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因需引才导向

2024-07-04

坚持因需引才导向(共5篇)

坚持因需引才导向 篇1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树立良好选人用人环境

如何把人选准用好,是干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选人用人,决定着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发展环境和政治生态。要坚持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群众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而努力奋斗。

一、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人才、用干部。一是不断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这就要求要公道正派选人,选公道正派的人,选群众公认的人,选群众威信高、信得过的人。二是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方式选拔任用干部,进一步扩大识人选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丰富干部选拔方式,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努力把干部的政绩考准、考真、考实,形成“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用什么人,用作风怎么样的人,对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坚持发展导向,选干部、配班子要着眼于推动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看其在发展中的实际表现和贡献。要坚持为民导向,把干部是否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摆正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要坚持务实导向,崇尚实干,让实干者得重用。要坚持清廉导向,党员干部不管地位多高、能力多强、贡献多大,只要突破了清廉这条底线,出了事,就要“一票否决”。要坚持团结导向,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凡是争你高我低、闹不团结、搞小动作、“窝里斗”的,一律不得提拔重用。要坚持公正导向,坚持公道正派地选人、选公道正派的人,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不搞亲亲疏疏、以人划界。既要多渠道引进和热忱欢迎外地干部,又要积极培养和大胆使用本地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

三、进一步加强组工干部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组工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干部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要加强学习,掌握本领,提高思想修养,展示政治坚定、本领过硬的形象。要不断加强对政治理论的学习,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理论上的成熟。要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掌握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打牢对已清正的思想理论基础。要通过培训认真学习和掌握党的组织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熟悉工作业务、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同时,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知识,提高政治鉴别、政策运用、知人善任、组工业务、拒腐防变“五种能力”,成为既熟悉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有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组织工作的专家。二要严格要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展示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形象。要加强党性锻炼,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培养甘为人梯的精神和路基的性格,人梯的品质,特别是奉献精神。在工作中,要讲原则、讲公心、讲真话,客观公正评价干部,大胆正确地使用干部。要坚持真抓实干,不搞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办实事、求实效。三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做到廉洁自律,展示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形象。

树立清廉的作风,一、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国以才兴,政以才治,为政之要在于用人。选人用人是一面旗帜,选什么人、用什么人,历来是广大干部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直接影响干部群众乃至社会的价值取向。在这次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过程中,坚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政治坚定、能力过硬、实绩突出、作风正派、群众拥护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一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德决定着才的作用的方向,与才相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就是要以德为前提,注重选拔政治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品德高尚、情趣健康的干部,对于同样是能力强的干部,谁在德方面表现更加突出,就提拔重用谁;对于在德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干部,本事再大也不能提拔重用;对已在领导岗位上德出了问题的干部,还要坚决调整下来。要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德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注意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切实把好品德关。

二是坚持实绩突出的导向。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领导科学发展、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是当前各级领导班子承担的重要任务。树立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凭实绩用人的导向,就会在全社会形成科学发展、崇尚实干的良好风尚。因此,要坚持把具有善于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善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才的重要标准,注重选拔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思路清晰、眼界开阔、能趟出发展的新路子、干出发展的新业绩的干部,真正把那些在转方式、调结构上有好举措,在谋长远、打基础上有新思路,在抓改革、促开放上有大突破,在惠民生、保稳定上有好办法的干部选拔上来。

坚持群众公认的导向。一个干部的所作所为,群众看得清楚、心中有数。干部能不能提拔重用,除了要看政治品质、道德素质、工作能力、工作实绩等方面的表现,还要看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要坚持务实为要、责任为重,注重把那些一心为民、勤奋敬业、敢抓善管、不跑不要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不让老实人受到冷落,坚决杜绝品行不端、心术不正、作风不实、拉关系、走门路的投机钻营者谋到好处、占到便宜。要坚持民意为上、注重公论,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充分征求各个层面干部群众的意见,用群众感受检验干部业绩、靠群众慧眼识人选人,把群众的有序参与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鲜明地体现党的干部路线和用人导向。

坚持领导起于基层的导向。基层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都注意把有潜力的年轻干部派到基层接受锻炼和考验,适时把具有基层领导经验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这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树立重视基层的导向,就是要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改善机关干部队伍结构,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特别是要积极发现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情况复杂岗位上埋头做事、作出突出成绩、不事张扬的干部,对他们多加关注,引导干部乐于扎根基层、奉献基层,自觉服务民生。

用人之要,重在导向。各地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心思和精力凝聚到干事创业、促进科学发展上来,自觉与中央和省委的政策要求保持高度一致,推动换届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人们相互之间联系交流的机会逐渐增多,领导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娱乐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绝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能够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但也有少数人员信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追求高消费,涉足不健康场所。“三圈”既是各级组织教育管理监督的重点部位,也是人生追求、品位、修养的重要体现,领导干部管好“三圈”,事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效,事关个人的成长进步。事实告诉我们“三圈”里面有党性、有人生、有命运。领导干部要努力做到在生活圈中严守规矩、抗得住诱惑侵蚀,在交往圈中分清良莠、不讲庸俗感情,在娱乐圈中抵御“灯红酒绿”、不为声色所迷。

一、做一个注重官德修养的人,追求高品味,净化自己的“生活圈”

净化领导干部“生活圈”,必须澄清三种模糊认识:“不用管”的看法。认为吃点喝点玩点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领导也是人,没有必要管得那么宽;“管不着”的看法。有的认为这是领导干部的私事,外人不必过问;“没法管”的看法。认为社会大环境就是这样,自己努力难有作为,根本就不必要管。因此,净化“生活圈”关键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重点是加强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

