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情研判制度

2024-06-17

警情研判制度(共2篇)

警情研判制度 篇1

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局警情研判机制的报告(讨论稿)

从前阶段调研的情况来看,同江浙一些情报研判工作走在前面的地方比较,目前我市情报信息领域还停留在粗放应用的状态,系统多,整合少,数量多,线索少,采集多,应用少,比对多,研判少的情况比较普遍。情报研判工作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必须解决两个深层次问题,一是警务理念问题。全体民警要彻底扭转情报信息就是报报情况、写写案件侦破过程、发破案串并的错误认识,真正在各项公安工作中注重信息的积累、流通和研判。二是警务机制问题。警情研判需要公安各部门紧密协作、配合,需要信息的流通与共享,为此必须建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即注重硬件投入又注重应用产出,即注重落实工作措施又要注重检查考核。

情报研判工作是一项重基础重过程也重结果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到全警研判,始终把研判工作贯穿于公安工作的始终,才能有所建树。我们认为要从四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警情研判机制,真正实现情报信息服务基层、服务实战的目标。

一是构建市局综合、业务部门、基层所队三级信息采集管理责任机制。(见附件)

二是构建市局综合、实战大队、派出所三级研判机制。(见附件)

三是全面落实信息民警制度。刑侦、治安、巡防、网监、户政、禁毒、看守所、各派出所要明确一至二名民警担任信息民警,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信息民警负责本单位的基础信息采集、录入质量把关,开展本部门、本辖区内的警情研判工作,对市局发布的研判指令进行落实分解,按照工作要求制定符合本单位、本辖区实际情况的工作措施。

四是建好警情研判发布平台。抓紧建立一个全局共享的统一的警情研判发布平台,全市所有情报信息的上报、收集、发布均通过该平台来实现,减少基层单位重复劳动,增强研判成果应用效能。借市局主页改版的机会,建议涉及警情研判的预警防控、警情分析、案例分析、信息质量通报、研判成果等主要内容直接放在主页上,让实战部门一目了然。相关栏目向各业务部门开放权限,经局领导签发后直接上网向全市发布。派出所上报的具有全市借鉴意义的研判信息由研判科整理后上网发布。研判信息的上报,包括原有的办公室、政工、国保等部门的信息上报系统整合成为一个综合上报系统,在市局主页设信息上报栏,基层上报信息全部通过该系统,各单位各取所需。附一:

指挥中心警情研判科职责任务

市局指挥中心警情研判科是全局警情综合研判部门,负责指导、督促全局各单位、各警种开展警情研判工作,开展全局性、综合性以及重要案件的警情研判工作。

一、收集全市各单位上报的预警信息、警情分析等情况,加以汇总整理后报相关局领导批准后在一定范围内发布。

二、综合分析一定时段内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的总体趋势、犯罪特点和犯罪手段,供局领导参考。

三、帮助实战单位对涉及全局性、多部门的案件、跨区域流窜案件开展研判工作。

四、跟踪分析、解剖典型案件,总结成功经验,发现打防控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关工作措施。

五、对省厅警务平台发布的信息进行分析,指令相关派出所开展调查。

六、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基础信息质量督查。

七、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研判工作。附件二:

指挥中心警情研判科工作规范

为进一步整合全市警情资源,规范市局警情研判工作,提高情报信息的实战效能,根据上级公安机关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警情研判科工作规范。

一、信息搜集

全体民警每天首先浏览本地及周边地区各类公安信息。重点浏览本市接报警系统、刑事案件系统、每日公安信息、各种上报信息、警情分析、预警防控信息及典型案件等各类信息;浏览外地网页时重点浏览当地公安机关好的经验做法,关于发案的特点分析、高危人员的分析及流窜犯罪或新型作案手段的案件发案情况,抓获的流窜犯罪嫌疑人情况,并根据案件实际情况联系有关单位,获取更进一步资料;及时搜集互联网相关信息。

二、信息核查

每周对接报警情况、刑事案件录入情况以及相关重要应用系统信息进行核对检查,对照信息录入和反馈工作要求,形成每周信息数量质量及时性工作通报,并在市局网页上发布。

三、信息研判

1、每周110警情分析;

