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试技巧论文

2024-10-31

高考语文考试技巧论文(精选12篇)

高考语文考试技巧论文 篇1

语文高考复习历时长(一年时间),然而复习效果却不尽人意,许多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在痛苦中过着日子,甚至有教师感叹:“语文高考复习是不是鸡肋?”

由此看来,语文高考复习亟须优化。语文高考复习如何突破瓶颈,走向坦途?教师如何才能带领学生提高复习的效率,争取考出好成绩?笔者在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语文高考复习的四种优化技巧,期望对陷入困惑的同仁有些许帮助。

一、测试趣味化

高考复习,枯燥乏味,面对一次次的测试,学生往往觉得疲于应付,苦不堪言。怎么让学生有兴趣参加测试呢?笔者采用了语文基础知识等级考试和语文形象大使比赛的形式。

语文是高考的第一门学科,而前几道基础知识又是考生最先接触的试题,考得如何,关系全局,甚至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因此,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可否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很重视又学得有趣呢?笔者最终想到采用语文基础知识等级考试这一形式。具体做法如下:对于字音、字形、标点符号、词语、熟语、病句六个专题(可根据各省基础题的设题类型和数量确定专题数量),每个专题在经过教师指导下的复习后,进行两次考试,要求每位学生在两次考试中,至少有一次考到70分(病句专题降到60分)以上,没达到要求者重考。根据每个学生两次考试的最高分确定该生此专题的等级考试成绩(60—69分为一级,70—79分为二级,80—89为三级,90—99为四级,100分为五级)发等级考试证书,对于成绩特别优异者再发给荣誉证书,即两次等级考试相加得分名列第一、第二、第三名者授予此专题状元、榜眼、探花称号。

语文形象大使比赛在字音、字形、标点符号、词语、熟语、病句六个专题复习之后进行,借鉴“超女”“快男”的比赛模式,分为五轮比赛。第一轮比赛,题目类型是字音、字形、标点符号、词语、熟语、病句题,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都参加,通过比赛,110人中晋级40人;第二轮比赛,题目类型还是字音、字形、标点符号、词语、熟语、病句题,通过比赛,上一轮晋级的40人中晋级20人,上一轮淘汰的70人中复活10人;第三轮比赛,题目类型是字音、字形、标点符号、词语、熟语、病句题加社科文阅读和古文阅读,上一轮晋级的30人中晋级15人,上一轮淘汰的80人中复活5人;第四轮比赛,题目类型是高考模拟卷(除作文外),上一轮晋级的20人中晋级10人,由此确定十佳语文形象大使;第五轮比赛,题目类型是作文,由此确定冠、亚、季军。

两种趣味化的测试结束后,有学生作了如下的评价:“语文基础知识等级考试和语文形象大使比赛的确别开生面,虽然本质没有脱胎换骨,但它的测试形式却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或许是在枯燥无味的考试当中多了份人情味儿,语文基础知识等级考试和语文形象大使比赛在学习之余带给同学们的是另一种空间,别样的欢愉。”在这样相对趣味的测试中,笔者引导学生消化了考点,积累了知识,内化了能力,提高了复习的质量。

二、解题技巧化

语文考试解题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语感,但有时提供一些技巧,能让学生如虎添翼。如对古诗鉴赏题的回答,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笔,笔者整理归纳了部分题型的答题步骤,对学生答题起到拐杖的作用。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句简析形象),(3)形象的意义。物象题的答题步骤:(1)概括物象特点,(2)具体分析(如何展现的),(3)物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景象题的答题步骤:(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如何展现的),(3)景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炼字题的答题步骤:(1)解释字意(必要时带入诗中具体赏析),(2)表达效果(结合修辞、意境等),(3)抒发的情感。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通过这样的“拐杖”引导,学生普遍感到答题有了方向感,答题速度和得分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答题笔墨化

语文试卷有客观题和主观题,在平时的训练中,很多学生重视客观题,忽略主观题,他们认为主观题练习起来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对教师布置的主观题,他们往往是被动地等着答案,一些教师对此现象没有良策。如此以往,学生的主观题得分势必十分低下。针对此种情况,笔者提倡“不动笔墨不做题”,布置给学生做的主观题少而精,要求学生一定要动笔,然后从学生的答题中找出典型的错例进行分析,以引导学生下次不再重犯。如一次做翻译题,要求翻译:“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要求学生写出译句,很多学生写下来的句子是:“圣人之所以圣明,愚人之所以愚笨,难道不是由于这个原因吗”。这个译句大致译出了原句的意思,但漏译了“为”字,错译了“其”字,不能得分,学生由此得到了教训:翻译要字字落实,符合语境。所以平时要重视学生对主观题的表达训练,养成习惯,仅靠几次大考是不够的。

四、训练时间化

语文高考总时间是150分钟,在具体考试过程中,有些学生对前面的某些题目用时过多,导致对后面的题目只能仓促作答,甚至会做的题来不及做,应得的分数没得到,留下了遗憾,这是学生在考场上时间观念不强、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的。笔者根据最近的浙江省语文测试卷的试卷结构,设计出一个“训练时间化”的目标方案:

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先依据这个“训练时间表”进行训练,然后根据自己对不同题目的把握能力,总结出属于个人自己的“训练时间化”表格,并应用于模拟考。这样复习训练,学生做题的时间观念得以加强,提高了时间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如果觉得训练整份试卷太费时费力,也可退而求其次,对选择题进行限时训练。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的测试趣味化、解题技巧化、答题笔墨化、训练时间化的语文高考复习的四种优化技巧,强调复习运做的趣味性和解题的规律与技巧,重视学生答题的笔墨表达与做题的速度(时间利用率),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帮助学生高效解题,发现学生答题的失误并及时纠正,强化学生做题的时间效率,以切实提高语文高考复习的实效性。

高考语文考试技巧论文 篇2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高考语文答题套路

 

(针对福建卷,外省的可以参考)

一.诗歌背诵。

1.常规背诵是必须的,要是比较懒的话,可以把手上的练习册练习卷掏出来,画出重复考的句子,这些都是重点句,着重背诵。我高考的时候《离骚》还有《出师表》本来课本上没有说要背诵,但是考纲下来又说要,我就每次周考之前都把《出师表》和《离骚》画出来的重点句子一遍遍的背,结果就没有超出我画出来的范围过,默写基本上可以说满分。

2.会背诵的篇目请注意。尤其是像赤壁赋这样的,很多会背诵但是给了下句常常会卡壳对不出上句。这个时候在考试前一小时就是要巩固下,和同学对抽那些不好想出来的下句对上句,比如:“举匏樽以相属”的上句是什么?

