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的保护

2024-10-08

知识产权的保护(共12篇)

知识产权的保护 篇1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或法人等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 对其从事智力创作或创新活动所产生的知识产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又称为“智力成果权”、“无形财产权”[1]。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深入, 人们在互联网上创造的“智力成果”越来越多。转载他人的作品是否涉及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果作品是自己的, 如何监控别人的利用?自己的知识产权受到外国人的侵害, 又应该找什么部门去监管?如果下载别人的资料属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话, 那网络又如何实现资源的共享?这些种种的问题都告诉我们, 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个相当复杂并且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1 目前网络知识产权存在的问题

1.1 侵犯他人的著作权

未经作者许可, 任意上传他人的作品、窜改他人的作品, 包括文字、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的作品;抄袭他人的作品, 窃取他人劳动成果。作品上网是作品传播的一种新方式, 作品的数字化行为本身并不具有著作权法意义上的独创性, 作品载体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变化并不影响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因此, 被告未经允许将原告作品上载到网际网络上, 侵害了原告对其作品享有的使用权和获得的报酬权。

1.2 非法链接

将他人的网站内容链接到自己的页面下, 当作自己网站运营的一部分, 或者以商业为目的, 侵入到他人服务器, 非法占用和使用他人网络资源。[2]2010年7月, 国家电子商务协会对外公布了一批网络违法医疗广告, 其中不乏像搜狐、网易这样的大型知名网站也提供有非法网络链接。在搜狐网健康频道, 只要点击“高血脂、高血压新突破”、“气管炎、哮喘全新突破”、“我国治肿瘤获重大突破”等文字链接, 就能进入打着医疗机构名义兜售“神丹妙药”的网页、网站。而这些网站提供的全部都是虚假的信息:虚构编造广告审查批号、兜售假药等等, 严重欺诈、坑害消费者。

1.3 流氓软件

流氓软件主要是跟随一些下载量大的网站或软件, 在用户不在意的情况下强行或者隐蔽的装入用户电脑, 从而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弹出广告、强制用户链接到特定的内容也是现在网上司空见惯的事。据《安全报告》透露, 某国内网站借助流氓软件偷换用户的首页, 在短短两个半月里全球排名从零上升到前500位。

1.4 恶意抢注域名

域名在网络上能起到类似商标的作用, 注册人将他人的商标、企业名称、商号特别是一些著名企业已形成品牌效应的词语抢先注册为自己域名, 然后向商标所有者或是该商标所有者的竞争者出售、出租或通过其他形式转让, 或是通过故意制造混淆, 诱使互联网用户访问该域名持有人的网站或其他网上地址从而谋取暴利, 使得商标权人蒙受巨大损失。

2 网络知识产权的特点

2.1 调查取证难度大

网络上的资源异常庞大, 其真实性和时效性都有待考证, 一旦涉及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 就必须要经过调查取证这个环节, 很有可能, 当时的网页已经不存在或者已经被更改, 那么取得有效的证据相当困难。

2.2 地域不局限

有了互联网, 全世界可谓真正的连通了起来, 信息也实现了真正的“无国界”, 这对于资源的获取和共享是十分便捷的, 但是无形之中却也给知识产权的保护增加了不小的困难, 有的侵权案件甚至涉及到国际仲裁机构的组织与协调, 跨国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现在面临的一个难题。

2.3 专有性淡化

知识产权本身具有专有性, 属于知识产权的所有人, 但是进入了互联网之后, 这种专有性变得淡化了很多,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破译密码获得私有资料, 知识产权不再“专属于我”。

2.4 极易复制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 所有的信息在计算机中都以二进制0和1的形态出现, 这使得对知识产权保护对象的复制变得异常容易, 而且能够做到与原版丝毫不差, 这就大大增加了非法复制非法窜改被保护对象的可能性。

3 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与措施

目前, 侵害网络知识产权的事件不断发生, 要减少最终杜绝这些侵权行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网络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

3.1 加强公民对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培养公民保护自己网络知识产权的意识

加强公民对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 培养公民保护自己网络知识产权的意识, 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任务, 目前已经有部分企业与高校专门开设知识产权的课程, 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 使得我国公民能够进一步的知法、懂法、守法。

3.2 建立健全关于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加强法制建设

2005年4月30日, 国家版权局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 同年5月30日正式实施;2006年7月1日, 国务院制定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2006年12月29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这些法律法规的建立, 都标志着我国互联网环境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的逐步完善。但是由于网络环境的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互联网新事物的不断出现, 现行的这些法律条例仍然不能满足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要求, 因此需要根据目前状况, 制定专门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 明确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保护的对象, 并且能够定期把新出现的媒体对象纳入其中。制定保护的法律法规, 制裁侵权行为, 并能够严格执行,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3.3 利用技术手段防止侵权行为

现有的手段有:防火墙技术、智能识别技术、认证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加密技术、数字指纹技术等。早在1998年, IBM和NEC两家公司就将各自的“水印技术”集成合并, 共同为DVD制订了第一个版权保护标准。若能够将这些单一的技术很好的结合起来, 再加上能够研究出更新更有效的保护技术, 那么网络上知识产权的保护将会容易得多。

3.4 加快培养网络管理的专门性人才

网络管理人才是整个网络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搞好网络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 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网络知识、高超的网络应用技术, 还需要懂得法律, 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法, 这样才能有效的保护网络知识产权不受侵害, 才能保障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

3.5 学习国外关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好的经验

关于提出知识产权的保护, 国外比中国要早几十年, 有着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丰富的案例和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若能够“取其精华”, 我国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将走的更快更好。

4 结语

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但又很紧迫的工程, 我们除了依靠法律之外, 还必须从多个方面共同保护起网络上信息的知识产权, 让我国的网络可以长久的健康的良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教材[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郑雯颖.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知识产权的保护 篇2

知识产权,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不陌生,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资产、财产相同的是,它也是种所有权,但这种所有权是一种无形产权,是指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面对越来越多的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新闻,甚至是纠纷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逐渐开始熟悉这一概念并行动起来。

自1984年我国实行知识产权专利制度至今,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便确立了中国系统的知识产权法律框架,走完了西方国家百年的立法历程,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制度之一,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全球经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的确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中国在知识产权法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近年来时常发生的知识产权纠纷,一些发达国家也经常以此为借口,对我国政府施加政治压力。

说到知识产权,我们首先想到会是商标权、著作权、版权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东西,然而大家往往会忽略掉另外一个也与我们生活休戚相关的事物---那就是我们的种子,其实它在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中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说: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由于不重视知识产权,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转让中方曾蒙受过巨大损失。1981年当中国向美国转让11项杂交水稻核心技术时,美方只承认1项有效。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逐步加强了杂交水稻知识产权的保护,一些杂交水稻研究机构制定了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规定,加强了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以及科技人员流动、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中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1.种业知识产权的概念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种业的知识产权,种业领域知识产权的范围主要包括植物新品种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著作权、地理标志等,其中植物新品种权和农业生物技术专利是中国种业知识产权的主要保护形式。

2.种业知识产权的发展现状

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竞争首先就是良种的竞争。特别是以基因工程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强化了良种对于一国农业发展及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0年7月底,农业部共受理品种权申请7144件,已授权3251件。从2004年开始我国年申请量一直保持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

5(UPOV)成员的第四位,仅次于欧盟、美国和日本。通过实施以授权品种为主的超级稻推广项目,2008年至2009年,推广1.6亿亩,增产粮食160亿斤。同时,非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2009年,我国为2种转基因水稻和1种转基因玉米颁发了生产应用的安全证书。

然而,不容乐观的是,我国种业发展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随着农业国际化趋势的加剧,跨国种子公司加大了在中国的专利布局力度。截至2009年底,在我国受理的3.1万件转基因技术专利申请中,国外申请1.3万件,占42%;转基因植物育种专利1900件,国外申请1121件,占59%。目前,世界主要农作物的72项转化体绝大多数被国外生物公司掌握,有22件在我国提交了专利申请,其中6件获得授权。跨国公司利用专利战略向农业产业链渗透的举动,日益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与警惕。

3.我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存在的问题

3.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申请新品种权和专利保护的敏感性较差

目前,我国申请保护的新品种及专利数量与实际数量相比有较大差距。很多技术被多个国家无偿使用。原因在于,有相当一部分种子产业科研工作者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偏重学术水平,轻视经济效益。由于没有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或者只申请了国内保护,导致其成果大量流失,给有关科研人员、企事业单位和国家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

3.2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保障滞后

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主要是针对工业产品及相关产业制定的,种子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体系尚不健全,许多规章的可操作性也不强。

3.3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种子产业知识产权的管理中,还普遍存在政企不分、部门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等问题,加上长期缺乏相应的种子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安全防范,导致国内一些物种资源被偷运出境的情况时有发生。此外,由于大多数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没有专设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明确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也没有制定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规定和利益分配办法,造成假冒、侵权、技术违约现象严重。

3.4 知识产权对种子产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不显著

主要表现为通过专利制度、品种权制度等使科技人员所获得的经济收益不高,或者对发明人获品种选育者的奖励承诺不兑现,对鼓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作用不大。

3.5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过程中执法力度不够

种子产业知识产权侵权的鉴定过程通常较为复杂,检测技术和手段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上涉及多家相关职能部门,即使发生侵权行为,往往也很难辨别,同时调查取证工作也较为复杂,造成保护难度加大。

4种子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及发展

4.1 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知识产权战略

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以保证农业用种安全和促进现代种子产业发展为目标,大幅提升种子产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全面推进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发展,逐步建立种子产业生物遗传资源权属管理制度,积极促进涉种专利、商标、版权等在种子产业中的转化运用,为实现种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

4.2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行政执法力度

进一步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努力建立种子产业生物遗传资源权属管理制度。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与专利、商标、版权等其他类型知识产权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以知识产权的获取、运用和保护为重点,建立种子产业重大科技项目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开展知识产权全程跟踪管理。建立和完善种子产业知识产权信息交流机制。支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植物新品种权为重点,制定和实施种子产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政策,促进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推动种子产业发展。

4.3培育种子知识产权主体

强化知识产权在种子产业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导向作用,促进市场主体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建立健全公共财政资助开发的种子产业科研成果归属和利益分享制度,充分发挥科研教学单位在种子产业知识产权创造中的重要带动作用,支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基地。

4.4改善种子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建立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种子产业知识产权宣传纳入科普宣传和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在广大农村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加大植物新品种保护政执法力度,打击侵权假冒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切实保护权利人和农民的合法权益。

