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工会工作调研报告

2024-05-22

产业工会工作调研报告(共8篇)

产业工会工作调研报告 篇1

产业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产业扶贫是我州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和“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了关于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

产业化扶贫是国务院扶贫办“一体两翼”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贫困群众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贫困地区逐步培育支柱产业,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稳定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规划领导小组的要求,州扶贫开发办公室组织各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各科室对“十一五”以来的产业扶贫项目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产业扶贫是我州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和“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州扶贫开发工作在坚持原有各项扶贫措施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扶贫思路、探索扶贫途径、创新扶贫机制,围绕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以产业扶贫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小额信贷资金等,通过扶持农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方式实施产业扶贫,对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构筑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实施产业化扶贫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实施产业扶贫,是实现新纲要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实现新纲要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必须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贫困人口收入增加为前提。新纲要明确把产业扶贫作为专项扶贫的一项重点工作,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工作任务之一,要求“到XX年,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从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完成这样的目标任务仍然需要大力发展产业,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

2、实施产业扶贫,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和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为目标,既是一项重要的扶贫手段,更是党委、政府关心“三农”最现实最具体的体现。

3、实施产业扶贫,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和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快产业化扶贫进程,发展农村经济,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4、实施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按照国家2300元扶贫标准,全州还有贫困人口万人,有低于785元深度贫困人口万人。加快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实现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任务紧迫而又艰巨。

目前,我州产业扶贫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基础项目上,包括三

七、辣椒、草果、咖啡、香蕉、八角、茶叶、甘蔗、蔬菜、马铃薯、木本油料、中药材和畜牧业等产业。通过近几年的扶持和发展,这些产业正在由“散、乱、小、低效”向“集中、有序、规模、高效”转变。

二、我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州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出了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和组织化的“五化”目标。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扶贫措施。山区围绕“山”字做文章,突出特色,做大做强畜牧、林果、中药材等产业;半山区加强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突出抓好粮、畜及经济林果发展;坝区以市场为导向,狠抓名、特、新、优品种发展,突出规模效益,发展精品农业;边境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热区产业和边境贸易、生态旅游等产业。围绕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扶贫开发重心已从夯实农村基础设施,逐步转向抓产业开发并举,特别是建立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长效机制,已成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统计,“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各类产业扶贫项目资金亿元,其中:产业扶贫专项资金6861万元,上海对口帮扶产业资金3585万元,易地扶贫产业资金万元,信贷扶贫项目资金万元,小额扶贫到户贷款资金亿元,互助资金1500万元。在整村推进、整乡推进、县为单位连片开发项目中用20—30%的资金发展产业。扶持发展了三

七、辣椒、蔬菜、草果、咖啡、香蕉、甘蔗、木漆、剑麻、水果、茶叶、木本油料和母猪、肉牛、山羊、蛋鸡等一批种植、养殖特色产业项目。到目前,基地建设步伐加大,截止XX年,全州三七在地种植面积万亩,累计总产值达亿元;辣椒种植面积145万亩,预计产值达亿元;茶叶种植面积48万亩,预计产值达亿元;核桃种植万亩,产量200万公斤,产值亿元;油茶种植万亩,产量万公斤,产值亿元。存栏生猪、大牲畜、出羊和家禽分别达万头、万头、万只和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出栏肉猪、肉牛、肉羊和家禽分别达万头、万头、万只和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XX年畜牧业产值达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元,比上年同期增%,畜牧产业已成为我州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和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全面发展,全州有重点龙头企业72户,其家级1户、省级26户、州级65户,有国家扶贫龙头企业4个,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47个。形成了特安呐、苗乡三七系列产品;一吃福、彝品香等辣椒系列产品;凯鑫企业生产的源升茶叶系列产品;丰林花生油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扶持和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增强了群众的造血功能,促进了贫困村群众稳定、持续增收。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投量不足,需要与可能差距大。整村推进项目村中用于产业发展的资金仅为财政投入资金15万元的10%,产业发展资金偏少。每年的互助资金投量仅为100万元,仅仅只能安排10个项目村,而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每年只安排1600万元左右,每年每县(市)只能实施23个产业项目。产业资金安排与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需要矛盾突出,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受益的农户相对较少,带动和辐射的面不大。

二是群众认识有偏差,产业培育难度大,群众增收缓慢。在整村推进项目中,个别村对基础设施比较重视,对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和规划不够清晰,加之部分农民受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虽然比较丰富,但由于经营粗放,科技运用率低,产业开发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特色经济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发,产业培育难度大群众增收缓慢。

三是产业化水平依然十分滞后。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规模较小、龙头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弱,带动面小,服务体系不完善、合作组织发育不足等问题突出。

四是产业项目周期长,扶贫效益难以显现。产业扶贫项目投向重点大多是种植、养殖业项目,生产周期较长,抗自然灾害、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效益短期内难以显现。

四、XX2020年主要工作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贫困村和贫困户,以群众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立足优势,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突出特色产业培植,提高农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协作化、规模化程度,提升扶贫开发工作层次,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力争到XX年,全州实施60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开展10万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实现扶贫对象有饭吃、有水喝、有房住、有学上、有医疗、有产业。到2020年,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基本解决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五、主要措施及建议

1、加强领导,做大产业。要发展产业,要明确抓领导,领导抓。要成立产业化扶贫发展领导小组,实行领导亲自抓产业,挂钩产业,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强化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培育产业、促农增收核心,引导贫困群众转变传统种植模式,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要抓住农民外出务工多,农村土地闲置新特点,引导群众招商引资,发展规模种养殖业。要加大政策宣传,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引导群众发展种草养畜,发展优质水果、木本油料等,增加群众收入。

2、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安排和部署,紧紧围绕“三农”发展大规划,在各县(市)选择交通、区位、、合作基础良好的乡(镇)、村作为试点,探索建立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做到实施一个整村推进项目,着力培植一项支柱产业,组建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结合全州“十二五”加快建设“四大基地”的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小额信贷扶贫资金、互助资金、信贷扶贫项目和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优势,加快贫困农村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推进“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培育、引导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要抓好能人带动。由于贫困群众市场意识、创业意识淡薄,难以形成闯市场合力,所以要培养一批能人来推动。

3、立足,科学规划。产业扶贫怎么抓,首先要有思路,有规划。要做好规划就是要围绕基础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基本素质提升、基本保障构建、基本队伍建设,把安居温饱、产业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素质提高、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主攻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对各县(市)已实施或正在组织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村、整乡推进试点、边境地区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产业项目等各类项目,结合实际,遵循群众意愿,认真进行产业规划。加强对扶贫项目的备选,做好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实施的前期工作,不断强化项目储备。按照国家和省的安排部署,依据片区规划及国家和省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抓紧编制完成好我州8县(市)的县级产业规划(XXXX年)报省审定,并提前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4、打造亮点抓好示范带动。各县(市)要在产业扶贫建设中,选择12个增收项目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覆盖面广,群众易接受,龙头企业参与的种、养、加项目,作为县级特色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扶持做强做大,做出成效。

5、注重整合,加大投入。建议州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加大资金监管,确保发挥效益。要积极整合财政、扶贫、发改、农、林部门及金融机构资金,合力扶持产业做大。鼓励民间企业投入产业发展。各县、各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批复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XX2020年)》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实施。

6、加大培训,提高素质。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和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各类技术推广应用,建立实用技术推广基地。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整就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通过项目、资金、培训等方式扶持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农村经纪人创业兴业,扶持他们参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能力。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二)

20XX年是郧县建特色产业促农民增收的主题活动年、完成“三个确保”的关键年,又是深入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年。为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探索产业扶贫的新路子,自3月份以来,县扶贫办组织专班,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查看、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县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成效及做法

实施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中之重,是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有效举措。近年来,郧县抢抓重点村建设机遇,以整村推进为平台,突出农民增收核心,强力推进产业扶贫。XX年全县“果菜药桑”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已达到万亩。其中已启动的105个重点扶贫村突破16万亩,人平达亩,其中柑桔8万亩、木瓜4万亩、桑园万亩、蔬菜万亩、中药村万亩、茶叶万亩;养殖小区11个,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是产业扶贫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科学规划,才不至于让农民的苦干变为白干,才能让农民尽快看到希望,得到实惠。全县在实施产业扶贫时,进行反复调查、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坚持把重点村致富产业建设与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退耕还林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果菜药桑畜”等特色产业,突出柑桔、木瓜、胡桑三大主导产业,按照多乡一业、数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的要求,办示范样板,发展畜禽养殖等特色经济板块。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丹江库区柑桔带、退耕还林和二高山地区木瓜带、低山丘岭桑蚕带、城郊乡镇和国道沿线蔬菜带的产业格局。

(二)整合资金,倾斜使用。

产业扶贫,资金是关键。郧县整合财政、扶贫、发改、林业、移民和畜牧等各类资金,集中捆绑、倾斜使用,强力推进产业扶贫进程。一是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比重。启动实施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中,其中安排到重点村的财政扶贫资金至少40%用于产业发展;二是互助资金全部扶持。XX年郧县被列为全省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县后,在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和胡家营镇土地沟村等3个村开展了村民生产发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把互助资金项目的投向全部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切实解决了贫困户想发展又缺资金的难题,真正使致富产业扶贫到户。如:黄土梁村贫困户尚智云去年6月份借款3000元,养殖1000余只鸡,9月底全部出售,还清借款后,三个月内净赚1500余元。三是小额信贷重点扶持。把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的投向重点放在兴建致富产业上。重点村推进到哪里,贴息贷款就安排到哪里,有效缓解了产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了产业建设的步伐。XX扶贫到户贴息资金32万元(贷款金额640万元),共发展产业基地9600亩,发展牲畜1万多头、家禽8000多只。四是帮扶资金集中扶持。将中直、省市县对口帮扶资金集中用于发展产业。近年来,社会帮扶资金600余万元,其中用于产业扶贫近500万元,XX年恒天集团帮扶郧县200万元,繁育经果林种苗100余万株,全部用于重点村产业发展。五是整合拉动产业。由县产业办牵头把产业化扶贫与退耕还林、库区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打造柑桔产业村和木瓜重点村。

(三)多方促动,扎实推进。

产业扶贫的主体是农民,如何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郧县多方促动,让农民尽快得到了实惠,调动了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一是壮大龙头企业拉动。首先,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出台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建立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基金,对白泉酒业、十堰渝川泡菜公司、郧县南化红酒厂等10家市、县级重点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帮助龙头企业壮大块头,加强与基地联结,增强了拉动能力。其次,紧紧围绕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兴建龙头企业带产业。培育发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引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30余个,推广适用技术20余项;新开产业效益明显提高,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二是培植各类典型带动。通过提高品质、择优发展,以优质品种推进重点村产业建设提档升级。在重点村创办柑桔高产高效示范园样板、畜禽养殖小区样板等产业示范样板20余个、2万余亩。在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抓了品种改良、种草养畜、小区特种养殖;同时,加强产业村典型和产业典型户的培养,为后来启动的重点村树榜样。三是突出重点推动。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他们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发展产业难度较大。郧县建立一名县领导带一个扶贫工作队帮一个重点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户的帮扶机制。以“择贫而扶,极贫重扶”为宗旨,帮助贫困户发展高效经济林(园)或找准稳定增收的致富项目,从贫困户的种、养、加和产、供、销上全程服务,切实把扶贫到户的机制落实到实处。

(四)加强领导,强化服务。

加强领导、强化服务是实施产业扶贫保障。一是领导重视。郧县十分重视致富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将致富产业建设作为重点项目,列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工作优先安排,成立了县乡两级“扶贫产业建设开发领导小组”,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并将其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合力。二是加强培训。一方面注重产业建设的建园标准化和管理的科学化。围绕致富产业基地建设,聘请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进行现场培训,实现户平拥有1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另一方面注重产业品种的优良化。在重点村培育科技示范园和示范户,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和推广辐射作用,实现了产品升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培育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在农民和企业、生产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农民和其他组织以及农民和农民之间构架了桥梁,起到了连接和粘合作用。全县打破传统性小而全、分而散、粗放性的经营模式,把农民有序的带进农业产业化运行轨道,不断培育和引导群众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城关镇黄土梁村把扶贫互助合作社与桑蚕协会有机结合,形成大户带小户、富户带穷户的拉动机制,全力发展桑蚕产业,仅两年时间就发展胡桑1000余亩;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探索出“支部+协会”的模式,把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该村种植桑树20万株,年养蚕1500余张,产值达60多万元,年收入过8000元的养蚕大户达30余家。

二、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县产业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产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制约该县产业化发展因素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

(一)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带动力弱。

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有11家,但真正上规模、上档次农产品加工企业并不多,大多数企业经济实力弱、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结构单

一、品牌意识不强、辐射面狭窄、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衔接不紧,“公司+基地+农户”的格局未完全建立,产业发展多由政府包办代替,企业自建基地意识不强。

(二)产业发展技术含量不高。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不深入,农民习惯于传统种植,产业发展产前服务的多,产中、产后服务的少,种植栽培管理粗放,产量普遍较低,优质品种比例较小,市场竞争力低,农民把握市场信息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较差,盲目、被动地应对市场,很容易出现生产环节快速发展,产品销售环节过剩或短缺的现象,使农民增产难以增收,农民增收显得十分脆弱。

(三)扶贫到户机制不健全。

目前,该县金融部门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与扶贫部门对接不紧,由于银根紧缩和贷款联带责任等原因,金融部门门槛高,贫困户可望而不可及,存在“嫌贫爱富”现象,贷款难的问题突出,直接影响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由于贫困村和老区村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自然条件极差、基础设施落后,财政扶贫资金大部分投在基础设施上,投到产业发展上较少,尽管全县启动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可以缓解部分农户生产发展困难,但覆盖面太窄,目前只有城关镇黄土梁村、白浪镇杨沟村、胡家营镇土地沟村三个村。另外,由于农业相比其它产业而言,属高投入、低产出、见效慢的产业,社会帮扶资金往往选择投入成本相对低、产出利润相对高,见效比较快的行业,加上政策引导还未完全到位,导致社会帮扶资金对农业产业的投入较少。

(四)农产品营销体系不够畅通。

全县农产品销售络仍不键全,已建立的农产品市场规模较小,高档次农产品集聚较少,农民市场化意识不强,传统的“家庭式”营销模式根深蒂固,经营方式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单兵作战,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正确把握;虽然有些乡镇村建立了中介组织,但与千家万户联系不紧,没有与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三、几点建议

为了完成“三个确保”的目标任务,该县今年明年将启动实施83个重点村(20XX年41个,XX年42个),全县扶贫工作面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等特点,全县要强抓国家扶贫开发的机遇,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不断激发产业化扶贫活力,真正让农民有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

(一)要立足优势确立工作思路。

一是立足优势产业建基地。围绕全县特色优势产业,逐年增加产业化扶贫投入,建成柑桔、木瓜、小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引导农民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实现基地产品的优质、高产、高效。同时,在城乡郊区要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市场优势、信息优势,继续推广大棚蔬菜种植。二是长短结合抓规划。坚持以短养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长抓柑桔、茶叶、木瓜、核桃、小水果、中药材等,短抓烟叶、蔬菜、畜禽养殖等,使一家一户的小产业汇聚成千家万户的大产业,形成“数村一品、多乡一业”产业格局。三是大力实施农村“五通”工程,继续围绕农村支柱产业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彻底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状况;四是继续巩固生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互助资金项目是新阶段扶贫到户的新模式,是解决贫困村发展生产资金短缺,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我们在办好试点的同时要加强巩固提高。

(二)要培植龙头提升经营水平。

搞好产业化扶贫,培植龙头企业是重点。一是坚持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围绕开发上项目,围绕特色农业搞加工,力争一年扶持23个龙头企业,通过3年时间,在全县逐步扶持和培植20家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二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和政策优势,采取大规模、宽领域、多渠道的招商引资,吸引省内外客商到郧县投资兴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三是按照用好一个能人、开发一片基地、壮大一个产业的思路,大胆启用懂技术,精管理、善经营、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出台优惠政策,搞好跟踪服务,搭建展示舞台,让他们创办企业。四是建立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财务状况、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等重要事项进行监测,健全和完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要拓展市场,健全营销络。

一是大力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和络型中介组织,以各类专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和能人销售为依托,逐步形成纵横交错、运转灵活、辐射全国的农产品营销络。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增强辐射的思路,想方设法扩建现有市场,开创新型市场,对接外地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三是不断完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质量安全检测、络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规划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欺行霸市的不法行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为龙头,以千家万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培育农村的中介组织——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走“农户+协会或合作社+公司”的路子。

