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刑事技术职称

2024-09-24

公安机关刑事技术职称(通用7篇)

公安机关刑事技术职称 篇1

2006 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和技术侦察队伍专业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2 题,每题1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 个最符合题意。其中,第l 至14 题为每人必答题,第巧至20 为法医病理与损伤专业人员答题,第21 至26 为法医物证专业人员答题,第27 至32 为法医毒理专业人员答题。l、我国刑法规定,()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A.不满十四周岁

B.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 C.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 D.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下列刑罚中,不属于附加刑的是()。A .罚金? ?? ?? ? B .剥夺政治权利 C .没收财产? ?? ?D .管制、下列有关刑罚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我国刑罚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 B .我国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

C .刑罚是统治阶级用来惩罚犯罪的一种强制方法 D .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4、拘役的期限为()。

A .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B .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 C .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D .一个月以上十二个月以下 5、下列人员中,不属于诉讼参与人的是()。A .证人B .被害人

C .鉴定人D .搜查时的见证人、对于人民检察院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案件,应当在()补充侦查完毕。A .巧天以内B.1 个月以内C.2 个月以内D.3 个月以内 7、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个月。A.12 B.3 C.18 D.6 8、现场分析一般不采用下面的那种方法?()A .心理分析法B .实验验证法C .辩证分析法D .逻辑推理法 9、根据现场与犯罪活动的联系,刑事案件现场可分为()。A .中心现场和外围现场B .原始现场和变动现场

C .第一现场、第二现场和第三现场D .室内现场和露天现场、公安机关对刑事案件现场进行勘验、检查时,不得少于()。A.l 人B.2 人C.3 人D.4 人、刑事案件现场实地勘验、检查的步骤是()A .初步勘查― 巡视现场― 确定勘查顺序― 详细勘查 B .巡视现场― 确定勘查顺序― 初步勘查― 详细勘查 C .确定勘查顺序― 巡视现场― 初步勘查― 详细勘查 D .巡视现场― 初步勘查― 确定勘查顺序― 详细勘查 12、现场勘验、检查人员依法履行的职责中,不包括()。A .决定对现场的处理B .实施现场紧急处置 C .参与现场分析D .提出处理现场的意见 13、依据新提出的问题.根据原材料或补充的新材料,要求原鉴定人复检,修正内容或提出补充意见,称为()。

A .复核鉴定B .联合鉴定C .重新鉴定D .补充鉴定、由原鉴定单位或上级单位职称更高的专家,就原鉴定材料进行复查,并论证原鉴定所的结论,称为()。

A .复核鉴定B .联合鉴定C .重新鉴定D .补充鉴定 15、电流斑是()。

A .电流通过皮肤接触部位处产生的焦耳热及电解作用形成 B .电流的轻度爆炸作用形成 C .皮下血管扩张麻痹形成 D .金属异物沉积、急性硬膜外血肿是指()出血。

A.l 天以内B.2 天以内C.3 天以内D.4 天以内 17、尸僵达到最强是在()。

A.6 小时B.12 小时C、24 小时D.48 小时 18、不可能见于自杀的是()。

A .隘死B .扼死C .勒死D .溺死、生前烧死和死后焚尸均可见的征象有()。A .气管内可见炭末 B .拳斗姿势 C .休克肺

D .眼睛有睫毛症候与“鹅爪状”改变、未成年人根据骨骼推断年龄的主要依据是()。

A .牙齿磨耗度? ?? ?? ?? ? B .骨化中心和骨髓愈合情况 C .耻骨联合面形态上的改变D .骨质增生及退行性改变程度 21、根据实验证明,血痕中凝集原的效价一般为()倍。A.4 B.464 D.16-32 22、下列遗传标记中,多态性最高的遗传标记为()。A.HLA B.Gm C.Rh D.vWA 23、A 型人血清中含有()。

A .凝集素? ? B .凝集素? ? C.A 凝集素? ? D.B 凝集素 24、法医物证检材的提取原则是检材均应()提取。A .直接提取B .破坏提取C .密封提取D .照相提取 25、抗体正常存在于人类血液中的血型为()。A.ABO? ? B.MN? ???C.Rh? ? D.H 26、父母ABO 血型都为B 型,其子代不可能出现的血型为()。A.0? ?B.B? ? C.0、B? ? D.A、AB 27、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进人生物体后,能与生物体发生()作用,引起生物体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乃至造成死亡的化学物质。A .物理B .生理C .化学D .都包括、苯丙胺类产生的欣快感可能是由于增强了()的作用。

A.5一轻色胺B .去甲肾上腺素对神经细胞??C .脊髓D .交感神经、甲醇的氧化产物甲醛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视神经具有特殊的毒作用,中毒的特殊作用是数小时至2 天一3 天出现()。A .视力障碍.可突然失明? ? B .视听障碍 C .听力障碍? ?? ?? ?? ?? ? D .呼吸障碍 30、吩噬嚓类药物属于()。

A .实质性毒物B .酶系毒物? ?C .神经性毒物??D .血液性毒物 31、士的宁是作用于()的剧毒物质。

A .中枢神经系统? ?B .植物神经系统? ?C .呼吸中枢? ?D .体温中枢 32、氰化物中毒血液呈现()色。

A .酱油色??B.鲜红色? ?C .正常色??D .上述答案都不对

二、多项选择题(共23 题,每题2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 一礴项符合题意。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 分。其中,第l 至11 题为每人必答题,第12 至巧为法医病理与损伤专业人员答题,第16 至19 为法医物证专业人员答题,第20 至23 为法医毒理专业人员答题。)1、刑法的基本原则有()。A .罪刑法定原则B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C .罪责相适应原则D .数罪并罚原则E .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以下选项中属于刑罚中主刑的有()。A .罚金B .管制 C .拘役D .有期徒刑 E .无期徒刑和死刑、鉴定人的权利包括()。

A .有权了解为正确进行鉴定所需要的有关案件情况

B .同一专门性问题由两个以上鉴定人鉴定时,有权共同写出一个鉴定结论,也有权分别写出各自的鉴定意见

C .有权要求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

D .有权根据鉴定结果重新提供鉴定结论E .鉴定人有权隐瞒真实情况 4、期间的计算单位包括()。A .分B .时C .日D .月E,年、下列哪些案件在侦查羁押期限届满不能侦查终结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可以延长2 个月。()A .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 B .一般的犯罪集团案件 C .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 D .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

E .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刑事案件现场根据现场有无破坏,可以分为()。

A .原始现场B .变动现场C .室内现场D .露天现场E .中心现场 7、刑事案件现场实地勘验检查的工作要求包括()。

A .先静后动B .先重点后一般C .先上后下D .先拍照后提取E .先外表后内部 8、现场勘验、检查笔录的结尾部分包括的内容有()。A .勘验、检查的起止时间B .提取痕迹物证情况 C .制图和照相的数量D .录像、录音的时间 E .见证人签名、下面有关刑事案件现场保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勘查人员到达之前,不允许任何人进人现场 B .遇到气候变化等情况,可能使痕迹、物品遭到破坏时,应采取措施妥善保护C .发现犯罪分子尚未逃离现场时,应立即扭送公安机关

D .在急救人命、排除险情时,可以破坏现场,并可以不记录现场变动前的情况。E .遇有生命危险的被害人或犯罪分子时,应采取急救措施 10、法医学研究对象有()。

A .现场勘查B .尸体检验C .现场访问D .活体检查E .物证检验 11、法医尸体检验的任务有()。

A .进行现场重建B .确定死亡原因C .判定死亡性质D .认定死亡方式E .对死者进行个人识别、死亡性质有()。

A .自然死亡B .他杀C .假死??D .自杀E .灾害事故 13、早期尸体现象有()。

A .皮革样化B .腐败C .尸冷??D .浸软E .尸僵 14、鲜红色尸斑可见于()。

A .急死B .一氧化碳中毒C .亚硝酸盐中毒D .氰化物中毒E .氯酸钾中毒

15、碎死的特点有()。

A .发病后急速死亡,一般在48 小时内死亡 B .有诱因

C .貌似健康的人突然死亡 D .自然性和非暴力型 E .可预知性、做血痕联苯胺预试验时,下列哪些检材可能出现阴性结果()。

A .不是血痕B .血痕被烧焦C .陈旧血痕D .血痕中红细胞已被破坏E .血痕已开始腐败、法医物证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组织器官B .各种体液C .各种毒物D .排泄物E .分泌液、脱氧核糖核酸(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主要由戊糖、磷酸和碱基组成,组成DNA 的碱基包括()。

A .鸟嘌呤B .尿嘌呤??C .胞嘧啶??D .胸腺嘧啶E .腺嘌呤、人类ABO 血型系统在人群中存在天然抗体,即抗A、抗B。抗A、抗B 又称为()。A .免疫抗体B .温性抗体C .规则抗体D .双价抗体E .寒冷抗体 20、海洛因的麻醉活力全部或大部分由()起作用。A .δ6一单乙酞吗啡B .海洛因c .吗啡 D .二乙酞吗啡E .δ3一单乙酞吗啡、砷进人人体后,储存在体内各器官中,其中含量较高的部位是()。A .肝B .血液C .毛发D .尿E .皮肤 22、毒品的属性是()。

A .麻醉作用B .成瘾C .精神作用D .被管制E .滥用 23、下列哪种药物属于苯并二氮杂卓类安眠镇静药物()。A .氯丙嗪B .三唑伦C .阿普唑伦D .巴比妥E .安定

