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教学反思

2024-05-14

谈读书教学反思(共14篇)

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1

今天上《谈读书》,是培根的文章的译文,学生看了很多次,找不到头绪。我见学生对这篇文章找不着北,让他们小组讨论这文章,讨论后他们都认为难。我又叫学生朗读全文……

后来要我帮学生给文章划分了层次,学生才开始对全文有点点理解。然后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一问题,大家都未作详细的探讨下课铃已响起了。

我相信下节课,学生一定会对这篇文章找到学生的这突破口,顺利学习此文的。

这篇课文学生认为有点古文语言,也有白话文特点。加上一段一到尾,不分层次,导致难学。我作为教师,都希望此译文要分一下段落,让学生读起来容易把握。

当然,如果教师不理会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讲解文章,这一节课就顺利很多了。

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2

教学是一种学术活动, 每一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学过程+反思=教师成长。否则既使一门课教了十几年, 也只是被动的机械的重复教十几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反省, 不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概括, 课堂教学实践后不反思, 那么就很难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通过反思, 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设计, 提升教学水平, 同时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使自己教学实践能力和业务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的内容, 大体包括:1.找出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的差别。2.反思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3. 反思教学教态和行为。4.课堂互动情况。5.反思教学感悟与灵感。6.反思教学中的成败得失。

我们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确定反思的内容。例如, 根据教学活动的顺序, 根据教学活动涉及的各种要素, 确定反思的内容。在反思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我们可以选择若干自己感受深刻的内容, 有侧重地进行思考

三、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1.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方案, 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设计教学方案时, 教师根据所讲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事先确定的教学目的, 重点与难点, 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教学过程。那么老师反思自问是否突出了重点和突破了难点, 设计的练习是否起到了巩固新知识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都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对这些思考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进程相吻合进行比较和反思, 找出成功与不足之处, 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

2.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认识活动, 教学过程既包含教师的“教”, 又包含学生的“学”, 老师反思过程及其效果。老师反思自问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有没有学生思考的空间, 学生活动是否高质高效, 是否关注了创新的火花, 有没有抓住这种机会;各种练习是否适当等;课堂氛围的营造,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怎样, 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如何等。

3.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教学效果的反思, 是指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 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 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学生行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 这是教学效果反思的重点。例如:棱柱这节课我通过学生的练习。

(1) 正方体的棱长为a, 则其一个面的对角线长为______, 其对角线长为______, 全面积为______, 体积为______%。

(2) 正方体对角线长为a, 那么这个正方体的全面积是 ()

A.2 B.2a C.2 D.3

通过练习出现的各种结果分析出有的是概念面的对角线长和体的对角线混淆;有的是计算上缺乏基本功;有的是对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所存在的问题, 从而找出改进教学的办法。

四、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一般采取“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形式。由叙述具体的教学活动, 然后分析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处, 再谈一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可从几个方面来组织内容。

(1) 写不足之处, (2) 写教学的灵感, (3) 写学生的创新, (4) 写新的教学设计

浅谈教学反思应反思什么 篇3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近几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运而生,作为新生事物,它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的普遍实施,它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其中,从这一研修活动中获益良多。

但是任何一种新的研修形式都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尽善尽美,通过调研,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走入了误区,在认识和行动上产生偏差。本文试图找出反思存在的误区,并结合初中历史教学指出反思应包括的内容:

误区:

一是敷衍应付。一些教师把教学反思(课后记、教学随笔等)当作教学任务来完成,为应付常规检查而写反思。这样的 “反思”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其内容要么与课堂教学风马牛不相及;要么词不达意,东拉西扯;要么摘抄文稿,权当“反思”。

二是隔靴搔痒。有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表层化,反思不深刻,只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做深层次反思。例如:“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除少数同学外,一般掌握的还可以”,“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除个别环节外,其余都实现了教学目标。”如此等等。这类“反思”不痛不痒,它是停留在发现问题、少数学生、个别环节存有缺憾这一层面上,而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未做理性化的思考。

三是写成总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教学总结别无两样,把教学反思完全写成了教学工作总结,呈现出的内容是对某一个教学阶段(一个教学单元或一周)的教学情况进行回顾与总结。肯定这一阶段的教学成绩,寻找不足。这样的“反思”的主体成分是检讨阶段性教学的得与失,是对教学工作的自我评价。可以说,上述形势的“反思”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反思,它存在着诸多值得我们反思和需要纠正的问题。