2、定期分析本市抓获人员基本情况、随身物品情况以及活动轨迹,提供给实战单位;定期分析全市车辆信息,发现重点车辆,通报路面单位加强检查;定期分析物品信息,通报一线实战 单位;

3、每天搜集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南京、上海、浙江地区发生的系列性、苗头性、倾向性等具有流窜犯罪特点的案件信息和作案手段,发布预警信息,提出识别、检查、盘查方法和抓获现行途径建议;

4、每天将本地和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南京、上海、浙江地区抓获的流窜犯罪人员与本市暂住人口、流动人口、旅馆人员、上网人员进行比对,掌握犯罪轨迹,结合本市同类发案情况,协破案件;

5、每天对省厅警务平台发布信息进行签收、核查、反馈;帮助实战单位对涉及全局性、多部门的案件、跨区域流窜案件开展研判工作;

6、分析研判多发性、系列性案件,掌握规律特点,摸清案件多发的重点人群、重点地段、重点部位与重点时段,对发展趋势及时作出预测和警情通报。

7、跟踪分析、解剖典型案件,从作案成员的吃住行销、作案手段、作案规律特点、逃避打击伎俩、破案方法渠道等方面,分析成功经验做法、公安管理存在问题及漏洞,提出指导性打防管控工作意见;

8、分析研判阶段性刑事犯罪规律特点,追踪刑事犯罪的走势和变化;

9、挖掘服务侦查破案的各类情报信息研判、作战技法,搜集好的经验做法,加以归纳整理,并上网发布;

10、根据领导指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针对某一方面、某些区域社会治安的突出情况和主要问题,开展跨条线、跨区域的社会治安专题分析;

11、会同相关部门定期及不定期对信息质量、研判指令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

12、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研判工作。附三:

常熟市公安局派出所进所人员审查研判工作流程

为提升派出所打击破案能力,提高审查可疑人员的有效性,派出所必须加强对进所可疑人员审查前的分析研判工作,研判工作流程可以归纳为“五查一联系”:

1、查身份情况

依据身份证、驾驶证、户籍地、家庭成员和照片等信息,核对辨认可疑人员的真实身份。可通过登陆公安部PKI/PMI网站(https://pkipmi.zx.ga/gaca/sindex.html)、江苏省公安厅警务信息

合服

台(http://10.32.1.187:10038/wps/portal/JSJW)、江苏省机动车/驾驶人信息库(http://10.32.7.184)、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查询系统(https://jdcjsr-zyk.zx.ga/prepareLogin.do)、百城联网和各省公安信息网主页的省综合信息查询和人口信息查询系统等进行查询。

2、查前科劣迹

核对是否为在逃人员、违法犯罪人员、布控人员、工作对象、刑释解教人员和涉毒人员等。可通过公安部、江苏省在逃库、全国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系统、江苏省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库、江苏省公安厅警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含工作对象、刑释解教人员和涉毒人员查询、看守所关押人员、拘留人员等)、常熟公安综合平台等进行查询。

3、查个体特征

利用已掌握的可疑人员的指掌纹、足迹、DNA、照片和重要体征等,及时与刑侦大队技术部门联系,查证其真实身份。

4、查活动轨迹

利用旅馆住宿系统(注意:需要查询分析同房间人员、同时间入住人员、同地籍人员)、网吧上网人员系统、暂住人口系统、车辆管控系统和盘查系统等掌握可疑人员活动轨迹。可通过江苏省公安厅警务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江苏省旅馆住宿系统(http://10.32.5.52/hotel/lk_search.asp)、苏州市旅馆住宿系统(http://10.35.128.7/lgxx/lgxx.htm)、苏州市智能卡口联网系统(http://10.35.250.229:8081/biz/)、常熟公安综合平台、常熟市人口信息系统、常熟市车辆管控平台和常熟市警务通PDA盘查系统进行查询。

