “ɡ、k”。04年广东卷“啮齿、涅槃、劣迹昭彰”,06年广东卷“庇荫、纰漏”,08年广东卷“湖畔/装扮”,09年广东卷“概况/愤慨”都涉及考查这些方面。还有声母的平翘舌音,韵母前后鼻音的区分也需注意。在字音上也有对方音方言误读的考查,这是引导讲规范的普通话,同时充分体现自主命题的积极功能。如08年广东卷的“滋润/蕴含”“堤岸/提拔”均为易受方言读音干扰而读错的字音。
四、掌握复习方法,做到省时增效
1. 重视积累。
一是词语和语感积累。词语的积累形成词语的丰富,语感的积累最终形成为正确的语音直觉。这就要求考生要积累语文教材注释中注音的汉字,积累平时训练的试卷中注音的汉字,积累平时阅读中读错字,特别是多音字。二是经验和教训的积累。经验和教训的积累形成答题能力的提升。所以必须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建立一个“错音纠正本”,反复强化诵读。
2. 强化记忆。
对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中的易读错的字,要强化记忆,准确读出字音,兼顾字的形、音、义。
例如,对形声字的强化记忆,着重在声旁不再表音的特例上。形声字声旁不表读音主要有三种:①声母改变了,如“纤维”的“纤”读xiān,不读qiān;②韵母改变了,如 “马厩”的“厩”读jiù,不读jì;③声母、韵母都改变了,如“泥淖”的“淖”读nào,不读zhuó。对待此类形声字,在识记过程中要改变“认字读半边”的不好习惯,谨防声旁误导。解决的有效办法是将常见的又不按声旁的读音来读的字词收集起来,强化记忆。
对难读字和习惯性误读字进行强化记忆。
对读音不好把握,很难找出一点读音凭借的字,如“阴霾”的“霾”mái,“日晷”的“晷”ɡuǐ,“茕茕孑立”的“茕”qiónɡ;对自己读错已成习惯的字,都只有采取多次强化诵读才能记牢记准字音。
对方音误读、统读字误读、形声字误读要反复纠错,强化记忆。
3. 懂得归类。
记字特别是记多音多义字,以义定音更显重要。还可以掌握一些多音字、同音字的归类技巧。
(1)区分词性,记准读音。如“笼”读lónɡ时是名词,像“笼子、罐笼、笼屉”; 读lǒnɡ时是动词或形容词,像“笼罩、笼络、笼统”。“泊”读pō时是名词,像“梁山泊”;读bó时是动词或形容词,像“停泊、漂泊、泊位、淡泊”。“粘”读zhān时是动词,像“粘贴、粘连”;读nián时是形容词,像“粘液、发粘、粘性”。
(2)分清词义,确定字音。“臭”读chòu时是指“难闻的气味”,像“臭气熏天、遗臭万年”;读xiù时可指一切气味,像“无色无臭”。“强”读qiánɡ时往往与“健壮、有力”相关,像“强壮、强调、豪强”;读qiǎnɡ时往往有“硬要”“迫使”的意思,像“强词夺理、强人所难 ”。
(3)根据场合,辨清字音。①是用于书面语还是用于口语。“熟”在书面语中读shú,像“熟悉、熟练、熟能生巧、深思熟虑”;在口语中读shóu,像“饭熟了、熟透了”。“逮”在书面语中读dài,像“逮捕、力有未逮”;在口语中读dǎi,像“逮老鼠、逮犯人”。
②是用于普通名词还是用于专有名词。“秘”普通名词中读mì,像“秘密、秘书、秘诀、秘方”;专有名词中读bì,像“秘鲁”。
(4)记住特殊,其余统读。这叫“以少记多”。“与”字,只有 “参加”的意思才读yù,其余情况都读yǔ;“遂”字,只有“半身不遂”读suí,其余都读suì;“埋” 字,只在“埋怨”一词中读mán,其他情况一律读mái;“盛”字,跟“把东西装进容器有关的”的义项有关的,都读chénɡ,其余读shènɡ。
(5)同音合并记忆。针对字音题“同选(选读音相同的)”“异选(选读音不同的)”的考查方式居多,我们可以将一些常见、读音相同且考查频率高的字采用同音合并记忆。如“栋、侗、恫、胴”都读dònɡ,“逊、殉、驯、逊、徇、蕈”都读xùn,“笄、屐、赍、乩、畸、齑、箕、稽、跻、缉、犄”都读jī等。同音合并记忆既增加了字词记忆的数量,也提高了字音记忆的质量,同音词是一组组完整有序地保存在大脑中。
(6)串句游戏,牢记字音。平时学习累了,还可以将常见的多音多义字,用趣味串句的方式来巩固练习,轻松、有趣又高效率。比如:“这船货全都打折(zhé)出售,严重折(shé)本,谁也经不起这样折(zhē)腾啊。”“他这着(zhāo)真厉害,让你干着(zháo)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这颗心老是悬着(zhe)。”“小丽咽(yān)喉肿痛,饭都无法咽(yàn)下,她禁不住呜咽(yè)起来。”“小明趴在宿(sù)舍窗台上观察天上的星宿(xiù),一宿(xiǔ)都没睡觉啊。”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复习,要把平常性记忆和突击性记忆结合起来,都要注意据字定音,因境定音。识记的范围都应包括容易读错的多音字、容易读错的形声字、容易读错的形近字、同义多音字、成语中的难读字、专称异读字这六个方面。
五、巧用解题技巧,做到稳操胜券
对字音的考查是“识记”,因此答题的基本点是靠平时在反复诵读中准确记忆。一般说来,记住了就不会错。从解题方面来说,可作多角度的思考。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对多音字来说,义不同则音也不同。
解题的一般技巧是:看清题目,审清题干,细心辨析,注意使用知识推断法、筛选排除法、组词类比推断法。具体方法还有以下几种:
①排除为主。有的试题要求选读音 “全对”或“全相同”, 只要在某项中确认一个不相同或相同的,就很有把握发现一个“错误”或一个异类,之后果断排除或选择。
②遇生判对。考题中出现不太常见的字,并且是以“认字认半边”的方式拼注的,一般这个注音是错误的;而不以“认字认半边”的方式拼注的,则很可能是对的。考题中如果出现一两个较生僻而自己不熟悉的注音,一般可将其按正确的注音处理(此为取巧,不是定律)。
③遇熟谨慎。越熟悉简单的字音越要小心,千万不要“平地上摔跤”,被想当然的习惯蒙蔽,判断正误要有明确的依据。考题中特别常见的字的读音有可能与平时的读法不一样,常常要反其道而行之。
④联想验证。遇到多音字或形声字拿不准时,可联想语文教材中相关词语或组自己熟悉的词语,唤醒记忆,增加甄别依据。
⑤一锤定“音”。如果考题中有一两个拿不准的注音,以你的第一语感为准,选定后不要轻易改动。因为经过强化训练后的第一语感往往是正确直觉的反映。更何况考生在紧张状况下做了两个多小时考题,大脑处在疲惫状态下清醒度往往不足,此时修改答案常常会将对的改成错的。
