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法学习的心得体会

2024-10-02

知识产权法学习的心得体会(精选12篇)

知识产权法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1

我们有一个中国网络观察网也是在关注这个网络的知识产权的方面的事情,我们就是所有的网络的公民作为我们的服务对象,第一肯定是普通的网友,我们是最为弱势的普通网友服务。第二个为名人的网友服务,当然我们还会为网站、网吧和网站的管理部门服务。

但是我们可能更关注弱势这一块,当然今天我们涉及到富士康这个案件的话我想确实是有很多造作的余地在里面,我们其实也涉及到几个我们网络的案子。

因为我不是法律方面的人士,但是通过做几个案子有了一些亲身的体会才知道,我们就是提一些我们的看法和一些思考。首先我们觉得应该在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包括或者是公司的知识产权方面,一个是证据的保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涉及到网络,网络法律现在应该说还不是那么的齐备,国外的网络法律是比较完善的,我们看到最近也报了很多的案子,涉及到很细节的。我们这一块网络的侵权的事件是马上会消失的,所以这个证据的保护很重要。比如说发表一个帖子一定要公正下来做充分的准备。

第二个要聘请专业的知识产权的律师来负责,专业的律师是非常重要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应该说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个应该寻求网络,因为网络的知识产权的侵权可能要更多的涉及到网络的审判,可能不是事实的审判的问题。网民也是会提出他们自己的审判的观点,我们看到最近凯蒂不断的有案例在报,包括国学辣妹我和张星水联手做的案子在丰台法院获得了初审的胜利。但是我们在这里面也看到舆论和网友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他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虽然可能判决不一定有利,但是我们还是推荐大家用网络的力量寻求网络意见领袖的支持,我们想刚才方总这里聚集了一万多名的意见,他们发言的重要性更大了,在法理上和娱乐上有帮助。

第四个在法律的举证的过程中间,我们一定要做到证据的充分,法律有可能在里面有一些,因为我们中国社会人情关系在里面,我们不能避免有一些模棱两可的事情,但是在法律上我们不能丝毫的退步和让步,包括证据的提供,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这一点。

第五个,最后一点就是说如果有不利的判决,我们一定要坚持上诉或者是二审,一定要坚决的推翻,因为不利的判决会对你未来的公司的运营,包括个人的声誉有很大的影响。得到了有利的判决以后要坚决的速战速决,这个中国现在就是这个执行问题上面也是面临一个困境,现在就是说毕竟我们还是有一个过程,法制化进程中间还有一个过程,所以他们会想出很多办法来让你执行不了,所以速战速决的办法最好,找到你的诉讼对象得主管方,主管人给他们施加压力最好。这个是不成熟的,但是我们觉得还是比较实用的。

最后一点我想讲在创新型国家的知识产权方面,黎明老师是我的老师,他在创新型思维上面提出了一些方面的想法,我们觉得可能就是用正反和用这种三元的逻辑会起到一些效果,他也在考虑如何让中国人聪明起来,在思维上面起到一些作用。我们讲利益的鼓励包括发奖章,包括发创新奖金是一方面,但是情感的激励和创新的机制是无法避免的。

对于知识产权,以前只是在电视、广播、报纸中看过、听过,觉得与我们相距很远,今天又学了,觉得知识产权与我们每一个人生活都息息相关。认识它,学习它越来越发现它真的很重要。

以前用别人的东西理直气壮,以为改个姓名就成为自己的作品,现在知道那是侵权,到电子市场买张光碟,现在知道那是盗版。并且知道如果人家追究就要负法律责任。

知识产权法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2

一、“大数据”概念及特点

“大数据”科学家John Rauser认为“大数据”是指任何超过了一台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数据。Gartner公司的Merv Adrian认为,“大数据”超出了常用硬件环境和软件工具在可接受的时间内为其用户收集、管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1)。美国咨询公司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GI)在其报告中认为“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委员赵国栋在调研多个行业后,认为大数据是在多样或者大量数据中迅速获取信息的能力(2)。

现在学界对于“大数据”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综合上述定义可以分析出“大数据”一般指资料信息规模庞大而很难用传统方式进行收集、管理、存储和分析的数据集合。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大数据”与传统意义上的数据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类型繁多,来源各异,总量远远大于传统数据。如今全球有数不清的数据传感器,将这些传递沟通的感应器与计算机智能连接起来,促成了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崛起(3)。到2020年,只需花上一杯咖啡的钱,就可以把整个图书馆的全部信息拷进一个小的硬盘(4)。(2)“大数据”与传统数据库的处理模式不同。“大数据”的产生和处理速度更快,难以用传统数据库的处理模式进行收集、管理、存储。(3)“大数据”的价值与传统数据相比越来越高,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如在医疗保健领域,“谷歌流感趋势”项目依据网民搜索内容分析全球范围内流感等病疫传播情况,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提供的报告对比,追踪疾病的精确率达到97%(5)。“大数据”也运用在我国的版权保护上,如为乐视、百度音乐等合作的冠勇科技推出的国内首家新媒体版权大数据监测平台CPM1Live,该平台利用30台服务器即可处理1000小时以上的音视频文件(6)。

二、现行知识产权法对“大数据”表现形式保护评述

(一)“大数据”的版权保护现状

在IT行业,有很多学者对“大数据”的概念予以界定,但在法律界并没有“大数据”这一专业法律词汇,因而也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对其予以保护。

数据属于事实,不是由大众“创作”出来,不是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故“大数据”本身不属于我国版权法所称的单独类型的作品,不被版权法保护。但“大数据”可以汇编作品的形式给予版权法上的保护。对“大数据”进行具有独创性的内容上的选择或者编排,形成具有独创性的“大数据”汇编集合即“大数据”汇编作品,则可以通过版权法中的“汇编作品”予以保护。

(二)“大数据”版权保护存在的局限性

1.“大数据”的选择或者编排结构很难具有独创性。如果企业独立创造出某种选择或编排的方法,或者他人通过分析该企业的汇编结果可以简单轻松地反向分析出该选择或编排方法,而且对于同一范围内的“大数据”若使用该方法也可以得出相同的汇编结果,则说明该选择或编排方法并不存在智力方面的个体差异,不具有独创性,不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在实际商业运营过程中,企业在收集某一“大数据”类型时虽然具有一定的主观判断,但该主观目的属于思想范畴,不受版权法保护。因此企业对“大数据”的选择或者编排要符合汇编作品独创性的要求相当困难。

即使企业是基于个性化的主观判断对“大数据”进行选择或者编排,而不是利用既定的规则或规律去应用某种分析方法或者计算公式,但怎么判断该“个性化的主观判断”符合汇编作品“独创性”的要求?