(一)对待名利上坚持奉献为先。胡锦涛同志在革命圣地西柏坡考察时曾指出,领导干部“两个务必”须臾不能忘记。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履行职责使命,牢记“两个务必”要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以事业为重、奉献为荣的政治本色。防止滋生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艰苦朴素、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杜绝讲排场、摆阔气,追求享乐的奢靡之风。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名利观,以平常心对待个人的进退升迁,视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树立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良好形象。

(二)民主监督上做到闻过则喜。“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许多领导干部腐化堕落就是从不注意生活小节开始的。因此各级党组织要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的监督制度,就像温家宝同志所说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真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切实消除管理监督的盲区。要紧紧依靠基层官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始终掌握所属人员的生活动态,及时纠正苗头性问题。领导干部也要努力增强监督和被监督意识,勇于接受监督,及时克服缺点,从而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三)思想道德上追求崇高目标。纵观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人,无一不是在人生观这个总坐标上出现了偏差,在价值观这个防洪堤上出现了坍塌。习近平同志曾指出,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保持党的纯洁性。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不忘崇高的人生追求。各级党组织要加强教育引导,坚定不移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修养和党性锻炼的自觉性,做到在复杂形势面前不动摇,在腐蚀沾染面前不蜕变,在利欲诱惑面前不失德。

二.做一个善交良师诤友的人,坚持高标准,控制自己的“交往圈”

领导干部因手中有权,说话管用,受人尊重,如何交往尤为重要。要严格控制社交范围,尽量少搞与工作无关的社交。要严格遵守廉政规定,确保交往内容的纯洁、健康,防止庸俗化,功利化和重利轻义、唯利是图。领导干部在社交中要严守法纪,增强“择人而交”与“慎重交友”的意识,防止个别人利用领导手中权力办私事、干坏事。

(一)针对为何交友的问题,要有正确的交友观念。《论语》云:道不同,不相为谋。交友,要有一定的原则性和目的性。常言道:不识其人而先识其友,朋友圈其实代表了一个人的形象和喜好。有人认为“多个朋友多条路”,交友是为了办事方便、升迁有门;有人认为交友是为了门面,以交到大腕大官大款为荣,功利色彩浓厚;有人只问数量不问质量,良莠不齐,什么人都敢交往,最终因交友不慎而跌了跟头,甚至犯了错误。因此,要高度重视交友,要明确对领导干部来说交友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必须把交友作为提高自己、促进工作、有利成长的重要途径,交良友、交善友、交诤友,通过交友,交出友谊、交出事业、交出进步。

(二)针对怎样交友的问题,要有正确的交友标准。鲁迅先生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正所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故情,一贵一贱乃知人情。领导干部要多交高品质的朋友,关键是在提高标准上下功夫。从组织上讲要高度关注领导干部的交往问题,特别是“八小时以外”的交往情况,傅宏裕政委多次指出,发现问题苗头要善意地拽拽袖子、拍拍膀子,及时提醒和纠正。对个人来说要严格控制“交往圈”,做到四不交:不与没有理想的人交往,与这样的人交往会失去前进的动力,看不到前途和希望;不与无原则的人交往,“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多与敢于直言的人交往,他们会像镜子一样时时发现你的不足;不与来路不明的人交往,与这样的人交往心中没底,需要特别地警惕;不与懒散漂浮的人交往,这样的人不务正业,与之交往会变得庸俗和无知。

三、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注重高格调,纯洁自己的“娱乐圈”

适当的休闲娱乐本无可厚非,然而与其他事物一样,娱乐也具有两重性。健康文雅的娱乐能够陶冶情操,激励斗志;庸俗不健康的娱乐,则容易使人玩物丧志精神颓废,甚至落入腐化堕落的泥潭。领导干部“娱乐圈”纯洁与否,不仅是个人道德情操高下的反映,还事关部队风气的好坏,必须认真对待。

(一)始终保持自身良好形象。对领导干部来说,其身份决定了应该以自身言行和人格魅力做引领,而不能放纵自己,随波逐流,更不能以享乐、刺激为荣。讲娱乐不能离开讲政治、讲正气、讲纪律,不能忘了自己肩负的责任。有些事情,群众能做,领导干部就不能做;社会上的人可以做,部队的同志就不能做。因此,要正确选择娱乐方式,从严要求自己,以自己良好形象为群众做榜样当示范。

(二)追求健康向上的娱乐方式。社会的发展进步,使人们娱乐时间更多,空间更广阔,娱乐的方式更加多样,领导干部日常工作任务繁重,开展健康向上的生活娱乐,对身心健康、家庭生活都是大有益处,是应当大力提倡的。但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与追赶潮流、追求刺激,对他人安排的到高档娱乐场所消费,甚至带有赌博性质的活动来者不拒,明知组织上有各种的条规禁令,但是仍然盲目幻想、心存侥幸,最终深陷泥潭,无法自拔。

(三)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制度高压线,谁碰谁触电。”在纯洁“娱乐圈”上,各级都有明确的规定要求,这是规范领导干部行为的准则、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保证。各级党组织要狠抓落实,加强对执法、用人、理财等敏感环节的检查监督,针对单位实际细化措施,规范权力行使。对违反有关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要从严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领导干部要做遵章守纪的模范,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禁止别人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

(四)大力丰富警营文化生活。人的精神世界,高尚正确的东西不去占领,庸俗歪曲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各级党组织要与时俱进地积极丰富警营文化,用先进文化和健康高尚的娱乐活动陶冶官兵情操,塑造官兵高尚人格。各级领导干部一方面要组织好官兵娱乐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要投入到群众之中,与官兵同乐,使“娱乐圈”既丰富多彩又纯洁健康,既有效地调节工作和生活,又有益于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

