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苦难.我的大学doc

2024-08-12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doc(共13篇)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doc 篇1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她的人生经历近乎传奇——她从小丧父,因家境贫寒只读到小学毕业。她砸过石头,在餐馆端过盘子,在服装流水线上做过缝纫工、技术员,在广告公司做过业务员……她用柔弱的双肩扛起家庭重负,用挣来的微薄收入养活全家,供妹妹读书。最后,她以小学文凭和发表的数十万字作品,大胆应聘著名期刊《知音》杂志社的编辑、记者,并被破例录用。

“我的记忆从三岁就开始了。”作者这样说道,“尽管3岁的孩子可能对一切事物都很懵懂,但并不影响对往事的怀念。”而从这一刻作者的苦难便开始了。

她出生时,她的父亲已经40岁,母亲已经38岁,她的父母被中年得女的巨大喜悦给笼罩着。原本可以平淡温馨,像大多数家庭一样,在父母的呵护下顺利完成学业。但是命运之神却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灾难不期而至,猝不及防的来临,过早的摧毁了萦绕于作者懵懂幼年的平静与温馨。她的父亲病变,罹患麻风。“父亲的病是所有不幸的根源”500米长的小路,她和妹妹受尽冷漠和嘲讽,她们像是过街的老鼠一样,在人们的目光和闪躲的身影中急慌和胆怯的逃窜。成长是痛苦的但生活从未停止生长,她的童年生活孤独而灰暗,学校更是一个爱憎分明的小社会。用植物比喻作者当时的境况,她选择了狗尾巴草,是啊及时生活给以冰霜,同学和邻里都不欢迎她,她总是倔强而卑微的生长着。然而更可怕的是在1978年的8月21这天所有的欢乐和幸福戛然而止。命运在这里走出了它的分水岭,带着她

泅向苦难之海。她的父亲死了!毫无预兆,来的那么突然,一个本要看到黎明的家庭瞬间又跌进黑暗的深渊。我悲切,我哀伤,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啊!我随着作者一起失声痛哭,“父亲不管躲在哪儿,他都会出来哄我的。但是父亲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我惊慌到了极点!”“死了,就是永不再见了;永远没有他的呼吸与笑容了;永远没有他的抚摸与呵护了;永远没有他在阳光下晃来晃去瘦长的身影了;这个世界上我在也没有父亲了。”

在这之后又有一个恶魔,因为其母亲被她的外公指腹为婚,在嫁给她的父亲之前曾嫁给杨东启这个恶棍,他简直是无恶不作。在一次的霸占了她妈妈,并给她们带来暴力和一连串的恶梦。“我日日沉默,像只沉默的羔羊,等待长大和强壮。”那段时间里她为心中构想的复仇计划兴奋着,激动着,还好这一切没有真实的发生否则今天我就不会看到她这么多震撼人心的作品,这世上也少了一个传奇。

她们离家出走了,逃荒到新的地方,做过童养媳,带着妹妹要过饭,看到亲人的冷漠与世态炎凉。陌生人的爱心与亲人们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如一叶飘萍般随着滚滚长江水飘到了生命中的第二个故乡—安徽芜湖。继父家是用石头垒起来的三间房子,像一只老鬼,沧桑不堪的趴在地上,她的新的苦难也开始了,捡猪屎,砸石头告别了难以割舍的求学之路作为家里经济支柱的重要来源她就像那只辛苦的精卫,一块一块的衔着石头,所不同的是,它填的是还而作者填的是生活,人生就是这么残酷,哭是没用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强壮,抹干眼泪,爬起来,所有压在自己身上的石头,只有自己去

颠覆,去砸碎,除此之外,没有人能帮你。这一年作者进了月浦服装厂,在这个让她爱恨交加的商海作者生活了9年。9年的奋斗,9年的青春,当她离开它时,禁不住泪如雨下……

一个人的一生中注定要发生莫名其妙的转折的,就像好好的走在路上,会莫名的摔跤一样。这一年作者以小学文凭和发表的数十万字作品,大胆应聘著名期刊《知音》杂志社的编辑、记者,并被破例录用。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doc 篇2

4月30日晚, 熬了两个多月的毕业论文终于完成。我从打印室拿着稿子出来, 独自走在昏暗的校道上, 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的本科生涯结束了!有那么一瞬间, 我竟然眼眶湿润。这泪水是不舍, 还是遗憾;是难过, 还是欣慰?也许只因为那一刻的意义, 自己不能承受。

论文顺利答辩之后, 跟远在日本的导师汇报结果, 她说:“你这四年很努力, 非常worth。”虽然我知道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 但这四年能以她这句话作结, 我很自豪。这一路, 导师是看着我走过来的, 她是我大学本科生涯中最重要的见证者。

“再幼稚, 也是青春的象征。”

大学校园里师生关系疏离屡屡被提出, 却也往往被忽视。我得益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培养方针。我也很庆幸, 能遇到一位性情相投、关心学生的人生导师。没有她, 我不会深刻地体会到, 成长途中长者的引导多么重要。

从百篇作文到毕业论文, 我的写作水平和学术水平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鼓励下一点一点地进步。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错, 但却缺乏自信, 而且自我要求严厉得近乎苛刻。几乎每次交作业时, 邮件里写满了严厉的自我怀疑和自我责备, 这不是谦虚或者矫情。毫无疑问, 导师清楚我最匮乏的东西——自信。她一次又一次耐心地鼓励我, 总是能找到文章的优点和进步, 而且不足之处也不会避讳。每一次她的回信都会使我十分温暖, 让我在强烈的自我怀疑中重拾奋斗的热情。她温和的批评方式使我看到了自己更多的优点和潜力, 我的信心一步步地建立起来。

大学里最让我感动和怀念的事情, 是导师的在我的百篇作文中留下的评语。我们大一要求写一百篇作文。我的作文很坦率, 童年的回忆、愤世嫉俗的言论、爱好、亲情、友情、婚恋观……无所不包, 我找到了一个宣泄口, 把多年积攒在心里的想法和记忆统统挖出来, 化成文字。因为我知道, 有一个忠实而宽容的读者, 关注着我的文字。导师的批语基本上无关文法, 而是针对内容, 是思想上的引导和交流, 甚至共鸣。导师平等的对话姿态, 对偏狭、年轻无知的包容和理解, 使我更加“放肆”地高谈阔论。现在回头看, 那些文字和思想很幼稚。但是她说:“再幼稚, 也是青春的象征。”如果不是她的包容与理解, 我对文字的态度不会那么忠诚而坦率。

不要“三点一线”的生活

我属于想得比较多, 困惑和焦虑也比较多的一类人。大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家庭经济、学习和就业三重压力令我焦灼不安, 我在读研和找工作的计划中徘徊, 茫然失措。某个深夜, 我在键盘上敲打着心事, 给导师发了封邮件。老师的回复很长, 我读着读着心就安静下来了, 对未来有了一点方向感。每次焦虑的时候, 都会记起她的忠告:目前的所有困难都会过去, 要懂得承受一切不如意。保持心态, 把焦虑化为行动, 做好能做的事。随后, 我们约了时间, 老师跟我聊了一整个下午, 就业、读研, 未来, 人生……跟她告别的时候, 沉重感一扫而光, 整个人轻盈地快要飞起来。长者的智慧和经验就像一盏灯, 照亮被迷雾遮蔽的前路。我才发现这句话, 原来不是矫情的创作。

大一大二, 我基本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 除了家教和学习, 生活中没有其他内容。除了高中应试教育残留的痕迹, 恐怕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不够自信, 留恋于无风无浪的个人世界, 拒绝长大, 不敢尝试和改变。但是大二下学期, 弟弟生病了, 我和妈妈在医院照顾他一个星期。在那一个星期里, 我奔前走后, 跟妈妈一起应对了很多事情。我突然意识到, 妈妈需要的, 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成绩很棒却需要别人保护的乖乖女。她需要一个能独挡一面, 为她分忧解愁的女儿。我从来没有那样急迫地想要长大。以前我的思维多狭隘呀, 以为长大就会抛弃童真, 不得不融入复杂而无奈的成人世界。现在才明白, 那不过是害怕承担责任的精神借口。

从大二的暑假开始, 我开始了积极的转变, 自己定位为向外转型期。我决心从个人小世界中走出来, 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 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我计划分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增加社会实践, 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技能, 为就业做好准备。第一步, 也是在导师的帮助下迈出的。

跟老师的交流多么重要!

