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板书设计(精选9篇)
理想的风筝板书设计 篇1
《风筝》板书设计
时间:
现在——过去(童年-长大-成年)——现在 倒叙:C——A——B——C 线索:实物明线:见风筝——忆风筝 ——议风筝
封建教育毒害在于“我”毫不留情的“虐杀”
科学思想:启蒙明理,自责自省
感情暗线:“我”:惊异和悲哀-嫌恶-没出息-可鄙-愤怒-傲然-不幸-(懊悔,失落,自责,自省)-沉重(6次)-(轻松-宽恕-宽松-)-悲哀
弟弟:最喜欢-惊呼-高兴-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绝望-惊异-毫不怪-忘却-毫无怨恨
封建教育毒害在于弟弟毫无反抗,甚至自以为错——麻木、愚昧
环境描写:北京的冬季(实写)——故乡记忆中春日的温和(虚写,以乐景写哀情)——北京的肃杀严冬(实写,严冬包括现实中的肃杀和心头的悲凉两层含义)
理想的风筝板书设计 篇2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和刘老师学做人:
做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
2.和苏叔阳学作文:
领悟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事业、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2.学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特点, 学会抓住典型事例, 采取边叙事边议论的方法写一个人。
教学过程
一、词串复习, 导入新课
师:读下面每组词语, 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中关于刘老师的哪件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提醒:第二组词语中两个“转”字的读音。)
师:对, 课文就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 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伴乐, 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作家心灵独白)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师:“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这堂课就让我们回到作者的童年, 跟他一块去感受、品味刘老师。
设计意图:词串识字作为苏教版教材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 在此巧妙迁移运用, 形式新颖, 加上所选词串是对本课内容的概括提炼, 学生一读即懂, 有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
二、品味细节, 感受人物
1.复习过渡, 激活学生积累。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怎么写出人物的特点呢? (板书:选取典型事例关注细节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
文章选取了哪些事例? (板书: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
2.点拨:
要认识刘老师就要充分关注事例中的细节描写, 下面我们先跟随作者的目光, 把镜头聚焦到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事例中, 看看有哪些细节打动了你?注上批注。
3.互动交流:
(根据学生发言情况, 相机出示相关事例。)
(1) 谈腿疾:抓住“笑”———让一颗坚强的心自然显现。
(1) 解读“笑”字。
一个残疾人最忌讳的, 就是别人提到他的残疾, 因为这是他内心的伤痛。而刘老师是怎样说自己的腿疾的? (板书:笑)
(2) 谁来学着刘老师的样子读读那个故事? (指名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你觉得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乐观、幽默。) 补充省略号的用法:表示列举的省略。落实课后习题3。
(3) 女娲造人的传说是那样的生动有趣, 刘老师讲自己的断腿是那样轻松幽默。可是, 我们笑过之后又慢慢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酸涩、尊敬。)
出示“酸涩”, 体会:什么叫酸涩?刚才还哈哈大笑的同学们为什么会感到酸涩呢?课文是用哪个字表达出同学们这种酸涩的感情的? (泛)
赏析“泛”:你觉得这个“泛”字可以换成哪个字?为什么用“泛”而不用“涌”呢?一个“泛”字准确地写出了同学们慢慢产生的, 淡淡的, 难过的, 那种充斥整个身心的感情, 能否读出这种感觉?
(4) 在外人看来都觉得是酸涩的事, 刘老师竟能笑着面对, 请你静静地、仔仔细细地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你认为刘老师这一笑, 是怎样的笑?
乐观:一个能笑对缺陷的人, 拥有一颗乐观的心。
坚强:一个能直面残疾的人, 拥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勇敢的心。
(5) 点评:刘老师所有的坚强、乐观、豁达全都在这幽默的一笑中表达了出来 (全都在这一笑之中啊) 。这怎能不引起同学们的尊敬呢?我们一起试着读好这段话。
(2) 写板书:扣准“写”———让一个伟大的灵魂得以闪耀。
(1) 解读动作。
请大家再一次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刘老师写板书的内容, 把刘老师写板书的每个动作划下来。用心读读这些动作, 想一想, 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2) 交流。
(3) 反复练读, 体会刘老师板书的不易。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为了写好板书, 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怎不让人担心?谁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为了教好学生, 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真让人感动!还有谁读?
一个左腿残疾的老师为了教育事业, 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这讲台已成了刘老师生命的舞台, 在苏叔阳的眼里, 刘老师不是在板书, 是在舞蹈!让我们共同来演绎这美丽的舞蹈!齐读。
(4) 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们的心, 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 你能听懂这一次次的心跳里有什么吗? (担心、感动、敬佩。)
(5)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 用一条腿、一支圆木棍, 用一次次的跳跃旋转, 几十年如一日, 支撑起了学生们的一片天空。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板书:敬业执着)
(3) 放飞风筝:关注“追”———任一腔炽热的情尽情放飞。
(1) 学法迁移, 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片段。
学法点击:学到这里, 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抓住了哪些方面来体会刘老师的特点的?