5、查随身物品

对可疑人员随身物品或其落脚点处搜查到的物品进行查证,包括交通工具、证照、手机、IC卡、医保卡和作案工具等的查证。交通工具的查证:以车牌号、车架号、发动机号、电机号等信息,可通过全国被盗抢汽车系统(http://bdqqc.xz.ga)、全国公安交通管理信息查询系统、江苏省刑事侦查系统(可通过模糊条件查询涉案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常熟市被盗抢电瓶车系统、常熟市车辆管控平台(查询轨迹)等进行查询。证照、手机、IC卡、医保卡的查证:证照号码可通过人口信息系统和交 通管理信息系统查询,手机可通过常熟公安综合平台、江苏省刑事侦查系统(手机串号、型号、号码等进行模糊查询),IC卡和医保卡可通过联系有关单位查询情况。

6、联系查证

主要通过电话联系核对可疑人员身份,可通过电话联系可疑人员户籍所在地派出所、联系通讯工具中所存的号码和网上发帖请求协助(浙江刑警网上论坛(http://10.118.9.24/bbs)等网站论坛发帖求助)等对可疑人员进行核对;可疑人员可能是跨省市流窜作案的(驾驶机动车、全省各地、全市各地均有旅馆住宿记录),可联系警情研判科查询轨迹。附件四:

常熟市公安局基础信息采集录入管理责任制

为进一步加强人、车、物等基础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给情报研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市局明确基础信息采集录入三级管理体制。

一、研判综合部门

指挥中心警情研判科定期抽查分析市局刑事侦查系统、刑事勘查系统、派出所综合系统、接处警系统、社区民警工作平台、PDA盘查系统等系统内基础信息的采集录入情况,发布信息质量通报。

二、业务部门

刑侦大队、治安大队、巡防大队等各业务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制定所属应用系统信息采集、录入标准规范规范,负责对业务系统平台信息录入质量的监督、检查、审核管理工作。

三、基层所队

基层所队按照各业务部门制定的信息录入标准规范,负责信息采集、录入工作。附件五:

常熟市公安局三级情报研判制度

为深入推进全局情报研判工作,市局构建综合研判部门、实战部门和派出所三级情报研判管理责任制。

一、综合研判部门

市局指挥中心警情研判部门是情报综合研判部门,开展综合性、全局性以及重要案事件的情报信息研判工作。

警情研判科每天收集全市各单位上报的预警信息、警情分析等情况,加以汇总整理后报相关局领导批准后在一定范围内发布。主要工作:综合分析一定时段内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的总体趋势、犯罪特点和犯罪手段,供局领导参考;帮助实战单位对涉及全局性、多部门的案件、跨区域流窜案件开展研判工作,为实战单位提供线索;跟踪分析、解剖典型案件,总结成功经验,发现打防控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关工作措施;对省厅警务平台发布的信息进行分析,指令相关派出所开展调查;领导交办的其他研判工作。

二、业务部门

各业务部门开展专门情报信息研判工作。

1、刑侦大队:

负责发布每日刑事信息;每周进行刑事案件发案分析,确定重点发案区域、时间和发案特点,提出打防控针对性措施;对本市多发性刑事案件进行分析、串并、研判,提出侦查工作意见; 关注周边省市县刑事发破案信息,进行分析串并,提出针对性工作意见;关注发现高危人群信息和新型作案手段,及时向全市发布预警信息。

2、治安大队

定期分析行业场所管理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治安问题,提出针对性工作措施;对查处、查禁工作中发现的突出治安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其他涉及本部门的情报研判工作。