三、综合分析题(共n 题.第1 至4 为法医病理与损伤专业人员答题,共50 分;第5 至8 为法医物证专业人员答题,共5C 分;第9 至11 为法医毒理专业人员答题,共50 分)

1、某男头部受外力后死亡,经尸体解剖检验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如何鉴定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法医学鉴定要点是什么?、在水中发现一具尸体,如何鉴别为生前溺死还是死后抛尸人水?、王某于7 月5 日中午12 时和他人吃完饭后独自离开,7 月6 日上午6 时许在其回家路过的一开放式公园内发现王某的自行车及鞋,并在附近发现王某的尸体埋于地下,挖掘出来初检未发现尸斑。7 月6 日上午9 时对尸体进行解剖时见尸斑位于腰背部未受压处,轻压褪色。胃内仅有少量消化物,十二指肠及空肠内可见食物残渣,与其7 月5 日中午所食食物一致。请判断张某的死亡时间,根据是什么?在法医实际工作中根据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的方法有哪几种?、某男头部形成多处骨折,应如何推断打击点? 5、简述法医物证学检材提取的基本原则?、简述热解离法检验血痕ABO 血型的原理和注意事项?、在现场勘查过程中,现场勘查人员发现现场室内的地板上遗留有血迹,请你写出提取该检材的步骤?、某日一已婚妇女到公安局报案,称其被王某某强奸,为证明王某某强奸是否实施了强奸行为,需要法医进行物证检验,请问上述强奸案件需要提取那些检材?提取的检材需要解决那些问题? 9、2005 年12 月20 日,张某某(男,30 岁)及其女友王某(女,23 岁)死在家中。张某某身中数刀死于卫生间。王某死于南屋地铺上,地铺床单上发现有被浸渍印痕,南屋有浓重刺鼻蒜臭气味,疑似有机磷中毒死亡。(l)简述有机磷农药中毒机制。(2)急性中毒症状。(3)若证明是有机磷中毒死亡,是否需要定量,定量最好的检材是什么? 10、2000 年12 月ro 日,某厂党委书记(男,38 岁)与其11 岁的女儿死于家中。死亡当晚父女二人用燃气热水器洗澡。第二天妻子出差回来发现二人死亡。父跪在床前双臂放在床上环抱着女儿,父女均只穿短裤,周围有呕吐物,热水器有火种,热水器上面墙壁有一片黑色。(l)可能是什么中毒致死?(2)简述中毒机理。(3)急性中毒症状和尸斑颜色、血液颜色。、2005 年4 月1 日,城关镇社员郭某某一家八口人,早饭后2 小时出现程度不同的中毒症状。中毒者中以10 岁的小儿子和大儿媳姚某最为严重,处于昏迷状态,疑似氟乙酞胺中毒。邻居将郭某某一家人送往县医院抢救。(l)氟乙酞胺按毒作用时间分类属于哪类杀鼠剂?(2)简述人中毒症状。(3)简述中毒机理。

公安机关刑事技术职称 篇2

一、我国刑事科学技术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领导认识不足, 意识缺失

现阶段, 公安部门的相关领导对于刑事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与价值还没有清楚的认识, 缺乏提高相关人员行使科学技术的意识。这是造成我国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能力低下, 打击犯罪能力与执法水平都较为低下的直接原因。由于领导意识的薄弱, 造成了机关内部整体意识的薄弱, 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在我国, 刑事科学技术得不到快速的发展与进步最大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相关领导对提高公安机关整体的刑事科学技术的认识不足, 不能从制度上和政策上进行系统的规定, 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刑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降低了公安机关的打击犯罪能力与执法水平, 这一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刑事科学技术发展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之一。

(二) 技术队伍不稳定

由于公安机关工作的特殊性, 在实际的工作之中经常涉及到人员调动等情况, 这就造成了技术队伍不稳定, 总是出现调动等问题。另一方面, 我国公安机关针对刑事科学技术没有一套完整的奖惩措施, 这就造成了技术人员在工作之中缺乏相应的积极性, 不能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 这也是影响我国刑事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抑制因素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犯罪手段也在逐步发生变化, 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的比例在逐年上升, 但是我国公安机关的技术队员队伍却没有得到很快的发展, 这对于现代社会稳定, 提高我国公安机关整体办案水平的一大障碍。

(三) 人员不足, 工作量大

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是我国公安机关的核心人员, 也是公安机关最为紧缺的人才, 在实际的工作之中我们发现, 他们的工作量都很大, 这是由于具有专业刑事科学技术的公安人员相对较少, 不能满足现阶段公安机关办案需要, 这就阻碍了公安机关打击犯罪能力和执法水平的提高。

刑事科学技术对于公安机关办案能力的提高和执法能力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但是由于我国公安机关意识的薄弱, 高校对于该方面培养的人才较少, 这就直接影响了我国从事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人员的数量与质量。数量相对较少, 但是面对的工作量又很大, 这就为我国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加强刑事科学技术建设, 切实提高公安机关打击犯罪能力和执法水平的措施

(一) 转变观念, 增强领导意识

领导是一个机关和部门的核心人物, 他们的意识与观念对于整个机关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了加强刑事科学技术建设, 切实提高公安机关打击犯罪能力和执法水平我们首先需要转变领导的观念, 让领导对于刑事科学技术予以充分的重视,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并颁布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我国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的整体提供, 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保驾护航。

领导转变意识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是促进我国刑事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首要措施。为了促进领导观念的转变,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对领导进行培训, 让相关领导意识到刑事科学技术对于现代公安机关的重要意义, 同时还要对相关领导的思想意识进行引导, 让部门领导的意识走出原来的象牙塔, 要多看到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刑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二) 要加大投入, 加强装备建设

刑事科学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技术, 在现代案件侦查之中一般都需要借助相应的装备, 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之中我们应该加大投入, 加强刑事科学技术相关装备的购买与配置, 这是提高刑事科学技术的硬件保证, 也是十分基础的一项措施。

当前, 应优先安排加强现场采痕取证和个体识别技术的装备项目, 如多波段光源、紫外搜证系统、502熏显柜、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及查询终端、活体指纹及人像采集仪、数码照相、数码立体显微镜等在技术用房上, 要有超前眼光, 充分考虑技术专业、设备的发展和技术人员备勤等需要。

(三) 注重人才培养, 引进专业人才

针对我国公安机关的现状, 在工作之中应该注重刑事科学技术人才的不断引进, 切实提高公安机关整体的的素质与水平。相关部门应该积极从高校引进具有刑事科学技术的人才这种方式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 其次, 为了进一步的促进我国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的提高要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与技术能力, 以此促进公安机关的整体能力;最后, 要积极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各级刑侦部门要积极为科学技术人员提供科研条件, 鼓励技术改革和创新, 并通过刑事科学学会以学术交流的形式及时推广新经验、新做法。只有这样三管齐下, 综合利用各方力量才能最终促进我国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的整体提高, 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水平与打击违法犯罪能力, 为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相应的保证, 为社会的稳定团结提供基础。

(四) 加强上级对下级的垂直领导

当前刑事技术部门在不脱离公安队伍的情况下, 既要按其现有的模式运行, 又要减少外部行政干预, 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强上级对下级技术部门的领导职能, 将刑事科学技术纳于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轨道。上级对下级的领导不仅要表现在业务上, 还要在人员的选择和调动、职称待遇、学习培训、器材装备、达标验收等方面予以直接管理。这样可以直接保障技术发展的整体性, 确保技术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设置更新、改造, 营造科学研究氛围, 提高刑事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防止人员随意调动、资金挪用等外部干预。

这种垂直领导对提高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是由于刑事科学技术人员从事的工作相对较为特殊, 在实际的工作之中需要面对很多复杂的环境, 这就需要强有力的部门领导和技术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办案工作的有条不紊, 才能推进我国刑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 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带来更多的保障。

三、结语

公安人员的刑事科学技术水平对于其打击犯罪能力和执法水平有着直接的作用, 在实际的工作之中, 我们应该切实提高公安人员的刑事科学技术,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增强办案能力, 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新枫.大力加强刑事科学技术建设切实提高公安机关打击犯罪能力和执法水平[J].中国刑事警察, 2006, 05:4-10.

[3]赵秀萍.公安高等院校刑事技术教学现状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 2002.

