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发展鹿业的经验及启示(共3篇)
新西兰发展鹿业的经验及启示 篇1
受国家外专局的派遣,辽宁农垦鹿业考察团于2003年3月18日赴新西兰进行了为期21天的考察、学习、培训。此行对新西兰的鹿业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所见所闻印象深刻,其中不乏可引发对我省养鹿业发展状况的反思以及对今后发展方向的一些启示的内容。
一、新西兰养鹿业的发展历程 新西兰是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国,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接近我省的2倍;人口380万,城市人口比重为83%,农村面积广大、地广人稀。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森林茂密、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约为37%,天然草场和人工牧场占全国面积51%,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新西兰原本没有鹿,英国人于1847年将鹿引入该国,主要用于英国富商进行狩猎娱乐。由于水草丰美、树丛茂密,鹿群大量繁殖,狩猎已经很难抑制鹿群增长。新西兰人开始感到大量的鹿啃食枝叶、青草对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于是在1930年,政府把鹿划定为有害动物,并制定法规、组织专门的队伍对鹿进行捕杀。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鹿皮行情看涨,猎户通过出售鹿皮可以维持生计;当地的中国移民又开辟了鹿的副产品如鹿茸、鹿鞭、鹿蹄筋销往亚洲的市场,由此,开始了鹿产品的商业化。1961年,鹿肉首次出口美国,而今,德国成为新西兰最大的鹿肉进口国。商业化的刺激使捕猎强度迅速增加,甚至直升飞机也被用于鹿的捕杀,由此导致鹿的数量急剧减少。同时由于国际市场鹿产品价格时有波动,致使新西兰鹿业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为了保证鹿产品生产的连续性和产业的稳定性,业内人士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途径,他们认为中国人延续了2000多年的野鹿家养的做法很值得借鉴。经过到中国实地考察,1969年新西兰农业部颁发了鹿饲养条例,1970年第一家鹿饲养农场建立,随后,众多的饲养场纷纷建立,至此新西兰开始了规模庞大的鹿饲养业。目前,整个新西兰的鹿场约为4320个,鹿存栏超过150万头,在全世界养鹿业中名列前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鹿业在新西兰畜牧业中已成为继养羊、养牛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养鹿的收入高于养肉羊、肉牛的收入,根据2001年的数据,每公顷牧场平均养鹿12.3头,每公顷肉用鹿年收入约为5118新元,茸用鹿年收入约为6765新元。鹿产品出口额与牛肉出口额相近。2001年,新西兰鹿的屠宰量为50万头,鹿肉产量为2.74万吨,出口2.5万吨,占总产量的91.2%,出口额约为2.4亿新元;鹿茸和其他副产品出口额约为6000万新元,鹿产品出口总额约为3亿新元。按人口平均,鹿产品出口分摊给每个新西兰公民约79新元。
二、新西兰发展鹿业的主要经验 通过实地考察和新西兰农业部官员、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及农场主的介绍,我们感到,新西兰养鹿业有以下几条主要经验:
1、生态保护高于一切 新西兰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岛国,从自治之日起,新西兰人就逐步认识到,青山绿水是大自然的恩赐,发展任何产业都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鹿的引进最初以富人狩猎娱乐为目的,后来普通百姓也大量参与,从而带动了狩猎与鹿的饲养这一很有前景的产业的兴起。然而,当发现鹿的活动可能引起水土流失以及损害天然植被时,政府便果断地出台法规,严格控制鹿群的数量。对目前尚存的25万头野生鹿,政府仍然鼓励个人进行猎杀,同时施放化学药品进行毒杀,以控制鹿群数量的增长。对需要砍伐天然林从事养鹿的农场,新西兰农林部设立了严格的审批程序,把保护森林放到优先的位置。
2、实事求是确定产业走向 1969年,鹿实行家养后,鹿业很快成为畜牧业中的一项支柱产业。新西兰农林部根据鹿业的发展状况,及时出台政策,把饲养鹿列为家畜,不再作为野生动物。以协调、指导鹿业为主的新西兰野生动物产业协会也更名为新西兰鹿业协会。政府有关部门在鹿的饲养、管理、鹿产品生产、加工、质量检验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整个产业的发展。新西兰农林部设立专门机构管理监督鹿的饲养和产品加工,并帮助企业协调与鹿产品进口国的关系,消除影响出口的各种壁垒。由于政府审时度势,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定鹿业的产业走向,因而保护并鼓励了鹿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了鹿业稳步、健康、快速的发展。
3、行业协会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新西兰政府不参与也不干预养鹿和鹿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企业的权益维护和市场开拓由全国统一的行业协会组织实施,行业协会的作用随着产业的发展不断得以强化。新西兰鹿业协会
不隶属于政府,协会理事会由10人组成,其中9人来自企业,1人来自政府,理事长由企业代表担任,日常工作由理事会任命的常务理事长负责。协会下设几个专业部门,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协会的各种开销全部来自会员缴纳的会费,每年会费的使用都由专门的审计机构审计,并向全体会员公布审计结果。协会的服务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代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比如近几年协会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促销活动,拓展了新西兰鹿肉在欧洲和美国的市场;代表行业争取韩国降低新西兰鹿茸的进口税,减少检测环节等。这些活动使得近年来新西兰鹿产品的出口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二是维护企业权益、争取政策扶持。