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骨气》 教案

2024-09-25

《谈骨气》 教案(共12篇)

《谈骨气》 教案 篇1

执教:钱梦龙 教学目标:

1.认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根据和意义。2.在回忆议论文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观点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养思辨的兴趣和能力。3.积累一定的词语、句子。教学方法:

采用导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先由学生自读、质疑,然后组织全班讨论,加深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理解。作业采用探究法,要求学生搜集、筛选有关资料,再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发表议论。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导读法”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文的教学拟从引入不同观点的文章入手,激发学生深入钻研课文的兴趣。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前15分钟为学生自读,其余时间组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探究性作业另外安排时间(结合作文课)进行。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入与课文观点相反的文章;学生自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讨论、把握本文的论点、论据。

一、导入新课

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对吴晗的《谈骨气》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妨先来看看那篇文章说了些什么:

近日查检以前的书时,不经意地翻到了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吴晗的《谈骨气》。„„又读了一遍这篇文章,我没有再次感受到什么“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吴老先生一开始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学生似的写道:“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请问:“难道那么多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吗!”答案不说也知道。为了支持论点,吴老先生搬出了那个“不食嗟来主食”的乞丐,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和横眉怒视国民党反动派的闻一多,我真为这三个不屈的灵魂感到不值。人家不屈,说明人家的人格高尚,凭什么拿人家高尚的精神往那些麻木的人,那些坐享其成的伪君子的脸上贴金?还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说吃饺子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有人信,可硬把“有骨气”当成所谓“传统”塞到本国本民族的腰包里,稍明智一些的人都会嗤之以鼻的。这与中国封建统治者宣扬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妄自尊大有何区别呢? 这位作者对《谈骨气》的批评究竟有没有道理?老师没有“标准答案”。现在请同学们暂时把这些批评的意见放在心里,慢些下结论,先按常规读懂、读好课文,然后再对两篇文章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断。相信这个问题会引起同学们思考的兴趣的。二.提示自读要求

1.通读课文两遍。第一遍默读,要求圈出生字、新词,查字(词)典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按自然段次序标明序号。第二遍朗读,要求读得比较流利,有一定的感情。

2.按“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怎样?”(作者怎样证明他的观点?)“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论证?)三个问题的顺序大体梳理课文内容。(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三.检查自读

1.了解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略)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这篇文章是议论文,主要是讲道理的,但作者写得很有感情,有些句子读起来很有劲。读的时候尽可能把文章的感情表达出来,并把那些你认为读起来特别带劲的句子找出来,体味体味。学生朗读课文后,找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剧臣’等句子。然后结合给“宁(níng)音,要求学生用“宁”字组成表现骨气的成语,学生说出了“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成语。

四、梳理文章内容

1.揣摩思路。教师提示:为了梳理和讨论的方便,我们先来揣摩一下作者的思路,并根据思路把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按“什么”怎样”为什么”的顺序进行讨论,力求完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学生在讨论作者思路时,意见有分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1—4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提出论点并说明骨气的含义以及今天我们对待骨气的原则。5—-9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分别用文天祥、饿人、闻—多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第10段为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无产阶级应该有怎样的骨气。个别同学则认为第1段应为文章的第—部分,独句成段,揭示中心沦点,显得肯定而有力。2-9段为第二部分,先用孟子的话阐明什么是骨气,然后用文天祥等三个具体的事例分别印证孟子三句话,这样划分才能显出第二部分思路严密、结构紧凑的特点。对第三部分没有意见分歧。教师指出:文章怎样分段,本来没有绝对的标准。—般教学参考书上都采用第一种分法,但第二种分法确实也言之成理,反映了同学们对作者思路的正确把握。老师欣赏这种独立思考的态度。2.按“什么”“怎样”“为什么”整体解读课文。学生发表意见,生:“谈骨气”这个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生:我不同意,“谈骨气’只是表明论述的范围,第一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才是揭示中心论点的。(大家表示同意)师:体会一下,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这是一个语气肯定的判断句,用“是„„的”这样的句式,给人斩钉截铁不容怀疑的感觉。

师:你的语感很准确。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生:作者在提出论点后,第2段就用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具体说明什么是骨气。第3、4既从历史、传统的角度进—步肯定了中国人的骨气以及我们今天对待骨气的原则:对历史上有骨气的人,主要看他是不是“坚定不移地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

生:从第5段开始,作者用了三个具体的例子证明了“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这就支持了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生:课文最后一段在肯定孟子三句话积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内容,既总结全文,又发出号召。

生:我有一个问题,作者所列举的三个人物,如果按年代先后排列,应该是:饿人、文天祥、闻一多。但作者却没有这样排列,为什么? 师;问题提得很好。谁能回答? 生: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三个人物完全是与孟子的三句话一—照应的;文天祥多次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这是“富贵不能淫”;饿人直至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这是“贫贱不能移’;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死不屈,这是“威武不能屈”。如果三个人物按年代前后排列,就跟三句话的次序不一致,思路就有些乱了。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路,从优点说,比较严谨;但同时也显得有些呆板,读起来不大有味道。(不少同学表示赞同)师:同学们很会读文章,我也同意这位同学对本文优缺点的看法。这是一篇写得“规规矩矩”的议论文,比较适合于初次接触议论文的入学习,放在初中三年级学习,确实嫌“浅”了,显得不耐咀嚼。但是我们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思考的对象,仍然是可以学出趣味来的。下一课我们就来做这件事。

