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共9篇)
狼疮性 篇1
从免疫学角度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摘要】
红斑狼疮(sle)是一个累及身体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可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盘状红斑狼疮(DLE)两大类。系统性红斑狼疮即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导致SLE患者组织损伤的基本原因是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这些抗体的产生起源于复杂的机制,几乎涉及免疫系统的各个环节。本文主要阐述了SLE的发病机制和最新治疗进展。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学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血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其作用机制复杂。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及免疫异常 1.1致病性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也可以出现在健康个体而不引起机体损害,并且它们有可能起着保护性作用。SLE患者体内的致病性自身抗体具有特殊的致病性能。
① 以IgG型抗体为主,与自身抗原有很高亲和力。一项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与狼疮疾病活动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IgG-AECA的阳性率在SLE活动期组、SLE缓解期组及健康对照组中分别为53.8﹪、24.0﹪、0,3组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SLE活动组高于SLE缓解期组。SLE患者血清IgG-AECA及滴度水平可能在SLE的病情活动中起重要作用。IgG-AECA的滴度水平在经治疗后的缓解期患者低于SLE活动期患者,可作为
【】评估治疗效果及判断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1。
② 抗血小板抗体及抗红细胞抗体。自身抗体街道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破坏是狼疮患者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Pujol等对90例患者的56份血清进行抗血小板检测发现,90例患者中有29例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与抗血小板抗体的出现具有显著相关性。
③ 与狼疮性肾炎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自身抗体主要有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和抗α-肌动蛋白抗体。血清抗ds-DNA抗体是狼疮中研究最多的一种自身抗体,早在1967年即发现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肾组织中有抗ds-DNA抗体,它们与患者组织和细胞中的ds-DNA结合。血清中ds-DNA抗体水平可反映疾病的活动程度,但并非所有患者如此。那些具有高滴度的抗ds-DNA抗体但并不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患者中,80﹪患者5年内会出现疾病活动性增高的临床症状。细胞外的ds-DNA主要以核小体的形式出现,核小体是细胞凋亡时释放的染色体片段。抗ds-DNA和抗核小体抗体与肾组织蛋白有交叉反应,因此,它们对肾组织细胞有直接得人病理损害作用。目前认为α-辅肌动蛋白对于维系肾脏足细胞(podocyte,肾小球滤过屏障的组成成分)的功能至关重要。
④ 抗-NMDA(N-甲基-D天(门)冬氨酸盐(或酯)受体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狼疮中有可能具有重要作用。NMDA是神经元释放的一种兴奋性氨基酸。Kawal与其合作者研究发现,将狼疮患者含有抗DNA和NMDA受体抗体的血清经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后可引起小鼠认知能力减弱以及海马趾损伤。同时,他们还在脑狼疮患者的脑组织中发现抗-NMDA的受体抗体。
1.2致病性免疫复合物
SLE患者血清中常含有多种自身抗体和大量致病性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es,CIC),CIC的出现会激活补体并沉积于毛细血管壁、肾小球基底膜以及其他血管外组织中造成炎症反应和免疫病理损伤。研究已经证明用聚乙二醇(PEG)沉淀法测定循环
【】免疫复合物,认为CIC值可作为SLE的诊断、判断疗效及预后的重要依据2。另外用ELISA法定量检测SLE患者血清中的CIC,结果SLE患者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血清CIC可作为
【】SLE判断及评价活动性的有用指标3。
1.3淋巴细胞的作用
人和小鼠体内的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研究报道,狼疮患者和狼疮倾向小鼠体内的调节T细胞数量和/或功能下降。与健康对照或非活动性狼疮患者相比,活动性狼疮患者体内的调节T细胞对辅助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能力减少。Kang等发现他们以往鉴定出的一些免疫遗传组蛋白肽能够促进狼疮倾向小鼠调节T细胞的法语和延迟肾炎的发展。
1.4细胞因子的作用
SLE中存在Th1/Th2细胞因子的不平衡,文献[13-15]报道SLE患者中存在Th1型细胞因子相对减少或绝对减少,而Th2型细胞因子相对或绝对表达增加。在一次新研究中发现SLE患者P35的表达降低,提示IL-12在SLE患者中表达降低。由于IL-12在Th1介导的免
【】疫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结果提示SLE患者中Th1功能下调,而Th2功能上调16。文献[17]报道SLE患者中IL-12的表达水平增加,而且IL-12表达水平的患者IFN-γ表达也增加,这和上述研究得到的结论不一致,也许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SLE患者的IL-12表达水平。
研究表明,SLE未经治疗的患者P40、P19表达增加,尽管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已经治疗的SLE患者P40、P19的表达明显降低,提示IL-23对治疗有反应。本研究中也发现SLE活动期患者的P40、P19高表达,提示IL-23和疾病的活动性相关,也许可以作为SLE患者的缓解指标之一。
干扰素-γ(IFN-γ)属于Th1型细胞因子,它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产生,其主要是通过激活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而调节免疫反应。同时IFN-γ可诱导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增加自身抗原的提呈,并可能通过上调CD40的表达和激活狼疮患者的细胞免疫引发肾炎。
2.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新进展
针对SLE的作用机制,目前对于SLE的常规治疗主要还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皮质激素是全部治疗方案的基础;环磷酰胺是目前治疗重症狼疮性肾炎的重要药物,但其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使用。