3.注意易错字。如《蜀道难》的“可以横绝峨眉巅”是“峨眉”不是“峨嵋”。《离骚》里的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是“蛾眉”不是“娥眉”。诸如此类的要注意。

二.古文阅读

我推荐的顺序是:先看看第4小题的文章意义梗概。如果文章不懂的话就可以从这里看出点东西。然后顺序做,翻译题可以边看边翻译在题目卷上。通篇阅读完后再整理,这样可以避免涂改而且使得句子调理比较清晰些。

古文的选择题我推荐用排除法。因为128个实词20个虚词,掌握的再牢固也是会有记忆盲点的,还不如用排除法。福建的卷子一般都让选择错误的是哪一个,那么排除到只剩下两个犹豫的时候看:a.词性,名词形容词动词有没有弄混了。b.引申意可以根据词的原意推测。

第3题一般都是人物品质问题,这个用排除法,正确率可以达到95%以上。我们老师也是推荐用这种方法。

三、诗歌鉴赏

学习诗歌有先后。

1.首先对诗歌的形象分析、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情感取向要牢牢掌握。这时候就要推荐一本书给大家了,《优化方案》高考复习书(白底绿边的)里面是我见过最全的。它有把常见的诗歌情感归类,做题目时候先分析是哪一种诗歌类型再从那个情感基调来答题。

2.做题技巧分析。因为为有些诗歌很朦胧,压根不知所云。如今年题目

晓至湖上⑴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⑵,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⑶。

[这时候

a.看题目,时间地点:早上湖上。还有一类是可以直接看出情感取向的如“送别”“遥寄……”

b.看句子。画出写环境的感官字。“静”“寒”“有声”“无影”“安”。(教学论文 )分析这些字可以理清楚它的.情感基调,注意首末两句。

c.还看看特殊用法,“有声”对“无影”,先“雾寒生”再“初日开”,其他诗歌还要注意它的色彩声音等,这类是为了把握表达技巧

d.最后要抓住情感字,如“静”“安得……”“清景”这类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取向。

然后高考一般都脱离不开技巧和情感。情感上又很多是间接抒情也就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这类的。注意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略有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四、名著

这个就要靠平时积累,名著选择用排除法。

高考名著篇目中简答题一般都是一个中国名著一个外国名著,你至少要选择一边记得滚瓜烂熟。我建议牢记外国的。因为本国名著太博大了,红学现在还没有研究出来个所以然更不用说我们。老师对本国名著可能会考得比较偏。外国的好把握。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

这个题目首先要看它的问题,然后阅读文章的时候要注意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或者也可以说“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定义是什么,好处坏处理由,作者倡导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做法和文章意义”阅读的时候要标清楚123,按点来分析,如果读题有条理那么做题的时候也会跟着有条理了。做题的时候最好分点来答,这时候要看分值,6分题有3或者6个踩分点,4分题有2~4个踩分点

六、选作

个人建议。因为小说比较好把握,只需要里清楚

1.环境。社会和自然。共同的作用都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人物性格、为下文的XX埋下伏笔

2.情节。注意抓住矛盾表面和不矛盾内在。

3.人物性格,一事件一性格的答题。

所以如果有小说必选小说,当然如果你传记类的文章好也可以选另一个。

如果没有小说,那么先看下大题题目,尽量不要选择那种要理解朦胧表象朦胧句子的文章,这类比较难踩中踩分点。

还有回答答题的时候很大以部分可以借鉴选择题的情感基调,选择题要好好利用甚至改装成答案。

七、杂七杂八

病句、成语、仿写、扩写都是它的偏爱。这方面还是要请教老师的

八、一句话和评论

1.一句话。如果给的材料有两个不同声音那么就要用上“XX(事)引起XX(人)热议”或者“XX(人)对XX(事)看法不一”

如果没有两种不同表现的,就用陈述句把它概括下,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等六要素。

2.评论。开头第一句,“我认为……是值得肯定的”“我不赞同……”“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鲜明的表达自己支持的观点。

然后要有条理的答题:首先……。其次……。而且……。理由最好可以从个人,到事件,到整个社会问题。递进的看问题。

此题重在逻辑清晰,不清晰的话老师会酌情扣分。

九、作文

这个题目太博大精深了,没有人能够有把握每一次技巧用上去都很好,本人大部分时候用这个技巧不错,偶尔也会落败。大家参考下下面的意见就好还是看个人拉。

1.怎么处理作文题目。

a.材料作文。不要急于找出可以和这个材料相匹配的素材,先在草稿纸上写下就这段文章你的“微薄评论”一定要往犀利的写,往抽象深奥的写,而且一段段的可以不一样,想到什么写什么。然后取一段最有感觉的当作你的作文主旨。就这段再写一些理解。

根据以下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个题目,重点在梦见,我和我的朋友,工作让我有个好身体。

那么就可以围绕对工作的态度来分析:对工作要抱持积极的态度。

b.全命题作文。拆字法。把题目主谓宾拆开来看。不要偏写某个字某个词,全命题作文要对以整个题目为重点不是题目中的局部条件。

与你为邻

你可以是什么。精神的物质的,形象的抽象的找自己比较好把握的,作为对象。

邻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与之为邻就是与之为友为镜,时常提醒自己要以之为鉴。

2.作文常见五步法

首段鲜明提出观点,主旨。莫要以为中国人喜欢曲径通幽就拐弯抹角的用很多无关的辞藻来堆砌首段,首段很重要,观点一定要鲜明,文辞一定要有力度。可以平时多联系。

第二段可以引题目所给的材料,评论下过度到自己的论点上去

然后就主论点分小论点来分段。

我的分法是个人――历史――社会――民族。这个看个人。但总体来说递进式比平面式来的好。

中间的段落是一例子一评论。例子切记不要陈旧,不要太长,评论切记要逻辑清晰,条条指向主论点。

(有能力的同学最好例子一句简约的带过,评论要尽量犀利让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例子从哪里来下文会说)

最后两段要在思想上有所作为,建议可以从:理性感性,人性道德,大爱,思想上的宏大,现代社会的诟病,历史的局限和超越历史这几个方面来。

作文最好的段落是7~11段

3.作文材料怎么才能出新。

同学们要觉醒了,不要再屈原了,司马迁也让他安歇吧,李白杜甫诗歌也就算了吧,大家都那么熟了。

a.向外看。这里要说的是,高考改卷老师,阅历比我们多,对本国的文化很多都有比较深刻的见地,想要旧材料出新东西很难也很有风险,如果你的观点不能被主流采纳那么很可能会被直接判成低分文。所以,和名著一样我们还是多用一些外国的。这个时候就要去积累了,外国的思想家有名的文学家积累两三个就够了。特蕾莎、罗素、托斯妥耶夫斯基、米兰昆德拉、歌德、尼采、左拉、还有俄罗斯的很多人(注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很多可取之处可以多积累些俄罗斯的人物)。

b.向内看。如果你非要积累本国的那就积累一些有共同特点的人物,比如墨子、北魏拓拔皇帝、王安石、张居正、邓小平、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打破了历史的局限性,有超越时间的远见,推动了一些思想生活上的改革。所以熟悉的人可以从他的另一个身份来看,比如王安石我们就从他改革家的身份来用。

c.现在看。很多人喜欢用些时事例子,认为这样可以新鲜一下。可是这个新鲜是由风险的,如果高考想用新鲜的例子,最好在考试前问老师这样写可不可以,以防出格,出现有些比较反动的犀利文字。用现在的例子最好还是对事不对人,要有一定的思想高度,把个案扩大到社会问题民族问题人性问题来思考。

4.材料从哪里来?