3、户政科

每月开展外来人员登记录入发证情况分析;定期分析全市高危人员情况。

4、巡防大队

对全市盘查人员情况进行研判;根据刑事治安案件研判结果,指导辖区中队加强在重点时段、重点发案区域的巡防工作和指导全市巡防工作。

5、禁毒大队

开展阶段性吸贩毒情况的动态分析,指导实战;其他涉及本部门的情报研判工作。

6、网监大队

定期分析网络犯罪的现状、特点和规律;研判分析网络有害信息,特别是对常熟稳定、发展的不利信息以及涉及党政干部、公安队伍方面的负面反映。

7、看守所

每月分析在押人员情况,梳理地域、作案手段、作案规律等共性问题。

8、其他相关部门

开展涉及本部门专业工作的研判工作及保障警情研判工作的开展。

三、派出所

派出所开展辖区治安刑事信息研判工作。

派出所在日常工作中,对抓获人员、暂住人员、高危人群和本辖区多发性案件进行具体的研判分析。

定期开展本辖区的刑事治安案件规律特点分析和治安状况分析。

警情研判制度 篇2

网络舆情研判的类型分析及其制度建设的途径思考

●李昌祖

网络舆情研判已经成为基层组织的常态工作,但在实践中理念的模糊造成了制度建设的空白,也出现了网络舆情研判与网络舆情处置混同的现象。本文分析了网络舆情研判与网络舆情处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即时研判与深度研判的两种模式及相应的制度建设,旨在为实践工作提供新思路。

舆情管理;实情研判;即时研判;深度研判

网络舆情管理是各级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网络舆情研判工作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环节。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容易把社会“网络舆情研判”简单地理解为地方政府对社会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鉴于此,本文旨在厘清两者的关系,并探讨如何进行网络舆情研判工作,这也是一个网络舆情管理的基础性问题。

一、网络舆情研判与网络舆情处理的关系

网络舆情研判和网络舆情处理是地方政府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两大具体措施。网络舆情研判是指通过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系统收集、分析和归纳,提取并整理出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预警性、线索性和资料性的信息或报告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从基础的、散乱无序的内容中提取专门而有序的综合信息。

网络舆情研判和网络舆情处理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又具备了各自不同的内涵。舆情必须及时应对,这就是舆情处理。而网络舆情研判是网络舆情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但网络舆情处理不能局限于研判工作,它还包括网络舆情管理内容。同时,网络舆情研判也不能将眼光仅仅停留在具体处理阶段的研判工作,还应该从收集到的信息中提取网民关注的话题、事件,挖掘和统计网民的看法、态度,从中发现舆情中的热点话题,预测热点话题的发展趋势,并对过热的话题和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发布预警信息。由此可见,网络舆情研判不等于网络舆情处理。

二、网络舆情研判的两种模式:即时研判和深度研判

1.即时研判。所谓即时研判,是指在网络舆情的具体处理中,网络舆情管理者根据本拨舆情的具体内容以及运行的具体情况,对本拨舆情产生的直接原因、本拨舆情的“意见领袖”以及其他意见进行分析,着重对本拨舆情的发展与政府部门的应对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拨舆情下一步的发展状况作出预判。即时研判是网络舆情处理的重要手段,它既是舆情处理工作应当具备的内容,同时,对舆情的预判又是接下来舆情处理的基础。即时研判的内容包括:一是刺激本拨网络舆情产生的中介性社会事项。这是本拨网络舆情的产生源,对它的具体研究与分析是处理本拨网络舆情的首要环节。当然同时需要分析出现这一事项的直接原因,以全面了解本拨舆情的信息,在舆情处理时不至于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二是政府响应状况。主要分析政府响应行为与舆情处理的要求是否合拍。三是信息透明程度。信息公开与透明是网络舆情引导和处理的黄金法则,而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恰恰又是网络舆情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因此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研判。四是政府后续行为与舆情后续发展的相关性。这是即时研判的关键性内容,对这种相关性的把握将决定舆情处理的成败。

2.深度研判。所谓深度研判,是指在舆情处理完毕之后,舆情管理者为了全面了解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特点以及网络舆情运行过程中舆情主体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意识,对所有舆情信息进行专门化、系统化的研究。深度研判是在即时研判之后所作的一次更系统的研判工作,两者的目的不同。即时研判的目的在于能够及时处置网络舆情,后者则侧重于网络舆情运行规律性特征的把握以及对网络舆情主体思想状态的把握。深度研判的内容包括:一是中介性社会事项发生、发展的特点以及规律分析。这是政府管理的应有内容,也是我们经常说的排摸社会非稳定因素的过程。二是网民的网络舆情表达方式。这是当前网民行为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针对性管理和做好预防工作必须考虑的因素。由于网友的言论既有具有建设性观点,也有一些缺乏理性的具有煽动性的发言。因此,对网民舆情表达方式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对网民网络舆情表达方式深度研判的基础之上。三是网络舆情中所显示的思想观念。这是新时期网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信息社会中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研究对象,因此要加强对这一内容的研判。

