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传奇读后感(共9篇)
张爱玲传奇读后感 篇1
张爱玲传奇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爱玲传奇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张爱玲传奇读后感1在张爱玲《传奇》金锁记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人物一个是二奶奶七巧以及她的女儿长安。对于七巧我开始只觉得的她可恨可叹但看到最后也觉得她可悲起来。对于她的遭遇也会产生同情。故事的结尾写到七巧心想她当时如果嫁给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或是沈裁缝是否他们会给她一点真心,眼睛落下了泪水。但七巧内心的扭曲与自私劈杀了几个人,七巧的精神枷锁使长白的妻子绢姑娘和芝寿先后死去,并且都死的悲惨。让自己的女儿失去幸福,最终走向堕落。七巧为了让长安婚事流产。对童世舫的神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激。最终让他放弃了婚事。很想不通七巧自己已经遭到了封建枷锁的毒害失去了婚姻的幸福,丈夫对她冷漠没有一点关爱,家中人都低看她瞧不起她,她不仅没有对自己的孩子更加关爱,反而是一种报复。只因为自己的孩子姓姜。
我觉得七巧实在是太可悲。书中我最喜欢的女子是长安,长安是个善良温柔的传统中国女子,虽然她抽烟,但不完全是她的原因。也因为她身处封建家庭所以导致了她接连的悲剧。从中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她的善良当七巧对她一次一次威胁,她都没有退缩这个婚事,当她的母亲以童世舫威胁她时,她退缩了。她知道她的母亲不仅会告诉他抽烟的事,还会想办法对付他。但这一切童世舫都不知道。他们两个解除了婚姻后两人依然交往,只是从以前的地上转入了地下,这时童世舫对长安的感觉产生了变化开始对长安喜爱,以前童世舫之所以想和长安结婚只是因为她是个传统女子有安全感,因为他曾经被新派女子抛弃。深受打击而已。因此想找个传统女子。对于童世舫的爱情,张爱玲可能觉得男人的爱都是有附加条件的,完美的爱是不存在的。当她听到长安抽烟后,便对长安再也没什么想法了。有的只是沉默。当他面对长安时不去问长安为何抽烟?只用无声来凝望他。童世舫对长安的爱也只停留在世俗大多数人的婚姻价值观而已。长安要得到真正的爱又谈何容易。当七巧死后。她的孩子长安和长白也只能悲剧收场。
张爱玲传奇读后感2艳丽在她笔下冷却,就仿佛林黛玉的蹙眉低首,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写在前面的话。
“张爱玲”这三个字当中的粉红骇绿,在这个小资世界张扬到了极至。她的文字不是令狐冲的剑,却是小李飞刀,信手雕刻着世间万象。固然她荒凉无奈,耽爱毁灭,找不到豪情万丈,也看不出儿女痴缠,然而文字却现实到慧眼万千。她的画和她的文字是一脉的`渊源。人性的弱点在她姹紫嫣红的文字里暴露无遗,又在她线条的轻描漫舞中再次登场。
张爱玲对色彩、色调的敏锐触觉和娴熟运用象拆熟了积木的小孩子再随手拈来摆一个亭台楼阁,文字里浓墨重彩,线条间却是大片的空白。我相信她是深谙“无”的力量的,她晓得简单对比的震撼。比方说她自己的自画像,就是靠惯用的空白成线条走着身体的面容的轮廓,身前身后是大片的空白,就这样背着手悠闲地站着,自己躲在一片黑影里,任你也看不出她对世事的表态:暗笑亦或鄙夷、傲慢亦或沉迷。面对这个恪守生命真相的张爱玲,她的画也一样道尽了那一个个生命的涩味和尴尬。
她对文字中的色彩,特别是人物的装束始终是不厌其烦的,譬如《红玫瑰与百玫瑰》里的王娇蕊,”她穿着一件曳地长裙,是最鲜艳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她略微移动一步,仿佛刚才所占空气上便留着个绿迹子……露出里面深粉色的衬裙,那过分刺眼的色调是使人看久了要患色盲的。“可是你看她线条下的人物却简约如洗,无论白描还是黑白搭配,三两笔便神形毕现,这一繁一简两个极端,两下功力就可以看出这个女子对文与画的不凡理解。
张爱玲的人物画多是当年女子,让人觉得总有小说的影子或是藏着她自己的心思,里面有她的聪明精灵,也有她那种看透世事后的冰冷。这些女子就算标致到倾国倾城,你也不难看出线条间勾勒出的不堪和造型里隐忍着的悲凉。这是她眼里的世代和世情,怨不得谁。
张爱玲传奇读后感 篇2
1. 上海—文学想象的共同空间
张爱玲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 有一种“上海情结”。张爱玲文学写作的经验和想象来源于她所生活的上海, 构成张爱玲叙述底蕴的是上海这个都市。上海之于张爱玲, 其意义如同鲁镇之于鲁迅、北京之于老舍、湘西之于沈从文。张爱玲欣赏上海人于传统与新潮中那种不失开化的容忍、兼收态度, 以及由此获得的某种“智慧”。
王安忆也深深热爱着自己生活着的上海。王安忆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 文革、插队、返城、改革, 时代的烙印深深融入她的生命。王安忆的创作涉猎各种题材, 其书写状态远比张爱玲复杂。王安忆文本中呈现的叙述空间很广, 包括乡村、小城镇及上海。然而, 总体看来, 她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上海为创作空间的。对于上海来讲, 王安忆虽是个“外来户”, 但她早已把上海作为自己深爱着的第二故乡。
两位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作家, 以敏感而深刻的眼光, 深深眷恋和关注着上海这个或许是近代以来中国最具魅力的都市, 把它作为各自的书写空间。上海给她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她们也在自己植根于上海的书写中呈现和延展着上海的景观, 并以各自的文字赋予上海以独特的魅力。
2. 旧式传奇的贴肤书写
1944年, 小说集《传奇》出版后, 光艳夺目的张爱玲便一下子跃上了文学的舞台。张爱玲生活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与香港, 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的上海租界是张爱玲主要的书写空间。当时的上海是有着特殊的地域色彩的:作为商业中心, 世界性都会, 上海承受了江南几百年累积的富庶和文化, 同时, 欧美帝国主义把它作为最后的盘踞地, 革命党人将其视为散播新思想的中心, 日寇的侵略又造成上海孤岛畸形的繁荣与混乱。
怀着深厚的“上海情节”, 张爱玲取材上海普通小市民生活, 以人生的安稳作底子, 新旧意境杂糅, 新旧场景交替, 以小观大, 准确描摹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状态。张爱玲生来就有一个天才女子的聪慧与高傲, 有一种都市人的优越感, 对上海都市生活的熟稔、深刻的观察与领悟、天才的表现与想象, 使她用生花妙笔把衰败的旧家庭、没落的贵族女人、都市男女的日常生活及对人性的关注与时代变动中的道德精神状态的把握成功结合起来, 书写着上海生活与殖民地文化, 呈现出旧派小说不可比拟的精神内涵与审美情趣。张爱玲和上海是浑然一体的, 对城市的天然亲和力与认同感使她的叙述高度市井化, 成为上海都市的贴肤书写者。张爱玲的都市小说堪称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标高。
3. 新式传奇的历史建构
王安忆的都市小说也大都取材于上海, 也在续写着上海生活的“传奇”。王安忆认为:“其实, 每一日都是柴米油盐, 勤勤恳恳地过着, 没一点非分之想, 猛然间一回头, 却成了传奇。上海的传奇均是这样的。传奇中人度的也是平常日月, 还必须格外地将这日月夯得结实, 才可有心力体力演绎变故。别的地方的历史都是循序渐进的, 上海城市的历史却好像三级跳那么过来的, 所以必须牢牢地抓住做人的最实处, 才不至恍惚若梦。”
作为都市上海的阐释者, 王安忆热切地想拥抱这个城市, 想融入这个城市, 想发表自己对这个城市的想法与看法, 这使得她常常自觉地直接跳进文本的叙述中, 表达自己的理性思考。在《长恨歌》的开头王安忆一往情深地描写“弄堂”、“闺阁”、“流言”这些具有都市特质的对象, 并进行理性的概述。王安忆对上海生活的理性审视使得上海没有完全融入王安忆的叙述中去, 但却比张爱玲的叙述视角要更开放些、宽广些, 也更具有历史的意味。王安忆深入都市生活, 在对都市上海进行历史建构时, 在理性思考中探寻出比张爱玲更广阔和丰富些的都市生活的“芯子”。