“大学前两年我太沉寂了, 只是顾着学习, 没走出中学的生存模式。就业方面的积累, 除了专业知识方面, 几乎为零。所谓的社会实践经验还在其次, 关键是心态、处事的成长。我记得我在百篇里还写过自己的成长经历, 我的过去确实是那样封闭而个人主义的。大学都过去一半了我才开始慢慢反省到自己性格中的狭隘和稚嫩, 意识到自己要以成年人的角色出现了, 就有了某种紧迫感。”在写给导师的一封邮件中我跟导师说我想找实习。导师很热心地帮我联系实习单位, 甚至在我第一天上班之前, 细心地提醒我那是一个工作环境严肃的机关单位, 衣着一定要注意得体。

在她的推荐下, 我进了一家国企的宣传部门实习。那次实习是我第一次独立面对社会, 我努力克服胆怯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 尽力地做好搜集资料、编辑稿件等工作。没想到, 离开的时候, 实习指导老师对我的表现非常满意, 还给我很多人生忠告。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体会到, 自己学到的知识能在社会实践中用上;自己一直努力学习, 是有回报的;我是能把一个没接触过的事情做好的。信心和勇气就这样被激发了, 对社会的恐惧感和疏离感慢慢地消除了。这种心态上的建设和转变, 是从学生到社会责任个体转变的第一步。

接下来进入了紧张而忙碌的大三, 加入校报、参加舞蹈比赛、合唱比赛、党校学习、志愿者活动……我开始在社团工作中脱颖而出, 在文体活动中融入集体。在不断的实践中, 我变得开朗, 身边的朋友多了起来, 与人沟通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我真正体会到了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

而这一切变化, 源于自己迫切想长大的愿望和导师的帮助。在困惑、迷茫的时候, 跟老师的交流有多么重要!在我诉说的那个点, 我的生活开始转折, 朝好的方向走。而我自己也努力地付出、实践、总结。

“我想你应该不会辜负我的期望, 果然!”

原本我做好了就业的准备。大三下学期开始, 家里的条件慢慢好转。大四开始不久, 我获得了系里的保研资格, 一直想深造的愿望实现了。导师笑着说:“世事难料啊。”她是高兴的, 因为她觉得我有潜力继续读下去。我也庆幸自己一直很努力而专心地学习。想当初, 我看到其他同学忙着各种各样的社团工作或兼职, 觉得心虚。导师始终强调, 学习是第一位的。“人以后出社会工作的时间那么长, 在学校里学习的时间那么短, 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她那些话给了我怎样的安抚作用啊, 就像焦灼中的镇定剂一样。

大四一年, 我除了兼顾社团工作, 主要的精力花在了写毕业论文上。论文题目有一定的难度, 我的初稿迟迟没写出来。因为要读研的缘故, 导师一直都很关注我的论文, 在日本发邮件回来, 却只说:“这边的樱花开了, 很美。最近一切还好?”我知道她怕我有压力, 只肯稍微侧击。我感动于她这份体谅和苦心。论文一再搁浅的时候, 内心响起一个声音:我决不能对不起老师的鼓励和期望!咬咬牙, 坚持下去。论文发给她, 她高兴地回复:“之前已经按捺不住要问你了, 不过我想你应该不会辜负我的期望, 果然!”我看到这句评价, 激动了好几天。

我的大学, 以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画上了句号。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doc 篇3

作者简介:肖清和,男,1980年出生,安徽潜山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现任教上海大学。

1.

在我上学的22年中,充满了坎坷与风雨。7岁时,母亲想让我上一年级,因为交不起钱,只好先上幼儿园,荒废了宝贵的一年时间。12岁时,家里勉强让我上到五年级。差一点因为交不起考试费用,而失去参加小升初考试的机会。班主任老师来我家做工作,可是,实在没钱。结果,班主任代我交了钱。我考了全乡第二名。然而,这个成绩丝毫没有给我带来喜悦,相反,却是无尽的痛苦。因为我不知道我家从哪里弄到学费。邻居家的孩子都没有考上,相反却因为有钱,可以买上初中。当他们兴高采烈、欢声笑语地去镇上上学时,我只能在家里帮忙干农活。村里有家好心人,也是同一姓的家里人,想资助我上学。我很高兴。可是,很快希望就落空了。因为他家里人的反对,他也不得不放弃资助我的想法。

那一年秋天,同龄人都在新学校上学,可我,只能在家里放牛。牛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我和它逐渐成为好朋友;慢慢地,我可以把它放在山上,而不去管它。因为,这样我就可以自己看书。那个秋天,我背完了整整一本宋词。直到现在,我所能记住的宋词都是那时背诵的。每当黄昏来临之时,我就和牛儿一起回家。和我家共养这条牛的大爷,总是批评我放牛不认真,牛儿没吃饱。满怀委屈的我,也不做争辩,只是在想,我不适合放牛吧。

人是没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的。1980年我出生于安徽潜山的一个小山村。我们村里大部分都姓萧,相传是从河南迁过来的。我家到我爷爷的时候,开始衰落。我爷爷有三个孩子,我父亲是老小。大叔脚残疾。奶奶在我出生之前不久就去世了。二叔是个瞎子,很早就去世了。父亲读过新式学堂,但为人怯懦,没有主见,且不会生活。母亲则好强。我8岁时,爷爷病逝,家中无一分积蓄,多亏一位医生资助了20块钱,才最终办了丧事。爷爷去世后,家势每况愈下。母亲无奈开始四处做生意,一开始是收破烂,后来是做蔬菜生意。

虽然80年代已经改革开放了,但是我们那个小山村还是笼罩在一篇诡秘、落后、封建的风气之中。当我母亲第一次穿连衣裙回家时,全村都沸腾了。随后,她认识了一个生意上的异性朋友,并带他回家时,全村更是乱成一锅粥。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我、大叔以及母亲的那个朋友睡在一起的。突然,有邻居急冲冲叫开门,父亲起来开了们,一帮人就像凶神恶煞的土匪一样夺门而入。一群妇女稳住了我母亲,另一群男人则冲进我睡觉的里屋。他们将母亲的朋友抓起来,推搡着去老屋大厅。第二天,他们把他送到了村公所,有村干部在审问,有干部在笔录。全村人都围在外面看热闹,那种情景历久弥新,如今仍历历在目。

本来,母亲因为性格暴躁、又很好强,经常与邻居吵嘴、打架。可是,父亲又软弱。母亲以及我自己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辱。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人正在吃饭,有个邻家妇女刚从田里回来,拿了个锄头,啪的一声就捅坏了我家的窗户,把我吓了一跳。因为我家是老屋,比较矮小,他们可以随便捅。还有一次,我们也在吃饭,另外一个邻家妇女刚从山上回来,若无其事、大摇大摆从我家门前经过,结果不知因为何事又和我母亲扭作一团。因为我家是老屋,和他们家共用一个走廊,通过这个走廊,我家可以经过他们家而去共用的老屋大厅,一般都是在大厅里进行红白喜事等大事。结果,他们家就很霸道地在这个走廊里安了一个门,只有他们可以开,而我们不可以。换句话说,他们随便可以过来,而我们不可以过去。还有一件很屈辱的事,现在想起来,真的让我很痛苦。那时我还很小,另一邻家妇女因为和我母亲吵架,结果拿起掏粪的粪勺盖在我头上。在农村来说,这种做法是很恶毒的,其用意也很明显,是希望我永远晦气,永远也不会长大。

2.

