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名词解释

2024-08-03

公司法名词解释(共8篇)

公司法名词解释 篇1

公司法:是规定各种公司的设立.组织活动和解散以及其他与公司组织有关的对内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公司:是依照公司法律规定组织、成立和从事活动的,以营利为的且兼顾社会利益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在我国,主要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章程:是指对公司的组织、运营、解散以及公司与股东之间、股东与股东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作出明确规定的公开性质的法律文件。

子公司:有时也称“附属公司”是指其股份的一定比例被其他公司持有而为其他公司控制的公司。

人合公司:是指公司的设立和经营活动是以股东个人的信用而非资本为基础的公司。

资合公司:是指公司的设立和经营活动是以资本而非股东个人的信用为基础的公司。

封闭公司:是指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全部股份由设立公司的股东持有,股份转让受严格限制,并能在证券市场上自由转让的公司。

公开公司:是指以法定程序公开招股,股东人数无法定限制,股份可以在公开市场上进行自由转让的公司。如:上市公司。

公司设立:是使为公司成立,取得公司法人资格而依据法定程序进行的一系列法律行为的总称.发起设立:又称单纯设立,指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资本而设立公司的方式 募集设立: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股份向社会公开募集或者向特定对象募集而设立的公司行为。核准主义:又称为许可主义或审批主义,公司设立除具备法定之一般要件外,还须经政府行政主管机关审查批准.准则主义:又称登记主义,指公司法事先规定公司设立的要件并将这些要件作为设立公司的指导原则,任何人只要符合此种原则要求,具备公司法所规定的最低条件即可设立公司.严格准则主义:是指公司设立时,除了具备法律固定的要件外,还在法律中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性条款,设立公司虽无须经过行政主管机关批准,但要符合法律规定的限制性条款,否则即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发起人:是指向公司出资或认购公司股份,并策划.承担公司筹办事务的公司创始人.公司资本:是注册资本的简称,又称股本,是指由公司章程所确定的全体股东认缴或实缴的出资总额。

公司净资本:是指公司资本总额减去公司负债总额后余额。

发行资本:是支公司以法律或公司章程的规定,在注册资本总额度内已经发行的、由股东认购的资本总额。

授权资本制:是指在设立公司时,虽然应该在公司章程中载明资本总额,但不必全部发行,只需依法发行其中的一部分,公司就可以成立,其余为发行部分资本,授权公司董事会在公司成立后发行完毕。股东:是指向公司出资或其他合法途径获得公司股权,并对公司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是公司设立、存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

实际控制人:是指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

原始取得:是指通过向公司出资或认购股份而取得股东资格。

继受取得:也称为传来取得或派生取得,即通过受让、受赠、继承、公司合并等途径而取得股东资格。

异议股份回购请求权:是指当股东(大)会作出对股东利害关系产生实质影响的决定时,对该决定持有异议的股东有权要求公司以公平的价格回购他们手中的股份,从而退出公司。直接诉讼:是指股东单纯为维护自身利益,基于其股份持有人的身份向侵权人提起的诉讼。

派生诉讼:又称代表诉讼,间接诉讼,是指当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乃至第三人等主体侵害了公司利益,而公司怠于追究其法律责任时,符合法定条件的股东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公司提起的诉讼。

注意义务:又称善管义务、勤勉义务,是指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诚实地履行对公司的职责,在管理公司事务时,应当以一个理性的谨慎的人在相似情形下所应表现的勤勉和技能来履行其职责,以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

忠实义务:又称诚实义务,是指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进行经营管理和监督时,应以公司利益为己任,为公司最大利益履行职责;当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公司利益为重。

竞业禁止义务:是指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为自己或他人经营与其所在任职公司具有竞争性质的业务。

自我交易:是指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为自己或他人利益与其所任职公司进行的交易。

公司债:是公司依照法定的条件及程序,并通过发行有价证券的形式,以债务人身份与不特定的社会公众之间所形成的一种金钱债务。担保公司债:是指公司在发行债券时以特定财产或第三人对该债券的还本付息作出担保的公司债券。

无担保公司债:是指既没有提供任何特定财产作抵押,也没用第三人作保证,仅以公司的信用为基础所发行的公司债券。可转换公司债:是指公司债债权人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持有的公司债券转换为发行公司股份的公司债。

公司财务制度:是指关于公司资金管理、成本费用的计算、营业收入的分配、货币的管理、公司的财务报告、公司纳税等方面的规程。

资产负债表:具体而言,它是指反映公司在某一特定日期静态的财务状况,即公司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等情况的会计报表。

损益表:是反映公司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及其盈亏情况的报表。

利润分配表:是反映公司利润分配情况与年末未分配利润结余情况的会计报表。公积金:是指公司依照法律、公司章程或股东大会决议从公司营业利润或其他收入中提取的一种储备金。

资本公积金:是指从公司非营业活动所产生的利益中提取的公积金。任意公积金:是指公司根据公司章程或股东大会决议而非法定公积金外自由设置或提取的公积金。

盈余公积金:是指公司从其税后的营业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

同股同利:是指除非公司全体股东有约定或者公司章程有规定,否则,所有股东都享有按其出资或所持股份比例参加公司税后利润分配的权利。

公司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法达成合意归并为一个公司的法律行为。吸收合并: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合并时,其中一个公司吸纳其他公司继续存在,其他公司随之消灭。新设合并:是指在公司合并时,原先公司同时归于消灭,共同联合创立一个新公司。公司清算:是指公司解散后,清结公司债券债务,分配公司剩余财产,最终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使公司法人资格归于消灭的法律行为。普通清算机关:也称清算组或清算人,是指在普通清算中代表被解散公司依法执行清算事务的机关。