张爱玲何以“传奇” 篇3
《传奇》是张爱玲的第一个中、短篇小说集,其扉页上有这样一句题词:“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钱振纲先生[1](P239)认为,“从这句题词中可以看出,张爱玲在追求小说题材方面的一种平衡。她既希望能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寻找到传奇以适应一般读者的兴趣,又希望能在传奇性题材中挖掘出具有普遍性的内涵,以启示读者。”通观《传奇》中的篇章,大多写的是温婉感伤的小市民的爱情故事,哪些算是传奇性的题材呢?张又是如何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寻找到传奇的呢?本文试就这两个问题略作探讨。
二、“传奇”的五重含义
一说到“传奇”,人们自然会想到“唐传奇”或“明传奇”。那些传奇主要是故事的希奇罕见,比如《莺莺传》《李娃传》中的艳遇,对于封建社会一般习儒求仕的文人而言,就属于离奇的罕见故事。这是“传奇”的第一重含义。普通读者一般都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张爱玲小说的,把张爱玲的小说当做传奇式的浪漫故事来阅读。然而,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反复强调,她刻意要写的只是凡人,是生老病死和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是人生安稳的一面。既然如此,那作者何以要以“传奇”来命名其小说集,并开宗明义地说要“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显然,这个“传奇”指明在这部小说集里是有传奇式故事的。至于哪些是,哪些不是,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张的题词中又说要“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这个“传奇”按钱振纲先生理解,还应是指传奇故事,否则,就不能“适应一般读者的兴趣”了。普通人而有传奇故事,除了奇幻经历(白日梦之类),则就成了传奇人物,而不是张所说的“普通人”了。因此,我们认为,这个“传奇”所指主要是普通人的传奇经验或“奇异的感觉”。这是“传奇”的第二重含义。这个含义,应该说,在张的作品里所占的成分更多。张在《自己的文章》中的一段陈述可看作是对这一含义的诠释:“这时代,旧的东西在崩坏,新的在滋长中。”人们“感觉日常的一切都有点不对,不对到恐怖的程度。……于是他对于周围的现实发生了一种奇异的感觉。”张在普通人里寻找的“传奇”正是这“一种奇异的感觉”。
至于“传奇”的第三重含义,则是指集子中的作品所传达的是不那么容易彻悟到的启示。张《自己的文章》中的以下段落便是对这重含义的诠释:
文学史上素朴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倒是强调人生的飞扬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许多强有力的作品只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就是失败在不知道把握这底子。
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这些年来,人类到底也这么生活了下来,可见疯狂是疯狂,还是有分寸的。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我写作的题材便是这么一个时代,我以为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是比较适宜的。我用这手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而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
时代如此沉重,从广大的负荷者的苍凉中彻悟到一种启示,是多么的不容易,因而,这“启示”便是作者所传之“奇”。
张说她的作品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大凡对照,总是要善恶美丑分明的,而参差的对照则是罕见的。从文论或小说技巧的角度来说,这或许也是一个传奇。这便是我们所说的“传奇”的第四重含义。然而,张所用“传奇”很可能还有第五重含义,那便是集子以及集子中所收之作品本身在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之后是一个传奇。这两重含义可以从《自己的文章》中的以下段落得到证明:
我知道人们急于要求完成,不然就要求刺激来满足自己所好。他们对于仅仅是启示,似乎不耐烦。
我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是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欠分明。但我以为,文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下。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我们感觉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
“传奇”的四、五重含义或许是我们的过度解读,但并非毫无根据,而是其作品及其夫子自道所给予的启示。张的接受传播史以及批评史也可以作为我们的解读的一种印证。本文以下将对第一、二、四这三重含义略加申论。
三、“传奇”的故事:写什么(上)
初版《传奇》收入1943-1944年发表的十个中、短篇小说,它们分别是:《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花凋》《年轻的时候》《倾城之恋》《金锁记》《封锁》《琉璃瓦》。1947年出版《传奇增订本》时加收了五个短篇,分别是:《红玫瑰与白玫瑰》《留情》《鸿鸾禧》《桂花蒸·阿小悲秋》《等》,另有前言《有几句话与读者说》和跋语《中国的日夜》。
按照钱振纲[1](P232-233)的研究,《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是几篇传奇色彩特别浓、情节未免过分传奇而思想性较弱的作品。
《心经》写父女相恋的故事。20岁的许小寒从12岁起就开始与父亲相互暗示、彼此依恋、合力排斥母亲的暧昧关系,甚至当着母亲的面也毫不避讳,准备一生不嫁,与父亲厮守在家里。做父亲的许峰仪也爱女儿,但也因此而十分痛苦,最后斩断情丝,跟和女儿长得十分相似的女儿的同学段绫卿同居了,借此寻找替代和补偿。
《茉莉香片》写一个不幸孩子寻找理想父亲的故事。聂传庆母亲早逝,父亲抽大烟,且和继母一起讨厌他,他内心特别痛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女同学言丹朱的父亲言子夜教授是他生母的旧情人,是被家人拆散后才委屈地嫁给他现在的父亲的,之后整天地伏在卧室角落里一只大藤箱上做着白日梦,或者在言教授的课上胡思乱想:如果他母亲与言子夜结合,他就可能是言子夜的儿子,这样他就有可能做个积极、进取、勇敢的人;是言丹朱侵夺了他理想的父亲和幸福的家庭。于是一时歇斯底里症发作,将丹朱毒打了一顿,差点儿要了她的命。
《第二炉香》写一个小姐不谙房事而伤害了丈夫的故事。大学教授罗杰与新娘愫细举行完婚礼回到了住所,然而愫细被母亲培养得太过纯洁,竟然拒绝过性生活,对丈夫的性行为大惊小怪,视丈夫为畜牲;当晚逃到学校。不明真相的学生、同事以为罗杰是性虐待狂,都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罗杰承受不了这种精神和感情上的巨大打击,被迫辞职,自杀身亡。
这三个故事确实人间罕见,可谓传奇,而故事中的人都是普通人,作者果然在传奇里面找到了普通人。
