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归线高一学生作文

2024-05-23

北回归线高一学生作文(共15篇)

北回归线高一学生作文 篇1

北回归线高一学生作文

命运是光线氤氲的三岔路口,安静空旷。陈旧以致褪色的路标,在那里光线明亮到仿佛热气腾腾晃眼。就像是人体经脉一般,细小的分支后还有更细微的分叉,无论怎么选择,今后还是面临千百万种的可能性。你是在路口沉默良久,还是选择一条义无反顾地走下去?那么又是几千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使得我一步一步,走向现在的自己,行走在这个城市,临近温暖的北回归线?

——题记

【壹】温暖而又美好的小细节。

很难概括那无数个时间点里,究竟都发生了什么。或许有那么多,并不是多么难能可贵,只是平凡的生活里平凡的小细节,只是身边平凡的人给予的温暖。就好像是早晨临出门时往你书包里塞一袋牛奶或一包饼干的母亲,会永远在你上学时提前半小时准备午餐;而那个总是一言不发看报纸的父亲,会因为你偶然提起的一本练习册跑遍大小书店;那瘦小的住在农村的外婆,你每次去看她时总要往你手里塞点什么脸上才会露出菊花般的笑容;那个在你放学前有事时会替你抄好家作的同学……

就好像无论何时,这群人总能在你身旁,以他们各自的习惯鼓励你,于是那些微尘一样的小事,都因为那温暖而美好的细微感动,在往后的日子里带上了暖色调的光泽,成为呼吸一样的,再普通不过的又赖以生存的.细节。

【贰】成长中不停重新定义自己。

流逝的时间里,不可避免要经历成长这个过程。周岁,小学,初一,初二……看不同的书,说不同的话,听不同的歌,走不同的路,成为与以前不同的自己。在不断变化的、不断适应的过程,似乎都模糊了界限。可能长久以来一直有记录的习惯,那些零碎的生涩的字句所拼凑成的成长,只是不断重新定义自己。

成长是渗透到生命里的一件事,今天我是这样的人,明天我是那样的人,如此迫切地匆忙地定义自己,是想证明什么?大概是如此渴望而期待成为更接近梦想的那个人吧?

【叁】这些是未来之事。

——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

我一直都觉得梦想像风筝,遥不可及的灿烂,只是线在我自己手中。每个人都会有梦想,不止一个,它们总被藏在心底,惴惴不安而明亮的。有梦想是美好的事,就像信仰,单纯的信仰。未来的路很长,沿途跋涉的旅程,有梦想不孤单。

这些都是极琐碎频繁的小事与个人的想法,但这些就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烙印。或许会常想到,要过与众不同的生活,要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想在平凡中寻找轰轰烈烈,可那毕竟是空洞的。有温暖而美好的细节装点,了解成长中的自己,有梦想,这就是生活了,还缺什么呢?那些刻意去想的,不现实的,都不重要了。

现在终于发现,这个平凡小城上车水马龙走过的岁月,是我所有的一切,临近温暖的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高一学生作文 篇2

究其原因,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高一、高二年级诗歌教学模式里,功利化教学现象比较突出,以考试为指向,多是把各种诗歌表现手法及鉴赏手法进行罗列,然后给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示范,之后便是用题海战术生搬硬套,形成以解题为方向的诗歌教学模式。这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最终学生对诗歌的感受能力大大弱化。高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基本是相关内容的复习,主要是关注学生应试时的答题规范、答题技巧的提升。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问题,诸如学生自身的诗歌相关知识的积累、情感世界的丰盈细腻、审美情趣的体悟涵泳等,这些都需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和长时间的积累。

要改变当前的诗歌教学现状,我们认为高中三年语文教学必须一盘棋,从高一年级开始,统筹规划整个高中三年的诗歌教学。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借学校开展岗位竞技月活动,重点关注了高一起始年级的诗歌教学,我们认为高一年级的诗歌教学要依据学生年龄小、诗歌欣赏积累少的特点,课堂教学要“缘情入境、回归诗性”,引导学生关注意象,读懂意象,感知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以意逆志,以情感人

诗歌理解有三个层面:语言层面、意象层面、意蕴层面。通过本学期开学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初中的诗歌教学更多看重读读背背,基于年龄的特点,更多地强调诗歌本身的记忆,更多看重学生的知识量的积累,而教学生如何通过语言体察情感、学会鉴赏的部分较少,学生更多地停留在诗歌表层意象的感知上,很难做到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从而无法准确捕捉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含蓄的细微的情感倾向。基于以上的考虑,起始阶段,不宜太多传授相关表达技巧,而是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带着孩子沉浸到相应的情境中去,尤其是针对诗歌意象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带学生慢慢去咀嚼,去引导深入,去感受文字下面蕴积的情怀,去引导学生寻找作品意义,使学生自己获得独特而鲜活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愉悦,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譬如朱丽琴老师的《饮马长城窟行》的教学片段:

生:青青河边草,诗人如何从青草想到自己的丈夫的?

师:有同学能帮忙解决吗?

师:老师先提示一下。青草,还有刚才解读的枯桑、海水,这个在诗歌的表现手法里属于什么手法?

生:起兴。

师:那在这首诗中,这样起兴,好还是不好?

生:好。

师:你怎么感觉到好了?

师:在你们众多的表情中,我看到了你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你来说一下。

生:我感觉就是可能丈夫离开的时候,小草还没有那么多,现在河岸边的小草变多了,说明时间过了很久了。

师:哦,说明丈夫离开的时间很长了。我们来关注一下写草的形容词,有哪些?

生:青青、绵绵。

师:好!丈夫刚离开的时候草没有那么多,现在长得很多,沿着整一条河,丈夫离开的时间很长了。还有更深层的理解吗?

生:我觉得青草长得绵延不绝,说明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也是绵延不绝。

师:很好!青草绵延不绝代表“我”对丈夫的思念也是绵延不绝。还有一个形容词呢?青青什么意思?

生:草长得很好,

师:说明思念怎么样?

生:思念也很好……(生大笑)

师:还有没有别的形容词?

