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2解读

2024-10-01

人际关系心理学2解读(共7篇)

人际关系心理学2解读 篇1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绪论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⑴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包括认知(理性条件)、情感(基础)、行为(外在表现和结果)三种成分,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一词最早是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提出来的,最早对人际关系进行实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梅奥。)

⑵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实践两部分组成。⑶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⑷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理论任务:一是丰富和发展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二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本土化任务。

实践任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还包括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减少和堵截人际冲突、人际内耗,增强群体凝聚力,用科学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处理、调整和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2.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⑴社会关系的含义: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而是社会生产关系。⑵社会关系的结构:包括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网络层次: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心理关系,要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并受其他社会关系影响。⑶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同时产生,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区别: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⑷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

原因在于:一是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 二是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四是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⑸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3.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表层接触到亲密融合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注意阶段: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

接触阶段: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开始建立初步的心里联系;

融合阶段: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⑵人际恶化是由于人际冲突、人际内耗和人际侵犯的结果。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冷漠阶段:交往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

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近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

终止阶段: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是结束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⑴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

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圆形、轮式、链式和Y式传递。

(针对正式群体)圆形传递比较能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其它沟通模式虽然传播速度快,但不利于发挥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戴维斯人际交往模式: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针对非正式群体)从交际效果看,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相结合的效果最好,口头交际次之

⑵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学研究

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的分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⑶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试验

霍桑实验的组成: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

霍桑实验的结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的说:认为人是社会人,影响人际活动积极性的因素,除客观物质条件

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的影响尤其明显;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

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

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群体,它与正式群体是相互

依存的,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霍桑实验的评价:积极意义在于开辟了人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人际关系理论。

⑴西方人际关系理论主要可以归纳为:

人际交往理论:主要包括(米德)符号相互作用论、(霍曼斯)社会交换论、场合交往论、自我呈现论、T组理论。人际特质理论:代表人修茨

人际激励理论:需要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奥德弗的E.R.G.理论)、归因理论(海德的通俗心理学和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⑵评价符号相互作用论

基本内涵: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主要观点: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

研究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从人的心理特点出发,受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启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即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认为人与人在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可以用模式图表示。

评价: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认为客观现实是心理反应产生的源泉和内容,这些都要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把整个社会关系和文化简单归结为符号,过分夸大了外部行为的影响力,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社会中人们复杂的交往关系简单化,有机械主义的倾向。

⑶评价社会交换论

基本涵义: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其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以或双方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主要观点: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评价:这个理论把人与人的交往降低到动物水平,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简单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的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忽视了人们间的相互帮助、支援、无私贡献,甚至献身的行为,变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

理论概念表述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交往中的平衡关系,重视交往中的物质利益,重视交往的效果,对后来的人际关系研究有启发。⑷评价人际特质理论

基本涵义: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修茨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这种需要是与别人建立心理相容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内在动力。人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需要,构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这三种需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如下:

包容的需要表现为希望和别人交往、交际,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愿望。

控制的需要表现为在权力上有要求控制别人的愿望。

感情的需要表现为在爱情和友谊上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评价:人际特质反应理论,重视人际关系的需要及其变化的分析,有助于预测人与人之间可能发生的交互作用,采取适当的配合行为,这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忽视了阶级关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及意识形态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巨大作用。

⑸评价需要层次理论 基本涵义: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属低层次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高层次需要。主要观点: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需要的发展处于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动态发展变化之中

需要的满足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如有点到货超越的情况,也是正常的;

每个人都有七种需求,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评价:高级需要的实现与个人形成有关,与传统的人兽不分形成鲜明的对照。

提出逐步实现的观点。

忽视了层次之间的斗争,没有之初人的需要的实质和社会性,研究对象经过选择的特殊人物,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过分强点人的先天潜能,对社会生活条件重视不够。认为高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满足后才能实现,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3.人际关系测量方法(社会测量法)

涵义: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目的: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提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关系。

结果表达方法:矩阵表示法、图示法、数学公式表示法。第三章

态度及其转变 1.什么是态度

态度概念:个人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是一种心理倾向;具有对象性;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具有组织性和结构性。)

态度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态度本质:功能——顺应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调节功能

特性——社会性、具体性、协调性

2.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⑴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学习理论——伯恩克劳雷和斯台茨认为态度是由条件反射塑造的。具体的说:多次环境刺激引起情绪反应;

有奖励、赞赏或社会承认所促进的心理倾向

多半能持续下去,对个体的态度或行为是一种积极强化;

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模仿其他人的行为;

一种态度的发展可能间接来自于其他态度的情绪联系 认知理论——平衡理论、一致性理论

⑵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条件:一是个体自身,包括个体的需要、经验、自我意识;

二是交往的对象及其性质。

⑶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过程:内化、同化

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人际影响——个体的父母、教师、同伴等对个体态度的影响

个性心理特征——社会所给予的奖励或惩罚的影响

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个体参加的组织的影响 3.态度的转变 ⑴态度转变的理论:

强化理论——态度就是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

当个体面对的强化物所要求的态度和其本人的态度不同时,就会产生心理矛盾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不协调

失调程度=(不一致的认知数x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x重要性)人们会由于失调而体验到一种不愉快的驱离状态 当人们面临多重可能选择,会产生认知不协调的情况