五、布置作业

作者列举的三个事实论据,涉及到三个人物,请同学们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以下资料:1.文天祥《过零丁洋》;2.“嗟来之食”的故事出处;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中有关闻一多的文字;4你感到有兴趣的其他资料。(找到资料后,有条件的同学可用电脑制作幻灯片)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讨论、理解本文的论证过程,要求在关键处都能问个“为什么”;在充分了解本文的沦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的基础上,联系网上的批评文章,独立思考,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意见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足。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布置探究性作业。

一、学生交流作业

1.文天祥《过零丁洋》(学生背诵)2.《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由学生作口头解释)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学生就“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论证)的问题展开讨论

师:经过上面的讨论,同学们已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全文内容,还找到了课文涉及的一些资料。这是阅读的第一步工作,大家完成得很好。

《谈骨气》 教案 篇2

就此问题, 我在初三一二两班展开讨论。九十六人讨论的结果着实让我吃了一大惊, 少数人还有点骨气, 他们认为罚跪辱没人格, 表示不屈服。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天地那么大, 何处混不到一口饭呢?绝大部分人赞成跪一下。有人说:“跪一下有何妨?只要给钱。”有的说:“只要给钱, 跪多少下都愿意, 还可以用老板给的钱办工厂。”更有甚者说:“骨气值几个钱, 有钱能使鬼推磨。”……可叹, 可悲, 我万万没想到我可爱的学生, 竟会是这样一种人生观!我们祖国的接班人竟是这样的素质!

《易经》云:天行健, 君子当自强不息。青年,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学生, 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 振兴中华, 责无旁贷。若每个人都持这种想法, 国家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呢?

痛定思痛, 这代学生是很幸福的一代。高科技的普及, 使他们的视野开阔, 见多识广, 智力超前开发。社会竞争很激烈, 人人都想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都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 许多家长重智轻德,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切。家长在物质上舍得大量投资, 但对孩子多方面的情感需求却关心甚少。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深信棍棒之下出秀才;有的家长埋头工作、挣钱, 根本不过问学生的思想状况、精神需求, 教育子女的责任“全托”给老师;有的家长自身的道德品质低下, 耳濡目染, 孩子自然也就“近墨者黑”。所以, 一方面学校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而另一方面, 由于家长素质不高及其价值趋向的偏差, 导致孩子品德的畸形发展。

学校, 虽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但其工作千头万绪, 德育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地位。德育随时可以为智育让路, 德育活动形式单一, 德育经费没有保障, 学生对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社会上功利主义高扬, 造成社会公德在生活中失落, 德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极大的动摇, 德育内容陈旧, 单薄, 不足以解释或无法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 也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于是, 德育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并不相干的东西, 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也无法使学生产生认同, 更无法将其内化。现在的德育工作把主要精力用在规范学生的行为和校规校纪的教育上, 通过学校、年级、小组层层管理, 把学生置于形式主义大网中, 目的是管理出不出乱子的“乖人、乖班、乖级、乖校”。这种满足于外部行为而忽视“以人为本”的深层思想的情感培养, 满足于僵硬的政治道德说教而忽视德育内容鲜活的人文性的做法, 使德育成了单向的说教和单纯的行为训练, 使德育生命力逐步萎缩。

目前, 不少学校、年级、班级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量化, 做好事加分, 违纪犯错误减分, 把各种表现的分数排出等级进行奖罚。至于学生是否养成自觉行为, 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健全人格则很少注意, 提高德育实效性成了一句空话、假话。学校德育形式主义和简单机械化倾向使学生道德的内化严重受阻, 学生往往为追求表扬或为了加分而做出某种符合“规则”的行为, 慢慢地就形成了急功近利、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

德育需要创新, 需要对原有的德育体系进行完善、改革, 创立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新的教育模式。所以学校在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方面, 不仅要重视传授有关做人的道理, 更要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使学生将做人的道理内化到他们的认识结构中去, 并且形成行为习惯, 以免认识与行为相隔裂, 甚至相背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则要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 形成和谐的教育合力。同时, 要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由于中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塑造的关键时期, 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尚未定型成熟, 加上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 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都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心灵和行为, 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德育问题, 采用心理教育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及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正显得尤为重要。

《谈骨气》 教案 篇3

关键词:《谈骨气》;骨气;含义

我上学的时候,老师将吴晗先生的《谈骨气》当做议论文的典范之作、样板,来让我们认识、学习议论文。多年来,一提到议论文就会想起吴晗先生的《谈骨气》。从教以后,我同样延续老师的教诲将这篇文章当做议论文的典范之作,样板,来让学生认识、学习议论文,随着时间的历练,慢慢地感觉似乎不太对头了,产生了疑问。今天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商酌探讨。

