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的教学教案(精选9篇)
《谈读书》的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谈读书》的教学教案 篇2
1. 文乃德之门面
欲知其德, 先看其文, 所谓言为心声。德育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流芳千古的名篇就是教育人的好作品。现在这个物欲横流、处处喧嚣的时代, 尤其是在中学时期, 德育活动,
2. 文以德为灵魂
文章千古事,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听读说写, 最后归为写, 可见写的重要。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落后, 写文章, 不能下笔无言或者语言干瘪无味;要想写好作文, 思想境界先要提高。学校里, 课堂上, 公布好人好事, 激励大家。德育建设完善了, 作文的质量水涨船高。每次活动或者交流之后, 学生的作文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再也不是下笔千言、语言干瘪、三纸无驴的现象了。慧人慧语中说:“成绩似水, 水成无边才叫海;团队如山, 山有顶尖方为峰。”也就是说, 成绩积少成多, 浩瀚汪洋, 团队积极努力, 努力有成。同时, 优秀者能够影响一个团队, 优秀的团队既能影响带动一批人, 又能影响无数团队。也就是说, 让学生们从内心深深地热爱集体。
3. 仔细阅读文章, 吸取写作经验, 加深学生的体验
引导他们去体验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作者丰富的情感, 与作者产生心的交融, 情的共鸣, 产生难忘的情感经历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语言蕴含的情感, 必须凭借语言, 反复阅读, 增加感受, 这样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
4. 运用多媒体,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 实质是人文教育。多媒体形象逼真, 活泼生动, 孩子们感到其乐融融。多媒体有声有色, 绘声绘影, 学生们津津乐道, 趣味浓厚。多媒体情景交融, 突破时空, 活灵活现, 十分适合语文课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不可或缺。
二、作文之课前准备、提问, 启发学生的思维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 在写作文之前, 让学生们最好充分的准备, 加上对学生们一连串的提问,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写作内容, 以写“母爱是怎样的感情”为例。
生活日夜交替, 春去秋来, 在学生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体验中, 培养学生的情操, 促进学生的人文关怀的素养, 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学会关心亲人、关心母亲。在活动中, 让学生回忆过去, 细心感受, 体悟母爱, 理解母亲的爱是世间爱的极致, 理解母爱的全部尽是情, 在此基础上, 学会为人处世。同学们搜集有关母爱的格言名句、歌曲、文章等, 酝酿情感。用最真挚的感情、最真实的体会、最朴实无华的文字说出、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母爱:“你有没有最想和母亲说的一句话?有没有一句话在你心中藏了很久?有没有平时想表达的情感而没有表达出来?你有没有一种错误的认识, 就是用真诚的语言对母亲表达你的爱完全是一种多余?你认为时间漫漫, 来日方长, 或者, 你认为你表达出来你感觉到很不好意思?”
三、增加学生的活动, 丰富想象
有的时候课外活动, 我就仔细地观察到, 很多孩子围在一起, 观察一群蚂蚁在吃虫子, 他们看得津津有味, 有的聚精会神一言不发, 有的好奇不已议论纷纷。有这样的好奇心, 才能充分地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在的孩子们条件优越, 各式各样的玩具、工具、享受应有尽有, 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这些完全扼杀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和动手动脑的机会。孩子们走出房间, 到处都是建筑物, 尤其是城市的的孩子, 到处都是摩天大楼, 孩子们接近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 孩子们蹲在地上观察蚂蚁, 在草坪上踢足球、摔跤甚至打滚, 哪怕对一只昆虫研究来研究去, 一块泥巴、一块奇异的石头, 都会引起他们莫名的兴奋, 要鼓励他们多参加活动, 这是他们对世界、对自然发生兴趣的延续阶段, 也是语言的发展阶段, 这些都是作文的积累过程。
四、心平文章乃佳, 引导学生豁达开朗
豁达是人生的珍宝, 是智慧的源泉, 开心是成功的基础, 是驱逐黑暗的阳光。《圣经》说:“喜乐的心, 胜过良药”, 思想狭隘, 生活忧苦, 心情抑郁, 焦躁不安, 烦闷重重, 容易作茧自缚, 影响生活和学习, 甚至容易走上极端, 追悔莫及。有些人, 才华横溢, 却由于心理不健康, 一生默默无闻, 了无作为, 十分可惜。只有养成豁达开朗的性格, 才能够面对不快而坦然, 遇到烦恼而忘却。人生只有绝望, 世上没有绝路, 要拿得起放得下, 谦和少怒, 安详寡忧;豁达无敌, 开朗吉祥, 心路无阻, 人生顺畅。
心理健康的人, 志怀高远, 脚踏实地, 不屈不挠, 如果坚持不懈的话可登陆成功;反之, 心胸狭隘, 患得患失, 纵然才华横溢, 天赋超人, 也难创造伟业。
淡忘为佳, 宽容为美, 宽容无恼, 洒脱多乐。和他人的隔阂, 不耿耿于怀;他人对自己的冲撞, 过后即忘。宽容增加心量, 合作增长智慧。经常做一些活动, 在班里提出“零起跑线”口号, 激发学生努力向上, 让他们明确前进的方向, 懂得和睦相处, 懂得良性竞争, 利用竞赛激发他们的拼搏精神, 利用明星栏“周明星”“月明星”, 让他们“比一比, 谁最棒”, 培养他们的成就感, 让他们树立自信心, 引导优秀的带动大家, 激发落后的奋进直追。让所有人都能够自觉地成为班集体的主人, 让集体紧紧凝聚, 团结一致, 环境和谐, 人人乐于付出, 并且力争让这种思想根深蒂固, 长大以后必然是一个有为的栋梁之才, 必然对社会也能够有所贡献。
五、让学生“想学”, 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是学习各个学科的基础, 并且, 艺术是相通的, 知识可以互补, 技不压身、“书到用时方恨少”。例如, 数学和语文的关系有多大?一般人可能认为甚少, 其实不然。数学家苏步青在专业上的研究可以说是赫赫有名, 就是这位数学家, 他上小学时就能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 这对他撰写论文来说如虎添翼。再如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上初中的时候就开始了对《孟子》一书的背诵, 大约是初中毕业以后, 已经能够非常熟练地背诵, 获益良多。很多学生错误的认为, 某个学科和另外一个学科没有什么关系, 学不学都无所谓, 只要学好专业对可以了, 殊不知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错误。因此, 要引领学生学习先人博闻多学的精神。一件件前人的成功的人事例, 难道对我们没有启发吗?难道不能激起我们想学的动力吗?有了这些认识, 想学的种子自然萌芽, 学习的激情水到渠成的被点燃。让学生“想学”, 弘扬学生的个性, 打造他们非凡的能力, 因为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 都有独特的一面, 教师要挖掘学生的潜力,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现学生的亮点。
浅谈初中历史课的读书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读书教学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如小组合作学习、"先学后教"的教学思路、和谐教学理念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我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也对以上新的模式进行了积极尝试。在我看来,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课堂改革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点,避免教师的"一言堂"和"强硬灌输"的落伍现象,在融合以上先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什么我们学生理解问题不全面、不深入?为什么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差?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书读得少,读得浅,对于课文知识不能系统地把握和深入地理解。试想想,如果我们仅仅要求学生死记几个名词,生背几个问题,没有感悟,没有共鸣,这样的学习有什么意义?我们也听到有的学生这样抱怨:历史课不就是死记硬背吗?太枯燥了,没有什么意思。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不经意的读书过程中,学生理解知识、把握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教学成绩也明显提高。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养成学生阅读的好习惯,培养学习历史知识的多方面能力呢?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具体做法。