⑵态度转变的方法:参与活动法——人们通过参与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人们的态度往往

在交往中体现出来,并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教育,从而改变。

登门拜访——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

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目的的方法。团体规定论——群体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这

是因为个体力求正确,力求安全的需要,也因为个体具有依赖心,自卑自恋。所以通过利用群体规章、准则来要求各个成员,使他们改变态度与群体保持一致。

全面宣传法——一般说,通过正反两方面宣传的结合,有助于改变人们态度。

沟通信息法——在态度转变中,信息沟通是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沟通有两种

重要方式,一为对个体进行信息传递,二是对大众进行信息传递。

⑶态度转变的沟通要素:沟通者——可信性、睡眠者效应、类似性

沟通内容——利用情感,有些态度是在情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组织沟通,通过理性的论证也能改变态度。

沟通对象——听众态度、与听众的态度的差距及可信性因素的影

响、让听众承诺、个性因素 第四章 行动与态度 1.认知失调概述

⑴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失调

⑵影响认知失调程度的因素:失调程度=(不一致的认知数x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x重要性)⑶减少失调的方法:改变认知、增加认知、改变重要性 2.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

⑴诱导服从实验:费斯订格和卡尔史密斯

实验结果:行为可以影响态度,与个人的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可以改变态度,提供的诱因与态度改变的程度成反比。

前提条件:自愿选择、承诺、责任感、预期的消极后果。⑵努力理由研究:我们的努力,是态度改变的关键变量 ⑶不足阻碍研究: ⑷决策后失调研究: ⑸认知失调的激起性质

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决策 第五章

印象形成 1.印象形成概述

⑴定义: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政体印象的过程。

⑵印象形成中包含着三个成分,即:认知对象(行动者)、认知主体(知觉者)及交往情景。⑶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在对人形成印象过程中,人们总把零散的信息资料汇总,形

成一个一致的互不矛盾的印象。

评估性——在人际印象形成过程事,人们常根据有限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叛判

断,并在这个过程中或之后,进一步对对象作出一定的评估,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中心特质作用——在印象形成中某些特定起着中心作用,另一些则起边缘的作用,前者为中心特定。隐含个性理论——普通人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定互相联系在一起,哪些特

定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些假设称为隐含的个性理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用它们来作出超越所获信息的推论。(概念)

⑷印象形成的整合模式: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2.人际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⑴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

优先效应:也称首因效应,指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新近效应:也称近因效应,即我们所获得的最新信息会对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⑵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通常,一旦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

⑶定型: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它能强烈影响个体加工输入的社会信息的认知架构,会导致对他人知觉和判断的错误。⑷自我实现预言: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自己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3.印象管理

⑴印象管理的定义和理论

定义:就是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理论:库利和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认为人从出生到成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由语言、姿态等抽象符号沟通后,能意识到自己的外观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学会了“采用他人的角色”来观察问题,看待自己,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塑造良好印象。

戈夫曼的自我表现论:把社会交往看成是类似于舞台表演,每一个人都按照一定的“脚本”来行动。一个“脚本”是一组经过仔细选择的、能够表现自我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活动。一个人在其他人面前出现时,总试图获得社会赞同,以及想要控制社会交往的结果,产生了印象管理。亚历山大的情景认同论:认为对于每一个社会背景,每一个人际交往的场合,都要

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就叫做情景认同。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对他们自己最恰当的最满意的情景认同。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点是其他人常常形成 对我们的印象,并用这些印象来指导我们的交往。

⑵自我表现及影响因素

定义: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目的是在他人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印象。

影响因素:情景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其他人的影响 ⑶印象管理的作用: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

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

能使我们在现代水利更快、更富有弹性地适应不同人们的角色要求,使

我们能针对形形色色的环境做出恰如其分的自我表现和社会行为。第六章

人际知觉

1、人际非言语沟通

⑴分类:动态无声的、静止无声的、副语言 ⑵主要通道:脸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语言。2.对人的归因理论

⑴归因概念: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⑵归因理论:海德的通俗心理学——通俗心理学(理解环境、控制环境)、“不变原则”、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论理论——非共同效果:一些独特的、非共同效果的行为

社会赞许性:一个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程度 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对一个行为进行推论时必须考虑三个基本维度,即特异性、一致性、和一贯性。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包括两个步骤,即决定控制源,包括内在和外在的;

决定稳定性,包括稳定的和不稳定的。罗特的控制源理论:内控性、外控性

3、常见的归因偏见

⑴行为中心偏见:根据行为,而不太根据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作出归因,称着“行为”吞没“场”,也称为基本归因错误。⑵显著性偏见:人们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或任务。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用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⑶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人们往往忽视一致性反应的信息,即对一致性反应信息利

用不足。妆一个人作出了一种反应时,人们在对此作归因的过程中,不太注意其他人如何反应。

4、归因理论的应用:心理健康、绩效评价、冲突

第七章

自我知觉

1.知觉:指人对外界现象的整体的认识,知觉的整体型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2.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归因 ⑴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

人们通过观察自己的外显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推论来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情绪;

人们用于推论自己态度的过程与用于推论其他人态度、情感的过程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

自我或因过程的限定:自愿选择(行为出于自愿)

当内在线索模糊或者微弱时,我们才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

当缺乏有关个人态度的外在反馈源时,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

⑵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适用于对他人,也适用于对本人(见专题六)⑶情绪比较和情绪归因

