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研业的发展现状

2024-10-14

市场调研业的发展现状(共8篇)

市场调研业的发展现状 篇1

市场调研业的发展现状

市场调研业是现代信息咨询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特定目的,采用科学的 调查手段,运用现代技术工具和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社会等方面问题而进行的咨 询活动,是第三产业中有效利用智力资源服务于客户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发达的市场调研业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从国际性公司和本土公司的标准划分和比较: 国际性调研公司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 进入中国,给中国的市场调研行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仅培 育了市场,使中国企业认识到科学决策于经验决策的差距,同时,通过规范的研究管 理体系和方法的培训,使中国本土调查公司迅速成长。进入 21 世纪之后,大批的新兴市场调研公司开始涌现,并给整个市 场调研行业带来了新的冲击,比如组建时间不长但增速较快的科思瑞智、阳光凯迪市 场顾问、博纳时市场顾问机构等公司,这些新兴的公司在行业的专业性、方法的专业性、解决方案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按情理,中国各企业老总对调研的重要性是心知肚明的,但与国外相比,其在调 研费用支出平均水平方面相距甚远,因为在国外,企业市场调研开支可达到 2.5%以上,而我国企业调研费用支出平均水平尚不足 1%。究其原因与我国专业调查业公信度不高 与企业调研

人员的素质不高有关。因为不论是各企业自主调研还是依赖专业市场调研 公司调研得出的结论及建议都没有让企业老总们按此决策得到十分满意的答案。有些结论甚至与真正的市场需求相距甚远,按此决策企业损失惨重。

特点:

1.市 场 调 查 与 研 究 公 司 的地 区 分 布 严 重 不平衡。从调研企业在全 国范围内的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几个城市,北京的企业 数最多,后面三个城市依次递减。并且这四 个城市拥有的调研公司数目占到国内总数 的 60%以上,体现了地域分布的高度集中 性。这种地域分布的不平衡也体现了不同 地区经济和市场发展的差异。

2.收费和服务标准。与世界其他发达 国家相比,我国调研机构平均报价水平较 低。

3.我国调研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专项调查服务,即针对具体客户的具体问题开展特定的市场调研工作。

4.国内调研市场营业额的多角度构成。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国内调研市场营业额的构成: 从调研企业资本构成的性质看,所占 数量比例很小的合资公司创造的营业额占 整个行业年营业额的 50%以上,而数量比例占绝对优势的内资私营调研企业营业额 占整个行业营业额的比例并不多。

5.有些调研公司眼高手低,诉求“通才公司”,结果得不偿失,更影响整个行业的名声。

发展趋势:

1).强化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

2).树立“精品”意识,全身心地为客户服务。

3).加强宣传力度,积极主动开拓市场。

4).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积极参加行业协会组织,建立与同行合作 互利的长期联系。

我国调研行业还需要时间来发展,现在的发展程度在中等偏下或中等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能一蹴而就,犯大跃进式的错误,需要循序渐进。

市场调研业的发展现状 篇2

当然,我们要求画廊承担起艺术市场的文化责任并不合适也不现实,毕竟艺术水准与审美品位本应就是艺术家的责任,但当艺术家逐一变成炒作能手、市场大师之后,画廊也进而采取适当的自我保护,进行市场运作与投机,也不算是什么不合理的事情了。但是这种运作不能超过画廊作为一种市场个体的承担能力,否则,当突破物理极限之后而没有新的市场分子出现时,艺术市场的混乱就会难以避免,甚至,我们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混乱的局面,而是迷失了秩序感和道德感之后的一种艺术市场的失控。从深层原因来看,这种失控来自文化的冲突。不过,现在谈到书画艺术领域的文化战争似乎依旧不那么为人所重,但事实上,其在艺术市场领域中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金融货币领域的战争。现在我们对近十年艺术市场的反思,浅显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管理艺术市场,使之能健康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而我认为,深层的原因更应该设定在维护本土文化艺术市场的独立性,保持文化存在的民族特色,避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丧失我们自身的文化存在。恰恰在这点上,我们从混乱的艺术市场中看了林林总总的画廊存在,看到了迷失也看到了希望。

传统的画廊是一种基于农业文明状态下的交易场所,它仅仅是个“中间商”的角色,通过低买高卖或者一些类似“捡漏”的手段赚取利润,并不会对艺术生产者和收藏者产生足够的影响力,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抑商因素有很大关系。而且,这些画廊大多还兼有裱画、制作镜框、出售笔墨纸砚等附带业务,从个体生计及运营上来看,能够体现出一种传统艺术的自娱精神和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然而,目前中国的一些画廊,尤其是很多当代艺术画廊,充分体现了工业文明甚至是信息化时代的市场概念,以市场运作手段为主,买空卖空,虽然标榜自己是在为艺术服务,但实际上更多地是一种类似于股票市场中“操盘手”的角色。它们往往利用人们的投机心理,基于对市场规律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借助雄厚的资金进行市场运作,将艺术品当成股票以获得最大的商业利益。这种对利益贪婪而无止境的追求,也刺激了市场受众不理智,以及无意识的消费行为,暴露出商业文明下文化艺术商品化的趋势。

以上两个因素是中国艺术市场中画廊业的两种极端存在,传统的画廊数量较多,相对而言,现代的画廊资本充足,两者缠结争斗,中间则是广阔的灰色地带。很遗憾,我们今天看到的当前艺术市场的混乱景象,某种程度上就是西方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斗争的结果。也就是说,是我们价值观的混乱导致了艺术市场的混乱,是我们脱离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艺术市场在进入工业时代的时候,人们在文化艺术的认知上产生了混乱造成的。

我们不能否认资本市场是通过垄断和欺诈的手段达到赚取最大利润的商业目的。西方艺术市场建立的就是一种类似垄断的机制,包括经纪人制度、版权制度等各个方面,从本质上说,它就是一种对文化资源的垄断,对于艺术家是弊大于利的。而中国,艺术“自娱”“遣兴”的概念深入人心,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艺术垄断的存在。那么,在当代中国为了抢夺艺术市场的“蛋糕”,无论是传统画廊还是现代画廊,都更倾向于采取以欺诈为主要特征的炒作、假拍、假买假卖等方式进行利益的争夺,从普通的展览会到各级的艺术品拍卖会,这种斗争无处不在,这种斗争一旦形成一种行业风气,自然就引起了艺术市场的混乱。当然,西方也有假拍假画的存在,但我们主要关注的是中国艺术市场的大方向。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两者都有各自的缺点,传统画廊的弊端在于容易使画廊业失去诚信,最终丧失了存在的基础而走向衰落;而现代画廊的弊端在于一旦失去资金的支持就会彻底被摧毁。目前,现代画廊的状态可以说是“极度亢奋”,为了获取利润而奋不顾身。一方面,这是因为我们对于艺术市场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另一方面,中国内地又缺乏有效的资金投资手段来保证人们的利益,所以使其成为投机者的天堂。以致即使是到处指点江山的美国人也曾以一篇题为“灌进去、倒出来”的文章这样评价到:“中国的当代艺术品市场现在炙手可热,但圈外人根本不知道过去几年来艺术圈内进行炒作的肮脏手段……在西方,一些画廊有时会在拍卖会上买下自己客户的作品以‘保护价格’,像索思比拍卖行和克里斯蒂拍卖行等都会担保最低售价。不过中国的操作者显然在西方的做法之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挥。”(美国《福布斯》双周刊2008年4月7日)

客观来看,目前中国艺术市场的混乱也与政府调控的力度有很大的关系,例如:我们文化艺术政策的导向、艺术市场规范的设定、对于违法乱纪的市场运作手段的打击力度不够等。从画廊业自身来说,盲目引入西方画廊模式,不仅会带来扰乱艺术市场的产业链条,更重要的是丢失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这恰恰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也是最应冷静反思的。

由于篇幅所限,我在此略为提及一个急需深思的问题:画廊的资本化。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逐步深化,小本经营的画廊业已经逐渐被边缘化,画廊资本化成为介入市场运作的唯一可行的方式。而随着运作成本的逐渐增加,画廊业面临的资金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它们为了生存不免就有可能走极端,促使民间借贷资本的出现,产生类似传销的销售资金链,使艺术市场的泡沫被人为操作,一旦庄家走人就会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对此,国家应该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市场调研业的发展现状 篇3

关键词:信用评级;利益冲突;监管

一、引言

信用评级是指由专业化的信用评级机构运用科学评估方法,对受评对象履行承诺的能力和可信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以简明的符号表示其信用等级的活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信息质量开始下降,甚至出现误导投资者事件,引发人们对信用评级的普遍质疑。

为了更好地发挥评级的作用,研究评级实心的根源并提出解决对策,重塑评级业的信誉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收费模式导致的利益冲突的角度分析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并就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革措施。

二、我国评级业收费模式的发展现状

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答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如中诚国际、大公国际等独立地从市场上发展起来的信用评级公司,这类机构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但真正有较大影响力的只有少数几家;另一类是20世纪80到90年代由于各类银行自身需求而建立的内部评级机构,这类机构具有地域局限性,业务比较单一,市场影响力小。

当前我国的评级机构主要是向发行人收费,这是符合我国评级业发展现状的:一是国内信用评级机构规模偏小,市场竞争不规范,市场需求有限等。二是我国评级业扔处于发展初期,评级技术有待提高,评级报告的市场公信力不高,声誉有待建立。

但这种收费模式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首先,向发行方收费的模式可以使投资者无偿获得评级信息,但其潜在的道德风险也影响并损害了评级机构的客观公平性。由于信用评级理论上代表投资者利益却有发行者付费,这样的利益冲突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不良交易行为。其次,为保证评级的客观公正,不管是获取受评对象信息还是向发行人解释评级标准,评级机构都需要经常与受评单位沟通。这样长期交流的结果会使评级机构和发行人之间产生关联行为,而在我国金融监管相对不健全的市场上,这种关联行为很可能产生评级机构和发行人之间的共谋行为,损害评级的公正性。再次,我国评级收费标准不统一,对收费模式的监管不到位。监管主体不统一,造成监管真空现象。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手段,缺乏科学的对评级收费模式的检验机制,缺乏系统的法规政策来规避利益冲突等问题。