2.1 新型免疫抑制剂
霉酚酸酯
霉酚酸酯是一种新型、选择性、非竞争性、可逆的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抑制剂,它选择性地抑制活化的淋巴细胞和肾小球膜细胞,降低自身抗体和免疫球蛋白水平,较环磷酰胺更有效,明显减少对性腺毒害和感染,故安全性更高。在最近的实验中,对有膜性肾病变的SLE患者用霉酚酸酯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效果良好。
来氟米特
来氟米特为异恶唑类免疫抑制剂,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的活性,同时抑制酪氨酸磷酸化和抑制嘧啶核苷酸合成,从而抑制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2等的产生,阻断活化淋巴细胞的增生,减少抗体产生。Cui等研究说明来氟米特联合激素治疗SLE的诱导缓解率有较明显的疗效,耐受性尚好。来氟米特的主要副作用有皮疹、恶心、呕吐、腹泻、脱发、白细胞减少和肝损害等,但发生率低。.2生物制剂
B细胞清除剂利妥昔单抗
B细胞功能障碍被认为是SLE发病机制中最重要的一环,CD20是B细胞特异的表面标记物。利妥昔单抗是人鼠嵌合的抗B淋巴细胞CD20的单克隆抗体,在体内能有效清除异常增生的B淋巴细胞。近期使用利妥苷单抗治疗SLE的临床数据表明,其通过有效清除体内B细胞,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初步表明利妥昔单抗对除类风湿关节炎外的自身免疫疾病如SLE、肌炎等效果显著。
阿贝莫司 阿贝莫司是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合成肽,是一种免疫调控物质,能特异性结合B细胞表面的抗双链DNA抗体,使特异性B淋巴细胞对免疫原无应答,不产生自身抗体,从而降低双链DNA抗体水平。超过800例SLE的患者资料显示,在阿贝莫司临床Ⅱ、Ⅲ期实验中持续使用阿贝莫司治疗相对照于安慰剂,能持久减少SLE患者体内双链DNA抗体,降低SLE肾脏和其他主要症状复发。
抗IL210抗体
在SLE患者中,IL210水平偏高,但机制不明。IL210有促进B细胞分化和抑制T细胞的作用,在活动性SLE患者体内其含量增高,抗IL210单克隆抗体可阻断IL210,减少自身抗体产生并恢复正常T细胞功能。利用小鼠实验证实持续的IL210低表达能明显减少自身抗体产物并减少肾炎等临床症状,主要是通过控制T细胞活性起作用,这为人类指示了治疗SLE的新方向。
他克莫司
他克莫司是一种大分子肽,它阻止T细胞核中的核活化因子,从而抑制IL22、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及转铁蛋白的表达,并抑制IgE介导的变态反应,免疫抑制作用为环孢素A的10~100倍。利用0.1%的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常规方法无效的SLE皮肤损害共12例,6例患者明显改善,1例轻度改善,说明0.1%的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难治性的SLE皮肤损害是有效的。
环孢菌素A
其主要是阻止T细胞IL22的产生和IL22受体的表达,从而抑制免疫应答。该药已被证明能有效改善SLE疾病的活动性症状,如关节痛、蛋白尿等。常见副作用为多毛症、高血压及齿龈肥大,肾毒性应引起注意。随机选择6例SLE患者,长期使用环孢菌素A的同时,能减少类固醇用量,3例可以停用激素,3例可以减至低水平维持,无严重副作用发生。
此外,还有免疫清除疗法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免疫清除包括了血浆置换、免疫吸附,选择性细胞清除和双重滤过。免疫吸附疗法是用葡聚糖硫酸酯纤维素柱去除致病性抗体。血浆置换通过直接清除血浆中循环免疫复合物,并促使网状内皮系统清除这些复合物,还可以去除游离的抗体、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成分,对于危重患者或经多种治疗无效的患者有迅速缓解病情的功效。此疗法必须同时使用免疫抑制药,以预防或改善血浆置换后体内抗体产生反跳;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身免疫病的原理有两方面,一是在预处理时,通过大剂量化疗或全身照射摧毁患者的异常免疫系统,对自身免疫病起缓解作用;二是移植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以重建正常的免疫系统。在免疫重建中阻断自身抗体的产生或诱导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后者被认为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LE并使其长期缓解的原理。这两项治疗方法中,干细胞移植仍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复发、移植成功率低、感染及带来新的自身免疫疾病。
综上所述,导致SLE患者组织损伤的基本原因是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这些抗体的产生起源于复杂的机制,几乎涉及免疫系统的各个环节。其治疗方法目前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研究,但目前主要SLE的常规治疗还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皮质激素是全部治疗方案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双欣,邵福灵 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与狼疮疾病活动的相关性 实用医学杂志2008年第24卷第4期558-560 [2]楼鼎秀,徐春仙,曹红娣,赵咏桔,杭玮霖 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观察中的地位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1994-2000 [3]梁淑慧,李翠,刘志辉,朱海龙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循环免疫复合物和补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年第16卷第01期 MHGN ,Januanry 2010,Voi16 No.01等。
狼疮性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收治的15例狼疮性肾炎合并神经精神性狼疮患儿设为实验组, 同期的20例无神经系统病变患儿设为参照组。实验组中, 5例男, 10例女, 诊断SLE的年龄为5.5~14岁, 平均年龄 (8.6±2.5) 岁;病发NPSLE的年龄为12~15岁, 平均年龄 (12.4±1.6) 岁;病程5~18个月, 平均病程 (6.2±3.3) 个月。参照组中, 8例男, 12例女, 诊断SLE的年龄为6~15岁, 平均年龄 (8.5±2.4) 岁;病发NPSLE的年龄为11.5~15岁, 平均年龄 (12.2±1.3) 岁;病程6~18个月, 平均病程 (6.1±3.2) 个月。排除药物、感染等激发因素, 结合脑脊液、影像学等检查确诊为NPSLE。
1.2 观察项目
1.2.1 临床资料
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 如发病年龄、病程、关节炎、发热、高血压、中重度贫血、肾功能不全、狼疮肾炎等。
1.2.2 实验室资料
对比两组患儿的实验室检查项目:补体C3、抗双链DNA抗体、抗核抗体 (ANA) 及严重病理类型等。
1.2.3 治疗情况
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情况进行比较, 如正规使用激素与否、采用甲强龙冲击治疗与否、正规使用环磷酰胺 (CTX) 治疗与否。在进行该次研究前的半年内, 若有以下情况属于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正规:①起初用量不够, 即不超过1.5~2 mg/ (kg·d) ;②骤然停用相当于强的松15 mg剂量以上的激素;③减量速度过快。在进行该次研究前的半年内, 若有以下情况则属于CTX治疗不正规:①剂量不够;②在进行CTX治疗阶段, 停用不止3个月[2]。