那么教学反思应该反思什么呢?具体来说,教学反思应该包括四个部分:

一思:教材重点难点。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与前面的知识有怎样的联系,与后面的知识又有怎样的关系?教学难点在哪?是难在所要学的知识比较抽象,还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教学生学习初中历史“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笔者认为香港澳门的回归是现代中国的大事,顺利回归说明,中国开始强大起来,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港澳回归,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实现台湾的回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前所未有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香港澳门的回归;教学难点是:“一国两制”的构想。从而对教材有较准确地把握。

二思:已有实践经验。在对教材有准确的把握后,教者应思考自己、他人已有的实践经验,即自己在以往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是怎样组织教学活动的,有哪些成功和不足之处,需要怎样改进;别人在执教这节课时有哪些精彩之处,哪些方法可以直接借用,哪些方法需改进——从而逐步筛选出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比如:同樣是讲授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位教师模拟电视热点专题节目,直接进入课文。

(各位观众,这里是垄上电视台《回归盛典》特别节目……现在将镜头交给前方记者)“直播”回归盛况视频,现场采访看过盛况直播的心情。

教师小结过渡:香港回归了,我们因为收获而幸福,因为收获而自豪。但要知道,只有明白了饥饿时的痛苦,种植时的艰辛,我们的幸福才会更深沉,自豪才会更强烈。因此在本次节目中,我们除了见证回归盛况,还要弄明白下面几个问题。由于采用了倒叙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出示内容要点:

1.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

2.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

3.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该教师:

1.通过有“奖”问答环节完成内容一的学习。

2.分发自编诙谐版“邓公大战铁娘子”小剧本,通过学生互动合作,提炼信息排演剧本,探究内容二。

3.选香港为例,以MTV为媒,感史悟情。(播放MTV公元1997第二节)

赏乐提示:赏析一首经典MTV,要画、词、曲兼顾,最后要能从对具体的画、词、曲的关注中升华出抽象的情感。(侧重点分组:女生感情细腻,整体悟情。男生思维活跃,关注背景。)

教师:1)下面哪位学生能够说一说从这首MTV的画、词、曲中你感受到的最强烈的一种情感或感觉是什么?(痛苦、思念、期盼、自豪等。) 2)请男生说说所注意到的印象深刻的画面。(战争、废墟、酒会、倒计时牌、欢庆等)学生在兴趣中解决了重点问题。

三思:教学实施方案。在分析了教材,思考了自己、他人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再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便可撰写教学方案,在教学“香港澳门回归”时,我通过分析、思考,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案。

最后方案是实施情况。在每一节课教学之后,教者都应该认真反思教学方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如何,哪些地方处理得较好,哪些地方需进一步改进,教师在反思教学方案实施情况之后,还应反思这样评价,改进的理论依据,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习历史知识,逐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是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理念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少提示,多让学生探索交流,即便说错了也无妨,某种程度上“错误”也是资源,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4

当然,本课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

1、学生活动不够充分,主要是考虑时间问题,这一直是我教学活动中无法解决的一个矛盾。要么就是课堂容量的问题,也可能是课堂环节的有效性问题。

《忆读书》教学反思 篇5

在教学中我采取了长篇短教的方法,让学生能真正领会冰心先生的《忆读书》。

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我主要解决三个“明确”。第一个“明确”,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明确课文主要内容)。第二个“明确”,请同学在文中圈画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哪些读过的书。(明确在2-10段),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红楼梦》等。这些内容体现了“多读书”这一中心。第三个“明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明确时间顺序)。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

《读书郎》教学反思 篇6

但是,这首歌曲由于被传唱了多年,很多学生会唱几句却又不太准确,纠正起来很有困难。因此,在教学这首歌曲时,我首先提炼倚音,切分节奏以及大跳音程,解决歌唱中的难点部分,如“小嘛小儿郎”,“只为人要翻身哪,不受人欺负喂”,“叮叮啦切个隆冬拉枪”等。

然后采用边拍边唱的方式,游戏,律动以及卡片等多种方式表现歌曲,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和歌唱带来的快乐。

浅谈教学反思 篇7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师成长,教学质量

1 何为教学反思?