钱振纲认为这三个故事思想性较弱,或许是它们没有像其他故事一样反映出张爱玲的主情主义,而主情主义对当时尊礼抑情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反拨作用,因而具有进步意义。而我们认为,这三个故事并非没有主情思想,只是都是变态的。当然,进步意义是没有的,作者所要给的只是一种启示。若按弗洛伊德理论进行精神分析的话,《心经》写的是少女恋父情结,《茉莉香片》写的是反俄狄浦斯情结,即恨母恋父(仇恨继母依恋理想中的父亲)。正如夏志清所说,这两个故事都折射了张爱玲童年的不幸经历。《第二炉香》写的则是变态的性洁癖,吊诡的是这种变态得到社会同情,而正常人反被社会歧视,以致酿成悲剧,因而故事实际上还写了社会的变态。这样的故事自然会启示读者质问:这些变态的传奇是宿命还是谁之罪过?
除了以上三个故事毫无疑问是传奇性题材,还有哪些作品也是?孟悦[2]在回答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奇”的故事时列举《第一炉香》和《倾城之恋》为例。这两个故事写的都是生活在相对传统的环境中的上海女子漂洋过海来到相对繁华的香港,从某个纨绔子弟手里讨取婚姻和爱情的故事。跟上面三个故事相比,这两个故事实在算不上什么传奇,然而,对20世纪30-40年代的普通上海人来说,那样的爱情故事也是不寻常的。看来,题材是否传奇,没有截然界限,只有程度的差别,而且是以读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阅历为依归的。不管读者如何判断,在作者眼里,《倾城之恋》写的是传奇里的普通人,这可以从小说结尾的叙述中得到证明: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呢。也许就是为了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都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来,将蚊香踢到桌子底下去……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物大抵如此。
孟悦[2]在引用这段文字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安稳的普通社会,“与子偕老”的日常生活对于动荡的中国现代历史就像一段传奇呢,还是“现代”及现代历史对于中国日常生活是个传奇?问得好!这是理解张爱玲的关键所在:传奇乱世里面普通人的日常幸福只能是寓言式的传奇。置身传奇乱世而寻求/而寻求到安全平稳的爱情岂不是传奇故事吗?果然是“张看”世界,传奇里的传奇,双重的传奇,“奇”中之“奇”!张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原来是在传奇色彩的世界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世界的传奇色彩!张果然是看透了,写透了!
四、“传奇”的意象:写什么(下)
按第二节的分析,“普通人里面的传奇”,指的是普通人在日常经历中的奇异感觉;按照上面一节最后的分析,这奇异的感觉实际上透出了人物所处世界或时代的传奇色彩。
在张爱玲的眼里,这个世界或时代的传奇色彩是怎样的呢?且看《自己的文章》中的表露:
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乏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葱绿配桃红的苍凉,这就是张眼里的世界/时代的色彩。谁能说这不是一种传奇呢?从文学分析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传奇的意象。这些意象在张的作品里俯拾即是。
《茉莉香片》写聂传庆关在屋里,对着床头的屏风想他死去的母亲的一生:“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抑郁的紫缎子的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倾城之恋》写流苏在范柳原走后独自搬进香港的一所公寓,前途未卜:“楼上品字式的三间屋,楼下品字式的三间屋,全是堂堂地点着灯,新打了腊的地板,照得雪亮,没有人影儿,一间又一间,呼喊着空虚……。”
《第一炉香》有这样一个段落:薇龙“在人堆里走着,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头上是紫幽幽的蓝天,天尽头是紫幽幽的冬天的海,但是海湾里有这么一个地方,有的是密密层层的人,密密层层的灯,耀眼的货品……然而在这灯与人与货之外,有那凄清的天与海——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她的未来,也是如此……”
这些人物所想到、看到的意象无不是鲜亮中透着苍凉,充满奇异的色彩,似乎启示着“这时代,旧的东西在崩坏,新的在滋长中。”而滋长中的新的未来却是令人恐怖的空虚,犹如“Michael Angelo的一个未完工的石像,题名黎明的,只是一个粗糙的人形,面目都不清楚,却正是大气磅礴的,象征一个将要到的新时代。”之所以令人恐怖,是“因为人们还不能挣脱时代的梦魇。”
“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这段《传奇·再版的话》明示了那些意象所折射的时代色彩为何总是苍凉。钱振纲[1]认为,苍凉基调的形成与张爱玲亲情、爱情的残缺以及名门望族背景及其对晚清以来巨大的时代变革的进步性认识不足有关。
张爱玲笔下还有更多关于内室、客厅、公寓、旅馆、街道和菜场等等普通市民百姓的活动空间的意象叙述。孟悦[2]认为这些意象段标志了张爱玲叙述与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之间的区别,比如,茅盾的写作有精彩的细节,但这些细节没有张爱玲写事物的那种意象功能。意象化叙述的物质和空间形态提供了比“自然”意义上的“现实”更多的东西。
五、“传奇”的视角:怎么写
张爱玲自己说,她是“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孟悦[2]认为,她用这种手法写出了一个“没有完成”的“现代”给中国日常生活带来的种种参差的形态,以及在这个时代中延续的中国普通社会。钱振纲[1]认为,这是张爱玲的美学追求,也是其作品耐看的原因。
毫无疑问,张所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而更令人惊异的是,张在进行参差对照的叙写中所采用的奇特的视角。孟悦[2]从1946年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出版的《传奇》增订本的封面设计以及卷首张爱玲的几句评语中发掘出了这种视角。
《传奇》增订本的封面设计是张爱玲请友人炎樱作的。借用了晚清一张时装仕女图,画着个女人幽幽地在那里弄骨牌,旁边坐着奶妈,抱着孩子,仿佛是晚饭后家常的一幕。可是在窗栏外,很突兀地,有个比例不相称的女人,没有面目,只有形廓,像鬼魂出现似的,那是现代人,探着半身,非常好奇地往里窥视。张爱玲解释说:“如果这里有使人感到不安的地方,那也正是我希望造成的气氛。”
那个现代女人的形廓让我们不禁联想到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所提到过的米开朗基罗的一个未完工的石像,只是一个粗糙的人形,面目都不清楚,却是大气磅礴的,象征一个将要到来的时代。而这样一幅封面图景所寓意的正是两个时代的对视,两种经验领域的交锋。从晚清家常仕女的眼光看,像鬼魂出现一般突兀的现代人形象无疑属于奇异的范畴。而从这不可描摹的现代人的眼光看去,仕女图里的“家常的一幕”似乎也是某种罕见的奇景,使人不由得“好奇地孜孜窥视”。张爱玲的描述激活了一个画面内的对于奇幻世界的双重判断和双重期冀,从而在“室内”与“栏外”,“家常一幕”与“鬼魂”,“传统”与“现代”之间创造了双重奇观。
而在《传奇》增订本所收的作品中,一个人称暧昧的叙述者经常游移于不同视域之间、在双重奇观的对照中转换视角,从而使叙述在不同疆界内外进退有余,并使得对照的奇观呈现出参差的样态。