4.5建立种子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尽快形成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权责一致、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植物新品种保护管理体制,促进与专利、商标、版权等部门协作配合。努力建立种子产业生物遗传资源权属管理服务体系。

4.6支持和鼓励国内育种者申请国外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的海外部署,是实现种子市场海外扩张的重要保障。为了将技术优势延伸到国外,在激烈的国际种子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加速品种权走出国门,到他国申请品种权和农业技术专利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的重要海外战略。目前国内种子企业战略性利用知识产权的能力还十分有限,特别是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超前部署、战略性占领世界种子市场的能力和意识都非常薄弱。因此,政府应采取财政支持和信息咨询等综合措施,扶持中国育种者申请国外品种权,为中国种业走出国门做好准备。

4.7加强国外种质资源引进工作

中国的国外引种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600种作物中约有一半是国外引进的。建议通过对外农业交流与合作项目,搜集中国急需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种质资源交换,改变当前中国育种创新原地踏步的现状,提高作物育种的效果和效率。

5成功案例

5.1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海南神农大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弟子黄培劲创办的公司,是《种子法》实施后,于2000年12月29日注册成立的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首批获得农业部核发《全国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和“国家农作物种子进出口权”的四家股份公司之一。公司股票于2011年3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

“300189”,股票简称“神农大丰”。公司注册资本1.6亿元,经营范围包括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作物种子的选育、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以及农药、化肥的销售等,主营杂交水稻种子的选育、制种、销售和技术服务。

公司是经认定的2010年“中国种业骨干企业”;公司的杂交水稻制种超高产方法和杂交水稻制种方法专利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公司董事长黄培劲先生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杰出青年发明家”金质奖章,是继袁隆平获得“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之后,中国获得的又一重要奖项,也是迄今为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杂交水稻领域的两个最高奖项;是我国种子行业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通过了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英国皇家UKAS认证;经过十年的发展,公司在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新品种、渠道网络、经营规模和效益上均位居行业前列,已经成为国内少数具备育繁推一体化经营能力的农作物种业企业之一。

5.2登海种业公司

目前全世界只有两家公司连续多年进行玉米高产攻关探索,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始于1926年),一个是中国的登海种业公司。

1985年,李登海研究员率先在我国成立了第一个民营玉米产业化的种子企业,并成为农业部育繁推销一体化试点单位。公司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与高产栽培研究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紧凑型玉米育种,以一年三至四代的育种速度开辟着中国玉米育种的创新事业,总结出“紧凑株型+高配合力”的玉米育种理论,开创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先河和利用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进行高产攻关的玉米高产道路。为充分利用黄淮海区的光热资源,开展了小麦、玉米一年两季创高产栽培研究工作,连续16年一年两季亩产突破吨半粮,实现了从一亩地养活一个人到一亩地养活四个人的转变。

现已选育出100多个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其中43个通过审定,获得7项发明专利和38项植物新品种权。为确保育种工作再上台阶,在全国设立了32处育种中心和试验站,建设成遍布全国的国内最大的玉米育种科研平台,拥有216名科研人员,其中9名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公司与国内大专院校广泛合作,开展转基因、分子标记、单倍体诱导、细胞工程、辐射、航天等高技术育种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连续36年持续、不间断地进行玉米高产栽培攻关研究,开创了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连续七次创造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高产纪录;1972年玉米首次突破千斤关;1979年利用自育的掖单2号首次突破平展型玉米的高产纪录,创出了776.9公斤/亩的国内夏玉米高产纪录;1980年创造了903.6公斤/亩的国内春玉米高产纪录;1989年创造了1096.29公斤/亩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2005年再次将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提高到1402.86公斤/亩,是全国当年玉米平均产量(352.49公斤/亩)的4倍。2007年公司最新研制的“超级玉米”已被科技部列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诊断”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 篇3

病因: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完善

1985年4月1日我国实施专利法时曾对“药品和用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不授予专利权”。1987年7月颁布了《关于新药保护及技术转让的规定》,对新药给予保护,保护期为10年。1993年1月2日我国实施修改后的专利法,扩大了对专利的保护范围,对药品正式给予专利保护,保护期延长到20年。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陈述了“侵害商业秘密权益”的行为,从中药领域的技术特征看,商业秘密保护也是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方面。

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加强了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条例》第十二条规定:“中药保护品种的保护期限:中药一级保护品种分别为三十年、二十年、十年。中药二级保护品种为七年。”第十三条规定:“中药一级保护品种的处方组成、工艺制法,在保护期限内由获得《中药保护品种证书》的生产企业和有关的药品生产经营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单位和个人负责保密,不得公开。”这就把中药品种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虽然中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近几年来已经开始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但其中依然存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职务发明比例较低、缺乏中医药知识产权研究和管理专业人才、地道中药材未得到充分保护和中医药传统知识难以得到保护、我国现有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与国际不接轨等多个不足之处。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有关专家称,在中药产业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中药生产低水平重复等已成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瓶颈”。

据有关机构的调查显示,中国自实行专利法以来至1998年,7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95%以上的国有小型企业未申请过药品专利,中医药专利申请自然也不例外。截至到1996年底,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共受理了全国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14个中药生产企业提出的981个中药品种保护的申请,审评了851个中药品种,共523个(次)品种获得了保护,其中独家生产的品种和新药品种有285个,占总数的54.5%。

据了解,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部分中成药企业相互无偿仿制,同一品种重复生产现象严重。仅牛黄解毒片全国就有150余家企业生产,牛黄安宫丸有100余家生产,复方丹参片有140余家生产,人参蜂王浆有80余家生产。

同样成为专家眼中中药知识产权问题的还有:我国70%~80%的中药科技人员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他们大多只管完成课题研究和论文,至于科研成果的保护、转化、商品化却考虑甚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我国的中药发明专利申请以非职务发明为主,非职务发明申请量在逐年上升,1987年占57.8%,1998年上升到84.5%,相比之下职务发明申请却在这12年间从42.2%下降到15.5%。进入实质审查的发明专利中,授权率偏低,发明程度不高,结案量与授权量的比例为4比1,授权率为25%。

对中药专利文献和专利信息重视不够使我国中药科研人员事倍功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分析认为:研究若能充分利用专利文献,则可节省40%的科研开发经费,同时少花65%的开发时间。部分中药专利文献水平不高,也影响了科技人员对专利文献的关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司长贺兴东说,我国将制定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某些制约和影响中药专利保护环节的对策研究。目前必须研究切实可行的对策,增强中医药从业者的知识产权意识,改变过去存在的“重论文、轻成果,重奖励、轻专利”的倾向,从管理机制和制度上促进中药专利的产出,加强专利保护。同时对一些关系国家重大利益,特别是具有良好国际市场前景的中药高新技术项目研究开发,应建立专门的国际专利申请基金,从资金上给予保障和支持。

处方:六大策略保驾护航中药的知识产权

以专利保护为主导,捍卫中医药核心技术。单纯的处方是不能获得专利保护的,申请专利保护的应是可进行工业化生产的中成药产品。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专利制度采用先申请制,即专利权属于先申请人,因此推迟申请很可能由于已被其他人占先或发明已被公开等原因而丧失专利权。因此,中医药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及时向进入国提出专利保护申请,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保护中医药产品的国际市场利益。

以商标保护为形象,树立中医药的国际品牌。商标权对于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中药作为特殊商品,消费者无法靠自己的能力辨别质量的优劣,同一产品最有效的区别方式就在于使用不同的商标。另外,中药老字号有悠久的历史,在海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也是中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因此,中医药产品应以国际标准为目标,塑造中医药驰名品牌。在树立中医药国际品牌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通用商标(统一商标)与专用商标 (个别商标)相结合,以统一商标为基础,创制个别商标,以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既维护了企业商标的统一性,又突出了商标的个性化。二是与国际接轨,重点突出商标名,淡化药品通用名称;三是加强商标宣传,提高知名度;四是道地中药材应使用注册商标。

商业秘密保护是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保密是以秘方的形式加以保护,保密措施是“家系独传”、“传子不传女”等。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严密的中药现代质量体系的建立,天然药物越来越接近化学药物的质量 可控性。但中药及天然药物的易仿制性,使得中药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难于实施,因此,企业应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药的临床疗效评价上。

以行政保护为补充,确保国内品牌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目前,我国涉及与中药行政保护有关的制度有:新药监测期制度和知识产权边境保护。新药监测期制度依据是《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知识产权边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这些行政保护措施是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补充。但行政保护只是国内强制性的措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终还是要依靠专利这一武器才能保护自己的药品知识产权。

以版权保护为根本,保护中医药的传统思想和文化。版权保护的是思想表现形式,要应用版权法保护中医药的传统思想和文化理念,树立中医药文化在世界的地位,为中医药文化和产品走向世界奠定思想基础。

论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策 篇4

一、知识产权与网络知识产权

(一)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本质上是特定主体依法专有的无形财产权, 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 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 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

(二) 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知识产权就是由数字网络发展引起的或与其相关的各种知识产权。网络知识产权除了传统知识产权的内涵外, 又包括计算机软件, 数据库, 多媒体, 网络域名, 数字化作品以及电子版权等等。我们平时在在网络上的新闻论坛上看到的信件, 网上新闻资料库, 电脑软件、照片、图片、音乐、动画等, 都可能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的保护。

网络资源相对于传统的文字资源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首先是网络化、数字化, 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二是种类繁多, 信息量大。三是网络信息节省了印刷、运输等环节, 数据可以及时上传。四是开放性强, 资源庞大, 信息资源不受地域限制, 任何联网的计算机都可以上传和下载信息。五是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和机构, 组织分散。以上网络信息资源的这些特征决定了网络知识产权具有与传统知识产权完全不同的特点, 如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 而网络知识产权则是无国界的;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 而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则是公开, 公共的信息。

二、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互联网侵权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找到有效解决的途径和办法。我国也在立足本国国情并努力与国际接轨, 寻求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 为网络知识产权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一) 网络著作权保护

传统著作权的许多概念在网络环境中受到了冲击, 在网上, 对于著作权人、侵权人和侵权的确认也比以前更加困难。网络著作权基于原作品的创作而产生, 其不必经过任何部门的审批, 作品一经创作完成就自动产生权利, 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将作品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 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使用作品的方式, 著作权人享有以该种方式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作品, 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