特别清算:特别清算一般是指由法院指定人员组成清算组织,在法院严格监督下,按照法律规定的特定程序进行的清算。

公司破产:是指公司作为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为保护多数债权人的利益,使之能得到公平满足而设置的一种诉讼程序。

破产界限:亦称破产原因或破产事实,是指申请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债务人破产,以及人民法院据以裁定是否受理该案件的客观标准,是启动破产案件的依据。破产撤销权:是指破产财产的管理人对破产人在破产案件受理前的法定期间内,与他人进行的欺诈行为会对全体债权人公平清偿有损害的行为,有否认其效力,并申请法院撤销的权利。破产管理人:是指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案件后接管债务人财产并负责财产管理和其他有关事务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破产债权:是指债权人所享有的能够依据国家强制力通过破产程序从债务企业的财产中受到清偿的权利。债权人会议:是指债权人依照人民法院的通知或公告而组成的,表达全体债权人的共同意志、参与破产程序并对有关破产事项进行决议的议事机构。破产财产:是依照破产法的规定宣告破产时,为了满足所有破产债权人的共同需要而组织管理起来的破产企业的全部财产。

取回权:当企业被宣告破产时,所有权人有权通过管理人取回该物。这种由所有权人行使的权利,成为取回权。别除权:不依破产程序而能从破产企业的特定财产上得到优先受偿的权利,成为别除权。

抵消权:破产债权人在破产申请受理时,对破产企业负有债务的,享有在破产清算前以其债权充抵其债务的权利,这种由债权人享有的权利称为抵消权。重整:是指对已经具有破产原因或破产原因之虞而又有再生希望的债务人实施的旨在拯救其生存的积极程序,其目的不在于公平分配债务人的财产,而在与恢复债务人的经营能力。

和解:是指具备破产原因的债务人,为避免破产清算,而与债权人会议达成以让步方法了结债务的协议,该协议经法院认可后生效的法律程序。

破产清算:是破产宣告后,管理人在有关当事人的参加下,对破产企业的财产依法进行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了结破产企业债务的程序。破产终结:是指破产企业无破产财产可分或破产财产分配完毕,由破产管理人提请法院结束破产程序,并向破产企业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的程序。

有限责任公司:亦称有限公司,是指依公司法设立的,由不超过一定人数的股东出资组成,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一人有限公司: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是依法行使公司决策、执行和监督权能的机构的总称。增资:是指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拓展业务、提高公司的资信程度,依法增加注册资本金的行为。

减资:是指公司资本过剩或亏损严重,根据经营业务的实际情况,依法减少注册资本金的行为。国有独资公司:是指国家单独出资,由国务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授权本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有限责任公司。

中外合资有限责任公司:是指在中国境内,依中国法律设立的,由不超过一定人数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出资组成,每个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由2个以上200个以下的发起人发起,公司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股份:是指均分股份有限公司全部资本的最小单位。股份的发行:是指股份有限公司为筹集资金或为其他目的而面向投资者出售或分配自己股份的行为。

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股东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境内和境外投资者共同购买并持有公司股份的企业法人。境外直接上市:是指国内企业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向外国的证券主管机构申请在该国证券市场挂牌上市。

境外间接上市:是指境内企业利用境外设立的公司的名义在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香港的红筹股就是这种方式的典型表现。间接上市又可分为买壳上市、造壳上市、存托凭证上市。买壳上市:是境内企业直接收购一家已经在海外证券市场挂牌上市的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取得对该境外上市公司的地位,然后对其注入资产,达到境内企业在海外间接上市的目的。

造壳上市:是指国内企业到境外设立公司,由该境外公司以收购、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境内公司形成控股关系,然后将该境外公司在境外交易所上市。

存托凭证上市:存托凭证,又称存股证(Depository Receipt,简称DR),是国内公司向境外投资者发行的、表明存放在境内的股份的证券形式,是一种可转让的、代表某种证券的证明。

红筹股:是指在香港上市,由中资企业控股35%以上的上市股票。

H股:是指以人民币表明面值,以港元认购和进行交易,在香港交易所批准上市的股票。

优先股:指在分配收益及分配剩余财产等方面比普通股股东享有优先权的股份。普通股:是指股东拥有的权利、义务相等、无差别待遇的股份,是各国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份中最为普通的一种股份。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关系的董事。

董事会:是公司依法选举产生的由若干名董事组成,负责执行股东大会决议、对外代表公司、并享有公司业务执行和管理权的常设机构。

高级管理人员:是指公司的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

外国公司分支机构:是指外国公司依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以外国公司名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机构。

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是指外国公司依照我国《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在我国境内为其分支机构取得经营资格而实施的一系列法律行为。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的清算:是指外国公司分支机构被撤销后,为了终结其现存的各种法律关系、了结分支机构的债权债务而进行的清理行为。

公司集团:是指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受支配企业统一管理的企业联合。

关联交易:是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

商业判断原则:是指只要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是基于管理信息、善良和诚实地作出合理决议,即使事后在公司立场上看来此项决议是不正确或有害的,无须由上述人员负责。对于此种决议,股东无权禁止、废除或者抨击、非难。