吴晗先生在《谈骨气》中,首先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继而引用战国时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话,阐释了骨气的含义。之后引用了“文天祥拒绝降元”的事例论证了“富贵不能淫”;用“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论证了“贫贱不能移”;又用“闻一多怒对敌人的枪口”的事例论证了“威武不能屈”,三个事例比较典型。从纵的角度,三个事例中的人物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中国人”。从横的角度看,三个事例中的人物又囊括了上至绅士大夫,中至文人学者,下至平民百姓的各个阶层的“中国人”,从而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但细思量,笔者认为在本文中“骨气”的含义值得商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吴晗先生是选了三个人物的三个事例来分别论证的,即:文天祥拒绝降元是“富贵不能淫”;“不食嗟来之食”是“贫贱不能移”;“闻一多怒对敌人的枪口”表现了中国人的“威武不能屈”,笔者试问,这三个人物的三个典型事例究竟论证了什么?是说明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中的任何一条就叫有“骨气”吗?中国人每一方面都有做到的人,所以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恐怕与孟子的大丈夫的含义,对“骨气”的理解大相径庭了吧!

试想:如果一个仅仅怕受辱而“不食嗟来之食”,就能代表中国人的骨气的话,古代曾卧薪尝胆而成就复国大业的勾践;曾受跨下之辱终成大器的韩信;忍辱偷生完成巨著《史记》的司马迁,是否就丧失了“骨气”呢?如果单论某一方面的话,开国第一贪污案的罪魁刘青山、张子善,在战争年代也曾是“威武不能屈”的人物,但在“富贵”面前却做了金钱的俘虏。如果单用“威武不能屈”就是有骨气的观点“测量”,刘、张二人是否也代表中国人的骨气呢?这恐怕会令人啼笑皆非,难以信服了吧。

谈骨气教案 篇4

姜长存

一、教学思路

因本文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议论文,且单元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论点和材料(即论据),所以在学习安排上必须使学生对议论文的三要素有正确认识,为学好议论文打下基础。教学上,侧重学生对论点和论据的认识和理解、及议论文用典型材料论证观点的写法。(注:有关议论文的知识在课前要先做讲解)

为使学生上课有一个好的心情和明确目的,上课前播放轻音乐,出示本课教学目标。

二、学习目标(出示幻灯)

1、掌握淫、移、嗟、拘囚、汗青、拍案而起等字。

2、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

3、理解运用事例来论证观点的方法。

4、感受中华民族的骨气,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简单介绍议论文文体知识:论点、论据、论证。

大家都知道人体是由皮肤、肌肉、骨头、内脏等几部分组成的,在这些组成部分中,最坚硬的要数骨头,骨有破裂、粉碎的,但绝没有变曲的。骨头就是这样宁折不弯,因此我们把这种刚强不屈的气概叫做骨气。(出示幻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谈骨气》,作者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本身就是一个极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反对邪恶。十年**中,由于不肯向“四人帮”反党集团低下高贵的头颅,连同妻子、女儿一起被迫害致死。(出示幻灯)

(二)、先学后教

1、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词。⑴、给划线字注音。

吴晗

富贵不能淫

嗟来之食

拘囚

慷慨

吆喝

高官厚禄⑵、解释划线词语。富贵不能淫: 高官厚禄: 拘囚: 汗青:

拍案而起以上习题通过让学生站起来回答,之后提供正确答案。齐读两次。⑶找出本文体现作者的观点的语句,并指出在何位置?

明确: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课文开头第一句话。、问生,我们中国人有没有骨气?生必答有。问:什么叫有骨气?(由此问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节孟子的话)(出示课文第二节幻灯)

既然你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怎么才能证明呢?

齐读第二节思考,告诉我们什么叫有骨气,用孟子的话对骨气进行解释。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孟子的话。(可连续请一组学生轮流读这句话,以加强学生记忆)

孟子都这么说,我们中国人当然是有骨气的,还有同学说不信,没关系,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证明。

3、纵观全文,文章是从哪三方面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文学常识、文体知识。议论文文体知识:论点、论据、论证。作者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

二、先学后教

(一)回顾理顺文章脉络:第一部分(1-4)提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并解释含义。第二部分(5-9)从三方面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一层是富贵不能淫,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拒绝高官厚禄,受尽折磨,慷慨牺牲。二层是贫贱不能移古代穷人,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三层是威武不能屈。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努对敌人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

第二部分(10)总结全文,深化文章主旨。

(二)、课文第二部分学习

1、我们已知道议论文对论点要用材料进行论证,下面我们来听一下课文5~6节录音,大家思考怎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

5段记叙,六段议论,讨论记叙与议论的关系:议论是对记叙的内容的概括和总结。了解文天祥为人,引入介绍《过零丁洋》诗,使学生明白文天祥有骨气,在深入介绍文天祥的事迹。明确文天祥的骨气体现在“富贵不能淫”。