1.3 检验方法
对ANA进行检验时,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滴度, 判断为阳性的标准是>1∶40。对抗双链DNA抗体进行检验时, 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血清C3进行检验时, 使用免疫比浊法。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先对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 再对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分析。
2 结果
2.1 实验组 (NPSLE) 患儿的临床症状
6例精神异常, 1例意识障碍, 1例MRI发现脑血管病变, 4例头痛, 2例面瘫, 1例癫痫致抽搐。
2.2 NPSLE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对关节炎、发热、高血压、中重度贫血、肾功能不全、激素治疗不正规、抗双链DNA抗体、CTX治疗不正规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 发热、激素治疗不正规、C3<0.4 g/L及CTX治疗不正规, 则为有意义的危险因素 (P<0.05) ;甲强龙冲击治疗为有意义的非危险因素。
2.3 NPSLE危险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再对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进入回归方程变量的有发热、激素治疗不正规、C3<0.4 g/L及CTX治疗不正规, 这些因素都和NPSLE正相关, 见表1。
3 讨论
SLE是一种由不明原因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容易造成多器官受累, 其中以肾脏的受累程度最严重。据相关资料显示[4], 超过60%的患儿在病情早期存在尿检异常, 后期肾损害的发生率则会相对较高, 而引起SLE死亡的三大原因分别为肾损害、感染、神经损害。患SLE的儿童致残率与致死率要明显高于成人, 且以合并神经精神性狼疮或弥漫性增殖性肾炎的患儿预后最差。
NPSLE的临床特征较复杂, 且程度不一, 其中重症NPSLE的预后会相对较差, 极易引起SLE死亡, 且精神异常也会对患儿的正常生活与学习造产生较大影响。在NPSLE的早期诊断中无特异诊断标准, 相对而言, LN的诊断及治疗则相对透彻。在对LN进行治疗过程中, 如果发现合并NPSLE, 则会增加治疗难度, 不利于预后。因此, 儿科肾脏病医生在治疗SLE患儿时, 必须密切注意其肾脏病变情况, 尤其是NPSLE。对LN合并NPSLE的发病因素进行研究, 对于临床医生结合LN患儿的神经精神性症状进行疾病诊断, 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NPSLE的发病机制, 至今仍无明确定论, 但大多数医生认为NPSLE属于SLE全身表现的组成部分, 应该与免疫因素相关[5]。在该次研究中, 血清C3出现下降的现象与NPSLE有关, 这说明NPSLE与SLE病变在发生机制上存在相似性, 都属于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 结果引发血管炎。NPSLE的神经精神症状主要活跃于SLE活动期, 因此在诊断NPSLE时, 必须对狼疮活动性进行全面的检查及评估。
在该次研究中发现, 治疗因素也是引起NPSLE的危险因素, 如激素治疗不正规、CTX治疗不正规等。有少数患儿因为糖皮激素起初用量不够、家长不按要求用药、减量速度过快等原因, 结果使病情不受控制, 迅速病发NPSLE, 最终死亡。所以, 如果LN患儿出现补体C3下降幅度大、活动评分高等情况, 应及时在早期足量使用激素, 并给予甲强龙冲击治疗, 合理增加CTX等免疫抑制剂, 以实现对疾病活动的控制, 防止并发NPSLE。如果是治疗不正规的LN患儿, 则要注意观察其是否并发NPSLE。
综上所述, 在LN合并NPSLE中, 进行单因素分析时, 发热、激素治疗不正规、C3<0.4 g/L及CTX治疗不正规, 则为有意义的危险因素 (P<0.05) ;甲强龙冲击治疗为有意义的非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时, 发热、激素治疗不正规、C3<0.4 g/L及CTX治疗不正规与NPSLE呈正相关关系。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狼疮性肾炎合并神经精神性狼疮的危险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09年7月—2013年2月收治的15例狼疮性肾炎合并神经精神性狼疮患儿及同期的20例无神经系统病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先对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 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及治疗情况, 再对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非条件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中, 发热、激素使用不规范、C3<0.4及CTX治疗不规范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结论 狼疮性肾炎患儿发生神经精神性狼疮的主要因素是发热、激素使用不规范、C3<0.4及CTX治疗不规范。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神经精神性狼疮,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周春, 庞玉生, 李铭芳, 等.儿童狼疮性肾炎合并神经精神性狼疮的危险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7) :491-492.
[2]张晓英, 郭艳芳.儿童狼疮性肾炎24例临床特点[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9, 24 (21) :1668-1670.
[3]冯仕品, 王莉, 谢敏, 等.20例儿童狼疮性肾炎临床与病理分析[J].四川医学, 2012, 33 (6) :962-965.
[4]王亚军, 胡玉蕾.儿童狼疮性脑病4例[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7) :154-155.
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新进展 篇3
免疫抑制治疗
系膜增生型狼疮性肾炎
系膜增生型(Ⅱ型)狼疮性肾炎中蛋白尿明显的患者,可给予中等量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如泼尼松龙30~40 mg/d)。激素减量可根据临床和血清学活动情况决定。
局灶(Ⅲ型)或弥漫增生性(Ⅳ型)狼疮性肾炎
Ⅲ型和Ⅳ型狼疮性肾炎的治疗类似,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即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诱导缓解阶段持续4~6个月,应联合应用激素和细胞毒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治疗。随着疾病活动的缓解,维持阶段激素开始减量。此时,作用相对较弱但毒性相对较小的药物可代替强效但毒性高的免疫抑制剂,其目的是防止疾病的复发和肾功能恶化,同时尽量减少药物的副反应。
