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2024-09-22

风筝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1篇)

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篇1

一、忆风筝,说心情

1、师:同学放过风筝吗?让大家分享你放风筝的心情吧。

生:我放风筝时老是担心风筝会坠落下来。

师:同学们,包圣燊刚才有个词用的很好,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听出来了。坠落。

师:是呀。我们一般人都只会用掉下来。坠落既能形象表现风筝落下,又能准确表现心理变化。

生:风筝放久了,我会感觉很累的。有时候风筝挂在树上,很麻烦的。

生:放风筝的时候,看到风筝飞高起来了,心里很高兴,要是飞低了,心里就很担心。

师:看来李勇放风筝的心情随着风筝的飞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呀。今天我们还要一起去和鲁迅先生聊聊关于风筝的话题,看看鲁迅想通过风筝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板书课题)

二、加词语,说理解

2、师:下面就让我们自由的读一读课文,用笔画出文中的风筝,并思考一下每一处提到的风筝我们可以分别添加怎样的修饰语,使它成为一个的风筝。

生读、画、思,师巡视。

(7分钟后,同桌之间交流。)

⑴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我先来一个:第三段中有个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我在这个风筝之前加嫌恶,因为我以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⑵生:第一段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我在这风筝前加在北京冬季。

师:其他同学在这个风筝之前有不同的加法吗?

生:孤单的风筝。

师:你为什么说是孤单的风筝?

生:因为在它前面有一二,而且后面还有一句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师:哦,才这我们是感觉到了这个风筝有点孤单。那么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呢? 生:因为放风筝一般都在春天,但是我看到的是在北京的冬季,所以感到惊异。

师:说的不错。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的风筝。

⑶生:第七段中送他风筝,我认为这是我送他的蝴蝶风筝

师:你把他送的是什么风筝都想出来了。你为什么这么想?

生:因为小兄弟的蝴蝶风筝被我踏扁了,我心理很内疚,所以我想再送一个蝴蝶风筝给他。

师:能够联系前后文来填,很好。在这里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生:小兄弟想得到的风筝

师:在这个时候,我给什么风筝,已经不重要了,因为

生:他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

师:难道有胡子了就不能送风筝了吗?

生:不是。

师:那是为什么?

生沉默。

师:我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想到要送小兄弟风筝的?

生: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之后。

师:那么我和小兄弟现在已经不是儿童了,也就是说儿童的什么将永远失去了?

生:玩的行为。

生:儿童的天性。

师:是的。儿童的天性已经被我虐杀了,它已经不能再挽回了。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风筝。

⑷生:第二段的三个风筝。我认为瓦片风筝是寂寞的、憔悴的、伶仃的。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他没有风轮,又飞得很低。师:这些都是和什么相比的?

生:蟹风筝,蜈蚣风筝。

师:寂寞的、憔悴的、伶仃的,只是在写瓦片风筝吗?

生沉默。

师:我们再来看这段的最后两句话。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天空中荡漾了。我在故乡吗?

生齐:不在。

师:在哪里?

生齐:北京。

师:我看到了什么?

生: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

师:我不在故乡,又看到这样的景色,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寂寞的、伶仃的

⑸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写瓦片风筝,其实也写出了我的心情。我们再来看剩下的两个风筝。

生:喜欢的风筝?

师:是谁喜欢的?

生:小兄弟。

师: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小兄弟很喜欢?

生:呆,出神。

生:惊呼,跳跃。

⑹师:这些词,在我们的头脑中就能画出一个可爱的非常爱风筝的小男孩形象。我们再来看最后一个风筝。

生:彻底绝望的风筝 师:你为什么说它是彻底绝望的风筝?

生:因为这个风筝是小兄弟苦心孤诣偷着做的,却被我掷在地上,踏扁了,使小兄弟彻底绝望了。

师:是的。从小兄弟来说这的确是彻底绝望的风筝。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想,从我来说,这又是个怎么样的风筝呢?

生:悲哀的风筝

生:无可挽回的风筝

师:为什么说它是悲哀的、无可挽回的风筝呢?

生:因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而我却把它踏扁了。

生:因为它经受了精神虐杀

师:你说谁经受了精神虐杀?

生:(思考了一下)小兄弟。

师:从这我们可以说它是悲哀的风筝,可是我可以想办法补救呀。

生:补救也没有用。

师:我想的第一个补救方法前面已经讲了,没有用。但是我又想了第二个方法呀。

生:第二个方法讨小兄弟宽恕,可小兄弟没有宽恕我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师:那么你认为小兄弟是真的忘了吗?

举手情况看,都认为不是真忘了。

师:你为什么说他不是真忘了?

生:因为在前面说小兄弟很喜欢放风筝,可是他苦心孤诣偷偷做的蝴蝶风筝却被我踏扁了。小兄弟当时是绝望地站在小屋子里。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忘了。

师:那小兄弟为什么要假装忘记呢?

生:可以看出他们兄弟之间感情很好。

师: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但我有没有因为小兄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而高兴呢?

生:没有。

师:而是怎么样呢?

生: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师:从这里你感觉到我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生:最自己要求很高。

师:你的意思是个善于解剖这的人,是吗?(这样的引导很牵强)

生:是的。

三、读结尾,谈感受

3、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结尾段,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感觉到了作者没办法?

师:你从那里感受到的?

