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万卷作文

2024-05-28

读书万卷作文(共14篇)

读书万卷作文 篇1

我是一个超级书迷,只要一看到我喜欢的书,我就会两眼发直,不顾一切的用不同的手段,得到它。自然而然,像我这样的超级书迷,看过很多书,可以说是读书破万卷,我的作文写的也不算糟糕。正应了那句古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纠正一下,我是很爱惜书的,才没有把书看破。)

我读的书,少说也有五百本。什么《红楼梦》﹑《三国演义》﹑《雷锋的故事》﹑《淘气包马小跳》﹑《我可以抱你吗,宝贝》﹑《神奇女生祝如愿》﹑《明朝那些事儿》等等,就是数上一千零一夜也数不完。所以,在这里就不说废话了。

我有很多很好看的书,但有一本最好看的书,我认为在这里值得一提。它是——《鲁西西总动员之鲍尔历险记》。

《鲍尔历险记》讲的是鲁西西在春节游艺晚会上得到了一个绒熊猫,她给绒熊猫取了个名字叫鲍尔。皮皮鲁偷偷的给鲍尔用注射器注入了橘子汁。过了一天,鲍尔竟然活了。皮皮鲁和鲁西西还有他们的爸爸妈妈也知道了。谁知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动物协会的人知道了,他们要吧鲍尔带走。鲍尔为了不连累鲁西西一家,自己“离家出走”了,它刚离开鲍尔家,就上了一辆开往乡下的大客车。在乡下的那些日子,鲍尔经历了很多事,还有一些善良的动物为它牺牲了。鲍尔在这段日子里找到了真情……后来皮皮鲁和他的爸爸皮威在熊猫自然保护区找到了鲍尔,把它待回了家,他们给鲍尔把毛染黄,粘上胡子,剪毛。不一会儿,熊猫鲍尔从地球上消失了,被花猫鲍尔取而代之。从这以后,再也没人为难鲍尔,它生活的非常幸福。……

读书破万卷的我,还有很多很多书,都在我的书柜里。你要是想看,就来找我吧!

读书万卷作文 篇2

一天, 刚吃过早饭, 儿子歪着脑袋得意地对财主说:“都学会了, 我想出去玩。”财主不信, 就出了个题目, 让他回房中去写一篇文章。

眼看到中午了, 还不见儿子出来交卷。财主走进他的房间, 只见房里满地都是撕破的书, 呆儿子还在使劲地撕着, 累得满头大汗。财主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呆儿子撅着嘴嘟囔起来:“老师说过,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我才撕破了一百多本, 真是累死人!我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了!”财主气得胡子直翘, 看着儿子这副呆样子, 不知如何是好!

读书万卷作文 篇3

诗句本身没什么问题,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会有一个疑问:南北朝时期极度崇佛、吝佛的南梁皇帝乃是梁武帝萧衍,而非梁元帝萧绎。至于梁元帝萧绎身上最深刻的标签恐怕是, 他曾做过一件骇人听闻的事:在西魏大军攻入梁都江陵时,命人将宫中的十四万卷藏书焚毁。

那一天是公元555 年正月初十(梁元帝承圣三年十一月甲寅)。

在资讯爆炸的今天,十四万册书,不过是一本畅销书的销售量。然而,古时候成书之难、书之贵重,今日之人已难有切身体会。古时的书籍很多都是仅存一卷,一旦被毁,便再也找不回来了。所以,梁元帝萧绎在其国都江陵储藏的十四万册图书,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是一笔极其昂贵的财富。

梁元帝萧绎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平生写下百余首诗歌,是宫体诗的代表人物之一,还著有《金楼子》一书。萧绎本人亦嗜书如命,一生都在致力于搜集各种书籍,号称“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

然而,公元554 年,西魏大军南下,包围梁都江陵。

江陵,位于今天湖北省荆州市。它南临长江, 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却并不适合作为国都。因为,它的北面几乎无险可守,而且远离自东晋以来,南朝各代政权长期经营的政治中心——建康(今南京)。