目前公认且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诱导缓解阶段治疗方案是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CTX),二者联合应用能更好地保护肾功能,获得更长的缓解。泼尼松起始剂量为0.8~1 mg/(kg·d),4~6周若病情开始缓解需尽快减量,4~6个月后减量至7.5~10 mg/d。对于激素的使用应强调“足量、快减”,充分发挥其在疾病活动期快速起效的正作用,也要尽量减少其带来的副反应,而临床往往忽视后者。CTX可静脉注射或口服。研究表明,每月静脉使用CTX比每日口服副反应小,而长期肾脏预后相似。故目前推荐在诱导缓解阶段静脉应用CTX每月0.6~1.0 g,维持6个月。欧洲风湿病协会在一项临床试验中(ELNT)[1],比较了低剂量和高剂量静脉CTX对增生性狼疮性肾炎治疗的10年随访资料发现,在病死率、血肌酐倍增及终末期肾病方面,二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低剂量CTX即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且降低了副反应的风险。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吗替麦考酚酯(MMF)在狼疮肾炎中的治疗价值。前瞻随机对照研究证实,诱导期应用MMF(2~3 g/d)联合激素治疗弥漫增生型狼疮性肾炎与口服或静脉CTX联合激素的疗效相仿甚至优越,副反应相对较少。ALMS(Aspreva Lupus Management Study)试验[2]是目前比较MMF和环磷酰胺对活动性狼疮肾炎的治疗效果的样本量最大的临床研究,该试验共纳入370例狼疮肾炎患者,病理类型包括Ⅲ型、Ⅳ型和Ⅴ型。结果显示在诱导缓解阶段,二者的治疗反应相似,在不良反应方面(包括死亡和严重感染)也是相似的。另外一项关于MMF治疗效果的荟萃分析共纳入5个临床试验,共计638例病例,该分析证实在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方面,MMF和环磷酰胺并无显著性差异;在副作用方面MMF发生白细胞减少的比例较低,其他副作用如感染、消化道症状等方面二者无显著性差异[3]。
经过以上治疗,若患者在半年内病情得到控制,治疗可进入维持阶段。此阶段泼尼松维持在5~10 mg/d,免疫抑制剂可选用静脉CTX 0.6~1.0 g,每3个月1次,维持1~1.5年,之后可换用硫唑嘌呤(AZA)1~2 mg/(kg·d)或MMF1.0~1.5 g/d。虽然维持阶段的持续时间目前尚无定论,但多在2年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最新的研究显示,相较于AZA而言,MMF在维持缓解期的治疗效果要更好,特别是在减少复发率方面[4]。
膜性狼疮性肾炎(V型)的治疗
当增生型和膜型狼疮肾炎共同存在时,应根据增生性病变的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对于单纯膜性狼疮肾炎,目前也建议激素联合细胞毒药物,但不需要强化免疫抑制治疗。由NIH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使用静脉环磷酰胺或环孢素A 12月后临床缓解率及蛋白尿的减少均比单用激素效果明显,但环孢素A复发的比例高于环磷酰胺组[5]。最新的一项荟萃分析证实,对于V型狼疮肾炎,MMF和静脉注射环磷酰胺诱导缓解治疗效果相似[6]。
新的治疗方法与药物应用
尽管激素联合CTX显著减少了狼疮性肾炎患者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并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长期存活率,但其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如感染、生殖系统损伤及肿瘤等又让许多医生及患者“望而却步”。此外,高达44%的患者使用静脉CTX5年内出现复发,5%~15%的Ⅳ型狼疮性肾炎患者对CTX无效,仍有30%~50%的患者在诱导缓解治疗5年后血肌酐倍增或进入终末期肾病。因此如何更合理地使用免疫抑制剂已成为广大临床医生面临的新挑战。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近年来探索了一些新的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来氟米特、他克莫司等,初步研究显示短期治疗效果尚可;另外还有一些富有前景的细胞学和生物学疗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环孢素A、来氟米特、他克莫司以及利妥昔单抗在狼疮肾炎中的治疗效果。
环孢素A
环孢素A对于狼疮肾炎的治疗,目前尚缺乏较好的循证医学证据。最近一项小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环孢素A和环磷酰胺在诱导缓解及维持缓解阶段的治疗效果[7],该实验共纳入40例患者,病理类型为Ⅲ型或者Ⅳ型,其中环磷酰胺组为21例,环孢素A组为19例。在诱导缓解阶段, 环磷酰胺组患者缓解率为24%,有效率为52%;而环孢素A组缓解率为26%,有效率为43%。在维持缓解阶段, 环磷酰胺组有14%的患者达到缓解,38%的患者治疗有效;环孢素A组有37%的患者达到缓解,58%的患者治疗有效,以上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经过平均40个月的随访,两组的复发率均为48%,无显著性差异。该研究认为环孢素A和环磷酰胺对增生型狼疮肾炎效果相当。故不能耐受标准治疗以及标准治疗后无效或复发的病例可试用环孢素A。
来氟米特
来氟米特可以抑制嘧啶的初始合成,也是一种新型的特异性免疫抑制剂。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获得成功,近年用于治疗狼疮性肾炎,初步发现近期疗效与CTX类似,但远期疗效及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尚待进一步观察。近年国内的一项针对增殖性狼疮性肾炎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对照(CTX对LEF)研究显示[8],两组近期疗效和副反应相仿,提示来氟米特可以用于活动性增殖型狼疮性肾炎的诱导缓解治疗,但其在维持缓解的疗效及长期肾脏保护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应用来氟米特治疗弥漫性增生性狼疮性肾炎其诱导缓解期剂量初始为50~100 mg/d,连续3天后改为20~30 mg/d,疗程至少6个月。
他克莫司
他克莫司可抑制IL-2的产生和T细胞活化,显著抑制TH2细胞IL-10的表达,从而减少B细胞自身抗体的产生。国内现有部分临床观察性研究的治疗经验显示,该药联合激素能迅速、有效地控制弥漫增生性狼疮肾炎的病情活动,短期应用的安全性较好。其另一个突出特点为治疗早期(2~4周)可提高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最新一项非双盲随机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9]证实,他克莫司和环磷酰胺诱导缓解活动性狼疮肾炎(病理类型包括Ⅲ型、Ⅳ型、Ⅴ型,Ⅲ型合并Ⅴ型或者Ⅳ型合并Ⅴ型)的效果相当,经过6个月的治疗,他克莫司组和环磷酰胺组相比有较高的完全缓解率(52.4% vs 38.5%)和治疗有效率(90.5% vs 82.1%),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副作用方面,他克莫司组发生白细胞减少及消化道症状的较少。但该临床试验观察时间短(6个月),样本量偏小,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确认。另有国内学者提出了对于狼疮性肾炎的“多靶点治疗”(Multitarget Therapy)[10],即同时使用他克莫司和MMF两种免疫抑制剂联合激素治疗,旨在提高缓解率、减少患者的耐药性及传统免疫抑制剂的副反应,初步结果尚满意,但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值得关注。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B淋巴细胞功能障碍是SLE发生的重要机制,不仅可以产生自身抗体,还可以调节其他细胞功能,分泌细胞因子和表达抗原,故通过干预 B细胞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Rituximab是一种嵌合鼠/人的单克隆抗CD20抗体,由于CD20是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且95%以上的B淋巴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有CD20表达,故1997年美国FDA批准该药用于治疗淋巴瘤并获得成功。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实,对于一些难治性或频繁复发的狼疮性肾炎可能会有较好的效果[11,12]。