公司法名词解释 篇2

公司法规定的出资方式有货币和实物、知识产权 (无形资产) 、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企业财务通则》 (财政部令第41号) 将出资方式明确为货币、实物、无形资产 (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其他专有技术等) 、股权、特定债权 (依法发行的可转换债券、符合规定的债转股) ;实践中, 符合“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还包括探矿权、采矿权等。法释 (三) 第七条至第十一条, 从司法角度进一步明确了六种出资方式的认定、出资义务、出资争议及处理等, 其中又明确了出资人未履行或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五种情形。本文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结合审计实践, 对相关问题做一简要研析。

一、法释 (三) 明确的六种出资方式及相关问题

(1) 出资人“以不享有处分权的财产出资”引起出资效力争议的, 按物权法第106条规定予以认定。物权法第106条规定的核心包括财产所有权和财产处分权。当受让人符合“善意受让财产、财产转让价格合理、转让的财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 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受让人”这三种情形时, 受让人即为善意取得该项财产的所有权, 出资有效, 可对抗原所有权人;原所有权人可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这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

《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第七条规定:“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出资的, 股东或者发起人应当对其拥有所有权;”审计人员在审计公司设立出资事项时, 应以物权法第106条规定进行识别, 出资人是否取得出资财产的法定所有权。出资人以其拥有所有权的财产出资正确无疑, 但审计人员还应关注“出资财产在出资前拥有的权利, 是否未设定担保及已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等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02号——验资>指南》) 。否则, 出资存在瑕疵, 将会出现出资效力争议, 影响股东权益, 由此也会带来一定审计风险。

(2) 出资人“以贪污、受贿、侵占、挪用等违法犯罪所得的货币出资后取得股权的”, 法释 (三) 对此种行为规定了一是要对其违法犯罪行为予以追究和处罚, 二是对其违法取得的股权采取拍卖或变卖的方式进行处置, 这个规定主要是明确对出资人的违法行为及结果需采取的司法措施。而贪污、受贿、侵占、挪用等违法犯罪行为是司法判决的结果, 不属审计职责。审计实践中, 由于违法犯罪所得 (货币) 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和隐蔽性, 审计人员对出资人取得股权的货币出资是否涉嫌属于违法犯罪所得, 是难以认定的 (除非有证据证明) 。但这种出资方式也提醒审计人员, 应关注出资资金来源的合法性。

(3) 出资人“以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资, 或者以设定权利负担的土地使用权出资”, 应在法定期间内办理土地变更手续或者解除权利负担, 逾期未办理或者未解除的, 属于出资人“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

“土地使用权”是指国有土地或者集体所有的土地, 依法明确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的权利;“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通过各种方式依法无偿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国务院令第55号《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 或者是“土地使用者通过除出让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他各种方式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国家土地管理局令[1992]第1号《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法》) 。“划拨土地使用权” (即国有土地使用权) 符合条件并经批准, 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或者作价出资等。

“权利负担”是一个民法概念, 指权利人给自己设定给付义务, 同时给债权人设定债权, 也即形成权利人原有权利的一种负担。典型表现是债权契约, 即以契约方式设立债的关系和变更债的内容。“以设定权利负担的土地使用权出资”即是指用作出资的土地使用权设定有权利负担, 如已用做抵押 (或部分抵押) 等, 致使土地使用权权属不明晰或部分不明晰, 由此将引起出资争议或其他民事纠纷。因此, 法释 (三) 对“以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资”或者“以设定权利负担的土地使用权出资”的行为, 做出了上述司法认定。

审计人员对“以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资”的, 应重点关注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取得、评估及价额等事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

(4) 出资人“以非货币财产出资”, 一是要依法评估作价;二是“评估确定的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 属于出资人“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

出资人按期足额缴纳出资, 是股东的一项重要法定义务。公司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 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第二十七条规定:“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 核实财产, 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出资人不按期足额缴纳出资, 包括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 其评估价额 (显著) 低于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应认缴的出资额, 将影响公司注册资本总额, 影响各股东出资在公司全部注册资本中所占的比例, 不利于各股东股权 (权益) 、风险和责任的明确。

(5) 出资人“以房屋、土地使用权或者需要办理权属登记的知识产权等财产出资”, 法释 (三) 对此明确了两点:一是出资财产已交付公司使用、但未办理权属变更手续的, 属于未履行法定出资义务;二是已办理权属变更手续、但未交付公司使用的, 不享有相应股东权利。可以看出, 出资财产状况不同, 法律认定及后果不同, 核心是出资财产的所有权权属问题。出资财产未办理权属变更手续, 不符合公司法关于“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 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的规定, 即出资财产尚未成为公司资产, 根据《民法通则》关于财产所有权的定义, 出资人实际未出资, 也即未履行法定出资义务。因而, 审计人员对此应按照有关规定, 重点审核出资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对于已办理权属变更手续、但未交付公司使用的, 法释 (三) 明确了要对出资人的股东权利作出合理限制。股东权利包括表决权、选择管理者权、资产收益权、利润分配请求权、查阅资料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这是因为, 出资人虽已办理出资财产权属变更手续, 但未交付公司使用, 影响公司对该部分财产的实际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给公司正常运营造成一定影响和困难等, 对此作出限制是必要的。

