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2024-09-24

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精选10篇)

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篇1

1、安全检查要做到经常性,充分发动员工,坚持专职检查与员工检查相结合,日常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普遍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做到层层把关,堵塞漏洞。

2、定期安全检查由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每年安排一次年度安全检查。主要检查内容:查设备、查制度、查措施、查事故处理情况等。

每月安排一次定期的安全检查。对特种设备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在“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前组织有关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节前安全检查。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要不定期的开展日常安全检查,到生产现场监督检查有无违章操作,防护用品穿戴是否齐全,各种安全防护设施是否完好,安全通道是否畅通,使用的工具是否安全可靠、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发现问题应及时制止、纠正。

3、各部门除配合特种设备管理部门组织的安全检查外,还要每季度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设备使用情况,各项安全制度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作好检查记录。

4、部门每周组织一次安全检查。重点检查作业现场是否整洁,各种设备运转是否正常,安全防护设施是否完好,安全制度执行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作好检查记录。

5、在每次生产前要进行安全检查。危险部位和要害设施要重点检查,生产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有无违章操作等不安全行为。

6、操作者在工作前必须进行安全检查。倒班生产人员要严格执行交接班检查制度并认真作好交接班记录。在生产操作过程中要集中精力,随时注意安全状况,发现问题要立即报告代班长或单位领导。

7、检查中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报告单位主管领导,隐患未排除,严禁进行生产。

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篇2

据特种设备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为稳步推进分类监管和管理标准化工作, 在2011年部分省市试点工作的基础上, 2012年在全国开展此项试点工作, 就是要不断完善和验证此项工作的相关方法及准则, 为建立该项工作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此次试点主要面向在用特种设备数量在10万台以上 (以2011年统计数据为准, 含10万台) 的省 (直辖市、自治区) , 每省至少选择20家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作为试点, 同时开展分类监管和管理标准化工作。试点单位应当包括危险化学品生产或使用、充装类和其他涉及公共安全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 (每类至少2家) 。其他省试点单位的数量和类型可以自行决定。

此次使用单位分类方法是应用基于风险的评价准则, 采用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关键技术研究课题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的研究成果《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风险评价实施细则》 (试行)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风险评价打分表》 (试行) 。为了减轻各地工作量, 特种设备局还组织专家编写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风险评价系统软件及其使用说明。各地可采取企业自评、监察人员或行业协会等第三方复评的方式利用软件进行试点分类评价, 并将评价结果进行总结, 完成试点实证分析报告。管理标准化工作采用的使用管理标准是该局组织部分省市编制的《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规范》 (试行) 。特种设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推进管理标准化工作时, 各地可与当地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相结合, 根据实际情况, 在《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规范》 (试行) 的基础上, 通过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 细化要求, 推进使用单位达标。

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思考 篇3

[关键词]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设备或设施,诸如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和大型游乐设施等。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各高校设施设备不断增加,特种设备数量和种类的比重逐渐加大。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校园的安全稳定对培养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成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环节,稍有疏忽,就会给教师、学生的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当前,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为此,我国逐渐加大了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力度。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开展的“特种设备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

一、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主要特点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实验室也在不断兴建和扩建,进而致使实验仪器和设施增多,实验项目增加,一些如木材实验室常用的高压反应釜、物理化学实验室常备的各种气体钢瓶及生物技术实验室常用的高压蒸气灭菌锅数量也相应增加。有些专业的学生在实验中甚至要接触到大型的起重机,在扩招的大背景下,学生使用实验室的累积开放时间和实验室使用效率都明显地有所增加,实验室设备的特种设备安全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另外,电梯锅炉等非实验设施设备分布较为分散,管理权多划归后勤公司管理,管理人员业务的素质不高,人员情况复杂。归纳起来,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特种设备分布分散,所属权相对独立,管理难度大;(2)各实验室设备精良,特种设备种类呈不断上升趋势;(3)特种设备所涉及的试验项目多,实验条件复杂;(4)实验室特种设备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5)电梯、锅炉、起重机等非试验设备的管理办法滞后;(6)无证上岗,甚至尚未经过培训和考核的人员擅自从事特种设备作业现象较为普遍。

二、高校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高校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主要表现。高校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的表现主要有爆炸性事故、毒害性事故、机械伤害事故、设备损坏事故和电梯事故等。爆炸性事故是特种设备的常发性事故,主要易发生在锅炉及高压容器的使用过程中。毒害性事故大多发生在使用具有化学药品和有毒物质的设备的化工实验室。机械伤害事故主要易发生在有起重机、弧焊机等大型、高温或冲击运动机械设备的实验室。设备损坏事故主要发生在突然停电或电路故障有用电加热、存在机械高速运转设备的实验室。电梯在给师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舒适、快捷之余同时也存在着对人身安全的隐患问题,电梯突然停运、电梯突然自由下滑都会发生电梯事故。其他还有诸如气储罐及其压力管道泄漏,气瓶火灾等具体表现形式。

2高校特种设备安全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1)安全教育宣传不到位。目前在我国高校的运转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教学科研、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思想,觉得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投入大而产出小,认为特种设备和普通设备没有太大区别,不需要加以特别管理。而且普遍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认为所谓的重大安全事故不太可能发生,忽视了对设备管理职能部门以及学院使用部门全体教师员工安全意识的教育宣传。

(2)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高等院校普遍存在安全管理体制不顺、安全责任不明的问题。很多高校安全工作由保卫处负责,但并没有明确的特种设备安全的责任单位,这种管理方式存在很大弊端,保卫部门人员有限,没有精力分管全校几百台甚至更多的特种仪器设备每天的安全运转,而在保卫部门中配备精通各种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的特种设备安全员又难度较大,无法实现对某些专业设备进行安全管理。另外,还表现在责任落实不够明确,突发事件不能及时处理。

(3)安全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有些员工对特种设备的设计、安装及维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特种设备登记档案的建立,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事故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他们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把关能力、科学监管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整体素质尚待提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些是出于安排人才家属的考虑,大多学历不高,有些是与原来专业知识不对口,需要一个阶段的适应。而有些人年纪较大,接受特种设备管理的能力本身有限。

三、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思考

笔者认为在分析了高校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整体情况前提下,今后的工作要在体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原则基础上,从注重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倡导安全文化入手,切实做好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机制,全面提高管理人员队伍业务素质,实现网络动态管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特种设备安全教育。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特种设备安全涉及到的人、机、环三个因素中“人”的因素所导致事故持续高居60%以上的比例。所以,加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乃是管理工作重点努力方向。在教师方面,要求对实验室中所使用的特种设备操作规程非常熟悉,向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教授的第一课,应该是实验室特种设备安全教育课,在接下来的各项实验中,也都要贯穿安全知识的教育,避免学生在今后进行的实验或科研中犯常识性的错误,引起安全事故。针对研究生在实验室工作时间长的特点,应要求其克服麻痹思想,工作时间绝不能脱岗,在学生方面,进入实验室前就要熟悉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程和实验流程,掌握所接触的实验设备的性质和性能。在学校方面,应定期进行安全事故应急演习、演练,聘请专业人员讲解特种设备安全知识和使用方法。