生: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生:无可把握的悲哀也能感受到没办法。

师:今天大家都在课堂上思考了很多东西,鲁迅的文章就是这样,他能给人许多的思考,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在最后表达无奈的情绪,也就是说为什么会感到没办法,我们只有读更多的鲁迅文章,了解更多鲁迅所处的时代,才能明白其中的一二。有人说:没有人的文章能像鲁迅的文章一样给人那么多的思考。是的,在不同时候鲁迅同样的文章都能给人以不同的思考。最后我希望我们能读更多鲁迅的文章,让鲁迅的精神传承。

第二课时

(学生两分钟讲故事)

四、串风筝,理关系

4、师:昨天我们已经对《风筝》这篇课文有所了解,而且也有了一些思考。今天我们还要进一步来思考。首先我们一起来串一下文中的风筝,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个风筝有什么作用?

生:为了引出后面的风筝。

师:2-4个风筝呢?它们都是故乡的风筝,让我感到了孤独感,为后文的感情作了铺垫,第5个风筝是我不喜欢的风筝,6-8是小兄弟喜欢的风筝,5与6-8风筝形成矛盾,为第9个悲哀的不可挽回的风筝作了伏笔,第10个风筝补充说明悲哀的不可挽回的风筝。(这几个风筝之间的关系要引导学生理解)

五、评人物,说理解

师:文中写了哪两个人物?

生:我、小兄弟(板书)

5、师:你对这两个人物分别有什么看法?

生:知错就改。(板书)

生: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板书)

师:你为什么说他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生:因为他觉得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的玩艺,就不让小兄弟放,还踏了小兄弟的蝴蝶风筝。

师:那这是什么时候的我?

生: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之前的我

生:有责任心的人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兄弟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可怜的人(板书)

生:宽容的人(板书)

师:刚才我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也说了很多。现在我想知道你们觉得我和小兄弟各自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举手表决,认为我最大的特点是有责任心,认为小兄弟最大的特点是宽容。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讨论一下他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我对什么有责任心?

生:小兄弟(板书)

生:踏风筝的事情(板书)

生:自己(板书)

师:还对什么有责任心?

生沉默。

生:国家(板书,这是应该是学生猜的)

师:那么小兄弟的宽容又来自于哪里呢?

生:兄弟感情

生:亲情(板书)

师:还来自哪里?

学生沉默

师:那我们先来看看在小兄弟眼里,我不让他放风筝,并踏了它的风筝是不是正确的?

生:正确。(板书)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不让他放是为了他好,不让他做没有出息的玩艺。

师:那么在我眼里,小兄弟应不应该有怨恨?

生:应该(板书)

师:为什么?

生:因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而我不让他放。

师:那么现在你感觉小兄弟的宽容还来自于哪里?

生沉默了一会

生: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师:也就是无知。不但无知,而且还愚昧麻木,其实小兄弟是个受害者,可是受害者的心里却没有怨恨。你说我看到这样的情况怎么不感到悲哀呢?自己的弟弟都不觉醒,那么其他国民呢?也同样的麻木着,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却无能为力,内心是怎么样的一种感受呢?(这样讲的学生也许眼睛会越瞪越大了。)

6、师:文章最后一句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从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的是怎么样的环境呢?

生:严冬。

生:能感受到寒威和冷气。

师:这是指自然环境吗?

生:不是。

师:我们看看这篇文章写于什么时候?

生: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师:那个时候的社会是怎么样的?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这我们看到还有什么的寒威和冷气?

生:社会。

7、师: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从我对小兄弟和事情的负责,以及兄弟的宽容来自兄弟情深,可以读到这篇文章中的亲情,在矛盾冲突中有浓浓的亲情。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我对国家有责任,像小兄弟一样的受害者又那么的无知愚昧麻木,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心里感到了沉重,感到了悲哀,从作者的心底里流露出了渺茫。今天我们这节课就理解这两个主题,明天我们还要来解读第三个主题。

生纷纷问:老师,明天还要讲什么主题,现在就告诉我吧。

8、师:那就告诉你们关于封建教育的,你们自己再好好读读文章,去思考一下。

第三课时上对封建教育抹杀儿童天性的批判的主题。

第四课时,有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认为最合理的一个主题进行说理由,并对其他主题理解提出问题。

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篇2

鲁迅的《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是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的一篇散文, 文章意蕴丰富而深刻, 有作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对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忘却怨恨的深沉感慨。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 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 已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和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文章表现出的亲情美。但因认知水平的限制, 阅读作品往往停留在表面, 仅仅被故事所吸引, 很难关注语言背后深刻的意蕴。所以, 我在这节课中创设情境, 采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方式, 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把握主旨、品味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能力目标

1.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进行探究性学习。

2.学习作者善于剖析自己、勇于自省的可贵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投影仪、实物风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提出问题,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在温馨和美中有亲情, 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今天学习的《风筝》, 就是鲁迅回忆小时候自己和弟弟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下面让我们走进这篇文章, 一起来感受课文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听配乐录音。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品的情感和美感。

1. 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2. 你读了这篇散文有哪些感受?

三、合作探究

1. 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 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 作者为什么把对往事的回忆放在故乡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

3. 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 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4. 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态的语句, 请分析一下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感情?

5. 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 在对我的描写中, 流露了什么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研讨问题, 联系语境探究疑难, 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浓浓的手足情, 感悟到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精神。那么, 我们从中还能感悟到什么?本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 (5—12段) , 对课文内容交流探究。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作者为什么说是“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 具体指什么?