2、我们已知道议论文对论点要用材料进行论证,下面我们来读课文7~8节,大家思考怎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让学生说穷人的故事,明白“嗟来之食”的含义。

问:那人摆着一副怎样的面孔?明确:慈善家的面孔。

问:”为何快饿死的穷人不吃嗟来之食?为何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明确:那幅脸孔,那种神气,让人受到人格的侮辱。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要替他办事。所以这个穷人是人穷志不穷,他是有骨气的,他的骨气体现在“贫贱不能移”。(3、我们已知道议论文对论点要用材料进行论证,下面我们来读课文9节,大家思考怎哪些是记叙,哪些是议论?说说闻一多的事迹,师将关键词句列在幻灯上。引导学生了解闻一多的事迹,并听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录音语段,体会闻一多先生体现在“威武不能屈”的骨气

(二)、理解文章结构方式:总分总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哪些知识:本文首先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用孟子的话对论点进行解释,再运用了三个的典型事例(即闻天祥、古代穷人、闻一多的事例)紧紧围绕孟子的话进行论述,最后要求我们发扬“骨气”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记叙加议论。

四、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

谈骨气 导学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所以重点应让学生掌握学习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本着重过程与方法的理念,我首先布置学生课前搜集吴晗的材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材料能力。关于论文内容,读懂、读透是理解的前提基础,所以先组织学生感情朗读,整体感知,接着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汇报结果。教者适点拨、引导、突出教学重点。教材本身是一例子,为了开拓学生视野,组织学生谈历史上还有哪些能体现谈骨气的事例?这样训练学生选择事实论据,提练观点能力,为今后写作议论文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议论文知识

2、字词的积累

3、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议论文知识(略)2 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文章写于6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困难时期,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为了让广大人民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学习我们伟大先人的榜样,从他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中吸取力量,斗志昂扬地建设我们的祖国,作者写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文章。”[

3、字词积累

嗟()吆喝()丞相()拘囚()高官厚禄()富贵不能淫()4 朗读课文 二 自主探究

朗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组元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班级展示,老师订正)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找出论据并说出论据的类型

3、划分文章结构

4、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明确论点提出的方式

2、事例的概括

3、论证方法的作用

4、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一、回顾上节课有关知识

二、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班级展示,老师订正)

1、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可以从中看出作者带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加以分析。

2、孟子的三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

3、三四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4、文中选取了哪些事例来支撑论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乎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5、这几个事例分别从哪几个角度证明论点的?

6、这几个事例典型吗?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7、我们 无产阶级的骨气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 方法指导

对于议论文首先要找到中心论点或明确论题,接着寻找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思路,其他问题要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三、知识拓展

1、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

阅读材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边摆设了食物,用来等待那些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袖子遮住自己的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地走来。黔敖左手送上食物,右手端着汤,向这个饥饿的人吆喝道:‘喂!快来吃吧!’这个饥饿的人瞪着眼睛盯着黔敖说:‘我正是不吃这种侮辱人的饮食,才落到这个地步。’这个饥饿的人谢绝了黔敖的食物,最后终于饿死了。

请同学们对比阅读课文第二个事例和这则材料。这两部分文字记叙的是同一个内容,写法上有何不同 ?

2、补充事实论据练习(先概括其主要 事实,议论中的记叙要抓住最能证明论 点的关键部分,要简明扼要,再进行简单议论。)

从“威武不能屈”这一角度举出无产阶级有骨气的一些事例。教学反思

《谈骨气》是一篇议论文,教授本文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并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为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我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如在讲析三个典型例证时,教师有意指导学生把议论和记叙的文字分开朗读,以便了解记叙与议论的区别;为了突破“议论中的记叙”这个重点,印发了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记叙文,指导学生与本文作为事实论据的“嗟来之食”进行比较阅读,以区分其异同;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还指导学生做了这样一道练习:以“威武不能屈”为观点,简要叙述现、当代典型事例进行证明。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对“议论中的记叙”的理解,而且还使学生初步懂得了如何用材料证明观点。

2 谈骨气 篇6

吴晗

预习提示<?XML:NAMESPACE PREFIX =O />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们是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一定要做有骨气的人。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当前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骨气,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和读准加点字的音。

喝  拘囚  高官厚禄  拍案而起  嗟来之食 

富贵不能  贫贱不能  威武不能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练习

一  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论点是什,证明论点的论据有哪些。

二  口述课文中的三个事例,要求说得准确、清楚、完整。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 三个事例各突出了其中的哪个方面,从而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 三个事例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谈骨气》教学设计 篇7

诬蔑(miè)

离间(jiàn)