面对强悍的西魏大军,作为皇帝的萧绎却是一筹莫展,他不渡江南逃,不退守建康;也不加强城防,积极调兵勤王;甚至西魏军兵临城下, 他还在组织大臣们讲解《老子》。

江陵城破,在御敌过程中几乎乏善可陈的萧绎终于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他命人将宫中十余万卷藏书付之一炬,并哀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被俘后,有人问他为何焚书,他这样回答:“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这句话像极了千年之后,在北京煤山的歪脖树上自缢的大明皇帝崇祯的临终遗言:“朕非亡国之君, 臣皆亡国之臣。”不过,萧绎怪责的不是人,而是书。

原本,面对西魏大军的汹汹气势,南梁并非毫无机会。

西魏出兵后,萧绎一直不肯相信战争已经爆发的事实,直到魏军已到达湖北襄阳一带,他才下令全国戒严;西魏大军都快兵临城下了,萧绎才让人送信给驻扎建康的大将王僧辩,令他带兵到江陵勤王;而对距离江陵最近的驻军——郢州刺史陆法和的部队,他却令其原地驻防……

萧绎毫无章法地调兵遣将,最终导致江陵成为孤城,几乎没有援军到达。西魏大军兵临城下之时,萧绎不过当了两年多的皇帝。史书说他“多猜忌,于名无所假人,微有胜己者,必加毁害”, “虽骨肉,亦遍被其祸”。他是一个残忍酷烈、性情多疑之人,借父亲梁武帝晚年的“侯景之乱” 取得皇位,所以,总担心有人会效法自己,趁魏军南下窃取宝座。如今强敌当前,他根本无法信任任何一个手握兵权的人。而这些人也确实有样学样,一如他当年在“侯景之乱”时心怀鬼胎拥兵观望,大将王僧辩虽然带来了建康的军队,却在江陵城外观望事态发展。

萧绎最终丢掉了性命和皇位。南北朝是个乱世,无数个皇帝如萧绎一般,得位不正又凶暴失德,最终身死国灭。萧绎原本可以和那些暴君一般默默地湮灭在历史的故纸堆中。可是,偏执如斯,梁元帝萧绎用一把大火,烧出了自己的千古恶名。

历史学者葛剑雄先生在其书中说,如果萧绎是一个普通人,历史于他没有留下什么记录,今天能看到的只是他的作品,那么对他的评价就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和好学不倦的学者。

如果萧绎能读到葛剑雄先生这席话,他一定不会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书籍,不会怒吼“读书无用”而放火焚书。因为,要是没有书籍和诗文, 他除了是个失败的暴君,什么都不是。

据说,西魏军攻破江陵,萧繹被俘,在幽逼江陵的最后日子里,他曾求酒而饮,作下《幽逼诗》四首。诗中所展现的绝望、凄苦让当时负责行刑的官员都不禁流下眼泪。

其一

南风且绝唱,西陵最可悲。今日还蒿里,终非封禅时。

其二

人生逢百六,天道异贞恒。何言异蝼蚁,一旦损鲲鹏。

其三

松风侵晓哀,霜雾当夜来。寂寥千载后,谁畏轩辕台。

其四

夜长无岁月,安知秋与春?原陵五树杏,空得动耕人。

萧绎的遭遇,让人不禁想起同样是生在帝王富贵家,长于温香软玉中,同样国破身死的南唐后主李煜,想起他那首哀叹山河破碎、江山易主的《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萧李二人,才情高下,自然立判。李煜丢了江山,并未怨天尤人,更留下千古绝唱;萧绎也丢了江山,却抱怨“读书无用”,犯下残灭中国文化的千古罪行。

/边角料/

■ 日本“军刀组”

军刀组,指二战结束前,日本陆军最高学府——日本陆军大学每一届毕业生中成绩为前六名的学生,因这几位毕业生能获得天皇御赐军刀而得名。这种陆大优秀毕业生被称为“军刀组”,又称“恩赐组”,毕业后一般都会有较好的发展。其中,每一届的第一名被称为“首席毕业生”,往往能获得觐见天皇的特别奖励。