(6) 出资人“以其他公司股权出资”, 符合“ (一) 出资的股权由出资人合法持有并依法可以转让; (二) 出资的股权无权利瑕疵或者权利负担; (三) 出资人已履行关于股权转让的法定手续; (四) 出资的股权已依法进行了评估”四个条件的, 认定为出资人已履行出资义务。不符合第 (一) 、 (二) 、 (三) 项, 又未按人民法院要求补正的, 属于“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不符合第 (四) 项的, 按“出资人以非货币财产出资”规定处理, 应依法评估作价, 但“评估确定的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 属于出资人“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

现实中, 对“以其他公司股权出资”的认定及其审验, 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公司法、《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 (财政部第14号令) 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此均无明确规定。2009年1月,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的《股权出资登记管理办法》 (第39号令) 也只规定了对股权出资审验应包括的内容。但股权出资, 核心是股权价格的确定, 其价格确定又涉及一些方法、依据和程序等, 而现行法规对此并无相关规定。这无疑给审计监督带来一定困惑。笔者认为, 既然《企业财务通则》已增加规定了投资者可以股权、特定债权出资, 法释 (三) 又明确了“以其他公司股权出资”的认定条件和相关措施, 有关部门应根据公司法、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财经法规, 结合法释 (三) 相关规定等, 制定出以股权、特定债权等方式出资的认定标准和审验方法, 规范“以其他公司股权出资”行为, 防范、规避或减少审计风险。若如此, 既是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也是对法制经济的贡献。

二、未履行出资义务、抽逃出资及相关问题

出资人未履行或者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 将承担相应法律和经济责任, 公司法已有相关规定, 法释 (三) 又对此进一步明确了相关责任 (第十三条) 。法释 (三) 还第一次明确了抽逃出资的五种形式 (第十二条) , 以及抽逃或者协助抽逃出资应承担的责任等 (第十四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 。这给审计定性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标准。

审计人员应认真学习、准确理解和牢固掌握这些规定, 对涉及上述事项的事实、证据、环节和情节等, 都要认真对待, 正确识别, 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依据 (或结合) 法释 (三) 有关规定取证和定性, 不要因疏忽而遗漏重大违法违纪事项,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责, 严厉打击各种违纪和违法犯罪行为, 不断优化审计成果, 积极为审计事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对赌亟需司法解释 篇3

对赌协议一旦被法院判定无效,会给各方当事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最高人民法院应尽早颁布相关司法解释,明确对赌条款效力的判断原则,有效指导当事人正确签订并购对赌协议

对赌协议条款是股东间对公司决策权、利益分配权等控制权力调整的协议。国内对对赌协议未做法律定义,一般可以理解为投资机构与目标公司及其控股股东签署的约定:公司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实现一定业绩,如通过证监会审核、达到一定的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率等,否则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将按照约定向投资机构进行补偿,如回购投资机构所持股权、向投资机构无偿转让股权或进行现金补偿等。

司法实践中,对赌协议条款争议屡见不鲜。三利公司是一家注册资本为500万美元外商独资企业,大股东宏业公司对其100%持股。2008年万盛投资公司作为一家投资机构,以人民币2000万元对三利公司进行增资扩股,取得了三利公司2%的股份,原独资股东变成了98%的股份,仍然是持有绝对控制权的控股股东。

在万盛投资公司取得了少量的股份之后,如何保障万盛投资公司股东权益?如何避免大股东和经营层侵害万盛投资公司的权益?如何保障万盛投资公司预期经营业绩?这成为并购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

万盛投资公司使用了签订对赌协议获得控制权的方式保护自己。在增资协议中,万盛、三利、宏业三方约定:两千万的增资资金只能用来收购相关企业;三利公司成立上市工作组,三利公司在3年内上市;三利公司在2011年底净利润不能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如果完不成,万盛公司就有权要求三利公司予以差额补偿,如果三利公司不履行补偿义务,宏业公司要代之履行补偿义务。

到2011年年底,三利公司净利润总额仅为人民币100万元,上市已经没有了希望。于是万盛公司作为原告,把三利公司和他的大股东宏业公司起诉到法院,要求三利公司和宏业公司按照增资协议的约定,向其补偿款人民币2900万元。

一审法院认为,增资协议书是三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但协议中的业绩目标条款违反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八条强制性规定,即企业的利润要根据合营各方注册资本的比例来进行分配的。目标业绩条款也违反了《公司法》第二十条关于不得损害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相关规定,判定对赌条款无效,驳回了万盛公司的诉讼请求。

法院的判决对PE、VC等投资并购对赌操作产生巨大冲击,业绩目标条款作为常见分配方式不受法律保护。

万盛公司上诉。二审法院认为,法人作为联营一方,向联营体投资,约定不参加经营、不承担联营风险、不论盈亏均按期收回本利的,是典型的“名为联营,实为借贷”。三利完不成3000万元利润,万盛公司有权要求三利公司、宏业公司进行补偿,违反了投资领域风险共担的原则;在万盛公司2000万投资中,已经变更到三利公司注册资本的300万元具有投资性质,合法有效,其余1700万元属于借贷性质无效,三利公司应当返还。

