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骨气教学反思

2024-10-10

谈骨气教学反思(精选12篇)

谈骨气教学反思 篇1

谈骨气教学反思

(一)九上语文第二单元前两篇课文是两篇演讲稿,属于议论文范畴,我们组在教研时研究决定,把议论文的常识教给学生,然后结合论文常识来学习文章。学完《敬业与乐业》后,我们发现后面的文章都不是太典型的议论文,为了巩固议论文常识,让学生学会分析、写作议论文,我们组在下一次教研时又有大胆举措,决定增学吴晗的《谈骨气》,以达到让学生会读会写议论文的目的。

决定的事就马上行动,这是宋老师的一贯作风,她先找到《谈骨气》的原文,然后印发学生。我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认真、细致地学习了《谈骨气》这篇文章,收获很大。

首先,关于议论文的拟题

议论文的题目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揭示论题,一类是揭示论点。懂得这一点,对我们拟议论文的题目很有帮助。

其次,关于议论文的结构

我们在写议论文时,可以参考《谈骨气》这样的结构:先提出论点,然后证明论点,最后总结全文或重申论点。这样的结构对于初学者来说也很实用。

第三,关于论据的筛选

从《谈骨气》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论据的挑选是多么的精心。文天祥、齐国穷人、闻一多三个事实论据不但分别照应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三句话,而且涉及古代、当今和封建士大夫、穷人、知识分子等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但全面而且非常具有代表性,从而使得自己的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第四,论证方法。

写议论文时,一定要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这样的论文才会详实生动,论证有力,最终使自己的论点站住脚。《谈骨气》不但有事例概述,而且有精当点评,名言引用,这就运用了两种论证方法了。如果再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就又运用了对比论证,若再运用比喻深入浅出的说明白道理,就又运用了比喻论证了。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多方面、多角度论证论点,也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五,道德教育

这篇文章本身就有鲜明的历史印记,德育性很强。讲完课文,我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请你为课文补充论据,也按孟子的三句话涉及到的三个方面来补充。”同学们思考积极,发言踊跃,有补充面对国民党反对派高官利诱而信仰不改的革命先烈方志敏的,有补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有补充毛泽东亲自为之题词的女英雄刘胡兰的等等。尤其是补充女英雄的,论证更为严密。是啊,《谈骨气》中,吴晗列举的事例全是男的,让人质疑是不是有骨气的都是男人,而中国的女人是否有也有骨气呢?令人打问号。更为重要的是,这补充论据的过程,本身对学生就是一次很好的德育过程。

谈骨气教学反思

(二)吴晗的《谈骨气》历来被大家誉为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正气赞歌。但是,这样一篇万人仰视的文章在我的学生那里都遭遇了一次滑铁卢。

导火线就是那位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穷人。分析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互相探究,展开讨论,有位学生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当务之急是活命呀,管它是什么之食,先拿来吃了活命再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呀!”我正想反驳他,他以不客气地“扔”出一个“重磅炸弹”:“当年,越王勾践兵败之后,屈尊向战胜者吴王求和,替吴王喂马,回国以后,忍辱负重,每天卧于薪草之上,饮食前必先尝苦胆,以磨砺意志,思考制胜对策。如果他兵败之后,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如何做到振兴越国而不再受人欺侮呢?”

听了学生的话,我哑然。我笑了笑对他说:“你说得很有道理!听你这么一说,别说你想不通,连我也想不通了!”

从以上课例中我明白,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建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我们的学生敢说。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无法行使民主权利,仅仅想要对课本发表一点个人见解也不能,更不敢让学生去左右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选择自己的学业发展趋势!这种缺乏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表面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质上是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学生只需在“满堂灌”的课堂上记好笔记,下课后再背好笔记,稍不听话就被定义为“坏小孩”。

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

如何创建这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呢?我想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具有为教育事业奋斗献身的精神。新型教师对自身价值有充分的认识,他们能意识到教师是传递人类文明,促进和创造人类文明的使者,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负有极为重要和难以替代的使命。新型教师不甘做平庸的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要做塑造美好灵魂的工程师。

二、具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态度,()努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无数事业成败的实例证明,非不能为,乃不敢为。只有敢想人所未想,敢做人所未做,敢言人所未言,不守旧,不从众,不随俗,具有大无畏的创新精神,才能冲破旧的理论、观念的束缚,才能有所创新。

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魁力。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四、具有坚定自信、百折不挠、努力拼搏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要构建成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可能会遇到困难和压力,只有坚信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即使受到阻挠,也勇往直前,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例如,升学的压力,社会的偏见,不开明的领导者有意无意设置的各种障碍,常给教师以极大的压力。能够顶住这种压力,需要一种精神,那就是为事业无所畏惧、奋不顾身、坚持不懈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因此,新型教师要具有乐观、自信、顽强的心理品质,顶住种种压力,创建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说敢做。

总之,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这种交往是民主、平等、实质上的,而非形式上的。师生在教学交往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还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做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为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需要全身心的真情投入,我们既要努力完善教学活动,也要努力完善个性。

谈骨气教学反思

(三)《谈骨气》是吴晗先生的一篇文章,被选入了中学生的课本,基本上人人读过,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直到现在,很多老师会用这篇文章来讲议论文的写法,我想是值得讨论一下的。

作为议论文,就要说下写作目的。我们辅导学生写作,往往忽视这一点。所以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浮光掠影,不知所云。要明确告诉学生,写作是一种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特别是议论文写作,是要针砭时弊的。就算是写个“论毅力”,其实也是在进行批评别人(或自己)的缺点。