在“军刀组”这些人中,出过很多日军高级将领,以及在战争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其中包括甲级战犯武藤章、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的父亲东条英教。

■ 徐霞客与唐伯虎的渊源

明朝才子唐伯虎三十岁时进京会试,涉会试泄题案而被革黜,妻子改嫁, 此后一生坎坷。科举“舞弊”一案改变了唐伯虎一生的命运,但据考证, 鬻题之说,恐属乌有。与唐伯虎一同涉嫌舞弊一案的还有一人——“江阴富人徐经”,当时民间盛传他“贿金预得试题”。徐经是当时的江阴首富, 经此打击后,闭门读书,后再返考场, 仍然失意。

徐经的二儿子徐洽会试曾连考七次,皆落第。徐洽有子徐衍芳也是累试不中。徐衍芳有个孙子叫做徐霞客, 直接放弃了科举,一生云游四海,反而留名于世。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文 篇4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名人名言和名人的故事。在名人名言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读的书多了,自然就理解其中的含义了,形成了自己的思维,自己就能灵活运用了,在写作的时候就会像有神仙的帮助了,想象力也丰富了,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能发挥自己本能的潜力,对事物的理解会更深一步,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定的基础。

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匡衡凿壁偷光》。故事中主要讲了: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穷得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可光亮找不到他家,他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了烛光,让光照在书上来读书,匡衡就这样刻苦的学习,后来就成了很有学问的人。

我要学习匡衡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将来做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文 篇5

有一次,林老师叫我们写一封信。我想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有趣的题目——《致郭老师的一封信》。

然后我把我学过的所有有关于写信类的所有好词语、好句子,全部犹如排山倒海般一股脑地“灌”入这篇文章。再加上当时北国老师训斥的那种“悲壮”感觉,终于写出了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作文。结果大受林老师的“好评”,还经过稍加修改,就在班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读了一遍。林老师还尤其着重地表扬我用了许多的好词好句,我却不怎么高兴。因为,我觉得我的这篇作文真正的精华不在于优美的词句,而在于我被老师训斥的真情实感。结果,我悟出一点道理:写作文既要写出真情实感,又要加一些作为点缀的词语,这样,你的作文就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

这就是我,一个爱书的男生。

读书破万卷下 篇6

是出自《北庭贻宗学士道别》的名句

全诗:

《北庭贻宗学士道别》

作者:岑参【唐代】

万事不可料,叹君在军中。读书破万卷,何事来从戎。

曾逐李轻车,西征出太蒙。荷戈月窟外,擐甲昆仑东。

两度皆破胡,朝廷轻战功。十年只一命,万里如飘蓬。

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忽来轮台下,相见披心胸。

饮酒对春草,弹棋闻夜钟。今且还龟兹,臂上悬角弓。

平沙向旅馆,匹马随飞鸿。孤城倚大碛,海气迎边空。

四月犹自寒,天山雪鳌>有贤主将,何谓泣途穷。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篇7

【关键词】 汉语 语感 写作 背诵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03-02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教学中,学生集中描红识字,然后就是背诵经典文章,最后一个环节才是讲解文意,称之为“开讲”,背诵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不目前有少人对这一基本功产生两种误解:一是把背诵当成死记硬背而直接摒弃;二是从应试教育的需要出发,认为纯背诵的试题分值少而忽略。

一、人文素养的提高须要背诵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即培养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学养,着眼于人的终生学习,它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指导学生习得知识,更要重视“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种理念的内核,就是贯穿于中国思想和教育发展史数千年的人文关怀。而一个人的个性和人格的养成,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从蕴涵着传统道德精神的文学作品中习得,而儒家的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正体现了“人本”这一语文教育的价值观。因此,背诵名著、名篇、名段,“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夯实学好其他课程的大文化根基,立足于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素养和学养的提高。因此对课标的要求决不能缩水,要扎扎实实练好背诵的基本功。