公安机关刑事技术职称 篇3

一、公安机关适用刑事强制措施存在的问题

(一)滥用取保候审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65条规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适用取保候审的严格条件,也就是说适用取保候审必须具有法定性,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但在实践中公安机关在适用取保候审这项强制措施不是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去适用,而是视办案情况随意地适用取保候审。主要情形有以下几种:

1.主从不分,对主犯适用取保候审,对从犯适用刑拘措施。如王某、杨某、龚某等多人寻衅滋事案中,杨某、龚某(均系未成年人)二人在王某的授意下持砍刀将被害人砍致轻伤,王某逃跑,公安机关进行抓捕后将杨、龚二人刑拘并提请逮捕,后经调解,杨、龚二人对被害人作出了合理的民事赔偿,检察机关对杨、龚二人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王某听说后假装悔罪,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公安机关随即对王某采取了取保候审措施。本案中王某系成年人,正是在他纠集、指使下杨、龚等人才将被害人无故砍伤,其行凶、滋事的主观恶性较深,且是利用未成人作为犯罪的工具,社会危险性相当恶劣,对他应当刑拘并提请逮捕。但公安机关只是草草对王采取了取保候审并移送起诉,致使王某巧钻了不被关押的空子。

2.一人多次涉嫌犯罪,重复适用取保候审。公安机关刑警队、派出所等多个部门均被分配有打击刑事犯罪的任务,都参与刑事案件的办理,这些参与刑事办案的部门利用信息网络办案意识不强,各自独立办案,缺乏沟通联系,实践中出现过犯罪嫌疑人被重复取保候审的情况。如代某在2011年1月份因参与多人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被某乡镇派出所取保候审,在同年5月份又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同一公安机关的刑警队取保候审,有悖于取保候审期间又涉嫌故意犯罪的应当予以逮捕的规定。

3.对“投案自首”缺乏审查,纵使嫌疑人躲避关押。《刑法》第67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有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对“投案自首”的认定、方式、量刑条件都作相应的规定,综合来看“投案自首”必需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具有发自内心的悔罪表现,主动告诉所犯的罪行,真心悔悟赢得法律的宽恕,因此公安机关在适用“投案自首”从宽从轻处理犯罪嫌疑人时,应严格审查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的主观心理、主观目的,利用社会调查的方式走访调查犯罪嫌疑人的生活表现、是否具有恶习、劣性。近年来在实践中发现一部分犯罪嫌疑人利用“投案自首”的手段,巧钻法律的空子,骗取公安机关的信任获取被取保候审不被关押的机会,如,在承揽工程、欺行霸市多人涉嫌寻衅滋事案件中和为索要债务涉嫌轻伤害、非法拘禁等案件中,这些案件发生后,主犯多是先逃跑躲避,后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资源打探案情,掌握信息,外加某些法律素质较差的司法工作者的出谋划策,挖空心思地作好一切不被关押的工作,时机成熟后就到公安机关佯装“投案自首”,公安机关也不认真审查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的真正目的,对犯罪嫌疑人轻易地使用了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犯罪嫌疑人也就侥幸利用“投案自首”的手段躲避了关押。

(二)滥用刑事拘留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刑事诉讼法》规定拘留是指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强制犯罪嫌疑人到案,并短时期予以羁押,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刑事拘留是我国刑事诉讼中常用的一种强制措施,其对被拘留人的人身自由程度仅次于逮捕,适用不当会严重的损害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和人身自由,从近年来的司法实践来看,刑事拘留在适用上存在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1.一人多次犯罪,分案处理,分案刑拘。公安机关每年都要制定不同种类的考核任务,繁重的办案考核任务与侦查干警的绩效考评直接挂钩,侦查干警在案源少、破案率低的情况下,就奇思妙想、绞尽脑汁想办法增加自己的办案数量、提高侦破效率,采用的办法就是一人多次犯罪,分案处理,多次刑拘。如何某多次盗窃案中,在侦查环节何某盗窃的次数、作案手段、财物价值都一一被落实确定,犯罪事实已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公安机关在提请逮捕、移送起诉时只移送了其中部分罪证材料,检察机关在提审讯问时何某也就避重就轻回答仅仅被移送涉嫌的罪证事实,检察机关很难从案卷上发现何某还涉嫌其他漏罪,无法追诉,最终法院以犯盗窃罪判处何某有期徒刑八个月,何某的刑期刚刚被执行完毕的第二天,侦查机关又以何某涉嫌盗窃罪再次将何某刑事拘留关押在看守所,并将其余漏罪的证据材料提请逮捕,检察机关再次提审讯问时何某才主动交待在上次的侦查中所有的犯罪事实已经被公安机关查清落实,不知道什么原因公安机关在第一次的提请逮捕中没有全部移送涉嫌的罪证材料。

2.插手民间纠纷,错用刑拘措施。实践中公安机关容易把民间借贷关系的经济纠纷和刑法上诈骗犯罪混淆起来,错把借贷关系当诈骗犯罪立案侦查,然后把获得利益多的一方刑事拘留起来。例如,某县公安局以涉嫌贷款诈骗罪将张某刑事拘留并提请逮捕,经检察机关审查,此案贷款人贷款时并未冒用他人身份,贷款后并未潜逃,只是无力偿还贷款,是正常的借贷纠纷,在检察机关的监督下,公安机关撤销了案件,释放了犯罪嫌疑人。

二、检察机关加强对公安机关适用刑事强制措施的监督应遵循的原则

强制措施在刑事诉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妨害诉讼的活动或继续进行犯罪活动,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杀以及发生其他意外事,还可以起到震慑犯罪分子、鼓励群众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及预防犯罪的作用。但由于强制措施涉及宪法所保障的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因此其适用必须慎重,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并全面考虑相关因素。

适用强制措施应当遵循必要性原则和相当性原则。必要性是指只有在为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而有必要时方能采取,若无必要、不得随意适用强制措施。相当性原则,又称为比例原则,是指适用何种强制措施,应当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程度和涉嫌犯罪的轻重程度相适应。除遵循上述两项原则外,适用强制措施还要全面考虑一系列的因素:(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实施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越大,采取强制措施的必要性也就越大,适用的强制措施的强制力度也不越高。(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或者进行各种妨害刑事诉讼的行为的可能性。可能性越大、采取强制措施的必要性就越高。(3)公安司法机关对案件事实的调查情况和对案件证据的掌握情况。适用强制措施必须按照法定条件,只有根据已查明的案件事实和已有的证据,才能确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体采用的强制措施的种类。(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个人情况。如其身体健康状况,是否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等,以确定是否对其采用强制措施和采用何种强制措施。

三、对公安机关适用刑事强制措施的监督途径

为了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公安机关必须享有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但是公安刑事强制措施关乎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它又是一柄“双刃剑”,正确实施就能准确、及时地完成惩罚犯罪的任务,否则就会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只有实现了对权力的监督,才能真正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对公安机关适用强制措施的权力依据法治原则进行控制,依法限权,并通过法律监督、内部监督、社会监督三种方式来加强公安机关正确适用强制措施,以确保刑事强制措施公权力的正确适用,有力的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一)外部监督

在我国,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的主体,检察机关依法承担着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职责,检察机关对刑诉讼的监督应全方位的监督,刑事强制措施是刑事诉讼制度的一部分,当然也包括刑事强制措施的监督,实践中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强制措施侦查监督权限主要靠行使审查批捕职能时进行的监督,但这种监督往往也是着重案件实体上的监督,是一种案中监督,在案件程序上无法做到真正的监督,因此侦查监督权限显得缺乏刚性,无权威性,因为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刑事拘留措施是通常由公安机关自行批准、自行变更,不受司法审查,且是诉讼环节的第一关,如果案件不进入提请逮捕环节,检察机关就无法知晓案件的发、立、破、适用何种强制措施,无法进行监督。要使检察机关的监督真正发挥督促和保障被监督对象正确适用刑事强制措施的效用,不仅要明确检察机关享有对公安机关适用强制措施进行侦查监督的权力,更为重要的是要设定具体程序使检察机关能够充分掌握公安机关适用强制措施的真实情况,还要规定具体能够操作的程序和措施保障监督落到实处,例如,让公安机关在对嫌疑人适用强制措施时向检察机关备案,受检察机关司法审查,把此种方式的监督提升为检察机关的案前监督,这样更有效的保障了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刑事侦查活动履行了提前介入、提前监督的法律效果,如果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不能真正落到实处,起不到有效监督的作用,侦查监督权就形同虚设。

(二)内部监督

公安机关不当适用刑事强制措施往往是内部的监督机制建立的不够完善,公安机关的法制部门没有起到很好的把关作用,法制部门只注重案件的进出登记,对案件程序上、实体上的审查过于形式化,为提高各派出所、刑警支队的办案质量、执法水平,公安机关法制部门也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利用内部限权措施加强对强制措施适用的监督。建议公安机关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内部机制:

1.强制措施权限统管,严格审批手续。由于近几年各乡、镇派出所和各刑警支队一样被赋予了刑事案件的办理权限,每个刑事案件办理单位都自己保管法律文书,开具法律文书手续,这样避免不了造成法律文书适用的随意性,从而也就引起了强制措施权限适用的随意性,此因适用强制措施的法律文书、法律权限必须做到“三个一”即:严格一部门管理,严格一级审批,严格一部门开具。

2.完善责任追究制。违法适用取保候审、拘留等强制措施,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应当对滥用强制措施权利的公安机关工作人员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把滥用强制措施的责任与公安干警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增加公安干警正确履行法律职责的使命感。

3.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干警的依法、用法能力。当前,基层公安干警相当一部分法律理论素质普遍不高,要经过多途径、多形式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公安干警的法学水平和业务技能,确保能准确理解、领会立法意图,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基础的公安侦查人才,以此全面提高公安干警的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

(三)社会监督

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的管辖问题 篇4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侦查管辖主要分为级别管辖、地区管辖和部门管辖。

(一)级别管辖

根据公安部的《规定》第18条规定: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侦查发生在本辖区内的刑事案件;

(二)地区管辖

《规定》第15条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犯罪地包括犯罪预备地、犯罪实施地、犯罪结果地和犯罪销赃地。在上述任何地点发现犯罪事实存在,需要立案时,均由发现地的公安机关负责侦查。但是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