总之,有了上述的复习方法,再以“勤查字典,巩固记诵;错音归类,纠音轻松;细做典题,巧劲用功;听看新闻,对照追踪”24字时常提醒自己,相信考生定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高考语文作文拟题指导 篇4
拟题时运用造悬念的方法,给读者以充分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如《他盯着女生看》一文,乍一看标题,你会大吃一惊:这男生怎么会这样?!再读文章,你仍会吓一跳:他还是一个班长,真不像话!一直读到文章结尾,你才如梦初醒:原来班长为了给大家画肖像做毕业留念,才盯着女生看的!这样的标题令人悬念顿生,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的心,从而使读者不得不阅读下去。还有“地球上最后一个人”、“三人一双眼”、“师徒征婚”、“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等都是运用悬念法拟题的范例。
高考语文议论文指导 篇5
“文科附加题”在态度上要高度重视!它与前面160分一样重要,都要记入总分!前面的90分常常需要90分钟完成,而附加题40分只要30分钟做完,分数易得也易失!因为考试时间只有30分钟,所以,试题不会太难,需要思考的深度有限,主要看文言基础是否扎实与名著背诵是否熟习!
★时间分配
通过平常的训练,25分钟题目基本可以完成,所以,不要担心时间的问题,但是,思维一定要保持在适度的紧张与兴奋状态!不然,试题难以完成!
一、文言文综合题(10分)
备考要点:
具备扎实的古汉语字词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准确的文言语感,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从而形成断句的能力。
断句首先要通读并领会整篇(段)意思,了解大致内容,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语境(上下文)的联系,借助于有关技巧、方法;最后一定要反复通读检查矫正!
1、有关句读:一般句读6处,读懂最好,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断句方法:①凭语感,先断易;
②“云/曰/道”,对话明(借助“云/曰/道/言”等动词来判断对话,进行断句。)③辩虚词,明语气(如“盖夫其” 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末,“之以则而”等助词、介词、连词常放在句中。)
④辨句式,助句读(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⑤修辞句,抓特点(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断句。)⑥抓总说,辨分述。
★一定要关注句首、句末语气词,关注对应句式、固定句式,以及专有名词等。
2、文学文化常识题,结合课文及读本,调动积累。当然会就会,不会放弃,不能浪费时间。
3、简答题要注意题干要求,是用文中的句子作答,还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使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也要紧密联系文本。
二、名著名篇阅读(15分)
1、选择题:其中一个应该很简单,另一个会有难度,一句一句看过去,调动以往的记忆来与选项作比较,还可以通过逻辑推导,甚至是依靠题感。总之,要聪明!
2、简答题:看清题目要求,一般会涉及到人物、性格、情节等。
★此题要注意答题规范,要有赋分意识,不要纠缠一点,大事渲染,顾此失彼!备考要点:
1.以考查识记能力为主,命题点不涉及分析鉴赏,不涉及探究能力的考查。以情节、人物为主要命题点。
2.注意把握线索、重要场景、重要章节内容,对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能作具体的细节说明。
3.对突出的艺术手法,要能结合实例作具体说明。
4.作品的背景、时代意义及价值、历史地位等。
5.广为所知的人物语言、故事情节等。
●08-12年试题及答案的启示:
简述时,既不要具体描写,也不要加以分析和议论,但人物对应、情节概述必须准确,不能张冠李戴!
简述场景,一定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注意不能忽视叙述情节的高潮。
简述人物,还要注意提及描写人物的手法,比如言行、心理描写等。
答题注意事项:
注意题干表述,如“具体说说”“简要陈述”,“具体”意味着过程完整,事实清晰;“简要”意味着概括,呈现主干即可;
审题要清晰,把握住答题的切入点;
语言表述要简明,层次要清楚,语句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另外,要注意规范使用标点符号。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在《说明》第三部分“考试内容及要求”中表述为: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要求对提供的文本材料要点作归纳,对所论问题作分析,并就艺术性作鉴赏。
在第四部分“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中表述为:文本材料要点归纳与分析,1题,15分。包含要点归纳题和表述题。
要点归纳题,类似于以前的语段压缩、文字概括能力题,从08-12年试题来看,难度不是太大。
答题要点:审题准确,找准中心句,理清段落层次(分析句群),借文本中相关字词句重新整合成句答题。(注意:答案大多不会是现成的原句,要考生自己分析归纳!)
分析题:文本中往往缺失相关文字,须根据文意、内容作具体分析,回答时要分点阐述!
答题时不全是用语文知识,考虑到它为选考历史学生所出的附加题,估计答题时要涉及到大文科的内容,如政治、法学、历史、管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要注意积极调动相关知识储备!
