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介

2024-10-20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介(共11篇)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介 篇1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介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称中管院)于1986年9月1日经陈云同志批示,在宋平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1987年6月2日,国家科委(87)国科发综字0379号文批准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这是我国第一家经国家批准的专门从事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的新型科研咨询机构。现为国际管理学者协会联盟(IFSAM)的理事单位。1989年8月25日,国家人事部人中编函【1989】31号文批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国家事业单位编制50人,国家财政部拨给开办经费。

根据国家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精神和中管院的实际情况,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审定批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于2012年7月25日进行了重新设立登记为国家事业单位(登记号为:210000005343),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行政领导班子负责制的法人治理结构。根据管理和科研的需要,院总部机关设办公室、组织人事部、科研部、培训部、项目合作部、国际交流部等职能部门。院下设学术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等直属机构和50多个研究所(中心)。

为积极响应邓小平同志关于干部要着重学经济、学科技、学管理的号召,深入开展管理科学普及和理论研究,1985年4月,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培训中心举办的首届交叉学科会议上,根据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和裴丽生、马洪、沙洪等领导的提议,由田夫同志牵头召开座谈会,邀请国家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200多位高级科研人员署名发起请示报告,呈报陈云同志,要求成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得到了批准。1987年7月5日,中管院召开了成立大会。会议推举李铁映,高扬、于若木同志为主席团执行主席;费孝通、钱伟长同志为名誉院长,田夫同志任院长。中管院一直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与支持。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许嘉璐担任名誉院长。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国务委员李贵鲜为中管院作重要批示。李瑞环、钱伟长、李德生、裴丽生、郁文、武衡等领导同志为中管院题词。

中管院的基本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瞄

准前沿,锐意开拓,围绕我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总结我国管理实践经验,吸收各国先进管理成果,推动中国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的创新和发展,为适应高新科技发展、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态势,凝聚一批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组成一支高智能的科研队伍,形成一个高层次的智力集团,为国家决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科学管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管院是我国管理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阵地,管理科学学术交流的有效平台,管理创新工作者之家,管理理论研究者和管理工作实践者沟通的桥梁,联结领导层、专家、学者、企业家及管理界、经济界、工商界、金融界、新闻界合作的纽带。中管院成立20多年来,对我国的管理科学、科学管理以及相关交叉科学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管理创新等问题,展开了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应用开发,举办了各种大型学术交流和专题研讨活动60多次,承担了管理科学的教育培训和咨询传播工作,编写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教材、著作80多部和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报告200多份,出版发行各类期刊近20种,培训各类管理人才10000多人次,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好评。我院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单位合作,举办“毛泽东与科学”研讨会,“邓小平管理思想研讨会”和“陈云生平与思想”研讨会等,并编辑出版《毛泽东与科学》系列著作,《邓小平党建论著研究》一书,《陈云论著研究文集》一书,《陈云治党治国方略研究》一书等等;同时,组织我院专家学者开展课题研究,发表了论述社会主义现代化、管理科学、科教兴国、知识经济、企业管理、人才培养、金融发展与改革等优秀论文,并将其成果汇集成《管理研究与实践》一书出版或在国内外权威报刊发表,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赞扬和鼓励。特别是2004年有关“三农”等问题的研究报告,得到温家宝总理的批示,引起有关国家部门的高度重视。其中关于“农村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重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及对策”等内容,被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中。至今,中管院专业研究和应用开发涉及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公共管理、文教管理、科技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等许多领域,已成为推动中国管理科学发展与管理思想研究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中管院坚持依法建院,依法治院,决心紧跟中央战略部署,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锐意开拓、与时俱进、扎实

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繁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事业和开创我国管理科学研究新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介 篇2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信息安全实验室成立于2003年,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研发 (实验) 中心信息安全保障技术分中心、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智能电网示范中心, 是中国电力行业信息安全领域综合性的科研与技术服务机构。

实验室定位于“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安全领域核心技术支撑”, 成为电力行业信息安全领域“科研开发中心、测试认证中心、技术服务中心、交流培训基地”。实验室发展目标是成为电力行业信息安全技术引领者、国家信息安全主力军成员、国际知名的电力信息安全科研机构。

实验室拥有一支专业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实验室拥有国家注册信息安全专业人员 (CISP) 17人、国家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54人 (高级测评师6人) 、CNAS认可内审员4人, 拥有包括全国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专家组专家、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聘任的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国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推进工作专家组专家, 以及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知名专家多人。实验室已建立大规模信息系统仿真试验环境、高等级信息系统测评验证环境、核心安全产品研发环境, 具备基础前瞻技术研究能力、核心产品自主开发能力、深层次安全隐患检测能力和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与调查取证能力。

业务领域

测评服务:

软件安全测评、硬件产品测评、等级保护测评、风险评估与加固。

咨询服务:

等级保护建设咨询、信息安全建设咨询、ISO27001管理体系咨询、信息安全工程监理。

保障服务:

安全巡检与应急响应服务、信息安全监测与预警服务、安全事件调查取证服务、技术督查服务。

其他服务:

信息安全培训、信息安全运维、知识产权管理。

资质

业务资质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服务资质一级

(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

信息安全服务资质安全工程类一级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服务资质一级

(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

信息系统安全集成服务资质二级

(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

注册信息安全人员培训机构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 (CNAS)

中国计量认证 (CMA)

授牌机构

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心第二实验室

电力工业电力设备及仪表质量检验检测试中心信息安全质检站

电力工业通信设备质量检验测试中心信息安全质检站

IT产品信息安全认证检测实验室

(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

荣誉

中国石化HSE管理体系简介 篇3

一、中国石化HSE管理体系简介

(一)HSE的概念

HSE管理体系是指:一种事前进行风险设计,确定其自身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及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发生,以便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方式,具有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特点。

H--Health(健康)是指人身上没有疾病,心理上(精神上)保持完好的一种状态。

S--Safety(安全)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克服不安全因素,使劳动生产在保证劳动者健康、企业财产不受损失、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顺利进行。

E--Environment(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因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因素之间相互形成的生态关系的组合。

由于安全、环境与健康的管理在现代石油化工企业的实际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在石化行业中把健康、安全和环境形成一个整体的管理体系,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根据自身特点,将HSE管理体系要素设定为十个,并将三者排列顺序定位为安全、环境与健康,只是英文与世界上大多数石油公司一样,叫HSE管理体系。

(二)HSE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构架

中石化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系列标准是在参考ISO/CD14690和API的有关标准以及国外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开展HSE一体化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石化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和国家正在开展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而制定出来的。其内容包括:一个体系,四个规范,五个指南。

一个体系是指中石化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

四个规范是指油田、炼化、销售、施工企业HSE管理规范。

五个指南是指油田、炼化、销售、施工企业HSE实施程序编制指南,职能部门HSE实施计划编制指南。

(三)一个体系--HSE管理体系

HSE管理体系标准明确规定了中石化集团公司HSE管理体系中的十大要素和基本要求:

1.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

在HSE管理上应有明确的承诺和形成文件的方针目标,最高管理者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和自上而下的承诺,是成功实施HSE管理体系的基础。集团公司的承诺是努力实现不发生事故,不损害人民健康,不破坏环境为最终目的。本要素从宏观上描述了领导层对HSE一体化管理的态度,是集团公司的指导思想、行动纲领和发展方向。

2.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

公司和企业为了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明确各部门人员的HSE管理职责,广泛定期开展培训教育,以提高全体员工的HSE意识和专业技能,做到遵纪守法,规范作业行为,确保员工自觉履行自己的HSE职责。在HSE活动中,必须有效地控制HSE体系文件管理,定期评审修订,确保其文件与企业的活动相适应。本要素是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基本保证。