三、不同收费模式存在的利益冲突

1、向发行人收费的模式

根据美国永久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发行方每发行一个产品需支付评级机构5到100万美元,这样收费模式从长期来看,势必会引起评级机构独立性与收入之间的巨大冲突。评级机构之间为了获取更多业务、争夺市场份额,在利益驱动之下,其行为难免会屈从于付费者的意愿,违规提高被评级对象的信用等级,以此作为巨额评级费用的回报。

2、向投资人收费模式

在投资人付费模式下,评级信息的购买者和非购买者的区别只在于获取信息的深度不同。期望投资新发行证券的投资者希望评级者人为降低评级档次,从而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但对于已经持有的证券,降级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所以评级机构的选择可能就取决于这两类投资者力量的大小,这样,潜在的利益冲突更加复杂。

四、对我国评级业发展的启示

1、完善现行收费制度,探索多种付费形式

为了规避潜在利益冲突导致的各种问题,可以对现行收费制度改革,探索多种形式的付费模式,提高评级独立性。对评级机构与的信用评级业务和辅助性业务进行适当的分离,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如设立中间方的发行付费模式,多方付费模式等,减少被评对象通过辅助业务来“贿赂”评级公司的可能性。

2、完善信用评级管理,建立信号传递机制

建立具有公信力的评级统一标准,行业收费标准和以违约率为考核指标的检验机制,引导评级行为建立在客观评估的基础上,而非评级机构的主观评估,建立评级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机制。建立信号传递机制,增强市场透明度,以强化声誉机制,从而抑制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行为。在评级管理法规中应包含评级责任机制和评级机构推出机制,对评级机构违反法规的,影响社会公开披露,并按条例进行相应处罚,情节严重的要求其推出评级市场。

3、加强对信用评价市场的金融监管,立法规范评级机构与投资者之间利益冲突。

无论是向投资者收费还是想发行方付费都存在利益冲突,容易引发道德风险,而监督机制的存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这一问题。监管当局应该通过立法形式明确同意的监管主体,避免出现监管真空状态;规范评级机构的收费机制,按照标准制定行业收费标准,要求评级机构对收费进行信息披露,对评级机构违反法规的,应向社会公开披露,并按条例进行相应处罚。

4、建立健全的对评级机构法律责任追究体系

评级机构应对其发布的信用评级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确保其评级信息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并负有对信息真实性、可靠性进行查验的义务,就其负有义务的部分承担连带责任。评级利益冲突行为既可能损害被评级者利益,也可能损害投资者利益,因此这方面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也应着重调节评级机构与被评级者和投资者两方面的法律关系。

参考文献:

[1] 应娟,张益.信用评级机构收费模式探讨[J].上海金融,2006,(6)

[2] 柳立.信用评级业需要什么付费模式[N].金融时报,2012年9月17日(012)

[3] 刘琴,林浩.从收费模式角度分析评级机构行为[J].法制与社会,2009,(11)

[4] 王学武.利益冲突视角下的评级付费模式分析[J].征信,2011,(5)

[5] 梁涛.评级市场的声誉机制对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的启示[J].征信,2011,(06)

中国快递业的发展之路 篇4

1.如何理解《快递规划》的重要意义、核心实质;

2.如何实现做大行业、做强企业、做优品牌的发展目标; 3.如何实现快递产业转型升级;

4.如何解决快递服务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5.如何缩短快递服务全程时限;

6.如何提高快递服务公众满意度水平;

7.如何推动快递和电子商务、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8.如何改善旺季服务;

9.如何围绕本部门、本单位和本职工作,提出规划贯彻实施主要思路、具体做法、取得的成效、今后的设想等。

回顾我国快递业发展的33年,国内快递市场逐步呈现三大主体:国有快递企业、民营快递企业和外资快递企业。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和国内快递业的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我国民营快递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纵观我国快递业的发展史,中国民营快递业的发展之路可以区分为七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1980年~1992年,基础期。

1980年世界邮政联合创办的EMS,即Express Mail Service,邮政特快专递服务,由于受到各国法律的保护,因此在各国均享有航空和进出关的优先权。1984年我国邮政又开创了中国国内快递的先河,自此迈出了中国国内快递业的第一步,这标志着中国国内快递业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起航了。这在中国快递业的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为中国快递业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还为中国快递业的发展积累了无可估量的宝贵经验。

第二阶段:1993年~2003年,发展期。

1993年随着民营快递公司顺丰快递、申通快递(原创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的崛起,从此中国快递业打破国有制的传统,也因此拉开了中国民营快递业的发展浪潮。1994年宅急送快递成立,1999年韵达快递成立,2000年圆通快递成立,2002年中通快递成立,2003年汇通快递成立。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的相继成立,推动了我国快递业空前绝后的蓬勃发展,也因此带动了数目众多的快递公司蜂拥而起,牵引了中国快递业发展的第三阶段迅速到来。

第三阶段:2004年~2010年,扩张期。

快递业是依托于网络的发展,换句话说,网络是快递业发展的生命线,没有网络就无法开展快递服务。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这些市场需求的加剧,给快递业带来了时代机遇。2010年我国登记备案的注册快递公司5000余家,未登记注册的为数不少,在数目众多的快递公司火拼的同时,市场压力巨增,一些规模相对较小,实力较差的中小企业,为了维持和发展,形成恶性循环的竞争趋势,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的市场覆盖率的迅速竞争。网络覆盖率的提升和网络规模的爆炸式扩张,导致了竞争更加激烈,此种情况之下,中低端服务产品市场的一些中小企业为了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占有率,不惜一切代价大打价格战,从而导致国内快递价格偏低的尴尬局面。

第四阶段:2011年~2012年,整合期。

随着我国《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快递服务标准》、《快递业务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国快递协会企业自律公约》等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进一步缓和了国内快递市场的运营秩序,促进我国快递业渐渐走向稳定、健康的发展道路,为我国快递业的良性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快递业迅速做出反应,进行了合理的资源整合之战略调整,也因此形成了突破重点城市,大面积覆盖乡、镇、县,此举有效保证了我国快递业在国际大环境严重缩水的环境下,能够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趋势。同时乡、镇、县、市的一体化网络为网络优化保驾护航,并且为快递企业自身的市场覆盖率的提升、管理能力的提高、制度的完善、体制的改革积累了很多经验。

第五阶段:2013年~2015年,标准化建设期。

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化就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意义是,改进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协作。标准化建设具体如下:

1、服务标准化:

① 门到门标准、多次派送服务标准、自取服务标准; ② 服务时间标准:收件服务时间标准和派件服务时间标准,节假日收派服务标准;

③ 理赔标准:遗失件理赔标准、损坏件的理赔标准。

统一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是快递业的必由之路。

2、收费标准化:

① 同城件、当天件(含同城当天件、跨省当天件、航空当天件)、跨省件和航空件(次晨达、次日达、隔日达)的收费标准的统一; ② 代收货款、到付、第三方付款、保价快件、入仓件(保税仓库入仓需要收取入仓费)、报关件(含国际件)等快件的基础价格收费标准的统一,③ 快件产品的续重价格收费标准的统一、体积重量计算标准的统一。收费标准必须形成行业标准,这样更加有利于市场竞争和维持合法竞争的秩序,为我国快递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3、服务时效标准化:

① 收件时效:从获取客户发件信息到收取完成快件花费的时间必须实现标准化的区间值;

② 派件时效:从派件员接收到需要派送的快件到派送完成所花费的时间; ③ 快件时效:从收取快件到客户接到快件所花费的时间总和,即是快件时效。为了规范行业时效服务标准,给客户创造一个公平、健康的快递服务环境,因此根据快递类型,必须形成行业统一时效标准,这也快递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4、规模标准化:

① 网络规模:网络覆盖率、市场占有率; ② 设备规模:网络车辆、生产工具; ③ 用工规模:投入劳动力的多少。

根据企业现有规模,严格区分企业类型,以便于更好的实施相关管理和为企业升级处理做好充分准备和依据。

5、管理标准化:管理是决策、计划、组织、执行、控制的过程,管理的目的是效率和效益,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实质是聚合企业的各类资源,充分运用管理的功能,以最优的投入获得最佳的回报,以实现企业既定目标。具体管理标准化的内容有:

① 计划管理:通过预测、规划、预算、决策等手段,把企业的经济活动有效地围绕总目标的要求组织起来。计划管理体现了目标管理; ② 组织管理: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 ③ 物资管理:对企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进行有计划的组织采购、供应、保管、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等;

④ 质量管理:对企业的生产成果进行监督、考查和检验;

⑤ 成本管理:围绕企业所有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的形成进行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 ⑥ 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包括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基金、盈利等的形成、分配和使用进行管理;

⑦ 劳动人事管理: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劳动和人事进行全面计划、统一组织、系统控制、灵活调节; ⑧ 营销管理:是企业对产品的定价、促销和分销的管理;

⑨ 团队管理:指在一个组织中,依成员工作性质、能力组成各种部门,参与组织各项决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

⑩ 企业文化管理:是指企业文化的梳理、凝练、深植、提升,是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匹配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生产、经营、营销等等管理条线、管理模块。

尽管我国快递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但在根本上还没有达到国际快递行业标准化的要求,因此行业标准化建设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并且标准化建设将会为我国快递业的突破性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第六阶段:2016年~2020年,规范化建设期。

规范化的定义: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规范、规程、制度等)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规范化的要求:系统化、常态化、流程化、标准化、专业化、数据化、表单化、信息化。规范化的关键点:效率、效益。