且以《沉香屑·第一炉香》为例。在故事的开端,葛薇龙,一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站在(香港华贵住宅区)半山里一座大住宅的走廊上,向花园里远远望过去。这一望,传奇叙述者的眼光融汇到薇龙的眼光里,望出了一个殖民地风味的奇景,“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掺糅在一起,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类似最摩登的电影院,然而却盖了一层仿古碧色琉璃瓦的白色流线型住宅,美国南部早期风格的石柱,立体化的南式布置,加上一两件中国摆设,斑竹小屏风和鼻烟壶及象牙佛像什么的,是由中国人眼中的西方豪华加“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色彩”共同构成的“奇幻”。随着薇龙一转身,这眼光忽又倒过来回视她本人,借助一种镜像式的“反打”:“薇龙在玻璃门里瞥见她自己的影子——她自身也是殖民地所特有的东西色彩的一部分。……她穿着蓝竹布衫,长齐膝盖,下面是窄窄的裤脚管,还是满清末年的款式,把女学生打扮得像赛金花模样,那也是香港当局取悦欧美游客的种种设施之一。”
孟悦[2]指出,传奇叙述者常常就这样,不经更动人称,在几句描述之间,句号出现之前,已经离开人物游走了若干视域,展示了若干奇想的层次。张爱玲的传奇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游走性的叙述角度。
六、结语
先锋派作家主张小说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张爱玲则立足于她所熟悉的生活,既写出了“人家爱听的”传奇乱世里普通人的传奇故事,也写出了“人家要说的”普通人在传奇世界里的日常经历,更是“以一奉十”以奇异的视角写出了普通人经历中的奇异的意象,折射出世界或时代的传奇色彩,从而成就了她自身的“传奇”。
注释:
[1]钱振纲:《清末民国小说史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孟悦:《中国文学现代性与张爱玲》,今天,1992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成秀萍.欲望中的沉浮和挣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映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余逊涛.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弗洛伊德主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3]张文娟.五四文学中的好问题叙事研究——以同期女性思潮和史实为参照[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张爱玲传奇经典语录 篇4
1、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2、当我爱你时,你的心在沉睡;当你爱我时,我的心已冰封。
3、毕竟日子是自己在过,不是为了别人在活。
4、有人善于说话,有的人善于笑,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
5、只要这样,同你在一个城市,要见面的时候可以见面——即使忙得不能常常见面也不要紧——我就放心了。我真怕将来到了别的地方,再也找不到一个谈得来的人,以前不觉得,因为我对别人要求不多,只要人家能懂得我一部分我已近满足。
6、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
7、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8、女儿是家累,是赔钱货,但是美丽的女儿向来不在此列。
9、阴晴圆缺,在一段爱情中不断重演。换一个人,都不会天色常蓝。
10、是何等样人,就会遇见何等样事。
11、装扮得很像样的人,在像样的地方出现,看见同类,也被看见,这就是社交。
12、一念之慈,顶上生出灿烂圆光。这就是我们的不甚彻底的道德观念。
13、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
14、“人性”是最有趣的书,一生一世看不完。
15、吃了一个“如果”,再剥一个“如果”。
16、男人对于女人的怜悯,也许是近于爱。一个女人绝不会爱上一个她认为楚楚可怜的男人。女人对于男人的爱,总得带点崇拜性。
17、今天晚上有月亮,稍带长圆形的。像一颗白净的莲子似的月亮,四周白蒙蒙的发出一圈光雾。
18、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会永远等着你的。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总会有这么一个人。
19、女人的活动范围有限,所以完美的女人比完美的男人更完美。同时,一个坏女人往往比一个坏男人坏得更彻底。
20、世上的好人比真人多。
21、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22、除了觉得一百个不对劲之外,紊乱的心绪里却夹杂着一丝喜悦。所以心里也说上来是一种什么滋味。
23、楼梯上的电灯,可巧又坏了。两人只得摸着黑,挨呀挨的,一步一步相偎相傍走下去。幸喜每一家门上都镶着一块长方形的玻璃,玻璃上也有糊着油绿描金花纸的,也有的罩着粉荷色绉褶纱幕,微微透出灯光,照出脚下仿云母石的砖地。
24、于千万人中,随时间无涯的荒野,既没有早到一步,也没晚到一步,遇见了。
25、她起初倒觉得不安,仿佛下楼的时候踏空了一级似的,心上异常怔忪,后来也就惯了。
26、她是他的,他对于她,说不上喜欢不喜欢,因为她是他的一部分。
27、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28、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
29、有一种岁月叫慈悲,因为它懂得。
30、你要我在旁人面前做一个好女人,在你面前做一个坏女人。你最高的理想是一个冰清玉洁而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
31、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你或许不在我身边。在我想要依靠的时候,你也不会适时地出现。在我需要安慰的时候,你的声音只能在电话里边。在我孤独无助的时候,你的身影只会出现在天边……
32、如果恋爱是盲目的,似乎旁边的人还更盲目。
33、狂喜的人我还能想象出他们的心理,你们这种谦逊的过分的人,我简直无法想象。
34、他抚摸着那藤椅子,藤椅子上有一处有点毛了,他就随手去撕那藤子,一丝一丝地撕下来。
35、人生只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36、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枣用得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消磨掉;但是,使用恰当的话,它却能将一块普通的石头琢刻成宏伟的雕像。
37、喜欢一个人,无需缘由,不问因果。
38、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39、她扑入她的花花世界,我跌入我的滚滚红尘。
40、花一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
41、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42、一般的说来,活过半辈子的人,大都有一点真切的生活经验,一点独到的见解。他们从来没想到把它写下来,事过境迁,就此湮没了。
43、满地的斜阳,那阳光从竹帘子里面筛进来,风吹着帘子,地板上一条条金黄色老虎纹似的日影便晃晃悠悠的,晃得人眼花。
44、以年轻的名义,奢侈地干够这几桩桩坏事,然后在三十岁之前,及时回头,改正。从此褪下幼稚的外衣,将智慧带走。然后,要做一个合格的人,开始担负,开始顽强地爱着生活,爱着世界。
45、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来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死在屏风上。
46、“不管你的条件有多差,总会有个人在爱你。不管你的条件有多好,也总有个人不爱你”——对不爱你的人,要懂得放手,对爱你的人,要懂得感激,不需过于自卑,无谓过于自信。
47、做人做了个女人,就得做个规矩的女人,规矩的女人偶尔放肆一点,便有寻常的坏女人梦想不到的好处可得。
48、言语究竟有没有用?久久地握着手就是较妥帖的安慰。因为会说话的人很少,真正有话说的人还要少。
