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与律师制度题目

2024-09-21

公证与律师制度题目(精选8篇)

公证与律师制度题目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普法题目

以下题目均只有一个答案

1.小张若可以成为一名执业律师,下列不符合应当具备条件的一项

()A)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参加国家司法考试 C)品行良好 D)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一年

2.你认为以下哪一位可以奋斗成为一名律师

()

A)大学生小霞

B)患有精神疾病的陆某

C)被开除过公职的许某

D)犯过盗窃罪的姚某

3.要申请成为一名执业律师,必须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最短满多少时间()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四年

4.律师若有以下几种行为,你认为可以的一项是

()

A)按规定自行调查取证

B)私下接受委托

C)请客庭审法官吃饭

D)双方代理

5.如果所委托的律师是兼职律师,那么他的职业还有可能是下列的哪一项

()A)公司法务专员

B)法院法官

C)证券公司客户经理

D)大学刑法学专业教授

6.律师老蒋想成为一名公证员,以下符合应当具备的条件的一项是

()A)老蒋今年66周岁

B)通过国家公证员考试

C)在公证机构只实习了二年,但考核合格

D)老蒋律师从业已满15年

7.一个公证机构应当最低具备多少名公证员

()A)一名

B)二名

C)三名

D)四名

8.下列哪几种事项,不能由公证处进行公证

()

A)房屋买卖合同 B)与自己无利害关系的遗嘱

C)自己的学历

D)婚姻状况

9.对于公证员,你认为他们可以有下列哪些行为()

A)同时在甲公证处和乙公证处工作

B)周末在民办培训机构兼职司考培训班老师 C)为一个只有老乡关系的人办理公证

D)私自出具公证书

10.下列公证事项中,哪一项公证处依法不予公证的是()

A)22岁的大学毕业生陈某申请学历公证

B)专业技术鉴定

C)对用于抵押贷款的不动产的公证

D)当事人提供了完全的证明材料的公证事项

11.一个公证员最多可以在多少个公证机构任职()A)一个

B)二个

C)三个

D)四个

12.当事人认为公证书有误的,在收到公证书后向出具机构提出复查的最长期限为()A)一年

B)二年

C)五年

D)十年

13.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能提出复查的最长期限为()A)五年

B)十年

C)二十年

D)五十年

14.一名执业律师最多可以在多少家律师事务所执业()A)一个

B)三个

C)五个

D)没有限定

15.如果你走进一家律师事务所,这家律所的设立形式不会是()A)普通合伙所

B)特殊的普通合伙所 C)公司所

D)个人所

16.可以委托他人办理公证的公证事项可以是()A)遗嘱 B)生存

C)收养关系

D)个人学历

17.办理不动产公证的,应当在何处公证机构办理公证()

A)住所地

B)经常居住地

C)不动产所在地

D)事实发生地

18.曾经当过法官、检察官的律师,从法院、检察院离任最多几年后,可以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离任后即可

19.合伙制的律师事务所应当有最少几名合伙人()A)二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20.律师个人也可以设立个人事务所,按规定必须有最少几年的执业经历()A)一年

B)三年

C)五年

D)无时间规定

1.B 2.A 3.A 4.A 5.D 6.C 7.B 8.B 9.C 10.B 11.A 12.A 13.C 14.A 15.C 16.D 17.C

18.B 19.B 20.C

公证与律师制度题目 篇2

关键词:公证,物权登记,衔接

物权登记制度是基于公式公信原则而产生的, 为避免过度拖长物权变更的周期, 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原先的实质审查渐渐转变为形式审查。改变审查模式之后的缩短了审查周期, 但审查本身缺少了更加严格细致的流程,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将法律公证制度与物权登记进行衔接, 补充物权登记缺失的实质审查环节至关重要。

一、物权登记与公证制度

物权登记的首要意义在于公示存在变动的不动产物权, 物权的相关人和利害关系人都可以通过查阅登记簿了解不动产物权的变动情况。物权登记分为实质审查主义和形式审查主义, 他们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由登记部门对物权变动的原因进行“真实性和合法性”的核查, 采用实质审查可以有效防止因物权登记的权威误导购买人, 而形式审查则相对宽松的多, 只是进行形式上的审查, 只要材料齐全一般都可以登记通过, 审查周期相对较短, 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

在法定的公证制度下, 公证是进行物权登记前必须经历的一个前置程序, 公证机关对造成物权发生变更、转让、设立、消灭的原因进行实质性审查, 而物权登记机关只负责对申请物权登记所提交的文字材料进行审核, 经过由公证机关和登记机关审查通过的物权契约才能成为真正的不动产权利的凭证。

二、物权登记引入公证制度的意义

一方面公证机关具有良好的实质审核能力, 可以从体制上与行政机关区别开来, 公证机关是一个定位于国家证明机关的单位, 从而在体制上解放物权登记机关, 并且保证了公证机关不受行政机关的不正常干预的影响。这样一个能够正常行使公证实质审查权利的证明机构, 会变的具有更加具有专业水准, 最大程度的防止实体错误的发生, 即使在公证时出现错误能够承担相应的赔偿问题。

三、如何让公证和物权登记制度相衔接

(一) 建立健全物权登记体制

物权登记体制是一项关乎公民权利、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而建立健全物权登记体制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 各单位协同合作, 进行行之有效的物权管理。由于在物权登记机关改革并未发生重大成效的情况下, 个人认为在物权法草案中将公证相关内容写进法律中, 充实完善现有的物权登记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同时, 由于物权登记制度相对较为复杂, 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出力的系统工程, 包括像预告登记、登记异议等。而公证机关在整个物权登记环节中只是占了其中一环, 公证机关发挥的作用使有限的、辅助的, 却又是必不可少的。

引入到物权登记制度, 不代表削弱和取代物权登记的职权, 也不意味中公证机关职权的加大, 而是将公证机关与物权登记机关相结合, 职能功能相互配合, 相得益彰, 使物权登记制度充分的发挥制度应有的社会效果。

公证机关和物权登记机关的关系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公证跟随登记”。在实际操作中主要表现为两点: (一) 在物权登记领域, 法律公证的可用范围在物权变动登记的限制原因以内。考虑到公证主要是为了维护物权的安全性真实性, 所以在原则上只要引起物权变动的原因是可以进行公证的行为, 都可以在公证后进行物权登记。而进入登记环节是不需要公证的, 除非有特殊情况存在, 一般在法律中有相关的规定。 (二) 除非法律有特殊规定, 一般情况下, 公证的效力近存在于登记环节的前置程序, 和登记环节的对外效率一样, 不能单独获得物权 (债权) 生效或更改变动的法律效力。

关于公证行为效力的问题, 仍然是一个有待探讨改进的问题。公证行为的效力在现行的法律中有两点体现:第一点, 公证是物权登记行为产生效力的必要条件, 例如在房屋的买卖合同中未经公证则该合同不具有法律效益。第二点, 公证是登记的前置程序和必需过程, 即工作是进行物权登记所必须履行的一个过程, 不经过公证就无法进行后续的登记程序。这时公证就不会对物权合同或协议本身是否生效产生影响。

这两种公证行为方式的各有利弊, 个人更加倾向于第二种公证方式。尽管在学理上有大量的不履行特定程序就没法生效的限制性合同, 司法实践中也有特定的“合同不经相关公证无法产生效力”的规定, 但是以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并不适合将公证与否作为合同是否生效的要件。主要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 合同是合同双方互为约束的文件, 如果合同生效和合同规定的物权变动生效这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发生冲突, 不能同时产生效力的话, 是不利于市场化商品的快速流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 许多地方都规定了“不公证不生效”, 到如今这种靠公证来生效的方法已经越来越跟不上经济和时代的发展了, 众多的行业精英也对这公证生效的做法持反对态度。如果一个国家的公证制度足够发达, 公证时可以较为快速和高质量的完成公证服务, 对于需要公证服务的人来说, 不需要耗费太多金钱和精力, 也不会影响到正常的交易速度和物权转换速度, 实行“公证才生效”的政策也未尝不可。实际上, 我国的公证制度应用范围有限, 相关从业人员相对匮乏, 如果将所有涉及物权变动的合同全部公证, 整个公证的周期必然会拖得相当长, 对于经济社会的及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二) 将公证效力和物权登记效力紧密结合