生:浓烈。

师:对了,浓烈,对丈夫的思念可不是淡淡的,可不像泉水一样,而是非常浓烈,非常绵长,绵延不绝,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可能从丈夫离家的那一刻就开始了,然后一直到现在,从来没有间断过。

从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的及时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自我发现的不断深入,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不断完成自己的新发现,学生思维在不断补充中互相启发,所有学生都在积极参与,诗歌的情感体察正是在师生共同沉浸于诗歌营造的情境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诗人那微妙的思绪流动和变化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感知,被挖掘。

二、追流溯源,丰盈情感

鉴赏诗歌,一定要读懂意象,诗人通过一定的意象来抒发自身的感情,这实际上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诗歌在漫长的历史流传过程中,已经形成特定意象承载相应内涵,如“望月怀远”“红豆相思”“松菊高洁”等等,要能完全理解诗人真正的情感指向,就要了解诗歌实体形象所蕴含的言外之意,因此教师要通过横向和纵向拓展,让学生理解某种类型的诗歌情感倾向,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刘剑平老师的《短歌行》教学设计(片段):

初读

(1)朗读提示:要注意到四言诗的整齐与短促,要有节奏与轻重的变化,要有停顿与延长的变化。(幻灯展示)(读诗2分钟)

(2)思考:在我们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出来吗?动笔画出直接体现出这种情感的诗句。(4分钟)

明确:忧。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幻灯展示)

点出关键词(难忘、杜康、断绝),明确“忧”的长久持续,萦绕心头。

拓展:那酒和悲有关系吗?你能想到与酒有关的诗句吗?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小结:

酒与情感紧密相连,高兴时酒可助兴,悲伤时酒可遣怀。酒的浓烈展示着情感的厚度。对酒当歌,抒发人生短暂的忧苦,一杯酒就把曹操忧苦的心境表现得更加厚重深沉。

这种引导就能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让学生情感上产生共情意识,就能很快地理解曹操在面临大战前的那份复杂深沉的情绪,理解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所传递的情感特点。

再如朱丽琴老师的《饮马长城窟行》的教学片段:

师:(幻灯片)我们说世间唯有情难诉,情中只有相思苦,相思是情的升华,更是心的煎熬。在这首诗歌中,思妇的情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诗歌是随着思妇的思绪曲折回旋的。只有到了这样的程度才算真正读懂。

师:我们还学过哪些表达相思的诗歌呢?

生:《氓》

师:这个不是相思之情,还有吗?《短歌行》中引用的《子衿》,(展示《子衿》)齐诵。

师:(解释《子衿》诗句)注意每一节的最后一句。即使我不来,难道你就不能给我消息嘛?即使我不去,难道你就不能来看我吗?女子的情感在这里很复杂,而且很浓烈,对心上人非常想念。非常想得到心上人的消息。这时我们可能会想,女子是有多久没有看到心上人呀,但是我们往下看。

师生齐诵: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师:原来只有一天没有见而已。

师:再看来下一首《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来表达这种相思之情。大家齐诵一遍。

师:今天课堂上时间有限,老师再推荐一首相思诗歌《夜雨寄北》,齐诵。

师:这里也是先表达相思之情,再想象相聚时的欢乐场面。相聚时,我们秉烛夜谈,灯芯被烧黑了,一起来剪掉,继续夜谈。

朱丽琴老师把三首不同时间的诗歌放在一起,让学生去感知,尽管时间在流逝,时代在更迭,但人类的某些情绪是共通的,它们总会在人的内心深处引起强烈而持久的共鸣。这种体验感悟式的情感教学,能激发起学生的审美兴趣,能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诗歌文本所独有的环境中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也在这一潜移默化中得以熏陶和升华。

三、看重逻辑,感化心灵

一篇好的课堂设计一定有思维流动的过程,一定要能形成完整的问题链,使学生的思维从已知向未知推进。教师是否高明,就在于能否在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问话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思维训练要体现在意象层层深入的诱导中,从表层意象到深层意蕴的概括、分析、推断中,就是完整的思维训练过程。但诗歌的理解困难之处,就在于它的含蓄、它的多义。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痛无味”,如何析出诗歌具体、真实的情感指向,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就在于教师能不能创设情境,拨开层层的语言迷雾,通过意象的品味咀嚼,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层层推进的问题链的设计,使学生最终能靠近作者的思想内核。

朱丽琴老师教授《饮马长城窟行》,教学思路就是从意象入手,感知情感,最终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抵达诗歌的思想内核,既让学生沉醉于诗的意境,又能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向纵深发展。

请看备课组最后的课堂反馈总结:

首先整体诵读全诗,然后,由学生讨论生成问题,再由学生回答,由起兴意象与题目互相应和,来串起整首诗歌的理解,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既表达思妇感情思苦喜愁的情绪变化流动,也展示了不同表现手法如何增强诗歌表现力。同时,放在历史长河中理解同类诗歌如何微妙精准地表达情绪,让学生初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最后,用自己语言改编意境,落实内化能力的要求。各环节衔接自如完善,课堂气氛热烈积极。

“回归学生”的作文批改 篇3

一、牢固树立“批改作文,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在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其基本的要素,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学生的主体性通常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讲,学生的自主性是指在作文训练的时候,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也就是说,在作文中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都是学生自己决定的;能动性是指学生能够以积极、客观的心态来看待生活;创造性是指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时也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所以,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关于作文批改的环节,也应该改变传统的作文批改模式,将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本人……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因为“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做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叶圣陶先生的话,给我们指出了作文教学的正确方向,教师要放手将学生作文回归给学生自己批改,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作文批改的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并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对待作文,对提高自身的作文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因此,在有效的“回归学生”的作文评改环节中,教师首先就是要转变传统观念,牢固树立“批改作文,学生是主体”的理念。

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重要性

有效的“回归学生”的作文评改模式还要学生意识到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重要性,而非仅仅是老师所给予的一个分数那么简单,只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学生才能积极认真参与到作文学生自批的活动环节中来。那么如何让学生从思想方面认识到“自己的作文自己改、文章不改不出彩”呢?通过讲述名家修改诗文的故事是一个简单且有说服力的方法。例如鲁迅,他从不满足自己所写下的文章,经常酌字酌句地修改着自己的文章。他曾这样说过:“文章写完以后至少再阅读两遍,要毫无保留地将可有可无的字、句删除。”诗人贾岛亦如此,他在揣摩以及修改字句方面所保持的态度也是非常令人敬佩的,为“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是用“推”还是“敲”一字反复思量,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甚至在毛驴上手脚比划并一头撞到韩愈的仪仗队,最终参考韩愈的建议确定了用“敲”一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才成为了千古佳句。从名家都重视修改文章让学生意识到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一篇习作,反复地去修改,使自己的文章尽可能地完美,并意识到评改在写作中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评改作文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掌握批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高效的“回归学生”的作文评改模式,除了将批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意识到作文批改的重要性外,还要让学生掌握批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生批改作文不仅包括学生对自己作文的修改,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批改,因此,学生要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的批改作文的方法和技巧:第一,作文的格式是否有错误;第二,作文的卷面是否整洁;第三,作文中是否有错别字;第四,作文中的标点符号运用地是否恰当;第五,作文中的句子是否有语病;第六,文章的主旨是否明确,教师可在学生作文批改之前,对学生列举出中心主旨较明显的文章和中心主旨不明确的文章,通过对比让学生真正了解到如何判断出作文主旨是否明确;第七,检查作文的结构是否合理,可从文章层次是否明确、头尾是否呼应以及过渡是否自然等方面来评判;第八,评判作文的选材是否紧密围绕文章的机构以及是否联系生活;第九,评判作文的表达方式。同时要注意的是,前五方面的要求属于评判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经过短暂的训练就能够掌握,后四方面的要求是学生在平时的训练活动中逐步培养的。

北回归线高一学生作文 篇4

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作文篇一

“哗——哗”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在1998年1月15日,中葡两国谈判桌旁响起。

两张《中葡联合声明》批准书在谈判桌上交换。两双伟人的巨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澳门——1999——回归!