三、敢于较真碰硬,擎起原则的利剑

党员干部纠治“四风”问题,既要勇于自我解剖,真找问题,又要敢于揭短亮丑、较真碰硬,既要从思想根子上抓起,抓住官兵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搞好专项整治,又要拿出打硬仗的劲头,坚决实现荡尘涤垢、洗澡治病的终极目的。一是克服好人主义。现在少数干部喜欢当“好好先生”,奉行好人主义,处处怕字当头,时时私心作怪,讲面子不讲真理,讲关系不讲原则,尤其是对犯有错误的同志,怕伤颜面和关系,该教育的不教育,该批评的不批评,以“好人”的面孔、“温情”的形式,包容了“不好”的人和事。为此,党员干部纠治“四风”问题,必须要有勇气、有胆量,勇于打消“批评上级怕被算账、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的顾虑,敢于坚持原则,真正触及实质问题,做到不遮掩问题、不回避矛盾。

二是要敢于撕破脸皮。古人云:不破不立。在纠治“四风”问题上,“破”为先,“立”为要。歪风不刹,清风难兴;邪气不除,正气难彰。只有坚持原则,对违规违纪的人和事敢于较真碰硬,处理得越迅速、越坚决、越彻底,纠治“四风”问题的成效就越明显。根除顽症痼疾,就必须敢于以大无畏的精神,用猛药、狠药,反复用药,就必须敢于以坚强的党性作保证,出重拳、动真格。只有真正触及思想、解决问题,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作风建设的基础才会越牢固。三是更要做到严于律己。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如果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不强,意志不坚定,存有私心杂念,在纠治“四风”问题上就肯定挺不直腰板、硬不起脊梁,至于较真碰硬,也只会变成一句空话。因此,作为党员干部,就要端正人生追求,自觉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保持向上的生活态度,时刻严格约束自己,管住“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以严于律己的实际行动,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争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带头人

治国理政坚持问题导向 篇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治国理政的方法论。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方法论内容很丰富,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总书记对此作了重要论述:“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实事求是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实事求是。治国理政要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看坚持问题导向和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刘德》评价汉景帝的后代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是“实事求是”最早的出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用实事求是来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认识成果,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鲜明概括。

民主革命时期,党内出现了左倾、右倾机会主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思想路线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脱离。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从教条出发。所以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制定正确政治路线的同时,还要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有一段经典的表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把实事求是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讲得再透彻不过了。这样,就把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确立起来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毅然转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新事业。我们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表述也不断完善。十八大新修订的党章对党的思想路线完整、权威的表述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解读为什么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实事求是。

(一)问题导向是客观导向

问题是什么?问题首先来自于客观实际,那么问题导向首先就是客观导向,是从客观中来的。我们所说的问题不是主观臆想、猜测出来的,而是对实际存在着的问题的反映,所以,坚持问题导向实质上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经提出一个尖锐的、鲜明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搞了这么多年社会主义,还需要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吗?邓小平提出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实际上是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中得出来的。在改革开放之前,邓小平同志深切地感受到了人民生活的贫困。面对人民群众普遍贫困的现状,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我们要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的是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幸福生活的社会主义。

(二)问题导向是矛盾导向

我们讲问题来自于客观实际。世界是矛盾的世界,客观实际是存在着大量矛盾的实际。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讲就是从矛盾出发。有一句名言叫做“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可以说“问题是矛盾的声音”。因为每一个时代都包含着重大的矛盾,在回应和解决这个重大矛盾的过程中,这个时代就向前推进发展。

关于问题导向就是矛盾导向,总书记也有一段重要的论述。他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这就讲了问题导向就是要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当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以问题的形式阐述的:“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革命有革命对象,也有依靠力量,那么在革命对象和依靠力量之间就构成了中国革命的重大矛盾。我们通过分析找出矛盾,实际上也就是抓住了问题,也就是坚持问题导向。

(三)问题导向是求是导向 我们并不是以提出问题为目的,提出问题是为了寻找答案,寻找答案就是探索规律,就是求是。所以我们说问题导向是求是导向。

2014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军事学领域、历史学领域、政治学领域,包括很多的社会群众,都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的同时,反思甲午战争中国军队为什么会失败。北洋水师的装备和水兵的素质,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很强大的。但是为什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甲午战争惨遭失败,最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围绕这个问题,我们要着眼于120年后的今天,思索我们能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克敌制胜?也就是说,我们要思考国家安全规律,思考军队建设规律,思考战争制胜规律,思考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

(四)问题导向是实践导向

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我们提出问题、分析原因、找出规律,都是解释而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提出问题是要解决问题,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马克思在其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来说,就是要改变现存的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生产方式,建立更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坚持实践导向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一个重要的动作就是全面从严治党。我们为什么要全面从严治党?因为总书记看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一些问题还很严重,比如“四风”问题、腐败问题。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引用了“霸王别姬”的典故,要谨防我们党出现“霸王别姬”时刻,防止我们党最终失去执政地位,走向亡党亡国的道路。所以,我们开始了全面从严治党。从全面整治作风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等,正风肃纪、惩治腐败,重构政治生态,党的风气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这是第一个大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从问题导向和实事求是的关联性来讲这个问题。

二、坚持问题导向贯穿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就是坚持问题导向,要通过分析,看问题导向是如何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中的。

比如全面深化改革,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这叫做问题倒逼。同时,问题不断出现,解决问题没有终点,所以要不断地解决问题,使改革深化。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决策、方针都是针对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的。习近平同志说:“我们强调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化解产能过剩,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等,都是针对一些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的。”最近,党中央又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也是针对经济结构存在的一些积弊提出来的对策。

