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监督与管理(共12篇)
公共卫生监督与管理 篇1
现代公共卫生机构已经将信息化作为发展必需的辅助手段。然而, 如何实现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化却一直是困扰决策者的问题[1]。对信息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从发展过程来看, 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信息系统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是解决公共卫生组织机构内由于数据重复而导致各种问题的根本途径, 是公共卫生组织机构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1 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及其特点
信息与人、财、物等一样, 都是社会的重要资源[2], 因此, 应该像管理其他资源那样管理信息资源。对于公共卫生机构而言, 开展信息资源规划的目的是通过公共卫生机构内外信息流的畅通和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应急反应速度和公共卫生机构业务管理效率, 为实现公共卫生机构高效业务管理和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1.1 公共卫生信息资源
公共卫生信息资源 (Public Health Information Resources) 是公共卫生机构业务及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 包括公共卫生机构的各种业务和管理活动过程中所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一切信息资源, 贯穿于公共卫生机构运行的全过程。在资源属性上, 信息资源可再生、共享和继承, 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级财富, 正逐渐成为国家和公共卫生机构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
1.2 信息资源管理
美国信息资源管理专家霍顿 (F.W.Horton) 和马钱德 (D.A.Marchand) , 是信息资源管理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以下简称IRM) 理论的奠基人[3]。IRM是为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分配、协调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IRM的目标是通过增强公共卫生机构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外信息需求的能力, 来提高管理的效益, 以达到“高效 (efficient) 、实效 (effective) 和经济 (economical) ”。IRM的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即物理控制、自动化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目前, 我国的大部分公共卫生机构处于一、二阶段间的过渡时期, 属于初中级水平阶段。
1.3 信息资源规划
信息资源规划 (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简称IRP) , 是指对企业或组织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 从采集、处理、传输到利用的全面规划[3]。例如, 公共卫生机构不论开展业务活动、采购IT设备、维护信息系统网络, 还是提供信息支持和信息服务等过程, 都贯穿着信息的产生、流通和运用。要使各部门内部、部门之间, 与地方各级公共卫生机构之间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 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 必须进行统一、全面的规划。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是建设现代的信息应用网络, 而现代信息应用网络的核心与基础则是信息资源, 因此公共卫生机构信息资源规划, 是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和先导工程, 是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纲领和向导, 是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前提和依据。信息资源规划以整个公共卫生的发展目标, 发展战略和公共卫生各部门的目标与功能为基础, 结合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 提出公共卫生的信息化远景、目标、战略, 全面系统地指导公共卫生信息化的进程, 协调发展地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 满足公共卫生发展的需要, 充分有效地利用公共卫生的信息资源[4]。
1.3 信息化规划方法
从信息技术和系统业务过程来划分, 对应地可以把信息化咨询规划的方法分成三个阶段[5]。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末, 主要以面向数据处理为核心, 围绕决策信息进行规划, 其代表的规划方法主要有:IBM系统规划法 (Business Systems Planning, BSP) 、金战略集合转移法 (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 SST) 和罗卡特关键成功因素法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CSF) ;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 主要以面向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进行规划, 其代表的规划方法主要有:詹姆士.马丁信息工程法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E) 、荷兰德战略系统规划法 (Strategic Systems Planning, SSP) 和麦卡仑战略栅格法 (Strategic Grid, SG) ;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主要综合考虑内外环境, 以面向集成信息管理为核心所进行的战略规划, 其代表的规划方法主要有:波特价值链分析法 (Value-Chain Analysis, VCA) 、约翰.汉德生战略一致性模型 (Strategy Alignment Model, SAM) 。不同的规划方法, 其面向的目标不同, 例如, 面向宏观战略信息集成管理的资源规划, 就不适宜采用詹姆士.马丁的信息工程规划法, 但反过来面向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的规划目标则较为适用。因此, 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应根据所规划的具体目标而定。
2 传统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的不足
传统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和图书情报资料管理一样, 管理对象主要是纸质的文献资料, 管理作业基本靠人力和手工劳动。信息管理模式以分散在各具体业务机构的管理为主, 主要解决的是监测、统计分析、办公等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问题, 其信息的共享利用程度低。随着计算机的广泛运用, 给公共卫生机构的信息管理活动带来了崭新的工具, 应用也从单纯的数值运算扩展到数据处理的更多业务活动, 同时也带来了基于统计数据资料管理的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和组织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MIS) 的繁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传统的、分散的, 基于统计概念的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和先天不足。许多信息系统只能完成单纯的数据处理工作, 缺乏分析预测功能, 不能满足公共卫生管理决策的需要, 而且对MIS管理决策功能薄弱, 存在只有内部信息而没有外部信息、只有业务信息而没有其他支持信息等局限性。
3 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的理想模式
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公共卫生信息资源, 提高组织的管理决策水平。然而, 固有的面向技术的信息管理策略非但不能有效地促进决策, 而且也限制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历史的经验说明, 同样的资金投入到信息系统的建设, 有些公共卫生机构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收益, 而有些机构却只不过换来的是昂贵的摆设。两者的差异在于公共卫生机构能否抓住机遇, 主动迎接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 及时转变其信息管理模式和战略决策方式, 以便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 (IRM) 概念表明了人们对变革传统信息管理模式、更新组织信息管理战略的思考与探索。IRM是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理论, 是在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指导下, 对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 包括信息、人员、建设、设备、机构等, 进行科学地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信息资源, 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过程。
理想的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应该在结构上与传统信息系统不同, 它不是面向组织业务流程和办公事务来设计的, 而是面向高层管理和战略决策的需要, 进行规划开发一类新型信息系统, 是在计算机处理系统 (通过电子信息处理来提高业务工作的效率) 和MIS (通过满足信息需求来增强管理活动的效果)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管理的目标与计算机处理系统和MIS完全不同。因此, 通过实施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的战略规划所建立的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将能够实现业务管理效率的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的增强和专业权威优势的强化或者保持三个目标。其中业务管理效率的提高是目的, 应急反应能力的增强是表现形式, 竞争专业权威优势的强化或者保持是最终结果。最终的管理目标是通过改变公共卫生组织机构的业务结构和信息管理模式来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家奇.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建设.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05, 04, 2 (2) :4-6.
[2]马费成, 李纲, 查先进.信息资源管理,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3]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马家奇.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现象与策略.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6 (22) :5-6.
[5]范玉顺.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 清华CIMS讲义[R].