说到这个我真的要先感谢下发明了微薄的牛人。新浪微薄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材料收集地。去年暑假,我没有练习语文,就是把新浪经典语录还有精彩语录中看了觉得很认同的无关风月的句子尤其是名人的话记下来60句左右,我的作文就飞上60(要知道我们老师把70分的作文全都压在60分下,好到我觉得可以发表的某些同学的文章也才59、60普遍57、58就是年段极好了)这是我高中第二次上60。这篇文章里面用了至少10来句微薄语录。

注意在积累的时候要用那些你看了有所感悟觉得它是很实在的道理却经常被忽视埋没,不经意间提起才恍然大悟。不要迷信那些所谓的素材,有段时间就是看买的素材书想用结果文章越写越肤浅再没上过54.所以我不推荐用素材书。别人的素材不是你的素材,你的素材一定是要让你有所感悟的。

然后《优化设计》一书最后的素材积累很棒,都是很多思想家的荷马啊,莎士比亚,康德等等的名家名句可以去参考下。

高考语文图文转换题突破技巧 篇3

一.标文转换

标文转换,以会议或行业徽标为试题材料,或要求简要说明徽标的构成元素,或要求揭示徽标的整体含义等。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解题技巧】解答“标文转换”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识徽标,悟形象。从微观角度看,徽标里有“青山、绿水、太阳、十个圆环”等;从宏观角度看,徽标元素与“中国环境”应该是密切相关的。第二步,看结构,定顺序。说明文字的顺序安排应该从徽标本身的总体结构而定,或从左至右,或先上后下,或由内向外,或由主到次等,这里应该是由内向外的顺序。第三步,会联想,明寓意。一是联想创作者的构图目的,二是联想徽标元素与文字的关系,从中把握寓意,三是联想色彩,发掘象征意义等。

二.画文转换

画文转换,以漫画为试题材料,或要求简要介绍漫画的内容,或要求概括漫画的寓意。

【典型例题】(2013年湖北卷)请根据丰子恺先生《巷口》这幅画,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③字数不超过80字。

【解题技巧】要求对漫画内容进行“说明(内容)、概括(寓意)”类的画文转换题,解题方法与标文转换题基本相同。

这里重点谈谈“想象(场景)、描绘(画面)”类的图文转换题的解答技巧。

第一步:审题干,定方向。题干要求“围绕‘盼描写一个场景”,因此,思考的方向是:以画面为基础,以“盼”为内容,“描述”场景;“描述”的具体要求是“采用两种修辞手法”。

第二步,察人物,明关系。看画面里有哪些人、物、事。漫画中有两个人物,根据人物肖像、年纪,可以推断一个是奶奶,一个是孙子;漫画右上方还有两个字“巷口”。

第三步,会想象,写场景。这里应该用“因实想虚”的方法。图中的人物是奶奶与孙子(实),他们一起,盼谁归来(虚)?既然是“巷口”之“盼”,他们身后,当然是幽幽的小巷,他们眼中所见是什么(虚)?他们会有怎样的心情(虚)?最后,不要忘记,内容要以描写手法表达:多用形容词、动态词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三.表文转换

表文转换,即将两组以上具有比较意义的数据,组合在表格、坐标、曲线等形式中,要求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出现象背后的实质、规律,或提出存在的问题等。

【典型例题】(2013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志愿者对其志愿行为意义的认识(多项选择)

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两个年龄段的人对其志愿行为的意义认识的同与异。

【解题技巧】解答表文转换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审表头,明对象。审视图表,从表头看起,有表脚的,不要忽略表脚,审视表头的起点是明确表格的说明对象是谁(什么)。

第二步,查内容,做比较。查内容,这里体现为对同一提问,表现出的回答情况的考查;做比较,通过比较,看出对同一问题,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或同或异的看法。

第三步,找角度,抓规律。找角度,就是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合适的角度分析图表,这里有同或异两个角度;抓规律,就是概括指出表格反映的本质问题,这里就是提出相同或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片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风尚。现在这种风尚也渐渐被高考引进,图文转换题也成为高考常用题型。如果我们能在掌握这些技巧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训练,就能避免“下笔能言,离‘图万里”的情况出现,注意方法,总结规律,我们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高考考前语文复习技巧 篇4

一、读“透”考试说明, 有的放矢的复习

1. 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 做好前瞻性预测。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也是大家复习备考的依据。解读《考试大纲》时, 除要关注考试范围、新增内容外, 更应该关注题型示例及样卷。它们不但能让同学们对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大致比例有所了解, 更能告诉大家本年度高考的命题走向。

每年的考试范围都有一些变化, 研究《考试说明》, 除了关注考试范围的改动, 还要注意措辞的变化, 因为这往往就是旧题出新的地方。复习中应该有意识地做点调整。只有了解这些变化, 才能准确把握住综合训练的方向, 复习才能有的放矢。

2. 分类研究近三年高考试卷的特点和发展趋向, 把握复习方向。

语文试题每年都有一些微小的变化, 代表着一种发展趋向。如2009年江苏省高考试卷, 压缩第一卷第一模块的题量, 只考了语音、汉字的识记和词语、病句的辨析等4题, 与此同时, 第二卷文言翻译、诗歌欣赏、语言运用的分值逐年不断在加大, 题目越来越灵活, 显现出降低汉语专业知识的难度, 突出实用的特点。更注重的是能够抓住不同语素和语境, 在动态的、实用的语境中, 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针对这些变化, 就要及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改变地毯式的复习方法, 应该注重对从初中到高中教材所出现过的常用词语的梳理, 尤其注意从生活中去寻找问题并辨析。

二、全面总结, 查找弱项

经过半年多的学习, 大部分同学对语文复习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了高考语文的知识组成、考试要点、题目类型及相对应的方法等。在此基础上, 我们该从哪方面入手,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呢?

首先要静下心来, 利用一定的时间, 好好把自己半年来的学习情况进行一番总结, 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研究, 一块一块 (以去年全国通用卷试题上的知识分类为标准) 地总结, 看自己复习的方向、要点与考纲 (以去年的为主, 待今年新的考纲出来后, 再对照进行微调) 是否一致, 有无偏差, 并及时调整。这是整个考试大的方向问题, 万不可忽略。对有的知识点如标点符号、文化常识等尽量不要放过, 以备不测。

其次是要明白自己的强项是哪一块, 弱处是什么;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错误的原因又是什么;方法是否得当, 有关基础知识掌握了没有, 或为什么做了那么多的题, 老是在这里出现错误。如果自己找不到确切答案, 就去问老师, 问最了解你学习、性情和做事习惯的同学朋友。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 不可忽视, 更不可粗叶大叶地走过场。

再次便是进行知识归纳、方法探讨、思路梳理。把整个语文考卷作一次全面地研究, 了解其内在的结构安排, 知识的相互关联, 能力的迁移, 考查的要点等等。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明确而系统的概念, 对考什么, 怎么考, 重点是什么;答什么, 怎么答, 具体方法如何, 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等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对相应的内容与方法一清二楚, 了然于胸。否则, 就一定向老师或有丰富高考复习经验的同学请教。在全面、细致、认真总结的基础上, 一定要做到清楚地把握考试的方向、重点与自己复习的大体情况。切不可转八卦, 走迷宫, 或狗熊掰棒子, 复习一处丢一处。

三、集中精力, 补救弱项

以近期做过的几套 (三套至五套最好) 考题为标准, 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细致认真地检查, 看自己最弱的是哪一点, 为什么。是做题少, 还是基础不扎实, 或是方法不对, 还是思维不准。根据木桶理论可知, 也许它就是影响你下一步提升语文成绩最关键所在。然后, 集中大量的精力, 利用足够的时间, 花大的力气把它补起来。

具体方法是:回忆老师所讲, 回想自己所做, 明白题的要求, 清楚答题要诀, 集中主要精力, 反复刻苦练习, 及时总结归纳, 找出规律良策。如语句里的近义词辨析太弱, 那就找来大量近义词一一进行对比分析, 然后再放到句子里去, 根据语境分析选择。成语判断不准, 那就从成语的本义到引申义再到特定义、多项义, 一个个记忆理解, 从感情色彩到修饰对象, 语法功能、程度范围、具体语境、搭配成份等全面训练提升。如语言表达失分太多, 那就先看是不会理解题意, 还是文采不够, 或是语言表述欠功力。然后对症下药, 对其薄弱的那一类题, 进行大量的实际训练 (注意, 一定要动手写, 语文复习最怕的就是以看代做, 以想代写, 尤其是语言表达这一块) 并不断地总结经验, 改进, 力争完美。相信, 只要功夫到了家, 这些弱项的提高, 一般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作文也是。不要认为时间不多了, 各科的复习任务很重, 自己的写作功底较差, 或写了好多篇了, 分数总是在原地徘徊, 从而就失去信心, 放弃训练。要知道, 质的提升往往是建立在量的基础之上的。常言道, 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一日不写手生, 一顿不吃肚饥。写作水平的总体提高, 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但最基本的还是要多思、多写。做不到这一点, 想突破瓶颈, 度过高原期, 是很困难的。