下面我们从几方面来分析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怎样坚持问题导向的。

(一)中华民族向何处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

我们党回应中华民族向何处去的问题,明确提出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012年十八大结束后,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活动就是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在参观展览过程中,总书记发表了即席讲话,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书记指出,近代以来,一代一代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不懈奋斗,“我们现在比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提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20年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这实际上就是确立了民族复兴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给我们的民族提供了奋斗的方向,提供了发展前进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二)走什么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确立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发展目标,那么我们走什么样的道路来实现民族复兴呢?这也是100多年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一个长期存在着的问题。我们党中央的回答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民族复兴。习近平同志也谈到三个“不要”: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不要搞丢了;老前辈确立的正确政治制度不要搞坏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地盘不要搞小了。这就是老干部对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殷勤期望和嘱托,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不能改变。

在这个问题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我们要阻止中东北非“颜色革命”的冲击波,高度警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被打断的危险,坚持“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走自己的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为了谁、依靠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三个方面,治国理政为了谁、依靠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治国理政是有国家以来,任何统治集团都要从事的行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书同文、推广郡县制,都是治国理政的重大举措,是一种国家行为。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中,治国理政有一个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始终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我们党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这是我们治国理政要回答和解决的一个根本的问题。

所以,2016年1月,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就再次强调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同志说:“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小康不是部分地区、部分人群的小康,而是覆盖所有人口、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2016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西看望干部群众时再次强调:“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到“一个贫困家庭都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都不能丢下”,这就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了实处。

(四)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社会上的价值观念出现多样化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在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问题上,我们党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我们党明确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强调要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提出要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软实力。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24字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反映了全体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能够反映13亿多中国人民最普遍、最深层的价值追求。要用这样的价值观来凝聚人心,激励人民群众为国家、为社会奋斗的信心和信念,激励我国公民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五)怎样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矛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自然而然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要回应和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各样的障碍、矛盾。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矛盾,党中央提出和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把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列入了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中。

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发展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都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因此,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其次,着力解决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前行动力。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一些利益固化藩篱,使发展遇到障碍、阻力,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约因素。怎么解决矛盾?就是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来提供解决矛盾的动力。再次,着力解决治理方式不相适应的现实矛盾,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的治理方式。国家治理从人治走向法治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潮流。对于我国来说,人治的传统根植很深,这样的治理方式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必须把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

最后,着力解决政治生态存在的严重问题,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突破关键。十八大以来,在加强作风建设、惩治腐败过程中披露出来的问题说明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极端迫切性、重要性。在党的建设中,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对我们党的战斗力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对我们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和威信,都有极大的损害。因此,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来解决政治生态存在的严重问题。

(六)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是什么——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

我们讲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党要充分认识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和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规律。我们党提出,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是速度变化。我国经济增长过去是两位数发展,现在是7%左右。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了中高速。同时,经济发展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第二是结构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第三是动力转换。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要素转向创新驱动。过去,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规模驱动、资源驱动、要素驱动,随着出口市场的变化、要素成本的提高和一些资源供给的不足,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了,经济增长动力要转向创新驱动。要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推动经济发展。

(七)怎样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五大发展理念

2015年10月份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一个纲领。这五大发展理念都是针对我国发展中存在着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第一,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我们刚才讲了,发展动力要转向创新驱动。从我国经济发展动力来看,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提出创新发展就是要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

第二,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刚才讲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这是发展结构上的不平衡。同时,也存在着发展阶段的不平衡。就是说,一些地区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污染严重,形成了不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提出协调发展,就是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第三,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生态破坏、污染严重,人民群众对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的食品,呼声越来越高。因此,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第四,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我们在协调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运用国内国际两套规则方面的能力还是不够的,如何更好地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把国内发展和国际形势更好地融合起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课题。要提高我们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第五,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共服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何通过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公共资源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这是共享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八)怎样为民族复兴提供安全保证——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

我们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和领域来为民族复兴提供安全保证:第一,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第二,两岸关系发展方面,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第三,国际关系方面,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国家发展提供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

首先,国防和军队建设。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大家感受很深。无论是2015年的“9·3”大阅兵,军队精气神的展现,还是从2015年年底到今年的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动作,成立和组建陆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军委总部由总部制改为多部门制,四总部格局调整为15个职能部门,七大军区调整为五个战区——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这些都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展开实施的重大举措。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贯彻新形势下的军事战略方针,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我军的战斗力,提高我军打胜仗的能力。一旦党和国家需要,我们军队就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其次,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关系要保持一种和平的状态。2015年“习马会”历史性握手,习近平同志提出:“两岸要和平不要冲突、要交流不要隔绝、要协商合作不要零和对抗。”就是在推动两岸关系向着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

再次,国际关系。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大国外交亮点纷呈。推进大国外交,说到底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新年贺辞中也讲了:“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随着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治理的任务越来越重,在全球治理变革的大形势下,作为大国,我们要在国际事务中承担起我们的责任来,提升我们的大国地位,增强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因此,我们的国际战略是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九)治国理政要求什么样的思维能力——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能力

治国理政对执政党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中国人口多、环境和形势复杂、发展任务艰巨繁重,需要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显示和运用了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和精准思维能力。

第一,治国理政要求战略思维。大国大党面临大的格局,我们治国理政视野要开阔,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统筹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

第二,治国理政要求历史思维。也就是洞察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脉络。要通过了解历史,知道我们从哪里来,知道历史是怎样发生的,这就为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第三,治国理政要求辩证思维。就是要求我们在治国理政当中,要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两个方面都要照顾到。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或者为了一个方面损害另外一个方面,都是不符合辩证思维要求的。