什么是反思呢?杜威将反思描述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通论》中指出:“反思是这样一种行为的名称,在这种行为中体验流连同其复合关联物(体验因素、被意向物等等)的出现,成为显然可把握的和可分析的。……它是对一般意识认识的意识方法的名称。”范梅南则指出“在教育学的理论中,反思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思考”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反思就是思考。但是在教育学领域,反思含有对行动方案进行深思熟虑、选择和做出抉择的意味。”

我们说教学中的反思指的是教师运用自己的理智对已经完成的和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反省和思考。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知道教学是怎么样的,而是为了了解近期或长期内教师应当怎样做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它追问的是教师的每一种行动对学生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2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对于每一名教师来讲,都要经历从新手型教师走向研究型教师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积累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就总是采取固有的方式处理教学问题,他在教学中的问题就会不断呈现,教学水平只能停滞不前。可见,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

第一,教学反思有助于养成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以研究主体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对他人经验的学习方面不是一味的继承,而是有所主见的扬弃。英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L.斯滕豪斯(L.Stenhouse)曾明确的指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手段不是通过明细目的,而是通过批判实践。”

第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动力无论是来自于对自身发展的追求还是来自于对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追求。通过教学反思,教师时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最终找到最契合与当下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教学反思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转换。前人总结的教学理论是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的,它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间是有一定的鸿沟的。不会反思的教师只是生搬硬套地套用理论。但由于教学活动的具体性和理论的抽象性,这样的生搬硬套往往会适得其反。注重教学反思,就是因为它能够成为教师连接理论和实践的一架桥梁。教师在具体的情境中对理论进行反思,从而在理论的指导下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案,并行成自己特有的教学经验。此外,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没有经过教学反思,这些经验往往是口头的,零碎的,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个人经验可以得到显现化和结构化。让经验通过理性的批判实现向理论的升华。

3 教学反思的类型

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将反思分为四类,即行动前的反思,行动中的反思,教育情境中的智慧性行动和对行动的反思。表现在教学上就应当是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中的智慧性行动和对教学的反思。

第一,教学前反思。“行动前的反思能使我们对各种可能的选择仔细地反思,决定行动路线,计划我们需要做的各种事情,以及期望我们和他人由于我们计划的行动结果而可能得到的经历。行动前的反思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有组织的、决策性的、有备无患的方式处理情景与人相处。”

在教学中行动前的反思是具有预见性的,主要包括两点:第一,对教学主体即学生的反思。对学生的反思就是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认知特点及个性差异进行反思。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教学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第二,对教学内容即教学设计的反思。这就是要求把教学内容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知识体系中去理解,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要求。只有对教学内容进行跟深入的分析,才能有更好的理解,进而更好地把握课堂。

第二,教学中反思。“主动的或交互性的反思有时也叫做‘行动中的反思’,它使我们能够与我们立刻就要面对的情景或问题相协调。这种临场性的反思让我们当机立断地即刻作出决策。”行动中的反思表现在教学上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时刻思考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突发事件调整教学节奏和计划。教学中的反思具有调控性,目的是使教学优质高效的进行。

第三,教学中的智慧性行动。“智慧性行动与反思性行动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智慧的方式对它的行为关注,而不是从情境中撤出来反思各种办法和行动后果。”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大都是由持续不断地教育情境和环境所构成的。无论教师的课备得多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意识到学生的感受。教学活动是充满偶发性的,每一个时刻都是一个具体的情境。

第四,教学后反思。“追溯形的反思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去的经历,从而对我们与孩子的经历的含义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的追溯形反思应当是教学后教师通过回忆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批判性反思。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是否恰当,追问“我这种做法是最优的吗?”“我还可以怎样做?它又会取得怎样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年级组会等进行集体的探讨和反。

4 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

整个社会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对于教师自身的建构,教学反思则是众多因素中不可忽略的关键性因素。

实际上,“反思是教师之所以成为专业教师的核心所在,也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当教师把思想的目光投向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轨迹的时候,就意味着对旧我所包含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的扬弃,也意味着对未来发展图景的规划。这是一种自我超越。教师正是在反思中进步、成长和成熟的。”