第一件事, 我们抓住了人物的神态 (笑着对我们说) 、语言 (我就是那时候被甩掉一条腿的) , 还有学生的心理活动 (酸涩、尊敬) , 了解到刘老师是个乐观向上的人;第二件事, 我们抓住了人物的动作 (撑、离、转、再转) , 体会了学生们的心理活动 (激动的心跳) , 了解到刘老师是个敬业执着的人。
我们在读这类写人的文章时, 就应该这样牢牢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细细品味, 读出你的感受, 体会人物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再次品读课文的7~9自然段, 关注重点词语, 体会人物特点。
(2) 班级交流, 重点关注三个“亲自”。
亲自制作风筝:心灵手巧、热爱生活。
亲自放飞风筝:身体的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对放风筝的渴望, 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亲自追逐线拐:刘老师的自信。
(3) 有感情地练读, 体会刘老师的坚强乐观、敢于挑战、热爱生活。
(4) 师生总结:
刘老师就是这么一个幽默、乐观、坚强的人;一个讲课极好, 对学生影响极大的人;一个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人;一个自信、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这份热爱深深地感染着我、震撼着我、激励着我!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者牢牢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细细品味, 读出感受, 体会人物特点。通过前两件事情———谈腿疾、写板书的学习, 领悟其方法, 让学生自学“放风筝”一段, 从扶到放, 效果挺好。
三、品味心声, 深化主旨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因为作者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请快速浏览第10、11自然段, 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2.齐读句子 (满怀深情) :他将永远……永远……
读到这里, 这“理想的风筝”究竟指什么呢?在作者的眼里, 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一只只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3.拓展: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 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 时时影响着他。其实, 苏叔阳就是刘老师放飞的一只风筝。 (播放背景音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出示照片, 简介苏叔阳:这就是作者苏叔阳———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在他脸上, 写满了动人的笑意。看, 他笑得多么健康!多么洒脱!然而, 老师从资料中得知, 他年轻时饱受生活的磨难, 到了晚年, 曾多次身患癌症, 饱受病魔的摧残, 但他依然笑对生活, 顽强、乐观地与命运抗争, 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抗癌路上14年, 几次三番从癌魔的指间飞过, 依旧笑对人生, 依旧笔耕不辍, 共写作了300多万字, 出书7本, 创造了人类战胜病魔的奇迹。
4.学到这儿, 相信我们在坐的所有同学都心潮涌动。此时此刻, 你最想对刘老师或作家苏叔阳说什么呢?
出示:此时此刻, 我想对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是呀,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疾病、灾难来临时, 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也许就是另外一种风景, 另外一种境界。相信, 此时此刻, 在我们所有同学的心中也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 心中升腾起一只只理想的风筝, 但愿更多的风筝在蓝天上自由翱翔!
设计意图:挖掘相关背景资料, 找准焊接点, 让学生走出文本, 走近苏叔阳, 课内与课外有机融通, 领悟刘老师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坚强品格, 实现对文本的超越。最后的畅谈感受, 深化对课题内涵的认识, 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四、学写作文, 迁移运用
1.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适当提示:
(1) 选取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典型事例。 (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工作、生活, 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2) 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3) “我”在其中, 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边叙事边议论。)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想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 (读来更亲切和真实。)
(4) 倒叙回忆的写作顺序。
2.课堂练笔: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试着选用文中的方法写一个片段来表现他 (她) 某一个方面的特点。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体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活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③习得写作的基本表达方法。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深入细节、直抒胸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披文入情,复沓回环,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体会刘老师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①理解《理想的风筝》深刻的含义。②揣摩表达效果,习得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感悟“思念”
⑴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近他的刘老师,跟他一起去放飞——(读题)用我们的朗读,让风筝飞得再高一点儿!⑵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板书)。⑶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件事来写(板书:选典型)?⑷选取这三件典型事例,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什么情感(思念之情)?⑸文中哪段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还能再深情一些吗?)
二、研读细节,体验“思念”
⑴过渡:作者为什么思念刘老师?他到底有什么可值得思念的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一起体验他这种绵延不绝的情感。⑵这三件事中,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我们先来学习(根据学生选择决定)。⑶作者怎么写的?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写写批注。
⑷组织交流:预设一:研读“谈腿疾”,体验“思念”之情。①学生交流“谈腿疾”。②着重引导学生品悟“笑说”这一镜头。(板书:乐观幽默)③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品悟“笑声”“酸涩”“尊重”。淡淡的同情与理解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同时刘老师身体虽残疾,但乐观幽默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他学生的心里。也让他刻在我们的心里(齐读)。④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抓住了刘老师的外貌、语言、表情这些细节,抒发了当时微妙的情感变化(板书:写细节)。⑤是呀,刘老师以他的乐观开朗、幽默风趣折服了每一位学生,这么的好老师怎么会忘记呢?难怪作者会发自内心地呼唤——
预设二:研读“写板书”,体验“思念”之情。①学生交流“写板书”。②出示相关内容。体会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敬业顽强)?③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来读出此中的艰难?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出此中的顽强?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又能来读出此中的执著?④他每转一次都会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你听懂这“心跳”里有什么吗?