情绪比较: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过程,通过比较来找到有关他们体验到的情绪是否恰当的证据。

情绪归因: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即生理上的激起和认知标签。

詹姆斯认为情绪有两部分组成――情感的和认知的。在一个情绪反应中第一件发生的事对生理反应的一种体验,然后是用获得的认知或信息去加以解释。坎农巴德理论认为情绪产生的机制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3、自我知觉偏见

⑴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得到的信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⑵自我服务偏见: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因为环境。

4、自我障碍

⑴定义:个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

⑵性质:行动者在情境中导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通过引起人们注意影响行为的多种可能的原因,从而使每个原因行的归因中所起的作用打上折扣。⑶产生的个体素质表现:存在社会焦虑、具有高度注意公开形象的个体、没有预料到成功或具有高度重要性任务。

5、习得无助

⑴定义:当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紧张后,即使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他们也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测落无所作为,这种心理状态称作习得无助。⑵影响: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三个问题:

①动机上,无助的人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果。②认知上,无助的人不去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应。③情绪上,习得无助能产轻微或严重的状郁症

5.自我归因的应用 ⑴痛苦归因 ⑵“错误治疗”归因

⑶习得无助与心理健康:这种归因有三个维度是主要考虑的,即内在性――外在性、普遍性、稳定性。

归因治疗概述了可以利用认知上的重新评价策略进行干预的四种方法 ①引导改变对结果的评价。②改变认知的目的指向性

③改变一个人的期望,变不可控为可控的期望。

④改变一个人对失败的归因,将内部的整体的、稳定的归因改变为外部的、特殊的、不稳定的归因。

第八章 自我导向 1.自我控制

⑴概念:是个人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是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人们的意志力水平。个体的活动对象主要包括主观世界(运用符号工具控制)和客观世界两个方面。自我控制水平的高低和个性道德修养和个人的人际关系有关。

两种概念理解:传统的自我控制;采取社会所能接受的行为自我。

自我作为动因的自我控制。

⑵作为学习行为的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能力是由提高自我意识、把握自我控制、形成习惯性行为等因素构成的。

2.寻找目标的过程:确定目标、选择目标、记录行为 3.自我实现 ⑴自我实现的理解

定义:指使个人的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

把握:要了解自我实现概念的发展历史;

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概念涵义包括丰满人性的实现、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两种基础研究方式:马斯洛早期对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研究、肖斯特洛姆进行的人格定向测验

⑵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摆脱和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建立新的行为链 ⑶为一个好的行为结果作准备:

强化方式——指能加强或减弱我们行为效果的任何东西,具体的事物或行为本身,都可以成为强化物。方式有积极的强化、消极的强化、厌恶形式的强化之分。强化方式的选择原则:一是它必须能加强个体的行为,对行为发生发挥作用。

二是个体用的强化方式是否切实可行?方便、可操作性。三是强化方式应是强有力的,即强化的结果必须是有效的,能指导个体去实施,并产生良好的结果。

强化方式的运用:及时强化、利用视觉帮助、运用记号、利用计划

第九章

人际影响 1.遵从

⑴概念:是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其定义要旨是,群体压力使得个体改变其行为,并以某种方式来行动,种种行动方式在没有群体压力时,个体是不会采取的,具有被迫屈从性。遵从的本质是群体压力。

⑵分类:遵从——简单的服从:个体保留他的个人观念而仅仅能改变其公开行为,形式上接

受而内心并未接受。内心接受:在公开行为上有在私下态度上与群体相一致的行为。

非遵从——反模仿:指个体观察了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后,采取一种与他们对立的行

为或相反而极端的行为;

非模仿(独立)指个体对如何行动作出自己的决策,而不是简单地对群体压

力作出反应。

⑶理论:个性理论——个性特征决定个体的遵从行为

群体理论——群体对个体施与压力使其遵从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来自群体的信息压力(内心接受),另一种是来自于群体规范性社会压力(简单服从),两者并存。⑷遵从研究的基本范例:谢利夫的自主运动范例,阿希范例、克拉奇菲尔德技术。2.影响遵从的因素

⑴个体的特点:个体的能力、性别、文化差异、社会地位 ⑵群体的特点:群体的规模(5人最佳)、群体的一致性 ⑶任务的特点:任务越模糊越容易出现遵从 3.服从、偏离和独立

⑴服从:实验研究得出的影响因素有权威人物的接近程度、学习者的接近程度 ⑵研究偏离和独立的理论:对抗理论

去个性化理论(指处在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融

化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性的一种状态)

个人特质信任学分理论。

4.感染、模仿和时尚

⑴感染:基本涵义——是由于榜样的作用使个体解除内心约束而易于采取行动,带有心理暗示的色彩。

前提条件——观察者受到激励,想要以一定的方式行动;

观察者知道如何完成这种行为,但是没有完成它; 观察者看到了一个榜样完成了这种行为; 观察了榜样之后,观察者完成了这种行为。

⑵模仿:基本涵义——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似的行为活动,其目的是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⑶时尚:基本涵义——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并被大多数所仿效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时尚特点——时间性强,变化方向的新、奇、特 5.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⑴社会舆论:基本涵义——是社会对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组织的活动施加精神影响的手段,是