那么《谈骨气》一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这时候讲“骨气”,是要让老百姓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但是,如果再细想一步,老百姓有了骨气就行了吗?有了骨气就能不被饿死了?三年困难的原因不是老百姓没有骨气,而是决策者的重大错误。也就是说,吴晗这篇文章开错了药方,简直是在愚弄蒙骗老百姓。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的原稿和选入教科书的文本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删去了第四节“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删了这一句,就是为了泯灭这篇文章的时代性,也动摇了这篇文章的结构。

从原文我们可以知道,吴晗举出了三个例子,这三个例子是装在“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这个大口袋里面的。也就是说,吴晗不是在空洞地谈骨气,而是把骨气定义为:“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题小做”,一个大的题目,从一个小的切入口去做文章,这点是值得学习的。

但是吴晗的第二个例子,却不能证明 这一点。第二个例子是“不食嗟来之食”。这个例子无关于“当时进步事业”,举这个例子是不妥当的。这点是文章的重大败笔,不能不引起重视。

按照现在议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是要有例子,然后要论证。学生最大的失误就是只有例子,没有论证。是不是议论文一定要这样写呢?其实未必的。但是因为学生不会论证,只有例子太空洞了,所以老师不得不下了死命令,一定要论证。但是这篇文章,是没有论证的。也就是说,这篇文章不是个指导议论文写作的好例子。

当然,我们也可以告诉学生我们的要求,让学生根据我们的要求改写这篇文章,也许让学生去修正名家名作,他们会有点兴趣的。

谈骨气教学反思 篇2

就此问题, 我在初三一二两班展开讨论。九十六人讨论的结果着实让我吃了一大惊, 少数人还有点骨气, 他们认为罚跪辱没人格, 表示不屈服。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天地那么大, 何处混不到一口饭呢?绝大部分人赞成跪一下。有人说:“跪一下有何妨?只要给钱。”有的说:“只要给钱, 跪多少下都愿意, 还可以用老板给的钱办工厂。”更有甚者说:“骨气值几个钱, 有钱能使鬼推磨。”……可叹, 可悲, 我万万没想到我可爱的学生, 竟会是这样一种人生观!我们祖国的接班人竟是这样的素质!

《易经》云: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青年,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学生, 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 振兴中华, 责无旁贷。若每个人都持这种想法, 国家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呢?

痛定思痛, 这代学生是很幸福的一代。高科技的普及, 使他们的视野开阔, 见多识广, 智力超前开发。社会竞争很激烈, 人人都想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都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 许多家长重智轻德,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切。家长在物质上舍得大量投资, 但对孩子多方面的情感需求却关心甚少。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深信棍棒之下出秀才;有的家长埋头工作、挣钱, 根本不过问学生的思想状况、精神需求, 教育子女的责任“全托”给老师;有的家长自身的道德品质低下, 耳濡目染, 孩子自然也就“近墨者黑”。所以, 一方面学校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而另一方面, 由于家长素质不高及其价值趋向的偏差, 导致孩子品德的畸形发展。

学校, 虽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但其工作千头万绪, 德育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地位。德育随时可以为智育让路, 德育活动形式单一, 德育经费没有保障, 学生对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社会上功利主义高扬, 造成社会公德在生活中失落, 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极大的动摇, 德育内容陈旧, 单薄, 不足以解释或无法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 也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于是, 德育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并不相干的东西, 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也无法使学生产生认同, 更无法将其内化。现在的德育工作把主要精力用在规范学生的行为和校规校纪的教育上, 通过学校、年级、小组层层管理, 把学生置于形式主义大网中, 目的是管理出不出乱子的“乖人、乖班、乖级、乖校”。这种满足于外部行为而忽视“以人为本”的深层思想的情感培养, 满足于僵硬的政治道德说教而忽视德育内容鲜活的人文性的做法, 使德育成了单向的说教和单纯的行为训练, 使德育生命力逐步萎缩。

目前, 不少学校、年级、班级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量化, 做好事加分, 违纪犯错误减分, 把各种表现的分数排出等级进行奖罚。至于学生是否养成自觉行为, 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健全人格则很少注意, 提高德育实效性成了一句空话、假话。学校德育形式主义和简单机械化倾向使学生道德的内化严重受阻, 学生往往为追求表扬或为了加分而做出某种符合“规则”的行为, 慢慢地就形成了急功近利、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

德育需要创新, 需要对原有的德育体系进行完善、改革, 创立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新的教育模式。所以学校在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方面, 不仅要重视传授有关做人的道理, 更要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使学生将做人的道理内化到他们的认识结构中去, 并且形成行为习惯, 以免认识与行为相隔裂, 甚至相背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则要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 形成和谐的教育合力。同时, 要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由于中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塑造的关键时期, 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尚未定型成熟, 加上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 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都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心灵和行为, 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德育问题, 采用心理教育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及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正显得尤为重要。

《谈骨气》教学设计 篇3

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为课文理解和议论文相关知识教学;第二课时主要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气节。

2、教材分析

《谈骨气》是中学教材中一篇古老而又常新的课文。它从形式上属于非常规范的议论文,很适合于对学生进行议论文教学。从内容上来说,骨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之本,它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爱国情感的名篇佳作。文章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引孟子的三句话揭示骨气的含义,并用文天祥拒绝降元、饿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怒对国民党手枪的事例分别加以证明,结尾发出号召,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含义。可以说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清晰明了,议论文有关知识学生也能一目了然。为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本人认为本课宜做“老课新教”的典范,在教学时除了必要的议论文知识教学外,应重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增加课文的难度,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教学分析