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执。由于目前物权立法中物权登记的效力尚无定论, 各方意见争论不休。如果支持公证具有独立的法律效力, 会加剧本就错综复杂的物权机关和公证机关的争论。如果将公证作为进行物权登记的前置程序, 就可以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对外保持一致, 从而避免因引入公证程序对原有物权登记造成的冲击和影响。

(三) 在物权立法中规定物权变动的公证制度

根据公证跟随登记走的原则, 应当在立法中规定, 在申请物权变动登记时, 需要先提供公证机关颁发的公证文件。物权登记中的强制公证是我国现有公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在其他领域中实行多年, 这样的制度是可行的。

(四) 提升和发展公证人员业务水平的质量和人员的数量

由于我国的公证法对实质审查有着详细的规定, 我们需要在审查的范围、方法和程序流程方面统一规范做法, 让各个地方部门按照制度实行, 从制度上保证审查的质量, 提升人员业务水平。为统一相关从业人员的从业素质, 公证员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整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对于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质审查案例有很大帮助, 所审查的结果也更容易被交易双方认同和接受。

四、结语

由于目前我国的物权登记制度相对不够完善, 尤其是其中的公证制度的相关规定还很十分欠缺, 所以登记机关和公证机关应当抛开部门之间的隔阂和偏见, 精诚合作, 将登记效力和公证效力真正结合起来, 共同将物权登记的行政办事效率最大化的提升。此外还要结合立法工作将登记制度和立法制度进行明确的分工规定和审核流程的制定, 让物权登记有法可依, 快速将物权工作推向正常高效运作的环境中。目前我们需要将物权登记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按照先公证再登记, 不公正不登记的办法严格执行, 让物权登记制度快速便捷的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汤维建, 陈巍.物权登记与法定公证制度[J].法学论坛, 2007, 01:22-25.

[2]陈巍.公证与物权登记制度的衔接[J].法学家, 2006, 02:27

法定公证制度与公司登记改革 篇3

关键词:法定公证;公司登记;公司章程

中图分类号: D926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3005206

对于法定公证,有学者称为必须公证制度,并认为必须公证法律制度就是在市场经济的特定条件下引介国家公证制度于特定的市场微观交易过程,并使其与登记制度直接衔接,为市场配置的结果提供了一份公信力的保障[1]。本文采用目前学界通用的法定公证一词。关于法定公证,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积累了制度经验,我国学者有所涉及,主要集中在物权登记领域。对于公司章程,目前《公证法》只是将其作为自愿公证事项。鉴于公司法修改后公司信用结构的变化,公司章程作为法定公证事项与公司登记制度进行衔接具备了市场环境和现实基础,设计好公司章程法定公证与登记制度的程序接轨,将会是完善我国公司登记制度和市场信用构建工作的重要一步。

一、法定公证进入公司登记的制度基础

我国目前的公证法规定了公司章程作为自愿公证事项,公司法律制度则没有这方面的条款。从我国公司登记制度改革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来看,法定公证进入公司登记制度并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也没有制度瓶颈。其实,法定公证进入公司登记制度已具备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空间。

(一)理论基础

对于法定公证,有学者列举了七个理论基础:一是法定公证可以从“私权的公法管理”理论得到阐释;二是法定公证与“私权自治”、“意思自治”并不矛盾;三是法定公证符合法律经济学有关法律成本的理论;四是法定公证与登记机关职能转变的趋势相适应;五是法定公证与公证制度自身优势密切相关;六是法定公证符合国际惯例;七是地方法定公证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2]。法定公证进入公司登记制度可以从公证的公信力以及公司登记制度的法经济学基础得到解释。

1.公信力理论

我国的公司信用体系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通过登记获得公信力的支持,提高公司自身的信用指数。我国目前的公司登记公信力主要以国家信用、外观主义以及公司自身的信用加以构建,其中国家信用通过最低注册资本制度的运用一度成为公司信用的权威担保。《公司法》修改以及公司登记制度变革,公司最低注册资本制度被废除,公司资本由公司章程加以规定,公司的自治空间扩大,公司的信用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立法通过废除最低注册资本制度将公司注册资本信用从公司信用结构中剥离,取而代之的是公司章程规定公司资本后公司信用的自我彰显。公司注册资本从实缴制转变为认缴制却并非“任缴制”,公司信用的自我彰显也并非自我定义,而是需要外部的积极评价。换言之,公司信用结构在公司法废除最低注册资本后出现了部分的信用真空,需要一个替代机制弥补这个真空。从目前的市场发展趋势来看,能替代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信用的外部机制就是法定公证。

“公证是一种有法律明确授权的行使证明权的司法证明制度,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预先的、对公证事项真实性、合法性的证明来防止这些事项以后产生法律上的风险。”[3]正是基于公证制度的这种风险防范功能及其证明效力,可以有效填补公司资本认缴制所带来的信用真空,同时也可以保障民商事主体的意思自治,可谓一举两得。另外,公证是具有公信力的司法证明活动,公证通过对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法律事实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证明和监督,为市场提供信用,并且保障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从事民事活动,即公证本身就是为社会提供信用证明的[4]。法定公证进入公司登记制度以后,公司登记除了有限的国家信用支持外,主要依靠自身信用文化和意识的培养以及法定公证所体现的公信力予以保障。这样的制度安排将以往公司登记公信力的法律结构进行了重构,法定公证应当替代原来国家信用的主要担保作用,与公司自身信用建设一起成为公司信用的基础结构。

2.法经济学根据

有学者从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信息障碍、稀缺性、法律效益五个法经济学的理论与法定公证的关系展开分析,论证了法定公证的必要性[5]。即法定公证具有以法经济学为根据的制度基础。在公司登记制度中,法定公证的法经济学基础主要是信息经济学层面的信息障碍所引发的市场失灵的应对策略,反映到公司登记制度主要就是公司登记作为公司信息公示机制所具有的信息传递和信用保障功能。公司信息最为集中的表现形式就是公司章程,如今公司注册资本改为认缴制,由公司章程规定,公司章程所承载的公司信息就更为丰富,对于市场交易也就具有更为重要的信息指引作用。如何保障公司章程所记载的信息尤其是资本信息的真实性从而维护交易安全是公司登记制度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原有的公司登记制度以最低注册资本来构建和维护公司信用基础,并提供具有制度信赖的信息来保护公司股东以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公司法和公司登记制度修改以后,公司章程对公司资本的规定成为登记制度需要应对的重要问题,公司章程的信息传递依然在公司登记构建的信息平台,但是登记机关的信用担保已经“退居二线”,留下的信用缝隙和市场安全隐患需要相应的替代机制予以弥合。那么,法定公证就成为了公司章程之真实性的有效保障手段,通过公证的公司章程具有极强的公信力,进入登记机关设置的登记簿以后,这种公信力得到了强化,向市场传递的信息依然是具有较强信用保障的真实信息,对于维护市场安全、提高交易效率具有重要作用。endprint

(二)现实基础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息公开和法治保障基础之上的信用经济,其良好运行需要市场主体公开自己的真实信息,对于商事主体的重要组织形式公司来说,其信息的真实与公开程度直接影响着市场的正常运转。我国《公证法》对于公司章程是作为自愿公证事项加以规定的,虽然不是法定公证,却为公司章程进入法定公证事项奠定了基础,预留了必要的制度空间。