道德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对群体执行着调节、教育与管理的职能。

形成过程——问题的发生、引起议论、意见的归纳与综合

舆论作用——(积极)控制、指导、协调;(消极)负面的控制、指导、协调。⑵牢骚现象:基本涵义——是一种情绪表现形式。当意见得不到采纳、一种状况独不到改善

时,舆论就转化为牢骚。或者说,牢骚是一种特殊的舆论,它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牢骚特点——现实针对性强、认识的片面性、容易形成从众心理

⑶社会风气:基本涵义——是指社会上或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相仿效和传

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⑷社会助长与社会惰性:社会助长——指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可以促进行为效率的提高。

相反的结果称为社会致弱作用或社会干扰作用

社会惰化——意味着在群体活动中个体作出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情

况。其形成源自于人自身的惰性和依赖性、个人的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等因素。

第十章

利他行为 1.利他行为概述

⑴概念: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其含义是:

一、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

二、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三、利他行为是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或奖励的行为。

四、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三个特征。

决策过程:拉塔内和达利的五步骤——对紧急事态的注意,正确地解释情景,对个人责任的负责,对恰当接入方式的决定,执行助人为乐。2.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

⑴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解释:责任扩散;害怕社会举止失措,担心因举止失措而受到别人的嘲笑)⑵情景的模糊性任何增加情景模糊性的因素都会抑制旁观者采取有效的利他行为。⑶榜样人物的作用:不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助人行为,还是紧急事态下的助人行为,榜样都起着重要作用。

⑷求助者的特点:依赖性、亲密关系和吸引力、类似性、责任 3.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

⑴助人者的心境:一般来说助人者在心境好时更可能帮助人。但消极心境与利他的关系更为复杂,有时促进利他行为,有时阻碍利他行为,有时没有影响。⑵同情和内疚:由自身行为引起的损害而产生的内疚,以及看到他人受到损害而产生的同情,都会激发个体产生理他行为。个体通过同情心来调动自己的感情动力。⑶责任和承诺:个体觉得有责任和作出过承诺会影响利他行为,对承诺的行为个体会表现出压力,并会增加利他行为出现的可能性。⑷个性:赞同需要、公正世界的假设 4.利他行为理论

⑴威尔逊的生物学理论:(先天决定)指出利他行为是先天决定的,是本能,即遗传获得的,不必通过学习获得。⑵社会规范理论:(社会规范)利他行为产生原因是社会规范作用,是人们按照社会规范来行动的结果。主要包括:社会责任规范、回报规范、平等规范。⑶学习和模仿理论:(学习行为)认为利他行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这种行为在过去受到了强化。(改变利他行为的概率,利他行为作为强化来源,奖励和代价,模仿)第十一章

人际吸引 1.人际吸引

人际关系的核心是情感因素,人际间的吸引和排斥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人际吸引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

2.人际吸引理论。

⑴强化理论:(奖励因素)以“强化”概念为核心,提示情感强化和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即积极的奖励可以促进个体间的人际吸引。⑵相互作用理论:(互酬原则)

⑶得失理论:(态度的变化)阿伦森认为在人际关系中,可以通过对他人态度变化的过程发挥积极的吸引作用 ⑷相等理论:代价=报酬 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⑴情境因素:时空距离(距离、交往频率),结群,体验

⑵个人特质因素:外表和容貌——对首次交往的人来说是一个重要吸引因素;

才华和能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人越有能力越受人喜欢,比

外表与容貌更为重要; 个性品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其中最富吸引力的是真诚,最富排斥

力的是虚伪。

⑶类似性和互补性 4.人际吸引的其他现象 ⑴自我暴露:基本涵义——是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相关因素——回报与自我暴露、喜欢和自我暴露、社会赞同和自我暴露、非言

语行为和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速度 第十二章

人际合作与冲突 1.人际合作与冲突的理论和类型

⑴社会交换理论(西鲍和凯利):交往的满意程度不仅与交往的结果(结果=奖励-代价)有关

还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比较水平——个体从一定的交往关系中感觉到的应该获得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值受该个体所了解到所有交往结果的影响。比较水平决定了交往的满意程度。

选择比较水平——选择比较水平的值依赖于他认为他能目前可供

选择的最佳交往关系中获得的结果,决定了个体是否继续交往。

⑵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

社会两难情境:指的是自私的行为产生个体的得益,但可能导致集体的损失这样一种情境。在该情境中的个体,竞争行为将比合作行为产生较大的得益,但是,如果所有个体都进行合作而不是竞争的话,所有人都要会获得更大的益处。囚徒两难情境:在困境和两难情况下,一方面个体被驱动进行合作以获得双方都能获得的较佳结果,另一方面他也被驱动进行竞争,以获得对自己来说最佳的结果。2.合作的形成

⑴合作涵义: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能通过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组成联盟,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的现象。

⑵合作理论:权利理论、合作的协商理论

⑶影响合作的主要因素:回报——人们常对合作行为作出合作反应,对竞争行为作出竞争反应。

对他人动机的知觉——我们决定是否合作,取决于我们对他人内在动机的归因,认为合作是出于真诚动机,同认为合作是出于别有用心,我们更愿意同前者合作。

沟通——有效沟通是改善合作的一个前提条件。

威胁——对合作行为特别有损害的沟通是威胁,这种威胁包括一些警告,群体规模——群体规模的增大会出现责任分散效应。

个人倾向性等

3.人际冲突

⑴定义:一个人被驱动去作两个或更多个互不相容的反应时所处的状态,是个人内部冲突;由于实际的或希望的反应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两个或更多个社会成员之间的紧张状态,是人际冲突。