3.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企业实行风险评价管理是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的核心,要求风险评价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企业应经常对危害影响和隐患进行分析和评价,要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防范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或可接受的程度。要求企业领导直接负责并制定风险评价的程序,亲

自抓隐患治理工作。

4.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

企业要加强对承包商和供应商的管理。承包商和供应商的HSE管理对业主的HSE管理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业主HSE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和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业主的HSE业绩。主要应该对承包商和供应商的资格进行预审、选择及开工前的准备作业过程予以监督,并从HSE表现评价等方面进行管理。

5.装置(设施)设计与建设

要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装置(设施),必须按照“三同时”的原则,按照有关标准规范进行设计、设备采购、安装和试行,以确保装置(设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本要素是HSE管理体系中的关键要素,通过对装置(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等多个环节实施全过程HSE监督管理。

6.运行与维护

要求企业对生产装置、设施、设备、危险物料、特殊工艺过程和危险作业环境进行有效控制,提高设施、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结合现有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是HSE日常管理的重要保障,是HSE管理体系实际的运作过程,也是HSE目标和指标的具体实现工程。

7.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

变更管理是指对人员、工作过程、工作程序、技术、设施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以避免或减轻对安全、环境与健康方面的危害和影响。应急管理是对生产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细致地分析和研究,确定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故,制定防范措施和应急计划。本要素是对变更和突发、紧急情况进行有计划和防范性的控制管理。

8.检查、考核和监督

企业定期对已建立的HSE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建立定期检查、监督制度,保证HSE管理方针目标的实现,是体系运行从计划、实施、检查到改进即PDCA不断循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链接环节。

9.事故处理和预防

建立事故处理和预防管理程序,及时调查、确认事故或未遂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制定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确保事故不会再次发生,是预防、减少和控制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

10.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

企业只有定期地对HSE管理体系进行审核、评审,确保体系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并使其不断完善,才能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是一种高度自我发现问题、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运行机制,与检查、考核、监督及事故处理和预防两要素相结合形成了一种企业自我管理的科学监督保障机制。

二、HSE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中国石化HSE管理体系是以PDCA模型为基础,分四个阶段进行的模式,其中,计划阶段包括: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风险评价和隐患处理。实施阶段包括: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装置(设施)设计和建设;运行和维修;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检查阶段包括:检查和监督;事故处理和预防。改进阶段包括:事故处理和预防;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中国石化HSE管理体系的运作模式,参照了国际各大石化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坚持了PDCA不断循环改进的管理构架,整个运行过程贯穿了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管理指导思想。

HSE管理体系中的十个要素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体系系统性、统一性和规范性的保证,按照持续改进的动作方式形成了综合治理有效的管理体系。

企业及二级单位在建立和实施HSE管理体系时应保证其体系的完整性。

HSE管理体系是按一定的管理控制程序构成了一个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完善的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循环系统。企业在运行时要示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指标,有组织、有秩序,按一定规则和途径运行,自觉遵循HSE管理体系的要求,达到企业HSE管理的持续改进的目的。

三、HSE管理体系新观念与传统安全管理观念的差别

HSE管理体系的理念与传统的安全、环境、健康管理理念有较大的差别。由于中国加入WTO和石油石化企业全面实施HSE管理体系的需要,有必要认识HSE管理体系的新理念,以端正的态度,积极的行动,更好地实施HSE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一)从注重隐患治理,转变到从设计源头抓起,积极预防上来

从目前整改的一些事故隐患来看,一部分事故隐患是由于原设计不足和缺陷造成的。实施HSE管理,要从消极预防转变到积极预防上来,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抓好设计这一关。要认真落实设计部门高层管理者HSE责任的考核奖惩制度。新建、改建、扩建(设施)时,应按照“三同时”的原则,从事项目设计、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和环境项目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由取得相应资质证的单位承担,初步设计必须有劳动卫生篇和环境评价篇。

(二)从注重本企业的管理,转变到同样重视承包商和供应商的管理上来

企业对承包商和供应商的HSE行为实施控制,要通过企业的HSE方针政策进行影响,在签订承包合同时,要对HSE管理的内容加以规定。

实施HSE管理较好地贯彻了“以为人本、预防为主”的思想,体现了全员、全过程抓安全、环境管理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从下达伤亡事故指标,转变到“零事故”的思维模式上来

过去企业往往对下属单位下达伤亡事故指标。这样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实际意义不大。从不定性上讲,伤亡指标就是允许伤亡;从法律上讲是允许人为原因造成伤亡都是犯罪。伤亡使“三违”现象合法化,给事故的责任者推脱责任提供了依据;制定的伤亡指标缺乏科学依据;从理论上讲,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HSE管理体系,应树立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思想,树立“零事故”的理念。

(四)从安全检查转变到实施风险评价,积极预防的方针上来

HSE管理是一种事前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其自身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的有效管理方式。风险评价要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对潜在的风险做出充分评估。随着工程项目的变更,要不断进行风险评价,针对本项目的风险管理、应急预案等内容,对实施程序进行细化和补充。

(五)从领导发号施令,转变到领导承诺、以身作则树立表率上来

传统安全管理中,领导干部往往是发号施令。有的单位领导对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领导错误地认为:出了事故是安全部门的事情。

HSE管理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责任,强调各级管理者要通过岗位的HSE表率,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

(六)从以国家利益为主,转变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上来

传统观念过分强调国家的利益,弱化了个人利益。在新的形势下,人是第一位的,首先要保证人的安全、健康,提高员工的内在素质,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七)从分别而治的行政管理,转变到体系管理上来

传统的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是分立的,未形成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管理原则相似,相互关联。实施HSE管理体系,依据管理学的原理,将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一体化,建立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框架,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企业系统地实现既定目标。

(八)从内部监督,转变到建立异体监督机制上来

HSE管理强调监督、审核的独立性。在现有安全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分类型、分步骤完善安全监督机制,实施安全监督、安全管理两条线。企业应设立HSE总监,对重大、关键的项目派驻HSE监督专员,基层有HSE监督员。通过实施异体监督和关键环节作业许可制度,逐步完善HSE约束机制,树立HSE监督的权威,促使HSE管理工作到位、监督到位、责任到位。

四、实施HSE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的提出,是人类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体现。近年来,国际上先进的石油、石化行业相继采用的HSE管理模式,具有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特点,它是企业减少可能的人员损伤、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改善HSE业绩的有效管理方法。中国石化结合国家经贸委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的要求,建立了自己的HSE管理体系,这标志着中国石化安全、环境和健康管理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安全、环境和健康管理方面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实施HSE管理体系,是选用现代管理理念对中国石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管理原则的一次提升,对集团公司,对股份公司,对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1.实施HSE管理体系,是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为了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发展“九五”计划纲要》中提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石油化工业的作业风险较大,环境影响较广,为了贯彻实施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和实施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和有关安全、劳动卫生、环保标准要求的HSE管理体系,有效地规范生产活动,进行全过程的HSE控制,满足安全生产、人员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HSE管理体系,可促进石油石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自从国际上一些大的石油公司实施HSE管理以来,国际石油行业对石油石化企业提出了HSE管理方面的要求,不实行HSE管理的企业将在对外合作中受到限制。实施HSE管理,可促进我们的管理与国际接轨,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为施工作业队伍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中石化集团公司所属的油田企业和施工企业在对外承包或反承包工程中实施HSE管理,是投标书中的主要内容。

3.实施HSE管理体系,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实施HSE管理体系,符合我国各项法律法规和有关安全、劳动卫生、环保标准的要求,能有效地规范生产活动,满足安全生产、人员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4.实施HSE管理体系,是石化企业特点的自身要求