如果说讲台是老师生命的舞台,那么,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是一次舞蹈,是学生心中最美的舞蹈。让他再一次在我们心中舞动(齐读)!⑤这每一次旋转都令人难忘、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情地呼唤——
预设三:研读“放风筝”,体验“思念”之情。①学生交流“放风筝”。 ②品味刘老师“甜蜜的笑”。刘老师到底想到了什么会笑得如此甜蜜呢?他可能想到些什么?③品味追赶风筝。他为什么“撒脱手”?他可能在想什么?从他的喊声中你听出了什么?自信地喊一声。看看此刻的刘老师,他还仅仅是在追风筝吗,他还在追什么?定格追赶的画面,铭记幸福的瞬间,记住最美的文字(齐读)。④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板书:热爱生活)?⑤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生活,让自己和学生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作者的心里又怎能忘怀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自肺腑地呼唤——
三、品悟心声,升华“思念”
⑴思念着刘老师的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这一念就思念了近30年啊!出示第10节,我们一起来听听苏叔阳的真情告白。(板书:抒真情)轻声读,说说作者思念什么?⑵体会“圆木棍”的“功德无量”。⑶感悟“理想”。让我们再次体验作者的真情流露。(指名配乐朗读)听了你的深情朗读,我渐渐明白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是什么?⑷这样的刘老师让人敬重,让人难忘——他用自身的行动启迪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学生对人生的理想希望!所以,近30年了,苏叔阳和刘老师在精神上从来都没有分开过!再次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齐读)。
四、拓展延伸,放飞“思念”
⑴(板书:……)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另两处作用与它一样吗?⑵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思念刘老师?出示作者生平简介,自由读。出示作者名言: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⑶作者的言行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那就让我们大家记住苏叔阳,记住他的——理想的风筝,记住他的刘老师,让“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也像风筝一样,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放飞(在板书上简笔画一只蝴蝶风筝)。
五、习得方法,迁移“思念”
⑴回顾本节课的写作方法。⑵苏叔阳不见刘老师近30年,而你也肯定有多时不见的老师、朋友,他曾经陪伴你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趁你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用今天习得的方法,写一写你的老师、朋友,给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选典型
写板书 敬业顽强 写细节
放风筝 热爱生活 抒真情
……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篇4
常州市武进区南塘桥小学 许亚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细节描写体会刘老师开朗、乐观、风趣、坚强的良好品质。
3.感受刘老师 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马上要毕业了,平时学习一定很辛苦。老师带来了一段录像,请大家欣赏。(课件)
知道这个舞蹈的名字吗?(《千手观音》)
大家一起说——
看了这个舞蹈,你有什么想说的?(交流)
一群残疾的姑娘和小伙子居然把这段舞蹈演绎得如此完美,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是啊!生活中,总有一些镜头,让我们刻骨铭心;总有一种情感,让我们泪流满面。
春天到了,又是一个风筝漫舞的季节,让我们的目光追随着风筝,一起走进著名作家苏叔阳写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理想的风筝》,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22 理想的风筝)
最后一个字,读(zhēng),是后鼻音,再读(zhēng),和“风”组成词语时读轻声,整个词语读(fēng zheng),风筝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慢慢演变成为现在的多线风筝。请大家齐读课题。
你读了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
1、让作者刻骨铭心的人是谁?是什么事让他难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体会课文主要讲了那些事,从中读懂了什么?
2、书读完了,我们来看看黑板上的三组词语,先自己读一读,这几组词语分别让你联想到了课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课件出示三组词语
(1)谁来读一读第一组词语: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正音)还有谁想读?(指名)
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了刘老师的哪件事情?
(板书:谈丢腿)
(2)谁来读一读第二组词语:
旋转跳跃
撑地
离地
急速一转
这个“转”是一个多音字,在文中多次出现,到底读什么?当我们没办法确定时,怎么办?(查字典)
对,通过查字典了解字义,来确定读音,的确是个好办法。老师课前也查了字典,读“zhuǎn”意思是“改换方向、位置、形势等。”“转”读“zhuàn”意思是“围绕着圈儿动。”听明白了吗?下面,我们就再来看看这段文字,仔细琢磨琢磨,再讨论讨论,怎么读?(课件出示文章)
个别读
很好,你已经会区分了。
看来,大家都明白了。看似简单的词,其实并不简单,让我们再一起读-----
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了刘老师的哪件事情?
(板书:写板书)
(3)谁来读一读第三组词语:
撒脱手
蹦跳
气喘吁吁
得意
满足
“撒”也是多音字,在这读“sā”,除了撒脱手,还可以组那些词?另外一个读音是“sǎ”,你可以给它组个词吗?撒播(课件出示读音)
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了刘老师的哪件事情?
(板书:放风筝)
3、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词语。读着这些词,你的脑海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4、课件出示第四组词语:连翘花
吹奏
戏耍
仰望天空
(1)谁来读一读这四个词语?
