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大班美术教案

2024-07-07

家大班美术教案(共14篇)

家大班美术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幼儿学习用装饰、拼搭的方式表现自己想象中的家。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初步的合作能力。

二、活动重点:根据纸盒外形想象装饰。

三、活动难点:用装饰、拼搭的形式表现出自己的家。

四、活动材料:收集大小、形状各异的废旧纸盒若干。提供一些进行装饰用的辅助材料,如双面胶、剪刀、透明胶带等。

五、设计思路: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类商品包装也越来越显得美观、精致,深受顾客的喜欢,如化装盒、食品盒、酸奶盒等,既有实用价值,又可供欣赏和游戏,常常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因此,我选择了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废旧纸盒设计了本次活动“家”。通过收集大小、形状各异的废旧纸盒,为幼儿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拼搭“家”的表现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让幼儿根据纸盒的形状变化想象出形态各异的“家

”的外形。这为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创设了一定的基础。

另一方面,运用个别设计——鼓励合作拼搭出想象中的内容。既有发散又有集中,从而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

六、活动流程:

引起兴趣——展开想象——各别创作——合作拼搭、交流介绍——分享快乐

七、活动过程:

(一)通过游戏体验快乐,激发兴趣。

幼儿在配乐歌曲《我有一个幸福的家》中玩游戏:请到我家来做客。

1、交流讨论,想象设计。

刚才我们玩了《请到我家来做客》的游戏,现在,老师想请你们每人设计出自己的“家”,然后请老师去做客,怎么样?

2、观察外形,大胆想象。

(出示大小、形状各异的纸盒)这些都是你们最近收集的废旧纸盒,现在请你们来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长、有的方;有的绿、有的红……)

它们的样子像什么呢?(幼儿根据纸盒外形发散想象)

(二)个别创作,大胆表现。

1、鼓励幼儿根据想象大胆地利用废旧纸盒的造型加工、粘贴或适当添加其它材料,剪贴一些细节,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家”。

2、支持与帮助。根据能力差异对纸盒的造型自由想象、设计。

(三)合作拼搭,体验成功。

1、与同伴一起交流、介绍自己设计的“家”。

2、鼓励幼儿将自己设计的“家”合作拼摆成“幸福家园”。

3、请老师一起参观作品,向老师介绍设计的“幸福家园”。

(四)分享快乐,结束活动。

邀请老师去“幸福家园”做客。(与老师同伴一起手拉手围着“幸福家园”边拍手边唱歌曲《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附歌词:

我爱我的爸爸,也爱我的妈妈,爸爸妈妈都爱我,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家大班美术教案 篇2

一、用多媒体, 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在中小学和乡镇幼儿园得到普遍推行, 由于多媒体具有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点, 从而更能吸引幼儿园的小朋友。譬如, 我在执教故事创编画《小姑娘和大拖鞋》一课时, 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前半个故事:小姑娘骑着大拖鞋冲向云霄, 一只灰色的小老鼠从鞋子中钻出来, 大拖鞋突然垂落, 一大群小鸟叼着小姑娘安全的回到地面……许多小朋友面对栩栩如生的画面欣喜若狂, 顿生创作灵感, 他们很自然地张开想象的翅膀续编故事。通过合作讨论, 最后画出了五幅图画:其一, 小姑娘躺在沙发睡觉, 墙上挂着弓箭, 床边有一双拖鞋, 鞋内藏着一只小老鼠, 梳妆台上摆着一台液晶电视机;其二, 小姑娘穿着大拖鞋到林子里玩, 恰巧遇到了小鸟、小兔、老虎、黑熊;其三, 突然, 小姑娘脚上的拖鞋飞速扩大, 几乎像一艘飞船, 小老鼠又躲进大拖鞋里;其四, 无数小鸟又结群圈叼住小姑娘, 老虎和黑熊赶走了小老鼠;其五, 小姑娘坐在大拖鞋里唱着《春天的故事》和鸟一起在空中只有翱翔。当然, 类似的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合理引导, 否则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二、循循善诱, 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凡是自己比较喜欢的实物幼儿都能全神贯注的欣赏、观察, 而教师一定要正确引导幼儿学会观察, 逐步养成从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 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并用简单的几何形体概括出物体的外形轮廓。诸如桃子是圆形的, 小鸭可以理解为两个圆形的结合体, 小熊猫的身体、四肢和头部可以看成椭圆形。假如是比较复杂的形体, 那可以采用结构分解的方法, 把一个完整的物体分解成若干部分, 然后逐一添加形成整体。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画向日葵时, 先让幼儿画一个圆圈, 然后在四周添上花瓣, 最后完成习作。

在幼儿进行具体的观察过程中, 假如教师不作相应的提示, 那幼儿的观察往往是杂乱无章的。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循循善诱的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较好的习作。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完成写生画《树》时, 先让学生到室外观察杨柳树和冬青树, 并通过比较的方法, 分别说出两种树的大致形状, 从而使幼儿抓住了大树各自的特征, 为完成习作奠定基础。

三、结合实际, 激励幼儿进行大胆构思

大班幼儿虽然拥有点滴绘画经验, 但教师还必须予以适度引导, 并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 让他们进行大胆的联想, 逐步确立新的创作形象, 在脑海里构成一幅画, 并会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譬如, 我在引导幼儿画《龟兔赛跑》时, 先鼓励他们在回顾故事情节的基础上, 想象出一幅幅更生动有趣的画画。由于《龟兔赛跑》的故事情节有趣, 形象鲜明, 有利于幼儿拓宽视野, 进行如下合理化想象:有的学生按照故事情节设想画面———兔子睡觉、做梦以及别具一格的比赛场面;有的学生按人物情绪设想———乌龟胜利后手舞足蹈以及兔子失败时痛哭流涕的表情等, 由于每个幼儿都有自己不同的构思, 所以画出的作品比较理想。

四、认识线描, 让幼儿在练习中获得美感

古今中外的名画一般以线条作为基本元素构成, 人类最早的美术遗物、旧石器时代的各种原始饰物、中国的敦煌壁画和欧洲的洞穴壁画都是以线造型的, 展示了人们对大自然美感的认识。诸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壁画中以粗犷的线条表现的千姿百态的野猪、野鹿, 这是对物象的美的认识;在我国, 线描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许多国画名作都以线条来表现“吴带当风”“曹衣山水”和“十八描”。因此, 把成熟的线描技巧渗透于幼儿美术教学是挖掘儿童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丰富多彩的线条不仅可以表现外在的美感, 而且蕴含丰富的情感。譬如:有些线条苍劲有力, 恰似铁划银钩;有些线条舒缓流畅, 犹如流水行云;有些线条奔放潇洒, 可谓痛快之至;有些线条婀娜多姿, 秀丽无比……线条极强的表现力枚不胜举。