比如对2002年政府给予偶蹄类动物消灭肺结核病补贴资金的分配,协会认为鹿业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多次与政府交涉,为企业争取合理的补贴。又如当政府不征求协会意见,有意向加入《京都协议》,有可能导致企业出口产品的生产经营成本增加时,协会坚持自己的反对态度,代表企业与政府据理力争。由于新西兰鹿业协会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脚踏实地地为企业服务,因而深受企业的信赖,对全国鹿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4、高效务实的行政管理 新西兰政府对鹿业的管理以法律、法规为基础。长期以来,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不断出台、修订各种针对鹿业的法律、法规,以规范企业的行为和产业的走向。这些法律、法规坚持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原则,以保证鹿的饲养、鹿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比如,按照“动物福利条例”的要求,最近,新西兰将推行鹿无麻醉、无痛割茸;对于活鹿长途运输的时间也给予了严格的限制,而且运输设施必须保证足够的舒适。近年来,为了适应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新西兰对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2002年,在国家农林部设立了“新西兰食品安全局”。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与其他国家协调新西兰农产品进口渠道;监督各类标准的执行情况;认证企业的出口资格。在管理机制上,由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和进口国的要求,实行风险自担。食品安全局根据各类标准的要求,不定期到企业进行检查,对合格的企业发给出口许可,对不合格的企业限令整改,同时派专家协助企业进行整改。总之,新西兰对鹿业行政管理的一切手段都是以适应市场经济为出发点,基本上没有长官意识和盲目决策。
5、先进的加工技术和科研水平由于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新西兰鹿的饲养基本上全部使用天然饲草,少量的精料中也不含任何添加剂,鹿茸、鹿肉等产品都是天然、有机产品。在产品加工方面,各个工艺环节全部使用符合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设备,操作人员也有严格的卫生要求,从而保证了新西兰的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长盛不衰。时至今日,新西兰的畜产品出口率仍保持在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在科研上,新西兰在鹿的饲养、繁育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通过引进匈牙利、南斯拉夫、北美的优良种鹿,改进了本地鹿的品种,鹿茸、鹿肉产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尤其是在鹿茸的药用机理方面,新西兰参照中国和俄国的研究成果,确定了鹿茸所含的各种有益成份,并证明鹿茸加工品有抗癌、抗衰老、增强免疫功能和记忆力、加速运动员体能恢复和手术后恢复等功效。产品加工和科技进步为新西兰鹿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几点启示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新西兰在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制度、人口密度方面与我们有巨大的差异,但其鹿业管理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却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并从中反思我们鹿业的规划与发展。通过考察,我们得到的几点重要启示如下:
1、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从新西兰鹿业的发展历程看,其间几经波折,政策不断调整,但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鹿业发展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我国虽然养鹿的历史悠久,但商业饲养一直靠砍伐树木来维持饲料供给。长期的砍伐导致饲料来源难以为继,也限制了鹿业的发展规模。近年来,政府加强了保护生态的措施,大量的砍伐得到了遏制,但替代柞树的主导饲料尚未确定,砍伐现象仍时有发生。这种状况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以尽快解决养鹿的饲料来源问题。当前,养鹿已经逐步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不少地区都在规划扩大养鹿的规模。虽然现在政府和企业生态意识已明显增强,有关法规也在不断健全,但我们仍然应该借鉴新西兰的经验,优先考虑生态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鹿业的发展壮大。
2、要有尊重客观实际的态度 在新西兰的鹿业中,鹿肉的生产是最重要的部分,鹿肉的出口额占鹿产品出口总额的80%左右。但在我国,鹿被列为野生动物,贩运、屠宰受到严令禁止,对鹿业的突破性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近几年,鹿肉的市场日渐广阔,一些科研单位和企业在肉茸兼用鹿的育种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目标产品不能合法销售,致使这方面的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在辽宁省,鹿茸、鹿鞭等产品的交易也时常受到限制。人为限制的结果是阻碍了国内鹿业的发展,在市场存在巨大需求的情况下,外国产品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国内。有专家统计,每年新西兰、俄罗斯走私到我国的鹿茸大约60~70吨,占国内总产量的50%多。对此,企业一再呼吁改变目前鹿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专家反复论证饲养鹿应该成为家畜,但时至今日,所有的限制都没有丝毫的松动。反映出我们的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冲突。