《谈骨气》一文具有典范的议论性文体的示范性作用,因此要让学生认真学习把握有关议论文的论点提出、论据使用、论证结构安排的常识知识,以提高学生议论文体的写作能力,并通过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材料说理论证的能力,学会合理有序进行结构布局的方法。在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内容的基础上,即完成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目标之后,重点落实情感这一目标。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设置三个重点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加以完成,并借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4、教学对象分析

初三年级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强,能很顺利地理解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层次,因此可作简单的指导即可。在这一环节中,重点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阅读、复述等来品味作者的情感态度。针对初中学生发言积极主动的特点,设置一些较开放性的可展开探究的问题。另外针对初三学生思想认识、世界观均不完善的实际特点,加强对爱国主义这一情感目标的落实。

5、教学方法设计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本课采用以自学为主,合作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学生自读、质疑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讨论,加深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理解。作业采用探究法,要求学生在搜集、筛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再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发表议论并积累有关名言警句或名人事例。最后结合课后练习三“孙天帅事件”再次展开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保持民族气节的重要性,懂得民族尊严至高无上的道理。

6、教学媒体设计

利用电教平台、音像、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节省时间,增大课堂容量,并通过教学媒体的使用,增强趣味性、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教学流程

(一)导入:用《甲午风云》中的人物的豪迈气节激情导入。

(二)感知教材,体会作者的自豪之情。

(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的自豪之情,并画出能体现自豪之情的词语或句子。(2)师生交流体会重点语句。

(三)再次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议论文的要素和结构。

(1)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究的学习品质。就本课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中国人”这个概念是全称还是特称,大多数同学都会存在疑问,借此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结合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有关材料,进行对比辅证,最终使学生认识到语境中的特殊内含,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细心发现——大胆质疑——认真思考——参与辩论的喜悦,最终有所收获。(2)就本课三个事例的层次顺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论证的结构层次问题。通过讨论,对比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不同效果,使学生从中认识说理文章结构的严谨性、说理的严密性。

(五)深层探究:(1)搜集交流有关我国古代有骨气之人的言行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感染熏陶和教育,使他们从古代仁人志士的言行中获得美的享受,提高审美能力。(2)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物欲高涨,金钱至上的思想严重,为此结合“孙天帅事件”,让学生讨论“谈骨气”的现实意义,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认识到保持民族气节的重要性,懂得民族尊严至高无上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布置作业:结合“孙天帅事件”写一篇短小的评论,展示交流。

《谈骨气》教学设计 篇4

诬蔑(miè)

离间(jiàn)

高官厚禄(lù) 拘囚(qiú)汗青:古代用来记事的竹简,是用青竹烤去水分做成的。后用来泛指书籍史册。拍案而起:拍着桌子站起来,形容非常激愤。嗟来之食:指一种带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拘囚:逮捕或拘留。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大声疾呼:大声呼喊,引起人们注意。三、整体感知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借此题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论点。四、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一)理清结构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作解释和分析。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角度分别论证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阅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明确:这篇课文的论点是开头的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很显然,课文开宗明义,这个论点是直接提出来的。2.浏览第一部分:根据课文第一部分的论述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什么叫骨气?明确: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的精神。3.开头第一句,单独成段,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明确:这是破题第一句,把高度概括的题目扩充成中心论点。这个判断句,既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又是全文的总领。4.第2段引用了孟子的几句话,其含义是什么?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困苦不能改变他的行,强暴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就是大丈夫的气概。作者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并与下文列举的三个例子相照应。5.第3、4两段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这是对论点的肯定。第4段从继承的角度,指出学习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的意义,骨气总是为进步事业服务的,这是对论点的支持。并由此领起下文三个具体事例的记叙。这是提出论点部分。文章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随即解释了论点的含义,逐层展开阐述,侧重从历史传统方面突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五、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1.仔细阅读课文,阅读第二部分,思考:证明论点的论据有哪些?富贵不能淫——文天祥 (面对高官——拒绝投降)贫贱不能移——穷 人 (行将饿死——拒绝嗟来之食)威武不能屈——闻一多 (面对手枪——拍案而起)2.文天祥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富贵不能淫”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文天祥的例子完全是围绕论述中心展开叙述的。文天祥组织南宋武装力量抵抗元军,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兵败被俘,被送去见元军统帅张弘范,文天祥誓死不肯跪拜,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后来,元军押送他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张弘范让他写信去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挥毫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章引用了最后两句,作者还作了通俗具体的解释。“汗青”指史册,为民族利益而死,就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史册上。但元朝统治者还不死心,还想利用他的声望,收买南宋人心,并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却不为所动,敌人毫无办法,于是便把他移送到燕京(北京)兵马司衙门,拘禁在一间阴湿的地牢里。文天祥在狱中写出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高官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文天祥历受折磨坚拒高官诱降,而忠贞之心毫不惑乱。从容就义,从而论证了“富贵不能淫”。此例也就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3.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是怎样论证“贫贱不能移”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这个故事引自《礼记·檀弓下》:原文的意思是:齐国遇上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在路旁准备了食品,等待饥饿的人前来就给他们吃。有个饥饿的人来了,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拿着水,对他说:“喂,来吃!”饥饿的人答道:“我就是不吃‘嗟来’的食物,才饿成这样的。”他拒绝了施舍,终于饿死了。文章对原文作了生动的解释和描绘,用“穷人”来表明“贫贱”,用拒绝“嗟来”的施舍表明“不能移”,还用推理的方式指出,如果“移”(吃)了,那结果“就要替他办事”,这正是贫贱者不愿做的事。这一层以有名的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论证了“贫贱不能移”,并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4.闻一多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威武不能屈”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闻一多是诗人、学者,也是民主战士。1943年,作者和闻一多一起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从此,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共同目标,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闻一多也遭到各种卑鄙下流的诬蔑和恐吓,处境十分危险。别人劝告他暂时隐蔽,他却表示:“事已至此,我不出,则诸事停顿,何以慰死者?”“万一怎么样,我也顾不了。”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礼堂亲自主持会议,请李公朴夫人报告李先生殉难经过,两三千听众潸然泪下和一小撮特务抽烟说笑形成强烈对照,闻一多压抑不住心头悲愤,“拍案而起”,即席发表演讲。在回家的路上,闻一多也被反动派暗杀。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了闻一多:“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文章用敌人的凶残表明“威武”,以“拍案而起”、“不愿屈服”表明“不能屈”。这一层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暗杀的故事,论证了“威武不能屈”,并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部分围绕论述中心,选取了文天祥、不食嗟来之食和闻一多三个典例事例,来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选例精当,论证严密。5.本文三个论据排列的顺序能不能变换,为什么?三个论据体现了骨气的三个方面,各个论据与课文第2自然段中引用的孟子的一句话相联系。例如,举文天祥坚决拒降的事例对应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一句;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对应了“贫贱不能移”一句;举闻一多怒对敌人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的事例,对应了“威武不能屈”一句。前后对应,顺序自然,使文章结构严谨,不可变更。如果机械地按时间顺序排列,从局部看是可以的,但从文章的整体来看,从前后文的联系照应看,就不妥贴了。6.快速翻阅课文,划出其中的记叙部分,并思考这里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什么区别?明确:第5、7自然段与第9自然段的前半部分都是记叙部分。区别:这里的记叙只是为议论提供依据,为议论服务的,所叙事实相当概括,不像记叙文中的记叙要求具体生动。六、延伸拓展1.最后一段话是怎样总结全文,解决问题的?“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的积极意义。”这是过渡句。前半句“孟子的这些话”照应了前文,后半句转入总结,强调到现在它还有积极意义。第2句即引出对无产阶级骨气的阐述,那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最后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2.课文的结论是什么?明确:课文的结论就是最后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七、课堂总结1.脉络清晰,层次清楚:文章按照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顺序展开论述。论证部分所例举的三个典型事例,又与孟子的三句话的顺序一致,显得结构严谨,条理分明。作者先举古代的,再举现代的,既顺理成章,又表现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2.例证典型,论证有力:课文中的三个例子,是经过了精心选择的。这三个事例分别与孟子的三句话相照应,从三个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同时,这三个人物代表了从古到今、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积广,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力的证明了中心论点。【作业布置】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谈骨气》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理解骨气的内涵及其社会性、阶级性,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立志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2、学习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写作方法。