新的教师专业文化强调作为一名“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他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反思性思考,形成自觉的专业文化。反思性的实践智慧和见识,是每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形成的,它通过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得以共享、积累和传承,从而形成教师的专业文化。

5 结语

教学反思不仅能够解决教学中的行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还能消除职业倦怠。教师要紧紧把握住反思这一方法,把握教育经验与实践本身,从而成为优秀卓越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马克斯·范梅南.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浅谈教学反思 篇8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

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有利于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

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上完课后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反思。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后反思都必须用文字记述下来,我们应当反思有价值的东西,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因此,课后反思应该记录哪些内容?

一、记录教学中的机智、灵活之处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不管当时教师处理得是否合理、是否巧妙,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记录这些瞬间灵感对于年轻教师尤为重要。

二、记录教学中成功、完美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环节,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三、记录教学中的不当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这也是我们教师自己培养自己的一个十分好的方法。如课堂时间的安排不当之处、学习指导不合理的地方、练习题的设计需要改进之处等。

四、记录学生的独到见解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提高教学水平,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在做课后反思时,有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1.要有针对性。在平时的教学反思中,我们可选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有重点地反思,面面俱到的反思是不太现实的。

2.反思的内容不要局限。在反思的时候不要太片面,要從整体思考。

3.贵在及时。刚上完一节课后,总会有一些课后感受,但时间一久,记忆就会淡薄,因此,在课后要及时反思,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教学。

4.贵在坚持。写课后反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贵在坚持,日积月累。

5.不求数量,但求质量。课后反思不必要求多少字数,有感则长,无感则短,但要切中要点,避免形式上的反思。

6.反思后要深思。有了反思,我们不能只是反思完就结束了,要让它有价值。对这些反思进行深思,好的方面要思考怎样继续发扬,不足的要思考怎样改进它们。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所以每次反思了还要继续再反思,每个阶段去看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和启示,要充分利用反思的价值。

总而言之,反思是强调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鼓励教师敢于挑自己的“刺”,是跟自己“过不去”,是主动澄清和质疑自己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信念;反思是一种探究过程,“实践的反思把经验与理论的或哲学的探究结合起来了”,而这种探究是没有终结的,反思者坚信:教学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我读书我快乐 教学反思 篇9

俞秋琼

这是一堂五年级的阅读课,《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本身是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因此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具有距离感的,所以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欲,让孩子在兴趣的带领下主动要读书,然后再加以科学阅读法的指导,让孩子自主阅读,丰富自我,提升自我。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我未预计到的问题,而最后我也发现,这些皆是我准备不充分的结果。比如在阅读方法教学中,我先出示了屈原沉江的图片,紧接着就问孩子:“此时如果让你们来阅读这个故事,你们会怎么去读?有什么好方法?”孩子显然不知我所云的,不明白一幅图怎么就扯到了一个故事上,而事实上我的问题也的确出在了这里,我的本意是想引出读书的一些小窍门,如:先理解内容,然后做些圈化加深理解,相关内容用读书卡片加以记录并熟记等,可是我只是让孩子凭空想象,没有结合具体内容加以指导。所以孩子在回答时一直停留在“精读、略读”方面,并且因为没有文本,所以我在指导时也忽略了历史性文本与普通文本的区别,历史性故事放到今天依旧要被学习、铭记的原因是什么。

除此之外,我在对课堂的认知上也出现了问题,在出示读书卡片时,我是这么说的:“这是老师在网上里的几张读书卡图片,大家一起看一看。”这句话显然太随意了,我以为阅读课就不需要字斟句酌,而事实上,每一堂课,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是深思熟虑的产物,而不是随口而来。

课后和指导老师进行了交流,导师的话让我有了很大启发,作为一名老师,上任何一堂课之前,我们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要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在心里演练很多遍,这才是对学生,对自己负责。同时老师是一堂课的掌舵者,所以从备课开始,就要让课堂丰富而又合理,尤其是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内容不是单