公共卫生监督与管理 篇2
暂行管理办法
随着公共卫生学院与管理学院合并成立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加之学校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学院所管辖学生人数成倍增加。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竞争力,保证毕业生实习教学质量,在学院加大实习考核力度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特制定此暂行管理办法:
一、自主实习申请条件
1、自主联系实习基地范围:公共卫生类各专业毕业生自主实习基地仅限于区县以上疾控、卫生监督所、食药局、结防所及其它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单位;管理类各专业学生自主实习基地限于区县以上法院、检察院、其它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大型企业
2、须有自主实习单位出具的加盖鲜章的实习接收函
3、须有学生及家长关于自主实习安全承诺书(附家长身份证复印件)
二、自主实习申请程序
申请自主实习学生必须在学院统一安排实习前规定的时间内(本 学期在2012年10月31日前),持本人申请书、家长安全承诺书、父 母身份证复印件、实习单位接受函到学生工作办公室初审,报学院批 准。
三、自主实习期间的纪律要求:
1、必须遵守学校关于毕业实习的规章制度和实习单位的劳动纪 律。实习期间,如有违反实习纪律情况发生,一经查实,立即取消自 择实习资格,并视其情节轻重,予以相关处理。
2、自主实习学生须和学办、班级保持信息通畅,不得以任何理由影响学校毕业生工作的正常运行。
3、自主实习结束,必须按学校和学院的实习考核要求,认真完成所有考核任务,方能返校接受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4、自主实习期间,一切责任自负,一切费用自理。
五、自主实习时限要求:
管理类实习:学生考完后开始,至5月31号完,凡是办理了自主实习的学生学院不再安排其轮转(即更换实习基地)。
六、自主实习相关手续的规范和办理 1.本人书面申请范例:
自主实习申请书
重庆医科大学 学院:
我已经与 单位(全称)达成协议,愿意接收我到该基地进行专业实习,时间为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本人监护人(父母)也已经知情同意。我承诺在该单位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学校关于生产实习的相关规定,和学办、班级保持紧密联系,认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安全责任自负,费用自理。特此申请!
学生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2.家长安全承诺书范例(要求:用A4纸,正面写安全承诺书,父母亲笔签名摁手印,反面是父亲和母亲的有效身份证复印件):
家长安全承诺书
重庆医科大学 学院:
我们是重庆医科大学 学院 级 专业学生 的父母。作为监护人,我们知晓自己的子女已经与 单位(全称)达成协议,该单位愿意接收孩子前往专业实习,时间为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本人承诺子女在该单位实习期间安全责任自负,费用自理,并督促子女严格遵守实习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和学校关于生产实习的相关规定,和学办、班级保持紧密联系,保证认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家长签字盖章: 家长联系方式: 年 月 日
3.实习单位的接受证明范例:
实习接受函 重庆医科大学 学院:
本单位经过考察,愿意接收你院 专业 级 学生 到我单位实习,实习时间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请予派遣。
单位全称(加盖公章):
年
公共卫生监督与管理 篇3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体系构建评测探析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79-01
从古至今,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就一直没有中断过,突发事件的预见性非常差、原因复杂、涉及面广等特点,已经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近年来,发生了不少的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如SARS、禽流感、H1N1等,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我们自身带来了很大的危机感,也使我们开始怀疑社会的危机处理能力,那么构建一个突发卫生事件的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预防、控制以及处理突发的卫生事件,减少突发卫生事件带来的危害,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涵
突发卫生事件实际就是指发生非突然的事件,并且可能会对社会造成重大伤害的严重传染疾病、职业食物中毒、群众性疾病以及其它应影响严重的事件[1]。具有很强的群体性、突发性以及严重性,其实这种突发事件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紧急状态,也是突发的、不可预见的、有危害的、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的事件。根据不同的损害程度,可以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类:一般、较重、重大、特大;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突发原因分成两类:一类是由于社会或人为的原因引起的突发卫生事件;一类是由于自然灾害引发的突发卫生事件。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痢疾、鼠疫、霍乱、流行性出血热等一些重大疾病[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给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也会使人们产生不良的情绪,出现不良行为,危及社会稳定和秩序,同时也会影响国家的发展。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医疗设备与技术已经不断的在全世界普及,虽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由于很多原因的促使,还是存在着一些相应的问题。
(一)缺少危机管理协调体系
目前,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需要卫生部门对突发的卫生公共事件进行判断与评估,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成立应急小组,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进行相应的处理,但是目前我国这种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二)工作缺少相应的素质
有很多的卫生工作者,自身缺少自我保护意识,甚至缺少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至于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
我国的卫生事业还处在发展阶段,没有建立完备的危机管理体系,各方面的能力还不是很充足,也不愿意用大量资金建设危机管理体系[3]。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体系构建与评测探析
(一)培养专业的醫疗团队
培养专业的医疗团队,不仅仅是建立一定的救灾队伍、医疗团队、警察团队,也应该建立一种可以在第一时间处理突发事件体系,确保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可以把事件发生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二)建立检测预警系统
建立一定的检测预警系统可以及早的发现和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处理突发事件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也是处理突发卫生事件的重要环节[4]。一个完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监测机制,可以迅速的满足不断发展的监测需求,以便于可以很好的适应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的预警,一旦有大规模的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管理监测体系还必须应当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对突发事件引发的一些其他传染疾病进行一定的监测与管理,以免发生更大的危害生命健康安全的事件。
(三)建立完善的信息体系
在政府建立一支专业的、优秀的、高水准的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体系的同时,也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发布信息体系。一旦发生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应该及时通过网络、媒体、电台电视等发布一些消息,以最快速度给予一定解释,避免出现大规模的民众恐慌,争取利用舆论降低民众的恐慌心里,并且政府也应该多听取人民群众的建议,耐心的接受群众的批评,积极的转变态度,尽量保持政府廉洁、有效、公信、高效的形象。
(四)建立一定应急中枢
处理突发卫生事件的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首先我们必须先确定政府部门在突发卫生事件处理中的责任,并且建立一定的沟通协调机制,联系突发事件部门之间合理的沟通,可以确保能够有效的处理突发卫生事件。
(五)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现阶段,我们应该学习和吸取国外先进技术经验,提高我国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水平,建立一套完备的后勤保障系统,第一,我们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第二,建立一定的应急储备物资体系,保证有突发事件的时候,可以及时给予物资[5];第三,给予突发公共卫生事业充分的资金基础,保障可以顺利解决突发事件;第四,对突发卫生事业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从法律的角度保障突发事件可以顺利解决。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业虽然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破坏,但是我们应该在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我们在公共卫生事件上的不足,不断地完善卫生事件的危机管理体系,增加突发事件的管理力度,提高我国突发事件处理的速率。
参考文献
[1]沈伟锋,江观玉.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构建[C].//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五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710-711.
[2]王晓东,吴群红,郝艳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3(6):47-50.
[3]刘哲华,高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卫生监督[C].//首届中国卫生应急学术论坛论文集.2012:312-314.
[4]张蓬川.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构建[C].//2011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46-48.