第七阶段:2021年~2025年,制度化建设期。

市场调研业的发展现状 篇5

国外物流业配送发展概况

1)美国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状况

从20世纪60年代起,货物配送的合理化在美国普遍得到重视。为了在流通领域产生效益,美国企业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将老式的仓库改为配送中心;二是引进电脑管理网络,对装卸、搬运、保管实行标准化操作,提高作业效率;三是连锁店共同组建配送中心,促进连锁店效益的增长。美国连锁店的配送中心有多种,主要有批发型、零售型和仓储型三种类型。首先是批发型,该类型配送中心主要靠计算机管理,业务部通过计算机获取会员店的订货信息,及时向生产厂家和储运部发出定货指示单。其次是零售型,以美国沃尔玛公司的配送中心为典型。该类型配送中心一般为某零售商独资兴建,专为本公司的连锁店按时提供商品,确保各店稳定经营。第三是仓储型,美国福来明公司的食品配送中心是典型的仓储式配送中心,它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独立杂货商联盟的委托业务,为该联盟在该地区的若干家加盟店负责货物配送。

(2)日本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状况

在日本,零售业是首先建立先进物流系统的行业之一。便利店作为一种新的零售业迅速成长,现己遍及日本,正影响着日本其他零售商业形式。这种新的零售业需要利用新的物流技术,以保证店内各种货物的供应顺畅。因此,日本的物流配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分销渠道发达。许多日本批发商过去常常把自己定位为某特定制造商的专门代理商,只允许经营一家制造商的产品。为了保证有效地供应商品,日本许多物流公司不得不对旧有的分销渠道进行合理化改造,更好地做到与上游或下游公司的分销一体化。第二,频繁、小批量进货。日本的物流配送企业的很大一部分服务需求来自便利店,便利店依靠的是小批量的频繁进货,只有利用先进的物流系统才有可能发展连锁便利店,因为它使小批量的频繁进货得以实现。第三,物流配送体现出共同化、混载化的趋势。共同化、混载化的货物配送使原来按照不同生产厂、不同商品种类划分开来的分散的商品物流转变为将不同厂家的产品和不同种类的商品混合起来配送的聚合商品物流,从而得以发挥商品物流的批量效益,大大提高了配送车辆的装载率。第四,合作型物流配送。在日本,生产企业、零售企业与综合商社、综合物流公司之间基本上都存在一种长期的物流合作关系。并且这种合作关系还随着日本工业生产的国际化延伸到国外。第五,政府规划在现代物流配送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3)欧洲现代物流配送的发展状况

在欧洲诸国,尤其是德国,物流配送是指按照用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据点进行分货、配货以后,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的活动。德国的物流配送产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兴起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近10年来,德国的物流配送己经摈弃了商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传统配送模式,基本形成了商品从产地到集散中心,从集散中心(有时通过不止一个集散中心)到达最终客户的现代模式。走遍德国,可以说德国的物流配送已经形成了以最终需求为导向,以现代化交通和高科技信息网络为桥梁,以合理分布的配送中心为枢纽的完备的运行系统。在总结德国零售业发展的经验时可以看出德国是十分重视按照连锁经营的规模和特点来规划配送中心的,往往是在建店的同时就考虑到了配送中心的建设布局。

笔者分析,发达国家物流配送业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以高科技为依托。

发达国家的配送在运输技术、储存保管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货物检验技术、包装技术、流通加工技术以及与物流各环节都密切相关的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都建立在先进的物流技术基础上,配送中心完全采用计算机管理。仓库内从货物入库时的分拣、刷码到进入指定的库房里待装配送车辆,全部是自动化操作。有些配送中心的所有环节包括存货、处理订单和配送商品都由以卫星通信为载体的电脑网络跟踪控制。如美国的沃尔玛连锁公司是美国最大的连锁公司,公司配有专业化的人员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配送设备,它代表了美国目前物流管理与技术的最高水平。日本的配送中心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比较高,完全用计算机控制分拣系统。

第二,以规模效益为核心。

配送是一种规模经济运动,配送的生命在于规模。发达国家的实践告诉我们,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以统一进货、统一配货、统一管理的规模经营取得规模效益,可以享受批量折扣,降低流通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低于社会平均价格出售商品,获得合理的商业利润而赢得竞争实力。发达国家配送制之所以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顺利推行,配送中心的实力雄厚是一个.浪重要的原因。以配送业比较发达的日本为例,日本的连锁企业一个配送中心负责配送70个店铺以上,菱食公司是日本最大的加工食品批发商,1997年在日本全国已拥有46个营业所,53个配送中心,其中的7个为区域配送中心,这是1995年共投入40亿日元建成的,拥有大规模的专为流通加工服务的设施。

第三,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为基础。

目前,配送为发达国家大多数行业所采纳,形式日趋完善。如瑞典轴承商的“用户无忧运转方式”,日本钢铁商的“看板”无库存供货方式等。如美国主要有如下几种不同类型的货物配送模式:①以零售业为主的物流配送模式;②以仓储运输业为主的物流配送模式;③以批发商为主的共同配送模式。

(4)国内物流配送业发展整体概况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经济研究中几乎没有使用过“物流”一词,但物流各环节的运作很早就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物资经济研究通讯》刊登了北京物资学院王之泰教授的“物流浅谈”一文,物流在我国逐渐得到了关注和重视。90年代以来的流通实践证明了配送是一种较好的物流方式,我国很多城市的物资部门都设立了配送中心,配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样,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流通模式和方式。实行上门送货为生产企业配送急需的产品,通过构筑代理、配送、连锁相结合的新的流通方式,提高了流通的效率,为用户提供了更为快捷的方便的服务。

随着物流热的逐渐升温,城市物流配送业也日益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大中城市都开始兴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基础设施逐渐得到改善、整体物流技术水平也开始得到提高。深圳市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目前深圳物流的总体布局为,重点建设六个物流产业园区,而这其中,为国际物流提供服务的有:盐田港区物流园区、西部港区物流园区、机场航空物流园区。服务区域物流的有:华南国际物流中心、平湖物流园区、深圳邮政分驳转运中心。以城市配送服务为主的有:笋岗一清水河物流园区。同时己经有UPS、TNT、MAIZRSK、佐川急便、台湾东源等跨国公司落户园区中。然而由于我国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形成了重生产、轻流通,重商流、轻物流的思想,配送的发展在现阶段还很不成熟,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突出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l)配送的服务核心作用难以发挥。配送的核心作用是服务,现阶段的配送方式,基本上是以单兵作战的分散型配送为主,配送调度中心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组织、协调、平衡、管理等综合作用。由于物流配送主要是由各专业公司独自进行,而现行物流企业经营外围较窄(如深圳盐田港物流中心只提供国内货物出口的中转、存储功能,而几乎不涉及市内配送业务),可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的内容较少,满足不了用户的多种服务需求。

(2)配送操作过程现代化程度低。目前我国配送操作中计算机的应用程度较低,仅限于日常事物管理,而对于物流中的许多重要决策问题,如配送中心的选址、货物组配方案、运输的最佳路径、最优库存控制等方面,仍处于半人工化决策状态,适应具体操作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滞后。

综上所述,我国现在物流配送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我们结合国情,努力迎头赶上,融入国际经济、贸易、物流大发展的潮流中去,只有这样,我国物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有望真正提高。

国外盛行的九类配送中心

1.专业配送中心:专业配送中心大体上有两个含义:一是配送对象、配送技术是属于某一专业范畴,在某一专业范畴有一定的综合性,综合这一专业的多种物资进行配送。专业配送中心第二个含义是指以配送为专业化职能,基本不从事经营的服务型配送中心。

2.柔性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不向固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而向能随时变化,对用户要求有很强适应性,不固定供需关系,不断向发展配送用户和改变配送用户的方向发展。

3.供应配送中心:专门为某个或某些用户(例如联营商店、联合公司)组织供应的配送中心。

4.销售配送中心:比较起来看,国外和我国的发展趋向,都向以销售配送中心为主的方向发展。以销售经营为目的,以配送为手段的配送中心。销售配送中心又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生产企业为本身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配送中心;第二种是流通企业作为本身经营的一种方式,建立配送中心以扩大销售,我国目前拟建的配送中心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国外的例证也很多;第三种,是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联合的协作性配送中心。

5.城市配送中心:以城市范围为配送范围的配送中心,由于城市范围一般处于汽车运输的经济里程,这种配送中心可直接配送到最终用户,且采用汽车进行配送。所以,这种配送中心往往和零售经营相结合,由于运距短,反应能力强,因而从事多品种、少批量、多用户的配送较有优势。

6.区域配送中心:以较强的幅射能力和库存准备,向省(州)际、全国乃至国际范围的用户配送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配送规模较大,用户也较大,配送批量也较大,而且,往往是配送给下一级的城市配送中心,也配送给营业所、商店、批发商和企业用户,虽然也从事零星的配送,但不是主体形式。这种类型的配送中心在国外十分普遍,美国马特公司的配送中心,“蒙克斯帕配送中心”等就属于这种类型。

7.储存型配送中心:有很强储存功能的配送中心,在买方市场下,企业成品销售需要有较大库存支持,其配送中心可能有较强储存功能;在卖方市场下,企业原材料、零部件供应需要有较大库存支持,这种供应配送中心也有较强的储存功能。大范围配送的配送中心,需要有较大库存,也可能是储存型配送中心。瑞士GIBA-GEIGY公司的配送中心拥有世界上规模居于前列的储存库,可储存4万个托盘。

8.流通型配送中心:基本上没有长期储存功能,仅以暂存或随进随出方式进行配货、送货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的典型方式是,大量货物整进并按一定批量零出,采用大型分货机,进货时直接进入分货机传送带,分送到各用户货位或直接分送到配送汽车上,货物在配送中心里仅做少许停滞。

9.加工配送中心:许多材料都指出配送中心的加工职能,但是加工配送中心的实例目前见到不多。我国上海市和其他城市已开展的配煤配送,配送点中进行了配煤加工。

物流配送中心的绩效评估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我国物流配送中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我国物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对现代物流企业进行 分析与评估,结合物流企业自身特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物配送企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形成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现行对配送绩效和配送绩综合国内的有关物流配送中心的研究成果,多数是有关于物流的过程,物流的功能方面,而对物流配送中心绩效的研究实则不多。而在国外,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绩效评价的研究正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有对物流活动进行绩效评价和分析,才能正确的判断企业的实际经营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优化物流配送中心的效率,提高利益。绩效评估工具的选择因素