写好议论文, 要有一个层次清晰, 脉络分明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除常见的并列式和层进式, 可按以下六字连珠法构筑。

1. 点———开门见山, 点明观点。

2. 正———正面举例论述 (排比) 。

3. 反———反面举例论述 (实例、概括、假设) 。

4. 析———对中心和事例进行深入分析、假设 (找原因、引哲理、提办法) 。

5. 联———紧密联系现实展开议论 (个人、团体、社会、国家、民族) 。

6. 总———总收全文, 呼应中心, 进一步凸显主旨。

同学们在构思成文的过程中, 内心要牢记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要求如下:

中心三点:鲜明、集中、正确。

选材五点:围绕中心、真实、典型、新颖、生动。

结构三点: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过渡自然。

表达五点:议论抒情为主, 记叙说明描写恰当运用。

语言五点:通顺、简练、准确、生动, 运用恰当的修饰。

文章写成之后, 学生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审视:

1.标题:是否精彩新颖。

2.开头:是否夺人眼目。

3.例子:是否典型生动。

4.结尾:是否气势非凡。

5.卷面:是否眉清目秀。

审视之后, 发现有不妥当、不到位的地方, 一定要进行推敲修改。要让学生坚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一直改到满意为止。力争每次训练, 学生写出来的都是“正品”, 只有平时写出“正品”, 高考时才有可能出现“极品”。

四、调整状态, 进入考试时间

建议大家在复习时要看练结合。可以把做真题的时间放在上午9∶00到1 1∶30。这样除了可以保持高考复习所需要的训练量, 还可以调节自己的生物钟, 保证高考时良好的精神状态。看纠错本的时候, 也要注意不仅要是用眼去看, 还必须随时记录一些感想、体会, 思考自己当初出现问题的原因, 必要的时候还要回归课本, 澄清一些概念。

高考语文考试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5

高考语文考试阅读题答题技巧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牢记:

1、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

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a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考题中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高考语文考试技巧论文 篇6

1.非语境类

这类排序题由于没有语境设置,因而不必考虑与整个语境的衔接,只要做到句与句间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了。但作为排序训练的基础,我们必须认真掌握好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技巧。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需要经过四步,即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连缀排列顺序、检查调整确定。

(1)把握基本内容。首先应对所有语句进行总体分析,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判断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能表明层次的语句。

(2)初步分层归类。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

(3)连缀排列顺序。这是排序的关键一环。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成大句群。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这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4)检查调整确定。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并自然贯通,结构是否相对完整,句间层次关系是否恰当。若检查出有不当之处,立即调整。在整体审视之后,可最终确定答案。

[例题]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⑥⑤①②③④

B.④③⑤①②⑥

C.③①⑤④②⑥

D.④②①⑤③⑥

[简析]做题首先要把握基本内容。不难看出,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中心句是②句。再初步分层归类。统观这几句,除①②⑤外,③⑥两句也明显不适于做首句,因为分析问题总要有问题在先才行。这样,经过简单的定性与归类后,选项便只剩下B、D两项了。然后连缀排列顺序。根据②句中代词“此”和转折连词“却”,可以断定②必接于④后,即顺序为④②;根据①和⑤两句中的关联词“则”,可断定这两句的顺序应是①⑤,并且应当在②后,对②中的“不同的景观”进行解说 ;然后③句过渡,⑥句指明原因。最后检查调整并确定。D项符合提出问题(④②)——列举现象(①⑤)——指明原因(③⑥)这一思路,因此,D项正确。

2.语境类

这类排序题由于增设了语境,因此,在排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与整个语境谐调的考查。从命题的形式上看,这类题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设置语境,即提供出具体的上下文;一类是间接设置语境,即按特定的要求调整语序。这两类题从具体操作上又有所不同。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就其连缀的基本技巧分别予以说明。

A.直接设置语境类

由于设置了具体语境,这类调整语序的题目在具体完成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与上下文的衔接问题。否则,即使内部排序得当,也会因与上下文衔接不当而功亏一篑。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需按三步进行,即内部连缀排序、分析整体语境、审查调整确定。

(1)内部连缀排序。首先对需要排序的各句进行分析,依照前文对“非语境类”排序的有关方法,对语句进行初步排序。

(2)分析整体语境。内部连缀排序,只是对需排序语句的初步层次性整理,是否合理并符合要求,还要看一看上下文的语境,分析整个语段的基本内容、层次顺序、观点倾向等。

(3)审查调整确定。在对整体语境把握的基础上,贯通总体思路,理顺语段层次。经过审读分析,可最后确定答案。

[例题]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③马上扔下背包,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_________和村民们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A. ②④①③

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简析]首先对所提供的四个语句进行排序。这几句话主要描写的是:人们很勇猛,行动很迅速,为什么?是因为“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因此,④句应放在首句的位置。下面的几个语句应注意前后承接,通常思路为:先不顾疲劳,再行动。这样,②句应放在行动性较强的① ③句之前,结合四个选项,初步选定C。然后分析整体语境。整个语段表达的意思是:野营队来到村里,然后抢收。这样,来到村里——听到广播——不顾疲劳——扔下背包——投入战斗,自然连贯,语意贯通;①句自然作“投入战斗”的状语,排序基本确定为④ ② ③ ①。最后再审查调整。经过语境分析,句间关系分析,确定无误。

B.间接设置语境类

此类题虽然无具体的语境设置,但是有明确的要求限制,因而,排序之前应当首先考虑到这些要求,然后再进行排序。下面结合有关试题具体分析。

[例题1]根据表达需要,恰当排列下面语句的顺序。

A.离闹市很远

B.这地方

C.因为

D.一直未被人注意

E.保守的成分很多

要求:①强调地处偏僻是造成一切的原因,②强调此处比较保守,③解释此处为什么不被注意,④一般地陈述这地方为什么落后。

[简析]①②均要求强调一定的内容,因此应当首先考虑如何强调的问题。一般来说,总要把强调的内容放在句首(定语后置表强调例外)。①中要求强调的是“地处偏僻”这一原因,因此应当把C—A放在句首,其余项依据逻辑顺序则为B—E—D,那么第①题的答案就应该是C—A—B—E—D。同理,第②题就应当是B—E—C—A—D。

第③题的要求是解释“不被注意”的原因,就应当把要解释的内容说出来,然后再解释。据此,其正确的排列顺序就应当是B—D—C—A—E。至于第④题要求“一般地陈述”落后的原因,那么就该按照通常先因后果的顺序排列为B—C—A—E—D。

[例题2]根据题目要求,排列下面句子。

A.又有情韵

B.与一般的通俗歌手完全不同

C.表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D.李娜的演唱高亢粗犷

要求:①强调李娜的演唱特点,②强调李娜与一般歌手的区别。

[简析]对上面四句的语序排列,要求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排列顺序。要“强调李娜的演唱特点”,排序为D—A—C—B;“强调李娜与一般歌手的区别”则排序为B—D—A—C。

总结这种间接设置语境类题的排序方法,应当是:①弄清题目要求;②进行局部连缀;③根据要求最后排定次序。

【专项训练】

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遍布华夏各地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 , , 。

,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这辽阔的天地间。 , , , 。

①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

②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也听而不闻了

③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A.③①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①②

3.在横线处填入的短语,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保护动物,已不是人们陌生的话题。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早已达到可以把其他动物玩弄于股掌中并完全主宰它们命运的程度,但当 、 、 、 的时候,人类真正考虑过动物和人类生命意义上的平等吗?

