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新规对公司的影响

2025-01-15

劳动合同法新规对公司的影响(共4篇)

劳动合同法新规对公司的影响 篇1

劳动合同法对公司的影响

1.劳动合同法概况

《劳动合同法》是从以前《劳动法》的有关条款修改、完善而来,所以一般称《劳动合同法》为“新”《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由于该法律更多的保障了劳动者的利益,对用人单位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就《劳动合同法》和公司现在使用的劳动合同做个对比分析和建议,以在维护公司利益的同时,也尽量避免与法律相冲突,规避用人风险。

2.劳动合同法关键条款的影响和建议

1)试用期

 原公司规定:

试用期限:合同期一年,试用期三个月

试用期解除:试用期内员工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试用期工资:根据不同岗位,基本工资为转正工资的80%左右

 劳动合同法:

试用期限: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一年以上不满三年,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试用期解除:劳动者应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合同约定工资的80%

建议:

根据现状,在招聘新员工时应提高招聘条件,用人部门严格把关;新员工仍然可以签一年期合同,试用期调整为一至二个月。同时加强对试用期间员工的考核,成绩优秀的建议试用期不要太长,不满足岗位要求的员工,试用期限尽量控制在一个月内(因公司目前试用期的员工未购买社保,减少劳务纠纷)。

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需要规范,明确解除理由。

2)合同到期补偿:

 原公司规定: 合同到期终止无补偿金。劳动合同法:

除员工拒绝续签劳动合同无须补偿金外,合同到期终止也需要支付补偿金。

建议:

完善招聘录用筛选以及试用期评估,提供充分培训,减少因录用人员不合格所造成的损失。健全公司的管理制度,减少因管理制度不健全的而造成的人员流失。

关于《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和补偿,实际上这次变化非常大,主要是涉及到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情形:第一类是现行法律规定的--提前30天提出辞职,第二类是员工通知性的即时解除。第一类即所谓的辞职,第二类实际上是企业的过错性的解除,当企业有过错的时候,员工可以即时解除劳动合同。如公司没有足额发放工资,未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等等。这两种员工结束劳动关系的情形不同,第一类解除公司可以不给员工补偿金,第二类解除的情形要给补偿金。

目前公司存在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在部分员工工资中扣除绩效工资,没有足额发放员工的当月工资;二是社保和公积金未足额为员工购买、试用期员工未办理社保,这些都可能成为第二类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

3)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

 原公司规定: 不明确 劳动合同法:

(1)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当事人双方同意延续劳动合同的,应签定无固定期限合同。

(2)连续两次与该用人单位签订固定期劳动合同,且再次续订时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建议:

这是关于劳动合同期限的重大改变,对公司筛选用人提出高要求,但同时对留人和操作上也有较多帮助。因从2008年1月起重新开始计算续签合同次数,所以公司有两次固定期限合同的缓冲区。

1)加强对续签合同的评估和日常工作的管理考察;

2)薪酬制度:薪酬制度应当与绩效制度更紧密相联系,在现有绩效考核基础上,加强激励和绩效奖励的力度,通过对员工的激励和考核,使员工保持工作热情;

3)可以考虑职位聘用和劳动合同期限分离的方式,灵活调整人员安排。

4)服务期适用情况

 原公司操作:

培训、人才引进等需要约定服务期

 劳动合同法

提供专项费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非常规短期培训)可以约定服务期,其它情形不可以。

建议:

除了培训制定协议规定外,针对其他人才引进等采用类似期权奖励等费用或奖金等分期奖励措施促使人员保留。

5)竞业限制

 原公司操作依据:

《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期限最多不得超过三年;用人单位应当给予职工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

 劳动合同法

期限:期限最多不得超过二年;

支付经济补偿方式:在竞业限制期内按月给予劳动者;

适用范围: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建议:

明确规定人员范围,并且竞业限制期要补偿,但是金额未明确限制。相较现状将增加支出,对公司竞业限制的人员范围需要清理明确。

6)违约金

 原公司操作:

在劳动合同或附加协议(如培训、人才引进、保密等)中约定违约金

 劳动合同法:

公司只能在培训服务期协议和竞业限制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违约金,缩小了范围。对于提供了其他特殊待遇的,比如提供高额车贴、房贴,或者出资人才引进的,这些约定都是无效的。

只有对违反竞业限制约定才能设定违约金,保守商业秘密的条款或者协议不能单独设违约金。

建议:

有针对性的设定违约

7)事实劳动关系

 原公司操作依据:

事实劳动关系: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的赔偿金: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承担赔偿,按实际标准或集体合同标准从高发放

 劳动合同法:

事实劳动关系: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必须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逾期未订立视为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赔偿金:事实劳动关系超过1个月不足一年支付双倍工资

建议:

由于新的劳动合同法对合同的操作期限和赔偿都提出更高要求,所以以后在操作流程上加以严格控制和改善。

8)补偿金

 原公司操作:

劳动合同解除的经济补偿金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不满一年按一年支付经济补偿金 离职结算工资在工资发放日发放

 劳动合同法:

企业提出的劳动者非过失解除或因企业过失的劳动者解除: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对于

不满六个月的,按半个月工资计算。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劳动者非过失且限制解除的,如解除,则可要求恢复劳动关系,或支付2倍的经济补偿金

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建议:

公司解除终止合同有了更多的条件限制,违法解除、终止合同的后果更为严重,赔偿金额更高。终止解除程序需要更加严格遵守法规,需要在制度和操作程序上加以规范。

9)同工同酬规定

 原公司操作:

同岗位工资相对差异较大,工资与岗位联系不平衡。

 劳动合同法:

同酬概念不仅包括工资、奖金,还包含有关的福利待遇

建议:

同工同酬并不是“同样岗位必须拿同样报酬”的简单化概念,而是在综合考虑了岗位贡献价值、资历和绩效等众多因素基础上的判断,因此建立和公司相适应的工资和岗位标准显得非常必要。应明确组织结构,细化岗位说明书,建立职位级别与薪资相联系的架构,梳理区别不同岗位职责、不同岗位内容和规范岗位名称。

10)重视和梳理公司规章制度的必要性

 原公司操作:

不明确

 劳动合同法:

对企业制定劳动规章制度进行的阐述,规定了制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时,应当征求职代会或全体职工意见,即应该让其参与意见,并公示或告知劳动者。

建议:

1)总体来说,认定制定规章制度是一项公司权限。因此,公司应主动地制定、梳理规章制度,清晰规范人力资源操作,为未来可能的争议作有效的防范和规避。同时增加员工的参与度,及时公布修改的或新建立的制度和规定。

2)规章制度、培训效果评价、绩效面谈结果等等人力资源相关资料均应规范化、书面化,最好可以让员工签字确认,以便在发生劳动纠纷时有效取证。

成都XX网络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人力资源部

2007年11月16日

劳动合同法新规对公司的影响 篇2

一、保险新规内容及解析

保险新规指向保险合同会计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

(一)要求保险混合合同在满足条件时应当进行分拆

《规定》要求对于保险风险部分和其他风险部分能够区分并且能够单独计量的保险混合合同,应当分拆保险风险部分和其他风险部分;不能够区分或者虽能够区分但不能够单独计量的,不需分拆,如果合同具有重大的保险风险,则整体确定为保险合同;如果合同不具有重大的保险风险,则应当确定为金融工具来处理。新规为保险混合合同的分拆以及分拆后的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保费收入状况将会出现新的变化,要对诸如变额寿险、万能险等投资性保险合同进行分拆,保费收入不包括投资部分。所以,变额寿险和万能险产品是保费收入变化的主要对象。