二、语感的获得须要背诵

“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将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古代的私塾教育几乎是天天要求学生诵读,以致“三年不开讲”。当大量的语言材料烂熟于胸之后,“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背诵对语感养成的感染与渗透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通过对大量语言材料的感知,使学生获得对语言材料的感性认识,从而受到感染、熏陶,获得语感。

三、理解能力的增强须要背诵

背诵的质量、数量靠的是记忆。小学和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差,主要是机械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逐渐增强,记忆力也由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中小学生理解力较差,但思想单纯、精力集中,记忆力很强,正是在无忧无虑的大脑中大量储存信息的极好时光。这一阶段,不能强求学生先理解再记忆,来点“死记硬背”最好不过。

苏步青教授曾说过,他小时候背涌《孟子》、《史记》等书,很多内容都不理解,但硬是背下来了。近来很多老一辈的科学家、艺术家谈到他们小时学语文,无不强调要背,很多东西当时不懂,也不必懂,随着背诵的增多和年龄的增长,所背内容却都一一理解了,有一种豁然贯通的感觉。事实上,一个人等到理解力强了,恐怕背诵的大好时光也就过去了。应当趁年纪小,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时大量背诵。就犹如牛羊反刍一样,先抢着囫囵吃进去,到吃饱了以后,再卧下去慢慢咀嚼、消化、吸收,得到的都是精华了。

四、写作能力的提高须要背诵

学生学习主要靠自己在“诵”上下功夫,朝夕吟读,直至背诵,文章读顺口了,文章的大意也就把握了,从而达到无师自通。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那么熟读成诵就更便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理解了书义,也便受到了教育,提高了对事物的认识、分析、理解能力,对生活自然有了正确的观点、态度。朱熹在这方面论述很精辟。他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其义皆若发于我之心。而背诵这一语文基本功的偏废,必然导致“重讲不重读”的教风盛行。而学生在校几年、十几年,结果仍是腹中空空,言无珠玑,作文时缺少牢固的基础,常常要搜索枯肠,苦思冥想,仍然是无事可叙,无物可绘,无情可抒,而难以成篇。

若读“破”了万卷书,写起文章来还会没有神来之笔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最差也能“吟”,好的当然就能“作诗”了。“会吟”必先“熟读”,而且数量不能少,“三百首”也不是个具体数目,只是言其多。非有大量的积累,方能厚积而薄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背名篇、名著,就如同不拒细流蓄水成渊一般,为学生的写作之流备足了丰富的水源,才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文传诵。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写作规律:背诵是为写作筑坝蓄水,只有大量储存,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输出。

五、背诵基本功的训练

首先是选材。背诵的对象应是优秀的经典文本,是典范的汉语言材料,而不应是眼下所盛行的教师课堂讲解笔录和习题答案之类毫无背诵价值的东西。

其次是顺序。本着由易而难,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的顺序,先背诵易上口的诗词,再背诵现代白话文,最后才是古散文名篇。体裁上也应有所讲究,先叙事性的,再抒情、议论性的。

第三是速度。每分钟20-30字,每10分钟90-150字。学生背诵不是匀速的,记住的东西会有遗忘,有个巩固的过程。同时不能搞疲劳战术,每次35-40分钟左右为宜。

第四是方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熟读成诵,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可以诵读、默念,可以边写边背,手脑并用,可以互相抽背、暗示提醒。

总而言之,背诵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功夫,应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背诵功夫练好了,语文素养的提也高就指日可待了。

《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读书心得 篇8

——读书心得

通过参加阅读学习活动,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解放思想、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将是我今后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因为,合格教师不是终身的,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自己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才始终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读书好处和重要之大的道理人所共知,再加上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会经常出现在每个人的身上。于是人人都想读书,把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至理名言,可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许多人只体会到读书的无比之苦,我却更多地感悟到读书的无限之乐。我不是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也不是把读书单纯的当成一种无所事事时候的消遣,而是把读书当成一种心灵之旅,当成一种和古之先贤、智者名士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交流的过程,当成一种消除疲惫,洗去烦恼的精神生化的过程。