第一步:略读。略读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课文基本内容、主要思路和线索。一般情况下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要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基本问题,这就为学生的略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基本要求。然后我们可提示学生带着这些基本问题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略读课文。
实际上教材的每一课内容就像一课树,教师应该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出发,首先让学生把握树的主干,然后再去研究、补充它的枝叶部分,进而掌握所有知识内容。这也是第一步一定要略读的原因。
当然学生在略读的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要默读,就是无声地读。只用眼睛看、用大脑想,速度比出声读快得多。其次是在读时要手、脑并用,要做出相应的读书标注,以巩固阅读效果。另外是要扩大"视野",即增大眼睛的扫视范围,由原来的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最后,略读时抓住关键问题善于上下文联系、联想。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等,学生在第一步的阅读过程中就应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去把握。
第二步:精读。第一步略读完毕后,一般情况下教师需要做的应该是检查学生阅读结果,师生共同解决课文的基本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外,必要的针对性的精讲点拨至关重要。精讲点拨的目的应该是释疑、挖掘、拓宽,帮助学生透过课文的表象深入接触问题的实质,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在这一环节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布置学生有针对性的对课文内容进行精读。精读的特点是"纤屑不遗"。也就是说,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精读的对象应该是课文的重要段落和内涵较深经得起推敲的部分,一般指的是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在精读以前教师一定要做好阅读前的指导工作,要求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课文内容,边读边思考,认真推敲,解决课文疑难。如《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重点问题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遵义会议召开时14年的时间里,主要领导换了好几任,先后出现了"左"的或右的错误,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挫折;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也是14年,在议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教师就要提醒学生注意遵义会议召开之前14年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道路,与遵义会议召开之后14年所取得的成就的比较,利用充分的阅读、分析,突破教学的重点,更好地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步:品读。近日随着《易中天品三国》一书的热销,品读历史也成为一种受人们推崇的学习方法。品读这一环节应该是在学生对于基本知识、重点难点全面把握的基础上,以启发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态度为目的的。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打开历史课本,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的场景告诉给现在的我们要懂得庄严、荣光、忏悔……更多的是留给今天的人们更多的关于现在和将来的思考。所以初中历史课特别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使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比如在《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节的教学目标中这样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红军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需要学生对于课文内容要学会品读。
谈读书教案 篇4
1、背诵、摘录、理解培根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感受培根散文语言的诗意美和哲理美。
2、提高对读书意义的认识,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
3、了解两篇短文的写作思路,比较立论与驳论的写作特点。
4、经过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质疑本事。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投影展示《培根论人生》中的精彩论断:
1、小节更容易被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就像节日,并非每一天都有。所以,彬彬有礼的人,必须能赢得好的声誉。——《论礼节》
2、如果一个人对他的仇敌施加报复,那么他和他的仇敌可是是半斤八两,可是,如果他不念旧恶,而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那么他就比对手高出一筹,因为高抬贵手才是贵人之举。——《论报复》
3、机会常常先把瓶颈伸给你,如果你不拿,它就会再给你那个浑圆的瓶肚,那就很难抓住了。在事情的初始阶段就必须把握好时机,这才是最明智的。——《论时机》
4、美德就像宝石,用朴素的背景来衬托反而会更加美丽。同样,一个衣着并不华贵却端庄而有美德的人更令人心生敬佩。——《论美丽》以上这些精彩论述都是出自一个人的一本书,这个人就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这本书就是被译为几乎所有人类语言的名著——《培根论人生》!培根在书中将自我对人生的理解,浓缩为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就像刚才我们欣赏到的那些文字,至今读来依然那么新鲜、深刻。此刻我们就学习这本书中的`一篇短文——《谈读书》。
(二)朗读全文教师范读第一遍,学生齐读第二遍。
师:点评:正音,如:多音字“嚼”味同嚼(jiáo)蜡,咀(jǔ)嚼(jué),咬文嚼(jiáo)字。强调排比句的朗读节奏,语气连贯、起伏而有气势。举例略。
(三)默读全文,交流研讨。
1、师:请大家重新默读全文。
要求:
(1)给不理解的词句做好标记。
(2)划出对你有启发的句子,看看它们在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
(3)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谈读书的问题。
2、师:哪些句子比较难懂?先扫清阅读障碍,刚才听到有男同学说:“作者为什么用文言翻译啊!”其实这篇文章有很多种现代文译本。
生1:请大家看117页第9行“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中的“用处”的“用”字是什么意思?(师:你觉得呢?)可能是使用。师:换一个词。
生2:“运用”更适宜。(师: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师:书中没有把如何运用知识的方法告诉你。
生3:看116页第3行“练达”是什么意思?117页第6行“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中的“大”指什么?“当”是什么意思?