在网络环境下, 未经权利所有人的许可, 不得将其作品上传到网上和在网上传播。当作者依法将其作品上载后, 访问者可以免费阅读和下载作品, 但假冒他人作品, 或未经权利人许可, 对他人作品进行篡改和消除, 则构成侵权行为。但网络信息很容易被他人复制、篡改和消除, 从而造成对权利人的极大损害。对此, 一是需要建立和完善对网络服务者的管理和规范, 二是从责任制度上着手, 即在无从追究真正的侵权人的情况下, 追究网络在线服务商和网站的共同侵权责任。三是通过技术手段, 对上传的网络作品的信息等过程全程跟踪等技术保护, 可以有效的打击盗版等侵权行为。四是建立自律机制, 构筑网络道德体系。加强人们在网络中内心的自我约束力, 来达到防止网络侵权的事前预防。

(二) 数据库的保护

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和完善, 数据库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应用。我国对数据库的保护应既能促进民族数据库资源产业的发展, 又可避免和减少西方发达国家对数据库资源的垄断, 在著作权法保护的前提下, 构建一个完善的数据库著作权保护体系意义重大。

(三) 域名的保护

域名, 又被称作网址, 是连接到国际互联网上的计算机地址, 是为了便于人们访问某个网站和发送或接收电子邮件而设计的。域名是一种独立的知识产权。我国尚不存在专门调整域名与商标法律冲突的法律法规, 为解决目前我国处理此问题的困境, 我国应该加快立法步伐, 尽快制定适合互联网络时代的域名保护法, 明确域名的法律地位以及域名纠纷的处理原则及解决方式, 使域名这一知识产权的保护有法可依。

(四) 专利权的保护

侵犯专利权也是与网络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案的类型之一。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实施他人专利的行为是侵权行为, 要受到法律的处罚。这在我国的著作权法及商标法中都有规定。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权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也可以请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查处。

(五) 加强国际保护的合作关系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各国也都面临着修改、调整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以适应技术的发展。在知识无国界、科技发展无国界的今天, 对知识产权的国际间协作保护的要求也会更多, 所以各国必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 形成全球一体的“网络法律保护网”。

综上, 尽管打击网络侵权活动在世界各地都在有序地进行着, 但网络侵权行为依然在网络社会中大量泛滥着。因此在构筑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时, 法律、技术和道德手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只有协调发挥法律的绝对权威并利用技术手段的保证作用, 同时辅助道德手段的自律作用, 才能构建一个功能完善的网络产权保护体系。

摘要:近年来,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各个领域运用越来越广泛, 在给人们带来便利与效益的同时, 随之而来的网络法律问题也层出不穷。有人说当前对网络作品著作权法律未作规定, 因而对其著作权谈不上保护。面对网上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传输他人作品的现象越来越多, 权利人的权益受到了侵害, 不少业内人士也困惑不解。本文就对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进行简略的探讨。

关键词:知识产权,网络知识产权,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玉成.知识产权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2]朱润发.国际互联网对传统知识产权的影响[J].法制日报, 2002.5版.

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篇5

所谓的知识产权其实指的就是那些自己所发明和创造的东西单独属于自己的专有的权利,但却是只仅仅是在所要求的具体的时间内有效,像那种充满智力的发明,像一些发明、艺术和文学上的创造等等,还有的就是在商标中使用的一些名称、设计以及商标的标志和图像等等,这都是可以被某些组织和自己所具备的知识产权。

二、知识产权所规定的法律范围

我国的法律是有着明确的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范围的,它主要就是包含着商标的权利、发明的专利权、自己的著作权以及所创造的劳动成果权等等,知识产权的本身就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独有的财产,但是它的自身却是没有办法根据它自己所具有的能力而规定,但是却可以给予一些独特的法律限制。对于著作权的所明确的保护范围主要就是与作者所具有的思想而表现出的内在的情感联系,专利权所规定的法律保护,对申请专利权的规定就是要在所拥有的权利范围内进行选择,对于商标权的所保护的范围内容还是与商标和商品有关系的,这在法律范围中也是有着明确的规定的。

三、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和司法保护之间缺乏相应的协调

在以往的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中,行政机关的都是各自为政,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之间的工作都是缺乏相互合作的,并且这种现象还是较为严重的,并且对于司法机关人员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效果也是快速的下降,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机关部门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和合作,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还是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

(二)知识产权中的审判机构有待完善

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知识产权当中所包含的民事的案子以及刑事和行政等的案件都是被机关上的民庭和刑庭以及行政庭等的管理的,但由于它们所应用的诉讼程序是不一样的,这就导致了一种程序上的差异,就致使了早审判当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司法权威就会因此受到影响,给诉讼人员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像这种司法机关的“三审分立”的情况,就致使了知识产权的保护的最大的障碍。

就像是广东省发动的知识产权的“三打两建”工作,这次的工作主要就是以严厉打击群体、重复和恶意对专利进行侵权以及假冒伪劣的侵害专利权等的行为,对于那些情节较为严重的和反应强烈的地区为主要的突破点,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击专利权的假冒伪劣的违反法律的行为。

(三)对侵权行为打击力度较弱

四、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建议

(一)协调执法和司法

在我国行政人员在执法时,由于行政执法人员以及司法机关部门在工作时没有达成一致的合作,在很多的时候就总是会因为一些不同的影响因素的而把知识产权的案件当作为仅仅只是一般的刑事案件进行处理,有时候也仅仅只是通过对一些侵权人员进行一些罚款而就草草了事,这就给我国的社会是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的,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更是做不到具体的保护作用。在我国就应该是坚决的杜绝这种以罚款而代替处罚的违规现象,建立这种最有效的行政方法就是要加强司法部门和行政部门的相互之间的合作机制,共同协调,再建立一个相对应的监督机制。如果行政部门在例行执法时就应该是在发现类似于侵害产权的时候为刑事部门的司法机关提供一些相对应的线索,对于某些行政机关不能确定的案件时就可以去申请公安部门进行相应的帮助调查,对于那些能够构成犯罪的案件就应该及时的送法申办,构不成侵权案件的行政部门也应该是要及时的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

(二)构建一个科学的审判机构

现在的知识产权的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建议统一的执法标准,因此我国行政机关就应该逐渐的加强改善刑事、民事、行政三位,三者为一体的法律制度,完成同样或者是类似案件的裁判结果就会与社会效果基本一致,使知识产权得到切实的保护。在知识产权民事救济和行政执法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充分发挥典型案件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实现知识产权案件信息共享,统一执法标准,避免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使用多渠道的方法对法院的审判活动和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并给予相应的监督,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以及行政机关“以罚代刑”的行为,使审判机制能够充分的发挥出“三审合一”的效率优势,实现审判程序的高效运行。

(三)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可以选用一个惩罚性的赔偿原则,惩罚性的赔偿原则是具有补偿和惩罚的作用,是能够对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有一个威慑的作用,因此这就是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再者就是降低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处罚的“刑事门槛”,减少对应领域的惩罚标准,将会有更多的侵权行为被依法处罚。从我国来看,盗版和假冒商标的犯罪行为是最为多的,对权利人和社会的影响也是非常多的,就是由于这类犯罪的法律风险较低的、成本小、收益高等的因素形成的。

五、结语

金融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 篇6

自从我国2001年加入WTO之后,金融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就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议题。涉及金融知识产权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以及商业秘密的司法保护逐渐暴露出一些缺失性的问题,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在专利申请和商标保护方面缺少对产业前瞻性的战略安排,为我国参与全球性的金融竞争埋下了不利的种子。

伴随我国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涉及企业融资电子平台的相关模型以及监控工具和监控方法方面,我国企业的专利申请再一次落后。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金融创新企业在专利等知识产权战略上的缺失,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在建立金融创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方面仍有待加强。

应该说,知识产权运用已经成为跨国金融集团、银行等争夺市场份额,打击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国际跨国公司,银行要进入别国市场,通常采取知识产权先行的战略,在进入前先在别国申请注册知识产权,用知识产权挤压别国的科技创新空间,制约其技术竞争。外汇宝之争、九州卡之诉、花旗银行抢注事件、渤海银行域名风波等,无不是金融业商业竞争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表现。

因此,体现在当下我国金融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上,一方面是企业要建立自己长期的知识产权战略,善于利用现有知识产权的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进行有远见的布局,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的今天,整个金融产业都在拥抱互联网,无论是在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背后涉及的商业方法的发明方面,政府都应该引导企业进行更富前瞻性的战略性布局,尤其在涉及敏感的金融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国家还需要出台或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保护需求。

在当今天下,知识产权的保护事关产业的竞争格局,这在苹果、三星、谷歌等跨国公司掀起的全球知识产权大战中已经略窥一斑。事实上,不仅是IT和通信产业,技术越来越密集的金融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也日渐突出,甚至直至产业竞争的“命门”。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业的发展与竞争具有了新的内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不仅成为金融创新的组成部分,同时也逐渐成为提升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显然,金融业的市场化趋势决定了未来金融业的竞争必将异常残酷和惨烈,而以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商业秘密权保护为核心构筑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正是金融产业塑造自身品牌、深化金融服务和进行金融产品持续创新的重要保障。随着金融竞争的全球化,中国在金融产业上越来越开放,金融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迫切性也越来越提上日程。

《中国经营报》2009年就报道过“花旗银行借专利布局在我国放水养鱼”的事件,笔者恰恰是当时这篇稿件的编辑,话题也是我设计的,当时的报道披露了花旗借助网上银行技术的专利保护,谋求未来的网上银行的一夺天下,当时的预警虽然饱受业内关注,但6年过去了,金融产业在知识产权上的保护现状仍然并不乐观。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案例,以期能透视知识产权保护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公开资料显示:自1996年起,花旗银行纽约总部委托上海一家专利事务所向中国知识产权局申请了19项专利,这些主要是具有前瞻性的配合网络技术的金融服务系统方法专利,执意构造专利壁垒,欲领先网络服务,使中资银行难望其项背。

目前,花旗银行已有两项专利获得授权,分别为电子货币系统和数据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及操作该系统的方法。除现金和票据之外的支付系统均是电子货币系统,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银行卡、ATM和POS机等。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和操作该系统的方法更是目前中资各银行后台支撑的平台。花旗银行这两项专利分别涉及网上银行90%以上的业务和证券公司应用最普遍的网上交易业务。

花旗专利申请授权,不仅可以强化自身的服务能力,从专利转让授权中获利,更为重要的是,其他银行以后一旦与其同台竞争,稍逾雷池就有可能面临被挤出市场的危机。花旗银行在美国已取得几十项网上银行商业方法专利。

业内专家表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市场迟早要放开,网络银行的发展会越来越快,其中专利技术的分量越来越重,本着专利先申请后授权的原则,花旗已是稳坐钓鱼台。”