三利公司不服二审判决,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了再审申请。理由是,万盛公司一审请求支付补偿款,但二审法院超过了诉讼请求判决无效返还,二审法院超请求判决了。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由于万盛公司仅请求协议补偿款,没有请求返还投资款,二审判决返还万盛公司投资款和利息是超请求判决,属于适用法律错误。三方约定业绩目标条款,已经脱离了三利公司经营业绩实际,必然损害公司和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判定该条款无效是正确的,但是作为控股股东的宏业公司与万盛公司之间的约定,是有效的,不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的约定,不损害三利公司和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最高人民法院最后判决万盛公司和三利公司之间的业绩目标条款无效,宏业公司与万盛公司股东间约定的对赌条款有效,直接改判宏业公司向万盛公司支付2900万元补偿款。

公司法司法解释一 篇4

(一)(法释〔2006〕3号)

已于2006年3月27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8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5月9日起施行。

为正确适用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人民法院在审理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中,具体适用公司法的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第一条 公司法实施后,人民法院尚未审结的和新受理的民事案件,其民事行为或事件发生在公司法实施以前的,适用当时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第二条 因公司法实施前有关民事行为或者事件发生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如当时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时,可参照适用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 原告以公司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第七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事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超过公司法规定期限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四条 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的180日以上连续持股期间,应为股东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已期满的持股时间;规定的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是指两个以上股东持股份额的合计。

第五条 人民法院对公司法实施前已经终审的案件依法进行再审时,不适用公司法的规定。

公司法司法解释第十五条 篇5

【条文】

第十五条 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

【释义】

本条是关于公司转投资对象与行为限制的规定。

转投资,公司为获取能够产生收益(或更)的财产、资产或权益而依法投资于他公司的行为。

“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

这是因为公司是法人,享有自主经营的权利,能够自行承担责任。运用自己的财产进行投资是公司发展的正常要求,法律是允许的。按照这一条规定,公司不仅可以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也可以向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投资。

一般来说,公司对外投资只能承担有限责任;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

这样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公司对外投资有营利的机会,同时也有风险:对外投资失败,如果允许投资的公司承担连带责任,有可能直接导致公司的破产或利益受到重大损失,进而损害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直接危害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在我国现阶段部分公司信誉不佳、公司经营情况不透明、信息不畅通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维护市场秩序,不宜允许公司对所投资企业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连带责任,即债权人可以向任一负连带责任的债务人要求完全赔偿。此处规定是为了保护投资方,否则稍微投一点钱,到头来万一被追究连带责任,损失的可不是所投资的那一点钱的问题了1

同时,考虑到将来可能会有需进一步研究的特殊情况,在这一条中做出了“法律另有规定除外”的但书规定,这样较科学,也符合实际,并且规范与保护了公司投资行为。

这次修改公司法,删去了原公司法“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所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五十”的规定。

司法解释 篇6

 【有效】200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 【有效】200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审理企业破产和改制案件中切实防止债务人逃废债务的紧急通知

二、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 【有效】2013公布商务部现行有效规章目录及规范性文件目录

 【有效】2011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做好公司合并分立登记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

 【有效】201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企业职工安置工作的意见

 【有效】2008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 【有效】2008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就《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发布答记者问

 【有效】2007建设部关于建设工程企业发生改制、重组、分立等情况资质核定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2005 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 

一、法律和行政法规

 【有效】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  【有效】2003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  【有效】1990 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 

二、司法解释

 【有效】200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国有资产产权管理行政案件管辖问题的解释  【有效】2004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红帽子”企业产权纠纷处理有关问题的意见

 【有效】200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程序中处分被执行人国有资产适用法律问题的请示报告的复函 

三、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一)综合性规定

 【有效】2011 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办法

 【有效】2010 关于中央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归口管理的通知

 【有效】2009 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 【有效】2007 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规则

 【有效】2006 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暂行办法

 【有效】2004 关于设立市(地)级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指导意见

 【有效】2003 关于贯彻落实《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进一步加强企业法制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2003 关于学习贯彻《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通知  【有效】2003 关于印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 【有效】2003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关于适用〈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有关问题的函》的复函

 【有效】1999 关于律师事务所介入国有资产产权法律事务试点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8 关于加强铁路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若干规定  【有效】1998 关于国有资产流失查处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8 新闻出版署直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 【有效】1996 关于认真贯彻国办紧急通知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印发《外经贸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发布《铁路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4 关于国有企业办理抵押贷款若干问题的批复

 【有效】1993 关于1988年下放地方的外贸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2 石油工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有效】1989 关于对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意见  【有效】1989 关于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关系的通知  【失效】1996 国有资产流失案件查处工作试行规则  【失效】1994 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

 【失效】1992 关于科研机构兴办科技开发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规定

(二)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制度(1)清产核资 ① 92年清产核资试点

 【有效】1992 关于下发《一期试点企业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情况表(试填表)》的通知

 【有效】1992 关于下发《清产核资固定资产价值重估简表》的通知  【有效】1992 关于印发《关于清产核资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清理和界定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2 关于清产核资中全民所有制企业资产清查登记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

 【有效】1992 关于清产核资第一期试点工作的通知

 【失效】1992 关于清产核资第一期试点的国营企业资金损失亏损挂帐等问题的财务处理通知

 【有效】1992 清产核资办法(试行) 【有效】1992 清产核资第一期试点方案

 【有效】1992 清产核资资产价值重估实施细则(试行)② 93年清产核资扩大试点

 【有效】1992 关于印发《国家行政事业单位财产清查登记工作方案》的通知

 【有效】1993 关于清产核资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工会资产清查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扩大清产核资试点工作有关政策的通知  【有效】1993清产核资办法(扩大试点用)