49、伟大的音乐是遗世独立的,一切完美的事物皆属于超人的境界,惟有在完美的技艺里,那终日纷呶的,疲乏的“人的成分”能够获得片刻的休息。在不纯熟的手艺里,有挣扎,有焦愁,有慌乱,有冒险,所以“人的成分”特别的浓厚。我喜欢它,便是因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50、悄然而逝的时光之中到处可以发现一些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下午,一生,一世。
51、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就是这一点贱。
52、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53、笑全世界便与你同笑,哭你便独自哭。
54、感情是如此的脆弱,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
55、一个人老了,可以变得那么的龙钟糊涂,看了那样子,不由得觉得生命太长了。
56、现在,他前生所做的这个梦,向他缓缓走过来了,裹着银白的纱,云里雾里,向他走过来了。走过玫瑰色的窗子,她变了玫瑰色;走过蓝色的窗子,她变了蓝色;走过金黄色的窗子,她和她的头发燃烧起来了。
57、向他解释有什么用?如果一个女人必须倚仗着她的言语来打动一个男人,她也就太可怜了。
58、仿佛全世界只剩下他一个人,所以也忘了怎么说话。虽然满目荒凉,什么都是他的,大喊一声,也有一种狂喜。
59、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
60、我们回不去了。
61、惟其平淡,才能够自然。
62、这样看起来,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为可羡了。它们在短短的一春里尽情地酣足地在花间飞舞,一旦春尽花残,便爽爽快快地殉着春光化去,好像它们一生只是为了酣舞与享乐而来的,倒要痛快些。
63、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女人教坏了,又喜欢去感化坏女人,使她变为好女人。
64、爱情要完结的时候自会完结,到时候,你不想画上句号也不行。爱情,原来是含笑饮毒酒。爱一个人很难,放弃自己心爱的人更难。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有点害怕,怕得到他;怕失掉他。你曾经不被人所爱,你才会珍惜将来那个爱你的人。
65、院子正中生着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
66、一阵风过,窗帘上的绒球与绒球之间露出白色的寒天,屋子里暖热的黑暗给打上了一排小洞。
67、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68、男人憧憬着一个女人的身体的时候,就关心到她的灵魂,自己骗自己说是爱上了她的灵魂。惟有占领了她的身体之后,他才能够忘记她的灵魂。
69、一个有爱情的家庭里面的孩子,无论生活如何的不安定,仍旧是赋予自信心与同情——积极,进取,勇敢。
70、秋天的晴空,展开一片清艳的蓝色,清净了云翳,在长天的尽处,绵延着无边的碧水。
71、你尽有苍绿,无量的苍绿中有安详的创楚。
72、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人生在世上,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到底,什么事真,什么是假?
73、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
74、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75、时间就是金钱,所以女人多花时间在镜子前面,就得多花钱在时装店里。
76、怎么这些时都没有看见你?我以为你像糖似的化了去了!
77、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在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一枝桃花。
78、我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
79、人生没有一种局面是完全不愉快的,有害无利的——只要我们将笑话当作笑话看待,不要太认真。
80、生活的戏剧化是不健康的。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借助于人为的戏剧,因此在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界。
81、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82、街上卖笛子的人在那里吹笛子,尖柔扭捏的东方的歌,一扭一扭出来了,像绣像小说插图里画的梦,一缕白气,从帐子里出来,胀大了,内中有种种幻境,像懒蛇一般地舒展开来,后来因为太瞌睡,终于连梦也睡着了。
83、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
84、唯独男子有开口求婚的权利——只要这制度一天存在,婚姻就一天不能够成为公平交易;女人动不动便抬出来说当初她“允许了他的要求”,因而在争吵中占优势,为了这缘故,女人坚持应由男子求婚。
85、看不到田园里的`茄子,到菜场上去看看也好——那么复杂的,油涸的紫色;新绿的豌豆,熟艳的辣椒,金黄的面筋,像太阳里的肥皂泡。把菠菜洗过了,倒在油锅里,每每有一两片碎叶子粘在蔑篓底上,抖也抖不下来;迎着亮,翠生生的枝叶在竹片编成的方格子上招展着,使人联想到篱上的扁豆花。
86、结婚若是为了维持生计,那婚姻就是长期卖淫。
87、这世界上有那么许多人,可是他们不能陪著你回家。
88、她穿着高跟鞋比他高半个头。不然也就不穿那么高的跟了,他显然并不介意。她发现大个子往往喜欢喜欢娇小玲珑的女人,到时爱笑的男人喜欢女人高些,也许是一种补偿的心理。
89、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
90、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
91、一个男人的一生中,至少会拥有两朵玫瑰,一朵是白的,一朵是红的,如果男人娶了白玫瑰,时间长了,白的就成了桌上的米饭粒,而红的就成了心头的珠砂痣,但如果他要了红的那朵,日子久了,红的就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而白的,却是床前明月光。
92、嫖,不怕嫖得下流,随便,肮脏黯败。
93、有两种女人很可爱,一种很会照顾人,会把男人照顾的非常周到。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会感觉到强烈的被爱。还有一种很胆小,很害羞,非常的依赖男人,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会激发男人的个性的显现。另外一种女人既不知道关心体贴人,又从不向男人低头示弱,这样的女人最让男人无可奈何。
94、男人彻底懂得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
95、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96、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97、太阳晒在脚背上,很是温暖,像是一只黄猫咕噜咕噜伏在她脚上。
98、我一直喜欢下午的阳光,它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任何事情都会有转机。
99、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小苦虽然经验到一些,和人家真吃地苦的比起来实在不算什么——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张爱玲传奇读后感 篇5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有很多人跟茶叶产生过交集,其中张爱玲就很喜欢用茶叶说故事,有看过她的作品的亲们都知道,在某一个细节,某一处就会提到茶叶,今天就一起听张爱玲用茶说故事吧!