因为时间关系,“材料概括分析题”文本阅读的文字量不大,阅读不会有难度。但该题分值大,弹性空间大,直接影响到文科附加题的成败得失!
第一二题答案一般在文中,结合文本,一节一节的过,仔细筛选出题目所需要的信息,特别注意句号和分号,往往一个句号或分号就是一个层次,千万不能遗漏,也不可答非所问!
第三题往往针对第一二题找出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要联系政治或生活常识,答题要聪明,注意变换说法,不能所答非所问,似是而非!
★补充(文学常识):文学理论作品归类:
1魏文帝。《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论文》是其中的一篇《典论·论文》是魏文帝曹丕所写的二十篇文章之一,按照“子”书的形式写成,是曹丕关于国家大事一系列的问题的论文总集。
2晋著名文学家陆机。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
3、《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4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清朝·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5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这两部著作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都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中的产物。另有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6、《二十四诗品》是唐朝司空图的论诗专著,简称《诗品》。其中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分为雄浑、含蓄、清奇、自然、冼练等二十四种风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韵语来比喻说明,也涉及作者的思想修养和写作手法,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与钟嵘《诗品》以品评作家作品源流等第为内容是不同的。
7论诗均无直接的功名动机,故主张抒写真情实感,所谓“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辞采而风流自然”。重性情而尚自然,显然受《文心雕龙》所谓“自然之道”、《诗品》所谓“自然英旨”的影响。
8是历史上第一篇有明晰理论意义的词学论文。它是对唐五代以来,作为新兴的文学样式所具有的独特风格的概括和总结。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9、《沧浪诗话》南宋严羽著,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10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11、《文史通义》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代表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章学诚在这部书中提出了“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做史贵知其意”和“史德”等著名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史学理论体系;同时还在总结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志属信史”、“三书”、“四体”、“方志辨体”和建议州县“特立志科”等重要观点,建立了方志理论体系,创立了方志学,从而奠定了章学诚在清代史学上的重要地位。
12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附: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语文(附加)试题解析
一、阅读材料,完成19 ~21 题。(10 分)
19.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 处)(6 分)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横 素 波 而 傍 流 干 青 云 而 直 上 语 时 事 则 指 而 可 想 论 怀 抱 则 旷 而 且 真 自非 大 贤 笃 志 与 道 污 隆 孰 能 如 此 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注:①迹:心迹,内心的真实情况。②笃:坚定。③污隆:沉浮。污,下降。隆,上升。
译文:有人怀疑陶渊明的诗篇篇篇都有酒,我看他本意不在酒,不过是依附酒来表达心迹而已。他的文章超出常人,言辞精彩,跌宕豪迈。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横流的白色小溪,或气势磅礴直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且真切。如果不是圣贤,有坚贞的志向,无论世道盛衰或政治兴替都安于道义,谁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我十分喜欢他的文章,爱不释手,仰慕想念他的品德,遗憾不能和他生活在同一时代。
19、答案:横素波而傍流/ 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 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自非大贤笃志/ 与道污隆/ 孰能如此乎
[解析] 首先要读懂这段话表达的大概意思(作者敬慕陶渊明不仅是他诗文写得好,而且品德也高尚)。然后由易入手,可借助断句常用的几种方法,如①据排偶,定句读,确定‚横素波而傍流/ 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 论怀抱则旷而且真/‛等句的断句,②找虚词,定句读,确定‚孰……乎‛句的断句。最难断的是‚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句,原因是考生对‚与道污隆‛意思理解比较困难。不过作为高考题,有一两处难一点也属正常。
20.萧统主持编纂的诗文总集是什么?(2 分)答案:《文选》(或《昭明文选》)
[解析]今年所考的文学文化常识不偏不怪,作为高中文科生对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应该有所了解。如答成《萧统文选》不能算对。
21.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作者敬慕陶渊明的原因,不超过10个字。(2 分)
答案:文章不群,大贤笃志。(前一点也可答“辞采精拔”,后一点也可答“与道污隆”。)
[解析]重点要抓住关键句:‚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再联系上文,不难概括出两方面内容。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三国演义》中,曹操年轻的时候,有人预言他能够安定天下;许劭却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没有恼怒,反而大喜。
B.《雷雨》中的梅侍萍在二十七年后又一次来到了周公馆,当年的周朴园为了迎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蘩漪,赶走了她和刚出生三天的婴儿。
C.《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请求临终的父亲祝福自己,父亲却要求她好好照看一切,到“那边”向他交账。这个情节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老葛朗台的守财奴形象。
D.《边城》中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其中的天保大老美丽得很,茶峒人拙于赞扬这种美丽,便为他取个诨名叫“岳云”。
E.《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晦气到家了,就连船帆都像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不过,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一位向“限度”挑战的强者。
答案:BD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的把握。B中‚有钱有门第的小姐‛的小姐并不是蘩漪,这位小姐与周朴园结婚后,周朴园就到德国留学,她在周家最终是抑郁而死。原著中相关信息也作了暗示:首先,从剧本的‚登场人物‛来看,周朴园55岁,蘩漪35岁,相差20岁,三十年前,周朴园25岁,如果当时赶娶的就是蘩漪,那么繁漪那时还是满脸稚气的儿童,只有5岁,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其次,若繁漪在侍萍被逐后就到周家,那么她在周家就应该近30年了,但蘩漪自己说‚陪着一个阎王(周朴园)十八年了‛,‚我在这样体面的家庭已经十八年啦‛。……细心读原著的考生是不难判断的。D项所指的应该是老二傩送,老二的气质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人称‚岳云‛,考生只要细读原著,这题也很简单。这两题设臵陷阱的方法都是张冠李戴。
23.简答题(10 分)
(1)“若问渠侬多少恨,数完庭榭堕飘花。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这首诗末两句写了《红楼梦》中哪两件事? 前一件事发生在大观园中什么地方?(4 分)
答案:黛玉辞世宝玉、宝钗成亲潇湘馆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考生对作品故事情节把握的题目,选材是现代诗人、散文家聂绀弩的诗句。解答此题必须熟悉原著,‚一声你好香消散‛结合原著黛玉死前说的:‚宝玉!