石油石化企业风险较大,各类安全事故,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大多数事故都是由于管理不严、操作人员疏忽引起的,这些事实使我们认识到增强安全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实施HSE管理,将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增强预防事故的能力,尽最大努力避免事故发生。在事故发生时,通过有组织、有系统的控制和处理,使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石油销售企业点多面广,经营形式多样,这些企业特点客观上也要求实施HSE管理体系。

5.实施HSE管理体系,可减少企业的成本,节约能源和资源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介 篇4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是北京师范大学与上海李连杰壹基金于2010年6月合作成立,由老牛基金会、万达集团、泛海公益基金会、燕宝基金会、深圳壹基金等国内有影响的基金会和企业共同建立的公益研究机构。

在慈善推动社会进步的愿景下,中国公益研究院以公益研究为基础,公益教育、公益交流与倡导为平台,公益咨询服务为业务引擎,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培养专业公益人才,促进公益行业建立新型知识生产方式,推动中国现代慈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公益研究院在公益研究与应用、公益教育与培训、公益交流与倡导、公益咨询与服务四个领域开展工作。

公益研究:注重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以公益行业、儿童福利和老年人福利为重点研究领域。

公益教育:开发全球公益教育资源,在培养专业公益人才的同时,注重面向公众传播公益知识和技能,构建面向大众的公益网络教育平台。

公益交流与倡导:建设国际公益慈善交流平台,策划和组织国际考察、高端交流等项目,促 进中外慈善家族、组织之间的交往。定期举办“京师公益讲堂”等系列倡导活动,促进行业信息的交流与先进理念的推广。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介 篇5

简介

1、王小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理工大学信号处理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被誉为“中国预警机之父”。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介 篇6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矿山安全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非煤矿山重大灾害预防与控制、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与事故调查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 以及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企业安全管理与信息化技术研究, 并为国家安监总局在非煤矿山监管方面提供技术支撑。是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非煤矿山安全与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和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矿山安全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的挂靠单位。

矿山安全技术研究所拥有较高水平的科研人才队伍, 是一支充满朝气、锐意创新、积极进取的科研团队, 配备有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针对非煤矿山特点, 研发自制了多项矿山重大安全隐患探测的成套技术和自动化监测系统, 并建成了北京密云、山东莱芜、山东招远等三个科技示范基地。具备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产品和系统研发、安全事故调查分析和工程技术服务的能力。先后完成了多项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社会公益研究课题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课题, 为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起草了许多的安全生产法规、技术文件和安全行业标准。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介 篇7

中原石油勘探局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原油田设计院)隶属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属全民独立法人企业,始建于1980年,是全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拥有国家石油天然气行业勘察和设计、工程咨询、工程总承包、工程监理甲级资质;具有一、二、三类压力容器,各类压力管道设计资格。能承担国内外油气田地面工程、城乡建设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科研、咨询以及工程总承包和工程监理等业务。1996年8月通过了GB/T19001-1994质量体系认证,2002年1月开始运行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2002年6月通过北京中设质量体系认证中心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换版审核。

全院现有职工41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70人,包括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人,高级工程师88人,工程师165人,助理工程师113人。有国家设计大师2人,一级注册建筑师2人,二级注册建筑师3人,一级注册结构师4人,二级注册结构师6人,注册监理工程师40人,注册造价工程师10人。拥有先进的ASPEN、CAESAR11、HYSYS、HTD、PDS、TGENT、TLNET等软件。设有油气集输、石油储运、城市燃气、石油加工、天然气处理及深加工、油田污水处理、注水、油田化学及防腐、分析化验、安全评价、机械、设备、电力、通信、城市规划、建筑、结构、总图运输、道桥、给排水、环境工程、热工、暖通、消防、仪表控制、计算机、网络、技术经济、概预算、测量、岩土、水文地质等三十多个专业。

我院是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配套齐全、技术装备精良的综合性甲级勘察设计单位。建院以来,先后共有82项勘察、设计、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20项),获国家专利15项,并形成了代表我院实力的11大专有技术。

我院坚持“质量为本,顾客至上、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质量方针,先后在河南、山东、河北、四川、海南、广西、陕西、山西、新疆、内蒙等省承揽了大量的油田地面工程和建筑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工作,与美国、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尼泊尔、孟加拉、巴基斯坦、苏丹、伊拉克、巴西等国家的公司开展了广泛技术交流与合作,曾与德国林德公司合作设计气体处理厂,与英国JHONBROWN公司合作设计燃气发电厂,还承揽了苏丹国家石油数据库工程、伊拉克祖拜儿气体处理厂工程等总承包项目。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介 篇8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贺雪峰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自2004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已有近5年时间,在这近5年时间里,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所取得的最大成绩,不是农村调研,不是乡建实验,也不是发表论文、出版著作及所获得的学术和社会影响,而是人才培养。在这5年时间,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长期在学生培养上勤抓不懈,注重方法,培养出了大批“又红又专”的三农研究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具体介绍:一是人才培养的状况,二是人才培养的模式,三是主要体会,四是未来展望。我们相信,继续实施将人才培养尤其是学生培养放在首要位臵这一战略,将使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成为中国三农研究人才的最重要的培养基地。我们希望再过10年,全国最活跃和最优秀的50位三农专家中,有10多人乃至20人是由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培养出来的。

一、研究生的状况

目前,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有在读博士生17人,在读硕士生约20人,已毕业博士生7人,这些在读和已经毕业的博士生,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刻苦的治学态度,表现出优良的学术潜质,在掌握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调查研究、撰写论文以及对外学术交流方面,具有相当良好的整体纪录。

先从成绩讲起。最能集中反映中心博士生整体素质状况的,是学校2007年以来连续三届文科“学术十杰”评选中中心学生的表现。在2007年第一届“学术十杰”评选中,主办方要求每个院系只能报送两名选手参赛,中心经社会学系报送两名博士生参评,分获第1和第3名;在2008年第二届“学术十杰”评选中,中心报送6人参加评选,全部进入前20名,其中4人进入前10,2人进入前3;在2009 1 年第三届“学术十杰”评选中,中心报送10人参评,8人进前20名,4人进前10,3人进入前5。在三届“学术十届”评选中,中心报送参评博士生,不仅获奖人数多,而且三届“学术十杰”前三名,均有两名为中心博士生,表现出中心博士生良好的整体实力。

2007年中心首届博士生毕业,博士论文报送评选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有两篇博士论文获奖,这对于之前没有博士生培养经验的中心来讲,可谓出手不凡。中心博士生所撰写博士论文,材料扎实,论证充分,外审专家好评甚多。比如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曾一连用三个“相当优秀”来评价中心博士生论文,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曹锦清教授评价中心博士生论文为“近年来读到的最优秀的博士论文”。

中心博士生在大量阅读和调查基础上,撰写了大量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很少(仅3位),研究任务主要依靠博士生,中心博士生也十分有力地承担了这一重任。查中国期刊网,仅2008年一年,中心发表论文99篇,超过我校大多数文科院系全院发表论文总数,这99篇论文绝大部分为中心博士生撰写。中心博士生发表论文,不仅数量多,而且档次高,在读博士生中,有近一半同学发表cssci论文数超过10篇,发表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各类报刊转载数十次。中心博士生协助主持的课题,大多获得好评,比如由中心博士生陈柏峰、杨华分别承担的冶方基金会两项课题,被评为所有课题中的最优成果。有关部委和湖北省委多次专文转发中心博士生的论文,并多次邀请中心博士生讨论相关问题。2009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村治模式实证研究丛书》一套十六种,绝大多数为中心博士生所撰写。

中心博士生每年都会有十数次乃至数十次由对方付费的应邀外出学术交流,几乎每次都是受邀最年轻的参会人员,并几乎每次都获得好评。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每年寒假会举办一次世界当代中国研究高级研讨班,只有很少人可以得到全额资助参加研讨班,中心连续几年都有两人受邀全额资助参加,并且在与来自世界各大名校的博士生的较量中位居优势。