公共卫生监督与管理 篇4
1. 多产权公共建筑的定义
对于多产权公共建筑,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定义,但是根据字面理解和实际情况,在本文中我们将它定义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产权方或使用方的公共建筑”,也就是说所谓多产权,不仅仅指具有多方产权人,而且也代表具有多方使用人。
2. 多产权公共建筑消防监督管理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2.1 建筑使用功能的不确定性引发的问题
对于多产权公共建筑而言,以一栋商业综合楼为例,在其工程建设初期的消防设计审批申报过程中,由于各个楼层具体使用功能尚未明确,开发建设单位往往以“办公”、“商业办公”或者笼统概念上的“商业”用途替代具体使用功能,同时按照楼层划分独立的防火分区,以便满足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得以通过消防行政审批。而在建筑完工投入使用后,开发建设单位往往又将楼层按整层或分割成小面积出售给其它不同的单位,或者租赁给不同单位使用,形成一栋建筑多产权、一层楼面多产权、多业主的局面。这些业主在取得各自产权后,通常都会改变使用功能,以至于“商业”用途所能涵盖到的商场、宾馆、餐饮、娱乐等具体使用功能统统显现出来,从而导致原建筑所划定的防火分区以及设置的消防设施无法满足功能变更后的规范要求。还有一些楼盘设计时为公寓式办公,但内部平面布局形同住宅,业主购置后按住宅进行装修,室内消防设施被拆除的现象时有发生,物业上门制止,却无人理睬。
2.2 现行消防行政许可及备案抽查制度引发的问题
在工程实际中,以上列举的各类场所往往同时出现在同一栋建筑内,而根据规模大小,有的属于行政许可,有的又是备案抽查,因此导致了很多位于多产权公共建筑内部的场所在内部装修建设初期失控漏管,业主在产权买断或租赁后,往往随意改造,设计施工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导致原本符合规范要求的建筑产生大量火灾隐患,如擅自破坏原有防火防烟分区设计;封闭安全出口、占用疏散通道,致使安全出口数量不足或布置不合理,袋形走道疏散距离超标;大量使用可燃易燃材料装修,增加火灾荷载;外窗安装防盗网、铁栅栏;消防设施被遮挡、被损坏,甚至被拆除等。
2.3 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交织引发的问题
多产权公共建筑权属关系复杂,有的建筑物本身就是多产权,建筑中部分楼层被私人买断、部分楼层又以租赁形式存在;有的同一层分成几块分别被买断或租赁;有的建筑虽有统一产权,但产权单位通过租赁将建筑物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出租给其他单位,甚至租赁后又转租等,导致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交织,管理责任难以明确,建设方、产权方、承租方、物业方在消防管理问题上互相推诿,在经费投入上相互扯皮,致使消防安全管理责任无法落实,消防设施的维护和保养不到位,消防安全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严重问题。一些开发建设单位甚至切断公共疏散走道将楼层分卖给几个不同产权人,造成每部分只有一个安全出口的现象,给日后的场所入驻使用埋下了火灾隐患。
这些建筑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委托物业公司管理的,建设单位在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不能及时与物业公司进行全面有效地交接,建设单位与物业服务企业关于建筑消防管理责任不明确互相推诿,部分建筑在投入使用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消防设施处于无人管、无人问的状态。如果使用房屋维修基金,必须征得产权面积、户数双过半业主的同意,再向房产局维修基金处申请,火灾隐患整改周期过长。对于1998年以前的建筑,根本没有房屋维修基金,隐患整改经费更难找到出处。
对于那些没有委托物业公司管理的建筑而言,业主们更是只顾自扫门前雪,对其他业主或邻近场所不闻不问,同时为了防盗安全,往往不顾消防安全,各自为阵,锁闭安全出口,封堵疏散通道;有的为了最大限度扩大使用面积,将属于建筑内部的公共走道改造成业主产业的内走道,或者将疏散楼梯间前室改造成其他用途等,由此产生大量的火灾隐患。
2.4 消防监督管理对象划分模式引发的问题
目前实行的重点单位申报制度,同样是以单位作为申报单元,同处一栋建筑内符合界定标准的两个不同法人单位,要求分别进行独立申报,如多层建筑中营业厅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证券交易所,这个单位可能只占用建筑的一个楼层或楼层的一部分,它所用到的消防设施也只是整个建筑消防设施的一部分,却要履行消防设施检测、制定灭火疏散预案、组织消防演练等职责,显然不切实际,也给消防监督管理带来困扰。
笔者认为,以“单位”作为消防监督管理的对象,忽视了“建筑物”这个最根本的元素,消防设施是依附于建筑物存在的,是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设置什么样的消防设施、如何进行灭火疏散预案的编制、如何组织消防演练,无不依托于“建筑物”本身的具体实际。反观台湾、香港两地,乃至英、法等欧洲国家,均规定以“建筑物”或“场所”作为消防监督管理的对象。
3. 加强多产权公共建筑消防监督管理的思考
3.1 理清多产权公共建筑中各方的法律关系
依据物权法的规定,建筑消防设施是建筑物的附属设备,业主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并且不得以放弃权利不履行义务,因此,从消防设施权属划分上,建筑内所有业主对消防设施负责。因此,可以明确多产权公共建筑各方法律关系:
一是所有业主是建筑的消防管理责任主体。业主依法享有消防安全权利义务,应当保证公共消防设施符合规定,按照约定或者占用的建筑面积承担消防维护管理费用;不履行消防义务,造成其他业主损失的,应对其他业主承担民事责任。
二是物业公司与业主是委托管理关系。物业公司提供有偿劳务,受业主委托完成各项工作,业主仍然是消防安全责任主体;由于物业公司未按合同履行义务导致业主承担法律责任的,业主可以要求物业公司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
三是消防部门与业主是监督管理关系。消防部门依法对业主履行消防义务进行监督;未依法履行职责的,消防部门应分别下达法律文书要求整改和实施处罚。
3.2 抓紧推进地方性立法
我国一些省市在多年前就已经针对多产权公共建筑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文件,如河南郑州2005年出台的《郑州市多产权建筑消防安全规定》,江苏南通2007年出台的《南通市多产权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新疆2008年出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产权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暂行办法》等,而我省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规。
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十八条规定“同一建筑物由两个以上单位管理或者使用的,应当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并确定责任人对共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通道进行统一管理”。只有配套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作为职能部门才能更好地依法行政。
3.3 加强部门联动和信息资源共享
消防部门应当联合房地产交易登记部门把好产权分割出售的前置关口,提请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或以同级部门联合发文的形式确定将消防安全作为建筑产权分割出售的前提条件,对于不符合消防安全条件的产权分割方案,房地产交易登记部门不予办理产权登记。同时,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合作,在多产权公共建筑消防监督管理过程中,需要产权人配合协助的,消防部门能够通过合法渠道便捷获取建筑产权的相关资料,提高火灾隐患的整改效率。
3.4 推行公共建筑租赁登记备案制度
由于法律没有明确“未向房产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的法律责任,导致登记备案制度无法真正落实。而公安机关在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方面,也实行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产权方和承租方需就租赁事项到当地公安派出所登记备案,签订《出租房屋治安责任保证书》。
公共卫生监督与管理 篇5
如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建立了健全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但社区卫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尚缺乏全国性的指导标准,而且现有市场的软件标准不尽相同,信息技术比较滞后,而且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软件多样,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管理难统一的问题。由于科技技术的滞后,导致各个卫生管理档案部门信息资源缺少共享,容易无法满足对社区居民的医疗需求,会限制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2.2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工作者意识薄弱,法制不健全
在这方面的档案专业人才缺乏,队伍不够稳定,而且缺乏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水平不高,导致资料收集不全面,会严重影响卫生档案管理和工作的正常开展。 社区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利用率较低 ,掌握不足,不容易利用信息化软件去分析病情,违背了社区卫生服务意愿, 不利于社区居民的康复治疗。
2.3 社区公共卫生管理档案经费投入少,保护条件差
由于资金、意识观念等限制,部分档案基础设施不完善,保管条件差,不利于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2.4 社区居民认同度不一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的建设和管理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只有社区居民积极配合和参与才能发挥档案的最大作用,然而如今依然存在一种现象,居民往往不重视档案的记录,并且由于卫生部门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居民甚至不理解卫生档案的含义及作用,有些知之甚少,并且对涉及个人隐私的记录文字不信任,不愿意把自己的健康情况如实的记录下来,也对档案管理的真实性和时效性造成威胁。
3 如何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3.1 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系统
社区卫生档案管理者要负责不断完善档案管理体制和档案整理的操作规范,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利用和管理社会资源,构筑新型城市社区卫生档案管理的服务体系,努力保障保存社区群众的卫生健康档案的全面性,为居民的健康提供记录。