宝玉!你好!……‛,不难得出写的是‚黛玉辞世‛(或‚黛玉之死‛)。‚别院笙箫月影斜‛结合原著中‚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等叙述与描写,不难得出写的是‚宝玉、黛玉成亲‛。读《红楼梦》不能不熟悉大观园中几位‚名人‛住处的名称,黛玉死在她所住的‚潇湘馆‛。
(2)鲁迅的《药》中,花白胡子等人说夏瑜“发了疯了”;夏四奶奶大声说道:“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请简要分析他们对于夏瑜态度的异同。(6 分)
答案:同:都认为革命有罪。异:看客们嘲笑愤怒,夏四奶奶痛苦伤心。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考生对作品主题把握的题目。《药》以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为历史背景,通过人血馒头的故事,一方面歌颂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夏瑜的坚强不屈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揭示了长期以来封建统治所造成的群众麻木和无知,同时总结了辛亥革命的教训,指出革命必须深入开展思想启蒙运动。
花白胡子、夏四奶奶等人正是愚昧群众的代表。花白胡子等人说夏瑜‚发了疯了‛正体现他们麻木与不觉悟,认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有罪,他们对革命无知而又反感,不自觉地维护反动统治着的利益。而夏四奶奶充满怨恨的诉说,一方面表现白发人祭奠黑发人的痛苦与伤心,更表现了她对儿子所作所为不理解。‚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记不了,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这段话中出现了三个‚他们‛,指代谁呢?第一个是指当时的统治者(或许还应包括夏三爷),自己的儿子向来遵纪守法,她坚信儿子一定不会做出应被砍头的勾当;第二个则是把她儿子引上‚歧路‛的人,自己的儿子品德优良,做了坏事一定是有人教唆;第三个想必应该包括冤枉她儿子的和把她儿子引入歧路的人。这些人都应遭到报应,这是一个母亲所能想到的最重最毒的诅咒。夏瑜的所作所为,连他的母亲都不理解,还不悲哀吗?
懂得这些,再按要求组织答案就不难了。不过提供的标准答案太精致,其他表述只要大意正确也应该给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铺排典故虽然不是中国旧诗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胎里病,但是从它的历史看来,可以说是它后天失调而经常发作的老毛病。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贺喜吊丧,迎来送往,都用得着。就是一位大诗人也未必有那许多真实的情感和新鲜的思想来满足“应酬”、“应景”的需要,于是不得不“为文而造情”,甚至以“文”代“情”,偷懒取巧,罗列些典故来敷衍搪塞。在旧社会里,政治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剥夺了诗人把某些思想和情感坦白抒写的自由。譬如他对国事朝局的愤慨、在恋爱生活里的感受,常常得绕个弯,借古典来传述;明明是时事,偏说“ 咏史”,明明是新愁,偏说“ 古意”,甚至还利用“ 香草美人”的传统,借“古意”的形式来起“咏史”的作用,更害得读者猜测个不休。还有艺术上的原因,诗人要使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好去引得读者对诗的内容作更多的寻味,就用些典故,仿佛屋子里安放些曲屏小几,陈设些古玩书画。不过,对一切点缀品的爱好都很容易弄到反客为主,好好一个家陈列得像古董铺子兼寄售商店。(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24.文中所说中国旧诗“老毛病”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请加以概括。(6 分)
答案:古代诗人为应酬滥用典故;政治压迫和礼教束缚迫使诗人不能自由抒情,不得不用典故;诗人为追求艺术感染力而过度用典。
[解析]该是一道考查考生对文本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纳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此题可采取划分层次——提取要点——组织作答三步骤。
第一步划分层次:这段材料层次很清晰,是总关系。先总说铺排典故是中国旧诗的‚老毛病‛;(从开头到‚老毛病‛)后分说这种‚老毛病‛形成的原因,(剩下部分),这是重点要概括的部分。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从六朝到清代……‛到‚……敷衍搪塞‛,第二层从‚在旧社会里‛到‚……猜测个不休‛,第三层从‚还有艺术上的原
因‛到结束。
第二步提取要点:第一层要点为‚应酬‛(或‚应景‛)、‚罗列些典故‛,第二层要点为‚政治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剥夺‛、‚思想和情感坦白抒写的自由‛,第三层要点为‚艺术上的原因‛‚用些典故‛‚反客为主‛。
第三步组织作答:根据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将要点进行整合作答。
当然答案不一定要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意对即可;同时要注意,根据往年高考评分要求,概括题答案千万不能照抄原文中的句子,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否则会被扣分甚至不得分。
25.请具体解释“反客为主”在文中的意思。(3 分)
答案:客,指典故;主,指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反客为主”,指的是多用典故反而影响了内容的表达。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考生对所讨论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的题目。这里考的是‚反客为主‛的语境义,所一定要联系具体语境。具体语境涉及到的句子是最后两句,为了将道理表达得形象生动,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里有两组比喻,一组是将‚典故‛比作‚客‛,将‚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比作‚主‛;另一组是将‚恰当地用典‛比作‚屋子里安放些曲屏小几,陈设些古玩书画‛的‚好好一个家‛,‚过多用的用典‛比作‚古董铺子兼寄售商店‛。如能分析清楚这两组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各是什么,并能分析清楚它们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答案是不难得出的。
26.请结合材料,从艺术上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典的效果。(6 分)
答案:这首词的用典形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就增加内容深度、使语言富有暗示力、引导读者深入品味等方面谈看法,且能正确举例)
这首词用典过多,减弱了艺术表现力。(就晦涩费解、卖弄学问等方面谈看法,且能正确举例)也可兼谈上述两方面内容。
[解析] 该是一道考查考生对所讨论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艺术性进行鉴赏的能力的题目。有人认为《考试说明》‚加考内容‛中的‚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一句表述有毛病,因为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高级思维活动,它与归纳、分析是包涵与被包涵的关系。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清题目要求,有四方面要求须注意:一是结合材料,二是从艺术上分析,三是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四是用典效果。
其次结合材料,筛选出材料中涉及到用典效果的词、句,积极方面如‚使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引得读者对诗的内容作更多的寻味‛等,从中可概括出‚增加内容深度‛、‚使语言富有暗示力‛、‚引导读者深入品味等方面谈看法‛等要点;消极方面如 ‚‘为文而造情’,甚至以‘文’代‘情’‛、‚常常得绕个弯,借古典来传述‛、‚更害得读者猜测个不休‛等,从中可概括出‚晦涩费解‛、‚卖弄学问‛等要点。
最后针对这些要点,结合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中举出恰当例子加以分析即可。(注意从三个角度作答均可以。)
谨以此献给2013年参加高考的四高学子,祝同学们高考顺利,金榜题名,鹏程万里!