因为这些背景,再加上这次事件,母亲想到了离婚。我记得,母亲坐在门旁一边哭,一边抚摸我的头。她说以后就没有人照顾你和弟弟了,你长大了,要多照顾弟弟。那时,我11岁。母亲走了,留下孤零零的我,还有6岁的弟弟。

可怜的弟弟没人照顾,又黑又瘦。直到现在村里人还叫他“黑老”。他常常自己睡在地上,由于没有人管教,他变得很顽皮,时常还小偷小扒。邻居就向我告状,我也没办法,常常关起门来用皮带打他,我一边打,一边哭。

也就是我考上初中的那一年,父亲养了一头猪。我没有求他卖掉猪给我上学,因为我知道,即使这一次凑到了学费,还有下一次。以前,我找他要学费时,他总是让我一个人去要债。他只会卖苦力,而别人也总是不及时给工钱。我只能认命。那一年冬季,他听从邻人的建议,让我跟随邻人的亲戚一起去外地打工。那时,我才12岁,先来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师傅家。帮师傅家干农活,早上要早起。寒冷的冬季早晨,田里全是一层白白的霜冻,我只能咬牙坚持下去。有时,师傅让我给他们孩子送衣服或者书包,看到同龄人在学校里安静地上学,我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后来,师傅带我外出了,来到另一个城市,宣城。我师傅是弹棉花的。因为我力气小,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话,如刨旧棉絮、牵线等。刨旧棉絮时,常常弄得鼻子里都是棉絮,几乎令我窒息。牵线是用中指勾着,常常弄得中指关节处裂开大口子,血流不止。那时,我身体还不好,常常有蛔虫爬出来,我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辛苦的冬天过去了,我挣到了75块钱。我穿着在外打工时好心人给的衣服回家了,很认真地将这75块钱交给父亲。他拿着钱去办了年货,我们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后来,我从别人那里知道,父亲舍不得卖猪给我上学,却听从邻人的建议一起去偷别人家的打稻机,被抓,受罚,结果卖了猪交罚款。

第二年春天,母亲在外婆家听说了我的事情,非常痛心。尤其是听到有人说我考了全乡第二名之后,便义无反顾要让我重新走入课堂。一开始,村里人还跟我说:“你妈妈会不会拐走你,要卖了你呀?”我无所适从。外婆家离我家有20多公里,那一次天正在下雨,母亲冒雨走来找我,却遭到村里人的白眼。

很幸运的是,通过母亲的努力,以及母亲改嫁后的叔叔——也就是她的那个朋友的支持,我终于重返学校了。我重新上5年级,并于同一年参加小升初考试,结果考了第一名。上了初中,我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但那时也非常艰苦。虽然母亲改嫁了,但家里的经济也很紧张。而且,她改嫁到的地方也是和我们村子一样,对于外来妇,村民们充满了怀疑、敌意与仇视。尤其是母亲执意要给我上学,更让他们愤怒。他们认为我母亲是要拐骗他们家的财产,并不安心在那里过日子。妯娌之间常常吵嘴打架。尽管受到这么大的阻挠与艰难,母亲还毅然坚持让我上学。不过,很幸运的是,我的继父,对我上学还是非常尽心、非常努力,尽管他有时也忍不住会受到别人的挑唆,对我母亲大打出手。母亲不止一次和我说过,她不能死,她要忍,她要坚持,因为她要让我上学,她要让她的两个孩子好好活着。

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我最担心的不是我的成绩,而是每个学期开始。因为,学费问题让我常常一筹莫展。常常是开学之初,我在马路边等母亲来。常常是望眼欲穿,常常是欲哭无泪。饿了,啃一口父亲给我做的干粮;渴了,就只得忍着。马路上尘土飞扬,我那时是多么恨汽车!我恨它们耀武扬威地在我面前驶过,而留下令人讨厌的漫天灰尘!

然而,温暖的校园生活让我孤独、受伤的心灵常常充满了阳光和雨露。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常常帮助我。有位英语老师的夫人在食堂工作,好心的她常常不收我的饭票,还多给我饭菜。化学老师常常塞给我10块钱。而我最幸福的事就是每个周末,能买些好吃的东西带回家,给大叔和弟弟吃。可是,有一次,由于我的粗心,让我犯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误。因为吃不饱,父亲常常给我做一些干粮让我带到学校吃。但我常常吃不完,就带回家,可以给猪吃,不能浪费了。但是,那时没有多少粮食,大叔很饿,就找到我书包里留下的干粮。可是,这些干粮因为发霉了,大叔吃了之后中毒身亡。无论我怎样后悔,无论我怎样哭泣,无论我怎样呼喊,疼我爱我、与我相依为命、善良可怜的大叔还是走了。在他去世前一年暑假,父亲外出打工了,我睡在床上,他早上起得很早,要去干农活。结果邻人偷走了装有财物和证件的箱子,大叔害怕父亲回来会责骂他,使劲地用脑门撞墙。他恨自己为什么没有锁门?为什么没有看好家?一年后,受尽了痛苦和屈辱的大叔离开了这个世界。现在,我想好好伺候他,买好吃的给他,可这个简单的愿望已经无法实现了。

3.

初中三年很快过去,虽然我的分数可以上重点中学。但校长表示,如果我高中的成绩还是和初中一样好,学校就免除我的学费。因此,我还是留在母校继续上高中。最令我焦虑和担心的事就变成了每个期末统计成绩。还好,每个学期我都是全校第一。

高中期间,老师、同学对我的帮助更多。新校长常常给我100块,班主任、英语老师等常常让我去他们家吃饭。同学也常常帮助我。周末,同学们也不嫌弃我家的破旧,一起到我家玩。邻居还很好奇地问他们:“他家这么穷,你们来干什么?”因为镇里离家有5公里,初中时,我每个周末都要回家,因为要带咸菜和米。有时回到家,只有我一个人,肚子早就饿了,只好自己烧饭,弄得汗水和泪水一起流。没有米的时候,我就常常吃地瓜。邻居又好奇地问:“你喜欢吃地瓜吗?吃地瓜会饱吗?”弟弟一知道我回来了,就立马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怕我管他打他。高二的时候,在班主任、校长的帮助下,镇上有位领导陈叔开始资助我。加上学习任务重,我周末回家的次数少多了。