生4:“练达”就是老练的意思。师:对。“练达”指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有一句话说“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接:“世事洞明皆学问”)也指老成的意思。“大”是“空洞”、“空泛”;“当”是“适当”、“恰当”。
师:说说哪些句子对你有启发,看看它们在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谈读书的问题。
生5:有启发的句子是117页最终1行开始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用分类的方法说明了读书的用处,读书对人的影响。(师: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简洁,深刻到位。(师:用了修辞手法吗?)用排比。
《谈读书》的教学教案 篇5
1.关于随笔这种体裁:随笔是散文的一种,篇幅短小,内容贴近生活,表现形式灵活自由,见解深刻,说理简明透彻,多有哲理格言。语言特点透过《谈读书》可见一斑。
2.修辞知识:比喻、排比、对比的妙用。如修剪花草、饮食消化、用蒸馏水来比拟经过别人提炼的书之索然无味等确切的比喻;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类脍炙人口的经典绝句。
3.词语:(1)标题: STUDIES这个英语单词学生是熟悉的,可引导学生了解这个单词的多种义项,体会读书、求学、研究、细察、深思都是本文题中之义。(2)结合课文语境理解“注解”“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此外,有几个词读音须提醒注意:狡黠(xīá)、诘难(jīénàn)、味同嚼(j¡á)蜡。
二、内容理解
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比读书更平常、更熟悉的事。然而,看似熟悉的事未必真正理解。不妨试问问自己:“如果让我写这个话题,我谈些什么呢?”培根的《谈读书》不仅发现了这平常事情的深刻意义,而且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让人感到妙趣横生。读一读就知道这位哲人是怎么说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并帮助学生读通课文,品读那些名言妙语。
有老师反映:不少学生不爱读这篇课文,觉得“太乱,没有头绪”,对课文的“半文言”有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范读,让学生先说说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甚至可读完“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就直接跳到后面“读书使人充实……皆成性格”一段(都是讲读书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思想的亲切、语言的优美平易,有好感后再读其余。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大致意思,理清层次。如:读书的多种功能→读书、才干与经验的关系→读书应有的态度与方法→读不同的书对益智、完善个性的作用。其中主要是谈“读书的功能、作用”。
三、形式把握与语言揣摩
文中排比、对比、比喻的句子比比皆是,而且多处综合运用。这些修辞方法的美妙不仅在于语言的畅达明快、富于节奏感,更重要的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事物的深层意义,引导读者登上一个思想、智慧的制高点,发现事物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揣摩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修辞特点,大体了解培根随笔的语言风格,实质是加深理解文章的深刻思想,窥见作者博大的精神世界,感受其思维的周密与眼光的敏锐。
1.回顾品读“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及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一段,体会作者思想的周密与深刻,体会语言的畅达明快、富于节奏感(排比的特点:三个句子以上,这些句子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这些须根据学生情况,适当提示)。
2.品读以修剪花草、饮食消化、用蒸馏水、运动医百病打比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见解的形象透彻,亲切得体,令人回味无穷的智慧(比喻:相关联想,形象恰当)。
3.学思维方法、学表达。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思考:从多种角度思考有关读书的问题——读书有(还有)哪些作用?读书与长才(理论与实践)是怎样的关系?怎样读书收获最大?这些读书的方法有道理吗?——前面思考过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格物致知问题与读书的问题有怎样的关系?……试写出对其中一个问题的看法,并用上排比、比喻的表达方法。
如果有时间,学生状态好,可作以下补充:
1.关于作者:课文注解说培根是哲学家、作家,不妨简要补充一点有关的知识。如:培根的抱负与成就——他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并为此计划写一套大书,总名《伟大的复兴》。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实验,主张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这与前一课的实验精神紧密相关。《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书的副标题为“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共收入短文58篇,王佐良先生说:透过这本书,“读者可以看出他的智慧象医生手里锐利的手术刀,在一层一层地解剖着人生和社会里的各种问题:真理、死亡、宗教、爱情、逆遇、高位、友谊、父母与子女,读书,利己的聪明,等等。”英国本无随笔,由于培根的示范,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而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最有特色的体裁之一。
2.可选课文名言佳句的英文及不同的翻译,让学生与课文对照阅读,以体会语言的奥妙,增长见识,同时加深对文中精要处的印象。
(1)Studies serve f·r delight, f·r ·rnament, and f·r ability.
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水天同翻译,下同)。
(2)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 c·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3) Hist·ries make men wise; p·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ile; natural phil·s·phy deep。m·ral grave; l·gic and rhet·ric able t· c·ntend.
《谈读书》的教学教案 篇6
这是一篇一课时就能解决的阅读课文,内容浅显。通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目标
正确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自主阅读过程中,能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感悟,并在自主读书过程中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能与同桌交流、汇报。同过对此文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并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培养质疑的习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会选择合适读物的方法。
教学构想:
先请学生说说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然后自主阅读感悟,开展“阅读反思”,再读课文质疑,培养“阅读批判”能力,最后读感知写作特色,进行迁移练习。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读书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唤起生活积累,激发“阅读期待”(请学生说说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
在生活中,同学们一定都学过或读过一些“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些名言警句和课文吧,想一想,都有哪些?
你觉得在我们已掌握的这些好的读书方法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小结,揭题板书:读书要有选择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最想了解什么?