 【有效】1993 清产核资扩大试点中有关政策问题的解释  【有效】1993 清产核资资产价值重估实施细则(扩大试点用)

 【失效】1993 财政部关于印发《清产核资试点企业有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

 【失效】1993 邮电企业清产核资工作实施细则

③ 94年清产核资

 【有效】1994 1994年清产核资资产价值重估实施细则  【有效】1994 一九九四年清产核资中核实国有资金的具体规定  【有效】1994 一九九四年清产核资工作方案  【有效】1994 中国人民银行清产核资办法

 【有效】1994 关于一九九四年清产核资企业产权登记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4 关于印发《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实施细则》的通知  【有效】1994 关于印发《清产核资中土地清查估价工作方案》的通知  【有效】1994 关于清产核资报表填报中有关问题的解答

 【有效】1994 关于进一步落实《转机条例》抓好清产核资扩大试点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4 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清产核资政策的通知  【有效】1994 清产核资办法(一九九四年用)

 【有效】1994 财政部关于印发《清产核资基本单位和汇总单位确定的规定》的通知 ④ 95年清产核资

 【有效】1995 1995年清产核资有关资金核实工作的具体规定  【有效】1995 一九九五年清产核资资产价值重估实施细则  【失效】1995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失效】1995 关于切实做好1995年清产核资中土地清查估价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加强境外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加强对清产核资工作监督检查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印发《一九九五年清产核资办法》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印发《国有企业代码填报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印发《境外企业、机构清产核资工作方案》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印发《境外企业、机构清产核资工作有关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印发《境外企业、机构清产核资报表》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印发《1995年清产核资有关产权界定工作的具体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印发清产核资工作有关问题解答的通知

 【失效】1995 关于国有企业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在全国进一步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境外企业、机构清产核资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抓紧开展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投资举办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各类经济实体清产核资工作的紧急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清产核资土地估价入帐修正调整及有关报表问题的补充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规范清产核资中土地清查估价收费的紧急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认真抓紧做好清产核资中土地清查估价工作的紧急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认真配合做好中央企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贯彻执行《清产核资中土地清查估价工作方案》的通知  【有效】1995 清产核资数据资料管理规定

 【失效】1995 铁路清产核资企业、单位土地估价实施办法  【有效】1995 关于印发《清产核资数据资料管理规定》的通知 ⑤ 96-98年清产核资(城镇集体企业单位)

 【有效】1996 关于加强城镇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工作的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工作的具体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试点方案》的通知

 【失效】1996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财务处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资产价值重估实施细则》的通知

 【失效】1996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资金核实具体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国有企业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入帐价值标准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土地估价后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土地估价有关问题的解答  【失效】1996 关于清产核资企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全国城镇集体企业、单位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7 关于做好农村信用社清产核资资金核实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7 关于做好集体企业清产核资中涉及中央企业国有权益变动审批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7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集体资产产权登记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1997 关于印发《电力系统集体企业清产核资工作方案》的通知  【有效】1997 关于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工作有关政策规定  【有效】1997 关于开展城市、农村信用社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失效】1997 关于集体企业清产核资中有关房产税印花税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8 全国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考核办法

 【失效】1998 关于做好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8 关于印发《关于在全国开展城镇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的公告》的通知

 【有效】1998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  【失效】1998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资金核实操作规程》的通知

 【有效】1998 关于国家税务总局系统集体企业清产核资有关事项的通知  【失效】1998 关于城镇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若干税收财务处理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8 关于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中资金核实工作安排的通知  【有效】1998 关于明确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税收处理问题

 【有效】1998 关于1998年在全国全面开展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9 关于认真做好城镇集体企业清产核资收尾补课工作的通知 ⑥ 97-98年清产核资(农村集体资产)

 【有效】1997 关于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8 关于印发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方案和办法的通知 ⑦ 00-01年清产核资(中央及地方预算单位) 【有效】2000 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工作问答  【有效】2000 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核查工作方案  【失效】2000 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资金核实办法

 【有效】2000 关于下发《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中有关问题的解释》的通知  【失效】2000 关于做好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户数清理工作的通知]  【失效】2000 关于印发《预算单位清产核资办法》的通知

 【有效】2000 关于国家税务局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失效】2000 关于建设部等11个部门(单位)所属134个科研机构转制过程中有关清产核资衔接工作的通知

 【失效】2000 关于开展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 【有效】2001 关于印发《关于中央预算单位清产核资样本核查工作情况的通报》的通知

 【有效】2001 关于开展地方预算单位清产核资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⑧03-04年清产核资(中央企业)

 【有效】2003 中央企业清产核资工作方案

 【有效】2003 关于印发中央企业清产核资工作方案的通知

 【有效】2003 关于印发中央军工企业所属事业单位清产核资报表的通知  【有效】2003 关于印发企业清产核资报表的通知

 【有效】2003 关于印发国有企业资产损失认定工作规则的通知  【有效】2003 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规程  【有效】2003 清产核资工作问题解答

(一) 【有效】2004 清产核资工作问题解答(三) 【有效】2004 清产核资工作问题解答(二) 【失效】2005 关于清产核资工作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复函  【失效】2006 关于中央企业清产核资有关税收处理问题的通知  【有效】2003 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