(四)要依靠科技打造精品名牌。

一是深入推广科技。结合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建立以农广校为核心、以乡镇服务中心、企业技术服务为骨干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力争每年培训农户2万人次以上,使大多数农户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科学技术。二是培植精品名牌。始终把依靠科技攻关、培植精品名牌产品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力争形成一个支柱产业有一个名牌产品当龙头,一个系列产业有一批拳头产品作支撑,一个乡镇有一批特色精品作支柱的科技创新格局。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以质量安全为核心,按照国家、行业、地方的质量标准建设基地,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精品名牌。

(五)要整合力量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加大对产业化扶贫领导。实施产业化扶贫是山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效果,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要亲自过问、亲自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广泛深入宣传,教育广大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坚持领导联系制度,对重点扶贫企业,帮助指导发展,协调解决难题;坚持部门帮扶制度,发改局、财政、扶贫、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密切配合,搞好管理服务,积极为扶贫企业找信息、选项目;加大对产业示范区建设的扶持力度,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化扶贫工作有效开展。二是建立项目资金整合机制。把财政、扶贫、发改、农业等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多元联动的长效发展机制。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主导、效益推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推进产业化扶贫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各种措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经营,形成产业化扶贫的整体合力。

产业工会工作调研报告 篇2

众所周知, 山西是资源大省, 也是“资源可循环大省”。长期以来, 山西由于独特的矿产资源优势, 逐步发展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和支柱的产业结构, 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扮演着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角色。山西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资源消耗强度大、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增长和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十分沉重, 这种粗放的、附加值低、利润流失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巨大, 要求也最为迫切, 特别是以煤为原料的焦化、电力、钢铁企业, 在煤矸石、粉煤灰、废钢渣综合利用和废气、废水、余热回收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关联性。

因此, 山西省传统产业实行循环化改造, 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 这既是提高山西省资源利用率、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战略抉择, 又是实现工业新型化的基本路径;既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的现实所需, 又是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关键所在。

那么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以下工作重点:

从清洁生产入手, 对传统产业循环改造

要从企业清洁生产入手, 用已经认知的循环模式对传统产业进行循环改造, 坚持全循环、抓高端、多联产。引导并鼓励企业采用新理念、新技术对传统行业和重点行业中不符合循环经济原则的生产流程进行改造, 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梯级利用, 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

煤炭行业在三个环节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开采环节, 加大实现煤矿机械化、集约化、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矿井生产技术改造, 大力发展综采综掘技术, 开发新型高效安全的深层开采技术, 提高煤炭开采的集约化程度;二是在加工环节, 采用干法和节水型洗选技术, 实现深度降灰脱硫, 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和效益;三是在运输环节, 采用密闭运输, 减少抛撒损耗。同时, 向下游延伸煤炭产业链, 如煤电、煤钢、煤化工等发展。

焦炭行业在三个环节提高资源利用率:一是在配煤环节, 采用捣固装煤技术, 提高配焦煤掺入比例, 应用掺入粘结剂配用型煤、煤调湿和煤分级粉碎等配煤技术, 提高资源生产效率;二是在炼焦环节, 推广干熄焦、地面除尘站、煤气净化工艺和炼焦自动化控制等技术, 提高脱硫效率, 降低废水排放;三是在煤气利用和焦化产品回收环节, 鼓励炼焦企业区域集中, 促进焦油、粗苯、焦炉剩余煤气回收利用。

冶金行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装备, 实行高温废气回收及余热发电、废水闭环处理循环利用技术、加大废渣综合利用率和废钢、废铜的回收利用力度, 进一步降低能耗、水耗、物耗水平, 积极开发高炉喷吹废旧塑料、轮胎颗粒等再生资源利用技术。

电力行业加快对现有发电设备的改造力度, 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以提高燃煤发电效率, 降低水耗和烟气除尘脱硫为中心, 推广节能、节水、环保新技术, 逐步依法关闭单机容量较小的常规燃煤机组;发展一批洗中煤、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 积极推进热电联产及热能梯级利用;逐步提高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积极开发煤层气、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项目。

从园区建设入手, 建立循环经济链条

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避免“循环不经济、循环不环保、循环不集约”问题。要从大型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入手, 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为主要目的, 建立起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链条。通过园区实现产业和企业的集聚, 解决单个企业废物利用循环不经济的矛盾, 通过补链设计, 将众多能够共享的资源互换到产品的上、中、下游, 使园区内形成必要的生产循环, 组成生态工业链, 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从而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对现有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改造, 对基础设施较好、规模较大、产业档次较高、集聚功能较强、产出效益较优的工业园区, 要重点培育和发展, 充分发挥这些工业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形成集约化生产;对有一定基础的工业园, 鼓励园区通过共享资源、延长产业链进行招商引资, 要引进关键补链项目, 通过产业整合、基础设施整合、管理机构整合, 形成协调发展态势, 提升园区产业素质和竞争力。

对新建工业园区要加强规划指导, 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 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建设, 园区内企业 (生产单元) 之间要尽量实现废物和副产物的互相利用、能量和水的梯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 推动不同产业和企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 推进资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 形成企业或产业之间的生态网络, 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

产业工会工作调研报告 篇3

6月5日,广东省副省长刘志庚在韶关市领导郑振涛、艾学峰、段宇飞的陪同下来到南雄市调研产业园区建设和产业转移工作。南雄市领导许志新、刘清生、王荣光、黄德群、吕道宏等陪同调研。

刘志庚一行首先来到东莞大岭山(南雄)产业转移园,认真听取园区发展情况的介绍。据了解,精细化工园区规划总面积约1.1万亩,分两期建设。到目前为止,一期入园企业99家,产品涉及树脂、涂料、油墨等领域,45家企业完成投试产,产业聚集效益明显。一期园区各项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污水处理厂、消防应急池、安全视频监控平台、应急救援中心、安全生产监督站、精细化工产品检验中心等已经建成,南雄国际会展中心、中科院南雄产学研合作基地、南雄铁路口岸、危化品仓储物流中心等配套项目有序推进,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体系完备”的特色产业园区格局。着力在三年的时间内,培育出10家以上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切实实现园区跨越式发展。同时,新扩园区已完成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工作,并储备了广东巴德士化工有限公司、广东新协力集团等6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国际500强的投资项目。

刘志庚详细询问了园区的功能布局、产业结构、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情况,并实地参观考察了园区内仟邦实业公司,走进企业产品展示厅了解企业产品功能、销售情况,在园区消防应急救援中心,认真查看了消防设备。刘志庚指出,东莞大岭山(南雄)产业转移园发展速度快,配套设施完善,专业化程度高,发展后劲足,他要求南雄市及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园区消防安全工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注重招好商、招大商,切实提高土地的利用、产出率和容积率。

产业工作报告 篇4

产业工作报告1

20xx年,是资兴市房地产再创辉煌,再攀高峰的一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5.3万,销售金额达2.2亿元,双双达到资兴市最高水平。在资兴市人民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有力支持下,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协会围绕着“凝聚行业力量,提升行业形象,树立行业信心,共创行业辉煌”这主线,发挥好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为企业服务,现在将全市房地产业一年来的发展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和总结:

一、我市房地产业企业的基本情况:20xx年时,我市房地产公司仅三四家,到20xx年已发展到了16家,仅三年就增长了5倍,其中本市的11家,外来的5家,国有企业有3家,股份制企业13家。

二、全市房地产市场20xx年的业绩:全市开工面积150.2万,竣工面积40.6万,销售面积15.3万,销售额突破2.15亿元,创税收1200多万元,这些数据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体现了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重要作用。

三、=我市房地产开发存在的问题:

①、空置未销售的房屋量大。据统计,到20xx年12月份止达3012套,面积36.8万。如碧水云轩还空置1200套,宏景小区、宏景丽园空置700套,金康广场、金地广场空置500套,等。

②、待开发的土地面积较大,全市停置待开发的约有100万。其中有较多土地未开发的企业有:互湘房产23万,联兴房产16万,金康房产,宏景房产,阳辉置业,资兴五强均有10万。

③、国家一些政策因素对商品房销售有很大影响。税费项目增多,市场原材料上涨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开发商成本提高,必将提升房价。房价上升,想购房的老百姓只能观望,引起今年下半年商品房销量大跌。

四、对20xx年房地产开发的一些建议:

①、建议控制东江湾的土地拍卖量。东江湾有着一湖碧绿的东江水,吸引着很多外面的人想来东江安居。可是这几年对东江湾的开发太杂太滥了,她宝贵的土地资源已经不多了,故建议对以后在东江湾开发的楼盘的容积率提高到3.0以上,充分发挥它的空间优势,为创造一个更美的东江湾,吸引更多的外来客人来东江投资居住,东江湾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更高标准,提升城市品位,真正达到生态宜居的标准。

②、建议20xx年资兴市人民政府关于《简化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流程和降低收费标准》的政策继续生效,这样对于招商引资有很大的吸引力,恳请政府支持。

过去的20xx年是辉煌的一年,在新到来的20xx年,我协会将本着为房地产企业“办实事,办好事”的宗旨,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资兴的房地产业尽一份力,愿协会各会员单位在新的一个企兴楼旺,愿美好资兴更辉煌!

产业工作报告2

目前,我县工业企业发展到200余户,其中规模企业21户,主要涉及矿山机械、矿产品、水电、建材、化工、食品、电子、纸业、服装轻纺等9个行业,初步形成以矿产品精深加工、新型矿山机械制造、现代轻纺电子、生态食品加工四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格局。

一是新型矿山机械制造业。

矿山机械是的传统优势产业,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历经40多年的发展,在重选类矿山机械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知名度,已成为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县共有矿山机械制造企业88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户。20xx年,矿山机械产业实现产值超3亿元,实现利税近20xx万元。近年来,我县发展新型矿山机械制造产业进一步加大,与理工大学共同组建“华东地区矿山机械研发中心”、“县矿山机械研发中心”。加强了新型矿山机械产业与理工大学合作设立“华东地区矿山机械研发中心”,开发了微细粒离心选矿机、移动式选矿机等拳头产品,海内外市场竞争力大增,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科技含量,使矿山机械这一传统产业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赣东机械20xx年实现出口创汇240万美元,同比增长40%。20xx年,机械制造业预计实现产值4亿元,预计实现利税500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5.5%和21.8%。20xx年新型矿山机械、现代轻纺产业新增的9家自营出口企业,20xx年将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出口将保持快速增长。

二是现代轻纺电子业。

我县抓住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依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并重点培育扶持服装轻纺企业发展,服装轻纺行业蓬勃兴起,发展势头强劲。服装轻纺企业已发展到4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家,以毛织、针织、鞋、休闲服等为主。重点企业为荣城鞋业、海威运动服饰。20xx年荣城鞋业税收超300万元、海威运动用品税收超200万元,华欣体育用品、欣隆服饰税收超100万元,企业产销两旺,产值、税收增长较快。20xx年,轻纺电子业预计实现产值3.5亿元,预计实现利税400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34.9%和42.1%。20xx年,我县将大力承接闽东南服装、轻纺、电子等产业,重点扶持鑫永益服装、中闽服饰、大兴服饰、隆盛服饰等服装轻纺企业成长为规上企业。

三是矿产品精深加工业。

20xx年,我县已全面启动沔坊矿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完成200亩矿产品加工园区控制性规划。矿产品加工产业现有企业5家,以萤石、钾长石开发及加工为主。近年来,我县纷纷引进中航国际钽铌矿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5亿元、杜氏环宇低铁石英砂项目总投资4亿元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为我县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方万年青年产12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从开工到投产,投资上亿元仅8个月时间,目前已上缴税收超百万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00万元,并中标市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水泥限价供应企业。20xx年,矿产品加工业预计实现产值2亿元,预计实现利税300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0.6%和19.8%。

四是生态食品加工业。

我县有各类食品加工企业20余家,主要涉及藕粉、保鲜白莲等白莲系列产品加工,豆制品加工、酒类制造、饮用水制造等行业。主要产品有白莲、茵陈、翻秋花生、手工粉干、矿泉水、酒娘等,以白莲、茵陈、酒娘为主。优质丰富的食品资源为我县从事罐头、果汁饮料、果酒、速冻蔬菜、脱水蔬菜、制茶、禽蛋制品等提供了充足的生产原料。小松创业园获批“省级绿色食品(白莲)产业基地”为我县生态食品加工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20xx年,食品加工业预计实现产值1.5亿元,预计实现利税100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3.6%和25.3%。20xx年,我县将加大生态食品加工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重点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

产业工作报告3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XX县XX产业协会经过认真的筹备,今天在这里召开成立大会。协会的筹备工作,自始至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各会员单位、各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借此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受协会筹备组委托,我将协会筹备工作情况向大会报告如下:

一、协会发起情况

XX是我县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XXXX年我县制定了XX发展规划其中把发展中介组织成立产业协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今年县委、县政府又把农业产业化工作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于是XX产业协会建设便提上议事日程。为了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促进我县XX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年初有XX办牵头、两家龙头企业参与发起筹建XXX产业协会。

二、协会会长、常务理事、会员候选人征求意见

协会会长、常务理事、理事、会员候选人的名额分配,既考虑体现协会代表性和广泛性又考虑有利于协会工作的开展。因此筹备组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推选出会长候选人1名,副会长候选人2名,常务理事7名,理事21名,3个团体会员(XXX、XXX),个人会员50名(其中XX)。推荐的原则是:一、有利于龙头企业发展;二、注重培育优质XX基地;三、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协会建设,特别是农民协会建设;四、有利于政府对协会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五、扩大协会的广泛联系,促进协会工作开展。

三、代起草协会章程

XX产业协会是一个依法设立的社会团体法人组织,依照其登记的章程进行活动,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协会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协会章程充分考虑到农民和企业利益,社会效益,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与政府部门联系等因素。章程起草广泛征求意见,并请民政局指导和审查,使章程更加完善。

章程分总则,业务范围,会员,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资产管理、使用原则,章程的修改程序,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务处理,附则共八章、四十六条。

章程明确协会的性质:由从XXX生产、流通、加工、科研、服务及相关工作的龙头企业、专业户、技术人员等XX产、加、销创业者组成,是一个地方性、自愿结成的行业性、非盈利性的社团组织。

章程明确了协会的宗旨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充分调动龙头企业、专业户、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促进我县XXX产业科学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我县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服务。

四、拟定协会各项管理制度

为确保协会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管好、用好、协会经费,我们拟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做到负责到人、制度上墙。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协会经费管理办法,对协会经费收入开支、财务管理等做出具体规定。

以上报告不妥之处,请指正。

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

产业工作报告4

总论

1、申报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名称、法定地址、开业时间、人员总数、注册资金、主管单位名称。

2、企业法人简况(包括学历情况、工作简历、民营企业创立情况)。

3、简述项目的社会经济意义、目前的进展情况、申报专项资金的必要性。

4、技术开发概述;本单位实施项目的优势和风险。

5、可行性研究工作的依据和范围。

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对比(项目实施前后的比较)。

7、可行性研究结论。

一、申报企业基本情况

1、企业人员及开发能力论述

企业负责人的基本情况、技术专长、创新意识、开拓能力及主要工作业绩。

企业管理层知识结构、企业人员总数、平均年龄;管理、技术开发、生产、销售人员比例;新产品开发情况、技术开发投入额、其中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是否设有研究机构。

2、企业财务经济状况

年末企业总资产、总负债、固定资产总额、总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净利润、上交税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本权益报酬率。

3、企业管理情况

企业管理制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情况;产权明晰情况;经营网络建设、企业信用等级、企业商誉、企业获奖情况。

二、技术可行性分析

1、产品和技术开发论述

研究开发的目的、意义,本产品知识产权的情况介绍,关键技术及创新点新颖程度和难易程度的论述,研究(制)内容和方法、技术路线(工艺、流程),产品的技术性能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比较,包括技术依托单位或合作单位的研究开发论述。

2、技术成熟性论述和产品可行性论述(此内容仅限于产业化项目填写)

技术成熟阶段的论述、有关部门对本项目技术成果的技术鉴定情况;该技术进行生产条件下小批量、小规模试生产的情况;本项目产品的技术检测、分析化验的情况;小批量试生产质量的稳定性、成品率;本产品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的考核情况等。

3、本产品对国家现有规范、标准的符合程度。

三、产品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应说明调查数据及选用的预测方法)