大班幼儿绘画时的线条一般没有多少变化, 只有通过欣赏古代绘画中等具有代表性的线条, 才能让小朋友初步了解线条的变幻莫测与强大的表现力, 真正感悟到线条的美感, 在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 也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与创作热情。

家,温馨的港湾教案 篇3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理解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培养学生关心孝敬父母和长辈的积极情感

2.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孝敬父母和长辈的意识和行为能力。

3.知识

通过学习,懂得孝敬父母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使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积极情感。

2.难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行为习惯,真正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转变为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案例:(1)准备警察与富翁的故事;(2)陕西安监局局长杨达才的事例,古人孝敬父母的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3)精选典型例题。

2.学生准备:(1)收集反映自己家庭生活的温馨场面的照片,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2)回忆父母关心自己生活和健康的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准备在课上交流。(3)反思或检讨自己不尊重、不孝敬父母的行为表现。

四、教学方法

欣赏交流感悟;小组合作、互助探究、多媒体教学为主。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课前五分钟,播放多媒体课件《家,温馨的港湾》。展示一家人一起吃饭,一起在过生日,一起分享快乐,风雨与共……通过舒缓的音乐,展现着一幅幅体现家庭生活温馨场景的画面。

师:看,多么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呀,看着这些画面,你们是不是也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家呢?(生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家,温馨的港湾》(展示幻灯片,出示本课课题)

师:提到“家”,大家都很熟悉,也有很多要说的话,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家。

学生一:家里有亲人,爸爸和妈妈,他们与我朝夕相处。

学生二:虽然在小事上家人会有争执,让我们在一起很温馨,温暖。

学生三:我家很舒服,在家里我吃的很饱,很好。

学生四:我家很有钱,但父母从不娇惯。

师:同学们积极性很高,说的都很准确,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大家对家的感受是细腻的,直接的,我这有一个故事,让同学们对家有更清楚,深刻的把握,出示大屏幕,展示警察与小偷的故事。

讲述警察与富翁的故事:一个富翁有一天喝了很多酒,摇摇晃晃的走在路上,这时一位警察过来了,对他说,您怎么不回家呀?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远处的一幢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富豪淡淡的说:“那只是我的房子。”

学生思考之后:

师:下面我们分组讨论,请同学们认真思考,给出家的含义。比一比哪个小组讨论热烈,回答得准确:

同学们回答的很积极,都能抓住重点关键词。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家对于每个人都十分重要,真正温馨的家不仅体现在丰富的物质条件的满足,还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相互关爱,家庭的温暖就是在那些平凡的小事中感受到的。

我们都爱自己温馨的家,爱自己的父母,想一想,为什么人们都深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呢?

不忘父母养育恩(多媒体展示)

阅读课本上大增的事例,回答,在大增成长的道路上,为什么他是不幸的,同时又是幸运的?

同学一:母亲给予大增生命,照料生活,饮食起居。

同学二:还教会大增学会坚强,自立,自强,不向命运低头。

学生回答积极,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

谈一谈: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请同学们给大家讲一个最难忘的亲情故事。

同学纷纷踊跃发言:①有的讲父母不顾劳累细心照顾生病的自己。②有的讲父母与自己一起面对学习中的困难。③有的讲自己犯错之后,父母严格教育,成绩不断提高。④有的展示四川地震中年轻妈妈给在襁褓中儿子的遗言。再次体会母爱的力量。

师:让学生用课本内容高度概括总结父母爱的特征。

父母把子女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关心子女胜过关心自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

?师:哪位同学能把刚才四位同学的回答分类,说说父母给予我们爱的表现:

生:有些学生分的不准确,教师指导,点拨,

父母爱的表现: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或者生活方面及思想品德方面。

多媒体播放孟郊的《游子吟》让同学体会父母的爱,问在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呢?

师生共同归纳?:①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教师点评:自然界中有乌鸦反哺,小时候,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成人,在父母年迈时,孝敬父母、照顾父母是人之常情。

②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点评: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都以孝敬父母为荣,以不孝敬父母为耻。孝敬父母的人,年龄不论大小,我们赞扬,给他们披红戴花。教师提问:请各位同学搜集相关图片或故事成语来展示。

学生一:百善孝为先的名言。

学生二:卧冰求鲤的故事。

学生三:展示伟大革命家陈毅孝敬父母的图片并讲解。

③孝敬父母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多媒体展示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所谓赡养,是指子女在物质上、经济上供养父母;所谓扶助,是指子女给父母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照料。

教师总结: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歌里有一句话:找点时间,找点空闲,带上儿女常回家看看。在座的同学们,你和爸爸、妈妈有几星期没看看远在老家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了,今天回家以后,希望大家能够给远方的亲人打个电话,送出自己的祝福,让亲情传递。

学生热烈鼓掌,情感升华。

六、理解运用

请同学们联系实际,作为中学生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孝敬父母?

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举手回答自己孝敬父母的事例。

师生小结:孝敬父母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情感中,更重要体现在行动中。大屏幕展示:孝敬父母,就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我们孝敬父母,就要做到日常生活中对父母有礼貌,理解父母的心意,听取父母的教诲,关心父母的教诲,关心父母的健康,体贴父母的辛劳,分担父母的忧愁,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

七、巩固练习

1.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赞扬那些孝敬父母的人,而那些遗弃父母的人会受到人们一致的谴责,甚至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因为:

①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父母养育我们成人;②父母不仅从生活上无微不至的抚养、照顾我们,还从思想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③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④遗弃父母仅仅是不道德的行为。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反思或检讨自己不尊重、不孝敬父母的行为表现,说说自己今后会怎样做?请分组讨论。

八、课堂小结

找家大班教案 篇4

初步理解诗歌中家的意义,萌发幼儿爱家爱国的情感。

感知诗歌中美丽的情景和优美的语言。

二、重点与难点

理解我们的家是中国,激发幼儿对祖国的情感。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背景图大海、森林、果园、天空(只有线条,不上色彩。)

小插图:小鱼、小鸟、星星、桔子、娃娃。

中国的标志性建筑“长城”、“天安门”等。

四、设计思路

大班幼儿对家已有了具体的认识,通过谈话“找家”是为了唤起幼儿已有的认识经验,将小鱼、星星等事物或与之相关的地方同“家”建立联系,理解家的意义。同时也起到活跃思维、气氛的作用。激发起幼儿欣赏的欲望。

第二运用不同的色彩,构画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多姿多彩的“家”。呈现诗歌所表达的美景。让幼儿目视其景,耳闻其诗。将景物与语言结合,让幼儿形象地感知家的美丽,家的可爱,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三,通过设问,讨论重点理解,我们的家在中国,并了解标志性的事物,将祖国这个“家”具体化。激发起幼儿对家的眷恋、爱戴之情。

第四,用制作小图书、布置环境,倾听相近题材的故事,歌曲等,深化幼儿爱家之情。

五、活动流程

欣赏感受DD重点理解DD配乐欣赏DD延伸活动

欣赏感受

(1)找家,感受“家”的含义。

设问:小鱼要找家,鱼儿的家在哪里?