语文名师指导高考作文考试技巧 篇6
一、作文题目
(一)世界上的许多事物或现象,往往包含着相对或相反的因素,如大与小、快与慢、骄傲与谦虚、虚荣与务实、捷径与弯路,等等。如果深入地思考一下,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请以其中的一对关系为话题(也可自行设计一对关系)写一篇文章。
注意:(1)主旨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得少于800字。
[提示]可以把某一对关系渗透在具体的故事中,写成记叙文;更可以通过对某一对关系的论述,写成议论文。就议论文而言,一般的写法是:先解释关系中的两个概念,然后论述两者的关系。
注意三点:(1)对关系中的两个方面可以有所侧重,如“快与慢”侧重论述“快”的利和弊。(2)应坚持辩证分析。(3)应适当联系现实生活,不然,从概念到概念,说不了几句可能就没有话说了。
(二)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有赖于别人的劳动,其中有活着的人,也有已经死去的人。我必须尽自己的努力,以同样的分量去偿还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这种伟大的科学对为他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付出过劳动的人充满由衷的感激之情。因为他深深知道,他的成功离不开许许多多的人的关注和帮助。确实,懂得感恩的人,将因众人支持而永葆生命的活力;不知感恩的人,终将因自私和傲慢而难成大事。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在你进步的道路上,你是否也有爱因斯坦那样的感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题目自拟。(2)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
[提示]如果写记叙文,可以自己为例,写自己对父母、老师或同学等人的关爱的感恩;可以写自己对某个人的感恩,也可写对几个人的感恩,不过写一个人容易集中而深入。如果写议论文,也应以自己为例,从正面讲感恩的必要及其价值,或从反面论述不知感恩可能带来的后果,也可正反对照着进行论述。
(三)每个同学除学习了语文课本上的许多文章外,都或多或少看过一些课外书。因为各人爱好不同,读书方法各异,所以读书所得也不大一样。请以“我与读书”为题写篇文章。
注意:(1)题目自拟。(2)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
[提示]有两点要特别注意:第一,谈的是课外的阅读,而非课本的学习;第二,写的是“我”,而非别人。可以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写成记叙文;可以畅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写成议论文;可以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写成说明文。如果读书较多,可以展开联想,说古论今,写成散文;如果读书很少,可以检讨反思,写成记叙文或夹叙夹议的散文。
(四)一位在南京留学的欧洲学生在银行的窗口取款时,先后有两位中国人想挤到跟前去。那位学生随即示意:请跟我保持一米距离。一位中年男性中国人不悦地说:“我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我们中国人是讲道德的。”那位欧洲学生用中文回了一句:“中国人是讲道德,却最不懂规矩。”一位在华五年的韩国留学生在高度称赞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无感慨地对他的中国朋友说:“在你们多数人没有上规矩之前,请不要自称是礼仪之邦。”我们不乏很懂规矩的人,但不懂规矩的现象确实随处可见。要知道,规矩是行为细节,它往往是道德的外化形态,是文明的形象体现。懂规矩,能提高个人素养,优化社会风气。请联系自己和周围人的实际,以“规矩”为话题写篇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
[提示]要提醒的是:第一,一定不要忘记联系自己和周围人的实际。第二,应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第三,规矩人人都得遵守。可以用“自己和周围人”的表现为例,写成记叙类文章(或写如何懂规矩,或写如何不守规矩及其后果,或写有时懂规矩有时又不守规矩)。如果写议论类文章,不要停留在一般思路(什么是规矩,为什么要讲规矩,怎样能做到有规矩),最好能有些针对性,或含有反思的成分,比如:为什么外国人说我们不懂规矩?为什么文明社会必须懂规矩?规矩与“以人为本”是什么关系?守规矩与发展个性是否矛盾?等等。
(五)作家冯骥才说:“各国博物馆都收藏中国的文物,唯有中国博物馆不收藏外国文物,中国人在博物馆里看来看去全是自己。造成这种现象的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封闭观念:不看别人的,便认为自己最好。”有人由此想到:打开的窗口越大,放进来的阳光就越多,进入视野的内容就越丰富,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就越全面。你是否有类似的感受或体验?请以“视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由提供的材料引发,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提示]可以从现实的视角去想:从个人的进步谈到国家的发展,由小到大,写视窗窄造成的局限,视野宽带来的丰富。可以从历史的视角去想:为什么“各国博物馆都收藏中国文物”?为什么中国的许多人总“认为自己最好”?更应从封闭与开放的对比中去反思过去、展望未来;但千万别说空话、套话,应立足国情去作切实的剖析。也可以从文化的视角去想:为什么有些人只要娱乐不要文化,只要“快餐文化”不要精品阅读?要提高自己的品位,应该有怎样的视野?还可以有其他视野。
二、例文点评
用一生去感激
写这篇文章时,爸爸、妈妈也许正坐在驶往南京的公共汽车上。我清楚地记得,这应该是我求学南京以来他们的第九十八次看望了。九十八次,这应该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不知经过了这一次,爸爸的白发又要增添多少根,妈妈的皱纹又要多出多少道。
回首十二年漫漫求学路,最让我难以忘记的是父亲的关怀。小学一年级您一整年不管风雨的接送,初中三年每天早晨热腾腾的早饭,以及高中三年的九十八次看望,都已铭记在我的心头,永远难忘。
感谢你,爸爸!