2全面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责任制。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应该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从设备招标采购、安装调试、验收、运行、维护、维修等环节都要严格管理。要改变由保卫部门只负责事故后管理的简单模式,采取设备管理部门及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多部门联合,并明确各部门在安全管理各阶段的职责,进行全程监督,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校长是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各院(系)院长(主任)是本院(系)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本院(系)的安全管理。各实验室主任是所属实验室安全

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各学科可根据情况再设一个学科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责任人。在此基础上分级签定安全责任状,树立从上到下、安全事故人人有责的新观念。设立专门管理单位,如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办公室,由专人负责组织全校的特种设备安全培训工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工作。

3加强特种设备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培养一支思想过硬、责任心强、高素质的安全管理队伍是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安全防护和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每年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安排,组织几次特种设备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和集中学习,举办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及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对全年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优秀的职工进行通报表扬、资金鼓励等多种奖励形式,促进职工的积极性,将其安全管理业绩直接与年度考核、职称评定挂钩,对于极少数不能胜任岗位的职工实行短期暂时下岗,到期后考核合格后方可重新聘任,形成一个可上可下的流动管理机制,使其产生危机感,责任意识逐步提升,从而促进整个队伍素质的提高。

4推行两级管理,实现网络化动态监管。特种设备应注重档案管理。两级管理有助于二级单位管理工作的细化和优化,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同时简化了校级管理部门的工作,保证了信息交流快速通畅,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各二级管理单位应聘请相关专家对新购入的设备进行特种设备鉴定确认,确定为特种设备的仪器设备则要注册登记,详细记录和掌握特种设备的地址、设备名称、设备功能、设备台数、设备种类和使用单位的联系电话等,并及时上报设备管理等职能部门。应该建立特种设备的安全服务网络,对特种设备进行远程监测,对不合格或故障设备作出迅速处理反应,校级职能部门对大型的新增特种设备如电梯、起重机等采购和安装进行监理,防止设备竟标压价和安装偷工减料等现象,以消除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验收环节聘请专家对安装质量进行验收,形成双保险,保证投入使用后安全运行,设备运行中按照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标准,加强对保养环节的监督检查,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和不能按时完成整改的设备要坚决予以停用或拆除,处理不了的要报告当地政府以便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5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高校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应有章可循,除了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还应建立和健全适合高校基本校情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订不同特种设备的安全技术操作标准和管理制度,规范较为详细的日常检查维护的内容、范围时间及具体要求。规章制度是实践的总结,需要在实践中予以进一步完善。因此,在全面贯彻现有条例的同时,对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事项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特别要听取师生员工的反馈意见,使管理更具人性化,为校园的安全稳定提供有力保障和更优质服务。

6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按照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特种设备的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只要使用特种设备就有危险,就有发生事故并造成一定程度危害后果的可能。所以,我们要对可能产生的各种危险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制定特种设备应急措施及不同的救援预案,防患于未然,特种设备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要立即组织指挥学生疏散,远离事故现场,力争无人员伤亡。并且,按照预案立即组织实施扑灭事故,防止事故蔓延、扩大,力争把事故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遇有人员伤亡等情况,要做到事故应急救援不拖延、不推诿,并立即送伤员到医院进行抢救,有关单位负责人要到达事故现场,组织指挥救助工作,校设备管理部门、保卫部门要及时查明原因,发生重大的特种设备事故或当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不能很快得到有效控制时,应立即报警和向市政府办公室报告,请求市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指挥部给予支援,协助市有关部门处理事故和责任认定工作。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责任书 篇4

为落实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主体责任,确保安全使用特种设备,防止和减少事故,依据《特种设备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省市政府关于“大、快、严”的要求,签订本责任书。

一、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特种设备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全面负责,应当制定明确的、公开的、文件化的安全目标,为实现安全目标提供必需的资源保障,并对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考核。

二、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制定特种设备使用管理制度,一般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作业人员培训教育制度;2.维护保养制度;3.日常检查制度;4.隐患排查治理制度;5.安全会议制度;6.档案管理制度;7.定期报检制度;8.特种设备节能减排制度;9.安全目标管理制度;10.接受安全监察管理制度;11.电梯专用钥匙管理制度。

三、应当根据生产工艺、设备特点,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一般包括运行参数、操作步骤、巡回检查、运行记录、异常处理、安全注意事项等。

四、使用电梯、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的安全管理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其他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的安全管理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配备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并保证所有在岗操作人员持证上岗。

五、应当按规定建立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特种设备应急管理工作,建立与本单位设备使用特点相适应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指定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或与附近具备相应能力的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服务协议,并组织培训、训练。按规定制定特种设备应急专项预案,根据设备和生产特点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形成应急处置体系;应当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六、建立本单位特种设备安全档案,至少包括设备台账、作业人员台帐、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内容至少包括:1.使用登记表;2.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3.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4.日常使用状况记录;5.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6.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7.高耗能特种设备的能效测试报告、能耗状况记录以及节能改造技术资料。

七、按照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的定期检验要求,在用特种设备必须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保证不使用未经检验和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

八、本责任书一式两份,责任单位、烟台市芝罘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执一份。

芝罘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黄务市场监管所(盖章)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盖章)负 责 人:

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篇5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特种设备的的安全管理,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公司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颁发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2003年6月1日第373号令)、质检总局2001年12月21日实施的《特种设备注册登记与使用管理规则》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特种设备的定义

公司特种设备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设备,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械。

二、特种设备的购置

公司需要购置特种设备,首先由公司计划部门列入设备购置计划,并经公司领导批准后,由设备部门负责购置。购置的设备必须是取得相应生产许可证或安全认可证企业生产的产品。特种设备安装、使用前必须到保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办理有关手续。

特种设备技术资料须单独建档,并做到妥善保管。

三、特种设备的安装、维修和改造

安装、维修和改造特种设备由设备部门负责,必须聘请有资质的单位。安装后使用前须经保定市特种设备检验所验收合格。安装、维修和改造的有关资料存入档案。

四、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规定

特种设备必须定期检验,由设备部门负责。在特种设备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1个月前向保定市特种设备检验所提出检验要求。检验不合格的,不得继续使用。检验周期如下:

(一)锅炉每年1次检验;

(二)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状况等级为1、2级,每6年一次全面检验。安全状况等级为3级,每3年一次全面检验;

(三)起重机械每2年1次;

(四)厂内机动车每年1次;

检验合格证明由设备部门存档。

五、特种设备的使用维修

公司各使用特种设备的部门,要明确1人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同时明确每台特种设备使用的保管人,做好设备的例行保养工作和记录好《设备运转记录》。

一般维修工作,可以由本单位进行,大修改造,必须聘请有相应资质单位进行。

六、特种设备的档案管理

特种设备的档案管理工作由公司档案室和设备部门负责。特种设备档案包括:

(一)新设备的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二)设备大修和改造技术资料;

(三)定期检验记录;

(四)保养记录;

(五)设备运转记录。

七、设备操作人员守则:

(一)操作设备的人员必须年满18周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经体检合格,并经保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培训,取得国家统一格式的特种设备人员证书,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

(二)特种设备的操作人员应全面掌握特种设备的技术状况和运行规律,严格遵守特种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章制度。

(三)每天使用前对所使用的特种设备进行一次检查,发现有故障时不得使用。

(四)使用中随时观察设备是否正常,发现故障,立即向本单位领导报告。

(五)严格遵守起重设备“十不吊”规定。

八、特种设备的报废

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要及时进行报废处理。报废处理后,要向注册登记的保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报告。