几个公安机关同时具有管辖权。为了避免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对同一案件争抢或推诿管辖,影响案件的及时侦破。《规定》第16条规定:几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管辖的刑事案件,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管辖。必要时,可以由主要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这一规定只适用于同级的公安机关,如果是几个不同级别的公安机关都有管辖权时,则不适用。

公安部的《规定》第17条规定:“对管辖权不明确的刑事案件,可以由有关公安机关协商确定管辖。对管辖有争议或者情况特殊的刑事案件,由共同的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管辖。”

(三)部门管辖

部门管辖是指公安机关内部的业务部门之间在受理刑事案件上的分工。根据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以及公安部的有关文件的精神,公安机关内部对刑事案件管辖的分工如下:

(1)刑事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的71类案件:第二节走私罪中的走私假币案;第三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中的虚报注册资本案等12类案件;第四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中的伪造货币案等24类案件;第五节金融诈骗罪中的集资诈骗案、贷款诈骗案等8类案件;第六节危害税收征管罪中的偷税案、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等12类案件;第七节侵犯知识产权罪中的假冒注册商标案等5类案件;第八节扰乱市场秩序罪中的合同诈骗案、虚假广告案等9类案件。

(5)刑法分则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42类案件:第一节扰乱公共秩序罪中的妨害公务案、招摇撞骗案等15类案件;第二节妨害司法罪的伪证案等16类案件;第三节妨害国(边)境管理罪中的骗取出境证件案等4类案件;第四节妨害文物管理罪中的倒卖文物案等7类案件。共12类刑事案件的侦查。这12类刑事案件集中在刑法分则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涉及毒品的各类案件。

(2)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侵犯著作权案、强迫交易案等15类案件。

公安机关刑事技术职称 篇5

关于征求对《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刑事 案件程序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公交管办[2011]1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交通管理局、处:

为做好《刑法修正案

(八)》危险驾驶罪有关法律规定的贯彻实施,规范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刑事案件工作程序,我局起草了《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刑事案件程序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请研究提出修改意见,并于4月22日前将书面意见报我局。

联系人:王兵兵

话:010-66263332 010-66263333(传真)

附件:《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刑事案件程序规定(试行)》

(征求意见稿)及起草说明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附件:

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刑事案件 程序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目的】为了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醉酒驾驶有关条款的贯彻实施,规范醉酒驾驶刑事案件办理工作程序,保证公安机关正确履行职权,提高办案效率,确保办案质量,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依据】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办理醉酒驾驶刑事案件应当遵守本规定。本规定未作明确、详细规定的,依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及有关规定执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可以结合实际制定办理醉酒驾驶刑事案件具体程序规定。

第三条 【适用范围】醉酒驾驶刑事案件是指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构成危险驾驶罪的案件。醉酒驾驶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交通肇事等其他犯罪的刑事案件办理,依照有关程序规定执行。第二章 管 辖

第四条 【管辖原则】醉酒驾驶刑事案件由犯罪行为发现地的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行使侦查犯罪的职责。未设立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由设区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

第五条 【管辖争议】对管辖权有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管辖。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确定管辖主体,并通知争议各方。

第六条 【管辖转移】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必要时,可以处理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管辖的案件,或者指定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限时将案件移送其他下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

案件管辖发生转移的,处理时限从移送案件之日起计算。

第七条 【特殊管辖】军人、武装警察部队人员醉酒驾驶构成危险驾驶罪案件的管辖分工,按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规定办理。

涉嫌醉酒驾驶的当事人自称军人、武装警察部队人员的,在其真实身份核实前,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第三章 查 处

第八条 【呼气酒精测试】交通警察在道路执勤执法中发现机动车驾驶人有酒后驾驶嫌疑的,应当对其进行呼气酒精测试。呼气酒精测试应当打印书面测试结果,由当事人签名、交通警察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对测试结果有异议或者拒绝签名的,交通警察应当在书面测试结果上注明。

第九条 【抽血条件】当事人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抽取血样,检验体内酒精含量:

(一)呼气酒精测试结果达到或者超过醉酒驾驶标准的;

(二)对呼气酒精测试结果有异议的;

(三)拒绝配合呼气酒精测试等方法测试的;

(四)发生交通事故的。

第十条 【抽血程序】抽取血样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实施:

(一)由不少于两名交通警察将当事人带到医疗机构或者具备资格的检验鉴定机构或者由上述机构派出人员抽血,并对抽血过程全程监督。

(二)抽取血样应由专业人员按要求进行,交通警察应告知抽血人员抽取两份血样,且不应采用醇类药品对皮肤进行消毒。抽取的血样中应添加抗凝剂,分别使用洁净、干燥的容器封装,并注明被抽血人姓名、抽血时间,分别装入纸质口袋密封,一份备案,一份送检。密封袋应注明被抽血人姓名、抽取时间、血样用途,由被抽血人签名、交通警察和抽血人员签名或者盖章。被抽血人或抽血人员拒绝签名、盖章的,交通警察应当注明。

(三)填写《抽取当事人血样登记表》,写明抽血原因、抽血时间、抽血地点、被抽血人姓名等情况,并由交通警察签名或者盖章。

(四)抽取的血样应及时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应低温保存。

对酒后行为失控或者拒绝配合抽血的,可以使用约束带或者警绳等约束性警械。

第十一条 【口头传唤】对现场发现涉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交通警察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违法嫌疑人到指定地点接受调查。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将传唤的原因和依据告知被传唤人。对无正当理由不接受传唤或者逃避传唤的违法嫌疑人,可以强制传唤。

第十二条 【询问】对被口头传唤的违法嫌疑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询问查证,并制作《询问笔录》,《询问笔录》中应注明违法嫌疑人到案经过、到案时间和离开时间。

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

不得以连续传唤的形式变相拘禁违法嫌疑人。

第十三条 【约束】当事人在醉酒状态下,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胁的,可以对其采取保护性措施约束至酒醒。对行为举止失控的醉酒当事人,可以使用约束带或警绳,但是不得使用手铐、脚镣等警械。

约束过程中,应当注意监护。确认醉酒当事人酒醒后,应当立即解除约束,并进行询问查证。约束时间不计算在询问查证时间内。

第十四条 【行政强制措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发现当事人有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应当依法扣留机动车驾驶证;发现还有其他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可以依法采取扣留车辆、收缴物品等行政强制措施。具体实施程序按照《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照相或摄像】交通警察在道路上查处涉嫌醉酒驾驶违法行为时,应当通过现场拍照或者摄像等手段及时记录查获经过,照片或者录像应当反映以下内容:

(一)当事人面貌特征;

(二)所驾机动车号牌、车型、颜色等基本特征;

(三)当事人接受呼气酒精检测的过程;

(四)能够反映查处过程的其他内容。第四章 立 案

第十六条 【接受案件】查获涉嫌醉酒驾驶机动车违法行为,办案部门应当制作《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作为公安机关受理刑事案件的原始材料,并妥善保管、存档备查。

第十七条 【刑事立案】经呼气酒精测试或者抽血检验鉴定,当事人血液酒精含量达到或超过醉酒驾驶标准的,办案部门应当制作《呈请立案报告书》,连同《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等受案材料,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以涉嫌危险驾驶罪予以立案侦查,并制作《立案决定书》。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可以直接在《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或者其他文书上批示立案侦查的,不再制作《呈请立案报告书》,直接制作《立案决定书》。第五章 侦 查

第十八条 【查获经过】交通警察现场查获涉嫌醉酒驾驶的,应当制作《查获经过》。《查获经过》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查获犯罪嫌疑人的时间、地点及查获过程;

(二)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及机动车的车型、号牌、颜色等基本特征;

(三)现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呼气酒精测试、抽血、口头传唤、固定证据等处置情况;

(四)其他与案件有关的情况。

《查获经过》应由查获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十九条 【调查原则】办案部门对已经立案的醉酒驾驶案件,应当进行侦查,全面、客观地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并予以审查、核实。

第二十条 【刑事传唤】对立案侦查的犯罪嫌疑人传唤讯问的,办案部门应制作《呈请传唤报告书》,并附有关材料,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立即制作《传唤通知书》,执行传唤。

传唤持续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

第二十一条 【讯问要求】讯问醉酒驾驶犯罪嫌疑人,必须由侦查人员进行,并制作《讯问笔录》。讯问的时候,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讯问开始时,应当表明执法身份。

第二十二条 【第一次讯问】第一次讯问,应当问明犯罪嫌疑人的姓名,别名,曾用名,绰号,性别,出生年月日,户籍所在地,暂住地,籍贯,出生地,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社会经历,是否受过刑事处罚、行政处罚或者其他行政处理,是否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情况。并向犯罪嫌疑人宣读《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或者交其阅读,告知其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问明其是否申请回避、聘请律师,并在《讯问笔录》中注明。

第二十三条 【讯问内容】讯问醉酒驾驶犯罪嫌疑人时,应当首先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让其陈述有罪的情节或者无罪的辩解,然后向他提出问题。讯问应当问明以下内容:

(一)犯罪嫌疑人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情况;

(二)犯罪嫌疑人驾驶机动车基本情况;

(三)犯罪嫌疑人被查获的时间、地点及过程;

(四)醉酒驾驶的事实、动机、目的等情况;

(五)其他与犯罪有关的情况。

第二十四条 【供述辩解】讯问时应当认真听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对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犯罪事实、申辩和反证,应当认真核查,依法处理。