归纳:为什么读书要有选择?可以选择哪些?怎样选择?
二、自主阅读感悟,开展“阅读反思”
1、初读: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相信你们自己能解决的。在读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把课文读正确,你行吗?老师非常相信你们的能力,到时候,让我们大家欣赏你的读书情况。
2、指读:安排学汇报自己读书的情况,并随机正音和理解重点词语,如“无可厚非”“日新月异”等。
3、了解: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4、品读:开展阅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自主读文,并在书上随时记下你的收获。可以是关键词,重点词等等。也可与同桌小声地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
5、评读:交流自己在读书时的感受,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6、小结。
三、再读课文质疑,培养“阅读批判”能力
1、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疑惑?请你们再快速地浏览一下,记下你的疑惑,可先与同桌进行交流。
2、交流:我觉得书中对“小学生可以选择哪些读物说的不够全面,我认为我们小学生可选择的读物还可以再拓宽些。如一些儿童漫画、反映生活的漫画我们也可以作为我们的读物;除此之外,还可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要选择?”“怎样选择展开补充和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再读感知写作特色,进行迁移练习
同学们在读2~5小节的时候,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交流(条理清楚,分类说明等)
依据这样的写作特色,开展迁移性练习。
如:抓住“读书为什么要有选择”这个话题展开叙述,可分类进行;如抓住“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应该怎样选择?”等话题展开,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以前选书的时候,有什么好的方法,要注意什么等,通过这课的学习,你还知道了应该怎样选择等。
作业设计:
做《同步》,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书,并写明原因。
板书设计:
读书要有选择
名人传记
文学名著
工具书
《谈读书》的教学教案 篇7
一、创设情境, 享受读书乐趣
在教学中, 只有当学生们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 他们对课文情感的感悟才是真切的, 才能读出形, 读出意, 读出味, 读出情。
1. 角色体验。
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童话故事, 有许多生动的小动物形象, 让学生们扮演文中的角色既能激发其阅读的兴趣, 又能让学生们通过角色置换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经历、去欣赏。这样, 语言文字在他们面前就不再是枯燥的符号, 而是具体丰富的形象, 他们就能从语言文字中看到迷人的景色, 听到美妙的音乐, 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
2. 音乐渲染。
音乐是渲染情境、引发想象的有效手段。如教学《狼和小羊》时, 播放狼步步逼近的动感音乐, 为学生营造一个紧张急迫的氛围, 从学生们夸张的表情和语言中可以看出, 他们已感到了“凶狠”、“可怕”, 体会到了小羊的危险处境, 大家都在为小羊的命运担心, 不知不觉进入了情境, 这时再来指导朗读就会水到渠成, 学生就会入境生情。
3. 画面引入。
画面同样是引领学生们入境生情、增强内心体验的有效手段。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中, 为使孩子们体会到狐狸巴结讨好乌鸦时的表情,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狐狸的表情, 有的学生说:“他摇着尾巴, 假惺惺地笑。”有的学生说:“狐狸一脸的奸笑, 一看就知道没安好心。”这些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感同身受, 读起书来便倍加用情, 对理解人物形象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更能享受到读书的快乐。
4. 语言描述。
此外, 教师的语言描述也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场景, 引发学生们内心的共鸣。如《青蛙看海》一课教学中, 我这样描述“小青蛙努力登山”这一情景:“请小朋友看, 小青蛙跳呀跳呀, 啊!不小心摔了一跤, 流血了, 它不顾疼爬起来继续跳, 跳呀跳呀, 累了在草丛中休息一会儿, 渴了喝点山泉水, 就这样它不停地跳, 气喘吁吁, 腰酸背疼, 它想到快要到山顶了, 快要实现自已的愿望了, 便更加努力地跳。”我描述完以后, 问:“你听了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孩子们纷纷说小青蛙真了不起, 再来读书时, 我看到不少学生的脸上都露出坚持到底的神情, 很明显他们已经和文中的角色产生了共鸣, 读起书来自然是更加入情。
再现生活情境, 强化学生们内心的体验, 就能以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形成兴趣盎然、感知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们享受到读书的无限情趣。
二、个性化朗读, 享受读书乐趣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不同的人对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便一样, 朗读的方式也肯定有差异。因此在激情朗读中,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身心处于激活状态。学生的身心只有进入激活状态, 内在语言才能高度活跃起来, 这样, 语言和精神才能同构共生, 才能享受到读书的乐趣。这也是学生个体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既是享受读书乐趣的过程, 又是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的过程, 何乐而不为呢?因此, 我们在学生每一次读书时, 都要为学生注入能充分激活身心的“兴奋剂”, 使他们情绪激奋, 全身心投入。
三、激励评价, 享受读书乐趣
每个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 当孩子们通过努力, 将课文读通读熟时, 他们是多么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同学的肯定呀!这时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 既让学生从主观心理上体验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可暗示一些学习方法, 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求知, 把读书当成一种精神享受。
学生生活在集体之中, 有时他们之间的称赞、表扬说出了其心灵深处的声音, 更贴近学生的心灵, 效果也更佳。因此指导学生互评, 是我惯用的方法。如学生读完一段话后, 我总让其他同学说说他读得怎样?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的评价既可使学生在别人的肯定赞美中更爱读书, 又可引导学生从别人的朗读中汲取营养。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喜欢挑刺, 这时我会说上这么一句:善于欣赏别人, 你在得到友谊的同时也会得到许多知识。学生在教师指点下真诚欣赏别人, 受到了思想教育, 提高了阅读兴趣。其实, 在读书活动中, 一句话、一行字、一朵花、一支歌、一个手势, 都可以作为评价激励的手段, 让评价伴随教学的始终, 使读书成为孩子的一种精神享受。
《谈读书》的教学教案 篇8
从人类认识自然、揭示自然规律,掌握知识过程来看,不外乎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地从实践中获得;另一种则是间接地继承前人的经验。而书本则是主要传播工具,中学生则属于后者,是在继承前人的经验。物理教材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研究方法,体现了教学大纲中的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
我认为在物理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提高读书分析能力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1.课前读书分析(预习);2.认真阅读课本;3.课堂指导阅读;4.总复习阅读;5.博览群书;6.讲清阅读道理。
一、课前读书分析(预习)
这是学生根据教师指导的学习内容在教师讲授前,自己先阅读教材,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联系以往掌握的知识,看看哪些是懂了的,哪些是不懂的,哪些旧知识在课文中再现,有什么新意,哪些知识自己不清楚。总之,学生通过预习,做到上课听讲时心中有数,为接受新知识做好思想和精神准备。
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应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进行,在新知识讲授前和过程中,课堂提问的设计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准备,要扣紧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要遵循教材内容本身的逻辑关系,显示出一定的序列性、层次性、逻辑性,并注意难易适度等。例如,讲“大气压强”一节时,教师向学生讲:“有一煤矿,在十米以下的坑道出现了渗水问题,于是用一台抽水机抽水,但无论如何也抽不出坑道中的渗水,这是为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实验数值以及影响大气压强的因素,大气压强的应用等有关问题,从而为讲解课文内容打下良好基础。
二、认真阅读课本