(二)要求认定保险合同时引入重大保险风险测试

《规定》要求在合同初始确认日对不能分拆的混合保险合同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测试主要内容是发生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是否可能导致保险人支付重大附加利益。支付重大附加利益的认定为保险合同,收取的保费确认为保险经营收入;未支付重大附加利益的,不认定为保险合同,收取的保费不确认为保险经营收入。这改变了目前我国保险人签发合同时只关注是否含有保险风险就认定为保险合同,而并未对保险风险进行重大测试的不恰当做法,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必须是包含“重大保险风险”的保险合同,收入才能计入保费收入。《规定》合理地借鉴了这一国际做法。

(三)要求以合理估计金额为基础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并加强相关信息披露

《规定》明确要求“保险人以履行保险合同相关义务所需支付的合理估计金额为基础进行计量”,同时考虑边际因素和货币时间价值;在保险合同初始确认日,保险人不应当确认首日利得但应当确认首日损失;保险人在确定折现率、保险事故发生率、退保率、保单红利等保险合同准备金假设时,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可获取的当前信息为基础进行确定。不再按照保险精算计算来确定保险合同准备金,使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从监管精算规定回归公认会计原则,其实质是要求保险公司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准备金,具体表现为:准备金评估利率将以市场利率而非偿付能力监管利率为依据,将取消所有用以平滑利润的各类准备金。同时列明了保险人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有关的信息。要求披露准备金的计量方法,额度增减情况,考虑分出业务和不考虑分出业务时的索赔进展情形、各种重大假设,以及预期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的组成内容和计量方法。在日本,保险公司已经把保费的计算、盈利和亏损的具体数据都公布给大众,这也适合我国发展趋势。

二、保险新规对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的整体影响分析

(一)有利于促进保险行业结构调整,增强保险业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行业长期以来发挥着社会稳定器的功能。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保监会就保险行业加快业务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回归风险保障本质、增强产品的保障功能等积极进行引导并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引入保险混合合同分拆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能够科学地认定保险合同和其他合同,真实公允地反映保险公司面临的保险风险和金融风险,合理评价风险保障产品和投资理财产品的发展程度,推动保险保障功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引导保险公司进一步调整业务结构,增强保险业核心竞争力,落实保监会的相关规定。

(二)有利于消除A+H股上市保险公司年报差异,降低我国保险公司境外筹资成本

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在2007年年末实现会计准则等效后,A+H股上市公司分别在两地公布的财务报告差异基本消除。但是,在会计准则执行层面,这一差异在两地上市的保险公司还有不同程度地呈现。新规的发布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有利于保险公司在A+H股年报中采用相同会计政策,做出相同的会计估计;对消除A+H股年报差异、降低境外筹资成本等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实现保险公司境内外编制一套报表、会计事务所出具一份审计报告,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境外执业,维护我国经济和金融保险信息安全。

(三)有利于适当分离会计规定与监管要求,推动保险会计规范、提升

监管目标与会计目标之间存在差异,当公平与效率发生冲突时,监管要求以公平优先;当公允与审慎发生冲突时,监管要求以审慎优先。这势必会影响到相关会计或监管规定,为了满足不同的目标,会计和监管目标需要分离。而新规建立了保险合同准备金会计计量原则和要求,有利于我国在会计规定与监管规定相互分离方面积累和总结经验,并通过相关实践锻炼和培养保险会计和保险精算人才,带动我国保险会计的规范、提升和发展。此外,保险合同准备金会计处理与监管要求的相对分离,有利于维护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对于解决其他行业会计规定与管理要求的差异,也具有很好的行业示范效应。

(四)有利于提升我国保险会计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应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正在制定保险合同第二阶段会计准则,其中主要内容是保险合同准备金的计量。而我国实施新规后将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全面吸纳并积极实施IASB于2007发布的IFRS《保险合同第二阶段》最新成果的国家,处于国际先进行列,这不仅为我国保险业2013年与IFRS《保险合同》最终成果全面接轨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我国能够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和实践经验,培养一批优秀的保险会计专业人才,还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对国际保险会计准则的影响力,加快我国金融保险国际化发展步伐,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战略实施。