3.我懂得了游戏的意义后, 心情沉重, 总想补过, 这说明什么?

4.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5.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除形容天气外, 有没有别的含义?

三、体验拓展

1.阅读《满天的风筝》, 试与课文比较, 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 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四、课堂小结

《风筝》这篇散文, 用充满诗意的笔调, 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 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 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让我们深深地感受童心的浪漫, 自由的可贵。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 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综

《风筝》教学设计 篇3

知识与技能:学习、理解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梗概;培养学生课外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和课文中表达出来的真挚情感;体会作者对生活充满希望和追求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

注意“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较为具体地描述出“我们”不断变化的心理状态。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初读课文

1. 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语的情况。

2.自由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层次和写作顺序。

(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文章,使文章表达得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3.初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读了课文后,我们发现风筝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什么?从文章中哪一句话中表现出来的?(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要求学生齐读这句话。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要求学生找到描写作者做风筝的第2段落,画出令他们印象深刻的词句,用心来读,从中找到作者快乐的原因。

1.“做风筝”。

(1) 在做风筝的时候,你会憧憬什么?向往什么?

(2) 你会给风筝起个什么名字?为什么?体会作者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因为心中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希望,所以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3) 指名读课文,集体评价。

集体读:让我们将所有的快乐汇集在一起!

2.“放风筝”。

(1) 引导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和自己的感受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自由读)

(2)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打动了你,让你感到快乐?

(a)结合自己放风筝的感受体会作者的心情。看着自己亲手做的风筝在天空中飞舞,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b)“凌空飞起”让我们感受到风筝飞得高而飘逸,“翩翩起舞”让我们感受到风筝飞得美。

(c)仅仅是一只风筝飞上了天空吗?联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跟随风筝一起飞上天空的还有什么?

(3) 朗读课文,自我评价。

(4) 再读课文。

3.“找风筝”。

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至八自然段。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1)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如: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这些词语对作者的哪些方面进行了描写?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2)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心情的词语。

(3)体会材料的安排和对比的写法。

要求学生注意思考这个问题:作者说做风筝、放风筝是最大的快乐,为什么却又写了一些让人伤心难过的事情,那不是显得不那么快乐了吗?

(4)请学生为课文设计一个结尾,表达自己的希望。

(5)小结:对希望和幸福的追求,是作者和我们永远都不会放弃的。 因此,这象征着希望和幸福的风筝是作者童年最大的快乐。

(三)、总结全文,感悟生活

童年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之中最值得珍惜的时光。文中,小小风筝带给作者带来了童年最大的快乐,成为作者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亲爱的同学们,什么在你的童年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呢?请用心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吧,你们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大的快乐。

语文《风筝》教案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一、基础知识

1、.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2、文学常识

.二、质疑探究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提示: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三、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四、当堂达标测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5分)

憔悴()诀别()什物()

虐杀()恍然()荡漾()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⑴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肃杀:

⑵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

恍然大悟:

⑶我……很愤怒他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苦心孤诣:

3.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4.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5.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6.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7.“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8.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的.一篇(体裁),选自散文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北京的冬季,……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寒威和冷气。

10.第一段末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悲哀”是因为,这句话是结构上的作用是。

11.“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12.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作者最后送给弟弟风筝并同弟弟一起放风筝,体现了作者的精神。

14.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15.“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的意思是,“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而且指。

16.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

17.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五、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风筝》答案

1.略2.⑴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⑵形容猛然醒悟过来。⑶这里是费尽心思的意思。

3.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4.反映鲁迅先生知错必改,充满自省精神。

5.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6.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7.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

8.散文、《野草》

10.“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引出下文

11.这里所说的“春天”,是小时候的有风筝的故乡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12.鲁迅把对弟弟的压制写得很严酷,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13.善于自责

14.“我”要讨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15.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当时的天气;心头的悲凉

16.略

17.略

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篇5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0课,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是松鼠和小熊友谊的纽带。

故事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感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教育学生学会交朋友和维护友谊。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课文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模仿。学生们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具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评价欲望。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2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环境。3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字词,会写“祝、福、幸、句”四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书后)(指名读、自由读)。

2、读句子,(自由读,想读哪句读哪句,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齐读,师生共同享受这份幸福和快乐。)

是呀,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给他们俩带来多少快乐呀!正当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的时候,这快乐却不没有了。(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复习了旧知识又紧紧地拴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很快进入了本节课的教学。)

二、新授

1、教师范读(7—11自然)

2、学生自由读,互谈感受,(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交流的环境、激发了学习的热情。)3.集体交流感受,适时指导朗读,(学生交流时,教师随时出示有关词语、句子、画面,进行点拨。)

如:动手贴词“飘荡、漂流”。

朗读形式多种多样(自读、互读互评、指名读、配乐读、看图读)

(朗读、交流是感悟的基础,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心去读书,使学生与故事产生共鸣)实践活动:

我知道,很多小朋友都为小熊、松鼠的故事高兴着、感动着,尤其你们读最后一句时,老师也被深深地感动了。此时此刻,他每放一只纸船,就会默默地为小熊说一句话,他会说什么呢?(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延伸:

小朋友,你喜欢小熊和松鼠吗?为什么?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们之间发生过矛盾吗?