九、特种设备事故的应急救援措施

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如倾覆、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等)后,事故单位要立即按照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要求,首先立即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其次是要抢救国家财产,并防止事故蔓延扩大,同时向公司应急指挥部报告。公司接到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的信息后,应及时向保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报告。

二OΟ七年八月十五日 附件一

起重机械安全操作规程

起重机械除遵守一般机械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外,还须遵守以下规定:

1、各种起重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安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颁发国家统一的“特种作业操作合格证”,并熟知操作机械的性能,方可独立操作。

2、起重机每班作业前应进行日常保养并作无负荷升降和运行,检查其制动器和限位器的可靠性,空运行合格,然后进入工作。严禁使用有故障的吊车。

3、如起重机起吊超过吊重35%重量,每次起升前应吊起距地面100~200mm高度检查制动,制动可靠继续作业;

4、起吊重量不得超过额定起重重量,在接近满载时,禁止同时做两种动作;每次吊物必须捆扎牢固平稳,试吊后才能起运。

5、起重机吊物运行时,重物起升高度一般不应超过1m高,不应在设备上方通过,必须从设备上方通过时,吊物底部应高出障碍物0.5m以上;

6、吊物尖锐棱角与吊索接触处,应加软垫,以免将吊索克断;严禁歪拉斜吊或吊运埋在地下的吊物。

7、操纵起重机应精力集中,遵守指挥人员的口令、手势,并注意前方有无障碍物或其它人员,吊物下严禁人员穿行或从人员上部穿行,严禁手托吊物随车行走;吊运的物品应走指定通道,并高于下面物体0.5米以上。

8、起吊重物时,吊索应保持垂直,起落平稳,尽量避免紧急刹车或冲击;当重物接近终点时应及时停车,尽可能不动用行程限位器。

9、吊物上严禁站人,严禁对吊挂的重物进行加工,严禁重物悬挂在空中停留,起重机吊着重物时严禁离开工作位置。

10、起重机作业时,严格执行“十不吊”和“八严禁”制度;

11、起重作业如遇有特殊情况,操作人员应立即采取安全措施将重物安全平稳落地;

12、吊运结束后,将吊车停放在规定停放处,吊钩升到上限位,切断电源。

13、登高检查修理时,切断主电源,挂上标志牌;无遮栏的地方一定要使用安全带,并遵守高空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14、操作人员必须认真保养设备并做好设备运转记录。

附件二

叉车安全操作规程

1、叉车工必须经过保定市特种设备监督管理机构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资格证后方能操作。

2、内燃叉式起重机出车前应检查:

(1)散热器冷却水应充足,燃油箱的油应加足;(2)润滑油及液压油油量应符合要求;

(3)制动转向,变速机构灵敏可靠,轮胎气压充足,门架及货架动作性能保持良好;(4)电气良好;(5)变速杆在空档位置

3、电瓶叉车出车前应检查

(1)蓄电池内电解液应充足,电压及电解液比重应合乎规定,各电桩头应坚固和清洁,安全熔断器应完善。(2)转向及制动灵敏可靠。门架及货架动作性能良好。

4、起步以前,司机必须观察车辆周转通路情况,并先鸣喇叭,然后开车。进出大门和在厂房内行驶,以及倒车时,速度不得超过3公里/小时;在厂区马路上行驶时,速度不得超过10公里/小时。

5、行驶靠右方,货叉应离地200~300毫米,两辆叉车同时行驶时,前后应保持3米以上的距离。行驶时,车门两侧和铲斗内、车叉上严禁站人;严禁除司机外的其它人员坐在叉车的任何部位;时刻注意路况和前方有无障碍物以及行人,做到谨慎驾使、文明礼让。

6、不准超负荷装载,不得超重(核载量)、超高(2米)、超宽(两侧各0.2米)装载;不得装载易燃易爆物品;各种物品装载要牢固,不得倾斜。

7、叉车会让时,应该空车让重车,支线让干线,室内让室外,小转弯让大转弯。

8、叉车转弯,后退或行驶在狭窄通道,路面不平处,以及在叉路口和接近货物时,均应低速行驶。

9、叉车临时停车时,不准在道口和有坡度的路面上。

10、叉车在进出避让和转弯时,应该鸣喇叭。

11、禁止叉车货叉载人行驶和升降。

12、非紧急情况,禁止使用紧急制动。

13、叉车在行驶中发现有异状,异声和异味时,应立即检查,叉车有故障时,不得进行作业。

14、插取货物和托盘时,叉车的货叉应该对准托盘的插入孔,水平方向插入,尽量避免碰撞,取托盘时,货叉插入托盘后稍微起升,然后门架后仰。放托盘时,货叉先下降至离地面100mm左右,然后使门架前倾到垂直状态,降下托盘于地面上,脱出货叉。

15、禁止叉车使用货叉顶货,拉货。

16、叉车在插取易碎,贵重或装载不稳的货物时,要用安全绳,并应有专人引导,才能行驶。

17、不准将货物升高作长距离运输;不准单叉作业;不准用制动惯性溜放圆形或易滚货物;不准用惯性力取货。

18、作业完毕后应停于不妨碍交通的地方,尽量避免露天停放。内燃叉车要将变速杆置于空档。并用手制动器刹住叉车。

19、内燃叉车的发动机操作规程,应按照内燃机有关条例执行。

附件三

储气罐安全操作规程

为了保证压力容器的安全使用,操作者必须按时检查和维护储气罐的设施完好:

1、每天工作前必须用压力气体吹净罐中残留的冷凝水,工作结束必须打开罐底的排气阀门,将压力空气排空,将阀门关闭。

2、必须检查压力表是否完好,安全阀每月应手动试验放气一次,以防密封面粘联。

3、储气罐附近严禁热源并禁止撞击;外表应涂漆保护。

4、严格按储气罐标明的额定压力使用,不得超载使用。

5、储气罐周围保持卫生,不得堆放其它物品。

6、工作中要时常巡查,发现异常要立即停止使用并马上停止空气压缩机。

7、气罐使用和运用情况应及时认真记录到运转记录中。

附件四

锅炉安全操作规程

1、凡操作0.07Mpa以上压力的锅炉司炉人员必须执行本规程。

2、锅炉司炉人员必须年满十八岁,身体健康,并经考试合格,持有操作合格证。

3、值班人员不得擅离工作岗位,或兼作其它无关的工作。锅炉熄火后,压力虽未降至大气压,可以不用看管,但锅炉房必须上锁。

4、司炉人员必须熟悉锅炉房内的一切设备。

5、锅炉房内应有充足照明。

6、未经司炉人员允许,其它人员禁止进入锅炉房。

7、新装锅炉使用前,必须将锅炉的技术文件及有关证件送当地 劳动部门审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8、新修或停用过的锅炉,须经仔细检查,确认一切正常后点火。

9、锅炉点火前,必须做好下列工作:

(1)检查锅炉内部有无遗留下的工具或其它杂物。(2)检查主汽管,给水管、排污阀等的临时堵头、堵板是否已经取掉;安全阀、水位表、压力表、排污阀、总汽阀、给水设备是否已经装好,各部分螺栓是否上紧。(3)试验各部分的阀门是否灵活。