第四,治国理政要求创新思维。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就是创新思维。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都表明了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五中全会提出:“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第五,治国理政要求底线思维。就是说我们治国理政要凡事从坏处准备,设置一条底线,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但底线不能突破。我们讲和平发展道路,与各个国家合作共赢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我们国家的核心利益。在国家的领土、主权问题上不能有任何的妥协和让步,这就是底线思维。

第六,治国理政要求精准思维。精准和粗放是相对应的。我们过去的发展方式很多都属于粗放,随着我们治国理政水平的增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的发展方式开始从粗放式的向精准式转变。比如,党中央强调要打赢扶贫攻坚战,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也就是说,我们扶贫、脱贫不是大面积的、灌溉式的水浇地,而是要精准到每一块地、每一株苗,一对一地扶贫,这样才能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习近平同志还提出了精准培训。在实现发展目标上,一些干部的能力素质还有这样那样的弱项,要针对能力弱项来实施精准培训。所以说,我们治国理政的水平越来越高,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精准化的要求,精准程度越来越高。

通过以上九个方面,我们对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表现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充分表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是坚持问题导向的。

三、坚持问题导向是决胜全面小康的重要方法论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大幕已经拉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进军已经起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靠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就是坚持问题导向。

(一)准确把握关系发展全局的难题

我们讲问题导向决胜全面小康,关系到决胜全面小康发展全局的难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如何增强创新动力。五大发展理念提出来要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从理论上讲,创新会产生更多的效益、利润和财富。但是怎样增强创新动力,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鼓励创新、激励创新,让创新成为各个企业、各个组织、各个劳动者一种自觉的、强有力的动力?这是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第二,如何协调利益关系。发展不平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利益关系不平衡。协调利益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必然会减少,协调利益关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和障碍。如何协调利益关系,也是一个难题。

第三,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清洁的空气,有一个晴朗的天空,有一个干净的河流、水库。但是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一件事做起,我们能不能自觉地节约能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按照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来做,这是一个很大的社会工程。

(二)着力解决制约发展进程的短板

我们都知道木桶效应,一个木桶装多少水,要看它最短的那块木板有多高。我们讲全面小康,关键是全面,各个领域要协调发展,这样就要着力解决制约发展进程的短板。对我国来说,最突出的短板还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根据现在的标准和统计数据,我国还有七千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我们要在五年内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式分批解决这七千万人口的脱贫问题。这对我们党、对我们国家、对各级政府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任务和考验。实现全面小康,要着力解决七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三)努力防控处于潜在状态的风险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预料的因素,存在着不确定的风险。怎么样来认识风险、把握风险、控制风险、防范风险?这是对我们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的重大检验。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和五大发展理念,强调了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防范风险。习近平同志提到:“今后5年,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风险的来源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国内国际都有。

习近平同志强调:“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这就谈到了防控风险的重要性。缺乏风险意识、防控风险的能力和手段不足,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重大威胁。所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做一个重大的治国理政要求——防控风险。总书记在五中全会上讲了五点意见。

第一,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在小风险处于出芽露头状态的时候,就把它有效地遏制、控制住。

第二,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个别领域的风险不加以控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而发生一种全局效应,风险危害就会放大扩散。所以,个别风险要通过防控来不使它成为综合风险。

第三,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

第四,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经济矛盾有时候会引发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所以经济方面的风险要从政治的角度、高度来重视、防范。

第五,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在信息化社会,各类信息传播很快,一些国际事件能够迅速甚至同步传递到国内,在国内引起一些反应和动荡。如何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坚持因需引才导向 篇3

湖北日报2012年6月10日第1版

湖北日报讯(记者黄俊华、张磊)昨日上午,省委、省政府在武汉召开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专题会议,传达贯彻总书记、李克强总理近期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我省安全生产工作。

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省委副书记张昌尔,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傅德辉,副省长许克振、梁惠玲,省长助理、公安厅厅长曾欣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认为,安全生产,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我们一定要从近期国内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中汲取教训,深刻认识到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端正政绩观、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为了保证群众生命安全,我们宁可把安全形势估计得复杂严峻一些,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以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采取严密、得力、有效的措施,严防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

会议指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关键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要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必须坚持安全生产守土有责,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工作一起抓、都不误,全力确保一方平安。要强化政府各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严格企业安全管理和行业安全准入,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要突出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地位。督促企业全面履行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确保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在企业得到贯彻落实。

会议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要把工作重心放在“事前”,对排查出的各类安全隐患,坚持以“三铁”措施,即铁的标准、铁的面孔、铁的手腕进行治理,对于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坚决一律给予严厉处罚,做到不搞变通、不打折扣、不留情面,切实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要重视做好各项民生工作,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

坚持因需引才导向 篇4

压实三个责任 高质量推进内部巡察工作走深走实 ******厂党委巡察组 ****厂党委认真贯彻***公司巡察部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内部巡察三年全覆盖的工作规划,在 2019 年对基层**个党总支、**个党支部开展常规巡察的基础上,确定 2020 年对厂机关党总支下属的**个支部、**个机关科室和**个附属部门开展内部巡察。针对机关党总支和部门特点,坚持发现问题、标本兼治、形成震慑,努力为***厂高质量建设强厂发挥服务保障作用。