爸爸,最近还忙吗?如果累了,可以少来看我几次,我会每天都和您通电话的。还记得初三那年的每个晚上吗?那时候,复习进入了白热阶段,为了使我节约时间,您不顾一天工作的辛劳,坚持接我回家。甚至有几次,您竟然在等我的时候睡着了。为此,我曾提出过自己骑车回家,但您却坚决不同意。无奈,我只好一下课就直奔校门口,虽然只节约了一两分钟,却可以让您多休息片刻,我高兴啊!您不止一次说过,将来等我有出息了,就把房子卖了,去我那儿开个面馆,赚赚养老金。爸爸,您放心,等您老了,我一定会好好照顾您。您的晚年,我负责!
感谢您,妈妈!
妈妈,您最近还加班吗?我知道您身体不好,应该多休息休息。初三一年的早晚可以说是我吃过的最好的美味,不仅是口味,更是那一片浓浓的爱子之心。您曾戏称,咱家有两个学生。您可知道,为这句话,我曾大哭一场。为什么我上学却一定要您起得比我早?为什么我上学却一定要您睡得比我晚?妈妈,您的这份爱意我终身难忘!
感谢你们,我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将用一生去报答你们!(金陵中学高三(9)孙逸锴)
[简评]一开头就亮出“98”这个数字,极有震撼力。能清楚地记住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父爱母爱时时在作者心中。这就为下文写“感恩”作了铺垫。文章先概述父亲对自己的关怀,接着用具体事例,分两段描述了父母关怀自己的动人情景,最后用饱含真情的一句话“我将用一生去报答你们”结束全文。感人的细节跃然纸上,感恩的情感贯穿始终。这样的文章比那些缺乏实在内容而一味追求华丽的“美文”不知要好了多少。“规矩”之我见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而如何懂规矩,确实不是件很容易做好的事,因为规矩实在是个微妙的东西。
规矩不是法律。在银行取款时有人插队,不会有警察来把他抓到公安局去。在公交车上和孕妇抢“老弱病残专座”得手后,除了招来同车人的白眼和骂声,也不至于会触犯哪条法律。逢年过节要回家看望老人,邻里之间要相互尊重,朋友有困难要尽力相助,这都不是法律,但它们却是咱老百姓口中最质朴的“法规”。
规矩也不全然就是道德。小时候喜欢在别人睡着时扒开他的眼睛,但没有人说我不讲道德。在新街口的繁华地带,经常会有长相温柔的女孩指着男友的鼻子破口大骂,但也不会有人狠狠地看她,再丢下一句“太没道德了”。规矩是行为细节,而不遇大事,人们不会动辄用“道德”来评价一个人,他们只会说:“这孩子真不懂规矩”。
规矩介于道德与法律之间。干什么是社会法规最朴实的体现,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规矩又是最入微的道德规范,存在于举手投足之间,却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修养。
规矩是大多数人认可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方便大家的行为规范。乱扔垃圾给清洁工人与路人都造成了不便,那便是不懂规矩。在工作场所抽烟对他人的健康造成了危害,也是不懂规矩,等等。
如此看来,规矩说来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尽量使自己的行为少损害别人的利益,尽量使自己做的可能为别人也创造一点好处。其实,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你无法决定做一件事是否符合规矩时,不妨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你会觉得受侵犯吗?他会不高兴吗?我这样做他会喜欢吗?这样,规矩与否便会十分清晰地呈现。
对于即将走进大学校园,很快要步入社会的我们来说,规矩显得尤为重要。以后良好的社会风气将由我们年轻的一代去树立,而这完全取决于每个懂干什么的人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金陵中学高三(7)李蔚)
[简评]“规矩”确实是个“微妙”而不大说得清楚的东西,可作者却用一句话(“规矩不是法律”、“规矩也不全然是道德”、“规矩介于道德与法律之间”)就把它基本上说清楚了。作者没有玩弄概念,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行为细节的分析,让人豁然开朗。又用三小节,从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角度作了进一步听阐释。至此,什么是“规矩”便“清晰地呈现”在你眼前了。
结束语也不同于有些同学的表决心、说大话,而是把大道理最终落实到每个人“一言一行、点点滴滴”的行为规范上。这既是对全文的小结,又再一次突出了“规矩”的特点,好!快和慢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速度感的社会中,冲印店的大门上总是贴着“立等可取”的字样,电视里不停地播放着各种神奇而速效的减肥药广告,甚至本该优哉游哉的旅游也成了走马观花的看完一个景点,又急匆匆地赶往下一个景点的让人身心俱疲的过程。对于这种一味追求速度的情况,我只想说,这世上没有永恒的快也没有永恒的慢,有时,放缓速度,静下心来思考,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我想说,快和慢是相对而言的。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只有在特定的参照系中,速度才有意义,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正确区分出快和慢。在光的眼里,我们人类可以达到的任何速度都微不足道;而在蜗牛的眼中,人类步行的速度便足以令它恐惧。
我想说的第二点是,快和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大家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一马当先的兔子却最后一个到达终点。为什么呢?就因为它太快了,在开始时便把乌龟远远地甩在后面。可它不思进取,不知再接再厉,一鼓作声地获得冠军,反而在中途睡起觉来。而乌龟虽然爬得慢,但它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却最先到达了终点。同样的,在现实生活中,快的那一方如果原地踏步,好必将会被后边的追上,原先快的反而慢了,而原先慢的反而更快实现了目标。
最后,我想说,欲速则不达,不要盲目追求速度,而要仔细分析客观状况,再做决定。建国初期,人民刚当家作主,急于改变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和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所以出现了所谓的“大跃进”,想在短期内来一个大发展。事实证明,“大跃进”严重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不切实际的做法。虽然从表面上看,我国经济发展似乎很快,实际上,我们不仅离目标有很大差距,相反的,“大跃进”还造成了社会的倒退。今天,温总理强调要把经济发展速度控制在7%%,正是基于客观状况,经过综合分析而制定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真正进步。
活得悠闲些,你会发现处处有风景;玩得悠闲些,你会发现世界真奇妙;学得悠闲些,那就“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了。(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3)班 张漫遥)
[简评]一上来先摆出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然后针对那种“一味追求速度的情况”,希望大家作些冷静思考;接着作者以主要篇幅,分三段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充满哲学味,且收放有度,颇为辩证。尤其是第三点,作者对浮夸作风的批评,昭示人的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反映了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为了强化上述观点,作者连用三个“悠闲”形成排比,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更蕴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读到这里,让人眼睛一亮,甚至忍不住拍案称妙!