3、理解议论文中记叙和议论的关系;注意积累有关词语。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

吴晗(1909-1969),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省义乌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跟时代背景是有关系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国民经济在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吴晗将无产阶级的骨气,阐述为“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就与时代背景有关,是根据当时面临的困难来说的。如果在革命斗争年代,民族战争年代,无产阶级的骨气的含义就不能只限于同困难作斗争了。

2、疏通字词 丞相(chéng)嗟来之食(jiē)挑拨(tiǎo)离间(jiàn)吓倒(xià).....捶击(chuí)诬蔑(miè)高官厚禄(lù)拘囚(qiú)....【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使之迷惑。淫,诱惑。【贫贱不能移】贫贱不能使之动摇(改变志向)。移,动摇。【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之屈服。【高官厚禄】官位高贵,俸禄优厚。

【汗青】古代用来记事的竹简,是用青竹烤去水分做成的。后用来泛指书籍史册。【拍案而起】拍着桌子站起来,形容非常激愤。【嗟来之食】指一种带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拘囚】逮捕或拘留。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大声疾呼】大声呼喊,引起人们注意。

3、理清结构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作解释和分析。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角度分别论证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

4、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①阅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明确:这篇课文的论点是开头的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很显然,课文开宗明义,这个论点是直接提出来的。

②浏览第一部分:根据课文第一部分的论述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什么叫骨气? 明确: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的精神。③开头第一句,单独成段,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破题第一句,把高度概括的题目扩充成中心论点。这个判断句,既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又是全文的总领。

④第2段引用了孟子的几句话,其含义是什么?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困苦不能改变他的行,强暴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就是大丈夫的气概。作者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并与下文列举的三个例子相照应。

⑤第3、4两段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这是对论点的肯定。第4段从继承的角度,指出学习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的意义,骨气总是为进步事业服务的,这是对论点的支持。并由此领起下文三个具体事例的记叙。

这是提出论点部分。文章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随即解释了论点的含义,逐层展开阐述,侧重从历史传统方面突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

5、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①仔细阅读课文,阅读第二部分,思考:证明论点的论据有哪些?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面对高官——拒绝投降)贫贱不能移——穷 人(行将饿死——拒绝嗟来之食)威武不能屈——闻一多(面对手枪——拍案而起)

②文天祥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富贵不能淫”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文天祥的例子完全是围绕论述中心展开叙述的。文天祥组织南宋武装力量抵抗元军,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兵败被俘,被送去见元军统帅张弘范,文天祥誓死不肯跪拜,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后来,元军押送他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张弘范让他写信去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挥毫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律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章引用了最后两句,作者还作了通俗具体的解释。“汗青”指史册,为民族利益而死,就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史册上。但元朝统治者还不死心,还想利用他的声望,收买南宋人心,并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却不为所动,敌人毫无办法,于是便把他移送到燕京(北京)兵马司衙门,拘禁在一间阴湿的地牢里。文天祥在狱中写出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高官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文天祥历受折磨坚拒高官诱降,而忠贞之心毫不惑乱。从容就义,从而论证了“富贵不能淫”。