(2)翘是一个多音字,到底读什么?当我们没办法确定时,怎么办?(查字典后课件出示读音)
(3)朗读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4)介绍连翘花,(出示连翘花的图片)这就是连翘花,给你一种什么印象?(5)那就请你读读这个句子。(出示: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6)看着这段文字,我想起了宋代朱熹的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同学们,你想到了哪些诗句?谁也来吟诵吟诵?出示:《村居》
(7)多美的春景呀!让我们一起再美美地读第二自然段!(再次出示第二自然段,加上配乐)
5、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看,这就是可亲可爱的刘老师。谁来介绍介绍他?(介绍完后出示第四自然段,重点突出描写刘老师样子的语句)(1)默读这一自然段
(2)读了课文后再次介绍一下刘老师(配上风筝图片)
(3)刘老师就是这样,以残疾的躯体、顽强的毅力,辛勤执教,多么叫人心动,多么叫人心跳,所以作者永远无法忘记刘老师板了无数粉笔字的手,忘不了板书时一次次的旋转——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课件出示)
三、课堂延伸
1、介绍苏叔阳
残疾的刘老师没有悲观消沉,没有怨天尤人,他坚强乐观、热爱工作。(板书)刘老师对待生活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者,作者苏叔阳在面临绝症时,也像他的老师那样坚强勇敢与病魔抗争。患癌症的12年来,苏叔阳竟然写出了3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7本书。苏叔阳现在的生活很丰富,他把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当成自己的朋友,始终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出示苏叔阳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2、可敬的刘老师啊,你在哪里?(出示最后一个段落)谁来读这句话?你读后感受到的是什么?学了课文,你们会想到谁?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篇5
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个别学生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生的主动意识不够,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更要以点带面,让学生在学中扩大视野,体验与伙伴合作的乐趣,增强集体凝聚力。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引导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说中创”,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小黑板。
2、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喜欢放风筝吗?谁能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
2、师导入:春天来了,同学们都很喜欢在宽阔的草地上放飞风筝。每当这时候,作者看着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那位身体有残疾的老师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位残疾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放风筝,而风筝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
2、检查字词的积累与理解。
(1)小黑板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齐读,理解部分词语。
(3)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读与说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读,并体会课文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4、学生默读课文后,质疑,教师予以归纳。
A、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B、刘老师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在多读中悟得读的方法。]
三、课内研读,合作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春天的语段。
1、品读描写春天景色的段落。
2、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教师抓住关键的词句加以引导。
A、“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B、“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飞上云端。”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春天充满活力的语气。
4、小组讨论:这和作者所敬佩,描写的刘老师有什么联系呢?
5、各小组讨论后,交流所得,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予以归纳:刘老师经常在春天的时候给大家做风筝,带大家去放风筝;刘老师虽然断了一条腿,但他仍然热爱生活,像春天一样永远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二)再读课文,了解刘老师,受到他人格魅力的熏陶。
1、找出文中对刘老师外貌描写的语段。
2、品读,体会刘老师的慈祥、刚毅。
3、学生分组讨论:作者笔下的刘老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具体叙述刘老师有关的事或语句中体会到的?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并找出文中介绍的相关内容。
(2)集体交流体会。
A、“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至“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B、“他的课讲得极好”。至“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C、“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
(3)学生自由地发表见解,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爱学生、爱工作、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扩展:你能谈谈你了解刘老师后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5)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小黑板出示问题:刘老师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5、各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6、各组交流,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对生活有追求的思想感情。
7、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法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教师及时地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生发出形形色色的设想,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还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
四、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师:对于作者来说,面对这样一个老师,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找出具体的句子。)
“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1)齐读这段话。
(2)发散思维:作者当时正处少年,你认为他觉得自己该怎样呢?
(3)融入角色:你们也正当少年,你觉得自己今后该怎样面对生活?(学生畅所欲言)。
(二)出示句子: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对词语“功德无量”的理解。
2、讨论:为什么作者那样肯定地认为刘老师一定会顽强呢?(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师:刘老师身残但志坚,我们应该向他学些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思维,去创造,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刘老师身残志坚的人格魅力的熏陶,还会让他们受到在人生道路上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教育。]
五、总结拓展。
1、师: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曲生命之歌。那么面对这样一个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
2、谈谈你学完课文后有何收获,学生自由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也是一项课外拓展活动,这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
六、布置作业。
1、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篇“我最________的人”。
总评:
1、这堂课可以说是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开放课。整个设计从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问题,教师很自觉地将自己定位为教学行为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倡导者,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把发现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的课改理念,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 篇6
e. 然而他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
f. 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j. 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3、文章通过四件事情的叙述来写刘老师这个人,这四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重点叙述的是哪一件事?通过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表现出来?这是一个什么段落?
(一个比一个重要的递进关系,放飞风筝。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4、请同学们小声地朗读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想一想这三个段落是在写谁的心理感受?能概括一下这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吗?思考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不是写刘老师,是写作者自已的心理感受。写刘老师在作者自己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刘老师的崇高人格对我的影响之深。画龙点睛,总结刘老师的崇高人格,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表达对老师的深深思念之情。)
5、同学们,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人物的思想品质要通过具体的叙述、形象的描写和感人的场面来表现。让我们抓住文章关键的词语和重点的语句,随着作者行文的脉络,一起走进文章,与作者一起回到三十年前的学生时代,共同回忆和感受刘老师的精神风采。
三、研读赏析课文
1、默读课文1-3自然段。
①思考1-3段写了什么?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春暖花开,风筝戏云,想到刘老师,想到刘老师放飞的风筝。)
(扣住题目“风筝”,引出刘老师,引出刘老师放风筝的事情。)
②你觉得哪些语句和词语写得好,试着分析品味一下。
(染、尽情、舒展、举、戏耍、天穹(qiong)。)
(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2、默读9-10自然段
①想一想,刘老师放风筝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值得去写文章回忆,并告知天下人吗?
(亲自做,亲自放,亲自拾;享受欢乐,感受幸福,感到充实。)
②划分一下9自然段的层次,概括一下这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层:第一句话;第二层:第二句话;第三层:第三句——第七句话)
(放飞风筝)
③思考一下,看了放飞风筝的事例,你觉得初识的刘老师,在你心里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什么地方体验到刘老师是这样一个人的?