小 结
对于狼疮性肾炎患者,传统的激素联合CTX仍为一线治疗方案,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MMF对狼疮肾炎的治疗价值。对传统治疗无效、副反应大或复发的病例,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新型免疫抑制剂、细胞学疗法和生物制剂的疗效和长期安全性尚待进一步评估。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防止狼疮性肾炎复发,保护肾功能,尽可能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13]。为达到上述目标,诱导缓解阶段应力争达到完全缓解,维持缓解期应坚持长期治疗,随时警惕治疗药物的副反应。
(由于版面所限,参考文献已略,如有需要,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用的中药方剂 篇4
生地黄 30g 菊花 12g 枸杞子 12g 天麻 9g 白蒺藜 15g 川芎 9g 蔓荆子 12g 灸鳖甲 12g 生石膏(先煎)30g 黄芩 30g 全蝎 3g 僵蚕 15g 半夏 12g 陈皮 6g 茯苓 12g 甘草 3g 2.狼疮性肾炎、轻度氮质血症、肾性高血压:脾肾两虚 黄芪 12g 白术 12g 生地 30g 灸龟甲 12g 杜仲 9g 川断 12g 菟丝子 12g 葶苈子(包)15g 猪茯苓(各)12g 桑白皮 15g 泽泻 12g 落得打 30g 接骨木 30g 川牛膝 12g 甘草 3g 陈皮 6g 大枣 5枚 黑大豆 30g 赤小豆 15g 3.狼疮性肾炎:瘀热损肾
生地黄 30g 灸龟甲 12g 知母 15g 生石膏(先煎)30g 黄芩 30g 落得打 30g 接骨木 30g 六月雪 30g 猪茯苓(各)12g 泽泻 12g 杜仲 12g 川断 12g 苦参 30g 赤小豆 15g 甘草 3g 大枣 5枚 4.红、白细胞减少症:气阴两虚
生地黄 30g 熟地黄 30g 山萸肉 12g 女贞子 15g 枸杞子 12g 制首乌 15g 黄芪 12g 白术 12g 猪茯苓(各)12g 知母 12g 黄芩 30g 白芨 9g 佛手 6g 陈皮 6g 甘草 3g 大枣5枚 5.血小板减少:血虚瘀热
生地黄 30g 生石膏(先煎)30g 知母 12g 黄芩 30g 羊蹄根 30g 虎杖 30g 生藕节 15g 旱莲草 15g 水牛角(先煎)30g 灸龟甲 12g 槐花米 12g 陈皮 6g 生甘草 3g 6.多浆膜腔积液:热郁饮积
生地黄 30g 生石膏(先煎)30g 知母 12g 黄芩 30g 玉竹 15g 葶苈子(包)15g 白芥子 12g 生薏仁 30g 桑白皮 12g 猪苓 12g 茯苓 12g 广郁金 9g 五加皮 15g 枳壳 9g 甘草 3g 大枣 5枚 7.手足栓塞性微血管炎、肢端溃疡:血热瘀阻
生地黄 30g 玄参 30g 生石膏(先煎)30g 黄芩 30g 忍冬藤 30g 鬼箭羽 15g 槐花米 15g 生藕节 15g 水牛角(先煎)15g 川牛膝 12g 生甘草 3g 8.关节炎、血小板减少:瘀热痹阻
生地黄 30g 忍冬藤 30g 岗禾念根 30g 虎杖根 30g 生薏仁 30g 生石膏(先煎)30g 黄芩 30g 川芎 9g 羊蹄根 30g 海风藤 30g 川牛膝 12g 生甘草 3g 陈皮 6g 大枣 5枚 9.狼疮急性发作期:气营热盛
生石膏(先煎)30g 寒水石 30g 滑石 30g 生地 30g 玄参 30g 金银花 15g 黄芩 30g 知母 12g 生薏仁 30g 丹皮 15g 赤芍 9g 人中黄 12g 羚羊角粉(冲)0.6g或者紫雪散(冲)1支 10.红斑狼疮早期:阴虚内热
狼疮性 篇5
王珺平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肿瘤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邮政编码530021 通讯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新竹路8号1栋3单元402房 联系电话:***;E—mail:wangjunping1028@hotmail.com
患者女,76岁,因“下腹胀痛1周”入院。
1周前无原因出现下腹部胀痛,程度轻,无他处放射。无发热、呕吐,无咳嗽、气促,无眼、口干,无关节痛、意识障碍等。来我院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查体:Bp151/88mmHg,双侧腋窝各触及一肿大淋巴结,约0.5 cm ×1cm,质韧,无压痛,活动可,边缘清。皮肤黏膜无异常,心肺无异常,腹软,稍隆起,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余无阳性体征。病后外院资料:胃镜无异常。肠镜示横结肠息肉(已钳除);直肠糜烂(性质待查),无病理报告。我院门诊腹部+妇科B超示少量腹水,宫腔、盆腔积液,余无异常。
入院后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70g/L,淋巴细胞比率54.5%,余基本正常。肝功能:总蛋白58.6g/L,白蛋白28.3g/L,余正常。尿常规:尿蛋白2+。24h尿蛋白定量534mg/24h。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1:320,抗核抗体谱、抗心磷脂抗体正常。补体3:0.48 g/L,补体4:0.20 g/L。大便常规+隐血、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四项、结核抗体、类风湿因子、血沉、Coombs试验、肿瘤标志物正常。结核菌素试验(-)。心电图正常。胸片;右膈抬高?胸腔、心包B超;少量双侧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各部位CT平扫+增强示
1、右肺中叶,左肺上叶炎症;
2、双侧胸腔积液并右下肺膨胀不全;
3、双侧腋窝多发淋巴结肿大;
4、腹水;
5、双侧肾盂及输尿管上段扩张;
6、盆腔积液。诊断性腹穿示漏出液,细胞学和病原学正常。骨髓细胞学;骨髓增生活跃;活检考虑铁利用障碍性贫血。右腋窝淋巴结活检病理;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入院后予降压、补充白蛋白。曾予头孢他定、左氧氟沙星,用后腹胀痛加重,3天后停药。
患者特征为多浆膜腔积液、蛋白尿、贫血、低蛋白血症。各科会诊认为结核、感染、肿瘤可能性不大。入院查ANA和24h尿蛋白定量异常,但无法指导诊断,予复查。第2次ANA阳性、ANA抗体谱Ro-52++、ANA抗体谱nRNP/Sm++。第3次ANA阳性、ANA抗体谱核小体+-、ANA抗体谱Ro-52++、ANA抗体谱nRNP/Sm++。24h尿蛋白定量分别为1612mg/24h、1861mg/24h。
根据美国风湿病学院1997年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分类标准[1]及2009年提出的修订[2],诊断SLE明确。予中剂量甲泼尼龙和环磷酰胺冲击后症状好转出院,门诊随诊。
讨论:本例以下腹部胀痛为首发症状,检查发现多浆膜腔积液、蛋白尿、贫血。始终无皮肤黏膜、关节肌肉、精神神经方面改变,无光过敏。入院时免疫学、ANA和24h尿蛋白结果不典型。随着病情发展,抗核抗体谱逐步出现阳性,24h尿蛋白数值逐步增加,排除感染、肿瘤及其他结缔组织病后,诊断SLE。