1999年高考,我估了分数可能要比重点线多七八十分。校长就给我填了北京大学。他说如果考不上就免费让我复读。班主任则比较谨慎。因为我在提前录取志愿填了外交学院,我还记得班主任带我去合肥,见了招生老师。结果老师说我太矮(我1.65米)。班主任哀求道:“他还是小孩,还会长的。”最终还是不行。班主任担心我可能考不上北大,太可惜了。

不过,上天眷顾可怜人。我竟然被北大录取了。后来,我才知道,我是北大在安徽招的23个文科学生里的最后一个。我还从别人那里知道,我们县重点中学有个复读的学生分数比我还高,但没有被北大录取。我是打心眼里感谢那一年北大在安徽的招生老师,是这位老师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考上北大的消息传到了小山村,村里人不知所措。或许他们永远也不会想到我会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也不会想到从小受到晦气的我会有这么好的成绩。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情况往往就是这样。村民们变得比谁还快,他们马上给我家送礼,还张罗了要送我上学,见面了还时常请我去他们家吃饭。要知道,在考上之前,我几乎没在他们家吃过一次饭。那种感觉真是太讽刺了。

因为陈叔的帮忙,我很快就筹到学费。陈叔把我送到了合肥,在分别之际,他请我吃饭。当时,我哭了,不知道是感激,还是担心未来的生活。我只记得他对我说了一句:“清和,不要怕,我们会一直支持你!”

我清晰地记得,我一个人扛着大包裹,坐着学校安排的大巴,来到北大昌平校区。报道的老师问我:“你一个人来北京的吗?”我点点头。她说:“了不起。”一开始,我的普通话不是很好,常常被人误会。

来到北大后,先前的担心变得没必要了,我们县里有一家人开始无私资助我。同时,班主任也了解到我的情况,常常帮助我。因为学校里有各种资助,还有各种奖学金,我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大一开始,根据成绩以及家庭状况,我就获得了奔驰奖学金,连续四年。也是在大一寒假,我家才通了电,尽管我们村很早就通了电;以前,我一直在油灯下看书。大四时,我一方面申请了贷款,另一方面又非常荣幸地获得了国家一等奖学金。2003年,我获得免试上本系研究生的机会。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孙尚扬教授的帮助,2005年,我又由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2006年,在孙老师无私的帮助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卢龙光教授的支持下,我获得北大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资格。从2006年到2008年期间,我在香港生活、学习。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4

他家里和她一起生活的有母亲,父亲,和一个比她小4岁的妹妹。小学那年,他的父亲由于麻疯病,被遣送到了医院。儿时的玩伴说她是麻疯病的女儿,故意的疏远她,更可怕的是,他们就因为这个欺负,甚至是欺打她们。弱小的心灵倍受践踏。但是她要坚强,弱小的她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软弱下去。爸爸的病很严重,加上母亲也是一身子病痛,妹妹的幼小,家里的贫困,不的不逼她坚强而且成熟起来。是的,成熟。于是她一个小学4年纪的女孩子担当了家里的劳务,早上起床,给家里做饭,然后捡牛粪,拱猪,等等一些本该是大人担当的.活,然后去学校。晚上回来又要重复着早上的动作,夜里她就拿着书看,因为看书已经成了她在家里的唯一娱乐。

终于在几个月后听到了她父亲要出院的消息。这一消息便成了她精神上的支柱,因为疼爱她的爸爸出院,就代表着她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过做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像现在已样。暑假妈妈把去医院里照顾爸爸的事情交给了她,她很高兴的去了,就在去了不久的一天,也就是爸爸应该出院的那天早上一个断绝了他期望的噩耗传来,由于护士打错了药剂,她爸爸迅速的死亡,她靠在全身盖着白布的父亲身上,哭的是那么的伤痛欲绝,外人的声音渐渐的模糊。爸爸的死在她受创的心灵上又划上了一道口子,一道血淋淋的口子。妈妈闻讯赶来,直接晕倒在了医院门口。后来医院给了20块钱的安葬费,带着爸爸的尸体回到了家里。从此她的生活越来越黑暗。

妈妈的病是属于那种很突然的病,一秒钟前好好的,但是一秒钟后或许她会晕倒。后来她得知爸爸并不是妈妈的原配。妈妈年轻的时候,外公给妈妈定的娃娃亲,嫁给了一个五毒俱全的男人,男人三番两次的殴打母亲,母亲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后来那男的被抓去坐牢了,妈妈才获得了重生,后来才和爸爸在一起。

就在几天后那男的居然再次的找到了母亲。由于父亲的死,她们显得是那么的无助。那男的要求母亲继续和他在一起生活,但母亲死都不从。母亲招到了一次一次的威胁和殴打。又一次他居然扬言要杀掉她们,无奈之下,一家3口决定逃出那男人的视线,在出逃的那段时间,她懂得了亲戚的虚伪。她们逃到了一个远方的姨家里,姨收留了她们,后来母亲走了,带着妹妹去了一个遥远的城市――安徽。把她一个人丢在了家乡。然后叫一个陌生的男人收留了她,条件的她得当男人儿子的童养媳而且得供她上学。妈妈的作为让幼小的她开始怨恨母亲。

从此,她便在这男人家里生活,但是生活的是那么的低贱,她是多么的期盼母亲能够回来带她一起去安徽生活。

后来母亲过来看望她,并且哀求安徽男人带她一起去安徽,后来经过母亲的哀求,终于答应下来。同时还得哀求现在照顾她的男人放她走。后来他如愿以偿的和她们来到了安徽。

但是继父家里并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依然是一贫如洗。一间只有3室的房子,住着继父的弟弟一家人,以及她们一家人,狭小的空间拥挤的犹如一道狭缝。她知道她并没有摆脱命运。

小学毕业那年,她凭优秀的成绩被重点初中录取,但是继父却没有多余的钱供她上初中。只好辍学在家。后来12岁的她去砸石料。悲恶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她18岁,18岁那年母亲病重了,恶性胆囊炎,家里负起了沉重的债务。1100多元,对那时候来说已经是一笔巨额。

同村的男孩子在上海打工回来,她便和他一起去了上海。几经波折,最后在一家服装厂做功。在她心里,她再也不想回到那个对于她来说,每天都是噩梦的家。所以让她深知,她必须要做的比别人出色,过的比别人更好。于是她便在上海人的歧视,和冷嘲热讽下坚强的工作下去,通过总总的努力,获得了日本老板的认可。同时她的文笔也被部分人所熟知。但是她从小的经历使他更加的不安于现状,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离开了那个她工作了6年的工厂。

一路的艰辛,一路的努力,她最后终于完成了一个,小学文凭,当上《知音》编辑的奇迹。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 篇5

前几天,读完了《我的困难我的大学》这本书。其中很多感触不是用语言可以表述的,真的,面对作者这般顽强的生命和对生活那种坚韧,我自己是彻底的抬不起头来。作者的童年经历那段,我有很认真地去阅读,因为我的童年也是在不幸中跌跌撞撞走过的。本以为,那么悲惨的童年会把她折磨的不能承受,最终也是伦为生活的奴役。可是不管这艰难,困苦,不幸,怎样去折磨她,最后她以自己超越常人的能耐完成自我的蜕变,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童年时期,本来幸福的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可是一切就在父亲的离去后都变换了,毫不夸张地说在父亲还没生病的时候,作者的生活是在天堂般的生活,在父亲离开人世后如坠入地狱。面对亲人的无情,陌生人的好心,作者内心的痛楚是无法想象的。犹如我的童年时期父母离异时候承受的痛苦,面对破碎的家庭,面对妈妈的痛苦,面对一些亲人的冷漠和欺凌,我的童年是在不安,痛苦中度过的,然而和作者的经验却让我回想童年却是那么幸福,虽然爸妈离婚,可是他们还健在,虽然生活过的不好,可是姐弟在身边,虽然有个后妈,可是亲妈不离不弃,虽然受人欺凌,可是日子还是可以过的下去。最难能的是作者在经历很多困难后依然保持着那份对学习的热爱,即使是省吃俭用,即使是无书可读的时候仍然可以保留那份对理想的追求。这是很多身处幸福却不懂珍惜的人的鲜明对比,我自己也是,童年根本就没有学习,求知很强的欲望,对学业的追求也是在认知慢慢积累后开始的。而且我在求学的欲望中绝对没有作者的万分之一。