1.市场需求

市场需要公开商事主体的真实信息来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市场失灵,登记制度就是作为市场信息公示机制存在的一种制度安排。公司登记制度在收集、整理公司信息方面具有组织结构上的优势,但是对于登记信息的信用担保却在整个市场信用危机的环境中有心无力,因为过去的公司登记制度是希冀登记机关以国家机关的身份对公司登记的信息进行权威担保,保障公司信用,以此维护市场安全。但是立法者的初衷虽好,却违背了市场经济所具有的意思自治本质,过渡干预市场交易,反倒适得其反,登记机关在市场信用危机中难以有所建树便是佐证。因此,市场经济中的公司信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内部的信用结构以及外部的信用担保,而不是单纯依靠登记机关的权威担保。这样的结果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也是培育市场信用乃至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如果说公司信用结构中的内在因素主要依赖公司自身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文化的培育,那么作为公司信用外部约束机制的外在信用担保则需要一个甚至数个机构同时完成,其中公证机关就是重要的一个。公证机关对公司章程的公证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一同构成了公司信用的外在组成部分,内外协调,共同保障公司的信用指数。其实正如有民法学者提出物权登记应当引入公证制度时所说的:“对一些涉及当事人重大权益和关系国计民生的较大事项,法律应当规定为必证事项。”[6]而公司的设立在市场经济中就是关系到投资者重大权益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这一事项主要通过公司章程来体现,因为公司章程是公司设立和经营的基础性法律文件,市场经济需要对这样的法律文件进行监督和约束,除了来自登记机关的公权干预,私域范围内的最好手段便是法定公证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共同组成的配套机制。

2.制度空间

我国《公证法》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公证机构办理下列公证事项:……(八)公司章程;……。”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公司章程在公证制度中属于自愿公证的范畴,公司发起人或者股东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意愿对公司章程进行公证,这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做出的规定。这项规定也从另一个侧面向外界释放了一个信号,即公司章程是可以进入公证制度的,只不过目前是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这个结果是我国原有公司登记的制度结构决定的。因为原来的公司登记制度偏向于市场安全的价值取向,通过公司最低注册资本制度以及登记机关的严格审查为公司信息和信用提供权威担保,造成了公司信用结构的异化。如今《公司法》修改,废除了最低注册资本限额,公司资本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其信用结构也开始转型,登记机关退出了公司信用的部分担保领域,这就需要相关替代机制的进入,才能维持登记法律关系以及公司信用结构的平衡。法律制度的此退彼进为公司章程作为法定公证事项提供了制度空间。再来看我国《公证法》第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公证的事项,有关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公证。”这就是法定公证在《公证法》中的相关规定。《公证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未经公证的事项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依照其规定。”这些条款的规定,在公证制度和公证程序两个层面为公司章程进入法定公证制度预留了制度空间,也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法定公证对于公司登记制度的作用

关于法定公证对于公司登记制度的作用,学界有一些研究成果,以下根据相关成果将法定公证在公司登记制度中的作用归纳为维护意思自治、降低公权干预、提供信用保障。

(一)维护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之义,早已为学界所证明。而法定公证带有强制性色彩,具有较多公权干预的成分。对于意思自治和国家管制的话题,早有学者指出“当事人的意思自由只是在国家设定的高低不同的栅栏中流动,私法自治的领域,事实上自始充满了各种国家强制”[7]。对法定公证制度来说,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并非对意思自治的限制,而是在市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对投资者和市场参与人的保护。因为“公证通过对公司章程制定和修改的适当干预,对公司章程进行规范,使大量可能发生的纠纷得到预防和化解,使投资人关系更加和谐。……通过办理公司章程公证,各投资人能够清楚了解公司章程的内容及各条款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从而实现真正的意思自治”[8]。另外,“必须公证制度的设立不论是引介了公证制度对交易过程予以主动把握,还是建立了法律信用保障体系对信用活动风险形成主动、系统防范,都是信用领域以公信力为基础进行的自治调整,根本谈不上公权力对私权的干预”[1]62。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公司章程作为法定公证事项具有信息公示和信用保障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维护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非不当的干预。

(二)降低公权干预

一直以来,我国公司登记制度受到学界诟病最多的就是其中的公权干预,登记机关作为国家行政机关,拥有对登记材料的实质审查权,多造成行政权力对登记制度的不当干预,影响了登记效率的提高,市场领域的意思自治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上所述,公司章程的法定公证能维护当事人的意思自治,降低因为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几率,减少交易风险。同时也排除了国家公权力对市场关系的过多干预。因为公司章程的法定公证虽然属于强制公证事项,但是公证机关却是独立于国家机关之外的社会组织,具有公正、公信的社会地位,其颁发的公证文书具有不同于国家权威担保的社会公信力,其中并不涉及公权力的行使。如果说法定公证因为具有强制性而具有公权干预的成分,也是属于法律层面的正当干预,较之国家行政权力的干预,具有更高程度的正当性。有学者认为,我们应借鉴大陆法系国家法制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将公司设立等重大法律行为作为法定公证事项确定下来,因为只有经过公证,才能够有效防止民商事主体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4]102。这种侵害有一部分是来自公权力的寻租空间,一旦有了法定公证的前置性程序,公权力的寻租将会被剔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司章程的法定公证将登记机关的公权力移除,登记机关将实行形式审查,其自由裁量权受到极大限制,权力寻租空间被压缩,公权干预只能在法律规定的合理范围内。endprint

(三)提供信用保障

早在我国刚刚开始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并引进股份制的时候,就有学者对股份公司章程的公证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我国,对公司章程进行公证,既有利于协助股份公司理顺并明确有关的法律关系,又有利于保证公司章程和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规范性,还可以有效地防止股份制企业化公为私,侵占、私分公共财产等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现象的发生。”[9]其实法定公证最为重要的一个作用还是提供信用保障。对于公司设立登记阶段的公证问题,有学者指出:“强制公证是解决我国公司实践中信用缺失的有效制度。”[10]如今《公司法》修改,对注册资本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公司信用需要重新进行架构,公司登记机关的公权力开始转型或退出登记的部分领域,此时正是改革公司登记与公证制度进行制度衔接的大好时机。法定公证在维护民商事法律秩序中作用巨大,“其一,法定公证让民商事交往有诚信保障……”[11],“公证人介入并出具公证书,使公司设立行为真实、合法、有效,具有公信力和公示力,有助于树立公司信用”[12]。《公司法》对公司注册资本制度的改革促使登记机关对一般公司设立时的注册资本审查转为形式审查,实质审查所具有的公权力在一定程度上退出了公司资本信用的保障空间,换言之,公司信用的公信力出现了部分真空,需要相应的替代机制予以补正。但是公司登记制度对公司信用的保障机制依然存在,国务院、工商总局也修改了相关行政法规和规章,2014年8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了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信用约束机制[13],开始重构公司信用的制度结构。除此之外,公司登记的信用结构还需要一个外部信用保障机制予以支持,而能够对公司章程所规定的公司资本进行信用保障的就应该是公证制度。所以,公司登记制度应当通过法定公证制度对公司信用的制度结构和信用风险的系统防范进行外部强化,以此满足登记机关实质审查权力机制退出后的顺利衔接需求。

三、法定公证与公司登记之间的制度衔接

关于公司登记中的法定公证,大陆法系的法国在其立法中规定,公司章程及其修改必须经过公证。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西班牙等也都有关于公司的法定公证之规定。而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变革意在促进投资,构建公司诚信制度,所以,在公司登记制度中镶嵌法定公证来弥补公司资本制度改革后的信用需求和市场安全缝隙是较佳途径,那么法定公证的范围和具体程序设计就应当结合当前市场发展和制度结构的实际予以确定。

(一)法定公证的范围

有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认为“制定公司章程、变更公司章程,公司的设立、注册,公司的转变、合并及公司财产整体转让,公司发起人认购股份或缴付股款,公司股份转让等民事法律行为或法律事实的认定应当进行公证”[14]。但是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公司法律制度的构成来看,不宜扩大法定公证的范围到公司章程之外的其他领域,而只需要规定公司章程的制定、变更作为法定公证的内容。具体分析学者提出的上述内容可以看到,公司的设立和登记注册、公司的转变、合并、公司发起人认购股份或交付股款都和公司章程有关联,需要将相关内容载入公司章程并登记于登记机关。至于公司财产的整体转让,虽然也涉及债权人的利益以及市场秩序,但是这样的转让行为需要股东大会的决议,法律也有具体的程序规范,不需要再经过法定公证来加以干预。对于公司股份的转让,《公司法》和《证券法》都有详细规定,限制颇多,不宜增加法定公证这道程序,否则会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造成不当干预,同时增加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效率。另一方面,我国以往没有要求法定公证作为公司登记前置程序的传统,如今法定公证进入公司登记制度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先以公司登记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也就是公司章程作为法定公证事项,以后条件成熟再逐步扩大法定公证的范围比较符合实际。