人际竞争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常常在使他方遭受损害的基础上使自身的成果达到最大化的一种社会行为。

人际冲突其表现形式是个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扰或将要阻扰自身利益的实现所引起的直接对立的社会行为。

⑵形式:个人内部的冲突——接近-接近性、回避-回避型、接近-回避型、双重接近-回避型 人际冲突——“零―总和”冲突、“非零―总和”冲突 ⑶冲突产生的原因:对稀有资源的竞争、归因、报复、信息沟通不良。⑷对冲突的管理和解决

冲突的影响:冲突分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凡是有利于人际关系、群体和组织目标实

现的冲突称为建设性冲突。凡是阻碍人际关系、群体和组织目标实现的冲突称为破坏性冲突。管理和解决:威胁的作用——威胁对于促进对方合作的效果很小,影响因素有个性、挽回面

子、冲突的强度;

协商——冲突双方有不同的利益,存在着某些沟通,有可能让步,影响因素有最初的立场、让步、通过代表解决冲突、减少紧张的主见汇报策略。

仲裁——当双方经过直接协商无法解决冲突时,就需要通过中间人做出仲裁来解决冲突;

建立超越冲突双方的共同目标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人际关系心理学2解读 篇2

为国发2号文件的实施保驾护航

1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文件准确把握贵州省情“脉搏”,抓住贵州发展关键,站在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系列发展思路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在顶层设计上对贵州省提出的主基调、主战略等给予了充分认可,进一步明确贵州推进跨越发展的努力方向、目标任务和方法途径,为贵州发展急需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给予了明确的政策支持。这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标志性事件,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国发2号文件是国务院首次出台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确定了贵州省在全中国的战略定位。要求把贵州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同时建设成为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以及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为贵州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发2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极高、针对性很强的重大举措,为推动贵州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政策、项目、资金多方面的有力保障和强大支持。明确了在贵州省实施的13项试点、15项示范、10项重要规划和176项重大工程项目。从政策精神看,批准贵州省做试点示范,就是允许贵州省先行先试、先人一步、率先突破;要求贵州省做规划、实施具体的工程项目,也是对贵州省的特殊支持。这些支持贵州省加快发展的重大政策效应将是不可估量的。

国发2号文件提出,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减少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这些以“改革开放”带动经济发展的理念、政策和措施,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港澳及海外投资。

这一系列重大举措的顺利实施,都需要一个共同的基础条件,那就是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诚信公正的市场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必须要以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当起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重担,战胜和克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披荆斩棘,力保国发2号文件不折不扣的顺利实施。这是检验全省公安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全省公安机关切实履行职能职责的严峻考验。

公安机关作为保障全省社会治安大局稳定、服务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肩负着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更要积极、主动、认真学习领会《意见》精神,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宗旨意识、稳定意识、忧患意识和务实创新、争先进位意识,必须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部署要求,自觉把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动,服务好第一要务,履行好第一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升打击、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牢牢把握工作重点,为《意见》贯彻实施、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加强公安机关自身建设,努力实现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历史性发展。

人际关系心理学2解读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际问题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②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根据图象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③体会具体到一般数学讨论方式及数形结合的思想;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哲理.②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过程与方法

展示函数图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而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二、重、难点

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及其应用.难点:指数函数性质的归纳,概括及其应用.三、学法与教具:

①学法:观察法、讲授法及讨论法.②教具:多媒体.四、教学过程

1、情境设置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y与x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x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 y与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2x。

问题2: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随时间(单位:年变化的函数关系.设最初的质量为1,时间变量用x表示,剩留量用y表示。

学生回答: y与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0.84x。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函数中,底数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二讲授新课 指数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函数(>0且≠1叫做指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问题1:指数函数定义中,为什么规定“”如果不这样规定会出现什么情况?(1若a<0会有什么问题?(如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2若a=0会有什么问题?((3若a=1又会怎么样?(1x无论x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师: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且.问题2:在下列的关系式中,哪些不是指数函数,为什么?(1(2(3(4(5(6(7(8(>1,且

练1:指出下列函数那些是指数函数: 练2:若函数是指数函数,则a= 我们在学习函数的单调性的时候,主要是根据函数的图象,即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下面我们通过动手试一试来探究指数函数的相关性质。

(三动手试一试

同学们分组画出和的图象 完成以下表格并绘出函数的图象 1 2 4 完成以下表格并绘出函数的图象.1 2 4

从图中我们看出和的图象各有什么特征? 从图中我们看出 通过图象看出实质是上的(四探究函数性质

问题1:从画出的图象中,你能发现函数的图象与底数间有什么样的规律.从图上看(>1与(0<<1两函数图象的特征.问题2:根据函数的图象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

问题3:指数函数(>0且≠1,当底数越大时,函数图象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图象 性质(1定义域:(2值域:(3过点,即时(4在上是增函数(4在上是减函数

(五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例题讲解: 例1:(P66 例6已知指数函数(>0且≠1的图象过点(3,π,求

分析:要求再把0,1,3分别代入,即可求得 提问:要求出指数函数,需要几个条件? 课堂练习:P68 练习:第1,2,3题 补充练习:

1、函数

2、当 解(1(2(-,1 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2 分析:类为的定义域是R,所以,要使(1,(2题的定义域,保要使其指数部分有意义就得。

知识小结: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1在(>0且≠1值域是(2若

(3对于指数函数(>0且≠1,总有(4当>1时,若<,则<;

五、归纳小结

1、指数函数的概念及图象和性质

2、要求出指数函数,需要几个条件?