此例也就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③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是怎样论证“贫贱不能移”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这个故事引自《礼记·檀弓下》:原文的意思是:齐国遇上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在路旁准备了食品,等待饥饿的人前来就给他们吃。有个饥饿的人来了,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拿着水,对他说:“喂,来吃!”饥饿的人答道:“我就是不吃‘嗟来’的食物,才饿成这样的。”他拒绝了施舍,终于饿死了。文章对原文作了生动的解释和描绘,用“穷人”来表明“贫贱”,用拒绝“嗟来”的施舍表明“不能移”,还用推理的方式指出,如果“移”(吃)了,那结果“就要替他办事”,这正是贫贱者不愿做的事。这一层以有名的不食嗟来之食的 2 故事,论证了“贫贱不能移”,并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④闻一多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威武不能屈”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闻一多是诗人、学者,也是民主战士。1943年,作者和闻一多一起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从此,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共同目标,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闻一多也遭到各种卑鄙下流的诬蔑和恐吓,处境十分危险。别人劝告他暂时隐蔽,他却表示:“事已至此,我不出,则诸事停顿,何以慰死者?”“万一怎么样,我也顾不了。”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礼堂亲自主持会议,请李公朴夫人报告李先生殉难经过,两三千听众潸然泪下和一小撮特务抽烟说笑形成强烈对照,闻一多压抑不住心头悲愤,“拍案而起”,即席发表演讲。在回家的路上,闻一多也被反动派暗杀。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了闻一多:“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文章用敌人的凶残表明“威武”,以“拍案而起”、“不愿屈服”表明“不能屈”。

这一层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暗杀的故事,论证了“威武不能屈”,并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一部分围绕论述中心,选取了文天祥、不食嗟来之食和闻一多三个典例事例,来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选例精当,论证严密。

⑤本文三个论据排列的顺序能不能变换,为什么?

三个论据体现了骨气的三个方面,各个论据与课文第2•自然段中引用的孟子的一句话相联系。例如,举文天祥坚决拒降的事例对应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一句;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对应了“贫贱不能移”一句;举闻一多怒对敌人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的事例,对应了“威武不能屈”一句。前后对应,顺序自然,使文章结构严谨,不可变更。如果机械地按时间顺序排列,从局部看是可以的,但从文章的整体来看,从前后文的联系照应看,就不妥贴了。

⑥快速翻阅课文,划出其中的记叙部分,并思考这里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什么区别?

明确:第5、7自然段与第9自然段的前半部分都记叙部分。区别:这里的记叙只是为议论提供依据,为议论服务的,所叙事实相当概括,不像记叙文中的记叙要求具体生动。

5、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①最后一段话是怎样总结全文,解决问题的?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的积极意义。”这是过渡句。前半句“孟子的这些话”照应了前文,后半句转入总结,强调到现在它还有积极意义。第2句即引出对无产阶级骨气的阐述,那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最后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②课文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课文的结论就是最后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4、归纳主题

课文通过列举典型事例,从三个方面有力论证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5、技法揣摩

①脉络清晰,层次清楚:文章按照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顺序展开论述。论证部分所例举的三个典型事例,又与孟子的三句话的顺序一致,显得结构严谨,条理分明。作者先举古代的,再举现代的,既顺理成章,又表现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2 谈骨气 篇6

吴晗

预习提示<?XML:NAMESPACE PREFIX =O />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们是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一定要做有骨气的人。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当前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骨气,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和读准加点字的音。

喝 拘囚 高官厚禄 拍案而起 嗟来之食

富贵不能 贫贱不能 威武不能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练习

一 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论点是什,证明论点的论据有哪些。

二 口述课文中的三个事例,要求说得准确、清楚、完整。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 三个事例各突出了其中的哪个方面,从而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 三个事例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朝鲜的骨气 篇7

崇德元年二月,皇太极称帝之前,派出数百人组成的异乎寻常的庞大使团,前往朝鲜。使团携带致“朝鲜国王之书”,书信中说,满洲与蒙古共举大汗皇太极为皇帝,朝鲜国王应亲来称贺,背弃气数将尽的明朝,转事满洲皇帝。

得悉书信内容,朝鲜举国愤慨。国王朝会群臣时,臣僚们纷纷痛切陈词:朝鲜与明朝的友好关系,是列祖列宗一脉相承下来的,不可改变;后金此举实为“窃伪号”的不义行为,“于天朝(明朝)有叛逆之罪”,必须严辞拒绝,即使国家因此而灭亡。

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气氛下,皇帝李倧拒见来使、拒受来书。

后金使团愤然离开汉城,朝鲜百姓沿途向他们丢碎砖瓦块,羞辱他们。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时,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不下拜。

皇太极十分恼怒,称帝后再次致书李倧,责备他不通权达变,听信书生之言,以启兵衅。十二月,他亲率10万八旗兵入侵朝鲜。

清军渡过鸭绿江后,长驱南入,仅12天便抵达汉城城下。李倧将王妃、王子送往江华岛避难,自己率领文武百官退守南汉山城,同时派出崔鸣吉赴清营谈判。

次年正月,李倧被迫投降,称臣纳贡,允诺与明朝断绝往来,并将王子送沈阳为人质。这就是朝鲜历史上著名的“丙子虏乱”。

“丙子虏乱”后,朝鲜成为清朝的附属国,岁贡黄金100兩、白银1000两、白苎布200匹、各色绵布2000匹等。

在国家危难之际,李倧虽被侵略者逼迫,仍不愿交出所谓“首谋败盟之臣”,即忠明抗清的爱国者。清人坚持要人,于是,司宪府掌令洪翼汉、弘文馆校理尹集、修撰吴达济三人挺身而出,为国赴难。三学士被挟持至沈阳。清廷以“倡议袒明,败盟构兵”的罪名,于三月初五日与四月十九日先后将他们杀害。