在2009年大众点评网诉爱帮网一案中,一审法院认为大众点评网中针对餐馆的介绍和点评内容整体构成汇编作品,大众点评网享有著作权(1),但二审法院认为大众点评网对于网友点评文字是按时间顺序排列,排列方式是常见的排列方式,并不具有独创性。同时,本案现有证据亦无法看出被上诉人对于用户点评的内容进行了选择(2)。大众点评网如欲主张针对餐馆的点评在整体上构成汇编作品,就应当证明其对用户上传的点评进行了选择(如指派编辑审核用户上传的点评,精选出质量上乘的),或以一种不同于业界常规的方法对用户的点评进行了编排(3)。

从这一案件不难看出即使企业不是利用既定的规则或规律去应用某种分析方法或者计算公式,但“大数据”汇编作品的独创性标准在实践中实在难以把握,企业对“大数据”的选择或者编排要符合汇编作品独创性的要求亦相当困难。

2.“大数据”汇编作品不能保护“大数据”内容本身。由于汇编作品是通过一个体系化的选择或者编排方式呈现作品或者其他不构成作品的材料,故版权法保护的是汇编作品所呈现的选择或者编排方式而非其中的作品或者其他不构成作品的材料。

然而就“大数据”而言,具有高度商业价值的并不是“大数据”的选择或者编排形式,而在于“大数据”本身的价值以及对“大数据”进行选择或者编排后形成的结论类型的“大数据”的价值。现今很多行业对数据的选择或者编排正在逐步标准化和统一化,随着对数据收集、管理、分析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未来行业间对“大数据”的选择或者编排亦会逐渐标准化和统一化。仅仅按是否具有独创性来判断“大数据”作品是否受版权法的保护,将使得具有重大意义和使用价值的“大数据”内容本身无法得到版权法的保护。

三、现行知识产权法对“大数据”实质内容的保护评述

在现行知识产权法下,企业如欲保护“大数据”集合实质内容,一般寻求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商业秘密对其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大数据”内容进行保护。

(一)“大数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经营者之间缺乏竞争关系时,即使他人直接提取“大数据”汇编作品中的数据制作相同或者相近的数据时,经营者也无法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并且我国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是以举例加概括的方式,然而通过原则性条款来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极大的不可预见性,法官一般根据个案予以解释和判断,这无疑让“大数据”作品的制作者很难预见自己的权利能否得到保护,使得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大数据”集合的实质内容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大数据”的商业秘密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商业秘密对这类“大数据”予以保护是合理的。并且通过商业秘密保护“大数据”的优点在于保护的灵活性,当事人之间可以约定具体的保密措施。但如果对“大数据”集合这一商业秘密的保护完全依赖于保密方的行为,一旦保密方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保密协议,“大数据”作品制作者的利益难以完全实现或者根本无法实现,即使得到救济也无法完全弥补“大数据”作品制作者因商业秘密泄露受到的损失。

四、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保护的立法完善

我国的数据信息产业初具规模,与欧美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数据信息产业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我国现有的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作用有限,难以为数据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为了我国数据信息产业的发展,完善我国的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是有必要的。

(一)明确汇编作品“独创性”标准保护“大数据”表现形式

对“大数据”进行收集、选择或者编排是对其进行分析利用的前提,故需在现阶段通过版权保护“大数据”汇编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运用版权法保护“大数据”汇编作品。纵然对“大数据”进行选择或者编排很难具有独创性,但对致力于研究如何收集、整合“大数据”的企业来说,版权法应当明确汇编作品“独创性”的判断标准,才能更好地保护“大数据”。

判断汇编作品是否符合版权法所要求的选择或者编排的独创性要求,可以从以下内容考虑:如果“大数据”的获取、选择、编排是由汇编者独立完成,而非运用既定规则或规律的计算方法完成甚至抄袭完成,且汇编者进行了主观上的衡量、判断,有体现作者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达到一定水准的智力创造高度,则通常具有独创性。如果只是根据某个特别简单的标准如时间、字母排序等进行数据的选择,则无法体现出汇编者的独创性,不能获得版权保护。

(二)赋予“大数据”集合特殊权利保护其实质内容

因为最易被复制,最具价值、最需保护的是“大数据”作品内容本身的价值,故需要另谋他路保护“大数据”集合实质内容的价值,为“大数据”集合设立特殊权利有其必要性。除了由于有的数据库本身达不到版权法保护的标准,另一方面在于保护制作者收回投资,防止由于数字技术的进步,随意复制原有的数据而不承担侵权责任事件的发生(1)。

虽然“大数据”与数据库在处理模式、利用范围等方面有诸多不同的特点,但究其本质均为数据集合,因此可以借鉴欧盟的相关规定来保护“大数据”集合。

1.特殊权利的客体。明确规定“大数据”特殊权利保护的客体是经证明在质量或数量上做出实质性投资的“大数据”集合。所谓“实质性投入”是指在“大数据”集合的制作过程中应当对内容的获得、校正、表现等方面进行质量上或数量上的实质性投资。投资不仅指物质金钱上的投资,还包括时间、劳动、物力等方面的投入。《指令》立法理由第19条举出了非实质性投入反面例子:“一般而言,将数首音乐演奏录制在CD上的汇集并不在《指令》保护范围内,因为它既不符合作为汇编作品受著作权保护的条件,也不足以符合特殊权利保护中实质性投入的条件”(2)。

2.特殊权利的主体。“大数据”集合特殊权利的主体是“大数据”集合的制作者,对“大数据”集合的制作进行了实际性投入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指令》理由陈述第41条对数据库制作者做了解释:“数据库制作者是最先进行投入并承担风险的人;特别是受委托人不属于数据库制作者”(3)。