为什么说鱼儿的家在大海?

(2)找家

出示背景图大海、森林、果园、天空等(只有轮廓、不上色彩、天空中的星星可用白蜡笔先画上)。让幼儿帮小鱼、小鸟、星星、橘子、娃娃等找“家”,即贴入到相应的背景中。(娃娃不画家,用语言带过即可)。

2、欣赏、体验“家”的美丽。

(1)教师边念儿歌,边挥笔在背景图上描绘美丽的色彩。

例如:“唰唰唰,蓝色的大海是小鱼的家”老师用蓝色绘出蓝色的大海,即时呈现给幼儿一个个色彩斑斓的“家”增强幼儿对诗歌的感知理解力。

学习主要语句“各自的家”

例如:绿色的森林是小鸟的家,黄色的果园是橘娃娃的家。

(2)重点理解“我们的家”

启发幼儿讨论“我们的家在哪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叫什么?画上什么能表示我们共同的家

(3)出示标志性的建筑“长城、天安门”这就是我们的家,叫中国。

3、配乐散文欣赏

可在每一个“家”的语句后配上相应的音乐,以烘托主题。

可欣赏歌曲“我们都有一个家”。

4、延伸活动

(1)可制作一图书或环境布置“我们的家”(以祖国,居住的市、区、地区等标志性的事物,深化认识和情感)。

可听故事“月亮船”

附:散文诗《找家》

甜甜有盒五彩笔,爱画啥,就画啥。宁宁问:“你能给小鱼找家吗?”甜甜拿起蓝色笔,唰唰唰,蓝色的大海是小鱼的家。

洋洋问:“你能给小鸟找家吗?”甜甜拿起绿色笔,哆哆哆绿色的森林是小鸟的家。

奇奇问:“你能给星星找家吗?”甜甜拿起黑色笔,唿唿唿,黑色的天空是星星的家。

东东问,你能给橘娃娃找家吗?甜甜拿起黄色笔,哗哗哗,黄色的果园是橘娃娃的家。

“呜呜――”谁在哭?噢,布娃娃没有家。甜甜拿起红色笔,轻轻一描,红色的玩具橱是布娃娃的家。

大班音乐教案:家 篇5

幼儿对鲜明、突出的节奏、音响、律动具有浓厚兴趣。幼儿阶段是音乐感觉能力、听觉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培养幼儿感知、听辨声音的强弱、长短、快慢、高低和音色等,可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优美的声音可以带来愉悦的情绪,可见音乐对于幼儿的发展是重要的,所以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大家一起做新鞋》,乐曲属于典型的 ABAB 结构,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形象的理解音乐,所以设计了制作鞋子的情节,并希望通过引导幼儿的自由表现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幼儿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更好的展现自己。

中班的孩子,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在节奏感,音乐韵律方面还需要加强。每个孩子的身边都有音乐,但是,怎样在这些音乐中学到知识,得到快乐呢?在本次韵律活动中,我选择了一部分模仿生活场景的作品,这些作品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跟随音乐做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动作, 鞋匠舞就是其中之一。这首音乐乐曲结构简单,对幼儿创编动作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也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根据图谱来进行音乐游戏活动。

2.幼儿能够在活动中大胆的进行尝试,跟随音乐韵律来做动作。

3.初步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能够体会本次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音乐合拍地做鞋匠补鞋的各种动作。

活动难点:在和同伴合作舞蹈时注意动作的协调一致。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能够分辨音乐是否轻快以及有一定的节奏感,有一定的日常生活经验。

2、活动材料准备:图谱、音乐、活动道具准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导入活动

听一听,想一想。(教师通过故事导入活动)

导入语:今天,老师发现一只打着光脚的小熊,往树林里面走去。老师呀,就跟过去瞧一瞧,突然发现它进了一间小木屋,没过多久就听见里面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它到底在里面干什么呢?小朋友们来听一听,猜一下小熊,到底在里面做什么呢?

1.完整倾听音乐,感受音乐,让幼儿大胆猜测,小木屋里发生了什么。引导语:朋友们,你们都听到里面有些什么声音呢?(幼儿大胆猜测)

2.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基本部分

听一听,看一看。(分段倾听音乐,出示图谱)

1.让幼儿根据音乐和图谱,猜测图谱内容。

引导语: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再看一看图谱,想想图谱上面画的是什么?

2.分段听完音乐以后,出示音乐的对应图谱,讲解图谱内容。

引导语:刚才,小朋友们听了音乐以后,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只小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3.配合图谱,再次分段倾听音乐

(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根据音乐节奏,让孩子认识图谱)

三、结束部分

听一听,学一学。(完整倾听音乐,学习整张图谱)

1.跟随韵律指图谱,请个别幼儿上台示范指图谱。过程中请所有幼儿伸出手指,一起学习图谱。

2.教师跟随音乐韵律,做示范,讲解动作,并请幼儿一起做动作。

3.将幼儿分组,分段表演动作。

4.使用道具表演。

5.(结束)完整播放音乐,所有人一起跟随音乐韵律做游戏。

活动总结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家》 篇6

1、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和谐、安详的意境。

2、在教师引导下,乐意根据画面的内容大胆联想和表达。

3、尝试模仿、创作关于熊猫的作品。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5、尝试将观察对象基本部分归纳为图形的方法,大胆表现它们各不相同的特征。

活动准备:

1、水墨画“熊猫”的图片。

2、黑白灰绿等色纸若干,剪刀、浆糊、抹布。

3、幼儿用书:《熊猫的一家》。

活动过程:

1、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会议熊猫的形象。

教师:你们见过熊猫吗?在哪里见过的?熊猫是什么样子的?喜欢吃什么?

2、出示“熊猫”图片,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作品。

教师: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

3、引导幼儿细致地欣赏作品,并大胆联想与表达。

教师:画上的熊猫可能会再那里?它们在干什么?这两只熊买是什么关系呢?它们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两只熊猫会说些什么呢?