为了这掌声的响起,祖**亲和所有华夏儿女忍辱负重了多少年!为了这掌声的响起,大陆人民和澳门同胞奋斗了多少年!

为了这掌声的响起,祖**亲和所有炎黄子孙苦苦等待了多少年!

曾记得,四百多年前那个漆黑的夜晚,残忍的葡萄牙强盗玩弄阴谋诡计,用欺骗和讹诈,将你在光天化日之下强行抢走,《中葡友好通商条约》成了你的卖身契文。

从此,你成了一只断线的风筝,一片飘零的落叶,一只离群的孤雁。尽管他们用铁链深深地勒进你洁白的颈项,尽管他们妄图用快枪利炮使你屈服,但你不屈,你竭力挣扎着,呐喊着:“母亲,我要回家!”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心中回响着那永远不变的呐喊:“即使沧海变桑田,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你也不断地用行动证实着你不变的诺言: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后的当天,澳门人民就成立了“世界救灾会回国服务团”开赴抗日前线,数名服务团成员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祖国解放后,又是马万祺等一批爱国人士,慷慨解囊,以各种方式大力支持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帮助受灾的同胞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谱写了一曲曲血浓于水的爱国主义新篇章

四百多年的梦想,四百多年的沧桑,四百多年的不屈,四百多年的刚强,母亲和游子只能遥遥相望,把团圆的心愿,连同不屈的信念,一起写进颠簸的岁月。炎黄子孙,望穿秋水;龙的传人,梦绕魂牵。山也迢迢,水也迢迢,盼过四百年,终于盼来了邓小平爷爷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祖**亲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欢乐代替了忧愁,富裕代替了贫穷,智慧代替了愚昧,祖**亲以崭新的丰姿屹立在世界东方。母亲温暖的胸膛成了你暖融融的避风港。穿过历史的河流,我又听到你欢快的吟唱。“你可知Macao不是我的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那四百多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澳门——与香港齐名的东方明珠,在1999年12月20日你终于回到了伟大祖**亲的怀抱。

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作文篇二

199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亲的日子。

澳门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16世纪中叶以后被葡萄牙逐步占领。在那一天,被葡萄牙占领了4个多世纪的-澳门,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

但在庆祝澳门回归的同时,还有一个遗憾。祖国有7个儿子: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大连旅顺,7个儿子中,就只有台湾没有回归了!

现在的台湾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省区,有着充足的产业,有着美丽的景观,有着密集的人口,是一个繁荣的省区。

仰望夜空,月亮分外圆,星光、月光,是多么的灿烂,但心里总觉得有些缺憾,原来,当儿女们远走他乡时,母亲是多么的盼望儿女能早点归来,不论儿女们走多远,母亲的心就跟着走多远,甚至天涯海角,直至儿女归来,可见,母亲盼儿归来的心是多么的迫切,就像祖**亲盼望台湾归来一样。现在,台湾虽然还没有回归,但若干年以后,台湾一定会回归祖**亲温暖的怀抱的。

我相信,总有盼到台湾回归的那一天,我坚信,总有那么一天,我盼望着!

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作文篇三

澳门在呐喊,华夏在欢庆,世界在注目!20年前的今天,伴随着阵阵呼喊声,澳门踏上了回归的征程。久别的游子,风尘款款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人们的雀跃与尖叫是风雨后的虹霞,眸子里闪烁着的是激动的老泪,手中挥舞的五星红旗成了街上流动的风景。

澳门回来了,他情不自主地挥着手,兴奋激动一如长不大的孩子,他迈开日渐成熟的步伐风尘仆仆地回“家”了。澳门回来了,香港九龙等纷纷赶来,捧着亲人挚爱的脸庞,融在一块儿的分不开是谁的泪。祖**亲探着脖子久久地守望,忘记了时间,其实时间已经嵌在她的浊泪里。她眯着双眼,激动地抖着那双经历辛酸的手,小心翼翼地抚着孩子每一寸肌体:黄皮肤给人带来的蓬勃朝气,黑眼珠给人带来的犀利目光,这朴实无华的面孔,沸腾澎湃的热血!她想把这个阔别已久的孩子每一厘每一毫都看个遍,即使他远在他方,仍是母亲抹不去的牵念与慰语。不!不了,他不会远在他方,从他再次看到生母那一刻,他就理解了生母神圣的眼光。那充满激情的液体,深深地触动,触动久久,这是骨肉间的不可分离啊!

一个回归梦,盼了多少年!岁月更迭,白了几代人的少年头,谋了几代人的情与思!他啊,回来了,流下了久别重逢的热泪,抹去了游子痛苦的思念。九九回归后的短短7年,就像是跨越了一个世纪-在这7年里,澳门的经济从回归前的连续下滑转变成持续跨越式的增长,颇有微词的社会治安也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和谐融洽自强不息的气息正充溢着澳门。两年前,胡锦涛主席又一次来到澳门,语重心长的话语,给澳门以无限前进的动力-那万众瞩目的“四点希望”,情系特区管治水平、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和谐社会,澳门怎会不腾飞?华夏怎会不腾飞?

这可爱的孩子与慈祥的母亲静静地安睡,待旦日第一抹柔和的曙色开始,被晨曦带来的特有清香所唤醒,漂亮的瞳仁里呈现的是一个比梦乡更美丽的世界。

九九久久,相聚九九,澳门久久,情意久久!

