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规划

2024-07-20

村规划(通用8篇)

村规划 篇1

隆回县星星村农业生态旅游村与农村养老服务示范村

总体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隆回县关于“工业强县、项目立县、旅游富县、生态秀县”的发展战略目标,加快村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做大做强村级生态旅游产业,推动星星村生态旅游建设顺利实施,特制定此规划方案。

一、星星村概况:

星星村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全村176户、人口776人,党员21人,全村耕地面积601亩,其中水田466亩,旱土135亩,山林面积180亩,果林面积120亩,鱼塘面积40亩,农田土地整理面积120余亩。2006年,硬化6米宽的村道主干线1.1公里,以及通组路2.3公里,实现了通组到户的目标;投资近300万元修建了集办公、娱乐、老年公寓为一体的老年活动中心;建有高标准村医疗卫生室一个。

星星村系湖南省十大明星村,省巾帼示范村、省卫生村、邵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7年省委书记张春贤来村实地考察,称赞星星村党支部“基层工作做得好,做了基层党支部应该做的事情!”副省长徐明华也多次到星星村视察。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巩固退耕还林生态能源建设项目区,2009年4月召开了全国巩固退耕还林生态能源建设成果现场会,得到国家发改委杜鹰的高度赞扬。

二、星星生态旅游村资源现状

2.1 区位及交通优势:

星星村地处隆回北部的中心地带,离隆回县城和上瑞高速32公 1

里,与六都寨水库3公里,离魏源故居55公里,离高州温泉仅31公里,距全国风景名胜区虎形山花瑶风景区66公里。距离梅山龙宫71公里,距离紫鹊界梯田130公里,星星6米宽水泥大道与219省道相连,交通便利。几年后武冈到新化高速公路修通后,交通优势将更加突出。星星村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性气候,赧水由东北向西南穿村而过,形成了一个凹形谷,山林茂密、空气清新,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发展乡村特色休闲旅游和农村养老服务产业的理想之地。

2.2 资源优势

2.2.1 南岳庵久负盛名

星星南岳庵始建于元朝,佛法宏深,历史悠久。原名为“兰若庵”,梵语意为古刹、寺庙之意。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曾落难于此并驻留数月,一心想救民于水火的朱元璋躺在地上思索救世之道,看到两只老鼠在吃高粱,一只黄毛老鼠爬到高粱杆上吃高粱黍,不小心跌落了下来,而另一只白毛老鼠直接将高粱杆咬断,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享受着它的美餐。看到这一幕,朱元璋豁然开朗,心想要救民于水火,必须将腐败的元朝推翻,建立新的政权。受白老鼠的启发,于是他离开兰若庵投军反元,并最终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称帝后,为感谢本寺对他的收留和白老鼠的指点,感谢南岳菩萨的威灵,敕封为“南岳庵”,延用至今。此后,奉祝融峰之灵气,香火兴隆。是人们烧香礼佛的好去处。

2.2.2 果林茂密,鱼塘成网

星星村现有果林面积120余亩,种植着桔子、柚子和李子,因其味美甘甜,在隆回都是家喻户晓的,桔子曾经出口加拿大和苏联。鱼塘面积40亩,是游人休闲垂钓、品尝美味的好地方。

2.2.3 人文资源丰富

星星村建有大型老年公寓和村级活动中心,每年举办自编自演的春节联欢晚会、暑假演讲会和九月初九老年人座谈会,经常邀请市、县文化艺术团到村文艺演出,文化氛围浓厚。

2.4 政策优势

21世纪,旅游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流,而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旅游行业增长最快的一部分,平均每年增长30%。结合我国“三农”问题的发展现状,我国政府提出了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口号,并提出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要求。特别是2008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把湖北恩施作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创新试验区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开始实施“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隆回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将“旅游富县,生态秀县”作为全县的发展战略,这将给星星村特色生态旅游村建设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2.5生态优势

从2003年开始,星星村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工程,全村修建沼气池96口,安装太阳能93台,建设生态家园。生态家园建设以沼气建设为核心,配套进行改厨、改厕、改(猪、牛)圈、改水、改房等工作,致力于实现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家居环境清洁化,形成以农户为单元的生态良性循环,构成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体系,建起了一个个农村“生态家园”。为发展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奠定了环境基础。

三、星星生态旅游村总体规划原则

3.1 立足生态示范村、南岳庵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突出生态旅游主导产业,加大农村养老服务业两大产业建设。

3.2 科学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严禁挖山毁林,要保护水源,保护山林,保护景观、保护环境。

3.3 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发展休闲特色旅游观光农业,为全面发展生态旅游和养老服务产业奠定基础。

3.4 整体规划,突出规模效应。与魏源故居、高州温泉和虎形山民俗风景区等共同规划,突出板块优势和规模效应。

四、星星生态旅游村规划定位及建设分区

4.1 规划定位

国家级生态村;

湖南省具有独自特色和较大影响的生态旅游村;

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湖南省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示范村;

4.2 星星村生态旅游区建设分区

4.2.1 饮食文化一条街

以星星村主干道为线索,建设饮食文化一条街,发展特色绿色食品,体验独具特色的农家饮食文化。

主题:农家乐。内容:饮食、住宿。

4.2.2 特色休闲体验区:

分上下两区。

上区:在星星水库和二组、三组干泥冲,建设休闲娱乐区。主题:休闲娱乐。内容:垂钓、野炊、娱乐。

下区:沿河风光带。

主题:休闲观光。内容:游泳、荡舟、散步。

4.2.3 特色生态体验区:

以小水陇120亩农业蔬菜区和300亩精品水果区为基础,发展

特色农业生态旅游。

主题:游园。内容:水果品尝、体验田园风光。

4.2.4礼佛文化区:

