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处置失踪警情

2024-08-06

公安机关处置失踪警情(共4篇)

公安机关处置失踪警情 篇1

常州市公安局家庭暴力警情处置规范

第一条 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特别是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全市家庭暴力警情处置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妇字[2008]28号)、《<110接处警工作规则>实施细则》以及《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公安厅、江苏省妇女联合会关于依法处理涉及家庭暴力、婚姻家庭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苏高法[2010]280号)等文件规定,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所指的“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一方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另一方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第三条

各级公安机关要切实履行职责,及时受理群众对涉及家庭暴力、侵犯妇女儿童权益的报警求助,严格落实首接责任制,做到快速接警、快速处警,依法取证、依法处置、及时救助。

(一)对接报现时发生的家庭暴力求助警情,应依照接处警工作流程直接下达处警指令,由属地派出所进行先期处置,必要时可调用相关警力进行增援。如果受害人身体受到严重伤害时,应及时通知“120”救护车到现场进行急救。

(二)对非现时发生的家庭暴力求助警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接报后提供相应帮助,按管辖职权进行分流,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处置。

第四条

110报警报务台在受理家庭暴力的报警求助时,应当做到:

(一)认真接听,细致询问。当接到有关家庭暴力的报警求助时,应问明并核实警情主要情况、报警人或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及联系方式等,做到语言规范,态度热情。

(二)及时受理,耐心解答。对接报家庭暴力的报警求助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推诿;对咨询有关政策、法律、办案程序等方面的求助电话,应视情予以解答、引导。

(三)迅速报告,准确指挥。接报现时发生的家庭暴力警情应视情向领导报告,并按工作规范,科学、灵活地运用指挥调度手段,合理调派警力和装备,实现准确指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四)认真记录,注意保密。对接报的家庭暴力警情,都要如实记录,如报警求助的相关内容涉及当事人隐私,不得向无关单位和人员透露。

第五条

基层派出所在接到有关家庭暴力的处警指令或报警求助后,必须认真受理、及时处置,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绝。

(一)基层派出所在接到家庭暴力处警指令后,应迅速赶赴现场,制止家庭暴力行为,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采取有效的救助保护措施,有效制止和减少因家庭暴力而发生的恶性案件。

(二)家庭暴力警情的现场处置工作,应按《常州市公安局110处警现场取证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先期调查取证,及时制作当事人的笔录材料。对无法现场调解的家庭矛盾纠纷应及时联系相关部门,按公调对接要求调解处理。

(三)对在家庭暴力中受伤害的一方需要进行伤情鉴定的,处警民警应告知当事人可以到常州市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进行鉴定。

(四)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对情节显著轻微的家庭暴力行为,应对施暴者进行批评教育,告知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及相应的后果;对情节严重的,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治安处罚;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依法立案侦查,追究其刑事责任。

(五)对属于告诉才处理的虐待案件和受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伤害案件,公安机关应当告知受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并及时将案件材料和有关证据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六)对在家庭暴力中受伤害的一方需要庇护的,处警民警应告知受害人可以到家庭暴力庇护中心寻求庇护,由公安派

出所或妇联组织安排为受害妇女儿童提供短期的庇护。庇护中心设在常州市救助站内。

(七)家庭暴力警情处警结束后,处警民警应当将相关情况及时移交给责任区民警,责任区民警必须在一个月内对当事人进行一次回访,了解掌握事态的进展情况。法院已作出人身安全保护裁定的申请人报警的,处置结束后应将有关情况通报人民法院。

第六条

认真贯彻执行《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公安厅、江苏省妇女联合会关于依法处理涉及家庭暴力、婚姻家庭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派出所收到人民法院作出的人身安全保护民事裁定书后12小时内,应指派社区民警与申请人、被申请人谈话,告知民事裁定书的具体内容和法律责任,同时告知申请人如果发现被申请人有违反民事裁定书情形的,可以及时报警。谈话内容应记录在案,并由申请人、被申请人签名。被申请人拒绝签名的,应记录在案。人身安全保护民事裁定书由申请人、被申请人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公安局(分局)监督执行。