三、关照
上面三篇例文,第一篇以情感人,后两篇以理服人。其共同特点是:内容实在,没有虚言。这种质朴的文风,值得广大考生学习。
考试过程中,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眼睛始终盯着话题。要细心审读题目,搞清要我写什么,要我怎么写。还要看清楚有没有什么限制条件,比如要不要联系实际,联系什么实际。
(二)发挥自身文体优势。自己平时擅长哪种文体,高考时最好仍选该种文体,不要机械模仿别人。
(三)文章内容实实在在。写记叙类文章,不要胡编乱造,即使虚构,也应源于生活,能被人接受,不要过于“另类”,写议论类文章,不要大话连篇,而应力求事例新鲜,说理充分。
(四)语言表达清清楚楚。不管何种文体,都要文通字顺,注意上下连贯,重视逻辑联系。不要一味追求华丽。
(五)认真写好每一个字。文面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不可小视。字要大小适中,不求美观,但至少要清楚。
高考语文议论文指导 篇7
语文教师在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中给予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影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素养的形成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并非教师“教”成,“讲”会的。教师的课堂指导行为是基于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而发生的,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就会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求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变以“讲授”为主要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为指导学习,这是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的需要。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偏重重复学生已知的信息,或者重现他们可以在各种信息源中轻而易举找到的东西,语文的课堂教学就会缺乏最起码的吸引力,从而使学生越来越失去学习兴趣,使教学效率越来越低。同时,以往“讲授”式教学的最大弊病在于剥夺了学生的发现、探究、创造(或再加工)的乐趣,教师将经过自身“咀嚼”加工后的知识以“制成品”的形式放在学生面前,长此以往将使之失去“品尝”的驱动力。可见,强调和重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行为是语文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最常见的课堂设计流程是:宣布课的任务→板书课题→要求学生阅读→提供教材背景→解说教材内容→板书课的结构→讲解教材主旨→总结课的教学→布置作业等。主要反映出教学中教师的支配性与讲授性的教学特征。这样的教学,即使学生能够随着教师的活动而活动,也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学生所需要的发现、探究与创造活动,不可避免地在教师对课堂的支配下受到抑制,体现得较多的是对知识的传授,而削弱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这必将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要改变这一课堂教学现状,就必须在教学中重视教师的“指导行为”。根据指导行为发生的时空不同,教师的指导内容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语文学习已有的水平(认知水平、认知结构、认知方式与主体的态度)与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质疑、讨论、论证、阐说等学习活动,并在其中给予指向、引导,唤起注意,创设情景,引起探究,协调进程,推进深化。这种师生间的对应行为构成了师生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一方面是学生的课前准备学习(如阅读、查找、比较等),课内深化学习(如交流、质疑、研究、阐说等);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课前作业设计(用于指导学生的准备学习),课内指导学习(用于指导学生深化学习)。师生交互活动,相互影响,各得其所。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所不能完全获得的东西,课堂使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获得了思维的深化与升华;教师则找到了适合自身特点又为学生所欢迎的课堂位置,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为其指导提供了有效依据。
按照这种思路,我认为课堂教学流程设计以这样为好:课前准备学习交流→关注交流中的疑点→分组进一步研究教材→再一次教材学习交流→阐说分组研究结果→课外深化或拓展学习。
这样的设计,强调了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特征,即语文学习的发现、探究、创意,而教师的课堂行为只是引起、组织与指导。例如,“课前准备学习交流”这一环节,教师要作好课前准备学习作业的设计指导,以便课内组织有重点的交流;学生则应在课前进行阅读、查考、比较、引证、质疑等准备性学习,为课内交流学习心得,寻求共识,提出疑点打下基础。在“关注交流中心的疑点”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解题作答;学生则应关注同学间的质疑问难,尝试解答疑点。“分组进一步研究教材”,教师应让学生就无法取得共识的、与学习重点相关的疑点继续研究教材并分组讨论,对不同组别的学生给予辅导或参与讨论;学生则进一步深化研究教材,探寻疑点的解决之道,阐说自身认识并听取同组学生的见解。“再一次学习交流”可以与“阐说分组研究结果”结合进行,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进一步对相关的疑点进行解读交流,引导学生联系教材论证观点;学生则综合小组讨论的意见,表明观点,阐明依据。在“课外深化或者拓展学习的环节,教师应设计课外深化、拓展与准备学习的作业,并对学生给予适当指导;学生应根据教师指导与自身特点完成课外学习任务。
上述各个环节中师生的课堂对应行为,都十分明确地显示了这样的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本体,教师是启动,维持,推动学生语文认识活动的纽带。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教材难以内化为自身素养;没有学生集体在课堂中的相互学习、研究、质疑,语文认识水平难以深化与应用;没有教师的组织、指向、引导,学生的语文难以有序、高效地升华。
课堂教学中将语文教师的“讲课”转变为“指导”,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教材性质,可以有多种变化,但一以贯之的应是教师的“指导”。教学实践证明,这种组织课堂学习的方式会改变学生远离语文课堂教学的窘境,产生良好的学习成效,并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高考语文议论文指导 篇8
一、加强钻研
表现为:研究课标以落实三维目标,突出能力立意,强化过程方法,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考纲以明确高考内容的渐变和调整;研究考试说明以明确我省高考的具体特点和走向;研究教材以突出高考“命题贴近教材”,“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回归教材就是回归能力本位”的趋势和理念;研究学生以突出备考主体;强调个性培养。具体表现为以下九个方面。即重必修,兼选修;重纲领,善研究;抓常规,重基础;善织网,勤补缀;常梳理,勤探究;勤归纳,重方法;精做题,多读书;争分寸,抓增长;守规范,再创新。