①老虎服服帖帖在舞台上表演

②用于实验的动物为科学献身

③兔子小鸡成为孩子们的玩物

④耕作的动物在田间地头劳作

A.④①②③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③①②④

浅谈高考语文文言断句方法与技巧 篇7

一、借题解文

阅读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也是高考语文最主要的考查内容。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主要在对语言的认知上,阅读文本时,可借鉴试题中一些有效信息,借题解文,帮助我们理解文本内容,为后面试题争取更多的有效时间。下面我们主要谈谈如何“借断句解文”。

第一遍阅读文言材料肯定会遇到语言认知方面的困难,尤其是遇到未标点的文言语句。这时,不要强行断句,可仔细观察四个选项,找到四个选项中相同断句的地方,这些地方肯定是正确的,可以据此把长句子划分成几个短一些的句子,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节省了时间。

例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断句题经过对比可确定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二、借文解题

前面强调高考新课标卷文言断句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指定语句的断句能力,因此,结合文体特征借文解题也是准确断句不可缺少的环节。近几年文言阅读材料都是人物传记,传记主要通过人物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做题时,切勿将需要断句的语句提取出来,而是把语句返回到具体语境中,以时间为线索,以官职变迁为主轴,理清需要断句的句子在怎样的事件中,分清人物、时间、地点、官职名称和关键事件等,避免断句时将一些固定词语或双音词强行断开。

例如,2014年新课标Ⅱ卷文言断句语句所在事件主要表现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也可借鉴分析概括题C项,借题解题,理清宦官刘瑾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犬马,不理政事的主体事件。

三、熟记断句技巧

文言断句选项并非处处都错,考查方式是先预设整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错一处,一个选项错两处,另一选项无错误。因此在理清语境后,应再对比出四个选项中断句不同的地方,重点攻克,逐项排除。熟记断句技巧是准确断句最主要的方法,也是解题最关键的步骤,可运用以下方法断句。

1. 看语法

文言断句是断句子,而非断词,因此从语法入手理清句子结构是断句首先考虑的方法。文言语句大多是主谓句,名词和代词作主语或宾语,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做题时,可根据词性判断主谓成分,断出句读。另外,一些修饰词也是帮助断句必不可少的成分。

例如,2014年新课标Ⅱ卷的“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中“八人”是句子主语,“号‘八虎’”是谓语,中间不断。“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中“文”指韩文,是主语,“每退朝”是谓语,“对僚属”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语”,因此应该在“退朝”后断开。

2. 看标志

文言语句中一些特殊字词是断句的标志,熟记这些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准断出句读,包括叙述人物对话时的“曰、云、言”,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的句首发语词、句尾词、关联词,以及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

例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的“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中“言”后应断开;Ⅱ卷的“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中“所”和后面动词结合,修饰后面的“白土村”,应该在“所”前断开。2014年“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中“辄”为副词“总是”的意思,应该放在句首,前面断开。

3. 看修辞

古人在写文章时,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断句时可根据这一特点断出句读。另外,顶真的修辞手法也需特别注意,两个相同词语中间肯定要断开。

例如,《心术》中“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愚公移山》中“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根据对偶和顶真可断出句读。

四、综合运用技巧,排除法敲定答案

任何解题方法不是单一的,夯实基础,熟记各种方法,综合运用技巧,巧用排除法,就能敲定答案。

高考语文考试技巧论文 篇8

1. 我国诗歌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盛产诗人与诗歌的国家, 几千年来我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到顶峰, 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与资料。中华传统经典诗歌是汉语的典范和精华, 是中华伟大民族不灭精魂的积淀与蕴藏。诗歌是我国甚至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是极其强烈的, 情景构造也是十分全面的, 对于学生在来说是能够影响身心发展的存在, 所以利用诗歌对学生进行影响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2.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目的与现状。

我国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利用诗歌鉴赏项目来对学生进行考核, 从而培养学生对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 健全学生的文学思想, 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要求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能理解诗歌的文学思想, 从而来探究作者对作品的丰富情感与意蕴, 去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文化美感。让学生在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的帮助下, 读懂诗歌的艺术语言与文化底蕴, 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丰富传统文化积累。由于诗人离我们的生活较远, 我们不能够细致的了解诗人的文化背景, 而且诗歌的语言又非常简练, 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导致大多同学对学习古诗歌的兴趣低下, 在诗歌鉴赏时也就难以进行。每当考试时学生最头疼的题目便是诗歌鉴赏, 不爱进行诗歌鉴赏练习, 导致学生对诗歌鉴赏的了解与技巧甚少, 但是诗歌鉴赏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地位是极其特殊的, 我们不能放弃诗歌鉴赏的学习, 我们要通过探讨诗歌鉴赏的技巧与特点, 来做到对诗歌鉴赏的理解与练习。

二、江苏省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特点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的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为学生们准备了许多优美的古典诗歌鉴赏, 一共三十首。

1. 要求学生对诗歌的主旨进行分析。

这是诗歌鉴赏题目中最常见的问题, 是需要学生对诗歌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 需要我们从诗歌中的具体形象与景象进行分析, 从画面中的意境入手, 来分析诗歌中意象的深意, 抓住意象的特点, 分析诗人对意象的理解与修饰, 从全诗的角度来感受诗人感情的变化, 分析不同的感情及其变化。并且在诗歌中结合思考诗人作诗的背景, 进行综合性考虑, 确定全诗的宗旨。

2. 对某一句诗歌或某一个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

在古代的诗人世界, 诗人经常通过对景色与事物的抒发情感, 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的不满。诗人通过对事物与景物的描写来舒怀, 所以首先我们要对诗歌要求的句子来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与翻译, 通过对诗人的生平与诗歌背景的调查, 来对诗歌进行不同方面的剖析。我们要对诗歌构思明确的理解, 方面要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理解。如果要寻找诗歌的关键词, 还需要我们对诗歌的整体意思进行分析与理解, 对诗人的意图与心情进行理解, 最后界定出这首诗的关键词与重点句。

3. 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判断与分析。

点出某种手法。诗歌手法是诗人写诗的时候运用的技巧与手段, 在我们进行诗歌鉴赏分析的过程中, 我们要对诗歌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 需要进行逐词的翻译理解, 在自己的理解中可以通过具体的诗句与诗人的构思来表达自己的鉴赏态度与观点, 在分析过程中, 加以学生自己的见解与原诗句的结合, 会给自己的诗歌鉴赏增添色彩。在江苏省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 诗歌鉴赏的比例很重, 但是对诗句的分析与研究方面较少, 近年来, 只有2010年的江苏卷中的诗歌鉴赏考察了学生对他人鉴赏意见的理解, 也是学生进行练习的重点部分。我们对这类问题要注意重点理解, 附以自己的分析意见, 完美的解答所问问题。在江苏卷中的诗歌鉴赏, 我们要重点把握出现频率较高的诗歌表现手法们要重点把握, 比如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比拟等技巧, 而且还要注意对表达手法的积累与判断, 就像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等方法, 最后学生还是要通过对诗歌鉴赏题目的大量练习来进行熟练, 最终达到把握诗歌鉴赏问题的境界。