第七条

本规范由常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负责解释。

第八条

本规范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公安机关处置失踪警情 篇2

一、造成非正常上访的成因

(一) 城市建设发展是引发信访问题的主要原因。

城市的规划建设, 大量的便民、利民措施出台, 其根本目的是优化城市结构,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由此带来了诸如土地征用、动拆迁安置等问题, 必然导致非正常上访人员的大幅度增加。

(二) 社会转型是根源。

当前, 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将不断趋于多元化, 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大量涌现, 从而使人们无所适从, 诱发出许多社会问题, 甚至会引发某些集群不规则行为现象, 如群体性事件。

(三) 经济利益的补偿是一大诱因。

由于企事业改组和一些改革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引发个体的经济利益受损。如部分人员就此失业, ;有的对退休待遇不满;有的对医疗福利等待遇不满;有的要求归还集资款;有的对不利于自身利益的现行政策不满, 等等。绝大多数的群众信访是和自身的经济利益相关联的。

(四) 群众权利意识增强。

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群众的民主意识增强, 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 当群众之间、上下级之间出现利益摩擦或纠纷时, 一些群众误认为通过非正常上访, 甚至通过聚众闹事可以对领导造成压力, 能较快解决问题, 使本来能在行政或法律程序中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突发性群体事件。

(五) 程序存在不足, 信息不对称, 法规不健全。

目前, 我国处置非正常上访工作的程序上还存在很多不足, 信息上的不对称、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都给我们的工作上带来很多的困难。一是地方上的工作未做到位, 基础工作做的不扎实, 造成了很多本可以避免的群体性事件。二是地方政府工作中存在失误使矛盾激化, 同时缺少合理有效的补救措施, 造成工作上的被动。三是对《信访条例》的执行, 各地执行力度不一, 做不到政令一致。四是各地区办事效率不一, 造成基层工作人员抱怨多, 工作中推诿多, 难以形成合力。

(六) 上访群众存在错误思想。

部分群众认为现在的基层政府害怕上访、害怕群体性事件, 认为基层干部有可能会害怕挨上级批评、“丢帽”子, 而迁就上访人。突出表现为四种错误认识:一是信“多”不信“少”。认为只要来的人多、造成的影响大, 对基层政府压力就大, 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二是信“上”不信“下”。总认为上级机关大、“官员”级别高, 才会真正为群众着想, 而错误地认为下级机关和基层干部“把一本好经念歪了”, 是在欺骗群众。三是信“闹”不信“理”。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 凡事只要不停地闹, 就会引起重视, 就能得到解决。四是信“访”不信“法”。有的信访问题本应通过司法程序解决, 但上访人却偏要走上访之路, 认为通过信访途径, 采取行政手段解决问题更快也更好。

二、公安机关处置非正常上访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一) 要和谐警民关系, 合理疏导。

公安机关因处理非法上访以及群体性事件而处于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因此在执法过程中, “不接待、不谈判、不解决”是我们的工作原则, 但我们也一定要合理引导, 耐心倾听群众的呼声, 给上访者提供相关的法律援助, 为他们通过合理上访途径解决问题搭好桥梁。

(二)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偏激的言行具有承受力。

根据国务院、公安部的要求, 凡属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要慎用警力。非正常上访人员本身就是存在的抵触和抗拒心理, 对尚未发生过激行为时, 应先行调解, 立足疏导, 防止事态扩散。当事态发展严重, 已经扰乱到正常的机关办公以及社会秩序时, 公安机关应依法履行职责, 采取有效管控措施进行处置。

三、结语

(三) 要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和研判。

非正常上访和群众性事件有突发性和潜伏性两种。公安机关必须建立快捷灵敏的预警机制, 及时化解不安定因素。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 成功在于情报灵, 失误在于情报滞。要加强各级政府信部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掌握第一手信息, 把越级上访人员尽量排除在大禁区外围, 甚至控制在各街道、社区的源头。