劳伦斯〃S〃克雷曼在《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一书中指出,人力资源专业人士要在众多绩效评估工具中作出恰当的选择,应该考虑成本、实用性、工作性质这三个重要因素。下面我们着重从工作性质这个因素加以分析。

1.1 工作的结构化程度

结构化程度高的工作是指工作内容、程序、完成方式都是确定的,员工只需按照程序化的要求行动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结构化程度低的工作,其工作方式和内容自主空间大,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程序化程度高的部门如安装车间、财务部、等;程序化程度高的岗位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客服中心的电话呼叫员、超市收银员等。

1.2 工作目标的可量化程度

由于工作性质各异,各项工作目标的可量化程度是不同的。可量化程度高的部门如业务部、研发部、营销部等;可量化程度高的岗位如销售部主管、研发人员、促销员等。

1.3 工作环境的稳定性

工作环境不稳定指工作环境变动较大,管理者难以直接监控。工作环境变化大的部门如采购部、销售部等;工作环境变化大的岗位如业务代表、推销人员、采购人员等。绩效评估方法选择的原则

2.1 参与原则

企业强调员工对集体的归属和服从,这种观念体现在绩效评估中,表现为对个体评估的不重视以及为长官意志服务的现象。因此,评估方法要强调评估主体和评估客体的共同参与,尊重双方的意见,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客观性原则

长期以来,企业在儒家思想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人与人之间特别强调关系取向,所以在绩效评估时受到双方亲疏关系和等级关系的影响,主观偏见影响较大。因此评估方法应该追求尽可能客观性的原则。

2.3 易于操作原则

为方便企业管理,应尽量选择简便易操作的评估方法。当然,那些希望通过绩效评估提高管理规范性,也具备了一定管理基础的企业可以采取较为复杂的评估方法。

2.4 多个评估主体原则

企业长官意识严重,评估主体通常为领导,容易出现评估的不公平。因此,要选择有多个评估主体进行评估的评估方法,以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5 结果便于区分原则

企业平均主义思想严重,常常导致评估结果趋中,因此应选择能使评估结果区分度大的评估方法。绩效评估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3.1 绩效目标不明确

众所周知,配送中心的目标是货物的流通,便是绩效目标的指南针。绩效目标要与配送中心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因此,绩效目标应定性为准确考核员工绩效并督促员工努力提高个人绩效,从而实现公司目标。然而,配送中心绩效管理体系并不能准确反映员工的绩效。配送中心的目标定位不明确,过于随意、笼统和空泛,不能切中要害。则不行会酿成问题。

3.2 考核关系不清晰

首先,绩效考核中的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应该是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这不仅有利于绩效考核的相对准确定和公平性,更利于下一个考核周期内工作的开展。但配送中心中如果“老板”太多,即使能够各谋其政,但在日常的工作中,尤其是在指使下属员工时,仍然避免不了多头指挥,这样在具体的考核实施过程中,考核者的不明确导致考核结果的失真。例如很多家族是的中小型企业。

3.3 考核组织不得当

考核组织工作应有人事部门来完成,人事部的工作重点应放在调查、研究、分析公司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案,并收集反馈信息,对考核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上。然而如果配送中心人事部门没有做具体的考核工作,而是由业务附属部门进行考核。则会出现问题其次,绩效信息获取渠道不科学,案例公司在绩效考核时采取民主评议的方式,民主评议的方式很不合适,其主观性很大,必然有太多的成见和偏见等不实之见。

3.4 考核内容不合理

考核内容过于统一。对于一个配送中心来说,不同的部门、不同岗位的要求、工作性质、工作方式有很大差别,所以要求对各部门的考核应有不同的侧重,针对各部门工作岗位的特点,确定相应的考核方法,选择适当的考核指标。然而,案例公司却采用统一标准、统一尺度、统一考核指标,对公司同一部门的人员进行考核。

3.5 考核标准不准确

对于同一个考核指标,不同部门、不同岗位要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然而,案例公司执行统一的评价标准,描述也是泛泛而谈,结果根本无法做到针对不同部门的特点作准确细致地描述。

3.6 考核周期不科学

合理的考核周期是绩效考核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周期太长的考核使考核者很难记住员工的长期表现,导致考核失误,而周期太短的考核容易使配送中心上上下下陷入繁琐的考核事务中,更为重要的是员工的绩效目标可能需要数月才能达成,若在成果尚未具体实现时即对绩效予以考核,就不能产生真正的奖惩效果,反而滋生急功近利的草率行动,不利于绩效达成。解决物流配送中心在绩效评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的措施

4.1 进行绩效培训

成功进行绩效考核的前提之一是配送中心上下员工必须对绩效考核有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配送中心中只有少数员工了解绩效考核,而大部分员工对绩效考核一知半解。例如CP铁路公司一般规定在每位雇员的生日前后对其进行这一年工作的评估。大部分评估者受过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的培训,重点是如何依照法规办事以及如何避免不同类型的误差。

4.2 明确考核关系

首先,确定考核人员。民主评议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建议取消,即使保留,也只能是一种份量很小的参考。针对各部门负责人的考核,由配送中心领导与人事部组成考核小组来考核;而对一般员工的考核,则由其直接上级主管领导来考核。人事部主要负责考核的组织与执行,以及对考核人员的技能培训和与被考人员的沟通等方面的工作。主要考核人为公司领导代表与本部门负责人。例如20世纪50年代末期,贝尔公司曾引进一套五步绩效评估体系,之后改为众所周知的工作计划和评议程序。这一项目的要点就是每隔一年举行一次,被称作评议委员会。

4.3 调整人事工作

增加人事部门人员,保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把原先由业务附属部门所作的绩效考核工作统一划归到人事部,由人事部统一负责配送中心的绩效考核各项工作,调整人事部门把精力重点放在对配送中心各部门的调查、研究、分析,制定考核方案及考核方案完善上

4.4 编制考核内容

首先,明确绩效考核的含义。绩效考核,顾名思义,是对绩效的一种检测,所以考核内容是工作业绩,工作能力,个人主观能动性。所设立的考核项目不得超过这三个基本框架范围。工作业绩所占比重在一半以上,而其余两项所占比重应基本相等。其次,根据各部门考核目标,根据人事部对各部门的深入认识,在于各部门进行沟通确认的基础上,制定各部门的考核项目。如果部门中岗位之间差别很大,在制定考核项目时,也要做一定的调整。

4.5 确定考核标准

配送中心中对绩效标准的规定过于统一和绝对,导致不同部门和不同员工的绩效标准一致而无法区分。我们认为应据绩效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另外,绩效标准要具有挑战性又不脱离实际,即大多数人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同时,绩效标准要有一定的稳定性。绩效标准是考核一个人工作绩效的权威性文件,因此,需要相当的稳定性,以保证标准的权威性。例如北京和上海的政府领导人也都是先建立了战略、关键目标和要实现的目标值,然后才向下级布臵实施的任务。

4.6 安排考核周期

如果配送中心的考核周期为一年,这个考核周期未免太长。调整为根绝员工层级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考核周期,高层管理者、高级技术人员的考核周期为一年,中层管理者、一般技术人员的考核周期为一季度,一般管理人员、基层员工的考核周期为一月。

例如:人寿保险公司通常每年对员工进行一次绩效评估,除非遇到特殊情况再进行临时性考虑。每位评估者事先都要接受一项关于“绩效评估的职业道德”教育,介绍一些常会遇到的错误与偏见。评估表格通常为半结构性的,要求每位管理者必须审慎从事。雇员有时为了确保自己所承担工作责任的全面性,也要参与进来。对于每一项目,工作重要性是不同的,有不同的百分比,通常分三类:(1)特别低80%-100%;(2)50%-60%(3)大于100%。

总之,从绩效评估的选择和实施方面来考虑,从其中的主要问题来探讨,这有助于配送中心分析配送绩效,提高配送中心的经营能力,进而增加配送中心以及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效益。所以中国的企业也必须如此,在实行绩效评估的时候,先明确目标,然后再关注在绩效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的细节,借鉴在绩效评估中取得成绩的成功案例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

配送中心的物流系统优化研究

配送是一项综合性、一体化的物流运动,作为实现第三利润源泉的重要方式,显得比任何时候尤为重要。2000年我国全社会流通费用为17880亿元,约占GDP的20%,如果全社会流通费用能够降低一个百分点,就可以节约资金178.8亿元。如此大的利润空间,的确令人神往,在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企业都在关注成本控制、经营效率、改善顾客服务,都在于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物流配送系统。

一、S配送中心的背景

S配送中心是深圳市的S(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S配送中心目前主要面向集团内部的各家商场、超市和集团外的商业批发零售企业或个人提供配送服务。中心于2005年成立,目前共有工作人员170余名,每月销售额超过3000多万元,2005年全年销售额预计超过4亿元。S配送中心不仅处理自己企业的家电类和日百类商品,其中家电类商品在业务量和交易金额方面都占据主要地位。还接受其他的企业的外包给他们的种种业务,涉及商品达到数十个品牌,共计2800多种,所有商品分散放臵在其属的15个仓库中,这15个仓库主要分布在深圳市内。

由于S集团的产品市场比较稳定,品牌知名度比较高,产品质量过硬,所以客户群比较稳定,客户忠诚度比较高,S集团将全国销售区域划分为7个区域: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由若干业务员分别负责,定期到客户走访,了解客户需求,及时掌握客户需求动态。客户一般采取电话和传真等传统通信方式与S配送中心联系并下定单,销售模式大多采用分销模式,所有产品面向国内市场,销往全国各地。产品覆盖除西藏、港澳台外所有省区直辖市,比较稳定的客户有大约1300多家,地域分布比较分散。

二、S配送中心存在的物流问题

1.物流配送设施不匹配,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

国外现代化的配送中心作业面积大,配有自动分拣机、电动升降机、自动传送带等机械设备,并采用自动化管理,充分表现了其快速、准确的配送服务。S配送中心设施设备比较陈旧,70%是普通平房仓库,普通车辆占70%以上,现代化的箱式货柜和集装箱拖斗及<优麦电子商务论文>特种运输车辆很少。计算机的应用仅限于日常事务的管理,内部数据采集、外部接口系统等都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影响了配送质量和速度。