 【有效】2003 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经济鉴证工作规则  【有效】2003 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资金核实工作规定 ⑨06-07年清产核资(行政事业单位)

 【有效】2006 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2006 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报表及编制说明的通知  【有效】2006 财政部关于开展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  【有效】2007 交通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  【有效】2007 关于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技术支撑工作的通知  【有效】20 07 关于印发《商务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实施方案》的通知  【有效】2007 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2007 关于印发交通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报表及编制说明的通知

 【有效】2007 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中有关问题解答的通知  【有效】2007 关于成立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小组有关事项的通知

 【有效】2007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技术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2007 关于资产清查数据资料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2007 关于进一步加强资产清查专项审计工作纪律有关问题的通知  【失效】2007 关于进一步加强资产清查督导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2007 商务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资产清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 【有效】2007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做好资产清查专项审计工作的通知 ⑩其他

 【有效】1992 关于国务院有关职能部门制定清产核资中和后期有关政策、规定的分工意见

 【有效】1992 清产核资总体方案(试行)

 【有效】1996 关于印发《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清理指导意见》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认真做好清产核资中不良资产处置委托工作的通知  【失效】1998 关于做好日常清产核资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产权界定

 【有效】2000 关于国家税务局系统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代理机构脱钩改制中资产界定审批办法的通知

 【有效】2002 企业国有产权纠纷调处工作规则

 【有效】1991 关于用国有资产开办的集体企业或经营单位产权归属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3 关于工会资产界定与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3 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  【有效】1994 关于明确农村信用社主管部门提取管理费形成的资产产权界定问题的通知

 【失效】1994 国有资产产权纠纷调处工作试行规则  【有效】1994 集体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界定暂行办法

 【失效】1996 关于印发《从事集体科技企业产权界定业务的中介机构资格认定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工作的具体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1996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转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因政府调整划转企业国有资产引起的纠纷是否受理问题的批复》的通知  【有效】1996 集体科技企业产权界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 【失效】1996 集体科技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调处工作试行规则

 【有效】1997 关于律师从事集体科技企业产权界定法律业务的通知  【有效】1997 关于贯彻落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产权界定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7 关于颁布《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产权界定规定》的通知  【有效】1997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产权纠纷调处规则及印发北京市产权纠纷调处工作程序的通知

 【失效】1998 关于会计师事务所改制中产权界定与资产处置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8 关于国有资产产权纠纷调处工作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8 关于对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与主办(扶持)单位之间待界定资产未明确产权归属其资产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是否继续使用的复函  【有效】1991 企业国有资产所有权界定的暂行规定(3)产权登记

 【有效】2000 关于中央脱钩企业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

 【失效】2002 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  【有效】2004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业务办理规则

 【有效】2004 关于做好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 【有效】2006 关于印发《金融类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2012 关于印发《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2012 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

 【有效】2012 关于印发《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  【有效】2012 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 【有效】1990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 【失效】1992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试行办法实施细则  【失效】1992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试行办法  【有效】1992 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 【失效】1992 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 【有效】1993 关于1992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中几个具体问题的紧急通知

 【有效】1993 关于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中有关土地资产登记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做好境外国有资产产权年检登记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中房产登记工作的通知

 【有效】1995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实施办法  【失效】1996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 【有效】1996 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 【有效】1997 关于印发《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清产核资集体资产产权登记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1997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 【有效】1998 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暂行办法

 【有效】1999 关于脱钩企业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及工商登记手续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2000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 【有效】1996 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4)资产评估

 【有效】2000 关于中央企业破产资产评估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 【失效】2000 铁路企业资产评估项目管理实施办法

 【有效】2001 关于改革国有资产评估行政管理方式加强资产评估监督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 【有效】2001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  【有效】2001 国有资产评估违法行为处罚办法  【有效】2001 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管理办法  【有效】2001 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抽查办法  【有效】2001 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管理办法

 【有效】2002 关于开展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2002 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改革国有资产评估行政管理方式加强资产评估监督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的通知  【有效】2005 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国有资产评估备案有关事项的通知

 【有效】2005 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 【有效】2005 关于委托中央企业对部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项目进行资产评估备案管理的通知

 【有效】2006 关于加强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2007 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 【有效】2010 关于印发《中央企业资产评估项目核准工作指引》的通知  【有效】2011 关于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监督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2012 关于印发《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 【有效】1989 关于国有资产产权变动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的若干暂行规定  【有效】1991 国家科委系统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 【有效】1991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

 【失效】1992 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通知  【有效】1992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施行细则

 【有效】1992 机电部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试行)

 【有效】1993 关于公开发行上市股票股份制试点企业资产评估立项、确认问题的通知

 【失效】1993 关于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

 【有效】1993 关于对天津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中外合资企业外方以现金增资是否需要对合资企业原有资产进行评估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 【有效】1993 关于转发《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 【有效】1994 关于对军队资产评估机构管理的有关问题的复函

 【有效】1994 关于对福建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非国家控股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资产评估有关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 【有效】1994 关于转发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 【有效】1994 对湖南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对农业部自行制定资产评估办法的请示的复函

 【有效】1995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评估、验资工作的通知

 【失效】1995 关于加强国有资源性资产评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组建上市公司及发行上市股票资产评估若干问题的补充通知