3、行业协会应当成为企业利益的真正代表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新西兰鹿业协会在促进行业发展、维护企业利益方面已经成为一个主导力量,深受企业和经营者的信赖和拥护。企业心甘情愿地付出资金和人力来协助协会的有效运转,真心实意支持协会的各项工作。协会也以企业的利益为根本,竭尽全力地改进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成为企业连接政府与市场的重要的桥梁纽带。而在国内,目前行业协会的作用与新西兰相比尚有差距。虽然行业协会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企业和政府的重视,在沟通企业与市场及政府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上还不够成熟。相当一部分协会依附于政府,不少协会流于形式,在关注行业发展、维护企业利益方面作用有限、力不从心。我们固然承认,根据目前的管理体制,要使我们的协会达到新西兰鹿业协会的水平还需要有一个过程,但毫无疑问,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业协会应当成为当前鹿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只有这样,鹿业才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得到稳定、健康的发展。
4、要有紧跟市场变化的行业标准 在鹿产品进入商业流通后,新西兰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行业标准,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各种产品经检验、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市场交易。长期的标准化管理,使按标准进行生产成为企业的一种自觉行动。由于新西兰国内的标准基本上与国际通行的标准接轨,因此产品一直畅销于国际市场。当市场对鹿产品的要求发生变化时,有关部门根据掌握的信息,能够很快做出反应,及时修订产品标准,使产品尽快适应市场需求。近年来有机农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质量安全成为制约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因素。为了保证鹿产品能够紧跟市场变化,新西兰政府除了修订、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标准外,还强化了检验、检测部门的职能,以保证各种标准的顺利执行。在国内,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和管理体制等原因,鹿产品标准的覆盖面和等级都有欠缺,陈旧的标准不能及时修订,更缺少跟踪市场变化、调整产品档次的新标准,同时也缺乏有效的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没有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上市的产品种类五花八门、等级杂乱无章,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导致鹿产品销售市场经常出现大起大落。这个问题在出口上尤其突出。近几年由于国内鹿产品没有统一的出口标准,没有可靠的质量保证,在贸易洽谈中无章可循,因而对贸易成交率产生许多负面影响,致使鹿产品对韩国、东南亚及欧美的销售渠道一直不够畅通。因此,抓紧鹿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也是我们鹿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5、要重视鹿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科研 新西兰对鹿的初级产品有严格的加工工艺和统一的标准,加工的标准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为前提,对厂房、设备、人员卫生都有严格的要求。因而产品的质量有了充分的保证,能够畅销国内外市场。为了进一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加工企业还不断开发各种深加工产品,比如各种胶囊、鹿茸酒、鹿茸饮料等。有关科研部门根据鹿产品市场开发的需要,对鹿产品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重点揭示鹿产品的医疗保健作用和药用机理,为扩大鹿产品的销售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国内的鹿产品由于缺少科研的支持,长期以来主要是以原初产品消费为主。近年来产品精深加工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覆盖面不广,数量也很有限,原初产品仍然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企业加工厂房、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不高。科研部门以市场开发为目标的研究还没形成规模,提高产品附加
值的体系建设亟待完善。因此,鹿业的产学研相结合也应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文章来源:中国农垦信息网)(作者单位:辽宁省农垦局)
新西兰发展鹿业的经验及启示 篇2
风险投资起源于美国,最早可追溯至18世纪美国对铁路和纺织业的融资,而进入19世纪,美国一些富有的家庭和个人投资者开始对钢铁与石油等新兴行业进行投资,从而获得了高昂的回报,可以说,这些对新兴行业的投资正是美国风险投资活动的最初萌芽。风险投资在美国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这种新的投资方式逐渐在全球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大大促进了各国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当前,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大背景下,高新科技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尤其突出,为此,本文借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风险投资领域的发展经验,对如何通过风险投资这一手段拓宽我国高新科技企业融资渠道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探索促进我国高新科技企业健康发展之路。