三、保险新规对我国保险企业发展的具体影响分析

(一)产险公司保费收入规模基本不变,寿险公司保费收入规模略有下降

《规定》虽然使保费收入口径发生了变化,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保险公司的风险保障业务状况,而且也并不意味着保险公司实际业务规模的减少,对其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规定》的发布实施不会影响保险公司的业务规模,只是提升了对保险公司的专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包括对保险风险的判断、模型的选择、综合边际的判断、折现率的判断、费用假设的判断、未来现金流的判断等等。这是因为,在保险合同的处理中,首先需要拆分保险风险,其次根据重大保险风险测试结果,发生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可能导致保险人支付重大附加利益的,即认定该保险风险重大,但必须是具有商业性质的。其中,保险风险可拆分与否、风险重大的标准、风险测试的进行,都需要保险公司做出主观判断,没有具体标准。保险风险的拆分,对于寿险公司、产险公司来说,影响较大,尤其是其中的投资类产品。财产保险大都是具有保障功能的传统型产品,期限较短,因此影响甚微。

(二)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有所减少,净资产、利润总额和内含价值会略有增加

为准确掌握《规定》的出台将会如何影响保险公司的业务结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财政部和保监会从2010年8月份开始选取46家保险公司进行模拟测试。模拟测试结果表明,《规定》的发布实施,除极少数公司外,并未对保险公司整体业绩产生很大影响,净资产总额和净利润总额均有适当的增长。《规定》的实施可以改善长期保险合同利润实现的时间分布,从而增强股东利益的货币时间价值效应,有效减少保险公司在运行初期的股东增资压力和资本占用成本,促进保险公司内含价值增长。

(三)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保持稳定

根据会计规定与监管要求相分离的原则,保险公司评估偿付能力时,仍然按照保监会制定的法定精算标准计算保险合同准备金,不采用《规定》中有关保险合同准备金的计量原则。因此,《规定》的实施不会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也不会降低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和要求。

(四)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将得到更加客观、真实的反映,信息透明度得到增加

《规定》在保险公司准备金负债的评估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优点在于能够更加适时、客观地反映公司的保险负债,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而可以更好地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及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也更能满足监管机构及利益相关方获取相关性信息的要求。同时,采取“盯市”的方法、依据市场利率评估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统一了保险资产与负债的计量属性,解决了之前对资产和负债采用不同价值计量方法所造成的会计错配问题。既可以公正地反映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监管部门也可以更加清晰评估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信息,并且这一举措是和国际接轨的。

四、结论

《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的颁布只是我国保险合同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的一个开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相信,新规的实施,我国保险合同会计与国际会计的逐步接轨,将有助于我国保险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为“走出去”创造条件;同时也为我国保险行业的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劳动合同法新规对公司的影响 篇3

摘要 :近年来中国银行监管部门加大审慎监管力度,密集出台资本管理新规,以强化资本约束并推动银行业务转型,本文对相关资本监管政策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阐述,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字: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监管;影响;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银行监管部门结合国内银行业实际状况,积极推动巴塞尔Ⅱ、Ⅲ的实施,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监管部门明显加大了审慎监管力度,密集出台一系列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新规,以强化资本约束并推动银行业务转型。

一、资本监管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影响

(一)资本监管新标准正式出台,资本数量和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

为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2011年5月银监会发布《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正式启动。新标准确定了最新资本监管框架,提出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等四项审慎监管新工具。天之信新标准将监管资本从现行的两级分类(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修改为三级分类(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分别不低于5%、6%和8%,同时引入逆周期资本监管理念,资本留存资本2.5%,逆周期超额资本0-2.5%,并增加系统重要性银行1%的附加资本要求。在达标时限上,新标准自2012年初开始执行,系统重要性银行1应于2013年底前达标,非系统重要性银行2016年底前达标。新监管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1.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0.5%;若出现系统性的信贷过快增长,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从影响来看,资本监管新规更强调普通股在监管资本中的主导地位,对核心一级资