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作文篇四

二十年前,澳门这个离家多年、饱受欺凌但又缺乏历练的游子,不只回到了其血缘的祖屋,更得到了一个受命持家、自立门户的机会,这是他真正的成人礼。回归十七年,人工填海,伧海变桑田,土地面积增加三分之一,增至29·6平方公里,尽管丛规模上说,澳门只是个小城市,资源孕限、人力有限、土地有限……然而,回归十七年来,一国两制”构想得到了成功实践,数字所见证的巨大变动,却让它成为一颗夺目的明珠,十年间,澳门的GDP以年均近15%的增幅快速成长,是回归前的倍;人均GDP3·9万渼元,跃烙亚洲第二,今日澳门靓丽多姿、欣欣向荣。

在过两天就是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纪念日,百年伧桑,二十年欣喜。时间转瞬即逝,“二十年耕耘路春华与秋实”;今天“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在澳门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和落实,澳门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安定平和民众安居乐业,澳门在莲花的映托下繁荣安康!

回归二十年,这片莲花宝地沐风而发,一茎清香映日红。“清水出芙蓉”的渼感早已定格的淋漓尽致。莲香,醉了一地惭红。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澳门与祖国的联系日益紧蒙ì随着横琴岛开发、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一个由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组成的“大珠三角”的概念呼之欲出,也即将成为世界第三大都市圈。

惭损的大三巴牌坊诉说澳门历史的伧桑,金色的盛世莲花雕塑象征澳门如今的繁荣,今天,闻一多先生所写的“七子之歌”,在神州大地上至今仍被我们深倾特歌唱

澳门,这座数百年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也是当今世界四大赌城之一,博彩业在澳门有着150多年历史,无论是历史还是今天,这个产业给澳门经济进展积累了巨大的叉郴,同时,作为在中华大地上唯一一个博彩合法存在的地方,无疑这是个难言的话题。

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作文篇五

在1999年12月20日,对于全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隆重、特别的日子。被侵占了四个多世纪的澳门,终于以和平的方式回到了伟大祖**亲的怀抱。澳门回归了!

广场上聚集着上千万个的市民。人群中有弯着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有拿着花圈和花束的年轻小伙子。还有一些小女孩手里拿着彩色的气球在摇动。一个小孩子兴奋的不禁把自己头上的红帽子摘下来抛上上空,左手指着飘扬在半空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这个小男孩的旁边还有一位使人敬佩的军人和几位少先队员。他们肃立在国旗下,眼光凝视着飘动的两面旗帜举起右手敬礼。从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看出他们当时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和兴奋。

不只是他们,就连天上的鸽子也兴奋起来。几十只鸽子在人们头上飞舞。灿烂的阳光撒在它们身上,正像沉静的大海,溅起了点点的浪花。正是这浅细而流畅的线条,让人觉得此时的场面是一种使人难以忘却的,雄伟的美流动起来了。

看!在左边还有一条用三个气球拉上天空的黄色条子,上面写着:庆祝澳门回归。这几个大字在人们的心里不但比一般的显眼,而且还很有气势。远处看有几栋建筑也挂着这样的大字条。把整个澳门都洋溢在回归的欢乐与兴奋的气氛当中。

回归优秀作文 篇5

二十年前的他血气方刚,也是站在窗前,他向远处望――田野之外还是田野,河流之外还是河流,就是那白云,也惨白得没有一点色彩。那个念头是那么强烈――他要走出来,走出那一片片的田野和村庄。也是在国庆的时候,他告别了父母,离开了家乡,奔向了城市。

在车上,他已经想象好了城市的样子――如林的城市高楼间是宽阔的马路,整洁的街道,那楼房一排连着一排,像起伏的山;那立交桥一条接着一条,像腾飞的龙。

又有谁知道,在那样美丽的城市里,他找不到自己可以住的地方――他干过很多活,最危险的楼顶擦玻璃的蜘蛛人是他;最脏最累的扫厕所搬垃圾的人里有他;他挑起比他体重还要重的砖山,抬起是他两人长的钢管。他每天比太阳还起得早,干完活回到家,月亮又快要偏西。而他那个家,那能算是家吗?小小的十几平方米的地盘里,吃喝拉撒都在里边了,最难过的,是房子太矮,高不到一米五,容不下他一米八的个子,他只好弯着腰走进去,躺好,又弯着要走出去上班。

但他聪明又努力,三年后,他从一个打工者,变成了工地建设的承包者。随着他承包的项目越来越大,他住的房子也越来越大。如今,他出入有汽车――司机帮他护着头,他所做的,就是钻进去和钻出来。他吃的是山珍海味,喝的是咖啡牛奶,只要他伸伸手指头,没有他想吃却办不了的。

他发现自己的身体如这臃肿的城市般发起酵来,摸着滚圆的肚子,他有点怀疑这肚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而心慌气短的毛病不仅仅出现在累了的时候,刚起床的时候,临睡的时候,他也常常感觉到那种无法透气的憋闷。

他开始不再坐车,以走路来锻炼自己。走在公路上,几十米的距离就会有红灯,停下步子的时候,他看见停在他前面的汽车突突地冒着难闻的尾气,他不由得捂住了鼻子……

他忽然怀念自己的老家,他希望这城市能像自己的老家一样,更多绿地和空间。

想起老家,他忽然发现,自己已有十多年没回家了,是该回去看看了。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坐进车里,行使在回家的路上。

车到乡村时,他惊讶地发现,这里原来是那么的美好:田野一片连着一片,河流一条连着一条;空气是那么新鲜,他贪婪地抽动着鼻翼;久违了的鸟雀声喳喳,唱不完一首首甜美的歌……

“哥,是你吗?”在一排整齐的农舍前停下,他听到有人叫他。

“你?”他疑惑地望着眼前这个精神干练的中年男子。

“我是你堂弟啊,我们还在一起摸过泥鳅呢。”他想起来了,想起了童年时很多很多的事。

堂弟带她参观他们的新农村建设――社区里有卫生室,有篮球场,有饭店,也有阅览室,不远处,是镇办的外贸服装企业。整个农村像城市一般,现代设施齐全:上网、闭路电视,凡是城市能办得到的,这里也都能见到。最大的不同,那就是绿地多,空间大。整个社区外面,是一大片绿色的田野,这是一座在绿色环抱下的美丽的小岛。

他忽然明白,自己多年来找寻的,不就是这样的一个梦幻之岛吗?

“留下吧,别走了。”堂弟热情相邀。

他沉默了一阵:“不了。我回城市。放心,我还会回来。短短二十年,农村走向城市化。我想,用不了几年,城市也会乡村化,用我们的力量!”