人们需要洞见的是,花旗银行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想收几个专利使用费这么简单,专利申请象征着它要做世界范围内银行电子核心技术及标准的垄断者。在未来的中国金融市场,由于花旗银行不可能在中国建立庞大的金融网点,只有网上银行才是花旗的方向。因此,花期银行只要拿住“标准”这个“七寸”,国内商业银行将来有可能必须与它合作才能生存。

这个案例非常典型的说明了跨国金融机构利用知识产权所进行的战略布局,而这恰恰是国内金融企业的软肋。可以说,美国花旗银行专利战略逼迫中资银行加紧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金融知识产权的分类

从现阶段来看,金融知识产权包括以下几类:

首先是商标或服务标志类。其主要表明商品或服务来源的语言或符号特征。如银行的注册商标和信用卡等。

其次是专利权类。即专利给予制作、使用或销售机器,制造工艺,制造品组成成分的专利权。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如计算利率的方法,支持银行的自动提款机、实施按揭等的计算机程序、电子货币系统和数据管理的计算机系统及操作该系统的方法,包括当下互联网金融难以逾越的企业融资电子平台的监控工具和方法,都属于发明专利类。

应该说,在金融知识产权的保护中,专利权是整个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而发明专利又是专利战略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事关金融企业能否领先同行或控制全局的“钥匙”。但显然,从目前国内金融企业申请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的现状来看,近几年比过去有进步,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仍有差距。

第三类是著作权类。著作权保护,可用于大部分原始创作和授权的衍生作品,包括软件、金融、财务文件。如软件版权、银行支票上的艺术创作、发行承销合同和广告等都可享有版权。

我国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 篇7

1 各国立法对地理标志的保护

在地理标志制度的历史发展中,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也有所不同。在欧洲一些传统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存在着较多世界知名的农业商品, 因此存在地理标志保护的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在美国等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缺少传统的地理与人文因素, 所以这些国家并未特别强化对地理标志的保护, 是通过对消费者利益及保护正常贸易的角度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 以上两类不同的背景, 构成了两种不同的立法模式。具体讲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主要通过其国内的贸易法保护地理标志, 如美国《联邦贸易法委员会法》第5条对具有特定品质的产品的广告和标签保护都作了具体规定, 在《正当包装和标签法》、《纺织品纤维鉴定法》均有防止侵害原产地名称和货源标记及其权利的相关规定, 美国《商标法》也规定申请人可以通过注册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方法保护原产地名称。而地理标志保护较早的法国在1919年就通过《原产地名称保护法》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 并且在其《知识产权法典》中以专章形式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

2 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

国际上对地理标志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可分为两大体系, 一是以《巴黎公约》为代表的WIPO体系, 另一个是以TRIPS为代表的WTO体系。两个地理标志国际保护体系有相似之处, 但对地理标志的保护角度有所不同。作为WTO的一个法律文件, TRIPS从保证国际贸易公平有序的基础上保护地理标志, 其程序保护力度强于WIPO体系, 而以《巴黎公约》为代表的WIPO体系则更强调对地理标志的实体权利保护。

3 我国目前地理标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农业大国, 许多产品为我国所独有。据估计, 我国仅农副产品一项就有几千种商品符合地理标志的要求。目前, 我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我国没有建立起对地理标志进行登记注册的管理制度与机构, 而在西方有些国家, 已成立了专门管理地理标志的机构——“原产地名称局”, 专门负责地理标志的登记与管理;②地理标志使用不规范。许多著名地理标志被作为普通的商品使用, 经常被一些厂家滥用在与商品地理来源并不相关的商品上, 与真正的地理标志产品形成不正当竞争;③地理标志与地名商标冲突。根据我国现行《商标法》规定,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不得作为商标使用。但县级以下行政区划的地名仍可注册为商标, 已注册的使用地名的商标继续有效。这样的规定会引起地名商标与地理标志保护的冲突;④法律制度不统一。

我国现行有关地理标志保护的制度散见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实施办法》、《原产地域产品的通用要求》、《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不仅规定分散, 而且法律的位阶效力不一, 给我国的地理标志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 对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措施完善的建议

4.1 完善相关立法

制定一部统一的地理标志法。对于地理标志的立法, 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并借鉴TRIPS协议生效后相关国家的立法经验, 制定出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地理标志立法。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内容:①立法目的, 是保护地区内生产者对地理标志享有的权利, 促进相关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②保护对象。应当在立法中明确地理标志的概念, 强调产地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对产品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的共同作用, 这不仅有利于明确该法的调整范围, 而且还可以很好地将地理标志与地名商标明确地区分; (3) 保护的产生; (4) 注册的效力; (5) 地区内生产者的使用权; (6) 地理标志权的撤销及无效。建议地理标志的撤销及无效包括以下情况:以欺骗手段获得注册, 产地的地理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 为保护环镜、动植物及人类健康而需要改变原有生产方式的, 外国的地理标志在原产国已停止使用或不再受保护的; (7) 地理标志的使用管理。应由其注册人负责, 但相关产品的检验应由独立的法定机构进行, 将使用、管理与检验分立。如果使用者不遵守强制性国家标准, 生产过程或产品质量不符合规定标准的, 注册人应撤销其使用授权使用证书, 禁止使用该地理标志; (8) 地理标志权的保护。只要未经注册人许可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地理标志, 均构成侵权, 应对侵权人依其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任何有损害地理标志的价值、声誉的行为, 注册人应有权加以制止。

4.2利用国际公约保护我国的地理标志

在有关的国际公约中, 已明确了有关地理标志保护的相关问题, 我国应运用这些已有的国际公约来保护自己的地理标志。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不仅将地理标志列入其保护对象, 而且规定, 如海关扣押、禁止进口、国内扣押、法律救济等具体的保护措施。我国的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应充分利用这些规定来保护我国地理标志。同时, 我国应在适时加入《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协定》、《制裁商品来源虚假或欺骗性标志协定》等有关地理标志保护的专门性国际公约,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42条的规定, 除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外, 这些国际条约将自动成为我国国内法的组成部分, 这将完善我国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

4.3由专门机关管理地理标志, 这样便于统一行使职权, 加强对地理标志的管理

总之,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应针对目前自身相关立法的实际情况, 按照《知识产权协定》的要求, 从国内立法及国际公约的角度不断完善对地理标志的保护, 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摘要:地理标志是世界贸易组织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规定的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 我国目前对这种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有待完善;本文在分析我国目前地理标志保护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立法保护,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吕国强, 吴登楼.我国地理标志法律制度的完善[J].法学, 2006 (1) :154-160.

浅论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 篇8

网络知识产权 (Network Intellectual Property) 就是由数字网络发展引起的或与其相关的各种知识产权。网络知识产权除了传统知识产权的内涵外, 又包括数据库、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网络域名、数字化作品以及电子版权等。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的概念的外延已经扩大了很多。[1]从性质来看, 网络知识产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 但是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又具有不同于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

在网络环境下, 由于信息的产生、传播、利用以及存在形式等因素的不同, 这就决定了网络知识产权与传统知识产权相比有其特殊性。

第一, 知识产权的无形性加深。知识产权本身是一种无形财产权, 但知识产权在传统环境和在网络环境下的无形性是不同的。在传统环境中, 智力成果总要与一定的物质载体相结合, 通过具体的产品或者文字说明表现出来。但在网络环境中, 智力成果都以数字化形式储存在计算机中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 人们可以感知的只是计算机终端屏幕上瞬时闪烁的的数据和影像, 因而知识产权在网络中的载体也是虚拟的、无形的, 这给知识产权侵权的认定和保护带来了新的困难。

第二,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弱化。传统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是指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对其权利的客体 (如专利、注册商标) 享有实施、占有、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非经权利人许可 (或法律另有特别规定) 任何其他人均不得占有和使用。由于网络是对所有的用户都开放, 而且网络的传播速度比较快、涉及领域比较广, 计算机用户只需登入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在网络环境下, 知识产权存在形式的数字化以及高效率的网络传播, 使得人们可以轻易地进行数字产品的复制和传播, 这就必然弱化知识产权的专有性。[2]

第三, 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削弱。传统的知识产权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 即权利的产生、使用以及侵权认定都依据本国法。在网络环境中,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和淡化, 智力成果信息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在全球范围传播并被不同的计算机用户所接受和使用, 这使得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日渐削弱。

第四, 知识产权的时间性缩短。传统知识产权只在法定的保护期限内有效, 逾期就不再得到法律的保护, 其权利客体便进入公有领域, 任何人都可以无偿占有和使用而不构成侵权。过去智力成果得到广泛传播、收回成本和获得收益的过程需要很多年才实现, 而在网络时代实现这个过程的时间已大大的缩短, 一件新专利或一件新作品, 一经在网络上发布, 网络上其他用户只需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可以阅读到, 这使得智力成果的收益实现时间大大缩短、无形损耗大大加剧, 因而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性也应相应的缩短。[3]

二、网络知识产权存在的侵权问题

结合实际中所遇到的网络知识产权纠纷案件, 网络侵权问题主要表现为侵犯著作权、域名与商标权的冲突、数据库保护问题、侵犯专利权等问题。

(一) 侵犯著作权

在网络环境下, 作品的产生、传播和使用通常是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的, 而且传统形式的作品也可以很容易被数字化后在网上传播。然而, 网络在给作品提供了一个广阔市场的同时, 也给网上的侵权行为提供了天然的屏障。目前常见的网络侵犯著作权行为有以下三类:

1. 以网络形式侵犯传统形式作品的著作权

传统形式的作品的著作权人在网络环境中对其作品依然享有著作权, 使用者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在网络上使用该作品便构成侵权。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1999年9月, 王蒙等六位作家起诉世纪互联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王蒙等六位著名作家的作品都是印刷出版的, 没有授权过别人将其作品数字化后上网传播, 但后来他们在世纪互联网站的“小说一族”栏目上看到了自己的作品全文, 于是他们将该公司告上法院, 要求被告停止侵权、公开道歉、赔偿损失。[4]

2. 以传统形式侵犯网络形式作品的著作权

由于网络上各类信息资源极为丰富, 许多网络形式的作品成为传统媒体, 尤其是报纸的渊源, 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相关人的权利冲突和纠纷。这方面典型的案例是陈卫华诉成都电脑商情报社侵犯著作权纠纷案。1998年5月, 陈卫华以笔名“无方”撰写了《细说MAYA》一文并上载到其个人主页“3D芝麻街”上, 并著名“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而1998年10月, 成都电脑商情报社未经陈卫华本人同意将该文刊登于其主办的《电脑商情报》第40期家庭版上。[5]