张爱玲好茶,她笔下的“茶”范围不但广,且细致有韵。从令人低回不已的故事里,我们不难找到她对茶的依恋与喝茶主张。通过曼桢、娇蕊、银娣、敦风和白流苏若干女人的眼里心里,我发觉,张爱玲比任何一位茶人更像茶人。
张爱玲本身嗜茶,所以她的女主角们也常与茶打交道。《怨女》中的银娣,欢喜地一样样东西都指给嫂子看“里床装着什锦架子,搁花瓶、茶壶、时钟。”那茶壶如此郑重被收放,可见是心头爱,说不定银娣上吊前“拿桌上的茶壶,就着壶嘴喝了一口,冷茶泡了一夜,非常苦”的这茶壶就是那茶壶。这是她自杀前的心情写照:清冷又苦涩。一口茶就道尽了银娣的难处。“就着壶嘴喝”有不管三七廿一,死意已决的味道。
后来姚家分遗产那天,她非常紧张,担心自己会被欺负,她可吃不起这种亏,因是花了前半生的青春与一个初恋换回来的。张爱玲轻描淡写几句,“站着就喝,也许是左计右算想得出神了,来不及坐。”“热”与“冷”的对比,是喝茶老行家的神来之笔,不喝惯茶的人难有此体认。
银娣该是女主角中算最爱喝茶了。在穿孝期不能戴耳环,她耳朵眼里塞的是根茶叶蒂,如此凡事有茶,可知是真的喜欢。其它借用茶来描画情节的小说颇多,都着眼在男女关系上。
《桂花蒸》里阿小的男人,并没有明媒正娶她,也无金戒指,更养不活她。阿小自己在洋人家当阿妈。男人来找她,“她给男人斟了一杯茶,她从来不偷茶的,男人来的时候是例外。男人双手捧着茶慢慢呷着……”以一杯偷来的茶,用喜剧效果,完成了阿小的悲壮爱情。要知道,“苏州娘姨最是要强,受不了人家一点点眉高眼低”,阿小可是从来不贪的,如今却甘心偷茶,要是叫哥儿们察觉了,岂不英名尽丧?晚节不保?偏她又这么地理直气壮。
茶在娇蕊手上又两样了,是拿来调情专哄振保的,不必赶着喝。她千方百计让他知道她记得他说过“喜欢喝清茶,在外国这些年,老是想吃没的吃。”使得他心猿意马,恁地任性。要真的很在乎一个人,你才愿意记住他爱吃什么喝什么这类劳什子,娇蕊并不隐瞒。
看他们两个如何各怀鬼胎,互相诱惑,“阿妈送了绿茶进来,茶叶满满的浮在水面上,振保双手捧着玻璃杯,只是喝不进嘴去。他两眼望着茶,心里却研究出一个缘故来了。”振保的定力其实非常有限,禁不起娇蕊一个媚笑。他踌躇半日,只为在找应当和娇蕊睡觉而又不必自责的`理由。
娇蕊呢,“低着头,轻轻去拣杯中的茶叶拣半天,喝一口。”放肆的“把一条腿横扫过去,踢得他差一点泼翻了手中的茶。”
大家仍不十分确定对方的心思,又管不住自己的心思时,唯捧着杯茶默然。一则无声胜有声,可藉此眉目传情。二则可一边筹划如何将对方拿下马来。茶在整个调情过程中被描写得富吸引力,兼生活化。张爱玲对喝茶细节的敏锐感受,显示出其喝茶门槛非常精。
最后娇蕊出去了,“将残茶一饮而尽,立起身来,把嘴里的茶叶吐到栏杆外面去。”把娇蕊一意孤行,准备狠狠地爱一场的决心表露无遗。
曼桢与世钧那悠悠“半生缘”,亦算是始自一杯茶。这杯茶,想来和坊间“像洗桌布的水”的茶相似,无香无味,只略带少许茶色。他们几个人要跑堂拿纸来擦擦筷子要不到,曼桢便道:“就在茶杯里涮一涮吧,这茶我想你们也不见得要吃的。”顺手便帮世钧洗了。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篇6
张爱玲之所以写这样一个小说,就是因为她在现实中遭到很多人的批判,她无法忍受这样的压力,所以用小说的形式来为自己投靠汉奸做掩饰,在人性上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在看之前浏览过太多评论了,但真正的走进电影院后后实在有太多的感动,易先生和王佳芝实在太可怜了,不是因为他们的所谓爱情,而是和平年代的我对那个年代的人们一种深切的悲悯,他们处在同一个世界,带着不同的动机和负担相遇,两方对峙他们是走在最前头的两个,两个被怂出来的工具,没有谁生来就该做什么想什么爱什么,仿佛人格分裂,分裂出的两个人格相爱了,一个本来就不会有未来的故事。可是到头了,那些躲在幕后的人永远就在历史的后头,没人会为他们著书立说甚至拍一部电影,王佳芝是被抛弃的,被邝裕民,被父亲,被老吴抛弃的,只是弃车保帅的车而已;易先生是被抛弃的,被人民,被汪政府抛弃的,你姓易的死了还有无数个姓易的代替你,而你坐的位置很高摔下来也更惨;两个被抛弃的人因为情欲走到一起已经是很不可思议了,这种无端的感情本身是纯洁的,芝给易先生唱天涯歌女,易流泪,他们仿佛在那一刻彻底缝合组成了一个圆。但是他们不会有结果啊,芝可以放下国仇(本来就是邝裕民强压在她身上的)做他一辈子的情妇---但不可能,芝的背景会影响易先生;现实不让他们长久,不能太久,他们必须回到从前的生活轨道,如果他们从未遇到芝恐怕还是会和邝一起死掉吧。让我真正欣赏芝的却是他没有吞下的那枚毒药,他终究不是什么特务,他是王佳芝,在那个失去自我的时代他拥有自己。
钻石,对每一个女人来说也许是种诱惑。但是,它的诱惑终极来源于爱情。对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面对十克拉的钻石也不会有丝毫的心软。只有爱了,才会不顾自己,不顾组织中每一个人的安危而放走易先生。
易先生,真是狡 黑吉 精明,在迅速反应到将被围杀后急速冲出店们钻入汽车并趴在座位上的躲避方式,展现了易先生的机警跟小心。我在想,梁朝伟跑的还是蛮快的。虽然岁数不小了。。
爱情,其实谁都需要。易先生如此毒辣的人也不例外。他真的被王佳芝对他的那点单纯与依赖而感动。其中成分最大的,也许正是因为王佳芝了解他的一切行踪,不去对他好奇所带给易先生的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正是易先生需要的一种安全感。他只希望一个女人可以向爱普通男人一样的爱他一次。不多问,不多说,不势利,只是用心去纯粹的爱。可惜,他不是普通男人。他是不是也希望自己只是普通男人?他活的好累。好可怜。。爱情,带给人的是甜蜜,但是,当它夹杂上功利时,那是什么?