3.2 依托信息技术,建立健康档案
加强医卫结合,在日常诊疗服务中,每位接诊医生在根据现有的居民健康档案做出临床诊断的同时,也应同步检索健康档案的完成情况,做好档案的更新、完善工作,以便于对不同的居民分别采取跟进措施。对于居民数量的巨大,应积极开发应用软件,依托现代信息系统,通过自然就医的方式建档,并建立真实、完整、可连续使用的电子健康档案,全面提高健康档案的质量。
3.3 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依托卫生档案规范开展卫生管理工作,同时充分利用随访服务的机会,及时完善、更新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包括其家庭健康档案。对辖区内未建档居民,特别是信息系统内档案信息不完整的,陆续进行补充调查,及时更新基本信息内容,秉承客观、真实、全面地原则来反映个人健康状况,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社区医生的工作效率,利用社区各种媒介,加大卫生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健康知晓率和健康行为行成率,争取使群众能够认识自身健康的重要性,使其积极参与并配合建立卫生档案的工作,使居民卫生档案能真正为群众健康服务。
4 小结
公共协商与监督民主 篇6
近些年来,在一些学者和地方官员的推动下,听证会、民主恳谈会、社区议事会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形式,逐步在我国的民主政治实践中产生发展。“协商民主是一种治理形式,其中,平等、自由的公民在公共协商过程中,提出各种相关理由,说服他人,或者转换自身的偏好,在广泛考虑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利用公开审议过程的理性指导协商,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1]。可见,作为治理层面的民主,协商民主主要适用于立法和决策领域。但凡是公权力的行使都必然会涉及自由裁量与决策,从这一角度上理解,协商民主也适用于公共权力的不同领域与层面。就人大监督工作而言,监督重点的把握,监督力度的衡量,监督意见的确定,都需要研究决策。这些都直接关系到行政、司法权的行使,并进而关系到公民权利的保障。因此,出于进一步推进监督民主化和增强合法性的考虑,人大监督工作也应探索引进协商民主的机制和实践。
本文尝试从必要性、可行性及制度建构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一、必要性分析
必要性主要是强调,协商民主对于推进监督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协商民主能在人大监督工作中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协商民主的信息提供功能,能弥补人大监督的信息不对称。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知情知政,了解被监督方的具体情况。这样监督才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至于浮于表面。从目前看,人大监督信息主要来源于“一府两院”的汇报、报告和调查研究,缺乏独立、全面的信息收集渠道。至于“一府两院”的汇报和报告,囿于自身利益的介入,无法做到客观真实地反映情况和问题。因此,实践中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都把监督前的调研,放在增强监督实效的重要位置,监督法也规定了会前视察和专题调查研究等内容。但目前的调查研究,一般都以听取基层人大和政府汇报为主,调查的面不够广,调查的手段不够科学,掌握的情况和问题也难以做到全面、深入和广泛。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称,成为当前人大监督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协商民主能弥补这一不足,通过邀请与监督内容相关的社会各界参与协商,作为与监督内容密切相关的相对人,他们最了解“一府两院”执法或工作的具体情况,能提供大量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经过协商的检验,具有充分代表性和民意基础。协商民主,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可以说是一种“请上来”的调查研究。
二是协商民主的利益表达功能,能增强人大监督的合法性基础。代议制就是要求代表人民去议政,从根本上说就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去议政。而从实践看,由于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产生过程和结构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代表和委员在利益方面的代表性。现实中的“身份代表”“荣誉代表”“明星代表”现象,就是这一情况的真实反照。这也导致人大监督在利益表达、汇总和平衡等方面,存在先天的缺陷。并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二元经济的解体,社会利益关系分化明显,利益冲突日益激烈,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而引进协商民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大监督在利益代表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在协商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偏好,使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呈现在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前面。通过充分考虑这些利益因素,并最大程度地体现各方面利益的均衡,从而使人大监督更加具有民意的基础,也更加具有合法性。并且扩大公民对监督工作的参与,也是人大监督作为代议机关的监督的必然要求。
三是协商民主的沟通对话功能,能提高人大监督的实质性效果。由于行政和司法的资源是有限的,社会公共资源也是稀缺的,人大监督并不能保证各方面利益关系都能得到有效保障。而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又是纷繁复杂,且有时是相互对立的,如何分清主次,做好取舍十分重要。这就要求人大监督的点要找准,监督的度要把握好。通过引进协商民主,使各个方面的利益诉求在一个平等、公正、自由的程序环境里,进行充分的协商讨论。从协商的过程考察,各方面利益主体通过与他人讨论自己的观点,考虑他人的观点,形成一种“集体的理性反思”[2],矫正极端个人主义和自利的道德倾向,从而使协商的过程成为理顺社会情绪、消除利益冲突的过程,使人大监督在客观效果上,更加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更加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协商的结果考察,各利益相关方在充分地沟通对话中,逐步超越个体利益的局限,推动公共理性和共识的形成,这能避免人大代表和委员过于武断和主观的倾向,进一步把握问题本质,从而使人大监督更加具有针对性,也更加具有实质性效果。
二、可行性考量
可行性主要是强调,人大监督制度是否允许协商民主的植入并发挥作用。具体可分以下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人大监督制度能否容纳协商民主?这需要从理论的层面,探讨两种制度之间是否相互冲突的问题。关于协商民主,俞可平教授指出“它补充和完善了当代西方民主的三种主要形式:代议民主、多数民主和远程民主”[3]。简单说,协商民主关注的是传统代议民主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如民主选举“授权”后的监督问题,如简单多数原则不能充分体现全体民众真实意愿的问题,倡导公民直接的政治参与,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由此可见,协商民主并不是对传统民主制度的否定,而是建立在后者之上,并形成对传统民主制度的完善和超越。区别于西方三权分立和议会内阁制等民主制度,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监督作为一种权力制约体系,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代议民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从性质、主体和程序来看,人大监督也都带有明显的民主制度特征。为此,从制度的兼容性考虑,人大监督与协商民主并不存在根本性冲突。相反,协商民主能为人大监督提供有效的合法性支持,推进监督工作的民主化。
(二)人大监督制度能否提供协商民主所需的客观条件?这主要是从实践的层面,考察协商民主发挥作用的条件问题。关于协商民主的客观条件,我们可以从戈登?伍德在《美国革命激进主义》一书的有关论述中得到启发。“根据协商的观点,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形式,它更是通过提供有利于参与、交往和表达的条件而促进平等公民自由讨论的一种社会和制度条件框架,以及通过建立确保政治权力以定期的竞争性选举、公开性和司法监督等形式而对此形成的回应性和责任性框架,将行使公共权力的授权与这种讨论联系起来。”[4]从中可见,协商民主有两个方面的内在要求:一是有利于平等、自由沟通对话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二是协商的结果能引起政治权力的回应,并有相应的责任机制予以保障。
公共卫生监督与管理 篇7
一、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公卫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界定不明确, 普遍存在超范围使用现象。《关于印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社[2010]311号) 第十三条规定“将补助资金用于相关的人员支出以及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耗材等公用经费支出。”有些医疗机构对管理办法中“相关的人员支出”涵盖范围理解模糊。不管是不是与免费提供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直接相关, 只要与“公卫”二字沾边、甚至几乎整个单位人员的工资、福利、奖金、保险等, 都从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列支, 造成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人员经费比例过大, 出现超范围列支。有的医疗机构对耗材的列支, 不按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明明是医疗支出耗材, 却用公共卫生资金列支。如医疗支出的卫生材料支出, 按照国家规定的医疗收费标准, 是允许收取费用的, 因此是能够用医疗收入进行抵补的;而按要求可以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列支的, 只能是为城乡居民直接免费提供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耗材支出。因此, 就存在有意或无意套取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现象。