回归优秀作文 篇6

氤氲梅雨前,又是一年秋。望将散的晓雾,观欲颓的夕阳,沉醉于此。日居月诸,星垂平原,心灵得到升华。此刻,婉约。

年复一年,朝暮如梦,不知不觉间,这一切的一切已运转亿年,它们见证了种种物,也送走了许许多多。无情亦有情。

人来世间,匆匆拂过,又何白白走一遭?有的徘徊于历史的舞台,有的却杳无音讯。没有带走任物,也未留下什么,像路人像过客,只留给世人一个模糊的背影,单薄,孤独。

还没品味这一段,就要被世界带走。不免有些遗憾,归居山林,品味原始,回归自然。心灵升华,释放。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燕燕于飞,参差其羽。绿竹青青。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绿竹猗猗。

人闲桂花落。渺渺兮秋风。鸟鸣于涧,芽生于溪,榆生于庭。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绿竹如箦。

绿雨心橘花,山风过处万物润,子规啼云崖,倏忽蝶偏至,不知今夕何在。逍遥山上亭,皎皎云间星。

依窗栏,静伫立,望远山如黛。风影流离的瞬间,桑之落矣。

多么怀念某天,乡间田野,沉睡一夏天,炊烟升起与风弥漫。清溪见底,石碰叮咚。露落于草,鸡鸣引日。夜分渔船,灯火依稀。夜莺婉转,月披薄纱。惟愿岁月静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岁暮阴阳催短景,乐夫天命复菀印J兰渎只兀一切终归于尘土归于自然,何谓世间繁华。

人生如河,过尽千帆皆不是。不用乞求更多。有此已足矣。就让心灵踏着幽风穿梭处处。何必谓寂寥?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人本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让作文回归本源 篇7

一、拓展视野,丰富人生体验

好的习作应该浸染着浓郁的情感色彩,也正是这种情感驱动的力量,推动学生进入“神思飞扬”的状态,创造出一系列新的审美意象。而这种情感来源于充实的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教育学家叶圣陶曾呼吁:“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作文是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要进入色彩斑斓、自然活泼、血肉饱满 、情韵丰富的生活图景。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有意识地感受生活,通过亲自参加生活实践而丰富生活体验,并注重引导学生敏锐地感受到各种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变化。这样就会使学生走出无病呻吟的怪圈。

二、培养习作兴趣,激发写作热情

在平常作文教学中我们会听到这样的话:“我怕写作文,一提笔就头痛,不知如何下笔。”“我不会写作文,头脑空空。”有些同学虽然写了,也只是寥寥几笔,敷衍了事,更有的同学写出的作文言之空洞,苍白无力,读了让人觉得乏之无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很难把作文写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学生习作的需求,点燃习作热情,激发写作欲望,培养习作兴趣,将被动的“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

首先,增加积累,树立自信。学生害怕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少积累。而阅读是增加积累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古人云:“凡作文,须胸中有万卷书为之根柢。”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是脍炙人口。读,是一种吸收;写,是一种表达。读得多,读得好,积累丰厚,下笔才会如清泉突涌。学生的生活阅历是有限的,除了现实生活中的极少部分学生亲身经历外,对生活的认识还得靠学生进行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和交际。同时,通过这些阅读和交际还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生活的认识。

其次,注重片段训练,培养写作兴趣。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重片段训练,让学生有话就写。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思想上的片刻闪光,都可以形成文字;对于某一现象、某一事件的看法,也可以通过文字做个记录。每次这样进行一些训练、循序渐进、盘旋上升。采取化整为零的训练方法,通常以片段的形式出现,且不必拘泥于字数的多少,学生往往乐意接受,而且花费时间不多,容易坚持。经过反复练习,学生的说话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都会逐渐提高,写作能力自然也会随之提高,写作的热情也就会产生了。

三、自主评改,树立习作信心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文者本人,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养成自己改的能力。”但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做既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学生也没有得到益处。在生本理念下,作文的评价修改主动权还给学生:自主评改、自我纠正、自己提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师,还锻炼了学生鉴赏水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作文水平。

首先,突出自主,学会鉴赏。作文评价,就是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指出不妥之处,提出修改建议,正确评价习作的成败得失。在学生习作初稿完成之后,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边读边自我修改,既培养了自己的语感,又养成了良好的修改习惯。让学生参与作文评价,就是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与吸收,鉴赏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并有效地实施作文评价,构建一套学生容易接受,操作性强的方法。

其次,创设平台,互动交流。让学生同伴交换,互改作文,在评改中学生找到了信心,激发了兴趣。同伴修改时,让他们先说出欣赏对方作文的什么,再指出作文的不足,修改常见的用错的词句。让学生互改,使学生总有新鲜感,这是对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承认,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在互改中,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这对他们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学生参与作文评价,把原先“学生习作”,“老师批改”的两个互不相干的独立静态的环节融合在一起,习作是否成功,让学生自己来检验,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他们的习作进行阅读、评价、欣赏、借鉴,取长补短,加深对这一类习作训练侧重点的理解和感悟。

让文明回归作文 篇8

这些男人难道是瞎子吗?不,你瞧——

站在最前面上的那个大男人,胖胖的身子,一身名牌,他嘴里含着一根烟,正旁若无人样!

第二个大男人身穿大衣,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他闭着眼,躲着周围人目光,其实他是个胆小鬼,怕别人鄙视。

第三个人矮矮的个子,皮带上系着一个老板包,他的眼睛直勾勾盯着一旁的美女,嘴向下撇着,一副让人厌恶的样子。

第四个男人是个穿着白大褂男人,戴着口罩,也许怕别人会认出来他,他虚僞得让人生厌。

还有……

由此,我想到社会上这种“假 ”现象屡见不鲜:小区一角写着“此处禁止倒垃圾”,可有些人却不愿多走几步把垃圾倒在那里……

回归自然作文 篇9

我喜欢黎明的天空,深蓝色,似一位即将宣布结果的法官,庄严而神圣。启明星往往伴随着黎明,不甚耀眼却总是执着的挂在东方,像孩子调皮的眨着眼睛,看着这个即将睡醒的世界,神秘的想让人一探究竟。黎明的远去是那东方即将升起的日出和天边的一抹红霞,没得让人感动,甚或诗人内心深处千丝万缕的情怀,巾帼抱负。把这一切的忧愁与烦恼纳入大地,变成一颗名叫“希望”的种子,吸收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撒播爱的传奇。

花儿美的往往令人嫉妒,是那让人惊艳的玫瑰?还是傲人的腊梅?抛开世俗的烦恼,放眼自然之美,心之坦然,那是绽放在心灵深处无与伦比的心海之花,或许让我们真正动心的,只是路边的一株黄色野菊花。

悦耳的声音总是让人感到无比放松,试着卸下包袱,侧耳聆听那丛林深处的天籁之音。

现实总是充斥着生活的美,虚伪,冷漠,自私,贪婪往往披一层绚丽的外衣,欺骗着别人,也蒙蔽着自己,往往令人身心疲惫,却总是找出各种理由敷衍着自己的灵魂,封闭了通往快乐的源泉,因为这颗心是被酒精灌溉的,早已麻醉了。

呼唤真情作文的回归 篇10

【关键词】作文 真情 观察 思考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给我们指出了文章的正确作法,写文章要有真正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巴金先生也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可见,真情是作文的法宝。只有说真话、写真情才能揭示生命的力度和厚度。

而看看这些年的考场作文,真实的状况令人震惊:很大一部分考生在作文中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真实的生活,言必李白、杜甫;文必李清照,陶渊明,这样的文章虽然有“文化素养”,但却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真实感受。那么,作文为何不能回归本色,我们又如何写出有真情的作文呢?