“读书贵在质疑”,要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去观察、思考、发现。鼓励学生应用新知识、新方法去解决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精心编织若干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引起思考、引起争论。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必然有对有错。这时教师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认真地阅读有关的章节,给学生重新组织答案的机会,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指出错误的根源、思维的片面之处,为继续学习铺平道路。例如:在“重力”、“万有引力”的教学中,①首先搜集关于重力与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②本节教材中着重研究什么问题。③重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④重力的大小、方向与作用点是怎么确定的?⑤根据教材中学到的知识,你能确定一个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吗?⑥重力和质量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⑦万有引力和我们的生活有关吗?教师要经常精心设计读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实验、观察、思考,学生就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课本中研究问题的方法,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堂指导阅读
对于学生来说,进行阅读时,常常遇到很大困难,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上,应用一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读书。例如,在讲“液体对压强的传递”时,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可以指导学生把课文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第一段,是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液体能够把它受到的压强向各个方向传递”的事实;二是第二和第三段,是为了研究“液体传递压强的规律”,介绍了压强计的构造原理;三是第四和第五段,是说明用压强计来研究“液体传递压强的规律”的实验方法的过程;四是第六和第八段,是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在经过抽象、概括、推理而得出结论。最后再把全文连贯起来加以分析,指出物理教材的特点和阅读时应注意的问题。对中学物理教材的这样分析,绝不能理解为把物理课讲成语文课,而是说可以选择个别章节为例,教给他们钻研与消化物理课的基本方法——读书分析法。
四、总复习阅读
阅读课文时,对于概念和定律的叙述,要“钻进去”,边读边逐句推敲,彻底搞懂,对于规律、公式的得出要分析推导,搞清来龙去脉,要做到眼、手、脑并用。同时又要“跳出来”,要善于从纷繁的知识中抓住要点,“消尽冗繁留青瘦”,把书读薄。如“电场”这一章概念多、很抽象,通过复习阅读,可以把教材精炼为一个定律——库仑定律;三个概念——电场强度、电势、电容等。经过这样的分析处理,学生对于静电学的知识就主次分明了。
另外注意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可让学生就课本上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知识进行阅读。如复习机械运动时,“假如把单摆从地球移到月球上,它振动频率是否改变?为什么?据g月≠g地,得出要改变。若置于匀减速上升(或下降)的升降机中,频率是否改变?这样指导阅读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挖掘知识问题的逻辑关系,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变通性,让他们觉得课本中有难度可挖,有奥妙可循。
五、博览群书
要了解物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就要博览群书。在当今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科学知识急剧增加,学生今后要面临很多需要认识、探讨、分析和解决纷繁复杂、形形色色的问题。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崭新的世界,这就使得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尤为重要。同时各个学科都不能孤立存在,各种知识都应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我们必须了解各学科的联系,并能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了这方面能力,学生今后可以从自身出发,独立有效地从浩瀚的书本中去寻求和猎取大量的知识。
六、讲清阅读的道理
学习物理对于概念内涵规律的表述,不能只是笼统地阅读,大致明白。好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时遇到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没有达到透彻的程度,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似是而非的问题,就会犯张冠李戴的错误,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讲清概念、定义、定理的试用范围、适用对象、内涵和外延、注意事项、易混易错问题、与其他有关问题的区别与联系,只有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才有收获,避免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
《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9
《谈读书》教学反思1
教授完《谈读书》一文后获益良多,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谈读书》一文是英国作家培根的著名随笔,本文短小精悍,但论述范围十分广,语言极其简练,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警句,而且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把指导学生品析文章语言以及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作为教学重难点,并设计以下教学环节:(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再读课文,品析探究(3)、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在授课过程中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通过层次清楚的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路以及明确文章的论证方法,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品析语言,总结收获,通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接触课外的知识,从中找话题谈看法,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考虑初三学生的应试需要,在授课过程适时教给学生答题方法,如在“ 找话题,谈看法”环节,指导学生应先确立鲜明的观点,再找到有力的论据,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来完成对话题的论述。这就是议论文考查开放性题型时应注意的应试技巧。在与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不随意否定学生的看法,致力于创设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教授本课时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谈话导入时准备不充分,未能很好创设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的开始并不成功,这为后面与学生的交流,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难度。在整体感知环节条理不太清晰,学生还不能很清楚地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对本文的论证结构也不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不能得到巩固。虽然本文不是严格的议论文,但属于议论性随笔,有关的知识点应该有所涉及。另外课堂需要有一个点燃激情的台阶,应设计一个问题引起学生讨论,可以是有关读书目的、读书方法或是读书作用等方面的探讨,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并化为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深层次思考。在课堂教学艺术方面,由于未能发挥自身良好状态,与学生的交流较生硬,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我最遗憾的地方。
在反复思考琢磨后,对本课教学设计做出如下调整。为加强学生对文章理解,可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提纲图来理清文章思路与结构,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品析语言时注意适时指导学生如何朗读,通过朗读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辟见解。在品析语言进入拓展延伸环节时,设计问题来过渡,如“现在社会上流传这种说法,读书根本没用,还不如来学炒股,学习如何赚钱来得实际,同学们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利用课堂的讨论来加深认识,获得启迪。
《谈读书》教学反思2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课,选择了《论语》中关于读书的名言和朱熹的《训学斋规》中关于读书的名句。本课选取的两篇都是文言文,所以课上我重点以学生的朗读为主,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然后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悟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距离很大。五年级的小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课上首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强调让学生读流利,因为学生在没有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时候是不可能把语句读流利的。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中关键词的意思。