3. 网络形式作品之间的著作权纠纷

网络作品之间的版权纠纷与侵权主要表现为网页抄袭、超文本链接和网络转载等。网页的信息和设计部分应受著作权保护, 有些商业网站由于缺乏信息资源, 未经授权大量摘抄甚至完全复制新闻媒体的网络版信息, 侵犯了网页著作权。网站链接提供的是一种引导服务, 在知道链接指向的对象是侵权作品时, 有义务及时停止链接通道服务, 否则构成帮助侵权。尽管著作权人或其授权的网站声明不准转载, 有些网站还是喜欢越轨行事。

(二) 域名与商标权的冲突

域名是连接到国际互联网上计算机的地址, 是进行网络访问的重要基础。在网络环境中, 域名与商标权的冲突主要表现在:擅自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的名称或注册商标的单词、字母来注册域名的行为;恶意抢注域名行为;擅自运用他人注册商标的图形、图像并入自己的网页, 或将他人商标的图形设计成自己网页的图标的行为;在自己的网页上使用他人商标建立连接, 足以使消费者产生混淆的行为;将他人商标埋置在自己网页的原代码中的行为。[6]我国已经出现的域名抢注侵犯他人的商标权的案例也不少, 其中国内第一起抢注类域名纠纷案就是广东科龙 (容声) 集团有限公司诉广东新会永安制衣厂抢注kelon.com.cn域名案。

(三) 数据库保护问题

信息高速公路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信息资源系统, 数据库则是这一系统的核心代表。数据库是指将大批信息按一个特定的目的和规则收集起来并存放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中, 供一个或几个数据处理系统使用的集合。由于数据库能够被迅速又廉价地拷贝和复制, 许多网络用户利用数据库这一特点对数据库内容的全部或实质部分进行撷取和反复利用, 并在网络上大范围传输和散布, 构成侵权。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快速发展, 数据库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四) 侵犯专利权

有专家指出网上专利问题其实是指软件的专利权问题。可授专利的软件既受版权保护, 又受专利法保护。从目前发生的纠纷案件看, 主要侵权行为种类有:擅自发表他人开发和拥有的软件作品;擅自修改、翻译、注释他人的著作权软件作品;未经软件著作权人或者该软件的合法受让人的同意, 全部或部分复制或提供其软件产品;擅自使用外国公司和个人的编辑软件、出租外国软件的复制件、进口外国软件的侵权复制件等;大量发行盗版软件。[7]

三、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策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曾在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中谈到, “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工作的政策不够到位, 与法律法规不够配套;知识产权工作部门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掌握与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水平不高, 缺乏应对知识产权纠纷, 特别是国际纠纷的专门人才;拥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偏少, 质量偏低, 各级领导对加强知识产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社会公众知识产权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8]。”

与传统的知识产权相比, 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加大。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目标在于维护相关利益各方———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商 (ISP) 以及终端用户之间的利益平衡, 既保护和鼓励网络智力成果创新, 又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智力成果的充分共享, 来实现利益各方的共赢局面。从这一核心目标出发, 结合当前所发生的网络侵权纠纷案件, 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策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 对网络知识产权进行立法保护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完善有关于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 使网络上的行为有法可依, 从而规范网络空间中的各种活动。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 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也日新月异, 其立法显示出滞后性, 这就要求立法工作者时刻关注网络发展的新动态, 及时对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正和完善, 形成专门的、实用的网络知识产权法, 以应对出现的新问题。网络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新生的产权, 本身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因而网络知识产权法的建立和完善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二) 采用多种技术手段保护网络知识产权

在网络上采用技术手段来保护知识产权是权利人的一种自我救济措施。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网上侵权行为的技术含量升高, 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对智力成果进行技术武装, 达到预防侵权行为的目的, 从根源上阻挡大部分侵权的发生。目前可以采用的技术主要包括已经比较成熟的防火墙技术、加密解密技术、认证技术、限定使用次数技术、数字水印和数字指纹技术等计算机安全技术来防止被非法访问和盗取, 加强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除此以外, 还可以通过入网控制、身份鉴别等技术加强客户端对信息访问的权限管理。[9]

(三) 构筑网络道德体系, 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 仅仅依靠法律的规范和技术的防范, 远不能预防和消除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 构筑网络道德体系不失为保护网络知识产权的一种有益的辅助和补充手段。道德是公民凭借内心的自我约束来作用和规范个人的行为, 所以, 政府要加强对公民进行网络道德的宣传与教育, 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易于普遍遵守的网络道德体系, 普及和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从根本上消除侵权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四、结语

在我国, 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项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坚持的任务, 需要我们全社会的积极合作。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不断涌现, 只有密切关注侵权问题的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充分协调法律手段的主导作用, 技术手段的推动作用, 并辅助网络道德手段的预防作用, 才能形成良好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长效机制, 使我国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网络知识产权-百度百科[DB, /OL], http://baike.baidu.com/view/2082744.htm?fr=ala0_1.

[2]刘香.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J].专题研究, 2009, (02) :4-5.

[3]钱锋.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冲突及对策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2004:6.

[4]郭丹.网络知识产权法律保护[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21.

[5]靳学金、宋鱼水.互联网的理性与秩序[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24.

[6]袁广云.网络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研究[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9) :41-42.

[7]薛兴华.电信网络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对策[J].观察与交流, 2004, (7) :71-72.

[8]韦佳东、崔佳佳、罗俊强.网络知识产权问题初探[J].今日南国, 2008, (11) :112.

论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方略 篇9

一、知识产权的资产属性

所有知识产权的基本内容都是独占、使用(实施)或许可他人独占、使用(实施)知识产品的专有权利,看上去,这些权利与物权没有太大区别。但是,由于知识产权客体与物权客体在使用价值实现方式上的根本区别,知识产品的纯粹占有没有实际意义,知识产权的全部意义在于,在经济活动中使用知识产品产生可供消费的物质产品并实现经济利益。知识产权的的所有权能都是对客体的经济过程的控制权。这正是知识产权资产属性的最直接体现。

正是知识产权内容具有直接的资产属性,知识产权才能在国家经济调控中发挥作用,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工具,甚至本质上就是国家经济政策工具。②而其作为经济政策工具的基本作用机理就是:通过赋予知识产品生产者以一段时期独占使用知识产品的权利,鼓励知识产品的生产,同时通过对其权利时间和范围的限制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公共财富的增加。

其中,前者是对权利人利益的保护,保护方式就是给权利人一定时间内实现垄断利益的权利。后者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保护方式是限制权利人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范围。显然,这两者之间需要平衡,正因为需要平衡,知识产权才能成为经济政策工具。

二、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基本原则

(一)经济过程原则

“刑法只能用来维护社会最根本的利益,防止社会最不能容忍的侵害”③资产属性是知识产权的根本属性,资产属性是动态属性,体现在经济过程中,所以,刑法保护所覆盖的应该是知识产权的经济过程,刑法保护的一切措施及其制度安排都应该遵循知识产权在其经济过程中的规律,这就是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经济过程原则。

经济过程原则不是不保护作为知识产权客体的知识产品,而恰恰是对知识产品的最佳保护。知识产品本身是一种思想信息,是无体物,无法直接度量被侵权程度,无法实施直接法律保护。另外,知识产品如果不被利用——物化——后进入市场,其相应的知识产权可得垄断利益不会受到任何损失,所以,知识产品如果没有进入经济过程,就没有实施刑法保护的必要。

经济过程原则既是保护范围原则,也是保护方法原则。在范围上,刑法保护以覆盖并以知识产权的经济过程为限;在方法上,刑法保护起点的设定和计量,以及保护措施的设定和力度,都应该遵循经济过程的规律。

经济过程原则实际上被中外知识产权实践所确认。我国《专利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了假冒专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了未经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或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商标法》第五十九条规定了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假冒注册商标、伪造制造或销售注册商标标识以及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这些都是商业领域即经济过程中的侵权行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第5节:刑事程序第61条规定“各成员应规定至少将适用于具有商业规模的蓄意假冒商标或盗版案件的刑事程序和处罚。可使用的救济应包括足以起到威慑作用的监禁和/或罚金,并应与适用于同等严重性的犯罪所受到的处罚水平一致。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使用的救济还应包括扣押、没收和销毁侵权货物和主要用于侵权活动的任何材料和工具。各成员可规定适用于其他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刑事程序和处罚,特别是蓄意并具有商业规模的侵权案件。”该规定强调的也是“具有商业规模”的侵权行为,也是经济过程中的侵权行为。所以,总的来说,中外司法实践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是体现了经济过程的原则的。

(二)利益平衡原则

如前所述,知识产权的资产属性已经使知识产权成为重要的政策工具。这个政策工具的基本作用机理就是平衡权利人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就是知识产权政策工具中的平衡原则,是该政策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包括刑法保护的基本原则。

利益平衡原则就是刑法保护的范围、措施、力度都必须使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可得垄断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达到平衡,从而既能体现知识产品获得过程中权利人的智力、物力投入,又能体现知识产品中人类共同知识资源的价值;既能鼓励、促进创新,又能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共同财富的增加。

知识产权作为私权,根据私权神圣的一般原则,本不应该在权利设定时就与公共利益“平衡”。最多只能在权利实施过程中妨碍公共利益的实现或损害公共利益时予以限制。但是,这种私权的客体——知识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利用了人类公共知识资源,知识产品的价值中有人类公共知识价值,知识产品应当和已经不是生产者一个人的财产了,生产者对知识产品所有权就应当和已经是部分的,对知识产权的平衡是对其客体价值构成的理所当然的确认。“这个分析就意味着,著作权人可能事前发现,限制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和期限是符合他们的自身利益的。后来的作者可以免费从以前的作者那里借用材料,就此范围而言,后来作者的表达成本就得到了减少;从事前视角看,每个作者既是后来作者可能想从中借用材料的有关以前的作者,而且他本身也是后来作者……也就是说,在任何人知道自己可能成为一个净的‘债务人’或‘债权人’之前,作者就应该能够就著作权保护水平达成协议。”④著作权中的这种“表达”的前后相继的“债权”“债务”关系无疑是所有知识产权的共同现象,它反映了人类知识的递进关系和新知识对原有人类公共知识资源的利用。所以,利益平衡原则的基本依据是知识产权客体的价值构成,而不是什么政策需要。