六、作业布置

作业:P69习题2.1 A组第5、6题

七、教学反思:

1、理解指数函数

解读“贵州教师誓词”演讲稿2 篇4

点燃生命亮丽火花

--------习水县温水镇梨元小学 任云彬

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庄严宣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师神圣职责。修身立德,为人师表;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敬业爱生,教书育人;淡泊名利,严谨治学;传承文明,勇于创新;终身学习,不断进步。为全体学生美好未来,我愿奉献全部智慧和力量!

当我举起右手庄严宣誓的时候,在脑海里呈现出一幕幕,教师为了教育事业而奉献终身的事例,他们的无怨无悔,他们的尽心尽力使我肃然起敬。

讲到这里,让我想起“两基”攻坚期间,当时我还是平原学校的一名教师,我们学校的老师都不辞劳苦,跋山涉水,到边远的村庄去动员适龄儿童入学,有时为了一两个学生,他们早出晚归,费尽口舌,有时候还得不到家长和孩子的谅解,但他们从来就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记得有一次,为了一个经常逃学的调皮学生,我们有四五个老师早晨就出发,到这个学生的家里去动员他坚持读完最后的一年,家长很明事理也尽力的劝说“你看看,你们这么多老师都来为了你,你就不能体谅体谅他们吗?他们还不是为你好”。学生的回答就是“我反正听不懂学不走,去了也白去,不如不读”。我们费尽口舌,他坚持不读,我们都已经准备放弃了,最后我问了他几个问题:你不读书准备干

什么呢?他回答我,现在还小在家放几年的牛,等大一点出去打工。我问他:“你放牛能管住几头牛”,他说:“管不了几头”,我说:“你看看农场那边他们一个人管几头牛”,他说:“大概有几十头吧”,我说:“你能管得住吗”?他摇摇头说:“管不住”,我又问:“为什么”?他不回答了,我借此机会说“他读过中专,学过养牛知识,所以他管得住,你没学过,所以你管不住”,他的改变也很大,马上说,老师,我明天就去,看来还是要读书才不至于白活一场。第二天很早这个学生就到学校来了,看到我他信心十足的说,老师你们昨天走了以后我想了很久,你说的话很有道理,我要好好的读书。想到我们的付出还是有回报的,我的心也乐了。

人际关系心理学2解读 篇5

泉州三中 刘金霞

“梳理探究”模块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梳理,可以使学生对过去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通过梳理,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并从中掌握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探究尤其重视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而探究型的课很难通过一两节课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本模块所占用的课时并不多,一般就是1-2个课时一个专题,不论是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还是学习成果的交流都不能很好地实现。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就更加难办。这些都不可能使这个亮点没办法很好地起到该起的作用,也可能使编写者的初衷变得有点尴尬。如何使这个亮点亮起来呢,我们备课组是这样想的:

一、教材处理:

必修(2)的“梳理探究模块共有三个专题,其中《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属于知识性材料,《修辞无处不在》侧重于“积累与梳理”,与学生平常的学习以及高考联系非常紧密,学习的重点就放在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梳理上。《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探究性较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的能力,要求较高。应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老师要给与较多的指导与鼓励。

二、教学设计

第一、在时间的安排上我们做了一个综合调整:(1)、将“梳理与探究”模块提到“阅读鉴赏”模块和“表达交流”模块前面来上。每个专题用1-2个课时,师生共同学习相关知识材料,然后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的题目与测试评价的标准,让学生心里有数。(2)、解决课时问题。将该模块与“阅读鉴赏”结合起来。利用“阅读鉴赏”的每节课的前几分钟来做“梳理与探究”成果交流。化整为零,积少成多,尽量多给该模块一些时间。(3)、与“表达交流”模块结合,以书面表达和口语交流的方式完成成果交流与巩固。

第二、具体操作办法与过程。课前准备:将同学每四人分为一个小组。一个专题一个负责人(包括“名著导读”模块的成果交流在内,正好每个同学都有一次机会)。从第12周开始必修(2)的学习,到期末考试大概有10周时间,每周至少有5节课,这样就有50次可以用来交流成果。除掉师生共同学习该模块的知识材料的几节课,还会有45节课左右,一般情况下,每个学生都有一次机会上台展示该小组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也为了每个同学受到更全面的锻炼,我们将交流的形式做了补充。即:同学在台上展示研究成果的时候,其他的同学也不能光听,还应该将该同学的材料记录下来。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笔记本,利用课余时间来记录整理同学们的研究成果。老师应该将一些记录的方法技巧告诉学生,让他们能最大限度的记录这些研究成果。这样,既交流了研究成果,又使同学们的表达交流能力得到了锻炼,还充分利用了时间,一举三得。