书,是良师,更是益友。好读书,是年轻时候养成的习惯,但是不得不承认,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量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增多,年少时候那种单纯的安心的读书的心境难以追回,再加上每天的各种事务踏至纷来,因此每天有一段长的读书时间就显的弥足珍贵,这点我确实做的不好。所以,我这样的年纪和工作的特点,应该像书记建议的一样:

一是要读书首先是选书。虽说是开卷有益,但是时间有限,所以必须有选择的读书,把有限的时间放在好的,适合的书籍上。在选书上,不看庸俗无聊,不求高深专业,但要切实有用;不过于专一,而追求广博,读书如交友,只是呆在一个小圈子里,很容易自我封闭,自我限制,所以要广交朋友,经史子集,古今中外,各种书都要尽可能涉猎。

二是随时备书,“见缝插针”。没有大片的时间可用来读书,只能是把片刻的闲暇时间利用起来。有时间就拿出来翻上两页,享受一下。就算是一本大部头的书籍,只要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总会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搞定。

三是有计划,虽说读书的时间少,但是,不能找借口,不能放任,每天必须要挤出一段时间读书,我把这个称之为:每天多走一点路,意思是在每天要停下来休息的地方,要再坚持一下,多看一会儿书,在多走一点路。

四是要用脑读书,多做批注,常写心得体会。用眼读书,获得一种简单的快乐,用心读书,赢得一片安宁,一种丰润,用脑读书,在思考中完成和作者的对话,那么收获的除了快乐,安宁,更是一种洗礼和升华的过程。子曰:学而不 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学习和独立思考必须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优化的效果。

五是读书以致用。有人说,现代人读书很功利。我倒是觉得,读书是不能过于功利,那样读书读不好,读不深,读不出快乐。但是读书也要有目的性,那就是读书必然是直接或间接为了我们工作,生活服务的,这就是读书的目的性。读书是要用的。读书不能像是在沙漠中下注水,浇灌了很多,但是长不出娇艳的玫瑰。读书可以死读,但千万不能读死,所以读书应该是要结合自己有选择的读,有目的的读。让书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前进的阶梯。

爱读书的人是聪明的人,懂得学习的人永远会前进.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是聪明的人;指导事物实际是什么样,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是有才能的人。做真正聪明的人、有经验的人、有才能的人,就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每天与学习为伴,与书为友,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加灿烂,生活里才会永远有明媚的春天。

做现代教师,要获得持续的提升,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认知,必须和自己的思维活动、工作实践、交往实践、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不搞对号入座,但要寻找新的认知与自己思维的结合点,在自己的思维领域不断地推陈出新,克服应该剔除的惯性思维,这样不断地积累,从而形成新智慧的积累,做现代教师,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得很多,但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却不多。所谓有用的,就是使自己会思考、能分析,使自己和他人始终处于精神饱满状态,永远处于挑战和竞争的积极状态的知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什么意思 篇9

首先,从诗句的出处来看。诗句出自杜诗《南陵别儿重入京》补全上下句应是:甫昔少年时,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场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从这几句诗来看,诗篇是在描述读破自己的才学。也就是说,老杜是在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来描述自己的才学之高。这两联之间,应当是并列关系,而不应该是因果关系。

第二,从诗歌创作的规则来看,也是如此。诗歌,特别是律诗,是讲究对仗的,而对仗本身就是一种语义的并列。杜甫不但深通律诗写作法则,而且在对仗工整方面,往往更加用心,。从这两句诗后面的诗句的对仗工整,我们也不难推断出“读/破”二句是并列关系。

第三,从诗作内容和写作背景看。该诗属杜甫早期作品,是诗人为跻身仕途而努力之时,对自己怀抱经纶之志的描述。诗作是描述自己,而非劝勉他人。

第四,从后代诗人、词人对该诗的化用看。宋代文毫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中化用杜诗为:“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且词作也是对自身才华与壮志的书写。可见,这两句杜诗在宋人的理解中,仍是对自身才华的描述,仍是并列关系。