(4)检查压力表是否以超过检验期,最高压力红线标志是否明显,指针是否停在零位,连接压力管子的开关和阀门是否在开启位置,有无检验单位的铅封。

(5)水位表上的汽水开关应该打开,放水开关应该关阀,最高及最低水位线应该明显,玻璃管(板)应该明亮。(6)检查有无杂物妨碍安全阀的动作。

10、检查完毕,向炉内加水至水位表的1/3时停止,即可点火。

11、点火前先打开档风板和灰门做十几分钟的自然通风,有鼓风机时应开动三四分钟进行通风,然后关闭挡风板和灰门,开始点火。

12、点火时应缓慢燃烧,减低通风,炉内火势要均匀,慢慢加热和均匀膨胀,点火时间延续2~3小时。应经常注意水位表水位、压力表指针的情况是否良好。

13、当锅炉汽压上升到0.005~0.1MPa时,应冲洗水位表。具体方法如下:

(1)开启放水开关,使汽连管、水连管、玻璃管(板)得到冲洗。

(2)关闭水开关,冲洗汽连开关和玻璃管(板)

(3)开启水开关,关闭汽开关,冲洗水连管和玻璃管(板)(4)关闭水开关,开启汽开关,检查锅炉水位,这时水位应迅速上升,并有轻微波动。如果水位上升缓慢,表明水位表的水连管还不畅通,应继续冲洗至正常为止。冲洗的动作要缓慢,以免玻璃管破裂。在操作时,脸部不要正对玻璃管,以免玻璃管炸裂伤人。

14、当锅炉压力上升到工作压力时,试验给水设备是否良好。

15、送气前司炉人员应与用汽部门联系,稍开蒸汽阀暖管再缓慢开大送汽。蒸汽阀全开后应回旋半圈,防止蒸汽阀因垫胀而卡死。

16、两台锅炉并联使用时,正式送汽前,应检查锅炉内的蒸汽压力与主锅炉的压力是否相称。锅炉内的蒸汽压力应低于主锅炉压力0.02MPa(0.2公斤/厘米²)

17、正常运行时,锅炉内的水位应在最高与最低之间,变动应当轻微。

18、压力表的指示数值,不得超过最高容许工作压力。

19、水位表不得有泄漏现象,每班至少应清洗一次。水表玻璃管应有防护罩。

20、严禁一切可能影响安全阀动作或可能造成安全阀动作不准确的行为。

21、安全阀出现故障时,应随时停炉检修。

22、安全阀压力应按下列数据调整:

双筒式第一阀应较工作压力增加0.2Kg/cm²;二阀应较工作压力增加0.2Kg/cm²;单筒式应较工作压力增加0.2Kg/cm²。

23、如果安全阀已在排汽,而压力表只指到最高压力红线,应检查原因,进行处理。

24、如果发生汽水共腾,或水位表产生泡沫,应减低负荷,冲洗水位表,进行排污放水。

25、根据煤灰的厚度,确定每班清炉次数,一般为1~3次。清炉应在低负荷时进行。禁止在炉前用水浇熄炉灰。

26、锅炉供汽时,严禁在炉体上进行焊接锤击以及拧紧人孔,手孔螺帽等修理工作。

27、禁止用管子或铁棍撬动各阀门,以免折断。开关阀门时应缓慢。

28、埋火前应先将炉排的炉灰扒去,把燃煤往后推,使燃煤堆集在一起,然后投入比较湿的煤,把燃煤压住,关闭挡风板,适当打开灰门、炉门向炉内上水,保持水位在标准水位上两厘米。

29、埋火后仍应经常检查炉水和汽压的变化,防止燃煤复燃或熄灭。

30、停炉或熄炉检修应按下列顺序进行:

(1)停止向火室内供给燃料,关闭挡风板,停止送风,若并炉使用时应将炉内主汽阀关闭;

(2)锅炉内的水位应保持高于水位表正常水位2cm;(3)将火室内的燃煤扒出;

(4)打开挡风板使锅炉和烟道内的余热逐渐散发;(5)经过6~12小时后,洗除煤灰,煤渣;

(6)当锅炉汽压降至1.5大气压时。打开空气阀或提起安全阀,将蒸汽排出;

(7)排完蒸汽一小时后,打开入孔道门。在操作时,要用绳子或铁丝栓住螺杆,防止卸下螺帽后,拿不住打伤人。(8)当炉水温降到40~50℃时,才可将炉水放出。

31、锅炉放水完毕,应立即进入锅炉清除水垢,否则水垢干后清除比较困难。

32、禁止向大室内浇水熄灭。

33、遇有下列情况量,应立即采取事故停炉措施;并报告主管人员;

(1)汽压迅速上升,超过最高许可压力,虽已减少送风,并加强注水,安全阀以喷汽,但锅炉压力仍继续上升;(2)水位表看不见水位,采用叫水法进行试验,仍不见水(说明水位已在水连管以下);

(3)虽加强注水,锅炉水位仍继续下降;

(4)水位表,验水开关、安全阀、压力表损坏,短时不能修复;

(5)附属水管、汽管、火管等爆炸;破裂;发生严重泄露;(6)锅炉炉身发生变形,裂纹,鼓包;(7)易熔塞熔化;

(8)发生其它故障,有引起危险事故的可能。

34、事故停炉应按停火程序进行处理。如不是缺水或漏水,在紧急停炉前,仍可向炉内供水,降低汽压。遇到缺水事故严禁进水或提升安全阀排汽,变动出气阀门等任何工作,防止锅炉受到急剧的应力变化而事故扩大。

35、如火灾威胁到锅炉房,工作人员不得擅离职守,应沉着并实行紧急停炉,同时向炉内加强注水,并将蒸汽排出室外。

36、锅炉应有运行日记,记录运行情况,交接班人应签章。

37、如接班人未按时到班,值班人员不得离开岗位。

38、锅炉发生事故或进行重大操作,禁止交接班。

39、醉酒或患病的司炉人员不得值班。40、司炉人员作好下列工作才能交班:(1)清除炉渣,炉灰;

(2)锅炉设备及各项工具整理清洁;(3)将运行情况记在运行日记内;(4)向接班人员详细介绍注意事项。

41、如前班发生事故,接班人员应协助前班处理完毕后才能接班。

42、接班的司炉人员应做好下列工作:

(1)检查压力表指针动作是否灵敏。有三通开关的压力表还应作冲洗试验;

(2)冲洗水位表和验水开关,检查锅炉水位是否正常;(3)检查安全阀铅封是否完整,有无漏汽,并做手动提升试验;

(4)试验注水器,水泵等的作用是否良好;(5)检查所有水阀是否良好,并检查它们的开度;(6)检查锅炉各部分是否有鼓包、泄漏、裂纹情况;(7)检查各项安全设备,材料备品、灭火工具,维修工具等是否完整;

(8)检查压力表、水位表、给水设备和照明设备是否良好。

43、接班人员检查完毕,认为合格,即应对锅炉设备的完好负责。交班人员应在运行日记薄上签字。

44、锅炉洗炉间隔时间应根据水质及水垢情况而定。

45、洗炉时应按第30条的顺序进行停炉,当放出炉水后,应立即用水冲洗炉内水质(水压应在2-4Kg/cm²)。水垢厚度不超过0.5mm,局部水垢厚度不超过1mm时,若冲洗不掉可用着碱法人工铲除。铲除时不得损伤钢板。