3.特殊权利的内容。“大数据”集合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大数据”集合享有“摘录”和“反复利用”的权利。

“摘录权”是指采取任何方法或以任何方式将“大数据”集合内容的全部或其实质性部分永久或暂时转移到另一媒介上的权利。借鉴《指令》第7条第2款a项,其将“摘录”定义为:“用任何手段以任何形式,永久或临时地把数据库内容的全部或实质性部分转换到其他介质中”(4)。

“反复利用权”是指以任何手段或方式向公众提供数据库中的全部或实质部分内容的权利,包括复制件的发行、出租、在线传播或其他方式的传播。借鉴《指令》第7条第2款b项,其将“反复利用权”定义为:“通过发行复制件、出租、在线传输或其他方式传输,以任何形式向公众提供数据库内容的全部或实质性部分”(5)。

知识产权法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 法律知识;类型化;知识产权;学习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具体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内容,利用法律手段为保护知识产权保驾护航,有利于增强知识产权的法律性,对开展保护知识产权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知识产权时,合理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案例,能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同时灵活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知识产权相关问题,对于实现学习知识产权重要目标具有极为有利的影响作用。而如何合理运用法律知识学习知识产权,则关系到我们能否提高知识产权知识水平。

一、利用法律知识解释知识产权案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以法律知识类型化为基础的知识产权专业学习中,要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产权知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法律知识在知识产权中的重要地位。由于法律知识与知识产权知识联系紧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大家要真正理解知识产权知识,需要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剖析知识产权案例,只有这样才能从更深层次认识和了解知识产权内容,不断提高学习水平。

现以“周黑鸭商标侵权案”为例,周黑鸭公司与汉味周黑鸭公司均是生产、销售鸭类食品的企业,属于同业竞争者。被告成立时间远晚于原告,其注册并使用“汉味周黑鸭”企业名称时,原告“周黑鸭”商品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法院判定:被告湖北汉味周黑鸭饮食文化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汉味周黑鸭)使用的直发小男孩图形标识,与原告湖北周黑鸭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周黑鸭)注册商标中整体结构构成相似,构成商标侵犯。最终判决汉味周黑鸭立即停止使用带有“周黑鸭”字号的企业名称,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30万元并承担诉讼费。我们利用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剖析案,罗列出相关侵权行为,即案例涉及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企业名称权、知名商标包装装潢权以及虚假广告等多种复合侵权行为。再将相关法律条例与知识产权案例中的内容联系起来,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解释,例如对于知名商标包装装潢权根据《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1995年7月6日国家工商管理局公布),《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9月2日公布)第五条第(2)项“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由此可见,我们要注重应用案例学习知识产权,并结合所学法律知识和知识产权知识剖析案例,真正理解知识产权表达的内涵,就可以实现学习知识产权的重要目标。

二、注重实际生活与知识产权的联系,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学习知识产权的主要目的在于,可以快速辨认知识产权及其侵权行为,灵活运用法律知识解答实际问题。为此,在学习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时候,大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案例加以分析,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产权专业学习水平。

现以“梦幻西游”侵权案为例, 随着移动游戏的爆发,在手游市场的泡沫中,侵权行为屡见不鲜。网易游戏的“梦幻系列”在玩家群体中一直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玩家数以亿计,《梦幻西游》更是创造并保持着国内网游多个第一的成就。而由世纪鹤图研发,掌聚互动、光宇在线联合运营的手游抄袭和盗用《梦幻西游》中的人物、道具等美术资源,直接使用人物、道具、技能、门派名称和介绍文案,并在游戏名称中使用与网易注册商标“梦幻西游”相类似的商标。除美术资源和文案介绍直接抄袭外,该手游在宣传中,直接以“梦幻”为噱头,发布与《梦幻西游》混淆的宣传文章,非法利用了网易公司和“梦幻”品牌的影响力。在移动游戏蓬勃发展大环境下,大家对于《梦幻西游》并不陌生,结合自己的想法和所学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就可以分析出案例涉及具体的侵权行为——著作权、商标权、不正当竞争。

总之,大家在进行知识产权专业学习活动时,注重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将知识产权知识真正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就可以真切感受到知识产权的“魅力”。

三、加深对法律知识的记忆,巩固基础知识

由于知识产权与法律知识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讨论知识产权必然会涉及到法律知识。由此,我们为了真正理解知识产权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必须注重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现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从而为更好地学习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知识产权中涉及的专利权和商标权,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f-11999年12月颁布的部委规章《关于商标执法中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第9条明确规定下列行为不属于商标侵权行为:(1)善意地使用自己的名称或者地址;(2)善意地说明商品或者服务的特征或者属性,尤其是说明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用途、地理来源、种类、价值及提供日期。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专利侵权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1)制造专利产品的行为;(2)使用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产品的行为;(3)销售、许诺销售专利产品的行为;(4)进口专利产品的行为;(5)使用专利方法的行为等。大家掌握这些基础的法律知识,就能够在学习知识产权相关知识时,迅速理解教学内容。

由此可见,以法律知识类型化为基础的知识产权学习中,大家要提高自身学习水平,真正理解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就必须学好法律知识,注重对法律知识的记忆,为开展知识产权专业学习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葛云松.法学教育的理想[J].中外法学.2014(02)

[2]唐艳,苏平.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还是理念熏陶?——谈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法学培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02)

[3]杨文龙.网络购物中缔约过失责任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4]韩英夫.违反规制性规范对侵权过错判定之影响[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知识产权学习心得体会 篇4

从5月下旬开始我参加了为期15天的网终远程培训的学习和培训教材的自学,并以85分的成绩顺利通过了网络考试加了为期一周的、以集中脱产面授形式的集中学习。我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自学阶段认真收看视频课程,读培训教材。

集中学习不退到不早退,认真听,细心记,珍惜各位教授讲师的每一节面授课程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收获颇丰。自学阶段主要学习了知识产权基础理论、专利法概论、商标法概论、著作权法概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和商业秘密保护等相关知识。

面授阶段主要学习了;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及应对、企业知识产权运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解读及实施、无形资产评估、知识声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专利申请文件撰写专利商标审批流程、专利文献检索与运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知识产权国内外动态、省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政策体系解读等,相关知识我比较熟悉的是民事法律关系,在学习知识产权法的时候,将其与民法通则进行比较,发现其有不少相通相近的地方。