一、以问题为导向,自下而上倒逼机关党支部落实主体责任。

2019 年厂党委在巡察基层党组织发现问题、整改提升的基础上,坚持“基层的问题在机关找原因,机关的问题在部门找短板”,对巡察反馈的***个问题系统分析和归类。一是盯问题。重点对基层党建与生产经营融合度不高、党组织引领作用不强、工作重形式轻效果以及党务人员能岗不匹配等问题,倒查、深究机关支部和职能部门在职责落实、管理督导、帮促提升方面存在的短板。二是细研判。按照“四个落实”的要求,通过“访、看、查”综合研判,列出问题权属和责任清单,根据业务科室的职能,面对面反馈问题,点对点剖析原因,让机关党支部、党群组织部门心悦诚服主动认领问题,提高政治站位,自觉肩负起党支部书记与科室负责人双重职

责,强化抓工作要从党建入手,抓党建要从工作出发的履职意识,让党建引领融入生产、促进发展。三是促落实。对一些典型、突出、共性的问题,及时立行立改,刀刃向内、在季度党群工作例会上点名道姓曝光通报,层层倒逼机关党支部和部门落实党建、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自觉做到业务、党建两手抓、两手硬。今年以来,机关党总支、厂长(党委)办公室、人事(党委组织)科等部门对照巡察组发现党建方面的**项问题,制定完善《党建责任制考核整改提升方案》、《党员日常学习实施细则》等制度**项,党群业务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三重一大”、“党总支、党支部书记”、“党务知识”等专题培训**次,**次,切实提升了机关和基层党员干部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二、以目标为导向,压紧压实机关部门履行监管责任。

机关部门既是业务管理的归口部门,又是业务履行的推动主体,其涉及业务专业性、规范性强,业务流程、工作环节、相关资料繁杂众多,精准发现问题难度较大。巡察组以上年巡察发现的**项合规管理问题、公司党委巡察反馈的**个问题为突破口,以基层单位、员工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为着力点,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从机关部门监管责任履行、服务保障支撑、制度执行实效、工作作风表现等关键环节入手,哪个业务领域问题突出就重点巡察哪个部门,细化制定“一科室一方案、一重点一清单”,力争发现问题、标本兼治、防控风险、促进企业依法合规管理。在巡察中,针对不同部

门的业务职责,一是对照问题清单,看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否严格执行,有无不遵守、搞变通的情形,查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完善,执行是否有效;二是对照管理职责,看监管责任是否履行到位,廉洁风险是否有效防控,专项费用立项、计划、实施、结算是否合规,查科室长、重点岗位有无不担当、不作为、不守规、失察失责行为;三是对照作风表现,看是否能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为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有无“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衙门作风,查是否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解难减负。

上半年,两个巡察组坚持从“面上看、点上找、线上挖”,第一轮巡察共发现机关*个支部、*个部门合规管理、降本增效方面**项**个问题,通过现场认领、立行立改、谈话提醒等方式,督促业务部门限期整改。相关部门按照巡察整改要求,结合公司、厂“六个专项治理”,先后开展安全环保隐患治理、招投标、制度执行、食堂补贴费用、薪酬考勤、在册不在岗人员清理等专项检查**次,建章立制涉及人、财、事、物等管理制度**项,对工作失职失责、责任心不强的批评教育**人次、诫勉谈话**人次。压力传导、层层倒逼推动部门从严履行监管责任的自觉性、主动性明显提升。

三、以结果为导向,督促领导干部主动扛起“一岗双责”责任。

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岗位覆盖领导干部带头落实是关键。一是督促关键少数,强化政治责任。巡察组坚守政治巡察定位,紧紧抓住分管领导和科级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将“四个意识”、“两个维护”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治立场、党性原则、规矩意识、履职尽责的标准,看是否与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油田公司、厂党委重大决策部署,是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是否发挥了勤政廉洁的模范带头作用。二是层级巡察反馈,落实责任担当。以《巡察反馈函》向“厂党委、主管领导、机关党总支、党支部、业务部门”五个层级进行及时反馈,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对照岗位职责清单、主体责任清单、巡察问题清单,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对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亲自部署、亲自主抓、亲自检查、落实。三是服务质量发展,主动履职尽责。上半年以来,厂党委委员深入分管单位、部门检查疫情防控、主题教育、提质增效、党风廉政建设**次,讲党课**次,机关党总支、党支部、业务部门领导干部围绕生产任务、效益标杆**厂建设、绿色矿山创建等重点工作,团结带领支部各党小组及全体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克己奉公、苦干实干,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提质增效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彰显,基层对机关测评满意率达到**%。

各位领导、同事们,对机关党组织和业务部门的巡察,我们还处在探索和实践阶段。下一步我们将以本次内部巡察

坚持因需引才导向 篇5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文章标题: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内容提要

●舆论引导工作作为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动员群众的强有力工具,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运用道德手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

●做好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三贴近”原则,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任务。完成好这一任务,新闻媒体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担负起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使命。

舆论引导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负有神圣职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善的制度体制,又要靠全体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舆论引导工作作为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动员群众的强有力工具,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舆论引导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舆论引导,缺少舆论支持的社会不可能和谐。舆论引导既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当代社会,新闻媒体掌握和传递信息越来越迅速,已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直接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运行。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舆论引导工作。

舆论引导工作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工具。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因素复杂多样。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工作,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用正确的思想理论、行动纲领、价值观念影响社会、凝聚群众,引导、激励、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舆论引导工作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能否有效地化解和消除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解决社会矛盾,主要靠党和政府部门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新闻媒体作为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新闻宣传体现党的意志、反映人民心声,是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群众意见和呼声的重要渠道,可以发挥其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影响力大的优势,解疑释惑,理顺情绪,积极引导社会热点,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新特点。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充满活力,既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经济社会结构变动不断加速、各种利益关系愈益复杂的情况下,如何激发各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创造活力,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积极营造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通过激发活力、提高效率来进一步促进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舆论引导工作必须承担的责任。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稳定、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定,就没有社会和谐;唯有发展,才能保稳定、促和谐。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凸显,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问题突出,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如何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引导群众正确看待利益调整,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如何全面准确地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化解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是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运用道德手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营造诚信友爱的良好舆论氛围,强化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为社会形成良好的秩序和风尚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是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