教师:附近还有别的熊猫吗?如果有,会是谁?那些熊猫怎么不在这里呢?它们在做什么?

4、引导幼儿观察作品的用墨特点。

教师:你能看出来画上哪里用的时浓墨吗?为什么这些地方用浓墨?哪里用的又是淡墨?为什么这些地方用淡墨?熊猫身上那些地方用浓墨那些地方用淡墨?猜猜看画家是怎么把浓墨和淡墨结合起来用的?

5、幼儿尝试用剪纸黏贴熊猫。

幼儿尝试用剪出的圆形、椭圆形黏贴熊猫,并在周围添画背景。

6、交流作品。

教师:你的熊猫在干什么?

活动反思:

家大班美术教案 篇7

一、黔东南黄平亻革家传统蜡染概况

1、黄平亻革家蜡染溯源

黔东南黄平是亻革家人最大的聚居地, 素有“蜡染之乡”的美誉, 是贵州省三大蜡染文化基地之一。黄平亻革家传统蜡染文化历史悠久, 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史料文献中始有记载。隋唐时称为“葛结”, 当时普遍应用于民间, 在唐代时期, 达到鼎盛。宋代以后, 随着蓝印花布的兴盛, 蜡染艺术开始衰退, 并逐渐退至西南山区。明清以后, 由于各地开始重视县志等史志的修复, 亻革家蜡染这一传统民间工艺被频频编入志书, 《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织于布而染之, 既取蜡, 则花纹如织。”至今, 这一古老技术仍保存在贵州地区, 而保留下来的亻革家传统蜡染工艺与宋代典籍中记述的“点蜡慢”工序大致相同。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蜡染盛装即是明清时期的遗物, 这一状况也见证了亻革家历史悠久的蜡染文化。

2、亻革家蜡染的适用性及文化内涵

亻革家目前虽是一个我国待确认的少数民族, 但其蜡染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使用最广泛的一个民族。亻革家蜡染使用广泛, 除了制作服饰以外, 也用于制作包包、背带、门帘、床单被套、桌布等各种生活用品, 显示了浓厚的地域民族特色。亻革家传统蜡染除了广泛的实用性之外, 还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 其图案题材多取自于与民众生活相关的事物:其纹样组合主要以图腾、民族信仰、神话典故为主, 更多的则是动植物的简化形状, 常见的纹样有蝴蝶、太阳、燕子、石榴、水波等;其造型主要以线条、几何形为主, 通常以点线为主要装饰, 形成物中有物、各物相连的形状;其图案主要由二方或四方连续骨架构成, 形象突兀变形, 给人一种强烈的装饰性感受。亻革家传统蜡染的工艺制作过程及方法一般是先用蜡绘花于棉布上, 后用蓝靛染缸染之, 再用水皂煮, 最后去其蜡质, 清洗而成。得到的蜡染花布色彩丰富, 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亻革家蜡染的艺术形象含有丰富的文化隐喻。通过运用感性形象“龙凤图”、“蜂蝶飞舞”、“山水雀鸟”等图案, 把亻革家人们的内在情感投射到视觉感知中, 使得物化的艺术形象人格化、理想化, 这种由现实进入自我的主观审美世界, 从某种程度上, 表达了亻革家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演绎出了亻革家民族淳朴炽热的精神情感。

3、亻革家蜡染制作流程

亻革家传统蜡染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先用蜡绘画于棉布上, 然后用蓝靛染缸染之, 再用水皂煮, 最后去其蜡质, 清洗而成。制成的蜡染花布色彩丰富, 装饰效果强。其具体流程主要有练布、布局、点蜡幔、蓝靛浸染、脱蜡与皂煮五个部分。

(1) 练布

练布包括泡水、搓揉、捶打、日晒、清洗等步骤, 是将含有胶质、蜡质、浆料和杂质的棉麻等天然纤维布料, 经过若干程序处理, 使其去除各种杂质, 其结果是可以使白布更加洁白、柔软, 而且使处理后的白布吸色度高, 蜡染花纹清晰。

(2) 布局

布局是先将洗好的白布平铺在一块平面光滑的木板上, 接着将各种预先剪好的植物、动物纸模安放在布的适当位置, 然后顺着纸模的轮廓外缘按压出暗线痕迹, 完成主要的图案结构, 再依照实际造型的疏密关系与制作者情感主旨的需要, 添加其它的装饰线条。

(3) 点蜡幔

首先, 用瓦钵或铁制小碟盛入蜡块放于火盆上, 等待蜡块烧成溶液, 蜡液的温度控制在130℃左右;然后用铜蜡刀点描蜡花, 描绘细线时用小的铜蜡刀, 描绘粗纹时用大的铜蜡刀, 描蜡时, 蜡刀依顺着布上已有的压痕, 先描绘主要的大轮廓, 再逐步描绘其中的细节。

(4) 蓝靛浸染

先用木制桶装好蓝靛染料, 然后将描绘好的蜡花片投进染桶里浸泡, 泡二三十分钟提离水面一次, 如此重复三五次, 直到染至所需要的颜色为止。一般情况下, 浅色染色二三回即可, 深色则多至十余次。总之, 染色蓝靛, 依据布料多少、续时间与色彩效果确定用量, 染深色者所需染靛量要多一些, 浅色反之。另外, 在染色过程中应注意每天晚上要补充蓝靛与白酒, 而想要染制较好的著色效果, 则应多选择在热天进行。

(5) 脱蜡与皂煮

先用清水漂洗染好蓝靛的蜡花片, 去除残留在布面上的浮色, 然后再把蜡花片放入锅中煮沸, 使其脱蜡, 一直要皂煮到布面上没有浮色, 最后取出彻底清洗干净即可。

二、亻革家传统蜡染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亻革家传统蜡染是贵州文化产业中地域精神符号的体现, 是亻革家人的精神支柱, 更是亻革家民族根文化的体现。它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在现代化社会进程中, 如何抵御各种外在文化的侵蚀而保持其本土性, 并成为一个富于感染力的艺术符号, 不断得到更广泛的传承与发展, 这是作为本土的艺术工作者们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亻革家传统蜡染民间艺术只有保留其独特性, 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而事物的发展不能隔空进行, 它需要一个很好的传承方式, 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去演变, 传承的关键在教育, 教育是其根本, 而作为与工艺休戚相关的高校美术教育应是我们首要关注的, 我们要重在加强亻革家传统蜡染文化后备人才的培养。