2.统一配送率低,规模效益不明显

S配送中心对各分店经营的所有商品没有实行完全的统一配送,原因是企业没有严格执行统一配送制度,S集团供货不及时,运输部门不及时送货或配送中心不按要求送货,使分店不愿统一配送,还有管理上的问题,这些都导致统一配送率偏低,由于配送率低,造成人员闲臵,运输设备不能充分利用,物流成本偏高因而就无法收获规模效益。3.S配送中心功能不完善,流程不合理

一个配送中心应具备的基本功能为:进货和商检功能;保管和库存控制功能;受理订货功能;出库(分拣、配货、包装)功能;流通加工功能;送货功能;信息处理功能。而S配送中心功能不完善,流程不合理,“配”与“送”未能形成有机的结合。目前的商品配送,因其大都脱胎于送货上门,又因配送设备设施、配送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往往造成“配”与“送”的相互脱节。一方面大部分的物资配送只是以送为主,而考虑分货、配货、配载、配装的则很少;另一方面有的虽然做到了分货、配货,但又因缺乏必要的运输车辆而无法做到送货上门。

4.专业人员缺乏,员工素质低

S配送中心物流专业人员不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在制定物流方案、实施管理、开拓物流市场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十分欠缺专业人才,对物流业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运输、仓储的概念上,还没有上升到物流服务的理念。

三、S配送中心物流系统优化的对策 1.加强物流配送设施和设备的现代化建设

在硬件设臵上,要加快配送设施建设,实现装卸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拆零商品电子化。在软件建设上,引进GPS、EOS与ECR等先进的物流技术,如华联超市与上海捷强集团公司以及宝洁公司建立了自动补货系统(ECR),将“连锁超市补货”转变为“供货商补货”。这一举措开创此模式在连锁超市中运作之先河,削减了整体成本、库存与有形的资产的投资。引进GPS、EOS与ECR等先进的物流技术,能够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和准确性,降低票据处理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和库存控制成本,实现配送过程的无纸化。2.贯彻执行统一配送制度和共同配送制度

S集团与配送中心之间、配送中心内部、配送中心与各分店之间的配送制度要高度统一,实现配送时间与配送商品种类的无缝衔接。近年来,配送中心不断涌现和高速发展,对配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同化配送已成为必然趋势。共同化配送可以提高物流的专业化水平,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中心的运营效率,还能够使分散经营的分店分享到“第三利润源泉”。3.配送中心作业流程重组对原有的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可以找出现有流程中增加了物流成本的主要原因,组织结构不合理而影响到工作效率的各种原因。可以根据市场对配送中心的发展要求,对定单处理、入库作业、配货作业与出库作业等流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重新定位和重新排序,使配送中心充分地适应客户们对产品、服务等需求的变化,来夺取更大的客户市场。仅用定单处理流程的优化来说明作业流程重组的重要性。(1)接受客户订货的方式为传统的人工下单、接单方式。(2)对定单的确认只是对品项数量及日期的确认,只检查品名、数量、送货日期等是否有遗漏、笔误或不符公司要求的情形。而缺乏对客户信用度的确认,不论订单由何种方式传至配送中心,配销系统的第一步骤即要查核客户的财务状况,以确<优麦电子商务论文>定其是否有能力支付该件订单之账款。

(3)原流程过于简单,缺乏与信息系统接口的流程环节。在结合原流程存在的问题和利用流程数据统计表等统计工具进行分析后,得到了新的定单处理流程(如下图所示)。优化后的“定单处理”流程图中还增加了存货查询、依订单分配存货、排定出货时程三个环节。利用EDI订货系统大大缩减了客户的等待时间,也增加了几个新的环节,使配送中心的“定单处理”的流程更为科学,更保证了配送中心的服务质量,总流程时间从原来的“3.5天又35分钟”变成了“102分钟”。

(4)重视物流配送的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配送中心能否发挥其各种功能、作用并完成其承担的任务,人才配臵是关键。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得现代物流的专业人才,使物流配送水平更趋合理,提高整体效益。配送中心所需的人才可以采用出国考察和委托国外先进企业进行培训的方式进行培养,也可以依靠大专院校、研究单位的力量,对物流配送中心的员工,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日本配送中心灵活多样

建设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物流业发展的必需。广州是我国华南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历来是商品集散的中心,物流配送市场需求非常巨大。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飞速发展,建立适合本地区制造业和流通业发展特点,并能满足其供应链物流需求的城市物流配送中心。本期刊出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本土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提供借鉴。

从发达国家城市物流配送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日本现代城市配送中心的发展,不外也是在传统仓储运输的基础上发展的。随着连锁企业经营发展的不断深入,对物流配送业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物流配送中心的运作类型也不断地调整和组合。其总体发展趋势是:系统内的“自有自方便”的配送中心逐步缩小,而商品配送社会化、物流设施共同享用、物流配送共同化的趋势正在迅速发展。

第一类:大型连锁超市式配送终端

大型商业企业自设的配送中心既为本企业系统终端配送,也为社会上其他需要配送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这些配送中心一般由资金雄厚的商业销售公司或连锁超市公司投资建设,主要为本系统的零售店配送,同时也受理社会中小零售店的商品配送业务,这部分为社会配送的业务正在发展扩大。

例如,设立在日本东京都立川市的菱食立川物流中心,就拥有冷冻仓库、恒温仓库、常温仓库约11000平方米,其中冷库约7000平方米,主要配送食品、酒类、冰淇淋等。配送商品品种数为冷冻食品1500种、酒类1000种、冰淇淋200种、食品材料650种。主要配送到关东地区的12个配送中心,然后由12个分中心再配送到各零售店铺。

第二类:批发商投资小型零售商加盟

批发商投资,小型零售商加盟组建的配送中心。批发市场与零售企业联盟合作,共进双赢。这种以批发商为龙头,由零售商加盟的配送中心,实际是商品的社会化配送。这样的配送形式,既可解决小型零售商因规模小、资金少而难以实现低成本经营的问题,也提高了批发商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实现了物流设施充分利用的社会效益。

据介绍,在日本全国有300多家小公司,门店3000多个,这些小公司为了能与大型连锁超市公司竞争,就自愿组合起来,由CGC集中进货和配送,这样,就能和大公司一样集中进货和配送,一方面便于工厂送货,工厂愿意让利给集配中心几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小公司不必自己再设物流配送设备。枥木负责配送周围30公里以内的7个株式会社的37家店铺,其中每天供配的有5个株式会社的19家店铺,这些店铺的25商品由该中心配送。

第三类:专业第三方专为便利店配送

物流企业接受委托,为连锁超市服务的配送中心,构成流通供应链的专业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以西友公司为代表,其物流中心除了为本系统的店铺配送商品外,主要配送对象是便利店(FamilyMart)。

市场调研业的发展现状 篇6

作者: 陈清2007-10-26

今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反垄断法》。这部法律将从明年8月1日起施行。《反垄断法》,顾名思义,就是反对垄断和保护竞争的法律制度,它是市场经济国家基本的法律制度。我国出台《反垄断法》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是我国政府依法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举措。反对垄断、提倡竞争是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反垄断是反垄断行为还是反垄断企业?政府如何用行政调控手段保证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这里,结合学习《反垄断法》,对这个问题谈些个人的看法。

国际上反垄断的理论判断依据

当前国际上反垄断的理论判断依据,主要有结构理论和效率理论。

1.结构理论

结构理论是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认为市场结构反映的是一国范围内市场上生产集中和分散的程度,以及产品差别水平和进出市场的难度。一定的市场结构决定了竞争的强度和竞争的行为方式,从而间接地决定了竞争的市场结果或市场绩效。

企业的基本市场行为包括企业的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和组织调整行为。结构理论认为企业的行为与市场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越集中,竞争程度越低,企业之间实施合谋垄断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结构理论中的市场绩效则是指对经济如何满足特定目标(如效率、增长、平等和就业等)的评价,市场绩效的好坏与不同产业结构和行为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结构理论对垄断状态的判断主要以市场份额和集中度为标准来鉴别,提倡对行业集中状态进行规范的垄断规制。

2.效率理论

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芝加哥学派对结构理论提出了质疑。芝加哥学派指出,集中的行业可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相对较少的更有效率的企业会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因此行业变得集中。也就是说,高市场集中度可能是高效率的结果,是竞争者之间效率水平的不同所造成的,而非垄断造成的。这种见解部分地基于如下事实:利润率与领先企业市场份额的关联度比整个行业集中度的关联度要大得多,即那些领先企业是因为效率优势,而不是领先企业之间串谋形成的行业利润率而获得支配地位。所以芝加哥学派理论也被称为效率理论。

效率理论进一步指出,竞争最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创新与技术进步,而承担这一功能的主

要角色是从事规模生产的大企业。大企业可能由于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及规模经济,或者由于良好的组织管理及由此带来的成本降低和产品质量提高等原因而获得市场支配或垄断地位,这种垄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垄断。

3.结构理论与效率理论的主要差异

结构理论与效率理论的主要差异在于:结构理论实际是一种单向分析的方法。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市场结构起决定作用,企业市场行为是特定市场结构的产物。结构理论认为市场集中度是企业行为与绩效的原因,因而把市场集中度作为政府规制公司垄断的唯一重要理由,高市场份额被看做是企业合谋行为的证据。而效率理论则强调结构、行为、绩效三者之间是互相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认为市场结构也可能是企业的相对效率与绩效的结果,所以高市场份额有时是反映了高的市场效率。因而该理论在垄断规制中加入了效率和市场竞争程度的因素。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开始采用效率理论来评判企业的反竞争效应。各国反垄断法的发展已经表明,效率理论的垄断控制模式对结构理论的控制模式的替代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反垄断立法和司法实践的主流。

反垄断法的主要任务

反垄断法的任务就是防止市场上出现垄断,以及对合法产生的垄断企业进行监督,防止它们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具体地说,反垄断法主要有以下任务:

1.禁止“卡特尔”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说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很少聚集在一起,如果他们聚集在一起,其目的便是商讨如何对付消费者。”反垄断法把这种限制竞争性的协议称为“卡特尔”。