(二) 公共卫生项目的收支核算不规范。对于公共卫生项目, 由于资金来源不同, 项目列支渠道也不同。有的医疗机构却不加区分, 凡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资金, 无论是财政拨入的公共卫生专项资金, 还是上级补助收入或其他部门转来的专门经费, 都全部通过“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补助收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归集核算;凡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支出, 不论其资金来源是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还是非财政资金, 也都全部在“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基本公共卫生支出”科目下列支明细。这样混淆了资金的来源和用途, 造成会计收支核算不准确, 使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受到影响。
二、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自我管理的对策
(一) 明确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用途。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必须直接用于国家规定的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包括开展公共卫生项目所必需的物耗、材料等公用经费支出及相关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工资等人员经费支出。一是人员支出:必须是与免费提供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直接相关的人员经费支出。如果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 财政部门已经通过“财政补助收入—人员经费补助收入”科目给予了经费补偿, 则该类人员支出就不能再作为服务项目成本, 使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了。原则上, 人员支出不能超过公共卫生专项资金支出总额的40%。二是公共卫生用耗材支出:指免费提供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必要的物耗、材料支出, 如老年人、慢病人员免费体检用的化验试剂、耦合剂、心电图纸等卫生材料以及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等用的印刷品、宣传教育资料、展牌等物耗。同时, 还要必须明确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禁支的范围, 如:不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购买装修装饰材料、支付房租等;不能用于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办公家具、交通工具及开发软件等信息系统;不能用于相关的督导考核开支、培训开支、差旅费报销等;不能用于与提供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直接相关的物耗及人员经费支出;不能用于不规范的原始凭证的报销 (如发票内容不全、公共卫生用途不明确、无经办人及领导批字的支出等) ;不能用于不符合政府采购规定及《合同法》要求的耗材购买及其他与直接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无关的支出。
(二) 加强预算管理, 努力控制支出。建议在对医疗机构收支进行全面预算的同时, 还要针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的拨入和支出, 按照国家的补助标准, 对每一项具体的服务项目进行专门预算。在项目支出上严格把关, 在厉行节约的原则下, 保质保量完成服务项目, 切实让社区居民从公共卫生服务中受益。
(三) 加强内控管理, 规范报销流程。加强内控管理, 保证公卫资金专款专用, 必须从报销流程上予以规范。一是经办人员要在公共卫生项目完毕后从相关单位取得正规发票或规范的自制原始凭证, 并且按要求填写“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审批表”, 审批表上要注明支出项目详细用途, 签署经办人姓名和日期;二是公共卫生负责人和主管中心副主任要审核签字;三是中心主任签署审批意见时, 为明确项目资金列支渠道, 需批注“公共卫生项目列支”, 以便会计人员正确归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支出。以上审批程序全部完成后, 交主管会计签字, 经办人方可到出纳人员处报销。
(四) 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用于特定事项, 必须专款专用, 需要专项、专账、专科目进行核算。为了保证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管, 保证资金支出与项目进度协调一致, 在具体会计监管工作中, 建议同时按两个口径分别设置专项资金支出账簿。一是严格按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公卫支出明细账, 即所有基本公卫服务项目支出都通过“医疗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支出”科目核算, 根据支出内容的性质和类别, 在该科目下再分别按照“人员支出”、“药品支出”、“卫材支出”、“其他材料支出”、“其他公共经费支出”等进行明细分类核算;二是按照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项目设置辅助台账, 以老年人健康管理为例, 逐笔登记在老年人保健过程中发生的人员支出、卫材支出、健教资料、办公用品等物耗支出, 并定期核实各项支出金额与进度是否符合预算要求, 以此发现项目开展过程中或者资金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 财务人员还要与业务人员及时进行沟通, 避免因对项目实施方案不了解, 不能对项目进行准确归项核算, 甚至无法对项目支出范围进行合理界定, 从而造成超范围使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
(五) 建立健全公卫专项资金监督机制。组织相关人员成立公共卫生资金监督小组, 加强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日常监督, 对公共卫生支出要严格把关, 对不符合使用条件的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列支, 必须坚决制止和纠正;成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组, 负责考核统计专项资金的落实、管理、使用情况, 将考评结果与职工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相结合;公共卫生领导小组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情况及专用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通报, 提高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性, 主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摘要: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粗放, 导致出现公卫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或项目进度与资金支出不匹配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效果, 因此必须加强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自我管理, 强化预算控制, 规范会计核算, 健全监督机制, 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
关键词: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资金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照卿.浅谈基层医疗单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的管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
公共卫生监督与管理 篇8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管理,成本测算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直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未来11年的医改目标[1]。多部委《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指出,将通过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到上述目标[2]。两个版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3,4]相继出台,明确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内容,并为各级卫生部门制定相应的规定提供了依据。与此同时,国家投入的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010年的15元增加到2011年的25元,并且将在2015年达到40元以上[5]。这样一大笔专项经费是如何支撑10类41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目前鲜有公开发表的资料对其实际使用、补偿情况进行描述和论证。为此,有必要了解基层卫生机构如何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经费开展各项服务,并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上对其进行评价,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的对象是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的各类机构,包括三类:一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即某县卫生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二是公共卫生专业机构,调查选取了某县妇幼保健院;三是基本公卫服务实施单位,具体选取了某县城关镇乡镇卫生院及其辖区内的琴泉村卫生所。访谈的对象是上述机构的相关知情者,分别是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妇幼保健院院长、乡镇卫生院院长、会计和村医等。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并查阅相关机构的数据和文献资料,以定性研究为主。
2 结果与分析
2.1 专项经费的拨付机制科学