(二)法定公证在公司法律制度中的接入

法定公证作为一项重要的司法证明程序,涉及到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范围,在公司法律制度中则关系到公司的设立以及公司信用的建设和市场交易的安全。我国一直以来注重登记机关通过审查公司最低注册资本来保障公司信用,但是《公司法》修改后公司信用更多需要自身的培育和市场的促进,因此,公司章程的法定公证应当成为公司设立的一道重要信用保障。具体来说,公司法和公司登记制度应当对公司章程的法定公证做出规定。

1.公司法

鉴于我国目前的《公证法》已经为公司章程进入法定公证事项预留了制度空间,所以法定公证接入公司登记制度主要是需要《公司法》做出规定,为法定公证顺利进入公司法律制度尤其是公司登记制度开启大门。不过此次我国修改《公司法》只是集中在公司资本制度方面,并未将公司章程作为法定公证事项加以规定,《公司法》修改后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额的目的就是降低公司设立的门槛,鼓励投资者向市场投资,以活跃经济。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初衷,一旦增加公司章程作为法定公证事项,势必增加投资者的成本,影响投资效率,所以立法机关没有将法定公证纳入公司法律制度中。但是公司资本制度的重大变革需要完善的市场信用体系加以支撑,目前国务院和国家工商总局正在起草相关法规和规章,以此重构公司信用结构。因应于此,法定公证事项要进入公司登记制度就必须借助公司登记制度的改革。

2.公司登记制度的路径选择

由于公司法的修改,国务院和国家工商总局对公司登记的相关法规、规章,如《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等进行了相应修改。这表明,公司登记制度进一步放松了登记管制,扩大了公司自治。按照这样改革的精神,“公司在设立的时候,投资者可以一分钱都不缴纳,只要在协议、章程里面,认可今后什么时候分批缴纳,……这种改革符合了公司法发展的重要趋势”[15]。但是此次公司登记制度的现有改革以及国务院和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法规、规章均并未涉及公司注册资本的安全保障,而公司章程自行规定认缴资本,应当有一个保障程序来替代原来的实缴资本制,以弥补登记机关退出这一领域的审查后留下的信赖真空。能够作为公司实缴资本制度之信用机制替代方案的就是法定公证,不过从目前公司登记制度的改革无法看到国务院以及国家工商总局运用法定公证的趋向。其实,《公司法》的修改已经为公司章程的法定公证留下了空间,但是此次公司登记制度改革并未做出安排,虽然是一种遗憾,但是从另一个视角却体现了国务院和工商机关转变过去积极立法的理念,退出部分私法领域。关于公司登记的法定公证事宜,希望未来改革整个商事登记制度时能够实现相关的制度安排。endprint

四、结语

我国《公司法》的修改大大降低了设立公司的标准,同时也摒弃了过去依赖最低注册资本保障公司信用的传统思维,代之以公司自身信用为主导的公司信用结构。国家权力从公司登记制度有序退出的发展方向要求公司加强自身的信用意识培育和信用文化建设,以诚信维护市场安全。这是对公司内部的要求,除此以外,还需要公司外部的相关配套机制辅助公司信用的重构,其中之一便是法定公证制度。我国此次修法并未涉及公司登记的法定公证事项,而是集中于公司资本制度改革和信息公示以及信用约束机制的构建。纵观其他国家和地区,法定公证往往作为公司登记的前置程序以维护民商事秩序和市场信用,我国正在进行公司法律制度尤其是公司登记制度的深度改革,将法定公证纳入公司信用体系的保障措施是重构公司信用的重要举措。目前公司登记制度的改革暂时无法实现法定公证与公司登记的制度接入,希望未来全面改革整个商事登记制度时能够实现这一措施。

参考文献:

[1]左燕芹.必须公证制度是构成国家法律信用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J].中国司法,2004,(5):57.

[2]汤维建.物权立法引入法定公证制度的七点理论根据(物权立法中应引入法定公证——“物权法与公证”座谈会专家发言摘要)[EB/OL].(2014-04-22)[2014-09-12].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18751.

[3]孙红梅.公证——一种预防性的法律证明制度[D].长春:吉林大学,2007:42.

[4]那淑伟.公证的公信力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91.

[5]李全一.法定公证制度立法之基础考察:以法经济学为根据[J].中国公证,2009,(10):37-42.

[6]杨荣新.公证应成为物权登记的一项必要条件(物权立法中应引入法定公证——“物权法与公证”座谈会专家发言摘要)[EB/OL].(2014-04-22)[2014-09-12].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18751.

[7]苏永钦.走入新世纪的私法自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5-16.

[8]丁清波.公司章程公证在预防股权继承纠纷中的作用[J].中国公证,2009,(8):33.

[9]陈国耀,王道珍.股份公司章程公证初探[J].政治与法律,1990,(5):50.

[10]叶林.公司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19.

[11]陈曦.法定公证与民商事法律秩序的维护[J].科技经济市场,2006,(5):154.

[12]俞金香.公司设立中应当引入公证制度[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51.

[13]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EB/OL].(2014-08-23)[2014-09-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8/23/content_9038.htm.

[14]杨遂全.民商事登记改革与法定公证[J].法学研究,2006,(2):39.

《公证与律师制度资料》(11) 篇4

(二)★继承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照我国《继承法》规定,对当事人继承死者遗产法律行为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

★公证机构办理继承公证提供的材料:

1、当事人身份证明

2、被继承人死亡证明

3、被继承人所留遗产的产权证明

4、有遗嘱的提交遗嘱原件

5、当事人与被继承人的关系证明

6、代位继承的提交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证明,代位继承人与继承人之间的关系

7、放弃继承的应到公证机关发表放

弃声明或提交已经公证的放弃继承权声明书

8、公证员认为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公证机构办理继承公证审查的重点内容及注意的事项

1、审查核实被继承人死亡的时间、地点、死因及所留遗产的范围、种类和数量。

2、审查被继承人生前是否立有遗嘱。

3、审查当事人是否属于法定继承人范围。

4、审查当事人是否属于代位继承人或转继承人。

5、审查当事人接受或放弃继承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

6、审查是否遗漏了合法继承人,避免因为疏忽损害他们的合法权利,甚至引起纠纷。★拒绝公证的几种情况

1、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

2、为争夺遗产而危害其他继承人的;

3、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

4、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赠与公证: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对赠与人赠与财产、受赠人接受赠与财产的行为,或赠与人与受赠人签订赠与合同行为的真实性

与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

★办理赠与合同公证应注意的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赠与合同为实践合同,即当事人达成协议后,赠与人还应将赠与的财产交付给对方,合同才能生效。而在特殊情况下,赠与合同

为诺成合同,即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则从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时即具有法律效力。★委托合同公证: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签订委托协议行为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依法予以证明的活动。★委托合同公证的特点:

一是委托合同的标的既可以是法律事务,也可以是非法律事务;二是委托合同中的受托人在委托权限内办理委托事务,它同委托人本人所进行 的行为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三是委托合同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四是委托合同为诺成双务合同。★委托书公证,是指国家公证机构根据委托人的申请,对委托人的授权委托行为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依法予以证明的活动。★委托书公证特点: 一是它属于单方法律行为,只要委托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产生法律效力;

二是委托人签发的委托书则成为委托人取得对外处理事务的资格和权限的书面证明。★委托合同与委托书的区别:

委托委托合同仅仅是确定委托人与受托人内部权利义务的协议,而不能用于向第三方声明受托人代办事务的资格和权限。只有基于委托合同,由

委托人签发的委托

2、是用以表明委托关系和委托权限的对外文件。★办理委托公证审查的重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1、公证机构应首先审查委托人是否具有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

2、公证机构应审查当事人提交的委托书和委托合同原件内容是否明确、具体,条款是否齐全、完整,以及委托人的意思表示是否自愿、真实。

委托书上的签名、印鉴必须是委托人当着公证员的面签名、盖章的。如果作为委托人的法人已事先在委托书上盖了章的,应向公证机构提供本单位的

印鉴和代表人的印章,以便核实委托书上印章的真实性。

3、公证机构应当审查当事人申办的委托事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德。依据法律规定,对于与公民人身有密切联系的法律行为,不得委托

他人代理。另外,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的行为,更不得委托他人代理。

4、当事人提交的与委托事项相关的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合法、有效。

5、公证机构在办理涉外委托行为公证时,应特别注意管辖问题。如果委托人(包括中国人、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申办发往域外使用的委

托书公证,均应由我国公证机构办理。反之,居住在国外的公民或法人在域外委托我国国内的公民或法人代办法律事务,或者委托中国律师代为诉讼,其委托书应由委托人居住地的公证机构办理,我国公证机构不应办理。★声明,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其从事的民事经济活动中的某个事件或问题表明其立场或主张的单方法律行为,两种形式书面和口头

★声明书公证:公证机构根据声明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声明人书面意思表示行为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

意义:防止他人篡改、伪造冒名顶替声明人的声明,★办理声明书公证应注意的问题

1、声明是声明人主张权利、放弃权利或者承担某项特定义务的意思表示,因此在公证程序上,要求声明人必须亲自在公证员面前在声明书上签

名或盖章,而不得委托他人代办此项公证事务。

2、公证机构办理声明书公证,只依法证明声明人意思表示行为具有真实性,对声明书的内容一般不作调查,只要其内容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 的禁止性规定,不违背社会公德即可。★收养关系公证,是指国家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公民领养他人的子女为自己的子女,使本无亲子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发生法律拟制亲子

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依法证明其真实性与合法性的活动。★当事人办理收养关系公证的手续: 收养人提交的资料或证明文件:

1、收养人户口簿和身份证

2、收养人所在的单位或居委会、村委会出具的婚姻状况、有无子女和抚养教育的能力等情况证明

3、县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出具的未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的身体健康检查证明

4、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儿童的提交收养人经常居住地计生部门出具的收养人生育情况证明,收养非福利机构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

婴、儿童的还应提交收养人经常居住地计生部门出具的收养人无子女情况证明,公安机关出具的捡拾弃婴、儿童报案的证明

5、收养继子女的,提交户口簿和身份证,收养人和被收养人生父或生母结婚证明。送养人提交的资料或证明文件:

1、送养人户口簿和身份证(组织作为监护人的,提交负责人的身份证件)

2、送养要征的其他有抚养义务的人同意的,应提交同意的证明文件

3、社会福利机构作为送养人的还应提交弃婴、儿童进入福利机构的原始记录、公安机关出具的捡拾弃婴、儿童的报案证明或者孤儿的生父母的

死亡证明或者宣告死亡证明

4、监护人作为送养人的应提交实际承担监护责任证明,孤儿的生父母的死亡证明或者宣告死亡证明,或被收养人的生父母无民事行为能力,并

对被收养人有严重危害的证明

5、生父母作为送养人的还应提交与当地计生部门签订的不违反计生规定的协议;有特殊困难,无能力抚养的应提交单位或村委会、居委会出具 的有特殊困难证明。因丧偶或配偶下落不明的应提交配偶死亡或下落不明的证明;子女被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收养的,应提交公安机关出具的或经

公证的有收养人有亲属关系的证明

6、被收养人是残疾儿童的,应提交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残疾证明

7、被收养人的身份证明和照片

收养关系三方当事人共同提交的材料:

1、各方共同签署的收养协议

2、已向民政部门办理收养登记的应提交《收养登记证》 ★公证机构办理收养关系公证应审查的重点内容★(1)当事人各方的身份和行为能力;

(2)当事人各方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自愿;(3)审查收养的动机、目的和理由是否证当;

(4)收养人的经济状况、健康情况、道德品质和抚养能力;

(5)是否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收养条件,收养关系成立后是否对三方都有利;(6)当事人提交的有关证明材料是否齐备、真实、有效。★办理收养关系公证应注意的事项

(1)收养关系的三方当事人必须亲自到公证机构申办公证,不得委托他人代理。

(2)收养关系当事人在收养登记前申办公证的,公证机构只能就各方当事人达成的收养关系协议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予以公证证明。承办公证员

应告知当事人必须向有管辖权的民政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因为这是收养关系成立的程序要件。

★涉外收养关系公证: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外国人收养我国公民为子女的民事法律行为,依法证明其真实性与合法性的活动。★涉外收养关系公证须办理的手续

1、书面收养协议;

2、收养关系的当事人各方应当亲自到被收养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收养登记;

3、收养关系的当事人各方或者一方要求办理收养公证的,还应当亲自到收养登记地的具有办理涉外公证资格的公证机构办理收养公证。

★对临时来华收养子女,公证机构一般不予办理。有特殊情况的,由有关部门酌情处理。★财产分割协议公证: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当事人之间签订的财产分割协议,依法证明其真实性与合法性的活动。夫妻财产约定协议

公证: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夫妻双方订立的关于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的分配、产权归属等事宜的协议,以及关于夫妻婚前财产的

权利归属问题的协议、依法证明其真实性与合法性的活动。★公证机构办理财产分割协议公证,重点审查:

1、财产共有人的人数、身份证件和行为能力;

2、共有财产的性质、种类、坐落地点等基本情况;

3、各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

4、财产分割协议的条款是否明确、完备,内容是否真实、合法。然后,公证机构对于既真实又合法的财产分割协议,应当予以办证。★夫妻财产约定协议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夫妻双方订立的关于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实行何种财产制度和所得财产的分配及

产权归属事宜的协议,以及夫妻或者未婚夫妻就各自婚前的财产权利的归属问题达成的协议,依法证明其真实性与合法性的活动。★夫妻财产约定协议公证应审查的重点内容:

1、当事人的身份和民事行为能力。夫妻双方约定财产时,必须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这是关系夫妻双方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行

为。

2、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

3、协议内容是否合法,条款是否完备,文字是否准确,以及当事人双方的签名、印鉴是否齐全等。

律师与公证复习整理 篇5

公职律师:指具有律师资格,依法取得政府律师执业证,享有国家公务员待遇,为所在政府部门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员。

公司律师:指具有律师资格或法律执业资格,在企业内部专职从事法律事务工作,为企业内部提供法律服务并取得公司律师执业证书的职业人员。

个人律师事务所:指律师个人出资设立且以个人全部资产对律师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律师执业机构。

律师法庭言论责任豁免权:律师在法庭上发表的代理、辩护意见不受法律追究。但是,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恶意诽谤他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言论除外。

比例收费:即按争议标的的总金额的一定比例收取律师费。

风险收费:指律师收取报酬以胜诉为条件,如果获得胜诉结果,律师可以从诉讼标的或赔偿金额中提取较高比例的酬金,否则就不收费,或者只收少量律师费。

律师协会:社会团体法人,是律师的自律性组织。

律师辩护:指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或由法院指定的律师,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诉讼活动。

法律顾问:指依法接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聘请,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聘请方提供多方面的法律服务的专业性活动的人员。

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

公证机构: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公证员:符合条件的并在公证机构从事公证业务的职业人员。

公证管辖:指各公证机构之间受理公证事项的职责划分与权限分工。

2、考核取得律师资格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历条件:具有高等院校本科以上学历;

专业、资历限制:在法律服务人员紧缺领域从事专业工作满十五年;

职称限制: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同等专业水平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法律知识;

执业限制:考核取得律师资格的只能从事专职律师执业,不得兼职从事执业律师; 程序限制:经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考核合格。

3、申领律师执业证书应具备哪些条件?

