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改个人心得体会

2024-07-09

军改个人心得体会(精选3篇)

军改个人心得体会 篇1

站在军校看军改

战友们,在我的演讲开始前,我想请大家看一组数字 1927,8,1 南昌起义 80年 1927,9,29三湾改编

1929,12,28古田会议 1945,9成为解放军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次改革 1975,6,24 裁员60万 1980,8,15 精简机关

1982,9 铁道兵、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 1985百万大裁军 1997,9裁员50万

2003于2005年裁军20万 2015裁军30万

大家知道这组数字是什么意思么?没错,我军从成立至今重大改革的年份。回首往昔,峥嵘岁月的大起大落。这一个个年份无不提醒着我们一路的艰辛,一代又一代人的血泪和付出;立足现在,改革的大浪潮正推动着我们新一代革命军人阔步向前!

“改革”二字与我们中国的军事可谓是关系匪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7年,赵武王灵提出胡服骑射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从而使赵国走向强盛。据说因胡人服饰多以皮革制成,所以有了“改革”一词。而以后的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军队战斗力的飞速提升,当火枪火炮代替了大刀长矛,当飞机坦克摧毁了火枪火炮,当信息的作用发挥在战场上,一次又一次的军事变革改变了世界也迫使我们不断地调整。现代战争是一场制信息的战争,是一场发现即摧毁和较量。所以针对未来军事需要的改革也刻不容缓。(再加)

三个月以前的元旦,我们在度过欢乐祥和的节日同时也迎来了我们在改革中的任务,全院官兵时刻牢记军人职责,在改革的消息下达时没有任何异议,坚决的执行上级首长的所有命令。这让我想起了过去,1975年,邓小平主席的一句话,百万大裁军没有一点点的异议,百万军人在接到命令后,履行了他们作为军人最后的职责,遵守命令,脱下军装。义无反顾的离开了军营这个他们的第二个家乡。1982年,中央军委的一声令下,铁道兵,基建工程兵全体专业,放下了手中的枪,交出了自己的岗位,脱下了自己心爱的军装。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我们要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在改革的浪潮中,坚定的跟党走,服从命令,坚决的执行上级任何决定。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改革是为了发展,是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在改革的浪潮下需要我们勇敢无畏的前进。

作为一名军校大学生,在改革的新形式下,我们能做的有很多,我们所拥有的条件更多,此时我想到的是黄埔军校门前的那两句话“升官发财请往他出,贪生怕死勿入此门”。身在当代“黄埔”的我们,更要有这样的精神。相比于他们我们多的是优越的环境,缺乏的确是那种为国为家的情怀。黄埔一期出来的人没有不是人物的,那作为陆院第一批学员的我们,是否也有着这样敢为人先的勇气呢?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首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好一首破阵子,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为国为家,敢舍自己的勇气和情怀。在改革进行的当下,作为军校的学员,秉承着这种情怀,怀揣着为国为家的态度,奋发向上,勇于前行!

军改个人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课程拍摄,视频剪辑,视频包装

视频公开课, 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通过影像技术把教师授课的过程记录下来, 形成视频文件的形式并向社会公众开放访问。国内高校大范围的启动课程视频拍摄工作始于2003年, 当年, 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要求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其中的实施要点要求精品课程必须要有课堂实录,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 课程视频的拍摄制作在全国高校中全面铺开。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2011年, 首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开放, 在全国高等院校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不断地向社会推出了数量更多、质量更高、内容更加丰富的课程视频, 课程内容基本覆盖了各学科门类, 在服务社会大众的同时, 大学视频公开课也可以说成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又一途径。因此, 课程视频的拍摄制作也需要适应当下教育发展的趋势, 不断提高视频的质量。本文就课程视频拍摄过程与后期制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1 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当前, 课程视频录制的技术标准是参照教育部颁布的《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 (以下简称《技术标准》) , 该标准随着媒体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经历了几次修订, 在拍摄之前, 应该熟读《技术标准》, 确保所有的拍摄均符合技术标准的规定, 鉴于《技术标准》中对于拍摄场地的选择有着详细的规定, 并且大部分高校都建有专门的录播场地, 本文中就再不具体分析了。