该县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为402.5万元(16.1万人口×25元/人),中央、省、市和县财政分别承担其中的80%、10%、5%和5%。经费按照年初预算、半年预拨、年终考核和次年元月清算的制度进行拨付,即在年初县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其承担的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待各级经费到位,县卫生局依据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承担的服务人口数及任务量,提出经费分配意见,经上级单位批准后,获得经费总额的95%预拨经费,剩余5%作为年终绩效考核后的奖励经费于次年元月发放;县卫生局每半年对各乡镇卫生院进行一次按项目计件计量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和服务成本拨付经费,若实际完成量小于任务量,则在下年度预拨经费时据实扣减补助经费,扣减部分可连同预留经费一并用于当年奖励经费;绩效考核在年终进行,采用百分制,其中按照《山西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标准》进行的项目量化考核占90分,居民满意度测评占10分,以此来把握服务质量,总分90分以上的卫生院和卫生所可获得奖励。
2.2 项目成本测算和补偿合理
在县域内,居民的居住分散程度、交通状况、健康观念和收入情况比较接近,各乡镇的服务成本比较趋于一致,因此,以县为单位测算项目成本更加科学。县卫生局根据各基层单位的服务提供能力,对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职责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和界定,并依据作业成本法为各项服务测算了成本,具体信息见表1。乡镇卫生院再将每项服务分解成为最小的工作单元,分配给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并制订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对各个环节的工作单元进行了成本补偿,具体的补偿情况见表2。
注:“-”为未统计。
2.3 专项经费用于人员支出和耗材的比例失调
专项经费的管理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并按照国家要求仅用于相关的人员支出以及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耗材等公用经费支出[6]。2011年,全县专项经费共计383.86万元,县卫生局每月为254名村医发放保底补助每人400.00元,约支出了专项经费的30%,除去5%的奖励经费,余下的65%用于各实施单位开展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必需耗材和相应人员的补贴。从城关镇这65%的资金(36万元)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仅有17%(9.60万元)按照计件计量补助给了37个行政村/社区的村医,其余48%(26.40万元)全用于健康教育宣传材料、表格和试剂等耗材。保底补助加上计件计量补贴,每位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村医每月收入不足700.00元,而为此他们要付出大量的廉价劳动。付出与回报之间显著的不平衡严重地影响了村医参与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
2.4 专项经费使用细节上存在改善空间
城关镇卫生院2011年专项经费中的近12%(6.80万元)用于健康教育宣传材料的制作,而农村居民阅读能力和需求普遍较低,如此大的宣传材料开支是否有必要,值得商榷。此外,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大量耗材,如试管、试剂和心电图纸等,由各卫生院在医药公司分别采购,这样不利于降低采购成本,可采取县卫生局统一采购的做法。
3 讨论
3.1 尽快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流动人口的覆盖
在对村医的访谈中发现,外出流动人口常年在外,无法对其提供服务,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服务却无法获得补助,村医的收入受到流动人口的影响较大。这一矛盾出现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拨付是按照户籍人口进行拨款,使得流动人口处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空档区。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7],只有加快推进作为居民身份识别、个人基本健康信息存储、实现跨区域跨机构就医数据交换和费用结算信息载体的居民健康卡[8]的普及,并探讨公共卫生服务费用支付方式的多样化,尝试将政府购买和居民购买相结合的方式[q]最终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流动人员这一庞大群体的覆盖。
3.2 合理分配专项经费,调动各参与方的积极性
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是按照服务人口补偿,制定服务成本的最主要依据是财政补偿能力,而不是服务产生的真实成本,其中包括附加成本[10]。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专项经费不足,在此前提下,合理分配专项经费,调动各参与方的积极性显得更加迫切。合理扩宽专项经费的支出范围,并对参与培训、督导和考核的公共卫生专业机构配备适量的办公经费,尤其是加大村医补助在整个资金中的比重,将会极大地激励各参与方的积极性。从长远讲,希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总额既要参考人均费用,又要参考服务成本估算,逐步提高人均费用,最终实现经费投入数额与GDP等指标同比例增长,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11]。
3.3 规范成本的测算
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测算均为较大区域内的平均成本,尚不能满足在县域范围内对不同乡镇实际补偿与分配的需要[12],而该县对各项服务成本的测算可以为县域范围内的成本测算提供经验。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项目是不同的成本对象,因此,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本方法也不适宜完全套用适用于医疗服务项目的作业成本法[13],因此,有必要探讨适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本计算法。
论公共卫生与个人卫生 篇9
自2003年经历SARS后, 参加锻炼的人在增多, 人们洗手的次数也在增多, 报纸上关于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扔垃圾等讨论越来越热烈, 人们意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然而, 即便将所有这些汇集起来, 仍然无法构成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
1何为公共卫生
Winslow在1920年定义:公共卫生是防治疾病、延长寿命、改善身体健康和机能的科学和实践。公共卫生通过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的疾病、教授人们关于个人卫生的知识、组织医护力量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预防及治疗, 并建立一套社会体制, 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享有能够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可见, 公共卫生实质即公共政策。
针对公共政策, 需补充2点: (1) 公共政策主角是国家。只有当国家介入之后, 卫生这样的潜在政策领域才能够由暗至明, 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只有当一种社会问题上升为政策之后, 各个阶层围绕该政策的博弈才能够遵循一种更清晰的游戏规则, 人们也更容易看出来围绕某项政策的各方的不同观点和真正立场。 (2) 公共政策有效性依赖于社会各阶层的参与。国家是社会的组织者与协调者, 政策决策的最终结果、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不单单取决于国家, 而且还取决于社会各个阶层对政策的反应。不同时期公共政策对大众健康及经济发展亦有其重大影响。
2何为个人卫生
个人卫生, 在建国后一直是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个人卫生习惯固然重要, 但微观总和并非等同于宏观。极端地讲, 即便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视个人卫生, 仍很难实现公共卫生目标。我们可能得不到纯净的自来水, 也无法控制废水、废气等环境污染;我们对超市购买的食品是否已经被污染不得而知, 也无法证实所谓“绿色食品”、“合格产品”是否真实;我们居住在拥挤而密闭的城区, 却不能参与, 甚至无从知悉城市的规划;文化传统、社会地位乃至一地民风、民俗皆会对人的生活方式和对卫生的理解带来很大影响, 我们置身其中却浑然不觉;更甚者, 我们可能因贫穷而多病, 因疾病而更加贫穷, 如此往复, 疾病就会成为社会病。
1848年, 1位年轻的德国医生Rudolf Virchow被普鲁士当局派到西里西亚地区调查伤寒流行病, 他在报告里强调疾病与社会、宗教和政治压制有关。他提出的解决方案不是提供更多的医疗帮助, 而是进行根本的、长期性的改革。这位狂热的公共卫生事业嗜爱者甚至宣称:“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而政治只不过是大范围内的医学”。Rudolf Virchow的论断或许过于偏激, 但至少我们应记住Walton Hamilton在《美国人的医疗服务》中所说的:“我们无法孤立地研究医疗体制。它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 它与社会的整体结构紧密相连, 不可分割。”
卫生经济学家Victor Fuchs在《谁将生存?健康、经济学和社会选择》中谈到, 自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 相对于公共卫生措施而言, 医疗护理对健康状况的影响并不大。这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一个社会可用于健康的资源是有限的, 故在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中肯定要做出取舍, 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标准, 我们应能找到一个最优分配比例。但通常来讲, 卫生部门对公共卫生理解反而过于狭窄, 因为其更多地反映出医生的观点、医院的利益。倘若仅仅从卫生服务供给出发, 则公共卫生政策将会因忽视不断变化的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而无法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从政策操作角度看, 单靠卫生部门也无法做好公共卫生领域内所有的事情, 因公共卫生涉及的方面过于广泛, 其始终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非技术问题。
Camus在《鼠疫》里这样说过:“事实上, 献身于卫生防疫事业的人们也不一定功勋卓著, 他们那样做只因为他们知道那是惟一需要做的事情。”那些投身于抗传染病的人们, 本希望唤醒人们了解“疾病已是一种社会问题, 防治疾病需要社会每位成员的团结与合作”。这本应同“2+3=5”一样成为常识。
综上所述, 个人体会是必须在法律上对“个人卫生管理制度”作出规定。特别是医院等公共场所, 要有强制性的个人卫生制度及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崔力争.公共卫生与职业病防治[M].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8, 5.