 【有效】1995 关于组建上市公司及发行上市股票资产评估若干问题的通知  【失效】1995 关于资产评估立项、确认工作的若干规范意见  【失效】1996 关于加强专利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

 【有效】1996 关于对天津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企业被托管前是否要进行资产评估的请示》的复函

 【有效】1996 关于转发湖南省国有资产管理局、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裁定拍卖或变卖国有资产时必须进行资产评估的通知》的通知  【有效】1997 关于下发《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资产评估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 【失效】1997 关于加强上市公司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

 【失效】1997 关于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境内企业)》在资产评估等工作中作用的通知

 【有效】1997 关于实行《重大资产评估项目专家评审制度(试行)》的通知  【有效】1997 关于对《关于国有企业兼并破产中有关资产评估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专家解读打击网络诽谤司法解释 篇7

如何看待司法解释的出台?解释的出台是否会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是否恰当?解释的执行效果会怎样?专家学者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 打击利用网络进行诽谤的犯罪行为, 对公民行使网络监督权, 不仅不会影响, 反而是一种保护。

不是压制, 而是保护

全国律协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际红表示, 互联网上谣言满天飞、电信诈骗、恶意攻击等严重干扰了百姓生活。出台司法解释, 厘清法与非法的界限, 依法惩治网络犯罪, 有利于塑造理性、平和、有秩序的网络环境。

很多网友担心新出台司法解释是否会成为压制公民言论自由的工具, 对于这种担心, 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周赛军认为, 这是“一种很严重的误读”。“解释对公民的话语权是一种保护, 不应被视为一种管制的工具”, 在他看来, 司法解释明确了罪与非罪的界限, 限制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统一了办案标准, 是一种办案的工具而不是管制的工具。因此在遏制网络社会犯罪的同时, 不会伤害言论自由和保障人权。

“司法解释的出台是为了满足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新要求。”全国律协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许兰亭认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犯罪形势难免会有新变化、新特点, 执法办案也会有新情况、新问题。为此, 法律就总是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改与解释。

量刑标准, 如何产生

司法解释规定,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 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 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 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可构成诽谤罪。

为何要制定这样的量化标准?来源是什么?

全国律协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张金龙说, 法律需要作出这种量化的界定。如不满18周岁不适用死刑、贪污10万元以上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等。没有标准, 法律就无法执行。

最高法院审判员杜曦明介绍说, 司法解释出台前, 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了一年多的调研, 收集了大量案例, 对具体数量征集了相关部门意见, 并进行了慎重研究和专业论证。此外, 也参考了司法先例。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司法解释为淫秽电子信息“定刑”, 就明确以牟利为目的, 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内容含有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的淫秽电子信息, “实际被点击数达到5000次以上的”, 以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定罪处罚。“打击的是信息的捏造者、发布者, 而不是转发者。”杜曦明说。

正确解释, 严格执法

司法解释已出台半月有余, 如何更好地执行和落实?“一个好的制度, 执法最为关键, 这一解释对基层公安机关的执法水平是一个考验。”周赛军说。

岳运生律师直言, “在未来, 我们应该高度警惕和防止一种情况的出现, 即一些基层执法部门片面解读司法解释, 甚至把司法解释当作打击报复、谋取私利的工具, 这就会导致‘歪嘴和尚念坏了好经’的出现, 严重影响司法解释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对于目前执行中出现的个别偏差, 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助理审判员刘静坤表示, 最高法对此非常重视, 已经对地方法院进行指导, 并提出严格要求, 将进一步统一执法标准, 规范执法行为, 并发布典型案例,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规范。

同时, 相关专家也表示, 网络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司法解释的出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行政管理、民事追责、刑事追责等各司其职, 才能更好地治理网络, 净化网络环境。

解读《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 篇8

1 立案从审查制变为登记制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的要求,保护当事人起诉权,解释第二百零八条规定:“人民法院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诉状时,对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的起诉条件,且不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情形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需要补充必要相关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在补齐相关材料后,应当在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2 未经许可现场传播审判信息,法院可强制删除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个别诉讼参与人未经法庭准许进行录音、录像、摄影或利用邮件、博客、微博客、微信等方式报道庭审活动现象。个别诉讼参与人、旁听人员甚至冲击、哄闹法庭,在法庭上公然殴打对方当事人,辱骂法官,引发社会关注。

解释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适用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规定处理:(一)未经准许进行录音、录像、摄影的;(二)未经准许以移动通信等方式现场传播审判活动的;(三)其他扰乱法庭秩序,妨害审判活动进行的。有前款规定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暂扣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进行录音、录像、摄影、传播审判活动的器材,并责令其删除有关内容;拒不删除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必要手段强制删除。”

3 短信、微博、网聊记录等可作证据

《民事诉讼法》规定证据包括了电子数据,解释对电子数据进行了具体化。解释第一百一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电子数据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

4 公益诉讼更具操作性

《民事诉讼法》仅用1个条文规定公益诉讼制度,比较笼统。为规范公益诉讼有序进行,解释用8个条文对公益诉讼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第二百八十四条规定:“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根据民事訴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提起公益诉讼,符合下列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一)有明确的被告;(二)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三)有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初步证据;(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5 明确物业、电信服务合同等小额诉讼一审终审

上一篇:太原市图书馆暑期活动下一篇:公文写作的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