现在给大家2分钟时间,用你喜欢的方式向曾经发生过争吵的小伙伴表达一下你的诚意吧!(让教育落在实际行动上,让学生身心受到深刻教育。)

为重归于好的同学送一份礼物,上面写着团结、友爱的谚语、格言或词语的图片,然后把上面的话读给小朋友听。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给学生带去了欢乐,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为积累语言提供了条件。)指导写字:

1、(放投影)看,这个小孩的写字姿势多正确呀!你能这样写吗?(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重点指导“幸”.其他字自己练习写.(培养学生自信心)

3、展示、互评(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取长补短。)三.总结:

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篇6

基本思路:漂(飘)--不漂(飘)--又漂(飘)起来。

一.出示课题

读课题,你想到什么?(玩乐、游戏、快乐、童年)

这课文里它们给谁带来了快乐?(松鼠和小熊)

说说松鼠和小熊的位置。简笔画。

二.学习课文1-6小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6节。

读后说说,有二个字很相近,又很重要。找出来。(漂和飘)

2.纸船从哪里漂到哪里?谁让它漂下来?、

小熊为什么想起折纸船漂下来?(寂寞、玩玩、想找个朋友)

从哪里看出它不只是玩玩,而是想找个朋友?(松果、纸条、祝福的话)

3.风筝又是怎样飘的?

4.纸船漂呀漂,风筝飘呀飘,漂(飘)出了什么?(友谊、朋友)

朗读: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

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5.纸船一天天地漂着,船上的纸条上还会写哪些话?

风筝一天天在飘着,翅膀上还会写哪些话?

三.学习7-9小节

1.我们多么希望纸船永远地漂下去,风筝永远地飘起来。但事情发生了变化,请小朋友们读第7-9小节。

2.这里讲小纸船怎么样了?风筝怎么样了?(不漂(飘)了)

它们为什么不漂(飘)了?

读第7小节。第二句怎么朗读。(可惜)

3.读第8小节

你明白了什么?

小熊为什么还要扎风筝呢?

“不好意思”说明什么?

它会在风筝的翅膀上写怎样的话?

4.读第9小节

你明白什么?

松鼠会在纸条上写哪些话?

5.读8-9小节

松鼠和小熊的心情是相同的,都非常--(生:难过),它们的动作是相同的--(都每天折一只纸船或风筝),他们的愿望也是相同的--(都希望重归于好,重新做朋友)。

四.学习10-11小节

这样的好朋友,只因为一点误会而暂时的分手了。他们会永远地难过下去吗?不的。对朋友的渴望、对真情的企盼最终会冲动面子,会打退不好意思,而勇敢地去追求友谊。请读最后二段。

你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话想说?(松鼠真棒、真勇敢。我为他们高兴。)

纸船又漂起来了。风筝又飘起来了。快乐又回到了松鼠和小熊的心中。微笑又回到了松鼠和小熊的脸上。让我们快乐地朗读最后二段。

五.拓展

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想法?

出示:珍惜朋友的名言。朗读。

出示:写友情的古诗。诵读。

作者邮箱: guoenp@sina.com

《风筝》教学内容述评 篇7

纵观这42个课例, 有的老师把目光集中于文本中的语句, 通过梳理文意帮助学生理解主题;有的老师把文章当成例文, 着眼于相关的读写知识和方法;有的老师则把它当成了解鲁迅的通道或者窗口, 指向于感受体验鲁迅精神;还有的则把文章当成了开展学习活动的引子, 或引起话题, 或展开活动。

一、教学内容的展开主要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 教学内容重在梳理文意, 理解文章中难懂的语句, 理解文章的主题。

这一类教学案例很多, 占案例总数的一半以上。大多数老师的教学从梳理文章内容入手, 首先通过整体感知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使学生明确《风筝》这篇散文讲的是鲁迅小时候与小兄弟之间发生的有关亲情的故事。作者小时候不让喜欢风筝的弟弟玩风筝, 认为那是没出息, 当后来发现弟弟偷做风筝时又粗暴地毁坏了风筝。当作者长大后, 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教育观念, 终于认识到自己小时的错误, 就想尽办法弥补, 可是却发现弟弟早已忘记那件事, 作者也就没有可能再求得弟弟的原谅了, 于是“我的心只得沉重着”。通过这样的梳理, 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接着一起探究问题, 如:“1.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内容?2.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 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3.‘然而我的惩罚终于到了’, 这里面的‘我的惩罚’具体指什么?4.‘我’讨弟弟的宽恕, 弟弟全然忘却了, 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着’?”等与理解文章主题相关的重点语句。

有的案例中问题由教师直接提出, 如荣百凤老师的《〈风筝〉教学设计》、朱以鸿老师的《扣点引线, 步步推进———〈风筝〉教学设计》;有的则由学生讨论交流生成, 如杨增华老师的《〈风筝〉教学设计》、刘艳老师的《一次开放与!!封闭的冲撞———〈风筝〉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等。形式虽然不同, !但异途同归, 都指向于对文章本!!身的理解。

第二类, 通过课文的学习, 掌握象征、圈点勾画、对比、环境描写等读写方法。

这类案例不多, 但各具特色。比如陈洁老师的《理解“风筝”的象征意义》, 先是以“花语游戏——移情于物”导入, 把抽象的概念“象征”具体化, 接着解读古今诗文中出现的“月亮”的象征含义、解读余光中《乡愁》一诗中“物象”的象征意义, 通过例证让学生明白事物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联系, 再通过运用“少年时, 风筝是……”的句式说一说“风筝”在“我”的回忆中的象征意义, 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小诗, 最后阅读运用“象征”手法的篇章或者语段, 强化学生对“象征”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中, 从了解概念入手, 通过具体实例明白事物与象征意义之间的联系, 再回到课文中发现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并学习运用象征手法创作小诗, 最后扩展阅读运用象征手法的文本, 把《风筝》当做了学习“象征”的例文, 指向明确, 活动充分。