中心博士生取得以上科研实绩,来自他们长期的努力付出。中心博士生基本上都来源于中心培养出来的硕士生,中心培养出来的硕士生中,最优秀者通常都会选择在中心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中心硕士生培养,十分强调多学科的学术基础训练,经过2—3年严格的硕士阶段的学术基础训练,就为进一步开展农村研究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而在博士生期间,中心会组织大量的个人的和集体的驻村调查和形式多样的频繁的学术研讨。有了理论基础,又有大量经验调查,自然就会对农村研究深有体会,自然可以写作和发表大量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和政策评论。

中心博士生的状况,不仅仅是学风扎实,调查深入,发表论文量大质高,而且在学术趣味和品格素养方面,也颇值得赞扬。中心将“又红又专”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中心研究生也大都怀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在中心的语境中,基本上找不到社会上流行的那一套庸俗的东西,同学们大都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服务农民的愿望,有终生从事三农研究的决心和热情。在长期的农村调查中,中心从来没有一个博士生叫苦叫累,中途退出,也没有一个博士生在研究中应付了事,敷衍塞责。在回答“中心研究生为什么会如此优秀”这一问题时,我说:“如果一个人在研究生6年(硕、博)都不分昼夜地读书、调查、思考、写作,他们怎么会不优秀呢!”

中心博士生在读书和调研期间,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成功,而且实现了个人的全面发展。作农村研究的前提是个人具有良好的素质,具有与农民打成一片的能力。在中心读博期间,中心博士生往往要在10个省以上的农村地区开展长期调研,这本身就可以训练出中心博士生良好的与农民和乡村干部打交道的能力,并极大地提升了中心博士生的综合能力。中国艺术研究院祝东力研究员参加中心组织的一次农村调研后,对中心博士生的全面发展大为赞叹,他评价说中心博士生与农民无任何障碍的沟通和交流能力,是他以前都不敢想象的。

中心博士生的优异表现,是我们对未来华中乡土派有信心的原因。而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绩,我们以为,我们采取了正确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上的分阶段打扎实基础,二是人生观上的理想主义教育。我们常说要做一个阳光和阳刚的人,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心研究生培养分为截然不同、又相互联系的两个阶段:一是硕士生阶段,主要强调阅读经典著作,打扎实学术基础;二是博士生阶段,主要强调做农村调查,打扎实经验基础。我们称之为研究生培养要扎实抓好“两经”,即抓好学术经典的阅读和农村经验的积累。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三农研究专家。

中心培养研究生,强调硕士生与博士生的延续性,因为不经过硕士阶段严格的 阅读经典著作的训练,进入博士阶段就无法适应大量农村经验研究的需要,就无法将农村调查所获经验材料上升到理论高度。同样,若只有理论阅读,而无经验研究,理论阅读往往会变成纸上谈兵,书斋里的哲学思考,这样的理论阅读,也不可能触及当前中国社会的实质,不会真正有效地影响中国政策的发展。因此,虽然每年有意报考中心博士生的人数在百人以上,中心每年却基本上只从自己培养的硕士生中招最优秀者读博士。同样,中心最优秀的硕士生也都愿意留在中心继续攻读博士。

中心硕士生的培养模式始于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当时我调入华中师大不久,痛感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而下决心改变之,并身体力行,强力推之,形成一直持续到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具体而论,当时华中师大硕士生培养存在的固疾是,硕士生在未接受严格学术训练之前,就大量参加导师的课题,且将发表论文放在最为优先的位臵,而忽视了在硕士阶段打扎实基础的训练,尤其忽视了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阅读。而恰恰是考入华中师大的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基础较差,对经典理论的阅读太少。我因此提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两不要一要”原则,即硕士生“不要参加课题,不要发表论文,要读书”。提出并践行这一原则,极大地提高了所培养硕士生的质量。目前,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博士生中,大多数就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华中师大的硕士生。

要读书,并不是泛泛而读,而是要读经典著作,打学术基础。我们一般会要求硕士生读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和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要求每月至少读6本,每天至少读10个小时。提倡“午睡只睡5分钟”。在读研期间,不能参与任何商业性的活动,不能以家庭经济困难为由外出家教等。这一原则,在我们离开华中师大,到了华中科大后,立即在华中科大践行下来。而因为我们的离开,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就不再组织这种高强度的研究生读经典活动了。

在中心的强有力组织下,华中科大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乃至社会学系的硕士研究生,读经典著作蔚然成风。在校图书馆文科阅览室,每天最早到和最晚走的,基本上都是中心的研究生,一年四季如此。自2002年开始,中心每个月会在每个硕士年级召开一次读书检查汇报会,坚持不懈,至今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且行之有效的读书检查汇报制度。

在华中科大硕士生培养由三年制改为两年制以后,为了保证研究生有两年的经 典阅读时间,中心调整培养办法,自硕士生保送和录取开始,即要求学生提前进入角色,每月通过电子邮件汇报当月读书情况,中心统一进行指导,这种办法有效地弥补了学制上的缺陷,效果很好。目前,中心博士生中,虽然有两届由两年制毕业硕士生为主,但是这两届博士生因为在硕士阶段受到严格的经典著作和扎实理论基础的训练,而在博士生阶段很快就崭露头角。

自2007年开始,中心在抓硕士生读书训练的同时,开始抓本科生读书。2007年开始在社会学系成立“三农研究读书会”,在每一届本科生中成立读书分会,由中心老师和中心博士生分别指导本科生各年级的读书会,两年来,效果良好。而“三农研究读书会”中最优秀的同学也大都愿意保送到中心读硕士研究生,以在将来走三农研究之路。

无论是硕士生还是本科生,在中心指导下的读书活动,可谓是当前国内高校的一道风景。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北大、清华、人大,还是南大、浙大、复旦,没有任何一所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有目前我们这样的团队,这个团队是这样整齐有成效长时期地阅读经典著作的严格训练!中心指导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在阅读社会科学经典著作和打扎实理论基础上的状况,无论是就数量还是就质量来讲,都远远优于全国任何一所名牌大学的同年级学生的整体状况。目前中心已经形成最优秀的本科生保送中心硕士,最优秀硕士生报考中心博士生的机制。中心本科生和硕士生的读书口号是“将‘学在华工’落到实处”,和“为十年后社会学界的‘华科大现象’而读书”。

与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心在博士生培养阶段强调“驻村调查”,“驻村调查”并非仅仅是到农村搜集资料,而是要通过大量的农村调查,懂得中国国情,形成经验质感,透彻理解经验研究的进路,掌握做经验研究的方法,从而学会做一个独立的有创新能力的研究者。经验研究的前提是有良好的理论素养,良好的理论素质又来自大量的长期的对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阅读。没有长期扎实的经典阅读,要做好经验研究也是很难的,因为中心以外的硕士研究生很少有人能够达到中心所要求的经典阅读的质与量,中心以外硕士研究生即使进入中心读博士,也会感到格外吃力,这也是中心一般不招收中心以外人员读博士的主要原因。

一直以来,中心对博士生的要求是,在做博士论文前,每个博士生必须先在全国8—10个省,每个省选1—2个村,每个村至少住15天以上的深入调查。中国农 村人口众多,区域差异很大,中国一个省往往比世界上一个大国的人口还多,地域还广,没有对中国农村广泛深入的调查,必然会以偏概全,其研究结果往往会漏洞百出。广泛深入的调查,不仅增加了博士生对经验的感受力,而且极大地拓宽了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提升了他们的学术能力,也增加了他们对农民生活的理解和对农民的感情,提高了他们与农民打交道的能力和对社会的感悟力。三年下来,中心博士生驻村调查时间都会超过300天。这样广泛深入长期的农村调查,是当前国内绝大多数著名三农学者都不曾达到的。