三、江苏省语文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技巧分析

1. 对诗歌的画面与情景进行构思, 理解诗歌中的景与情。

诗歌意境是作者的心理表达, 来源于作者的主观情感, 以及他身处的环境。在诗人的主观情感影响下, 观景与景物都会被辅以真实的感情。在诗词中诗人通过对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是诗歌中最常见的抒情方式, 大漠沧海, 古道老树, 夕阳明月, 狂风暴雨都是诗人进行赋予情感的对象。从诗人描写的景象入手分析诗歌的情感, 能最大程度地了解诗人创造的意境, 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诗歌的主旨。比如, 诗人张若虚在诗歌《春江花月夜》中, 通过诗人对五个事物与景色的理解和修饰, 从题目上来看, 诗人分别描写了春, 江, 花, 月, 夜五景, 首先就能够对这首诗歌达到初步的了解, 再看诗歌的全文, 不难看出诗人对景色的赞美与叹服, 尽情地赞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而且通过景色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怀, 并且通过对游子与闺中思妇的情感纠葛, 来赞美伟大的爱情, 最终谈到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 将景色的完美与心中的感叹结合起来, 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情感意境。这首诗是诗歌鉴赏中最经典的一首, 考点很多, 是老师为学生准备诗歌鉴赏练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歌意境的过程中, 必须紧扣诗歌的画面和形象, 紧紧的将自己的身心与之结合, 进行诗歌鉴赏分析。

2. 在诗歌鉴赏练习中要重视学生想象力与联想力的作用。

在我国, 诗歌鉴赏有着深远的历史, 但是利用方法与原则来进行鉴赏是近年来新兴的方法, 我国古典诗歌内容明朗, 韵律整齐, 讲究对仗公正, 并且在写作过程中讲究含蓄与夸张并存, 所以我们在诗歌鉴赏的过程要最大程度发挥想象力的作用, 将诗歌的情景利用想象力还原, 从诗人的角度来进行诗歌鉴赏, 事半功倍。在诗歌《春江花月夜》中, 诗人为我们展开了情景浩大的春夜月景, 所以我们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 首先要随着诗篇的阅读与欣赏, 想象着月光的美好, 对诗人构造的情景进行全面的丰富奇妙的想象, 通过我们的想象来构造真实得风景, 同时还要品味作者在作诗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心境, 争取做到同步思考的意境, 对学生的诗歌鉴赏技巧练习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诗歌鉴赏练习中, 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情景练习。

3. 细致研究与思考诗歌鉴赏中的经典句子, 将诗歌鉴赏与名句赏析结合起来。

我国古代诗歌中从来不乏流芳后世的经典之作, 这些经典名句, 都有着共同点, 或是一个字, 或是一句话, 用在了奇妙的地方, 让诗歌的可读性与文艺素养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所以古代诗人中流传着一种叫做炼字的作诗方法, 就像家喻户晓“推敲”, 在作诗即将完成的时候, 对诗中某个字进行反复的更换, 使文章的文学性大大提高, 在重点的部分进行炼字, 有利于对诗歌画龙点睛, 就是诗中的诗眼。诗眼, 顾名思义, 就是诗词之眼, 在整个诗篇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 在历年来的江苏语文卷中, 对诗眼的考察向来是最热点的考察方面之一。

在语文界, 诗歌是不可替代的艺术与珍宝, 在诗歌中最精妙的莫过于诗歌的整体性, 尤其是在这整体中的神来一笔, 是我们需要重视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诗《登高》中的千古名句, 这句诗中通过无边的落叶与长江水烘托出诗人对时光易逝, 岁月荏苒的感叹与郁闷, 自己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名联, 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 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从而深沉地抒发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体会到诗人的深深地悲哀。还有同为唐代诗人贾岛, 他的诗《题李凝幽居》中千古名句“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中, 巧用一个敲字, 来刻画月夜下环境的幽暗寂静, 敲门声的响来烘托夜的静, 将人带入到环境之中, 响中寓静, 出乎人的预料, 让人体会到别样的美感, 由此可见, 找到诗歌中最优秀的名句能够帮助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找到捷径来分析。

四、结束语

在江苏省的高考语文中, 诗歌鉴赏是一种全面考察能力, 比较难以把握的题目类型。学生要充分理解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的三十首诗歌, 使学生养成过硬的鉴赏技巧, 对诗歌鉴赏题目得到自己的见解, 在答题过程中能够从容应答, 做到对诗歌鉴赏题目的掌握与运用。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诗词诗歌大国, 现代学校对诗歌的重视程度也是非常高的, 并且在考试中, 诗歌鉴赏部分也占有极大的比例。江苏省于2004年开始进行高考自主命题, 在语文方面, 诗歌鉴赏的命题以形成规律, 探究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命题规律, 把握解答诗歌鉴赏题的特点, 对诗歌鉴赏的理解能够更加深入, 让学生在高考中能够利用诗歌鉴赏技巧来从容答题。本文通过阐述江苏省历年来诗歌鉴赏题的特点与方向, 来进行对诗歌鉴赏技巧的分析与应对。

关键词:江苏高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参考文献

[1]许彩云.论语用原则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中的作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6) .

[2]朱士连.中学语文语言运用题的教学实践与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8.

[3]刘全国, 程水银.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外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10) .

[4]崔富.让高中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也活跃起来[N].山西科技报, 2003.

[5]2004~2011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苏教版.

高考语文考试技巧论文 篇9

何以言之?

一是高考语文试卷长期模式化直接导致了良莠不齐的试卷泛滥成灾。走进大大小小的新华书店, 繁荣昌盛的《题王》《题霸》《秘籍》《内参》《同步》《兵法》《高仿真》之类的教辅材料一定会使你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打开来一看, 多是东拼西凑, 你抄我我抄你, 换个体例或书名就出来蒙人骗钱。

教师也省心了, 照着配套的教师用书就敢开讲, 即便不会讲还有详解答案, 谁还管试题的针对性如何, 谁还管学生做题后的效果如何, 谁还管试题答案的科学性如何, 谁还管孩子们的负担如何……只要形式上有点相像就是命制成功的试卷, 就可以强行地压给学生去做。课上做, 课下做, 考试做, 不考试也做, 几代人逼着守着孩子们做……搞得学生除了做题之外, 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语文了。做题的量上去了, 准确率也高了, 但语文能力、人文素养却大大地滑落了。做文字题时斤斤计较, 务求正确, 平日里却对读错音、写错字等现象熟视无睹, 无动于衷;做病句题的时候能找到正确答案, 但在课文和媒体上却找不出一个病句, 更谈不上听出病句了;阅读题是会解答了, 但自己读书时却抓不住要点, 也欣赏不出个门道和味道;应试作文会写了, 说话却还是结结巴巴, 语无伦次, 就是写个考试总结都干干巴巴, 条理不清。其实原因很简单, 学生读得太少了, 写得太假了, 想的和做的都太功利了, 已经远远不是在学语文, 并且早已没有一点儿学习语文的乐趣了!

二是高考语文试卷长期模式化直接导致了集体趋利心理的膨胀。明眼人都清楚, 现在的语文教辅资料和高考辅导等早已都产业化了。尽管国家三令五申, 市场依然在高定价高回扣的潜规则下一派欣欣向荣。你有政策, 我有对策, 只要能把资料推销出去, 只要能赚钱盈利, 只要能满足一己私利, 谁还管这些资料的质量如何, 谁还管这些资料是否已经压得学生都喘不过气来了, 谁还管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身心健康状况怎样!在这种集体趋利心理膨胀的背景下, 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上已成为“字词句的机械记忆课, 现代文阅读牵强理解课, 作文应试造假课”, 成为“最刻板、教条、贫乏和单一”、“最令学生反感”、最缺乏学生生命感受的课堂教学活动。这种怪象似乎只有在中国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才能发生!