二、文献综述
风险投资的概念有不同的解析。澳大利亚产业委员会(1997)将风险投资定义为:中小规模的个体经营者不通过中介机构如投资管理基金而直接进行的股权投资。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将风险投资定义为:对以高科技与知识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显然,澳大利亚委员会主要是从规模的角度来解析风险投资,而OECD则关注风险投资的特殊作用。有许多的国内学者是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这点来定义风险投资。郑之杰和李铁(2001)强调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资本,而不是借贷资金。由于其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资金的收益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一旦成功,会给投资者和企业带来高收益。在存在着高收益的同时,这种投资在技术、市场等许多方面也存在着失败的概率和风险。武巧珍(2009)认为风险投资是指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以期成功后取得较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权益性、专业性等特点,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的高新技术产业有特殊偏好。
随着风险投资的迅速发展,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风险投资展开的后续研究已有不少。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风险投资对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技术发展有促进作用。崔文杰(2004)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巨大风险使传统金融资本不愿介入,风险投资比较适合进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吴超鹏、吴世农、程静雅和王璐(2012)发现风险投资机构可以帮助公司获得更多的短期有息债务融资和外部权益融资。李玉华和葛翔宇(2013)通过考察风险投资参与对创业板企业在IPO前中后三个阶段表现的影响发现,现阶段风险投资参与有利于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创业板的建设。在提供融资渠道之外,苟燕楠和董静(2014)认为,无论是从研发投入还是从专利数量上来看,有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表现要显著好于无风险投资参与的企业。
概括而言,国内学术界普遍接受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影响。但在风险投资领域展开的研究明显滞后于国外,由于相关数据缺乏,国内学者较少对国内风险投资展开实证分析,且这些实证主要研究IPO退出渠道和公司治理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借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风险投资经验,探讨风险投资在整合民间资本和拓宽创新企业融资渠道方面的研究尚未出现,这正是本文的研究目标。
三、澳新风险投资的发展经验
(一)澳新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澳新风险投资的规模发展迅猛,2007年澳大利亚风投募资额为3.57亿澳元,基金平均募资规模达到0.89亿澳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澳大利亚风险投资受到强烈的冲击,募资额出现了严重萎缩,政府出台了多项救助政策,澳新风险投资于2012年开始出现了复苏,2015年澳大利亚投资的募资额达到3.68亿澳元,基金平均募资规模0.53亿澳元,基本恢复金融危机之前水平(见图1)。澳大利亚风险投资业受到强烈的冲击的原因是:一方面,澳大利亚风险投资超过一半的资金来自海外投资者,金融危机让海外投资者变得谨慎。另一方面,澳大利亚股票市场低迷,风险投资难以通过IPO方式退出,这对风险投资的盈利造成影响。
澳新风险投资的投资额变动趋势与其募资额基本相同(见图2、图3)。在金融危机期间,新西兰风险投资的投资额出现大幅下滑,近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目前投资量还没有完全恢复。同期,澳大利风险投资的投资额并没有出现下滑,这是由于该年大部分投资来源于往年项目的后续资金,对新项目的投资占比极少。随后澳大利亚风险投资的投资额发生下滑,近年有所缓和。2015年澳大利亚风险投资的投资额为2.24亿澳元,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为238万,投资总额相比2013年增加了56%。
从投资流向来看,澳新风险投资者更青睐高科技企业,生命科学、IT软件和通信等高新技术行业成为吸收最多风险资本的行业。在2014年澳大利亚风险投资的投资额中,生命科学占比38%,计算机与消费电子占比25%,通信占比24%。在2014年新西兰风险投资的投资额中,IT软件占比高达70%,生命科学及其他科技占比约10%。另外,被投资的高科技公司数量占比也很大。2014年澳大利亚风险投资共对269家公司进行投资,其中有189家是高科技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金融危机发生以后,风险投资出现萎缩,但是受投资的高技术公司数量依然持续上升,体现了澳大利亚风险投资对澳大利亚产业升级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澳新风险投资运作流程概述
风险投资的运作流程大概如图4所示:
(1)筹集资金。澳新风险投资的筹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养老基金、存款机构、贸易企业、政府机构、人寿保险公司、信托等,其中,养老基金是主要资金来源,占总风险投资额比例约为50%。筹集所得的资金交由风险投资基金经理管理,风险投资基金经理除了能与投资者共享所投企业的利润之外,还能收取一定的管理费。