县级公共卫生监督监测现状与发展 篇10
1 卫生监督监测现状
1.1 经费投入尚显不足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 各单位在年初制定卫生目标责任状时, 往往以经济指标为重点, 以其他工作为辅。为确保经济指标的完成, 监督监测人员不得不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开展创收工作, 违背了卫生监督执法的宗旨和目的, 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卫生监督执法的客观公正性, 也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1.2 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受经费制约及执法者主观意识影响, 卫生监督监测机构对于卫生法律法规等宣传过少, 导致相当一部分管理相对人和人民群众的卫生法制观念淡薄, 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开展的难度无形中加大。
1.3 卫生监督执法手段落后, 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 上级部门没有或很少有卫生监督专项资金投入, 地方财政捉襟见肘, 监督监测收费项目逐年减少, 单位各项经费紧缺, 缺乏交通工具, 无现场取证器材, 检验所需的设备和仪器严重缺乏和落后, 有相当一部分卫生检验项目不能开展。快速检测装备虽然配置了一些, 但由于不能熟练使用, 很多处于闲置状态。充实各种装备, 提高人员素质, 让检测装备发挥应有的作用, 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情。
1.4 行政干预较多, 卫生执法阻力大
由于行政干预较多, 卫生执法“软阻力”加大。在现今社会和谐的大背景下, 强制措施缺乏使法院执行力度太过疲软, 这一切导致卫生监督力度无法加强, 一些专项整治工作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而无法得到很好的贯彻。
1.5 各部门协调不够, 未能形成执法合力
政府各行政职能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履行各自的职责, 但并不意味着各部门自行其是, 互不沟通, 互不往来。只有相互协调, 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在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不足的情况下, 各部门行政执法很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状况。工商部门只负责办理营业执照, 卫生许可证发放与否只是卫生部门的事;公安部门在执行暴力阻碍行政执法案件中“各打五十大板”等等。单独的卫生监督执法只能使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地。与各部门适时接洽与宣传, 取得各部门最大程度的理解与支持, 依靠政府组织各部门之间的联合检查行动, 营造良好的社会影响, 才能为卫生监督开辟一条可行的路。
2 卫生监督监测的发展
2.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在全民中树立卫生法律意识
首先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和卫生法规培训, 提高其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其次对社会公众加强普及性健康教育, 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最后要对领导做好宣传, 争取政府及各部门对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2.2 提高卫生监督人员素质
卫生监督队伍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卫生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关系到卫生监督工作的质量。将具有公共卫生监督监测职能的人员统一归口卫生监督局, 纳入行政单位编制或“参公”管理, 避免多层次交叉监督执法的弊端, 统一规范管理。同时严格把好卫生监督人员准入关, 实行严格的卫生监督员资格认定和考核任命机制, 择优录用人才。打造一支思想好、素质高、业务强、守纪律, 既了解跨学科专业知识, 又熟悉法律知识的复合型卫生监督队伍, 让检测设备“活”起来, 让证据“硬”起来, 树立良好的卫生监督执法形象, 履行好维护消费者健康权益的崇高职责。
2.3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
卫生部门要用社会大卫生的思想指导开展卫生监督工作, 积极主动与教育、新闻、公安、工商、质量技术监督、人民法院等部门加强沟通合作, 建立卫生监督管理连锁机制, 以有效控制和消除各种隐患, 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开创卫生监督工作新局面。
2.4 理顺卫生监督与监测的关系
监督与监测的分离, 实际上是执法权与有偿技术服务的分离。卫生监督机构作为一个实体, 无论其是行政或事业编制, 也无论其是否具有法人资格, 它必然有其自身利益。当财政经费不能足额保证, 就有可能出现利用其自身监督执法的主动地位从监测收费中谋取利益。其后果是将执法权作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支撑, 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卫生监督执法的本来作用。因此, 监督与监测必须明确界限, 有机分离。但分离不等于割裂两者的联系, 卫生监测是卫生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定期监督抽检是日常卫生监督管理的有效方法, 两者只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协同作用。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单纯是一个职能划分和机构合并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形成一个系统的功能体系, 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在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中, 要把明确实权界限, 理顺内部关系, 特别是卫生监督与监测的关系作为重要环节, 实行政事分开, 监测为监督服务。但两者无隶属关系, 监测机构仅对检验结果负责, 监督机构对执法行为负责。
2.5 加大财政投入, 保证卫生监督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政府应加大对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的经费投入, 合理配备必要的监督监测设备和仪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增加对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的专项经费投入;政府财政部门应确保对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所需经费的预算和及时拨付, 合理配备卫生监督队伍所需的交通工具、取证器材、检验设备和仪器等, 保障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合理、公正、顺利进行, 以达到依法行政管理, 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目的。
2.6 改革基层卫生监督体制, 推动农村卫生监督工作
县级卫生监督执法模式最好是一条线管理, 具体做法是由县级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向各乡镇统一派驻卫生监督员, 指导基层人员开展公共卫生日常监督管理;从业人员体检可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监督机构进行;办证、培训和卫生执法则由县级卫生监督机构部门具体操作, 统一管理, 以保证县乡两级卫生监督工作同步开展。
公共卫生监督与管理 篇11
关键词: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近些年来,我国经历过几次较大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在政府带领的有效应对下,获得了比较完善的解决。但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暴露出了我国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行深层次系统化的改革,构建起适应当前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急管理体制。
一、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合作医疗制度在各省市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各区域的防疫体制在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下逐渐落伍,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不足逐渐显露出来。
(一)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较小。由于各区域都在尽力加强经济建设,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缺乏必要的公共卫生设施更新维护。因此对于公共卫生应急的反应较为迟钝,不能迅速采取措施,加强防范。《世界卫生报告》显示,我国的公共卫生状况相对其他国家较为落后,卫生资源少,医疗和防疫水平低,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的需求[1]。
(二)公共卫生信息渠道不通。关于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十分不足,不仅各基层公共卫生单位的重点防预疾病统查工作无法落实到位,而且信息流通不畅,重要的公共卫生资源信息具有封闭性,没有建立起适当的信息网络。
(三)专业人才的缺乏。由于对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相当长时间的不重视,我国并没有尽早设立相关专业的人才培训机制。在面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专业人才的缺乏,致使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事件很容易扩大。
(四)体系制度不健全。我国的公共卫生工作往往由多个部门分开管理,没有完善健全的体系制度。各部门对于自身职责范围以外的工作无法监管,资源信息整合不及时,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发挥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统筹作用。缺少有力的管理体系和监察制度,没有基本的统筹系统,使各部门在面对公共卫生突发状况时十分被动,不能及时调动资源采取措施。