知识产权的客体虽然是无形的,但他的财产关系处理上基本与普通财产关系没有本质的区别。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发表,使用其作品;剽窃,抄袭他人作品有参加创作而在他人的作品上署名;

知识产权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发明必须是一种技术方案,是发明人将自然规律在特定技术领域进行运用和结合的结果,而不是自然规律本身,因而科学发现不属于发明范畴。同时,发明通常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智力成果,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成果也不能构成专利法意义上的发明。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专利只保护产品。该产品应当是经过工业方法制造的、占据一定空间的实体。一切有关方法(包括产品的用途)以及未经人工制造的自然存在的物品不属于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客体。上述方法包括产品的制造方法、使用方法、通讯方法、处理方法、计算机程序以及将产品用于特定用途等。

外观设计又称为工业产品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相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被授予专利权后,专利权人对该项发明创造拥有独占权,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和进口其专利产品。

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学习心得 篇6

一、确定宣传重点,作好前期准备

4月x日,市政府办公室根据-文件的要求,下发了《关于开展-年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的通知》,对今年的“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暨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进行了周密部署。

《通知》确定,今年的“宣传周”将围绕“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发展”这一主题,重点宣传国家、省、-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立场和坚强信心;我市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的有益经验和明显成效;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x省专利保护条例、x省保护知识产权行动纲要等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保护知识产权的典型案例及启示;保护知识产权在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知识等内容。

二、“宣传周”活动开展情况

1、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开展宣传。为使企业和社会公众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我市充分发挥电视宣传覆盖面大、受众多的特点,从4月x日起在-电视台开辟“知识产权栏目”,重点介绍企业自主创新与专利保护案例、x省著名商标案例、打击盗版案例、企业保护商业秘密案例,连播x期以上;在4月x日组织知识产权局、工商局、文化局(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农业局联合召开电视新闻发布,重点介绍我市一年多来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情况。以此来影响更多的人,使其加深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印象,此举省事省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宣传效果。

2、开展大型知识产权宣传咨询活动。4月x日上午,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牵头,联合工商局、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农业局等5家职能部门,围绕“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发展”主题,在-大街沿街隆重举行了纪念第x个“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咨询服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现场咨询、资料赠送、图片或实物展示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介绍知识产权知识,呼吁人们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现场咨询热闹非凡,过往群众纷纷驻足咨询、索取资料。新闻媒体派出记者到现场进行采访和专题报道,发挥了较好宣传作用,知识产权保护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浅析知识产权法中公有领域的保护 篇7

对于公有领域的内涵, 塞缪尔·奥迪 (Samuel Oddi) 则提出了“作为刺激物的公有领域”的命题, 指出“公有领域主要作为一种感官刺激的来源而发挥作用, 并且次要地作为某种所有人可以自由地利用其内容的‘知识公地’来发挥作用。”本人认为知识产权法中的公有领域描述的是已经不受知识产权法律法律保护的一个知识领域, 在这个领域里, 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利用其中的智慧成果而不受到干涉。

二、公有领域的功能

(一) 公有领域在著作权法中体现的功能

著作权法中的公有领域是实现公众“人人享有文化的权利”的重要机制, 其对公众权利的保障主要是通过对著作权保护对象的限制、著作权权利限制、著作权的保护条件等方面来实现的。

(二) 公有领域在商标法中体现的功能

众所周知, 商标权是一项财产权利, 一方面, 商标权取得的标准较为简单, 我国的商标权取得主要是采取注册制度, 辅之以申请在先原则并适当考虑使用原则, 有大量的申请人申请但不使用商标, 这将会使得在公共领域资源已成为一个商标所有人的权利;另一方面, 商标权的构成要素以及商标权主体的扩大也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商标的垄断。因此, 公有领域的理论为我们探索在商标法律中公有领域保护的存在形式提供了基础。

(三) 公有领域在专利法中体现的功能

专利制度给予的保护从短时间来看可能会导致某个领域内的劳动产品价格过高, 但是从长远利益来说却是有利的, 因为专利制度给予的保护是平等的同时也是有期限限制的, 作为专利享有者是可以运用处于公有领域的资源进行自由地研究从而又达到获取利益和创新科技的双赢目的。

三、侵害知识产权法中公有领域的表现

(一) 处于公有领域的资源被大肆抢占

用商标作为例子, 商标或商品名称所要运用的文字, 图形等元素是公有领域里的固有元素。商标保护的目的是区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或提供服务的来源, 商标是和生产经营有着密切联系的。近些年来, 一些个人或企业大肆地注册商标但又不使用, 霸占着属于公有领域里的资源, 严重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二) 权利人变相延长保护期来侵占公有领域

根据知识产权法法律的规定, 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届满后, 智慧成果将进入公有领域。但一些知识产权人不甘心其智慧成果进入公有领域而导致自己利益无法再延续, 就总是变相地延长权利的保护期限。总的来说, 有以下几种表现:

第一, 著作权人将作品的名称或相关的文学形象注册为商标, 从而禁止他人在保护期届满后使用作品。例如, 英国作家贝娅特丽克丝˙波特创作了《彼得兔系列童话故事》系列。

第二, 专利权人以重复申请专利的方法来延长保护期限。

第三, 广播组织通过反复广播已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来延长其邻接权的保护期。

四、造成侵害知识产权法中公有领域现象的原因

(一) 立法上缺乏对知识产权法中公有领域保护的法律机制

作为我国根本大法的宪法经过2004年的修改, 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知识产权的财产性内容作为一项重要的公民财产权利, 当然属于宪法第十三条所规定的“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 受到宪法保护。但是, 这些宪法基础并没有表示出对进入公有领域的资源进行怎么样的保护, 如何去保护这些进入公有领域的资源不受前权利人的侵害等意思层面上的原则或精神。

(二) 普通法律没有完全贯彻宪法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精神

以《商标法》为例子, 《商标法》的立法宗旨在于最大限度地保护依法取得商标所有权的商标所有权人最大范围地行使商标权利。这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对商标的抢注、冒注等行为, 造成了对公有领域内资源被大肆掠夺, 对公有领域造成了严重侵害。

五、保护我国知识产权法中公有领域的对策

(一) 在立法中构建完善的保护公有领域的法律制度

首先, 知识产权公有领域的保护, 需要确立宪法在其保护体系中的最高地位。宪法可以在知识产权公有领域的保护方面确立基本的保护原则或基本精神, 当下位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与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或精神存在不一致时, 应当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二) 遏制对知识产权权利的过度保护

遏制对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就除需使创作者、发明者通过有限垄断形式所提供的激励并从中获得收益外, 同时也要满足公众获得原创、新颖性思想与发明的利益, 这就要以知识产权人履行必要的义务为前提的。

参考文献

[1]James Boyle.The Second Enclosure Move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Domian[M].law&contemp, 2003:70.