以南岳庵为核心,形成以佛教、道教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中心。主题:烧香礼佛。

4.2.5老年服务产业区

以星星村水库为中心打造一座老年服务为特色的产业中心。主题:老年服务。内容:养老、休闲。

4.3 建设目标及管理方式

4.3.1 建设目标

通过十年的打造,逐步开发出星星休闲娱乐城、星星老年服务中心、南岳庵烧香礼佛、星星度假山庄、农家乐、特色农业休闲观光等景点,不断推出 “果园观光休闲游”、“暑期快乐游”、“逍遥清凉游”、“烧香礼佛文化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力争成为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重点旅游景点,成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南省具有独自特色和较大影响的特色生态旅游村,湖南省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示范村。

4.3.2 管理方式

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旅游发展机制,通过招商引资成立星星旅游开发公司,把景点推向市场,实行政企分开,推进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的分离。

五、重点建设项目

星星生态旅游村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额1480万元,其中旅游名村建设专项资金1250万元,新农村建设项目专项资金170万元,招商引资资金600万元,村级自筹资金200万元,群众自筹50万元,其余为上级争取资金。具体项目如下:

5.1村级公路黑色化。油路1.1公里,投入18万元。

5.2修建停车场一座,征地3亩,停车场硬化,总投资15万元;

5.3修建候车亭。需投入2万元;

5.4步游道7800米,需投入20万元;

5.5新建公共厕所3座,需30万;

5.6星星村水上乐园,水面1000平方米,总共投资50万元;

5.7星星垂钓场,面积20亩,总投资50万元;

5.8沿河风光带建设,总投资80万元;

5.9果园改造项目,面积300亩,总投资80万元;

5.10老年服务中心,自筹资金60万元;

5.11发展规模种植,休闲农业120亩,资金100万元;

5.12新建集体公墓一座,总投资30万元。

5.13星星娱乐城,总投资500万元。

5.14星星度假山庄,总投资300万元。

5.15农家乐建设10家,需注资50万元。

5.16路亭6个、路牌20个,共需15万元。

5.17扶持独具特色的手工制造企业1家,需注资50万元。

5.18星星村专业剧团,需投资20万元。

5.19星星庙会,需投资10万元。

星星村中长期发展规划暨星星村2010---2020远景规划,将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种养业为辅,手工业并肩发展的格局。建成一个环境优美的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示范村和适宜农村养老居住的新农村,即特色生态旅游+农村养老。

隆回县六都寨镇星星村村委会2011年3月10日

村规划 篇2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县镇乡村域规划编制的紧迫性。县域、镇域、乡域的规划在村的规划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我们是在新型城镇化大背景下去切入,因为我国正处于由农业国家向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国家的转型时期,县乡镇村是我国最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代表,也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部分。近年来,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中日益显现的负外部性问题却造成了对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破坏, 导致人口流失、城镇体系不均衡、郊区化等一系列问题凸显,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瓶颈。

四轮驱动是党和国家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方式,在推进的过程中,农民和农村的问题尤为关键。要推进和完成新型城镇化的过程,首先要减少农民的数量,把城市的收入方式向农村地区扩散。在高速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会产生两方面特征,一方面是规模偏后的城镇化,大家都想把城镇化做大,做得高质量,在做好城市的同时出现了乡村地区因负外部性导致粮食安全的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城乡公平发展的问题。我们要通过一些调节机制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些调节机制包括市场、政府,包括乡村自己的组织。这时,村镇规划中的区域性问题变得重要了,需要注意一些基础的、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全国有2800 多个县级单位,40000 多个乡级单位,目前县乡村的规划是滞后的,规划、建设、财政等发展要素的配置,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社会保障等方面配置水平都相对较低。所以研究县域、乡域规划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探讨县乡村区域性的问题,我们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研究周边地域环境中他们的关联性、系统性,他们的密度,以及通过内向和外向的联系来探索城镇的区别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来构建县镇乡村域规划的格局和框架。

第二个方面,根据县镇乡村的框架,县镇乡村域规划应该分成三个层次来进行规划。第一个层次是县、县域的规划。第二个层次是乡和镇域的规划,早期乡和镇统称一个规划来实施,现在我们认为乡变得越来越重要,乡和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要用不同的规划方式把它们区分开去做。第三个层次是乡域的部分,在县域的规划过程中,把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划分出来。县的规划也可以像城市规划一样跨地区调水,在农村地区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划定水源保护区,还要划定水源排放区和生态保护区,要进行城镇化地区和永远农村地区的划定。要建设与城市密切关联的快速交通系统,与上一级城镇进行联系,构建一个城乡融合发展的生产和生活区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目标就是县镇规划的目的,把促进县级的经济发展作为第一个目标,把整合农村发展作为第二个目标。所以要用区的发展理论来编制县域的规划,将相关内容做为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县域的空间分区改制和空间的布局,县城和镇乡村体系结构的规划。按照城镇和农村发展要求来配置相应水平的水电设施和商贸、医疗、教育等设施。对这方面规划来说,我们认为应该是进一步强化政策功能空间资源的整合,要为未来的现代化的城镇化格局来编制规划。所以,规划的重点应该是把人口、产业、土地的集中集聚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利用地方文化和区域景观特色构建美丽村镇。因此,应该是用跨越城市的理论来指导。对于乡域规划来说,规划的目标应该是确保这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粮食安全,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永久的农村地区的保护问题。所以,我们规划的重点要放到永久农业地区的划定,水土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态资源的保护,一些协调点和农业资源的关系上。在理论方面应该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理论作为乡域规划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根据不同类型村的特点,规划重点应放在农业土地的设计规划经营和农民培育条件建设上。农业、经济和乡村发展要实现目标应该是自下而上的解决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