(乐观、坚强、热爱生活、挑战困难……)
④口头叙述“有一次”到“生命”的力量。并认真地思考一下:一个很平常、司空见惯的“放飞风筝”,作者却说是让刘老师“感到了生命的力量”,你怎么样去理解这句话?这句话在写作上有什么特殊的作用?
(刘老师是一个残疾人,失去了一条左腿,平时靠拄拐行走,他渴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面对现实,他勇于挑战自我,勇敢地面对挫折,乐观地面对生活。当他每战胜一次困难的时候,都是他人生的一次厉练,都是一次他生命力量的体现和成功。)
(用中心议论句的表达方法,总结“有一次”放飞风筝的意义,同时深刻地揭示出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希望同学们认真领会并运用这种段落中心议论句的写作方法,本文很多地方应用了这种画龙点睛的方法,很好地起到了突出和强调文章主旨和中心的作用。)
⑤再思考一下,抓住他放飞风筝时几个动词“笑着、叫着、拄着、蹦跳着、喊着”去深深地思考一下,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不得不感叹作者的慧眼和笔下功夫,这是一个十分平凡却又非同一般的人。刘老师是一个身有残疾,却又不自卑、不自弃,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有着阳光一样心态的人。我在备课时也在深深地思考,在刘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一个很重要的精神传统,即“自强不息”。)
⑥“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中“飘”字在原文是“漾”字,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说出自己的理由。
漾(yang):a、水面微微动荡;
B、液体溢出来。
3、默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①概括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事,这三段与第九自然段有关联吗?什么关联?
(笑谈腿疾,激情上课,倾听发言”)
(有关联)
(都是写刘老师这个人做的事情,都是在为写他这个人,为写他的人格品质服务。看似不相关的四件事,作者是通过写一个人和写一个人的品质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就是彩线穿珍珠的写作方法,这条彩线就是人物的品质,这条彩线就文章的暗线。有暗线自然也就有明线,很明显文章的明线就是风筝,就是风筝这个实物。)
②如果说“放飞风筝”这件事,让我们初识了一个坚强的刘老师,那么这三个自然段读完,你发现你了解、认识到了一个更全面的刘老师。这个更全面的刘老师是什么样的?
(刘老师:自强、乐观;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热爱生活。)
③我们发现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或方法,问一下,谁能告诉我?
(通过具体的事例去写人。通过细致的叙述,细节的描写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
④写人的文章通常会用到这样几种表达手法: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而描写又有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景物。看一下这四个段落分别使用了哪种表达方法。
笑谈腿疾:描写(外貌、神态、语言)。
激情上课:叙述。
倾听发言:描写(神态、语言)。
放飞风筝:说明、叙述、描写(动作、神态、语言)。
⑤请同学们在这三个自然段中找出细节描写的语句,并大声地读一读,体味一下这种写法的魅力。
(a.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b.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枝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c.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
d. 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
e. 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piān)翩起舞,扶摇直上。
f. 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j.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h.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⑥同学们,我们已经发现这个苏叔阳写文章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每一个叙述或描写刘老师的事例后,总有一句或抒情或议论的句子,请同学们把这四个句子找出来,并想一想,告诉同学们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a.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强调刘老师的乐观、向上的心态,尊重可爱的刘老师)
b.后来,我考入了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由爱到敬,由敬到效仿)
c.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突出老师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d. 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强调刘老师的自强和乐观,他哪里仅仅是在挑战一个风筝,他的一生都在向命运挑战,他是一个大写的人。)
⑦.请问,如果你是作者,你也有一个这样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患有生理缺陷的刘老师,你该怎么样去想、去做?你该怎么样去怀念、去报答?三十年后当你再次见到刘老师时,你会对刘老师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自由发挥)
4、齐声带着对刘老师崇敬、崇拜、感激的感情,去大声地朗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
①同学评议
(读出感情了吗?读时脑海里是不是浮现了一个手拄拐仗、满头银发、慈祥和善的刘老师形象。)
②.“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这一段话中,你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什么?为什么?思考一下,这篇文章有画龙点睛句,那么这一段呢,我们可以怎么来表述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因为这一句揭示了刘老师的人格品质,点明了这篇文章的主旨。画龙点睛段。)