文献报道,以胃肠病变为首发或主要表现的SLE误诊率高达88.6%[3]。由于表现不具有特异性,易误诊为感染性疾病、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临床多浆膜腔积液常见病因有结核、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肾衰、恶性肿瘤等[4]。对该患者诊断过程中,曾按常见病因寻找,但无有力诊断依据,结合ANA轻度升高等特点,考虑风湿免疫性疾病,复查ANA抗体谱核小体、ANA抗体谱Ro-
52、ANA抗体谱nRNP/Sm阳性。查阅文献,抗核小体抗体作为SLE的诊断性标记抗体之一,敏感性、特异性优于抗dsDNA抗体和抗Sm抗体,特别当抗dsDNA和抗Sm同时为阴性时,抗核小体抗体检测可显著提高对SLE诊断率[5]。在SLE患者中抗Ro-52 抗体阳性率为24.66% [6],抗nRNP/Sm抗体在30.0%~40.0%的SLE患者可见[7]。但特异性不高。结合病史,诊断SLE明确。
狼疮性肾炎中西医治疗现状 篇6
1 西医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治疗SLE的基本药物依然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物。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控制LN的肾外症状,减轻肾脏病变和保护肾功能,临床多采取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
1.1 急重症治疗
198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H)的研究结果表明,口服泼尼松龙联合CTX冲击治疗,对于重症SLE有较好效果,一时成为治疗增生性LN的经典治疗方案。CTX冲击治疗具有较多副作用,如骨髓抑制、肝脏损害、出血性膀胱炎、尤其是感染等并发症,是制约此方案的重要原因。
霉酚酸酯(MMF)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药理活性为霉酚酸,MMF在体内脱脂后产生霉酚酸,再通过选择性抑制细胞鸟嘌呤核苷酸的经典合成途径,抑制T和B细胞的增殖,抑制抗体产生。Chan等[3]的研究表明,与CTX冲击疗法联合口服泼尼松龙相比,MMF联合口服泼尼松龙治疗Ⅳ型LN具有相似的疗效,但感染等副反应明显减少,是比较安全的有效的治疗方案。
1.2 维持期治疗
硫唑嘌呤(AZP)可竞争性抑制嘌呤合成酶而影响嘌呤核苷酸的代谢,干扰其DNA和RNA的合成,使细胞增殖速度降低,虽然治疗重症效果差,但是治疗指数较大,长期应用不良反应比CTX小,相对安全,无致畸作用[4],主要用于经CTX冲击治疗后的长期维持。广东省刘赛等选择其院1998年1月~2008年12月的9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治疗后统计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抗疟药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用药基础上,联合AZA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CTX[5]。
1.3 轻中度肾脏损害的治疗
轻者可隔日口服泼尼松龙,稍重者应使用标准激素疗法。并密切观察患者状况。可同时运用生物制剂,如阿贝莫司、利妥昔单克隆抗体(rituxinab)、环孢素A(CsA)等药物。
阿贝莫司是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合成肽,是一种免疫调控物质,能降低双链DNA抗体水平。超过800例SLE的患者资料显示,在阿贝莫司临床Ⅱ、Ⅲ期实验中,持续使用阿贝莫司治疗相对照安慰剂,能持久减少SLE患者体内双链DNA抗体,降低SLE肾脏和其他主要症状复发[6]。
利妥苷单克隆抗体(rituxinab)是人鼠嵌合的抗B淋巴细胞CD20的单克隆抗体,在体内能有效清除异常增生的B淋巴细胞。近期使用利妥苷单抗治疗SLE的临床数据表明,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对除类风湿关节炎外的自身免疫疾病如SLE、肌炎等效果显著[7]。
环孢菌素A效果较好,能早期诱导LN临床缓解,减少激素和CTX用量及副作用。主要是阻止T细胞ID2的产生和IL-2受体的表达,从而抑制免疫应答。该药已被证明能有效改善SLE疾病的活动性症状,如关节痛、蛋白尿等。随机选择6例SLE患者,长期使用环孢菌素A的同时,能减少类固醇用量,3例可以停用激素,3例可以减至低水平维持,无严重副作用发生[8]。
2 中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复方制剂最为常用,且多结合西医进行辨证治疗,经临床观察确有疗效,有增强免疫、调节免疫功能、拮抗激素及免疫抑制、防止撤药反跳的作用。辨证可分为:(1)热毒炽热型;(2)肝肾阴虚型;(3)脾肾阳虚型;(4)气阴两虚型;(5)湿阻血瘀型[9]。
个人经验治疗法、经验治疗方在临床中不断涌现,如陶筱娟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从肺论治贯穿始终,活动期以清肺、宣肺为主,缓解期以润肺、固卫为主,取得较好疗效[10]。长春童延清等[11]临床实验观察发现抗氧化中药对S延缓LN肾功能恶化有一定疗效,但对已经进入肾功能不全的LN的疗效差,特别是V型。西安的马巧亚等[12]研究总结,狼疮性肾炎用药以补益药、祛风湿通络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
中成药方面,目前多为医院内制剂。江苏省的卢祖礼等[13]在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用肾衰冲剂治疗慢性肾功衰30例,收效良好。
3 讨论
LN的治疗目标是诱导期尽快获得疾病的缓解,避免毒副反应;维持期尽量防止狼疮性肾炎的复发,提高患者的长期存活率,进一步提高其生活质量。西医用激素联合CTX治疗比单用激素效果好,激素联合M M F治疗比联用CTX效果好,若在使用西药期间能够准确辨证,随证给予中药制剂,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西药用量,特别是能够缓解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LN的疗效也可进一步提高。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可侵犯全身各器官,肾脏为主要受累器官之一,称为狼疮性肾炎。病因未明,仍为一种只能控制而不能根治的疾病,10%~30%的狼疮性肾炎会进展至肾功能衰竭而死亡。本文就目前狼疮性肾炎的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进行归纳评述。
狼疮性 篇7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的内脏损害为狼疮性肾炎,并发肾小管功能障碍者较少见,我科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
一、病历简介
患者女性,28岁,因“面部蝶形红斑半年,左侧肢体麻木、四肢无力15天”收住院,患者半年前始面部出现蝶形红斑,日照后加重,无关节痛,脱发等症状,未诊治。入院前二周始渐出现四肢无力伴左侧肢体麻木,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及频繁呕吐,当时查血钾1.7mmol/L,当地医院拟诊“周期性麻痹”予补钾、气管切开等治疗,2天后四肢肌力提高,但出现左足下垂,不能背屈,遂转我院。体格检查:T37.3摄氏度,神志清楚,呼吸略促,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部未见异常。左小腿中下外侧及足背痛觉减退,左足下垂,左足趾伸屈较右侧弱,四肢肌力正常。ECG检查:1、加速型交界性心律;2、T波低平。化验检查:血清K+3.0mmol/L,Na+141mmol/L,CL—130mmol/L,血钙、磷、镁值正常。补体C3 0.36g/L(正常0.8~1.5g/L,下同),C4 0.14g/L(0.2~0.4g/L),ds-DNA(+)。血气分析:PH 7.28,剩余碱-14.1mmol/L,[HCO3—]13.4mmol/L,Pco2 3.1Kpa,CO2CP 11.7mmol/L,血氧飽和度97.4%,白细胞总数1.7g/L,血红蛋白含量91g/L。尿液化验:蛋白(+),PH 7.38(5.0~7.0),24小时尿量蛋白定量830mg,24小时尿钾排泄量110mmol/L(50~102mmol/L)。尿酸化功能试验:可滴定酸3mEq/L(20.76±7.12mEq/L),[HCO3—]3mEq/L(2.18±1.36mEq/L),NH3 31mEq/L(34.1±12.44mEq/L)。肾脏病理:小球系膜区弥漫性轻度增宽,基质轻度增多,细胞相应增生。系膜区可见嗜复红物质沉积,肾小管多灶中度萎缩,管腔内多见蛋白质管型,肾间质多灶状炎细胞浸润,诊断:狼疮性肾炎(IIb型伴局灶硬化)。临床诊断:1、SLE;2、狼疮性肾炎;3、I型肾小管性酸中毒;4、左腓总神经麻痹。经应用强的松、雷公藤多甙、补碱、补钾、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一周内症状逐渐减轻,左小腿感觉逐渐恢复,一月后前述症状全部缓解,相关化验检查恢复正常,带药出院。