1、国内外市场调查和预测

本产品的主要用途,目前主要使用行业的需求量,未来市场预测;产品经济寿命期,目前处于寿命期的阶段,开发新用途的可能性。

本产品国内及本地区的主要生产厂家、生产能力、开工率;在建设项目和已批拟开工建设项目的生产能力,预计投产时间。

对本产品质量、技术、性能、价格、配件、维修等方面,对预测产品替代进口量或出口量的可能性,分析本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国家产品出口及进口国对进口的政策、规定(限制或鼓励)。

分析本产品市场风险的主要因素及防范的主要措施。

2、产品销售预测

本产品推销方式和保障措施,相应预测营销费用。

3、产品方案、建设规模

产品选择规格、标准及其选择依据。

生产产品的主要设备装置,设备来源,年生产能力;本产品不同规模的效益分析,说明本项目确定的建设规模的合理性。

四、原辅材料

能源供应

论述本项目所需重点资源、原辅材料、能源用量的来源、供应情况等。

五、项目实施方案

1、技术方案

根据确定的建设规模,产品的标准等,进行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主要生产装置的方案比较;从产品质量、原材料要求与单耗,主要技术参数、单位能耗与综合能耗、投资、技术先进性可行性等方面评述。

2、项目准备

本单位已具备的条件,需要增加的生产条件,包括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目前已进行的研发、技术、生产准备情况。

3、经营管理及生产人员状况

4、特殊行业许可证报批情况

如国家专卖、专控产品、交通安全产品、压力容器产品、能源产品许可报批情况说明。

5、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资金筹集,工艺设计和设备定货,施工和生产准备,试产和正式投产等阶段。

六、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

1、环境保护

简述生产过程“三废”处理的措施和方案。

2、劳动保护和安全

生产过程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采取的保护措施。

七、新增投资估算、资金筹措

1、项目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应逐项计算,包括新增设备、引进设备、

电力增容、环保设备等,特别是其它费用和备用费用类不应有缺项。根据计算结果,编制固定资产估算表。

2、流动资金估算

项目实施后所需流动资金的数量和计算依据,流动资金估算应包括单位管理费、人员培训费、创新活动所需经费等。根据计算要求,编制流动资金估算表。

3、资金筹措

按资金来源渠道,分别说明各项资金来源、使用条件。对创新基金部分,需详细说明其用途和数量。利用贷款的,要说明贷款条件、利率、偿还方式和时间。单位自有资金部分应说明筹集计划和可能。

4、投资使用计划

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筹资方式,编制投资使用计划。对专项资金部分,需单独开列出明细表说明。

八、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1、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估算

按财务制度的规定、估算生产成本和总成本,并分别列出计划结果。按预测产品销售和生产能力,逐年计算销售收入。

2、财务分析

以动态分析为主,对项目的获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进行分析,以财务内部收益率、贷款偿还期、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和得税率、投资净现值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并编制财务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财务基本报表。应有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平均投产利润率等进行比较分析。

3、项目的风险性及不确定性分析

对项目的风险性与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包括技术风险、人员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及第三性分析,以分析不确定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项目抗风险能力。

4、社会效益分析

对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对节能的影响等。

产业工作报告5

一、铁门镇情况

铁门镇位于洛阳市西40公里,辖33个行政村,6.5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6.5万亩,属浅山区、丘陵区,是农业大镇。镇域内工业发达,交通便利,市属企业、县属企业及民营企业星落棋布,陇海铁路、连霍高速、310国道横贯东西,又是工业强镇。

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概况

铁门镇工业强镇,镇域经济发展,工业总产值直线上升,财政收入大幅度,而另一受地理位置、恶劣环境不利因素的,占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南岭北山,传统的小农意识禁锢着人们思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仅靠几亩薄地,艰难的维持着生计,农业成了制约铁门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摆脱农业、农村、农民的贫困面貌,带领富裕奔小康,已历届党委首要共识。走“工业强镇、产业富民”之道路,思想,如何地区的区位优势、自然优势、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让农民从传统的封建小农意识中解放,已发展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规划应运而生。南山以发展旱作农业为主,以铁磁路、铁盐路为经济发展带,两侧各500米种植朝天椒和烟叶,北山以养殖和林果种植为主,川区以蔬菜种植为主,种、养、加工为一体的农业、农业基地。

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铁门镇的农业产业发展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考察论证,镇决定在铁磁路、铁盐路经济种植带发展朝天椒种植500亩。万事开头难,朝天椒种植,镇成立了组织,党委书记、镇长抓,主抓副职专职抓,并抽调15名机关干部成立工作组深入南岭各村的农家院户、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决问题,使自觉规划,让出土地种植朝天椒,对自觉自愿规划种植朝天椒的农户,在育苗、耕作、施肥、盖膜、栽植予以资金扶持,调动农民的种植性。对不愿规划,拒不种植朝天椒的,必要的干预措施。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辣椒种植了,然而市场销售不畅,按当时承诺的保护价全部收购。镇与外地客商,组织辣椒供需洽谈会,一年又一年,市场销售畅通了,椒农从中了实惠,思想观念了转变,在农业产业结构过程中的地位也,由的提倡、扶持、强行干预变成了现在的政策、扶持、区域种植、规模化经营,变主导为服务,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过程中地位也变了,由的被动变,性空前高涨,种植面积,历经八年的艰辛,朝天椒种植从最初植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16000亩,种植区域由原来的产业带周边的7个行政村,辐射二十二个行政村,朝天椒种植农户由原来的1200户发展到现在的6000余户,种植面积超千亩的村达10个。20xx年仅朝天辣椒总产值达6400万元,户均纯收入达5000元。

规范朝天椒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朝天椒种植产业。20xx年,铁门镇朝天椒种植协会在各级的下应运而生,辣椒生产规程、技术服务、市场营销有章可循。市场规律拉大产业链条,辣椒协会于20xx年4月在工商总局注册了“铁丰”牌商标,产业基地的,于20xx年6月成立辣椒农民专业合作社。20xx年4月,铁门镇种植的朝天椒相继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证书。20xx年5月,铁门镇镇被推荐为河南省名优辣椒镇。20xx年3月,铁门镇与洛阳农科所合作的“朝天椒引进无公害栽培技术与运用”项目获洛阳市科技进步二奖。

叫响“铁丰牌”朝天椒品牌,实施品牌战略,种植协会在对外宣传的,规范产销渠道,杜绝无序经营和价格竞争,保护朝天椒品牌和质量。20xx年县、镇投资250万元在铁门镇陈村村建成新安县辣椒专业交易市场,市场收购、市场销售、品牌包装,了椒农和客商的利益,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每到收获季节,辣椒收购红红火火,全国各地客商慕名而来,最多达120余家。更让人振奋的是,铁门镇朝天椒除内销外,由客商经厦门、贵州地远销日本、韩国。

辣椒产业的,还产业迅速发展。了一大批的以经销辣椒为业的本地经纪人,涌现出靠经销辣椒迅速致富的典型;辣椒收购、分级、包装环节,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就业;了餐饮、商业、运输产业的发展,椒农在生产利润的,分享到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利润,以辣椒生产为龙头的产业链条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烟叶生产和蔬菜种植,也经历了朝天椒种植过程的同样经历,从不认可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引导到市场引导,种植规模。至20xx年烟叶连片种植面积达50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6000亩,烟叶生产创产值175万元,蔬菜生产创产值320万元。

铁门镇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面积共计27000亩,占耕地面积的40%,而所的经济价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农业产业结构为农村经济注入了巨大活力,农民收入,新房、楼房盖起来了,三轮车、摩托车、小手扶几乎家家都有,生活,如今的农村几乎和城市没有差别,到处呈现出和谐、文明、向上新风尚。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产业政策、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拉大拉长产业链条,将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培植支柱产业和名牌农产品建设农业,建设龙头企业,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产品市场网络,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大市场相链接,使农民在生产环节利润的,分享到流通和加工环节利润,农业经济效益,农产品附加值,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向专业化、市场化、集约化、现代化转变。1、20xx年底前朝天椒绿色食品申报工作;2、辣椒深加工项目论证工作,投资1000万元,20xx年底建成辣椒深加工厂;3、新上蔬菜加工项目;4、辣椒市场功能,在原有市场功能的基础上,拉大市场框架,硬化市场8万㎡,建交易厅、棚及仓库9000㎡,购置辣椒检测及化验设备一套,并市场配套设施1000㎡。

五、铁门镇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几点做法

回顾铁门镇几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几多艰辛,几多收获,经验做法概括几个:1、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历届党委的共识,不因人事变动更改,一张蓝图绘到底,把认准的路子走到底;2、的引导和服务作用。产业化初期,唱主角,提倡、政策扶持,行政干预、利益导向,行政手段,真正炒热干群思想,使有感性认识变为理性认识,自觉的从小农意识的思想束缚中解放,顺应市场发展规律,自觉种植结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3、产业基地后,的作用由主角变为配角,主要引导农民成立民间组织和协会,靠民间组织规范生产,靠技术章程规范生产环节。以市场信息为依托,引导农民种植结构,以民间组织为依托,产前、产中、产后培训服务工作;4、敢当红娘,为企业牵线搭桥,引导发展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走贸、工、农一体化发展道路。

产业工作报告6

一、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进情况

1、草拟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推进实施

方案。报工业园区建设工作组

2、对新区工业园区企业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形成报表报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组。

3、牵头组织国土局、住建局、对生态工业园区拟选址地点:镇以下小岩背后以上土地、乡和乡交界地新塘上土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形成了工业园区选址情况说明报工业园区建设工作组

二、新区工业园区调整为生态产业园区后工作推进情况

5月26日,县委罗书记率领四大班子领导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进情况进行调研,同时对新塘上、新区工业园区、大岩背后小岩背后三处进行实地调研,并组织会议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将新区工业园区调整为生态产业园区。并成立专门的工作组由副书记、副县长负责组织相关部门从规划调整、园区实地摸底调查等方面开展工作。

根据会议精神要求,我局进一步对XX区娱乐康体用地企业进行了摸底调查工作,形成关于XX区娱乐康体用地企业情况报告,报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工作组。待新区工业园区规划调整后(该宗地现规划是康体娱乐用地),各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开展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分步推进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1、目前新区工业园区已有6家企业入驻,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重新规划调整开发有一定的困难。

2、无专业生态产业园区设计、规划人员高规格、高起点对生态产业园区进行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和建议

1、规划管理部门调整新区工业园区规划

2、应抽调相关单位工作人员成立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工作办公室,在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

3、积极协调配合现有工业园区企业与外地企业合作,盘活现有企业资产,做大做强现有工业园区企业。

产业工作报告7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脱贫攻坚大会精神和22个扶贫专项方案,按照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安排,为切实做好我县工业扶贫专项工作,通过扶持企业发展壮大,带动和延伸产业链,逐步扩大贫困村贫困人口就业,坚决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现将我县工业扶贫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标

20xx年,按照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实际,明确以产业扶持为主,通过加大对企业的技改升级力度,扩大企业规模和产量,增加群众就业和务工收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入驻绿色生态经济产业园区,引进深加工企业和生产方式,延伸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帮助本地农(牧)民群众通过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和务工等途径增收致富。

一是将通过工业产业扶持和政策帮扶,通过扶持企业技改、整合和升级,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家,新引进入园企业2家,建成投产企业4家,进一步促进园区和企业发展;

二是落实企业参与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乳业、宇妥等9户规上企业结对帮扶2户以上贫困户,其他企业结对帮扶1户以上贫困户;

三是年内园区和企业新增本地就业人数100余人,其中贫困人数占企业务工人员的5%以上;四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副产品销售贫困人员增收120元/年。

二、工作进展情况

(一)推动县绿色产业经济园区建设。2家企业已开始进行园区新厂建设;园区污水处理管网扩容项目已在本月开始建设。

(二)鼓励全县工业企业吸纳贫困村贫困人口就业。由于地理位置和企业生产的特殊性,上半年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开工,解决贫困人口就业21人。牦牛乳业将在本月招收临时性季节用工150人。

(三)20xx年5月中旬,中电投光伏电站正式运营,按照国家发改等部门给予光伏扶贫的相关文件要求、相关的扶贫方案,将贫困村的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人口按每年每人次不低于1000元的补助标准给与补贴。

三、存在问题

(一)由于县地理位置特殊,加上企业生产主要为当地牦牛乳、肉产品,生产加工主要集中在下半年,季节性很强,导致上半年扶贫工作开展较为缓慢。

(二)我县企业均为中小微企业,本身资金实力有限,再加上我县发展时间较短,财政力量薄弱,对于推动企业的发展所能够提供的帮助、支持极为有限,致使我县企业发展缓慢。

四、下一步计划

一是加强村企合作,针对贫困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牧户,鼓励企业对其畜禽养殖等方面给以技术指导,带动贫困牧户的养殖产业发展,同时鼓励企业参与村企挂钩帮扶,支持帮助贫困村发展经济、扩大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村农牧民兴办农畜产品加工业,为贫困农牧户劳动力提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岗位;

三是支持有条件的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村级经营收入。通过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吸纳本地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增强村集体对农牧户增收的服务和带动功能。

产业工作报告8

面对柑橘黄龙病的爆发,我乡积极探索发展替代产业。特别是县委办4号文件《关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意见》的出台,更是做了一系列的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工作有专人落实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专门在班子会上研究我乡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事项。二是制订了我乡关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意见,明确了发展区划和差异化扶持政策。三是成立了领导小组,由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乡农技推广综合站、林业工作站、财政所、果茶站等站所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农技推广综合站,由站长负责日常工作。

二、强化宣传引导,确保扶持政策人人知晓

为提XX县里农业产业差异化扶持政策的知晓度,我乡通过召开机关干部会、乡村两级干部会等会议进行宣传。此外,还印制了差异化扶持政策的宣传资料。通过政策宣传,引导群众自觉按照县里产业发展规划来替代柑橘产业,鼓励群众在砍除黄龙病树后进行退果返林或是种植中药材。同时,在宣传引导过程中,注重收集群众对产业转型的意见建议,尽量引进群众想要种植的产业。

三、强化示范带动,确保产业多元化发展

一个产业的出现到初步的发展再到成熟,不仅需要解决种植技术难道,更需要销售市场,如果种植的产品没有市场,产品无法转化为商品,群众无收益,肯定没人去种。为此,产业的转型发展需要示范带动,逐步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专业的合作社就承担起了示范带动的重任。就目前我乡而言,三木果业合作社加强了与红土地合作社的联系沟通,在果品销售方面,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在产业发展上,三木果业合作社选择探索种植苗木,目前已种植樱花十余亩二千多株。下一步,打算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葛粉。

四、存在的困难

一是集中连片的空地少,转产难。就目前而言,我乡适宜种植的山林和耕地,几乎都种植上了果树。柑橘黄龙病树虽已砍除6万多株,但都是零星分布,周边本来还有果树,不适合种植其它作物。

二是多数群众希望种植柑橘,不愿尝试其他产业。种植柑橘对于果农来说有了比较熟练的管理经验,销售市场也比较成熟,效益相对也更高。而其他的产业,一没管理技术,二不知道市场情况,三效益也不如柑橘。

产业工作报告9

近些年,常宁市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利用国家出台的惠农政策,精心筛选和培育了一批比较优势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一、基本状况

常宁是一个农业大市,土地总面积20xx平方公里,农业户数15.8万户,农村人口63.7万,农村劳动力35.3万。全市共有山地199.3万亩,有林地133万亩,耕地52.1万亩,其中水田46.7万亩。盛产稻谷、牲猪、烤烟、柑桔、茶油、茶叶、竹木等。近以来,常宁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组织实施“旱经”工程、“猪鱼鹅鸭”工程、优质稻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养殖“双万”工程等,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快速扩张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型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使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

1、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主导优势日趋明显。全市现已发展形成了优质稻、优质水果、烤烟、牲猪、茶叶、茶油、蔬菜和竹木等八大支柱产业,基地规模也迅速扩张。今年全市高档优质稻总面积已达到10万亩,与20xx年相比较,增长近7万亩;优质水果4万亩,增长2.8万亩;烤烟种植3万亩,增长2.5万亩;牲猪养殖量50万头,增长12万头;茶叶采摘面积2万亩,增长1万亩;油茶采摘面积10万亩,增长1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3万亩,增长2.3万亩;高产楠竹总面积10万亩,增长3万亩。20xx年全市八大支柱产业总收入占全市农业总收入的63.8%,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八大支柱产业的部分达到95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四分之一强。另外,我市的糯高粱、花卉苗木、龙须草、特种养殖、网箱养鱼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正在形成规模和产业。