刘燕春老师则将学习重点放在了“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先通过引领学生分析“我”与“弟弟”的不同态度、认识对比及作用;接着让学生寻找文章中其余段落中的对比手法, 分析文章中环境描写“往事的温和与现实的寒威”之间的对比, 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最后让同学们尝试思考“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架构全文的”来完成对本文中对比手法的学习。

王晓星、马皓老师的教学设计《体验通过写作———〈风筝〉与〈我的兄弟〉》, 则通过比较《风筝》和《我的兄弟》两文的异同, 总结出扩写的方法:“环境描写、对于主要事件的详细叙述、细节描写、事情前因后果的引述、各种修辞的运用”等方法, 让同学们先“说一个自己生活中发生的感人或者有趣的小故事”, 再运用前面总结出来的方法进行扩写。把《风筝》当成了一个范例来学习写作。

这些老师, 都选取文本的一个角度加以充分的利用, 在确定好其教学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 进行了有效的学习。

第三类老师, 将学习《风筝》, 当成感受和理解鲁迅精神的一个文本。这些老师认为学习鲁迅的作品, 不只是学习相应的阅读或写作技能, 更应该是为学生打开一个认识鲁迅、了解鲁迅的窗口。

比如在于博老师的教学设计方案《体验鲁迅的“民族魂”》中, 提供了王晓明著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 了解鲁迅的成长经历;师生共同阅读《一件小事》, 结合张梦阳对鲁迅的评价, 让同学们理解鲁迅的“自我批判、自我反省”的精神, 并布置课后作业, 写一则“关于鲁迅自省精神”的短文, 以加深对鲁迅自省精神的印象。

张贤臣老师也同样把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从品味语言入手, 训练他们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意的能力, 从而帮助他们感受作者深邃的思想, 触摸活着的鲁迅”。

第四类老师, 把《风筝》一文, 当成了开展活动或展开讨论话题的引子。比如, 曾宣伟老师在他的教学设计方案中, 要求大家“言说每个人的‘风筝故事’”:教师先“讲一件‘有悔意的童年往事’”, 并请同学们讨论交流自己准备好的类似的故事;再朗读课文, 讨论《风筝》这则故事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并按要求写一则“悔”的故事。

而徐中华老师的课堂上, 从询问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入手, 让学生谈谈对“补课、作业的看法”, 鲁迅也“借《风筝》来表达他对‘作业、补课问题’的回答”, 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淡化了对于话题的讨论, 将学生的视线拉到了感知、鉴赏文本上, 但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鲁迅弟弟的童年被无知的哥哥虐杀了, 你们呢, 你们的童年在哪里”又将同学们的注意由文本转向了话题。

由于不同的教师对于《风筝》文本本身的理解不同, 同时对于这篇文章在教材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一, 造成此课的教学内容存在不小的差异。通过上文相对系统全面的对《风筝》一文的教学内容加以梳理, 希望对中学教师在此课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有所裨益。

二、评议

1.《风筝》为什么难懂难教?

中学校园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 二怕写作文, 三怕周树人”。鲁迅先生的文章被公认为语言晦涩, 意蕴丰富, 难懂难教。那么, 具体到《风筝》一文, 又为什么难懂难教呢?

很多老师在陈述《风筝》难懂的理由时, 只提及《风筝》是鲁迅先生的文章, 这恐怕是受了上述观念的影响。比如, 何祎老师说“这是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 要深入理解文意不是件易事”;郑山河老师提到“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鲁迅的文章, 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白书娟老师也同样认为“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作品, 学生上初中后第一次接触, 学习难度较大, 课文难点较多”;冉德泰老师也提到“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 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 所以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也有老师更为具体地指出了本文难懂的原因, 比如裘玉萍老师指出《风筝》“语言的晦涩, 让初一的学生感到理解的困难”;高颂民老师则认为“因为内容的深刻和主题的多元, 给文本解读带来了困难, 更为学生的解读带来困难”。

当然其主题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确实造成了解读方面的困难。通过中国知网的搜索, 可以搜到几十篇讨论《风筝》主题的文章, 见解各异, 论述也都有一定的理据。而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选择教学内容, 把握文章的定位则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面对的难题, 这也是《风筝》难教的主要原因。有老师追问教材编写者“《风筝》内涵丰富深刻, 学生真的难以进入文本。老师应在课堂上解读到什么程度呢?”;还有的老师经历反复思考后, 依然无法确定如果再上《风筝》, “是否能真的将亲情抛开, 大谈文中我’的角色变化呢?还是根据初一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削足适履, 做一番文本的浅化处理呢?如若两者都不对, 那《风筝》一文究竟该如何定位呢?”也有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把《风筝》当成例文来教, 对自己的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却心存疑虑, 觉得“对于这篇具有多角度、多层面内涵的文本而言, 又似乎厚度不够。”

尽管很多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但由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文本内容、教师素质、学生学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同一篇文章的核心教学价值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 针对《风筝》一文,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依然需要反复思考、实践、调整。

2.“小弟弟”真的忘却了吗?