1.1 拍摄设备的准备

在《技术标准》中, 要求摄像机不低于专业级数字设备, 机位3个以上, 建议使用相同型号的摄像机, 不同型号或品牌的摄像机即使处于相同环境下, 拍摄的画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色差, 在镜头切换的时候, 画面色彩表现出来的差异都会影响作品的质量。录音设备使用若干个专业级话筒, 话筒需求数量根据现场拍摄的具体环境以及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进行配备, 若拍摄场地面积大且教学互动环节比较多则要求配备更多的录音设备, 一般来说, 教师佩戴无线领夹式麦克风, 再加上一支现场拾音麦克风基本就能满足要求, 对于单个学生的发言, 可以采用现场拾音麦克风的信号, 如要追求更好的音质效果, 则需准备一支无线手持麦克风供学生传递使用。课堂拍摄还有一个重要的对象就是课件的拍摄, 如果使用摄像机对投影幕布或者大屏幕显示器直接拍摄, 拍摄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推荐直接使用电脑显示信号, 获取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使用分屏器, 二是使用显示输出端口在两个以上的显卡, 目前市面上所售的显卡基本具备了VGA、HDMI或DVI等多种显示输出端口, 我们只需在电脑上稍作配置, 就能通过其余端口获得同步画面信号。如果在拍摄设备的清单中没有考虑配备数字切换台与数字硬盘录放机, 那么, 在后期的剪辑中将会增加大量的工作量, 并且不能直接录制电脑显示信号, 切换台主要功能是用于多机位视频信号的切换, 根据录制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 切换台还必须支持DVI或者VGA信号的输入用于视频切换, 切换台将最终切换的信号输出到数字硬盘录放机或者非编采集卡上, 因此, 拍摄设备中, 尽可能配备切换台, 有条件的场地, 还可以配备专业提词器等设备。

以上提及的设备是录制一门课程基本的配备, 在课程录制之前, 把设备布置到位以后必须进行联机调试, 以便检查所有设备的工作是否正常, 无线设备电池的电量是否充足, 各种线材连接是否正确, 摄像机的白平衡、光圈等参数是否设置合理等。

1.2 拍摄前的沟通与工作人员配备

拍摄前与授课教师的沟通是很有必要的, 把拍摄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前向拍摄对象说明, 如对课件制作的要求, 在授课课件中出现引用的图片、图表、数据等, 都需要注明出处, 严格检查课件中的文字等, 避免出现别字和不规范用语, 这也为课程视频能顺利进入公开课平台打下基础。还有就是对教师着装、化妆等要求, 在实际拍摄中, 有些教师穿了与身后背景同色的衣服, 拍摄效果就大受影响, 最好能更换服装, 时间上不允许更换的, 只能通过调整背景灯光达到突出前景的目的。课前的沟通也有助于工作人员充分了解课堂的教学安排, 向教师说明拍摄的注意事项, 比较常见的问题表现在上课过程中喜欢扭头看投影画面、走到投影机与幕布之间造成阴阳脸、依靠讲台造成高低肩现象、眼镜的上框挡住眼睛、手机铃声响起等, 在拍摄之前必须要提醒, 有些教师在平时上课中能正常发挥, 可一到演播室环境中就感到不自在, 有一定的紧张情绪, 这就要求现场的工作人员做到耐心、热情的服务, 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 缓解教师与学生的紧张情绪。