第三、每个专题的课标要求与研究题目设置。《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 师生共同学习的内容有:成语的来源与结构(可利用这次学习来复习初中的语法知识,达到梳理的目的。同时,还要将成语中存在的古汉语的语法加以补充,让学生借助成语来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成语的特点;成语的分类;对比不同民族的成语,了解成语与文化的关系等。研究题目:

(1)从学过的古文中寻找成语,并从来源与结构、特点、感情色彩、正确使用等角度来分析这些成语。

(2)“趣味成语”(按照不同的标准积累一些成语)。如形容知识丰富学问深广的成语、形容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景色的成语、描写雪景的成语、表示诚信的成语、含有“笑”(“哭”)意思的成语、描写雨大的成语、描写医术高明的成语、含古代妙计的成语、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含有一组近(反)义词的成语、描写人的品质(智慧、仪态风貌、神情动作)的成语等。

(3)搜集整理一些容易读错、写错、用错的成语。(4)成语猜谜、成语对联、成语接龙等。《修辞无处不在》: 师生共同学习的内容有:

(1)树立“大修辞”观念,即修辞无处不在。

(2)“语音修辞”,主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造成语音上的整齐与和谐,形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常用修辞格如排比、反复、顶真、对偶,以及又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

(3)“词语修辞”,着眼于词语的选择与搭配,类似古人的“炼字”。(3)“句子修辞”(着眼于句子的选择。如长句和短句、肯定句与否定句、整句与散句、顺序句和倒装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陈述句和反问句等。)结合原来学习过的句子,系统复习一下。

研究题目:

(1)收集运用修辞手法的优美句子与同学一起欣赏。(2)搜集古人“炼字”、“一字师”的故事。(3)用适当的修辞美化自己的文章。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师生共同学习“姓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明白文中所讲的内容,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研究题目:泉州特殊姓氏源流、泉州的年节风俗、泉州的名巷、泉州古名人、泉州古八景与泉州十八景、泉州的市花、虫寻 埔女与惠安女服饰、闽南语中的古汉语现象等。

三、模块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

学生互评:要求同学们在记录的时候给展示成果的同学打个分数(5分制),然后小组合议给出该同学的小组评分。

教师评价:(1)给展示成果的同学打分(5分制)。

(2)每周将同学们的记录本收上来,依据记录情况打分(5分制)。师生共同评价:学期末结合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给每个同学一个综合分。终结性评价:

《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修辞无处不在》结合高考等相关内容出一份考卷(100分制)。

模块成绩=过程性评价*60%+终结性评价*40%

“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必修(2)的“名著导读”部分共介绍中外两部小说,分别是巴金的《家》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在教材处理与教学设计上与“梳理与探究”模块相似。将该模块放在“梳理探究”之后,用2-3个课时,师生共同完成这两篇小说的学习。然后以征文的形式完成模块评价。研究成果展示与模块评价与“梳理探究”相似。

《家》师生共同学习的内容有:小说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巴金的生平与小说中的人物原形。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

征文题目:(1)欣赏电影《家》,并与小说作对比。谈谈自己对电影中演员的选择及表演艺术的看法。(2)以“假如我是(《家》中的一位人物)”为题写一篇文章。

《巴黎圣母院》师生共同学习的内容有:雨果和他的作品、《巴黎圣母院》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中外小说塑造人物方法的对比。

征文题目:

(1)请以所学过的中外小说为例,谈谈中外小说在塑造人物上的异同。(2)欣赏电影《巴黎圣母院》,并与小说作对比。谈谈自己对电影中演员的选择及表演艺术的看法。

《受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 篇6

汪老的《受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秀美的水乡高邮,让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乌托邦,和尚和种地,织席,箍桶,画画等行当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这里人性如花,与世道的艰辛,人生的苦涩都无关,而小明子和小英子朦胧圣洁的初恋更使我们不得不去感叹汪老这个梦实在是太美丽了。梦是无意识的产物,那么用精神分析学可能更能接近这个梦。

一. 对《受戒》创作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

这是一个明丽的梦,然而梦的原型却不是如此,这也就是《受戒》的原拓本——《庙与僧》的风格和《受戒》有这莫大差别的原因。我个人对此的精神分析学解释是这样的:《庙与僧》在时间空间上更接近事实——当时在抗日战争中作者正在庵赵庄避难,也就是说当时作者的创作主要或者说完全是意识层面,而随着时间的迁移,在庵赵庄的这些人和事逐渐进入前意识,和作者一直存在并随着年龄增长逾发强烈的乡土情结、打到四人帮后的无比愉悦相互融合,继而用以文学创作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成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受戒》,可以说《受戒》的创作主要基于无意识和前意识层面。《庙与僧》这一经历进入前意识层面最终成为了43年后的一个梦——《受戒》。

《受戒》里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小明子和小英子朦胧的初恋,而“小英子”不出现在《庙与僧》之中,那么为什么会作者在43年后会想到小英子呢?先来介绍下小英子的原型,现实中没有“小英子”这个人,而却有大英子,是一个独生女,也就是“小英子”的原型。曾在汪家做保姆,跟汪老同在一屋同锅吃饭两年,记忆可谓非常深刻,事实上大英子和汪老的感情也是很好的,大英子将汪老的青年照终生收藏,汪老看望弥留之际的大英子。那么可以想象在43年后花甲的汪老在回忆故乡时也就不可避免的想起了“小英子”——已经成为了故乡情结的一部分,即弗洛伊德所说的“某些同性质的隐念成分在显梦中混合而为一体”。作为故乡情结投射,“小英子”的突然出现也便不难理解。那么小明子和小英子朦胧的初恋也就可以理解为汪老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小明子的原型可能不是汪老,但是必然带有一些汪老的感情)