利益平衡原则实际上被中外知识产权实践和理论所确认。通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中的对象条件、权利时间和范围的限制制度就是最基本的平衡安排。所谓自由主义与保护主义的平衡则是其理论表达。“作为现代法的精神的利益平衡原则,同样也是我们在建构知识产权刑事法律保护体系时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因而知识产权刑事法律保护范围的确定,既要采取保护主义的立场,又要考虑自由主义的要求;既要承认‘知识产权为私权’,又要承认产权制度的公共利益目的,包括发展目的与技术目的。”⑤

利益平衡原则要求:对每一种知识产权的保护都要通过对该知识产权客体的价值构成中权利人个人投入的价值成分与人类共同知识资源的价值成分的分析,和对该种知识产权创新生产的激励与保护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权衡,合理确定知识产权的保护边界、保护措施和保护力度。

三、刑法保护制度安排

刑法保护制度安排主要涉及定罪环节犯罪主客观方面的设置和处罚环节刑种刑度的设置。基于知识产权的资产属性及其刑法保护的经济过程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应当对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制度进行规划,并对现有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制度进行梳理、调整。

(一)知识产权犯罪主客观方面的设置

1. 刑法保护的落脚点放在知识产权实现过程中的经济环节,此前的思想信息状态和此后的消费环节不应进入刑法保护范围。

刑法保护是法律体系中乃至和平年代的社会管理活动中对有关权利和利益最强有力的保护,保护措施就是给侵权人最严厉的惩罚,正因如此,刑法资源的配置应当遵循经济、谦抑原则。所以,刑法制度应当针对基本的权利、重要的利益和严重侵害程度行为制定。

知识产权不是人的基本权利,但知识产权利益已经是相关个人和社会重要的利益,对严重侵害知识产权利益的行为设置刑法制裁措施是应当的和必要的。也正因为知识产权不是基本权利,所以,刑法没有必要对其实施全方位保护;但是,又因为知识产权利益是重要利益,所以,刑法保护应当针对其利益实现环节,即经济环节。那种只是为了迎合某种“趋势”或“压力”而主张没有内在依据的“强保护”是不足取的。

具体到相关权利,总体而言,与经济使用有关的权利都应设置刑法保护措施。在商标权下,商标专用权、商标转让权和商标实施许可权应当有刑法保护制度,商标续展权无需设置;在专利权下,使用权、处分权和进口权应当设置刑法保护措施,独占权无需设置;在著作权(包括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下,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应当设置刑法保护措施,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和汇编权无需设置;商业秘密权下,使用权和处分权应当设置,独占权无需设置;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下的使用权应当设置,复制权无需设置;地理标志权下的专用权应当设置,其他无需设置。

具体到权利侵害行为,总体而言,对未经许可的商业利用和假冒性商业利用都应设置刑法打击措施。其中有:《商标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五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专利法》第六十条规定的未经许可实施专利和第六十三条规定的假冒专利行为;《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八种侵权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1款规定的第2、3项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第三十、三十一条规定的未经许可复制、使用行为和进口、销售相关产品行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擅自使用地理标志或假冒地理标志产品的行为。

据此,主张扩大犯罪圈,对知识产权实施全方位的“强保护”直至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利、权能都在刑法保护之下的观点,无论是实质的还是形式的都是不对的,因为这种观点没有深层的理论论证,只是容易失之偏颇的应对“策略”。同样,主张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过头,应当取消或没必要设置新的犯罪的观点,也是不合理的“策略”。总之,“强保护”也好,“弱保护”也好,都要有理有据有章法,而不能仅仅是出于应对的“策略”。

所以,就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现状而言,“犯罪圈”是应当扩大,扩大的边界就是经济过程边界,涉及的权利和行为如前所述。

2. 在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限定在直接故意犯罪。

经济过程原则要求侵权行为必须发生在经济过程中,经济过程是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活动过程,所以,在经济过程中,人的行为一定是有直接的经济目的的。侵权行为也一样,无经济目的的行为不应成为刑法打击的对象,所以,在知识产权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应当限定在直接故意犯罪。

另外,从刑法主观要件的分布来看,直接针对物权的保护所设置的都是直接故意,只有在涉及公共安全时才可能有间接故意或过失。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是权利人的可得垄断经济利益,又是私权,从对人类需求满足的程度来看,经济利益远于物质利益,经济利益是获得生产生活物质的利益,而物质利益则是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利益,所以,物权与知识产权虽然都是私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应当弱于对物权的保护。“法定犯由于其伦理道德上的可责性较弱,对法定犯的范围要加以严格限定,行为人只有出于故意的情况下,才宜作为犯罪对待”。⑥在刑法保护的主观要件设置上,对知识产权应当限定于直接故意。

3. 在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限定在结果犯上。

客观方面,除了在行为上针对前述未经许可的商业利用和假冒性商业利用行为外,还应当只设置结果犯。理由如下:

首先,根据经济过程原则,知识产权保护的是权利人可得垄断利益。当侵权人实施了侵权行为,但没有损害权利人的可得垄断利益,那么,权利人的实质利益没有受到实质损害,动用刑法就没有必要。

其次,知识产权作为私权,又是不同于人身权的私权,侵权行为没有发生结果并达到一定程度,也没有动用刑法的必要。

据此,在知识产权犯罪中应当没有预备犯、未遂犯,更不能设置行为犯。

(二)知识产权犯罪刑种刑度的设置

1. 财产刑为主,资格刑、自由刑为辅。

根据经济过程原则,知识产权犯罪都是为了经济利益。从刑罚报应角度看,与经济处罚对应的财产刑应当是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主要刑种,必要时,取消侵权人实施赖以实施侵权行为的资格甚至人身自由当然可以,但应当作为辅助处罚措施。

据此,我国刑法目前设置的七个知识产权犯罪和将要增设的犯罪中,均应当考虑增设资格刑。

2. 财产刑从重,资格刑、自由刑从轻。

根据利益平衡原则,也是从刑罚效果角度看,财产刑应当从重,资格刑、自由刑应当从轻。对一个贪图物质利益而犯罪的人,利益比较是他们的本性和最直接、最主要的行为选择方式,科之以严厉的财产刑无疑是对其选择犯罪手段获利的最有效的打击,也是对潜在犯罪分子最有效的遏制。

财产刑并不能取代资格刑和自由刑,在当代社会,随着人的自由价值的张扬和自由意识的觉醒,对犯罪分子处以资格刑尤其是自由刑是十分严厉的处罚,保留对绝大部分犯罪的自由刑威慑是必要的。对知识产权犯罪也不例外,但是,在力度上应当较其他犯罪为轻。这种安排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也是完全一致的。

(三)不同知识产权的区别保护

知识产权是一个权利集合,在这个集合内部还可以分成几个子集,每个子集里又有若干权利。其中,每个权利子集除了有集合的共同特点外还有自己的特点,而且,每个子集及其每个权利客体对于人类的价值各不相同,根据利益平衡原则,刑法保护应当区别对待。

1. 技术类知识产权保护应当强于著作类和标识类。

专利技术和技术秘密是技术类知识产权客体,技术性决定了他们直接且最为重要的生产力地位。著作类作品的审美性或知识性决定了他们的精神消费品地位。标识类产权客体的标识性决定了他们的商品区别作用。

可见,在上述三类知识产权中,技术类知识产权对人类的价值要大于著作权类和标识类。所以,总体而言,对技术类知识产权的保护应当强于对著作类和标识类知识产权的保护。

2. 技术类知识产权中,专利保护应当强于技术秘密,发明专利保护应当强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在技术类知识产权中,专利技术在被授予专利权的那天起,就开始计算其保护期限,就意味着专利权人公开其专利技术并将在一定期限后丧失获得垄断利益的机会,专利技术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而技术秘密则不同,它没有保护期限,意味着所有人不愿公开其技术秘密使其在一定时期后成为人类共同财富,并意图能够永远获得相应垄断利益。技术秘密生产的物质产品虽然丰富了人类生活,但是其所有者的所得一般永远大于具有同等科技价值的专利所有者。所以,无论从权利人对社会财富态度方面的主观比较,还是从权利人获利方面的客观比较,对专利权的保护应当强于对技术秘密的保护。

在专利技术中,三种专利的创新程度不同,价值量也不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发明专利在这三方面都要大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那么,刑法保护力度就应当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对这三种专利权的保护力度可以按照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顺序依次由强到弱。

3. 著作类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应当与技术类和标识类有所区别。

著作类知识产权客体主要是人类精神消费产品,是直接的消费品。技术类和标识类知识产权客体不能直接消费,必须进入产业领域经过物质转化才能为人类提供物质消费品,这正是技术类和标识类知识产权又称工业产权的原因。所以,著作权的资产属性与工业产权的资产属性是有区别的,著作权的资产属性的过程表现是客体的物质载体化和经过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结果表现是直接提供精神消费品;工业产权的资产属性的过程表现是客体的物化,结果表现是间接提供物质消费品。

经济过程和结果不同,保护措施就应当不同。首先,对虽无营利目的但未经许可的恶意的大面积公开、传播作品的行为应当作为犯罪处理,因为这等于把精神消费品直接无偿提供给消费者,因而直接减损了作品的发行量和营利额,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严重侵权行为。其次,对非营利为目的的著作权犯罪惩罚措施应以自由刑为主、财产刑为辅。因为犯罪人主要是为了某种精神满足而实施犯罪,同时又不顾及和损害了他人的经济利益。

注释

1吴汉东著:《知识产权的多元属性及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11第5期42页。

2齐爱民著:《知识产权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172页。

3莫洪宪,王树茂著:《刑法谦抑主义论纲》,中国刑法学精粹,2005年卷第391页。

4[美]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金海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88页。

5田宏杰著:《论我国知识产权的刑事法律保护》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144页。

旅游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篇10

为了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应对国际国内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国务院先后颁布了《旅行社条例》和《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但这两个法规却无法满足市场竞争对法规管理范围和管理层次的需要,针对旅游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目前还没有直接的法律依据,旅游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突出。

1.1 旅游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知识产权是旅游企业竞争的法宝,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积累大量市场利益。目前,旅游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体现在对品牌的保护上,而我国旅游企业常常因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而使企业陷入困境。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知名景点的名称被抢注,如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陕西著名景点兵马俑被注册为抽水马桶、坐便器、小便池,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形象和声誉;旅游线路中的“搭便车”[1]现象严重。“农家乐”是浙江省海外旅行社最先开发的旅游线路,现在全国各地的“农家乐”、“农家游”遍地开花,而“农家乐”的创始者却由于低价竞争等多种原因已经退出市场竞争;许多酒店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使得员工的跳槽带走了客源渠道信息,为企业的竞争设置障碍。这样的侵权事件在旅游市场的各个领域都还时有发生,纠纷依然在延续。