46、洗炉的同时应检修各种附件,并清除锅炉各处烟灰及炉渣。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篇6

为贯彻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压力管道管理与监察规定》,做好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申报工作,特制定本制度。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厂区所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械及其附属的安全阀、压力表、安全保护装置等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申报工作。责任部门与准备工作

3.1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申报工作由设备科负责。

3.2应提前一个月与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预约检验时间,确保特种设备在下次检验日期到期之前检验完毕。

3.3特种设备检验前,由设备科和其它相关部门按规定做好特种设备检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清洁、清洗、检修以及为安全检验而必须采取的安全措施等。

3.4特种设备检验时,设备科和其它相关部门应在场配合检验单位做好检验工作。

3.5特种设备检验后,由设备科办理领取检验报告的各项手续。3.6对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应停止使用并按照检验不合格报告的要求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再报检验机构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 后才能投入使用。

3.7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3.8特种设备因故停用半年以上,应当向原登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启用已停用的特种设备,应当到原登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重新办理登记手续;启用已停用一年以上的特种设备,还应当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申报检验。

3.9 检验报告应该及时交由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管理人员归纳存档,由设备科负责铲车、起重机械检验合格标签的更换。4 检验周期

4.1压力容器: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外部检查;每三至六年进行一 次内外部检验;每两次内外部检验期间内至少进行一次耐压试验。4.2起重机械:定期检验周期最长不超过二年。4.3厂内机动车辆: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验。

4.4安全阀每年至少校验一次;压力表(强检)按规定进行校验,一般每6个月校验一次,其他的一般仪器仪表一年一次。

4.5压力管道:在运行条件下进行在线检验,每年一次。在停产条件下进行全面检验,安全状况等级为 1 级的,其检验周期一般不超过 6 年。安全状况等级为 3 级的,其检验周期一般不超过 3 年。经全面检验的管道一般应进行压力试验。经重大改造、使用条件变更、停用 2 年以上需重新投用的管道应进行压力试验。5 特种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5.1.根据设备使用的规范要求、使用年限、磨损程度以及故障情况,编制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明确维护保养工作的开始时间及完成日期,按期完成计划项目。

5.2根据设备运行周期,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按设备使用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维修和保养。维护保养工作应根据设备的不同部位,编制维护保养项目明细,对易磨损、老化部位实施重点维护保养,及时更换破损、变形部件,保证设备的安全等级和质量标准。5.3在维护保养工作中,摸索设备使用及磨损规律,确定维护保养周期。依据维护保养周期,储备维护保养工作所需的设备零部件,保障及时有效地实施维修保养计划。

5.4在不影响维修保养质量的前提下,大力提倡修旧利废。增强设备维修人员节支降耗意识,减少或降低维修保养的物料消耗。5.5维修保养工作切忌走过场,敷衍了事。应建立设备维护保养档案记录,将每次维修情况、维修内容、更换配件情况用文字记录备案。使维修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为员工专业技术培训提供教案。做到心中有数。设备使用部门的管理人员应随时掌握维护保养计划的落实情况,并负责监督检查,使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化、规范化。5.6当设备发生故障时,维修人员应迅速赶赴设备现场,根据故障现象,分析判断故障原因,并针对故障原因实施有效地维修处理。同时,对设备故障点相关部位进行附带检查,防止遗漏其它事故隐患。确认排除故障后,交由运行人员启动设备,待设备运行正常后方能撤离设备维修现场。6.特种设备使用注意事项 6.1压力容器设备

1.应有《压力容器使用登记证》、注册证件、质量证明书、出厂合格证、年检报告等。

2.本体、接口、焊接接头等部位无裂纹、变形、过热、泄漏、腐蚀现象等缺陷。

3.相邻管件或构件无异常振动、声响或相互磨擦等现象。4.压力表指示灵敏、刻度清晰,安全阀每年检验一次,记录齐全,且铅封完整,在检验周期内使用。

5.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压缩空气、循环水、润滑油等管路,应安装压力表,储气罐应安装安全阀,各种阀门应采用不同颜色和不同几何形状的标志,还应有表明开、闭状态的标志。6.2工业气瓶

1.对购入气瓶入库和发放实行登记制度,登记内容包括气瓶类型、编号、检验周期、外观检查、入出库日期、领用单位、管理责任人。2.在检验周期内使用。

常用气瓶的检验周期为:一般气瓶(氧气、乙炔)每3年检验一次。惰性气体(氮气)每5年检验一次。超过30年的应按报废处理。3.外观无机械性损伤及严重腐蚀,表面漆色、字样和色环标记正确、明显;瓶阀、瓶帽、防震圈等安全附件齐全、完好。

4.气瓶立放时应有可靠的防倾倒装置或措施;瓶内气体不得用尽,按规定留有剩余重量。

5.氧气瓶、乙炔气瓶应分库存放,并存放在气瓶专用库中,库房应符合建筑防火规范。

6.同一作业点气瓶放置不超过5瓶;若超过5瓶,但不超过20瓶应有防火防爆措施;超过20瓶以上,应设置二级瓶库。

7.气瓶不得靠近热源,可燃、助燃气瓶与明火距离应大于10m。8.不得有地沟、暗道,严禁明火和其他热源,有防止阳光直射措施,通风良好,保持干燥。

9.空、实瓶应分开放置,保持1.5m以上距离,且有明显标记;存放整齐,瓶帽齐全。立放时妥善固定,卧放时头朝一个方向,库内应设置足量消防器材。

6.3起重机械设备(吊机、吊车、吊具等)1.吊车应设有下列安全装置并正常使用:(1)吊车之间防碰撞装置。

(2)大、小行车端头缓冲以及防冲撞装置。(3)过载保护装置。

(4)主、副卷扬限位、报警装置。

(5)登吊车信号装置及门联锁装置。(6)露天作业的防风装置。

(7)电动警报器或大型电铃以及警报指示灯。

2.吊车应装有能从地面辨别额定荷重的标识,不应超负荷作业。3.吊运物行走的安全路线,不应跨越有人操作的固定岗位或经常有人停留的场所,且不应随意越过主体设备。

4.与机动车辆通道相交的轨道区域,应有必要的安全措施。5.起重机械应定期检验,并检验周期内使用,合格的检验报告,要长期完整保存。

6.应有吊索具管理制度,车间有吊索具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集中存放地点,存放点有选用规格与对应载荷的标牌,有专人管理和保养。7.普通麻绳和白棕绳只能用于轻质物件捆绑和吊运,有断股、割伤、磨损严重的应报废。

8.钢丝绳编接长度应大于15倍绳直径,且不小于300mm,卡接绳卡间距离应不小于6倍绳直径,压板应在主绳侧。

9.链条有裂纹、塑性变形、伸长达原长度的5%或下链环直径磨损达原直径的10%时应报废。

10.报废吊索具不得在现场存放或使用。6.4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

1.安装场(厂)内机动车辆牌照并粘贴安全检验合格标志。2.技术资料和档案、台账齐全,无遗漏。

氧气公司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篇7

一、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和操作责任制

1. 特种设备的专职安全管理

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由厂长负总责,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具体工作。