2本实行更加严格的扣除标准,因此在融资方式上,原来依靠较低成本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的方式不得不向较高成本发行股票筹集核心资本的方式转变,商业银行将面临更高的资本成本。

2011年6月初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着重调整资本充足率和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方法,扩大资本覆盖的风险范围。新办法采用差异化的信用风险权重方法推动银行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主要变化有:(1)非按揭零售业务的风险资产权重从100%下调到75%;(2)同业业务的风险资产权重从0至20%上调到20%至50%;(3)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权重从100%提高至150%;(4)铁路、公路及其他基建项目贷款的风险权重从100%提高至110%;(5)提高长期贷款的风险权重天之信其中5年期以上长期企业贷款由100%提高到150%至300%;(6)评级在BB-以下的企业债权风险权重由100%上调至150%。同时,进一步明确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风险度量和资本分摊。该办法目前仍在征求意见阶段,最终出台的政策可能有所变化,但从趋势来看,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日趋严格的要求已不可逆转,这些政策将限制未来银行资产业务的快速扩张,同时驱使银行对其资产结构进行调整,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利润的高速增长。

(二)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采用差异化的信用风险权重

为防范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银监会2010年12月发布《关于加强融资平12 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已被列为系统重要性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可能入选。

递延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全额在核心资本中扣除;有赎回权的次级债需银监会批准后才能计入核心资本。

银行将信用卡未使用的授信额度打5折计入加权风险资产,并相应扣减资本金,但部分银行延迟到2011年一季度才执行。

4、将主承销信用债纳入风险资产规模。2011年1月银监会下发《加强商业银行信用债承销业务风险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拟将商业银行主承销的信用债(主要指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规模纳入银行客户授信额度,并相应计提风险资本。该政策一旦实施,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控制和风险资产规模控制亦将产生一定影响。

上述政策的变化,特别是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银信合作贷款监管政策对银行近期资本充足水平造成较大压力。据银监会统计,今年以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下降,2011年3月末,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8%,较年初下降0.4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10.1%,比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从中长期影响看,资本监管新规的达标虽在时间上留有缓冲期,但更趋严格的资本要求已体现在诸多监管领域,迫使商业银行必须提前布局加以应对。

二、商业银行需采取的应对策略 外部监管环境的日趋严峻,令资本充足率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确保资本充足水平达到新的资本监管要求,必须从资本充足率计量的分子分母同时着力,一方面加强资本补充,保障业务发展所需的资本需求;另一方面,在资本开源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内部资本约束和资本管理,在资本运用、资产扩张、资本消耗上节流。

(一)加强资本规划和资本补充管理 在新的资本监管格局下,为保证未来各项业务平稳有序发展,商业银行应定期对全行资本充足率状况进行计算、监测和分析,在综合考虑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的构成及外部资本市场环境的基础上天之信适时提出阶段性资本补充规划,并合理选择资本补充渠道。资本补充分为内源性资本补充(税后盈利留存和计提拨备)和外源性资本补充(上市、增发或配股、次级债、可转债或分离交易可转债、混合资本债),近年来银行对外源式资本补充的依赖性较高,随着资本补充压力日益增大,向市场融资的步伐、频率将进一步加快。但是依靠频繁的外部融资补充资本以支撑快速资产扩展的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从长远来看,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由再融资向主要依靠内生资本积累的转变才是商业银行彻底摆脱资本困局的出路。