人很多时候都必须坚强,自己去面对很多事情,即使是在最害怕的东西面前还是要想办法去解决,绝对不能依偎别人。书中作者在一场暴风雨后回到出租的小屋看到满屋的水,水面上还有一条巨大的蟒蛇时,内心得恐惧和不安,恐怕是语言无法描述的,那种悲哀那种无助我恐怕是无法想象的。然而作者在害怕,恐惧,不安绝望的时候,作者却选择勇敢用扫把轻轻的把这个让她内心恐惧的生物指引出那水滴不停的陋屋。蛇是我最害怕最害怕的动物,当看完这个章节时,我自己也试着把自己置身于相同的环境中,来想象自己会是怎样处理,怎样面对,怎样解脱。可是这样的场面也是我无论怎么样都无法想象自己的反应,或者这是我的对这种处境不能承受的表现吧。

当作者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时候,她所承受的辛酸也是常人无法理解的,这种看似痛苦的煎熬其实是她不断蜕变的过程,过程是万般痛苦的,可是生活的不幸,无奈,逼迫,让这个农村的女孩学会了忍耐。在打工的生涯中用汗水换取生活的物质,用笔去书写耕耘理想的种子。由一名小学学历的外来打工妹变成知音杂志社的主编,其中的磨练,其中的曲折,其中的历程,我都万般佩服。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doc 篇6

看到题目时,以为这是一本描述大学生活的书籍,昨天看完后才明白,苦难就是一所大学,我们在苦难中学习在苦难中成长。

作者是知音杂志的编辑主任赵美萍。这是一部自传,然而故事主人翁坎坷的经历却如虚构的凄惨。她家境贫穷,父亲的去世,当童养媳被虐待,继父家生活的艰辛,让几岁的她就感受到人心的冷漠,承受了成年人才应该承受的痛苦。

然而,这一切的苦难并没有压垮这个女孩,更是造就了她坚忍不拔的性格,她知道流泪是软弱的表现,更是换不来别人的同情与帮助,十四岁的她就成了非常厉害的砸石工。不料本该风平浪静的生活再次遭受到变故,迫使她放弃好学校,外出打工。受尽歧视和嘲讽的她,在餐馆端过盘子,在服装流水线上做过缝纫工、技术员,在广告公司做过业务员,用柔弱的双肩扛起家庭重负,用血汗挣来微薄收入来供妹妹读书,养活全家。

就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她依然对生活怀着无限的憧憬与希冀,以坚忍不拔的意志与艰难的生活作着顽强不屈的抗争。最后,她以小学文凭和发表的数十万字作品,大胆应聘著名期刊《知音》杂志社的记者编辑,并被破例录用。

读赵美萍的自传,让我在为之怜悯的同时,也不禁思考,是什么让她获得了自由充实的人生,又该怎样实现自己生命的升华。与她的成长相比,我们大多数人的成长应该说算是一帆风顺的,在父母与社会的呵护下,我们过的太娇嫩,没经受过狂风骤雨的击打,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就开始埋怨父母和社会,更别说会去把苦难当作一种财富。如她所说,人有两种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作者仍然能坚持读书写作,而属于吃穿不愁的大多年轻人,只是沉浸在自己的现实世界中,不知珍惜身边的财富,终日无所事事不思进取。走的太急太快,忽略了精神世界,这也正是人们迷茫不知所措的原因。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doc 篇7

———编者

上中学的时候, 看过一期名人访谈节目, 被访谈人叫郑小瑛。我带着一份好奇, 随着主持人的访谈, 逐步对郑老师有了一些了解。郑奶奶说的一段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交响乐是音乐领域的阳春白雪, 可以启发人的智慧;是高档次的音乐品种, 可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 表达更充沛的感情, 赋予听众更多的知识, 引发人们更多的联想。”当时我听的似懂非懂, 但我毕竟学了七八年钢琴, 在接下来欣赏了她指挥的一场交响乐音乐会后, 我便有了一些更深的理解。当时, 我看到已白发苍苍的郑奶奶站在指挥台上, 依然精神矍铄, 指挥得是那样热情奔放、气势雄伟。我完全陶醉在优美的音乐海洋, 折服在她的指挥棒下。此时此刻我暗暗下定决心, 立志长大后像郑奶奶一样, 成为一名众望所归的指挥家。

2005年, 我怀着对未来无限憧憬的心情以较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梦寐以求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指挥专业。我拿着录取通知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我感觉我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三年的附中生活, 处处充盈着音乐的激荡, 我尽情地吸吮着音乐的营养。随着年龄一天一天长大, 我的音乐素养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对一些著名的乐章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间稍纵即逝, 转眼结束了三年的附中生活。带着沉甸甸的收获, 我怀着更远大的梦想、奔向更高层次的音乐殿堂———中央音乐学院。

考试虽然是严格的、残酷的, 但却是对我学习成果和音乐素养的检验, 是老师们对音乐人才的大阅兵。我愿意把我的所学向老师们汇报, 接受他们的评判。如果这次检验未能通过, 我想我肯定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与老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会不屈不挠地继续刻苦学习。如果老师们认可并接受了我, 并顺利地走进大学, 我会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更加刻苦的钻研指挥艺术, 发奋学习音乐知识, 努力成为一名对国家有用的音乐人才。我就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的笔试、面试, 并在全国只招5名指挥专业学生的情况下获得通过。但接着面临的就是走进大学后如何学习, 怎样生活的更严峻的课题。据我了解, 作为一名指挥家要具备很高的音乐素养, 他既是统领千军万马的“总司令”, 又是精通各类乐器的演奏家;既是沟通思想、多方协调的领导者, 又是手舞足蹈的艺术家。这些音乐造诣和才能, 不狠下功夫、不吃苦耐劳是难以培养造就的。5年的学习生活如何度过, 是摆在每位新生面前的一道待解的难题, 是本着“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紧迫感勤奋学习, 把“金碗”装满财富, 还是抱着“船到码头货到站”的消极态度懵懵懂懂混日子?我的回答是坚决而肯定的:选择第一种态度。