[2]威廉˙M˙兰德斯, 理查德˙A˙波斯纳.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M].金海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515.

[3]帕特里克˙敦利威.民主、官僚至于公共选择—-政治科学中的经济学阐释[M].张庆东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88.

[4]劳伦斯˙莱斯格.思想的未来[M].李旭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15.

论知识产权法的认识和思考 篇8

关键词:知识产权;正义性;价值体现;传统知识;WIPO

知识产权人的权利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而在不断的扩张,社会公众的信息自由范围也同时逐渐扩大,从而出现了知识产权垄断权与社会公众可以自由、有限地接近、使用知识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导致了双方利益的矛盾冲突。知识产权法时刻关注知识产权中私益与公益之间的矛盾冲突,私益需要有力保护,公益更是立法之本,协调两者之间的权利范围是每个社会秩序所要面临的任务。构建利益平衡机制是解决知识产权公私益矛盾的有效方法和手段,相应地,使两者之间达到一个恰当适度的理想状态。同时,以有效的制度救济作为补充手段, 在知识产品生产和流转的动态过程中,始终使两者的利益保持一种平衡。这是利益平衡制度设计在知识产权法上最高价值追求。知识产权人的私益与社会公众的公益之间的利益平衡,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基石。知识产权法通过平衡知识产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促进知识产权法公平、正义社会价值目标的实现。

一、知识产权法的法律价值

1.知识产权法的一般法律价值。知识产权法是确认、保护和利用著作权、工业产权以及其他智力成果专有权利的一种法律制度。知识产权领域的形形色色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一般都表现为对知识产权这种私权的侵害。知识产权法通过确立对知识产权侵权制裁的法律机制,在知识产品的市场流转、应用和传播领域确保了公平竞争秩序。

2.知识产权法专项法律体现的价值。从知识产权领域的专项法律而论:专利法是保障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创造享有专利权的法律。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是对专利涉及的技术领域的一种合法垄断,这种合法垄断却为技术领域市场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二、知识产权法的社会价值

1.自由。法律是自由的保障。就法的本质而言,法以“自由”为最高的价值目标。法典是用来保卫、维护人民自由的,而不是用来限制、践踏人们自由的,如果法律限制了自由,也就是对人性的践踏。

2.公平正义。知识产权法本身具有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功能——“知识产权法在其诞生之日起,就有禁止不正当利用和不诚实牟利的作用,反映在商业上就突出表现为禁止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法的目的旨在赋予并保护权利人的独占权,帮助权利人消除他人搭便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3.创新。“创新”作为知识产权制度的独立的主导性价值,不仅是知识产权制度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制定和存在的原因和追求的目标,同时在对这一目标的追求中,知识产权制度本身也实现了自身制度的创新。

三、知识产权法的现代发展

1.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客体上的发展。知识产权法之初始,仅以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为其主干。历经岁月变迁,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对象(权利客体)日益延伸,渐成无形财产保护的主要法律表现。譬如商标法,早期仅保护商品商标,其后扩及服务商标,现在又延及地理标志和证明标记,似有将商业标识一网打尽的趋势。随着知识产权法的发展,知识产权的客体虽日益丰富,但也日益背离其传统意义上的范围和特征。

2.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归属上的发展。知识产权法的目的之一在于激励知识创新,知识产权因此归属于创造者,实属当然。1791年法国专利法前言宣称:“任何新的想法,其实现或者开发可以变为对社会有用的,主要应属于构思出这种想法的人。如果认为工业发明不是发明人的财产,从实质上来说,那是违反法律的。”而著作权归属作为自然人的作者,更是天经地义。法国和德国等坚持“作者权法”传统的国家,曾坚持认为作者是作品的主人,作品只能是作者的财产。知识产权归属于知识产品的创造者,甚具伦理上的正当性。

但是随着知识产品的商业化生产,知识产权归属于创造者的原则,渐渐让位于保护投资者的需要。对于发明的专利权,是属于发明人还是属于其雇主(投资者)?在法律上最早回答的是1897年奥匈帝国的专利法,该法承认发明人对其发明有权获得专利权的原则可以有例外,即在合同或者服务章程中另有规定的,专利权可以不归属于发明人。后来各国陆续作出类似的规定。

3.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内容上的发展。在经济、政治和科技的推动下,知识产权的权利类型日益丰富,一面通过颁布新法,增加权利种类,比如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一面通过调整旧法,增加新的权项。比如专利法上增加了许诺销售权;著作权法上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禁止规避技术保护措施权等。同时,知识产权的权利内涵也日益拓展。比如商标权的保护范围扩及域名之上,禁止在域名上恶意使用他人的注册商标,尤其是著名的商标;作品的复制权也延及到将作品数字化的权利。

四、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适应

以国际条约为主导的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己经势不可挡,但其全球化应当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来自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知识产权法的全球化进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本国的经济实力和法律观念,注重国家利益的维护,反对保护标准不相适应的提高。否则,知识产权立法尽管在法律理论上恰当自如,但如果脱离了实际,就会丧失其合理性,蜕变为纸面上的逻辑符号,徒具美学的意义。

五、结语

从整体的知识产权法来看,知识产权的触角越伸越远,逐渐背离了其原有的范围,有向无形财产法渗透的趋势。前已述及,知识产权的客体要么具有创造性,要么具有识别性,而这些特征逐渐被扬弃。知识产权法在保护投资回报和维护公平竞争的目标下,开始延伸到数据库、证明商标等创造性和识别性极弱的客体上。某种程度上,知识产权似乎渐渐的泛化到无形的财产之上,而不论其是否有创造性或者识别性。纵览知识产权现有的保护范围,与知识产权法诞生之初相比,可谓面目全非,除了无形性之外,几乎难以抽象出其共同特征。长此以往,知识产权法也许面临着自我解构的困境,当知识产权法客体的创造性或识别性越来越淡化,知识产权法或许就真正成了规范“无形财产”,而非“智力成果、商业标识”的法律,从而对称于规范有形财产之物权法,并肩而立,相互呼应。

参考文献:

[1] 吴汉东.  知识产权的制度风险与法律控制[J]. 法学研究. 2012(04).