1、立足本土高校, 成为地方高校的特色课程

地方高校是各个地区的最高学府, “立足本土、服务本土”是每个地方高校的教育宗旨和目的。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 地方高校的生源主要以本地区学生为主, 集聚了本地的优秀人才, 这些地方高校的培育目标主要也是为本地区输送各个专业人才。因此, 地处黔东南地区的黄平亻革家蜡染可与本地的高校美术教育相结合, 成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可通过聘请民间蜡染艺人进校传授技艺、组织学生深入民间采风、创编乡土教材等方式开展。

2、亻革家蜡染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模式

传承模式是事物在发展中应遵循的一种传承方式, 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领域中应有不同的传承方式。总体来讲, 黔东南黄平亻革家蜡染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模式可以归纳为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和教学成果展演几部分, 具体内容如下:

(1) 教学理念

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秉承教育和传承本土民族民间文化, 发展本土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理念。即:在学校美术教育中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工艺。首先, 学校要把亻革家蜡染设为特色课程, 让美术专业学生都能对亻革家蜡染, 特别是对蜡染背后的文化内涵, 要有一定的了解, 重点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性。其次, 在课程的开设中, 要遵循亻革家蜡染的历史文化、制作流程和制作方法等方面, 在某些方面可创新, 但最根本的东西不能丢弃。

(2) 教学活动

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 学校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师应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 并注重亻革家蜡染背后的文化内涵, 灌输和传授蜡染艺术背后的民族文化方面知识, 使学生全面、系统、综合地体味和感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具体方式有:邀请优秀的亻革家文化专家学者进校开展民间文化讲座, 让学生对亻革家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聘请亻革家蜡染民间艺人进课堂亲自教授学生技艺;组织学生到黄平地区亻革家寨采风, 带领他们深入民间, 融入亻革家人的生活实践, 亲自观看亻革家蜡染的制作流程, 在民间向亻革家人们学习蜡染技艺, 让学生切身体会亻革家蜡染艺术文化的魅力。

(3) 教学成果展演

通过一系列的亻革家蜡染讲座、教学、民间实地考察等活动, 让学生们在民间艺人及老师的指导下, 掌握好亻革家蜡染的制作流程和步骤, 独立完成蜡染作品, 最后将学生们的作品以教学成果的形式进行展演。这种方式不仅使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成果得到展示, 同时也宣传发展了少数民族工艺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使这种民间工艺艺术在资源共享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3、亻革家传统蜡染的现代化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亻革家传统蜡染是亻革家民族文化内涵与形式符号的统一, 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以及传统的制作流程是其根本, 是我们必须将其保留和传承的, 但亻革家蜡染要想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保留传统的同时还要追寻与时俱进, 要不断创新, 其创新点主要在于表现内容与手法的再创新。在高校美术教育中, 在对亻革家蜡染的设计上, 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亻革家传统蜡染文化发展与民族文化现代化之间的矛盾, 通过将亻革家传统蜡染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元素, 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 并将其传统的造型艺术, 空间化、抽象简化、放大化, 提炼其中的精华, 并以一定的夸张、变形的现代设计理念去改装其传统, 使其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相互转换、完美结合, 与现代都市人文环境相互协调, 形成一种物质实用、心理情感需求等方面相呼应的综合性设计, 从而完成具有地方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风格双重性格特色的亻革家传统蜡染文化的传承, 使亻革家传统蜡染在设计理念上呈现出新的艺术文化特征, 实现亻革家传统蜡染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三、结语

亻革家传统蜡染是亻革家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民间传统蜡染工艺, 完好地保留了亻革家传统蜡染手工艺的实用性特点, 而且在亻革家民族的生存与繁衍的历程中形成了丰富的艺术效果与特有的民族气质, 叙述着亻革家民族朴实的意念追求和浓厚的感情色彩, 孕育着亻革家民族丰富的民俗内涵和生活哲理。把这一民间传统工艺与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结合, 一方面, 可以为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的继续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实现我国民间工艺的传承人培养计划;另一方面, 把地方民间艺术引入高校课堂, 设置特色课程, 使地方高校拥有了一定的民族优势和民族特色, 容易打造品牌专业, 培养特殊人才, 实现地方高校的迅速发展。

摘要:家传统蜡染是家传统印染工艺产品, 是家妇女用手工将蜡液点在白布上的花纹图案, 是一种纯手工的民间工艺, 以蓝底白花为主要特色, 其纹样丰富、工艺精致, 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家传统蜡染是我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它引进课堂教育, 特别是高校美术教育, 这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黔东南,黄平家,传统蜡染,美术教育,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贵州黄平家传统蜡染艺术文化特色研究[J].丝绸之路, 2012 (6) .

[2]刘丽荣.从家人说起[J].西部论丛, 2007 (10) .

[3]周莹.家服饰蜡染艺术的族群认同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 (2) .

[4]潘光华.贵州蜡染工艺浅谈[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5.

[5]李绵璐.谈民族民间美术[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3.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群马 篇8

我园研究的课题是“幼儿国画与幼儿情感发展”,孩子们在小、中班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基础,特别是最近秋游,孩子们去公园后回来,对“马”有较强的兴趣,为了让孩子进一步感受中国画的意境、技能和神韵,更好地了解国画,喜爱国画艺术,选择了欣赏《群马》。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群马不同的气势和力度,积累欣赏中国画的经验。

2.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活动准备:

马的叫声及《赛马》的音乐,《群马》图片;徐悲鸿自画像。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马”的叫声导入活动,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评析:用音乐激发幼儿欣赏兴趣

二、经验再现,初步感受

1.师:画家画了几匹马?这匹马长得怎么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师:这些马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知道马在奔跑的?除了从腿部可以看出,还从马的哪些地方看出?(马的棕毛、尾巴,往后倒的草。)

3.师:马是怎么跑的?(幼儿模仿)

评析: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悬念问题引导幼儿从总体上观察马的神情、外形、动态。

三、多元对话,体验意韵

1.师:这幅画是用什么工具画的?这些线条看上去有什么不同?是朝哪个方向延伸的?看上去感觉怎么样?(了解中锋和侧锋所画线条的不同)

2.师:画中用的墨有什么不一样?哪里浓?哪里淡?看上去有什么感觉?除了浓墨和淡墨,为什么马的身上有的是白色?有的是黑色和灰色?(因为光照射的角度不同,光照到的地方就白,光照不到的地方就黑,侧面是灰色。)

3.师:你喜欢这些马的什么部位?为什么?

4.师:你最喜欢哪匹马?谁来学学它的造型?