通过我的深思熟虑, 5年大学指挥专业的学习会这样度过, 归纳为“四明确、四突破”:一是明确专业课的学习目标, 在指挥的技法上有所突破。在5年的学习生活中, 我把它分为两个阶段, 前3年踏踏实实地打基础、学本领, 按照老师的要求, 严格规范指挥动作, 克服不良习惯, 为今后更好的进步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后2年把所学的指挥技巧与其他音乐知识融会贯通, 在此基础上, 逐步加入一些自己的思想理念和艺术创意, 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为即将走向社会或继续深造做好铺垫。二是明确各辅助课程学习重点, 在音乐素养的提升上有所突破。良好音乐素养的形成源自于对多种音乐知识的广泛摄取, 这对指挥专业学生显得尤其重要。众所周知, 一名指挥家, 很多还是钢琴演奏家、作曲家等, 它要求在钢琴、和声、视唱练耳等方面都要具备较高素质。所以在大学学习期间, 我会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 把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学好, 克服重主科轻辅科的错误倾向。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在学好指挥专业的同时, 利用好这几年难得的学习机会选修作曲专业。三是明确文化课程学习任务, 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上有所突破。在一些艺术院校学生中, 存在着一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据说一些艺术院校的学生上文化课不认真听讲, 作业不完成, 甚至缺课、逃课。我认为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 学好文化课都是必要的。如学好语文, 能在博览音乐知识的时候, 具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工作交流时, 能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学好英语, 在音乐不分国界的广阔领域, 摄取营养、广泛交流时, 能解决语言不通带来的诸多不便, 等等。5年大学学习, 在文化课学习中, 我努力克服懒惰思想,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天学的知识当天消化, 绝不过夜, 力争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均取得好成绩, 获得双丰收。四是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在对社会的认知度上有所突破。我记得曾在共享空间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有时候, 时间就像是一座电梯一样, 你乘坐它的时候不觉得什么, 可是当电梯的门轰然打开的时候, 才发现, 门外早已经是风景变换。大学生活和中学学习会有截然不同的境况, 大学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是学习走上社会独立生存、搏击风浪的本领的最佳时期。所以, 上大学后我会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 适当地参加一些社团组织, 提高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 培养责任感和吃苦精神。

我的母亲,苦难的母亲 篇8

想为母亲写一篇传记吧,觉得啰嗦浮长;想为母亲写一篇大事记吧,又不知道该写哪一件。正是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今天就尝试着写下我的母亲,一位伟大的母亲,农村妇女的典型,苦难的女人!

我的母亲,从来不知道掩饰自己的感情,伤心时就哭,快乐时就笑,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说话零零碎碎,讲半天也归纳不出中心思想。印象中,我最难忘的是母亲在面对苦难时的坚强,默默承受,不言放弃。

母亲一共生了三个孩子,我是最小的一个,前面还有大姐和大哥,也就是生下我的第三年,我的父亲就在一次村集体‘放排’时跌入激淌的东江河里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两年后,母亲被迫改嫁到另一个遥远的村庄,嫁给了我现在的继父。继父比母亲大十多岁,一直性格暴躁,从不出门赚钱,经常一个人独自喝酒,喝酒后动不动就打骂我们三姊妹。因为这些,母亲从我懂事后的记忆里开始很少有安乐的日子,开心的笑容更是少之又少。

在我父亲刚刚去世的那些日子里,母亲一个人从早到晚地在责任田里干活,那时候我们住在偏僻的山沟里,还是用大水牛耕地的时期。为了一家人的口粮,母亲从村支书那借来一头水牛,硬撑着她那瘦小的身体学着男人们的样子开始耕地,可是母亲瘦小的身躯连耕地的铁犁耙子也背不动,好不容易踉跄着把铁犁耙驾到水牛身后,却又无法耕动那坚硬的黑泥。村支书看不过,跑来给母亲帮忙。就这时候,村支书的老婆站在田埂上破口大骂,骂一个寡妇人家,就是想勾引男人做事,不怀好意,破坏人家家庭;骂一个不要脸的女人,装腔作势,甚至是那些农村睡草席的脏话都骂光了。无奈的母亲,毫无还嘴的理由,只有挥舞着鞭子驱赶着水牛艰难前行,跟在水牛后面任委屈的泪水落在春天的水田里,手掌磨起血泡,然后破裂开来,染红了整个铁犁耙的手把。

父亲刚去世的那两年里,我和大哥常年被反锁在土砖屋里,大姐被送到十几里地外的小学读寄宿。母亲一个人整天在田土里和自留山上劳作,每天天擦黑才回来,每当家里的木门一响,我和大哥都会赶忙跑到母亲身边,尤其是我,很是希望母亲可以抱抱我,把我举过头顶,高兴地转两圈,因为我透过土墙上的窗户经常可以看到隔壁家的小孩经常被他父亲举过头顶,然后一起咯吱咯吱地笑。但是母亲从来没有在意我渴望的眼神,她也暇顾及这些,在她的心里每天想的是几张要吃饭的嘴,要穿衣的身躯。偶尔,母亲也会从很远的圩场上给我们姊妹买几块香甜的牛轧糖,分给我和大哥一人两块,留两块给读书的大姐,自己却一点糖的味道也不曾留下。懂事的大姐每次回家后又把牛轧糖切成四块,我们一人分一块,当母亲也尝到牛轧糖的味道时,母亲抚摸着大姐的头说,还是生女儿好啊,会疼娘!母亲这一刻是我见过的开心时刻,因为她眼泪含着幸福的泪。

母亲改嫁了,在常人眼里,那是母亲重新过上好日子的开端。到继父家的第一天,母亲要我们三姊妹冲着继父喊‘爹’,看着母亲几乎是祈求我们姊妹的样子,我们都小声的喊了一声‘爹’,继父却没有笑,只是端起饭桌上的酒杯狠狠地喝了一杯酒!从那以后,母亲带着我们姊妹在继父家过起了小心翼翼的生活,生怕哪天惹恼了继父,继父借着酒劲打骂我们。母亲更是小心加谨慎地哄得继父开心些,因为母亲不想我们几张嗷嗷待哺的小嘴挨饿,自己受点委屈算不得什么。母亲唯有厌恨自己的命运刻薄,打落的牙齿往嘴里吞!这样的苦楚,母亲在我长大成人后经常谈起。

母亲最难熬的日子是我们三姊妹一起上学的日子。每学期学费和生活费要很多,继父从来不去赚一分钱回家给我们缴学费。母亲只有自己支撑着瘦小的身躯种菜和养猪,把菜担到几里地外的圩场里去卖,把猪喂得肥肥的,卖了钱全当学费。这时候的母亲只能用“劳碌成疾”来形容,母亲心里劳碌着,害怕管教不好儿女们,过早地走上社会容易学坏;身体上劳碌着,担心自己赚的钱太少,维持不了我们的学习费用。母亲只有坚强地挺起自己的脊背,夜以继日地用自己的血汗换取微薄收入,恨不得自己成为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用双手为儿女们撑起一片蓝天!