③.“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请同学们试着把这个句子变成肯定句。再想一下这句话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一个活泼的少年更应该对生活有着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引出下文,从写刘老师到写作者,写作者对刘老师的认识、理解和解读。)
④.文中写道:“他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刘老师用他的知识、文采培养了一个又一个学生成才,刘老师用他的乐观、自强、向上的品质影响了一个又一个学生成人。)
⑤.回忆上课开始时,我们解释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内容,思考一下,文中的“理想的风筝”与课题“理想的风筝”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a.相同点:风筝飞上蓝天,都是寄托了我们每一个人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都是一个象征物、象征人的希望、梦想和追求。
b.不同点:文中的“理想的风筝”,更突出、明确地告诉我们,刘老师放飞的是他乐观、坚强、向上的心态,这种乐观、向上、坚强的心态,这种挑战困难、战胜苦难、追求阳光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影响了我的一生、一辈子。
所以,作者最后是情感所致,不吐不快,满怀深情喊出了: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四、总结归纳全文
这是作者回忆自己老师的一篇写人的记叙文,通过四个事例,尤其突出“放飞风筝”这件事的叙述和描写,塑造了一个乐观、自强、向上、和蔼可亲的刘老师形象。在刘老师身患残疾的这个不愿让人目睹的现实和情景下,作者和我们由衷地被刘老师人格魅力所感染、所感动。
同时,我们应该承认,在作者的内心深处,刘老师的自强、乐观,刘老师的执著、向上的人格魅力,已成为了作者自己人生的精神支柱。作者本人历经“”的磨难,历经二次癌症的侵袭,七十多岁的高龄仍笔耕不辍,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刘老师三十年前在作者幼小心里放飞起来的那只“理想的风筝”。
所以,作者才会发自内心的充满感激的高声呼喊自己的老师: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同学们齐声呼喊)
看了“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的还看了:
1.画风筝美术教案设计精选
2.《小猫刮胡子》优秀教案设计
3.古诗《村居》优秀教案设计
4.《画家和牧童》优秀教案设计
5.春优秀教案设计
理想的风筝板书设计 篇7
课文与原文有不同之处, 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否真如徐如松老师说的, 由于原文不存在以上的精妙构思, 因此管老师对教材的解读也纯属“歪打正着”?笔者有些为管老师叫屈。理由如下:
第一, 和师生对话的是课文及编者, 而非原文及作者。《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特意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并非2001年版课标中所说的“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有人说, 文本是作者主观创作的结果, 读者不可能完全理解作者的写作理由。徐老师的观点也是如此, 认为《理想的风筝》原文的构思 (故事典型性、联系性、详略分配) 根本不存在, 是经管老师主观分析后刻意强加上去的。那么试问, 课堂上和师生对话的, 是作品的原文还是改编后的课文?教学时是否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读原文?显然, 我们不能把课文还原成原文, 若是还原了, 恐怕没有老师能教好, 只有请作者自己来教才说得清楚, 毕竟只有作者自己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写作意图。
教科书编者将此文章选入课文并进行合理改编, 也有充分的依据。因为原文读者指向的不是小学生而是成年人, 适当改编过的课文, 才适合小学生阅读学习。综观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名家课文, 大都是改编过的。从原文到课文的改编过程中凝聚着编者的大量心血。不仅要兼顾小学生心理、语言、智力等发展因素, 还要跟上时代发展气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删除鲁迅的《风筝》是最好的证明)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光是一册的语文教材, 编写人员就达到24人之多, 且皆为沈大安、王林、崔峦等知名小语专家。因此, 课堂上和师生进行对话的并不是原文的作者, 而是长期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专家们。管建刚说, 教学是对文本的再创造, 所有的再创造, 都融入了主观的猜度, 任何猜度必定存在偏差。编者将原文进行改编删减, 目的就是为了让执教者的“再创造偏差”最小化, 并更直观地让儿童看清作者的写作意图, 更轻松地让学生习得文章的表达方法。摸着编者们给铺好的石头过河, 是一次直接与其对话的方式, 也是一种对文本创造过程的积极探索。
第二, 指向习作教学是日积月累的过程, 而非昙花一现。徐老师谓管老师的课堂为“一口吃成大胖子”, 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 让学生领会“详略得当、以景比兴、过渡自然、含而不露”实乃狂轰滥炸, 学生自然会消化不良。假如你从来没有指向习作的教学理念, 而一学期里就照此上了一堂这样“技术性”突显指向习作的阅读课, 不仅学生不习惯, 老师也会觉得这不是语文课的基调, 语文的人文性被工具性排斥到了边缘。但若就只凭这堂《理想的风筝》而匆匆给管老师下一个定论, 那无异于“盲人摸象”。用管老师自己的话说, 他任何一节指向习作的课堂, 都只是“大象的局部”, 这篇, 适合教故事的长短;这篇, 适合教故事的内在联系;这篇, 适合教故事的人物描写……如此, 等你把“大象”摸遍了, 习作的大门才能相对完整地打开。
所以管老师除了《理想的风筝》一课, 还做了更多的探索。他通过《滴水石穿的启示》《神奇的克隆》等课例明确地告诉我们, 指向习作的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能靠一节课两节课就让学生掌握习作技巧, 而在于长时间的渗透、强化。再观我们的教材, 是否有这样的途径可供强化?当然有!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为例, 几乎每一个单元可以“再创造”出一篇指向习作的教学——《我的“长生果”》中故事详略安排的技巧;《小桥流水人家》题目与文章描写顺序为何不一致?《落花生》中单调的对话描写是否合理?……一学期下来, 能有三五篇课文教学指向习作, 总不至于说排斥了语文的人文性吧?