(2)选择项目。对于任何风险投资者,所选择的项目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投资是否成功。选项一般包括初选和再选(如图5,左图为初选过程图,右图为再选过程图)。经过严格的选项后,仅极少投资项目能得到风险投资者的资金支持,以2003年为例,137名澳大利亚风险投资者对10530项投资项目进行初选,仅有1067项能进入到再选阶段,最终只有181项得到风险投资者注入资金。
(3)交易谈判。经过评估,风险投资者了解了企业的价值,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价值变成现实,当然,这还要得到企业家的认可。与企业家进行谈判就是风险投资者与企业家就企业价值达成一致的过程,是保护投资者的重要手段,是运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主要谈判的条款包括:投资证券的类型、强制销售证券的条款、激励机制条款、退出机制条款等。
(4)投资后的参与管理。投资后积极参与被投企业的管理是风险投资特征之一。对于大部分初创企业来说,其管理层一般并不成熟的,为了降低投资风险,风险投资者十分有必要提供相应的帮助。风险投资者一般会进入公司的董事会或成为公司的顾问,参与公司经营决策的制定,招聘和辅导公司管理层,并利用自身的社交关系为公司引入资金。
(5)退出。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其投资目的主要是获得高额的回报,而高额回报实现的关键在于及时且顺利地将资金撤出、变现,以便资金继续投入到新一轮的投资活动中。澳新风险投资的退出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包括:IPO、财务型的并购、战略型的并购、管理层回购、持有退出和企业破产清算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澳新的企业并购无须预先通知且审核手续简便,因此澳新的风险投资者并不是十分依赖IPO的方式退出。在2012年澳大利亚风险投资的退出额中,交易出售占比64.96%,IPO或者出售上市股份仅占比23.04%。由于澳元升值和澳大利亚股票市场低迷,2013年澳大利亚风险投资主要选择交易出售和清算的方式退出,没有IPO的退出案例。
(三)澳新政府对风险投资的影响
处于初创期的企业需要充足的资本和高素质的人才,如果仅仅依靠民间资金的力量,这些企业难以生存。澳新政府不仅承认风险投资的地位,而且积极促进其发展。尤其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大量的海外资金撤离导致风险投资市场出现严重萎缩,澳新政府加大了对风险投资产业的支持力度,期望通过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推动澳大利亚产业升级。澳新政府对风险投资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影响:
(1)直接参与风险投资项目。澳大利亚工业部于1998年发起成立创新投资基金(IIF),该基金由澳大利亚政府定期注资,并按2∶1的比例吸收社会资本,至今已经募集了超过6.4亿澳元的资金来推动澳新创新企业发展,投资的领域涉及制造业,环保技术,软件服务和生命科学等。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澳大利亚政府增加了对创新投资基金的投入,其规模持续上升,成为影响风险投资产业的重要力量。此外,针对创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澳大利亚政府还成立了预种子基金(Pre-Seed fund)和创新投资后续基金(Innovation Investment Follow-on Fund)。新西兰政府于2002年也发起了类似的创业投资基金(VIF)计划,政府与私营部门的投资基金共同成立创业投资种子基金,再由创业投资种子基金投资于中小企业。澳新这些政府主导基金不仅带来了资金,还提振了其他投资者的信心。
(2)为风险投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澳大利亚政府在1992年制定并实施了集合开发基金(PDF)计划,当该项目成员投资小型或中型公司时,其只用缴纳15%而不是30%的所得税。其后,澳大利亚政府在集合开发基金计划的基础上发起风险资本有限合伙企业(VCLP)和初创期风险资本有限合伙企业(ESVCLP)项目。其中,有限合伙企业项目对于项目成员的高风险高回报投资资产类别给予税收优惠,投资收入或者损失计入资本账户。初创期风险资本有限合伙企业项目进一步放宽了限制,无论是本国投资者还是外国投资者都能参与该项目,而且该项目成员从投资企业获得的收益都免税。
(3)为风险投资者提供投资服务。澳大利亚统计局(ABS)每年会进行市场调研,并且公布风险投资的相关数据,为投资者提供重要的市场信息。新西兰贸易发展局(NZTE)为国内外的风险投资者提供投资准备培训,投资准备培训包括一系列的课程和讲座,这些课程和讲座介绍了股权资金的募集流程等内容,为投资者的项目投资提供服务支持。
(四)澳新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投资发展的影响
作为风险投资市场的主体,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投资发展有重要作用。相比政府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的职能范围更集中,其提供的服务也更专业。澳大利亚私人股权和风险投资协会有限公司(AVCAL)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其成员涵盖了澳大利亚大部分的风险投资公司,该公司甚至有能力影响到政府的相关政策。新西兰私人股权和风险投资协会(NZVCA)是新西兰非盈利的风险投资机构,其成员不仅包括风险投资者,还包括金融组织,专业顾问,学术研究机构等,不同的成员组成使得该机构能够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另外,澳新还有不少的地区型风险投资机构,它们有效推动了当地的风险投资市场健康发展。这些天使投资机构对风险投资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影响:
(1)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专业服务。澳新的风险投资机构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合作,定期公布澳新风险投资的行业数据,为风险投资者的投资活动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他们还提供投资项目审计服务,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专业的评估意见。另外,澳新的风险投资机构会定期举行常委会议和网络会议,让成员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到政府政策和行业动向。