为了生存,母亲是没有时间顾及我们姊妹的学习成绩的。她只有在冬天寒冷的天气里,让我们姊妹围着火盆,背着继父的面,言传身教,讲起她自己那些努力学习而又没有得到结果的故事,讲起读书的重要性。母亲读书那会还是文革期间,家里姊妹多,缺少劳动力,加上外公曾经参加了国民党地方学社经常被红卫兵批斗,因而她没有得到上高中继续学习的机会。她嫁给父亲后,又尝试着当山区的代课老师,希望通过这样的渠道继续圆她的学习梦想,但父亲年纪轻轻就撒手而去,迫使她不得不放弃那些曾经缠绕日夜的读书梦。再往后说,母亲就开始落泪了。我们姊妹不忍看到母亲的泪水,因此一个个读书用功,成绩优秀,我和大姐经常被评为班级的三好学生,大哥还是班上的班长。

母亲和继父,因为儿女读书,因为家庭吃穿,因为感情不和,不知道母亲挨打过多少回,也不知道母亲哭哭滴滴过多少回。母亲不止一次躲在猪圈里抹泪,似乎在母亲的眼里,牲畜常食五谷杂粮,会懂得人间烟火,执意地认为继父带给她身体和心理伤痕只有和猪圈里的猪唠唠嗑才得以解脱。每次打闹过后,母亲很久都不会露出丁点笑容,一旦母亲再次笑起来的时候,我知道,母亲心里翻江倒海地挣扎、绞痛过重新才重树起自己生活的勇气。看到母亲过早地泛起了白发,过早地弓起了脊背,每一个认识母亲的人似乎都读懂了母亲经历的苦难。

我的教育梦222 doc 篇9

——在2014年全区教师节座谈会上发言 弹子学校 颜定才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我是弹子学校的颜定才,非常荣幸能代表农村学校校长参加今天的教师节座谈会。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我的教育梦》

2011年学校校长临时调整,我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接受任命。“学生牛奶事件”让学校教师心散、群众不认可,学生纷纷要求转学,面对镜子看着自己,像黑夜中的星星,想发光,却只顾无力。每次走进杂乱的教室看到坑坑洼洼的墙壁,歪歪倒倒的桌椅,摇摇晃晃的门窗,臭味扑鼻的厕所,垃圾满地的操场……一切的一切像刀割、像火烧、像冰窖,把我的梦想推进无情的现实,打回原点,我不知从何做起,也不知路在何方,我有些想放弃。

但无论如何,有种信念在我心中却非常坚定,那就是学校不能垮,不能砸在我的手里,哪怕担子有千斤也得担起来。作为土生土长的弹子人,每天活在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上,面对从小一起长大的熟人、亲友,那份期待我懂得。于是,年轻的我不信邪、不认输,决心捏紧拳头,向前冲,把学校办出样子、办出质量,办出声势让家乡父老瞧瞧。我开始忙碌起来,从早上6点干到深夜,不知疲倦,走进办公室与老师们一起交谈,走进寝室与学生一道整理,来到操场与学生一起打扫卫生,周末也在办公室思考学校的发展,规划学校的校园文化。没时间照顾刚生完孩子的老婆,老婆怨声载道也不理;没时间看望父母,连父亲住院也没时间去陪伴;没时间带女儿,女儿和我不亲近,每一次走出家门时总有一份深深的愧疚和难言的自责,想要停下来陪他们,眼前又 总是学校那些孩子渴望的眼神和学校一大堆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年的坚持、坚守,三年的追梦之旅,我带着一群和我一样有梦的老师、有梦的孩子,有梦的父老乡亲执着向前。在区教委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新征校地5亩多,修建了崭新的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师生厕所,区对口办支援的标准化塑胶运动场到位了,重庆力帆集团无偿捐资200万,漂亮的科技楼立起来了。看着一天天变化的校园,我的心亮了。校园文化的规划创建,使整个校园变成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变成一座流光溢彩、闪着人性光泽的学园、乐园和精神家园,学生们乐了。三年来严格管理教师队伍,为老师们压担子、铺路子、搭台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老师们成功了,涌现出重庆市优秀德育工作者、万州区“十佳师德之星”、万州区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人,11名年轻教师成长为区级骨干教师。与市级领雁工程示范校万二中、鸡公岭小学,市级项目学校高龙初中建立“四校合作共建”,教育教学质量高了。三年来学校获得重庆市平安校园,万州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区学校综合考核一等奖、区领雁工程优秀奖、区中小学教学质量一等奖等奖项共计28项次。我主持的区级教育科研课题《养习励志一体化教育研究》,2013年也正式开题研究,通过文化润养习惯,激励鸿鹄之志;教育修养习惯,鞭励昂扬斗志;评练涵养习惯,磨砺不拔之志。养习励志教育的研究,形成了“养习励志一体化”德育教育模式和教育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显了。

我的苦难.我的大学doc 篇10

爱情的守望者

——评析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形象

没有海誓山盟,没有天长地久,只有朴素无华的简简单单的爱,这就是由张艺谋执导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给我的最大感受。影片故事非常感人,主题挖掘非常深刻,镜头语言运用也很准确和到位,但我认为影片更为成功的是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活的母亲形象,分析这个人物形象似乎更有价值。

对爱情坚贞不渝是影片中的母亲,也就是招娣最突出的个性特征。这一点在影片中表现得也最充分。作为母亲,该影片没有去表现她身上的母爱,却选择了爱情作为表现重点是影片创新之处。这也是为何影片的主要故事情节集中在过去时空的主要原因。母亲在影片中主要作为爱情故事中的主角存在的,因此表现她对爱情的态度成为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最大任务。比如在骆老师走后招娣等候的那个段落中,招娣一直站在那条不知为骆老师跑了多少次的路上等着,从早等到晚。此时画面上是大片的银白色的雪花,而穿着红棉袄围着红头巾的招娣站立在满是积雪的路边,在白茫茫的画面上成为一个小小的红点,充分表现出了当时天气的严寒和招娣苦等的坚持。影片在此突出表现出继续等候下去的困难的巨大,而招娣却没有丝毫放弃的意思,这就非常充分地刻画出了招娣对待爱情的态度。这样的段落在影片中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接下来的段落中招娣头上已经落上了一层层的霜,虽

然没等到骆老师,但仍旧坚持着。比如在招娣发烧后,仍旧忍受痛苦坚持着做好饭,想在狂风暴雪中到县里去找骆老师乃至最后昏倒在路上的雪中。尤其是在后面段落中用画外音讲述的父亲骆老师偷着跑回来见招娣的行为又让两人的见面推迟了好几年,更是充分印证了母亲招娣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的特点。

影片过去时空中的母亲——年轻的招娣还是个美丽的乡村姑娘,这个特征在影片中也非常突出。美丽的特征是影片用镜头语言重点表现的部分。很多镜头在景别、拍摄角度、拍摄方向的选择上,或者在色彩以及光线处理上都着重突出招娣美丽的特点。比如在骆老师初来三合屯的那场戏中,村里人都出来在村口迎接并看村里的第一位先生,招娣也不例外。在拍摄村里其他妇女时用的是全景景别,穿着红红绿绿衣服的女子挤满了画面,而在招娣出现在画面中时却采用了近景的景别,画面中招娣的姣好的脸庞以及丰富而又充满活力的表情都展现无遗。两者所运用镜头在景别上的差异突出了招娣的美丽。在表现招娣时,影片在镜头的拍摄角度和方向上的选择也都是从最能表现突出招娣的美丽来进行考虑的。比如表现招娣行走间回眸一笑的美时的侧面拍摄和奔跑在金黄田野中的俯拍,都是以表现招娣的美丽为目的的。在色彩和光线的处理上更是突出招娣的美丽淳朴之处。比如给招娣这个人物服装颜色的选择上就采用了非常鲜艳的粉红和火红,并让这种人物服装的色彩与周围的环境的色彩形成一定的对比,同时又非常和谐,尤其拍摄时又非常注意光线对色彩饱和

度的影响,一切都以增强画面上的视觉美感为主要目标。这也就是调动了镜头语言造型元素来表现突出招娣的美丽。

作为乡村姑娘的招娣,其淳朴、勤劳等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特征也是非常鲜明的。在人物服装的选择上以及人物行为的设计上,镜头在表现时也有意突出招娣的淳朴、勤劳的特征。比如影片中年轻的招娣始终处于运动和忙碌中,虽然这些段落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等候与骆老师见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同时表现了招娣勤劳的特点。招娣的淳朴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建小学校的段落,村里的妇女都来送公饭,其中招娣每次送的饭都是精心准备的最好吃的,其中虽有对骆老师的爱慕之情在内,但也无法掩盖她淳朴的品性。