驾驭复杂局面,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这类事件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广泛的关注度和强烈的震撼力,有的报道敏感、复杂,直接影响社会安定。事实证明,广大群众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对主流新闻媒体的权威资讯有着特殊的依赖,引导的结果往往影响着事件处理的效果。如何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新闻策划与报道能力,积极稳妥地引导社会舆论,缓解重大突发性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强烈冲击,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切实维护社会安定,需要新闻媒体不断增强判断复杂局势、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做好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三贴近”原则,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增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前提条件。中央电视台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视导向为生命,始终把正确导向放在首位,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中央精神,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心声;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时代主旋律,大力弘扬符合时代发展特征、体现社会进步要求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广泛深入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创造活力;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领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闻宣传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今年,中央电视台将推进频道品牌化改革,努力实现由频道专业化向专业频道品牌化的转变,以频道品牌化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舆论引导力。适应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人民群众的新要求,继续改进新闻宣传,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注重新闻价值,力求准确、鲜明、生动,突出实质性内容,增强正面宣传的吸引力,提高权威性、影响力。积极实施“走出去”工程,以改进对外宣传节目语态、提高外宣效果为重点,努力使“中国卫星长城(北美)平台”和“中国卫星长城(亚洲)平台”成为海外观众了解中国的窗口,营造对我国更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坚持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和改进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搞好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是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应不断总结经验,改进舆论引导工作,加大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正面引导,用大局观念去引导群众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实现群众利益。着力改进舆论监督工作,坚持建设性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确保事实的准确,确保与人为善的态度,确保舆论监督报道的适度、适量,做到有利于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和改进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做到先入为主、先声夺人、争取主动,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达到群众当中,使舆论朝着有利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担当起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稳压器”的职责,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坚持人才兴台方针,扎实有效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锻造一支善于引领社会舆论的高素质队伍。加强舆论引导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关键靠人才、靠队伍。电视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电视宣传的水平,影响舆论引导工作的成效。应紧密结合“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党员素质,使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做到坚定信念、政治可靠、爱岗敬业、道德高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切实解决从业人员的新闻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问题,始终保持电视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同时,抓住中央电视台“管理执行年”的有利契机,全面修订全台管理的规章制度,推进制度建设,强化管理意识,努力做到“抓教育,思想认识到位;抓责任,领导责任到位;抓规范,完善制度到位;抓监督,工作机制到位;抓追究,组织处理到位”,切实提高电视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加强舆论引导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正确引导网络舆情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社交平台微博、微信的兴起,网络舆情也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广、传播主体匿名自由、传播渠道开放多样等特点迅速成为舆情传播的主战场。一些负面舆论对社会的消极影响也日益突出。因此,坚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也同样是一个难题。

一、网络舆论的形成原因

舆论的产生来源于客观信息反映,通常和社会价值观,和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紧密相连。在传统媒介中,受众往往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无法及时参与讨论,其舆论产生的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小。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互联网载体的丰富,人们不仅可以借助论坛、贴吧、博客、微博等网络渠道,对社会热点事件,公开发表意见,表明态度倾向,同时还可以提出诉求和要求。当一些有影响力的问题及事件,通过网络媒介迅速传播及发表,会引起网络受众的高度关注,形成舆论焦点。信息受众的个体相对于事件发展的主观意识,经过交流,形成了主体网络舆论的意见,并形成主体相对一致的主导意见,这就标志着网络舆论的发展形成。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一)网络舆论传播快、时效强。

传统媒介的信息生产周期是以天或者以周以至以月来进行计算,广播电视的信息生产周期是以天或者以小时,而网络是一种数字信息传播,信息产生周期是以秒来计算,其传播速度之快可想而知,时效性很强。网络的动态信息,能使受众及时了解事件的发展变化,许多新闻特别是突发性新闻,都是由网络传播给受众的。这就极大增强了信息对受众用户的影响,也使得信息受众对事件转化成为舆论提供了必要保障。

(二)网络舆论内容的复杂化。

网络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的垃圾信息。在网络中,受众有彰显自己意见和建议的机会,从而使得传统媒介中缺少话语权的受众在网络上畅所欲言。但是往往由于受众的动机及目的不明确,又缺乏相对必要的监督管控,致使其情绪化言论相对偏激,内容上则往往感性认知多于理性认知,使得网络舆论内容呈现复杂化。

(三)网络舆论的互动性和全球性。

由于网络是全球相连的媒介,传播的空间可以扩展到全世界,打破了传统媒介的有限空间概念,从而实现了无障碍化传播。信息一经产生,所有受众都可以上网看到。任何网络信息受众只需要很短时间,就能将信息全部接受。这种速度是传统媒介无法实现的,也带来了网络上的不同信息之间的交互传播。网络传播使得信息受众的范围在第一时间迅速扩大,同时也扩大了舆论范围。

三、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技术不够“新”。

互联网业务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产物,网络技术的创新发展不断带动新业务、新领域的出现,无线接入、手机上网等新兴网络技术和微博客、QQ群等服务平台的应用普及给舆情监测带来更大的挑战。目前,普遍采用的巡查手段是借助百度等民用搜索引擎,不仅对个人空间、QQ群等对象无法进行搜索,而且没有搜索结果统计分析预警等功能,许多环节亟需完善,已远远不能满足专业应用需求。