第三个方面是县镇乡村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县域规划是我们的框架,在县域规划编制的过程中要遵循一个原则,即优先划定生态保护区、水自然保护区,以及生态和生活的控制区。在这个基础上,再按照经济发展目标和空间战略来编制四个方面的规划,一是县域空间的管制和空间的组织,进行县城、乡镇村域的规划;二是要重点做经济和产业发展文化;三是要做发展体系的规划;四是支撑体系的规划。这四个方面做好之后,还要进行管理和实施条件的规划,这是关于县域规划编制的一个基础体系。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县域规划的编制也能将上层次的规划与下面的乡镇规划衔接起来。

镇域规划的规划目标就是小城镇,未来就是城镇化的地区,可以分成县域的服务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卫星镇、一般镇,每种类型的城镇其规划思想也不同,我们按照镇域的发展目标,产业规划的构成体系等各方面进行编制。

乡域规划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乡也存在不同的类型,有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其规划的目标和发展的思路也不同,是以农业生态和农民生活为契机,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有竞争性,对于农民生活来说有专业性。我们再把空间、生产、生态、生活放到整个规划内容里面去。核心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是最基础的类别,还有永久农村地区的划定。现在应该把发展农业、种植粮食的这些区域尽早的保护起来。

对于农村规划来说,永久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新的课题。很多乡村谁也不愿意去,我们要做一个农村话题,因为现在一提到农村就是落后的地方,怎么样让规划出来的农村地区是一个二十一世纪永久的现代的发展地区。怎么去进行产业发展?这个产业是一个工业,我们的产业要让中国未来的农民都成为农业大学毕业的专业的农民,都是专业化的、规模化经营的。要建构一个农产品的加工体系,构建一个深加工企业,要把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到一起形成和生态结合的产业,这是一个很大的可组织的空间。这个领域的规划课程,比如说农产品的加工、配套的问题,乡村旅游的问题,一村一品产业布局的问题,产业化经营的问题,乡村循环经济系统的编制的问题,村庄规模的问题等。

我们要下到农村去,要到基层去,要做农民可以用的编制,可以实施的规划,这是非常关键的。比如说农产品十大体系的建设,农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农田水域的建设,农民民意的调查,都非常关键。城镇道路、社会设施、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的设施,这些都是未来现代化的农村地区稳得住、有发展的基础,要做中国在城镇化时代的崭新的农村地区。每个村都应该有不一样的未来规划和建设,要思考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另外,在村的规划过程中如何把教育培训的一些要素植入到村域空间中去,还有村民的培训的问题等都是需要关注的。

第四个方面是县镇乡村域规划的衔接。要想做到整体发展,做好县镇乡村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在不同的层面做重复的工作,这也是要思考的问题。县域的规划、镇域的规划、乡域的规划、村域的规划实施的目标和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层面上要关注不同的问题。

最后,我们认为面向广大乡村地域的规划,规划师需要立足现代化的农村、农业的发展,面对三农发展实际问题,协调现代城乡空间关系,与我国城镇化发展及其区域分异相联系。我们不能只做城市不做乡村,做乡村就忘记了城市,要充分考虑村民自治在农村地方的重要性,区别层面综合考虑城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技术,重点解决农村生态资源保护、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问题。

“城中村”改造规划设计初探 篇3

摘要:“城中村改造设计研究”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城中村发展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城中村涉及到失地农民出路及改造现实性的问题,它是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而形成的一些不断被包围的特殊聚落。这里的人文景观,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不协调,有别于传统的农村和现代化城市形态和本质。

本文系统认识了昆明市“城中村”产生的原因、经济社会现状以及现有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从多方面阐述改造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字:城中村;特色;建筑景观设计;调查研究;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54-01

“绿色家园”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各大城市中也掀起了一股“城中村”改造的热流,改造为规范的城市住宅小区,在里面形成居住,上学,就医,饮食,购物,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现在,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急速提高,“绿色家园”的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同时也掀起了城中村改造的热潮。良好的生活空间环境不仅能使人们心身健康,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城市的发展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城中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土地制度和文化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种特有的城市化问题。城中村不仅仅是居住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形态,城中村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范围内或城乡结合部的,被城市建成区包围、半包围或邻近的没有或仅有少量农用地的村庄。耕地被征收建起了高楼,当地的农民依然留在原住地。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城中村改造的特色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重点涉及到以下几点,历史文化遗产的存留;历史文化风俗的探索,挖掘;村民对景观和建筑设计的精神需求,生活习惯的满足、场所记忆的延续。

现在城市发展迅速,城中村的规划,绿化功能等很明显已经不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中的一些不合理的规划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居住生活空间的要求。本文选择德州城中村进行建筑及景观的改造设计,以它为例对城中村景观设计进行初步的构思与探讨。

首先城中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五个方面,第一,人口密度大。这主要是因为在房屋结构上多为单间或者一室一厅,屋内设施简单,房屋租赁价格远远低于周边的商品房,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和高校学生,长此以往,人口流动大,外来人口多,暂住人口多,人口密度大。第二,建筑密度过大。城中村村民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征用土地,无限制的搭建房屋,因此城中村建筑楼高而密,再加上监督管理措施缺位,整个村落的房屋建筑形状各异、空间布局混乱、高矮不齐。“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第三,市政设施缺乏,公共服务设施欠缺。因为城中村建筑密度大,很多道路狭窄,根本不能满足消防、急救、环卫车辆的通行,同时,水、电管线混乱。此外,公共服务也非常欠缺,缺少学校,医务室等基本公共设施。第四,绿化系统不完善。由于受用地条件的限制,建筑密度大,城中村的绿化基本以见缝插针的形式分布,多以点状分布为主,很多城中村根本无绿化。其次,由于树种单一,花卉少,灌木少,种植凌乱,没有形成立体的绿化体系。第五,环境卫生条件脏乱差。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的缺失,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不足,各种生活污水就会随意排到路上,个别村民将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在路边,使周围环境恶气熏天、苍蝇满天飞,严重影响了居住环境。