一、表面的,老师要帮孩子去挖掘文本,教材背后的东西,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结果。而我原本的设计显然是不够丰满的,为了引起孩子的兴趣而设计的历史故事表演并未达到想要的目的,孩子只是觉得好玩,对《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依旧没有认识和兴趣。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篇10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寓理诗,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通俗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节课应该可以达到熟读背诵,理解感悟的目标,所以上课前我并没有让孩子们预习,因此课堂内容也设计较丰富,节奏较紧凑。学生学的还是比较扎实的,感悟也比较深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了解诗人,谈话导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猜猜资料中介绍的诗人是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自然地进入课文。二、对比题目,理解题目意思本册书中已学过一首陆游的诗,通过比较题目的`异同点,学生深刻理解了课题中“示”的意思,对这首诗也有了初步的感知。三、自学古诗,小组交流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大胆猜测诗句中重点字词意思,并试着理解诗句意思,学生在没有任何参考书的情况下在小组内讨论,我参与其中,发现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很到位,为后文的理解感悟做好了铺垫。在检查诵读时,各个层次的学生也都做到了流利、通顺。四、深入理解,交流感悟这一课的重难点突破都在这一环节,对于诗词的理解,我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交流讨论,结合实际。以下几点是比较突出的:1、紧扣“无遗力”,放大词境。在理解“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学生联系旧知,很快就想到了学过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在简要讲述故事的同时,诗歌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2、恰当利用故事,迁移语境。学生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是否深刻理解于心了呢?我引导学生联系《纸上谈兵》的故事,让大家谈谈看法,学生就很快明白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对“躬行”的印象很深刻,对诗的主旨也理解透彻。

谈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一、时间反思

我国学者申继亮等用通俗的方式谈教学反思:

1、课前反思,指向于未来教学,对未来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未来的教学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之上。包括讲授内容的难度、材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现有水平、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了解与激发、教育技术的运用等。课前反思具体落实在教学设计中,反思的结果是形成更加成熟有效的教学方案,并带来教学效能感的增加。

2、课中反思,指向与当前教学,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包括内容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的接受状况、课堂管理、教学技能的运用、师生互动、时间安排等。

3、课后反思,指向于未来教学,对教学经验和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分析。 二、如何写课后反思 教师需要反思,反思什么呢?一般来说,反思已有的行为与新理教学方法念、新经验的差距,完成理念的更新和飞跃;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差距,使教学更加有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使其在今后的教学中起更积极的作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失败或过失成为成功之母。

1、记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运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参考与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他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一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

3、记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到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是难得的课堂生成性资源。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如何激发差生学好英语课

◆刘红霞

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差生”。那么,怎样培养“差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一、培养“差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差生”之所以成绩差,说穿了,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认真培养、严格要求,使他们的学习习惯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差生”还有一个通病,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差。为此,教师要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培养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分析“差生”学习的全过程,让他们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形成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养成独立的行为。

二、培养“差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

差生”之所以落伍,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信心不足,毅力缺乏。要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遇到学习上的困难,要树立信心和毅力。咬紧牙关闯过一个个难关。教师平时要多对他们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多给“差生”以关爱,对他们始终要保持满腔的热情

“差生”是一个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有时表现得非常敏感,往往觉得自己在一些老师和学生的眼光中是不屑一顾的,容易产生忧郁、孤独和自卑心理。他们特别渴望班级的温暖,老师的热情和同学的友爱与善待。他们能容忍老师的粗暴,但却不能容忍老师的偏心。因此,教师要特别关爱“差生”,不歧视,不嘲讽,要始终保持满腔的热情,不要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只是对他们投以五分钟的热度。对于他们独立完成的作业,只要他们付出了努力,无论结果是好是糟,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英语的积极性。否则,他们付出的努力会前功尽弃,化为乌有。只要教师对他们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坚信真诚所至,金石为开。

四、创造条件,让“差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大部分学生在一个群体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欲望,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支持,得到理解、肯定和赞许。但事实上,“差生”很少有自我展示的机会,他们往往在课堂上充当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色。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差生”创造条件,绝对不要忽视他们,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去主动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它是所有学生获得独立性的动力。

五、培养“差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浅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篇12