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文中的小弟弟是否忘却, 同学们的看法出现了分歧, 有的同学认为:

生1:我觉得弟弟“全然忘却”是假话, 他是故意这样说的。他故意让哥哥觉得他以前的做法并没有给自己留下心灵的伤痕, 目的就是怕哥哥现在还在为这件事纠结, 说忘记是善意的谎言, 表现的还是对哥哥的爱。

生2: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我认为弟弟是真的全然忘却了。也许在风筝事件上, 弟弟自始至终都认为哥哥这样做是正确的, 他也明白哥哥这样做是希望自己有出息, 哥哥管教自己是应该的。因此, 他对这件事不会记得很牢, 忘却是自然的, 这同样也表现了弟弟对哥哥的爱, 是对爱的理解!

老师的看法也出现了分歧。有的老师认为小弟弟忘记了, 在提问的时候直接问大家:“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那件事, ‘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对弟弟的‘全然忘却’, 我究竟持怎样的态度?”有的老师则认为小弟弟并没有忘记:“看来, 小兄弟关于风筝一事所说的‘有过这样的事吗’是说谎, 他说谎的原因用作者的思想来理解是因为这件事小兄弟不仅没有忘记, 而且是深深地记得, 之所以说忘记是因为在他心中依然不能原谅哥哥对他的伤害。”

《理想的风筝》教学片段品评 篇8

师:(深情导入)春天又到了,当柳枝染上新绿,当连翘花举起小喇叭,当蓝天上风筝又起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生齐)我的刘老师。

【评析】既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简单回忆,也是对本堂课中理解人物形象的一次预设的铺垫,当然也是教师切入教学情境前的自然燃情。

师:文章选择了刘老师的三件事,在“放风筝”这件事中,你能感受到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请默读课文的7~9自然段,把你感受到的写下来。

生默读并思考、圈画并标注。

生:我觉得刘老师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放风筝的时候非常快乐,从来不会因为自己身体的残缺而远离放风筝的场所,他课余就会来到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生:从“亲手制作”一词,可见刘老师也是热爱生活的。他好像没有埋怨生活给他带来的痛苦,而是将他的生活变得非常有情趣。

生:我补充他的回答,从他亲手制作的风筝上可以看出刘老师的手艺非常出色,他制作的燕子风筝甚至能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一个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是不会这样专注于制作风筝这样一件也许比较繁琐的事情的。

师:是的,刘老师是个残疾人,他有理由为自己的人生哀叹,但他没有!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那一刻的他心中该会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生:他会感受到风筝飞上蓝天的快乐,和我们放风筝一样,终于成功了!

生:他看着风筝飞上了蓝天,会感觉到自己也飞上了蓝天。

生:对,他会想象着自己也像那只风筝一样自由地翱翔在蓝天,展示着自己的魅力。

师:热爱生活、执著快乐的人格魅力!所以——“他的脸上漾出了那甜蜜的笑……”

师:这个“漾”字,让你看到了什么?

生:“漾”本意是水的波纹一圈圈荡漾,而这里却形容了刘老师的笑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刘老师由心而生的阵阵快乐。

生:而且是能够荡漾开去,传染他人的快乐!

师:这就是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相机朗读文字,言语与情感交融)

生:刘老师也是个非常顽强的老师。放风筝是件很累人的事,我们身体健全的人在放风筝失败的时候也会有过放弃的念头,可是刘老师不是这样。——“虽然他的腿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生:他不能奔跑,却偏要奔跑,就是想用放风筝的举动告诉大家:我能行!

生: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这就是不服输的刘老师。

师:这是我们从刘老师不肯失去亲手放飞风筝这件事情体会到的,那么,他决不肯失去的仅仅是亲手放飞风筝的快乐吗?

生:他不肯失去的是对生活的信心。

生:他决不肯失去的还有他对生活的快乐追求。

师:对,因为热爱生活,所以刘老师追求生活中每一次快乐的机会。刘老师已经通过放飞风筝这样朴素的言行践行了自己的理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每一个学生。

【评析】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从对刘老师放风筝事情的每一处描写中体会刘老师丰富而多彩的内心世界,然后通过课堂对话,挖掘文字背后的意思。而教师适时的点拨与追问,将对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到精神层面,既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师:所以,尽管三十年过去了,当春天又到的时候,我又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生齐)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师:再读第2自然段描写春景的文字,你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

生:(默读)这是欣欣向荣的春景,和刘老师一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生:这可能是一种暗示,暗示着刘老师和春天一样有着蓬勃向上的力量。

生:也可能是告诉我们刘老师像美丽的春天一样有着自己的美丽。

师:对,此处看似闲笔非闲笔,富有活力的春天美景是对刘老师积极生活态度的铺垫,当风筝飞舞在这个美丽的季节的时候,我就会思念我敬爱的刘老师。

【评析】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巧妙的环节,情由景生,理解了此处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可以自然地随着作者的情感思路理解文本,品评人物,还可以感受到环境描写对凸显人物特点的精妙作用。阅读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糅合在了一起,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感悟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准备:纸船和风筝、小熊和松鼠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课后我会读。

2、练习:我会填。

一( 句 ) 话      一( 座 )山   一( 个 )草莓    一( 个 )松果

一(条)小溪    一(张 )纸条    一( 只 )纸船     一( 只 )风筝

3、听写:坏人  松果   祝福   幸福   抓住   句子

二、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一)课件出示1--6自然段的动画,老师朗读。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你刚先看到的内容?