二、构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措施
(一)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基本理念。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预防为主是其基本理念。需要加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公共卫生的标准和要求,尽量避免大规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产生,并减小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二)增加对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增加对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重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其资金的投入。通过加强在人民群众中的宣传以及对于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加强个人对于公共卫生的重视,使群众在生活中时刻注意公共卫生的要求,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率。此外,增添必要的公共卫生设施,可以加强对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三)培养专业化人才。对于公共卫生领域专业人才的需
求,可以通过增加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设置相关培训机制、增加对公共卫生人才需要的宣传等方式来实现。在对公共卫生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于实际的问题当中,增加实践方面的训练,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同时,要及时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更新,重视专业化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以及对不可预见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四)健全公共卫生领域体系制度。公共卫生领域体系制度的建立对于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十分重要,它可以确保日常情况下对公共卫生防预工作的开展,在突发事件产生时,可以起到及时调动各项资源,确保全力应对的作用。健全公共卫生领域体系制度,首先要建立起流畅的信息通道,使各地区的公共卫生信息随时流通,并实现对各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的统筹安排;更重要的是,要确立起系统的监察制度,对于日常的防预进行及时监察,杜绝突发事件产生,并对各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进行定期的评审,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业评价,督促各区域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迅速提升。
结束语: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不仅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有所影响,还容易引起人们的不安,造成社会恐慌。构建有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可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增强人民的安全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针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政府引领以及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从而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应急能力,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生活。
参考文献:
公共卫生监督与管理 篇12
本刊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 中华预防医学会、黑龙江省疾控中心主办, 国内外公幵发行的国家级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综合指导类科技期刊。重点硏究公共卫生管理理论, 探讨公共卫生管理技术和方法, 交流公共卫生管理经验、工作信息, 报道公共卫生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报道学术成果与推广实践经验相结合。本刊优先选用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课题、项目、成果论文。《中国公共卫生管理》为双月刊, 标准大16幵。本刊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搪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期刊。主要栏目:卫生政策、领导访谈、专家视点、专题论著、管理理论与实践、资源管理、文化建设、食品安全管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公共卫生动态、国外信息, 公共卫生业务管理类栏目 (包括应急管理、疾病控制管理、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管理、消毒与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妇幼保健管理等) 。1投稿基本要求文稿应选题新颖, 具有先进性、科学性、逻辑性, 论点鲜明、数据可靠、结论明确、层次清楚、文笔流畅、用字及标点准确规范。来稿请用word排版。文稿属于基金或攻关项目, 请在文稿后注明, 何种基金项目和项目编号, 并提供基金项目证明材料。2投稿方式作者可以登录本刊网络采编系统主页, 注册后进行投稿, 网址:http://ggws.cbpt.cnki.net;联系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油坊街40号,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杂志编辑部, 邮编150030;稿件咨询电话:0451-55153630。投稿时请附第一作者简介信息,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 包括详细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E-mail�请填写真实的信息。3写作要求3.1文题简明确切, 反映主题, 力戒冗长, 一般不要超过20个汉字。一般不用副题名。3-2作者文题下列作者名, 文章署名不宜过多。基金项目、作者单位、所在地、邮编、第一作者简介和通讯作者可脚注于同页左下方。作者简介内容包括:性别、出生年冃、民族 (汉族除外) 、籍贯、职称、学历、职务, 研究方向和从事专业等。3.3摘要摘要应具有独立性, 着重反映研究的创新内容和独到观点。摘要可写成结构式摘要, 也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摘要。结构式摘要应包括:“目的�Objective) ”、“方法 (Methods) ”、“结果�Results) ”、“结论�Conclusion) ”四个部分。英文摘要置于中文摘要的下方,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 应有英文的标题、作者名及作者单位。本刊重要文章及重点栏目文章应附英文摘要。论著类文章应采用结构式摘要, 写出研究目的、方法、主要发现和结论。综述类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综述的主要目的、资料来源、研究数目及选择、数据综合的结果和结论。摘要一般300字左右。中文摘要应从第三人称角度撰写。3.4关键词关键词应能反映文章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 可参考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索引》所采用的医学主题词表�AAe SH) 等进行选择, 一般文章选取3~8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间以分号“;”嗝幵。3.5正文章条文稿的章、条各层次标题序号应采用1、1.1、1.1.1、1.1丄1层级编码式, 各层次标题一律靠左顶格排, 序号与标题名间留空一格。第一层标题用黑体, 上留单栏一行空。无标题段落前不用章、条标题序号。3 6正文表格与插图应用表格与插图时应避免表、图内容与文字说明内容重复。表、图应具自明性。表格应采用三线式, 主谓语要符合逻辑、位置正确, 表内文字左对齐、数字右对齐, 同类数字有小数点的以小数点对齐, 小数点后位数要一致, 代表阴性未发现, “空白”表示无此项或未测。表格与插图应尽量排在首次出现相关内容的自然段落后, 图也可根据版面需要移排在相应部位。本刊为黑白印刷, 为保证效果, 图表请用黑白图示。3.7参考文献应采用作者亲自阅读过的, 近三年国内外公幵发表的著作或刊物中的文献。参考文献的编号按正文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排列, 在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方括号内用阿拉彳白数字标注。参考文献排列于文末。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规则》执行, 文献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 超过3位, 在其后加“等”。在参考文献文题后用方括号加注文献类型标识符:期刊专著、图书、教科书[M];论文集[C];学位论文�D��专利�P};标准[S1;报告[R1�4其他要求和注意事项本刊抵制一切学术不端行为, 切忌剽窃、一稿多投、自抄等。来稿一经录用, 将在6个冃之内通知作者, 6个月内未接到录用通知的, 可自行处理稿件。请自留底稿, 本刊不退稿。编辑部对来稿有删改权。作者文责自负。
【公共卫生监督与管理】推荐阅读:
公共卫生与个人卫生10-18
公共卫生管理09-30
公共卫生与保健论文06-29
疾病健康与公共卫生09-21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06-30
公共卫生调查与分析能力05-12
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07-14
公共卫生间管理制度10-24
社区公共卫生档案管理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