[2] 杨春福.  风险社会的法理解读[J].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1(06).

[3] 知识产权的共同规则与自主话语[J]. 中国社会科学. 2011(05).

[4] 吴汉东.  中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评价与反思[J]. 中国法学. 2009(01).

[5] 吴汉东.  知识产权法律构造与移植的文化解释[J]. 中国法学. 2007(06).

知识产权法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9

心得体会

市四小邹莹

从上个星期以来,我报名参加了云南人才培训网的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师、博士生导师梁宁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和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许春明的《创新驱动与知识产权》两门课程。

通过学习《心理健康与心理调试》,我认识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本人的事业心、成就感和个人幸福,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为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接触时间每天长达7至8个小时,比部分家长还多,而中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很容易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效仿的榜样。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刻、长远的,好的教师能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所以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准比他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所以,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我想起这样一个故事,男主人公在工作时被经理训斥了,他很郁闷,回家看到家里乱七八糟,很显然妻子没有把家务都做好,他把妻子臭骂一顿,妻子忙了一天也很累很烦躁,看到儿子作业有一些错误就把儿子骂了,儿子心里不痛快,这时他的小狗跑过来跟他亲热,结

果他一脚把小狗给踢飞了„„作为教师,也有可能遇到在生活、工作中不愉快的事情,这时候就需要调试好自己的心态,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带入课堂。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

对待繁重的工作,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把握情绪,提高调节能力;自我安慰、学会放弃;乐观豁达,乐于为工作奉献,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爱好、陶冶情操。

我们要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较强的感染力,要以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对所任学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努力做到教态亲切、热情、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教学方式、方法要直观、形象、丰富多样,富有趣味性。要创设一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集体风气,使每一个同学在良好的集体环境里成长。

通过学习《创新驱动与知识产权》,我了解到知识产权是指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它与有形的固定资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知识产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权(商业商标、服务商标和制造商标)。二是著作权,也可称版权,主要包括作者对文学、艺术、音乐、摄影、电影、电视、计算机软件邓方面的专有权,以及由此派

《知识产权法》心得800字以上 篇10

1,注意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解

《知识产权法》中的一些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如果死记硬背很难记住,所以学习方法就显然尤为重要,现实生活中、电视和报刊中关于知识产权法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在看得时候注意和自己的学习联系起来,寓教于乐,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记忆就容易的多。比如我在报上看到的一个小故事:“可口可乐”公司的老板曾说,一旦可口可乐在全球的厂房、货物全部失于火灾,自己第二天就能用“可口可乐”商标作质押,贷出资金恢复生产。因为“可口可乐”的商标被评估值数百亿美元。这从侧面反应了知识产权给企业带来的巨大价值,体现了商标权在知识产权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让我理解了知识产权的概念、特点、分类。知识产权法是调整因知识产品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近代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知识产权法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制度:主体制度、客体制度、权项制度、利用制度、保护制度、管理制度。知识产权是一种民事权利,除了具有民事权利的共同特点外,还有自己的特点:客体具有无形性、内容具有双重性:(既有人身权,又有财产权)、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知识产权可分为两大类:著作权、工业产权,工业产权又分为两类:专利权和商标权。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关系将会在我国各个领域普遍展开,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像我们现在走路要遵守交通法规、上学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样,所以说,跟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合理安排时间,抓住学习重点

由于是在职学习,用于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我认为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网大的安排,每门课程从拿到教材到考试,至少有三个月左右的学习时间,利用平时空余时间将教材和课件浏览一遍,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接下来认真地将练习题做一遍,不清楚的地方再回过头去看看书,根据考试大纲将重要的知识点记一遍,并对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者之间进行比较,加深影响。比如:1。著作权的法律保护期限:著作权中的人身权保护不受期限限制,无限期保护;财产权的保护期限:公民作品:作者终生加死后50年;合作作品: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50年;法人作品或非法人单位作品:自首次发表之日起50年。2。专利权的保护期限:发明:自申请之日起,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自申请之日起.3.商标权的保护期限:注册商标的保护期为10年,期满需要继续使用的,应当申请续展注册,每次续展的有效期为10年.

三、 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

知识产权法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民法基本原则;应用解析

一、知识产权法与民法基本原则

在我国,知识产权法由专利法、著作权法等多部行政法及其他规章条例构成,是维护知识产权的重要保障。按照国内法律,知识产权侵权属于民事侵权行为,虽然表现形式、侵权行为与一般民事权利不同,但基础的法律性质是一致的。所以,民法基本原则在知识产权法中同样适用。

民事立法、司法和一切民事行为都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准则,即民法基本準则,包括平等、自愿、公平、守法、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禁止权利滥用几项。它具有指导、约束和补充功能,既指导民事立法司法的方向,又对民事行为加以约束,以免超出法律范围。可见,民事基本原则是反映民事生活的根本属性,必须遵守。

二、知识产权法的法律特征及民法基本原则意义

1.知识产权法的法律特征

①无形财产权。②确认或授予必须经过国家专门立法直接规定。③双重性:既有某种人身权(如签名权)的性质,又包含财产权的内容。但商标权是一个例外,它只保护财产权,不保护人身权。④专有性:知识产权为权利主体所专有。权利人以外的任何人,未经权利人的同意或者法律的特别规定,都不能享有或者使用这种权利。⑤地域性:某一国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领域内发生法律效力。⑥时间性: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定一定的保护期限,知识产权在法定期限内有效。