二、讨论
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 RTA)大部份是由常染色体遗传的先天性肾小管功能异常性疾病,少数为继发于肾间质病变导致肾小管与管周液间不能建立起悬殊的H+梯度差,使H+储留体内而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1]。临床上分为四型,其中I型(又称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最常见,表现为低钾血症、全身无力、肌肉麻痹、恶心、呕吐、心律失常、血气分析呈代谢性酸中毒,尿酸化功能下降,尿钾排出增多等,本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完全符合上述指标,确诊为I型RTA,肾组织病理发现肾小管及肾间质均存在不同程度病变,进一步证实本例RTA的发生与肾小管及肾间质炎症有直接关系。
RTA并发于SLE肾炎并不多见,吴氏[2]报告15年内共确诊3例,县且预后较差,其发病机理除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外,尚与尿酸化功能障碍导致NH3在组织中积聚,激活补体而致间质病变加重有关[3]。临床上较易误诊为“周期性麻痹”和“重症肌无力”等疾病,应注意鉴别。另外,本例发生的左腓总神经麻痹考虑为SLE引起的神经病变,与RTA无关。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编,内科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76
[2]吴兆龙,郭卫军,廖履坦等.肾小管酸中毒患者的病因和转归,中华肾病杂志.1995;11(6):365~366.
治“狼疮”庸医何其多 篇8
关于SLE
红斑狼疮(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慢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属于风湿病范畴,其中发病最多、危害最严重是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SLE能侵犯全身各脏器,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关节痛、乏力、发热、雷诺现象(冬天手指发白发紫)和蛋白尿是最常见的早期表现,面部蝴蝶状红斑为其特有的临床表现。此外,SLE还有许多并发症以及长期服用激素引起的毒副作用。因此,临床表现非常复杂。
SLE病情非常复杂,要有高水平的医生、专家才有水平诊治,还需有许多医技科室的配合,进行反复的检查,才能调整用药。在缺少条件的医院和诊所,患者不但会化冤枉钱,而且会延误病情,失去最好的甚至是最后的治疗机会。近两年,我们遇到多名江西和苏北来的患者,他们因报上和网上的误导卖掉了房子和所有值钱的财产,到某地个体医生处治疗,结果是病情加重、倾家荡产,真是教训惨重。下面是我们在日常诊疗中收集的关于SLE的不良广告,希望患者和家属不要上当受骗。
常见广告语:本疗法采用纯中药治疗,最大的特点是不使用激素,避免了一般治疗红斑狼疮过程中激素对机体的多方面损害……
点评:糖皮质激素目前是治疗SLE的首选药物,尤其对危重病人来说,救急、救命时非用激素不可,这是任何中药都不能替代的。中药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更何况有些患者即使可以撤减激素,也需要终身服用维持量,患者和家属千万不要盲目追求“不用激素”。即使SLE患者在激素治疗中出现了毒副作用,只要病情尚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仍是决不可随意减量的,更不可停用,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有些江湖医生连这一点起码的知识都不懂,却利用患者对激素的恐惧心理,让病人随意减量甚至停用激素,改服他的祖传秘方,导致病情立即反跳,甚至出现危象,这是大家要千万警惕的。
常见广告语:我院引进中西医结合治疗红斑狼疮的特效新药,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权、中国发明协会金奖、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等各种奖项……
点评:患者常常问我们:现在到底有没有能治愈狼疮的特效中成药?我们的回答是:肯定没有。在SLE的治疗中,国内能获得中医和西医界公认的有效中成药只有一个——雷公藤多甙片。它在临床已广泛使用,由于毒性较大,尚有一定的局限性,治疗SLE的疗效率也只有70%左右。从1983年起,我们参加了历次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风湿病学术研讨会。无论在会议上还是业内杂志上,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些“新药”的论文。如果它们获得了国家级、部级的奖项,为什么在业内却隐姓埋名?只有一种可能:那些国内和国际的奖状是通过商业操作化钱买来的,中医界是不承认的,是见不得人的,大家不要轻信。
常见广告语:本“××散”是获得国家准字号的、专治红斑狼疮的最新中成药,有效率98%以上,疗程短、见效快、无毒副作用、不反弹、不复发……
点评:研制一只新的中成药需要通过临床研究、药理研究、毒理研究,并且需要由国家承认的、有资质的医院和研究所组织专家进行研究和验证,再由同专业的专家鉴定。这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和多年的时间,不是轻而易举的。中医风湿病学会的专家有的是新药评审委员,有的是成果奖评审委员。这些专家每年都聚在一起交流、评审,他们近年来还没有鉴定过任何治疗SLE的中成药。我们的临床研究已经20多年,我们的经验是中药和西药一样,都是有局限性的。中医中药对SLE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离开攻克距离尚很远,更不可能有98%的疗效。
常见广告语:本疗法保证SLE抗体转阴,无效退款……
点评: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是诊断SLE的重要指标,其中,抗核抗体(ANA)阳性,提示结缔组织病(SLE以外的其他结缔组织病也可显示阳性)。抗双链-DNA(抗ds-DNA)及抗Sm抗体阳性被认为是SLE的标志性抗体。这其中,ANA是不会转阴的。这项检查有假阴性的可能,每家医院都可能出现假阴性的情况,有些医院化验室经验不足,出现假阴性的机率就比较多。如果有医生打包票能治愈SLE,保证ANA转阴,那他一定是吹嘘或是无知,是骗钱的江湖郎中。
常见广告语:SLE不是癌症,但是和癌症一样会导致全身多脏器的病变、衰竭,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死亡……
点评:这是在夸大事实、恐吓患者,诱导患者病急乱投医。近年来,随着免疫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早期、轻型、不典型的SLE诊断率明显提高,暴发型并迅速死亡的病例已不多见。SLE虽然治疗仍然困难,但经过正规治疗,绝大多数的SLE患者是可以控制并取得缓解的,临床死亡率已经降得很低,患者和家属不可以有“死马当活马医”心理。
常见广告语:本红斑狼疮研究所创始人,是祖传神医×××……他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先后在江苏、浙江、河北、北京等地开办诊所和研究所,治愈患者无数……