1、积极条件

(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政治条件)

(2)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法学专业素质条件)

(3)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一年(实务操作技能条件)

(4)品行良好(品行条件)

2、消极条件

(1)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2)受过刑事处罚的,但过失犯罪的除外;

(3)被开除公职或被吊销律师执业证书的。

6、各类律师事务所设立的特殊条件。

设立普通合伙律师事务所的特殊条件

有书面合伙协议;

有三名以上合伙人作为设立人;

设立人应当是具有三年以上执业经历并能够专职执业的律师;

有人民币三十万元以上的资产。

设立特殊的普通合伙律师事务所,除应当符合设立律师事务所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有书面合伙协议;

有二十名以上合伙人作为设立人;

设立人应当是具有三年以上执业经历并能够专职执业的律师;

有人民币一千万元以上的资产。

设立个人律师事务所的特殊条件

设立人应当是具有五年以上执业经历并能够专职执业的律师;

有人民币十万元以上的资产。

设立国家出资设立的律师事务所的特殊条件

应当至少有二名符合《律师法》规定并能够专职执业的律师。

7、律师执业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原则;

维护委托人合法权益的原则;

恪守律师执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原则;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接受国家、社会和当事人的监督的原则;

 依法独立执业的原则。

8、请列举律师执业具有的权利。

 会见权

 阅卷权

 调查取证权

 拒绝辩护或代理权

 人身权

 得到人民法院开庭通知的权利

 法庭审理阶段的权利

 庭审言论责任豁免权

 代行上诉权

 获取案件诉讼文书副本的权利

11、比较《律师暂行条例》和《律师法》关于律师业务范围的规定。

和《律师暂行条例》相比,《律师法》对律师的业务范围的规定增加了四项:

1、律师可以担任自然人的法律顾问;

2、担任行政案件的代理人;

3、在刑事诉讼领域提前介入、控告,为被捕的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

4、代理各类诉讼案件的申诉等内容。

13、简述司法行政机关在律师管理中的职权。

(1)制定律师行业的发展规划;

(2)起草和制定有关律师工作的法律草案、法规草案和规章制度;

(3)审批律师工作机构的设置、变更与撤销;

(4)负责律师资格的考试(考核)和授予;

(5)负责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执业证的核发;

(6)负责对违反律师法行为的行政处罚;

(7)负责对同级律师协会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14、简述律师协会在律师管理中的作用。

根据我国《律师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律师协会履行下列职责:

(1)保障律师依法执业,维护律师的合法权益;

(2)总结、交流律师工作经验;

(3)制定行业规范和惩戒规则;

(4)组织律师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对律师的执业活动进行考核;

(5)组织管理申请律师执业人员的实习活动,对实习人员进行考核;

(6)对律师、律师事务所实施奖励和惩戒;

(7)受理对律师的投诉或者举报,调解律师执业活动中发生的纠纷,受理律师的申诉;

(8)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律师协会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

16、简述审查起诉阶段辩护律师的主要工作?

 查阅、摘抄、复制案件有关材料(阅卷)

 和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会见)

 调查和收集案件有关材料(调查取证)

 提出辩护意见

 代理申诉

17、简述审判阶段辩护律师的主要工作?

(1)审查管辖

(2)审查起诉书

(3)查阅、摘抄、复制案件材料

(4)会见被告人

(5)调查和收集证据

 出庭准备

 法庭调查

 法庭辩论

 休庭后的工作

20、简述公证的特殊法律效力。

1、证据效力

2、强制执行效力

3、法律行为成立要件效力

4、其他效力(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不可撤销的效力)

5、二者所依据的法律不同。

22、考试担任公证员要具备哪些条件?

 国籍条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 年龄条件:年龄二十五周岁以上六十五周岁以下;

 品行条件:公道正派,遵纪守法,品行良好;

 知识条件: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 技能条件:在公证机构实习二年以上或者具有三年以上其他法律职业经历

并在公证机构实习一年以上,经考核合格。

23、简述我国的公证管辖制度。

《公证法》第二十五条规定: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办理公证,可以向住所地、经常居住地、行为地或者事实发生地的公证机构提出。

申请办理涉及不动产的公证,应当向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机构提出;申请办理涉及不动产的委托、声明、赠与、遗嘱的公证,可以适用前款规定。

该规定确立了两种地域管辖,即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

24、简述公证的一般程序。

论述题

1、试论述我国律师的性质。

律师公证与实务复习资料 篇6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法律规定,律师事务所主任应由(D)1~

5、DCADD 6~

10、DDDDC 11~

15、ABBBD

二、多项选择题

1、律师对委托的的下列某种要求或行为,不得提供服务或帮助(ADE)

1、ADE

2、ABCD

3、ABCD

4、ABCDE

5、ABE

6、ABC

7、AD

8、ABC

9、ABC

10、ACD

11、BCD

12、ABCD

13、ABC

14、ABD

15、ABCD

三、名词解释

1、律师收费:是指律师通过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向委托人收取报酬的行为。

2、律师职业责任:是指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因故意或者过失违反法律法规、执业纪律的规定而必须承担的责任。

3、公证:是指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或不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

4、公证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

四、简答题

1、简述律师事务所设立的条件和程序?

答:新《律师法》第14条规定,设立律师事务所应当具备下列条件:①有自己的名称、住所和章程;②有符合律师法规定的律师;③设立人应当是具有一定的执业经历,且3年内未受过停止执业处罚的律师;④有符合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规定数额的资产。

设立的程序:

1、申请设立律师事务所,应当提交下列材料:①申请书;②律师事务所的名称、章程;③律师的名单、简历、身份证明、律师执业证书;④住所证明;⑤资产证明。设立合伙律师事务所,还应当提交合伙协议。

2、设立律师事务所,应当向设区的市级或者直辖市的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予以审查,并将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报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报送材料之日起10日内予以审核,作出是否准予设立的决定。准予设立的,向申请人颁发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不准予设立的,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3、律师事务所变更名称、负责人、章程、合伙协议的,应当报原审核部门批准。律师事务所变更住所、合伙人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5日内报原审核部门备案。

2、律师的行政法律责任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

答:具有以下特征:

1、律师行政法律责任的主体是特定的,即律师和律师事务所。

2、律师客观上实施了违反《律师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3、律师行政法律责任体现了社会对律师行政违法行为的否定。

4、律师行政法律责任的直接后果是承担行政处罚。

5、律师行政法律责任的惩戒机关是司法行政机关。

3、律师职业道德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答:

一、忠实于宪法、法律。

(一)尊重法庭、尊重法官;

(二)规范取证;

(三)规范仪表;

(四)规范语态、体态;

(五)谨慎评论司法。

二、诚实守信。

(一)客观承诺;

(二)不非法牟取委托人的利益;

(三)避免利益冲突;

(四)妥善保管委托人的财产;

(五)终止代理及其善后处理;

(六)公平竞争。

三、在委托权限内尽力维护委托人的利益。

(一)律师代理的基本要求;

(二)谨慎使用拒绝辩护或代理的权利。

四、服从管理。

(一)服从执业机构的管理;

(二)遵守行政管理规定和行政管理规范。

五、尊重同行。

(一)共同服务,分工合作;

(二)尊重对方律师;

(三)不得阻挠委托人就同一事务再委托其他律师参与;

(四)公平竞争。

六、保守职业秘密。

(一)保密对象;

(二)保密期间;

(三)保密措施;

(四)律师履行保守职务秘密义务的例外情形。

七、维护职业形象。

八、合理收费。

五、论述题

1、根据我国法律法规规定,律师享有哪些主要权利?