近些年来,城中村的改造成为了时代的趋势,很多城中村看到的是现代化的繁荣,感受到的是城市历史的沧桑变迁。很多村民也感受到,在城市面向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成中旬通过改造变身城市社区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城中村改造之后的特点:一、村庄变身现代社区。二、昔日农民变身市民。三、新环境带来新收益。在城中村改造方案中运用土地集约利用开发的绿色城市设计策略,加强管理,禁止村民非法乱搭建建筑,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提倡绿色出行。根据所研究此地的地形地貌,温度和降水。体现“三国文化”为主题的城市景观风貌。充分利用漳卫新河河流,结合公园,道路绿带等提高绿化覆盖率,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地水系系统。我们综上认为,该小区设计以住宅区为中心,在里面形成居住,上学,就医,饮食,购物,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务。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对城中村改造要按照步骤分为调查研究、设计思考与方法研究三个步骤。首先通过对城中村的物理环境、主体需求、历史文化进行调研,其次结合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设计思考,对设计进行整体地位与分析,最后针对不同的城中村的特点进行特色景观设计。对于城中村改造特色景观设计的方法,既要经历从调研到思考到实际方法的过程,也要针对不同城中村的需求采用不同方法。本着突出特色性、体现时代性、立足民族性的原则,为城中村改造工程设计出有特色的建筑景观而努力。所以城中村改造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一、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二、景观材料的选用。三、解决城中村原有的问题。四、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以“德州城中村建筑及景观方案改造”为例,此次的设计以保持人,建筑,环境的和谐发展相统一为根本思想。整个小区能满足人们各类的需求,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进行完善。根据整体景观布局以及局部景观设计的要求,先整体后局部,逐步设计,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整体设计主要包括道路设计、植物景观设计、居民楼设计、商业楼设计。在在德州城中村设计方案中,这份方案技能满足村民功能的需求,又能美化小区,使小区形成一种具有文化特征的建筑风格。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在设计中考虑到小区作为居住功能,为主体的区域,应力求从建筑外观体现小区特征。总的来说,通过在环境中体现小区风格,给村民提供一个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空间,来满足了代人们对生活居住的要求。

结语:在本案例德州城中村建筑及景观方案改造设计中,尽量本着人,建筑,环境相统一和谐发展的原则,方案既能满足小区人们的使用,又能改善原本校区脏乱的环境卫生,提高了小区人们的生活质量,充分利用了绿色能源太阳能,使小区成为了一个现代化以人为本的小区。从宏观角度来说,城中村改造涉及到城市的整体面貌问题,对城中村进行特色景观设计必然会对城市整体面貌有所改观。从微观角度来说,城中村改造关乎城中村民的利益,对城中村新型有特色的建筑景观设计可以为城中村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归属感和精神寄托,为社会稳定繁荣发展做贡献。

**村产业发展规划 篇4

**村根据这两年发展的基本情况,经过村两委班子分析研究,现制定了全村产业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1、**村全村人口731人,耕地面575积亩,贫困户22户,低保户33户,全村有荒地100多亩。

2.经济发展情况。**村各项经济发展滞后,农民人均纯收入偏低。主要原因:一是主要依靠单纯的农业种植生产收入,种植品种质量一般;二是土质不好,产量低,农业增收缓慢。三是集体经济薄弱,没有村集体企业;四是农业产业链短,没有农产品加工业;五是畜牧业发展停留于各家各户散养,形不成规模;六是自然条件差,农民大多外出。

3.农业生产主要谷物类、豆类、薯类轮作为主,种植面积最高年份达500亩。劳务经济近年来有较快发展,常年劳务输出450人次,创收达800余万元。

4.公共事业发展情况:近年来,**村交通条件历年仅仅靠维修水毁工程,20多年来没有较好的改观,农民出行难,农产品出不去,肥料运不回来,严重制约着我村的经济发展,今年完成贫困村项目修建6.5公里水泥路。

二、发展条件

(一)存在的劣势

1、主导产业不突出,标准化水平低。没有形成支柱产

业和产业优势,生产力水平在低层次徘徊,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急需调整结构,延长产业链。

2、集体经济基本没有。村级没有集体收入,公共资金仅靠上级扶持,严重制约着公共福利、公共设施等事业的发展,也给村级开展工作带来难度。

3、基础设施不完备。村内各社之间均为土路,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雨水、生活用水的排放为自然排放,一遇下雨东挪不得西转,制约着全村的交通,车辆无法行走,严重制约农产品的销售,有线电视没有完全通达,网络宽带没有连接。

4、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农民在选定生产项目上往往只抱着老祖宗的“传承”,对具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项目顾虑较多,同时先进适用技术还未得到广泛普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发展优势

1、**村有荒地的开发资源,急需土地流转。

2、**村人勤劳朴实,特别是年轻一代有强烈改变贫穷落后的愿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十分高涨。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条主线,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土地流转、以资源开发为突破口,着力培育畜牧、饲养、蔬菜植种三大支柱产业,推动综合经济实力上台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为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二)规划原则

坚持以发展生产和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三)规划目标

我们的主要目标是:一是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粮食生产能力稳定;二是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各项事业有较快发展,乡村风气健康向上,和谐家庭、和谐村庄创建效果显著;三是村民乐观向上、诚信友爱、崇尚科学、懂法守法;农村社会安定,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有现代乡村的精神风貌;村容村貌整洁优美。“四化”即道路硬化、街道净化、村庄绿化、村容美化;“五有”即增收有门路、活动有场所、生活有新风、管理有制度、村容有变化;六是促进即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民转型、促进文明新风形成的目标。村级组织领导有力、勤政廉洁、作风民主、致富有策。民主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民主管理权利得到充分发挥,村务公开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四、建设重点和布局