1 教学反思的现状

传统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人的、经验性的、无意识的活动, 它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寄托在自身经验的积累和对优秀教师的模仿上。早期工匠式的教师教育模式将教学视为一门技艺、将教师视为工匠, 这门技艺的获得靠代代相传。这种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一味模仿其他教师以求“生存”的教学最终只会使得教师的头脑越来越僵化, 语言水平越教越差, 教学上也越来越没有创新, 其危害性是很大的。

目前, 教学反思性在实践中遇到的阻力, 客观上来自于繁重的课程负担和缺乏培训的支持。由于老师前期理论积累不足和缺少科学方法的训练, 科研工作缺乏规范, 使得其结果难以上升至理性的高度。主观上来自于部分语文教师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没有把反思变成他们日常教学的自觉行为。尽管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改变, 但主要是因为“教材的改变”或是“尝试别人的新方法而改变”。对这些教师影响最大的是“直觉”和“以前的教师”, 自己没有系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积累经验的习惯, 对问题的思考有很大的随意性, 行为的改变任意所为, 甚至是被动的。还有不少语文教师将发展专业能力的希望寄托在专家、学者的灌输和指导上, 缺少自主意识和科研意识, 没有养成系统的、自觉的反思习惯。由于缺乏反思, 在实践中变化便很难产生, 当然就更谈不上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可见, 广大语文教师对反思性教学还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 主观能动性亟待增强。

2 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2.1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反思是指主体以自己的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并采取相应对策的过程。反思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早在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里就有描述:“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可见, 反思是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发展的助推器, 反思能力是师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随着语文教育改革和教学科研的深入, 人们逐渐意识到教师的发展已经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而教师发展的核心就是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为研究, 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 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老师的过程”。教学反思和传统的教学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法, 而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查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方式, 它不以某个概念化的、静态的教学法去规范具体的、动态的教学实践。反思性教学贴近教师专业生活背景, 注重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把教师的专业生活过程同时看成是教师的学习过程、发展过程。

2.2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性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 语文教师不仅是从业者, 还应该是研究者。他们一方面应该具有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 另一方面还应具有对教育目的、教育行为的社会和个人后果、教育的伦理背景以及教育方法、课程原理等更深广的教育问题的探索、处理能力。然而, 一直以来,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低下, 以科学能力代替专业能力的倾向严重。以往的语文教学, 内容相对稳定, 方法比较简单, 社会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上, 语文教师并未感到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的需要。实际上, 教师专业发展, 受益者或消费者, 还应是教育研究的参与者, 创造者。

语言教育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规律, 其学科地位是建立在学科内容和教育目的的有机结合上的, 它所涉及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是从事教师职业必不可少的相关专业知识。新课改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把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以往的语言知识、评议技能同时作为目标内容, 宣告了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和学习上的评议教学必将成为历史。所有这些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 语文教师开始意识到自己除了具有学科能力, 如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即所谓本体性知识) 外, 还必须具有专业能力, 即教育理论修养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通过对教学实践活动较系统的研究, 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实现专业上的自我监控、自我提升。

2.3 教学反思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学反思能够提高语文老师的专业地位。它赋予了教师新的角色定位, 改变了老师被动地接受教育理论和适应专家指导的地位, 通过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研究活动,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得教师从从业者变为研究者, 进而改善自己的社会形象与地位。

反思性教学能够拓展语文老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空间。在教学反思中, 语文教师不再局限于语言问题, 他们也开始关注教育原理、教育目的和教育后果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他们在不断拓展观察、分析、解释和决策能力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能够端正语文老师对发展专业能力的认识:专业能力的提高不能依赖外在的指导, 教师要在教学环境中设计活动、观察过程、收集数据, 根据得出的结论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转化为正确的教学行为过程中, 教师经过不断循环的反思, 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 从而促进其专业成长。

教学反思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在职教育、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形式。我们知道, 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 由个人承担教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而且, 教师的职业化起点低, 师资供不应求, 所以脱产进修很难从整体上满足提高老师专业水平的要求。反思性教学使得广大教师在研究中学习理论、在运用中掌握方法、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成为可能。