真情,一个走丢的孩子

大家都知道,高考作文往往是围绕高考指挥棒转,高考怎么考,老师就怎么教。长久以来,“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作文动辄不是“人生的思考”,“哲理的思索”之类的沉重话题,就是“道德说教”,“是非判断”的抽象话题。而作文评分也一直受伦理道德的影响,走的仍是政治挂帅的那一套。这样,学生已没有了自己说话的份儿,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作文时简单化、功利化、模式化,学生作文时不得不戴上面具,说假话、空话。与此同时,“满分作文”“作文宝典”之类的作文书“你方唱罢我登台”,像流水作业一样安排好道道工序,只需填料、压模、组装,作文过程基本成了造假和贩假的过程,成了丧失自我的一纸“空文”。而“文必已出”“言为心声”的写作原则早就被师者和学者抛之脑后。所幸的是,通过对这两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分析,笔者明显感觉到作文正在淡化“人生的思考”“哲理的思索”之类的沉重话题,弱化关于“道德说教”,“是非判断”的抽象话题。取而代之的是更生动的“现实中的社会生活”,更真切的“我的生活”之类的话题,命题更贴近高中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如07高考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我能》、《有句话常挂在嘴边》,08高考作文《他们》、《带着感动出发》等作文题目都是要让学生写出真情。

真情,掀起你的盖头来

要让真情回归作文,首先要有健康的情感,这是作好作文的根基。深刻的见解离不开对人生的深刻的思考,优秀的文章离不开健康的情感,因此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如坚持实事求是,“以我手写我心”,要坚持说真话,表真情,传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即使是在虚拟情境的作文中,虽然写的不一定是“已有的事”,但一定是“会有的情”。笔者看到这样一则事例,为了让学生写真情作文,一位老师让他的学生们为母亲洗一次脚,然后写下自己的感受,我认为这样的作文应该多写,因为这样能培养学生“孝”的这种健康情感。

其次要有正确的正确的审美观。要走出旧的审美“围城”,抛弃“高大全”,可“审美”,也可“审丑”;重情感,也重艺术;尚崇高,也尚平凡。去年的一篇高考作文《怀想天空》写得相当平实,可以说是口语化,这篇作文看来虽然平淡,但它却有对父母辛劳的关心,有帮父母减轻生活重压的实际行动,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家庭,看到普通的父亲母亲辛酸地挑起生活的重担,看到一位懂事的儿子想为双亲分担一点生活的忧愁。这样的作文,有一种淡然的愁,但却多了一份生活的真,少了所谓的文化底蕴,却多了一份对生活的真诚,得高分也是理所当然的。

再次还要学会观察。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对周围的一切就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所以总是听到有些同学埋怨生活的平淡、枯燥、无味。这种感觉导致思想与情感的浅薄与匮乏,造成文思的枯竭。其实,就在几乎“无事”的生活中却蕴含着深广的人生哲理。观察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的观察很是简单:留心路边的小草何时吐出了新芽,天上的流云如何地翻卷;留心同学读书时的不同情态;听小鸟的鸣唱是欢乐还是悲伤,听山泉的流淌是奋进还是低回……当你留意了,你就会感觉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当你留意了,你就会有如岩浆般的激情;当你留意了,你的作文就会字字珠玑、处处真情!

最后要及时记录心中的感受。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记日记了。听到鸟叫,我们要学习王维及时写下“鸟鸣山更幽”,学习他随时随地记录下他的体会;看到花开,我们马上会想起川端康成,他在凌晨的时候看到海棠花未眠,就萌生了这么多的深邃的思想;听到落雨,我们就要学习李清照吟出“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及时记下对雨的细微的感受。及时定格这些瞬间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将成为丰厚的文章题材,为真情的抒发打下良好的基础。读书时发现好的段落就一定要抄录下来,并且作一番的思考,把所领会的写进摘录本。一旦书中文字触发了你的思想感情,也要马上记录下来。平时还当养成随时记录感悟内容的习惯,这是一个中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最佳途径。

回归自然作文 篇11

外公住在乡村,新盖的房子,暗红色的瓦片搭成房顶,水泥的地板,褐黑的大门。在面前简单又宽敞的房子就是外公的家。在这里,我嗅到的是大自然的气息,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给我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青山连绵不绝,碧水叮咚不断。虫鸣声声震耳,绿树处处成阴。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向大地,昆虫动物们伴着大地渐渐苏醒了……我揉了揉睡意朦胧的眼睛,打开了大门,迎面拂过一丝甘甜的气吸,沁人心脾。面前的菜地里,植物们在松软又潮湿的泥土里茁壮成长,鸟儿高声的欢唱着,蝉撕心裂肺的呐喊着,仿佛在诉说夏天的炎热。山上缓缓流下的溪水叮咚轻响,犹如拨动着琴弦,传出阵阵清亮而又美妙的音符,令人无限清爽。这就是极品的生活呀。

乡村的早晨,处处充满了生机。大家都早早地起了床,扛着锄头迈着欢快的步伐,走向了各自的田地,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我和外公也不例外,先去打了水,这水可不想城市的那么好弄,而是要利用水闸,不停地挤压,把地下的水抽上来。这可不是一项简单的活呢,我双手合用,不停的抓着把手,拉起来,按下去,拉起来,按下去……就这样,在我反反复复的挤压下,终于把水从地底的深处抽了上来。

好不容易把水装满,接着我和爷爷就开始走向了菜地,开始给植物们浇水除草。虽然我说是和爷爷一起去了菜地,可是我却绝对不进地里,因为我好像得了菜地恐惧症一样,不敢进去,可能是有一次我在地里的时候看见了一只黑色的,肥肥胖胖的,全身都有刺一样的——毛毛虫,趴在玉米苗的叶子上懒洋洋的沐浴着晨光,每次想到那只虫,我总会冒冷汗,打冷战。所以,我平常等爷爷的时候总会拿一根狗尾巴草,追着别人家鸡跑,吓唬它们,经常把这些可怜的小鸡吓得,一边叫一边狂奔着跑回家,那时,我就会站在原地哈哈大笑,等笑够了,我在安静的站在原地,等着另一帮小鸡过来……