三、依据研判与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政府网络舆情研判制度

1.确立有效的舆情收集制度。舆情收集是舆情研判工作的基础,同时,舆情收集总是与舆情应急处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舆情收集中既要有宏观规划,又要有微观实施,从而实现舆情收集工作的可测化。可以依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舆情信息采集模块和网络舆情研判模块,前者可以包括通用采集和聚焦采集以及页面内容提取,后者包括数据预处理、内容分词和文本聚类等。

2.建立分级分层的研判工作制度。在政府层面成立网络舆情研判工作领导小组或协调小组,确立由宣传部门牵头,公安部门、专项内容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信息化行业主管部门参加,各单位积极参与协作的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需要成立两个层面的研判组织:一是即时研判的组织机构。这一机构主要是由具体的行政职能部门自行组织,而具体行政职能部门的确定以刺激网络舆情的具体的中介性社会事项所涉及的行政职能为依据。二是深度研判的组织机构。这一机构可以由宣传部门牵头,公安部门、专项内容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信息化行业主管部门参加。

3.加强研判队伍建设。宣传部门、公安部门要组建一支网络舆情研判队伍;在各职能部门中要建立网络舆情日常研判队伍。同时,要建立几支专家队伍:一是网络舆情分析师,二是危机谈判专家,三是心理干预专家,四是新闻发言人队伍。但最主要的是具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舆情管理经验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地方政府应当注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队伍。

4.确立科学的研判期间。深度研判工作要讲究确立科学的研判期间,形成舆情研判例会制度,定期对网上重大的舆情进行研判,特别是要对重点网站后台监控系统过滤掉的有害信息进行分析,掌握更具动态的、深层次的舆情。

5.采取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研判方式。深度研判要根据超脱于具体舆情压力的特点,结合研判时间充沛的优势,采取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研判方式。网上研判依托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注重信息收集的完整性的前提下,建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该系统除了网络舆情分析模块外,还应该建立用户权限管理模块、系统管理配置模块、综合查询模块、热点话题发现模块、敏感话题提取模块、话题趋势预测模块和预警形成模块。网下研判可采取大规模的访谈、调查问卷、专家学者座谈以及依托大学学科进行系统研究的方式进行研判,以提高研判的质量。

6.借助社会力量建立舆情会商制度。舆情研判应当会商。首先,在既定的研判体制内建立会商制度,最大限度地整合力量,确保舆情研判结果的科学性。其次,以“舆情会商室”的名义在网民中倡导建立舆情会商制度,这是“网上来网上去”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的具体体现。在浩瀚如烟的网民中培育理性团体,构筑网民联动的舆情处置机制。

四、探索建立多种机制,充分运用研判结果

1.建立网络舆情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必须转化为政府层面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当然这种信息发布工作必须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和网络舆情管理的实情确立预警信息发布的范围,并探索经常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确保预警工作真正起到引导舆论、化解矛盾的效果。

2.建立区域性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可以选择本区域内有一定影响的网络舆情样本,设计相应的舆情处理考核的指标体系并设置对应分值,将舆情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研判内容和深度研判内容进行科学选择,组织专家对照指标体系进行打分,根据分值确定排行榜进行社会发布。

3.建立年度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制度。在一定区域内,对网络舆情的各要素进行科学分析,内容包括网络舆情主体状况、刺激产生网络舆情的中介性社会事项的特点、政府部门应对舆情的行为特点以及两者的相关性分析,面向社会进行全面的报告。

4.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成果的社会交流平台。网络舆情的社会交流涉及具体的研判内容,也必然延伸到网络舆情分析手段与系统的讨论,延伸到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设。因此,必要的网络舆情研判成果交流平台建设,将有利于网络舆情管理条件的进一步完善。

D64

A

1009-928X(2010)06-0041-02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五年级作文 400字左右下一篇:我们毕业了诗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