《谈骨气》读后感 篇8

对,有骨气,这就是中国人应有的骨气。

读了吴晗的《谈骨气》一文后,我第一次知道了骨气有这么深厚的含义和境界。从来不知有人这么深刻的谈骨气,才疏学浅的我也不由得为之动容了。真是久违的浩然正气,真是久违的气势磅礴,真是一身铮铮铁骨。

回顾历史浪潮,代代中华儿女一身骨气,满心气节的人数不胜数,比比皆是。这可以说是中华几千年的变革、屈辱的历史所趋,也可以说是被历史背景的险恶所迫。当然最想说的还是这悠久文明古国的子孙生来就有的一身铁骨。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真理。

《谈骨气》这篇文章洋溢着书香,充满了骨气。人有骨气,文章也不乏魄力。举出的事例,清晰易懂,颇具代表性。其实,这只是中华儿女在历史上上演的骨气的一角,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屈原为爱报国爱民,即使沉江自溺也在所不辞;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面对日军的轧刀,坚决不泄露党的秘密……看看这一个个震撼人心的例子,一时激起我千番爱国思潮。两千多年前的孟子,看到了它的后人将他的那句骨气名言用行动展现的淋漓尽致,应该是很值得安慰的,很令人欣喜的。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崎岖,艰难重重,几经沧桑。没有这一批又一批的满心爱国热忱、一身浩然骨气的好儿女;没有这怀着一种宁可为国捐躯,不可忍辱偷生的大无畏气概,华夏大地又怎会有今天的繁荣富强呢?挺身而出的骨气,让中国在世人面前一次又一次的上演了高奏凯歌的辉煌。

现在的华夏在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建设下,飞跃了一次又一次。没有了过去那让人心痛的屈辱,也没有了以前那让人心寒的阶级斗争、勾心斗角了,在一派繁荣的大好形势下,我们还需要传承骨之气吗?答案不容置疑,当然要。只不过,现在不再需要的是“我自横刀向天笑了”,而是要让精神、意志培养我们的现代骨气。社会主义建设刻不容缓,伟大的事业需要一身骨气的人来完成,这就是此时此刻需要发扬的骨气精神了。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天地间有浩然正气,人应该有铮铮骨气”。

谈骨气议论文 篇9

一个人若没有傲骨,必定前路漫漫,寸步难行。古时有位才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怀才不遇,屡试不中。为维持生计只得出卖自己的字画。一日,一位官员被他的才华吸引,便买了几幅画。那官员给他几两银子,道:“不用找了。”可才子执意将多余的银两归还。官员惊,不信世上还有这般高尚实诚的人。为了考验他,官员把钱袋丢在摊上,便快步离开。刚走几步,便听得才子唤他并将钱袋归还。官员深深为他的骨气所折服,回到府中,便向他人大力宣传。后来才子名气大增,成为了江南四大才子之首。他,便是唐伯虎,一个有才华有骨气的人。人可以穷,但不可志短。即使一无所有,骨气仍是一个人身上最珍贵的东西,它会为你铺好前行的道路,所以你从来不必担心。

一个人若没有傲骨,必定苦海难渡,最终迷失。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没有选择逃走,他认为,各国的变法没有不流血就能取得成功的。他曾说:“变法流血者,请自嗣同始。”18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谭嗣同英勇就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谭嗣同在狱中所作的诗,表达了他愿为理想献身的壮烈情怀,更可以看出他的傲骨,是多么令人钦佩!

有多少人在这慌乱的世界上不安的活着。他们或许为了某些物质而屈服于世界,屈服于他人,更屈服于自己。他们舍弃自己的傲骨,臣服于物质,最终忘记了理想,迷失了自己。也许他们觉得自己得到了心仪已久的东西,是快乐的。可,在夜深人静,在梦的最深处,他们,真的是快乐的吗?谁知道呢……

是否渡过了那苍茫苦海,是否最终坚定了自己,只有自己知道。只有你那消散的或坚定着的傲骨为你见证。

骨气是精神财富等 篇10

做人一定要有骨气,绝不能为了钱物米而垂下高贵的头颅。做人的目标是什么?吃?喝?锦衣华服?欲望的追求?人生财富的追逐?家族的生息繁衍?

只有肤浅的人才会这样片面想。其实,站在人性高度去思考,做人的目标,确实也不排除上面的这几种做人的目标,但是,人的一生,生命的短暂又如浩瀚宇宙中呼啸一掠而过的慧星,匆匆的短暂。

人活着,总是有太多的痛苦也有很多的幸福。人活着,活的就是一口气,而做人是一定要有骨气的,不能为了一些身外之物而将自己的坚硬骨头变成软绵绵的一堆如棉帛一样的东西。

骨气硬朗的人,哪怕是物质贫穷到一无所有,也能让人括目相看,佩服淋漓。做人的骨气是有骨气的人纵横驰骋于浩瀚江湖的大气和骄傲。有骨气的人知道,无论是什么,都一定要有骨气,不能不劳而获,不能收取任何无功受碌的财物。哪怕是价值连城,哪怕只是一枚绣花针。

有骨气的人,更明白:不是自己的,绝不能要,绝不能收,绝不能索求,绝不能出卖原则没有骨气的活着,不能为了得到五米而竞折腰。无论是什么东西,只要不是自己的,就一定要记住:不能没有骨气地向别人乞求和利用各种方式向别人索要。

乞求和索要,都是最没有骨气的软骨头的表现。做人要做得有价值,人活着,要活得有意义。这样才不枉在人间潇潇洒洒的走一回。有骨气的做人,有骨气的活着,有骨气的为了人生最美好的真情的等量交付,用真心换真心。

有骨气的活着,人的短暂有限的一生才会生活得有意义,有骨气的原则,就好比是给后辈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幅描绘着前辈们有骨气的多彩人生的美丽画卷。

金钱再多,也终有价,生命再长,也终有期。人生在世,唯有真情和骨气,是永远无价可估,永远没有终点的漫漫无际的旅途……

跳下悬崖找活路

有个听来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际,他拉住了半山腰处一根横出树干,人吊在半空,但崖壁光秃且高,爬不回去,而下面是崖谷。樵夫正不知何是好,一老僧路过,给了他一个指点,说:“放!”