总是记得最后在石矿场,他们跪在那里,哭声夹杂着害怕的气息。王佳芝的脸上,没有一点畏惧,只有解脱与内心的释放。当她看着欺骗她的同学们也即将被处决的时候,有没有一丝报复的快感呢?邝裕民最后看王佳芝的眼神,究竟是同情,是可悲,是心疼,是惋惜,还是所有的一切心绪汇集而成的怨恨呢?他对王佳芝的感情,远远抵不过易先生最后的心疼。心疼的抚摸着王佳芝曾经睡过的床。静静的等待10点的钟声。也许,当他太太问他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心里的那一刹那感觉是,还是老婆最可靠。。
张爱玲《爱》读后感 篇7
张爱玲的短文少,《爱》是其中一篇绝佳。
短短的三百多字,穷尽了人生所有不如意。总有许多人为了文中男女主角的错过而扼腕唏嘘。不是平行线,他们有着最甜蜜的交集,但是两条线的交点是那么微小。短短一句话的时光,他们相遇相爱,却也带来一世相离的苦楚。天意弄人,最美好的初恋情怀因为意外成为无奈和心酸。
可是这短短的三百多字,又是包含了多少的甜蜜。困厄可以有很多,可以铺天盖地、惊险袭来,但在这苦难中,唯一需要用来支撑自己的,便是那一瞬的爱。女孩从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中生存下来,是因为她内心深处有着最纯明的渴望。她永远记得,那个春天美好的爱恋,她是希望能再寻回它的。所以她可以一直坚持,一直铭记,哪怕岁月更迭。“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 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刚巧赶上了,给她送来了能够作为一生财富的爱,丝丝缕缕,无尽绵长。这一辈子也该足够。
每次当我想要读读张的作品的时候,我总会去重读《爱》,也总会想起奶茶的那首《原来你也在这里》:
请允许我尘埃落定用沉默埋葬了过去 /满身风雨我从海上来才隐居在这沙漠里 /该隐瞒的事总清晰千言万语只能无语 /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喔原来你也在这里 /啊那一个人是不是只存在梦境里 /为什么我用尽全身力气却换来半生回忆 /若不是你渴望眼睛若不是我救赎心情 /在千山万水人海相遇喔原来你也在这里
奶茶的能抚平人的悲伤的治愈系声音将张爱玲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这篇文章诠释得恰到好处,《爱》是苍凉惆怅且无奈的,尽管她没有动用痛彻心扉这样的词来写这个故事,但张的看似平静的语言却隐藏了无限的悲哀,这里面浅浅的哀愁的情绪就像名贵的香水,不管你离多远闻,怎么努力地闻都是这个始终不变的味道,若即若离,却让人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而《原来你也在这里》却有着温暖的曲调,奶茶用她暖暖的声音,填补了张爱玲半个世纪多的荒芜,终于圆满了这段错过后终于相聚的爱情。
平淡的文字道出了所有的蕴藏在内心深处的感情,质朴却坦诚,美好得令人心痛。也许在他们无法相守的以后,女孩曾努力地把自己当做一个被人看低的侍妾,但她总是会记得那一句平常得无以复加的“哦,原来你也在这里吗?”。那时的她,干净美好,全身上下都是纯洁的细胞,单纯的思想使她曾让她对未来充满了希冀,也始终安静平和地生活着,可是当岁月剥夺了青春,只留下了斑驳的印记在脸上与心上的时候,只能回首望望年轻时的简单记忆。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还好他们之间有过那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岁月纵然无情,但前世的多少次回眸才换来这次的不期而遇啊。
张爱玲曾说过自己的创作理念:“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苍凉是一种启示。”《爱》大概是将这样一种苍凉描刻得淋漓尽致。而正是在这样简略的苍凉之下,才能集显爱的伟大与真挚。张爱玲自身的经历也算坎坷,幼时特殊的家庭际遇让她更懂珍惜、守护爱,而后来爱情的失败,她该是更看透了情这一字的。智慧如她,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构划一个爱的完美世界。拿得起,怎能轻易放下。纵然自己无法得到,也可以将之放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时时惦念怀想,也算是一种苦涩的浪漫。她便是这样的人罢,只是这样的人在这世上又有几多。所以,文字中也无可避免地透露出苍凉。这似乎是对现实的嘲讽,也是一种悲哀的无可奈何。
多希望这样一个美好的女人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但我想,即便不能,她也是可以淡淡一笑,然后归于平静的。因为她大概已经明白,什么是为爱而生,向爱而死。 内容评价:
张爱玲《爱》读后感 篇8
张爱玲的文章向来深刻,她的这篇《爱》很短小,却又很精美。有着散文的质朴,同时又有小说的情节。它描写了一段短暂的爱情情感片断,却又将这个片断化为了永远。
《爱》描写了一个很美的故事:春天里一个月色朦胧的晚上,她邂逅了他。轻轻地,他问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么?”就这一句问候,却胜似无尽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她的心。世事的变化无法预料,女孩的命运十分坎坷,他们没能再相见。老了的时候,她依然怀念那相见短暂却是她一生中最绚丽的瞬间,依然记得那句“噢,你也在这里么?”