5.小结:这位画家用了大块的灰墨画马的体态,又浓又淡的几笔画出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马尾。画的马就像活的一样,很壮观很有力。

评析:引导幼儿感受作品的线条、造型和色彩的美,充分调动了幼儿各种感官与作品对话,并积极表达自己审美感受。使幼儿初步了解国画的基本技能技巧和表现手法,积累欣赏经验。

四、整体解读

1.师:这些马是谁画的呢?(出示徐悲鸿画像)不仅你们喜欢马,徐悲鸿爷爷也爱马,老师就给大家讲讲他的故事。

2.讲徐悲鸿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让幼儿感受画家以马表意、以马寄情的情怀,进一步体验“马”的精神。)

3.师:你觉得画中的马是在什么地方?假如你是画中的马在奔跑,是怎样的心情?

4.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群马》,看到一匹匹自由奔放的马,感觉到一股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精神,我们常用“马”祝福成功。你们能不能用“马”字说句好听的话? (马到成功、一马当先等)

评析:最后再次整体欣赏,运用故事以及马的姿态,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体验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和精神,使得美术欣赏活动得到升华。“美”是心灵的塑造,“术”是技术,把审美教育与美术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实现“美”与“术”的统一。

五、活动延伸

1.在区域里鼓励幼儿使用笔墨宣纸进行创作尝试。

2.收集关于马的图片、故事、成语等,向全园宣传展示。

3.和幼儿一起制作玩具竹竿马并一起玩骑马、赛马游戏。

活动反思:

整个过程设计采用“对话法”,通过教师、幼儿、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对话”,即三者进行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由生活经验的回忆——联想想象,从感知作品——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在此过程中紧扣目标、循序渐进,积极鼓励引导幼儿运用多种途径、方法,通过自身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最后达到感受美、表现美的质的飞跃。

幼儿园大班《家》教案 篇9

1.了解光源的强弱影响影子的清晰度。

2.初步探索光源与物品的距离对影子的影响。

3.用语言描述实验结果。

重点难点:

了解光源的强弱影响影子的清晰度。

活动准备:

各种强弱不同的光源、白墙、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

活动过程:

一、幼儿猜测通过实验体验不同强弱的光源。

1.分享各种可充当光源的物品。

你们带来了什么能发光的东西?介绍一下吧。

2.比较各光源的强弱。猜猜看哪种光源比较强?哪一个比较弱?我们一起看看是不是这样。

二、将幼儿分组,引导幼儿探索光源强弱对影子的影响。

1.幼儿猜测光源强弱对影子的关系。

2.幼儿自由分组实验。

三、老师实验,与幼儿分享实验结果。

1.每组一位代表说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光源强的时候,影子怎么样?光源弱的时候,影子又怎么样?

2.老师再来做实验,会不会和你们的结果一样呢?

四、老师再次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探究光源与物品距离对影子的影响。

1.同样是用太阳灯作光源照出来的影子,为什么有时影子大,有时影子小呢?

幼儿园大班教案《家》 篇10

我通过参加奥尔夫音乐培训活动,从中学到到了很多前言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奥尔夫先生曾说过:“我们进行奥尔夫教学注重的并不是结果,而是注重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针对我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我们大家动起来》。

活动目标:

1、学习分辨音乐中比较明显的音节变化。

2、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创造能力。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鼓励幼儿大胆仿编儿歌,根据儿歌内容用恰当的动作表现。

5、学会歌唱本首歌曲。

活动准备:

音乐《握手舞》《库企企》

活动过程:

一、问好环节,音乐热身律动

1、《握手舞》

2、师:宝宝、宝宝、早上好。宝宝好。

幼儿:老师、老师、早上好。老师好。

3、小音符游戏。

二、感知音乐《库企企》

在一座大城堡里藏着许多金银财宝,要想得到这些财宝必须说出一句咒语才能打开城门,而这句咒语就藏在音乐里,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1、初步欣赏音乐。

师:在音乐里你听到了什么咒语。

2、引导幼儿逐渐展开活动。

3、创编声势动作.

在这首音乐里,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请小朋友想一想还可以做什么动作。

三、创编活动

教师根据幼儿的动作带幼儿一起动起来。

四、结束活动

请幼儿邀请客人老师与幼儿一起动起来。表扬每位幼儿的表现。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我通过参加奥尔夫音乐培训会后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自己设计的。使幼儿通过感受音乐大胆的用身体动作去表现,幼儿在活动中能积极的参与,在设计活动之前我想这样“活”的音乐教师在控制幼儿使困难可能比较难,容易乱。活动中幼儿听指挥自控能力表现的比我预想的要好。

大班美术活动:狮子狂欢会 篇11

1.大胆尝试用黑色碳棒作画,创造性地表现狮子的表情。

2.能按意愿用水粉颜料大胆地进行背景装饰。

3.感受画面上色彩的强烈对比,产生色彩的敏感性。

活动准备:

1.熟悉狮子头部特征。

2.各种表情图。

3.黑色碳棒、水粉颜料、水粉笔。

活动过程:

(一)由狮子王国狂欢节引出活动。

1.教师带领幼儿入场。

师:咦,这里是什么地方?他们在干什么?

播放狮子录音:我的狮子王国在举行狂欢会呢,小朋友们一起来狂欢吧!

师:原来狮子王国在举行狂欢会呢,还邀请了我们一起参加。

播放表情歌,引导幼儿回忆歌曲中有哪些表情。

师:为了给狂欢会助兴,我们一起唱首表情歌送给狮子们吧!

(1)出示各种表情的狮子。

播放狮子录音:哈哈哈,你们的表情歌真好玩,我们也做了许多表情,看我们的!

(2)幼儿观察各种狮子表情,为画狮子做铺垫。

出示各种表情的狮子。

师:这只狮子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二)启发思考、讨论绘画的方法,并示范画法,提出作画要求。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想画什么表情的狮子。

师:狮子王国有很多狮子,那肯定还有很多的表情没看到,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2.教师示范画狮子五官,并引导幼儿边说边画。

师:我们请黑色碳棒来帮帮忙吧!可以画什么形状的脸?

师:那我们来试一试方形的吧?小碳棒,画狮子,两个勾,画眉毛,圆圆眼睛画上面,一个萝卜放中间,两个大饼放两边,点点芝麻香又甜,三根葱三根蒜,啊呜一口味道鲜。

3.示范鬃毛的画法。

师:现在我要帮狮子设计不同的发型了,看我怎么做!(小碳棒,躺下来,沿着轮廓用力擦神气鬃毛画出来!)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吧?