现场工作人员的配备根据前期与教师沟通后决定, 教师在课堂基本不走动的, 在机位足够的情况下, 一名摄影师足够了, 这位摄影师安排讲台一侧, 负责拍摄学生正面镜头, 其余摄像机安排在学生座位后面, 分别定好全景、中景及特写镜头, 这是比较传统的做法了。对于喜欢走动或者板书比较多的教师, 则安排一名摄影师进行全程跟拍, 拍摄中重要的角色就是导播了, 导播负责操作切换台, 要求导播必需全程跟进, 掌握好画面的切换时机, 还需随时记录在后期制作中需要裁剪的画面。需要注意的是, 在摄像及后期制作中, 基本上都是男性工作人员, 如果能配备一名女性工作人员, 对整个拍摄的过程将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如在拍摄前能为女性教师穿戴麦克风, 领夹式麦克风的穿戴考虑从衣服下方走线, 根据实际穿着, 固定于衣服下方, 从外观上尽量做到不露出佩带的痕迹, 既不影响录音效果, 也不能和衣服造成摩擦产生噪音, 常用的手法是用胶布固定。在炎热的天气里, 不少教师在到达拍摄现场时已经是“油光满面”了, 在拍摄前能为教师化些淡妆遮盖一下“油光”, 这些工作, 有了女性工作人员的参与, 将更利于工作的进行。

2 拍摄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尽管前期已经把准备工作都做好了, 但在拍摄过程中, 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不可控的噪音, 主要来源于咳嗽、桌椅挪动碰撞、电铃声、雷雨天气中出现的炸雷等, 还有的问题就是教师出现的口误, 现场导播在面对这些问题时, 应该及时做出判断, 是否应该暂时中断拍摄进程, 指导教师从出现问题的时间点之前再来一遍, 并对出现问题的时间点进行记录, 方便后期剪辑。

3 视频的后期制作

视频的后期制作是一项繁琐的工作, 主要使用到的电脑软件按功能分可以包括视频剪辑合成、声音处理、后期特效、图片处理、课件制作、动画制作、字幕等软件, 目前, 每个功能对应的软件不在少数, 可以根据技术人员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安装使用, 一门精彩的视频课程, 除了授课教师的个人因素外, 后期制作团队对课程进行的后期制作加工也非常重要。

3.1 视频的剪辑

视频的剪辑就是要剪掉与教学无关的内容, 可以理解为去粗取精, 这里面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授课时长与“口头禅”的问题, 《技术标准》中要求为30-50分钟的内容, 有些教师讲课讲到兴起, 用一句话说就是“根本停不下来”, 等到授课结束, 可能会超时, 少的超几分钟, 多的超时半小时都有。有些教师对时间把握不准的, 可能上课还没到半小时就宣布下课。对于超时的课程, 要在和教师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剪辑, 保留必要的内容。对于时长不够的, 可分为两种处理方式, 一种是在拍摄现场临时增加内容, 满足时间要求, 另一种就是在剪辑中, 适当增加课件演示的时间, 当然, 这只是针对时间差相对较小的部分视频使用。至于“口头禅”的问题, 按授课教师的要求, 尽量剪掉。

视频剪辑中, 为了让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最好的呈现, 一般对导播录制的画面还需进行完善和补充, 最常见的是对课件演示的完善, 拍摄过程中, 导播切换画面的时机不一定能做到准确和完美, 因此, 在课后, 最好是把课件拷贝, 在电脑上重新播放演示一遍, 并将演示过程完整的录制下来, 这样就确保在剪辑过程中有足够的素材对画面进行完善。

3.2 视频的包装

视频的包装主要包括片头制作、动画制作、添加字幕等, 片头是呈现给观看者的第一印象,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片头中, 既能展示学校面貌, 更能突出课程特点, 要做出一个好的片头, 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因此, 要预留足够的时间给片头制作, 做到提前准备。动画制作主要应用在对知识点的阐述上, 用动画来表现和突出知识要点, 能直观的呈现教师的意图, 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动画的制作能在课件中如PPT演示文稿中完成的最好, 这是比较简单的做法, 如果动画要求复杂, 就需要使用专业软件完成, 也是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这也对制作团队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唱词的添加从技术上来说要求不高, 但是耗费的时间不少, 目前, 能够使用专业软件对语音进行识别, 在一些网店中也提供相应的语音转文字服务, 对于时间紧迫的任务来说, 可以考虑使用上述服务。