2、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加工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市共培育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267家,其中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78家,塔山农贸有限公司、衡阳绿园农业加工有限公司、腾飞木业公司、香惠米业公司、鸿峰食品有限公司、美坚达装饰板厂、嘉兴胶木板厂、三益大米厂等8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年产值均在5000万元以上。20xx年,8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6.3亿元,创利税1680万元。常宁市香惠米业公司投资400万元,引进日本两套流水生产线,完成了年产4万吨特制大米的项目建设,并与全市17个乡镇签订了5万亩优质稻的收购合同。塔山农贸公司被列为衡阳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去年投资250万元,引进了四套茶叶加工生产线,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签订了1万亩的茶叶收购合同。目前,龙头企业注册商标达到13个,有12户企业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培育了“香惠”大米、“香韵”茶油、“铜钟岭”茶叶、“天堂”食品、“嘉兴”木业等品牌。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使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形成了以优质稻、茶油、茶叶、蔬菜、楠竹加工为主的五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年加工销售各类农产品73万吨,占到农产品总量的40%以上。

3、产业基地特色明显,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建成了以荫田、蓬塘等18个乡镇为主的60万亩油茶基地;以西岭、白沙、荫田、盐湖等乡镇为主的1万亩湘两优糯高粱基地;以塔山、弥泉、洋泉等乡镇为主的2万亩茶叶基地;以板桥、罗桥、庙前等11个乡镇为主的2.5万亩烤烟基地;以宜潭、宜阳、松柏等乡镇为主的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以官岭、大堡等8个乡镇为主的10万亩高档优质稻基地;以宜潭、兰江等乡镇为主的4万亩优质水果基地;以西岭、塔山等乡镇为主的10万亩高产楠竹基地;以宜阳、宜潭等乡镇为主的1万亩花卉苗木基地。同时,也建立了5万头草食动物、50万头良种牲猪、500万羽家禽、500箱网箱养鱼、5000亩高产水产、500头奶牛等6个优势养殖小区基地。

4、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产业活力不断增强。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常宁把全力打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优势作为重中之重,以良种、良法为重点,大力推广优质高效、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大力推广了超级杂交稻、高档优质稻、两系糯高粱、杂交蔬菜、无病毒苗木等优质农业新品种;推广了黑白花奶牛、西门塔尔、夏洛莱、无角道赛特、萨福克、波尔山羊、小尾寒羊、AA肉鸡等畜禽良种,推广了大棚蔬菜、温室栽培、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生产、嫁接等先进技术和设施,推广了牛冻配改良、羊温精授配及胚胎移植等繁育技术,全市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60%以上。

5、合作经济逐步兴起,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全市建成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60家。其中粮油5家、林果10家、蔬菜15家、禽业9家、生猪流通13家、其它8家。这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产业化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如广西桂林勤业农牧公司牵头成立的山地养鸡协会,辐射了兰江、官岭、大堡、胜桥、罗桥、板桥、宜阳、宜潭、柏坊、蓬塘、江河等乡镇,协会派出专业人员上门指导养殖户养殖,并负责上门收购,年收购鸡80万羽,有效地解决了当地规模养鸡的销售问题。烟草局牵头成立的烟叶协会,每年派出技术人员在基地指导生产、烤制,并无偿提供相关配套物资,对烟农建烤烟房进行一定补偿,有力地带动了全市烟叶生产。目前,全市烟叶生产乡镇已由20xx年的1个乡镇发展到现在14个乡镇,烟叶产量与质量明显提高,我市也被列为全省烤烟生产基地县市。

产业工作报告10

近年来,南部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和把握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这一趋势,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创造与东部沿海地区同脉共振的发展条件,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战略,借助开放之力、外来之力,加速资本积聚和集中,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据统计,目前已有10余户生产型工业企业落户南部,来自浙江温州的中国宇宙家纺有限公司和金泰纺织有限公司,不仅到南部县分别投资上亿元,而且把总部迁往南部县,成为南充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一面猎猎大旗,引领着全市承接产业转移、全力招商提速的新航向。

一、把握形势上同脉共振,选准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口。

产业发展的梯度转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沿海地区就承接了国外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带。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提升的要求趋势日益增强,而中西部地区仍处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工业经济刚开始起飞。特别是沿海大城市在实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迫于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很自然地要把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工业向内地转移、扩散,其本身则由工业生产中心转向工业调控中心。南部县委、县政府把握住这一机遇,果断提出了“围绕工业立支柱,坚持把工业招商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的口号,选准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口。他们充分利用温州市对口帮扶南部的有利条件,进一步锁定主攻区域。县委书记冯斌、县长杨建华等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狠抓项目跟踪落实,促成“宇宙”、“金泰”两家企业的总部迁驻南部。宇宙家纺公司是全国跨区域的大企业,排行中国纺织行业老三,每年出口销售收入达4000多万美元,国内销售收入2亿多元人民币,产品主要有地毯和毛毯,年税利4000多万元。公司于20xx年2月25日投资1.88亿元入驻南部浙江温州工业经济区。20xx年,南部县以工业企业改制为突破口,吸引温州金泰纺织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整体收购了已经倒闭的南部县棉纺织厂,组建南部金泰纺织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企业总资产已达2亿元左右,公司的生产能力从原来的20xx锭发展到6万锭,滤布今年6月将达到7万锭。金氏集团拥有资产近6亿元,在四川省广元、自贡市,湖南省长沙市,新疆等地都有子公司。

二、开放理念上同脉共振,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动力。

长期的实践证明,东部地区产业是在开放的环境中成长和壮大的,如果开放理念不一致,产业承接就是一句空话。南部县积极实践“开放再开放”理念,以大开放促大发展,积极借鉴大英县嘲讽之中“异想天开”建成“死海”、遂宁市冷眼之下“无中生有”造就炼油厂的成功做法,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四个不论”:不论哪种方式,能搞活就行;不论归谁所有,有贡献就行;不论规模大小,能发展就行;不论业主来源,有作为就行。确立了“四个有”:有你投资我铺路的胆量,有你赚钱我保护的气量,有你有难题我帮助的度量,有你发财我发展的雅量。树立“三种意识”:企业是上帝意识、纳税人是上帝意识、吃拿卡要是罪过意识。全县上下人人热情关心招商,个个积极参与招商,“无论是本地企业还是外来企业,都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南部发展工业的决心坚如磐石,排除发展障碍的意志不可阻挡,任何部门对企业不能说不,只能说怎么办”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强大的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动力。

三、发展环境上同脉共振,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每个县市都想分得一杯羮。而东部那些欲转移的企业,肯定只青睐在发展环境上同脉共振的地方。南部县坚持“软硬兼施”优化投资兴业环境。他们积极打造成渝3小时经济圈,全力加快建设南部工业园,着力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硬实力。他们坚持以硬措施治理发展软环境,构建“环境洼地”,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软实力。牢固树立“环境立县”理念,坚持行政再提速,政策再优化,服务再细致,感情再浓厚,重点提升各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努力营造“亲商、爱商、富商、扶商、安商”的浓厚氛围。杜绝对企业“乱检查”和收取中介费,统一制作收费公示牌,做到收费有法可依,缴费心中有数。停收省市物价局取消的收费项目207个,降低收费标准5项,将28个部门的165项行政许可及收费事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受理。对职能部门的“创满”考评,直接将问卷调查表发放到企业和服务对象手中,满意不满意,全由企业和服务对象说了算。县政协、县纪委对企业提出的意见进行整理,由县委、县政府督促相关单位迅速整改。金泰纺织遇到难题时,县委、县政府分别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解决。宇宙家纺有限公司与南部县政府签订合同时,南部县委、县政府召集了县级几十个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现场办公,协议中有什么问题,当场提出,当场拍板。为保证宇宙家纺有限公司如期奠基动工,县上组织40台车辆,施工人员移山填沟,开挖土石方30多万立方米,平整土地150亩。工商、质监等省管部门也牢固树立“部门工作之和就是政府工作”的观念,视外来企业为上帝,坚持24小时服务制、限时办结制,从细节入手,从情感着力,尽心竭力为外来企业服好务。金泰纺织有限公司投资南部县,看中了当地的棉花资源,可是没有棉花直接收购权。经董事长金衍棉提出申请后,南部县工商局派出专人,层层报批,最终在全县设立了几个棉花收购点,解决了金泰纺织有限公司的部分原料供给问题。县委、县政府还积极帮助外来企业与驻南部金融企业增进了解、加强互信。去年,驻南部的金融部门8年来首次向本土企业贷款3000万元。金泰纺织有限公司获得1500万元贷款,解决了扩能资金的缺口问题。

四、效益追求上同脉共振,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落脚点。

企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是市场竞争的裁判员和决定者。企业在产业转移的大革命中,是要追求经济效益的。南部县坚持“你发财,我发展”的观念,充分利用和挖掘本地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能源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壮大产业优势。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宇宙家纺将把拓展国内市场和俄罗斯、东欧市场作为企业的销售战略重点。南部县在西部是一个很好的辐射点,整个南充在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逐渐凸现,水、陆、空立体交通便利,从这里出发,可以就近占据四川、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湖南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国内消费市场。1条毛毯从温州苍南运往这些地区,运输单价为5元,而从南部运往这些地区的运输单价是2元,同样的销售价格,在南部可以节约运费3元收入利润的腰包中。对于一个年产值将达到5亿元的企业来说,这笔利润是极其可观的。与此同时,便于打通俄罗斯、东欧市场。在南部生产,不需要水路的辗转,不需要空运的麻烦,一上车从陆路可达东欧辽阔市场,运输费大大减少。以南部为总部,苍南为生产基地,原来的国外市场不会丢。这是一箭双雕之举。不仅如此,南充、南部纺织工业历史长、规模大,这里有取之不尽的技能娴熟的劳动力资源。

产业工作报告11

为进一步掌握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理清发展思路,我成立了蔬菜产业调研组,从8月18日至9月12日,先后到太和、香龙、码头、小沔等14个镇街和加工企业进行了调研。

一、合川蔬菜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蔬菜是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主要副食品,其市场需求量大、周期短、见效快、比较效益高,市场前景广,是许多地方农民致富首选的短、平、快项目之一,但并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宜发展蔬菜,其生产需要有一定的资源条件:其一,因为蔬菜对水的要求比较严格,需要一定的水源保证;其二,因为蔬菜量大且要求新鲜,需要有较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其三,不同蔬菜对土壤的适应性不同,加之其耕作要求较高,需要较好的土壤肥料条件,最好是壤土;其四,蔬菜种类多,技术性强,投入也较大,因此需要一定的蔬菜管理和技术条件,其中包括种植者对蔬菜先进技术接受的程度等方面;其五,从产业化角度来讲,还必须要的龙头企业为依托和一定的特色优势产品为基础。对照蔬菜业发展的五个必要条件,我市蔬菜产业发化展具有较好的资源基础:

1.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合川市是重庆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一个县级农业大市,幅员面积235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8万公顷,总人口152万,其中农业人口120万。合川对重庆、成都等大城市和广大农村腹地川及中北一带具有承上启下的强劲辐射作用,有较强的接纳能力,是城乡交换和货物周转的轴心。

2.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合川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襄渝铁路、国道212线横穿境内,渝合高速公路、遂渝快速铁路,大大缩短了合川与周边大中城市的距离,加之乡镇公路形成网络,蔬菜产地的交通也十分方便,这为蔬菜产品的输出创造了有利条件。便捷的交通,开明开放的环境,使合川具有强劲的中心辐射功能和多维接纳能力。

3.自然气候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合川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境内耕地海拔主要在200-400米之间,年降雨量在1100-1400毫米之间,年均日照1316小时,年均气温18.1℃,≥10℃的有效积温5903℃,无霜期331天,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适合多种蔬菜的生长,有发展蔬菜生产的良好自然气候条件,产地生态环境较好,产地尚处于自然状态,生存环境几十年无变化,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也不会有大的变化,产地无污染,能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

4.有良好的土壤和丰富的水利资源条件:土壤多以沙溪庙组母质发育而成,土质肥沃,热量丰富;加之三江汇流,76条溪河交错其间,有成片的江河冲击坝地6万多亩沙壤土,非常适合蔬菜种植。且水源丰富,灌溉方便,水利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目前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45万亩。

5.可靠的技术和人才支撑:西南农业大学的专家为我市蔬菜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选址,对发展出口蔬菜也有科学合理的建议;我市与重庆市农科所、西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6.良好的种植技术基础和较大的生产规模:合川是历史上有名的农业大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23万余亩,年产蔬菜46万吨,是重庆市的重要蔬菜基地县之一,有相当的生产技术和种植规模,其中合川丝瓜、瓠瓜、冬瓜、南瓜、糯玉米、萝卜、藠头、大头菜、胡萝卜、榨菜、莴笋等瓜菜类和根茎菜类极具特色优势。近几年来,合川市组织专门力量、加大了抓全市蔬菜产业的力度,我们在蔬菜产业化发展的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较多的经验

二、合川蔬菜产业发化展的市场基础

从总体上来看,人们的消费理念大多遵循从温饱型-营养型-保健型-环保型的发展规律,目前正行成一股“绿色消费”、“绿色需求”的热潮,以“绿色食品”为对象的蔬菜业酝酿着巨大的商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各国将在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基础上以低关税或零关税进入农产品贸易,迫使各国将按照比较利益原则进行资源配置,进而引起全球产业布局重新调整,蔬菜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一些工业化国家由于土地资源价格、劳动力成本等机会成本上千而不得不放弃一部分市场,而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劳动力价值也相对较低,因此我国的蔬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业生产正由解决温饱、满足量的需要向在保证总量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和效益上转变,蔬菜作为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多糖、有机酸和芳香类物质的特殊商品,对维持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增进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蔬菜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可谓“一是三餐不吃饭可以,不吃菜不行”;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蔬菜的商品需求量进一步增加,蔬菜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产业工作报告12

__区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是从20__年开始抓起的,在全省各县区中起步较晚。几年来,在省、市绿办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努力,先后培育、申报、认定、认证了一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和产品,为发展全区高效种植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一定贡献。

回顾以往的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宣传地方优势,坚定发展信心

在20__年以前,由于我们对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宣传不够,致使全区对该项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是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我们从宣传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入手,争取各级领导对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重视,坚定了广大群众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信心。

我区地处__省中南部,境内山低岗缓,川阔谷坦、沿河两岸土质肥沃。丰富的森林资源对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起着巨大作用,为人们营造了一个蓝天碧水的生态条件。区内无客水注入,境内又无污染型工业企业,这一切对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省农业环保检测部门对我区大气、水体和土壤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完全符合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的环境要求。

因此,区委、区政府从“十五”开始,就把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发展高效种植业的重要途径来抓,先后成立了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领导小组,制定了区绿色食品产业十年发展规划,区编委于20__年正式批准成立了__区绿色食品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各项工作。

二、科学规划布局,分批推荐申报

在各级领导认识得到提高、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区绿办依据__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和全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十年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按照先易后难、分批申报和成熟一个申报一个、逐步推进的原则,先后申报、认定、认证了一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

到目前为止,全区共认定了一个绿色水稻基地、__个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了*个绿色大米、*个绿色甜糯玉米和__个无公害蔬菜产品。几年来,基地无公害蔬菜总面积达____亩,绿色水稻面积____亩,绿色甜糯玉米产量达__*吨。这些无公害、绿色品牌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加大监管力度,提升产品档次

我区自20__年申报、认证、认定全区第一个绿色水稻基地,第一个无公害蔬菜基地以来,就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基地及其产品的监督管理工作,以确保产品质量,维护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和形象。

一是我们切实加大了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区绿办主动协调执法办、工商、公安、食品药品监督、技术监督等部门,从源头上严控假劣农资、高毒、长残留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禁用、限用农资流入基地,切实保护生产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合法权益。

二是我们切实加大了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每年我们都结合冬春培训和各主要农时环节的技术现场会,对基地农户进行面对面的技术培训,并印发技术资料给每一个基地农户,使每个农户都至少有一名掌握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明白人。

三是加强对基地的监管力度。每个基地都成立了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组织,并对生产全过程实行档案管理。我们还于去年4月,初步整合了农业、牧业、水利等产品监督检验资源。编制了__区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站,开展了部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其中无公害蔬菜市场质量检测、农药残留检测就进行了*次,抽样__余份,对促进全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四是切实加强对基地和产品的年检、审查工作。20__年以来,我们严格按照省、市绿办要求,对基地和产品及时进行年检和审查工作,对不能按规定时间年检,长时间拖延年检的产品及时进行了除名处理。