(四) 加强现场的处置能力。

对现场情况的分析, 研判是公安机关的基本素质。概括地说要做到, 控制道路防阻塞、控制要害部位防冲击、控制流动防游行、控制言行防激化、控制为官方扩散。

(五) 强化现场取证意识, 依法处罚违法犯罪嫌疑人。

对于非法组织越级上访事件的组织者要严密监控, 适时采取公开和秘密手段抓捕。对非法携带的武器、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和用于非法宣传、煽动的标语、传单及录音、录像、照相等工具或物品全部予以收缴。对暴力抗拒民警执法者, 要弄清违法犯罪的事实、涉嫌性质等, 及时做好现场的摄像取证, 做到违法犯罪事实要查清, 证据要确实充分。

三、结语

处置非正常上访的工作本身难度就比较大, 因为公安机关面对的客体并不是违法犯罪对象, 因此在工作中抓手少, 可以依靠的法律法规也不多, 而且许多工作需要许多部门齐抓共管。很多工作要做到“快速、稳妥、低调”, 处置要果断, 又不能造成影响, 这确实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难度。维稳岗位上的公安民警一定要有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 同样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因此要有针对性开展队伍整训、业务培训、岗位练兵, 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战能力。在执法过程中要依法执勤、文明办事、讲究政策和斗争策略。在新的形势下, 公安民警必须做到快速反应, 多谋善断、速战速决。只有如此, 才能掌握处置越级上访事件的主动权, 将事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参考文献

[1].张兴武.群体事件防控问题初探[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公安机关处置失踪警情 篇3

【关键词】突发事件 威胁 舆论 公安机关 处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25-01

根据2007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可能造成或造成严重社会与经济危害,需要采取相应紧急处置措施并且应对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事故灾难。”突发事件的发生大多具有突然爆发、危害严重、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等特点,处置不好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无论规模大小、持续时间长短,都会对社会造成不同程度地危害。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突发性事件总量不会明显减少,甚至在某一阶段仍会呈上升趋势。

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是政府负责社会治安秩序的职能部门,因此有着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打击犯罪等重要职责。公安机关作为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参与力量之一,是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和基本的专业处置力量。大量的处置实践表明,公安机关在处置突发性事件中角色的准确定位及其功能的实现,不仅首先要在宏观层面明晰判定当前突发性事件的基本性质,而且还要在微观层面明确和规范公安机关的职责任务、处置原则、处置步骤以及处置措施等[1]。然而,基于处置实践的立场来检验处置理论,则表明不少研究成果有大而空的嫌疑,因此本文从如何提高公安机关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方面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提高公安机关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的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发展,突发性事件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近年突发性事件略有下降,但是从发生突发性事件的绝对数字来看,也不容乐观。突发性事件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这不能不成为公安机关极其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2]。总而言之,提高公安机会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迫在眉睫的,因此结合实际处置案例提出了以下几个改善建议:

(一)赋予公安机关紧急状态处置权。

突发性事件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环境、意外事件、主体心理变化等多种偶然因素导致事件的加剧或者恶化。如组织者通过不断的煽动、引诱,激起其他参与者的不满和愤恨;过路围观群众的过度聚集等等。上述情况,很难在事先的预案中加以规定,但临场执行者又不得不处置,否则可能导致事件的进一步恶化。我认为,公安机关可以借鉴国外紧急状态立法的经验,赋予公安机关一定的紧急状态处置权。通过立法,允许现场指挥人员在紧急状态下,可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依照法律,采取合格的手段对事件进行灵活处置。

(二)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法律体系。

当前公安机关在处置突发性事件中遇到的执法难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缺陷和不足有关。在现行可资引用的法律中,政策性、原则性规定多,可操作性条款较少,尚未形成一个独立、完整、规范的法律体系。因此,亟需制定一部处置突发性事件的法律或者法规,统一执法工作,把处置工作纳入法制化的的轨道[3]。

(三)实施法律宣传,教育疏导。

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公安机关要发挥法制宣传教育者的角色作用,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通过法制宣传,告知公众的基本权利、义务,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要因为眼前的既得局部利益而违反法律规定。例如,教育公众不得妨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跨地区、跨行业串联聚会,不得聚众阻碍交通,不得妨害正常的社会秩序;告知公众通过不合法的途径实现利益诉求的危害性;告知公众合法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通过法制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做到遵纪守法。