三是高考考试说明对此怪象更是推波助澜。考试说明每年都有些新玩意儿, 有点微调似的新面孔, 有时就是换了几个词汇, 也许就是想把话说得更严谨一些。可就是这么个东西, 年年都搞得神秘兮兮的, 都要求每所学校的高三语文老师认真研究, 甚至要钻到字缝里窥出微言大义, 以便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地备考。笔者认为, 这无疑更强化了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学的心理, 给本已深陷沉疴的语文教学又雪上加霜, 更加导致语文教学的畸形和异化。这些道理, 相信很多人都清楚, 但为什么都视而不见, 装聋作哑呢?很简单, 考试说明不仅对高考升学有利, 对很多人也都有利, 此其一;考试说明就是某些部门的财路, 没有哪个傻瓜会自绝财路, 此其二。最近, 举国都在控诉、声讨网络黄毒, 痛斥它简直毁了我们的下一代。但细想一下, 哪个不晓得黄毒会毒害青少年, 但为什么一些人、一些网站偏要那么做?据报道, 国家管理网络的最高权力机构每年都有2.6亿元的网络注册管理费进账, 可他们却把网络域名注册权层层下包, 只要交域名注册管理费, 一个人就可以注册几十个域名, 这就直接导致了网络域名注册管理的混乱。是什么在驱使某些人可以视下一代人的灵魂健康于不顾呢?只有两个字———利欲!利欲熏心, 天大的窟窿都敢捅, 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又算什么!

总之, 高考模式化试卷和考试说明早已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深陷沉疴, 病入膏肓了, 早该休矣!只要我们能取缔高考模式化试卷和考试说明, 天就可能晴一大半儿了。试想一下, 假如有一天, 大纲已定, 考纲亦已定, 但就是不定高考试卷的模式, 就是不让你摸到每年都考什么、试卷的模式是什么样的, 反正不超纲就是了。这样一来, 势必逼着语文教师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按照大纲和新课标教语文, 那语文教学能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吗?还会出现“全民”命制模拟试题、为谋私利而不顾一切的混乱局面吗?那些资料还会有这么大的市场吗?可怕的是, 我们正处于全民麻木的冷漠期, 正处在集体无意识的趋利期, 正处在有识之士想说又不大敢说的混沌期!

高考语文考试技巧论文 篇10

一、题目清晰,追求文章思路新颖和创新

在中职高考作文中,作文的题目是眼睛,首先题目必须清晰明了,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而且要紧扣题意,过于直白或者过于含蓄的题目会让人觉得没有创新。教师在指导中职生拟题目的时候一定要体现新颖,紧扣文章的中心。阅卷老师在高速阅读的情况下,希望眼前是一个思路清晰,每段之间界限分明的文章。在写作时,开头和结尾要主题分明,而且对段落和分层一定要明确。字体和整篇作文要干净、整洁,给阅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这样给出的分数也会相应高一点。

高考作文受时间和卷面的限制,因此在写作文时,不能随意涂改,也不能时间太长,不然时间都花费在写作上,影响其他做题的时间。中职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篇作文,在动笔之前就要有一个大概的设计,在草稿纸上把整体内容定下来,做到不慌不忙,才不至于跑题,思路才能一目了然。那么在编写提纲时就不可千篇一律,无论什么文章总要有个开头、中间和结尾,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在写记叙文时,记叙的事情要有起因、经过和结果;写议论文首先要提出文章的问题,然后如何去分析问题,最后是如何解决问题;在写说明文的时候,要安排总的一个大概,然后讲解内容,最后再一次总结。每一篇文章都可以在草稿纸上搭建一个简单的提纲,以提高写作的速度。

二、确定文章中心,流入真挚感情

在中职高考作文中,作文的真实性是高考作文试题的明确要求,学生在写作文时流入真情实感,可以使作文显得更加生动和丰富多彩。如果是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的,写一些不切实际的内容,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自然分数也会特别低。学生在写作中要写出真实的体验,让阅卷老师与学生产生共鸣。比如,回忆往事,心中依旧还有感恩和感动,或者喜怒哀乐都可以尽情地表达出来,因为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在写作时,自然而然会有内容要写,也就很容易做到真挚的情感流入,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可,相应地也会得到高分。

每年的高考作文往往都是众人关注的话题,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中职生对作文的意识,加强作文练习。由于中职生平时都是以专业知识为主,在文化课上与全日制高中学生相比,学习时间较少,教师要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和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多观察、多思考,留心周围的事物,关注生活和投入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才有真情实感。学生把有限的生活经验合理地运用到文章中,即可恰到好处地提高文章的特色。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遇到好的词语及时进行摘抄并且能够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这样不断地积累素材,广泛地阅读材料,才能做到心中有内容,做一个生活有心的人。

三、结合实际生活,用感悟充实文章内容

在高考写作中,在写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想,想象往往是被感情激起的,也是受感情所支配的,感情越深,想象的空间就越令人心旷神怡。在考场作文中,想象是与写作相互配合完成的,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个性化的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用自己的亲身感悟去写文章,可以体现文章的个性色彩。

例如,在学习了老舍的《我的母亲》一课后,学习到作者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忆时,主要采取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用画龙点睛的方式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感情。那么,如果在考场上出现了以“母亲”为主题的作文,应该如何做到思路明确呢?首先在审题时要做到仔细、认真。母亲是我们每天都能见到的最熟悉的亲人,也是世界上最可靠的人,往往对最亲的人总是有很多话要说,但是不知道如何去说,那么这就是选材的问题,学生要根据文章的要求,选材要符合母亲的特点,要有区别于他人母亲的特点。在写作时举出两三个例子表现母亲的人品精神或者对我的爱护,也可以通过母亲的经历表现出母亲对我的关爱之情,运用真情实感打动阅卷老师,总之,从不同的角度都必须突出母亲独特的一面,能够表现出文章的独特魅力。

中职生高考作文想要得到高分,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考往届的高考高分作文,学习他们的写作手法,不断地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在高考写作中能够吸引阅卷老师,取得高分。

摘要:作文是语文的重点,中职高考语文写作对于中职生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文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高低,因此如何写好考场作文是当前中职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要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制定多样化的写作技巧,平时多练习、多读、多写,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中职生,高考语文,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1]荣维东.我国写作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

高考语文考试技巧论文 篇11

一、人物形象概括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归纳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①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③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④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提问形式主要有两种:①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或: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②某某人物形象具有哪些(什么样的)特点或品质(精神、思想等)?請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从答题规范的角度来讲,这两种提问形式的答题格式是有区别的。

对于第一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某某是一个个性特征(A、B、C……)+身份地位特征的形象。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对于第二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组织答案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答题格式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即:某某具有个性特征A、B、C……。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第二种答题格式是每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出一个特点,即:①个性特征A+分析;②个性特征B+分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

二、人物形象作用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文中某某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这类题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①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即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②从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来看,即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③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即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总的来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有对比、衬托等作用,在情节结构方面有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在主题表达方面有揭示、突出主题等作用。具体来说,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①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②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③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烘托、线索、揭示主题的作用。

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就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来谈,内容上的作用主要就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两方面的作用来谈。答题时,要围绕该人物形象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这三个方面的作用考虑,要注意分条分点表述,分析时要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有理有据,力求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当然,这三个方面的作用不一定在每个题目里都面面俱到,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题干显示要求作适当调整或取舍。

三、人物形象技巧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的辨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①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某某人物?请简要分析。(或:分析文章对某某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②文章是如何塑造某某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有哪些。具体来说主要有:①肖像描写,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②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③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④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⑤动作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⑥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⑦其他手法:工笔、白描、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

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是什么;②分析这种手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③点出这种手法的作用、效果,即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当然,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设问的实际情况对这三个步骤稍作顺序上的调整或取舍。