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先让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只有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够事半功倍地解决困难,获取更多的知识。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并适时地予以指导,虽然老师是一节课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解惑者。但是老师决不能够越俎代庖,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完成文言文的教学,因为那样做的话,老师一堂课下来累得要死要活,学生学得昏昏欲睡,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学会,什么方法也没有记住。即使有一两位学生记住了一点儿那也是鹦鹉学舌根本无从谈起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三、分享读书体会,交流读书方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进行完之后,我又组织了全班交流的环节,这样做是想让大家把自己小组里的学习所得拿出来与同学们共享。最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经验和学习情况,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和启发。再启发学生想一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谈读书》教学反思3
我们的教育要指向孩子们的未来,而绝不能急功近利,仅仅在有限的一两年里让他们拿出一个优异的成绩,然后就不闻不问了。因此,我们还有责任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书就是其中的一种有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好习惯。
当然,对孩子们的要求,我们也要自己能够首先做到。书,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古语中有云:活到老,学到老。所以,读书,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范例六在落实基础这个环节上,我不仅注重了学生的积累,也注意到了随文处理生字生词。但是随文教汉字这一点,在我的课堂中体现还不够充分。我只叫学生纠正了“嚼”和“鄙”两个字的读音,就没有深入的去挖掘这两个字的字形和字义,从而从根本上去掌握这几个字。
我觉得: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
通过这次授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这也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指引。有人说“课堂永远都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那就让我们的课堂少些遗憾,尽量走向完美吧!
《谈读书》教学反思4
教材分析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从本文看,作者说理透彻,语言精辟,论述的范围又广,几乎一字一个观点,针对随笔的特点,结合本文内容中谈到的读书的目的、作用、方法。于是,我将本文教学定为两个重点目标,即1、感悟语言;2、理清作者的观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学情分析
1、由于本单元是以议论文的体系进行编排,故学生对文体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重点训练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2、本课《谈读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的作品,说理透彻,语言精辟,鉴于生已有一些读书的经验和关于读书的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文章,体会文章精辟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理清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树立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读书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精辟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理清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
1、理清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谈读书》教学反思5
马老师教的《古人谈读书》这节课的教学有两个突出优点:
一、老师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马老师语言幽默风趣,整堂课氛围轻松、愉快,这一点大家都看到了听到了。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和看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都给予充分欣赏和关注,以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信心,因而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师生配合默契。
二、用抓重点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落实这个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针对重点段,学生边读课文边选择,边思考边回答,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自读自悟,渗透了新课标最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谈读书》教学反思6
《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本文中三位名家都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都重视读书的积累,但是侧重点又各有不同。而且安排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久远,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
一、教学效果
依据文章题材和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调动积累,走近名人。
为了更好地走进文本,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我设计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环节。让他们充分地准备好:一是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会背诵四句以上;二是查阅三位名人的名言和故事,了解每位作者,了解背景,为课堂上的交流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预习时做足了功课,所以在课前交流环节时能畅所欲言,也能对作品对作者谈出几点想法,为深入领悟作好了铺垫。
2、读占鳌头,培养语感。
本文的三部分内容在读书时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由读第一部分即选自《论语》的几句名言,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相互帮助。可以放手引领读书。第二层次也是第二部分内容。在学生借助拼音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读准易错的字音,通过范读,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出韵律,让读书有滋有味,进而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古文的爱好。第三层次是第三部分,此层次则是半扶半放,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后,在班内展示朗读,并且评选出读书小明星,进一步引导孩子们爱上读书,爱上阅读。
3、合作探究,感悟内涵。
在读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潜心阅读,借助旁边的提示驱使着领悟每句话的内涵。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借助手头资料解决心中的疑惑。之后在小组内交流,碰撞,让思维趋于准确,也就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内容。接着再让学生观察文本内容,总结每部分内容作者侧重点是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在感知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训练,使语文课真正体现母语的作用。
4、背诵积累,制作读书卡。
布置全班同学背诵任务,自由背诵,同桌比赛背诵,班内展示背诵,评选出背诵小能手。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背诵,为积累丰富的语言夯实基础。接着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制作名言卡片,选的内容出自本文,要工整抄写,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锤炼。
二、成功之处
本文虽然看似有难度,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比如: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明显提升;制作读书卡让动手实践和语文学习的`延展性有机融合!