2、课文写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你知道他们俩住在哪儿吗?板画。贴松鼠和小熊的图。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指名朗读。

3、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是什么让他们俩成为好朋友的呢?

(学生回答,借机贴纸船和风筝)教师指板画总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是纸船和风筝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4、我会发现。区别飘和漂。

纸船和风筝是谁做的?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方案一:(学生发现了无价值的东西)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如果仍旧没有发现)我的发现在这儿。(点击课件,“漂”“飘”变红)

方案二:(学生直接发现了两个飘的区别)指导学生谈。

教师小结: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5、重点学习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纸船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小熊除了收到松鼠的纸船外,还收到了什么礼物?装有松果和祝福语的纸船

当时小熊的心情怎样?可高兴了。(出示课件)哪个词语直接写了小熊的心情很高兴?“乐坏了”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很高兴”“高兴极了”“很快乐”“美得不得了”)指导朗读。

小熊收到松鼠的礼物可高兴了,它也想回赠松鼠一份礼物,于是,小熊通过动脑筋,给松鼠准备了一份什么礼物?(出示课件)当松鼠收到礼物时,心情怎样呢?指名朗读。

6、总结。纸船和风筝捎去了小熊和松鼠对对方祝福的话语,也捎去香甜的草莓和可口的松果。他们借此向对方表示了友好,伸出了自己友谊的双手,成了一对让人羡慕的好朋友。我们大家真是从内心里为他们感到高兴。

二)学习7--9自然段。

1、(播放课件)老师朗读:正当他们沉浸了友谊的欢乐之中时,可是有一天、、、、、、

你们听了老师的朗读,心情怎么样?(很难过)能告诉我原因吗?

2、出示句子:指导感情朗读。

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见漂流的纸船了.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们吵架了,正在互相赌气,谁也不理谁了,但是他们的心情怎样呢?

3、让我们带着难过的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可是我不明白他们们为什么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这是怎么回事呢? (虽然他们吵架了,可是心里都还想着对方,还想成为好朋友。)

三)学习第十、十一自然段。

1、噢,原来是这样啊! 虽然他们吵架了,但心里还都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啊! 那结果怎样了呢?(小熊和松鼠和好了。)

2、友谊失而复得,他们的心情一定很复杂,我很想通过朗读把他们的心情表达出来? 但又怕读不好,大家能帮帮我出出主意吗?

“再也受不了了”,应该读出松鼠实在忍受不住,特别想和松鼠和好的心情。

“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应该读出松鼠很想和小熊和好,很急切很真诚的语气。

美丽的风筝强调“美丽”,说明小松鼠看见风筝很高兴、很激动、很惊喜;“他高兴得哭了”说明他再次得到了小熊的友谊很激动。

有了大家的帮助,我就有信心读好了。(教师范读。)

你也想试试吗?一定比我读得更好! “

四)拓展练习。

1、是啊,松鼠将所有的纸船都放进了小溪,一只只纸船载着他深深的情意顺流而下,小熊看到这么些纸船向他漂来,会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呢?

生1: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和松鼠又和好了。”

生3: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连忙爬上树,把一只只风筝放到了空中,风筝上写着:“小松鼠,我非常想念你,天天盼着与你和好呢!”

2、小熊和松鼠终于和好了,他们用自己的宽容原谅了对方,又成了一对让人羡慕的好朋友。经历了这一切,我们相信他们以后再也不会闹别扭了,因为他们都学会了珍惜友谊。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也许你们也正沉浸在友谊的欢乐之中,也许你们也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心里正难受呢?现在就请你拿起笔来,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送给他。相信这样做你们也会和好,你们的友谊也会更加牢固。

板书设计:           20、纸船和风筝

好朋友   →   吵架   →  和好

(高兴)     (难过)   (高兴)

风筝第一课时优质课教案设计 篇10

风筝第一课时优质课教案设计

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师:我们精心地做着风筝,在做风筝的时候大家会想些什么呢?谁能想象一下?

师:你说,想象着风筝做好了大家快乐地放风筝的情景,

你说,你来,多希望这美好的时刻快点到来。

师(小结):是啊,放风筝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对我们来说是快乐的、幸福的。我闪因为喜爱它才去放飞它,向往着放风筝时的幸福和快乐,这种向往就是(憧憬)。

师:那我们现在就带着这种快乐和幸福的憧憬,读一读这句话。先自由读。www.jiaoanba.com谁来?你来,你对放风筝充满了渴望,你都忍不住笑了。

2)师: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这时候大家的心情(依然快活)。

依然它可以换成什么词?(依然、仍旧、还是)。

3)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吗?师:为什么呢?为什么做出来的风筝什么都不像,而我们却依然快活呢?你说,你说,你来,(板书:快活)。

4)师:是啊,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的憧憬,我们的希望依然存在。我们依然可以和伙伴们去放风筝,依然可以把我们的风筝放得高高的,所以我们还是快活的。

5)师:谁能把这种快乐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你来,你来

读着读着,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师:你说,就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幸福吧!(板书:幸福)

你说,你们的心也要飞上蓝天?来读出你的快乐。

齐读:一起释放我们的快活幸福吧!