“卡特尔”对市场竞争的损害非常严重。以价格“卡特尔”为例:因为被固定的价格一般会大大超过有效竞争条件下的价格水平,这种“卡特尔”自然会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此外,在价格被固定的情况下,效益好的企业因不能随意降价,不能根据市场情况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从而也就不能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分割销售市场也是对竞争的严重损害,因为参加“卡特尔”的企业在其销售地域都有着垄断地位,这一方面使消费者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另一方面使市场失去优胜劣汰的机制,这就会严重损害企业的竞争力,使社会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

在各国反垄断法中,上述各种严重损害竞争的协议一般适用“本身违法”的原则,即不管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订立的,都被视为违法。

2.控制企业合并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本身有着扩大规模和扩大市场份额的自然倾向,如果对合并不加控制,允许企业无限制地购买或者兼并其他企业,不可避免地会消灭市场上的竞争者,导致垄

断性的市场结构。正是出于维护市场竞争的需要,各国反垄断法都有控制合并的规定。这种控制的目的不是限制企业的绝对规模,而是保证市场上有竞争者。

3.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实践中,企业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取得市场支配地位,甚至垄断地位。例如,国家授权一个企业在某个行业享有独家经营的权利,这个享有特权的企业自然就是一个垄断企业。企业也可以通过知识产权如专利、版权等取得市场支配地位。例如,微软公司就是通过知识产权在全世界的软件市场上取得了市场支配地位。反垄断法虽然不反对合法的垄断,但因为合法的垄断者同样不受竞争的制约,它们就非常可能会滥用其市场优势地位,损害市场竞争,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国家必须对那些在市场上已经取得了垄断地位或者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加强监督。

4.禁止行政垄断

行政垄断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这在我国主要表现为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行业垄断即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利用行政权力,限制经营者的市场准入,排斥、限制或妨碍市场竞争。地方保护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禁止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阻止本地原材料销往外地,由此使全国本应统一的市场分割为一个个狭小的地方市场。行政性限制竞争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而且也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事实上《反垄断法》并不是反对垄断企业本身,而是反对经济活动中垄断企业利用优势地位推行垄断的行为。市场占有率高并不违法,只有当企业利用在某个市场的支配性地位设置障碍阻止其他竞争者进入,或者以“捆绑销售”等方式在另外的市场进行不平等竞争时,才构成需要反对的“垄断”行为。

当前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市场竞争状况

从主体上来看,我国石油石化市场主体已经多元化。国有大型石油公司,除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外,中化集团公司也已经开始向上、中游发展;地方国有石油公司有陕西省石油集团公司等。跨国石油公司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通过合作、合资等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仅2004年,外商在华石油石化投资总额就达50多亿美元。民营企业也以多种方式介入石油上、中游特别是下游市场的竞争。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颁布了一个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政策《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民营资本大规模进入石油、铁路、航空等行业。2006年12月6日,商务部公布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石油市场的开放与竞争。

从经营区域上看,虽然国务院在组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公司时是依据地域进行资产重组的,但在组建文件中并没有给两大集团公司划定生产经营地域范围,相反,却是明确要求双方“既互相合作,又有序竞争”。事实上,我国几大国有石油公司并没有“划区而治”,构成地区性垄断,而是无论从北方到南方、从陆地到海域,从上游业务到下游业务,几大公司在合作竞争中相互渗透,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竞争格局,不存在“划区而治”的问题。

从产量上来看,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在国内市场上尽管占有较大份额,但也构不成垄断。2005年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生产原油约1.74亿吨,占国内市场原油消费总量3.0亿吨的58%左右。全国约有8.4万座加油站,中国石化、中国石油自营加油站占52%。而且,三大石油公司的石油销售量在全国石油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也在逐步下降。

从价格上来看,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实行的是国家指导的定价机制,并不是由三大国有石油公司自己决定的。也就是说,中国的石油行业实行的是全面的价格管制。其价格的确定也是政府有关部门依照《价格法》制定调整石油市场的价格。

按照经济学将市场结构分为完全垄断的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竞争市场,我们可以认为我国石油市场结构总体上基本形成了一个垄断竞争的格局。

对石油石化行业垄断与竞争问题的几点思考

1.《反垄断法》并不反对垄断企业本身,反对的是垄断企业利用优势地位进行垄断的行为。企业取得市场支配地位本身并不违法,只是当其利用这种地位限制竞争时才属于违法。这一点已成为各国执行反垄断政策的共识。我国的石油市场现在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市场的主体是依法成立的,即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特大型企业都是国家特许成立的,而且他们的经营范围、职能等也是受政府管制的;其二,我国石油行业实行的是全面的价格管制。目前的石油市场格局的问题,是一个体制和管制的问题。

2.市场是一个产品和地域的概念,是垄断还是竞争,与市场的规模和开放程度密切相关。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我国石油公司将面临跨国石油公司的激烈竞争。所以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下,决不能再把眼光局限在当前的国内市场上,以国内市场现有多少家企业、占多大份额来判断垄断与否,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跨国石油公司大举进入后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3.市场集中不一定是垄断造成的,也可能是竞争的结果。在竞争过程中,一切有利于强化竞争的手段,都可能导致一定程度垄断的形成。而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也不是一定就没有竞争机制了。

4.讨论石油石化行业的垄断问题不能脱离经济体制和国情。世界各国都是根据当时本国的国情,包括市场发育程度和特点等因素,来确定判断垄断的标准,也就是说,都是为当时本国经济发展服务的。例如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主要通过市场管制政策,包括制定市场准入标准、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等,维护本国石油市场秩序,保护生产商和消费者利益。而在发展中产油国,政府为了加强对石油这种战略性资源的控制,一般都成立本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并直接由国家石油公司垄断和控制石油资源的开采和供应。

5.石油是一种战略资源,石油行业不同于一般的竞争性行业,我们对石油资源和市场的监控和管理必须符合国家战略利益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国际市场上石油资源争夺正愈演愈烈,西方发达国家调整反垄断政策,培育超巨型跨国公司,其目的就是要争夺国际市场和控制国外资源。所以我国应当以国际竞争力高低为标准,致力于把石油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使之能与跨国石油公司同台竞技。

6.不能将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割裂开来,认为市场永远是对的,政府管制只能起副作

用。所有的经济政策制定和市场开放方案设计都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经济体制的运行中,如何在市场和政府之间作出恰当的“混合”选择。非常明显,这一选择是复杂和多面的。它既不是在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政府之间的选择,也不是在不完善的市场和完善的政府之间的选择;相反,它是在不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政府以及二者之间不尽完善的组合间的选择。事实上,没有完美的市场,也没有完美的市场开放方案。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有时就是一个政府与市场博弈的过程。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石油石化企业到底有多少垄断,并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关乎政府管制的程度。

7.理顺价格机制,解决价格的倒挂问题是扩大民营企业进入下游销售环节的关键。价格倒挂、利润不平衡是民营石油企业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应该使油价逐步回归公平机制,为公平的经营提供条件,避免三大石油公司经常成为众矢之的。

8.鼓励民营石油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内市场竞争程度。一是要放开石油进口和石油储备。WTO承诺了石油贸易向民营经济开放,而且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石油进口的产权证的发放,属于政府的管制职能,应该收到政府的相关部门。二是要鼓励民营石油企业建立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传统的石油企业在国外往往被认为是国家进行石油战略资源的实施者,容易引起争议和警惕,而作为民营企业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鼓励民营企业建立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对完善整个石油流通体制,解决民营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包括有效地解决现在能源方面存在的短缺问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开放的市场中,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国内竞争,在经济全球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形势下,我国石油石化市场已成为国际资本必争之地,培育本国大企业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方面。我们在对垄断进行分析时,要从市场份额控制转向效率分析,从统一标准控制转向更重视市场环境和竞争行为分析,从注重国内市场的企业竞争转向更注重国家竞争力,以扶持本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钢管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探讨 篇7

关键词:无缝钢管,生产现状,发展建议

1 引言

近年来, 我国无缝钢管业呈现迅猛发展, 2003年, 我国已成为世界无缝钢管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及无缝钢管净出口国。目前, 我国无缝钢管品种结构各方面的矛盾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产品质量基本上能满足国内的生产需求, 无缝钢管生产的各种典型机组逐渐涌现出来, 主要机组的装备水平、生产技术指标和主要品种的产量位于世界前列, 我国无缝钢管业正逐步从生产大国走向生产强国。

2 我国无缝钢管业发展的特点及现状

2.1 无缝钢管业发展的特点

2.1.1 产品结构呈现出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应不足的现象

从无缝钢管进出口产品结构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2015年, 国内无缝钢管进口总量18.62万t, 主要品种是高钢级、特殊扣型油井用管、合金钢锅炉管等, 平均单价6278美元/t;而同期无缝钢管出口总量454.96万t, 主要品种是普通油井用管、管线管, 平均单价1094美元/t。

2.1.2 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民营无缝钢管企业产能发展迅猛

目前, 低端普管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国营大型无缝钢管企业在低端市场已逐步处于竞争劣势。近年发展最快的应属华北、华东等地的民营企业, 出于投资总额及投资回收期等因素的考虑, 民营无缝钢管企业主要采用的是穿孔+冷拔 (轧) 或热轧 (含“土”连轧) 等简单、低投入的设备和生产工艺, 绝大部分没有热处理能力, 产品也主要是中小口径结构用管、流体用管等普通管材, 其产品成本非常低, 加上灵活的销售策略, 民营无缝钢管企业在普通管材的销售上优势十分明显, 在部分普管市场以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普管市场竞争的加剧, 部分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在装备方面已逐步加大投入, 新建了连轧管机组、Accu-Roll机组和热处理、车丝、精整等配套设施, 大力开拓油井管、高压锅炉管等专用产品市场, 无缝钢管市场竞争将向中高端产品方向发展。

2.1.3 替代产品的冲击愈加强烈

现阶段, 国内板带和焊管的产量较大, 焊管属于纯替代产品, 其对无缝钢管具有明显的介个优势, 近年来新上的焊管机组比如宝钢ERW、UOE机组, 其具有工艺先进、产品质量高的特点, 对无缝钢管市场造成全线冲击。