1.2 旅游企业的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匮乏

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很少具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知识,也很少有企业聘请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士,忽略了企业产品商标的注册。有很多企业辛苦打造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却因为被抢注而使得企业无法使消费者识别商品的来源,带给企业利润下降,甚至威胁企业的生存。

我国大部分旅游企业对于商标保护方面的知识只是知其皮毛,缺乏系统和深入的专业知识。因此旅游企业要提高自己运用《商标法》来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切勿浅尝辄止。

2 旅游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基础

我国目前没有针对旅游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法律。目前保护知识产权的唯一方式就是进行商标注册。我国旅游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依据还是目前我国施行的最新修订的200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和2002年9与15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以下是本文根据旅游企业发展的实际,总结的能够在一定层次上解决旅游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实际问题的相关基础法律:

2.1 商标注册的原则

2.1.1 自愿注册和强制注册相结合的原则

针对服务类商标的注册实行自愿注册,目前还无强制注册,因此需要相关旅游企业自行主动进行商标注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2.1.2 申请在先和使用在先相结合的原则

其中申请在先主要指以申请日期为依据,受理在先申请人的商标注册申请,驳回在后申请人的申请。如果旅游企业的商标遭遇抢注,那么依据此原则,其合法的专用权是得不到相关法律的支持的。此时,被抢注者面临三种选择:放弃商标的所有权、花巨资买回商标的所有权、向商标权利人每年缴纳许可使用费。如果是同行业竞争者注册,追回商标更是非常棘手。[2]因此企业要及时注册自己的商标,撑起商标这把保护伞。

2.2 注册商标申请的相关规定[3]

申请人的相关规定:《商标法》第四条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需要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应当向商标局申请商品商标注册。”《商标法》第五条规定:“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共同向商标局申请注册同一商标,共同享有和行使该商标专用权。”从对申请人的具体规定上来看,国家鼓励自然人或法人发明创造,保护他们应享有的专利权,但同时又为部分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自然人申请商标注册只需身份证复印件即可,因此又应运而生了一批在利益驱使下的“职业注标人”,为保护旅游企业的利益埋下隐患;而第五条的规定又给企业发展另开蹊径,在面对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时,企业间的合作也愈来愈多,那么,共同申请同一注册商标亦是合作以面对竞争的有效手段。具体实施细节还有待相关法律规定的进一步完善。

2.3 商标注册的审查和核准《商标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两个

或者两个以上的商标注册申请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以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申请注册的,初步审定并公告申请在先的商标同一天申请的,初步审定并公告使用在先的商标,驳回其他人的申请,不予公告。”根据以上规定,旅游企业要想保证自己的专利权不受侵犯,要积极主动的对已有的旅游企业品牌及时进行商标注册。同时应密切关注商标局颁布的《商标初审公告》,以便在公告期内对违反侵害自身权益的行为及时制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及时进行商标注册。

3 基于现状的思考

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关注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及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的进一步放开,会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学会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学会用法律制度保护自己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3.1 法律层面的思考

我国目前虽有相关法律制度保护旅游企业的知识产权,但侵权事件还是时有发生,且关于商标的抢注行为也是愈演愈烈。据此,说明目前的保护性的法律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商标法》第四条关于商标申请人的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需要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应当向商标局申请商品商标注册。”此条规定,内容过于宽泛,规定中无涉及询问注册商标人是否从事与所注商标相关的经营活动,也未涉及询问注册商标与其经营活动相关。这个隐患是导致抢注行为不断出现的重要原因。

我国现行的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法律《商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国目前已构筑了一个知识产权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国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为中心的,[4]同时还可借助《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制度,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协作来保护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如能有具体的针对旅游业的不同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支撑,那便更是锦上添花了。

3.2 从旅游企业角度的思考

为了应对旅游市场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企业是否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所以各旅游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学习应用相关的政策、法律,为企业的经营保驾护航。

3.2.1 旅游景区的知识产权保护

旅游景区所在政府应该把注册商标提升到与旅游资源同等重要的地位,及时注册商标,使得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完整归国家所有,再许可经营企业所有,防止出现侵权事件时互相推诿。同时我国大多城市和旅游景区想当然的持有-景点由“我”开发,由“我”管理,其他人无权注册的错误观念。正是因为缺乏防范和保护意识,我国景区商标被抢注的事件才时常发生,因此,有必要专门针对景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一整套的法律和相关行政的、民事的处罚。

3.2.2 旅行社的知识产权保护

旅行社的经营中的重要瓶颈便是“搭便车”式的低成本操作,应该是谁投入,谁受益,那么具体可以采用“旅游线路使用双轨制”。

一条轨道为保证旅游线路使用权市场而提出来的。由旅游线路的首创方向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当地旅游行政主管机关组织论证、评估、认可,发给授权书。获取授权书的旅行社可享受合作企业如旅游饭店、旅游景点、交通部门给予的其他旅行社无法享受的优惠。其他旅行社只有获得首创方的许可才能经营同样的线路。为了杜绝换汤不换药的恶性竞争的出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对不同旅行社的产品做到备案登记、监控,保护首创者的利益。另一条轨道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而提出的。在允许被授权旅行社使用线路的权利的前提下,还要对所有具有经营权的旅行社进行不间断的监督复查,这样可以以竞争促进企业经营,提高产品质量,并及时将相应检查结果公告于各企业及消费者。

3.2.3 旅游饭店的知识产权

我国许多旅游饭店都把经营的重点放在了市场营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客源销售渠道。然而因为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竞争对手“挖墙脚”时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苦心经营的客源渠道随员工的流动而流失。酒店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表现在对酒店的商标、客源渠道的商业秘密、特色菜肴专利、特色服务、经营模式和商业信誉等的保护上。旅游饭店可以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强调商业保密性,同时有相应的处罚条例来约束自己的员工,保护自己的利益。

3.3 从政府角度的思考

各级政府参与旅游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首先是各级政府要以全球化的竞争为视角,率先了解各相关的市场竞争的现状,掌握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方法和实现途径,如制定相应的政策、增加人才培养还宣传力度等。其次,针对相关的旅游企业,可采取强制执行的方式,捍卫旅游企业的利益。如强制所管辖区域内的旅游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注册、组织专门的力量严厉打击各种知识产权侵权违反行为等。最后,旅游产品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企业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复杂性,所以在进行旅游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时应以旅游行政部门为主导强制力,同时加强各旅游企业的合作,只有这样才可避免企业创新产品被复制的厄运。

4 结论及问题

通过以上对旅游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旅游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内容复杂多样,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团体全民参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业界呼吁针对旅游业的专门的法律法规的出现,完善旅游知识产权的立法和制度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任务。

摘要:本文通过对旅游企业知识产权的现状分析,总结了旅游业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所依据的相关基础法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旅游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几点思考,从而指出建立专门的旅游知识产权法律和法规对旅游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作用,这在时下的知识经济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旅游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门法律

参考文献

[1]刘敢生,傅剑清.论旅游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J].旅游学刊,2004(3):38-39.

[2]张雅洁,王聚贤.利用法律手段加强旅游景区知识产权保护途径分析[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62-6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Z].2001.

把握知识产权保护的特殊契机 篇11

2009年4月,记者参加了第105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受金融危机影响,此次广交会的参会企业比上届减少了208家,但记者从广交会机电商会、五矿商会的知识产权投诉站了解到,包括专利、商标在内的知识产权投诉比去年仍然多出不少。金融危机是否加剧了知识产权保护在内的贸易摩擦?在当前这一特殊时期,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又面临怎样的契机?就此,记者采访了国际著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美国飞翰(Finnegan)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宁玲律师。

商机背后是契机

《进出口经理人》:当前形势下,知识产权保护案件有所增加,原因何在?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王宁玲:事实上,金融危机并不必然导致知识产权案件的增加。从美国的发展史看,金融危机下,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可能会增加,但专利等案件的申请量则会降低。金融危机下由于预算问题,企业必然要缩减开支。尤其是电子行业,其发展速度比较快,专利的申请量也比较大,虽然专利申请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垄断利益,但由于面临生存压力,他们可能会放弃一部分专利申请的支出,并且,只有在遇到有损企业生存的纠纷时,企业才会进行相关诉讼。所以,在金融危机下,知识产权案件的总量通常会减少。

金融危机可能会加剧贸易的摩擦,但不会降低对知识产权保护高要求的趋势,而知识产权更不会被当成贸易壁垒的工具,从全球来说,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所有人是公平的。事实上,目前在美国贸易保护委员会打官司的很多都不是美國企业,其中不乏亚洲企业之间的纠纷,他们利用美国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维护自身的权益。

从全球范围来说,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普遍增加了,体现在专利申请的授权率等方面。这与国际经济形势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一种趋势,因为知识产权保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垄断,是剥夺了他人进入这一领域的权利。为了寻求一种权利平衡,对其限制会越来越多,审核程序也会越来越严。

金融危机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商机,对中国企业来说尤其如此。在市场进入方面,目前很多国内的民营公司、新兴公司的老总已经表现出了足够的前瞻性。由于这些公司比国际性大公司更具灵活性,金融危机对他们的影响相对于要小得多。因此这一时期,这些公司开始考虑把规模做大,同时规范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就为进入全球各个角落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需要企业领导层具备一定的全球化思维能力。

在国家政策层面,目前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建立自主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从具体措施上来说,政府对知识产权申请以及一些知识产权诉讼都有相关的补贴措施,如目前各级政府对专利的申请都有不同程度的补助。在很多时候,这种支持对企业来说是关键性的,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利用这种机会。

《进出口经理人》:您所接触的知识产权案例。大部分集中在哪些国家市场?

王宁玲:目前来看,美国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主要市场,它强大的司法系统给企业的启示是,维护知识产权行为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同时也能维护企业本身的市场占有率。如医药类企业,一种药品的维权行动很可能为其带来上亿美元的收入,在获得利润的同时也巩固了自身的市场地位。相反,如果置之不理,企业就很可能不得不退出相关领域。

除了美国以外,欧洲和日本也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比较健全的市场,人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很强。

另外一个需要重点提起的就是中国,从总量上来说,中国市场知识产权案件的绝对量是很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近年来人们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同时国外资本的大量涌入,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健全。在全球贸易中,大家必须遵守同样的游戏规则。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是个挑战,也是个契机。中国企业可以从国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开始,吸取知识产权保护的本土化经验,为最终进入全球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战略眼光,策略应对

《进出口经理人》:中国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面对知识产权问题时还有哪些不足?