几年来,由于我们扎实、认真地狠抓了全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得到了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今后,我们将在国家和省、市各级绿办的指导和扶持下,创造性地做好本区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全区绿色食品产业朝着快速、有序、协调方向发展,争取在不远的将来,使我区绿色食品产业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让全区农民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产业工作报告13

镇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项目拉动等措施强力推进。在具体运作中,以“三化”统领蔬菜产业发展。

实现规模化。镇发展蔬菜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镇城市框架拉大,人口聚集,蔬菜需求量会进一步增加,发展蔬菜产业前景广阔。为此,镇里通过四个环节调动农民种蔬菜积极性。一是宣传发动。发挥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通过开设专栏、举办技术培训班、介绍典型等形式强势宣传,营造发展蔬菜产业的浓厚氛围。二是示范带动。通过建设示范基地,扶持专业村、专业户,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现在全镇有蔬菜示范基地1处,有专业村6个。20xx年以来,全镇每年都新增蔬菜种植面积千亩以上。三是科技拉动,镇农牧业技术所、产业办常年为蔬农提供全程技术服务,用科技为蔬菜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四是政策驱动。在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等方面向蔬菜产业倾斜。

实现产业化。在蔬菜产业发展上,镇党委政府发挥组织、引导、服务作用,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首先,培育龙头企业,由镇党委政府牵头成立了赤峰绿然工贸有限公司。销售上京牌9种包装蔬菜,以公司+农户形式带动蔬菜产业化。其次,健全运行机制。镇里成立蔬菜产业推进办公室,实行领导包项目、包村,干部包村,技术人员包户的联村联户联基地的责任目标。建立绿然公司与农户的利益调节机制,鼓励菜农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镇、村、户三级科技服务网络,按照“政策引导、各方参与、形式多样、互惠互利”的原则,组成蔬菜协会,为菜农提供各种服务。第三,积极开拓市场。镇现有三个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并于近日在北京建立了一个绿然公司销售处。

实现标准化。绿色无公害是现代农业的标志,是提高市场竞争力,化解市场风险的必须选择。一是推行绿色无公害。从生产环节入手,推广使用专用品牌,严格规范化肥、农药等生产投入有害残留的控制,从用法、用量、用途上对蔬菜种植进行科学指导。同时,加强对菜地周围的空气、水源、土地等环境的综合治理。现在,全镇已有9000亩菜地被自治区农业厅认证为绿色无公害基地。二是实施品牌战略。把9种蔬菜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为“上京牌”,使镇蔬菜产业打上了辽文化烙印,促进全镇蔬菜产业壮大发展。

产业工作报告14

一、枸杞产业发展现状

xxxx县是枸杞的原产地,具有600多年的枸杞人工栽培历史,199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枸杞之乡”、“中国枸杞出xx,xx枸杞甲天下”。枸杞产业是xx县的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县城经济的壮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发的不断扩大,xx枸杞产业的发展也日趋强大。xx全县种植枸杞产业20万亩,产业深加工不到10%,品种38个,出口量3000吨,总产值4.5亿元。并全部实现了无公害生产,枸杞干果总产量达5.4万吨,总产值达11亿元,占财政总收入8亿元。其中:xx杞乡生物制品有限有限公司枸杞种植面积3000亩。销售13个国家,年销售额20xx多万元,现有资产5000多万元,资产负债率不到20%。全县农民人均来自枸杞产业的现金收入达1729.6元。

枸杞是xx县的传统产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的纵深发展,枸杞也由过去药材部门的单一经销走向了多元化的市场经营,从而实现了枸杞由单一生产转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在枸杞产业的稳步发展中,枸杞的生产基地规模逐渐扩大、营销体系日趋完善,加工转化数量不断增加,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不断提升,其支柱产业地位也日趋显现。

xx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枸杞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农药防治、日光温室致干和标准化生产等新技术,采用枸杞硬枝沙藏倒置崔根技术育苗,革新了枸杞传统育苗技术,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培育0207、04-1、06-1等9个新品系,全县共建立枸杞优质苗木基地550亩,推广统防统治及生物防治13.3万亩,测土配方施肥16.6万亩,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0.4万亩,出口原料基地3万亩,其中:杞乡生物食品公司等18家企业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早康、杞乡生物食品公司2家企业取得了有机食品转换证,杞芽、旭彤等10家企业通过了产品质量认证,全县无公害、绿色、有机枸杞产品认证分别达到3.37万吨、1.3万吨、280吨。

二、枸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xx枸杞产业近年来的发展虽然突飞猛进,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枸杞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市场、消费需求的紧密对接、而且有些问题还衍生出一些新问题。

(一)枸杞产业政策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一直提倡优质优价、以质论价,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做好;现在市场没有分类,产品质量好坏不分,导致好坏一个样。

(二)市场监管不到位,销售问题多。枸杞规模化的投资到位了,但国家标准化的补贴没有到位。

(三)枸杞的质量体系不健全,质量差别大,价格不同步。一是枸杞的采摘、加工、质量体系比较慢,摘一次,打一次农药;二是枸杞的适度规范化管理3万亩,超过5万亩就要顾人来完成;传统的一家一户种植,不能适应现代枸杞科学的发展需要。

(四)化肥利用率低,生产水平不尽相同。枸杞产业投资环境差,资金使用面大,贷款难度大、国家补助的标准低。枸杞的收购标准不统一,市场不统一,枸杞产业质量有待提高。

(五)枸杞规模化的投资已经到位,但是国家标准化的补助不到位。质量标准不好控制,各家各户各自为盈,检验不健全。枸杞收购标准不统一,市场不统一。

(六)市场机制不健全,一直提倡优质论价、以质论价,但是没有实现。市场没有分类,产品质量优次不分。

(七)加工产品品种单一,转化水平低。枸杞作为产业化基础的优势特色基地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优质特色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在农业总产量中,枸杞产业生产仍然是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区域性主导产业和形成产业化系列比较少。

(八)枸杞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科技支撑作用发挥不够。首先,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仍不够大。近几年各级财政都拿出资金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是资金量不大、资金分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其次,产业化合作组织遭遇资金困难。由于贷款困难、流动资金贷款发放忽视农产品加工业的特点,造成产业化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各环节都遇到资金困难。最后,培训资金缺少,工作经费不够,导致很多工作不能较好的开展。加工转化率低,消化转化的企业太少,深加工率不到10%。深加工品种只有38种,本土企业缺乏资金。

三、对发展枸杞产业的几点建议

1、实现枸杞产业提质增效,政府扶持是关键。

枸杞产业作为xx县的支柱产业之一,由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间较晚、发展基础薄弱,所以急需政府的大力扶持。一是政府应该继续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科学管理技术,保证技术进村入户,把技术推广的目标定位在“农户使用”而不是“农户了解“上,把技术推广工作做实,提高技术利用率。二是政府应广泛采取同科研机构联手的形式,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成立自己的研发机构,研究适合本土的新品种,开发自己的新产品。三是政府应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帮助企业申请国家项目,争取资金、协调金融机构向企业乃至营销户提供贷款。同时也可采取对外招商引资等方法有效解决枸杞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和产品研发难题。政府的扶持将为枸杞产业的发展开山辟石。

2、枸杞产业政策应在市场调节机制上下功夫。改变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和经营模式,设法统一管理、科学管理,改变经营方式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尝试3种模式:(1)企业直接管理。(2)启用合作社管理。(3)企业与农民签订合作合同。

3、加速枸杞产业发展,企业扩大规模是保障。

市场决定销量、销量决定产量。市场、销量、产量环环相扣。企业在其中扮演者上连市场下连基地的角色,承担者开辟市场、扩大生产规模的重任。企业的规模则直接决定着企业对枸杞的收购、加工、销售能力。要保证枸杞产量、销量的不断提高,就要保证企业有扩大规模的能力,企业规模的扩大既能满足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又能带动农民扩大生产、提高利益,可谓双效加速枸杞产业的发展。

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要规范,谁管谁的问题要区分清楚,理顺关系。要在土地租用标准化和土地流转上下功夫,并给予资金投入,尤其要规范合作社的作用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3、保证枸杞产业稳步发展,提高枸杞农民文化水平是基础。

不论是提高技术利用率,还是提高管理效率和产量,都要建立在枸杞农民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基础上。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文化水平,只能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利用学来的技术进行生产。即使科技人员讲解的更详细、发放更多的技术资料,他们也不能使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产量和管理效率。面对xx县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现象,应把科普教育作为发展枸杞产业、实现农民增收的当务之急。只有提高了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才能使提质增效成为现实,使枸杞产业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鼓励枸杞产业规模化发展。制定准入门槛,制定层次标准、分类经营。规范枸杞包装,提升品牌效应,规范市场标准。

4、健全枸杞的质量体系。科技投入给予倾斜,挑选个别企业重点扶持,提高优质特色枸杞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5、健全市场机制,规范市场分类。科研机构应多加强监测与开发。

6、提高枸杞产业质量。要在新产品研发上给予补助,将新的项目,好的策略放在大企业,以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7、改善枸杞产业投资环境。应在基地建设上给予扶持,烘干设备给予适当的补助。(注:为避免少数企业骗取补助,检验过程既要见票又要见实物。

8、加大枸杞产业的投入力度。一是加大财政资金对枸杞产业的支持力度;二是充分发挥产业化合作组织的作用,变贷款困难为贷款不难;三是对资金缺少,工作经费不够,导致很多相关工作不能较好开展的枸杞产业户,要耐心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要从产业政策方面给予指导,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相信政府一定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产业工作报告15

为了加快我市高原夏菜和中药材产业发展步伐,按照市人大安排,5月16日-30日,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一行12人赴安徽、河北、河南、广州、云南等地进行为期12天的考察学习,主要考察内容为中药材产业和蔬菜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作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状况

考察团一行先后考察了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安徽亳州中药材检测中心、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协和成药业、德昌药业、普人药业、数字本草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禹州市、云南元谋县等地的中药材和蔬菜发展现状,并听取了各公司和市县负责人的介绍。

1.安徽协和成药业

该药业集团是一家集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产品研发、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化中药企业,总资产8亿多元,占地230多亩,拥有四家全资子公司,公司主要产品有中药饮片、出口精制饮片、中成药制剂、中药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韩国、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人、匈牙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20xx年,销售收入9.1亿元。

2.毫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成立于20xx年12月,是上市药企珍宝岛药业投建运营的的全球首个大宗中药材现货交易平台。交易中心立足中药材全产业链,运用“中药材+互联网+仓储物流+质量检测+金融服务+产业配套“全新商业模式,建设有中药材电子交易平台、中药材电商平台、中药饮片电商平台,线下智慧药市平台及金融服务中心、仓储物流中心、质量溯源中心、大数据信息中心,通过“平台+实体”以“统一质检、统一仓储、统一包装、统一购销、统一结算、统一管理”的“六统一”的运营模式,开展大宗中药材电子交易业务、中药材电商及经营业务、中药饮片电商及经营业务、线下智慧药市运营及金融服务质押保理业务。

交易中心站在行业制高点,构建互联网环境下中药材现代市场流通体系,聚焦中药产业上下游全产业链服务体系,聚集全国中药材资源,推动传统中药材交易转型升级,服务药农、药商、药企,服务民生。

3.普人药业公司

安徽普仁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8月,已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拥有先进的中药饮片生产技术水平和精干的生产质量管理团队。公司主导产品中药饮片(含毒性饮片)、小包装中药饮片、精制饮片。已通过GMP认证的800多个品种、5000多个品规,年生产能力达3万吨。公司遵循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尊古炮制、自动化生产、质量控制、现代化仓储管理、诚信经营的理念,确保产品质量和市场的稳定性。

4.安徽德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是一家集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中药提取、保健食品为一体化的饮片生产企业,公司围绕“中华药都,养生毫州”的城市定位,以中药材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为核心,按照“发展现代中药农业,做大做精中药工业,做强做专中药商业,培育中医药养生保健、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原则,服务中药产业经济。

5.禹州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禹州市作为明清以来全国四大“药都”之一,中药材资源丰富、品质独到,药业基础良好、优势明显,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在种植方面,按照基地化、生态化、规范化要求,发展连片种植基地200多个、省级现代化科技示范基地4个,重点发展道地中药材。并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各类中药材种植经营组织230多家;在生产方面,把传统中药炮制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大力发展中药饮片加工业,大力引进战略合作者和核心技术,延伸产业链条;在流通贸易方面,依托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建成现代化仓储物流中心,加快推进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标准化;在医药健康养生方面,建设有一批社会化的中医足疗、按摩、健身、药膳养生、健康养老等馆所;在中医药文化旅游方面,实施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建设工程,并按照旅游、文化、养生、商贸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整合禹州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精心打造药王文化游、中药材野生资源游、中药材种植基地生态观光游、中药材炮制技艺体验游等一批中医药文化特色游线路;在发展环境方面,禹州市确立了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擦亮“华夏药都’’品牌的发展思路,推动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产品品牌化、仓储规漠、交易现代化、科技创新化等方面,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组合拳”,营造良好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6.元谋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元谋县位于滇中北部,属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年平均气温21.9℃,全年基本无霜,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全国有名的“冬早蔬菜之乡”。元谋县种植冬早蔬菜已有4 0多年的历史,积累丰富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结合暖冬资源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优做强冬早蔬菜产业。种植实现区域化、规模化,强化科技保障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培育农业种植企业、农民科技协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蔬菜产业发展的精细化水平。

二、我县的发展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1)地域优势明显。民乐县地域辽阔,南北长95.4km,东西宽73.8km,总面积3687.23km2。耕地面积达到129万亩,且南北海拔落差大,气候类型多样,适宜种植的农物种类多,且土壤无污染,是发展中药材和高原夏菜的理想之地。

(2)大气环境优良。民乐县大气环境质量较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微粒,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农村由于污染源较少,其空气环境质量更优于城区,由于全县工业结构调整,废气排放量逐年减少,使全县绝大部分地区空气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

(3)土壤生态环境好。民乐县地域面积大,土类众多,近年来,争对不同土类开展了有机质提升工程,通过使用酸性肥料、土壤改良剂、种植绿肥、深耕晒土等农技农艺措施,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进一步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全县耕地8个土类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了0.207g/kg。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

(4)政策扶持力度大。民乐县相继六年的一号文件,对中药材产业和高原夏菜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优惠政策,有效促进了中药材和高原夏菜产业的发展。

(5)区域特色明显。我县属全国粮食主产区,主要种植小麦、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民乐紫皮大蒜、高原夏菜、食用小杂粮等,按照我县地域特点,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似性、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与进一步发展方向的相似性、农业关键技术改造措施与增产途径的相对一致性将我县从北向南划分为三个特色种植区,即北部粮林果菜灌溉区、中部粮林经济作物灌溉区、南部祁连山生态特色产业发展区。根据各区气候差异,重点发展不同产业。在北部粮林果菜灌溉区重点发展玉米,瓜菜蔬菜制繁种,瓜类蔬菜、林果产业,高原夏菜、工厂化食用菌、甘草、黄芪、板蓝根、孜然等中药材;中部粮林经济作物灌溉区重点发展油菜、小麦、大麦制繁种、娃娃菜、甘蓝、紫皮大蒜、板蓝根、党参、黄芪、芦巴子、孜然等中药材;南部祁连山生态特色产业发展区发展油菜、冷凉食用菌、马铃薯繁种、黄芪、王不留行、旱防风、当归等中药材。

(6)产业化水平高。近年来,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在30万亩,总产量达到14万吨以上,产值达10亿元以上。主要品种有当归、黄芪、板兰根、党参、防风、王不留行、甘草、柴胡、枸杞等。形成了千亩示范村31个、万亩示范镇10个;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10万亩,总产量达到26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3.6亿元。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产量达到2.8万吨,产值达8099万元。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产量达23万吨以上,产值达2.8亿元,主要栽培品种有民乐紫皮大蒜、洋葱、西兰花、甘蓝、白菜花、娃娃菜、莴笋等。其中民乐紫皮大蒜5万亩左右、洋葱3万亩左右。食用菌栽培面积达到1万亩左右,总产量达2.4万吨以上,产值达1.92亿元以上。主要种植品种有姬菇、香菇、木耳、金耳、金针菇、双孢菇等。