答:

一、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律师的调查取证权,是律师的一项基本的权利,是指律师在承办法律事务的过程中,走访知情人、收集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材料的权利。

二、阅卷的权利。《民事诉讼法》第61条规定,代理诉讼的律师和其他诉讼代理人有权调查收集证据,可以查阅本案有关材料。《刑事诉讼法》第36条规定,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对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

三、同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会见和通信的权利。新《律师法》第3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受委托的律师凭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有权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了解有关案件情况。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监听。

四、律师的有限豁免权。

五、拒绝辩护、代理的权利。律师决绝辩护或代理权,是指律师接受委托后,出现法定事由而拒绝再继续辩护或代理的权利。

六、其他的权利。

(一)对公、检、法采取强制措施超过法定期限的,要求解除强制措施的权利;

(二)得到人们法院适当的开庭通知的权利;

(三)出席法庭、参与诉讼的权利;

(四)代行上诉的权利;

(五)获取本案诉讼文书副本的权利。

2、民事诉讼中律师代理有何意义?

答:接受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委托,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这是律师的一项基本业务,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有利于当事人进行诉讼,更好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有利于人民法院正确的处理民事案件,提高审判质量。

(三)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四)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促进对外开放。

3、如何理解法定公证和自愿公证相结合的原则?

关于公证抵押登记制度的探讨 篇7

关键词:公证抵押,登记制度,物权制度

一、我国公证抵押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登记程序的启动主体缺乏合理性

我国政府就动产抵押登记程序启动问题推行双方申请主义模式, 即动产抵押双方必须置于抵押登记机构申请办理。尽管双方申请主义模式具有一系列优势, 但其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具体体现在下述方面:

1.

为维护抵押权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实行动产抵押登记, 双方申请主义模式背景下, 一旦抵押人申请动产抵押登记行为不规范, 以致抵押登记时间推迟, 从而给予抵押权人带来利益损失风险。

2.

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是动产抵押登记的重要功能, 通常情况下, 抵押人委托抵押权人向抵押登记机构提出登记申请, 即登记申请工作仅需一方便可完成, 而双方申请主义模式下, 需要由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均置于抵押登记机构开展登记申请行为, 以致登记成本大大增加, 严重违背了动产抵押登记预期目标。

3.

在抵押人未提出抵押登记申请的状况下, 抵押登记机构将不予办理动产抵押登记, 登记生效主义模式背景下动产抵押权不具备法律效应, 而登记对抗主义模式下动产抵押权不具备对抗第三人的权利, 由此以来将出现动产抵押登记请求权相关问题。

(二) 实质审查制与私法自治理念不相符

动产抵押登记机构未依照私法自治理念对抵押物开展实质审查活动。一般而言, 动产抵押人与动产抵押权人依据民法自愿原则签订抵押合同, 而动产抵押登记机构不具备干涉动产抵押双方签订抵押合同的权利。即在抵押合同签订之前, 抵押权人应准确了解抵押标的物的权属关系与价值, 如果让动产抵押登记机构负责审查抵押标的物的权属关系与价值, 将明显违背了私法自治理念。除此之外, 抵押权人在签订抵押合同前还需要掌握抵押人是否享有抵押标的物的所有权、抵押标的物的价值是否超过债务人负担的债务等问题。若抵押权人在未准确了解上述信息的情况下贸然签订抵押合同, 则一切损失均由抵押权人独自承担。

另外, 动产抵押登记机构通过办理动产抵押登记将动产抵押相关问题予以记录, 之后对外公示, 以起到维护第三方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作用。由此可见, 动产抵押登记机构仅起到公示作用, 并非抵押合同的当事人, 所以不应参与到抵押标的物的权属关系与价值审查活动中, 否则将违背私法自治理念。

(三) 动产抵押登记内容复杂多样

截止当前, 国内《动产抵押登记办法》已实行声明登记制, 而《动抵押登记办法》规定之外的动产仍以文件登记制为主。文件登记制虽能够促使交易第三人准确掌握动产抵押物权属关系与价值状况, 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第三方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积极效应, 但因动产抵押登记内容复杂多样, 以致文件登记制逊于声明登记制。

第一, 若对动产抵押登记内容全面详细记录, 极易损害到当事人的部分个人隐私权。

第二, 一定程度下, 动产抵押登记内容详细性与当事人商业秘密的保护程度呈现负相关性, 即动产抵押登记内容越详细, 则当事人暴漏的商业秘密越多;反之动产抵押登记内容越粗略, 则当事人暴漏的商业秘密越少, 因此若想维护当事人商业秘密不被泄露, 应采用声明登记制, 事先要求动产抵押登记机构粗略的登记动产抵押相关内容。实际上, 采用文件登记制会让当事人更多的商业秘密泄露出来, 严重损害到当事人合法利益, 给予当事人造成巨大的损失。

第三, 实践表明, 登记信息错误率与登记内容的数量多少、复杂性程度有关, 即登记内容数量越多, 复杂性程度越高, 不仅会导致登记信息错误率上升, 而且还给动产抵押登记机构带来巨大的工作负担, 导致交易成本大幅度增加。

二、应对我国公证抵押登记制度存在问题的相关措施

(一) 采取当事人自愿选择的方式来设定抵押权

因为在与动产抵押相关的各种登记制度里面, 标的物得动产被当成抵押其可替代性十分高, 但是“登记”作为公示方法来说, 与“占有”所具备的特定化功能不同, 不能对动产中没有实施特定化的进行抵押权的设定, 所以说在对抵押物进行描述时, 一定要确保一定范围内抵押物的可识别性。在美国有这样的规定在动产担保法里, 对于抵押物, 抵押权有一项必要的要求就是描述抵押物, 同时这也是融资报告中包含的内容。这种要求关系着抵押利益于某项动产之上建立, 也就等同于设定抵押权。若抵押合同没有采取控制或者占有的办法进行表现, 而采取的确认方式表现, 那么就要适当的进行抵押物的表述, 才能将抵押权利建立在该抵押物上。这时所要求的描述是能够对其所描述物进行合理识别的。

由此可见, 在进行描述动产抵押物时, 标准仅为能够识别即可, 并没有其他的特殊规定。在台湾以及日本的立法里面, 为了能够使登记很难对动产抵押物进行特定化得到弥补, 实施了一种识别方法“同一性”, 就是公示化时对标的物张贴或打刻标签。笔者认为, 这种公示方法是一种过分暴露隐私的方法, 因此不应该将这种方法强制执行, 而应该采取当事人自愿选择的方式来实施。

(二) 采用单方申请主义模式启动动产抵押登记程序

国内所采取的单方申请主义, 相比较于双方申请主义与实际更合适一些。第一, 抵押权人在申请动产抵押的登记方面与抵押人相比, 其积极性与动力要更强一些, 因为登记申请这一行为的及时进行, 对抵押权所生成的与第三人对抗的效力十分有利, 在动产抵押方面单方申请主义可以提高其效率。第二, 对于进行动产抵押的当事人来说, 单方申请主义使其实践过程变得省时省力。第三, 单方申请模式的采用, 可以将理论与实务全都存在争议的抵押登记请求权避开。登记机关在提出单方申请以后, 将确认通知书发送至各当事人, 抵押权人在此时可以对是否进行登记动产抵押进行再一次的确认, 并且双方当事人同时可以对其中罗列的信息进行核对与确认, 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 并且予以纠正, 保证抵押登记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三) 构建动产抵押电子登记与查询系统

构建抵押登记系统, 在登记在抵押登记系统里面的动产抵押信息, 在形式审查制度中是以抵押权人的登记申请为准。换言之, 对于登记部门来说, 不需要对合同的合法性与有效性进行审查, 也不用对登记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查, 只要运用软件对登记信息变动的部分进行技术性控制, 对所登记信息变动的部分是否符合技术要求进行审查就可以了。比如说不能将债务人录入这项空出, 不能出现录入形式有关的错误等。

如果是由于抵押权人所进行的登记申请出现问题, 导致登记系统里面的信息与现实不符, 那么责任的承担者就应该是抵押权人, 在这里动产抵押登记部门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如果是由于登记的工作人员或者是系统出现失误引起的抵押权人的损失, 则由动产抵押登记部门承担赔偿的责任。但是因为动产抵押登记涉及的面比较广, 所以应该规定一个赔偿单笔损失的最高限额, 以免登记部门负担不了过于重大的赔偿责任。这也对动产抵押登记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减少错误发生的几率, 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 要对登记系统加强维护, 及时升级换代登记软件。

三、结论

综上所研究可以得到的结论为, 第一在登记内容上, 全面采用声明登记制, 化繁为简;其次, 在登记机关上, 建立起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登记机关的统一登记制;第二, 在登记程序上, 宜采用单方申请主义模式启动程序及采用形式审查制代替实质审查制;最后, 构建动产抵押电子登记与查询系统以实现抵押信息的互联、共享。另外, 针对动产浮动抵押不同于一般动产抵押的特殊性, 应对其做出具体的特别规定。

参考文献

[1]李锦双.论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债权文书公证的若干法律问题[J].企业导报.2013 (04) .