王宁玲:首先,国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比如国内企业在进口某项技术或产品时,大都不做“尽职调查”,没有分析并确保进口产品或技术未侵犯第三方权利,这对法律专业人士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这可能牵涉到专业常识问题,但国内企业对此往往了解甚少。

另外,体现在对诉讼的应对上。在国外,中国企业在遭遇知识产权诉讼时很多一开始就准备放弃应诉,这等于把知识产权保护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外方,这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体现。可喜的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国内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积极姿态,典型的例子就是珠海“炬力”案件。

2005年,“炬力”快速成长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炬力”的市场份额占据全球半壁江山,直逼美国市场。美国SigmaTel公司(IC行业曾经的“老大”)2005年决定扩大其亚洲市场份额,试图与珠海“炬力”建立商业合作关系,但“炬力”予以拒绝。SigmaTel公司在建立商业合作的愿望落空之后,决定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起诉珠海“炬力”侵犯其专利权。2005年11月,珠海“炬力”的技术专家在华盛顿的国际贸易委员会出庭作证。法庭之外,珠海“炬力”和飞翰律师事务所又发起了多方位知识产权保卫战,涉及规避设计、新产品专利申请、对SigmaTel专利提起复审请求。此外,“炬力”在中国市场利用其自主知识产权对SigmaTel公司进行全面反击。

经过努力,“炬力”的辩护应对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2006年底,SigmaTel公司失去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其股票价格也跌落到两年前的1/10,SigmaTe首席执行官引咎辞职。另一方面,珠海“炬力”继续在亚洲市场独领潮流,并且扩展其欧洲和北美市场。2007年上半年,经过多方斡旋,“炬力”与SigmaTel公司达成对“炬力”有利的和解协议。

珠海“炬力”案件证明,具有高质量产品和技术的中国公司在面对美国专利诉讼时不必畏缩。此外,中国公司应积极聘用有经验的美国律师,采取策略性的应对解决方案,不屈不挠,运用战略眼光去争取最终的商业胜利。

《进出口经理人》:国内中小型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可能没有大型企业健全,对于他们,您有何建议?

论创业型大学的知识产权保护 篇12

知识产权是创业型大学的支点, 是创业型大学的标签与核心竞争力, 在一定意义上, 创业型大学是蕴含知识产权要素的大学。

(一) 创业型大学应该精通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制度是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的基本制度。定位为“创业型”并以此为办学目标的大学, 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并获得知识产权, 乃应有之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主要体现大学教师创业和大学生创业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知识产权输出。能体现大学教师与学生创业的特点和优势的是教师与学生的自主知识产权。不了解知识产权制度的大学, 就不是真正的创业型大学。

(二) 创业型大学需要依凭知识产权。“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从实质上讲, 是知识产权人才的竞争。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转型的要求下, 知识产权是创业的核心要素。这就要求大学的教学与科研要重视知识产权意识养成、知识产权能力的提高、知识产权成果的创造。有了知识产权的支撑, 大学能去更好地创业、教师能去更好地创业、学生能去更好地创业。如果不凭借知识产权因素创业, 那只是低端的传统方式的创业, 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 创业型大学必须创造知识产权。创业型大学应以知识产权产出作为评价教师科研业绩的核心要素, 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与效果作为评价教学业绩的重要指标, 以学生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不同专业、学科可以分别创造出相应的知识产权, 建立起有差别的知识产权评价体系。

(四) 创业型大学能够运用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也是创业型大学必备的。知识产权的运用途径是多元化、方式多样的。创业型大学师生要把自主知识产权充分运用起来, 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具有实施知识产权的条件, 就可以自行直接运用。若大学或者教师与学生不具备实施知识产权条件的, 就应通过知识产权许可、转让、集体管理等方式加以运用。所谓知识产权许可是指权利人将自己的知识产权授权他人在一定时空使用, 使用人向权利人支付使用费的制度。知识产权许可可以分成排他许可、普通许可、交叉许可等形式。

既然知识产权是创业型大学的支点之一, 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 提升学生的知识产权能力。而较为有效的方法是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创业的特点, 适当地开设知识产权法课程, 可以是通识课、公选课, 或者开设专题讲座。针对不同专业设计出不同的课程内容, 有针对性地开设知识产权法课程。

二、创业型大学的知识产权观念

创业型大学应该树立符合知识产权理论和时代发展的知识产权观念, 用正确的观念指导、引领师生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 增强大学的创新能力, 从而增强创业的内生力。

(一) 知识产权的私权观念。知识产权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基于知识财产依法获得的有期限的民事权利。根据《世界人权宣言》第27条的规定可知, 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 享受艺术, 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人人对由于他所创作的任何科学、文学或美术作品而产生的精神的和物质的利益, 有享受保护的权利。《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序言宣布知识产权为私有权。这是从国际视角对知识产权为私权, 且具有人权属性的认知。以此为逻辑起点建构的国内法律制度, 为知识产权能力的萌生与提升发挥着法治保障功能, 表现如下:第一, 为知识财产创造人的权益提供法律保障, 充分调动人们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和科学技术研究的积极性。第二, 为知识财产的传播和推广应用提供法律机制, 促进知识财产市场化, 使权利人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第三, 为知识财产的规范经营提供法律武器, 打击假冒伪劣, 维护市场秩序。第四, 为知识财产的国际交流与贸易提供法律准则, 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技术发展。

(二) 知识产权的专有观念。作为一类民事权利的知识产权, 同所有权有着共同的属性, 即同属于绝对权范畴。知识产权同样也具有专有性, 但其专有性与其他民事权利有着共同的表现, 即知识产权所有人独占地享有其权利, 且权利人垄断其权利并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如果未经权利人许可或者没有法律限制性规定, 则任何人不得使用权利人的知识财产, 否则构成知识产权侵权。除此之外,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还有其特殊表现, 即通常情况下, 对同一项知识财产, 不允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属性的知识产权并存。换言之, 同一项知识财产的知识产权人往往具有唯一性。因此,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存在例外情形, 即同一项知识财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属性的知识产权合法并存, 如各自独创的相同或近似作品分别享有著作权, 不同类的商品或者服务的生产者、经营者可以对相同或者近似的非驰名商标享有商标权。在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不同领域, 知识产权的专有性表现有所不同。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是相对的。因为为了平衡知识产权所有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 各国知识产权立法往往对知识产权作出相应的限制。

(三) 知识产权的时间观念。知识产权的效力具有法定期限, 只有在法定期限内, 知识产权才受到法律保护, 一旦超过法定有效期限, 知识产权的效力终止, 或者说知识产权依法丧失。知识产权的效力终止后, 相关知识财产便进入公有领域, 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 为全人类所共同使用, 且这种使用是无偿的, 但精神上应该尊重知识产权人。人身性知识产权和财产性知识产权的时间性有所不同。著作权中的人身权多为保护期不受限制, 如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但著作人身权中的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专利权、商标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分别具有法定保护期限。商业秘密的保护期限则依商业秘密权利人的保密能力、他人的合法或者非法的公开而定。商号权的保护期限则依拥有商号的机构存续时间而定。不同知识产权的法定保护期限有所不同, 期限的起算点也有所差别。

(四) 知识产权的地域观念。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特征, 一项知识产权只能在确认其权利或者授予其权利的国家产生, 并且只能在该国家领土范围内发生法律效力, 受到法律保护。因此, 知识产权在空间上的效力不是无限的, 而要受地域的限制, 即具有严格的领土性。尽管一国可以根据双边协定、国际公约、条约保护他国的知识产权, 但是, 任何国家对他国知识产权的保护, 都是以本国的法律规定为依据, 而并非依据知识产权所有人所属国的法律。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相对应, 知识产权法具有域内效力。随着经济全球化, 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 通过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形式, 各缔约方依据本国法律保护其他缔约方的知识产权, 但这并不能改变知识产权法的国内法性质。

三、创业型大学的知识产权保护路径

根据知识产权的立法, 对各种知识产权均采用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并行的“双轨制”。行政保护分别有不同行政执法部门根据职权对相应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司法保护有诉讼保护和诉前保护。对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申请还有临时保护。本文仅介绍诉前保护, 以引起创业型大学在保护知识产权过程中对诉前保护的重视, 并熟悉诉前保护的法律规则与路径。

(一) 知识产权的诉前禁令。根据我国《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民事诉讼法》等的规定, 知识产权人或者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权利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权利的行为, 如不及时制止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 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人民法院应当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处理当事人的申请。

(二) 诉前证据保全。根据《民事诉讼法》第81条之规定,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 当事人可以在诉讼过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 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这是诉中证据保全。但为制止侵权行为, 可以开展诉前证据保全, 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 知识产权人或者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在提起诉讼前或申请仲裁前申请证据保全, 即因情况紧急, 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 利害关系人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证据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作为申请人应当履行提供担保的义务, 否则, 人民法院裁定驳回申请。人民法院接受证据保全申请后, 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 应当立即开始执行。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三十日内不依法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 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证据保全。

(三) 诉前财产保全。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0条、第101条之规定, 知识产权人或者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在诉讼或者仲裁中申请财产保全, 但因情况紧急, 若不立即申请保全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 则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被保全财产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此时申请人应当提供担保, 否则人民法院裁定驳回申请。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 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就应当立即开始执行。如果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三十日内不依法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 那么, 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诉前财产保全。

总之, 创业型大学与知识产权保护如影随形、相得益彰。创业型大学不仅需要知识产权保护, 而且能够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一定能够提升创业型大学的建设水平, 助力创业型大学创新创业能力的持续增长,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客, 培育出以创业型大学为引领的特色创业小镇, 从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事业的发展。

摘要:知识产权制度的运行与创业型大学的建设高度契合, 知识产权应成为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支点, 创业型大学应树立符合知识产权理论和时代发展的知识产权观念, 并善于运用知识产权法律规则, 依法保护知识产权。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知识产权,诉前保护

参考文献

[1]郭小冬.民事诉讼侵害阻断制度释义及其必要性分析[J].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2009, 5

[2]曾兴华.民族地区政府文化职能转变问题探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 11

[3]童天乐.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特征与主体[J].情报杂志, 2005, 12

[4]吴理财.把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务[J].探索与争鸣, 2012, 6

[5]徐伟亮.知识产权侵权的成因与对策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 2009, 10

[6]桂旭.知识产权与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制度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0, 4

[7]陈燕, 景春兰, 刘川.论商标权与商号权的冲突及其解决[J].延边党校学报, 2011, 8

上一篇:未来的城市下一篇:质量竞争力指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