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和典型示范,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相互促动,整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县有农业企业64家,建成农业龙头企业2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2家,县级17家)。培育中药材加工企业12家,主要生产中药切片、饮片等产品;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发展中药材切片等初加工,年加工能力近4万吨。投资1.26亿元建成集孵化、咨询、电商、投融资等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创业创新孵化园,入驻中药材种植、加工及营销企业68家。建成“西部药都”中药材交易市场,成立中药材行业商会,组建产业联盟,扶持培育中药材营销合作经济组织400多个,以板蓝根为主的中药材产品在全国市场上的占比不断提高。支持县内企业在国内重点市场设立营销中心及连锁经营店10多个,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流通新业态,产品主要销往安徽、成都、广西等地,并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国。连续两年成功举办陇药博览会,邀请参展企业200多家,中药材产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通过药博会的召开,安徽井泉药业、北京同仁堂药业来我县建立中药材有机绿色生产基地,现已建成中药材生产基地25000亩。建成中药材生产企业12家,宏泰药业、本草源等公司20xx吨板蓝根饮片及大青叶加工、亚东生物制药年产20xx吨中药饮片生产线已建成投产,中药材生产链条不断延伸。由宏泰药业开发的中药材“甘肃四珍”、“西北四宝”深受消费者青睐,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的中药材品牌逐步形成。

(7)冷链物流和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近年来,县委出台扶持农产品流通方面的政策,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积极扶持基地农产品市场建设,南古镇马蹄村和六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两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已建成投入运营。建设农产品冷藏库15座、贮藏能力达到3.8万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成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县级运营中心(民乐特色馆),注册各类网店100多家,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专业合作社达21家,紫皮大蒜、民乐羊羔肉、食用菌等58个特色单品实现上网销售。

(8)农业标准化不断提升。进一步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完成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85.7万亩,全县共认定“三品一标”面积52.09万亩,“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总数达到83个。其中民乐紫皮大蒜、洋葱、番茄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大黄、黄芪、柴胡、板蓝根、黑枸杞、当归、党参通过了有机食品转换认证,温室辣椒、茄子、西红柿、黄瓜、荷兰豆、草莓、甜瓜、人参果、葡萄通过了有机食品转换认证。20xx年,被评为“中国板蓝根之乡”,民乐紫皮大蒜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注册了“民乐宝”商标,华瑞农业、宏泰药业中药材饮片通过了GMP认证,祁民药业通过GSP认证,民乐紫皮大蒜、马铃薯入选中国名优新特产品名录。

(9)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提升了种植水平和产品质量。近两年来,我县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共建立水肥一体化示范点18个,示范面积达到29930亩,主要示范品种有中药材、高原夏菜、马铃薯等,经实测,高原夏菜通过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亩节水达65%以上,减少化肥用量30%以上,减少农药用量20%以上,同时减轻土壤板结和盐碱化,亩增收620左右。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栽培中药材,亩节水60%以上,减少化肥用量30%以上,减少农药用量20%以上,亩增收约800元左右。

2.存在的问题

(1)中药材方面。我县中药材虽然种植规模发展速度快,但还存在发展层次较低,资源优势还未充分挖掘;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只有种植和初加工,没有深加工和销售平台;深加工企业少,加工量小,企业带动力不强;国内市场没有占有份额小,品牌优势没有展显,销售及种植效益受限。道地药材深度研发、价值开发不够,仓储流通水平滞后、市场调控能力弱等问题。西部药都还没有完全运转,市场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高原夏菜方面。

一是没有形成祁连雪山脚下的特有品牌;

二是国内市场没有销售窗口和长期订单,有销售不畅的现象存在;

三是冷链物流不健全;四是种植大户或产业带头人缺乏。

三、几点浅见

1.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的发展思路,坚持绿色有机品牌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利用和地膜回收无害化处理全面达标。

2.突出抓好特色产业振兴带建设的示范带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重点围绕“一带四路”着力建设高原夏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全面升级发展。

3.全力抓好质量安全和品牌创建。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制定技术标准和执法监管措施,禁止在生产销售环节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和有毒有害的生长调节剂。我县已被批准为第二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力争申报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在品牌创建方面,依托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建设,制定专项计划,积极支持鼓励企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推进绿色生产,创建绿色有机食品品牌。

(四)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充分发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发展中的组织核心和科技示范作用,利用自身拥有的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资源,广泛开展农业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农业新技术研究摊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种植和市场终端包装销售等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发展整体水平。形成了以果蔬包装运销、速冻冷藏保鲜、烘干脱水、等精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5.多渠道拓宽农产品销路。积极探索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进社区的良好机遇,实现优质农产品线上销售。建立大型蔬菜、中药材集散与批发市场,形成线上线下双通道交易的销售渠道。

6.建立完善的检测体系。整合县镇两级农畜产品检测力量,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通过例行抽检、准出送检、入市检测等方式,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7.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一是加快发展中药材加工。在中药材转化增值上下功夫,以板蓝根、黄芪、当归、党参等中药材品种为切入点,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建设中药材切片等初加工作坊,提升中药材基地加工转化增值水平,提高农户经营性收入。扶持发展一批深加工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中药材附加值。二是抓好品牌创建工作。强化农业投入品检查和农产品质量监测,健全完善中药材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做好绿色有机认证服务,不断提升中药材产品质量水平。加大品牌创建和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巩固提升“中国板蓝根之乡”品牌优势,提高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三是强化流通体系建设。推动“互联网+”市场营销,鼓励企业使用电商平台销售产品,不断扩大中药材销售网络。支持市内企业与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建立新型产销合作模式,拓宽中药材销售渠道。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社在大中城市和中亚国家设立产品展示及直销窗口,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四是进一步完善西部药都中药材饮片精深加工区、交易展示区、康养体验区、中医药文化馆等设施。把西部药都的市场交易功能尽快展显出来。

体育产业工作报告 篇5

11月14日,在健身休闲产业政策宣贯会暨20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王卫东作了《年体育产业工作报告》,首次对外披露了一年来体育产业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据王卫东介绍,国家体育总局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的通力协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余稿修改完善,形成政策文件送审稿报国务院常务会审议,并于2016年10月25日经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总局还按照国务院要求,研究制定了与《指导意见》相配套的系列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在《指导意见》出台后,及时与各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以及《水上运动产业发展规划》、《航空运动产业发展规划》、《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此外,总局还积极配合国家旅游局,研制出台了《关于促进自驾车旅居车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

截至目前体育总局已经与有关部门共同研制出台了22份配套文件。今年由总局领导亲自带队,相关厅、司和部分省市领导共同参与,采用各地自查、实地督查和交叉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对12个省区市“落实配套政策”、“健全工作机制”、“推动地区发展”、“做好保障服务”4个主要方面,共20条具体内容进行了督查。

王卫东介绍,根据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等24部门联合印发的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要求,总局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盘活体育场馆资源的工作方案》;按照总局与财政部共同印发的《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和各地体育、财政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总局推动实施网上申报公示制度,汇总、审核、申请、下达了2016年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9.5亿元,补助大型体育场馆1260个。为督促地方落实公共体育场馆相关政策,确保场馆补助工作规范运作。总局委托中国体育场馆协会随机选取了9个省区市开展了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第三方督查。

总局研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拓展了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类型,优化了申报、评审及认定、退出程序。组织开展了2016年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评审工作,完成了27个省份提交的219份申报材料的审核,目前基本完成了评审工作。

体育产业统计专项调查工作正在有序开展。目前,31个省区市都已完成体育机构名录库的建设,正在开展调查取数以及研究核算方案的工作。体育标准化建设工作也在稳步推进。按照国家标准委的统一部署,清理评估了5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审查报批国家标准11项,发布行业标准1项;两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取得阶段性进展。

下一步工作重点,将配合国家发改委尽快完成国家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运营;还将抓紧与国家旅游局研制出台体育旅游发展纲要;编制国家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开展体育旅游示范工作,制定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标准。

王卫东透露,总局即将与国家发改委、民航局、旅游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通用航空示范推广有关工作的通知》,并提出将建设第一批15个航空飞行营地示范工程。

相关新闻:

11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在京召开健身休闲产业政策宣贯会暨2016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受总局党组书记、局长苟仲文委托,总局党组成员、局长助理李颖川代表总局作题为“把握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乘势而上,努力开创体育产业工作全新局面”的重要讲话。

围绕《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体育产业工作,李颖川代表总局提出了三点意见。

一是深刻领会,充分认识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重要意义。李颖川表示,健身休闲既是关系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更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和基础,健身休闲产业是社会公众参与体育最直接的领域,是体育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以参与体验为主要形式、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涵盖健身休闲相关服务、健身休闲设施建设、健身休闲器材装备制造等产业门类,与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二是审时度势,牢牢把握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李颖川指出,大力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有利于培育中长期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新动能,是体育引领新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大力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体育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发展方向。10月国务院46号文件出台以来,体育产业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速,已经逐渐成为引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其中,以满足城乡居民消费为主导的健身休闲产业表现尤为突出,滑雪、马拉松、自行车、登山、徒步等可谓亮点纷呈。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已经成为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稳促调惠”和“精准扶贫”作出积极贡献。

李颖川强调,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筹办北京冬奥会的起始之年,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开局之年。他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以《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为契机,牢牢把握健身休闲产业的历史性机遇,全面深化改革,下大力气抓好体育产业工作,切实推动健身休闲产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

三是真抓实干,努力开创体育产业工作的全新局面。李颖川要求,第一,各级体育部门、各中心、各协会要及时学习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切实推动产业政策落地生根;第二,要全面提升驾驭体育产业,特别是健身休闲产业的能力和水平;第三,要以专项规划为抓手,全面提升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水平。

产业工会工作调研报告 篇6

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按照这个规定,农村产业协会根据工作需要,凡符合条件的都应该成立党的基层组织。二是十七大有要求。十七大提出,“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因此,在农村产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既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有力举措,同时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三是现实工作有需要。今年是组织系统改革创新年,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要实现创新突破,必须拿出改革举措。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既是加强我县党建工作薄弱环节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落实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一项具体内容,因此,搞好此项工作有其现实意义。

(三)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作用突出

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能够进一步激活党员队伍。由于农村客观存在的外出流动党员多、党员老化现象较为突出的问题,党员难以参加组织生活,严重影响了党组织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产业协会上建立支部后,能够打破农村基层党组织单纯按地域设置和党员只能参加一个支部生活的传统模式,党组织架构由过去的垂直式变为网络式,党组织开展活动更加方便快捷,党员分类教育管理也更加灵活高效,有利于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调动党员队伍的积极性。

二是能够进一步发挥党员作用。发挥农村党员作用,必须依靠一定的组织形式,为他们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否则,在农村党员独立分散的情况下,单纯强调发挥农村无职党员的作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通过在产业协会建立党支部,党组织能够把从事不同行业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编入相应的专业党支部,最大限度地聚合同一产业链上党员的优势资源,并通过“能人效应”、“示范效应”,把看得见、信得过、学得会的技术和经验直接、快速、有效地传播到群众中去,很快形成“以户带村、以村带片、以片带业”的局面,使基层专业党组织成为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纽带和培植农村优势产业的战斗堡垒,使基层党员成为产业前沿的先锋队,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是能够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一方面,为把产业做大做强,将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建到产业协会上,组织群众开展联片种养,能够推动产业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另一方面,通过在产业链上建立党支部,使“两新”组织拥有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等经营管理优势与党组织具有的动员组织千家万户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实现最佳配置,使两者在生产、销售、管理、服务上得到优势互补,为基层党组织指导和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组织保证。

四是能够进一步强化党组织服务职能。通过在产业协会上建立党组织,可以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和村级党员干部的特长,把党员干部联合搭配到产业链条上,让他们能够腾出精力谋发展。同时,通过积极开展党员帮、干部扶、能人带和互帮互助活动,使农村产业发展中一家一户的实际困难得到有效克服,实现党员干部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工作范围由专抓一方向专抓一业、工作模式由包片包村向包产业包项目的转变,不断增强党组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功能。

二、在产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和建议

(一)农村产业协会发展情况

产业工会工作调研报告 篇7

2009年, 重庆市科技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 以贯彻国务院3号文件和市政府70号文件为契机, 坚持科研与产业互动、管理与服务并重, 着力引导科技资源“下乡入园进企”, 着力引导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切实服务“五个重庆”建设, 科技事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势头。

一是科技投入高速增长。预计全市R&D经费支出达到7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3%。新安排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282项, 市级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支出3.03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8.6%和34.3%。企业投入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等资金达到160亿元、增长29%, 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高校和科研院所投入科技经费近28亿元, 增长20%。

二是创新绩效稳步提升。全年专利授权量7501件, 同比增长55.6%。登记科技成果494项, 增长12.1%。全市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13项, 评出拟奖市级科技奖项153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7家、高新技术产品501个。通过国家和市级审定的动植物新品种17个、中药材新品种4个。预计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保持全国第12位。

三是成果转化务实推进。市政府成立科技成果转化 (产业化) 领导小组, 童小平副市长亲自担任组长。全市确定重大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工程20个, 启动实施5个。落实财政资金6580万元, 促成一批重大成果转化。全市重点新产品产值2203亿元, 同比增长35%。新产品产值率32%, 提高3个百分点。预计科技进步贡献率45%, 提高1个百分点。

过去一年, 我们主要做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 加强与科技部等中央部委对接争取国家科技资源, 充分发挥国务院3号文件政策效应

对接国家科技计划和产业振兴规划, 促进国家项目和经费在渝落地。重庆市科委组织科研单位成功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834项、计划拨款8.37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35.6%和8.7%。其中, 新参与“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和“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国家重大科技专项3个, 新增拨款3.8亿元、增长36%;“肿瘤干细胞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获得国家“973”计划支持, 计划拔款2700万元;新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86项、经费1.42亿元, 分别增长27.5%和40%;成功申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81项、经费1.08亿元, 实现“双翻番”, 分别增长178.5%和172.4%。同时, 科技部还对我市组建的天使基金支持2000万元。此外,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委等部门成功争取一批国家科技项目和资金。

对接国家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支持方向, 促进科技平台和示范基地在渝布局。全市新增“救灾应急装备”和“海上风力发电”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汽车NVH及安全控制”和“瓦斯灾害应急信息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重庆市超临界精细化工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大足县生产力中心成为国家级生产力中心, 涪陵金渠科技孵化园成为国家级孵化器, 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重庆市被列为国家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示范城市、半导体照明“十城万盏”首批试点城市、国家生产力体系建设重点省市。国家首个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化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移动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高性能齿轮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落户重庆。

(二) 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调整市级科技计划投入方向, 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培育壮大重点产业。集成国家和市级资金4.6亿元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46项, 新启动“信息制造业”、“半导体照明”、“交通基础设施”、“森林工程科技支撑”、“高效蚕业”、“农村清洁能源”市级重大科技专项6个, 切实加快“风力发电”等17个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进度, 攻克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150余项。其中, 轨道交通“屏蔽门/安全门系统”、“可挠式道岔”2项技术和血液净化

“血液灌流设备”、“血液透析设备”2项标准填补国内空白, E225、D400等超细电子级玻璃纤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球首台磁共振导航的超声治疗设备和国内首款气电混动客车、首台全新模式的万吨级氢氰酸反应器、首家药物安全评价中心、首套荣昌猪BAC文库在渝诞生。2MW和850KW风电机组实现批量生产, TD-SCDMA移动通信终端产品产业化项目新增生产线1条。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轨道交通和医疗器械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崭露头角。

加强科技示范推广,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全市调配4000万元资金重点投向“一辆车”、“一盏灯”、“一口气”三大科技示范工程, 在出租车、公务车、公交车领域投入一批混合动力汽车示范运行, 在公路隧道、医院手术照明等领域建立LED灯具应用示范点35个、节电900万度左右, 在江北、渝北和巴南等区县建成集中型沼气试点工程7个、初期受益农户2109户。同时, 在工业板块, 智能变速器传感器技术促成四联集团与“世界500强”霍尼韦尔合作, “甩帐表”软件示范应用使企业库存资金占用下降30%、管理成本下降10%, 船舶数字化设计平台使生产设计周期缩短25%。在农业板块, “万薯7号”万州示范片亩产鲜薯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00公斤, “Q优12号”水稻两季平均亩产突破1200公斤, “渝荣1号猪配套系”出栏优质肉猪21万头。在民生板块, 移动储能式高频X射线诊断机、全自动尿液分析仪等产品实现出口, 新型手术动力装置等产品在新桥医院等86家医院成功应用, 拥有远程会诊、远程挂号、远程教学等功能的“广义数字化医院”系统使奉节、酉阳等18个区县人民医院与西南医院成功联网, 燃煤电厂烟气治理新技术新工艺在华能玉环、九龙电力等27家企业得到推广。