(二)加快业务转型,降低资本消耗

随着外部政策环境急剧变化,以资产扩张、贷款增长为主导的粗放式发展已不可持续,商业银行应摈弃单纯追求规模和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增长,向多元化价值增值型的内涵式增长转变。在具体经营策略上,商业银行应强化资本约束意识,高度重视资本的稀缺性和高成本性,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合理调整信贷业务结构,增加非息业务比重。一是放缓传统贷款业务增速,抑制信贷投放冲动,在贷款期限上增加短期贷款,减少长期贷款,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降低加权风险资产系数;二是在贷款对象上提高非按揭类零售业务占比,增加小企业贷款,减少需计提更多拨备的政府融资平台或大型企业的大额授信贷款,在客户结构上降低对大企业、大项目的依赖,降低资本消耗速度;三是大力发展不占用资本金的中间业务,减少对传统存贷利差盈利模式的依赖,并通过发展中间业务加速转型,注重产品、服务的创新,积极发展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各类新兴业务,在提升银行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努力拓宽收入来源。

劳动合同法新规对公司的影响 篇4

1. 加强资金流向监管, 有效防范贷款挪用风险。

“贷款新规”的核心内容是, 银行不只是把钱贷给借款人, 还要进一步跟踪、监督、控制借款人怎么花钱, 把资金投到哪里去, 具体的用途是什么, 是否按照约定的用途使用, 其采取的方式是通过受托支付, 直接将资金划到借款人交易的对手方, 最大限度的确保资金流入经济实体和约定的项目、领域, 实现了贷款的拨付和使用管理的有效结合。

2. 按照进度拨付和收回资金, 提高了还款来源保障。

对于银行业机构而言, 把信贷资金放出去, 抢占市场份额固然重要, 但是把放出去的贷款及时、全额收回来更重要。按照“贷款新规”的规定, 银行可以根据信贷资金使用进度, 要求借款人制定并执行资金回款计划, 对借款人应收账款等方面情况进行有效监控, 对其资金回笼状况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 能够确保借款人还款来源及时、充足, 有效防范还贷风险。

3. 介入借款人重大经营事项, 加强对借款人的日常监管。

“贷款新规”规定, 贷款人可以通过签订账户管理协议, 进一步强化对资金回笼账户监控, 加大对借款人的日常经营行为的参与程度, 实现对借款人重大事项进行适度的有限管控。

二、“贷款新规”在基层的实际执行效果情况

1. 对银行业机构信贷经营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是促进信贷资金真正进入实体经济。实践证明, 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 目前, 各银行业机构信贷资金受托支付比例显著提高。二是信贷规模利用合理, 资金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贷款新规”的实施, 促使银行深入了解企业经营和资金需求情况, 从而更有利于其合理安排调度信贷资金, 在信贷规模总体偏紧的情况下, 使有限的信贷资金可以有效应用到更需要的行业和企业中。三是强化资金流向监控管理, 贷款挪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信贷资金受托支付方式对涉及外地客户资金的支付管理更为有效, 银行监督使用, 做到了笔笔清楚, 有效防止了企业信贷资金的挪用, 保证信贷资金严格按照约定用途使用, 真正投向实体经济。四是贷款经营模式发生转变。“贷款新规”的有效实施, 改变了以往银行贷款粗放式管理经营模式, 进一步向精细化管理进行转变, 尤其是要求银行实施从贷款受理与调查、风险评价与审批、合同签订、发放与支付到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贷款全流程管理。对原有的贷前、贷中、贷后的贷款“三查”, 进一步发展为“查、核、控”等多层面、多角度, 更加符合银行业审慎经营的基本要求, 对于规范银行经营, 促进银行业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对实体经济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是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加快,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信贷资金直接支付给收款人, 减少了中间环节, 资金周转效率加快。二是有效避免大量信贷资金账上闲置, 减轻企业的利息负担。按照实际进度和需要分期、分批拨付和收回贷款, 可以避免一次到位部分资金暂时闲置问题, 节约企业的财务成本。