(一)2017年将充分利用我村的荒地资源进行土地流转,以曹永林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发展种养殖业;建成发展生猪温氏托养1个。

(二)新建蓄水池5口,解决5户贫困户人饮工程。

(三)争取全村农网改造。

(四)争取村文化室、卫生室建设和完成现有村活动室改造工程。

(五)2017年完成6.5公里村道路全部整修硬化。

(六)2017年上半年完成全村移动网络覆盖率100%,不留死角。完成广电网络到社到户。

五、规划保障措施

1、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我村实际,发展中药材青蒿种植;在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的队,发展蔬菜等经济作物。鼓励农户养猪、养羊,引导具有经济实力的能人投资养殖业。形成带动农民致富的一个产业,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见效最快的措施。要充分发挥我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群众外出务工,增加农民收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完成2017年减贫任务,最大限度减少贫困人口。

2、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池等清洁能源,按照“一建三改三化”的要求,强化对村容村貌的治理。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建设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布局合理的新农村。

3、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群众自愿、抓好试点、逐步推进的原则,采取扎实措施,实现村容整洁,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让群众生活的更干净、更舒心。实现“一年有起色,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的目标。

4、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积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不断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引导群众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扎实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和救灾救济工作,让弱势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养成良好习惯,崇尚科学文化,反对封建迷信。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教育活动,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6、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扩大群众参与度,党员群众对村“两委”满意度达到95%,提高10%。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发展党员1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2名。让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党员致富带头人进入村班子,要特别注重从发展经济的能人中发展党员,注重培养妇女党员,不断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7、加强农村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作用,加强民主政治工作,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抓好法制教育和宣传,抓好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及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抓好群防群治工作,切实打牢社会治安防控基石。使我村各项工作稳步有序地发展。

**村党支部

村产业发展规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畜、药、果、劳”四大产业为重点,按照“畜牧抓发展,林果抓科管,劳务抓培训”思路,坚持“多业并举,一业突破”的方针,采取“抓大户、建小区、抓协会、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营销、增收入”的措施,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增长方式的转变为目标,大力发展优质核桃、山茱萸、劳务输出产业,建立健全合作社组织,走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之路,全面推进我镇产业发展,尽快让产业化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来源。

二、目标任务

以华茂鸡、生猪养殖、中药材、林果业、劳务输出为重点,建基地、圹规模、提效益、促增收,围绕“打造优势、唱地方戏、走特色路”工作思路,与华茂公司、丹南富源药材专业合作社等

公司、社团合作,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供、销做保障。

规范林果基地建设,建成百亩良种山茱萸采穗基地,完成万亩山茱萸科管,千亩核桃建园,构成千亩板栗、千亩核桃和万亩山茱萸基地建设。建成白桑塬村千头育肥猪场,东沟、常路、牌楼河、银洞散养鸡基地,建大棚到达15棚以上,全镇发展魔芋3000亩,良种核桃建园1300亩,种植中药材亩,建成4个村的树型金银花基地。劳务输出到达6500人以上,创收入6800万元以上。

1、山茱萸产业规划。

加大协会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协会组织,结合党建载体促进协会正常运作,充分发挥农民协会功能。继续抓好“寺坪牌”山茱萸品牌推介工作,抓营销队伍建设,进一步开拓市场,提高产品销售业绩。进取邀请县以上林果专家加强林农科技培训,全年培训12场次,受训群众1000人次。进取联系县林果站加快启动山茱萸采穗园建设项目工程。白桑塬村标准化建园500亩,科管3600亩;石庙村标准化建园300亩,科管1350亩;龙嘴村科管1200亩。

2、核桃产业规划。

加大协会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协会组织,加强林农科技培训,全年12场次,受训群众1000人次。进取联系县林果站加强优质核桃高接换优培训,实现寺坪村、赵塬村高接换优4000株。

寺坪村标准化建园500亩,新发展50亩科管1350亩;赵塬村标准化建园300亩,新发展100亩,科管1000亩。

3、魔芋产业规划。

魔芋在++镇是个新兴产业,以赵塬村、东沟村发展魔芋基地为基础,开展教育培训互动,继续提高魔芋种植面积,辐射带动1000亩以上的魔芋种植。

4、药业产业规划。

在做好传统产业山茱萸、核桃科管的基础上,每村发展集中连片丹参等同类中药材种植基地1个,连片面积至少50亩以上,由农综站组织至少培训6场次800人以上。抓住麦忙过后的机会,拟建树形金银花基地300亩并逐步扩大规模,规划在3至5年内成为我镇另一个主导产业,另一个增加群众收入的亮点;

5、畜牧产业发展。扩大畜牧小区建设,加快花园银洞散养鸡基地建设,在入秋前引进仔鸡;力争东沟村建华茂大棚鸡10个以上,加快白桑园村千头养猪场的建设进度,力争在年底前出栏一批,带动全镇畜牧业发展。

6、劳务输出产业规划。进取抓好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培训6次以上,提高有组织外出劳务人数,努力转变务工工种,提高务工人员工资,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年底劳务输出人数到达4000人。

7、以百万亩油松林为依托,以金狮谷生态旅游开发为重点,争取项目招商引资,倾力打造金狮谷这一++镇生态旅游品牌,全力营造蓝天、青山、碧水的生态镇,休闲观光的旅游镇。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强力推进。镇上成立了“一村一品”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镇“一村一品”发展的组织管理、综合协调和检查考核。实行科级领导联系帮扶村支部制度,按照每个示范村和推进村由一个工作队驻村包抓,发展一个环境无污染、产品无公害、生产有规模的主导产业,构成一个有商标品牌的主导产品的总体要求,成立15个工作队,由副科级包片领导带队,把“一村一品”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年终考核,严格奖惩兑现。