3 教学反思需要坚持的三个原则

虽然反思是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 但是, 反思性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也并非不受限制。对于教学者而言, 反思性教学不仅是一种方法, 也是一种探究。反思可视为一种促进教学的方法, 可以增进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进一步改进教学, 提升学习成绩。因此, 要使反思在教学中发挥最大功能, 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即时性。反思要与教学同步进行, 根据反思所得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要求教师及时收集教学信息、分析教学信息和评价教学信息。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是指记录当天一些特定的观察、发现、想法, 以便精确解读班级教学情境, 作为综合了解一个班级、某些学生和课堂情境的资料来源, 作为教师行动研究的原始资料。

2) 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指的是反思必须全面、全员和全程采集和利用相关的各种信息, 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探究教学活动。通过这一过程, 全面反映教与学的动态过程。把教学与反思过程融为一体,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反思对于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促进等功能。

3) 开放性。开放性是指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积极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具体的教育情境, 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 从多方面听取意见, 关注各种可能性, 并认识到可能产生的错误。开放性包括这样两种含义: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活力, 不断引起学生理解、认知、探索、发现, 以及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二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体系所具有的时间和空间变换, 实行教学的多元化和多向联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篇13

【实践前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在执教本课之前,我深入地研读了教材,并且不断地思考着,如何才能让本课的教学更具实效。我再次解读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段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我还关注到单元的主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本单元教材时要让学生受到启发,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少年周恩来那拳拳爱国之心值得今天的学生好好揣摩与体会。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对于今天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学生较难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其次,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事迹了解也是比较少的。针对这种情况,我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为学好课文做好准备。此外,我想,本课的设计我要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同时,在课堂上,我要创设情境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孩子们的情感在研读中起伏跌宕。

【实践反思】

第一次研磨反思

精彩亮点:

能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设计步步精心,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巧妙地抓住一条内在的隐线,整体解读文本。教学时,我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补充有关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想象,再加以表演,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出现问题:

本课篇幅较长,涉及的内容较多,我按照课文的顺序进行教学,由周恩来的疑惑不解到目睹中华不振而静思,再到修身课上的立志,结果时间很紧,立志这一部分匆匆结束,效果不佳。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孰轻孰重?如何实现长文短教,让课堂更高效?我在思考着。

应对策略:

精心取舍教材,调换次序,课堂教学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先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即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再学习“周恩来在租界地的所见所闻”这部分内容,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进行语文实践。

第二次研磨反思

精彩亮点:

课堂脉络清晰,主问题意识强,几个大的问题统领全课: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他为什么立下这样的志向?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另外,紧扣文本语言,细细揣摩词句。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领悟作者深寓其中的情感。比如理解第七自然段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大不相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尤其是紧紧扣住“大不相同”这四个字,创设质疑:为什么租借地这里和别处大不相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在读文本的时候一步步地思考与深入研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出现问题:

因考虑到所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时代,学生体悟课文有一定的障碍,我补充了相关的文字及图片材料,但拓展补充的材料过多,课堂容量大,个别地方有喧宾夺主之嫌。

应对策略:

进行教学减法,细化斟酌,思考每一处拓展及补充材料的目的和实际效果,力求发挥拓展内容的工具性作用。如妇女哭诉的内容拓展想象说话,“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等反映租界内情况的文字材料以学生默读、自主感悟为佳。

第三次研磨反思

精彩亮点:

我既注重课前预设,又关注课堂生成。抛出“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中华不振’”的问题后,我依学定教,顺学而导,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不振”。由于所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教学中我通过抒情的音乐,震撼人心的文字材料,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在学生品析课文时,我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震撼人心的文字和图片,体会旧中国的屈辱和当时中国人的痛苦。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出现问题:

朗读是理解与感悟的手段,只有读才能理解文本,才能运用语言,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本课以讲述的形式来叙事,朴实的语言背后饱含情感,如何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读,让学生的朗读得到提升?