可见,从杜甫的本意出发,结合全诗内容,不难看出:“读书破万卷”,与“下笔如有神”之间本没有什么因果的逻辑关系,即使到了苏轼那里,前者也没有成为后者的条件。那么到底是什么时候起这两句诗被套上了新鲜的含义呢?材料所限,不得而知。还望大家指教。

读书破万卷 一卷是多少 篇10

今天的图书,多以册、种、部等计数,古时却有不同。卷、轴、册、函等是古代书籍制度并在社会实际中用得最常见的。在漫长的简牍与帛书盛行的年代,“篇”与“卷”被更多地应用。“篇”原是简牍之计量单位,即以竹、木为载体的书籍计量手段,“篇”的作用是主文义之起讫,也即以文章内容的独立为考虑;其后,“篇”即作为一篇完整文章的计数,一直沿用至今。“卷”则为帛书的计量单位,主帛书之长短,也即以机织缣帛的物理形态为标准,一件长度大致恒定的缣帛即为一卷。到了纸本时期,无论是刻是抄,则多以卷、轴、册称之。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凡书,唐以前皆为卷轴。盖今所谓一卷,即兴古之一轴。”

宋以降,随着线装书在书籍中主流地位的确立,“轴”之作计量应用逐渐消退,虽然在不少文人的笔下仍间或用之,如李鸿章之“读遍牙签三万轴”等。卷和册成了千年以来最被广泛采用的书籍计量单位。其中,“卷”的含义已悄然演变为近似“类”的区分,或内容、主题相近,或年代、体裁有别,或篇幅多寡分布,皆可以“卷”区别之。而“册”则通用于书籍的物理形态,一本独立形状的书即为一册。

那一卷究竟是多少呢?先看以下数据。

明《永乐大典》:22877卷,11095册;合2.06卷/册。

清《四库全书》:79337卷,36300册,997000000字;合2.19卷/册,12566字/卷。

清《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四年内府铜活字本):10000卷、目录40卷,5020册;合2卷/册。

《文選》60卷,浙江图书馆藏明清各家12种刊本,从6、10、12、16、20、20、30、32册都有;合2—10卷/册。

《艺文类聚》100卷,浙江图书馆藏有8种明刊本,分别为14、16、20、32册;合3—7卷/册。

我手头有部分清代古籍的统计,选取其中有明确卷数、字数的,以考每卷字数。刊刻时间从嘉庆十一年(1805)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约百年间。

《荒政辑要》九卷,卷首一卷,82500字;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二卷,13171字;

《高僧传初集》十五卷,卷首一卷,156327字;

《维摩诘所说经注》八卷,85418字;

《庄子内篇注》四卷,66315字;

《大乘起信论直解》二卷,43029字;

《成唯识论述记》六十卷,580776字;

《禹贡揭要》一卷,47页,17766字;

《花间笑语》五卷,134页,48240字;

《榕郡名胜辑要》三卷,135页,47520字;

《唐陆宣公集》二十四卷,456页,约18万字;

《增订愿体集》四卷,卷首一卷,附刻《经验良方》一卷,203页,58464字;

《易成方》二卷,96页,30720字;

《汉隶辨体》四卷,242页,91476字;

《破邪论》二卷,57页,24757字。

以上15种书,共149卷,1526479字,计平均每卷10245字;其中有页码的8种,共1370页,498943字,平均每页364字。每卷约28页(56面)。又,按当今的装帧,20—30万字一册最为普遍,若是,则上述15种书、150余万字,大致相当于今之5—8册左右。如是,古之一卷约合二册线装古籍,约12000字;约相当今天的五六页杂志。

可见,欲“读万卷书”的量,约相当于一部《古今图书集成》的容量,或者1.2亿字的书。如果每天读6000字,两天便是一卷,一年180卷,约55年读完。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

当然,此所谓“万卷”,是极言其多,并非是个确数。有道“书到用时方恨少”,故也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至于“破”字,更有深义在焉。不是真的要把书读破,与物质的书是否破损无关。孔子“韦编三绝”,倒是真的将那书读破了,一而再,再而三,随着书简的破损,书中的精义妙玄也统统涵纳于胸。欧阳修所读之书皆若新收,也并不妨碍其满腹锦绣、卓然大家。