[2]余建涛.办理房产买卖合同公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3 (04) .

[3]王英明.动产抵押登记制度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06 (04) .

[4]刘红军.论我国动产抵押登记制度的完善[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5 (03) .

[5]潘浩.<物权法>与<担保法>有关抵押权内容的比较[J].中国公证, 2007 (06) .

[6]陈云.浅议动产抵押权登记对抗主义的不合理性[J].宜春学院学报, 2008 (03) .

[7]姚辉, 李继彤.如何利用物权法避免银行业务风险[J].辽宁经济, 2007 (09) .

现行公证制度的缺陷及其改进 篇8

[关键词] 公证制度;公证员;公证立法;公证理论

【中图分类号】 D9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201-2

一、引言

公证思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乡土中国之中有着邀请具有特定身份地位的人如族长、乡长等为特定事件进行公证。清末修律中制定的《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中就有了对有关证据的公证内容,到民国时期就有了公证制度。新中国公证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出现了非连续性现象,阻断了公证制度的发展。在这种历史进程在的公证制度难以取得巨大进步。

二、现行公证制度的缺陷

(一)缺乏完善的公正程序。目前规范公证员公证程序的法律主要是《公证法》及其司法解释,根据《公证规章汇编》的统计,涉及公证的相关文件只有59件,这些公证细节半数以上多为上世纪的解释。2006年公布的《公证程序规则》仅仅只有七十四条,公证事项所涉及的内容牵扯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民事、经济等。而作为规范民事关系的法律包括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收养法等等本身就包含着较为细致的内容,同时其还有非常繁杂的司法解释。相比而言公证程序所涉及的内容的法律规定过于简单,这导致公证员在进行公证之时缺乏法律依据。公证作为一种法律行为,其行为的基本依据是法律,在缺乏相关法律规范规制的前提下不能行使如英美法系法官造法的基本功能,进而致使此必须公证事项或无法公证,或违法公证。

(二)公证人才流失严重。从《公证法》条文来看,赋予公证员权利的仅仅一条,但通过对这个法条的剖析,我们发现这条规定其实并未给予公证员从事公证业务所必须的公证权利。享有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待遇等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不分职业特点的普通权利;提起申诉、控告、辞职等是每个劳动者所享有权利的基本保障。这种笼统的赋予公证员的这些福利及其保障是并不具有针对性及其保障性。同时,即使默认这些是法律上赋予公证员的这些权利是公证员行驶的必要保障,其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获得报酬从何处获得?自营抑或财政划拨?是依据公务员法进行申诉控告还是依据劳动合同法进行?这些看似给予公证员权利的条文并没有详细的司法解释,这导致该条文在实践中依然缺乏操作性。在现行之中公证员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公证员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像法院、检察院那样高。但公证员与法官、检察员等都必须通过司法考试,在履行职能的权利上所具有的基础条件是一致的,但所享受的社会地位、权利等都不如法院、检察院,这导致很多优秀的公证员依然参加公务员考试而进入法院、检察院工作。同时由于公证员的福利待遇地域差别大,收入水平不一致,使得公证员之间存在着攀比现象,不利于公证员制度的稳定性。

(三)公证基础理论欠缺导致公证信用体系底下。公证制度是源自西方的理论,在国外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论基础,但公证制度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对公证制度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公证法相关的研究具有丰富的实践价值,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着实践。相对于其他部门法学的研究,公证法学的研究一致处于边缘地带。由于公证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公证制度不可能像其他部门法学特别如民法学那样可以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上适用,但其在现代社会之中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必须具有坚定的理论基础。在现代陌生人社会之中,特别是市场经济时代的背景下,需要一个公证人形象作为特定事件的公证,让市场能够构成良性秩序。但是在我国由于理论、配套措施的缺失,民众对公证制度的信任度并未像国际上之高。一学者在社会信用体系调查之中发现公证员的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之中被边缘化。这种边缘化现象是可怕的,是对整个公证制度致命的打击。一个缺乏基础理论的学科必然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若仅仅依靠公证员自身来探讨公证制度的发展方向是难以取得长足进步,必须依靠专门化的学者研究,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在为公证制度的良性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现行公证制度的改进

(一)必须完善公证程序立法。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增长以及法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诉讼程序的发展去得了重大成就,单就公证程序的研究上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市场经济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自然人与法人之间的信用程度很难通过表现来查询其信用程度,诉诸公证机关进行公证成为了一个良好的選择,公证程序的建立可以使得社会上未知的纠纷处于最低发生概率,同时也为将来的诉讼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在这个意义上公证程序的价值并不亚于诉讼程序。公证程序目前虽然有《公证法》《公证程序规则》的指导,但其并未具体细化,在实践领域难以指导现实案件的应用。在完善公证程序的立法上必须注重

(二)给予公证员较高的社会地位及其权利。公证员的社会地位不高是多方面所造成的,但由于我国公证人仅仅为事业编制,社会信任程度不如法院、检察院这些司法部门,进而导致优秀公证人才的流失。因此将公证员纳入公务员编制是势在必行的。在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都给予公证员以公务员身份来处理特定事务。在我国取得公证员资格必须通过司法考试,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能够证明其在法学基础理论上具备了从事相关法律职业的能力。公证员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性,若仅仅认为取得职业资格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公证员是一种极大的错误。提高公证员任命条件,规定在取得法律职业资格之后若干年的司法实践活动之后才能成为一名公证员是必要的。同时在提高公证员任命条件之后,必须给予其较高的工资水平,由国家统一将公证员工资纳入政府财政之中予以核发,同时可以适当给予业绩奖励。由于目前我们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公证案件存在着案多人少的现象,公证人员办案出现细微差错是难免的,因此给予特定豁免权利是对公证员的基本保障。

(三)加强公证制度研究。在公证发达的国家里,公证制度的研究也较为发达。如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都有专门研究公证制度的专家学者,反观我国的公证制度的研究就会发现其存在着极大的落后性。就从专门性公证期刊来看,较为出门的仅仅为《中国公证》,但我们发现其并不是核心期刊,即作为一本专门研究中国公证的学术刊物并未达到相关专家的认可。公证法学在大部分高效教学之中并未纳入教学范围,只有少部分学校作为一门选修课进行介绍。但公证业务的实践性极强,虽然一个法学学生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但是缺乏专业的公证法学基础也不能够在现实中应用。这导致法学院培育的学生不能够迅速的从事公证业务。公证法学的研究多为一些宪法学者、行政法学者、诉讼法学者等零散的研究,未能够形成统一的公证法学研究学术团体。建设强大的公证法学研究学术团体进行学术是解决公证基础理论研究滞后性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公证制度虽为舶来品,但该制度满足了当今多元化社会中对具有高度公信力中间人的需求。公证制度从引入我国到现在时间较短,理论学术发展滞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如何构建一个良性的公证制度是我们公证事业所面临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研究公证制度离不开对公证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然而我国的公证相关立法处于起步阶段,不可与其他相对发达的法律相比。同时我们发现优秀公证人才的流失现象严重,浪费了极大的公证资源。提高公证人员的社会地位与待遇是解决公证人才流失的根本方法。建立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公证制度必须多方努力,只有集各方力量才能为公证制度的发展开辟一条大道。

上一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下一篇:青藏高原总辐射变化对高原季节冻土冻结深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