高官厚禄(lù) 拘囚(qiú)汗青:古代用来记事的竹简,是用青竹烤去水分做成的。后用来泛指书籍史册。拍案而起:拍着桌子站起来,形容非常激愤。嗟来之食:指一种带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拘囚:逮捕或拘留。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大声疾呼:大声呼喊,引起人们注意。三、整体感知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借此题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论点。四、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一)理清结构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作解释和分析。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角度分别论证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阅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明确:这篇课文的论点是开头的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很显然,课文开宗明义,这个论点是直接提出来的。2.浏览第一部分:根据课文第一部分的论述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什么叫骨气?明确: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的精神。3.开头第一句,单独成段,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明确:这是破题第一句,把高度概括的题目扩充成中心论点。这个判断句,既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又是全文的总领。4.第2段引用了孟子的几句话,其含义是什么?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困苦不能改变他的行,强暴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就是大丈夫的气概。作者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并与下文列举的三个例子相照应。5.第3、4两段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这是对论点的肯定。第4段从继承的角度,指出学习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的意义,骨气总是为进步事业服务的,这是对论点的支持。并由此领起下文三个具体事例的记叙。这是提出论点部分。文章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随即解释了论点的含义,逐层展开阐述,侧重从历史传统方面突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五、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1.仔细阅读课文,阅读第二部分,思考:证明论点的论据有哪些?富贵不能淫——文天祥 (面对高官——拒绝投降)贫贱不能移——穷 人 (行将饿死——拒绝嗟来之食)威武不能屈——闻一多 (面对手枪——拍案而起)2.文天祥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富贵不能淫”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文天祥的例子完全是围绕论述中心展开叙述的。文天祥组织南宋武装力量抵抗元军,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兵败被俘,被送去见元军统帅张弘范,文天祥誓死不肯跪拜,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后来,元军押送他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张弘范让他写信去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挥毫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章引用了最后两句,作者还作了通俗具体的解释。“汗青”指史册,为民族利益而死,就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史册上。但元朝统治者还不死心,还想利用他的声望,收买南宋人心,并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却不为所动,敌人毫无办法,于是便把他移送到燕京(北京)兵马司衙门,拘禁在一间阴湿的地牢里。文天祥在狱中写出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高官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文天祥历受折磨坚拒高官诱降,而忠贞之心毫不惑乱。从容就义,从而论证了“富贵不能淫”。此例也就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3.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是怎样论证“贫贱不能移”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这个故事引自《礼记·檀弓下》:原文的意思是:齐国遇上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在路旁准备了食品,等待饥饿的人前来就给他们吃。有个饥饿的人来了,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拿着水,对他说:“喂,来吃!”饥饿的人答道:“我就是不吃‘嗟来’的食物,才饿成这样的。”他拒绝了施舍,终于饿死了。文章对原文作了生动的解释和描绘,用“穷人”来表明“贫贱”,用拒绝“嗟来”的施舍表明“不能移”,还用推理的方式指出,如果“移”(吃)了,那结果“就要替他办事”,这正是贫贱者不愿做的事。这一层以有名的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论证了“贫贱不能移”,并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4.闻一多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威武不能屈”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闻一多是诗人、学者,也是民主战士。1943年,作者和闻一多一起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从此,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共同目标,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闻一多也遭到各种卑鄙下流的诬蔑和恐吓,处境十分危险。别人劝告他暂时隐蔽,他却表示:“事已至此,我不出,则诸事停顿,何以慰死者?”“万一怎么样,我也顾不了。”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礼堂亲自主持会议,请李公朴夫人报告李先生殉难经过,两三千听众潸然泪下和一小撮特务抽烟说笑形成强烈对照,闻一多压抑不住心头悲愤,“拍案而起”,即席发表演讲。在回家的路上,闻一多也被反动派暗杀。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了闻一多:“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文章用敌人的凶残表明“威武”,以“拍案而起”、“不愿屈服”表明“不能屈”。这一层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暗杀的故事,论证了“威武不能屈”,并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部分围绕论述中心,选取了文天祥、不食嗟来之食和闻一多三个典例事例,来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选例精当,论证严密。5.本文三个论据排列的顺序能不能变换,为什么?三个论据体现了骨气的三个方面,各个论据与课文第2自然段中引用的孟子的一句话相联系。例如,举文天祥坚决拒降的事例对应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一句;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对应了“贫贱不能移”一句;举闻一多怒对敌人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的事例,对应了“威武不能屈”一句。前后对应,顺序自然,使文章结构严谨,不可变更。如果机械地按时间顺序排列,从局部看是可以的,但从文章的整体来看,从前后文的联系照应看,就不妥贴了。6.快速翻阅课文,划出其中的记叙部分,并思考这里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什么区别?明确:第5、7自然段与第9自然段的前半部分都是记叙部分。区别:这里的记叙只是为议论提供依据,为议论服务的,所叙事实相当概括,不像记叙文中的记叙要求具体生动。六、延伸拓展1.最后一段话是怎样总结全文,解决问题的?“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的积极意义。”这是过渡句。前半句“孟子的这些话”照应了前文,后半句转入总结,强调到现在它还有积极意义。第2句即引出对无产阶级骨气的阐述,那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最后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2.课文的结论是什么?明确:课文的结论就是最后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七、课堂总结1.脉络清晰,层次清楚:文章按照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顺序展开论述。论证部分所例举的三个典型事例,又与孟子的三句话的顺序一致,显得结构严谨,条理分明。作者先举古代的,再举现代的,既顺理成章,又表现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2.例证典型,论证有力:课文中的三个例子,是经过了精心选择的。这三个事例分别与孟子的三句话相照应,从三个角度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同时,这三个人物代表了从古到今、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积广,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力的证明了中心论点。【作业布置】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谈骨气议论文 篇8