三、“贷款新规”在基层执行中面临的挑战

1. 受托支付手续繁琐, 对部分客户的资金使用带来不便。

一是资金支付证明材料多, 企业除需要提供用款申请和书面支付委托外, 还需提供发票、货运单据、商务合同、供货清单、工程进度表、工程量清单、结报单等资料。二是审批环节多, 一笔资金支付除要进行信贷部门多人、多环节审核, 有权签批人签批外, 还要由会计部门对放款手续进行会计审核, 然后才能由信贷人员在系统中发起借据申请。三是由于在实际业务办理过程中会受到发生交易滞后、交易对手发生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影响, 导致部分借款人及交易对方不一定接受受托支付方式, 而选择自主支付方式。

2. 银行对客户资金监管可能受到其他方面因素制约。

由于银行受托支付只对直接承贷人有监测管理的权利, 难以对第二手 (卖方) 的资金使用和交易行为进行有效监控, 实际交易过程中, 多数业务是以产品购销合同为贷款提款的前提条件的, 贷款投放后, 如果买卖双方发生纠纷, 未严格按合同履约, 资金发生转移或挪用, 势必影响银行信贷资金的及时收回, 潜在一定风险隐患。此外, 部分个人贷款品种受托支付实际操作难度较大, 如出国留学类助学贷款, 不论是用于学费支付还是生活费用支出, 都发生在境外, 进行受托支付均有较大难度;个人汽车贷款, 如采取异地购车方式, 需要客户先筹措资金提车, 办妥抵押后方能发放贷款, 贷款资金只能划转到借款人个人账户, 无法按受托支付方式办理。

3. 信贷规模与信贷需求存在期限错配现象。

去年, 国家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收缩信贷规模, 导致商业银行资金规模紧张。由于新规要求贷款要实贷实付, 按真实交易向企业发放贷款,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企业需要提款时, 受银行当期信贷规模和行业限额的控制, 信贷资金发放受到影响, 无法及时满足企业提款需求, 造成企业用款不便, 进而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4. 银行对于一些大型集团企业的资金支付管理难度较大。

大型集团客户内部均设有资金管理中心, 实行“资金集中管控”, 采用高度集约化的资金运作模式, 对成员企业资金进行统一管理, 要求成员贷款资金必须进入集团资金池, 由集团总部统筹安排, 加上大型集团客户贷款金额较大, 用款额度较大, 用款频繁, 而按照管理要求, 提款和支付需要逐层审核, 这就增加了程序流程。集团客户的统收统支行为严重影响了贷款资金的监督支付, 但由于集团客户处于强势地位, 银行推动的难度较大。

四、有效落实“贷款新规”的建议

1. 加强学习和宣传, 为其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继续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的培训力度, 保证银行职员准确理解新规内容, 自觉学习并掌握规则, 确保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贯彻执行。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 使“贷款新规”在商业银行以及社会经济活动中, 在有信贷业务需求的市场参与者中形成共识和深入人心。三是及时向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客户宣传贷款新规, 解释贷款新规要求, 争取理解支持, 使“实贷实付”、“受托支付”的精髓为客户所了解和掌握, 为贷款新规的深入贯彻落实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 尽快出台实施细则, 加强规范化管理水平。

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 适当精简受托支付所需的资料, 减少审批环节和部分, 提高支付效率;对增值税票等资料滞后实际业务发生的情况, 明确处理程序和保障措施;对因贸易纠纷产生的或有应收、应付资金交易风险, 进行有效规避;对交易对手方转移资金的现象制定规范和处理方法, 明确规则和具体条件, 使之更易于操作。

3. 搞好对企业信贷需求的测算, 科学合理分配信贷资源。

在当前银行业机构信贷规模相对趋紧的情况下, 各商业银行总行下达的贷款目标基本上以月或季度为区间下达, 而贷款需求则自有其规律, 对于各银行业机构信贷人员来说, 只要其按照行业、企业规模、贷款紧迫度等等精细划分, 精确测算缺口以满足不时之需, 贷款需求则能够合理解决, 不会出现期限错配现象。

4. 解决集团企业资金池监管难题, 建立完善资金监控机制。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下一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