既然能上,既然惟一能够想象活命的可能途径已经证实没可能,半天吊着肯定只能等死。那就只有往下跳了——不一定活,但也不一定死。

也许可以顺着山势而下,缓和一点冲下去的重力。也许半途能够有另一棵树,那么就可以再减掉一次冲力。也许没有,也许真的得死,但还有一个可能性,也许不会死。

这故事最大启发,是人们对未知的态度。

做人常有进退两难的场面,与其夹在中间等死,倒不如别浪费支撑的精力,将全副精神付诸一博,跌下去会死,但已经无法爬上去了,就算博个万分之一希望,毕竟还是一线生机。

很多时候,犹豫不决真要比堕落还要消极。我亲眼见过不少人就在犹豫不决的边缘,唉声叹气,半死不活,人格恒常处于分裂状态之下耕牛了一生。这些“惯于凌空”的人,最熟悉的恐怕就是自己一脸无奈的表情,和那些多余的自我解释,但生命总有个期限,谁能跟生命玩角力?

教人跳下悬崖找活路,是不是疯了?

假如每一回体都当那一次决定的行动是你最后的一线生机,那你可以做到许多他人无法做也无法想象的事。你的生命有自己一套专属的价值观,你会有另一个思维足以自由闯荡的空间。你有自己的精神认知。这也许不能改善你饭菜的味道,但对生命来说,这个精神认知,至为重要。

谈骨气议论文作文 篇11

徐悲鸿曾今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骨气,骨气是一个人可以在他人面前堂堂正正刚正不阿地挺胸抬头的资本。我们中华民族上至尧舜下至当今,从不乏有骨气的仁人志士。

中国人的骨气,体现在不屈于外侵,忠于自己的民族。古有“识时务者为俊杰”多少人打着如此的幌子,在国家危难之际,弃国而去,另择所谓明君。然也不缺一些矢志不渝坚贞不屈的有骨气的中国人。明末明家黄道周,不受清朝高官利诱,至死也未屈服于满族,用人生书写了“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皇恩浩大,未曾报国反成仇”的千古名句。他们的骨气,不再单单属于自己更是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气节,不凌的骨气。

中国人的骨气,也体现在不附权贵,对人格的尊重。东晋时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绝然地罢官回乡,绝不肯对乡里巴人颔首低眉。他便是有骨气的。不愿只为生活而降低自己的人格,敛起自己的骨气。现在,在平等的关系下,仍有人一味攀权附贵,早将自己的骨气抛弃了,仍至放弃了人格,与陶渊明相比,他们的屈服是屈辱的,可耻的,更是没骨气的。

中国人的骨气,还体现在不违与灵魂,对国格的维护。骨气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便是一个国家整体的气节的体现。广州的孙天帅。为了自己的骨气,更为了国家的国格,宁愿放弃自己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也要坚决拒绝向韩国女老板下跪。他的行为,便不知是只滞与个人的骨气,更是提升了整个中国的高度,从而体现了所有中国人的坚贞的骨气。

谈骨气教学反思 篇12

《谈骨气》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我说课的课题是《谈骨气》。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育教学思想、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步骤、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评价。

一、说教材

《谈骨气》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课书第五册”。第五册侧重于议论文教学,在现代文四个单元中,共有三个议论文单元。《谈骨气》是第一单元“议论的观点和材料”的第二课,就文体而言,也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的议论文。本文是一篇格式比较规范的短论,说理的脉络十分清晰:第1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2段用孟子的话来具体解释“骨气”的含义;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有骨气的人;第4段进一步从继承的角度指出不同时代骨气有着不同的含义。中间三段列举三个事例,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所选三个事例中的人物,代表了从古到今、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很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最后一段才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本质特征,发出号召,要求我们“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以这样一篇观点鲜明、材料典型、说理透彻的议论文开首,有助于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了解议论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议论文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议论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议论的三要素。议论问题,总要提出一个正确而鲜明的看法或主张(即论点),有了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还必须有确切而充分的材料(即论据)来证明(即论证)。议论的观点和材料要保持一致,观点能统率材料,材料能证明观点。根据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议论文中观点(论点)和材料(论据)两大要素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特点。

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2、理解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议论方法。

能力目标

1、概括文章中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比较,体会其典型性,培养学生概括、比较的思维能力。

2、理解“骨气”的含义,认识当前我们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骨气,怎样才能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过程与方法:

以合作探究为主,利用多媒体搜集的材料辅助学习。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

情感目标:

让学生理解骨气的内涵,感受中华民族的骨气,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考虑到学生初学议论文,本文虽然观点鲜明,材料充分,但三个事例论证观点的典型性,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确立本文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理解运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教学难点:事例材料的典型性的分析。

三、说教育教学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所以,这节课我遵循的教学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师生互动促进教学。四说教法、学法

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教法:

正像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了上课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败首先取决与师生关系的确立”在设计上我首先树立了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的思想。是否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了多少。初学议论文的阶段所选的文章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文体特点。《谈骨气》一文,论点集中鲜明,事例论据典型,结构简单,思路清晰,是篇很好的范文。对这样的教材,要引导学生学实、学活、学透,以激起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而兴趣是在对新知的顿悟中萌发的,因此,在本文教学时,应尽量避免出现大量的术语、概念,而应该用各种生动有吸引力的事例,引导学生接近议论文,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然后再因势利导,诱导出学生逻辑思维的积极性,寓学法指导于诱导、点拨之中,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比较阅读和能力迁移训练。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本文教学可采用教师点拨和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

合作探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从题目推测课文内容,从探究材料和观点的关系,从而得出文章的主旨及我们学习议论文侧重点。不仅如此,在课程进行中,课外事例的佐证,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课外训练---材料的筛选,可以使同学们对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这一知识点又有深一步的理解。也可设计比较阅读和模仿写作练习,以达到学生能力迁移的目的。

五、说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课文导人——整体感知——重点理解——自我小结——能力迁移,以下以此为纲进行说课。

1.课文导入。

学生初学议论文,往往会有一种畏难的情绪,认为议论文深奥难学。课文导入要尽量解开学生的这种思想包袱,激发其学习议论文的兴趣。教师可从初中学生感兴趣的一些话题人手,比如“怎样当好班干部”、“怎样学习”等等,请一些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引导他们简要地说明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可加以小结:大家所讲的内容,观点,有证明观点的材料,整理一下,其实都是简短的议论文。今天我们学习吴晗的《谈骨气》,看看作者对“骨气”这个论题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来证明的。

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2.整体感知,重点理解。

先让每个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解决疑难的字词,再分小组思考讨论课文导入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作者对“骨气”这个论题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来证明的。这里主要是解决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理解作者如何运用典型

事例来论证观点。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可先设问: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并适当分析作者开门见山摆出这个观点的正确而鲜明的态度。再设问:哪些人的事例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文天祥、穷人、闻一多三人的事例),学生解答这些难度不大。

第二步,从整体人手感知课文后,再对重点部分进行具体剖析。让学生概括文中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并体会其典型性。先要求用简短的语句概括三个事例,学生讨论时重点放在看是否有体现“骨气”的词语,以培养他们准确的概括能力。(事例一:文天祥兵败被俘,高官厚禄收买不了;事例二:古时齐国一个穷人宁可饿死不食嗟来之食;事例三: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然后指出中国人有骨气的事例很多,请学生也举一些例子。可先让学生概括出主要事实,再进行简洁议论。如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英勇不屈,慷慨就义;钱学森不为名利所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毅然回国等。

第三步,再设问:既然事例很多,为什么只举三例,而且是这三个事例。以四人小组形式讨论问题,比较分析三个事例,理解材料的典型意义。集体讨论后可归纳:作为证明观点的材料要经过精心选择,文天祥是丞相,穷人是平民百姓,闻一多是民主战士,从古到今,从封建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再到民主战士,年代不同,身份不同,他们极具代表性。同时,三个事例按顺序证明了第二段中孟子的三句话,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论证。在分析之后,再讨论学生所举的那些事例能否替换文中材料。根据不同材料,引导学生

充分讨论,以解决教学的难点。

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后,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先必须分析文中几段文字的作用。如第二段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和下面三个事例印证;第三、四段的内容是对观点的十分必要的补充,又是对下文三个事例的总起。而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可简单介绍作者情况及其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结尾应对论证的问题加以总结。在解决了上述问题之后,再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结构,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些特点。

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3.结合本文,引导学生小结议论文的一些特点。

学生在学习了《谈骨气》这篇格式规范的短论后,对议论文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可在小结时适当提出议论文的一些术语,为以后学习作基础。如议论文的观点必须正确鲜明(论点);议论文的材料必须充分确切(论据);观点要统率材料,材料要为证明观点服务(论证)。如学生小结能提出议论文的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应更加鼓励,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4.练习设计。

这篇文章严密的层次结构和用事实论证的方法都是值得学生学习掌握的,可设计比较阅读和模仿写作练习,以达到学生能力迁移的目的。

如:比较阅读材料可选择结构典型及用事实论证方法的简短的议论文。结合课前导入时的一些论题,模仿课文写一篇短文。要求学生明确观点,并精心选择事例来加以证明。这样既能促使学生巩固课文,又可使课上的分析不致成为空中楼阁,把知识转化成学生的实际本领。也可给很多观点、材料,训练同学们提炼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对本节教学内容简要而全面的概括(富贵不能淫)文天祥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贫贱不能移)穷人(威武不能屈)闻一多

观点(论点)不同角度证明材料(论据)(正确鲜明)(充分确切)七:说教学评价:这节课,为学生学习一般议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给学生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的培养上特色鲜明。课堂教学让学生充满一种自尊、自强的民族自豪感,由文天祥、饿者、闻一多的事例,加深学生对骨气含义的理解,激发学生继承优良传统,做一名有骨气的人的思想感情。突破了议论文只注重结构、论证方法、逻辑推理的局限,体现了大语文教学的观念。

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学生认识事物总是先感性后理性,先容易后复杂,先粗浅后具体再加深。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精读课文——重点突破——联系实际——迁移升华的方案,不仅仅是把这一课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这一课为例子,做好示范,教给学生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把握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结构——分析论据和论证方法——体味语言。这样,学生就可以运用这一课中所学到的读书方法和步骤,自己去阅读其它一般的议论文,形成阅读议论文的技能。总结一下,本课教学有以下特点:

1、全新引入,调动积极性。

2、师生互动,有效教与学。

3、愉快教学,能力提高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上一篇:雨中的美景初中作文下一篇:幼儿教师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