2、因地制宜,制订规划。镇上抽调骨干深入全镇15个村实地调查,根据当地土地资源、气候条件、产业现状、工作基础、发展潜力等实际情景,在摸清底子的基础上,把发展“一村一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扶贫开发结合,与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选择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制订贴合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

3、发展大户,示范带动。农村经济靠能人带动。我们把发展产业大户作为扩大基地规模、发展“一村一品”的突破口,采取“市场引导、群众自愿、政府扶持、试点示范、各方支持”的办法,培育了一批“敢为人先、科技领先、高点起步、规模发展”的产业大户,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强化服务,科技支撑。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为农村产业健康发展供给了有力人才保障。以示范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

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名、特、优品种、高效实用栽培、无害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生物病虫害防控技术,优质良种、标准化生产技术和优质农资普遍推广。建立了“一村一品”科技指导员和农业“110”科技服务制度,制定无公害粮食、山茱萸、核桃、洋芋等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引导广大农民进取生产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

5、夯实基础,改善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进取争取项目。实施十大惠民工程,进取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加快产业化进程;,对产业发展示范户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支持,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进取性。

6、典型示范,宣传发动,建立“一村一品”发展引导体系。发展农村产业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结合当地发展实际,选择有群众基础、有发展潜力、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培育扶持。将涉农项目有效整合,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经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努力培育一批示范辐射效应明显的发展典型。加大对“一村一品”的宣传力度,发挥典型示范和引导带动作用,营造一村一品发展良好环境。

村规划 篇6

为全面完成荆竹界村建设扶贫整村推进工作任务,根据县委对建设扶贫整村推进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结合荆竹界村的实际情况,特制定2011年至2012年的工作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三堂街镇荆竹界村是2008年由虎形、荆竹界、观音阁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761户,3174人,其中有劳动力1980人,党员103名,“五保户”26人,贫困户20户,特困户23户,残疾人176名,这部分人占全村人口的16%。

全村尚有5公里村主道没有硬化,有3公里通组公路需要改造。有5个组没通自来水,人畜饮水比较困难。村里低压线路需要全面改造。有4个组适合种植水果,有2个组适宜种植蔬菜。村境内的虎形水库库区,风景秀丽,适宜发展垂钓生态休闲业。

我村属于贫困山区,人口多,耕田少,全村占地面积5728亩,其中水田1847亩(其中调作田75.5亩),旱土500亩,山林3181亩,大部分青壮年男女劳力全靠外出打工谋生。2010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800元。

二、工作目标和思路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班子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水果、蔬菜并举,发展休闲产业,提高村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思路,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科学扶贫,全面、协调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建设,把荆竹界村打造成远近闻名

1的“水果村、蔬菜村、生态村”。

三、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1、抓好村级班子建设。选优配强村级班子,选派1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积极稳妥地做好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规范村“两委”工作职责和工作关系。

2、建立健全村级配套组织。健全妇代会、团支部、民兵营、计生协会和治安协调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职能作用。

3、积极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搞好学习,提高本领,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是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加大对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能力,尤其是提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二)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并重,努力改善村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1、加固维修灌溉山塘8座。全村有山塘13处(虎形一小型水库除外),蓄水面积81亩,灌溉面积1108亩。其中虎形水库东西干渠需要清理污泥,预计资金6万元。另千工坝水库东西干渠维修全长2600米,需要投入资金14万元。

2、供电线路增容改造。由于村民及建设项目用电量增加,现有120KVA变压器及线路严重供电不足,造成村民生产,生活困难,需要新增160—200KVA变压器一台,并配臵相关的电力线路。

3、荆竹界地段集贸场迁移。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周边汉寿县、三堂街等地区的农民每月逢

二、逢七进行农贸赶集,每场最多达2500余人次,严重影响交通,村民生活。

4、实行困难户危房改造补助政策,全村需要危房改造共计有6户,按每户补助标准为3000元。

5、农村生活饮用水建设,推进安全饮水建设。新建饮水管道5千米,计划从千工坝水库上游实行引水工程,共计投资需32.8万元。解决6个组256户,623人的人畜饮水问题。

6、村级公路拓宽硬化,从90年代初期,通村公路已修建7.8公里,其中水泥路面硬化1.5公里,还有6.5公里需要水泥路面硬化投入。

7、推进村部建设,对原村小约206个平方米的房屋先予以购买,然后进行翻修、改造,添臵办公桌椅、远教设备等。

(三)坚持种植为主导,养殖、垂钓休闲项目相结合的方针,全力发展基础产业

1、出口优质水果种植基地,村集体种植出口“南丰蜜桔”150亩,平均每户300株。

2、无公害特种蔬菜种植,主要是发动村民种植救心菜、紫背天葵、土人参等高效、高产特种蔬菜。目前湖南市场空缺,前景十分看好,村集体以品种引进和农民技术培训为主。

3、大力发展养殖业,主要以牲猪、鸭、土鸡、山羊养殖为主,重点是培植专业大户、通过大户带动村民增加收入。

4、有效探索虎形水库垂钓生态休闲产业。探索搞好虎形垂钓生态休闲项目的宣传推介及招商引资工作,支持项目投资商积极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四)坚持以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社会建设

1、通过资助贫困学生入校学习,选送有志青年出去学习及组

织群众现场学等方式,切实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培训,重点是加强水果、蔬菜、养殖技术的培训,有效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2、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村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开展结对扶贫及送温暖活动,引导、支持特困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3、与村部建设同步搞好村卫生室的建设。

4、积极抓好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创建安全文明村和计划生育先进村,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东营市城中村规划建设问题研究 篇7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规划,建设

一、城中村的成因分析

1. 城中村的形成

城中村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在区域上被城市包围的农村。城中村在区位上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保留为农村模式。