二、坚持阅读和积累
古人云“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多读胸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胸藏万汇凭吞吐,笔底才华任翕张”。因此,时时刻刻教育学生,要坚持阅读和积累。因为积累可以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而瞬间能量的释放,往往是厚积薄发的结果。而且,我认为,阅读和积累应该贯彻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这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潜移默化,对其终身发展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语文素养
古语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两耳要闻窗外事,不能只读圣贤书”,要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因为“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关注生活,关注周围发生的每一件事。
套用雪莱的一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可以说“高三来了,大学还会远吗?”再如:面对不断上涨的物价,我们可以套用《月亮之上》的歌词“我在遥望,市场之上,有多少物价在飞快地上涨!”还有,讲解成语“上下其手”,联系当时的“足球打假”,用其造句,“王鑫、王珀与杨旭上下其手,制造足球黑幕,谋取高额钱财,欺骗球迷感情。我们不禁要问:‘中国足球,何日出头?’”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多表扬、少批评
因为,“一位学生如果生活在表扬中,他就学会了赞美;一位学生如果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每个学生。问题多的单独谈话,不能当着全班的面批评,否则会有损其自尊心。
以试卷讲评为例。在批改试卷时,就记录下每一个学生的答题情况,以便讲评时做到有的放矢。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鼓励与表扬。对总分情况进行总结说明,表扬高分的,有显著进步或有一定进步的同学;对各大题得分情况的统计,比如第一大题全对的或者仅错一个的,进行表扬,以学生不同程度的成就感来激发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对考得不理想的同学鼓励,课下单独谈话,帮助其分析试卷,找出存在的问题,明确高考的评分标准,提出改进措施。
其二,统计与分析。对考试情况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尤其是客观题,重点是前6道题目,力求对每道小题得失分率进行统计。意义至少有二:一是确定讲评课的详略,失分率低的题目可略讲,重点讲解分析普遍做错的题目,而不是上课时的“胡子眉毛一起抓”二是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能力点的掌握情况,哪些是大多数同学都已经掌握的,哪些是普遍性的问题,以便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如病句的辨析错的同学多,那么就可以准备个专题进行强化;尤其是对第一、二次模拟考试的情况要做好较为详细的统计分析,以确定并及时调整复习的重点。
其三,讲清与讲透。应该讲清楚讲透彻题目。包括每道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能力点是什么,从哪个角度以哪种方式考查的;解答的思路与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学生答题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什么,怎样纠正并提升答题能力等。
其四,个例剖析。对学生答题情况有举例分析,体现讲评课的针对性。如仿写类题目,得满分的试卷进行分析赏析;扣点部分分数的试卷进行分析诊断,让学生知道问题在哪里,该怎样去努力去提高,而不能盲目的主观臆断。
其五,作文讲评要有侧重点。传统作文讲评上的分析题目、讲解立意、读几篇范文是最没有价值没有实效性的浪费时间。我在这一点上做了大胆地尝试。在拟题方面,我把全班同学的题目好与不好的交叉打印出来,让学生评判好坏优劣;在对材料的运用方面,把恰当与不恰当的例举出来,让学生进行分析,通过用的材料体现出有课外阅读的同学,大力予以表扬,以鼓励更多同学的阅读与积累;语言方面有特色的精彩的语句,让学生读大家进行欣赏。
五、把笑声带进高三复习课堂
高三复习是辛苦的,学生们成天钻在书山题海中,难得有娱乐的时间。在课上加点娱乐的内容,用娱乐的方式来复习,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事半而功倍。为了缓解高考的压力,可通过讲故事、幽默、笑话等来调节课堂氛围。如讲成语“曲高和寡”,可欣赏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文讲评“我爱我的祖国”,欣赏歌曲《精忠报国》《我爱你,中国》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有,讲解形近字“已巳己”“戌戍戊”等。
六、用名人名言、古诗词、名人故事来教育学生坚持不懈
如面对学生的懒散,不够勤奋,可以引用韩愈的“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华罗庚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还有“天道酬勤”等等。再如,教育他要立志,可以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等等。还有,温家宝答记者问时的妙语连珠,纪录片《大秦岭》的歌词以及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对联集锦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教育内容。
七、心理疏导、思想教育常抓不懈
高三教学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学生的思想经常会出现动荡。我们除了要教育学生,要使其拿出“蚂蟥的钻劲、牛皮的韧劲、飞蛾视死如归的狠劲”来,要懂得“不因失利而沉沦,不因名节而倨傲,不因落后而浮躁”以外,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高考语文议论文指导】推荐阅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方法指导及建议10-20
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的指导07-06
高考语文易错考点指导:应用文08-28
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论文05-16
高考语文考试技巧论文10-31
语文高考满分议论文800字08-29
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09-15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考应用文写作考查谈略10-20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指导论文08-22
语文高考改革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