因为有相当良好的理论素养,又有广泛深入长期的农村调查,中心博士生就可以写作大量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和政策评论,他们往往不仅可以研究艰深专门的学术问题,而且对政策问题具有相当敏锐的视野。长期的投入,在博士生阶段几乎是无一例外会有丰厚的回报,硕士生阶段“两不要一要”的不要发表论文,到了博士生阶段,往往是厚积薄发,在很短的时间即不仅可以发表大量学术论文,而且有能力对一些政策问题发表评论,并引起有关政策部门的重视。

中心博士生的调查,一律吃住在农户家中,这样一是食宿费用低,二是可以更方便观察体验农民的生活。调查方式有两种主要类型,第一种形式是个人独立调查,几乎任何时候,中心都会同时有4—5个人在全国不同地区农民家中进行驻村调查,这样密集的驻村调查,在全国可谓绝无仅有,这也使得中心成为“离中国农村最近的地方”;第二种形式是集体调查,所谓集体调查,就是中心组织起来集中于一个地区进行的调查。集体调查一般是白天分散调查,晚上集中讨论,这样就将农村调查变成了现场研讨,调查一个月,就研讨一个月。经过一个月的现场研讨,能够极大地提升参与调查者对农村经验的感受力和问题意识,这种集体调查已经成为中心培养人才的有力武器。近年来,中心每年都会组织三至四次大规模的集体调查。比如今年暑假,中心师生80余人,顶着酷暑,同时在辽宁凤城、湖北大冶、安徽长丰3县12村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集体调查,收获良多。

在读书与调查以外,或者说在念好“经典”与“经验”的“两经”以外,中心还强调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之间的互动。中心研究生已举办“硕博论坛”14届,中心博士生指导本科生读书,和由中心硕士生出任本科生各年级三农读书会会长,已成惯例,并取得良好效果。正是从本科一年级到博士后的总共10多个年级同学的互动,才营造出一个极其良好的向上的氛围,这种氛围的核心是高扬的理想主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唯有牺牲多壮志”的奉献精神,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处世哲学。我们将之归结为“做一个阳光和阳刚的人”。

因为理想主义高扬,中心也吸引了大量具有理想主义的年轻学生。近年来,每年报考中心的研究生人数众多,尤其是一些有志于三农研究,有志于服务农民的年轻同学,不惜放弃更好的机会而到中心攻读研究生。一些名牌大学(如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的本科生,以保送到中心读研究生为荣。众多“211”大学三农社团负责人也纷纷以报考中心研究生为荣。中心的理想主义氛围吸引了更多的有志于三农研究的热血青年来报考,这些热血青年的到来,又进一步推动了中心的理想主义,增加了中心选拨人才的空间,提升了中心学生的个人境界。在中心各个年级之间及年级内部形成的这种良性的“比学赶帮”气氛,使得中心具有无比的活力。我们常常自我鼓励说:“一个团队几十人,每个人的每一天都在努力进步,这样持续10年,该可以创造出多么伟大的人间奇迹!” 2009年中心暑假调查,有同学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心师生每天晚上同时在12个村召开高质量的调查研讨会,这样规模的深入农村调查,会让所有从事农村研究的学者自叹不如。我认为这话说得不错。

从2002年我们在华中师范大学抓硕士生读书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7年时间,从2004年11月成立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算起,时间已经过去近5年。经过这5到7年的培养,学生们开始一批又一批地成长并成熟起来,他们毕业走向社会,开始以一个老练的三农专家身份来研究三农,服务于中国农村发展。我们相信,再过5到7年,这些已经踏入社会的中心毕业生,一定会成为中国将来最优秀的三农问题学者,更重要的是,他们将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一批地成长起来的,一批一批地冒出来的,是“立地顶天”的中国学者。这就是我们自信“华中乡土派是可能的”理由。

目前中心大致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是我和吴毅、董磊明等已经在学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第二代是目前在读及已毕业的博士,第三代则是目前本科高年级和硕士生中最为积极优秀的那些将来准备继续在中心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目前中心第二代中,有10余人具有成就大器的气象,第三代也有10余人已经在阅读经典中有相当不凡的表现。我相信,再有10年时间,中心培养出来的杰出学者,足以造成一个华中奇迹!“顶天立地、长期坚持”,这是我们团队的口号,也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行动原则,我们已经坚持了5年、7年,无论今后有多少困难需要克服,或有多 少甜蜜的陷阱需要跨越,我们都会义无反顾地再坚持5年、7年甚至10年。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华中乡土派成长和成熟起来了。

三、几点体会

应该说,中心自成立以来,在研究生培养上费力良多,效果良好。我们的朴素观念是,“有人才就有了一切”。我们中心常讲的目标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出人才,出成果,出影响”,而出人才是中心排在第一位的任务。我们认为,如果中心可以在未来10年时间,培养出既懂中国国情,又具理论素养的大批三农研究人才,中心就一定可以在全国立于不败之地,中心的教学与研究也一定可以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来新气象,这也是我们在向校领导汇报时,称希望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可以成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一面旗臶的原因。

以下谈四点体会。

1、顶天立地、长期坚持

中心研究生培养,得力于中心一开始就制定了十分清晰的“顶天立地”战略目标,并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以不变应万变,以钢铁般的意志长期坚持既定方案,从而可以在人才培养和调查研究各个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团队的发展,尤其是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可以通过资源的堆积,在短期内形成学术生产力的。团队的发展和人才队伍的培养,必须有长期的计划,有清晰的路径,并有可行的方案。必须有足够的提前积累和长远的未来预期。只有将长期目标确定下来,着力长远和根本,放弃眼前小利的诱惑,才能气定神闲、宁静致远。“深山老林好练功”。一旦目标清晰,现在怎么做就不再存在问题,大家也就可以以最好的心态来为未来作准备。

早在中心成立之前,我们即定下发展学派、形成学术团队的目标,并以“顶天立地”作为中心核心竞争力的座右铭。“立地”就是要打好两个基础,练好“两经”,即前面所述研究生培养中,硕士阶段大量阅读社会科学经典著作,打好扎实理论功底;博士阶段大量开展经验调查,打下扎实的经验基础。能“立地”,也就可以“顶天”。在中心的语境中,“顶天”是指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国家政策、影响国家政策。二是将西方社会科学本土化,发展具有中国气派的社会科学。这两个方面的“顶天”,8 都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问题只是“立地”的功夫做得如何。中心向研究生讲清楚了“顶天”与“立地”的关系,中心研究生就有了目标,就可以长期坚持苦练基本功,并能在不长时间,取得很多很大的学术成绩。

中心研究生培养中的长期坚持,是在方向明确、路径明确和方案明确基础上的长期坚持,朝令夕改不叫长期坚持,左右摇摆不叫长期坚持。长期坚持的核心是按既定的培养路线走,不要在乎短期利益,不要考虑具体环境的变动,不要急功近利。这其中,中心老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坚持,最为重要。目前中心研究生培养已经取得小小的成绩,这点成绩是5年前甚至是7年前的努力的结果,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中心很快就会进入出产人才的高峰期。但是,我们的目标不是停留在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上,我们必须为下一个5年、7年甚至10年计划作准备,我们要为华中乡土派培养第三代、第四代人才。目前我们在全校、全武汉乃至全国一些高校范围内组织学生读书和调查,其目的就是立足长远,为中心和华中乡土派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人才基础,为创造中国三农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的奇迹积蓄力量。

将来无论环境如何变,机构如何变,中心“顶天立地,长期坚持”的方针都不会改变。我们相信,坚持就是力量,坚持就有希望,长期坚持,水滴石穿,我们就一定可以创造出任何奇迹来。