能用:虽然但是说一说这段话的意思吗?你来。

4、小结:

虽然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那里面有孩子们的快乐,寄托着孩子们的憧憬。他们将亲手把自己做的风筝送上蓝天,让自己的名字飞上蓝天,让做风筝的快乐飞上蓝天,这是我么令人激动的事啊!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师:风筝做好了,此时大家最想干什么?(放风筝)

2)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放风筝的乐趣吧!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仔细体会哪些地方写出了我们放风筝时的快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师:这句话里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乐的心情?(拼命)

3)师:他们拼命的奔跑,拼命的喊叫,你觉得他们会在喊叫些什么呢?

你说,幸福鸟!幸福鸟!世界上最伟大的幸福鸟!

你说,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面去!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快活地喊一喊吧!你想喊什么就喊什么!谁能配上表情动作来喊一喊?你来,你来/article。

师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生)

师:我开心呀,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的.心情,把这句话给读一读。你来,你来。你今天的表现真棒啊!

4)师:真开心啊,你觉得此时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你说,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快乐也飞起来了!

你说,我们的激动也飞起来了!

你说,我们的自豪也飞起来了!

你说,我们的幸福也飞起来了!

师引导:

风筝越来越高,他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

风筝越来越高,他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5)小结:是啊,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心,我们的希望,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幸福也都飞起来了,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放风筝的快乐!

6)品读文中描写怎么放风筝的文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来放风筝的?生你说

师:你用了先、再、然后,条理很清楚。

师: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来描写放风筝的。品读,讨论。

四、结束课堂

同学们,我们就带着做风筝和放风筝的快乐,来把课文读一下。用你们的朗读来表达你的快乐。

五、欣赏放风筝的片段,感受快乐的心情

看到这样的情景,有记得我们学过哪些描绘放风筝情景的古诗?你说《村居》。和学生一齐背诵。

草长莺飞二月天,排堤场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词语:精心 憧憬 依然 磨坊

一紧一松 凌空飞起 翩翩飞舞

大惊失色 歇不下来 千呼万唤

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物理;“风筝艺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33-01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放权”,去除束缚,要让学生“放手”去干。这样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逐渐步入乐学、善学的快车道,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放手,还学生以“自由”,要善于运用“风筝艺术”。一个巧妙的“风筝”,能够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积极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发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突破思维禁锢,主体意识得到有效发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讲授了多少,并不等于学生就领会了多少。有时教师讲得很多,学生却知之甚少。教师如果能适时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领会,学生的收获就会比想象的要大。要在时间、空间、声音上适当放手,给学生消化、吸收、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这实在是一种以逸待劳的高超的教学艺术。那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风筝艺术”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务必留出一定的时间

1、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学习物理,需要仔细观察物理现象,而观察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都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要是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太匆忙,必然会影响到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结论的得出。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需要领悟、体会,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省,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掌握。如果在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思考的情况下,教师就给出结论,其实质还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

2、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记忆的时间。物理知识也需要必要的记忆,没有记忆,就谈不上理解。现在很多学生把学习看成做题,把做题看成就是学习,不重视知识的梳理、记忆和理解,这是对物理学习的一种误解,是一种低效率的做法。教师在课堂上要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记忆。

3、课堂上留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为什么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上经常出错?因为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虽然教师作了指导,但学生仍有疑问,这种现象很普遍。如果教师在讲评后,能留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进行反思,然后再深入到学生中间,师生相互沟通,效果可能会好很多。

二、务必留出一定的空间

1、留给学生活动的空间。如探究音调、响度,那就让学生在两张纸之间吹气,看看纸片是合拢还是张开。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很投入,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就会加深。

2、留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课堂内容太多、太饱满,学生会疲于应对。表面上看,课堂利用率很高,但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空间小,思维广度和深度也不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课堂不能太紧迫,要留出学生思维的空间。

3、板书不宜太满。对学生而言,过于琐细的板书其效果不一定好。教师应在这块黑土地上适当“放手”,并有意让学生去填,从中还可以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当然,也并非板书越简越好,重点的知识,易混淆的地方,还是应该板书出来予以凸现。

三、务必留出一定的机会

1、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表达,既可以避免课堂模式单一,也可以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学生在表达问题时,常不够准确,或遗漏条件。教师就要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辨析,加深印象。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即使学生中出现一些怪异的想法,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些怪异的想法中,看到学生思维的影子。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也是给他们体验成功、表现才华的机会。

2、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当今的物理教学,仍存在一部分教师讲实验、学生记录实验的现象。从检测的情况来看,学生由于缺少生活实践知识,动手能力差,造成的失分是很大的。物理教师要重视课本中的每一个实验,包括小实验,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3、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和教师沟通的机会。物理课堂上,多一些沟通,就可能多一些因材施教。除了通过提问等方式进行沟通外,在物理训练时,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个别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鼓励和鞭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

四、务必注意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中“放风筝”,就是要老师能通过停顿、减慢速度,通过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活动,自主学习,从而解决问题,解除疑惑,好似放风筝一样。

放“风筝”效果怎样,关键要看课堂上精心策划的问题是否有思考性,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是否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足够的机会。教师除了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外,还要灵活应对自主学习中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或通过适当提示,或提供必要的铺垫,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逐步领会教学内容,并且在自主活动中得到能力及意志品质等方面的锻炼,真正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还要避免在课堂上随意发问,避免问题庸俗化和低层次化,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无事可想,无事可做。这些,确实需要教师认真备好课,广泛收集资料,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

上一篇:男生有哲理微信昵称下一篇:读《人生哲理枕边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