(2)为风险投资者营造投资环境。澳大利亚私人股权和风险投资协会有限公司于2009年组织其成员签署了负责任投资准则(PRI),并邀请源泉联合公司(Spring Associates)研究和发展该准则。负责任投资准则能够有效约束成员的投资行为,使风险投资者在投资的过程中关注环境、社会氛围和公司治理方面的问题,增强投资企业的可持续价值。
(3)维护风险投资者权益。澳新的风险投资机构除了为风险投资者服务以外,还倾听投资者的建议,将其意见反馈给政府,从而影响政府的决策,维护投资者的权益。尤其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风险投资行业受到巨大冲击,澳新的风险投资机构及时将行业情况反馈给政府,促使政府加大了对风险投资行业的支持力度,为澳新风险投资行业逐步复苏作贡献,进而使得投资者权益得到了保护。
四、我国高科技企业融资的困境
(一)我国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方法
由于高科技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等特点,企业创建者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运作,所以需要引入外来的资金来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融资的方式主要包括上市,向银行贷款,引入风险投资等。
传统的融资方式包括上市和向银行贷款。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为许多企业提供了融资的便利,但是在高科技企业建立的初期,企业规模还比较少,各类指标难以符合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条件。中小板的股票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财务指标是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而创业板的股票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财务指标是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目前我国许多高科技企业还处于成长阶段,财务指标还难以达到上市要求。向银行贷款也是高科技企业融资的方式之一。为了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定的贷款补贴,但在中小企业贷款难的背景下,高风险的高新技术企业想以贷款方式大量融资较为困难。
事实上,已经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不是单纯地依靠公开上市这种融资方式,这些企业往往在发展前期已经引进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属于风险投资的一种,但它主要是个人投资者对种子期项目一次性的投资,一般不参与到企业运作中,金额也较小;而风险投资大多对企业成长期时的投资,一般会参与到对企业的运作管理中去,更多由专业机构操作,投资额较大。
与传统的投资方式相比,风险投资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首先,风险投资能够承受高风险。商业银行进行贷款的时候往往要对贷款人的信用进行严格审核,对资金的安全性要求比较高,而风险投资因为是追求从企业的快速成长中获得高收益,所以能够承受高风险,相比容易让高科技企业获得成长资金。其次,风险投资能够给高科技企业带来宝贵的管理经验。专业的风险投资者一般都操作多个风险项目,经验丰富,对于创新企业将来的管理和融资大有好处。最后,风险投资获得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指导意见》的公布,更加突出了风险投资的作用,鼓励风险投资进入高新技术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从资金规模来看,我国的风险投资发展迅猛。2003年募资额和投资额只有37.02亿元和37.15亿元,在2011年募资额和投资额分别增长到1775.02亿元和2300.91亿元,在经历了2012年风险投资行业的低谷后,2013年风险投资行业状况逐渐恢复,募集额和投资额分别为1228.71亿元和1502.50亿元(见图6),从平均基金募资额和平均投资额来看,从2003年开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见图7)。
从资金来源来看,我国风险投资资本比较分散,本土机构管理比例低。2013年我国风险投资资本有81.36%来自中国内地,其中,非金融类企业占比40.13%,政府占比21.04%,个人占比21.58%。虽然来自中国内地的资本占绝大部分,但由本土机构管理的风险资本额仅为365.23亿元,占比44.16%。
从资金流向来看,我国风险投资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在披露的1104个项目中,对互联网领域投资的项目共187个,占比16.94%,其次是软件、医药保健和传统制造业,分别披露案例136个、109个和97个。而在我国风险投资2013年投资的金额中,化工领域吸收的资金最多,达到260.69亿元,占到总投资额的17.35%,其中中石油管道联合有限公司融资达到240亿元。其次是房地产领域,吸收资金184.22亿元,占比12.26%。
从政府参与方式来看,现阶段我国以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为主,极大促进了风险投资的发展。2007年6月,我国第一只国家级引导基金成立,随后《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促进了我国各地引导基金的发展。通过引导基金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国外资本,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既扩大了风险投资资本的规模,也以政府信用保障了投资者安全。根据清科集团旗下私募通数据显示,2014年新设立的政府引导基金为39支,管理资本量共计1,956.12亿人民币。
(三)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
(1)本土风险机构发展不足。根据中国风险投资院调查,我国风险资本2013年有81.36%来自中国内地,仅有18.64%来自海外。与之相对应的,本土机构管理的资本额却只占总资本的44.16%,创下2008年以来的最低比例,并没有大幅超过外资机构管理的数额。这反映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水平有待加强,行业比较缺乏专业而有经验的投资从业人员。