第二十五条 【询问要求】对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醉酒驾驶的证人、交通事故被害人,应当进行询问。询问必须由侦查人员进行,并制作《询问笔录》。询问的时候,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询问开始时,应当表明执法身份。

第二十六条 【询问内容】询问应当问明证人、交通事故被害人证人的身份、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关系等情况。告知其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问明其是否申请回避,并在《询问笔录》中注明。

询问时,应当首先让证人对了解的案件情况进行陈述,然后进行提问。

第二十七条 【扣押与解除】侦查过程中,对可用以证明犯罪嫌疑人醉酒驾驶的机动车,可以扣押。办案部门应当制作《呈请扣押报告书》,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持《扣押通知书》实施扣押,扣押时应开列《扣押物品、文件清单》。扣押的机动车应当按照规定妥善保管。与案件无关的物品、文件,不得扣押。

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或者不需要继续扣押的,应当在三日内解除扣押,退还机动车所有人。解除扣押应制作《呈请解除扣押报告书》,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办案部门制作《解除扣押通知书》,发还扣押的机动车应由领取人在《发还物品、文件清单》上签名或者盖章。

第二十八条 【查验核实】交通警察应当及时查验机动车驾驶证、行驶证、机动车号牌、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等牌证、机动车和驾驶人违法行息以及驾驶人身份和机动车信息,并复印查询结果存档。

第二十九条 【血样送检】抽取的血样应当在一日内送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刑事技术部门或者其他具备资格的检验鉴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上述机构应当及时指派、聘请具有鉴定资格的人员进行检验鉴定。因特殊原因不能在规定时限内将抽取血样送检的,报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送检时限可以延长至三日。

需要对案件涉及的其他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的,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检验鉴定时限】检验鉴定机构对血样检验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出具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意见,并在三日内出具检验鉴定文书。检验鉴定文书应当由两名以上具有鉴定资格的鉴定人签名或者盖章,并加盖鉴定机构印章。

第三十一条 【鉴定结论送达】办案部门应当在收到检验鉴定意见后三日内,应当制作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结论通知书》,送达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应在《鉴定结论通知书》附卷联写明对鉴定结论的意见,签名并注明送达时间。

第三十二条 【重新检验鉴定】犯罪嫌疑人发现下列情形之一,可以在办案部门送达《鉴定结论通知书》之日起三日内书面提出重新检验鉴定申请:

(1)鉴定机构、鉴定人不具备鉴定资格,或者超出登记范围鉴定,可能导致鉴定意见不准确的;

(2)鉴定程序违法,可能影响鉴定意见正确性的;

(3)鉴定的血样检材被严重污染或者是虚假的;

(4)鉴定意见明显依据不足的;

(5)鉴定人故意作虚假鉴定的;

(6)鉴定意见不准确的;

(7)鉴定意见与其他证据明显矛盾的;

(8)鉴定人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

(9)其他应当重新鉴定的情形。

办案部门认为检验鉴定结论不正确或者有错误,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

第三十三条 【审批】犯罪嫌疑人申请重新检验的,办案部门应制作《呈请重新检验鉴定报告书》,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不批准重新检验鉴定的,应当告知申请的犯罪嫌疑人,并在《鉴定结论通知书》附卷联注明申请人、申请事项和不同意或者不批准的理由。

第三十四条 【证据效力】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结论与呼气酒精测试结果不一致的,应当以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结论为准。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三十五条 【强制措施适用】对涉嫌醉酒驾驶的犯罪嫌疑人可以采取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强制措施。

第三十六条 【拘传】对经传唤没有正当理由不到案的醉酒驾驶犯罪嫌疑人,可以拘传。办案部门应制作《呈请拘传报告书》,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制作《拘传证》执行。

拘传持续的时间每次不得超过十二小时。

第三十七条 【取保候审】对已立案侦查的醉酒驾驶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审。办案部门应制作《呈请取保候审报告书》,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制作《取保候审决定书》和《取保候审执行通知书》执行。

对犯罪嫌疑人决定取保候审的,应当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对同一犯罪嫌疑人决定取保候审的,不得同时使用保证人保证和保证金保证。

取保候审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第三十八条 【解除取保候审】发现不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办案部门应制作《呈请解除取保候审报告书》,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解除取保候审通知书》,并将《解除取保候审通知书》送达被取保候审人及保证人,将保证金退还给被取保候审人。

第三十九条【监视居住】对已立案侦查的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醉酒驾驶犯罪嫌疑人,不交纳保证金,又无保证人担保的,可以监视居住。办案部门应当制作《呈请监视居住报告书》,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监视居住决定书》和《监视居住执行通知书》执行。

监视居住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四十条 【解除监视居住】发现不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或者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监视居住。办案部门应制作《呈请解除监视居住报告书》,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解除监视居住决定书》、《解除监视居住通知书》,并将《解除监视居住通知书》送达被监视居住人。

第四十一条 【刑事拘留】已立案侦查的醉酒驾驶刑事案件,除犯罪嫌疑人企图逃跑或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等情形外,公安机关不得使用拘留强制措施。

第四十二条 【人大代表】依法对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应当书面报请该代表所属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许可,在依法执行中发现被执行人是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应当暂缓执行,并报告原决定或者批准机关。如果在执行后发现被执行人是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应当立即解除刑事强制措施,并报告原决定或者批准机关。

依法对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应当在执行后立即报告其所属的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十三条 【政协委员】依法对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应当将有关情况通报给该委员所属的政协组织。

第四十四条 【外国人】需要对外国人采取拘留、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的,应当由地(市)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并将有关案情、处理情况等于采取强制措施的四十八小时以内报告省级公安机关,同时通报同级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第七章 侦查终结

第四十五条 【侦查终结】侦查终结的醉酒驾驶刑事案件,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检验鉴定结论确定犯罪嫌疑人血液酒精含量达到或者超过醉酒标准;

(二)《查获经过》、《讯问笔录》等相关证据能证明犯罪嫌疑人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三)法律手续完备,相关文书齐全。

侦查终结的案件,办案单位应当在检验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制作《呈请侦查终结报告书》,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

第四十六条 【装订立卷】侦查终结后,应当将全部案卷材料加以整理,按要求分为诉讼卷(正卷)和侦查工作卷(副卷)立卷:

(一)诉讼卷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起诉。包括诉讼所需的各种法律文书以及检验鉴定材料和获取的证据材料。

(二)侦查工作卷由公安机关存档。包括各种内部呈请审批文书、案件侦查过程中的汇报提纲、工作记录等材料。

第四十七条 【移送起诉】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法律手续完备的醉酒驾驶刑事案件,办案部门应当在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呈请侦查终结报告书》后三日内制作《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

第四十八条 【补充侦查】侦查终结,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案件,人民检察院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公安机关接到人民检察院退回补充侦查的法律文书后,应当按照补充侦查提纲的要求在一个月以内补充侦查完毕。

补充侦查以两次为限。

第四十九条 【撤销案件】对已经立案的醉酒驾驶刑事案件,公安机关经过侦查发现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案件:

(一)检验鉴定结论确定犯罪嫌疑人血液酒精含量未达到醉酒标准;

(二)无法证明当事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

(三)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

撤销案件的,办案单位应当制作《呈请撤销案件报告书》,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制作《撤销案件决定书》送达犯罪嫌疑人。

案件撤销后,对犯罪嫌疑人需要行政处罚或者其他行政处理的,转为行政案件办理。

第五十条 【吊销驾驶证】侦查终结后,对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醉酒驾驶的,办案部门应当将证据材料和扣押的机动车驾驶证一并报送设区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由设区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第八章 档案管理

第五十一条 【结案】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办理醉酒驾驶刑事案件过程中,案件已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并且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已对犯罪嫌疑人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完毕的,应当予以结案。

第五十二条 【建卷归档】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案件移交检察机关之前,应当将移送的诉讼卷复印,装订为正卷,将侦查工作卷作为副卷,制作醉酒驾驶刑事案卷,按规定归档。

第五十三条 【案件跟踪】案件移送起诉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了解掌握案件起诉和判决情况。收到法院的判决书或者证明机动车驾驶人有罪的司法建议函后,应当及时将判决书或者司法建议函归档。

第五十四条 【信息录入】有关立案情况应当及时录入执法办案信息系统,对犯罪嫌疑人、涉案物品、案件及其他涉案信息,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有关规定采集,并按要求分别填报录入《办案与监督信息系统》等信息系统。第九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醉酒驾驶标准”,是指按照《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GB15222—2010)规定,机动车驾驶人血液酒精含量或者呼气酒精含量换算成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八十毫克/百毫升。

(二)“检验鉴定结论确定”,是指《鉴定结论通知书》送达犯罪嫌疑人之日起三日内,犯罪嫌疑人未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的,以及公安机关批准重新检验鉴定,检验鉴定机构出具检验鉴定结论的。

(三)本规定所称的“一日”、“三日”、“五日”,是指工作日,不包括节假日。

(四)“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是指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设区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是指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第五十六条 本规定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关于起草《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 刑事案件程序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的说明

《刑法修正案

(八)》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为贯彻落实这一法律规定,规范办理醉酒驾驶刑事案件工作程序,保证公安机关正确履行职权,确保办案质量,提高办案效率,参考《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等有关规定,我局组织起草了《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下简称《程序规定》)。现就有关内容说明如下:

一、关于《程序规定》的名称和主要内容

在名称上,考虑醉酒驾驶是一项新的刑事犯罪,公安机关特别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缺乏办案规范和实践经验,因此在相关司法解释尚未出台前,将《程序规定》的名称定位为试行,主要是为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刑事案件提供指导,今后还要随着相关司法解释出台和执法办案实践作进一步修改完善。

在内容上,注重对醉酒驾驶办案流程的把握,对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刑事案件各个环节的程序作了规范。《程序规定》共九章五十六条,分别是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管辖、第三章查处、第四章立案、第五章侦查、第六章强制措施、第七章侦查终结、第八章档案管理、第九章附则,基本涵盖了刑事办案的全过程。同时,考虑各地办案实际,将公安机关内部办案分工、法律文书适用、案件审核把关等内部程序授权各地制定具体规定(《程序规定》第二条第2款)。据了解,目前北京、山西、上海、四川等部分省市已经着手组织制定有关程序规定。

二、关于几个需要规范的重点环节

《程序规定》对于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刑事案件中呼气酒精测试、抽取血样和检验鉴定、刑事立案、刑事强制措施等重点环节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对办理刑事案件的一般性要求,仅作原则规定,统一按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机关执法细则》等规定执行(《程序规定》第二条第1款)。

一是规范了血样抽取流程。对抽血条件、抽血机构、抽取要求、血样封装保存、填写文书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进一步严密执法程序(《程序规定》第十条)。

二是规范了现场查处程序。考虑交通警察查处醉酒驾驶行为具有即时性,在刑事立案前需要对现场查处作详细规范,《程序规定》规定了现场口头传唤、实施行政强制措施、询问、现场拍摄取证等内容,使现场查处与立案后的刑事案件侦查等环节有效衔接(《程序规定》第十一条至第十五条)。

三是明确了刑事立案及销案的条件。鉴于醉酒驾驶刑事案件立案标准的司法解释难以在《刑法修正案

(八)》实施前出台,为确保公安机关及时有效履行办案职责,《程序规定》结合实际明确了醉酒驾驶的立案条件和销案条件,规定“经呼气酒精测试或者抽血检验鉴定,当事人血液酒精含量达到或超过醉酒驾驶标准的,应当制作《立案决定书》”(《程序规定》第十七条),并对立案和销案程序进行了规范(《程序规定》第十七条、第四十九条)。

四是规定了刑事强制措施实施条件和程序。考虑醉酒驾驶犯罪属于轻刑案件,不宜使用逮捕的强制措施。为了确保侦查工作顺利进行,《程序规定》重点完善了传唤、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刑事强制措施的实施条件和程序,并对使用拘留这一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条件作了限制性规定,防止实践中被滥用(《程序规定》第三十五条至第四十一条)。

五是完善了部分法律文书。虽然《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机关执法细则》对刑事案件法律文书作了详细规定,但考虑醉酒驾驶案件有其特殊性,需要对法律文书进行完善,确保齐全有效。结合执法实践,《程序规定》设定了《抽取当事人血样登记表》、《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查获经过》等文书并对制作内容提出要求(《程序规定》第十条、第十六条、第十八条)。

公安机关刑事技术职称 篇6

第一条 为了规范刑事案件材料的整理和立卷工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专业档案管理办法》以及《公安机关刑事法律文书格式(2002版)》,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刑事案件侦查终结后,应当对侦查工作中收集、制作的全部案件材料加以规范整理,按要求装订立卷。

第三条 刑事案件材料立卷分设诉讼文书卷(正卷一)、诉讼证据卷(正卷二)、侦查工作卷(副卷一)、侦查保密卷(副卷二)等四种。

诉讼文书卷主要装订立案、管辖、回避类文书,强制措施文书,律师参与刑事诉讼文书,各类技术性鉴定材料,以及起诉意见书。

诉讼证据卷主要装订侦查取证类文书及各种证据材料。侦查工作卷主要装订呈请立案报告书等内部请示材料。

侦查保密卷主要装订公安机关使用秘密侦查手段获取的材料以及涉及国家秘密的文件材料。第四条 向人民检察院移送起诉案件应移送诉讼文书卷、诉讼证据卷。侦查工作卷、侦查保密卷在案件办结后一个月内移交公安机关档案部门存档。

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因工作需要查阅副卷的,经办人须持有效证件与侦查单位联系,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方可查阅。一律不允许律师查阅副卷材料。第五条 诉讼文书卷一般按下列顺序排列装订:

(一)卷宗封面;

(二)卷内文件目录;

(三)犯罪嫌疑人照片(包括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照片);

(四)犯罪嫌疑人身份证明(包括自然人主体的户籍及特殊身份的证明,单位主体的身份证明及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在单位的任职、职责、负责权限的证明);

(五)移送案件通知书;

(六)指定管辖决定书;

(七)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

(八)不予立案通知书(副本)、复议决定书、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不立案理由说明书、通知立案书;

(九)立案决定书;

(十)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回避的书面材料或相关记录、回避/驳回申请回避决定书(副本)、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驳回申请回避决定的复议申请材料、复议决定书;

(十一)拘传证;

(十二)拘留证、拘留通知书(副本)、延长拘留期限通知书(副本);

(十三)提请批准逮捕书、批准或不批准逮捕决定书、要求复议意见书、复议决定书、提请复核意见书、复核决定书;

(十四)逮捕证、逮捕通知书(副本);

(十五)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通知书;

(十六)提请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意见书(副本)、批准或不批准延长侦查羁押期限决定书、延长侦查羁押期限通知书(副本);

(十七)变更强制措施通知书(副本)、释放通知书;

(十八)取保候审决定书(副本)、取保候审保证书或收取保证金通知书(回执)、责令具结悔过通知书(副本)、悔过书、对保证人罚款决定书(副本)、对保证人罚款复核决定书(副本)、没收保证金决 定书(副本)、没收保证金通知书(回执)、没收保证金复核决定书(副本)、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副本)、退还保证金决定书(副本)、退还保证金通知书(回执);

(十九)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聘请的律师申请取保候审的书面材料、不予取保候审通知书(副本);

(二十)监视居住决定书(副本)、解除监视居住决定书(副本);

(二十一)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采取强制措施的许可证明材料或报告、通报材料;(二十二)省级公安机关同意对外国籍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扣留护照的批复文件;

(二十三)安排律师会见非涉密案件在押犯罪嫌疑人通知书、涉密案件聘请律师决定书(副本)、准予会见涉密案件在押犯罪嫌疑人决定书(副本)、不准予会见涉密案件在押犯罪嫌疑人决定书(副本);(二十四)解剖尸体通知书(副本)、尸体检验报告书;

(二十五)鉴定聘请书(副本)、各类技术性鉴定材料(包括法医和DNA检验鉴定、司法精神病鉴定、文件检验鉴定、痕迹检验鉴定、理化检验鉴定、伤情鉴定、估价鉴定、会计鉴定、审计报告以及其他专业技术鉴定等由有鉴定资格的机构、人员对人身、物品及其他有关证据进行鉴定所形成的鉴定结论和文书)、鉴定结论通知书;(二十六)起诉意见书;(二十七)附带民事诉讼材料。

前款第十一至二十项所列内容仅为装订的一般顺序,实践中可按采取强制措施的时间先后排序。对一案涉及多名犯罪嫌疑人的,应当按人头分别单立诉讼文书卷;其中不能拆分的材料,如立案类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等,装入主要犯罪嫌疑人卷内或复制后分别装入各卷。技术性鉴定材料较多的,可单独立卷。

第六条 诉讼证据卷一般按下列顺序排列装订:

(一)卷宗封面;

(二)卷内文件目录;

(三)案发经过说明;

(四)证明案件来源的有关证据材料;

(五)犯罪嫌疑人归案情况的说明;

(六)证明犯罪嫌疑人有自首、立功、前科劣迹以及其他法定或酌定加重、从重、减轻、从轻或免除处罚情节的材料;

(七)犯罪嫌疑人供述或辩解材料,包括询问笔录,继续盘问通知书、当场盘问、检查/继续盘问笔录及暂存物品清单,传唤通知书(副本)、提讯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法定代理人到场通知书、讯问笔录,亲笔供词,辨认笔录,犯罪嫌疑人权利义务告知书(对同一犯罪嫌疑人的相关材料一般按时间顺序排列);

(八)被害人陈述材料,包括询问通知书、未成年被害人法定代理人到场通知书、询问笔录、亲笔陈词及辨认笔录;

(九)证人证言材料,包括询问通知书、未成年证人法定代理人到场通知书、询问笔录、亲笔证词及辨认笔录;

(十)调取证据通知书、调取证据清单;

(十一)搜查证、搜查笔录;

(十二)扣押物品、文件清单、处理物品、文件清单、随案移交物品、文件清单、发还物品、文件清单、销毁物品、文件清单;

(十三)扣押/解除扣押通知书(回执);

(十四)查询存款/汇款通知书(回执)、冻结/解除冻结存款/汇款通知书;

(十五)现场勘查笔录、现场勘查图、现场勘查照片;(十六)检查笔录、复验、复查笔录、侦查实验笔录;(十七)物证、书证(包括照片);