城中村的形成,有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是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及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所造成的。客观原因是城市化进行加速发展,农民耕地被征收以变成了城市建设用地,原居住地形成了城中村。

2. 城中村的界定

按照“城中村”所处区位不同,将“城中村”分为“城中村”和“城郊村”两类:一类是位于建成区内,这些村已被城市包围,这些社区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但城市发展征用了他们的土地,这是所谓的“城中村”。二类是规划建成区外,但仍然属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农村,这些村有较多的土地,城市近期建设不会覆盖,但城市交通、供水、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可能会影响该区域,这些村以第一产业为主,保持农村的特点,这是所谓的“城郊村”。

二、东营市城中村现状分析

1. 东营市城中村情况

在东营市中心城城市规划区内, 东营区所辖辛店、胜园、文汇、黄河路、胜利、东城6个街道,共有村居50个,有常住户18033户、52714人,村居现状占地面积26918亩,建筑面积3 9 6万平方米。

2. 城中村改造工作进展情况

为了提高城市总体环境质量,提高居住环境,推进城市化进程,2003年,东营市启动中心城村居改造工作。先后出台了《东营市中心城村居改造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东营市中心城村居改造建设用地管理暂行办法》。市政府成立市区村居改造建设领导小组、区政府组建了中心城村居改造办公室。市城乡规划局组织编制了《中心城城中村改造规划》。截至2010年底,村居改造累计建设完成工程项目25个,建成村居改造安置用房及生活保障用房357栋、12357套,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累计拆迁房屋84.11万平方米。完成总投资30.58亿元。

三、东营市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分析

东营市中心城村居改造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 收到一定成效,但城中村改造工作总体进展缓慢,城中村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空间布局杂乱,建筑质量较差。

城中村用地功能混乱,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相互交织。建筑类型新旧夹杂,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建筑布局杂乱无章,建筑通风采光达不到要求。

2. 市政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城中村道路等级低且不成系统,路况较差,消防、救护通道不畅,安全隐患大。电力、电讯、供水、煤气等各类管线杂乱无章,排水排污不畅。文教、卫生、娱乐等公益性设施普遍数量不足,公共活动场地和广场绿地缺乏。

3. 社会治安问题突出,精神文明建设明显落后。

大量外来的、成分复杂的人口租住村落里众多的闲置私房,给社会治安管理造成极大压力,偷窃抢劫、打架斗殴、贩毒吸毒、卖淫嫖娼、黄丑现象和刑事案件时有发生。这给“城中村”社会治安带来很大压力。

四、东营市城中村改造规划建设对策与建议

东营城中村改造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引导城中村进行科学合理有序改造治理,对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城乡统筹,实现东营经济社会有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东营实际,学习借鉴其他地市城中村改造经验,提出城中村改造的策略和建议。

1. 城中村改造基本原则

1.1城乡统筹,科学规划

城中村治改造要从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要求出发,统筹考虑城市发展和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关系。科学编制城中村改造规划,科学合理地引导城中村转型改造。

1.2以人为本、分类指导

村民是城中村的主体,城中村改造工作要切实保障群众利益。对城中村不同情况和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要“一村一议”、“一村一案”。

1.3积极稳妥,依法改造

要妥善处理好城中村改造中的拆迁、用地、补助等敏感问题,要加强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要加强对城中村改造专项资金的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

2. 城中村改造模式

东营城中村改造量大面广,各村情况不同。要因地制宜地编制好各村的改造建设实施方案。改造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主导的改造模式、二是村集体主导的改造模式、三是开发商主导的改造模式。

2.1政府主导的改造模式

主要是指政府完成前期土地开发,然后采取市场化的招标拍卖方式。这种方式前期拆迁安置成本高,难以大规模开展此类土地的开发。优点是操作简单,有利于整体推进,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

2.2村集体主导的改造模式

村民在政府指导与支持下,自筹资金,自行完成改造。该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充分调动了村民的改造积极性、易于操作。但是这种模式要求村民有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

2.3开发商主导的开发模式。

开发商资金雄厚,开发经验丰富,既可以缓解政府资金的局限性,使财政资金可以投入到更多的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上,又可以避免行政力量的介入,减少社会问题。这种模式将会成为改造的主要模式。

3. 城中村改造策略

为了更好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中村的改造步伐,解决好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以下改造策略。

3.1加强规划管理力度,促进城乡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加强规划管理力度,完善规划体系,坚持规划先行。将规划管理工作延伸到城中村,加强规划法律法规宣传,为城中村提供规划咨询和技术服务,保障城中村依法改造,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城乡协调发展保驾护航。

3.2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有计划地逐步推进

要科学编制城中村改造规划。确定合理的改造目标、任务和时序,做到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近远期结合,指导城中村有序、有效改造。力争改造一个旧村居,形成一个新亮点,防止出现新的城中村。

3.3、城中村的土地国有化,房屋产权清晰化

东营城中村土地所有制情况不尽相同,有的城中村的土地仍为集体土地,要依法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城中村改造中必须对房屋产权界定合理、合法,避免激化矛盾,对房屋拆迁要符合拆迁条例等法律法规。

五、结语

东营市城中村改造作为黄河水城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农村、农民的事情,更是整个东营市城市发展的大事。做好城中村改造工作,对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东营城中村改造已初见成效,但改造工作还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在城中村改造工作中,要正确面对当前的困难和问题,深刻总结工作中经验和教训,结合各村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改造模式、建设方式、改造目标、建设时序,形成有效地工作思路和方法,使城中村改造工作朝着既定的目标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王涛.西安市城中村改造模式与对策探讨.人为地理.2008, 4 (102) , 45-50

村规划 篇8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 规划环评 水环境影响 减缓措施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39-02