总的来说, 视频公开课的录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并付出努力, 这样才能成就精品, 在整个录制过程中, 建立一支团队非常重要, 团队的技术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在不断的创作过程中积累经验, 提高制作水平, 为提升课程视频的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军改个人心得体会 篇3

1 媒介环境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

媒介环境,既包括相对单个独立的新闻媒介机构或组织的个媒体环境,也包括各种新闻传播媒体之间相互竞争与制衡所组成的全媒体环境。

就个媒体环境而言,每个新闻媒体或组织的地理环境、硬件设施、自身管理水平、上下级和谐程度、整体的工作态度与精神面貌等各不相同,因此新闻传播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央视作为我国新闻传播的先锋机构之一,不仅在于其地位的重要,更重要的是它的内部环境运筹良好,《一个人与这个时代》披露,央视新闻部很注重自身工作环境,把“求实、公正、平等、前卫”作为工作中恪守的原则,在“部训”影响下,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团队管理理念,创办编委会、轮流制片人、定期的集体活动、习惯性的买书发书、彼此间平等交流、民主决策,真正让新闻工作变成一种长跑活动。因此,和谐的工作环境是央视优质新闻诞生的源泉,也有助于新闻传播活动的顺利开展。

从全媒体环境来说,不同媒体组成的媒体环境就像是一个“生物圈”,他们的相互竞争与合作形成了动态平衡的媒介关系,有利于新闻的交互与传播。然而,为了突出自身传播价值,不同媒体又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传播理念与风格。央视新闻报道在选材上始终从“平”字出发,坚持不俯视、不仰视地看生活与社会,把新闻的核心定位在了普通人的身上,关注人类自身的命运。在新闻已经不是独家占有的信息同质化的今天,央视已经不再追求一些“一线”新闻的普通报道,而是把眼光聚焦到了快速时间所能到达的深度和独家的角度,做大“新闻1+1”评论,并选择退居到了新闻的“第二立足点”甚至“第三立足点”,敢于打破垄断,形成竞争,让新闻真正拥有不同的色彩。

2 社会环境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作用形成的,这些因素影响着社会的运行,同时也对新闻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政治环境是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背景,它对媒介传播的控制最为明显。央视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政治环境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我国新闻媒体获取线索的范围也大为扩展。国际新闻报道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部分,因此,央视肩负起国际传播和传播国际的双重责任。《一个人与这个时代》揭露央视的“看”系列的设置,体现这种环境变化影响因素。如“2005年,在海峡两岸‘破冰之旅’后岩松首‘看台湾’,这是大陆媒体第一次全方位地、不带太多意识形态的概念去拍摄台湾”。“看”系列的诞生,央视不光是以一个新的方式树立起自己品牌和特色,也是在适应新的政治环境而进行新闻传播。

文化环境的改变也会引起新闻传播理念的变化。随着我国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央视的节目对民生的关注度更加提升,普通百姓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视角,增加了社会热点问题、民生聚焦问题的报道量。白岩松说,《新闻联播》的改版就是转变过去围绕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来设置议题的常规思维,而是把新闻选材逐步向社会各阶层靠拢。“走基层”系列将镜头对准了社会基层百姓的生活,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与不良行为,以积极的态度推动基层问题的解决。因此,社会文化理念的转变也是引起新闻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

经济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也是新闻变革的动因。经济的发展,引起技术的变革,而技术的进步引发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起,增加了媒介产品的丰富性,造成媒体竞争激烈化。央视也不断积极调整姿态以适应媒介技术带来的影响,新闻直播“常态化”就是最好例证。回看央视的直播史,从“三峡大江截流”直播到2003年新闻频道的开播,央视强调新闻报道始终在随技术而改变。

3 结语

上一篇:从面试中能学到什么下一篇:年度酒店筹备工程部部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