(十八)同案犯罪嫌疑人作另案处理或其他处理,需移送起诉的相关文书;(十九)其他需要移送起诉的材料。

对涉及多名犯罪嫌疑人或多起案件,材料较多的,可对每个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及相关文书,分别立卷;对其他材料,以每起案件为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分别立卷。视听资料不能装订入卷的,放入资料袋中随案卷移送起诉。实物证据不能装订入卷的,应拍成照片入卷。第七条 侦查工作卷一般按下列顺序排列装订:

(一)卷宗封面;

(二)卷内文件目录;

(三)工作对象信息登记表;

(四)呈请案件侦查终结报告书、侦查终结报告;

(五)继续盘问审批表、延长继续盘问时限审批表;

(六)呈请不予立案报告书、呈请立案报告书;

(七)协查通报;

(八)呈请通缉报告书、通缉令、呈请撤销通缉令报告书、关于撤销通缉令的通知;

(九)呈请边控报告书、边控对象通知书、呈请撤销边控报告书、关于撤销边控的通知;

(十)在逃人员信息登记/撤销表、移送、接受证明;

(十一)呈请破案报告书;

(十二)呈请传唤报告书;

(十三)呈请拘传报告书;

(十四)呈请拘留报告书、呈请延长拘留期限报告书;

(十五)呈请逮捕报告书、提请批准逮捕书底稿;

(十六)呈请要求复议报告书、呈请提请复核报告书(不批捕);(十七)呈请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报告书;(十八)呈请延长侦查羁押期限报告书;(十九)呈请变更强制措施报告书;

(二十)呈请取保候审报告书、呈请责令具结悔过报告书、呈请对保证人罚款报告书、呈请没收保证金报告书、呈请解除取保候审报告书、呈请退还保证金报告书;(二十一)呈请监视居住报告书、呈请解除监视居住报告书;

(二十二)为犯罪嫌疑人提供帮助的委托协议、律师事务所函、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的函、涉密案件聘请律师申请表、会见涉密案件在押犯罪嫌疑人申请表;(二十三)呈请调取证据报告书;(二十四)呈请侦查实验报告书;(二十五)呈请检查报告书;(二十六)呈请复验、复查报告书;(二十七)呈请搜查报告书;(二十八)呈请辨认报告书;

(二十九)呈请扣押报告书、呈请解除扣押报告书;

(三十)呈请查询存款/汇款报告书、呈请冻结存款/汇款报告书、呈请解除冻结存款/汇款报告书;(三十一)呈请鉴定报告书;

(三十二)呈请回避/驳回回避报告书;(三十三)讯问计划;(三十四)案件汇报提纲;(三十五)案件讨论记录;(三十六)羁押期限届满通知书;(三十七)检察建议书、纠正违法通知书;(三十八)起诉意见书底稿;(三十九)起诉书;(四十)判决书、裁定书;

(四十一)其他需要保存的有关材料。第八条 侦查保密卷一般按下列顺序排列装订:

(一)卷宗封面;

(二)卷内文件目录;

(三)立案决定书(复印件);

(四)破案报告;

(五)使用秘密侦查手段和技术的请示、报告;

(六)使用秘密侦查手段获取的材料(含视听资料);

(七)涉及国家秘密的文件材料;

(八)有关敌情、社情材料;

(九)其他需要归档的秘密材料。

第九条 对于人民检察院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在补充侦查完毕后,应另设补充侦查卷,连同原案卷一并移送起诉。

补充侦查卷按下列顺序排列装订:

(一)卷宗封面;

(二)卷内文件目录;

(三)补充侦查决定书;

(四)补充侦查事项或提纲;

(五)补充侦查报告书;

(六)补充侦查的证据材料。第十条 装订案卷的要求:

(一)案卷装订统一按照A4纸规格进行,对纸张规格不一的文书材料及其他不便装订的材料要用胶水裱糊或折叠压平,破损的文件材料应托裱,未留装订线的应加边。

(二)用铅笔或圆珠笔书写的文书材料,不能重新制作的,应将原件复制一份,复制件放在原件之后一并入卷。

(三)每册卷宗以不超过200页(厚度为2厘米左右)为宜,超出200页的应分卷装订。

(四)卷内文书材料张次统一使用黑色铅笔编写,用阿拉伯数字顺序标注在正面的右上角(背面的左上角),空白面不编号。

(五)诉讼卷的封面和封底统一使用公安部规定的牛皮纸规格和式样,侦查卷的封皮统一使用公安档案部门规定的无酸卷皮规格和式样。

(六)装订案卷要做到整齐、美观、坚固、不压字、无金属物品,采用三孔一线法装订,结头在背后中孔。第十一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省公安厅1997年下发的《关于刑事案件移送起诉案卷装订问题的通知》(苏公厅〔1997〕第172号)同时废止。

附录二:

公安机关档案类别划分与档号编写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公安档案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保证公安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依据《公安档案管理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公安档案类别划分

公安档案是公安机关在履行国家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职责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公安专用文件材料。依据《中国档案分类法》的基本原则和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确认的现行档案类别,本着实用、简明的精神,将公安机关各档案类别划分如下:

(一)公安文书档案,指公安机关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责活动中形成的党政领导和行政管理方面等具有保存价值的行政公文和其他通用文书材料。

(二)公安专业档案,指公安机关在依法侦查审理案件、处理违法犯罪、实施治安和行政管理等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专用历史记录。

(三)公安科技档案,指公安机关的科研机构、生产单位和有关部门在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和基本建设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

(四)公安会计档案,指公安机关财务会计部门在进行会计核算等业务活动中形成的专用材料。

(五)公安干部档案,指公安人事部门在日常业务工作中,以个人为单位组合起来的记录干部个人表现与经历的文件材料。人事部门只向档案部门移交已故公安干部档案。

(六)公安声像档案,指公安机关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以记录声音和影像信息的照(底)片、录音带、录像带、影片、唱片等为材料载体,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

(七)公安实物档案,指公安机关在工作中形成的能够反映本机关发展历史和在各项工作中接收的,以纸张、金属、陶瓷、纺织品、石质、木质等材料为载体,具有历史意义和保存价值的物品。

上述类别以外的公安档案,由各省级公安机关自行设定,实施管理,报公安部档案局备案。

二、公安档案档号编写方法

档号作为馆藏档案检索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由全宗号→类别号→目录号→案卷号→页号构成。其编写方法应遵循唯

一、合理、稳定、扩充和简明原则。

(一)全宗号

全宗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档案的有机整体。全宗号是档案馆指定给每个全宗的代码。公安部档案局负责编制全国各省级公安机关立档单位档案全宗代码,省级以下公安机关立档单位档案全宗代码由各省级公安机关档案管理部门编制。

1、全宗号是指一个独立立档单位形成全部档案的代码,每一立档单位只能编制一个全宗号,一个档案馆内不准出现重复的全宗号。

2、省级公安机关立档单位档案全宗代码参照国家档案局有关规定和中国行政区划表编制,由六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左侧第一位为档案类代码;第二、三位为行政区划代码;第四位为省级公安机关立档单位档案全宗代码;第五、六位为地级公安机关立档单位档案全宗代码(由省级公安机关档案部门编制)。公安部机关(包括序列局)和直属行政、事业立档单位的档案全宗代码根据公安部档案全宗名称代码统一考虑,前三位代码设置同上,第四位为公安部机关、公安部直属行政单位、公安部直属事业单位等代码,按1、2、3„„排列,即公安部机关为1,公安部直属行政单位为

2、公安部直属事业单位为3;第五、六位为上述各系列内各单位序列代码。各省级公安机关档案全宗代码和公安部机关、公安部直属行政、事业单位各立档单位全宗代码详见附件

(二)类别号

1、类别号是全宗内各类别档案排列编号的总代码。公安档案类别号由公安部档案局按公安档案类别划分统一编排。

2、公安档案类别号一般以各类别档案“公安”二字后的第一个汉字的拼音声母为代码。编为:“W”即文书档案;“Z”即专业档案;“K”即科技档案;“J”即会计档案(因与科技档案代码重复,故用第二个汉字的拼音声母);“G”即干部(死亡)档案;“S”即声像档案;“SW”即实物档案(因与声像、文书档案代码重复,故用双字母)。

3、各类别档案下的属类档案(即档案分类法的二级类目,即第二层分类)代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标引于类别号代码右侧,如:“W1”代表公安文书档案第一属类(通常文书档案按年代、组织机构排列的可不标属类号)案卷,“Z1”代表公安专业档案中的第一属类案卷,“K2”代表公安科技档案中的第二属类案卷,“J3”代表公安会计档案中的第三属类,“SW4”代表公安实物档案中的第四属类。

4、属类号后再划分种类细目的,可在属类号后加“·”,再加代码,依此类推。

(三)目录号

1、目录号是全宗内各类档案案卷目录的统一代码,目录号不因案卷数量少而取消,一个分类号内的目录号不得重复。

2、目录号由全宗内各类别全部档案案卷目录组成,每一类别档案目录号按阿拉伯数字顺序编排。

3、具体编写方法为:(1)公安文书档案目录号

类别号后,按保管期限确定永久、长期、短期(通常用1、2、3为代码,如保管期限改为定期的,暂可不用代码)三个序列,然后按年代进行排列,一年一本,各编一个目录号。自1950年起排为1号,即“W1”;1951年则为2号,即“W2”;依此类推至2001年为52号止,即“W52”。

2002年起改为类别号后加公元纪年号,即“W2002”„„“W2008”等,依此类推。1950年前的文书档案可根据各地形成档案全宗时间早晚,自行编排。(2)公安专业档案目录号