点评:对这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神医”、“诊所”和“研究所”,患者尤其要提高警惕。某省曾有一非法行医者,吹嘘为包治狼疮的专家,利用病人的省钱心理,把挂号费设得非常便宜,但药费成千上万。病人是用麻袋装回了一大袋不值钱的草药,却十有八九病情加重了。被有关部门取缔后,他换个地方继续行医行骗,足迹真是“遍布神州大地”。更有一非法行医者,公然吹嘘自己是祖传神医。他忘了:中医自古以来就是不信鬼神的,既是神就不是科学的。中医古代没有红斑狼疮的病名,哪里来的祖传秘方?这显然是骗人的把戏。
常见广告语:本疗法对逆转SLE并发的股骨头坏死有特效,可使坏死的骨头恢复正常结构,避免残废的结局……
点评:SLE并发的股骨头坏死是由大剂量皮质激素引起的,在股部有疼痛和牵扯症状,影响行走,严重的可能会致残。中医恰当的治疗能缓解疼痛、恢复行走功能,但已经坏死的股骨头是不可能逆转而复活的。有的江湖医生吹嘘他能治愈骨坏死,这不是无知就是骗钱。有的SLE患者本末倒置,放下狼疮,先去治骨坏死,结果骨坏死没有好转,SLE的病情却是加重了。这时,为了稳定SLE还必须激素加量,于是骨坏死更是加重,真是得不偿失。因此,SLE患者治疗骨坏死也不能乱投医。
此外,还有一些吹得神乎其神的新型治疗方法,有的是老翻新,有的标上了高科技名称,它们都没有经过专家鉴定,都是不成熟,有的甚至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患者在漫漫求医路上,要擦亮眼睛,认清这些“庸医”。要尽量坚持在当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当地实在没有条件的,可去上海、北京等医疗条件好、医疗水平高、收费规范的大型医院,寻找有经验的专家诊治,这才是正确的途径。
狼疮性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2010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180例LN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诊断分类标准[2]且同时存在累及肾脏表现,均使用SLEDAL评分来评价狼疮活动程度。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伤;24 h蛋白尿定量>2.8 g/L;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量<26 g/L);高度水肿。均已排除LN晚期患者,严重肾功能损害者,合并类风湿性及严重膝关节炎患者,合并心肝脑部及造血系统疾病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有药物禁忌证的患者,且患者均不存在白细胞数量减少、肝功能异常、感染等现象。
1.2 方法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血压、蛋白尿、血肌酐、血红蛋白水平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无蛋白尿或蛋白尿呈阳性(+~++)为轻度,阳性(+++)或以上者为重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180例LN患者中男87例,女93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51岁,病程1~5年,平均(3.2±0.7)年,治疗后有44例(24.4%)死亡。死亡原因包括经济困难未能透析或间隙中断透析(13例)、急性肺水肿(3例)、透析期间并发感染(24例)、狼疮性心肌病(3例)、狼疮性脑病(1例)。
2.2 个人情况及外界刺激对狼疮性肾炎预后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职业、药物过敏史、吸烟对LN预后影响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狼疮性肾炎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性别、年龄、血压、蛋白尿、血肌酐水平、血红蛋白作为自变量,将男、女,≤45岁、>45岁,舒张压<90 mm Hg、≥90 mm Hg(1 mm Hg=0.133 k Pa),轻度、中度蛋白尿,血肌酐水平<90μmol/L、≥90μmol/L,血红蛋白<105 g/L、≥105g/L分别赋值0分和1分,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年龄、血压、蛋白尿、血肌酐、血红蛋白水平的OR值分别为0.394、0.067、0.172、4.827、0.027(P<0.05或P<0.01),提示以上因素均与狼疮性肾炎的预后相关。见表2。
3 讨论
SLE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是由遗传、环境和激素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3]。肾脏是SLE最为常见的受累脏器,近年来LN成为导致SLE患者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据国外报道SLE的5年和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0%及60%[4]。本研究结果显示,在LN直接死亡原因中,仍以感染居首位,占54.5%,其次为因某种原因而未持续进行透析者,提示对LN患者,宜着重控制感染。一旦狼疮病情严重,如出现狼疮性脑病、急性肾功能恶化等,应及时应用免疫抑制剂,但同时应进行积极有效的抗感染治疗[5,6,7]。
本组资料通过行单因素分析发现,职业、药物过敏史、吸烟对狼疮性肾炎预后影响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正常上班族日常生活中多接触氯乙烯、石棉、硅石及芳香胺类物质,可诱发狼疮样综合征,农民无上述暴露因素,且因在烈日下暴晒,接触较多的紫外线,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降低该病的发生率,两种职业者者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压、蛋白尿、血肌酐、血红蛋白水平的OR值分别为0.394、0.067、0.172、4.827、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以上因素均与狼疮性肾炎的预后相关。
综上所述,LN患者预后受多个环境危险因素的影响,而且多因素可能存交互作用。LN易感者应该注意避免诱发因素,且在治疗过程中避免感染,降低病死率,同时针对其他高危因素的发生,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风山.来氟米特治疗21例狼疮肾炎的临床观察[J].中华风湿病杂志,2006,6(4):282-284.
[2]Hochberg MC.Updating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revised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Arthri-tis Rheum,1997,40(9):1725.
[3]康莉,夏天.狼疮性肾炎的诊疗新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15):2310-2313.
[4]Shayakul C,Ongaj YL,Chirawong P,et al.Lupus nephritis in Thailand:clinicopathologic findings and outcome in 569 patients[J].Am J KidneyDis,1995,26:300.
[5]李青,白云凯.162例云南籍汉族狼疮性肾炎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石南医药,2008,29(1):11-13.
[6]高岩.影响小儿狼疮性肾炎预后的因素[J].中华儿科杂志,2001,2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