2.2 无缝钢管业的发展现状

2.2.1 工艺情况

目前, 无缝钢管不仅由热轧钢管生产, 还采用了热轧穿孔后冷轧或冷拔工艺生产的小规模无缝钢管, 近年来, 无缝钢管在钢管中约占比例为42~45%, 其中焊管呈现上升的趋势。无缝钢管和焊接钢管都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可靠性, 特别是厚壁和合金钢的生产, 主要问题在于其投资和成本较高、制造工艺复杂、壁厚和椭圆度公差大。而焊接管实际上是板材的深加工产品, 在价格相近的条件下, 无缝钢管的市场竞争力因其可靠性强而提高, 随着钢板质量的不断改善和焊管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部分无缝管占据的市场, 有被焊接管替代的可能性, 但这只是非常有限的领域。

热轧:圆管坯→加热→穿孔→三辊斜轧、连轧或挤压→脱管→定径 (或减径) →冷却→矫直→水压试验 (或探伤) →标记→入库。

冷轧:圆管坯→加热→穿孔→打头→退火→酸洗→涂油 (镀铜) →多道次冷拔 (冷轧) →坯管→热处理→矫直→水压试验 (探伤) →标记→入库。

2.2.2 技术水平

我国钢管行业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的不断进步, 促进了行业钢管品种开发和产品质量提高, 目前,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连轧管等机组年产量占我国无缝钢管产量的1/3。其中, 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准159~准508mm三辊连轧管机组;最大压力6000t (60MN) 的卧式热挤压机组;最大直径准720mm周期轧管机组;最大直径准1500mm顶管机组和四套核电U型管机组的建设, 其不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部分机型还占领世界钢管技术装备制高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焊接钢管工业进入发展高潮, 先后引进了各类机型的先进焊接钢管机组, 通过消化吸收, 自主创新开发了类似引进机型的焊接钢管机组。其中, 直缝埋弧焊接钢管生产线34套;准426mm及以上大口径高频直缝焊接钢管 (ERW/HFW) 生产线24套;准219~准406mm高频直缝焊接钢管 (ERW/HFW) 生产线约70套;多套能够生产X80钢级, 最大直径为1626mm的三套螺旋缝埋弧预精焊机组;四套准2030~准3600mm范围的大直径机组,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焊接钢管技术和装备制造技术提升能力和焊接钢管生产发展。

3 无缝钢管业的发展建议

3.1 要加强行业企业自律, 规范市场秩序

保障市场的有序竞争是加快无缝钢管行业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国内市场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无缝钢管的产量, 各个企业应加强自律, 将生产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有利于解决钢管市场需求减少、钢管价格大幅度下降、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在国际市场, 企业间应做好及时沟通和交流的工作, 避免或减少出口企业竞相压价的现象。除此之外, 企业间还应加强市场信息交流和市场风险预警, 做到市场风险的有效方法, 从而促进企业效益状况的不断改善。

3.2 扩大钢管在钢结构中的应用范围

近年来, 钢管 (无缝管、焊接管、方矩管等) 结构凭借自身优越结构性能与极具魅力的建筑外形, 其应用范围得到飞速发展, 几乎涉及到所有的钢结构领域, 包括民用大量性建筑 (如住宅、学校、商店等) 、民用大型性建筑 (机场航站楼、高铁站台、大型展览馆、体育场馆、大会堂、纪念馆等) 、工业建筑 (工业厂房及辅助、动力、仓储等厂房) 、桥梁、堤坝、海洋平台、特高压输电工程和塔桅等, 在钢结构中推广扩大钢管的应用将十分有利于化解钢管产能过剩的局面。

3.3 加大科学技术研究力度

针对现阶段无缝钢管市场对其的需求, 我国针对无缝钢管生产工艺的研究、品种的开发及装备国产化的进度较为落后。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从事无缝钢管工艺技术及设备教学方面的教师资源不足;研究院致力于无缝钢管方面课题研究的人较少, 可依靠各个生产企业工程技术开展工艺及品种实用技术的研究, 从而导致无缝钢管一些高端产品需要依赖进口。除此之外, 我国具备世界主要无缝钢管生产机组, 但这些机组基本上是全面引进, 吸收、消化、创新及国产化的速度较为缓慢。我国在先进机组设计及制造方面, 仅依靠和国外进行联合设计, 主要的工艺技术软件和主要设备仍依赖于进口, 形成引进———再引进的模式, 没有形成促进国内发展的良性局面。因此, 应对无缝钢管技术人才的培养予以重视, 以此来进一步推动品种开发、工艺技术研究和装备国产化方面的工作。

3.4 加大无缝钢管供坯矛盾的解决力度

无缝钢管品种的规格较多, 对质量和管坯的要求过高, 对于规模较大的无缝钢管生产厂, 坯料生产自成体系, 有利于产品质量和生产组织的保障。但现阶段, 我国很多厂家不具备坯料的生产条件, 主要依赖外购, 近年来, 国内无缝钢管的产量逐渐上升, 导致坯料的供应较为紧张, 其价格在不断上涨, 可质量方面确很难保证。因此, 针对需要外购供坯的企业, 需要采取联合投资或入股的多种方式, 和坯料生产厂建立战略联盟, 从而保证坯料供应渠道的稳定性。

3.5 发挥学会、协会组织的作用, 实现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

无缝钢管的工艺技术较为复杂, 使用领域广泛, 在设备方面的投资巨大, 针对钢种的选定、工艺创新及品种开发都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的投入。因此, 要将学会及协会组织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个各个企业之间进行先进技术方面的交流提供有效信息平台, 加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沟通, 鼓励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工艺和设备进行改造, 促进各企业间研究成果的共享。将协会在各个企业间的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并根据各个机组的实际特点, 对产品进行合理化分工, 将大批量、专业化的生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进一步推动行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并对市场行为进行规范, 从而促进无缝钢管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 结语

我国无缝钢管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 产量居世界首位, 品种、质量已基本满足国内需求, 但产能快速扩张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快人才培养、品种开发、工艺研究、装备国产化工作是当务之急, 淘汰落后机组, 建立坯料供应基地势在必行, 应充分发挥学会、协会的作用, 以推动我国无缝钢管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红.我国小直径无缝钢管生产发展与装备选择之探讨[J].钢管, 2012, 41 (1) :14~22.

[2]殷世清.我国无缝钢管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南大学, 2002:99~100.

夷陵区牧草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8

关键词:夷陵区;牧草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09)11-0036-03

自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85年首次提出“草业”这一概念来,草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我国尤其在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得到长足的发展,夷陵区作为国家“六五”、“七五”、“八五”南方亚热带地区草山草坡种草养畜科技攻关项目试验基地,种草养畜起点高,草地畜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然而,随着项目的停止,牧草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发展缓慢。大量的丘陵山地、草山草坡以及农副作物秸秆未得到开发利用,区内为数不多的奶牛、山羊缺乏足够的优质青粗饲料。夷陵区作为三峡库区,发展牧草业,不仅可为畜牧业提供饲草饲料,而且对增加土地覆盖,保持水土,改善库区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根据我区农业生产现状与牧草业发展前景,建立适应我区乃至整个三峡库区牧草业生产体系,加快牧草业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工作,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1在我区大力发展牧草业的必要性

(1)近年来,我区草食畜牧业特别是奶牛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突破,但从整体来看,还只是刚刚起步,然而,优质青粗饲料严重不足、季节性供应不平衡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奶牛等草食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2)有利于提高畜产品安全。近年来,世界动物疫病和畜产品污染事件频繁发生,畜产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疯牛病、禽流感等愈发使得人们怀疑自己盘中食品,并对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表示担忧。牧草是天然的优质饲料,木质素含量少,柔软多汁,适口性好,消化率高,无污染,是饲喂绿色畜禽产品的最佳饲料。

(3)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优先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比较效益好的养殖业是一个普遍性的规律。欧美发达国家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一般都高达70%~80%,以奶牛为主的草食性畜牧业所占畜牧业比重更高达80%以上。传统农业观认为,没有粮食就没有畜牧业。有了人工牧草之后,现代整体食物观将取代单一的粮食食物观。在发达国家,人们不是用粮食而是用生物量及蛋白质来计算土地的产量。牧草,不仅产量高,适口性好,而且单位面积所产营养物质比粮食作物高得多,如苜蓿,667m2产鲜草3 000~

5 000kg,黑麦草667m2产鲜草8 000~10 000kg,平均667m2产蛋白质在200kg以上,667m2产600kg的水稻才合成蛋白质50kg,以蛋白质计算,种667m2人工牧草相当于0.27~0.33hm2的水稻产量。

(4)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需求。陡坡种粮是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的直接原因,三峡库区被纳入退耕还林(还草)的项目区,要保证能够退得出,稳得住,防止退耕出现反复,关键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种草养畜是见效快,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确保农民退耕减粮不减收,实现“以短养长”。

2牧草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人多地少,同时土地资源特别是草山草坡利用水平低

我区耕地面积3.26万hm2,人均不到667m2,但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全区共有草山草坡面积14.7万hm2,可供开发利用的草山草坡面积12.6万hm2,其中千亩以上连片草场142处,理论载畜量22.3万个黄牛单位,实际载畜量仅为2.5万个黄牛单位,利用率不到15%;2008年可用于畜牧养殖的秸秆量为30万t,实际青贮氨化仅3 500t,加上稻草等利用率也不到20%;可利用冬闲田种草面积0.36万hm2,实际种草面积不到200hm2,另有果园隙地37.3hm2,四边地3 460hm2,退耕还林还草地742hm2,夏(秋)闲田2 427hm2,都可用于套种、轮作牧草,但目前利用率不到5%。

2.2丰富的水热资源

夷陵区处于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的交汇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6.8℃,年平均降水量1 031mm,日照1 669.3h,无霜期285d,优越的水热条件极其适应牧草的快速生长与畜牧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平衡,以致夏末秋初季节性高温干旱,冬季与早春严寒霜冻,极端最高温达41.8℃,极端最低温达-9.0℃。因此,存在着引进的牧草品种(系)热带种难以越冬,温带种难以越夏的矛盾。因此,在引种时要因地制宜,做好试验示范。