《理想的风筝》教学谈 篇8
一、 激情导入,感悟“思念”,未成曲调先有情
上课伊始,紧扣“思念”一词,引出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朗读,为本节课定下情感基调。
【教学片段一】
师:文章写得细腻感人,每一句话都浸透着作者对刘老师浓浓的思念之情。
(出示:最后一段)谁来读读这段话?(一生读)
师:是啊,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呀,有太多太多的思念。谁再来读?(又一生读)
师:多么深情的呼唤啊!一个残疾的老师究竟有何魅力,竟让作者如此难忘,如此深深地思念?为何作者在不见刘老师近三十年后要写下这篇怀念恩师的文章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二、 品悟细节,体验“思念”,一咏三叹情渐浓
课文选取了刘老师工作、生活中的三个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三个事例写得生动、细腻、感人,其中很多细节描写值得我们一品再品,细细玩味。教学这三个事例时,我先让学生默默地读书,静静地思考,画出拨动心弦的细节,并在文章空白处写出阅读感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教学片段二】
师:从“笑谈腿疾”这个事例,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生:我从刘老师“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这段话读出了一个乐观的刘老师。刘老师用一个故事笑着谈了自己的腿疾,说明他根本不在乎自己是个残疾人。
生:我从这段话的一个“笑”字读出了一个幽默风趣的刘老师。一般残疾人都不愿意提起自己的残疾,可刘老师不仅不避讳,还笑着谈自己的腿疾。
师:你紧紧扣住人物的神态描写——一个“笑”字,谈了自己的感受。
生:听了刘老师笑谈腿疾的故事,同学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笑,因为这个故事很有趣。但是,笑过之后,同学们心里就泛起了一股酸涩的感情,因为刘老师的腿毕竟是残疾了,他们很同情刘老师。刘老师腿残疾了还这么幽默乐观,所以同学们更尊敬刘老师了。
师: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读好吗?(生读)
師:身体残疾,却还那样地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难怪作者三十年后还发自内心地呼唤——(生接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每当想起刘老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身影,这种思念之情和尊敬之情就愈加浓厚。读了“写板书”这一段,你被什么打动了呢?
生:我被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打动了,刘老师腿有残疾,可板书时的动作却那么潇洒,我真是太佩服他了。
师:(课件出示: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透过这四个“转”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刘老师对教学工作非常负责。
生:我从这四个“转”字,看到了一位热爱学生、爱岗敬业的刘老师。
师:是啊,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刘老师生命的舞蹈啊!这样的旋转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学生的脑海里,所以作者30年后还深情地呼唤——(生接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最令作者难忘的还是刘老师在春风中放风筝、追风筝的情景。在第7~9自然段中,你又被哪些细节打动了呢?
生:我感受到刘老师非常热爱生活,有生活情趣,因为他能亲手制作风筝。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可见他是个心灵手巧的人。
生:我读了“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这句话,我被刘老师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动了。他虽然腿有残疾,但他渴望自由,渴望亲手将风筝放上天空。
生:我读了这句话:“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我被刘老师的顽强不屈、坚强自信的品质打动了。
生:是啊,他笑着,叫着,蹦跳起来,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老人,是一个残疾人,他感觉自己很有力量。
师:是啊,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完美,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啊!
师: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放飞自己的理想,在作者的心里又怎能忘怀呢?难怪作者近30年后还发自肺腑地呼唤——(生齐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三、 品味心声,升华“思念”,含英咀华余韵长
最后两段,是作者从心底里对刘老师的呼唤,直接表达了对刘老师的赞美和思念。我联系作者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解决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为何作者在不见刘老师近30年后要写下这篇怀念恩师的文章?
【教学片段三】
师:念着刘老师的风筝,念着刘老师的圆木棍,念着刘老师的乐观幽默、顽强执著、热爱生活,这一念就是近30年啊!(指名配乐朗读课文第10自然段)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有什么?
生:刘老师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有人生的理想。
师:什么理想?
生: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师:是啊,刘老师用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感染、影响了每一个学生,从而在学生们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理想的风筝。可是,苏叔阳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遇到过很多的挫折,曾经在“文革”期间受到了非人的迫害,被关进了牛棚,当时有很多的人受不了屈辱与折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苏叔阳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在苏叔阳的身上,我们分明看到了谁的影子?
生:在苏叔阳身上,我看到了刘老师的影子,因为苏叔阳像刘老师一样面对“文革”中所受的屈辱和折磨。
师:在苏叔阳的人生中,不仅在“文革”期间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还遭受了癌症病魔的折磨。(课件映示:自1993年患癌症以来,苏叔阳先后多次手术。1994年,他因为胃癌切除了部分胃,2001年因为肺癌切除了左肺,2004年又切除了脾脏,可苏叔阳在69岁的年龄上仍笔耕不辍,积极乐观地过着每一天。每次去医院,苏叔阳都不是说去看病,而是说“看老朋来了”。)读了这段话,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生:苏叔阳和刘老师一样幽默乐观,顽强地面对病魔面对困难。
师:是啊,在苏叔阳身上我们分明再次看到了刘老师的影子。同学们,课上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苏叔阳为什么要在离开刘老师近30年后还要写下这篇文章,你明白了吗?
生:因为刘老师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苏叔阳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所以苏叔阳要写这篇文章怀念刘老师。
生:刘老师是苏叔阳永远的精神支柱,所以作者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对老师的思念与感恩。
师:近30年了呀!苏叔阳和刘老师在精神上从来都没有分开过!