三、不足之处
学生学得分量特别重,想象力没能被激发。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让学生自己试着创作读书的名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谈读书》教学反思7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就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等做了经典的总结和剖析。其中,有些句子都成了大家所熟知的格言警句了,像“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关于读书的好处,在不少文章中都有过论述,所以我们讨论的不是要不要读的问题,而是阅读的重要性及其方法问题。我个人认为,读书,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对于学生而言,要想轻松地学习各门功课,就应当有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奠基,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甚至更多倍。”我给课外阅读和学习教科书的关系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就是比作磨刀和砍柴的关系。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在不断地磨刀,使我们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等于说一把刀被磨得越来越锋利,那么,当我们在学习书本的时候,书本里的知识很容易就被接受并吸收到了,就像拿锋利的刀去砍柴一样,根本不用费多大劲。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培养出较高的学习能力,那就好比是拿一把钝刀来砍柴,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也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而悄然滋生了
《谈读书》教学反思8
《谈读书》这篇课文是培根的一篇著名随笔,属于自读课文。它围绕着“读书”展开了三个内容的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正确方法、重要作用。语言凝练、警句迭出、蕴含哲理。同时以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式进行阐述,充满了睿智的思辨色彩。接下来我对我的教学过程具体反思如下:
在导入部分,通过王国维“读书三境界”酿造出读书氛围,同时与初三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相联系。学生进入了情境,但是我并没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读书想法、感受,而直接进入文本,没有很好的激发阅读兴趣。
在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环节,目的是想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层次有清楚的认识。所以我设计的问题不难:本文围绕“读书”这个话题,谈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基本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接下来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这三方面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这是考察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领悟能力。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但是课堂效果不是很好。首先我没有让学生发挥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处处都是读书的观点,单凭一个人去概括寻找,难度很大。可以通过三、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补充来完成对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这样也能减少课堂沉闷气氛。其次,我的引导不够。学生只能理解观点表层的意思,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读书实际,更为深刻的理解内容。比如说关于“代读”,我可以举例让他们明白“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才可以用这种读法。还有这么有哲理的文章,学生读的少了,所以学生没有很好的感悟到读书的目的、作用以及学到读书的方法了。
编写《读书名言精评》环节是个亮点。课堂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设法让学生充分地“活”起来,“动”起来,要将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巧妙地转变为学生“学”的活动,将本需由教师讲析出来的内容由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读出来,找出来,析出来,悟出来,练出来,品出来。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改变以前只口头表达赏析语言的方式,编写《读书名言精评》将口头表达与写作相结合。学生将喜欢的语言摘抄出来,从多个角度去品评,然后进行交流品评。这一方面是感受培根语言魅力,另一方面这样的摘抄方式也是学生平时应该有的读书习惯,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通过这一活动,既凸显了语言教学这一重点,又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也让学生享受到了求知的愉悦,感受到了思想的启迪。但是也有不足之处,老师的示范点评(从修辞,思想内涵上来点评文章中的一句话)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导致他们也只从两方面来谈。或许可以不做示范,因为初三的学生已经可以独立的品读句子,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解读。还有在品析语言时注意适时指导学生如何朗读,通过朗读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辟见解。
最后我以名言警句的形式结束,谈的是读书方法,跟导入的“诗词”相呼应,从而整个教学具有完整感。
总之,这样的课堂教学,对老师和学生的知识要求都比较高。拿这样的一篇议论文来说,如何把学生的思维从与作(文本)对话迈向与自己对话,这仍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谈读书》教学反思9
成功之处
1.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小学文言文教学应以诵读为主。
“课标”要求“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可见背诵不但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目标。背诵的方法有很多,前提是“读”。本课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指名读、齐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在“熟读”的最后就是“成诵”,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背诵下来了,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长期的教学理论及实践证明,背诵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尤其适用于古诗文的学习。在小学背诵过的诗文可能一生都不会忘记。
2.注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及总结。第一课时学完第一部分后,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已有初步了解,第二课时学习前先总结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部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生更好地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不足之处
1.没有让学生准备好必要的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典》等。
2.课前预习任务不明确,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学生可以先熟悉课文,收集一些相关资料。
3.错误地以为即使学生理解不了,只要读熟、背诵下来,时间久了自然就理解了。而学生呢,却不愿意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甚至连注释也懒得看。殊不知正是这种观点作祟,使得学生背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
《谈读书》教学反思10
《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篇随笔,属于立论文。作者先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与经验的的关系,用书的智慧;接着阐述读书的方法,提倡读书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最后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这篇文章不仅给人思想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它语言精辟,笔法灵活,给人以美的熏陶。
本堂课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并针对优美句子做点赏析积累。授完本节课,自己的感觉还行,老师们对我这节课的评价也还比较高。但坐下来仔细思考,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在教学创新方面,要步伐迈出的更大一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先要具有创新的精神,要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所以,让自己的课常教常新,永远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过于追求课堂的完美。本节课45分钟,我在时间上面把握还比较好,重点安排了对教材的理解与语言的赏析积累,在这个重难点上还是把握较好,但是,没有注意去生成一些新的东西,把课堂带活,走向深入。所以,按部就班的多,许多问题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课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师生互动方面,学生虽比较积极,但是对于问题的思考只是停留在表面,没能深究下去,我的引导也不是很有效,没有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刘冬梅老师的课就能够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挖掘出一些新的东西,学生的收获更大一些。
《谈读书》教学反思11