2.3牧草业科研与推广取得较大进展,但未得到足够重视

夷陵区作为国家“六五”、“七五”、“八五”南方草山草坡科技攻关项目试验基地,又承担了“三峡奶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在牧草研究、示范、推广上取得长足的进展。在品种上先后引种筛选出禾本科:黑麦草、高丹草、苏丹草、墨西哥玉米、百喜草、鸡脚草;豆科:紫花苜蓿、白三叶、宜昌木兰等一批适宜夷陵区栽培种植各具特色的优良草种。在牧草建植管理、混播技术与抗逆(旱、寒、热等)性,草场建设,草地改良,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同时,对牧草在治理水土流失,改良土壤,恢复生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基本摸清了适合本地种植的草种、饲养的草食动物,并形成了一整套的牧草种植、加工以及草食动物饲养管理经验。

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的农业思想与农业生产习惯的影响,从农民到相当一部分的政府官员都未意识到草的巨大作用。草在人们传统观念中是与作物争水争肥,是农业生产的障碍,一直是铲除的对象,在他们的意识中草除都除不尽,根本就谈不上种草。由于夷陵区天然草地产量低、质量差,加之我区为粮食、柑桔主产区,畜牧生产以猪禽为主,部分乡村干部乃至农户对草食畜牧业认识不高,对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潜力认识不足,一部分干部仍然把农民增收的希望寄托在传统农业和猪禽生产上,因而认识不足,牧草种植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4牧草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全国著名的乳品加工企业均瑶乳业、娃哈哈落户夷陵区,蒙牛、伊利和维维等大型乳品企业也在我区建有收奶站,已逐步形成了鲜奶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截止2008年底,夷陵区奶牛存栏5 078头(按每头奶牛每天需要青粗草料25kg,年需牧草9.125t),按每667m2产草量10t计算,共需牧草基地308.9hm2;种草养羊(3251模式)、肉牛养殖(165模式)已成为西北山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所有这些项目的实施必须有充足的饲草资源作保障。因此,我区牧草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2.5当前牧草种植的困境

(1)比较效益下降。鸦鹊岭镇高溪村是夷陵区最早种牧草的村,2005年以前种草667m2平均纯收入1 200元,2008年667m2平均纯收入700元,低于种粮食收入,而且自2008年开始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国家制订了保护性收购价,种粮效益显著提高。

(2)无序种植,缺乏市场保障。

(3)牧草品种单一,收获时间过于集中,造成牧草季节性供应过剩而积压,但大部分时间奶牛场因缺乏优质牧草导致奶产量下降。

3对策与措施

3.1宣传培训,提高认识

第一要大力宣传种草养畜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牧草不仅是畜牧业的饲料来源,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草地对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表径流具有显著作用;二是要站在保持我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大力宣传种草养畜是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培植畜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三峡库区移民开发性生产的重要措施。据统计,我区人均耕地不到667m2,人口在增,土地在减,粮食资源相对匮乏,只有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牧业,减少粮食消耗,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才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三要站在市场需求的高度,大力宣传种草养畜是发展绿色、安全、有机畜产品的基本途径。进入21世纪,人们在将肉食消费结构由高脂猪肉向高蛋白低脂肪牛羊肉调整的同时,充分注意到肉食品消费的安全问题,种草养畜既可发展绿色畜牧业,又可生产有机畜产品,集优质、生态、绿色、保健、安全于一体,所以市场空间大,消费主体多。

3.2合理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利用

(1)草场规划原则:坚持种草与养畜结合的原则,坚持种草养畜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的原则,坚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追求效益的原则,坚持宜牛则牛、宜羊则羊、规模经营、系列开发的原则,坚持集中连片、规格统一的原则。

(2)科学制定“夷陵区种草养畜发展规划”。根据我区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草场开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天然草场的改良,二是调粮种草,三是退耕还草。天然草场改良,重点开发鸦鹊岭镇的天峰草场,小溪塔街办的廖家林草场、风洞河草场,樟村坪的羊角山草场、殷家坪草场、向阳坪草场,雾渡河镇晒金坪草场、西北口草场,8个连片草场总面积8 293.3 hm2。同时发动千家万户开发利用零散草场。调粮种草包括粮草间作、粮草轮作,调粮种草的重点在我区的东部乡镇,以鸦鹊岭、龙泉、小溪塔街办为主;退耕还草主要集中在西北山区乡镇,主要是邓村、太平溪、三斗坪、下堡坪、分乡、乐天溪、黄花、樟村坪、雾渡河等乡镇。

(3)严谨完善的实施方案和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法。①连片草场的开发:第一步开发海拔较低,城郊附近的天峰草场、廖家林草场、风洞河草场。方法是采取开垦一片,种植一片,草种选择以高产优质的禾本科牧草为主,如黑麦草、扁穗牛鞭草、苇状羊茅。在较为贫脊的地方选择多年生豆科草种,如多花木兰、紫花苜蓿、百脉根等;第二步开发利用海拔较高的羊角山草场、殷家坪草场、向阳坪草场以及晒金坪、西北口草场。开发的方法采取先易后难,先房前屋后、公路两侧,后离村较远,交通不便的地段。开垦方法采取全垦和补播相结合的办法,边开垦边种植边利用,逐步扩大人工牧草种植面积。草种选择:豆科选红三叶、白三叶、多花木兰、紫花苜蓿,禾本科选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苇状羊茅。牧草利用以肉用山羊为主,采取放牧与刈割相结合的利用方式。②调粮种草的实施。调粮种草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一是城郊附近的水稻田,采取水稻——牧草轮作,方法是水稻收获后9月中旬播种牧草,第2年3~4月收获牧草,将收割的牧草进行加工贮存,供奶牛养殖利用,以晒制青干草和青贮为主,牧草品种选择特高黑麦草、紫云英。二是城郊附近的旱地包括经济林地,采取粮草套种、林草套种模式,套种的牧草有紫花苜蓿、黑麦草、白喜草、鸭茅、白三叶等,刈割后供奶牛利用。三是在奶牛场及奶牛小区周围建立高产的专用牧草基地,计划每头奶牛配套种植667m2高产牧草地,牧草品种选择皇竹草、墨西哥玉米、高丹草等。③退耕还草的实施。退耕还草的地带一般在坡度25°以上的地带,这一地带种草要考虑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因素,因此这一地带种草模式采取林—草间种,草种选择白三叶、红三叶、鸭茅、多年生黑麦草、苇状羊茅,播种采取豆禾混播,牧草以刈割加工利用为主。牧草收获后迅速打捆、贮存,作为商品销售到专业养殖户。

3.3抓好技术措施的落实

(1)组织畜牧科技人员制定“种草养畜技术规范”,编写培训资料,利用党成校、广播、电视大力开展种草养畜技术培训,举办讲座;同时由畜牧部门创办示范点,开展现场指导培训,并通过草场规范建设和草畜配套工程实施,引导农民坚定信心,自觉参与。

(2)认真把握四大要点。一是根据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引进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产量高且经过人工培育的优良牧草品种;二是根据饲养的畜禽种类和数量,按照四季均衡供应的原则,选择合适的牧草品种,合理搭配,适时种植;三是根据饲养对象的营养需要,科学播种,草食牲畜放牧利用,要求禾本科与豆科按比例混播,刈割利用要求茎秆粗大,猪禽利用以单播较好,多年生尽量不与一年生牧草混播;四是应用科学的栽培技术,播种前科学处理种子,整地精细,严耙深耕,并根据地块和种子特性选择条播、点播、混播、单播等方式,加强苗期除杂与草场的田间管理和首次刈割后的灌溉施肥,注意防病治虫,促进牧草生长。

(3)适时刈割养畜,确保种养效益。就牧草而言,抽穗期收割的禾本科牧草和孕蕾期或花期刈割的豆科牧草营养价值都高,但不同畜禽对刈割牧草时间要求也不尽相同,牛羊反刍动物宜迟,猪禽宜早。利用方式上,牛、羊鲜喂、青贮、晒干或制粒均可,料宜长;猪禽等宜鲜喂、切碎或打浆,干草应粉碎。品种选择上,紫花苜蓿、三叶草、黑麦草、籽粒苋、菊苣、俄罗斯饲料菜、鲁梅克斯等能饲喂各种畜禽;高秆禾本科如皇竹草、高丹草、墨西哥玉米等宜喂牛羊等草食动物,所以要求按畜种、数量开展种草,可有效地提高种草养畜的经济效益。

3.4制订优惠政策,促进种草养畜产业化

牧草业在我区刚刚起步,是一个新兴产业,同时也是一个脆弱的产业,必须要从各个方面营造种草养畜的宽松发展环境。区、乡两级党委政府要从发展牧草业是提高我区畜牧业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出发,因地制宜制订相应的激励措施,一是认真贯彻实施《草原法》,加强草原植被的恢复与保护;二是区政府要出台一个“退耕还草、种草养畜的管理办法”,鼓励社会上有识之士、下岗职工以及其他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对草山草坡进行规模性开发,种草养畜;三是对投资创办种草养畜的企业和个人,在土地使用、征用上给予优惠,贷款上优先安排,税费上适当减免;四是正确处理林牧矛盾,对封山育林不允许放牧的林区可允许林草间作,刈割舍饲养畜,充分利用林间闲地,做到既护林养树,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五是政府应加大对种草养畜工作的投入力度,每年财政列支50万~100万元,用于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以及技术培训和试验示范。

3.5明确职能,建立责任制

牧草业是个综合性、跨学科、跨部门的产业。要充分发挥牧草业巨大的经济、生态潜力,实现牧草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应地位与作用,夷陵区草原监理站要依法行使草原管理职能,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草业发展规划,确保我区草地畜牧业项目建设的申报、实施,这也是《草原法》中明确赋予的法律地位;其次每年应将退耕还草、种草养畜的目标任务,量化到各级党政部门,定期检查,现场督办,使工作落实到实处。

上一篇:放弃保险承诺书下一篇:外公,我为你鼓掌八年级作文