建设科技产业基地,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围绕加快全市“6+1”重点产业发展, 按照“一园一孵化器”发展方向, 依托特色工业园区建成综合性、专业性孵化器23个。推动中冶赛迪、重科院、市畜科院等科研院所在江津、大渡口等区县兴办成果转化基地和分支机构6个。大足五金科技城、荣昌畜牧科技城、忠县柑橘科技城, 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江北奶业科技示范园、酉阳渝东南农业科技园、九龙坡都市农业科技园“三城四园”, 以及“丰都肉牛”、“石柱辣椒”、“永川中华梨村”、“开县蔬菜”等科技示范基地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亮点。

(三) 围绕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强三大科技平台建设,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扩大规模和完善功能, 发挥科技平台创新服务作用。研究开发平台新增市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工程研究中心18个、企业技术中心37个;建成市级示范开放平台9个。全年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221项, 发表论文2681篇, 申请发明专利223项, 转化科研成果801项。资源共享平台新发展会员单位5家, 入网仪器累计达到1532台套, 服务企业2213家, 测试样品105万件, 开机时数91万小时, 支持科研项目6407项;开通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 集成重庆大学、“两车”专利中心等6个单位的馆藏资源和数字文献, 涵盖数据库140个, 文献记录达2.6亿条。成果转化平台新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0个和中试、孵化基地15个;全市29家生产力促进中心提供咨询服务3957次、技术服务880次、产品检测63017次、信息服务201万条, 服务总收入2.09亿元。

启动技术创新工程, 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全年安排由企业牵头实施的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10项, 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创新, 并为迪马股份、圣华曦药业等63家企业鉴定研发项目307项、税前抵扣研发费用4.5亿元。加大重点新产品计划实施力度, 306家企业的472项产品列入市级重点新产品计划, 华邦制药公司、徐港电子公司、力帆乘用车公司等企业开发的25项产品入选首批优秀重点新产品, 获得政府奖励10万元以上。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百人行动”计划, 在交通大学、理工大学、市农科院、市医工院等25家高校和科研院所遴选100个科技特派员团队入驻紫光化工、远达环保、太极集团等企业100家。海装风电、四联集团、轨道交通公司等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1个。认真组织开展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 新增长安公司等国家创新型企业4家、渝安公司等创新型试点企业6家。西南铝业、金山公司、亚德科技等企业被评为首批市级“十强”高新技术企业。

推进学科和人才建设, 发挥高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全年组织高校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554项, 同比增长31.3%, 占我市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总数的66.4%。其中, 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南大学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5个。高校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01项, 同比增长12.2%, 占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总数54.7%;实施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项目69项, 提供科研成果163项, 参与市级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比例达到80%。涂铭旌院士加盟重庆文理学院;王正国院士成为军队首位获“吴阶平医学奖”的专家。全市新增国家“杰青”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新世纪优秀人才15名和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新增“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5名、巴渝科技创新人才正式人选10名和后备人选10名。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投入, 发挥科研院所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安排院所专项经费6000万元, 提升市属开发类院所、公益类院所创新能力。重科院组建新材料、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等研究中心4个, 承担国家项目6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49项。市农科院组建“生物质能源”和“杂粮”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并全面启动“城郊环保农业”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市中药研究院启动重庆中药博物馆规划建设工作, 在研国家项目达到18项。市质检院筹建的国家压缩天然气 (CNG) 气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市人口计生院启动出生缺陷与生殖健康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市电子所与瑞士SGS公司合作组建“重庆电子信息产品ROHS”检测实验室并投入使用。钢研所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

(四) 建立“投、保、贷”一体化融资体系促进科技金融结合, 切实破解科技投入瓶颈制约

创新政府投入方式, 放大公共财政资金效应。利用市政府10亿元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吸引国内外的社会资本和优秀创投机构聚集重庆, 成功组建7只总规模35亿元的创投基金, 在原有存量基础上全市风险投资基金规模达到近50亿元。同时, 重庆市成为获得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支持组建创投基金的首批城市之一。全年创投基金投资项目4个、金额2.37亿元, 其中促成硕人海泰新能源公司将自主研发的炼铁炉鼓风除湿技术在重庆钢铁厂推广, 降低焦比2~3.5%, 提高产能1.5~2%。重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与重庆财鑫工贸公司投资组建重庆科杰实业有限公司, 加强乘用车发动机用塑料进气歧管研发及产业化, 先期投资的“莱美药业”在创业板成功上市。

扩大科技保险试点, 分担企业科技创新风险。重庆市科委与市保监局、科技保险承保机构、科技保险中介服务机构紧密合作, 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参加科技保险保额达到131亿元, 获得理赔资金4060万元;协调保险企业向12家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出口企业支付保费620多万美元。

加强金融机构合作, 拓宽科技项目贷款渠道。重庆市科委与市银监局、重庆银行、国开行重庆分行等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与重庆银行开辟“授信绿色通道”, 与农发行重庆分行共同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会同市银监局牵头建立涉及13个科技项目领域、共310人的信贷评审科技专家资源库, 在重庆银行成立“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中心”, 金融机构发放科技项目贷款超过3.5亿元。

(五) 立足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科技开放, 扎实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坚持“内外联动”,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首次举办“国际知名研发机构重庆行动”, 签订国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议2项、国际科技产业合作协议27项。全年举办各类学术会议137次, 其中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20次。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合作项目3项、政府间合作项目5项, 获得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经费3265万元, 促成重庆市企业与英国牛津大学、瑞士SGS公司等知名机构达成以科技为纽带的全面合作关系。新增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重庆市与加拿大滑铁卢市、日本北九州市、挪威南特伦德拉格郡和威尔士议会政府签署科技合作备忘录。重庆驻日本福岗技术经济事务所挂牌运行。

坚持“上下联动”, 加强与中央大院大所合作。市政府与中科院签署《深化市院合作共同推进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合作协议书》。重庆市组织中科院30余名专家来渝调研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五大支柱产业以及三峡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 形成《重庆市产业科技需求调研报告》。组织建设摩托车公司等20家企业赴京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力学研究所等13家院所开展技术对接活动, 达成合作协议47项、金额2.1亿元。

坚持“左右联动”, 加强区域科技合作。成功举办“宁波—重庆科技合作洽谈暨成果推介会”, 组团参加深圳高新技术交易会、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成都西部博览会、昆明大院名校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会和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 促成长安汽车公司、神州龙芯公司等59家企业与外地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达成科技合作协议103项、金额10.2亿元。全年签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共2546项, 总成交额45.62亿元。

(六) 围绕助推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大科技”工作格局, 切实凝聚自主创新合力

积极整合科技发展力量, 构建联动创新机制。市政府出台《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明确“10+23”项科技发展重点任务, 集成八部门和20多个重点单位的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出台《关于创建保护知识产权模范城市的意见》, 举办第九个世界知识产权日纪念活动,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同时, 首次承办十一届全国科协年会并获得巨大成功。重庆市科委和市委宣传部、市科协联合举办2009年重庆“科技活动周”, 参与活动的科技工作者和志愿者近5万名、基层群众近100万名。重庆科技馆建成开馆;新增市级科普基地17个。开展创新方法 (TRIZ理论) 培训8次, 科技部刘燕华副部长亲自赴渝开班授课。

深入实施“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 引导科技资源服务基层。向区县和企业选派首席科学家10名、市级科技特派员122名、区县级科技特派员1788名。依托农村科技特派员推广新技术1045项、引进新品种752个, 建成示范基地53个, 培育科技孵化园6个, 扶持科技型企业119家。新增专家大院89个, 其中市级专家大院22个, 培育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69家, 受益农民近9万人。新增黔江区、开县等富民强县试点县5个, 20个试点区县引进推广技术成果52项、搭建创新服务平台46个, 示范带动农户45.3万户、增加就业岗位3.5万个;试点区县依靠科技进步, 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 农民人均增收350元。

积极引导区县对接全市科技工作部署, 提升科技进步水平。各区县本级应研资金达到6.97亿元, 同比增长48.3%, 其中长寿等8个区县增幅超过50%。主城九区和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落实创新基金配套资金, 不少区县对市级科技平台、科技计划项目实行1:1资金配套。37个区县出台加大科技投入和奖励的政策。33个区县成立专利工作机构。34个区县与高校、25个区县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 联合实施重大工程和技术攻关项目成效明显。如秀山与重庆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 攻克锰矿浸取除杂关键技术, 浸取率提高7个百分点, 仅此一项使武陵锰业公司年增收1500万元;巫山与广东茶叶研究所共建茶叶科技示范基地, 茶叶产量提高30%。全市区县科技呈现竞相发展态势, 专利申请量突破1万件, 九龙坡区、渝中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例超过50%;沙坪坝区成为全国首批20个创新型试点城市 (区) 之一。全市科技进步监测评价结果显示, 江北、沙坪坝、南岸列区前三甲, 璧山、忠县、铜梁列县前三甲。

着力完善地方性科技法规体系, 营造自主创新环境。市人大颁布实施《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 在国内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其中, 《条例》建立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社会参与创新、科技人员考核评聘、科研诚信等制度, 出台的财政科技经费稳定投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产品扶持、鼓励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 把全国地方性科技立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 重庆市科委会同市财政局、市银监局等部门制修订《重庆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管理办法》、《重庆市科技保险补贴资金管理办法》、《重庆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办法》等一批规章制度, 全市科技管理更加规范科学。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审视, 着眼建设“一中心一基地”的黄金定位, 面对金融危机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科技工作中还存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市和区县、部门之间的科技资源整合不够、合力不足, “大科技”工作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二是对外合作开放较多停留在交流互访层面、实质性合作不多, 科技开放水平不够高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三是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缺乏、中试基地较少、中介服务缺失, 科技成果转化不够快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扭转。四是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 科技人才不能满足科技发展需要的矛盾还没有完全消除。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 继续认真地加以解决。

回顾过去的一年, 全市科技战线团结拼搏, 锐意进取, 在工作中创造了一些有益经验。特别是要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以思路创新带动工作创新、制度创新, 在创新实践中拓展科技事业的发展空间;二是坚持把科技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 在创新和转化中提高科技工作显示度;三是坚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整合资源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坚持发挥城市科技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互促互动中推进城乡科技统筹发展。五是坚持走开放创新之路, 在交流合作中集聚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些经验, 全市科技事业必将沿着科学发展轨道阔步前进!

二、2010年科技工作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2010年, 是重庆市实施“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 也是谋划“十二五”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科技工作, 必须紧紧围绕落实“314”总体部署、建设“五个重庆”的大局, 从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出发, 认真分析宏观环境的新变化, 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准确把握科技战线的新使命, 科学确定工作思路和目标。

当前, 我们已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温家宝总理指出, 要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让科技引领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强调, 要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全市经济工作会上提出, 要加强自主创新, 争取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为我们加快科技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也要求我们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1月4日, 科技部万钢部长听取了重庆市科技工作汇报后明确表示, 将继续支持重庆“一辆车”、“一盏灯”和“一口气”示范推广工作, 科技部将出台贯彻国务院3号文件、推动重庆加快建设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具体意见。这有利于我们加速对接国家部署、争取更多国家科技资源落户重庆, 也要求我们把建设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综合试验区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努力探索一条具有特色、富有成效的改革路子, 进一步提升科技管理“巧实力”和科技创新绩效, 及早为全国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 今年的科技工作要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加强科技创新与“调结构”结合起来, 既在科学发展轨道上推进科技事业发展, 又依靠科技进步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势头;二是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 既在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配套环节上取得重大进展, 又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三是把增强科技发展后劲与建设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综合试验区结合起来, 既在保证科技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上夯实基础, 又打破制约城乡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制度障碍。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今年全市科技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市委三届五次、六次全委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全国科技工作会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建设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创新综合试验区为主线,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着力加强产业技术攻关, 着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着力促进科技金融结合, 着力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切实加快“一中心一基地”建设步伐, 努力推动全市加速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今年科技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R&D经费支出增长30%, 突破100亿元大关。争取各级政府加大科技经费的支持力度, 争取社会资金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 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以上。解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120项以上, 推广重点科技成果150项以上。专利授权量增长25%以上。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80亿元。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保持在全国第12位。

三、重庆市2010年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

(一) 以研发产业技术为关键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安排1.5亿元实施科技攻关项目, 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和应用示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重点支持新型锂离子电池、自动变速器、智能充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实施纯电动汽车研发计划, 加快技术商品化进程。在电子信息领域, 重点支持智能传感网、实时智能监控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等开发和应用。在现代农业领域, 重点支持良种创新、新型动物疫苗研制、丘陵山地节水灌溉系统等开发和推广示范。在生物医药领域, 重点支持新药合成和制剂技术、小型数字化医疗器械等开发及推广。全年争取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 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100项以上, 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00个以上、重点新产品500个以上。对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 争取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重庆市试点工作;策划并申报国家“863”、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重点项目100项以上。

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自然科学基金计划投入强度和项目立项率, 鼓励以高校为主的科研力量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 加大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技创新力度, 在人口与健康、农业、资源环境、能源、信息、材料、综合交叉七大领域23个方向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 创造更多原始创新成果。围绕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促进重点学科发展, 积极在电子信息、智能电网、化工等领域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启动战略高新技术研究计划, 支持科研机构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 开展新能源、新材料、宽带移动通信等领域的前瞻性技术研究, 超前布局技术制高点, 争取制定一批技术标准, 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

(二) 以转化科研成果为核心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 支撑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示范工程。整合国家和地方项目资金3亿元, 推进23个市级重大科技专项、4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实施,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启动重大科技专项3~5个, 支持已有工作基础、对重点产业振兴和扩大内需具有带动作用的电子玻纤、轨道装备、风电装备等科研成果产业化。扎实推进六大科技示范工程, 推广混合动力汽车500辆以上, 大规模应用LED灯具5万盏以上, 建成集中型沼气示范点15个以上, 推广低成本计算机10万台套以上, 应用小型数字化医疗设备的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达到10个以上, 地表水源热泵系统生产能力达到900台套、推广应用100万平方米以上。

大力实施科研成果转化专项行动。实施节能减排“科技接力”行动, 推广示范项目100项以上, 建成示范园区2个、示范企业30家。加快发展医疗器械产业, 新培育和引进企业10家以上, 开发新产品20个以上。重构提升中药产业, 建设GAP种植基地10个, 攻克中药提取、临床研究等新技术40项以上, 开发新品种20个以上。提档提速原料药产业, 开发新产品、新工艺30项以上, 建成原料药研究中心和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实施数字企业及制造服务工程, 支持基于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云制造、制造企业服务化发展。推动轻合金新材料在3C制造中应用和保税物流系统集成平台建设及示范。加快发展绿色再制造技术, 在汽车摩托车、机床、工程机械、电子电器四大领域培育年产值上亿元的重点企业8~10家, 逐步建成全国绿色再制造基地。加快物联网 (传感网) 技术在工业监控、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建筑等领域示范应用。启动农业成果转化专项计划, 在林下经济、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转化推广“食用菌”、“柑桔皮渣”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动建设一批农村新型节能住宅, 以及村镇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利用示范样板工程。

加强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启动市级高新区建设, 支持有优势、有特色、符合条件的科技园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支持重庆高新区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依托北部新区、西永微电子园、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园区吸纳和转化科研成果,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国家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和化工新材料、移动通信、高性能齿轮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 争取国家物联网、电子级玻璃纤维、功能材料、工业设计及创意产业等基地落户重庆。以继续推进“三城四园”建设为重点, 支持资源特色鲜明、产业要素集中的区县发展以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 加快建设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加快培育和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及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争取企业研发经费达到销售收入2.5%以上。安排专项经费继续支持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百人计划”行动, 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争取国家创新基金1亿元以上, 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开展市级创新型企业试点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工作, 在全市科技型企业中培育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0家以上, 在软件、创意设计和医药领域的服务外包企业中认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0家以上。继续评选优秀新产品, 奖励开发新产品的企业30家以上。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以上。