《谈读书》一文是英国作家培根的著名随笔,短小精悍,但论述范围十分广,语言极其简练,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警句。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把指导学生品析文章语言以及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作为教学重难点。
在授课过程中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通过层次清楚的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路以及明确文章的论证方法,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品析语言,总结收获,通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接触课外的知识,从中找话题谈看法,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改进措施:
1、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提纲图来理清文章思路与结构,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品析语言时注意适时指导学生如何朗读,通过朗读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辟见解。
2、应该设计现实问题让学生加以讨论,如“新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如XX的父亲说:‘我没有读过书,但在家具厂打工,一月轻松也能挣个三、四千,大学生工资才一、两千,还没我高呢,读书有什么用?’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利用课堂的讨论来加深认识,获得启迪。
《谈读书》教学反思12
今天上《谈读书》,是培根的文章的译文,学生看了很多次,找不到头绪。我见学生对这篇文章找不着北,让他们小组讨论这文章,讨论后他们都认为难。我又叫学生朗读全文……
后来要我帮学生给文章划分了层次,学生才开始对全文有点点理解。然后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一问题,大家都未作详细的探讨下课铃已响起了。
我相信下节课,学生一定会对这篇文章找到学生的这突破口,顺利学习此文的。
这篇课文学生认为有点古文语言,也有白话文特点。加上一段一到尾,不分层次,导致难学。我作为教师,都希望此译文要分一下段落,让学生读起来容易把握。
当然,如果教师不理会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讲解文章,这一节课就顺利很多了。
《谈读书》教学反思13
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抓住文本重点,这篇课文很有思想价值,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愿意读书的人不多,能够读书的人也基本上是被逼的,因此,我把体会文中有关读书名言的句子作为重点之一,让他们通过这一环节,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课前补充的一些读书名言也是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因为这是一篇议论文,文体知识也应该是一个重点,我侧重于论证方法的教学。
当然,本课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
1、学生活动不够充分,主要是考虑时间问题,这一直是我教学活动中无法解决的一个矛盾。要么就是课堂容量的问题,也可能是课堂环节的有效性问题。
2、语言不够精练,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坚持不懈地锤炼语言。即使做不到妙语如珠,也要精练流畅,文采飞扬。
《谈读书》教学反思14
今天朱老师先上了第25课。
首先,朱老师让学生观察课文的不同之处。这篇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选自《论语》的三则关于读书的语录,第二部分是朱熹谈读书,第三部分是曾国藩谈读书。
一、简单学习第一部分:朗读正音。
论语中的语录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朱老师没有重点学习,让学生读后,老师进行正音。比如“知”同“智”,是一个通假字,简单介绍通假字;“识”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重点学习第二、三部分。
二、重点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促讲,生生互学。
1、简介作者。朱老师简单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根据作者所处的年代,从而发现他的文章接近白话文,他写有不少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
2、多形式的朗读。文言文的学习,教师的范读很重要。朱老师先范读,让学生一句句跟读;再完整示范,请学生关注停顿和轻重音,再请学生模仿着老师的样子完整地读;最后拿起书本齐读。朗读指导有坡度,在老师的范读中拉近学生与古诗文之间的距离,以读促讲。
(在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朗读示范也非常重要。我也会让学生仔细听老师的停顿、重音,请小老师来模仿,来带大家读,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老师机械地强调要有效得多,也会把学生教聪明,这就是以读促讲的效益所在吧,语文课堂就应该书声琅琅。)
3、学生相互答疑解惑。读完后,朱老师抛出两个开放的问题:
①你有什么地方没有读懂?
②你读懂了什么?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随意,但却设计高明。先让学生学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勇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让另一些读懂了的学生来答疑解惑,老师仅仅是稍作纠正和引导。朱老师曾说,让学生来教学生,比老师教得更有效。确实如此,在这两个问题的深入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被其他同学相继解答。
(这是一个对新老师而言学得来的地方,在课堂上多神秘地问几个“你有什么发现吗?”瞬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思考起来。比如我在教《天地人》一课时,把“你、我、他”放在一起,把“你、他”二字标红,让学生去发现,他们会发现这两个字都有单人旁,都和人有关;再将“他、地”二字放在一起时,学生发现这两个字都有“也”字,但左边的部分不同,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偏旁,来理解字义,来进行有效的识字辩字。)
4、熟读成诵,深入理解。在课堂上,通过反复的朗读和交流答疑,老师借助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高效地积累。
接着,朱老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古人写文章时,有没有用到什么特殊的句子?学生随即发现反问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老师让学生尝试改成陈述句,学生改得非常出彩,如:“心既到矣,眼口皆到。”“心既到矣,眼口必到。”等。
最后,朱老师问: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来说一说。在这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古人所谈的读书道理更深入学生的内心。
三、学习第三部分:创设情境,抓住核心问题。
1、简介曾国藩。
2、教师范读,学生多形式朗读。
3、扫除疑难词句,在情境中理解深意。“盖”这个字是语气词,表示开始说话。最难读的是“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其中举了两个例子:河伯观海、井底之蛙。朱老师请学生和自己互动,以对话的形式演一演这两个故事。这是课堂最灵动的地方,学生投入情境中,更明白了什么是“没有见识的人”。
4、抓住核心,来提问题。这里,是老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也是体现课堂生长性的地方。朱老师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提出“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模仿着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提出一个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给水平较高的小朋友准备的。学生果然抓住了最后一句关键句,问“为什么此三者缺一不可?”给这节课留下一个完美的问号。
(在课堂上,我也常会学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啊?你们觉得老师为什么用这个颜色来写?等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学生转换角色,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老师的设计思路,从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谈读书》教学反思15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比较难理解的古文,这一课摘取了孔子、朱熹、曾国藩三位大家的读书之论。《论语》中的三句名言,分别表达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读书态度;朱熹的读书方法为心到、眼到、口到,特别强调了“心到”的重要性。曾国藩的读书要诀为“三有”,即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并强调“三有”缺一不可。
一问:我是用什么方法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本文时,第一课时我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划分节奏,在反复、多种形式的读中帮助学生解决生字的读音及古文断句问题,这也为理解古文打下基础;第二课时,我将重点放在对课文的解读上,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从而学习三位大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理解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记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达到成诵的地步。
二问:作业布置是否兼顾到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理解、背诵这三篇古文是这课的重难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但是少数基础薄弱的同学依然需要在作业中巩固知识点,所以我布置了两项基础性的作业:
1、写上这三篇古文的翻译;
2、工整抄写三篇古文。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这两项作业完成起来比较轻松,所以我又布置他们课下搜集其他古人优秀的学习方法,已达到拓展积累的目的。
【《谈读书》的教学教案】推荐阅读:
谈读书教学反思05-14
学会读书:谈阅读教学07-10
《忆读书》的教学反思06-09
教学的勇气读书心得07-27
初中历史课的读书教学07-07
关于教育教学的读书笔记08-19
小学语文教学的读书笔记09-16
《教学中的直观原则》读书笔记07-03
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