(四)公安机关主动做好舆论引导。

突发性事件引起社会的关注度很高,因此从预防、处置、善后各个角度来说,做好舆论引导都格外重要。舆论包括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还包括新兴媒体网络。舆论一旦形成,就成为公安机关不得不面对的外部环境之一。甚至有时舆论将决定公安机关的生存与发展[4]。

因此,在突发事件引起关注时,主动发出声音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表明事实的真相,更重要的是表明相关政府部门和责任单位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对當事群众利益和诉求的尊重,对自己行为勇于承担的责任感。因此,需要及时地利用恰当的方式发出声音,说明事实,表明态度。

发出声音后,就要对已经形成的舆论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澄清事实,以应对误解、恶意曲解和不实的报道,这可以使用各种有证据和依据价值的事实和人,例如,专家的评价、第三方的意见等;另一方面公布措施,以应对敌意和观望,这可以说明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即将采取的措施。此外,要呼吁公众给予理解和支持,将类似事件向好的方向引导。

(五)重视新闻发布的口径准备。

公安机关在发布突发事件有关信息时,要重视新闻发布的口径准备。要根据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由专门部门及人员搜集相关舆情信息起草新闻通稿,统一发布口径,并指派专人向媒体发布消息。未形成统一口径之前,公安机关人员不能随意发布信息或发表意见。

二、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引发了不少突发性事件。突发性事实是社会转型期的一种符合进化规律的现象,是社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正常状态。可以说,突发性事件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函数,它反映出社会冲突和矛盾的程度。公安机关要妥善处理突发性事件,就要提高自身的处置能力,规范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切实处理好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影响重大,能否主动防范、及时预警、妥善应对至为关键。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机制,真正把风险排查、监控和预警作为一项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工作贯彻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何贵初.公安群众工作基本功[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志和.如何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J].刊授党校.2012(1)

[3]魏耘,周英杰.公安机关应对突发性事件实务与策[J].广东科技.2007(3)

公安机关处置失踪警情 篇4

200例常见警情处置规范,民警必备!

警察特别是一线警察无时无刻都可能成为舆论焦点某地交警“抱摔”抱娃女士遭到网友无情炮轰▼某地民警查身份证时言辞过激被网友口诛笔伐▼为什么这些同行会被汹涌舆论质疑绞杀?原因很简单,三个字——不 规 范这是很危险的三个字因为它你很可能被停职、紧闭、免职脱掉警服甚至身陷囹圄▼“出完警,为啥我被扔号子里了???”“抱摔”抱娃女士的民警因反应过度,未顾及张某怀中儿童的安全,采用了过激的控制方式,超出了合理限度,造成了不良影响,被单位依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第二十条第一款之规定,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查身份证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不文明行为,并且态度粗暴,被停止职务,同时马上参加学习班。那么如何才能规范地执法?如何处警才能不被挑刺?如何在艰难的执法环境中生存?向你推荐这本《200例常见警情处置规范》▼又名《基层民警生存指南》或者《一线蜀黍的绝地求生》01 它涵盖面广作者呕心沥血整理了十一类200例警情的处置规范,从群体事件处置、刑事类、治安类警情,到消防类、举报投诉、求助类警情全部囊括,几乎日常你处警中能遇到的“疑难杂症”,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

02 操作步骤十分清晰从接警、指挥调度、响应与报告、现场处置、到警情跟踪与反馈、后期稳控,每个步骤都注解得相当详细。“向谁汇报?跟其他部门同志如何沟通?现场如何处置……”一系列操作规范都写得透彻明晰。03 实战性特别强电信诈骗如何侦办?网络诈骗该和那些部门协作?这些日新月异的新型犯罪的处置规范都被收录,甚至连“野生动物跑进居民家,该如何处置?能不能捕杀?”这类冷门知识都给予了最符合规定的处警方法。摸石头过河?凭感觉办案?兄弟,不存在的。要知道在这个自媒体的新时代光凭一腔热血和一颗不怕死的心可能抓得到坏人但同时也可能葬送自己因为执法中的一点瑕疵便可能成为媒体眼中的焦点网友们紧抓不放的槽点警界爱莫能助的痛点所以保护好自己才能守护百姓而保护自己的唯一途径就是规范自己

上一篇:店长岗位任职说明下一篇:农村集体土地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