在古时,齐国闹大饥荒,一个饥民来到了黔敖的地盘,黔敖让他吃自己施舍的东西,而这个饥民因自己的秉性与骨气,最终无声无息的饿死了。

他的所为令人佩服,他还是有骨气的人,它死也不吃施舍的食物。此外,他还是一个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不靠天,不靠地,不靠祖宗的好汉。

说到骨气,它是做人的准则,有骨气的人,他们充满了正义,他们的行为令人佩服。

历史上,有骨气的人数不胜数。如:汉朝使节苏武为了国家的利益,宁死也不投降于单于;宋朝跳海也不屈服与敌人的文天祥和用笔杆子唤醒人们振作的鲁迅先生……这些人都是有骨气精神的人。

我们都应该做一个有骨气的人,做一个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谈骨气议论文作文 篇9

骨气是什么?骨气是一种不屈于他人的精神,是一种折不断,压不弯的精神,是一个人人格的体现,有时甚至是一个国家国格的标志。

梅汝璈就是一个有骨气的人。东京审判时,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的梅汝璈面对外国人的刁蛮行为,始终不卑不亢。在审判的座位排序上,他坚持要求按受降书签定的顺序来排位,否则“无颜去见中国人民”。在事关中国的正当权力方面,他没有屈服,始终据理力争,直至赢得尊严。梅汝璈在外国人面前,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骨气,更是一个民族的骨气,他的行为,让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刮目相看。

纵观古今,像梅汝璈这种有骨气的人难道还少吗?晏子出使出国,不从“狗洞”(小门)入,义不受辱;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李白不愿“事权贵”,“天子呼来不上船”;曾子墨在美国打拼,面对外国人的刁难,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普通工人孙天帅,不给韩国女老板下跪,高挺胸膛,饭碗被砸,却站得笔直。这些人,不都是有骨气的人吗?因为有骨气,他们不卑不亢;因为有骨气,他们不畏强势;因为有骨气,他们活出尊严,赢得尊重。

“铮铮铁骨”固然值得景仰,先忍而后起,忍辱负重,也是大丈夫,也是有骨气的人。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掳进宫中为仕多年。勾践为夫差尝大便,做马夫,博得夫差信任,得以回归故里。他卧薪尝胆,苦心建国,三千越甲,吞灭强吴,除去心头恶气,成就一代霸业。我们能说勾践是没有骨气的表现吗?不能。骨气,有时候不是挺出来的,是人忍出来的。那份忍辱负重的.精神,那份压不平,折不断,吓不倒的精神,同样称之为骨气!

然而,生活中却不乏得了“软骨病”的人。他们整天谈论韩国、日本的某影星,“帅呆了!”、“酷毙了!”挂在嘴边,却不知我国的航天英雄杨利伟从事什么职业;他们迷恋于“万圣节”“愚人节”“圣诞节”,却不知“端午节”“中秋节”是哪一天;他们以穿外国名牌为荣,以吃洋快餐为美,以用日货、美货为傲,“月亮是外国的圆”,却把国货贬得一文不值。更可恨的是,个别人居然把讨好洋鬼子、取悦洋鬼子当作一种荣耀,甘愿低声下气做了一条哈巴狗。这些人是可悲的,因为他们的做法只会引起外国人的反感。试想,一个连自己的国家与民族都不爱的人,一个没有骨气的人,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吗?

《谈骨气》 教案 篇10

《谈骨气》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我说课的课题是《谈骨气》。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育教学思想、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步骤、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评价。

一、说教材

《谈骨气》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课书第五册”。第五册侧重于议论文教学,在现代文四个单元中,共有三个议论文单元。《谈骨气》是第一单元“议论的观点和材料”的第二课,就文体而言,也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的议论文。本文是一篇格式比较规范的短论,说理的脉络十分清晰:第1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2段用孟子的话来具体解释“骨气”的含义;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有骨气的人;第4段进一步从继承的角度指出不同时代骨气有着不同的含义。中间三段列举三个事例,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所选三个事例中的人物,代表了从古到今、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很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最后一段才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本质特征,发出号召,要求我们“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以这样一篇观点鲜明、材料典型、说理透彻的议论文开首,有助于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了解议论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议论文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

议论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议论的三要素。议论问题,总要提出一个正确而鲜明的看法或主张(即论点),有了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还必须有确切而充分的材料(即论据)来证明(即论证)。议论的观点和材料要保持一致,观点能统率材料,材料能证明观点。根据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议论文中观点(论点)和材料(论据)两大要素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特点。

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2、理解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议论方法。

能力目标

1、概括文章中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比较,体会其典型性,培养学生概括、比较的思维能力。

2、理解“骨气”的含义,认识当前我们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骨气,怎样才能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过程与方法:

以合作探究为主,利用多媒体搜集的材料辅助学习。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

情感目标:

让学生理解骨气的内涵,感受中华民族的骨气,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考虑到学生初学议论文,本文虽然观点鲜明,材料充分,但三个事例论证观点的典型性,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确立本文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理解运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教学难点:事例材料的典型性的分析。

三、说教育教学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

所以,这节课我遵循的教学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3、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师生互动促进教学。四说教法、学法

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教法:

正像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了上课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败首先取决与师生关系的确立”在设计上我首先树立了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的思想。是否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了多少。初学议论文的阶段所选的文章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文体特点。《谈骨气》一文,论点集中鲜明,事例论据典型,结构简单,思路清晰,是篇很好的范文。对这样的教材,要引导学生学实、学活、学透,以激起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而兴趣是在对新知的顿悟中萌发的,因此,在本文教学时,应尽量避免出现大量的术语、概念,而应该用各种生动有吸引力的事例,引导学生接近议论文,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然后再因势利导,诱导出学生逻辑思维的积极性,寓学法指导于诱导、点拨之中,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比较阅读和能力迁移训练。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本文教学可采用教师点拨和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

合作探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从题目推测课文内容,从探究材料和观点的关系,从而得出文章的主旨及我们学习议论文侧重点。不仅如此,在课程进行中,课外事例的佐证,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课外训练---材料的筛选,可以使同学们对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这一知识点又有深一步的理解。也可设计比较阅读和模仿写作练习,以达到学生能力迁移的目的。

五、说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课文导人——整体感知——重点理解——自我小结——能力迁移,以下以此为纲进行说课。

1.课文导入。

学生初学议论文,往往会有一种畏难的情绪,认为议论文深奥难学。课文导入要尽量解开学生的这种思想包袱,激发其学习议论文的兴趣。教师可从初中学生感兴趣的一些话题人手,比如“怎样当好班干部”、“怎样学习”等等,请一些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引导他们简要地说明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可加以小结:大家所讲的内容,观点,有证明观点的材料,整理一下,其实都是简短的议论文。今天我们学习吴晗的《谈骨气》,看看作者对“骨气”这个论题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来证明的。

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2.整体感知,重点理解。

先让每个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解决疑难的字词,再分小组思考讨论课文导入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作者对“骨气”这个论题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怎样来证明的。这里主要是解决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理解作者如何运用典型

事例来论证观点。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可先设问: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并适当分析作者开门见山摆出这个观点的正确而鲜明的态度。再设问:哪些人的事例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文天祥、穷人、闻一多三人的事例),学生解答这些难度不大。

第二步,从整体人手感知课文后,再对重点部分进行具体剖析。让学生概括文中三个事例的主要内容,并体会其典型性。先要求用简短的语句概括三个事例,学生讨论时重点放在看是否有体现“骨气”的词语,以培养他们准确的概括能力。(事例一:文天祥兵败被俘,高官厚禄收买不了;事例二:古时齐国一个穷人宁可饿死不食嗟来之食;事例三: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然后指出中国人有骨气的事例很多,请学生也举一些例子。可先让学生概括出主要事实,再进行简洁议论。如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英勇不屈,慷慨就义;钱学森不为名利所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毅然回国等。

第三步,再设问:既然事例很多,为什么只举三例,而且是这三个事例。以四人小组形式讨论问题,比较分析三个事例,理解材料的典型意义。集体讨论后可归纳:作为证明观点的材料要经过精心选择,文天祥是丞相,穷人是平民百姓,闻一多是民主战士,从古到今,从封建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再到民主战士,年代不同,身份不同,他们极具代表性。同时,三个事例按顺序证明了第二段中孟子的三句话,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论证。在分析之后,再讨论学生所举的那些事例能否替换文中材料。根据不同材料,引导学生

充分讨论,以解决教学的难点。

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后,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先必须分析文中几段文字的作用。如第二段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和下面三个事例印证;第三、四段的内容是对观点的十分必要的补充,又是对下文三个事例的总起。而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可简单介绍作者情况及其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结尾应对论证的问题加以总结。在解决了上述问题之后,再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结构,了解议论文结构的一些特点。

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3.结合本文,引导学生小结议论文的一些特点。

学生在学习了《谈骨气》这篇格式规范的短论后,对议论文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可在小结时适当提出议论文的一些术语,为以后学习作基础。如议论文的观点必须正确鲜明(论点);议论文的材料必须充分确切(论据);观点要统率材料,材料要为证明观点服务(论证)。如学生小结能提出议论文的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应更加鼓励,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4.练习设计。

这篇文章严密的层次结构和用事实论证的方法都是值得学生学习掌握的,可设计比较阅读和模仿写作练习,以达到学生能力迁移的目的。

如:比较阅读材料可选择结构典型及用事实论证方法的简短的议论文。结合课前导入时的一些论题,模仿课文写一篇短文。要求学生明确观点,并精心选择事例来加以证明。这样既能促使学生巩固课文,又可使课上的分析不致成为空中楼阁,把知识转化成学生的实际本领。也可给很多观点、材料,训练同学们提炼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对本节教学内容简要而全面的概括(富贵不能淫)文天祥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贫贱不能移)穷人(威武不能屈)闻一多