总之,影片集中笔墨刻画出了一个非常完美的乡村姑娘的形象,她不仅对爱情忠贞不渝、美丽淳朴而又勤劳,还在对爱情的忠贞中,透露出她执著的个性,表达自己爱慕之情时流露出的羞涩与含蓄,这就使招娣的形象不仅个性鲜明,还血肉丰满而非常鲜活。

这就显示出了导演深厚的塑造人物形象功力,尤其是影片中的骆老师,也就是父亲这个形象,虽然着墨不多,寥寥几笔,就把年轻时的父亲和未出场的年老的父亲塑造了出来。谁不渴望拥有一份纯真美好的爱情?爱情,一个伟大而神圣的字眼,充满了无限温情和感动。

本部影片的成功很大的原因就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所塑

我的青春我做主.doc大全 篇11

我的青春我做主

作者:秦银银

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11年第12期

眺望2012,究竟是玛雅人预示的末日,还是更加耀眼的改变,我们翘首期盼。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2011年,《发明与创新》蓄势待发,为你们献上了一份视觉与感官的大餐,无论是“专家院士进校园”,还是“全国创新征文大赛”,又或是“创新夏令营”……精彩纷呈的活动,吸引了众多科技创新爱好者加入我们。

如果2011年已错过,那么,2012年,就不要再犹豫,赶紧加入我们吧。

历史车轮滚滚前行,无畏任何艰难险阻、魑魅魍魉。化石资源开始步入老年期,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正值青春期的“太阳能燃料技术”在进步,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玛雅预言中,2012年,洪水将会冲毁人类的家园,装上“人造鳃”吧,就能“像鱼一样在水里自由”呼吸,而不是倾家荡产购买诺亚方舟的船票了;创意改变生活,“易拉罐”也能摇身变“空调”。青春就是无所顾忌。

“素材繁多乱入眼,巧手妙织成五锦”,各式各样的信息让人眼花缭乱,“为梦想插上翅膀”,你就能擦亮眼睛,从纷繁复杂中找到自己的所属。青春就是这样洒脱。

创造天地小舞台,放飞创新妙思维。在这里,每天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奇思妙想,小小发明家们不凡的动手能力得以展示。作品也许稍显稚嫩,但就是这种敢于实践的精神,鞭策那些对科技创新有着一腔热血的人们,前赴后继奔跑。青春就是要无悔。

“多功能小台灯”,节能环保;“多功能雨刷”,简易实用;读写坐姿不良提醒器、指纹自动报警装置、螺杆上升磁悬浮电梯……青春就是这么敢创。

青春是五彩缤纷,是激情飞扬,是“智慧泡沫”的喷涌而出,是“生如夏花”的蓬勃绚烂,是“真性情”的畅快流露,是“中途转弯”的浪子回头,是“打破魔咒”的壮志豪情。

我和我的祖国.诗朗诵doc 篇12

生1:一年级的时候,妈妈问我:你最爱什么,最喜欢什么?我说:我最爱妈妈,最喜欢红红的苹果。妈妈的脸上露出了酒窝,使劲的亲我。

生2:二年级的时候,爸爸问我,你最爱谁,最喜欢什么?我说:我最爱解放军和爸爸。最喜欢家乡的山、家乡的水。爸爸张开了双臂,高高的举起了我。

生3:现在我三年级了,老师问我,你最爱谁,最喜欢什么?我说:我最爱我的祖国,最喜欢国旗、国歌。老师点点头,夸我长大了。

大家合:夸我长大了。

生4:天空是鱼儿的家!:云朵是小雨的家 :大树是小鸟的家 :小河是鱼儿的家

男生齐:我们伟大的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生5:我们的祖国很大很大

生6:她是13亿中华儿女的家园。

生7:她像五岳一样巍峨

生8:她像长江黄河一样波澜壮阔

生4:我们的祖国很小很小,她天天在我们的心上印着,在我们的舌尖上托着。

男生齐:她随着我的呼吸起起伏伏,她随着我的脉搏升升落落,她是我们心脏的每一次搏动,她是我血管里的每一滴血液。

女生齐:老师曾经问我,你们在哪里能够淋浴东海的晨曦,依偎南湖的碧波,在哪里能够穿越长白山的松涛,尽享北国纷扬的瑞雪?我们的回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伟大的祖国!

生9:我爱祖国青青的草原,金色的沙漠。

生10:我爱祖国蓝蓝的大海,湾湾的江河

生1:我爱吐鲁番的葡萄,海南岛的菠萝

生2:我爱景德镇的瓷器,西山上的红叶 生3:我爱北京的奥运,欢喜的福娃

生4:我爱上海的世博,可爱的海宝

生5:我爱西安的世园,吉祥的长安花

全齐:祖国壮美的山水画卷,印在万里长城上,印在五星红旗上,更印在我们的心里

生6:如果你问我最爱什么,一句话,我最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全齐:我们的祖国,可爱的祖国,她历经了五千年的风雨,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她抵住了内忧外患,孕育了伟大的民族

生1:今天,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身居何方,男齐:我们见证着祖国的强大,盼望着祖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奇迹

生2:我爱爸爸妈妈

生5:我爱老师和同学

女齐:我更爱我们可爱的祖国

我的家乡在这里教学设计.doc 篇13

教学目标:

1、重点通过了解、展示家乡的风光,体会家乡的可爱。

2、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喜欢家乡风光,热爱家乡之情。

3、学会收集、整理,分析社会信息。教学重点:养成热爱家乡,为家乡做贡献的行为。教学难点:理解家乡的不同含义。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

激发热情

1、开课伊始利用谈话导入:同学们一提到家乡这个词都会觉得很亲切。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就是我们的家乡。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一起走进我们的家乡更近一步的了解它。从而导入课题:《我的家乡在这里》

2、播放北京天安门、上海东方明珠、西藏布达拉宫、广西桂林山水、陕西华山等十几幅祖国各地名山大川和建筑图片,来激发学生对家乡——中国的热爱之情。

(二)走进生活

了解辽宁

1、我们都是华夏儿女,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辽宁这片土地上,所以辽宁更应该称做是我们的家乡。

2、课件播放辽宁的自然风光,让学生在音像动画中感受风光的美丽。多媒体课件音像并茂,操作性强,很符合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规律,非常适合于进行情感熏陶。然后让学生谈谈欣赏家乡风光后的感受。

(三)展示美景

宣传鞍山

1、看完了辽宁的美丽风光,我们都为辽宁是我们的家乡而感到骄傲。可是提到家乡一词你还会想到什么?学生会提到“我的家乡在鞍山”。没错我们的家乡具体的说是以钢铁所著称的“钢都”鞍山。观看鞍山的宣传片,让同学们说说在片中都出现了鞍山哪些地方的图片。

2、我最了解我家乡,出示四幅鞍山的景点图片让学生说一说都是哪,并在小组内简单介绍一个你最喜欢的地方。

结束语:通过刚才的了解,同学们能不能说说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引导学生深化主题:家乡在我们的心里,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热爱祖国,心系家乡,好好学习将来把可爱的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

(四)布置作业

赞美家乡

上一篇:打电话教学课件下一篇:人民监督员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