(二)工作队伍不够“专”。

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网络舆情管理专业队伍现有人员少,并且专业人才比率相对较低,专业技术水平有限,阻碍了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法律监管不够“灵”。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无标识性使得现实世界伦理道德观并不能完全指导、规范网络技术形成的生活形态。有些网民为了使自己的IP地址不被查到,有意到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发布信息,更有甚者采取跨县(市、区)、省或国家的方式发布信息,以免被监管、承担责任,法律主体难以确定使法律手段对网络违法行为失去有效的制约。

四、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对策

(一)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掌握舆论宣传主动权。

主流网络媒体拥有权威性和品牌优势,其影响力、点击率都是其他网站无法比拟的。所以,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必须首先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一是要提高主流网站质量。网络作为新兴媒体,是公众言论表达的平台,也是政府智慧和能力的试金石,只有真正提高主流网站建设水平,才能更好地做到去伪存真,获取真实的民意。二是要抓好议题设置。网络上的信息纷繁芜杂、源源不断,要想通过舆论引导统一思想,必须主动培育舆论焦点,把握舆论主导权。要善于通过有意识地设计主题,突出传播正面信息,宣传正面内容,形成积极稳定的舆论气候,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示,接受引导。三是要完善网上交流沟通互动平台。既要以正面的新闻报道帮助群众理解政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网民答疑释惑;又要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组织有关领导或专家与网民在线交流,有效解答网民提出的问题,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理性、建设性的轨道发展。四是要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要适时组织网上信息发布,特别是对突发性事件,更要注重抢占先机,做到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措施、以及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广大网民,以防止信息误读,避免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五是要搞好网络评论。网络媒体要主动培育一批素质高、有影响力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不仅要积极参与网上跟帖和讨论,还要及时发布那些真正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理性的网络评论,以有效提升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六是要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功能互补。不同媒体特点不同,优势各异,加强联合,才能形成多重声音协调、互为补充,齐心引导舆论的局面。网络媒体要学会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主动联合,遥相呼应,从而取得正确引导舆论的效果。

(二)借助商业网站传播能力,扩大主流媒体宣传阵地。

网络媒体出现后,一些发展较早的主要商业网站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拥有大量的网民和点击率,成为新闻信息和网络舆论的重要传播渠道。面对这一无法回避的现实,在有关管理部门加强对商业新闻网站的管控与引导的基础上,传统主流媒体也应加强与新媒体的联动融合,善于借助社会知名网站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发布信息,引导舆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是一条借助外力、加强主流媒体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有效途径。要广泛与有影响的重点商业新闻网站开展合作,更加充分地利用它们的受众群和吸引力,增强权威信息、正面声音在商业新闻网站的转发率,拓展传播渠道,扩大宣传阵地,传播信息、发布言论,特别是加强对热点问题和民生问题的正面引导,通过影响网络舆论达到引导社会舆论的目的。

(三)建立舆情工作专门机构,完善应对舆情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和专门工作部门是提高网络舆情的分析能力和应对能力的重要保障。2010年,中央作出了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决定,指出应设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各地市也要明确相应机构,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舆情工作部门不仅要有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信息和解答疑问,有条件的地方也要有高素质的媒体评论员和一支顾问队伍,主要是在舆情发生后能够做好发帖和跟帖工作,为危机处理提供指导和咨询。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制度是应对舆情的关键环节,一是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在重要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及时发布重点、热点工作信息;二是建立舆情监控制度,密切监控重要舆情动态,掌握舆论动向;三是建立舆情引导制度,对舆情迅速分析研判,查找发生问题的根源,及时回应公众疑问;四是建立舆情处理预案制度,就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容易发生舆情的网络等媒体,事先研究制订相关应对预案。

(四)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健全信息披露机制。

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和工作部门要重视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要主动与网络媒体建立联系,特别是及时在权威网站上公开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确保正面的、权威的信息始终占有主导权。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加强对重点网站的跟踪、监控,为应对舆情创造条件。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特别是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适时组织网上信息发布,满足人们对公共信息的需求,尤其要注意在突发事件面前抢占舆论引导先机和主动,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言论在网上的传播空间。

(五)尊重公民民主政治权利,建设透明开放政务系统。

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各级党政部门要在科学发展、少出差错的基础上,尽力保障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注意引导群众通过网络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根据网上宣传形势的需要,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组织在线交流、网上访谈、网上讨论等活动,引导网民发言讨论,把网民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方向。科学设置网上宣传议程,围绕时政新闻热点和网上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发表政策解读文章与正面评论,主动引导网上舆论热点。要大力建设透明开放的政务系统,以开放的意识,把群众满意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做到政务公开,真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六)坚持“第一时间”原则,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水平。

“第一时间”是政府应对危机的重要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第一时间出面应对,已逐渐成为惯例。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经提出“黄金4小时”原则,主要是指政府应当在突发事件发生后4小时内及时发布信息。4小时,这是第一时间,但这也只是一个概念问题,有的地方要求2小时,总之是越快越好。因为在数小时内,新兴媒体就可能将突发事件传播、发酵为有着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这就要求网络舆情处置部门要善于利于微博客、QQ群、人气高的BBS论坛、手机短信等能产生快速舆论传播的网络媒体快速准确地发布信息,可借助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掌握最新舆情动态。不仅是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信息,突发事件应对机构还要在所有工作环节上坚持“第一时间”原则,要在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开展监测,第一时间查明原因,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水平。

【坚持因需引才导向】推荐阅读: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08-08

顾客导向07-21

导向教育05-14

合理导向05-20

媒体导向05-25

国家导向05-26

准则导向05-26

网络导向05-27

分类导向05-31

文学导向06-01

上一篇:典型案例情况分析下一篇:木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