这篇文章的结构如它的故事一样简单,开头交代“这是真的”,这是作者的坦言,简单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人只能相信。在他们分别时也只用了一句:“就这样就完了。”无声的美让人感到一种缺憾,这种美变成生命唯以回味的爱恋,现实的无奈同时让这份爱恋倍受时间无情的煎熬。文章的结尾写的犹为精彩:“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人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刚巧赶上了”。 这句话构成一段美丽而没有结果的缘,一切世间的缘分原来也就这么简单。作者一她高度的敏锐力和浓厚的文学功底时刻捕捉着情感的触动与两极感受的隐性描写,夹杂着理想与现实中的碰撞,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美的无奈与缺憾。故事从高潮忽地结束了,纯净的故事中暗含残缺的情爱之美,更拓展了读者解读荒凉的无限可能性。
张爱玲写这篇文章可能也正是自己当时心情的感悟,她是聪明的,可对待爱情她又是那么得不理智,可能爱到深处,明知不好,还是会义无返顾,张爱玲就是那种女子,她重感情,可不幸的是她没有遇到对的人。她对胡兰成爱的那么深,而忽略了他的缺点,包容他的缺点。这篇文章也可能是她当时心情的写照,有种初恋的情怀,同时也有着一种迷茫。对他们爱情的不敢确定。然而不管胡兰成是怎么样的人张爱玲对他的爱可以说都是纯的,一如文中的感情那么干净。
人生总遇到许多的事,而永远记得的却不多。那么多人,那么多事,那么多年后她依然记得那个时间,那个地点,那个人。可想那时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在她的心中的印象是多么深刻,所以她甚至记得她穿的衣服。
春天的晚上,桃树之下的邂逅,无言的默契,这是一种萌动的情恋,却又有着如此动人的力量。无限的感情只化作那轻轻的问候“噢,你也在这里么?”就只这一句,生怕更多的言语,都会惊动周围的小生命,破坏了无声的美。彼此固守着那一段距离,那一份清泉般的美丽。相比那些直白的海誓山盟,这句简单的问候显得简洁、纯净,静与动的比照,恰恰给我们留下如诗的空白,更让人心底泛起爱的涟漪。人世间那么多轰轰烈烈的爱情,而这件却显得如此朴实、纯净。为爱无声的守候,这是一种萌动的情意,却又有动人的美与力量。
人生没有永恒的瞬间,美丽的东西总是极容易失去。蓦然回首事,一切都已成回忆,或朦胧或清晰。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不管结果如何,都将是美的时刻。他们相遇了,没有抗争,没有厮守,却比无数相守的爱情更纯净,只是短暂的停留,之后各自走开。他们的相遇也许是偶然,偶尔间的相遇,当然不会停留太久;然而命运中又有许多的必然,他们的相见也许是命运的安排,让她那惨淡的人生多些色彩。张爱玲仅用了一点笔墨,却把那一晚那一刻化成了生命的永恒,成了她日后悲凉人生的一个闪亮温馨点。
《爱》中的故事具有诗一样的意境,清新而洁净,纤尘不染叙述简朴而冷净,但冷净中又有种让人不能释怀的意味。这正是张爱玲的深,她用那么简短的文字,却给人无穷的想象,读这篇文章,那种意境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形成、演绎,直到它结束了,却又使人陷入无尽的回味之中。
文中的主人翁都没留下名字,只用了“他”和“她”作为代称,更具有代表性。“他”和“她”不仅仅是两个人,而是许许多多人的影子,他们的感情更是无数纯爱的代表。张爱玲用内心的伤感和挚爱,品味着这随时间而去的爱的幸福和痛苦。
看了张爱玲的《爱》,突然感觉世间的爱原来不仅仅是相守,也不需要一定直白地说出来,只要两个人心灵相通便是最美妙的。故事中的她是不幸的,人生坎坷不平,然而她又是幸福的,在她最美的时刻,她遇见了他,并留下了美好的瞬间,而这瞬间可以穿越岁月,永不褪色。生活中有的东西不要经历太多,有那么几件永远记得,想起来感觉幸福的也就够了。
一生中,只有那句刻骨铭心的话维系着两颗跳动的心,心与心的感应,心与心的默契,如黑夜里的一个亮点,支撑着一个人的理性灵魂。这种寓平静中的“轰轰烈烈”,也许,这就是张爱玲散文《爱》的魔力。
《张爱玲传》读后感 篇9
她的才表现在写作方面,她把母亲和姑姑的对话,从叔叔的口中所听到的故事都记录下来,编写成一部部广为流传和受喜爱的小说,比如《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等等,她也有个怪癖,上学时期的她总会忘记写作业,每当有人问她时,她只是淡淡地说一声:“哦!我忘了”,她就是这样的独一无二。
她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那种享尽荣华富贵的舒适,只有一张床,简简单单地生活,写书,写文献。她描述自己的生活为“老鼠洞中的生活”,就是每天待在宿舍里面,基本不出门,偶尔要参加聚会也是悄悄的来,悄悄的走。有个粉丝戴小姐每天跟踪她,把她丢弃的垃圾都捡来研究,揭露了张爱玲的很多隐私,这让她非常的生气。之后她更加封闭了。
她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尽量不让自己麻烦到别人,我觉得对于她,或许真的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得之所想,得之所欲。尽管这个悲惨的晚年生活让人觉得有点感慨万分,这么一个才女晚年竟然如此凄凉,当然这个凄凉要打个双引号,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在她临终前,她整理了自己的房间、信件及重要证件并打包,就这么清清白白又冷冷清清地走了。她在遗嘱上写到:“死后马上火葬,不要让人看遗体,不要局限任何葬礼仪式。骨灰洒向空旷无人的地方。”
【张爱玲传奇读后感】推荐阅读:
《奥运传奇》――读后感10-03
红色经典传奇读后感08-30
《硅谷传奇》观后感06-17
《史玉柱传奇》读后感05-16
李瑞河传奇读后感06-28
护国军魂传奇观后感06-12
《红色经典传奇100例》读后感07-02
兵猴传奇读后感300字09-24
武媚娘传奇观后感09-12
电影鸿门宴传奇观后感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