应对策略: 教学中老师应重在指导学生读进去,读出来。回归语言,咀嚼文字,这样才能体味语文的味道。如在教学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个重点句时,就可以采用换句式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进行比较。出示“①但是,在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②但是,在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在“中华不振”的时候,身为中国人的愤怒、无奈与悲哀。通过这种对比读,在反复地咀嚼语言文字中使学生真正进入了情境,流露出了自己的真情。

第四次研磨反思

经过了多次的研磨,本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找准切入点,提纲挈领。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找准文本的切入点。“中华不振”是周恩来立志读书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教学中我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文本解读的教学。紧扣“中华不振”这一词语,为阅读教学找到了突破口,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让每一个文字都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整个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挖掘出蕴含在周恩来伟大志向背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感受到了旧中国的种种不振,感受到了周恩来幼小心灵深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之情。

二、重视朗读,读中感悟。

语文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课堂上我把大量时间给予学生读书,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指导读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的回答时,引导学生读出“清晰而坚定”“铿锵有力”的语气,体会周恩来绝不是一时的冲动,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这一远大的志向的。指导读“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这一句话,读出衣衫褴褛的妇女和得意扬扬的洋人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学生发自内心地读,读出对妇女的同情,对洋人的愤恨。我通过这样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读书,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去感悟语言艺术的魅力,促进内化,增强语感。

三、品词析句,激发情感。

首先,学生整体感悟以后,我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默读,划出体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写写自己的感悟。让学生在主动读句子,画词语中,从个性化的朗读中,感悟文中人物的情感。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成了学习的主人,自主汇报、交流,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其次,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品析,披文入情。

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容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共鸣。为此,我注意运用多种手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如:通过“衣衫褴褛”想象一幅画面,创设情境,想象妇女哭诉的内容,并引导说话:被轧死的也许是她那年幼无知的孩子,看着那血肉模糊的小手,妇女哭诉着:“

。” 轧死的也许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家庭的顶梁柱坍塌了,妇女哭诉着:“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置身处地地想象妇女的痛苦,将心比心地感受妇女的悲伤,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有,在学生的情感升温,和文中围观的人一起愤怒时,引出“惩处”一词,通过指导书写“惩”字,把写字教学和情感体验融为一体,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

四、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我通过各种手段体味语言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对周恩来从小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一博大的胸襟产生了敬仰之情。借助周恩来的沉思,引导学生写出沉思,这样的写话则是引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周恩来当时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和主人公深度对话,使学生的情与周恩来的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与周恩来产生共鸣。这时的语言已真正成为学生心声表达的符号,达到了语言与情感的共振升华,从而在学生心田里播下“立大志、立长志”的种子。

五、拓展延伸,播撒情感。

首先,拓展补充背景资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史知之甚少,这对领悟文本中所提到的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所作所为是一个难点,老师补充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等华人在租界受到侮辱的有关材料,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拓展补充展示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一生的资料。由于时空的原因,学生对于周恩来这一伟人虽然有一些了解,但缺乏整体上的感知与认识,而我补充的这些资料,为孩子了解周恩来打开了一扇窗户,激起孩子进一步了解周恩来的兴趣。通过几组图片介绍,了解周恩来一生为祖国做出的贡献,这样一来,学生对周恩来的认识也就逐渐丰满起来了。资料的适时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使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使学生感悟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显得水到渠成。

另外,拓展换位体验,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如:如果此时这位巡警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假如你就是围观的中国人,你的心情如何?

语文教学要“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最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在祖国飞速发展的今天,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播散情感,萌发报国之情。

总之,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熏陶学生的情操,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读与悟,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维对话,通过立足重点词语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努力让学生做到:听,听得声声入耳;说,说得慷慨激昂;读,读得荡气回肠;写,写得情真意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篇14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初读文章,我有点担忧:课文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甚远,搞不好就会上成不切合实际的喊口号的,帮学生构成一种虚假的情感。这但是误人子弟的做法。于是,在细细琢磨中,我决定从当时的背景引入。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中国所处的社会地位,在学生的头脑中构成一种真实的中国背景再现。当时的中国国力不强,国民精神麻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领土上猖狂肆虐,“东亚病夫”称号沉重地紧扣在我们的头上……有了这些历史背景的了解,学生就了解了周恩来为什么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与我一样走进了当时落后的中国。从文字的字里行间,他们得到的信息是“帝国主义的无耻行经,中国这种腐败落后的国情,让中国的民众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跟随着伯父的叹息,学生也了解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和伯父的无奈。在这种背景下,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有志的中国人也为之一惊。

课堂的最后,我也像魏校长一样在班级里进行了提问:“请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教室里安静了片刻,立刻有学生举起手来……

生:我是为了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而读书。

上一篇:西南大学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下一篇:新右旗纪委宣教室2011年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