也有不拘一格、博览群书之意。凡中外之大师巨匠,无不学贯中西,淹通古今,经纬天地,驰骋文理;食不厌精难免弱不禁风,唯吃得五谷杂粮,不忌粗蔬野菜,咽得麻辣醋酸,方能博采众长而厚积薄发,兼谙百科且术有专攻。

“破”,又有用功刻苦耗神费心之义。所谓“板凳要坐十年冷,学问不做半点空”;小和尚念经的有口无心,一目十行地浮光掠影,漫不经心地信手翻阅,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均与“破”无缘。

此处之“破”更指深入其中,出乎其上,有攻关破敌之意;以书为敌,以笔作矛,攻坚克难,摧营拔寨,敌营十八年,千里走单骑,智取威虎山,登陆诺曼底。读书亦如攻城掠地,要深研穷究,读懂读透,消化吸收融合,将那一本本书化为己有;犹如解放军将那俘获的数百万国民党兵吸纳以壮大自己。要读出感悟,读出新意,读出自己的阐发、见解和创建;是“不破不立”、“破茧化蝶”之“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出神入化,后来居上;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极目千里远,一览众山小;是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云开月朗,破涕为笑。可以说,科学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即是立足于无数前赴后继的“破”字中的。

“读书破万卷”,说到底,乃是在生命的进程中通过学习以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登临更高的境界。

作者单位:浙江省图书馆

读书万卷作文 篇11

——城关三小三书节启动仪式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围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主题,启动城关三小三书节活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丰富师生精神生活,落实“三书教育,文化立人”的学校特色,带动教师、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读书活动,努力为学生、教师打造一个书香校园,形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小学校园文化。

二、读书节启动仪式时间

2011年10月25日下午第一节课后

三、启动仪式地点

学校操场

四、参加人员

全校师生

五、程序:

主持人(林景媛、林梦怡)宣布城关三小三书节启动仪式开始

1、校长致辞

2、五年级全体同学向全校发出的倡议。(柯沁如)

3、教师代表谈读书感言。(陈婷婷)

4、县教育局“书香学子”巡讲活动

5、县小文学家陈彬洁读书、写作经验介绍

6、赠书仪式

7、阅读考级方案介绍,发放读书存折(吴莎莎)

8、集体诵读展示,“中华颂—经典诗文诵读”

9、呼号:同学们,请跟我大声说出三书节的主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0、主持人宣布三书节启动仪式结束。

六、环境布置

1、标语:城关三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三书节启动仪式

2、校园、班级环境布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 篇12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1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句话是每个作家对文学的理解,而我从小就歪打正着地把文学和生活结合在了一起。

夏日的夜晚,我和妈妈并排在院里乘凉,高大的梧桐树在夜风吹拂下沙沙作响,星星闪闪地眨着眼。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小红帽和大灰狼,丑小鸭和天鹅与微凉的月光一起落进了我的眼睛,我带着纯真的美好与文学遥遥相望。文学,在我心中扎下了根。

长大后,我的眼界放宽了,唐诗宋词的美丽意境使我想往。可是,我发现想象并不能真正领略文学的没。也许,我需要去看看。假期,我打点行装,开始了征程。

当我见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时,才懂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当我见到一望无际的长江时,才懂得“秋水长天共一色”;当我见到诗情画意的周庄时,才懂得“小桥流水人家”;当我见到……再读红楼,放可见悠悠大观园青砖玉瓦;再品三国,方可见刀光剑影生死拼杀!