2、个人努力,团队鼓励

如何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是一个团队能否发展起来的关键之一,也是一个团队能否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关键之一。中心一直将团队建设臵于十分重要的位臵,认为团队是我们的共同归属,强调团队意识(我们又称“狼群战略”)是中心一直以来未变的方针。我们常说,我们不是要培养北大的二流人才,也不是要培养北大的一流人才,而是要培养出我们自己的一流人才,意思是说,我们要以“又红又专”作为标准,要培养出既具有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具有高度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从个人努力上看,凡是进入中心读研究生的同学,几乎没有人不努力。中心硕士生,除了上课,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泡在图书馆阅读经典著作,基本上做到了午睡只睡五分钟,起早贪黑读经典。中心博士生除调查、写作与阅读以外,几乎不再 9 有空闲时间。我曾对中心2008级21个硕士生一年的读书情况作出这样的评价是:“2008级硕士生读书,最令人振奋的是21个同学的读书竞赛中,没有一个掉队的”。中心博士生的努力程度也是超乎寻常的,中心博士生也没有一个掉队的,没有一个没有在博士毕业时不取得超出他们自己预料成绩的。

从团队鼓励来讲,中心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其中,之所以硕士、博士生都会有如此的个人努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来自团队的“传帮带”和“比学赶帮”。“比学赶帮”在中心团队中,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切实感到。正是因为中心的整体氛围,中心的“阳光和阳刚”之气,给每个进入中心的研究生以强大的感染力。在这样的空气中,一个人除了百倍努力,就别无选择。

中心的团队精神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中心每周都会举行数次分年级的读书会,每个年级读书会上,总会有其他年级的同学主动参加。低年级同学是来学习取经,高年级同学则是义务指导。高年级不仅包括硕士高年级同学,而且大量的博士生会主动参与本科生和硕士生读书会,介绍自己读书的体会、方法和感受,从而引导师弟师妹们尽早走上学术之路。中心读书会有一项规定,即每人每月必须将自己当月所读书目与体会上传到中心主办“三农中国网”的“读书论坛”栏目,“读书论坛”栏目也因此成为中心同学相互交流读书经验和相互鼓励的重要平台。其中,部分读书贴子的点击率在一年时间就达到1万多个。

团队精神还表现在近年来,中心博士生和高年级硕士生自动分年级开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现在这一活动已经形成制度,每1—2个月,中心同学就会分年级主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讨最近发生的各种事情,清理个人思想上不良倾向,提升个人境界,同时,强化团队整合。

中心近年来开展的“硕博论坛”和“本硕论坛”,也是同学们主动组织开展的。硕博论坛已经开展十四次,几乎每次都会激发大量的学术灵感,论坛综述也多次在相关报刊发表,显示了中心良好的学术氛围,在武汉乃至全国高校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团队精神与个人努力之间,有着正相关的关系。正是团队精神,使得中心每个同学的个人努力脱离了单纯的个人奋斗,而变成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才使得中心可以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风气,才防止了中心同学之间的负面竞争,才使得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从而努力练功。

也正是中心良好的团队精神,使得中心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忙,相互鼓励,遇到问题及时沟通,相互理解,从而可以让中心的目标通过同学之间的传递,而潜移默化为同学们自己的目标。中心老师对同学们的严格要求就不再被认为是负担,而变成激励同学们苦练内功的动力。中心也因此可以十分有效地管理学生,整合内部,形成众志成城、上下一心的合力。

3、营造理想主义氛围

任何一个与中心师生接触较多的人,都会感受到中心所弥漫着的理想主义气氛。中心会对所有进入中心学习的研究生讲理想主义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市场经济最大的好处是机会众多,舞台极大,而市场经济最大的坏处恐怕也是机会太多,诱惑太多。因为机会多,诱惑多,人们容易急功近利,而不能真正静下心来苦练功夫,也就反而不能积累能力。理想主义则是抵挡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利益诱惑的有力武器。理想主义高扬理想,注重未来,从而可以在浮躁的氛围中变得“从容淡定”,可以静下心来苦练功夫。因为可以沉心静气练功,也就可以具备到市场经济舞台上一搏的能力。

因为市场经济诱惑太多,人们变得急功近利,无法积累足够在市场经济舞台上博弈的能力。而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稀缺,讲实力,没有能力,就无法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跳舞。市场经济下的浮躁,使得很少有人可以练就在市场经济舞台上进行高水平表演的功夫。也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真功夫、真能力、真才实学的人,是稀缺资源,是可以从市场经济上大获好处的人。而正是因为理想主义可以克服急功近利,而最可能具备在市场经济舞台上进行表演的能力。

理想主义者不讲利益,但并非得不到利益。不关心利益,却反而更容易获得更大的利益,其中的关键是放弃短期利益,追求长远利益,放弃小利,获得大利。这个意义上讲,理想主义与市场经济不仅不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正是因为讲清了这个道理,中心同学就可以且愿意放下短期利益而谋求长远利益。在中心,我们从来鼓励同学们要立大志,成大业,我们鼓励他们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每个人积累时间长了,就成了天才。我们在积累,别人却应付了事,未来难道不是我们的吗?中心的硕士、博士生们也在与外校研究生的接触 11 中,强烈感受到外校(无论北大、清华、人大,还是其他高校)研究生的浮躁无积累,不读书不调查,也因此增强了信心。而团队学长们所取得的成绩,又进一步使得同学们看到理想主义投入可以获得丰厚回报。

在中心目前的理想主义氛围下面,同学们思想单纯,学习努力,很少有人会谈未来收入和吃喝拉撒等俗问题,而多谈未来理想、人生目标等雅问题。“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下面,中心学生怎么可能不积累深厚的学术功力,及怎么可能不形成强大的能力,从而怎么可能不在市场经济中后发制胜?!

4、以身作则的传统

中心一直坚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传统,中心老师在对待研究生上面,功利色彩比较少,人才培养被放在绝对重要的位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严格要求学生,以学生成长作为最高目标。比如,中心老师主持各种层次的学生读书会,从来未得任何报酬,均为义务。中心老师找同学们谈读书、学习、人生占用大量时间,严格认真,从来是“不抛弃、不放弃”。中心研究生参加中心组织的调查,大多是由老师课题经费支出,老师却不求回报。

二是尊重学生的科研劳动,不占用学生的科研成果。在中心,无论是参加中心老师课题调研成果,还是从与老师的交流中获得学术灵感,学生撰写论文,老师均不在其中署名侵占,而是将学生推到独立负责之科研第一线,让他们有成长机会,也有表现机会。

三是在频繁的田野调查中,与学生同吃同住同调查,手把手教学生进现场、做调查、写报告。比如2009年的暑假农村调查,中心80名师生分赴辽宁、安徽、湖北3省12村调查,3省带队教授均与同学一起吃住在农户家中,不享受任何特殊待遇。

中心老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的行为,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从而使得中心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都有极高的读书调查不畏吃苦的精神,也使中心能够形成强有力的认同,从而使中心能够上下齐心,共同努力,快速地发展壮大起来。

5、将培养人放在最为重要的位臵

因为中心创办时间不长,掌握体制资源和其他学术资源有限,在众多目标中,中心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而其中始终如一的最优先目标是人才培养。我们相信,有了人就有了一切,若我们可以培养出大批的人才,华中乡土派就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了。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自2004年11月中心成立以来,我们用十分有限的资源来较好地支持了人才培养,同时又防止了为功利目的而浪费学生时间,从而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短视行为。我们相信,发表论文、主持课题等等都不是目的,获奖和获得研究经费也不是目的,所有这些若与人才培养发生冲突,我们就一定要“有所不为”,这也是我们从来不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甚至要求硕士生不发表论文,从来不接受无助于提升中心团队学术水平和中心团队人才培养的课题。我们要让同学们轻装上阵,盯着农村基层和学术前沿,立足长远,打好基础,以经过若干年训练,即可以成为中国三农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从目前中心人才培养已经取得的成绩来讲,做到这一点应该不难。