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应具有熟悉特种设备安全基础知识和国家有关特种设备的安全法规或技术规范;掌握制氧特种设备的技术状况及使用条件;能对制氧特种设备进行一般性的技术检验;了解制氧特种设备安全附件的技术性能及调整、校验技术知识等技能。其职责为贯彻执行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法规和技术规范;管理特种设备的安全技术档案;检查和纠正特种设备运行中的违章行为;落实定期检验计划;组织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参加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与事故应急演练及事故调查工作。

2. 特种设备操作责任制

每台特种设备都应有专责操作人员, 并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 取得特种作业人员证书。

专责操作人员应具有了解所操作特种设备的最高许用压力和许用温度;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能检查判断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是否正常工作;当特种设备出现异常时, 能及时、正确地采取紧急措施等技能。其职责为按照安全操作规程正确操作特种设备;做好特种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经常对特种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 发现异常情况能及时进行调整, 遇紧急情况应按规定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二、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安全技术档案是正确使用特种设备的主要依据。它可以使管理、操作和检验人员全面掌握特种设备的技术状况, 了解其运行规律, 防止因盲目使用而发生人身伤害和设备事故。每台特种设备都应建立安全技术档案。安全技术档案应存有特种设备的原始技术资料、安全附件技术资料和使用状况记录资料。

1. 特种设备原始技术资料

(1) 特种设备设计资料。至少包括设计总图和承压部件图。重要的特种设备, 如大型球形储罐、空分塔等, 应有承压部件强度计算书及应力、柔性计算等资料。

(2) 特种设备制造资料。必须有产品质量证明书和产品安全性能监督检验证及安装使用维修说明书。其中包括主要承压部件的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的检验数据, 焊接试板的接头机械性能和金相检验结果, 焊缝无损检测记录, 以及耐压试验、气密性试验结论等。要求焊后热处理的, 还应有热处理工艺要求和实际处理情况。焊缝经过返修的, 还应有焊缝返修记录。

2. 特种设备安全附件技术资料

(1) 安全附件技术说明书。主要包括安全附件的名称、型式、规格、结构简图、技术条件 (如安全阀的设计开启压力、排放压力和设计排气量, 爆破片的设计爆破压力) 以及使用范围等。

(2) 安全附件校验或更换记录。主要应包括校验日期, 校验或试验结果 (如安全阀调整后的开启压力、密封压力、同批爆破片的试验爆破压力) , 下次校试验日期等。

3. 特种设备使用状况记录资料

特种设备投运后, 应按时记录使用情况, 存入技术档案。使用状况记录包括特种设备运行情况、日常维护保养和检验、修理及事故记录。

(1) 运行情况记录。主要记录特种设备开始使用日期, 开停车记录, 以及实际工作条件 (包括工作压力、温度及其波动范围与次数、工作介质等) 。工作条件变更时, 应记录变更日期及变更后的实际工作条件。

(2) 日常维护保养记录。主要应包括特种设备本体、安全附件的维护保养周期、内容和要求。

(3) 检验、修理记录。主要记录特种设备检验和修理日期, 检验内容, 检验中所发现的主要缺陷及缺陷消除情况和检验结论, 耐压试验情况及试验评定结论, 承压部件的修理或更换情况等。

(4) 事故记录。主要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原因和特种设备损坏与修理情况及防范措施等。

三、特种设备定期检验

特种设备定期检验是指在设计使用期限内, 每间隔一定时间, 采用各种适当而有效的方法, 对特种设备的各个承压部件和安全装置进行检查, 或做必要的试验, 以发现存在的缺陷, 使其在还没有危及特种设备安全之前即被消除或被采用适当的措施进行特殊监护, 防止特种设备在运行中发生破裂爆炸事故。压力容器检验分年度检查与定期检验, 定期检验包括全面检验和耐压试验。

年度检查是指为了确保压力容器在检验周期内的安全运行而实施的运行过程中的在线检查, 每年至少一次。年度检查可以由使用单位的压力容器专业人员进行, 也可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持证的压力容器检验人员进行。年度检查包括压力容器安全管理情况检查, 压力容器本体及运行状况检查和安全附件检查等。检查方法以宏观检查为主, 必要时进行壁厚测量、壁温检查、腐蚀介质含量测定、真空度测试等。

全面检验是指压力容器停机时的检验。全面检验应当由检验机构进行, 其检验周期为:安全状况等级为1、2级的, 一般每6年一次;安全状况等级为3级的, 一般3~6年一次;安全状况等级为4级的, 其检验周期由检验机构确定, 但累积监控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3年。全面检验具体包括外观检查、结构检查、几何尺寸检查、保温层隔热层衬里检查、壁厚测量、表面缺陷检查、埋藏缺陷检测、材质检查、紧固件检查、强度校核、安全附件检查、气密性试验等。检验方法以宏观检查、壁厚测量、表面无损检测为主, 必要时可以采用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硬度测定、金相检验、化学成分或光谱分析、强度校核或应力测定以及声发射检测等。

耐压试验是指压力容器全面检验合格后所进行的超过最高工作压力的液压试验或者气压试验。每两次全面检验期间内, 应进行一次耐压试验。

压力管道检验类似压力容器, 在此不作详述。

四、氧气公司典型特种设备的检验管理

1. 空分塔中特种设备的检验管理

空分塔是制氧系统中的重要设备, 其中有大量的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 其材质为铝镁合金, 在正常工作状态下, 介质为液态空气、液态氧气、液态氮气等, 工作温度为-196℃, 塔中填满起绝热作用的珠光砂。国内曾发生过多起空分塔爆炸事故, 因此必须进行年度检查。

年度检查重点是运行记录, 要求运行过程中保持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工艺参数的相对稳定, 避免快速大幅度增减空气量、氧气量和氮气量, 防止产生液泛等故障。在年度检查时对安全附件进行试验, 并对到期的进行校验。与安全阀相连的管路中装有截止阀的, 在安全阀校验合格安装后必须保持常开, 并设立明显标志。为防止空分塔爆炸事故, 还应检查塔内静电接地及乙炔含量的控制情况。

在制氧系统大修时, 应对塔内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进行定期检验。检验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停机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空分装置解冻停车必须排净液体, 经静置冷吹后方可用热气体加热, 加热时应缓慢升温, 严禁超温、超压。加热箱内珠光砂时, 不得在冷箱内进行检查或维修。待塔内珠光砂清除干净, 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达到常温常压时方可进行检验。检验时脚手架必须搭设牢固, 防止重物坠落损伤塔内压力管道。

塔内压力管道检验主要进行壁厚测量和宏观检查, 因材质为铝镁合金和不锈钢, 不存在腐蚀情况。塔内管道变形情况较普遍, 结构检查时应重点检查管道的支撑情况, 检查管道柔性是否符合要求。

塔内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进行耐压试验时应采用气压试验, 介质必须是洁净的空气或氮气。空分塔严禁油污, 检验完毕必须严格进行脱脂, 并清除所有杂物, 检查合格后才能封堵人孔, 投入使用。