观点(论点)不同角度证明材料(论据)(正确鲜明)(充分确切)七:说教学评价:这节课,为学生学习一般议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给学生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的培养上特色鲜明。课堂教学让学生充满一种自尊、自强的民族自豪感,由文天祥、饿者、闻一多的事例,加深学生对骨气含义的理解,激发学生继承优良传统,做一名有骨气的人的思想感情。突破了议论文只注重结构、论证方法、逻辑推理的局限,体现了大语文教学的观念。

江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江西教师公告汇总

学生认识事物总是先感性后理性,先容易后复杂,先粗浅后具体再加深。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精读课文——重点突破——联系实际——迁移升华的方案,不仅仅是把这一课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这一课为例子,做好示范,教给学生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把握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结构——分析论据和论证方法——体味语言。这样,学生就可以运用这一课中所学到的读书方法和步骤,自己去阅读其它一般的议论文,形成阅读议论文的技能。总结一下,本课教学有以下特点:

1、全新引入,调动积极性。

2、师生互动,有效教与学。

3、愉快教学,能力提高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骨气美文 篇11

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这里的“气”,指的是人生在世要有骨气,一个人没了骨气,便没了原则,没了刚性,没了尊严。但,如果缺乏修养,对自己没有客观的认识,骨气则很容易变成傲气,并逐渐演变成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等不良行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豪气与傲气就截然不同了。我们在评价一个人豪侠仗义时,常说这个人豪气干云。这里的豪气,就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大丈夫气概。有了这种豪气,才有了舍我其谁、义薄云天的大气魄。

志气对一个人来说就更重要了。一个没有志气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事的。志气是人生当中最基本的素养,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前提之一,是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的底气。“人穷志不短”说的是: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志气。只要志气在,一切都可能有转机。

现如今,周身透露着侠气的人很少了,我们更多的是从历史画卷中,从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慷慨悲歌的故事中,从回荡在燕赵大地上的诸多悲壮故事中,获得侠气的概念的。侠气是一种可贵的高尚品格,因为侠气突出的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去成全他人。一个人不当侠气之士无可厚非,但是骨子里应该有一点侠气,它会让你放射出一种夺目的光彩。

义气与侠气有显著不同。侠气更多的是甘为他人付出,而义气则是一种对约定的承诺,通常指的是朋友之间。为朋友两肋插刀,是因为你们是朋友,是兄弟,就应该在朋友遇到危难时出手相助。违背了这个承诺,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朋友的诟病。

勇气则是人生必不可少的。无论你做什么事情,没有勇气当头是不行的。勇气是一种冒险,更是一种大无畏的气概,是对自我能量的肯定。勇气是你发展事业的先声,有了这个先声,你才可能会有远大的前程。

正气就无须多言了。正气是社会的准则,是大家必须遵守的规范。不论什么行业,也不论职位高低,只要你有一身正气,就会赢得尊重。相反的是,不论你有多高职位、多少财富,身上却净是歪门邪气,则肯定为人所不齿。

骨气的作文450字 篇12

做人要有骨气,这是我的爸爸叫我的,他说做人要有骨气,吃饭要吃硬饭。所以就成就了今天的这篇作文――骨气,他说要写出大丈夫的英雄主义感,还有不怕死,不怕累的个人主义感,而且一定要体现得清清楚楚。

我觉得《湖南人.凭什么》这本书就是本写得很好的书,因为那本书里不仅写了为世界做出贡献的烈士们,而且写了为中国作战的湖南军人,并且把一个个军人写的有血有肉,描绘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例如曾国潘,本是一介书生,从来就没有打过仗,却领兵出征,每次打仗都会打输,最后竟打了个无湘不成军来,我们应该学习曾国潘这种努力向上的精神,不要遇到一点点小事情就知难而退,应该学习曾国潘,学习他的那种从一介书生打到无湘不成军的骨气。还有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这句诗,里面有着一个人一生透露出来的骨气,不仅如此,还有着中国人洋溢多年的光彩。

中国人男人,流血不流泪,这句话体现出了中国人的坚强,我们因该不要动不动就哭,那样的话就成了中国人流泪不流血,《湖南人.凭什么》么这本书里面的精品有很多句,而我现在就不一一讲解给大家听了,但是我可以给你读出几句来――务实不空谈,打硬仗,扎营寨,敢啃硬骨头,是湖南人的行动指南。身无半文,心怀天下,天生的使命感,血性、霸蛮,倔犟不屈……,诺到中华国果芒,除非湖南人尽死芒。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中国只要继续这样下去,一定会成为历史上的一个大国,而我的骨头里也充满了骨气。因为我已经被这些战斗英雄所打动,还有,中国人流血不流泪,而我现在还没有做到,因为我经常挨骂,而且每次骂我我都要流眼泪,不过我相信自己以后一定不会再这样。

上一篇:不同场所的标语下一篇:儿童故事小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