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 篇12

可如今的高中作文课堂呢,其现状令人堪忧。

一、现状之学生方面

1.为格式造文,写成填充式的框架文。

现行的高考制度,牵动全社会人的心,于是培养了一批“宿构”高手,他们沿着高考优秀作文的线路,一路摸索,打造出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作文模式。于是乎,教师和学生就徜徉在构建高考作文的模式中,学生作文变成了“填充式”的框架文。

2.为题目造文,写成骨架式的无情文。

高中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业负担,上课、做题;吃饭、看书;睡觉、默诵。缺乏丰厚的生活积累,何来作文的真情实感?面对作文题目,学生只能为题目“造”文,人不对事,言不对人,张冠李戴,乱编生造。

3.为时事造文,写成“高大上”的政治文。

高考作文必须切合时政热点,于是考前语文教师给学生整理时事要闻,归纳热点话题,将写作和历史政治紧紧握上了手。一些贴标签的论断,充斥在还不太成熟的高中生的心理。于是他们的笔下造名言,仿句式,喊高调,“假大空”现象日益严重。

二、现状之教师方面

1.教学思想高考化。

高考决定了学生的命运,也操纵了教师的教学思想。于是作文教学就成了高考竞技的服务器。一切围着高考转,作文课堂的训练成了简单机械的技巧训练场。学生作文,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有什么想要表达,而是极力揣测命题人想要我们表达什么,阅卷评分的老师喜欢什么。

2.教学方法程式化。

作文过程中文思枯竭是困扰学生的一大问题。可是,很多语文教师不是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与冲动,不是在指导学生如何打开写作思路,而是在进行机械重复的写作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拆分成所谓的能力训练点,进行阅读与作文简单的一对一的机械模仿。

三、应对策略

1.丰富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思想。

“唤醒本真,表达个性”,这是作文教学的本质。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他明确地告诉了我们生活与习作之间的关系。离开了生活,习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语文教师,要及时呈现给学生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没有时间走出校园,教师就要将世界风云、国家大事、生活花絮展示给他们,或通过美文阅读,或通过视频再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达到积累素材、感悟真情的目的。

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就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生活充实、并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提笔作文才能写出动人之事、感人之情、发人之思。

2.唤起学生的激情,涌动写作的欲望。

(1)重视活动,组织活动,用“体验”感受生活的温度。开展情感体验活动,利用人文节日,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教师节,或召开班会,让学生回味儿时的点滴快乐,感谢父母的养育深情;或举行演讲,讲述互帮互助中的温暖细节,感念师恩的不倦教诲;抑或在清明节追思怀亲,于端午节景仰古人。那时,学生的心灵被激荡,沉睡的感情被唤起,于是笔端飞扬,真情四溢,佳作迭出。

开展社会体验活动,用“爱满人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用“盛世中国”让学生感受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写“生活随笔”于平凡生活中感受真、善、美。

(2)重视阅读,引领阅读,用“积累”揭示生活的厚度。阅读的过程,是唤醒已有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的过程,是语言积累、增强语感的过程。有阅读才有积累,才有可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如今的文学作品高下优劣混杂,如果随意读来,势必会影响阅读的质量。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选择有价值的书,并在阅读方法上作具体的指导。学生需要丰富的、良性的文学阅读,广收博采,移情化性,这样语文的人文价值才得以实现。

社会日趋开放,而高中生长期与“世”隔绝,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打开教室之门,引进生活的“活水”来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让学生的脉搏与丰富多彩的时代生活一起跳动,教给他们用心灵去阅读感受世界的意蕴,深化自己的思想。

3.回归作文教学的本真,必须敢于“下水”,提笔作文。

作文课,学生写作的课。可能这是很多语文教师的理解。每次听到诸多老师抱怨学生作文一塌糊涂时,我常常在想,学生写作时,老师在做什么?

学生背课文,教师做好示范;学生改作业,教师查资料帮着举一反三;学生写作文,教师精改细批寻找范文。语文教师很忙很疲惫。可是,他们就是没有尝试和学生一起作文。殊不知,敢于“下水”,善于“下水”,用真实的感受,用心灵之音和学生交流,才能感知作文题目的深浅,学生提笔时的喜怨。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绩,必须要回归写作的本源。这里的本源不是方法,不是技巧,更不是急功近利的“快餐”节奏,而是积极地投入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丰厚的养料,于阅读中提升文学素养,在读写结合中增强思辨能力。

回归集体作文 篇13

“同学们好!”刘老师拿着课本讲义走到讲台上。“又要过一个”世纪”了!”刘小露斜着头对后头的同学说。“好好过吧!”同桌安慰她。“刘小露,又是你,一天到晚上课就知道讲小话,等一下换坐位,坐到最后去。别把你的同桌带坏了!”刘老师狠狠地拍桌子,抽出一叠前天考的语文卷说“刘小露,你平时成绩只是中下游,为什么这一次考试你得了96分呀!而你的同桌-班长,她考了97分,这令我很是怀疑哟!”说着刘老师用轻蔑的眼光瞟了刘小露一眼。

“不,不是的!我没有抄,我从没有。为什么?我得高分就是抄的呢?”难道我不可以笨鸟先飞吗?“刘小露说完才发觉自己这是反对老师。”你给我站到后头去。另外,我向大家宣布刘小露这次考试成绩为“0”分“刘老师尖锐的声音深深地扎进了刘小露的心窝里。刘小露的脸很红,但她却挺起胸,拿着讲议走到教室的后面。“我是对的”她暗暗的对自己说。随后的一节课,刘小露都没有听。

她原来是农村的孩子。后来凭着优异的成绩才考到隔着她们农村一座又一座的省城。此时她想起了爸爸妈妈,他们此时还好吗?还有好朋友虎妞,她们俩常去爬树摘果。虎会爬树了,“嗖”像一只灵活的猴子,一会儿就溜到了树上,而刘小露则笨得像只狗熊,这时,虎妞会一把把她扯上来。她们还经常坐在树上吃不知名的果子,吃得嘴鲜红鲜红的……刘小露真想长一只翅膀飞回自己的小山村,她觉得世界都把她遗忘了。

“铃铃”下课了,刘小露抽出书包便坐在最后一位。“刘小露,你还生气吗?”几个女同学围住了她。刘小露不作声,可那不争气的.泪珠一串儿一串儿的往下落。“对不起,刘小露都是我不好,我去向刘老师解释!”班长看刘小露如此伤心,声音不沉得有些抽泣。说完班长便奔向办公室……。