2. 输氧管道的检验管理

氧气公司有大量的输氧管道, 其材质为碳素钢和不锈钢, 属可燃材料, 介质为高压纯氧。作为特种设备应按《压力管道定期检验规则》进行定期检验。

在线检查时, 运行记录主要检查有无超压运行情况, 氧气流量流速是否符合要求;宏观检查主要检查泄漏、管道变形、支吊架损坏、腐蚀等情况。另外还应进行防静电检测, 安全附件定期校验。

全面检验时, 重点检查可能导致输氧管道燃烧、爆炸的缺陷。氧气管道的弯头、三通、变径处是容易引起氧气流冲击和摩擦的部位, 应重点检测。这些部位的内壁应光滑, 严禁采用虾米弯、拼焊等。对这些部位进行壁厚测量时, 重点测量气流冲击和摩擦最严重的地方。

氧气管道耐压试验时, 应使用不含油的净水或无油的空气、氮气进行。耐压试验合格后还应进行密封性试验, 其介质为无油的干燥空气或氮气。在检验项目完成后必须对管道进行吹扫, 吹扫应使用不含油的空气或氮气, 同时往管内加入脱脂剂, 对管道进行脱脂。

氧气管道重新投入使用是较危险的阶段, 开阀门时, 由于介质压力突然变化, 阀门部件与管道内高流速杂质的冲击摩擦、静电感应、油脂等, 易导致燃烧爆炸事故的发生。因此, 送氧开阀门应缓慢进行, 使氧气流速缓慢提高, 避免事故发生。

3. 储氧容器的检验管理

储氧容器有氧气储罐和液氧储罐。

氧气储罐一般为大型容器, 如球罐。氧气球罐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定期检验。检验前氧气必须放散干净, 罐体内外含氧量化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 罐体内表面涂无机富锌, 防止内表面氧化腐蚀。球罐封罐前必须将内部杂物全部清理干净, 用三氯乙烯脱脂后进行油脂化验, 合格后方可封罐。通氧气前, 球罐必须用氮气进行置换, 置换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液态氧在常温下会急剧蒸发, 液体变为气体时体积扩大800倍, 因此液氧储罐的安全要求更高。真空粉末式液氧储罐内筒为不锈钢, 外为碳素钢, 夹层充以珠光砂绝热材料, 抽真空至1.36~6.8Pa。液氧储罐防止超压的主要手段是绝热保温, 因此保持真空度非常重要, 在使用中要定期监测夹层的真空度。

液氧储罐必须进行定期检验, 主要对保温层、外筒进行检测, 以防止裂纹、腐蚀等缺陷使外筒发生泄漏导致夹层真空度下降。主要项目有宏观检查、真空度检测、安全附件检查。

经过开罐检验的液氧储罐检验完成后必须进行脱脂处理, 脱脂合格后可用无油干燥氮气吹扫置换, 消除水分, 经过充分预冷后方可充液氧。

五、结语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深入到各个环节, 必须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专人操作。只要对各个相关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 就会大大提高特种设备的安全性, 保证安全生产。

摘要:制氧特种设备中的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 是氧气公司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阐述必须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和操作责任制及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 并对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进行定期检验, 以发现存在的缺陷, 并及时消除或采用适当的措施进行特殊监护, 防止其在运行中发生破裂爆炸事故, 确保氧气公司的安全生产。

机电类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管窥 篇8

关键词:机电;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 TV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7-41-2

0 引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将有力的推动了机电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可是,现阶段,我们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基础上给予科学化的认识,从而有效的推动整个社会经济良好态势,这对于安全建设方面也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只追求发展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发展背后的不安全因素的危害,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的认识机电类特种设备的安全性对于我国经济建的重大意义。

1 特种设备概述

特种设备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厂内机动车辆、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等危险性较大的设备。这些具体的特种设备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2 机电类特种设备不安全事故产生分析

我们在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可以充分的认识到这几年来我国在该项管理中的漏洞,这些疏忽大意,从而酿成巨大的损失是得不偿失的,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2.1 机电类特种设备没有重视生产过程

一些机电设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从而形成多种形态的意识,这对于生产的质量而言肯定会发生漏洞,所以,要从具体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方面进行科学化的管理,管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例如,锅炉、电梯机电类特种设备由于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没有很好的严把制作质量,从而导致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是举不胜举。从而有效的保护机电运行工作的安全。所以,我们重视生产设备的质量,杜绝一些生产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在具体的工作中进行使用,从而有效的避免发生不安全事故,降低损失,提高工作效率。

2.2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关键

为了有效的将机电类特种设备管理的更加科学化,我们必须从抓好具体的安装方面着手,对于一些技术人员要从严管理,提高他们的从业素质,这样一来就可以降低不安事故的发生。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必须让他们学会处理应急事件,并且让他们发挥好各自的技能,为维护管理秩序打下坚实的基础。原来我国的一些从业人员没有达到标准要求就进行实际的操作,从而严重的影响到机电特种设备安全性的保障,所以,当前,要一手抓好质量安全的保障,另一手还需要从强化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方面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推动机电特种设备安全的工作。

2.3 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科学化的施工是关键

机电类特种设备的具体工作还需要从抓好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因为要改变一些错误的做法,就得紧紧依靠当前的实际规范操作技能是关键,如果该项技术实际操作不到位,或者是由于操作不熟练将会严重影响到实际生产的工作质量,所以,要在不断的追求发展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强化按规定办事的意识,这样才能够不走弯路,少出差错。然而,在面临诸多不按照规定进行科学化管理时,将会严重制约机电特种设备的安全性,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都将带来新的挑战,其损失也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只强调发展,而忽视规定和管理办法往往将成为竭泽而渔的误区。

2.4 加强检测人员的管理程序是关键

为保证机电类特种设备能够沿着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工作,我们必须从重视检测人员的管理程序上下功夫。一方面要严把质量技术关,另一方面更应该着手从具体的安全运营和维护方面着手,这样才能够快速的将我国在特种设备管理进程中推向更加有序。然而,要做到这些方面不是很容易就能够完成的,这还需要不断的进行摸索寻找新的突破口,强化检测人员的管理程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当前,我们为了进一步研究如何才能够加强检测人员的管理程序的问题,是一定要着眼于具体的改革措施,不是盲从,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如果在进行科学化的解决具体的操作误差时,还不能够及时的化解检测人员的管理程序的错误时,就会引起其他方面的不安事故发生,所以要从重视加强检测人员的管理程序方面上下功夫,才能够保障机电设备的安全运作。

3 机电类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改进措施

3.1 重视机电特种设备的质量

机电特种设备的质量是关乎机电市场发展的重要课题,如果不处理好该种设备的质量,将会严重的制约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秩序稳固前进的步伐。因为,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会形成一种不仔细的麻痹大意心里,从而严重的影响到在企业品牌中的地位,所以,强化机电特种设备的质量观念已不容忽视,他将严重的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还将影响到企业的品牌效应。往往由于不重视特种设备的质量,从而发生一系列的不安全事故将会比较严重的造成机电设备管理松散的局面,因此,要从具体的强化设备意识上抓起,牢牢的把握好质量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2 提高各环节操作人员综合素质

针对因操作人员综合素质因素,导致的机电类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发生率高的问题,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在提高操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首先,根据机电类特种设备具体的使用环境,积极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不同人员的工作职责,尤其在安全操作、档案管理等方面更应进行严格的规定;其次,定期整理设备安装、运行等环节产生的数据资料并及时归档;最后,注重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机电类特种设备安装内容复杂,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且实践表明安装过程中容易给作业人员造成伤害,为此,应加强设备安装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指派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亲临现场指挥操作,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3.3 严查违规作业人员