生:(齐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至此,学生已经7次朗读了课文的最后一段。每一次诵读学生都有新的感受;多一次诵读,学生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就更深一层;多一次诵读,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就更贴近一步,直至学完全文后情感的自然升华。我想,此时课堂上学生们的心中也会升腾起乐观开朗、自信顽强、热爱生活的“风筝”了吧。
理想的风筝板书设计 篇9
(第二课时)
一、教材简析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是S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中第六单元以“校园畅想曲”为主题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要根据文章的特点,理解重点语句,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以“风筝”为线索贯穿全文。课文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开头由看别人放风筝引起对刘老师的回忆;接着,写了三十年前刘老师的工作和生活片断,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特别是他放风筝时的情景;结尾,回到现在,紧接前文把刘老师放飞的风筝升华为“理想的风筝”,抒发了作者对刘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教学。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是品读“放飞风筝”这一内容。引领学生品味心声,深化风筝,总结感悟,回归课题,从而体会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后阶段。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经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学生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评价、感受、语言表达等教强的语文学习的各项能力。本课时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在刘老师的历史课上通过三个典型的事例去感悟了作者的感受,去感悟了刘老师的精神品质。在次基础上继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刘老师,进一步去理解“理想的风筝”,感受刘老师的精神和作者的思念。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将引领学生继续与自己,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进行对话、交流、合作,让学生继续跟着剧作家苏叔阳去和他的刘老师一起放风筝,走进文本抓住细节,通过去质疑,去解疑,去品读,去分享,然后进行总结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感受作者的感受,感悟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等语文素养。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揭示课题的含义。
4.理解“精妙”、“翩翩起舞”、“稚气”、“翱翔”等词语。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放风筝”这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是一个积极乐观,对生活,对工作有着强烈的爱与崇高的追求的人,感悟师生 之间的深厚情意。
(三)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语句、细节描写进行对话交流,理解课文。2.以品读、评读促悟,去体验感受,去感悟人物品质。
3.以“质疑——解疑——分享——总结”的对话教学流程开展教学。
六、教学重点
1.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七、教学难点
继续探究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体会文中我的心情。理解课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
八、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画面:春天,人们欢快地放飞风筝,飞上蓝天。
1.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此刻,你想到了什么? 2.而有一位剧作家看到这“放风筝”的情景,却思潮涌动,心 情久久难以平静。因为这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个人。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剧作家是谁吗?(苏叔阳)他想起了谁呢?(30年前教他的刘老师)想起了和他一起放风筝的情景。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继续走进这位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一起回到30年前,和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3.现在再次读这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①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②“风筝”承载着怎样的理想飞上蓝天呢?③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会让作者三十年都难以忘怀呢?
过渡:是啊,这“理想的风筝”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疑问,这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啊,为什么能让他的学生三十年甚至一辈子都难以忘怀呢? 下面就让我们深入文字的内部去寻找答案吧。
(二)回顾课文
1.作者回忆刘老师的上课的情景,分别是通过哪几个典型事例来描述的呢?
①历史课上笑谈腿疾;②历史课上动情地讲课;③历史课上提问学生,认真倾听。
2.从这些事例中,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幽默乐观、热爱祖国、热爱工作、热爱学生)
3.小结:可这情景,在事隔三十年后,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里,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生说:刘老师每年春天 放风筝的情景)。
(三)继续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1.学生自由读“放风筝”的相关段落。哪些细节感动了你呢?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感悟到了刘老师的什么?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边画边写读书感受。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3.反馈学习,分享感受。
适时点拨: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出示:
①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
②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
(体会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③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奔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体会刘老师抗争命运、挑战困难、顽强执著的精神。)④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
(“生命的力量”是那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是对生活的热爱与 执著的追求,追求生命的意义。)
4.你觉得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么?(还是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
出示小结:他放飞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他放飞的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放飞的是(对祖国,对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他就是这样一个老师,一个热爱生活的老师,一个童心未泯的老师,一个虽然身体残疾,但却充满活力的老师.
这一切怎能不令年幼的我——感动呢?
所以作者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出示:(生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5.整合: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近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
师引读: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做风筝)
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那时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放风筝)
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 一跳地向前奔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追风筝)
过渡:这情景使作者深深地感动。他看到自己的老师—— 课件出示: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于是他就问自己)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同学们,作者何出此言?谁知道苏叔阳的经历呢?
(四)了解作者的经历,提升感悟。
1.课件出示作者的照片——这就是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2.课件出示作者资料:94年苏叔阳患肾癌,病中的他仍写下了二百多万字的作品。2001年,他又被查出患肺癌。至今,他仍在进行文学创作,并坚持参加许多社会活动。用他的话说,“我要尽情享受这五彩斑斓的生活。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体会苏叔阳先生也正是用他的实际行动回答了当年自己的问题。读过这篇文章,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身患绝症还会如此坚强呢?学生谈感受。
3过渡:正是这样,老师一直激励着他坚强地面对,所以他特别地想念他的刘老师。所以他说:
出示:(生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五)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哪些情感?(板书:思念)
3.是的,这思念是一种牵挂,是一种爱,更是一首无韵的诗歌。
(以诗歌的形式出示: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齐读。过渡: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4.课件出示:“刘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 指导朗读。
5.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老师呀,思念您。
(六)总结感悟,回归课题
1.师总结:刘老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着他的每一个学生,现在的你能理解为什么说刘老师放飞的是理想的风筝了吗?
("风筝"象征着刘老师对生活的爱与追求,他在课堂上的言行又感染着学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使学生也成为像他那样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所以说刘老师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2.学生总结,分享感悟。出示: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师分享感悟:
老师也深深地思念着刘老师。他虽然没有教过我,但我也和你们一样,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苏叔阳,这位了不起的剧作家,也折服了我。那我们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呢?(鼓掌、鞠躬,深深地呼唤„„)
(七)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2.抓住典型事例,写一位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人。
【理想的风筝板书设计】推荐阅读:
理想的风筝原文09-13
理想的风筝教案09-20
理想的风筝给学生放飞09-26
风筝贾平凹的教学设计09-10
风筝第二课时的优秀教案设计06-18
风筝教案教学设计09-22
《风筝飞上天》教案设计10-14
20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06-11
风筝微课教学设计06-11
儿童诗风筝教学设计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