2民法基本原则意义

(1)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的准则。民法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民法调控社会生活所欲实现的目标,所欲达致的理想,是我国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本质特征的集中反映,集中体现了民法区别于其他法律,尤其是行政法和经济法的特征。它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确定了民事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制定具体民法制度和规范的基础。

(2)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民事主体所进行的各项民事活动,不仅要遵循具体的民法规范,还要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在现行法上对于民事主体的民事活动欠缺相应的民法规范进行调整时,民事主体应依民法基本原则的要求进行民事活动。

二、平等自愿原则在知识产权法中的应用解析

1.平等原则

民法中的平等,是指主体的身份平等。身份平等是特权的对立物,是指不论其自然条件和社会处境如何,其法律资格亦即权利能力一律平等。民法通则第3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任何自然人、法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平等地享有权利,其权利平等地受到保护。

所谓平等原则,也称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这是民法的根本性原则,也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一个个体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知识产权法同样也应体现出平等性,首先是法律保护的对象,不管是物质财产,还是精神(知识)财产,法律都应平等对待。从财产法的角度看,所有财产都应同等保护是其基本原则之一。物权法属于财产法体系,“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依法受法律保护。与实质性物体交易一样,知识、精神技能和艺术思想等抽象物也能作为买卖对象。且抽象物更容易受到侵害,这就要求必须有一部法律保护这些精神财产,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应受到保护。须注意的是,同等保护绝不包括知识霸权。其次是财产主体,这就涉及权利人、侵权人、相对人等概念,他们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最后是权利保护,不管是在先权利,还是在后权利,都应得到平等的保护。以在先权利为例,有以下两种形式:①承认在后权利,并补偿被侵犯的在先权利;②恢复被侵犯的在先权利的原状,撤销在后权利或宣布其无效。

2.自愿原则

是在平等原则基础上的延伸,即当事人有选择是否参与、如何参与民事活动的权利,外人不得干预当事人的意愿。同时当事人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该原则同样可应用于知识产权法,首先是获取知识产权,文学作品是否发表、是否要申请专利权等,都应遵循权利人的意愿,禁止强迫性地获取知识产权;其次是使用知识产权,即权利人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可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将知识产权转让何人,或如何出资融资,外人不得干涉。

三、公平诚信原则在知识产权法中的应用解析

1.公平原则

主要用于民法缺乏相关规定时,可通过利益均衡来尽可能地维护双方利益。可将其看做是正义的道德观在法律上的体现,但其必须以自愿原则为基础。在确定知识产权、分配利益等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意外,引起双方或多方的矛盾纠纷,而法律又无法明确判断,此时知识产权法就应遵循公平原则。首先所有人都能创造知识劳动成果,而且都有平等的机会享有知识产权并行使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对权利人的权利有一定的限制和反限制制度,同样是为了更公平地执行法律。

2.诚信原则

知识产权法学习的心得体会 篇12

1. 经济的全球化与知识化

当前, 人们对世界经济谈论比较多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全球化, 二是知识经济, 也可以称为经济的知识化。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前任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曾说:“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组织地球自传。”与此同时, 知识经济的发展也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 随着经济的发展, 科技知识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一些国家取代其他生产要素成为“第一生产力”。当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上升为首要的因素时, 我们便可以说, 新的产业革命再次降临, 传统的工业经济完成了向信息经济的转变, 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以说是对知识经济最为精练的阐述。

然而,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更由于国际经济秩序、游戏规则的不公平, 正如“失衡”的经济全球化一样, 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也有很大不同。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甚至政治实力, 掌握着国际经贸组织及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 从二战以来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发达国家的不公正的国际经济体制, 除国际贸易制度外,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也是其组成部分, 原因在于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同以前相比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 就是同经济的知识化浪潮结合在一起。有专家认为, 知识经济是全球性经济, 具有全球化的特征。农业经济以地为界, 基本上是封闭型的, 土地无法搬迁而只能占领。工业经济需要市场, 但也只有坚船利炮才能轰开别国国门。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的全球化开始真正出现。而占尽知识经济先机的发达国家对知识经济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对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也有着更大的兴趣。

2. 知识产权国际化的趋势

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 知识产权保护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众所周知, 地域性是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属性, 但伴随着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不断增多和效力越来越强, 知识产权保护日益走出国界, 向全球统一的方向发展。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TRIPS) 的签订就是这一趋势的典型表现, 也可以说是对这一趋势的有力推动。知识产权的国际化还体现为向网络空间 (虚拟空间) 的延伸, 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网络空间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的学者及立法机构普遍强调网络知识产权的扩张, 而且已付诸立法实践, 并在世界范围内成功地推行了这种权利扩张的理念, 在一些国际条约如WCT、WPPT和TRIPS中都有具体体现。同时, 知识产权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还表现在保护的标准越来越高, 如无过错责任的推行, 对最终用户责任的加强以及保全措施的实施等等, 无不体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平衡点不断向权利人倾斜的趋势。

正如前文所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知识经济的日益深化, 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广, 权利人要求在全球范围内保护知识产权的愿望也越来越强, 经济的全球化和知识化的发展也使权利人在全球范围内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而令人担忧的是发达国家不仅在知识经济上遥遥领先, 更不断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其知识产权保护, 确保其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知识产权的国际化, 虽然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实施追赶发达国家的战略, 争取达到后来居上的目标, 但是由于物质基础和科技力量的悬殊, 发达国家仍然可以利用其掌握的明显优势和垄断地位, 通过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执行有利于他们的技术标准, 阻挠先进技术的扩散, 并且对高新科技产品采取高昂的价格, 实行国际间的不平等交换, 从发展中国家掠夺更多的财富, 扩大发展中国家于他们的经济差距。

二、知识产权国际化趋势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提出的挑战

1.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现状的超越

伴随着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更大的挑战。由于知识产权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 来自这方面的挑战更为严峻。TRIPS协议扩大了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 强化了保护机制, 确立了国名待遇原则、最低保护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等基本原则, 加强了对成员方的监督, 比以前任何一个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协议规定的标准都高、采取的措施都严。这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历史非常短暂, 保护意识比较薄弱, 保护制度尚不健全, 特别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现代化程度还较低的中国来说, 无疑是一种超越。其中经济发展状况和法律制度的完善是主要差距所在。