刘小露莞尔一笑,这种想法也太幼稚了吧!可是一节课后,两节课后,班长都没有回来。同学们开始猜忌“会不会班长被老师臭骂一顿,或者是关“静闭”?可是怎么等班长都不见影儿。终于,到刘老师的课,班长欣喜地狂奔回来,沙哑的声音叫“我把刘老师说通了!”“什么”刘小露有些惊异,她“腾”的站了起来。“怎么会?”刘小露喃喃自语,望着眼前这个笑着的小女孩,刘小露怎样也想象不出她就是以前最胆小怕事的女孩。

“刘小露!”不知什么时候刘老师来到刘小露身后。刘小露轻轻的转过头。刘老师歉意地笑了笑。伸过手去,此时,刘小露心头一热,眼泪再一次汹涌地冲破她的眼眶,她再也忍不住扑进刘老师怀里。

我多想回归自然作文 篇14

我多想回归自然 李秀成

我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这个充满灰尘的地球上。

我很想很想回归大自然,在城市里,没有苍翠的浓密的树林,没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没有清澈的流水,也没有成群的小动物。

我想回归自然,我想回归到这样一个大自然: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简直就是一个人间的仙境,这样的自然有谁不喜欢哪?

清晨,小鸟叽叽喳喳的在我耳边唱歌,仿佛一群淘气的小孩子。像陶渊明所描绘的那样,我想回到一个世外桃源。这里有清澈的 溪流,小溪下面有五彩缤纷的鹅卵石,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出金鳞一样的水波。小孩子们在这河里游泳,嬉戏玩耍。河的岸边有金黄的沙滩。

不远处的小山上生长着许许多多的奇形怪状的小树,山谷里有小泉水,碰撞到巨石会发出轰轰的声音。留到下面的水库里,水库下面有千千万万的果树,每当到了夏天或者是秋天,漫山遍野的果树都结了果子,有苹果,有梨子,有柿子,有栗子,有大桃,有酸杏。各种各样的果子尽我摘。

这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有灵敏的松鼠和兔子,有……

冬天,这里经常下雪,孩子们在山下的大平原上堆雪人,打雪仗。秋天,漫山的枫叶给这里添加了一份寂静。夏天,果子成熟,河水涨水,到处都充满了生机。春天,山上与平原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回归生活,重塑作文之魂 篇15

这两篇充满生活气息的“争议作文”最终被“打捞”出来,其曲折命运引发了语文教育界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近年来,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种脱离现实、辞藻华丽的倾向,出现了哗众取宠、无病呻吟之风。在高考作文中,充满真情实感、关注现实生活且有独到见解的好作文太少。中学生作文的通病是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思想。这已经引起了有关人士的关注和忧虑。华东师大周宏教授指出,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服务的,高校青睐的从来都不是应试型人才,而是有个性有才华、关注现实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学生作文之所以出现“假、大、空”,追求华丽、脱离实际的通病,是因为长期以来学生受到的灰色污染太严重了。何谓灰色污染?就是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诀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开头重要、结尾点题、中间流水的应考对策。不少学校从高一开始就训练学生写议论文,因为高考作文写议论文的概率最大。怎么写?有老师总结出一套“新八股”:在作文开头点题,写一两句名言警句;中间写一些“通用性”强的例子,例子平时背一大堆,考试时挑几个来用;结尾再总结一下。这些灰色污染的误导使原本生机勃勃的学生泯灭了个性、抹杀了灵性、窒息了创造性。

阅读量太少、对生活缺少积累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太多,无暇静下心来阅读。这让他们对时尚信息总是触角敏锐,并能马上反映到其作文中;但与此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阅读量少,对文学、历史缺少积累,对经典文学作品缺乏理解,导致他们行文流于表面,容易被一些所谓“快餐文学”左右。不善于观察生活、一味关注心理感情是作文呈现的另一个特点。对现实生活的不关注,导致作文往往十分主观化、个人化,甚至私密化。这与独生子女的特性有关,家人过度的呵护使他们只关心自己,而不懂得热爱生活,不懂得观察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实际上,2007年颁布的《考试大纲》已经有了变化,在“有文采”一项中,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这表明高考作文从指导思想上也开始反对追求华美、堆砌辞藻的不良文风,倡导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一定要把学生引向生活的光明之路。”当前世界各国作文教学的共同趋向都是向生活靠拢,以内容为中心。如日本倡导“生活作文”的思想:提倡以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形成主体性人格。美国则盛行“本色作文”:作文题目不受拘束,但写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真正相信和关心的。这些对我们当前作文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重塑作文的生活之魂,实践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需要着手解决好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

“写什么”指的是作文内容的生活化问题。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作文内容向生活索取。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要想写出好作文,必须到生活中去找素材,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许多学生认为,他们生活在“四角的天空”里,每天重复着单调的四部曲:上学—放学—做功课—睡觉,无从积累写作素材。其实,学生的生活并不像他们所想的那么枯燥,在他们的身边,随时都在发生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只不过因心不在焉而熟视无睹,使那些有丰富内涵的平凡小事从他们眼前悄然而逝。因此,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帮助他们积累生动的写作素材。教师要要求学生多写随笔,把生活中自己有感触的小事随时记录下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随时表达出来,大至国家大事,小到针头线脑。选择的素材可以是自己高兴或沮丧的一件小事、同学间一段有趣的对话、自己感兴趣的一堂课、与老师的一次谈心、学校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外出欣赏到的一个自然景物……总之,由校内到校外、由家里到社会,只要学生觉得印象深刻,值得一写,就鼓励他们随时记下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受任何限制,这样以“每日一记”的形式把见闻感受整理出来,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一本内容丰富、真实自然的生活札记。它记录了学生个人的成长经历,而就在这种随笔的写作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懂得了如何积累写作材料。

“怎么写”指的是作文指导的生活化问题。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让学生做到关注生活,有感而发。即便是同学间的冲突、矛盾、误会、争吵,都可以看成生活中的一朵小浪花,一种生活的乐趣。学生只有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表现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亲身经历,描绘内心世界,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情感个性的印记,涂上独特心灵的色彩。

“为什么写”指的是作文功能的生活化问题。为什么写?是着眼于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还是着眼于因学生生活的需要而作文?这是作文功能发生转变的关键。生活需要作文,生活中的人需要交流,交流就是表达,就是作文。人与人交谈,是在作文(口头作文);下属向上司汇报工作,是在作文(工作报告);教师讲课,是在作文;演讲、辩论、自我介绍,是在作文……生活离不开交流,也就离不开作文。作文成了我们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让学生增强作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写作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上一篇:做软件开发项目实习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导购员规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