4.再次出示不同的表情图,为幼儿的自由作画做铺垫。

师:看,狮子画好了,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试一试吧!

(三)幼儿作画,边操作边用语言表述。

1.了解幼儿绘画想法,在提醒的前提下作画,指导他们表现狮子的不同表情。

2.幼儿自主表达,教师适时引导。

(四)展示评价

1.请幼儿介绍自己的画。(故事形式)

师:谁来说说你画了什么表情,你觉得你画的狮子大王发生了什么事情?

2.欣赏别人的作品,感受画面力度。

哪个狮子更威风?为什么?

小结:黑色用得越多,狮大王看起来越威风,原来黑乎乎的颜色,在彩色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显得更清楚了。

随狂欢音乐散场。

播放狮子录音:小朋友们,你们画的表情真有趣,让我们一起模仿这些表情再来狂欢吧!播放狂欢音乐散场。

活动延伸:

在美术区提供不同的绘画材料,让幼儿自由作画,进一步感受黑色与亮色的对比。

活动反思:

威猛的大狮子是小朋友喜欢的对象,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发展,结合我园美术特色设计了本次活动。

一开始我以狮子狂欢会引出课题,引导幼儿观察我设置的情境,幼儿表演表情歌而参与活动之中,从而引出各种表情的狮子。幼儿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学一学来观察脸部表情的特征,尤其是眼睛、眉毛、嘴巴这些部位,然后以狮子的口吻请幼儿帮忙画出各种不同表情的狮子。在这个环节,教师首先范画作品,并以儿歌的形式描述绘画的步骤。在教师范画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幼儿一起徒手练习,尤其是在画鬃毛时,要特别引导幼儿让小碳棒躺下来,这样在实际的绘画中狮子的鬃毛才会显得很神气。随后幼儿自由创作绘画,并添上五彩的背景。

讲评环节也是很关键的,在这一环节,我引导幼儿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你画的是什么表情的狮子?它可能遇到了什么事请?既让幼儿学会挖掘自己作品中的美,又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在活动中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形象使幼儿认识一种绘画技巧,使幼儿在操作中更好地表现作品内容。活动中要坚持开放性的原则,让幼儿充分感知和操作,同时活动的题材必须来源于生活,这样的活动才有价值。

家大班美术教案 篇12

一、用语言“启”动想象的翅膀, “发”起创作灵感

美术活动需要孩子大胆的想象和创作, 但幼儿年龄小, 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 需要老师恰当的语言引领才能帮助他们畅想。而老师的教学语言是一门教育科学, 也是一门教育艺术, 老师只有掌握了这门艺术, 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在美术活动中激活思维, 不断地产生想象和创作的灵感。

1. 提问开启想象

指印想象画重在“想象”, 如果没有想象, 仅凭一个个光秃秃的指印是很难反映幼儿的真情实感的。那么, 如何启发孩子的想象, 老师恰当的提问这时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幼儿将几个指印接连印在了一起, 老师的问题“哪个小动物的身体会是这样的?”就能打开孩子的思路, 启发他们从已知的动物中找寻身体像那些指印一样连接在一起的小动物, 马上就会有孩子说出“毛毛虫”、“蚯蚓”、“蛇”等。接下来的追问“这些指印有的排得直直的, 有的又排得弯弯曲曲的, 毛毛虫会在干什么?”帮助幼儿想象直直的指印可能说明毛毛虫在休息, 弯弯的指印可以表现毛毛虫在爬。又一个问题“小朋友什么时候也会是这样一个一个连接起来的?”孩子们从自身的经验得知自己排队时是这样的, 就联想到这些连接着的指印各自添画上四肢、五官就可以表现一些单个的小动物在排队的形象。

就这样, 一个个看似简单却蕴含着老师无穷教学智慧的提问, 指引孩子的思维向四处散发, 碰撞出想象的火花。

2. 引导帮助表现

教学活动强调教师的引导而非灌输, 而教师的引导很大程度上需要语言作为媒介, 指印想象画中老师恰当的语言引导同样能帮助孩子进行创作。

例如指印想象画“草原上的羊群”, 老师的语言导入非常重要, 因为孩子们大都没去过大草原, 无法想象草原上成片的羊群的形象。这时, 老师先出示天空的图片, 用缓慢的语调、憧憬的表情导入活动:“蓝蓝的天空一眼看不到边, 朵朵白云飘浮在天空, 多么美丽的画面啊!”接着, 老师出示草原的图片引导幼儿将对天空的印象转移到对草原的想象中来:“广阔的草原一眼看不到边, 雪白的羊群在草原上玩耍, 多么美丽的画面啊!”然后, 老师话锋一转, 出示画纸:“请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如果用指印画, 怎么可以画出草原上可爱的羊群?”

在这里, 老师的语言简洁易懂, 没有强调到底应该怎么印画, 而是用缓慢的语调暗示幼儿“草原和天空一样是广阔的, 羊群和白云一样是成片成片的”, 激起了幼儿对草原的想象, 鼓励他们大胆地交流, 活动还没进一步深入, 教师的语言引导已经开启了幼儿的想象和表达了。

二、用情感“启”动心灵的共鸣, “发”起创作激情

我们知道:绘画作品是否能打动欣赏者, 取决于绘画者是否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会于作品中。幼儿虽然年龄小, 但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他们的情绪情感更是他们绘画的动力因素。老师应该明确这一点, 积极营造良好的情感交互环境, 才能在美术活动中帮助幼儿深入地感受心灵的呼唤, 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1. 激起情感共鸣

大班幼儿的情感稳定性逐渐增强, 但仍易受他人的感染。因此, 在指印想象画中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起孩子的情感共鸣, 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想象和创作。

如:指印想象画“快乐的小兔子”说的是小兔子帮助小蚂蚁以后快乐的心情。这时, 老师可以帮助幼儿回想并表达这样两个情景:一是自己在游戏时不小心摔倒了, 好朋友来扶起自己后就不再觉得很痛了;二是游戏时看到别的小朋友摔跤了, 自己去帮助扶起他以后心里很开心。两个情景有效地帮助孩子回忆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 激起孩子的情感共鸣:情景一中激发孩子感受“虽然摔得很疼但有朋友来帮助自己不再觉得伤心”的感情, 情景二可以帮助孩子体会“助人为乐”的快乐心情。这样, 幼儿在印画时的情感就会更投入了, 他们的作品也就因为蕴含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更具表现力。