机电类特种设备本身具有较高危险性,如在安装、运行操作过程中违规操作,会大大增加安全事故发生概率,为此,除制定相关操作规范制度外,还应加强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即定期举行安全教育讲座活动,要求每个作业人员积极参与,认真学习,以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在工作中自觉遵守规范标准进行操作。

3.4 规范技术检验人员工作流程

技术检验是机电类特种设备安全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相关部门应将设备技术检验当做重要工作落实,尤其应加强规范检验工作流程。首先,编制技术检验手册,要求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检验内容及检验流程操作。同时,定期进行技术检验培训,不断提高检验人员专业水平,以保证检验工作质量;其次,加强技术检验细节管理,例如,记录检验数据时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记录,确保记录内容清晰、可见,尤其应保证数据结果的准确性。如需对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应标清楚。

4 结束语

机电类特种设备的安全性重于泰山,他将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同时也将为推动生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面临一系列的重大不安全事故面前,我们只能够总结经验教训,从强化机电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开始,这才符合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 杨胜州.特种设备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

[2] 徐林.机电类特种设备检验的关键环节[J].华章,2014,12:377.

[3] 吕琼.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2.

[4] 顾爱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篇9

一、特种设备的选购

特种设备的选购,除满足生产要求外,根据有关规定,必须保证安全要求,选购必须进行严格审查,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出厂标准,同时达到使用和安全要求。必须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购置的特种设备必须附有以下相关文件:

(1)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设计文件。

(2)产品质量合格证明。

(3)安装及使用维修说明。

(4)监督检验证明等文件。

二、特种设备的安装

1、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单位必须经省、直辖市、自治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许可,并具备下列条件,方可从事安装,改造、维修等工作。

(1)有与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2)有与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相适应的生产条件和检测手段。

(3)有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

2、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的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将拟进行的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情况书面告知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告知后方可施工。

3、安装、改造、维修竣工后,施工单位应当在验收后30日内将有关技术资料移交设备维护部。设备维护部应当将其存入该特种设备的安全技术档案。

4、特种设备的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程,必须经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验;未经监督检验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三、特种设备的使用

1、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或投入使用后30日内,应向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登记标志应当置于或者附着于该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

2、设备维护部应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安全技术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特种设备的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书、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以及安装技术文件和资料。

(2)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

(3)特种设备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4)特种设备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5)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3、特种设备使用部门(工段)应对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并定期自行检查。

4、设备维护部应组织维修人员对在用特种设备每月进行一次自行检查。并作好检查记录。

5、在对特种设备进行自行检查和日常维护保养时,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及时处理。

6、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定期检验要求,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

7、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

8、特种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使用部门(工段)应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

特种设备安全附件管理制度 篇10

一、目的

为了进一步规范特种设备安全附件的管理,保证特种设备安全附件完好,发挥安全附件的作用,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各部门、车间

三、管理职责分工

(一)动力车间:负责安全附件的工艺监控,负责每班巡检压力表、测温仪等安全附件,做好运行台账并建立相应档案,及时向机械动力科反映安全附件的运行异常情况。负责压力表、测温仪、液位开关、液位变送器的备件申报,日常检查维护、检修、校验。

(二)特种设备管理室:负责安全附件的技术管理,监督检查安全阀的检修校验并建立相应台账,协调安全附件的检修工作,负责安全附件备品备件的审核工作。

(三)各工艺车间:负责安全阀等安全附件的每班巡检,及时向相关单位反映安全附件的运行异常情况,建立安全附件校验和运行台账。为检修单位拆装安全附件提供安全的工艺条件,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及装置工艺运

行情况报安全阀定期校验计划及备件计划,安全阀检验后根据校验报告对安全阀实行挂牌管理。

四、安全附件的安装

1、必须经校验合格并铅封后的安全阀方准安装。新购置的安全阀,必须附有产品合格证,并在进行复校合格后才能安装。

2、安全阀必须垂直安装,且装设于设备气相介面位置上。

3、安全阀与设备之间不得装设任何阀门,对于盛装易燃、易爆、有毒后粘性介质的容器,为便于安全阀的清洗更换,经相关部门审核,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并制定可靠的安全防范措施后可在容器与安全阀之间装设不妨碍安全阀正常功能的截止阀,截止阀的结构和通径应不妨碍安全阀的安全泄放。截止阀必须全开后加铅封或去其手轮。

4、安全阀必须装设有足够截面积的排放管,并引至安全可靠处。

5、安全阀安装时,进排气管连接法兰的螺栓必须均匀拧紧,以免破坏安全阀零件的同心度,影响安全阀的正常工作。

6、压力表安装前应进行校验,在刻度盘上应划出指示最高工作压力的红线,注明下次校验日期。压力表与压力容器之间,应装设三通旋塞阀或针形阀上应有开启标记和锁紧装置。

7、液面计应安装于便于观察的位置,液面计最高和最低安全液位,应作出明显标志。

8、需要控制壁温的压力容器上,必须装设测试壁温的测温仪,严防超温。

9、爆破片安装于上下夹持器之间,安装使必须保证爆破片的凸面与夹持器的箭头方向一致。

五、安全附件的日常检查与维护管理

(一)安全附件的巡检工作由使用单位进行,使用单位每班至少检查一次,检查情况情况应有台账记录,安全附件运行有异常时应及时向相关单位汇报,以便安排检修或校验。

(二)检查内容

1、压力表(1)压力表外观;

(2)压力表与压力容器之间装设三通旋塞阀或针形阀的位置、开启标记及锁紧装置;

(3)同一系统上各压力表读数是否一致。

2、液面计

(1)液面计外观及附件;

(2)玻璃板(管)有无裂纹、破碎;(3)液面计指示是否清晰;(4)防止泄露的保护装置是否完好。

3、测温仪表

(1)测温仪表及二次仪表的外观;(2)温度显示是否正常。

4、爆破片

(1)爆破片与容器间装设的截止阀是否处于全开状态,铅封是否完好;

(2)爆破片装置有无泄漏。

5、安全阀(1)铅封完整;

(2)无漏气或腐蚀,出口无堵塞;

(3)阀手柄无其他物件压在上面,无其他物件卡在弹簧中间;(4)安全阀前后截止阀是否处于全开状态,铅封完整。(5)使用中的安全阀,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拆除或更换;(6)蒸汽安全阀应定期作手动或自动排气试验。

六、事故处理

(1)非安全阀本身原因导致安全阀起跳的,应作为操作事故加以分析处理并按《事故管理规定》或《工艺纪律考核细则》进行考核。由于安全阀本身原因导致起跳的,如系检修原因按《设备管理考核细则》进行考核。

(2)在线安全阀的处理一般情况下应按开启压力修改程序履行相关审批手续;若安全阀出现故障导致工艺系统波动可能引起装置跳车时,可电话通知相关部门,并由主管总经理或总工程师同意后先进行处理后补先关手续。

(3)安全阀起跳或爆破片爆破,无论何种原因,使用单位均可应如实进行记录。

上一篇:四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数据的分段整理-苏教201下一篇:商业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