四、未来展望

目前中心培养的博士生中,包括已经毕业和仍然在读的博士生中,共有20多人,就目前的态势看,其中至少有10人可能成为今后中国农村研究的领军人物,这些同学目前的研究领域分布在社会学、法学、政治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不同领域,部分人已经在学界崭露头角,比如,2008年毕业的博士陈柏峰被法学学者称为“中国第一位80后法学家”,09年即博士毕业的申端锋被称为“中国最富有创造能力的青年学者”,等等。相信再过几年,这些被称作中心第二代的在读和已毕业博士生中,会有越来越多人在各自不同学科取得重要地位,并最终会位居各自所在学科和研究领域最靠前的位臵。

目前中心在读硕士生和拟保送到中心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共有40余人,其中部分同学在阅读经典著作中,表现出极为良好的学术潜质和学术品格。最近几年跟随中心读书的本科生中,也出现了大批具有很好学术潜质且有强烈从事农村研究愿望的同学,中心将从这些同学中选择最优秀者进入中心攻读博士学位,以作为中心第三代的核心成员培养。

因为中心已经有比较大的学术影响,中心读书会在全国高校亦颇有名,中心理 想主义热情也感染着大量年轻学生,目前全国高校中,有越来越多具有学术潜质同时又有理想主义热情的年轻人愿意报考或保送中心攻读研究生,中心目前的研究生资源之好,超出任何时期。我们学校本可以保送北大的本科生,宁愿保送到中心读研,而一些文科强校的本科生也陆续报送或报考中心。以拟保送2010年硕士研究生为例,目前已有10多名“211”大学的本科同学申请保送我名下的2010级硕士研究生。大量优质生源为中心提供了良好的选人空间,这也就为华中乡土派提供了未来的不竭的力量源泉。

我们相信,目前40多位正在读硕士研究生和打算保送中心研究生的本科生中,一定可以成为华中乡土派第三代的骨干力量,第三代也一定会超过第二代,到那个时候,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就不只是创造了三农研究领域的奇迹,而且为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提供了一个范例。

最后,我愿意就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再说几句,核心就是,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内一流学校,在这样的一流高校,创造出任何学术奇迹都不奇怪,因为华中科技大学这个层次的高校,不仅可以吸引一流的学生和一流的老师,而且具有创造奇迹所需要的各种必需的资源。比华中科技大学层次低的高校,如华中师范大学,即使可以集中全校资源于一处(比如目前华中师范大学集中全校之力于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也很难吸引一流的学生和一流的教师,这也是我们在华中师大和华中科大各工作数年之后的切身体会。没有一流的老师和研究人员,没有一流的学生,仅仅集中全校资源于一处,也是做不出一流的研究团队和研究中心的。

比华中科技大学更好的高校也很难创造出学术上的奇迹。目前比华中科技大学更好的学校比如北大、清华、人大,其文科都很强,我对这三所高校的文科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且被人大聘为客座教授,但就我们的了解来看,这三所高校,因其超一流,而往往显得保守,担心出错,且各种既得利益盘根错节,相互牵制。这些大学要创造出学术奇迹,就要克服远较华中科大更大的阻力。就我们的了解来看,这三所高校的文科,基本上都是我们所讲“老虎战略”,即每个教授都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都掌握一定的学术资源,且都各自为政,相互不来往,每个教授都是一只老虎,每个教授都只带领自己学生进行手工作坊式的教育,不同教授之间的合作极少,我们所提倡的“狼群战略”更是没有可能。

若以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来比照以上三所大学(北大、清华、人大),至少有三 处不同:一是中心是合作培养,讲求团队精神,而以上三所大学是师父带徒弟式的手工操作;二是中心将学生培养放在第一位,不会因为做课题而荒废学生的培养,而以上三所大学,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授要么与学生没有见面的时间,要么让学生做大量与培养无关的课题,最终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三是中心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氛围,不浮躁,不急功近利,而以上三所大学的学生大多急功近利。因此,目前中心无论是硕士生的阅读经典,打理论基础,还是驻村调查,打经验基础,都远较以上三所大学做得扎实,不仅仅是团队整体做得扎实,而且就个人来讲,就单兵作战能力来讲,中心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颇具优势。

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鼓励。2004年11月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创办之时,校领导朱玉泉书记、刘献君书记、欧阳康书记给予了极大的支持;2005年李培根校长视察社会学系,对中心的工作给予肯定,并在此后通过多种渠道屡次鼓励中心研究人员,从而使中心全体师生受到极大鼓舞;校领导路钢书记、冯友梅书记、林萍华校长、杨勇校长、段献忠校长、骆清铭校长、邵新宇校长都曾多次给中心以鼓励;校研究生院在博士生招生指标分配上多次给中心以照顾;校人事处在精神上给予了中心很大的鼓励,并成为中心的娘家;科发院和社会学系作为中心的直接领导,更是给予了中心很多的具体支持。一个具有热情、愿意下定决心从事学术研究的文科学术团队,只有在象华中科技大学这样的一流大学,才会受到如此众多的青睐,才可以获得如此众多的支持,也才可以如此迅速地成长起来。

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华中科技大学的华中乡土派一定会作为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在国内外产生影响,并为华中科技大学争得荣誉。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介 篇9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研究所围绕危险化学品、石油化工企业及化工园区, 开展化学品危险性分析、石油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化工园区区域性安全评价及安全规划、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策划、事故模拟仿真等方向的理论研究、技术推广与相关软硬件系统的研发;设有化学品危险性分析与鉴定、事故模拟仿真与风险评估等实验室, 配有先进的分析仪器与仿真模拟软件;协助总局开展危险化学品相关法规及标准起草, 参与重大事故调查技术分析, 辅助建设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政务系统。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研究所已开展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或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目、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局重点项目的研究。研发了三维气体扩散及爆炸冲击波模拟软件 (Flacs) 、受限空间气体爆炸和冲击波传播模拟软件 (AutoReaGas) 、定量风险评价软件 (SafetiTM) 、重大危险源区域定量风险评价软件 (CASST-QRA) 、化工园区安全规划与应急能力评估软件 (CASST-SPG) 、基于风险的检验评估软件 (Orbit Onshore) 等多项软件。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介 篇10

公司成立于1986年,在2007年7月正式更名为瑞安市建设工程检测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目前注册资金为380万元。公司内设一室八科,即办公室、综合业务科、建材检测一科、建材检测二科、建材检测三科、地基基础检测科、结构实体检测科、节能空气检测科。公司现有员工42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6人,助理工程师20人。

公司现有检验及办公用房2555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500万元。公司主要从事: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钢管扣件、防水卷材、PVC管材、电线、开关、插座、建筑结构实体、基桩静荷载及低应变、基桩埋管超声波、基坑围护监测及工程测量、建筑门窗、建筑节能、室内环境等项目检测。

公司的质量方针:科学、公正、准确、可靠;我们的质量目标:创建高水平、提供高效益、保证高质量;我们的服务承诺: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检测技术服务。

中国人寿简介 篇11

中国人 寿保险(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构成了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2009年,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总保费收入达到3029.92亿元;总资产 达到1.55万亿元,占全行业境内总资产的37.7%,是国内唯一一家资产过万亿的保险集团。集团所属寿险公司总市值为9114.7亿元,仍然居全球上市 寿险公司首位;资产公司是国内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财险公司在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后,开业三年即实现盈利,打破了行业发展的常规模式;养老险公司及国寿投资公司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10年“全球500强”排行榜显示,中国人寿已连续第8次榜上有名,排名由2002年的290位跃升为2009年的118位,在入选的所有54家中国企业中排名第8位,在入选的4家中国保险企业中排名第一。公司荣誉