2. 帮助情感抒发

指印想象画“猫捉老鼠”需要幼儿能表现出猫咪的张狂和小老鼠的害怕, 纯粹的示范、讲解不易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 老师可以从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故事出发, 帮助他们自主地理解, 从而开启他们对绘画的想象, 同时也帮助他们适当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大多孩子都有被成人批评, 甚至挨打的经历, 那一经历会给孩子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老师可以提示孩子回忆那段经历, 引导他们说出生气时的父母手脚张开、表情“凶恶”的模样和自己缩手缩脚躲在其他成人背后害怕的感觉。这时, 幼儿就知道表现猫咪时应该印出分开的身体, 画出张开的手脚、瞪大的眼睛, 以表示猫咪的厉害;表现老鼠时应该印出缩紧的身体, 画出短小的四肢和五官, 以表现老鼠害怕地躲在洞里的情形。这时的孩子, 通过印画猫咪和老鼠, 抒发了自己害怕生气时的父母的情感, 也从侧面懂得不惹父母生气的道理。

三、用体态“启”动观察的欲望, “发”起创作技能

这里所指的体态是指教师在启发幼儿运用合适的线条表现事物特征时为引起孩子的注意而使用的表情、手势、动作等无声语言, 它既能有效地吸引幼儿随老师的引导而提高绘画技能, 又能启发幼儿在生活中主动地开展观察活动, 帮助他们细察事物及现象, 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在美术活动中能顺利地进行表现和创造。

1. 吸引观察

指印想象画中的事物形象需要添画线条才能显得更为灵动, 这需要幼儿有一定的绘画技能, 老师在引导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通过自身的体态表演来帮助幼儿掌握一些形象的动作表现。

如:表现动物们劳动的场景时, 老师可以将一些劳动的动作及劳动时的表情当场“表演”给孩子们观赏。让幼儿知道弯腰扫地时扫帚和手的方向是一致的, 如果表现正面的形象动物的五官很可能是看不清的;擦窗时手和头是向上的, 可以简单地表现出动物的背面形象;擦椅子时小动物是蹲下的, 看到的脚是比较短的;小动物劳动时很认真, 眼睛大都看着手的动作等等。这时的老师, 必须抛弃成人的羞涩和扭捏, 化身为一个个勤劳的小动物, 或扫地、或擦窗、或端水, 以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使他们能细致地观察老师的动作和表情, 为他们表现小动物的形象打下基础。

2. 鼓励体验

随着指印想象画的发展, 会表现一些丰富的特定场景, 如果孩子们没有体验过, 仅凭他们粗浅的绘画技能是无法顺利表现的。

顺应上节提出的“引导幼儿观察教师的表演”, 方法固然可行, 但如果能引导幼儿加入劳动的场景中, 将能进一步帮助他们感受小动物劳动的辛劳和愉悦, 对帮助孩子表现小动物的劳动有更进一步的作用。在和同伴一起模仿小动物劳动的过程中, 孩子们能观察到同伴认真劳动的神情、同伴们不同的劳动动作、调皮孩子的可爱表现 (如对同伴洒水、用抹布跳舞等) ……就这样, 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 孩子们体验了劳动的辛劳和快乐, 观察了同伴们不同的劳动姿态, 相信在接下来的指印想象画中就能较顺畅地进行表现了。

“教无定法, 重在启发”, 相信只要老师们在美术活动中坚持用心启动孩子的情感和思维, 就一定能帮助孩子“有感而发”, 使他们能借助绘画这一平台尽情地抒发自己对美的感受、对美的表现和创造, 为他们的人生留下一个生动而又美丽的最初记忆。

大班兔妈妈的家主题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通过情景游戏,引导幼儿正确区分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感知圆形与椭圆形之间的区别。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及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图形“车票”

2、几何图形卡片若干

3、大纸箱自制“小路”

4、设置的“兔妈妈的家”;各种形状的点心、水果、牙签、盒子、纸巾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活动

购票上车

按区候车,坐车。

二、铺“小路”

1、出示“小路”,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2、幼儿自由操作,铺小路

(1)、引导解决小路上出现的两个图形组合的土坑。

(2)、发现并认识椭圆形,感知椭圆与圆形的区别。

(3)、小结、感受成功的`快乐。

三、利用“兔妈妈请客”,进一步感知巩固三角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

1 、观赏兔妈妈家的画,知道几何图形可以自由组合成新的画面。

2、“吃点心”来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知

3 、帮“兔妈妈”喂“小兔”,正确区分几种几何图形。

4 、师、幼共同检查喂小兔吃的点心是否正确。

活动结束

告别兔妈妈,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游戏时间“喂小兔”游戏。

★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小动物的项链》含反思

★ 兔妈妈的妙计作文

★ 中班数学《小刺猬的项链》

★ 项链读后感精选合集

★ 项链莫泊桑..

★ 教案 项链

★ 项链读后感200

★ 《项链》读书笔记

★ 项链说课稿

大班语言教案:灰狼家的小饭桶们 篇14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理解故事,预测故事情节并大胆讲述。

2、能结合生活经验模仿文明行为,积极大方地表现。

活动准备:

绘本故事ppt。

活动过程:

一、灰狼家的小饭桶(介绍故事的名字,让幼儿认识故事的主角。

1、“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叫“小饭桶?”

2、小结:吃了不会做事情(好吃懒做的),这样的小饭桶是不受人欢迎的。

3、“今天我就要与大家一起去看看跟小饭桶有关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

二、不受欢迎的小饭桶

1、讲述故事ppt2—ppt6,并提问

⑴“你看到了动物们,谁在埋怨?他们在埋怨什么呢?”

⑵ “动物们为什么不和它们一起吃饭、玩游戏了?如果你是灰狼,你会怎样改变自己?”

⑶教师小结。

三、认真努力的小饭桶

1、讲述ppt8,提问

⑴“你看到城里的哪些动物朋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⑵教师小结。

2、讲述故事ppt9,提问

⑴“小灰狼们模仿了哪些文明礼貌的行为?”

⑵教师小结。

3、老师示范动作,让幼儿看懂并模仿。

⑴“它们还学会了一个这样的动作,你看……”

⑵“我做了个什么动作,谁来模仿一下?”“这是受人欢迎的行为吗?”

⑶ 教师小结。

4、联系生活经验,幼儿想象模仿。

⑴提问:“小朋友,你还见过哪些文明礼貌的动作?和旁边小朋友说一说,并且表演给小朋友们看看,让大家猜一猜。”

⑵教师小结。

四、讨人喜欢的小灰狼。

1、讲述故事ppt10—ppt12。

2、“小饭桶们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3、教师小结。

五、再次欣赏故事。

上一篇: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督查评分表doc下一篇:县林业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