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努力才进行了20多年, 而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 发展得非常成熟。现代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正是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我们长期实行计划经济, 与发达国家相比, 市场经济才刚刚起步。由于历史的原因, 市场经济体制很不完善, 无论在宏观领域还是微观领域都存在许多深层此的问题需要解决。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许多企业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全国统一协调的大市场还没完全形成,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权力对市场的干预比比皆是;市场经济秩序在很多方面处于无序状态, 急需整顿, 等等。由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起步晚, 阻力大, 发掌程度低, 所以建立在成熟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现代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我们而言是一种跨越, 着眼于我国现实的生产关系状况, 现代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比较高的, 是一种超前。

另外, 现行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TRIPS对中国法律制度来说也是一种超越。我国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尽管这十几年立法进程非常快, 但过快的立法速度也难免带来许多问题, 比如在某些领域立法质量不高, 法律不配套, 相互之间冲突就是突出表现。根据专家的观点, 当代中国立法50多年所积聚的一条基本经验是“要认知中国立法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需要把握中国立法与国情的联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它们的关系。”然而特殊原因使得我们的知识产权立法迅速跨越式发展, 短短20年左右便于国际保护水平接轨, 而我国整体立法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如此, 不协调和冲突就在所难免。而且, 我国低水平的执法现状更为严峻, 法官队伍素质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 知识产权的审判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要适应知识产权立法的迅速发展, 短时间内培养起大批的法官几乎是不可能的。

2.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两难选择

如上所述, 当前国际上不断扩张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超越了中国的发展阶段, 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许多学者认为, 过宽的知识产权保护压抑了竞争, 就连美国经济学教授里查、曼都说:乌拉圭回合中形成的TRIPS至少在扩大专利保护领域、统一20年的发明专利保护期、确认“进口权”、在确认侵权时承认“方法延伸到直接生产产品”原则等4个方面完全按照发达国家的意愿作出了规定。发展中国家要想参与市场并享有优惠, 就不得不接受他们在修订巴黎公约时所不愿接受的专利保护标准。

我国需要更多的时间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 然而在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产权国际化潮流越来越强的背景下, 面对西方成熟的知识产权制度、完善的知识产权理论、强大的综合实力, 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尽管面对的是不断扩张的超越中国发展阶段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有时出于总体和长远的考虑, 我们也不得不接受。不加强保护会有损于我国的国际形象, 也不利于激发国内知识创新, 不利于吸引国外先进技术;而强化保护将增加我们技术引进的成本, 加剧贫富、地区、行业间的不平衡, 加大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代价。既要强化保护又不能过度保护, 我们面临着两难选择。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我们在知识产权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将更加严峻, 如何应对挑战, 走出困境, 我们需要作出努力。

三、加快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应对知识产权国际化的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的背景下, 在向世界全面开放的背景下, 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面临的挑战会越来越大, 要适应我国国情, 赶上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步伐, 加快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1.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紧迫性

所谓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 发展和运用知识产权谋求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全局性的谋划。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方面, 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一直走在前列, 知识产权战略是美国最为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一。20世纪70年代, 随着欧洲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崛起, 美国感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美国政府和产业界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 认为美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在于科技和人才。1979年, 美国前总统卡特第一次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 从此, 美国利用长期积累的科技成果, 巩固和加强知识产权的优势, 保持了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中国当前的历史定位和在世界上的地位:一个正在崛起的还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大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 是一个正在转型中的国家, 一个正全面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国家, 一个面向现代化刚要起飞的国家。就像一架超大型的客机, 已经驶近跑道的尽头, 接近起飞的速度, 机头已经仰起, 前轮已离开地面, 沉重的后轮尚在地上滑行。这一阶段既是一跃而升的阶段, 也是比较危险的阶段, 正确的国家战略极为重要, 而知识产权战略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认识到中国的历史定位和战略机遇, 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的趋势, 我们就会更加明白知识产权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加紧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2.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原则 (1) 维护国家利益原则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邓小平在一次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曾谈到:“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同样,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也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 这是由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目的决定的。作为国家战略, 知识产权战略根本上是为了推动国家文化与科技事业的进步, 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国家利益。这一原则, 在知识产权的对外交往中尤其重要, 古往今来, 国家与国家的交往, 包括政治交往和经济交往, 始终是以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的。

(2) 从属国家整体战略原则

知识产权战略不是孤立的, 为了更好的维护国家利益, 需要与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与安全战略相适应。知识产权既事关国家发展又事关国家安全, 同时渗透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之中, 要给知识产权战略一个明确的分类和定位是不容易的。相对而言, 其与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因此, 知识产权战略更多的从属于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战略, 而与后者的关系似乎更为直接。现在, 科教兴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的既定方针, 因此, 应该把知识产权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紧密结合起来, 它们各有侧重, 可以优势互补, 配套实施。

(3) 适应综合国力原则

知识产权战略从属于国家总体战略, 国家总体战略则是一个国家根据其国家实力、所处国际环境等因素制定的, 综合国力是国家总体战略的基础, 因此, 知识产权战略必须与综合国力相适应。

(4) 坚持积极防御原则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国不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走激进的道路, 而要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寻求一条稳妥的道路。具体来说, 立法方面, 在遵循有关国际条约的前提下, 一般不宜制定高于国际条约要求的条款, 保护的范围、期限、方式等不宜走在世界保护的前列, 在这方面, 并非越先进, 标准越高越好, 只有适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才是最好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总体上应采取“低标准”, 这里“低标准”的含义是指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规定的必须遵守的标准, 一般不高于这个标准。这种战略可以称为防御型战略, 这是由中国当前的总体国家战略、综合国力所决定的, 采取这种战略最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李长久:《全球经济与国家经济》, 载《经济参考报》1997年4月2日

[2]罗中玉主编:《知识经济与法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第8页

[3]王一鸣主编:《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第193页

[4]刘文华主编:《WTO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冲突与规避》,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第1版, 第290页

[5]周旺生著:《立法学》, 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2版, 第166页

[6]蒋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我国知识产权战略》, 载《经济评论》2001年第4期

[7]李转良著:《全球经济一体化》,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第49页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版, 第82页

上一篇:书香伴我成长优秀作文下一篇:日成一事作文6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