2003年,中国人寿在《欧洲货币》杂志对亚洲企业的评选中,被评为亚洲最好的保险公司。2004年,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济论坛共 同组织评选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中国人寿以427.67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成为中国十大最具价值品牌之一。在世界权威品牌评审机构“超级品 牌组织”首度在中国举办的超级品牌评选中,中国人寿同时获得“超级品牌”荣誉奖和“行业特别奖”、“本土品牌成就奖”三项殊荣。所属寿险股份公司2003 年12月在纽约、两地同步上市,成为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国寿险公司和第一家在境外两地同步上市的中国金融企业,并创下当年全球最大融资规模纪录。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2008年,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总保费收入达到 3220.52亿元,境内寿险业务约占寿险市场份额的42.7%;总资产达到12846.11亿元,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资产过万亿的保险集团;可运用资金超 过11000亿元,是我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已连续7年入选《财富》全球500强企业,排名由2002年的290位跃升为2008年的133 位。该企业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06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六,2007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八。2009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七位。中国人寿全集团2008年保费收入是2003年的2倍,是1999年的5.3倍,是1996年的16.8倍,较建国初期的1953年增长1.75万倍。

公司理念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秉承“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遵循“诚信为本、稳健经营”的企业宗旨,恪守“创新、拼搏、务实、奉献”的企 业精神,把“与客户同忧乐”作为企业价值观,以“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精神,努力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大型现代保险与金融服务集团,致力于造福社会 大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

通过重组,集团公司向本公司转让了所有转移保单,同时保留非转移保单。这些非转移保单给集团公司造成了相当损失,主要原因是集团公司在产品设计中使用的预定利率(即集团公司将要给付的准备金)高于其投资资产所能获得的回报率。这种现象是中国所有其它主要人寿保险公司 共同经历过的,称为「利差损」。从1996年至1999年,人民银行数次降低利率,使集团公司能够从投资资产中获得的回报低于其产品设计中使用的保证利率。1999年,中国保监会降低保险公司可支付的最高保证利率,因此集团公司其后发售的保单未出现「利差损」。属本公司前身的集团公司截至2003年6月30日的股东权益亏损为人民币1,763.53亿 元,截至2002年12月31日的亏损为人民币1,754.63亿元。本公司前身于截至2003年6月30日止6个月及2000年、2001年和2002 年的净亏损分别为人民币7.14亿元、人民币69.90亿元、人民币32.95亿元和人民币22.50亿元。这些亏损是由本公司前身就集团公司在重组中保 留的保单的亏损所造成,抵销了转让给本公司的保单产生的利润。按照反映重组结果的模拟方式确定,本公司于截至2003年6月30日止6个月及2002年的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 31.28亿元及人民币45.24亿元。通过重组,集团公司已与财政部共同建立一个特殊目的基金,专门用于支付非转移保单下的给付。特殊目的基金的资金来源将包括集团公司所保留的投资资产、非转移保单续期保费收入、中国人寿根据下文所述的退税机制的部 分所得税退税、特殊目的重组基金的投资所得的利润、集团公司在本公司的现金股东股利所得、集团公司在不时出售股份所得的收入、财政部在下文所述特殊目的基 金有亏损时注入的资金。该特殊目的基金预期将由集团公司和财政部共同管理。该特殊目的基金将支付集团公司的经营开支,包括由于非转移保单所产生义务的给付 及赔付,以及运作特殊目的基金所产生的费用,包括第三方的管理费和专业人士的费用,以及基金管理委员会同意的其它用途。基金将设有管理委员会,由财政部两至三名代 表和集团公司两至三名代表组成,负责基金的管理,而遇有特定重大项目,须取得财政部批准。一旦非转移保单下的所有给付责任都已满足或如果基金管理委员会同意,该基金即可解散。根据一般适用的税务法律法规,集团公司、本公司以及集团公司和本公司联合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将 分别作为独立纳税人上报及缴纳所得税。根据财政部及国家税务管理局预期将批准的退税办法,将把集团公司业务合并于本公司,如同一个单一纳税人计算出一个假设的所得税。若根据该计算的假设所得税少于集团公司、本公司及资产管理公司实际分别缴纳的所得税之和,则该超出部分的税款将退还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具有高额的结转税收损失,而且本公司预计集团公司于未来数年内仍然会面对亏损。根据中国税法,每一年的税收损失可以,就税务而言,适用于未来的五年,因此预计在若干年内实际缴纳税款之和应超过假设的集团公司的应缴税额。该等退税机制预期在重组生效日期起的若干年内实施。本公司正就此安排与财政部(包括资产管理公司)商讨。财政部就特殊目的基金发给集团公司的批文注明,只要上述特殊目的基金仍然存在以支付任何非转移保单下的所有付款,如该基金出现任何亏损,财政部将以注资方式提供支持,保证非转移保单持有人获得应有的给付和偿付。本公司已获本公司的中国法律顾问金杜律师事务所告知,(1)财政部有权就此特殊目的基金签发此批文;(2)此批文属合法及有效力;及(3)没理由相信财政部会撤回此批文。根据中国保监会对最低偿付能力的规定,集团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低于监管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根 据上述规定和保险法,中国保监会有权责令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向第三方出售资产或转让其保险业务,以及委任接管人接管该公司。见「监管 保险公司监管-偿付能力」一节。本公司相信,基于上述财政部的批准,中国保监会不大可能采取这些行动。然而,本公司不能保证中国保监会不会对集团公司采取 上述处置行动,如果中国保监会采取这些行动可能会对本公司有重大不利影响。编辑本段中国人寿战略联盟与战略合作

公司积极参与金融、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管理与资本运作,对外开展广泛的战略合作,为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积累丰富的战略性资源。 公司积极探索金融业的综合经营。战略入股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发展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企业,为中信证券第二大股东(股权比例为12.01%)、广东发展银行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为20%)、民生银行第二大股东(股权比例为5.1%)。 公司参与发起设立国内首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开创了国内保险资金投资产业的先河。 公司控股的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与富兰克林战略投资公司等在香港合资成立中国人寿富兰克林资产管理公司,从而建立起公司进行海外投资的桥头堡。 公司与广东省人民政府、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服务和融入地方经济建设。 公司与世界500强公司微软、GE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公司与世界一流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及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签订全面业务合作协议,积极实现强强联合。【公益事业】“撒播爱心、造福社会”是中国人寿永恒的价值理念,公司始终坚持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勇立潮头,积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企业社会责任,立志成为优秀的企业公民。 自2003年以来,公司各项慈善捐赠总额已超过1亿元人民币。2006年,公司发起捐建的18所“中国人寿长征小学”已陆续投入使用。2008年初,公司向奋战在抗击雪灾一线的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的职工和公安干警捐赠灾害期间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同时,通过民政部向遭受低温、雨雪和冰冻的南方灾害地区捐赠1000万元,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困难。 2007年,公司捐资5000万元人民币发起成立金融业首家在民政部注册的非公募基金会——“国寿慈善基金会”,致力于专业和可持续地开展公益事业。该基金会已捐助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发起了“健康新村工程”项目,计划在贫困地区农村援建100所卫生院(站)、开展乡村医生培训、给予特殊贫病家庭提供医疗救助等。 公司不断深入推进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保险保障服务的工作,2007年5月,西藏分公司正式开业,结束了西藏无寿险服务商的历史。公司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等政策性业务,推出了被誉为“惠农第一险”的“国寿新简易人身两全保险”(“新简身险”),开办了农村村干部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外来务工人员保险等一批政策性业务,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编辑本段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

上一篇:描写校园的小学生作文:我的校园下一篇:学前班毕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