有些时候,文字中不能现真身,真正领略过生活中的美,才知文字的妙。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2

伟大的革命家周恩来先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从小就励志要发奋读书,将来报效祖国。

在周恩来上学的时候,他的老师问过一个问题:“你们为了什么而读书?”有的人说:“为了过上好日子!”有的人说:“为了在社会上立足!”只有周恩来显得与众不同,他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多么振奋人心的话啊!他的老师当即就说:“好,你将来一定要为中华之崛起去奋斗,相信你将来一定能成大器”!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周恩来更加心情澎湃,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将中国从黑暗统治中解脱出来。

在这以后,周恩来把全部的心血与精力都放在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上。

周恩来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是空话,他将这句话付诸了行动,所以,他最后成功了。这是周恩来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把它传承下去。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应该定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以不那么大,但一定要有,在这同时还要去实践,才能真正的学到书本中的知识。

我们也许不能做到像周恩来那么大的成就,也许暂时不能领会读书的真谛,但我们可以试着一步步地去实现,去积累,只要这样,我们总有一天会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3

作为一名学生,不仅要读书,还要多走多看,增长见闻,增加阅历。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了农村的`稻田。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跟随着老师的步伐,来到稻田边,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望无边的稻子,虽然是接近十月,但稻子还是绿油油的,像是勤劳的农民伯伯在田野里铺上了层厚厚的绿地毯,一眼望去,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参观让我们心情舒畅的同时,也有了一些让我担心的事情,有的同学看到稻子说这是麦子,有的同学看到稻田旁边的大白鹅说是鸭子。作为学生,学习是第一位的,但要将我们书本上学习的知识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以便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并不断地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会更多的知识技能。正如我们三年级《学会查无字词典》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要学会向生活实践学习。未来漫长,我们要学的还很多,但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勤于与生活相结合,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将自己的羽翼变丰满。那时,我们在高空飞翔,会更稳实!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作文 篇13

我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但书中的许多知识,往往只能凭想像去理解,没有亲身的体验。比如,最近我读了一本《体验沙漠》的书,读完后,我想像沙漠是比沙滩大无数倍的一大片沙地,上面长着仙人掌、仙人球等植物,还生活着蝎子、骆驼等动物,让我心驰神往,真想去体验一下。

无巧不成书,机会来了,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宁夏的腾格里沙漠,我发现真实的沙漠和想像中的大不一样。

腾格里沙漠一望无垠,全是金灿灿的沙子,沙粒像细盐一样。大风刮来时,沙漠上刮起一道道波浪似的风纹,好看极了。而当你在沙漠上奔跑时,就会扬起漫天飞沙,简直让人睁不开眼睛。

此前,我从书上了解到,沙漠共有四种,有砾质沙漠、石质沙漠、盐碱沙漠和沙质沙漠。腾格里沙漠属于沙质沙漠,沙质沙漠是怎样的,这次我终于有了感性认识,回想起原来的主观臆断,不禁有些好笑,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通过这次旅行,让我明白了不仅要多看书,还要不“宅”在家里,要迈开双脚,积极认知世界,把书中的精彩世界和现实世界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点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文 篇14

我国古代的名将岳飞,小时候家乡洪水,家道中落,只能在王员外家借住,却没有经济来源。但是他勤奋好学,从小以沙土为纸,以棍棒为笔,从母亲那里学来知识。后来遇上了周侗师傅,又教他习武。长大后成了一名精英,并走向各地去参加武艺比试,最终才能“精忠报国”。

让我不由想起我的同学:

有的同学,老师问任何课外问题,几乎都能对答如流,但却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当问起如此博学的原因时,答案很简单:看书。但我认为,这不足以表达出这类同学的学识渊博。只能被称为:听说过。但从未身临其境,从未亲身感受,所以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无法用自己的感情来表达。

还有的同学,总是喜欢说去过这儿,去过那儿,但却从说不出游览之地的任何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美食美味,所有的赞叹就是一个词:好玩!

如此鲜明的对比,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

没有知识的支撑,万里路只是一路顺风;没有万里路的支撑,知识只是纸上谈兵。而知行结合,知识是良师,万里路是益友,有了良师益友,人生处处坦途!

这鲜明的对比,让我不禁又想到了城里人与农村人。城里人懂得的知识很多,却不知事物的确切模样。农村人目不识丁,却最清楚事物的模样。如果将两个群体合二为一,那么将会有多少的精英!

一个真正学识渊博的人,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

上一篇:社区网格员巡查心得下一篇:许丽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