(2)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扶持有待加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需要政府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一方面,从2006年起,我国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扶持模式已经从直接参与转向间接参与,形成以政府引导基金为主体的主要形式,事实证明,这种形式极大提高了我国风险投资水平,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其质量和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从税收激励看,我国税收优惠对风险投资的前端投资引导激励不足,不利于长期投资,对个人投资者税收激励不足。
(3)风险投资机构有相当大的部分资金投放在了传统行业,高科技产业获得的资金还比较少。从投资金额来看,传统行业占的比重大,如在2013年,化工和房地产领域吸收的风险投资资金占到总额的近30%,而澳大利亚风险投资资金占比最多的是软件行业,达到70%。近年来,由于国家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的行业发展规划,这提高了风险投资参与这些行业的积极性,但是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风险投资机构过度依赖IPO的方式退出。从退出的案例数量来看,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退出方式主要以股权转让和上市交易为主,退出方式比较单一。其中,上市交易的案例占比超过20%,某些年份甚至超过40%。过度依赖IPO的退出,导致风险投资容易受到证券市场的冲击。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不断下降,发行新股的频率开始下降,2012年甚至开始停发新股。根据投中集团数据,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和私人股权投资机构IPO退出账面回报率,由2009年的11.4倍急剧下降到2012年的4.38倍,这成为我国风险投资规模2013年出现大幅萎缩的重要原因。
五、澳新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风险资金流向
资本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它总是由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在风险投资资金的投资过程中,特别是投资于中小高科技企业的过程中,由于面临许多风险,如技术风险、道德风险、管理风险等,会使得投资者要求更高的回报,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风险投资市场,政府必须完善对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提高投资者进行风险投资的预期收益。澳大利亚推行VCLP等项目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政府可以推行类似VCLP和ESVCLP的项目,规定参与计划的风险投资机构只能将资金投向的特定规模特定行业,同时,予以它们及其投资者一定的税收优惠,还要扩宽税收优惠范围,研究对个人投资者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此刺激风险投资者投资中小高科技企业的积极性。
(二)增加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投入
我国政府近年实行政府引导基金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吸收社会资金,促进了风险投资的发展,但其水平还远远不够。在2013年中国内地风险资本的来源中,政府直接投资仅占比15.93%,政府引导资金仅占比5.11%,而2013年澳大利政府通过创新投资基金、预种子基金和创新投资后续基金等政府主导基金投入的金额达到40亿澳元,占风险投资募资总额的25.81%。我国政府可以参考澳新政府的做法,进一步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投入,一方面加快设立国家级引导基金,另一方面鼓励各地政府设立地方引导基金,全方位扶持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
(三)拓宽风险投资的渠道
一方面,要拓宽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要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就必须拓宽它的融资渠道,使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参考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我国可以适度放宽养老基金对投资的限制从而解决风险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在澳大利亚,养老基金是风险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养老基金的规模将会不断扩大,如果按照现有的规定进行投资,要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就很困难了。放宽对养老金的投资限制,允许养老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既能满足养老金长期保值增值的需要,也解决了我国目前风险资本有效供给不足和规模偏小的现实难题。另一方面,要拓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我国风险投资大多偏好选择IPO的方式退出,这种退出方式往往会受到股票市场的冲击。我国政府部门应提倡风险投资多元化退出,适当简化企业并购和清算的程序,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市场。
(四)强化风险投资机构的服务功能