按照《公安专业档案管理办法》确定的属类顺序自行编排公安专业档案目录号。(3)公安科技档案目录号

公安科技档案按照下列属类:基本建设、设备仪器、生产产品、科研技术、鉴定(检验)行标归类后,每一属类内设多少个目录号可以每1000号为一本目录,也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4)公安会计档案目录号

公安会计档案划分为业务、行政、科技、基建、教育等属类,每个属类一年编一个流水号,各地可在各属类下参照报表、账簿、凭证的排列顺序,自行编制目录号。

(5)公安干部档案目录号

公安干部(死亡)档案编排统一目录号,每1000人编一本,依次续编目录号。(6)公安声像档案目录号

公安声像档案目录号根据保管各属类档案实际情况(档案储量),自行编定目录号。(7)公安实物档案目录号

公安实物档案目录号暂以实物类型,设置奖励物品、交流物品、印信名章、装备样品等属类进行排列编目;也可根据收(征)集到的实物情况编制相应目录号。

(四)案卷号

案卷号是以卷为最小单位组成档案的排序统一代码。公安档案案卷号在各类档案中不得重复,具 体编排如下:

1、公安文书档案案卷号

按照“一卷一号”的原则,以保管期限、归档、组织机构的分类系统顺序编排号码,每年形成永久、长期、短期3个从1号卷开始的流水号。次年照此重新编排。

2、公安专业档案案卷号

根据“依案(人、事等)立卷,一案(人、事等)一卷或多卷”原则,公安专业档案实行“一卷一号”的案卷号编写方法。

3、公安科技档案案卷号

公安科技档案以一项工程、一套设备、一项产品、一个课题、一个标准为单位立卷,并依据各类档案实际情况编排案卷号。

4、公安会计档案案卷号

公安财会档案在属类下,按财务会计时间进行立卷,依照报表、账簿、凭证、其他4个类别和时间先后分别排列,顺序编写案卷号。

5、公安干部档案案卷号

公安干部档案材料按照“一人一号”的原则,在干部死亡满5年后,向本机关档案部门移交该干部档案,并按照死亡、归档时间先后编写案卷号。

6、公安声像档案案卷号

公安声像档案根据不同属类,分别以卷、册、盘、张为“案卷号”,各从1号编起,并结合所载各类档案内容注明与各类档案的参见号。

7、公安实物档案案卷号

公安实物档案依据实物属类、形成方式和收集时间编写案卷号。

(五)页号

1、页号是各案卷内对其文件所在位置的编号,即文件在案卷中的所在页号(一般以文件首页在案卷中的所在页号为准),一个案卷中的页号不得重复。

公安机关刑事技术职称 篇7

关键词: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创新

刑事科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何改革实验教学, 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更好地服务于公安实战, 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实验课改革的必要性

1. 实验教学的体系尚不完整

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居多, 综合性、创新型、设计性的实验较少, 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痕迹课的实验教学, 通常是讲完一个章节后, 指导教师先演示一番实验过程, 再由学生比照着进行, 以验证痕迹比对的理论。这种实验教学看似顺理成章, 但却忽略了实验教学的完整体系。在实际办案中, 一起案件的侦破, 必须经过三个过程: (1) 亲临现场, 勘查提取现场样本; (2) 案情分析, 收集嫌疑样本; (3) 比对现场样本和嫌疑样本, 进行同一认定。可见, 单一的实验教学法在实践操作中缺乏两个环节, 不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2. 实验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

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 实验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实际和公安工作的需求相差甚远, 缺乏针对性与实战性。如现场照相实验课,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 仍然保留着照相机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冲洗印像的原理和现场照相的分类与基本方法等内容, 而现实中数码技术的应用和现场取证方法的改进, 使教学内容的选取显然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

3. 教学模式需进一步优化

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 束缚了学生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也导致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下降。如“手印鉴定”实验的“一检一样”教学模式, 就是发给学生一份案件材料和一份供比对的样本, 在教师的指导下, 寻找二者的种类特征和个别特征, 分析、比较其符合点和差异点, 进行综合评断并得出同一认定结论。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案情错综复杂, 涉及的嫌疑对象往往很多, 不可能提供固定的嫌疑人, 也无“一检一样”的鉴定模式。另外, 现场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和嫌疑人接触客体方式的不确定, 造成手印样本的个别特征产生“变异”。而“一检一样”的实验教学模式, 却要求学生本人在事先准备好的客体上按取自己满意的手印, 而后挑选特征清晰、稳定的样本进行比对, 这种“新的理论, 用旧的实验方式验证”的教学模式显然缺乏科学性。

4. 实验的方法与手段有待改进

实验设备的更新不足和新技术推广的滞后, 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一直徘徊在低水平状态, 难以适应公安工作的发展需要。如“文件检验鉴定”实验, 不少公安院校仍采用“纸质画表比对法”。学生在实验中还是对照纸质的案例材料, 手工绘制特征比对表, 用彩色笔标记各种特征。而在实际工作中,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对笔迹、印章印文、票据的传统检验鉴定手段已不能满足实践的要求,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供了一种更加方便、准确的方法, 但尚未被系统地用于实验教学中, 实验教学与公安实践严重脱节。

二刑事科学技术实验教学的创新

1.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以公安教育改革为核心, 紧密结合公安科技的发展动态和刑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 进一步优化刑技教学内容, 改革实验项目, 删除或合并验证性实验项目, 适当增设综合性或设计性的实验项目, 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如痕迹实验, 依据的都是“种属认定”和“同一认定”理论, 检验方法都是种类特征和个别特征比对, 而后进行综合评断。对此可做适当合并, 增加一些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具体操作如下:模拟刑事案件现场, 布设各类痕迹物证, 结合现场勘验的要求, 从痕迹的发现、显现、提取, 到分析、检验、鉴定等全过程进行综合训练实验。学生在创设的场景中仿佛身临其境, 在“真枪实弹”的演练中品尝着受阻的焦虑和成功的喜悦,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突出实验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以培养适应公安工作的高素质刑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特点, 合理编排实验教学方案, 设定各层次的实验比例, 增强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同时, 增开一些实战需要的和具有创新性的实验项目, 选择实用、前沿性的实验内容, 引进新技术与新方法,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如在“痕迹检验”实验教学中, 增设指纹活体采集及指纹比对检索实验, 让学生自己采集指纹建立指纹库, 并通过指纹自动识别技术, 将提取到的指纹在指纹库中检索出来, 以提高学生的办案能力。

3. 优化实验教学模式

第一, 科学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尽管许多公安院校都在提倡开放式实验教学, 但效果却达不到预期效果, 究其原因, 就是缺乏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科学认识: (1) 参加该实验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所以不宜在低年级的实验课中开展; (2) 对基础性、综合性实验教学实行开放式教学, 不但增加管理的难度和各种资源的投入, 而且教学效果和质量也难以保证。对此应采取“分层、连续、递进”的方法, 科学筹划, 确保效果。

第二,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同一实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或技术线路加以实现, 应鼓励学生对实验方法和技术进行改革创新, 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某种固定模式, 以拓展其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思维空间。如“平面灰尘足迹提取”实验, 常采用静电吸附器吸附法, 在实验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根据静电吸附的原理, 创设新的提取方法, 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 找出了“平绒布板按压法”。

第三, 与司法鉴定中心联构。公安院校开设的司法鉴定中心, 许多业务与刑事科学技术实验课内容相联系, 通过与司法鉴定中心联构成立综合实验 (鉴定) 室, 既为鉴定中心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员保障, 又可为开放式实验教学提供条件, 达到双方互赢的目的。

第四, 尝试“校局合作”的模式。借助公安院校的自身优势, 参照“校企合作”模式, 尝试与当地公安机关进行“校局合作”。随着公安机关对科技创新的需求, 迫切需要在设备更新、技术支撑、人员保障等方面寻求合作, 公安院校应把握机遇, 利用高端设备、先进技术和尖端人才等优势与其合作。这样, 既能改善学科面窄、交叉不够以及资源不足等问题, 又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安机关资源优势, 强化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拓宽实验室功能, 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五, 推行模块化合成训练实验模式。可将实验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 灵活选择或组合相应的模块, 而后进行合成训练。如“刑事现场勘查”实验课, 可将实验内容划分为以下模块:现场先期处置、现场勘验、现场访问、现场物证发现与提取、现场照相、现场绘图、现场笔录等;而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组合;并设计典型案例, 模拟实战场景, 根据刑事现场的勘查程序进行模拟合成训练,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要求精心选择、优化设计每个训练项目, 并根据难易程度合理分配训练时间, 做到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

第六, 参与实战的训练实验模式。主动与当地公安机关联手, 挑选优秀的学生并将其组织起来成立实习小组, 积极参与当地公安机关的侦查破案或紧急勤务处置, 并聘任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官和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当遇有重大、复杂案件时, 可抽调学生随时参与;既为公安机关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和警力保障, 又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办案实践中进行检验。该模式的运用, 充分彰显了公安院校与当地公安机关联手进行整体作战的理念, 达到了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互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季敏、郁军海、朱斌.警察院校招录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开放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中外教育研究, 2010 (2)

上一篇:浅浅行,淡淡忘散文随笔下一篇:庆坪中学 2012—2013年特殊体质学生帮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