四、人物形象探究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或个性化、创意化解读的综合探究分析能力。这类题型的设问角度比较宽泛,没有固定的命题形式。虽然如此,但万变不离其宗,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交代、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手法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因此,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来确定考查的方向和答题的角度,以避免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偏概全等错误。同时,这类题型的分值一般较高,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

高考语文考试技巧论文 篇12

一、图表类

(一) 地位和特点

图表类试题是政治命题中常见的形式。尽管2009年、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没有出现此类形式, 考生也有必要掌握。图表类的一般呈现形式:表格、柱状图、饼状图、坐标图形式。其设问经常以“上述材料 (图表) 反映什么现象?”或“请说明上述资料反映的信息。”命题立意一般是通过图表内容的比较来反映事物的变化, 更侧重反映差距, 进而说明一些道理, 并为下一个设问埋下伏笔。知识范围多属于经济生活。

(二) 一般技巧

一看标题和图表内的项目。不要随意改动标题和项目名称。

二看时间。高考参考答案中, 某一年不用回答时间年限, 而某一年又要回答时间年限, 鉴于此, 写明时间答案更佳。

三看横比。分析数据的变化。在分析过程中, 最好先看成绩后看不足, 将数字 (定量) 变化用文字 (定性) 表述, 即提高或降低, 增加或减少等, 不要抄数字。

四看纵比 (同横比) 。当然并非所有的图表题都存在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

五看附注。附注一般设置在图表或图形之后, 获取信息的价值很大。

六看突变。有些年份 (或事件) 有特殊意义, 变化非常大或非常小, 一定要表达出来并简要回答原因。

七看显性和隐性信息。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 还要指出所包含的深层信息及本质问题。

八看线 (柱) 间变化。同一坐标中的曲线要比较高低。

九看表间关系。表间多为原因和结果关系、一分为二关系、整体和部分关系。若设问没有要求则不需要分析。

特别提示:答案表达上既要全面又要简洁流畅, 讲清变化, 比较大小, 说明问题, 切忌重复。

(三) 跟踪训练和解析

考例1: (2010年安徽文综第37题)

注:2009年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17215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65元。

(1) 运用收入影响消费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参考答案: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影响其消费实际增长率的变化 (看附注、看纵比) 。收入预期影响居民消费, 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总体高于其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农村则相反, 原因之一在于城镇居民收入预期高于农村居民收入预期 (看纵比) 。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 城乡居民收入存在一定差距也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看横比) 。

二、措施类

(一) 地位和特点

措施类试题是高考命题一个重要类型。命题的一般方式, 以单独的文字材料出现, 或文字和图表结合在一起呈现。设问方式一般以如何、怎样、建议、措施等明显字眼来表达, 知识考查范围, 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都在其中。

(二) 一般技巧

教材法:教材上相应的措施。

主体法:从不同主体角度思考措施。例如, 经济生活可以从国家、市场、企业、个人等角度回答。政治生活从中国共产党、政府、人大、政协、公民等角度回答。

对症法:找准材料中的问题 (症结) , 回答症结的反向可以形成答案的要点。

借用法:材料中可以借鉴的措施, 与教材中相应措施联系起来, 整合为答案要点。

时政法:把党和国家对此类问题对策融于答案之中。

特别提示:几种方法相互融合, 同时答案要体现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统一。

(三) 跟踪训练和解析

考例2: (2011年东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等值模拟文综第38题) 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大都地广人稀, 资源富足。自然资源储备量, 均超过或接近全国的一半。多年来, 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 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10年, 同其他许多地区一样, 民族地区也遭遇了“成长中的烦恼”。人们认识到, 以牺牲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为代价换来经济增长, 并不是他们原来想要的经济发展。

(1) 你认为应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2) 结合材料, 说明应如何解决“成长中的烦恼”。

参考答案: (1) 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发挥自然资源富集的优势, 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发挥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加强宏观调控,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1)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题主要用教材法, 但融合借用法、对症法、时政法。)

三、体现类

(一) 地位和特点

体现类是高考命题中常见的题型。一般设问方式:“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某某观点或道理的?”命题既有限制性的, 也有发散性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都可设置命题。

(二) 一般技巧

一般步骤: (1) 先从设问中确定要考查的知识范围; (2) 分解出知识范围包含的知识点; (3) 获取材料中相关信息; (4) 将基本知识和材料有机对接。答案结构一般是:教材知识+材料分析或材料分析+教材知识。

%特别提示:考生不要仅回答理论, 或仅抄资料, 或理论和实际两层皮。同时, 当一个资料适用多个哲理时, 尽量做到先哲理后材料;重要哲理在前, 次要哲理在后;把最重要、最有把握的写在最前面, 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三) 跟踪训练和解析%

考例3: (2011年东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等值模拟文综第38题) 在新时期, 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我国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为此, 教育部下发了通知, 从2010年起中小学增加民族团结教育教材, 即小学生《中华大家庭》和《民族常识》、初中的《民族政策常识》和高中的《民族伦理常识》。

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意识的作用的。

参考答案: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以及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教材理论)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 教育部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特点, 精心选择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 (材料分析)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教材理论)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团结意识, 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 (材料分析) 。

四、依据类

(一) 地位和特点

依据类是政治高考必考题型。一般设问形式是:“结合某某知识, 说明材料的依据。”设问也用“理由”、“必要性”、“原因”、“重要性”等语言。既有知识限制型, 又有知识发散型。考查范围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知识。

(二) 一般技巧

(1) 要从设问确定知识的范围; (2) 要阅读材料信息, 分析出需要运用的考点; (3) 将材料和知识有机结合。答案结构一般是:理论依据 (教材知识) +现实依据+意义。其中现实依据主要是材料中观点或做法 (也包括负面现象及危害) 。意义的层次和角度:最好是先直接, 后间接;先当前, 后长远;先微观, 后宏观。所说直接、当前、微观指直接与材料相关的意义或者对材料中问题进行整改后的意义。所说间接、长远、宏观指高度而简洁回答其经济、政治、社会意义。

特别提示:在答案的一般结构中, 如果现实依据负面现象及危害在资料中没有体现, 可以省略这一环节;某年参考答案中回答意义, 某年直接回答理论依据而省略意义, 建议考生按常规结构整合答案, 避免失分。单纯意义类型题可参考意义的层次和角度要求, 不再另解析。

(三) 跟踪训练和解析

考例4: (2011年大连市双基测试第24题) 温家宝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 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 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构建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

简要回答总理讲话的《文化生活》依据。

参考答案: (1)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理论依据) , 因此国家发展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 (现实依据) 。 (2)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不仅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进步 (理论依据) , 因此应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现实依据) 。 (3)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理论依据) , 加快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可以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 (现实依据) 。

五、探究类

(一) 地位和特点

探究类试题是新课程高考的一个新突破。其形式既有类似传统的辨析类, 又有研究性学习类;既有跟帖形式, 也有多个命题自主选择形式。

(二) 一般技巧

辩论赛型: (1) 用理论和现实依据论证本方的正确性; (2) 用理论和现实依据论证驳斥对方观点, 论证其不合理性。

(2) 辨析型:先将观点分出层次, 对合理的内容作肯定, 并用教材理论和现实依据分析原因;对不合理的内容作否定, 并用教材理论和现实依据讲清原因;最后从多角度作简要补充, 使答案更完整。

(三) 跟踪训练和解析

考例5: (2010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39题)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期间, 美国极力发展文化产业, 涌现出“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 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 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 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 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 世界经济不景气, 对于我国落实文化强国发展战略,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 对材料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作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 (理论依据) 。经济不景气时, 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 (现实依据和态度)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 (理论依据) , 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 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 是不严谨的 (现实依据和态度) 。

上一篇:早期空肠营养下一篇:公共卫生监督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