除了政府施加的积极影响,澳新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投资的发展也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包括:提供专业服务、营造投资环境和权益维护。目前我国缺乏有影响力的全国性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研究院和投中集团等研究机构虽然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数据服务,但是并不能够给风险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提供具体的指引。风险投资协会话语权不足,难以维护会员权益。我国应搭建以风险投资机构为主导的投资平台,加强其为风险投资人提供专业服务、营造投资环境和权益维护的功能,提高我国本土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性,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市场健康发展。
摘要: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大背景下,创新企业在初期的融资“瓶颈”问题尤为突出。为此,本文通过借鉴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发展风险投资的成功经验,对澳新风险投资的发展情况、操作流程、政府及风险投资机构对其影响等方面展开详实分析,并剖析了我国风险投资在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最后,分别从政府和风险投资机构两方面出发,获得了一些完善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风险投资,高新科技企业,融资困境
参考文献
[1]郑之杰、李铁:《风险投资与新经济中的金融创新》,《金融研究》2001年第3期。
[2]武巧珍:《风险投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路径分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7期。
[3]崔文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风险投资》,《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3期。
新西兰私立教育发展经验及启示 篇3
政府对私立学校的教室、餐厅等硬件设施有明确的规定,办学者在满足规定的前提下有很大的自由。很多私立学校都租用市区的写字楼进行教学。私立学校的课程由政府制定,文凭也由政府颁发。学费是私立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学校的生存之本。私立学校如同其他生意一样可以进行自由买卖,衡量学校价值的标准主要是学校的课程种类、文凭层次和学生数量。
私立学校之所以能够在新西兰得到发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新西兰教育产品得到世界认可,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接轨程度高。尽管与公立学校的文凭相比,私立学校文凭的含金量较低,但后者具有同等效力,学生无论是选择继续深造、就业还是移民,私立学校的文凭都能得到承认。第二,新西兰不仅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而且是发达国家,社会治安良好。此外,医疗福利优厚,人口稀少,缺乏劳动力,因此,对外国移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第三,政府基金支持,市场开放,办学自由。公立学校办学的重点是满足公民的受教育需求,私立学校则是国际教育的重要平台。第四,新西兰以农牧业为主,教育产业是一个非常好的绿色产业。
新西兰的私立学校为什么能招收到如此多的学生?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更容易就学和就业;二是私立学校的学费较低,学习时间较少,学校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三是如果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太接轨的国家的学生到新西兰就学,就可以较好地过渡到大学的就学阶段。
新西兰政府在私立教育领域主要发挥如下八个方面的作用。第一,通过将公民教育以外的教育放到市场,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第二,通过税收,政府可以取得直接收益。第三,吸引外国人在新西兰消费,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第四,通过私立学校的国际教育招揽国际人才,解决本国技术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第五,政府积极研究并制定私立教育课程。第六,政府积极提升新西兰教育在国际上的认可度,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新西兰政府在2012年关于中国的战略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扩大中国留学生在新西兰的数量和比例,减少中国留学生遇到的不必要的签证问题,还要在中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上增加中国政府认可的新西兰私立学校的数量。第七,政府严格审批和监督。新西兰政府将学校分为四类,根据每类的具体情况对学校进行检查。第八,政府制定学费管理办法,确保学费的专款专用。
新西兰的私立教育对我们有如下几点启示。第一,我国正在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我们可以借鉴新西兰的做法,对矛盾比较突出的、社会行业缺乏的教育放开市场准入,如幼儿园教育和职业教育。第二,对于社会力量办学的监管,可以采取新西兰的评估和监督办法。第三,对于社会力量办学的学校的学费,可以借鉴新西兰的公共基金帐户办法,保证学生的权益。
【新西兰发展鹿业的经验及启示】推荐阅读:
澳大利亚、新西兰畜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11-25
新西兰高中留学申请条件及院校推荐07-06
信阳旅行社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10-05
新: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签证所需材料06-19
荷兰奶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11-05
5国外经验对北京山区发展的启示07-02
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对重庆发展的启示11-24
日本动漫的发展及启示09-03
新加坡会计发展及启示10-05
市场调研业的发展现状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