(三) 以建设平台、人才和联盟为支撑提高自主创新硬实力, 增强科技发展后劲

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围绕电动汽车、新材料、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依托大企业 (集团) 、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以上, 培育国家级研发平台5个以上。投入1000万元, 启动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试点1~2个。启动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评估工作, 支持市级示范开放平台10个。从今年起, 在科研机构中探索开展自主创新能力评比, 每年认定一批优秀科研机构。进一步完善为科技创新服务的网络环境, 着力提高大型科学仪器、科学文献利用率, 提升资源共享平台服务功能。建设中国西部科技成果协作网站, 支持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评估与转移服务中心, 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壮大, 鼓励区县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发挥后勤工程学院全军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作用, 加快军民融合技术转化。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科技人才“双千计划”, 统筹用好2000万元专项经费, 推进“百名杰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巴渝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面向市内重点支持科技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30名以上, 面向境外积极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15名以上。在实施“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计划的同时, 以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科技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为载体, 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1000名以上、科技创新团队100个以上。支持各类小发明、小创造, 发掘一批科技创新“苗子”。进一步加强科技顾问团工作, 充分发挥顾问团专家决策咨询智囊作用。

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认真贯彻科技部等六部门《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构建和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实施意见》, 理顺联盟运行机制, 建立联盟共同投入创新的机制。将联盟建设纳入科技计划支持范围, 对联盟实施产学研合作的重大科技项目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给予配套支持。推动联盟建立信息共享协同平台, 组织开展区域性、专业性技术对接活动10次以上。推进联盟与区县“点对点”试点和科技金融“链对链”试点, 促进技术优势与产业特色、创新链条与创投链条的有机结合。

(四) 以完善投融资体系为目的加深科技金融结合度, 强化科技发展保障

推动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进一步放大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效应, 充分发挥引导基金公司、风险投资企业和创业投资协会的作用, 封闭已组建的创投基金3只, 引导社会资金和管理人才新建创投基金10只并封闭3只。引导创投基金投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实现创投基金股权投资5亿元以上、天使基金股权投资3000万元以上。启动社会资金对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增资扩股工作。探索与区县或工业园区联合组建创投企业。

完善科技金融产品体系。三年内从市应研资金中安排5000万元专项组建科技担保公司, 有针对性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支持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开发推广更多适应重庆市特点的科技金融服务产品。深入推进科技保险试点城市建设, 将科技保险试点覆盖面由高新技术企业扩大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和转制科研院所, 由工业领域扩大到农业领域。

提高科技金融服务水平。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创投协会服务功能, 安排财政专项资金1500万元, 对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给予贴息和保费、担保费补贴, 完善银行贷款和科技项目联动机制。举办“资本走进万州”等系列项目对接会和“科技金融高峰论坛”。建立“创投、银行、担保”共享网络平台, “创投备选企业库”企业达到500家。培育辅导上市后备企业10家。

(五) 以引导科技资源服务基层为重点增强指导区县实效性, 助推城乡统筹发展

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实施“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 进一步完善政策与激励机制。从今年起, 每年确定科技特派员重点区县10个。重庆市科委以项目代补贴方式, 每年支持重点区县科技特派员项目30万元以上, 推动区县按1:1配套设立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 落实对科技特派员的支持政策和工作待遇。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购买科技特派员保险, 支持建设服务平台等工作。每年选择10个区县, 择优支持具有科技含量的科技特派员项目, 探索建立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的长效机制。

加大区县科技平台建设支持力度。以建设农业专家大院为重点, 推动区县建设各类科技平台。重庆市科委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经费, 采取新建专家大院后补助和已建专家大院项目支持两种方式, 支持区县建设市级专家大院。今年争取新增市级专家大院20个以上。同时, 安排一部分经费支持区县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平台, 争取新增孵化器20家以上、生产力促进中心20家以上。

健全区县科技工作指导机制。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 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0个、培养乡土人才和新型劳动者1万人以上, 建设市级可持续发展区县5个。实施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行动和特色农业科技示范行动, 帮助区县应用农业创新成果, 指导区县创建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或园区10个以上、区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或园区20个左右。开展国家创新基金与市区 (县) 联合打造产业集群试点工作。深入推进“星火12396”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继续鼓励区县申报富民强县试点县, 支持区县立足自身基础创造性地加强科技工作。继续加强区县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发布区县科技进步监测报告, 推动区县科技形成你追我赶的发展局面。

(六) 以保持发展动力和活力为方向增强制度创新针对性, 深化科技改革开放

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计划层次, 减少交叉重叠, 推行由自然科学基金、战略高新技术研究、科技支撑、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科技平台与基地建设、科技创新促进六类基本计划和重大专项计划组成的“6+1”科技计划体系, 引导科技资源向产业、企业集聚。创新科技计划支持方式, 立项支持的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除实行过程定额资助外, 探索验收补助、捆绑资助、绩效奖励、见单补贴等多种资助方式。改进科技计划项目管理, 对财政科技资助经费30万元以上的科技项目, 在全面推行科技项目预算评审评估制和结题财务验收制的基础上, 建立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系统, 信用评价结果计入信用档案并作为申报和安排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依据。探索一般项目、面上项目委托管理机制。

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投入资金6000万元以上加快全市科研院所“二次创业”步伐。进一步整合资源、转换机制, 推动中汽院、中冶赛迪、煤科院、化研院、医工院等开发类科研院所做强做大, 加快成为产业技术创新骨干力量;稳定支持农科院、林科院、畜科院、质检院、人口计生院等公益类院所加快发展, 推进中药院建设园林式科研院所, 提高公共技术供给和服务能力。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所重点围绕配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上下游技术, 联合企业、高校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二次开发, 提高成果集成性和工程化水平。

深化科技开放合作。加强国际合作, 建设重庆国际科技合作人才库、项目库和技术需求库, 策划并争取实施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项以上, 支持“世界500强”来渝设立研发机构, 鼓励国外大企业与本地企业、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5个以上, 新增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以上, 积极引进国际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跟踪落实2009年“重庆行动”签约项目, 启动2011年“重庆行动”筹办工作。加强与中科院合作, 争取与中科院签订第三期全面科技合作协议, 力争在渝建立中科院三峡生态与环境研究院和中科院龙芯重庆产业园, 组织企业赴中科院引进先进技术成果50项以上。深化与清华、北大、北航和十大军工集团等重点高校、中央企业合作, 争取建立清华大学重庆科技产业园和北大方正重庆产业园, 加快建设重庆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园, 争取汽车锂电池等重点项目落户重庆。加强与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省际间科技合作, 组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和实施跨区域的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共建研发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 进一步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七) 以推动持续发展为基点加大科技政策执行力, 不断优化自主创新环境

推动科技政策法规落地见效。以贯彻《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为重点, 部门联动开展《条例》配套实施办法的研究起草工作。加大对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等科技政策的宣传贯彻力度, 细化相关政策办理流程、条件以及所需材料等, 增强政策可操作性, 真正使各项科技政策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保障, 切实在全市范围内形成鼓励创新、参与创新、投身创新的浓厚氛围。

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深化“重庆制造走向海外知识产权护航行动”和“促进招商引资知识产权服务行动”, 开展重大经济活动专利特别审查评议, 健全知识产权维权保护机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实施重点产业集群专利引领、重点园区专利促进、优势企业专利提升“三个工程”, 解决一批专利难题, 突围一批专利瓶颈, 化解一批专利纠纷。依托各类园区培育和认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80家, 培育“科技促进标准上档提速示范企业”8家。加快有利于产业配套的小发明、小专利推广应用, 完善技术创新服务链。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建立科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定期联系机制, 组织召开科普工作联席会议1~2次。争取在全国先行开展“公民科技素质基本标准”测试试点工作。强化科普基地管理, 加强科普基地考核评估工作, 认定市级科普基地10家以上, 使市级科普基地达到30家以上。组织开展首次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奖的申报、评选、表彰和奖励工作。策划并办好2010年“科技活动周”。

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坚持以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 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 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对重庆科技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和全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 充分体现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发展、改善民生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求, 提出未来五年全市科技发展目标, 谋划好新阶段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开展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证工作, 加快编制我市《科学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八) 以坚持统筹兼顾为方法推动科技管理科学化, 加快工作职能转变

加强科技工作统筹协调。推动建立市级部门之间、市和区县之间的科技工作会商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 促进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统筹协调, 推进市和区县科技资源的统筹配置, 加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的统筹部署, 加快构建目标统一、分工协作的“大科技”工作格局。

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管理, 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规划、政策引导、环境营造和公共服务等工作上。坚持依法行政, 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 提高行政效率, 推进科技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加强战略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 持续推进创新方法研究和应用, 积极推广技术路线图等方法, 提升管理科学化水平。

推进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市委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意见, 启动实施“科技干部素质提升工程”, 安排科技管理干部培训专项100万元, 采取集中培训、市外考察、联合办班、上挂下派、境外培训等多种方式, 加强对全市科技管理干部的培训教育。积极争取科技部支持举办专题培训班。继续实施互派交流挂职锻炼工作, 在区县科委、院所、企业、高校选派50名科技管理干部进行挂职锻炼, 努力打造一支适应工作需要、高素质的科技管理干部队伍, 进一步强化科技事业发展的组织保证。

夯实科技管理基础。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项目库、专家库, 建设科技计划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平台, 促进信息共享共用。完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 加强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认真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工作。推进科技评估机构、评估队伍及能力和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加强科技系统党的建设, 深化科技系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强化科技经费监管, 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

今年, 在做好八项重点工作的同时, 还要着力办好三个重要会议。一是第九届重庆高交会暨第五届国际军博会;二是科技部与市政府的第三次部市会商工作会;三是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大会。这三个会议规格高、规模大、影响较深远, 要精心谋划、抓紧筹备, 确保会议质量, 助推全市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系专业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文化创意;培养方案;调查研究;发展建议

1 调研的目的、思路、对象与方法

1.1 调研目的

为了面向昆山及周边地区的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和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以服务当地产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宗旨,依托学院地理位置优势,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高职教育中,作为创意产业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创意产业系是我们探索这片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经过多年的积累,文化创意产业系办学已经逐步成熟,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专业,每年的招生和就业呈现出了相对稳步的发展态势。

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为了进一步办出专业特色,进一步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指导专业及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设专业和收缩专业。同时,进一步拓宽文化创意产业就业领域和毕业生就业渠道,开展此次调研活动。

1.2 调研的基本思路

从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系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及岗位要求的变化,来研究分析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产业系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现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次参与调查的人员:文化创意产业系教学团队的全体教师、毕业班班主任分5组赴昆山、苏州及上海的20多家企业,通过问卷、座谈、电话访谈等方式开展了专业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

第一,区域行业产业(目前江苏和苏州的主要产业和“十三五”要重点发展的产业、行业,以便确立重点建设专业)对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第二,专业产业分布调查情况(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和新项目投资等情况,寻求校企间的深度合作);第三,人才需求情况企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对学生核心技能具体要求、所需的知识结构等(含数量、规格、职业能力等,进一步修订及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第四,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第五,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第六,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便于安排实习、工学结合等);第七,相关企业管理人及專业技术人员(完善兼职教师资源库);第八,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第九,与专业对应的规模企业、民营企业的情况分析。

1.3 调研的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对昆山及周边地区室内装饰设计公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平面及广告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服装设计有限公司、影视动画设计有限公司的调研、行业协会的调研。

1.4 调研的方法

采用询问法、问卷调查、走访法进行调研数据的采集及分析。

2 调研结果

根据2015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2015》数据显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一项的数据位居前三,特别是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达89.6亿元,表明赢利能力强,其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亮点。

根据江苏省2014统计年鉴数据,全江苏省的就业人数达到200多万,其中创意设计管理人员约占30%,总人数达到60多万;每年增长的与文化创意产业岗位有关的职位人数约占5%,即20万;在原来的队伍中,自然减员和企业岗位人员更新也达到5%,约20万。

2.1 就业岗位

从调查情况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类高职毕业生主要分布于室内装饰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及加工一线、服装销售、影视背景设计、影视修型、影视后期制作、影视上色合成、影视特效及渲染的环节等基层岗位,占调查总数的82%,而市场经理和区域经理由于层次比较高,只占其中的12%,还有其他岗位占6%。由此可知,基层的设计软件操作类岗位是我们培养的首选目标岗位,而设计经理岗位则是发展岗位。

2.2 学历要求

从实际调查来看,江苏省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人员的学历层次偏低,中专文化及中专文化程度以下占42.5%,大专生有48.3%,本科及以上的仅占9.2%。

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管理层认为高职或专科以上的学历能胜任单位的基层管理工作。

2.3 知识要求

(1)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学生基础知识要求。在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大专毕业生基础知识方面,受用人单位重视最高的知识的前六位的是计算机基础、英语、思想道德修养、设计构成、素描。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大专毕业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也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又由于目前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设计图纸现场沟通需求,计算机基础和设计表现能力也受到重视。

(2)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人才专业知识的要求。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大专毕业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体现在设计创意、专业设计表达上,具体体现在与职业相关的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影视动画和平面设计。

(3)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人才其他知识方面要求。根据调研情况显示,用人单位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毕业生所需要掌握的其他知识中,排在最前面的是个人与团队管理,电子商务和成功素质训练。

2.4 素质和能力要求

(1)素质要求。调查表明,企业最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类人才的素质包括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工作经验、身心健康。

(2)能力要求。日常工作基本能力:用人单位最重视的日常工作基本能力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等和网络搜索与传输能力、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使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的能力。其次,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行为能力、企业常用文书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日常英语口语会话能力都有超过50%的用人单位选择。专业工作能力: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高职毕业生的专业工作基本能力当中最为重视的能力包括专业设计能力、专业设计图纸表达能力、与客户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企业最为重视的能力: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能力包括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以及团结友爱,有团队合作精神这几方面的素质。其次,自学能力、领悟与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道德品质高尚和独立工作能力都有超过40%的用人单位选择。

2.5 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

第一,希望学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活动能力,加大就业推荐的力度。第二,希望学校加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开设上机(软件课)、实训课程,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加实践。第三,努力与相关单位探索和构建订单式培养模式,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加大和相关企业的合作,争取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真正的实习机会,了解社会、了解工作,提高就业技能。

3 调研结论

第一,在花桥、昆山及周边地区,甚至全省及上海市,从行业需求及企业发展上,都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人才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第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的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亮点。第三,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服装设计等专业人才需求相对更为迫切。第四,我院文化创意产业类学生的就业面非常宽,初期就业岗位大多为助理设计师(如绘图员)及较小项目的设计师。企业特别看重的是专业设计表达能力(如计算机设计表达能力、手绘表达能力),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以及团结友爱、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抗压能力等,因此我们应该在校内强化素质教育及专业技术水平。第五,可重点合作的企业及合作方式(如表1)。

4 文化创意产业系发展建议

4.1 调研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行业用人存在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

第一,缺乏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第二,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第三,创意设计能力不足。第四,所学知识系统性、连贯性不强,学生的实际制作效率低。第五,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第六,承受压力能力不足。

根据相关专业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调研,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体现在沟通表达能力、设计管理能力、动手能力。基本工作能力的工作要求水平,文化创意产业的毕业生满意度为90%,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基本能力,具體表现:创意设计能力、设计表达能力、专业软件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

4.2 建设建议

(1)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上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关注企业需求变化,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相关行业、企业要深入地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要在确定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2)在教学方法上推广体验式教学,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要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采用“模块加小项目”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4.3 发展建议

文化创意产业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设计流程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三方面入手:一方面在课程改革中,按照企业的岗位工作流程组织课程教学,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又自觉掌握了企业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中贯穿行业标准和设计规范,从一开始规范学生的设计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中多让学生亲手测量、绘图、设计、交流,强化学生的执行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4.4 专业建设规划

根据学院“立足昆山、立足花桥、立足台企”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系实际,经过充分调研,我们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对系部专业布局进行适当调整。

重点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特色发展服装设计和广告策划与制作专业,其他专业维持现状。

4.5 师资建设规划

一是引进(或柔性引进)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优先考虑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重点建设专业);二是通过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三是通过实施职称晋升和学历提升计划,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四是采取企业锻炼、职业资格考证等措施提升双师素质。

4.6 实训室建设规划

在争取企业支持的前提下,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的方式建设集上课、学生创业、对外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实践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学生创业、社会服务的需要。

5 主要困难

第一,校内实践条件不足。由于校区迁建等原因,缺少专业实训室,很多实训建设项目因场地限制无法落实,导致有些实训不能进行。第二,师资力量薄弱,高级职称比例过低,师资比例不够合理。兼职教师专业课授课达不到教育厅要求。第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一是企业更加注重效益,对于不能直接产生效益的校企合作问题重视程度不足,双方合作难以深入。二是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大多数企业看重的是短期利益,在直接利益的驱动下,多数企业看重的是人才需求,而不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从而使得校企合作仅浮于表象,难以真正深入合作。

上一篇:谈谈学习高中理综方法有哪些下一篇:描写父爱的段落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