二.对《受戒》情节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

人所尽知,佛教有这森严的清规戒律,其中有这五条基本戒律称为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可是在《受戒》的描写中一点都没有看出来荸荠庵的和尚如何遵守这五戒,相反,在文中明确提到——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这似乎很荒唐,却可以用精神分析学理解。

下面有一段对三师父仁渡的描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现象:

他平常可是很规矩,看到姑娘媳妇总是老老实实的,连一句玩笑话都不说,一句小调山歌都不唱。有一回,在打谷场上乘凉的时候,一伙人把他围起来,非叫他唱两个不可。他却情不过,说:“好,唱一个。不唱家乡的。家乡的你们都熟,唱个安徽的。” 姐和小郎打大麦,一转子讲得听不得。听不得就听不得,打完了大麦打小麦。

唱完了,大家还嫌不够,他就又唱了一个:姐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有心上去摸一把,心里有点跳跳的。„„

从仁渡师父的变化——在平时在姑娘面前很规矩到在情不过大家后唱的段子,不难看出仁渡和尚的本我一直被超我压抑着,没有表现出来,所以平时可是很规矩的。在人们要求下唱起了段子——姐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这便是仁渡发现社会道德不要求他多么矜持的时候,超我不再那么压抑本我,无意识中的一些邪恶和淫秽的思想也就涌现出来。伊底开始躁动并将它投射到黄段子上。这里在延伸一下,为什么仁渡会唱个安徽的大家不熟有点淫秽的段子呢?这就是对作为和尚,自身欲望无法满足的一种补偿了。

回到问题上来。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的原因恰恰就是“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既然当时的社会道德不要求荸荠庵的和尚遵守五戒,那么在力比多的驱使下,本我战胜了超我,和尚也开始表现出本我的一面,杀生、吃肉、娶妻等等,而文中和尚杀猪时要念“往生咒”则是超我和本我不相上下相互制约的结果。

有一个情节几乎是所有《受戒》赏析文章里的必修课,那么我也不免俗的也去尝试分析下,由于小明子比较木讷和被动,这里主要对小英子做分析: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文章中的小明子当时十七岁,小英子虽然不能确定年龄,但应该和小明子长不多,能确定属于性心理的潜伏期。小英子先小声说,在咄咄逼人的质问,到最后的说了句快点划这句转移话题的话。可以这么理解,当时的社会道德就是女孩子要矜持,而内部的力比多的不断变化,使小英子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之间来回。先是表现出了自我的一面,所以矜持的说,然后在不得到明确答案的情况下,力比多受到压力,转变而成焦虑,焦虑需要通过某种突进发泄,所以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咄咄逼问,最后在得到明确答复后却转移的话题,那就是自身欲望得到了满足并消退,矜持的心理又占据上风。这样似乎把小英子丑化了,不过其实不然,单纯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自我的体现。

不过话虽然这么说,我一直觉得用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去分析小明子和小英子的圣洁的初恋的亵渎,不过鉴于欣赏角度要求仍然不作删改,在此表示歉意。

本文参考文献:

《汪曾祺全集.1.小说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文学与精神分析学》 王宁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精神分析引论》

弗洛伊德著

商务印书馆

1997 《关于汪曾祺小说<受戒>的访谈》

夏 涛著

《“人的心,是脆的”——从<受戒>看汪曾祺创作心理》

人际关系心理学2解读 篇7

国内生产总值从26.6万亿元增加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

一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两年新增4万亿元投资,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对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二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2012年底,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2.9平方米、37.1平方米,分别比2007年增加2.8平方米和5.5平方米;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1.5辆,比2007年增加15.5辆。

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全球首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细颗粒物PM2.5等监测指标。五年累计完成造林2953万公顷,治理沙漠化、石漠化土地1196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6万平方公里,整治国土面积18万平方公里。

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颁布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西部大开发新十年指导意见和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加快推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制定实施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将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2010年不变价),加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五年转移农村人口8463万人,城镇化率由45.9%提高到52.6%,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三是毫不放松地抓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四是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学生,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

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计8729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8%。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1.4%提高到2012年的1.97%,企业研发活动支出占比超过74%。

五是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2004年人均每月700元提高到现在的1721元。

六是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

七是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八是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五年中分两轮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498项,国务院各部门取消和调整的审批项目总数达到2497项,占原有审批项目的69.3%。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 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并存;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和政府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凸显; 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

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少,部分群众生活困难;

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

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

二、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

宏观经济政策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

一是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赤字率在2%左右。

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三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

一是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目标拟定为13%左右。

二是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三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

三、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要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要大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

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二)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土地制度关乎农村的根本稳定,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其核心是要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底线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今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10%,城乡低保和优抚对象补助标准也进一步提高。要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

深化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今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5元提高到30元。

逐步完善人口政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今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继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扎实推进文化建设。

推动诚信体系建设。

(四)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上一篇:中小学校采购下一篇:钢琴的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