2009年8月,广东省政府发布《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1],文中提到:“将“三旧”改造与农村土地整治有机的结合,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以推进“三旧”改造工作为载体,促进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城乡面貌,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充满幸福感的广东。”

由于“城中村”存在污水管网不完善,雨污混排、居民生活污水及小企业工业废水混排等缺少水污染防治设施的现象,“城中村”带来的城市水污染问题比较严峻。为进一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在规划环评阶段提出合适的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十分必要。为此,本文结合广州棠涌村“城中村”规划环评实例,对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进行探讨。

1 改造项目概况

棠涌村位于白云区白云新城西部延伸区控制范围内,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新市街管辖。2010年棠涌村总人口9657人,总户数3806户。本次改造范围用地约117.43公顷,全部为集体用地。其中村民生活用地60.82 公顷,村经济发展用地40.31公顷,水域和其他用地16.23公顷。

改造范围内多为村民住宅和工业厂房。村民住宅与工业厂房建筑新旧混杂,布局零乱,建筑密度大,建筑间距不能满足要求,存在社会治安、消防等安全隐患。

2 改造实施方式

棠涌村的改造实施方式建议采用搬积木的改造方式。

(1)先村民住宅建设,后集体物业建设。

从改造的可操作性分析,建议先启动涉及建筑较少的地块进行改造,减少在改造期间的安置问题。通过建设商住楼,逐步搬迁、安置村民,实施搬积木式的改造。这也是村集体很愿意采取的模式。

(2)改造顺序既要保障村民安置,又要兼顾集体物业延续性为降低改造风险,各期改造尽量避免出现临迁情况,以先建后拆的方式进行村的改造建设。

3 水污染源分析

“城中村”改造规划实施后,根据用水量以及相关资料对规划区污水排放量预测,规划开发区域污水产生量约为1.59万m3/d(580.35万m3/a)。主要为规划区域居民生活廢水、商业配套餐活动产生的含油废水等。

4 规划实施存在的水环境影响分析

规划范围及周边地区历史上由于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城市空间布局无序,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缺乏,建设用地混乱,产业(尤其是工业)布局分散,工业、房地产项目和农村居民住宅建设随意性大,“城中村”现象严重,环境状况逐步恶化,流溪河生态保护区用地大量被蚕蚀,导致作为广州市饮用水的水质下降。同时,规划范围内目前没有完善的排水管网体系,大部分地区采用雨污合流制,直排入附近河涌或流溪河,城镇的无序发展导致污水收集率低。从排水系统上讲,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规划范围及周边地区企业较多,但较分散。由于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相对落后,环境意识薄弱,有些废水未经处理或经处理未达标直接排入河涌,严重污染了河涌水质。

(2)城乡结合区存在较多“城中村”,城中村道路杂乱无章,基本上采用明渠(沟)排放,许多鱼塘和河涌直接成为排污沟,由于这些地区居住人口密集,水体污染严重,环境状况较为恶劣,“城中村”环境已对整个规划区及周边地区的城市发展造成障碍。

(3)规划区及周边各个镇(尤其是中心城镇)近几年人口数量增长比例逐年增加,增长幅度较大,由于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明显滞后于城镇规模的发展,各个镇现状排水体制部分尚为雨污合流,在现有道路上,采用暗道排水,污水直接排入江河,对规划区域周边水质威胁较大。

(4)规划区及周边地区地势复杂,人口密度小,污水管道系统布置难度大,污水提升泵站建设不足,投资效率较低。

5 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探讨

5.1 配套排水设施同步规划实施

规划实施时配套污水管网和提升泵站须同步实施,并通过规划行政手段不断完善规划区内及周边地区排水系统,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进度,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的问题。要重点解决规划区内雨污合流、污水管网覆盖面不广的为突出问题。规划区实施严格的雨污分流制度。通过规划的实施,带动区域内现有雨污合流的村镇实施雨污分流改造,从而实现改造区域污水的集中处理。

5.2 带动改造现有排水设施

由于本规划的实施后,规划区域城市化进程将加速。根据以往经验,城市化进程加速过程中,城中村的市政设施落后问题将日益突出。城中村日益增加的外来人口和产业将加大污水的产生及排放量。因此,为保证改造后污水能及时排放,应加强现排水设施的改造,加大泵站及排水管网的建设。若不加以控制,将会出现排水设施不完善带来污水横流现象,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同时,也会损伤居住区居民生活品质和城市总体形象。

5.3 规划区域入驻项目污水预处理措施

规划区入驻项目在可接入污水管网汇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前提下,项目污水应经预处理达到《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2]第二时段三级标准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保证规划区域废水可经市政污水管网进入市政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减少污水直接排入附近河涌带来的水环境影响。

5.4 非点源水污染预防措施

由于规划区域的城市化,地面将由乡村特征转变为为城市化、工业化特征,地面硬化面积加大,造成雨水涵养量降低,地表径流增大,也将会把更多的污染物带入水体。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尽量在室外停车场,人行广场采用透水材料,大面积硬化地面的初期雨水应尽量沉淀后再排入水体。

6 结语

分析表明,随着本规划的实施,除了规划区人口及企业随之增长外,也必将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及周边逐步城市化,污水产生量将进一步增长。但是随着规划区及周边地区配套管网的建设,产生的污水由现在的污水管网配套不完善或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而分散排入纳污水体情况可以得到改善。同时,随着改造方案的落实,污水管网的布设,改造片区污水设施建设投入使用,排入改造区域附近河涌的废水及水污染物量将减少大,可有效避免污水直接就近排入河涌。

因此,“城中村”改造规划环评中找出存在的水环境影响问题,提出相应的水污染减缓措施,可在规划实施后改善周围水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政府发布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

上一篇:市场调研报告机械下一篇:《总有一朵花为你开放》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